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激励的时间节点范文

时间:2024-02-01 18:11: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股权激励的时间节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股权激励的时间节点

篇1

当前股权激励已经普遍成为企业留住人才而推行的一种激励机制,限制性股票是股权激励的最常用的方式之一,而限制性股票税收问题一直是困扰这项激励执行的重要因素。本文探讨了我国当前限制性股票的个人所得税相关政策及问题,并通过与发达国家相关政策进行比较,提出相对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

股权激励;限制性股票;个人所得税

一、引言

股权激励是企业为了留住核心人才而推行的一种长期激励机制,上市公司有条件的给予员工部分股东权益,使其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从而实现企业的长期目标。这项制度始于19世纪50年代,由美国企业率先实施,在80年代中后期风靡全球。而股权激励兴起的重要原因就是税收,起初,企业为了逃避高额的所得税而制定股权激励措施,这项措施逐渐转变成上市公司为激励核心人才而对他们进行奖励,使他们更好地为公司的发展服务的一种制度。因此,研究股权激励过程中的限制性税收问题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阐述限制性股票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和确定,其次分析了当前限制性股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税收政策问题,最后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二、限制性股票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和确定

认购限制性股票税款的计算,企业因股权激励计划而对员工奖励的股票,按照规定,应该以薪酬缴纳个人所得税。但是对于这些股票期权所得的工资,可以区别于自然月的其他工资所得,因此,要按照以下公式对当月应缴税款进行计算:个人应缴税额=(股票形式的工资应缴税所得额/所得月份数×税率-速算扣除数)×所得月份数以上公式的所得月份数,是指员工取得股票激励的股权中,工资收入所得的工作期间的月份数。公式中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是指按照股票形式的工资应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总额除以所得月份数后的商,对比当前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税率表确定。按照我国当前个人所得税法的相关规定,应在股票行权时确认其限制性股票所得税的应缴税所得总额,比如:境内某一上市公司为了实施股票激励计划,应该按照给予被激励对象股票进行登记日期的市价和本批次解禁股票的当日市价的均价,再乘以本批次解禁股票总份数。然后再减去被激励对象本次解禁股票总份数所对应的获取限制性股票实际支付的资金金额。他们之间的差额就是应缴纳税所得额。计算公式为:应缴税所得总额=(股票登记日期市价+本批次解禁股票的当日市价)÷2×本批次解禁股票总份数-个人实际支付的总额资金×(本批解禁股票总份数÷个人获得限制性股票的总份数)

三、我国当前股权激励税收实施过程中面临的税收政策问题

(一)税率偏高。当前我国平均工资的边际税率要略高于一些发达国家。而股权激励过程中,由于激励数额较大,一般是按照最高45%的边际税率进行征收,这一项边际税率在美国只有35%,两者之间相差10%。而且,我国当前对于股权激励方面并没有针对性的出台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所以,相比较发达国家,我国目前股权激励方面的税收相对较重。

(二)个人所得税产生的时间节点较早。当前我国股票市场上,在限制性股票解锁时就必须纳税,无论激励对象是否出售已经解锁的股票,真正实现所得。在股权尚未卖出的时候,大量的行权可能会导致支付困难。此外,过早征税导致行权时的风险远远不止激励对象付出的资金成本风险,限制性股票解锁日,激励对象按照解锁日的市场价格与登记日市场价格的平均数,与授予成本之间的差额提前缴纳个人所得税,如果被解锁的股票没有真正卖出,此后,一旦公司股票价格下跌,那激励对象除了承担股票价格低于行权价格所造成的损失,还要承担由于股票价格下跌造成的多缴的个人所得税的损失。

(三)我国缺少对股权激励对象长期持有股票的税收优惠政策。我国目前针对股票激励对象,不管是长期持有,还是短期持有,都一律按照工资收入所得来进行征税,暂时没有针对员工个人长期持有股票的税收优惠政策,不利于激励的长期效用。而发达国家的股权激励的限制性股票税收政策大多有这一优惠项目。比如美国,他们按照行权价格,将持有股票的期权分为法定期权和非法定期权。政府还给出延长缴纳个人所得税时间等政策来鼓励企业采取法定期权。这样可以让行权价格和市场价格减小偏差,也可以预防人为操纵股价。针对个人长期持有的股票制定相应的优惠税率,让股权激励政策能充分发挥长效激励的目的。

四、改进措施建议

(一)适当降低股权激励过程中个人所得税税率,可以按照资本利得进行征收,如果按照个人收入所得来进行征税,应重新设置较低的税率,可以参考美国等国家,将股票激励期权进行分类,其中的部分按照资金收入征税。如此一来可以降低被激励者的税收成本,也可以鼓励股权激励措施在我国企业中的推行与发展。

(二)制定合理的股权激励限制性股票税收的征收时点。设置严格合理的征税节点,比如,按股票出售的日期,征收激励对象的个人所得税。这样设置不仅可以减轻股权激励对象提前纳税的资金压力,还可以有效降低激励对象手持股票,尚未出售之前,股票价格下跌带来的损失,鼓励被激励对象长期持有公司股票,让股权激励的目的得到实现。

(三)不断强化股权激励的长期性,通过制定相对性的优惠政策,鼓励被激励者长期持有公司股票。这一方面可以参考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政策将股权激励分类,并且给予激励对象优惠的个人所得税政策,来引导上市公司进行合理有效的股权激励措施。这一政策有利于避免股票交易过程中,交易价格与市场定价偏差较大,同时也可以预防组织或个人操纵股价,可以发挥股权激励的长期性作用。而且,可以根据持有股票时间的长短来制定不同的税收标准。鼓励被激励者长期持有,从而降低股权激励限制性股票税收的税率,进一步发挥激励的长期性目的。

(四)在股权激励完成后,股票出售时,不再征收个人所得税的相关规定不尽合理。我国目前并没设置资本利得税,在行权所得股票出售的时候,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这样就容易出现人为操纵来避税的现象。因此,我国应尽快补充这项条款,以免此类事件重复发生。

参考文献:

[1]娄贺统.上市司高管股权激励所得税规定与激励效用冲突分析.财经研究,2010:9.

[2]雷淑琴.股权激励中的个人股票期权收入纳税问题探析.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4.

篇2

经历了挂牌初期的喧嚣狂躁,28家创业板首发公司的股价逐渐理性“回归”。除了暴富效应,究竟哪些企业能从创业板真正脱颖而出更令人关注。相比商业模式、核心技术等决定要素,团队同样至关重要,而设计完善、实施合理的股权激励无疑是激发团队活力的引擎。

“造富运动”,薪酬激励价几何

如果没有资本市场,28家创业板首发公司的董事、高管们,可能至今还拿着相对微薄的薪水。

创业板高管现金薪酬表现中庸,并未存在天价薪酬。如果选取董事长、总经理、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作为典型岗位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董事长、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薪酬整体比较平稳,而总经理的薪酬呈现较大的波动。如果剔除16家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公司,大部分总经理现金薪酬都在10万元-50万元的区间;少数总经理的年薪尚不足10万元,如大禹节水;也有几家总经理年薪高于百万,如乐普医疗、新宁物流和华谊兄弟(见右上图)。

与其他A股公司相比,28家公司创业板高管的现金薪酬收入属中等水平,不存在所谓的天价薪酬。为何作为细分行业的领先者,其现金薪酬如此中庸?深入分析可以发现,这是因为多数公司的高管持有公司股份,其中既包括创始人股东,也包括后期因为股权激励而持有公司股份者。股东与高管的双重身份决定了现金薪酬只是其整体薪酬的一小部分,而利润分红、股权增值才是更大的获益所在,因而现金薪酬平平不足为奇。

高管薪酬与盈利挂钩不足,而与资产规模关联更大。关联性分析显示,28家公司创业板高管薪酬并未与其赢利水平明显挂钩,与公司规模的关联性更大一些。其中,总经理的薪酬与净利润、资产总额都呈一定的对数函数增长关系,但是更多的样本体现了资产规模越大、薪酬越高的特点。

这一特征与A股其他公司具有相似性。像A股主板、中小板公司的高管薪酬与行业、地域的关联度最大,同时与企业规模有一定相关性,而与每股盈利等业绩指标的相关性则需要进一步提高。不过,这并不表明高管薪酬与业绩毫无关系。从我们实践操作的经验来看,通常企业对高管的浮动薪酬考核包括了企业盈利指标、管理类指标在内的多项因素,从而弱化了与单一盈利指标比如每股盈利的关联度。

高管持股市值远胜于现金薪酬,引发造富质疑。仅以发行价对高管持股市值进行测算可以发现,1亿-5亿是集中分布的区间。以董事长为例,持股市值在10亿以上的有2家,分别为华谊兄弟和神州泰岳;5亿-10亿的有6家;1亿-5亿的公司最多,有17家;机器人、亿纬锂能的董事长持股市值均不超过1亿;唯一例外的是乐普医疗董事长并未持股,这是由于其由国有控股股东(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派驻。创业板公司总经理持股市值与董事长明显偏低,1亿及以下的企业多达8家,1亿到5亿的有15家;超过10亿的仅有乐普医疗和神州泰岳两家(如左下图)。

相比高持股市值带来的收益,高管的现金薪酬变得微不足道。以总经理现金薪酬占前十位的公司为例,其仅以发行价计算的持股市值从千万级到十几亿,已是现金薪酬的几十倍乃至近千倍(如右下图)。

由于创业板公司总经理多是创始人之一,较高的持股比例是持股市值较高的原因之一,也导致了与现金薪酬的畸高比例,这让人们对于创业板冠以“造富运动”之名。但除了高管普遍持股的因素外,中国资本市场不成熟的价格发现机制是导致上市公司发行PE过高的重要原因。如果翻开各家公司的招股说明书,从其发展沿革中不难看到,大多公司是经历了近十年乃至更久的创业艰难历程,并不能以偏概全地用一夜暴富来形容。尤其对于创始人股东,或者在创业早期进入公司一同成长起来的高管与骨干们,在公司的长期激励计划下,大家通过业绩贡献,分享与公司共同成长带来的股权增值效应,应是无可厚非的。投资者关注的重点应当在于了解激励计划的设置是否科学,是否能够保证公司利益与股东利益,是否可为外部投资者的利益建立更有力的保障。

完善激励,只需走好五步

28家公司中,19家公司出现了股权激励的身影,其中15家公司在招股材料中明确表示,股权变更是为了激励、保留核心骨干,包括神州泰岳、探路者、莱美药业、汉威电子、上海佳豪、安科生物、立思辰、鼎汉技术、华测检测、亿纬锂能、网宿科技、中元华电、吉峰农机、机器人、红日药业。南风股份、爱尔眼科、宝德股份、华谊兄弟4家虽未明说,但其以优惠价格向骨干的增资或者股权转让,依然体现了股权激励的本质。

通常来讲,一项完整的长期激励方案包括众多的关键要素,概括描述为“在何时点、以何方式、向何许人、满足何许条件、达到何种激励力度”。基于这五项要素,我们对上述19家创业板公司案例进行分析,并结合项目实践经验,希望能够让更多的拟上市公司在长期薪酬激励机制建设方面有所借鉴,也为投资者提供判断创业板公司投资价值的独特视角。

构建整体人才、薪酬策略,确定核心骨干

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人才策略包括对人才的“选、用、育、留”四个环节。其中的留是指激励与保留,即要建立完善的薪酬福利体系及多元化的激励手段以吸引和保留核心人才的需求。因而,企业需要对核心人才加以界定并且建立匹配的薪酬策略,其中既包括对其总体薪酬的水平定位,也包括总薪酬中固定薪酬、绩效奖金、长期激励收益各部分的构成比例确定。

在整体的人才策略与薪酬策略下,企业可以更加准确地着手搭建对核心人才的长期激励机制。从实践来看,通常是有四种类型的核心人才是需要进行长期激励。第一类是其决策将对企业的业绩发生深刻和长远影响的职位,如高层管理人员等;第二类是企业核心业务发展所需要的关键人才,拥有知识产权、特殊技能的人才,具有市场稀缺性,如核心技术人员;第三类是易产生内部人控制问题的职位,如某分支机构负责人或控制业务重要环节的人员;第四类是业绩表现具有滞后性的重要职位,需要通过一定时间周期才能体现,如项目投资负责人。首批创业板公司的激励正是符合了上述规律,除了高管团队外,也囊括了技术、营销骨干,例如亿纬锂能、上海佳豪、汉威电子、机器人、中元华电等对于核心技术人员的激励。

根据公司和激励对象需求,选择恰当激励方式

长期激励的方式包括很多种,通常市场所熟知的有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员工持股计划、经营层持股等。这一类方案的特点是,激励对象在达到公司约定的条件后,可以一定的对价获得一定数量的公司股份。激励对象成为公司股东后,与原股东有了共同利益,会倍加努力地去提升公司的业绩。

分析19家的案例,在上市前多是采取了股东转让或者增资扩股的形式,也有一些较为创新的方案,例如机器人和安科生物,对核心技术人员实现了以无形资产奖励入股的方式。在持股方式上,有18家是直接持股,体现了激励对象与上市公司之间更密切的利益关联度。但如果公司持股的人数较多,从公司管理的角度,也可以设立持股公司的形式,例如上海佳豪设立“佳船投资”作为员工间接持股的载体。不论何种形式,最终是殊途同归,管理层与骨干在上市之前成为公司股东,一起分享上市后的股权增值。

不过在有的情况下,股东对股权稀释会有抵触,以股权结算的长期激励就不太适用了,而像股票增值权、虚拟股票计划、利润分享计划、延期支付、业绩单元则具备一定的可行性。这一类方案的特点是激励对象在达到公司约定的条件后,公司直接以现金与激励对象结算,股本结构不发生变更,原有股东股权比例不会造成稀释,但公司要承担现金形式的成本支出给激励对象。

对处于发展阶段的公司来说,现金流并不特别充裕,在股权稀释与现金支付均不可行的情况下,长期激励也并非无计可施。一些基于长期福利的方案可以考虑施行,比如退休金计划等。可见,公司选择什么样的激励方式,是要看公司的实际情况,也要结合激励对象的特定需求而定。

匹配公司发展,选择恰当激励时机

公司发展有几个关键节点,包括公司初设立、增资扩股(引进私募战略投资者)、股份制改造、IPO等,在不同节点进行长期激励,其效果是大不同的。

在创业板中涌现出很多好的做法,例如神州泰岳、吉峰农机。神州泰岳从成立5个月之后即开始了第一轮的股权激励计划,之后分数次向公司的核心技术、销售、管理骨干不断地授予股权,一直持续到2009年3月份。而吉峰农机则是建立了一年一次的常规授予机制,每年均按单位出资额作价人民币1元的价格对管理人员和中、基层骨干人员进行增资扩股。

当然,实践中我们也接触到一些公司,在伴随着上市重组、审计、资产评估等一系列的工作重头戏之中,匆匆上马长期激励项目。由于上市节点的迫近,增大了长期激励实施的困难。上述19家创业板公司中也有“突击入股”的情况,这一行为向投资者传递的信息是造富而不是激励,将影响到资本市场对公司的认可度。

确定授予价格与授予额度

对很多公司而言,激励力度是一个难以拿捏的问题。授予价格过低或额度太多,公司或股东的激励成本过高,更造成高管暴富的嫌疑;反之,激励对象的获益空间降低,对长期激励计划不够重视,也起不到激励的效果。如何寻找良策?

首先是授予价格的确定。公司在不同时点的股权价值不同,授予对象的价格也有所差异。从实践来看,上市前的长期激励,股权授予价格通常是以股本面值、每股净资产、第三方估值、私募价格或者预期的IPO价格等作为参照。一般是越早期的授予,价格越低,未来上市后的增值空间也就更大。但由于早期公司发展前景不明,激励对象入股的风险较大,这种情况下为了稳定核心人才,股东无偿赠予的居多。一旦上市计划明确,激励对象入股的风险较小,价格就相对较高。

以神州泰岳为例,股权授予开始为无偿赠予,后来为1元/股,到2009年3月中层管理团队、技术人员、业务骨干增资扩股的时候,价格是2.5元,而时隔三个月后的外部投资者入股价则高达13.2元。这一差异主要体现出内部人员的历史贡献度。再以发行价最高的红日药业为例,2008年8月,公司核心管理层与骨干员工以15元/股的价格受让了原股东的股权转让,同期的外部投资者的价格是16元。虽然比60元的发行价有很大的差距,但相比其他创业板公司,这已是最高的授予价格了。内部人高价入股增强了投资者信心,红日药业上市首日以106.5元收盘,显然反映了市场的热捧。

其次是授予额度的确定,这需要综合考虑激励对象在公司的服务年限、岗位职级、业绩表现、未来发展潜力等,确定不同的激励力度。通过对创业板19家公司的案例研究,我们发现在同一公司从高管到核心员工的授予中,长期激励的额度可以达到数十倍乃至上百倍、千倍的量级差异,一般最低的员工可以为千余股,最高的能达数十万乃至上百万股,远高于固定薪酬的差异度。这一情况也体现了对重点核心人才倾斜的人才策略与薪酬策略。在实践中,具体的激励力度差异性要根据公司的整体策略,也要结合企业文化环境而定。

注意激励与约束的对等

长期激励计划的一个重要特性在于激励与约束的双向平衡,激励对象获得长期激励收益的前提就是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在实践中,通常包括时间约束条件和业绩条件。

19家公司在约束条件上多表现为前置条件,即激励对象满足一定的工作年限、一定业绩条件即可获得认购公司股票的权利。但近九成企业却忽略了其获授股票后的约束条件,普遍以上市为节点,承诺上市后12个月内不抛售,之后即可获得自由交易转让的权利。这一安排并不妥当。创业板上市只是万里第一步,如果对激励对象持股不设约束条件,强大的获益导向会促使其抢风抛售,甚至套现离职,对企业发展是有害的。

篇3

在横向销售和升级销售上华为需要同时关注,不能有失偏颇。华为可以继续架构自己的终端产品覆盖区域,继续深挖产品细分方向;同时优化用户体验,升级产品功能,吸引终端用户愿意为华为的产品支付更多的费用。

在激励机制方面,股权激励在华为的发展过程中毋庸置疑地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事分两面,现在看来股权激励对于华为的推动似乎逐渐弱化。为了激发那些手头有大把钱的员工继续努力奋斗在华为快速奔跑的快车道上,是不是应该考虑其它的方面呢?比如精神和被认可方面。

定位方面,华为不需紧紧盯着竞争对手的套路,更要重视自身的技术提升、服务提升。事实上对于定位“十字架”的一横和一竖都是由消费者决定的。为了一如既往地前行,为了很好地区别竞争对手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华为终端产品只有做好自己。

转基因在生物领域是一个存在争议的事情,但是对于华为,既然选择了转基因的路子,保持唯一不变的应该是其改变的决心。

(屈艳军)

成功的女性市场

现代都市平民的生活已经逐渐地工业化,从幼儿园到工作莫不如此,每个人都是一个庞大生产体系中的一个环节,甚至无法以个人的力量对这个体系进行感知和影响,所以必须要有一种精神上的香烟、咖啡或者茶作为剂,对抗单一化而有限的生活,这就是故事。

《知音》的成功,在于定位准确一直面女性市场。市场经济大潮进一步解放了女性,女性在获得独立经济权之后迅速形成消费市场,不单单是香水、口红这类物质产品,女性可能比男性更需要精神的消费,更需要故事的抚慰。《知音》屡次遭到“俗”的评价乃至于批判,也和市场定位有关,但要把故事给最广大的读者阅读,就必须“俗”下去。

通俗杂志的危机在于多元化社会中观众口味的转移和分散。1980年代创刊的《知音》能创造天量发行,在于体制余韵还在,一元化仍是社会主流。而在80后、90后逐渐走向消费市场的今天,各种亚文化盛行,再也没有哪一种价值观能占领绝大多数人的心灵。创办《打工》、《好日子》、《知音女孩》、《知音漫客》采取多元化发展,未尝不是主动适应的结果,创新是一种文化走向成熟的祭礼。

(王超)

一颗“优酷”的心

时间倒退五年,如果一个CFO当了互联网公司的创始人或者CEO,我可能会怀疑他其实是为了把这家公司带上市,然后狠赚一笔走人一这才不辜负一个CFO的头脑,不是吗?

2012年,优酷收购土豆,古永锵依旧保持着腼腆、内敛的笑,他是我见过的最有文人气质的互联网公司创始人。但他运作资本的手腕、伺机而动的魄力、“口若悬河”征服华尔街的能力,都在证明人不可貌相。的确很少有人能够既将资本随意把玩于股掌之上,又能看准产业的发展节点。

古永锵最酷的地方在于,他略显匠气的外表下,竟然隐藏着永远悸动的心,一颗“优酷”的心。这种反差可能将成为塑造中国视频的唯一面孔。从最初的YouTube模板,到今天更具中国互联网特色的视频网站,古永锵的大格局之终点是哪里?整个中国视频业最终要拿优酷做背书吗?还有更多的土豆被优酷吃掉吗?值得期待。

(王静)

春秋航空的“春秋大梦”

《中国企业家》2012年第15期一线《草根航空扛住》

一个刚刚落地的春秋航空正在经历着成长的烦恼,然而它却怀着一个“春秋大梦”。

说烦恼,首先是作为民营企业进入_个不完全开放的对国企有倾斜的民航市场,它天生的“庶出”身份没有办法给它带来任何政策的倾斜和资金的支持。然而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这个刚刚落地的廉价航空又出现了挣扎,到底是坚持廉价航空还是混搭经济和商务,推出“商务经济座”P后者明显和廉价航空的定位初衷不符,然而“商务经济座”也可能是神来一笔,开拓了国内廉价航空在寡头垄断市场下特有的发展竞争模式。

作为一个正在培育廉价航空市场的初行者,他对廉价航空的定义能够直接影响未来的进入者。春秋应该记得的是,在廉价航空市场,先入优势并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即使作为后进者,如果它能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更低廉的价格,它就会被市场接受。

(曲瑞)

断掌的李宁

《中国企业家》2012年第15期体育特刊《李宁豪赌CBA》

李宁换了新标志,相对老版标志是断裂开的。在民间传说里,断掌纹意味着运途可能是大好或大环,只有不断地修身养性来导入正途,才能有所作为,而李宁的新标恰似一个断掌。

企业的双手就是产品和市场。李宁一直是国产运动品牌的龙头,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李宁本人的飞身逐日更是使它在2009年如日中天。

也许是所谓成功的巨大喜悦,也许是真的要进行品牌重塑、提高品牌价值,李宁于2010年换标了,并提出了新的口号“90后李宁”。然而这个“断掌”标志让李宁从此一路下行:品牌定位市场不认可,销售下滑,库存高压,高管离职,西班牙子公司倒闭,张志勇黯然离开……

曾经看过媒体对张志勇的访问,他承认自己是李宁的影子,一直是个保守谨慎的人,但他好像对这个自我定位还有些得意。

篇4

率先在北京及全国实现以

创新驱动发展

当前,全球科技和经济进入新一轮的技术革命期和增长周期,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全球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新战略制高点。党的十七大也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中关村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科技资源最密集的地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技术创新高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引领区。中关村有基础、有条件,也有责任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走在前列,在推动北京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规划纲要》基于国际国内宏观背景,提出了“率先实现创新发展”的目标,要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系,打造国家重要研发和产业化基地,支撑经济持续创新发展。这一目标不仅充分体现了国务院对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要求,也有利于进一步发挥首都创新资源密集优势,围绕以“服务经济、总部经济、知识经济和绿色经济”为主要特征的首都经济发展需求,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和推广应用,做强“北京创造”和“北京服务”品牌,推动首都经济走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之路。

率先在全国探索有利于

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

中关村20多年发展经验表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是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发展历程中,中关村率先开展了企业产权改革、股权激励、信用体系、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改革试点。但当前,中关村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以及区域创新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如促进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有待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局面尚未真正形成,国家地方创新合作的联动机制尚未建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模式仍需进一步深化,创新资源的效能未能最大程度释放等。

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就是要发挥中关村试点改革经验,继续在全国先行先试,率先探索适宜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在人才激励、科技金融、知识产权、技术转移和产业化、科研院所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促进科技、教育、经济的紧密结合。目前,中关村已经开始实施“1+6”系列政策。“1”就是成立首都创新资源平台一中关村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促进中心;“6”就是在中关村先行先试的六项政策,即推进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权改革、开展完善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政策试点、研究制订股权激励试点方案审批细则、开展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试点、加快推进全国场外交易市场建设以及先行开展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试点。“1+6”政策的实施,将有助于统筹国家与地方创新资源,进一步聚集国际国内高端创新资源,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创新体系,促进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从而推动中关村自主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

科技创新中心

《规划纲要》提出要力争用10年时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关村在全球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得到显著提升,已经初步具备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条件。中关村聚集了大量的高端创新资源,包括30多所国家高等院校、200多个科研院所、60多家国家重点实验室、60多家国家工程中心、80多家跨国公司研发机构以及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已产生了一批全球有影响力的重大科技成果;中关村企业主导或参与制定了TD-SCDMA、闪联等76项国际标准。中关村已经成为我国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的前沿阵地。

将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战略选择。新阶段,北京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确定了“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发展战略。实施“科技北京”发展战略,就是要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龙头,充分发挥其创新引领作用,着力聚集整合创新要素,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把北京建设成为国家创新中心,更好地服务于区域和全国创新发展。

将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发挥中关村创新引领示范,辐射带动全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需要。“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中关村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应积极开展体制、机制和政策先行先试,着力突破自主创新的瓶颈约束,大幅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并通过技术交易、跨区域投资、研发服务支持等方式将创新成果辐射到全国其他区域,带动全国整体自创新能力提升以及发展方式转变。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关键是要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坚持“需求拉动、机制创新、重点突破、开放合作”的原则,着力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打造若干个拥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形成若干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聚集一批国际国内高端创新人才,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良好创新创业环境,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

打造全国战略性

新兴产业策源地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我国要在未来国际竞争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规划纲要》立足中关村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良好的基础,提出要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资源能源消耗少、污染排放低、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打造我国乃至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

中关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重要位置,瞄准物联网、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开展研发创新,支持中关村企业、科研机构、新兴产业组织等积极承接与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标准,显著提升中关村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建立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协调联动机制,加快实施一批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工程,建设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形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产业集群,形成中关村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打造全球高端创新创业

人才集聚的人才特区

《规划纲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提出要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建立并完善人才“选得准、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机制和环境,将中关村建设成为全球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集聚的国家级人才特区,以支撑中关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竞争已经成为国家或地区间竞争的焦点,尤其是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或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综合竞争力提升的关键。

篇5

关键词:局部最优 整体最优 企业管理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西方先进企业管理模式的进入为民族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在大型国有企业发展方面,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了传统体制的改革步伐,国有企业开始寻求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进行国际化道路探索,促进国有企业以更加灵活、高效和先进的姿态融入市场经济,建立我国市场化经济增长环境。然而,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此过程中出现了市场化环境适应过程中的企业发展失衡,产业结构调整欠缺科学性,不规范的企业管理模式导致其与现代化管理需求的脱节,进而在地区和国际范围内造成大量的企业破产和收购重组现象,本土型企业的市场化和全球化发展过程伴随了巨额的国有资产流失,探索一整套集合局部和整体最优的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全球范围内的企业管理模式概念及发展趋势

企业管理模式作为一种组织框架基础范式,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整合和资源控制利用为基本导向任务。一般来讲,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主要涵盖企业过程生产、企业资源计划以及生产技术优化等项目,在信息化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新型企业管理模式在知识管理、人本思想以及绿色生态保护等领域都有了新的拓展和延伸,其管理作用方式更加直接,在人文理念上更加突出绿色、低碳等环保生活方式。

作为企业管理效率和利润开发的重要控制节点,成本资源控制和生产优化配置在新型管理模式中日益占据核心地位,科学的管理模式对于推进企业生产过程优化、生产技术创新以及产品生产效率等方面具有更加明显的主导作用,未来的企业管理模式会在系统网络化、成本节约化、市场一体化、制度灵活化以及中心管理理论现代化等方面得到加强(如图1),具体来说:

系统网络化。作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重要工具媒介,全球电子网络为一体化市场进程发挥了突出贡献,这种作用力还会在企业先进生产力冲击趋势下得到加强,尤其是信息化生产技术和企业人力、财务、要素资源管理网络化等表现抢眼,企业员工工作和产品价值实现将日益加入信息技术网络基因。

成本节约化。无论是管理还是生产,企业成本控制是“开源节流”理念的重要具体实施行为之一,关系到企业的生产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基于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的过程成本控制作业可以在不损伤企业资源投入效率的前提下,尽可能促进员工生产积极性和获得最大边际收益,保持自主的企业经济发展。

市场一体化。企业是市场组成的基本经济单位,在知识经济外溢作用和信息化市场条件下,市场微观主体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愈发深入到细微经济活动,企业间战略合作与竞争使得商品流通与市场业务往来具有了更大的交集和重叠主体,市场经济环境趋于复杂化,一体化市场的出现正是这种微观经济联合活动加强的结果。

制度灵活化。成熟市场环境下的企业管理模式更加具有当代管理科学理论的微观实践基础,多种社会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综合作用于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和深入,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就要及时的对经济体制和管理制度进行宏观层面创新,灵活的管理体制是保证企业社会责任和利润攫取矛盾得以解决的重要助力因素之一。

管理理论现代化。这一点是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发展趋势的核心,企业管理理论的创新研究不是拘泥于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固定所在,西方市场经济环境与我国过渡阶段的市场基础不具有天然适配性,如何因地制宜的进行管理科学理论创新是“西方管理科学中国化”和“技术性企业效益增长”目标的载体凭借,以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源激励为主的管理科学创新进程还有相当发展潜力。

企业管理模式模型及我国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行政制度、市场环境以及人文环境共同构成了企业管理模式的束缚整体,因此,文化、理念、员工、行业特点等都是企业管理模式涉及到的具体方面。一般来讲,科学而匹配的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具有融合个体资源特性的功能,通过管理平衡作用而发挥最大经济效应。从国内外发展经验来看,以德国、美国、日本以及我国的横向比较分析,优秀的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总结如表1。

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的深入发展是模型中所示闪光点的集合体,各种因素之间互相促进、共谋发展,特定地区的企业管理模式创新是融合企业文化和管理科学理论的结果,企业家和政府政策一定要以本地企业的管理特色为基础,制定动态化的管理模式。以我国来讲,较强的企业凝聚力和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都是实施现代化管理科学模式的良好基础,然而对于目前企业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忽视,这些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股权分配的失衡。企业股权失衡直接造成对员工利益的损害,工人的主人翁精神无法在工作中得到体现,伴随而生的部门管理混乱性也会使得企业管理绩效考核失去公允和效率,导致员工消极生产和人才流失,不利于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企业产权确定不合理。产权的非明晰造成企业管理决策的失误,在企业成立初期,其产权和股份比例一般均被固定,然而在后续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筹、融资活动使得原有产权和股权比例发生变化,管理层和决策层意见相左,企业管理命令就会朝令夕改,直接损伤管理和生产效率。

企业人力资源统筹机制建设欠缺完善,管理制度不科学,员工价值不能得到及时梳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依赖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绩效,如果人力资源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遭受损害,就会直接造成企业人才流失,现有员工消极怠工。

企业凝聚力体系长期被忽略,团体核心价值观和市场竞争力得不到体现。企业文化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的特色和长处,然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这种团体凝聚力却有所下降,经济主体各自为政现象突出,长期以来不利于企业的做大和国际化进程。

局部和整体最优的企业管理模式理论

企业从局部最优到整体最优的管理模式理论推进包括互有联系的两个部分(如图2),从局部最优来说,外部支撑系统和内部支撑系统是核心构成要素。

(一)局部最优企业管理模式

1.外部支撑系统。局部最优下的外部支撑包括市场竞争、外部环境和政策等因素,政府政策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关键,并且对于企业具有预测难和可控性弱等发展特征,具体涉及到企业的营利活动和投资发展方向,因此,局部最优管理要求政府出台企业扶持等法律法规,微观支持企业和员工利益,以恰当的产权保护制度来规范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义务和市场经济秩序。

2.内部支撑系统。局部最优下的内部支撑讲求技术、产品以及服务等企业内部核心优势,也是企业竞争和存活的建立基础。建立有效的企业内部支撑可以协助企业在市场立足,配合以良好的委托关系,企业就可以定制出适合自己的信息共享和管理决策系统,建立渐变式管理模式结构,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提升综合企业竞争力。

(二)整体最优企业管理模式

1.优秀管理理念。我国经济的发展存在对外依赖程度过高的特点,同时由于产能过剩和创新能力弱,基础经济发展存在资源浪费现象,进而导致收入差距过大和行业管理效能的恶劣经济循环,为此,企业要发展现代经济管理模式,就必须建立高素质人才队伍,树立优秀管理理念,在知识经济时代将人力知识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科学管理效率,以人才系统建设倒逼现代化管理思想的树立。

2.培育团队精神。整体最优下的团队精神在导向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以及控制作用上发挥管理效能,将单个经济主体以共同利益和企业文化枢纽进行连接,重视个人情感需求和心理状况,共同引导企业使命感和认知感,讲究个体向集体靠拢,以团队的认可换取一般性的物质奖励,因此是由企业硬性管理控制向软性控制、行为控制向意识控制转变的有效途径。

3.分权集权统一。企业管理整体最优讲求集权和分权的平衡,企业价值的实现要体现相关利益主体的权力思维和因地适宜的“择略而取”。以美国通用电气为例,企业采用“分权为辅、集权为主”的财务管理模式,以总公司财务部作为中央机构,子公司财务部门行动向总公司制度看齐,决策权集中于总公司,灵活经济业务权力下放子公司,充分发挥经济权力分工效率。

4.矩阵组织结构、员工福利重视。企业管理讲求灵活整合资源,矩阵式动态结构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满足消费者需求,达到企业项目的资源最大化利用。现代化管理企业将员工福利视为企业发展基础,以监事会形式管理决策员工权益,通过二元董事会机制来实现员工参与企业决策的权利,依靠制定薪酬水平和管理决策评价系统,及时纠偏管理误区。

5.科学激励机制、审慎企业战略。现代化的新型企业管理模式注重人性潜力的发掘,以资源效能基础来消除员工消极心态,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赢,其中股权激励即是这一机制的典型代表。在此基础上,配合以战略角度上的企业优质化经营决策,缜密制定企业管理调控措施,减小企业非系统性风险造成的经营危机概率。

6.优秀企业文化、详密制度规范。企业文化是价值观与行为观相结合的软实力,包含企业精神、企业形象以及企业人文环境等因素,可以导向个体思想和协调多文化建设活动,通过共同的愿景和规划来实施个体思想约束,这种文化建设的外部载体即为企业规章制度,制度性文件囊括了管理结构、团队人员、业务流程以及业务模式等多个方面,是企业优秀管理模板由点到面的实施基础。

结论

企业在新形势下由局部到整体的最优化管理模式实施战略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要综合考虑人力资源、财务、营销、生产、仓储、研发以及后勤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反应态度,力争以科学的人性激励手段为主、以企业硬性规章制度为辅,渐进式打造出一套适合于本土经济发展模式和地区企业文化的“引入改造”型企业管理模式,为我国下一个十年的微观经济理论和实践发展积累素材,也为更为长远的宏观经济平稳运行提供创新策略参考。

参考文献:

1.李毅.用企业视觉要素铸就企业管理文化[J].企业经济,2012(6)

2.岳志勇.基于分工优势的企业管理创新推动模式构建[J].商业时代,2013(13)

3.袁琳.中德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比较-基于Hofstede的文化价值理论框架[J].商业时代,2011(3)

4.张雪平.从战略转型开始:论连锁商业企业竞争力提升[J].江苏商论,2012(4)

5.李伟阳.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新的企业管理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2010(1)

6.乌茨舍费尔.德国企业管理控制师的计划编制与监控智能[J].会计之友,2013(6)

篇6

当今的中国化妆品行业正是如此:本土与外资,线上与线下,进口和国产,城市和乡镇……多元化的市场环境,意味着更多潜在的机会窗口和巨大的成长空间。

对于嗅觉灵敏的风险投资人,当下的化妆品行业显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007年9月,刘晓坤创立的嗳呵品牌获得麦星资本2000万元注资。就我们能获得的公开信息来看,这是日化行业获得的第一笔投资。如今,7年已过,资本与行业的联姻已有数十件案例,品牌、零售、电商都有涉及。联姻成功者有,当然也不乏失败的反面教材。

仔细去研究这些过往的案例时,我们发现2013年是个关键时间节点。2013年前,获得投资的更多是线上品牌和渠道,如柚子舍、歌诗玛、亿莎等。2013年后,更多线下品牌开始获得投资,如薇诺娜、丸美、美丽加芬、亚缇克兰、花印、韩后等。 显然,2013年以后,两者的结合开始更紧密,资本与产业也开始更懂彼此。这可能意味着化妆品产业的新一轮投资风暴正在来临。

新一轮投资热的背后

从早先的相宜本草、男性主义、柚子舍等品牌,到歌诗玛、亿莎等渠道,几年前资本与化妆品行业的结合案例只是星星点点,绝大多数资本对这个行业的关注远远不够。

而近两年,资本与行业的交集越来越频繁。在新一轮的投资热背后可以明显发现,无论是在资本方对行业认识的专业度上,还是企业对资本的态度转变中,抑或是整个消费升级带来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变革中,资本与化妆品产业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了。

在采访了一些投资方与企业老板后,《化妆品观察》综合了大部分人的共同观点,推断出新一轮投资热的背后蕴藏以下四个因素:

l.化妆品市场格局未形成,细分市场存在大量机会;

中国传统化妆品市场的格局并没有形成,在如今多变的市场环境中,没有哪一家企业在市场上占据绝对的市场份额。在护肤品品类市场趋于饱和的今天,具有新、奇、特的细分品类正在快速发展,专注面膜领域美即品牌的成功上市,无疑给了资本方对细分品类莫大的兴趣。

用红杉资本的“赛道理论”来说,现在的化妆品市场,很多赛道都没有被打开,所以有很多机会成长出一个大的品牌来。

2.企业家有想将企业做大做强的梦想,因而愿意接触资本;

化妆品行业的很多品牌企业家都是草根出身,在建立品牌之初,都是以赚钱为主的思路在经营企业,中间难免有些不规范的行为或是缺乏打造品牌的意识。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会面临两种现状:一是遇到发展的瓶颈,做到一定规模后就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另一种则是企业做大后,催生企业家将品牌继续做大做强的愿望。 在这两种境遇中,企业对资本的需求就变得尤为强烈。资本的助力,会将品牌带入行业制高点,或者是从资本市场的角度出发,带动品牌往前推进。

3.线上投资潮带动线下实体投资热;

随着前几年电子商务在国内的快速发展,以聚美优品、乐蜂网为代表的一大批新兴的化妆品垂直类电商网站,以及早年依托淘宝渠道成长起来的淘品牌和互联网化妆品品牌都得到了资本方的极大关注。但一批淘品牌的死去,使得部分投资人开始意识到化妆品产业的线下传统品牌有着更为核心的竞争力。

4.企业家转型做投资人推动资本市场与产业对接。

从上海家化出来的葛文耀转行做了投资人,原相宜本草总裁严明从相宜出来后也加入了亚商资本成为一名职业投资人。这些优秀的企业家从企业创办者变成新企业的孵化者,他们对于行业经济形态的理解会更加深入,他们的视角往往会高于一个企业和产业,除了为企业带来资金外,还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全面的资源。

当然,最难能可贵的一点是,他们会用自己专业的判断来识别一个企业的价值与发展潜力。当行业里有了这样一批对产业有着深入研究的投资人后,势必会引领一些投资机构进入这个行业,带动整个行业的投资热。

吸引资本眼球的四个方向

l.细分品类的优势企业

小品类,机会多也容易切入。品类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化,市场也越来越细分化,对于这样的市场竞争局面,必然会不断有新的特色品牌涌现,从过往资本对男性主义、薇诺娜、舒客等品牌的青睐来看,资本方也是在培育下一个“美即”品牌的诞生。同时,随着未来收购兼并时代的到来,这些小品类极有机会获得更大价值。

2.平台型的化妆品企业

未来的企业,很难单靠一个品牌来获得市场的制高点。因此类似于欧莱雅集团这样的平台型企业极有可能在市场上获得足够大的市场份额。要么是有多品牌支撑,有么就是有全渠道的覆盖,这种平台型概念的公司目前正被越来越多的资本所关注。

3.有强大销货能力的渠道商

未来拥有自己独特渠道的企业也是很有竞争力的,从之前风投投资零售商这点可以看出。如林清轩、植物医生,甚至是像娇兰佳人、亿莎、金甲虫这样的零售,它们有着自己强大的分销能力,以后任何一个品牌进入该渠道,都能被消化掉。当然,这里的渠道商还包括线上的电商渠道以及最新的微商渠道。

4.产业上游的包材商、原料商等一批淘品牌的死去,使得部分投资人开始意识到化妆品产业的线下传统品牌有着更为核心的竞争力

此前,化妆品产业链条上的上游企业是极有可能被忽视的一环。但随着整个行业的繁荣发展,作为产业链条里的上游供应商,他们极有可能就是品牌最为依赖的对象,也是决定品牌差异化以及体现品牌价值的关键因素,并开始受到资本的关注。

资本的红与黑

一个有潜力的企业才具备吸纳资本的能力,吸纳资本能在某种程度上让企业尽快成长,在市场中快速抓住行业机会。但资本对企业的作用,并不能一概而论,企业在不同的阶段,资本也相应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三菱菱日罗斯福泛亚太投资基金联席董事高勃表示,企业发展从最开始的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扩张期、整合期一直到最后的成熟期和上市,每个投资人的职能、角色以及他能带给企业的价值都是完全不同的。

“除了资金,最重要的是,资本为企业带来了治理结构的改变。”上海棋盘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宏分析道。正如马宏所说,企业在接触资本时,会根据资本方的要求,完善治理结构、规范管理。而这样的一个过程对企业正规化运营也是有益处的。

然而,对于一个已经初具规模的企业来说,它的规范成本或许是相当高的。“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规范,有时候是不能在放大镜下被别人看到的,这也是很多企业放弃上市、不愿意与资本深入接触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有投资人这么分析道。

同时,资本也是逐利的。

“向风险资本要钱,其实需要做很多准备。”一位已经接受过风投投资的化妆品企业负责人如此解释,风险资本都是带着自己的杠杆来的,他们的目标就是以投资企业项目为杠杆,包装项目,让项目盈赢利,然后在适合的时机拿上本金和利润走人。

从传统化妆品上市企业来看,品牌与资本的结合并没有很成功的案例可循。无论是上市失败的相宜本草,还是终被ST的索芙特,或是深受致癌风波影响的霸王,以及被收购的美即,可以说,在品牌层面,鲜有与资本合作成功的案例。“或许多个这样的先烈存在,会让很多品牌企业家对资本表示担忧。”

对于多数企业而言,获得资本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它需要企业家消除一些固有的偏见,增强对融资、资本的认识。无论资本在他们眼中是好还是坏,资本终究只是一种手段,保证企业的良性运转才是重中之重。

对接资本的正确姿势 “企业前期草根出身,很多东西都是不规范的,表面上企业盈利情况特别好,但当投资人细看企业,账目表里面的猫腻非常吓人。” “中国化妆品企业强在跟消费者讲品牌故事,但弱在对资本市场讲公司故事。” “职业投资人都是人精,跟他们说些虚的没用。对于私募资金这样的机构,他们的钱是很难拿的。”

这些来自投资方对于跟企业对接过程中问题的描述,无不反应了如今资本市场的种种变化。的确,企业靠画一张饼就能圈到钱的时代已经过去,投资商看重的是项目发展潜力、企业经营团队、实施能力和目标市场等。

每个企业在引入新的投资者之前,都有很多工作要做。一份让人满意的商业计划书、明确的股权分配结构、清晰的赢利模式、周详的资金使用计划、真实的企业资产和财务状况等。这对于目前很多企业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当然,这也是将企业运营流程正规化的必然要求。

因此,一些投资人也给出建议,企业在跟投资人对接的时候,最好有一个很好的财务顾问帮忙打理结构、商业模式,这是实现高效融资的最佳策略。“因为基金在跟企业接触的时候,想很陕了解企业整个内部运营管理到底在什么地方,这个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要不要投这家企业,然后陕速做出决策。”

来自上海的棋盘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家定位于企业方代表,给企业提供各种资本运营的顾问服务的公司。因为曾经参与过上海家化的改制上市以及相宜本草的私募融资,该公司清晰地融有化妆品的基因,正如棋盘投资董事长马宏所言:“相宜本草也是棋盘资本的一个‘催生婆’。”

据棋盘投资董事长马宏介绍,他们的客户遍布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目前在日化行业已经合作的企业有十几家,如花印、植物医生、金蔻、幸美等。用马宏的话说,他们做的就是“帮助企业讲故事的过程“讲故事的过程”,其实就是企业站在社会发展、消费趋势、行业格局的角度,重新审视和思考企业定位的过程。以免外界误以为资本的过程就是“忽悠”的过程。譬如通过对行业格局的梳理、企业结构的梳理,指导企业往哪个方向发展。“主要业务包括企业愿景审视、资本战略规划、商业模式设计、战略实施保障、私募股权融资以及重组整合、兼并收购、股权激励和公募指导等资本运营服务。”马宏补充道。

一个好的财务顾问,对企业来说是锦上添花。

上市还是不上市?

就像《化妆品观察》主笔冯建军所说,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选择和引进投资资本,是为了能够帮助和推动企业上市。

然而,要不要上市,为什么上市,对于很多企业来说,似乎自己都没有想太明白。有的企业将一切程序准备妥当后,转头决定放弃或者搁浅上市计划,而有的企业有着上市目标,但一想到要经历“规范化”这样一个巨大的“沉没成本”的过程,又放弃了上市梦想。

篇7

关键词:内控缺陷;信息披露;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4)04―0091―04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是资本市场的重要信息,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以下简称内控)质量高低即内控是否有缺陷,是判断其财务报告可靠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依据。为保障市场参与者更好地获取上市公司内控信息、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2008年和2010年我国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等文件,要求自2012年1月1日起所有境内主板上市的公司应披露内控自我评价报告及其审计报告。虽然在2012年8月14日颁布的《关于2012年主板上市公司分类分批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通知》中对不同上市公司的实施期限进行了重新规范,但并没有停止内控信息披露从“自愿”向“强制”迈进的脚步。

在“自愿”背景下,内控信息披露存在较强的自选择性:内控系统建设相对健全的上市公司更愿意披露内控信息,内控系统建设薄弱的公司通常会选择不披露内控信息。在此背景下,对内控质量进行研究的局限性会较大,所以很多学者转而对内控信息披露展开了研究,试图通过披露行为本身来探究上市公司的真实内控质量。而在“强制”背景下,上市公司有无内控缺陷都必须披露内控信息,这就有效规避了内控信息披露的自选择性,同时还增加了可供使用的研究样本。所以,在“强制”背景下对内控缺陷披露进行研究会使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当然,在“强制”背景下,内控信息披露本身不再具有信号传递作用,已无法借助其判断上市公司真实的内控质量,要想了解上市公司的内控质量则需关注其是否披露了内控缺陷,这也是学者们将关注重点由内控信息披露转向内控缺陷披露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内控信息披露从“自愿”向“强制”转变的初期,上市公司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内控缺陷披露对自身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加之内控缺陷披露会带来较高的披露成本,致使很多上市公司不愿意披露内控缺陷。所以,市场参与者无法直接通过内控缺陷的披露情况判断上市公司的内控质量。而通过影响因素研究,能帮助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等信息使用者识别清楚究竟具备哪些因素的上市公司更可能有内控缺陷,这将有助于投资者判断上市公司的内控质量,从而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也有助于监管机构进行更具针对性的监管。同时,投资者和监管机构识别内控缺陷能力的提升,也会促进上市公司主动提高内控质量、如实披露内控缺陷。所以,在我国内控信息披露刚刚进人“强制”的时间节点上,对我国上市公司内控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非常重要和必要。本文在对内控缺陷披露影响因素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将内控缺陷披露分为存在、发现和披露三个阶段,并针对这三个不同阶段分别对内控缺陷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一、导致上市公司存在内控缺陷的因素

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明确指出了内控系统由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五要素组成。内控系统五要素中的任何一个要素若存在缺陷,上市公司的内控系统都将存在缺陷。

(一)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它直接影响上市公司内控系统的建立和执行。如果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由同一人担任,公司董事会对管理层的制约力度会减弱。这种内部环境很有可能造成管理层凌驾于内控制度之上的局面,使内控制度形同虚设。因此,当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为一人时,上市公司存在内控缺陷的可能性较大。此外,在并购或重组的过程中,不同内控系统、企业文化的融合会对公司的内部环境造成冲击,不利于内控系统的有效运行。因此,正在经历并购或重组的上市公司,存在内控缺陷的可能性较大。

(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若无法合理、有效的自身风险评估,将会影响内控目标的实现。在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受到质疑、破产风险较高时,上市公司面临的风险更多、更复杂,这对风险评估是一种挑战,容易产生内控缺陷。因此,当上市公司破产风险较高时,存在内控缺陷的可能性较大。

(三)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它是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确保内控目标实现的方法和手段。控制活动需要根据风险评估出的不同风险点建立不同的应对措施,并需要相应的人员支持,因此需要提供足够的财力和人力支撑。然而,盈利能力差的公司通常无法在内控的建设和维持上投入较充分的资源。ST公司是盈利能力差的特殊体现,管理层的主要精力会集中于扭亏为盈,从而忽视公司内控的建设,可能导致较多的内控缺陷。与“sT”相比,每股收益更能代表公司盈利情况,当上市公司每股收益较低时,内控通常也不会成为公司关注的焦点,内控缺陷同样无法得到改善。因此,相对于非sT公司sT公司存在内控缺陷的可能性较大。每股收益低的公司,存在内控缺陷的可能性也较大。此外,公司规模、上市年份也会影响控制活动。公司规模越大,控制活动可利用的资源越充足,上市年限越长,则开展控制活动的经验将较完备。因此,规模较大、上市时间较长的上市公司,存在内控缺陷的可能性较小。上市公司的发展速度也会对控制活动造成影响,当上市公司发展速度过快时,内控活动可能无法及时满足公司快速发展的需求,更易存在内控缺陷。

(四)信息与沟通

信息与沟通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它直接影响到相关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当上市公司经营复杂程度较高时,如拥有子公司数目较多或从事对外贸易,会给信息的传递造成难度。因此,经营复杂程度较高的上市公司,存在内控缺陷的可能性较大。

(五)监督

监督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它是对内控系统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的检查与评估,是一种“售后跟踪服务”。上市公司在无法保证建立起的内控系统足以应对瞬息万变的运营环境时,内控系统的升级就应与时俱进,这时,监督则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通常情况下,上市公司的内控系统建设是在内部审计部门的辅助监督下进行的,而内部审计又直属于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因此,当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人员较少或会议召开次数较少时,表明上市公司在内控系统后续监督上投入的精力较少,存在内控缺陷的可能性较大。

二、影响上市公司发现内控缺陷的因素

若将上市公司对内控缺陷的披露行为视为结果,那么这一结果首先会受到内控缺陷发现能力的影响。发现内控缺陷的职责主要是由上市公司的内外部审计师来承担。

(一)内部审计委员会的发现能力

审计委员会作为内控审计的责任部门,直接影响内控缺陷的发现能力。一般而言,审计委员会成立时间越长,审计经验越丰富,发现公司存在内控缺陷的能力通常越强;审计委员会人员数量越充足,并具有专业知识,其发现公司存在内控缺陷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审计委员会成立时间较长、人员数量较多并具有专业知识,上市公司发现内控缺陷的可能性则较大。

(二)外部审计师的工作状态

外部审计师的工作状态也会影响内控缺陷的发现能力。外部审计师经验越丰富、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多,越有可能识别出上市公司存在的内控缺陷。通常“四大”事务所的审计师经验较丰富,受到培训的机会也较多,因而当上市公司聘请“四大”进行内控审计时,发现内控缺陷的可能性较大。

三、影响内控缺陷披露的因素

披露内控缺陷的动机会影响上市公司披露内控缺陷这一结果,披露动机又可分为主动、被动两方面,即传递信号和外部监管两个方面。

(一)主动动机――信号传递

上市公司更愿意主动传递对自身有正面影响的信号。现有研究表明,内控缺陷的披露会导致更高的融资成本,也就是内控缺陷的披露是对融资成本有负面影响的信号,所以,正在融资或准备融资的上市公司通常不会主动披露内控缺陷。因此,公司正在融资或有融资计划时,披露内控缺陷的可能性较小。

当公司更换董事长时,新任董事长有很强的动机向外界传递利己信号:将内控建设不力的责任推卸给上任,并向市场传递改善公司内控的决心。因此,公司新上任的董事长很可能会通过披露内控缺陷的行为来传递这些信号。与此相似,当更换外部审计师时,上市公司也会有披露内控缺陷的动机,因其可将内控缺陷归咎于前任审计师的不力审计,更换审计师也正是为了传递这一信号。因此,公司更换董事长或更换审计师时,“披露”内控缺陷的可能性较大。

总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上市公司主动披露内控缺陷的动机较弱。为此,外部监管部门出台了相关规范,在上市公司主动披露动机不足的情况下加强外部监管。

(二)被动动机――外部监管

适当的监管是保障资本市场有效运行的必要手段。当上市公司受到更为严格的外部监管、违规成本更高时,被迫披露内控缺陷的动机越强烈。通常而言,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国有控股公司和交叉上市公司两大类公司受到的监管更多:国有控股公司不仅受证监会和股东监督,还受国资委的监督;而交叉上市公司由于在多地上市,会受到多个上市地监管机构的监管。在严格的外部监管下,国有控股公司和交叉上市公司似乎会更有动机披露其存在的内控缺陷。因此,在存在并发现内控缺陷的前提下,国有控股公司和交叉上市公司披露内控缺陷的可能性较大。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虽然受聘于上市公司,但独立董事的意义在于代表公司外部的信息使用者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督,而且上市公司设置独立董事也主要是迫于证监会的强制性要求。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可将独立董事视为外部监管的一种特殊形式。当公司的审计委员会在主持内控审计的工作中发现公司存在内控缺陷时,独立董事的外部监管职责会使其有动机去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内控缺陷。因此,当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比例较高时,披露内控缺陷的可能性较大。

四、建议

总体看,使上市公司存在内控缺陷的因素主要有:董事长是否兼任总经理、公司是否进行并购或重组、公司的破产风险水平、公司本身盈利能力、公司规模、上市年限、发展速度、经营复杂程度等。影响上市公司发现内控缺陷的因素主要有:审计委员会成立时间、人员数量、知识背景、外部审计等。影响上市公司披露内控缺陷的因素主要有:是否更换董事长、是否更换外部审计师、是否有融资行为或计划、是否国有控股、是否交叉上市等。为规范我国上市公司内控缺陷披露,从上市公司和监管机构两个层面,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篇8

关键词:科技北京监测评价

中图分类号:C8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6-5954(2012)05-58-04

一、 “科技北京”行动计划实施进程分析

(一)“科技北京”行动计划实施进程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全球一体化深入发展,科技日益成为提升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目前北京正处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科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对于推动城市高端化、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3月,《“科技北京”行动计划(2009~2012年)――促进自主创新行动》明确提出了新时期科技北京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工作重点。其中,资源投入是科技北京建设的保障,技术应用是科技北京建设的目的,创新能力是科技北京建设的核心,企业创新是科技北京建设的动力。四个领域贯穿了科技资源投入、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多个环节,覆盖了社会、政府、企业等科技活动主体,在反映科技发展全貌的同时突出工作重点。

为促进“科技北京”行动计划顺利实施,市统计部门围绕“科技北京”行动计划,结合北京城市发展现状,参考城市发展相关理论,研究建立了“科技北京”行动计划实施进程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开展实证监测,总结取得的成绩,分析存在的问题。

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维度层和指标层两个层次,其中,维度层突出体现行动计划的目标要求,是“科技北京”建设的重要节点和关键领域,包括“科技资源、产业结构、创新成果、企业创新”四个方面;指标层是对目标要求的细化,是评价体系的支撑和在基础工作层面的任务分解,在四个维度下选取具有前瞻性、代表性、可操作性的具体指标17项(见图1)。其中,科技资源评价包括研发经费支出、科技财政支出、研发人员和信息化水平4个指标;产业结构评价包括高技术产业、信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个指标;创新成果评价包括专利授权量、技术合同交易和流向外省市技术合同交易3个指标;企业创新评价包括开展研发活动单位、企业研发经费支出、拥有科技机构的企业、享受政府创新资助企业、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和中关村科技园区增加值6个指标。

(二)“科技北京”行动计划实施进程分析

本报告以2009年为基期,对2010年北京的科技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2010年,北京市以建设国家创新发展的核心引领区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促进优质科技资源聚集,努力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持企业开展创新活动,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科技北京”行动计划实施进程监测评价总指数为110.43,比2009年上升10.43(见图2)。

科研资源规模不断提升,为科技发展提供有效保障。北京市利用高新技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技资源密集的独特优势,加强资源整合,不断提高科技资源投入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2010年,北京市科学技术财政支出总额为178.9亿元,比上年增长41.7%,增速高于上年29.1个百分点,是拉动“科技资源”指数上升的最主要因素。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为821.8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占GDP比重为5.82%,比上年提高0.32个百分点,与“科技北京”行动计划中6%的目标值相比已经较为接近。同期,每万人口中研发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为104.2人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为19.4万人年,比上年增加0.2万人年,科研人员仍保持一定规模。2010年,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数由2009年的71台增至84台,移动电话普及率由2009年的104部/百人增至107.9部/百人。

科技产业发展规模有限,产业结构调整仍需加强。北京市以科技创新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动力,加快落实科技产业项目,建设高端产业基地,促进高端科技产业发展,但科技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并不高,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够突出。2010年,全市现代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7.7%,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所占比重较低且上升幅度并不明显。信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14.1%和6.3%,比上年降低0.4个和0.1个百分点。此外,2010年,北京地区海关出口额为554.4亿美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193.7亿美元,比上年增加18.5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地区出口的比重为34.9%,与上年相比,比重降低1.3个百分点,是影响全市“产业结构”指数下降的主要因素。

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高,研发成果转化和辐射能力有所增强。北京致力于国家知识创新高地和技术创新源泉两个支点建设,通过高增值性的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成果转移和扩散,发挥对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2010年,全市专利授权量为33511件,比上年增加10590件;每万人专利授权量为18.0件,比上年增加4.7件,是拉动全市“创新成果”指数上升的主要因素。同期,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为1579.5亿元,比上年增长27.8%,超过了“科技北京”行动计划中1300亿元的目标值;其中流向外省市的成交额为654.8亿元,占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的41.5%,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中关村创新引领作用显现,企业创新活动主体地位仍需加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平台,通过推进股权激励、科技金融等改革,创新引领作用有所显现。但从全市企业研发投入及产出看,企业在创新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未充分发挥。截至2010年底,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累计认定1632家单位的4566项自主创新产品,园区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8.5%,虽比上年略有下降,但仍保持较高比重。从企业创新活动看,2010年,全市R&D经费内部支出按执行部门划分,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比重为36.4%,所占比重并不高,而且比上年下降2.9个百分点。“科技北京”行动计划提出,到2012年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的比重力争达到50%,现阶段离这个目标值仍有一定的差距。同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拥有科技机构的企业所占比重为8.9%,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但开展R&D活动单位所占比重由上年的21.4%降至19.8%。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为22.7%,比上年下降1.0个百分点。

二、“科技北京”发展状况国际比较

在对“科技北京”行动计划实施进程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结合世界城市建设目标,从科技资源、科研成果、企业创新等方面与科技发展处于前列的国家或城市进行了对比分析,进一步分析北京科技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明确北京科技发展的方向。

(一)科技资金、人才规模优势较为明显,资源配置结构仍需优化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水平持续较高。国际上通常采用R&D投入规模和投入强度(R&D经费相当于GDP的比重)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实力。2010年,北京市R&D经费内部支出为821.8亿元,按2010年平均汇率折合为121.4亿美元,分别为香港(2010)和新加坡(2009)的7.1倍和2.9倍。从投入强度看,2002年以来北京的R&D投入强度保持在5%以上,长期以来明显高于香港、新加坡、上海等地。OECD公布的34个成员国中,2009年R&D投入强度居前三位的是以色列、芬兰和瑞典,分别为4.28%、3.96%和3.62%,亦均低于北京。

科研经费配置结构与科技发展前列国家存在差异。研究与试验发展(R&D)按活动类型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类。基础研究是指为了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运动规律,获得新发现、新学说)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研究。基础研究不以专门或特定的应用为目的,研究具有长期性和不确定性,投入的效益难以短时间内显现,但其研究结果又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因此基础研究经费的投入也是国际关注的重要指标。2010年,北京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中,基础研究经费占11.6%,与英国的水平较为接近,但低于瑞士、法国、新加坡10个百分点左右,同时也低于美国、韩国、以色列和日本。

科研人员规模具有优势,高端科技人才相对缺乏。科技人力资源对于科技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具有关键作用。2010年,北京市每万人口中研发(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为104.2人年,与芬兰105.0人年的水平较为接近,高于上海、香港、英国、德国、新加坡等。

通过比较看,北京的R&D人员在总人口中保持较高的比重,具有规模优势。但从人才资源现状看,高端国际化科技领军人才相对缺乏,如硅谷汇聚了世界各地的高端人才,先后共有4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硅谷的技术人员中,亚洲人占了60%,高技术人才中有33%来自海外。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高端人才的流入为硅谷的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同时,硅谷具有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和激励机制,硅谷是世界上“跳槽率”最高的地区,人才流动的比率是30%,适度的人才流动能够增加企业的活力,使得人们有机会学到更多新的知识和专业技能。硅谷的高技术公司采用股票期权、技术入股、职务发明收益分享等多种激励机制,把员工利益及风险与创新努力紧密相连,使公司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研究与开发人才的利益与企业的长远利益紧密结合。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技术人才的引进、人员流动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完善能够使北京在拥有科技人才规模优势的基础上,优化人才配置结构。

(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和影响力逐步提升,国际化进程仍需加快

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提升明显。技术合同交易指双方就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或者服务进行交易,技术市场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渠道和推动力量。2010年,北京市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1579.5亿元,是上海市的3.0倍,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见图3)。2001~2010年,北京市技术合同交易额的年均增速为26.5%,高于上海市7.0个百分点,上升态势明显。按技术流向分类,2005~2010年北京市技术出口从84.0亿元升至584.6亿元,年均增速达到47.4%。北京市的技术合同交易规模和增长速度在国内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技术出口增速明显,从一定程度反映北京科技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提升。

科研成果国际化水平仍存在差距。国际专利申请数量是衡量各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2010年,北京市PCT〔专利合作条约(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PCT)是专利领域的一项国际合作条约,向专利合作条约受理局递交专利保护申请程序是国际专利申请的重要途径,该专利数量也是国家或城市科技创新成果产出的集中体现。〕专利申请量达1271件,是2009年的1.8倍。但每万人拥有国际专利申请数为0.68件,美国、法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每万人拥有国际专利申请数均在1.0件以上,与这些国家相比,北京的科研成果国际化进程需要进一步推进。

(三)企业创新活力仍需提升,创新主体地位需要加强

企业研发资源与科技发展前列国家存在差距。从R&D经费的执行部门看,多数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所占比重均较高。2010年,北京市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的比重为36.4%。2009年,欧盟国家的企业R&D经费支出所占比重为60.7%,高于北京24.3个百分点。OECD成员国企业R&D经费支出所占比重为69.6%,其中日本、以色列、韩国均在75%以上,美国、德国、法国和英国分别达到了72.6%、67.5%、61.9%和62.0%(OECD成员国均值为2008年数据,以色列、英国为2010年数据,日本、德国、法国为2009年数据,美国、韩国为2008年数据)。与这些国家相比,北京的企业R&D经费支出比重偏低。2010年,北京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为19.4万人年,按执行部门划分,企业为8.0万人年,占41.3%。在OECD的34个成员国中,有25个成员国的企业R&D人员所占比重超过了北京,并且有9个成员国该项比重达到了60%以上。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仍需提升。新产品是企业提高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是企业长期生存和盈利的基础。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研发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2010年,北京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为2538.9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4.2%;新产品销售收入为2495.5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21.9%;分别低于上海市0.7个和4.0个百分点。

三、 北京科技发展对策建议

(一)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机制和结构

北京拥有较为充足的科技资源,在利用资源规模优势的同时,应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着眼科技发展长期规划,加强资金投入结构细化研究,合理配置不同领域的资金量,增加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鼓励高等院校与企业加强互动交流,联合培养科技人才,加强科研力量储备;以重大项目、跨国公司等为载体,采用多种方式引入国际一流的战略科学家、科技企业家和高层次科研团队。

(二)完善科研活动国际合作平台

北京的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虽然不断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国际专利申请状况仍有一定差距,应不断完善科研活动国际合作平台,提升科研成果国际影响力。吸引跨国公司、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和实验室、国际学术组织进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去境外建立研发基地,开拓多种国际合作渠道,拓宽国际合作平台,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提升科研成果国际化水平,在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现代农业等关键领域掌握国际水平的核心技术。

(三)推进科技产业高端集聚发展

北京市高技术产业、信息产业、现代制造业等发展取得较好成效,但高端化、集聚化发展水平仍有限。以关键技术突破为切入点,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创新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和生产,实现现代制造业关键装备自主化;加强现代服务业技术集成创新,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构建新型产业体系;推动农业先导技术与集成技术科技示范,促进农业产业链升级和产业融合;充分发挥科技发展对产业发展的内源驱动性作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北京的企业科技资源所占比重较低,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可以通过资金倾斜、税收优惠、引进专业化的高端投资机构、拓宽融资渠道等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保障;支持企业激励机制改革,吸引优秀科研人员进入企业;发挥北京公共科技资源密集的优势,整合形成面向企业开放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促进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支持;鼓励企业以需求和应用为导向,推动新产品研发和销售。

参考文献

[1]香港政府统计处网站 censtatd.gov.hk。

[2]新加坡统计局网站 singstat.gov.sg。

[3]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主要科学技术指标2011~1》,(Ma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1)。

[4]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