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条件范文

时间:2024-02-01 18:11: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条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条件

篇1

为进一步规范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等政策法规,结合我市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任务目标

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运作规范高效、带动能力较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突破100家,入社农户占全市30%以上,带动农户占全市60%以上;农产品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的合作社达到50家以上;社员年人均纯收入明显高于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

一是围绕农业产业化、延伸产业链,开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合作,解决产业链脱节、利益联结松散问题,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力。

二是围绕主导品种和特色品牌,培育优势产业群,组织社员开展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命力。

三是围绕农民增收,规范组织管理,健全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提高统一经营服务水平,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凝聚力。

四是围绕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目标,整合生产要素,开展强强联合,加快培育年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的龙头型专业合作社,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竞争力。

二、工作重点

(一)围绕优势产业,加快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多主体、多类型、多层次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建主体上,鼓励种养(营销、服务)大户、农技推广部门、供销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等发挥各自优势,牵头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建类型上,根据农民需求和组建条件,重点发展与社员利益联结较为紧密、统一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建层次上,鼓励依托产业优势,突破行政区域界限,实现跨区域、集团式发展。

(二)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拓宽服务领域。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围绕服务社员的宗旨,不断扩大服务领域,增加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开展统一投入品采购和供应、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包装和品牌、统一销售等服务,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积极开展生产基地和农产品认定认证的申报,组织农产品销售,开拓省内外市场。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要积极向信用合作等领域延伸,拓宽服务范围,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命力。

(三)深入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各乡镇(街道)、市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积极配合,形成指导和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力,深入开展规范化建设,引导其健康发展。要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以合作社章程、组织机构、股本结构、民主管理、盈余分配和财务管理制度等为重点内容的规范化建设,组织开展规范化合作社的认定,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合法的市场主体地位、明晰的财产权利关系、民主的组织管理体制、健全的经营服务体系、合理的利益分配联结机制。

三、扶持措施

(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从年起,市财政每年将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每发展一个带动农户100户、辐射基地1000亩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1万元补助。每年评选10个示范社,对评选出的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每个给予5万元的奖励。对创办标准化产业基地、投资储藏加工项目、创建品牌等,并经立项批准、验收合格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市财政局、农业局要认真做好财政资金扶持项目的管理与指导,加强对项目扶持资金的监督检查;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按规定管好、用好财政扶持资金,确保专款专用。各乡镇(街道)也要安排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成立农村资金互助社,以解决农民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资金困难,同时,市财政安排一定比例的启动资金,对我市成立的农村资金互助社进行扶持。

(二)简化工商登记手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规定,本着程序规范、简便易行的原则,免收登记等有关费用。放宽经营业务范围,凡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没有禁止或限制性规定的经营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根据自身条件自主选择。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依法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或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的农村承包经营权作价出资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以农村承包经营权作价出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登记、变更的,登记机关应予受理;登记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能够当场登记、变更的,应予当场办理,发放营业执照。土地土地

(三)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农产品初加工范围(试行)的通知》、省委、省政府《关于鼓励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意见》的要求,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相关优惠政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业产品,视同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购进的免税农业产品,可按13%的扣除率计算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向本社成员销售的农膜、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免征增值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本社成员签订的农业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购销合同,免征印花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农产品初加工,且符合农产品初加工目录范围的,其经营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

(四)提高金融保险服务水平。根据银监会、农业部《关于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以及人行分行、省农业厅《关于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等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拓宽融资渠道,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要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信贷的重点,对用于种植业、养殖业等生产领域的贷款实行基准利率。加快推进农村“信用建设工程”,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中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开展信用贷款,简化贷款手续。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要积极开展信用合作试点,农村资金互助社要切实发挥金融服务功能。进一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品种和覆盖面,鼓励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单位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重点开展对规范化、示范性合作社的政策性保险业务,提高理赔服务水平,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抗风险的能力。

为切实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担保难问题,市政府拟组建两个担保公司:

一是在市农业局成立市农业担保公司。担保资金初始规模为2000万元人民币,其中市财政投入1000万元,融资注入1000万元,今后根据担保业务发展需要可逐步扩大资金规模。

二是分区域成立区域性农业担保公司。在市农业担保公司发展成熟后,按照我市北部以养殖业为主、中部以种植业为主、南部以林果、小杂粮为主的布局结构,分区域建立3家区域性农业担保公司,初步形成以市农业担保公司为中心,以区域性担保公司为辐射的覆盖全市的农业贷款担保体系。

(五)实行用地优惠。按照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等非农建设用地,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的前提下,依法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生产基地、种植养殖场等用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且不涉及建成永久性建筑物的,可视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用地,按照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六)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先参与农业项目建设。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国家、省、市各项农业综合开发、农产品标准化、农技推广、农民培训、农业科技入户等农业建设项目,并给予优先安排。探索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落实项目资金和农业扶持资金的新途径,提高财政支农资金运行效率。优先安排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经营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

(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拓农产品销售市场。积极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超市、物流配送中心、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销售网络,通过订单形式建立合作关系。鼓励和支持合作社开展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扩大优质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全市各农贸市场应积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销售提供便利。

(八)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在市农业局筹建“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网络系统”,搭建信息服务网络和市场营销平台,提供公共政策咨询、收集和农产品价格、市场供求、科技服务等信息,组织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网上进行产品推销、展示和交易洽谈,用现代营销手段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报社、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要积极宣传报道合作社先进典型经验和特色产品,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影响力。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领导小组,重点抓好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组织协调、考核评比等工作。各乡镇(街道)、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要根据当地实际,研究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健康发展。

篇2

【关键词】七顶山街道 农民专业合作社 发展

一、绪论

金州新区七顶山街道位于大连市金州新区西北部,濒临渤海,北与瓦房店市隔海相望,东与普湾新区接壤,据大连市区仅40公里,全域面积64.9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万亩。七顶山街道农业发展历史悠久,长久以来都作为大连市的菜篮子,给大连地区供应地产蔬果,经历了传统农业、现代农业、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阶段。按照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品牌化的发展战略,逐步形成了“一果一菜”的优势农业产业,粮经比例达0.5:9.5,在4.5万亩的耕地上,现有的农业产业布局是:大樱桃种植1.6万亩,黄桃种植1.1万亩,葡萄种植3500亩,精品蔬菜种植1.2万亩,其余土地种植粮食作物。经过多年发展金州新区七顶山街道成为目前全省唯一一个“辽宁特产大樱桃之乡”和大连市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每年可向市场提供大樱桃7000吨,黄桃2.5万吨,葡萄6500吨,新鲜蔬菜12.9万吨。在我国农业生产地区利用各地区不同地理优势发展各种专项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我们国家农业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七顶山地区各类型果树、蔬菜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也是当地政府解决地区内“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

二、合作社发展不足的几个因素。

(一)规模较小制约发展

七顶山街道这几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发展的势头很快,已经从2000年的不足10家上涨到如今的80余家,也出现了销售上百万规模的合作社。但超过80%的合作社是仅仅开展信息科学技术服务联合的低级层次合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这对推动本地区农户增加收入作用并不显著,很多专业合作社只是一种形式上起到了连接各农户但没有真正的联合经营,缺乏应对市场变化抵抗风险的能力,在市场经济中这些合作社很难与农资供应商和农产品销售企业议价,与其合作社成立之初的单户农业经营没有太大的区别,这些低层次合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如果没有相应的政府扶持很容易在市场的竞争中淘汰瓦解。

(二)人才缺乏制约发展

跟其他经济体一样,农民专业合作社要维持正常的运作也同样需要各种各样的管理人员,这些人员的素质高低同样决定了合作社的发展水平。随着经济发展,农村的优秀人才大量从农村转移到城市非农行业就业,即懂得务农有懂得经营的人才寥寥无几。现有合作社带头人基本是农业生产技术能人或者村委会干部,他们虽然具备有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并且熟悉本地基本情况,但他们的的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还无法满足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需要。很多合作社通过村会计合作社会计,导致财务管理的不规范,会计报表中也不能完全反映这些合作社的资金、分配、财产等状况,这使得广大农户了解不到合作社运营的信息。人才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现有经营模式阻碍发展

在日常的经营中七顶山街道形成一定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分成两个类型:

一是由本地大户或是农业专业能手牵头,由其周边农户参与成立的合作社成立后,依靠农业生产大户和农业技术能手引进新的农业新技术,统一购买新的农业资料,组织农户参与培训,通过自身示范效果,发动周边更多的农户参与合作社,逐步形成了成规模的专一农产品生产基地。这种经营模式由于发起人本身具备一定的农业技术优势,技术投入上可以节约部分成本。统一的管理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形成较大的经营规模,通过统一的规模化发展可以节省大量的资本,经营获利的能力比较强。但是由于经营都是靠大户控制,在合作社经营的决策方面也存在着权利过于集中的情况,必然影响合作社的长期稳定发展。

二是由农业龙头企业发起成立的合作社,也就是标准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这种经营模式由于农业龙头企业拥有资金优势,对市场的需求把握也很准确,可以将市场信息及时反馈给农户。合作社就可以制定计划生产,有助于农产品顺势进入市场,实现农产品保值。同时也给农业龙头企业提供了原材料保障,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在这看似万全的模式中,也有一定的弊端,农业龙头企业在经营中包销了合作社员的农产品,减少了农户的生产风险,但是在农户增加收入方面却是没有贡献,因为产品销售协议只是按照企业保底价进行签订,农户基本没有定价权,由于企业与农户的实力不对等,也将影响合作社的长久发展

三、解决问题的举措

篇3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问题;建议;云南巍山

中图分类号 F32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3-0336-01

近年来,巍山县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推进现代农业基地建设、科技支撑、市场开拓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如何结合本地产业特色,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健康发展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1 巍山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巍山县不断加大宣传,采取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重点扶持、科学指导的方针,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2013年底,全县已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105个,创建国家级示范社1个,省级示范社2个,州级示范社4个。合作社中,从事种植业的35个,从事林果业的17个,从事畜牧业的21个,从事渔业的2个,从事服务业的30个。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数共计1 689人,其中农民成员数为1 645人。合作社有的从事蔬菜、冬桃、葡萄、粮食、食用菌、竹笋、中药材、烟草等种植;有的从事生猪、肉牛、奶水牛、渔业等养殖;有的从事农机耕种收服务;有的从事林业生产;有的从事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不断壮大,覆盖领域不断扩展,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促进农户间的联合与合作,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2 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发展缓慢

合作社数量较少、规模偏小,社员与合作社联系较为松散,带动能力弱。主要原因是:一是全县各地一村一品发展缓慢,农业主导产业弱小,产业单一,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产品基地建设步伐缓慢;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民群众对合作社认识不够,理解不深,导致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较少,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较少,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1-2]。

2.2 未开展业务的“空壳社”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有的合作社成立时没有明确的产业发展目标,跟风成立,看到其他地方成立了合作社,也跟着成立合作社,成立后无所事事,形成“空壳社”。国家出台财政支农资金向合作社倾斜后,有的是为了争取国家的优惠政策,取得国家重大项目的资金而成立合作社;有的仅仅是为了得到国家的合作社发展项目补助资金。这些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是徒有其表,并没有按照合作社法开展业务,更没有组织成员开展相关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合而不作,成为“空壳合作社”。

2.3 建社初期运转困难

多数合作社处于初创阶段,由于业务量少,社员收入不多,有的合作社从事的产业商品化程度低,农产品销售未能实现由合作社统一销售,合作社没有收来源,合作基础薄弱,缺乏资金,运转困难,带动能力不强。多数合作社为民服务的方式多数是与相关职能部门联系开展一些农业技术培训之类的服务,少量合作社提供了一些生产资料供应及农机化服务,多数合作社不能开展为社员服务项目。

2.4 缺乏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大多是农民,合作社的负责人多数是村组负责人或当地的种养大户,多数凭经验做事,且仅限于当地的农业产业发展经营,缺乏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没有品牌意识和产品定位,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合作社会员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科学化生产、管理、经营的能力不高,以传统经验、老方法管理,陈旧的生产、管理方式一时还难以改变[3-4]。

2.5 合作社扶持资金较少

各级政府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项目数额有限,项目扶持资金额度小,项目建设规模小,项目建设内容受限,建成的项目规模较小,项目直接效益不明显。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但难以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很难得到金融方面支持。

3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的建议

3.1 加大扶持力度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各级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大事来抓,安排专项扶持资金与经费,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常发展。并选择规模较大、带动能力较强、运行机制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择优给予重点扶持,加大扶持力度,树立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典型,发挥其示范作用,进一步增强专业合作社的凝聚力。

3.2 完善制度建设

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执行力度,促进合作社各项相关制度的完善。一是建立健全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明确“三会”的活动范围、责任和权利。二是建立健全各项民主监督管理制度,保证合作社财务公开透明。三是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形成以产权为基础、利益为核心、机制为保障的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3.3 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

以高原特色农业建设为契机,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当地土壤、气候等资源优势,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现代产业模式,打造巍山县红雪梨、葡萄、冬桃、优质油菜、中药材种植以及畜产品养殖等高原特色生态农产品基地,发展壮大一村一品产业,为合作社成立和发展创造产业载体,依托合作社发展农产品生产基地,以产业支撑合作社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同时,鼓励龙头企业创办或领办各类合作社,引导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开展合作,为合作社农户提供信息、技术、资金等服务,发展订单农业,形成社员、合作社与企业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丰富合作社业务范围,促进合作社发展壮大[5-6]。

3.4 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队伍建设

鼓励支持农村优秀人才创办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社。加强对合作社社员的专业培训,提高社员的理论水平与业务能力。各级各部门要经常深入农村,与农户直接接触,了解合作社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需求,发挥自身优势,帮助解决合作社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3.5 促进各类资源向合作社流动

要大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好做法、好经验,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扎根农村、深入人心、人人皆知,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良好氛围。政府各有关部门应当进一步整合各种资源,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支农项目,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4 参考文献

[1] 梁健,侯立白.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0(4):119-121.

[2] 倪娟慧.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与发展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09(13):36,38.

[3] 韩丽梅,刘艳秋.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对策[J].民营科技,2009(1):36,38.

[4] 王磊,盛莹.青岛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9(10):125-127.

篇4

 

省农业农村厅:

永丰县绿生源生态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位于沙溪镇不塘口村廖元管自然村,该村有21户102人(其中:贫困户2户8人),村耕地面积46.6亩,林地面积2100亩,我村想利用山地资源搞好林业产业,发展本村经济,充分利用资源和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于2018年11月成立了绿生源专业合作社。现合作社已投入190余万元,已完成土地平整300亩,修路5300米,西梅种植300亩,水面养殖10亩。由于资金投入过大,合作社自有资金难以承受,望贵厅给予解决部分资金为盼。

特此申请

 

篇5

关键词:合作收益;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合作生产力;农民专业合作社

中图分类号:F3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2)02-0024-05

引言

杨凌作为我国惟一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实现“现代农业看杨凌”的目标,于2009年年初全面启动了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该园区由杨凌地方政府主导,规划面积5333.33公顷,用3年时间建成,包含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等8个子园,并力争使其成为示范区面向全国的规模性、示范性、标志性的农业现代化项目。在这个背景下,示范区通过行政推动和惠农保障双管齐下的方法,形成“推拉效应”,促使农户合作意愿提升,纷纷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投入到现代农业生产中去。从2009年2月至2010年6月,示范园区内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20余家,主要从事瓜果蔬菜标准化生产,共有社员2100余户,已建成标准化温室大棚6000多座,总面积近万亩。新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分布在杨凌示范区所属的大寨乡、五泉镇、杨村乡、揉谷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是否选择合作是利益比较和权衡的结果,收益的增加是合作社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动力。而作为独立个体的合作社,只有与企业、政府实现良性互动和密切合作,才能真正做大做强,走向现代化、产业化、规模化经营道路。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和调查方法

(一)理论分析框架

2005年度诺奖获得者罗伯特・奥曼教授和托马斯・谢林教授提出了将合作博弈运用于公共问题研究。2009年度诺奖获得者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提出了自治组织理论,她指出人类社会中的大量共有池塘资源问题可以通过自治组织内部个体之间的自我博弈得以有效解决,也就是说,在组织内部的成员通过多次重复的博弈能够建立起彼此信任、合作共享的机制。而通过一定程度的内部博弈,能够实现总收益的最大化和个人利益的合理化,且两者可以有效结合。

2006年在西安举行的“合作收益与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学者提出了合作收益的主张:组织内部一旦创设出某些条件,合作的参与者都将获益,而且合作收益拥有溢出效应,它还会对外部环境带来有益的影响。

合作收益包括参与者的个人利益、共同利益和具有明显外部性的公共利益。同时,合作收益理论给出了合作生产力P的函数,P=f(α,β,γ),由个体的合作意愿α、合作资本β、合作的制度条件),构成。所谓合作生产力,是指在有效控制交易成本的某种制度安排下,有合作能力的合作者自愿从事合作对于整个社会的合作过程做出的贡献。合作意愿是个体参与合作的前提,其大小可用合作的预期来测度;合作资本用于度量个体合作能力的大小,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合作的制度条件是指降低或减少合作的交易成本所需要的外在制度。合作意愿与合作资本是由合作参与者决定的两个变量,如果这两个变量恒定,则合作收益取决于制度条件。

(二)调查方法和数据来源

课题组随机抽取了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内的3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人户调查。本文中的社员、社长数据来源于此次调查。访谈调查了36位社长,并按每个合作社人数1/3的随机抽样调查了242名社员。对社员的调查全部采取面对面访谈的方式完成。共发放问卷280份,得到问卷共278份,其中有效问卷共253份,有效率达909/6,包括36份社长问卷和217份社员问卷。此外,课题组还与示范园及杨凌区农林局负责人深度访谈。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

生产力分析

(一)影响合作生产力的主要因素

农民之所以联合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主要原因就是合作能够实现比不合作更多的收益,合作能够促进生产效率和自身利益的增加,从而形成合作生产力。

1.合作意愿a。主要指社员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自愿度、社员对社长的信任度及对政府提供服务的满意度。

第一,社员参加合作社的自愿度及对社长的信任度。

从表1中看出,完全自愿有效百分比达74.7%,完全不自愿仅有2.3%,农户参加合作社的积极性较高,希望通过集体联合成立实力较强的合作社组织来实现整体效益的优化。从表2看出社员对社长信任度较高,说明农户认可基于平等地位的互利合作。可见,建立在成员“自愿性”对未来预期目标的重复博弈基础上的组织更有吸引力。

第二,社员对政府的满意度。从表3可以看出,60%的社员对于政府到目前为止提供的服务持满意态度,而也有近27%的社员对政府的服务不满意。这主要是因为当前政府在资金、技术、销售、政策等方面对园区合作社进行了大力扶持,但尚有部分需要未满足。

2.合作资本β。包括合作的物质资本――合作社规模、注册资本,人力资本――社员社长的文化程度、种植经验及农技水平,和社会资本――合作社内部的共同目标、非正式网络、政府优惠政策、相关法律。

第一,物质资本:合作社规模、注册资本。由表4可知,合作社的标准大棚数基本都在20-80个之间,比重占到88.9%,社员户数在30户以内的比重棒沂80%,占地面积在40-80亩之间的合作社数量也占到了一半以上。总体而言,示范园区的多数合作社规模普遍较小。园区合作社的注册资本是以标准大棚折价计算所得的固定资产,缺少运转资金。

第二,人力资本:社员、社长的文化程度、种植经验及农技水平。217份有效社员问卷中,社员文化水平在小学及以下的占14.3%,初中占59.0%,高中占25.8%,大中专及以上只占0.9%。社长的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只有一人,初中占52.8%,高中占33.3%,另还有大中专及以上占11.19%。社员和社长中均有过半数人是初中学历,受过高等教育的较少,社长情况稍好于社员(见表5)。

表5中,种植经验及农技水平方面,社员和社长有大棚种植经验的分别占36.1%和19.8%。参加政府专门组织的培训的社员和社长比重分别是57.6%和91.7%,社长和社员比重差距较大。在获得相关培训合格证书方面,合格率仍是社长72.2%高于社员的33.2%。总体而言,社长的文化程度、种植经验及农技水平高于社员,合作社具备一定的从事现代化设施农业的人力资本条件。

第i,社会资本:合作社内部的共同目标、非正式网络以及政策法规等。合作社成员基本上都是本地村民,在熟人社会的背景下,成员之间的熟人或亲朋关系是其建立合作关系的基础,并且形成了运行

良好的非正式社会网络。杨凌示范区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高度重视,了多项优惠政策。在相关法律方面,我国已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陕西省、杨凌区也制定了地方规章制度,为本地合作社提供运行规范。相对而言,合作社并不缺乏社会资本。

3.合作的制度条件γ。主要包括内部制度如合作社内部规章制度、相关运行机制,和外部制度如政府行政管理制度、法律法规等。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而言,内部制度的完善是合作社有效运转的保障。被调查的38家合作社都在杨陵区农林局下属部门的指导下建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规章制度,章程基本都是依照2007年7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有关规定设立的,而具体的内部组织管理结构、运行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等也是使用一个模版制定的,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合作社章程流于形式。在调查中了解到,大多数合作社成员并不清楚合作社的性质、作用、制度等。

(二)提高合作生产力――制度条件的改进

由于合作社组织建设还处在初期阶段,合作社的服务功能尚未得到有效发挥,仅靠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不能充分满足现实需求,影响着合作社成员合作意愿的提高。而当前合作社有限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制约着合作资本的提升。两者对合作生产力递增的影响作用较小。因此,在成员重复博弈基础上改进制度条件成为提高合作生产力的关键,并且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如何确保那些符合实际的制度在合作社日常运行中落实?这是合作社制度建设的难题,也是提高生产力的关键。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公共

收益分析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企业)、政府的三方合作

公共收益主要是指合作社对市场(企业)、政府的贡献。具有外部性特征的公共收益不以组织或个人的意志而转移,整体收益越大,溢出效应越凸显,外部主体就能享受越多的额外资源。Ⅲ从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实证分析发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涉及多个利益方,主要有:合作社、杨凌区各级政府、各企业、各村集体、普通农户等。不同的利益主体分享不同层面的利益,但归根结底来源于合作收益的实现,受合作社经营产生的外部性收益――公共利益的影响会衍生出一个由政府、市场(企业)、合作社参与的扩展型合作构架。

其中:

①纳税义务、提品、输送劳务、就业岗位、影响政策等

②基础建设、法规政策、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维护合法权益等

③人力支持、技术指导、订单合同、信息服务、标准化培训等

④产品供给、劳务提供、风险分担、社会认可、企业美誉度等

⑤就业岗位、输送劳务、产品供给、影响政策、新农民培育等

⑥资金补助、技术指导、法规政策、监督指导、维护合法权益等

(二)实现公共收益的难题

以上分析表明,要想实现外部性收益,就必须使合作社、政府、企业加强相互协作。但是,处在初期发展阶段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功能尚不完善,当地政府公共服务存在缺陷,企业参与也存在不少问题,三方合作的局面尚未形成。

1.政府与合作社。资金不足、技术困难、信息缺乏是目前合作社面临的最大困难。但是,政府在这些方面的工作存在不足,具体表现:一方面,政策规定的补助资金迟迟不能到位,不利于合作社主动性的发挥;调配的农技人员有限,对农户技术培训次数少,效果不明显;另一方面,在合作社销售网络和市场信息平台建设上,政府指导不足,合作社经营存在盲目性。另外,园区内的不少合作社希望做品牌经营,如李台乡合盟合作社曾商讨做“农科城”品牌蔬菜,由于缺乏政府帮助导致“农科城”品牌流于形式,没有带来实际效益。

2.市场(企业)与合作社。目前,示范园内的涉农企业与合作社之间还未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关系,这使合作社与其他市场主体的对接存在不小的问题,合作社方面生产成本和风险增加,经营受到影响;企业方面也失去了稳定的货源,增加了风险。刚成立的合作社在经营中需要信贷机构的支持,而政府通过行政推动、财政买单的形式介入,为以后信贷机构、合作社的长期合作留下隐患。另外,120余家合作社之间也未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加之各合作社本身规模较小,凭借“单打独斗”几乎没有竞争优势。

四、建议

(一)完善制度设计,促进合作生产力的有效提高

合理化的制度构建是合作社发挥其自身优势的关键。在制度安排上,一方面,设计者应从现行合作社的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出发,制定出切合实际的组织管理、利益分配、民主监督等制度规章;另一方面,这种“强有力”的制度设计,是建立在自治组织的成员“自愿性”的对未来预期目标的重复博弈基础上的。合作社是农民自我结合、自我治理、自我服务的以农民为主导的组织,关系社员利益的合作社制度建设应以农民为核心,在共同协商中构建。这是提升合作生产力有效保障。

(二)构建农户、合作社、政府、企业等在内的新型合作关系

农户作为合作社运行的主导者,应主动地看待和解决合作社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主动拓展销售渠道,主动寻求农业技术的创新。

篇6

(一)合作社市场主体地位先天不足,阻碍经济合作职能的发挥。

经营者对专业合作社这样的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认识还是很模糊,很多农民只局限于“参加合作社就可得到国家补贴”的认识,把合作社当成争取优惠政策和财政扶持的工具,部分合作社成立目的就是为了包装项目,争取政府扶持;很少有社员知道财政资金支持及运营的情况,部分以农业企业主为法定代表人的合作社,财政项目补助资金到合作社账户后,法定代表人提取现金或转账到个人账户的现象比较普遍。另外,产权不清,责权利不明,合作社的法人地位不被市场认可,基本上没有一家能直接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这阻碍经济合作职能的发挥,从根本上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与壮大。

(二)合作社经营运作不规范,引领带动作用较弱。

一是现存合作社基本为“一股独大”,部分合作社实际是农户“独家经营”,控制者往往是某个“能人”、“大户”或“老板”,达不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互助合作、利益共享”的目的。二是个别专业合作社“官办”色彩浓厚,形同村集体经济的“小金库”。三是一人拥有多个合作社的情况较为普遍,在A区一人注册两家专业合作社的有14人,最多的一人注册了3家,为项目的多头申报、重复申报、多头争取政策扶持埋下隐患。四是合作社财务管理不规范,部分专业合作社甚至未建账,部分设置了流水账,无专人核算,收支未在账面全额反映,支出打白条的现象较为普遍。

(三)财政资金多头补助,点多面广,难以发挥政策合力。

由于补助资金渠道分散,补助名目繁多,受益对象点多面广。一家水果专业合作社,三年累计接受11家单位31笔财政补助资金,累计金额140万元;补助额度最少为1261元(财政贴息资金)。某果蔬专业合作社,三年累计接受11家拨款单位24笔财政补助资金;某柑桔专业合作社,三年累计接受10家拨款单位22笔财政补助。这繁杂分散的情况,不仅难以使财政资金“扶优扶强”、发挥合力,也容易使合作社重复包装项目,多头争取资金补助。

(四)部分合作社重资金争取,轻经营管理,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低下。

有一些合作社因项目前期调查不充分,在选址或选择种养殖品种上存在较大的盲目性,没有充分考虑到气候条件、市场需求、种养殖技术等诸多因素,导致生产经营陷入困境,影响资金使用绩效。

(五)有关主管部门未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对合作社规范发展给予有效的指导、服务和监督。

由于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工作衔接不够,在项目申报审核方面,各部门各自为政,缺少沟通,未建立项目联审制度,造成部分合作社同一项目多头申报,甚至虚报项目,争取财政资金补助;在财政资金使用监管方面,各业务主管部门与财政部门未建立动态的跟踪监督机制,对合作社的经营管理状况和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底数不清,以致部分合作社面临关停,财政补助资金却仍在继续拨付。

二、对策建议

(一)突出重点,分类扶持,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

建议由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对享受财政补助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摸底,重点掌握合作社的经营管理状况、财务管理水平和财政补助资金使用绩效情况,实行百分制量化考核,按照得分高低进行分类管理。对考核分数高,引领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符合农业产业发展政策的专业合作社,在扶持额度、扶持期限上给予重点倾斜。反之,应限期整改,整改不力的,停止享受各类财政补助。

(二)整合资源,规范立项,集中财力办大事。

有关主管部门重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品牌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区财政部门应牵头成立农业项目数据库,掌握项目实施动态,也可为财政资金得以重点分配提供参考依据。

(三)加强引导,规范管理,助推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

有关职能部门要要依法把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进门关,对条件不具备的空壳合作社,在制订各项优惠政策时坚决拒之门外。对重点规范化合作社要督促理清产权,加强内部规范管理,明确界定合作社的出资人、经营者与生产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克服合作社在创立初期由于注册不规范带来的产权隐患和激励约束问题。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服务,继续开展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业务知识培训,指导合作社按要求建立健全会计核算账套。对不具备条件设置会计机构的合作社,可委托农村经营管理机构或记账机构记账、核算。

(四)强化监管,落实责任,切实发挥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篇7

【关 键 词】认识论 农民专业合作社 矛盾分析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通过改革开放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使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土地是农业发展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但从新的农村经济发展形势来看,离开了土地流转,土地的潜能发挥就受到了极大束缚。因此健康有序推进土地流转,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有效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选择。

随着2002年8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2007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土地流转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有法可依的新时期。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了“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要抓住“黄金发展期”,我们必须要实事求是地认识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自觉地以认识论为指导,深刻的认识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按照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理论,通过不断的实践促进对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及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两次飞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当前我国农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看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初期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活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初期发展过程实际上正是对土地流转的认识过程,是人们对于实践发展需要的一种认识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虽然家庭承包经营打破了高度集中的生产经营模式,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但现实中“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模式,普遍存在的是“分”。这使得生产农产品难以与市场建立真正的直接联系,从而阻碍了农村商品市场的发育。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正是基于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而提出的,是对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实行以来的经验总结,是一种来源于真正实践的认识。

丰富的感性材料,科学的思维方式及理论是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必要条件。从实际流转情况来看,农村土地流转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兴起,它的发展始终不顺畅。虽然农地流转的面积和比重在增加,但进展十分缓慢,流转的比例仍然很小。《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合作社法》①两部法律的颁布稳定和完善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实现并加快了土地的规范有序流转。广大农村通过一系列方式广泛地建立起专业合作组织,切实有效的推动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了农民收入。

二、从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看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中的矛盾表现

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一次上升性循环过程往往难以达到科学性的认识,这是因为人的认识要受到主观和客观的限制。“再实践、再认识”是认识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当前我国合作社的实践已经进入了“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其中围绕实践者对实践对象的认识过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矛盾问题。

1.农民与合作社的矛盾:认识不统一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近些年开始的,很多地方农户对其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且不统一。部分农民认为合作社不过是为生产经营而组织在一起的简单联合形式,加上非常成功的典型事例较少,有的农户缺少直观认识,对成立合作社热情不高;还有些农民长期以来形成对土地的依附性强,不愿离开土地,把土地看作命根子,在其从事非农产业经营后,仍然把承包地看成是活命田和保险田,宁可粗放经营,甚至不惜撂荒弃耕,也不愿将土地转让出去。

2.社员与合作社的矛盾:专业人才缺乏

大多合作社成员基本上都是普通农民,劳动力素质普遍低,知识积累差,对新技术掌握程度低,影响到合作社与大市场的衔接。专业化人才的缺乏,社员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不强,懂技术,会管理,开拓型人才不多,加之自成立合作社以来,其基本处于自主探索中,缺乏专业培训,造成合作社无法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经营管理,阻碍了合作社的创新和发展。

3.合作社与合作社的矛盾:筹措资金困难

合作社大多数自有资金少,在发展较大项目需借款时,缺乏有效的抵押物进行担保,这种现状对自身发展不利,且对银行信贷投放也存在着制约。同时,在部分地方成立合作社后,一些农民见有利可图,一哄而上,并不是从生产发展的角度申请贷款而是想利用合作社有关优惠政策取得信贷资金,得到政府的补贴。这种情况下发放的贷款不仅风险大,也加重了正规合作社申请贷款的困难性。

4.基层政府与合作社的矛盾:政策不完善

部分基层党委政府对此项工作重视需进一步加强,出台相关政策需进一步完善。合作社在市场竞争中迫切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在信贷、技术、税收、人才、注册登记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扶持其发展。工商、税务、财政、金融等部门对此项工作认识也需加强,多出台支持合作社发展的相关政策。

5.市场与合作社的矛盾:产品粗加工二次及三次转化能力差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许多仍以农作物产品为主,其规模化的种植生产促进了社员增收、带动了农民经济收入稳定增长。同时,合作社也会不断扩大种植面积,产量也会越来越高,再加上缺乏对农产品市场销售信息的深入挖掘,在产业项目的选择上得到缺乏指导,随之带来的问题是如何实现优质农作物的高附加值加工和利用,如何变普通农作物为专用农作物销售。因此,提高绿色种植技术,生产高级专用、特级农作物,延长产品加工链条,提高产品加工二次及三次转化能力是农业专业种植的未来发展方向。

所以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认识发展中出现的矛盾,自觉地以认识论为指导,通过不断的实践促进对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及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两次飞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当前我国农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三、从认识的两次飞跃条件看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中的矛盾生产的原因

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的认识论认为,制约主体认识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这种制约和影响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合作社自身的主观因素对认识能力的制约

与合作社相关的无论是农民、社员还是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其主观的认识能力都会制约其对合作社发展的认识能力,制约他们认识能力的主观因素一般包括是否掌握有丰富的感性材料,是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是拥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以及相关的政治素质、经验储备、文化素质、价值取向和自身内在因素等。

首先,合作社相关人员掌握有丰富的感性材料,就能为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创造条件,比如组织部分村民代表参观学习土地集中规模经营效果好的典型,采取多种方式宣传,提高村民对其的认识,引导他们自愿入社。其次,面对各种矛盾,要有辩证思维的能力,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明确树立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为基础,以促进产业发展和农业增效、村民增收为目标;同时要以村民依法自愿,不改变土地用途,有偿使用,公开、公平、公正为土地流转合作社的基本原则。

2.基层党委政府对认识能力的制约

当前我国政府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合作社法》等相关法律文件,正是基于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实行以来的农业生产实践而产生的正确的理性认识。但是理性认识必须要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并探索出具体的实践模式,同时,理性认识和实践模式还要为实践主体所掌握。

法律政策虽然依法维护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消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但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政策实施的主要执行者,部分基层党委政府对此项工作重视却不够,对新事物理解认识能力不到位,致使相关政策不够完善。因而,政府及相关部门更应该对合作社给予政策倾斜,扶持其发展。使正确的理性认识与具体的实践紧密相结合,进一步提高认识能力,也在实践中验证认识的正确性,促进实践的发展。

3.社会生产力因素对认识能力的影响

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生产领域就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着社会生产关系水平。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尤其是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及科学技术条件,比西方发达国家仍然相距甚远,加上人们的主观认识条件不足,因而对合作社发展的认识能力不能适应不断发展着的实践要求,也不能客观真实的发映合作社发展的全貌。

因此,要切实健康有序的推进土地流转,使合作社有效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必须提高科学技术条件,促进生产生水平的提高,使农业的生产发展拥有足够后备支持力量,为认识能力的提高,理性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提供相应的物质条件。

四、自觉地运用认识论指导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整个发展过程和其中存在的哲学问题来看,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起着指导作用,自觉或不自觉地用辩证法来对待事物的发展,充分运用认识论,在对现象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逐渐认识到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方向。通过分析、归纳、综合、演绎等来完成对这一领域的认识,才能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人类服务,指导人们征服自然的工作。

从上述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出现在各种矛盾可以看出,如果不能坚持认识论,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便不能认清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事物的内在本质和根源,就可能导致走向错误的方向,影响我国农业的长足发展。同时,我们更应该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生事物的认识应采取主动积极的态度,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有所创新,有所建树。

注释:

①《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规定了“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

参考文献:

[1]张红宇.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姚洋.土地、制度和农业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陈锡文.中国农村改革:回顾与展望[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4]迟福林.把土地使用权真正交给农民[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5]韩俊.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篇8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涉税管理存在的问题

1、专业合作社税收政策掌握较少,纳税意识淡薄。通过了解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办情况,每个地区都存在挂牌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不少,但及时到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较少,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游离于正常税收管理之外的现象,这说明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纳税意识不强。

2、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不规范,财务核算不健全。(1)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具体财务核算管理还没有成熟经验,个别细节没有明确。譬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本社农民成员之间的核算应该使用何种凭证尚未以文件的形式予以明确。(2)部分合作社的成立初衷不纯,是以追求政策支持和信贷支持、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为目的,他们不愿意核算的太清楚,甚至人为的造假账来应付管理。

3、税务机关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日常监管力度欠缺

缺乏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征收管理办法。虽然出台了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税收优惠政策,但在税收征管的程序针对其特殊情况的相关规定的修正严重滞后,至今没有具体详细的规定出台和成型的管理经验,这使得税收管理无章可循。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涉税管理的建议

1、认定免税资格,保证涉税信息准确。应定期从工商部门取得开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进行调查核实,对超期未办理税务登记的,应及时与企业沟通,责令其补办税务登记,纳入正常税收管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出免税资格申请的,应坚持实地调查与资料备案同步,符合免税条件的收入审批免税,不符合条件的,按规定及时征收税款。

2、做好政策宣传和纳税辅导工作。要有计划的对一线农村税务管理员开展业务培训,帮助他们熟悉和掌握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法规和税收政策,只有一线农村税务管理员真正吃透相关法规政策,才能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征收管理工作。同时,各级税务机关,尤其是农村税务所(分局)要加强政策宣传和纳税辅导,将关于专业合作社的法律法规和税收政策采取各种方式,帮助其吃透政策、用好用对税收优惠。

3、规范发票使用规定,加强发票管理和审核。农民专业合作社既可以收购其成员和非成员的产品对外销售,又可以向其成员和非成员销售生产资料等,其成员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与所属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交易和结算关系,因此在发票的使用上建议上级明确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收购其成员和非成员的产品均可以开具农产品收购发票,如果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收购其成员产品开具的农产品收购发票不允许抵扣,向其成员和非成员销售生产资料、对外销售产品均可以开具普通销售发票或增值税专用发票,只是应税收入和免税收入分开核算,免税收入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4、修改完善税收征管系统相关模块。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涉税信息采集中关键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行业分类和税种核定进行明确,结合综合征管软件系统和增值税免税农产品规定的要求,将其列入“批发业”中的“农畜产品批发”或“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批发”等类别比较合适,如果以加工为主的,也可以列入“制造业”中的“农副食品加工业”的有关类别;对综合征管软件系统的相关模块进行必要的调整,完善税务登记表格和内容、农民专业合作社免税资格认定项目等,增加免税项目类型和免税项目原因等文书审批选项。

5、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征管长效机制。做好与当地农业主管部门相关管理机构的信息沟通工作,及时对相关农业专业合作社可能的农产品产量,提供劳务的能力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确保交易的真实性。

篇9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成效;发展措施;河南鹿邑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0-0336-01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先进农业科技推广,增强农民市场竞争能力,培养农民的民主合作意识,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也能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广大农民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是农村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是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形式,是新时期农民群众的创造和选择,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实践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民市场主体地位、保护农民利益的重要载体。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有关部门要从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引导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作为新时期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力措施。

1 鹿邑县农民合作社的基本情况

目前,全县已建立各类专业合作社253家,注册资金1.8亿,入股资金9 280万元,带动农户1.8万多户,涉及种植、养殖、技术服务等各个领域。鹿邑县涌现出了一批像今日绿色大豆专业合作社、吉贞牧业养殖合作社等发展规范、充满活力的合作社。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全县已形成烟叶、棉花、蔬菜、养殖等基地1万hm2,转化全县农副产品70%。按照合作社创办类型可分为农村能人创办型、种植大户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社会有关组织领办型等。在服务内容和形式上也不断创新,由过去主要向成员提供生产技术、信息,逐步向农资购买,推进标准化生产、农产品收购、组织运销等多环节、全方位拓展,使合作组织的运行质量和发展水平逐步提高。

2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的效果

合作社一方面把农产品集合起来出售,获得较高的利润,另一方面集中采购生产资料,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这种方式直接增加农民收入。

2.1 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增加“统”的功能,解决一家一户想办却又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提高农业社会服务化水平。如鹿邑县马铺宏兴段庄蔬菜专业合作社,原来是农民一家一户进行生产,由农户个人进行销售。种植成本较高,销售价格较低,导致效益低下。成立合作社后,制定了统一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质量安全管理守则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统一了生产、用药、施肥等环节的技术要求,蔬菜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实现了从生产到销售的规范化程度,农民的经济收入逐渐增加。

2.2 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合作社架起了农户与市场、农户与龙头企业连接的桥梁和纽带,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全县已初步形成以蔬菜、水果、养殖为主导的产业。

2.3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增加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3 推动鹿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措施

3.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农民合作社的重要认识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制度创新,是适应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一项组织创新,国家通过专门立法承认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地位,其利益不得侵犯。它的发展不仅将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连接,成为农户、企业、政府、市场的桥梁与纽带,不仅解决了政府在市场经济中错位、越位和缺位等问题,也解决了基层组织“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事情。对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2 政府出台激励政策和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一是鹿邑县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新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县政府给予补贴5 000元发展资金。县政府每年将安排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截至目前,省市县3级扶持鹿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近70万元。二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社向农民提供的技术服务和劳务以及机耕、排灌、疫病防治等免征企业所得税、营业税以及增值税等,享受省政府文件(豫证([2003]47号)中龙头企业所享有的各项优惠政策。三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免费注册登记、金融信贷支持、农产品销售、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办企业、生产用地以及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等优惠政策。通过各级政府的扶持,极大地调动了农民领办、创办鹿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1-2]。

3.3 提高合作社产业化经营程度

目前,合作社数量多,规模小,自身发展能力不强,要快速提高产业化经营程度,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一是选择扶持部分合作社成为龙头合作社,做大做强产业规模。筛选一批规模合作社进行重点扶持,形成一批有较大的投入,拥有较强种子种苗研发实力,较强产业带动能力和深加工水平,规章制度完善的骨干合作社,使之成为全县农业产业发展支柱。二是探索开展合作社之间的资源整台和联合,针对合作社规模太小、品牌知名度不高、品牌互相竞争的局面,应努力引导合作社以产业为依托,市场为导向,品牌为纽带,产权重组为辅助,建立区域性的联动组织,防止恶性竞争。如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复合经营体制,加强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建设,以完善现代农业产业化组织体系[3-4]。

3.4 加强合作社财务坚持民主管理,健全民主理财制度

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坚持民主理财与社员监督的原则,重大事项的决策,财务收支计划,盈余分配方案的制定,都应经社员大会讨论决定,对财务收支的执行结果,定期公布,接受社员质询。

3.5 加强人才培训

有计划、分层次地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农业科技人才和业务骨干进行培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员的素质,全面提升其经营管理能力[5]。

4 参考文献

[1] 白志刚.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长江蔬菜,2012(10):71-74.

[2] 柯金法,朱孔远.乐清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及对策探讨[J].现代农业,2012(7):63-64.

[3] 王帮高.莱州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J].农机市场,2012(7):18-19.

篇10

一、指导思想、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以党的*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全面贯彻落实《合作社法》,以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规范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以支柱产业和特色产品为依托,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和规范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发展目标:在规范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围绕“产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技术标准化、经营合作化”的目标,鼓励和帮助有条件的专业协会按照《合作社法》的规定转型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竞争能力、带动农民增收能力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到2013年,力争使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覆盖每个农业生产行政村,专业大户全部入社,农户干部入社率达到40%以上,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全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二、扶持范围、工作重点

扶持范围:在工商部门正式注册登记,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组织机构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组织化程度较高,会员人数达到100人以上,经区委农工委、区财政局考核认定达到区级标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工作重点:一是围绕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快培育发展。依托经济林、黄烟、食用菌、中药材、畜牧等五大支柱产业及特色产业,在促进优势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和引导有能力、有威信的组织和个人创办合作社,加快提高优势产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二是鼓励多主体积极参与兴办。在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多主体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做大龙头企业基地,引导农民创办专业合作社,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形式;围绕引导农村的能人、大户创办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增收。三是结合实际开展多层次合作。根据农民需求和组建条件,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开展单项或多项合作,鼓励有条件的合作社开展一体化经营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引导同一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实行跨区域、集团式发展,避免重复建设、重复投资,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四是积极推进合作社规范发展。严格按照《合作社法》规定,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和制度,合理设置组织机构、社员股金结构,规范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设置成员账户,健全档案管理,实行社务公开,接受社员监督。同时,选择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试点示范,并予以重点扶持。五是积极引导协会向合作社转型。鼓励和帮助有条件的专业协会按照《合作社法》的要求转型为农民专业合作社。

三、扶持政策

自2009年起,根据扶持对象的实际情况,执行以下扶持政策:

1、当年交易额达到100万元以上,且保持上年水平给予3000元奖励,同时对当年交易额较上年增长10%以上的另外给予5000元奖励。

2、合作社生产基地被评为国家级的奖励30000元;省级的奖励20000元;市级的奖励10000元。对新建或扩大基地面积达到1000亩以上或扩大标准畜200个以上,并与生产者签订购销合同和保护价,带动基地农户年人均增收500元以上的,给予基地建设补助资金20000元,其他产业视情况予以补助。

3、申请注册商标,每注册一个商标并由全体社员共同使用的补助2000元。

4、获得国家机构认证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每获得一个分别给予20000元、10000元奖励。同一产品同时获得多种质量认证的,按最高级别奖励,不重复奖励。

5、对专业合作社开展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而发生的一年(含一年)以上新增银行贷款且累计贷款额达到200万元以上的给予贴息30000元;100—200万元的给予贴息20000元;50—100万元的给予贴息10000元,贴息期限为一年。

6、用专业合作社名称参加政府组织的展销会,且有固定展位的,给予一次性补助2000元。

7、当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及产品获得国家、省、市级荣誉称号的,分别奖励30000元、20000元、10000元。

以上扶持政策与《*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意见》(川政发〔2006〕124号)相重复的,不再另行奖励。

四、保障措施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各乡镇要明确责任,落实分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式,抓好宣传贯彻的组织工作。增强广大农民群众新型合作的理念和依法办社的意识,增强广大干部依法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营造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和工作氛围。

二是搞好指导服务。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把指导和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工作计划和重要日程。要明确部门和人员分工,建立指导和服务的工作机制、工作规程和责任制,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切实提高指导合作社发展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