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合作社定义范文

时间:2024-02-01 18:11: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民合作社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民合作社定义

篇1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nomads settlement project made scattered herdsmen be moderately centralized, directly influenc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s of production and life of the nomads. Taking the nomads settlement project as the opportunity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accelerating the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关键词: 游牧民;工程;合作社;意义

Key words: nomads; engineering; cooperatives; meaning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5-0250-01

0引言

农牧民定居工程的实施,使分散居住的牧户适度集中、聚集,从而直接影响游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一是游牧民定居后,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牧民获得信息的渠道增加,生活、生产观念会随之发生变化;二是由于集中生活,形成消费群的集中,在牧民定居点农贸市场会逐渐形成;三是由于人群集中,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那么人口的增加也成为一种趋势,消费群体扩大,对农产品的需求量也会相应增加。这种变迁将对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带来很大机遇:一是由于牧户的集中,便于我们开展宣传和组织工作,降低了合作组织的发展难度;二是由于观念转变,牧民对合作组织容易接受;三是由于集中消费区的形成,对畜产品的需求量增加,为合作社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四是定居与暖棚的同步建设,为合作社的发展奠定了产业基础。因此,要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发展的方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加快培育多种类型的畜牧业合作组织,多渠道引导分散养殖户转变观念、积极参与。

1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目的和任务

发展目的:组织牧民发展畜牧业生产合作社就是为了转变牧民粗放的经营方式和落后的生产方式,实现畜产品的规模经营,解决生态平衡与劳动力合理使用,增加成员收入。

发展重点:立足地方优势和主导产业,组建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玉树、果洛州应围绕发展牦牛、藏系羊为主、环湖地区应围绕发展细毛、半细毛以及改良羊为主,发展专业合作组织。

2发展的主要途径

2.1 农牧业服务部门带动由县农牧业服务部门领办或乡镇机构改革分流人员指导和兴办,农牧户以土地草场、资金、劳动力和技术等共同参股,发展营利性专业合作组织。

2.2 供销社转型带动基层供销社要充分发挥资产、场地、信息、营销网络、组织等优势,改革管理体制,转变经营机制,围绕畜牧业专业生产、流通、加工等,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带动更多从事专业生产的农牧户联合起来,促进农牧业生产经营向贸工农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2.3 科学技术协会带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协会的技术、人才和组织优势,发展壮大各类专业技术协会,把专业技术协会的职能逐渐向产前、产中、产后延伸,吸引更多的农牧民到协会中来,扩大协会覆盖的范围和影响力,形成多样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

2.4 龙头企业带动依托从事农畜产品贮运、加工、销售的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把从事同类农畜产品生产的农牧民组织起来,建立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

2.5 能人带动围绕同类农畜产品的生产和市场营销,依托能人、大户的技术、管理经验和资金、销售网点优势,由专业经营大户带头,在一定区域内联合其他专业户和农牧户兴办专业合作组织。

2.6 基层组织带动鼓励村级组织带头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中发挥核心作用,形成“村委会+协会”的发展格局,加快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3合作范围与合作方式

3.1 草场利用合作合作组织对拥有的草场进行有效整合,按草场分布状况划分羔羊育肥草场、母羊草场(在四季草场轮牧)、后备母畜草场、种公羊草场、综合草场(夏秋草场)等;草场利用方式,一方面合作组织对草原通过人工种草满足牲畜草料需求,保护草原;另一方面实行划区轮牧和季节性轮牧;既保护了生态,又避免草场超载。

3.2 牲畜饲养合作对成员入社的牲畜进行分类,形成母羊群、种公羊群、育肥羊群、牛群等,由合作社组织统一管理牲畜,即统一购买牲畜、统一放养,并对牧民进行饲养方法培训。

3.3 流通领域的合作流通领域的合作主要在购买生产资料和出售畜产品方面。由合作组织直接到产地购买牧草和精饲料,从药厂订购兽药,为牧民成员节省成本;在羊毛销售上与毛纺厂联合,减少了中间环节。

3.4 综合性合作方式牧民加入合作社,成员入社可将牲畜以股份的形式加入合作社,草场以流转的形式交由合作社统一使用;一是对牲畜进行优化组合:对成员入股的牲畜进行分类,形成母羊群、种公羊群、育肥羊群、牛群等,由合作社组织统一管理牲畜;二是整合草场:对合作社拥有的草场进行有效整合,按草场分布状况划分羔羊育肥草场、母羊草场(在四季草场轮牧)、后备母畜草场、种公羊草场、综合草场(夏秋草场)等;三是以草定畜:根据草场的承载量,确定放牧数量,并实行划区轮牧,分群放牧;对草场不能承载的牲畜进行舍饲育肥。四是整合劳动力。除管理人员外,将入社成员根据成员的实际情况和生产技能进行分组,形成生产组和服务组。由于分工合作,将节约三分之一的劳动力可转移到其他产业,或外出务工,增加劳务收入。

合作社产品销售与分配。由合作社畜产品销售,实行统一定价、统一出售;畜产品收入进行统一核算,统一分配。收入分配程序:首先,由合作社统一补充牲畜,达到社员入社时的规模;其次,合作社根据章程规定提取公积金、公益金和管理费;第三,盈余部分的60%以上用于成员分配。根据社员入股的牲畜等生产资料的量确定各成员所占股的比例,按股分红。

因此,合作组织的建设,不仅能够解决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生产弊端,而且有利于形成规模、形成效益,更有利于使牲畜、草场和劳动力得到有效整合利用。

篇2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影响因素;赣南脐橙

[作者简介]张德宁(1993―),男,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理论经济学;潘骊婷(1994―),女,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应用经济学;洪 韬(1994―),男,江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经济统计学。(江西南昌 330013)

一、引言

近年来,中央政府就引导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和政策调整,这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创造了积极的社会环境和制度空间。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改善农民的交易地位,降低家庭农户生产经营成本,引导农户成员实现增长增收,这是许多发达国家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经验,也是我国农民在基础上实现增产致富的必由之路。但据国家农业部门在2013年8月28日的数据显示,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82.8万家,实有成员达6540多万户,占农户总数的25.2%,与农业部提出在十二五末要实现实有入社农户成员达到全国农户总数的45%以上的目标差距还很大。另外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2007)研究指出法国与荷兰90%的农户参加农业专业合作社,丹麦98%的农民都是农业专业合作社成员,日本、韩国参加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成员达90%以上,巴西、智利也有80%左右的农户加入农民合作社。通过以上的数据显示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覆盖面小,发育程度不足的问题。专业合作社的建立是以农民自愿为原则的,合作社充分发展的前提是农民对它的需求日益增长,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农民建立和加入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怎样依法完善政策制度,有效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二、文献回顾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于农民参与专业合作社的影响因素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出现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张冬平等(2007)以河南省为例,对农民参与专业合作社的预期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或具有干部身份的农民更倾向于参与专业合作社。王克亚等(2009)通过对河南省4个欠发达农村的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社意愿的调查和分析,得出愿意参加的仅占17.5%。主要是有两个:一是欠发达地区外出打工和兼业的比较多,农业不是主要的经济来源;二是接受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新事物的困难较大。巨源远(2010)基于对苹果专业合作社的调查研究,认为影响农户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意愿的内在因素主要包括特定农作物上的生产水平、农户对信息的了解程度、户主个人能力。因此,应该加大对当地优势农业专业合作社所涉及农产品产业的全方位支持力度,其次,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宣传力度,完善合作社销售农产品的职能。张(2012)通过对吉林省梨树县的调研,结果显示年龄、受教育年限、土地种植面积、政府扶持了解、合作社了解程度、资金技术等因素对农户参与意愿的影响很重要。黄文义、李兰英(2011)等人的调研结果表明:农户对合作社的了解、户主文化程度、合作社现有的社员规模等因素对农户的入社行为有显著的影响。

综观这些学者的研究,其研究内容主要侧重从宏观层面探讨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必要性、作用及其模式选择,研究方法主要以规范分析为主。从微观层次,特别是从农户的角度,对农民参与专业合作社影响因素的分析较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最终实施的主体应该是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应以尊重农户的意愿为前提,以满足农户发展需求为根本目的。因此,研究农户的合作行为,揭示影响农民参与专业合作社行为的因素,对于把握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制定有关政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农民参与专业合作社影响因素的分析

课题小组成员于2014年6月深入到赣南脐橙主产区的赣州市信丰县、安远县,走村入户,调查对象为从事脐橙种植的农户,共发放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87份。

(一)对合作社缺乏了解抑制农民加入其中

在未参加合作社的263个被调查者中,有52.8%的人数是因为不了解合作社而未加入其中。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很多农民并未听说有脐橙专业合作社,或者并不了解脐橙专业合作社的具体职能是什么,所以这抑制了脐橙种植户加入到合作社当中,这也反映了脐橙专业合作社没有很好的宣传以让更多的种植户了解自己。

(二)种植规模较大的农户倾向加入合作社

我们以种植脐橙的面积来定义种植规模,种植面积越大代表种植规模越大。其中参加脐橙专业合作社的24位农民的平均种植脐橙面积为15亩,而未加入脐橙专业合作社的农民平均种植脐橙面积为8.54亩,可见加入合作社的农民种植规模要大于未加入合作社的农民。一般来说,种植规模较大的农民的收入来源很大一部分是靠脐橙的产出收入,因此他们更愿意加入到脐橙专业合作社当中获得必要的服务。

(三)农民加入脐橙专业合作社与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

用1、2、3、4分别定义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小学一下、初中、高中、高中以上。求得的平均值,数值越大代表平均受教育程度越高,数值越小代表平均受教育程度越低。分析数据得到未加入脐橙专业合作社的种植户平均受教育为1.6,而参与合作社的种植户平均受教育为2.7,也就是说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民倾向加入合作社。从访谈中了解到,具有较高学历的农民对新事物较容易接受,对专业合作社的作用比较认可,认为加入合作社为自己多了一份保障,因此这部分人较愿意加入脐橙专业合作社当中。

(四)规避各种风险是农民加入合作社的主因

由于脐橙种植农户生产规模普遍较小,抵御外界风险的能力较弱加上脐橙属于商品化程度较高且价格弹性较大的农产品,存在较大的销售风险。理论上讲,加入合作社有利于农户降低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因此受较多各种风险影响的农户可能越倾向加入合作社。

(五)政府的宣传和引导有助于农民加入脐橙专业合作社

在24名加入脐橙专业合作社的农民中,有16人认为政府宣传的比较到位,占比66.7%,而未加入合作社的且填写有效问卷的252名农户中仅有35人认为政府宣传到位,占比为13.9%。可见专业合作社的推广既需要农民的自发行动,也需要政府必要的推动,通过有效的宣传能够提高农民参加合作社的比例。

(六)其他

影响农民对专业合作社需求的因素还有其它一些原因,虽然在问卷中没有涉及,但是在调研访谈过程中发现这些因素,笔者认为有必要指出这些因素。第一,脐橙专业合作社提供服务单一,使得种植户对其需求不大。目前,赣南地区大多脐橙专业合作社只有提供农技培训活动,而不能解决农民最为关心的销售问题,笔者认为这背后显示了赣南脐橙产业化程度较低,销售市场远离生产地,当地深加工企业缺乏,这些因素制约了脐橙专业合作社提供多种服务功能。第二,相当部分脐橙专业合作社只是作为空壳合作社存在,甚至部分合作社的成立是为了套取国家的相关优惠政策,可以想象这样的合作社在它成立之初就意味着不是代表广大农民的利益,因此也就很难吸引农民加入其中。第三,基层缺乏懂技术、有文化、会经营的人才,制约了脐橙专业合作社作用的发挥。目前,从事脐橙种植的农民大多为上了年纪的传统农民,年轻劳动力一般在外工作,而经营脐橙专业合作社需要一批懂技术、有文化、会经营的人才,这样才能真正办好合作社,带动更多农民加入其中。

四、简短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以赣南脐橙种植户为例分析了影响农民参与专业合作社的决定因素。研究表明,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社的行为受到户主的文化程度、种植规模、对合作社了解程度、政府的支持力度、市场的发育程度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并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在研究基础上,就促进赣南地区脐橙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其中,笔者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尊重农民意愿,不可采取一刀切发展方式。农民参与专业合作社受到自身因素以及外部因素的影响,有其内在规律。政府不可为了达到一定的数量指标而强制农民加入其中,而是应当本着自愿原则,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选择,同时练好内功,让专业合作社能够真正发挥其作用,这才是提高农民参与专业合作社比例的根本途径。

第二,推进脐橙产业纵向发展,密切农户与合作社利益联结机制。当前,赣南地区脐橙深加工企业数量很少,这直接制约了脐橙产业化发展,使得赣南脐橙目前主要停留在鲜果销售或者初加工层面上,这不仅制约了脐橙的增值,也影响到农户的增收。另外,从合作社角度来分析,由于脐橙加工企业较少,极大地影响到合作社业务功能的拓展,尤其是在解决脐橙销售、加工增值方面更是无能为力。因此,政府应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高质量的脐橙加工企业,同时鼓励合作社自办加工企业,提高合作社纵向一体化的程度。通过合作社解决农民最为关心的销售问题,降低交易成本,使农民愿意参与到合作社当中。

第三,培育示范合作社,规范合作社发展。政府要重视示范性合作社建设,以点带面,引导发展;制定扶持政策,增加财政投入,提供税收优惠,方便登记注册;促进规范发展,着力从制度层面解决合作社性质不清、地位不明、登记无序等问题。此外,政府还应当严格对空壳合作社进行整治。随着近些年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有所加强,加上不少地方政府对合作社的数量规模有所要求,使得不少地方出现了以套取优惠政策为目的,实际很少发挥作用的空壳合作社,对此政府应当加强监管对不符合要求的合作社予以取缔。

第四,重视农村人力资本建设,培养农业带头人。专业合作社的运行管理需要一批懂技术、有文化、会经营的人才,另外,根据研究结果也可以看出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倾向加入合作社。因此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政策,诸如通过技能培训提高现有种植户的业务技能,通过优惠政策及宣传引导较高学历人才回乡建设脐橙专业合作社。

[参考文献]

[1]张冬平等.基于Logit模型下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的意愿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3).

[2]王克亚,刘婷,邹宇.欠发达地区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社意愿调查研究[J].经济纵横,2009,(7).

[3]巨源远.影响农民加入农业专业合作社意愿的内在因素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7).

[4]张.吉林省农户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梨树县为例[J].当代生态农业,2012,(1).

[5]黄文义,李兰英等.农户参与林业合作社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的实证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11,(2).

篇3

关键词:理事长;胜任力;绩效;有序概率回归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4)05-0068-06

一、引言

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组织形式带头人,理事长的胜任力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良好胜任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家。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长期集中于组织本身,近年来才开始有研究关注合作社管理人员问题。例如,孙计东(2009)在其研究中提出了要加强合作社带头人的学习[1],计慧(2009)提出了人才是发展合作社的关键[2],杨灿君(2010)对合作社不同种类的组织者与成员之间的信任对合作社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3],鞠立瑜等(2012)对合作社社长的内部社会资源进行了分析[4]。对于合作社理事长胜任力也有所涉及。例如,刘文凯、胡同泽(2011)通过文献归纳和半结构访谈等方法制定了知识、能力、工作态度和意识四个维度,共15项特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模型[5]。霍丽丽(2011)通过文献归纳和行为事件访谈等方法归纳出公共服务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学习能力、民主参与能力、战略决策能力、市场导向、创新能力、成就导向、培养人才和个人表率等12项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的胜任力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带头人培训的建议[6]。郝松伟(2012)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协调沟通能力、决策能力、整合资源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知识完备、学习力、政策认知、责任感、敬业精神、民主精神、奉献精神、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等14条合作社带头人胜任力要素[7]。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胜任力的研究,虽然已经有了初步的进展,但仍有较多的缺陷,需要进一步探索:(1)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内外部的社会资源以及管理者的创业精神等要素较少考虑;(2)模型的构建主要依靠文献回顾和访谈等方法归纳总结出相关的特征因素,这些较多特征因素的提取相对主观,且内部多有相关性,这样就比较影响特征因素的区分,进而影响制定措施的效率;(3)对理事长胜任力与合作社绩效之间的关系缺乏研究,难以清晰地分辨特征因素之间的差别与重要性。因此,有效识别理事长的胜任力特征因素及其对合作社绩效的影响,进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胜任力的甄别、培养和开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胜任特征的度量

人类对于胜任力的研究,最远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对“好的战士”进行描述的“胜任轮廓图”(Competency Profiling)[8]。20世纪初,泰勒的科学管理则被认为是现代最早的胜任力研究,他通过对不同工作进行研究,寻找出对工人动作或体力产生的相应要求,而这种要求则被认为是胜任力的要求。McClelland于1973年提出了以“胜任力”为指标来克服传统人才甄选方法出现的人才与岗位和组织目标不匹配的问题,这被认为是最早对胜任力进行的系统研究[9]。1976年,McClelland《工作胜任力评测指南》的出版,标志着胜任力在实践中的应用。此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胜任力研究应用于实践工作,并对胜任力进行了不断的发展,并构建了多个胜任力模型。Spencer等人通过多年对胜任力的研究,提出了五个通用胜任力模型,其中,企业家的胜任力模型包括六个方面的特征:成就、思维和问题解决、个人成熟、影响力、指导和控制、体贴他人[10]。在此之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逐渐朝着特定领域的专用模型发展。我国于20世纪末引入胜任力的概念,国内的学者们利用胜任力模型的基本原理,对多个特殊行业或者特殊层级人员的胜任力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构建了相应的模型。

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组织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的胜任力特征既有一般企业管理者的特征[11],也有基于合作社特殊性形成的特征。本文利用德尔菲法对合作社理事长胜任力特征因素进行确定。笔者共选择了12位专家进行测试,其中,长期致力于合作社研究的学者、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合作社业务分管领导以及任职5年以上的省级以上示范合作社的理事长各4名。这12名专家被要求写出其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最重要的15种胜任力特征因素,笔者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搜集并反馈信息,通过4次交流,最终确定12项较为统一的因素。

确定的12项特征因素分别为:领导能力、人际能力、沟通能力、专业能力、规划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个人特质、人际特征、职业需求、管理技能、外部社会资本和企业家精神。在这些特征因素中,前10项都是作为一般企业管理者应当具备的较为综合的能力(杨湘怡,2007)[12],这些能力是对管理者概念、人际和技术技能的细化区分,其中也包含了同社员的联系。外部社会资本作为对外部社会资源的资本化认识,是衡量合作社理事长在该方面实力的重要指标。企业家精神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创新、冒险、创业、合作、执着、学习以及诚信等方面。对反映合作社理事长胜任力特征的12个指标,每一个下面设置2~5个问题,对每一个问题采用李克特五点度量表进行赋值,通过问题赋值的加总反映每个胜任特征变量的得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胜任特质变量的定义详见表1。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度量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经济组织,既具有互经济组织的特点,又是一种需要在市场中进行竞争的经济主体。因此,合作社绩效需要统筹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两方面进行度量。在经济绩效方面,主要采用业务增长情况、盈利能力情况两个指标来衡量;在社会绩效方面,主要采用社员满意度和社会效应两个指标来测量。由于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规范的统计数据和财务信息,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绩效进行度量。本文将反映合作社绩效的四个指标分别设置3个具体的问题,对每一个问题采用李克特五点度量表的方式进行赋值,通过问题赋值的加总反映每个绩效变量的得分。在得到结果后,将四个指标的得分加总,由低到高分为三个层级:总分低于9为第一层级,总分为9为第二层级,总分为10为第三层级,以此类推,直至总分15为第八层级。

(三)计量模型选择

由于衡量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的四类指标“业务增长情况”、“盈利能力情况”、“社员满意度”和“社会效应”都是分层级的有序变量(变量定义详见表2),它们与胜任力特征因素指标之间的关系不能用简单的回归进行估计。因此,本文采用Ordinal Probit Regression(有序概率回归)估计两者之间的关系。设回归方程为:

Yi=βXi+μi (i=1,2,・・・,n)(1)

(1)式中,Y为因变量,在本文中是衡量合作社绩效四个指标的层级;X是合作社理事长胜任力特征因素的集合;β为估计的参数向量;μ是随机误差项。Y作为一种分类层级,无法直接观测,且无法认为两个层级间的距离相等,但Y会落在m个序列当中的某一组。当Yi属于第j组时,则:

αj-1

(2)式中,α为常数的集合,α1=-∞,αm=+∞且α1

定义Zij,如果Yi落在第j组,则Zij=1;否则Zij=0。

P(Zij=1)=Φ(αj-βXi)-Φ(αj-1-βXi)(3)

对(3)式进行最大似然值估计(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or),即可求得参数的估计值。

(四)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是笔者2013年对参加重庆市农业委员会举办的三期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培训班的学员现场调查获得的。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9份,其中有效问卷157份,有效回收率为78.5%。问卷的信度系数(Cronbach’s Alpha)为0.936,结果是可以接受的。

三、实证结果及其解释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胜任特征的基本情况

从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十二种类的胜任力特征因素都受到了合作社理事长的普遍认可,每一种因素的得分值和满分的比值都是在3.5以上,也就是说,合作社理事长普遍认为这些因素都是出于“比较重要”的水平。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胜任特征的因子分析

相关分析表明,反映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胜任特征的12个因素之间或多或少都存在了一定的关联。如果直接依据这些相互关联的指标进行分析解释,容易造成结论模糊不清的情况,因此,需要对这些特征因素进行进一步提取。

通过KMO和Bartlett球体检验判断这些特征因素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通过检验,KMO值为0.928;Bartlett球体检验的值为1 223.712,其P值小于0.001。这两项都表明反映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胜任力的12个特征因素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

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这12个特征存在四个公共因子,并且四个公共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78.363%,这表示它们能够较为完整地反映原始数据所表达的信息。为理解公共因子的实际意义,采用最大旋转法(Varimax)对因子进行旋转,使每个因子上的负载尽量向着坐标轴靠近,统计结果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第一公共因子对12个特征因素中的9个因素都有较高负载(除了沟通能力、外部社会资本、企业家精神),而这9个因素是一般管理人员都需要具备的能力,因此,对该公共因子,将其命名为“通用管理胜任力”X1。第二公共因子只对沟通能力有较高负载,沟通能力本身也是管理者应当具备的能力之一,但因子分析的结果说明该公共因子与其他公共因子之间的相关度为0,因此该公共因子应当认为是合作社理事长与社员进行内部沟通时,相对于与其他管理者――员工沟通,需求不同的能力,将其命名为“特殊沟通能力”X2。第三公共因子只有对企业家精神因素具有较高负载,将其命名为“企业家精神”X3。第四公共因子只对外部社会资本有较高负载,将其命名为“外部社会资本”X4。相关分析表明,这些新生成的特征因素不仅方差解释度高(78%),而且相互之间两两正交,没有相关性。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与理事长胜任力特征因素的关系

由于本文将合作社绩效分为四个部分,最终将建立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胜任特征――绩效模型。这4个模型揭示了经过因子分析后得到的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胜任力的特征因子X1、X2、X3、X4同有序层次变量Y1、Y2、Y3、Y4之间的关系。四个模型都在1%的水平下显著性,卡方值分别为38.491、39.777、48.954以及68.707(见表5),这说明模型的拟合度较高。表5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列分别表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胜任力特征因子同合作社业务增长、盈利能力、成员满意度和社会效益回归系数的估计结果。实证分析说明如下:

篇4

国外的合作社与公司并行发展200年了,我们为啥就走不远?在推动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王忠林带着农民一起摸索。大家组建合作社是为了抱团牟利,如何牟利也都清楚,无非走“几化”的道路。但是如何抱团,也就是利益的分配,就不那么清楚了。王忠林一步步一句句去解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逐步让农民掌握了合作社长寿的法宝。赚了钱的理事长请王忠林吃饭,他说,我只吃你本人请的饭,不吃合作社的饭。也许人们认为这是廉洁,其实,这正是王忠林在履行他对合作社的定义——合作社没有“无主”财产。主人是农民,而不是理事长。当王忠林遇到李凤玉,他抽丝剥茧,终于让李凤玉明白,就是他出资建了这个合作社,这个合作社还不是他个人的。

如果问一个农民,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是补给谁的?得到的回答会很一致:补给购买农机的农户。好,再问:如果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这个补贴该补给谁?回答是:应该补给出资购机的社员呀。好,李凤玉和其余6位出资社员也是这么想的。2008年,黑龙江省开始在全省试点组建1000万元农机装备的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国、省两级财政补贴和社员出资占比3∶3∶4,也就是说,社员出资400万元,就可建一个千万元的合作社。2009年10月,靠着财政补贴1234万元,李凤玉等7户农民投资850万元,成立了克山县仁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按土地流转市价每亩240元租到1100亩土地种大豆。2010年秋收,合作社纯利只有13万元。850万元连银行利息都挣不回来。如此下去,将撑不过三年。

最终的损失是谁的?是“国家”的。在这个过程中,农民虽然什么也没得到,但也没有损失啥,无非下年把土地重新流转出去;出资的7户社员,则可以通过变卖农机具,保证自己的利益。而财政投入的60%,将什么也没有留下。王忠林认为,好的财政资金,应该起到推动深化改革,机制转换的作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必须通过农机合作社惠及所有农户。农机合作社中的60%财政资金绝不能只停留在购机环节,必须向农户、向土地延伸,而通过“代耕”“租赁”都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必须土地入社。2011年4月,王忠林来到仁发调研,他告诉李凤玉,你这个合作社其实是个公司,要成为真正的合作社,必须动员农民以土地入社,同时要做到三点:一要给农民土地固定的保底收入;二要有秋后分红;三要将财政补贴资金所产生的盈余分给社员。

2011年,仁发合作社总收入2763.7万元,扣除成本1421.5万元,总盈利1342.2万元。首先兑付307户农民1.5万亩土地保底金525万元。其余的817.2万元,按当年参与资金2622万元分配,每元分得0.31元。其中:财政补贴红利384.7万元,314个成员户均分配12251元。再按314户实际入社资金分别乘以0.31元,为该成员入社资金所产生的盈余。李凤玉本人分得红利175.2万元,投资回报率31.3%;其他6户各投资50万元,各分红利17万元,投资回报率33%。土地入社的成员,平均每户48.85亩土地,保底分红17098元,土地二次分红5328元,加上财政补贴分红,每户平均直接获得效益34677元。亩均710元,比当地农民土地租赁高470元,高出近2倍。2012年,1222户3万亩土地入社;2013年,2400户5万亩土地入社。成活了的合作社需要长大。

要不要提取公积金?要。怎么提?这是合作社成败之关键,就是提取公积金必须记在个人名下,等同投资,合作社绝不能形成“无主财产”,否则,就退回到的老路上去了。动员入社时有的农民提出先要保底钱。李凤玉说,行。王忠林说,不行,先要保底钱那是出租。这些创新运作,让农户通过资金投入把自己融入到合作社里了。而随着发展越来越好,出土地与出资金的分配比列问题,土地是否需要给保底钱的问题,都是可以商量的。合作社在磨合中得到规范,农民在磨合中纠错成长。财政部门的干部说,“像李凤玉这样的合作社,我们怎么支持都不担心。”

篇5

摘 要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新时代的产物,也是突破现有农村经济发展瓶颈,保障农民增收的有效实体。合作社在为民、惠民、利民等方面为农民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和服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推行“先建后补”的国家补助方式,能有效保证合作社项目的优质快速运转。加强和完善“先建后补”的会计处理,是对合作社负责、参合农民负责,也是对国家补助负责。因此,我们要找寻一种最科学、高效的会计处理方法,保证账务的公开透明,让人民监督、社会监督,从而使农民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 先建后补 会计处理

农民专业合作社本着“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对参与的农民提供相关的服务。作为一种互经济组织,合作社应按《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设置和使用相关的会计科目,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下面就“先建后补”项目的会计处理进行探讨。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沿革及遵循的会计制度

伴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推进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好形势,在原有农村的基础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同类农业生产经营的服务者,自愿联合组成了这种民主管理的互的经济组织。“先建后补”作为农业综合产业财政补助项目,必须在《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下,进一步完善“企业+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在坚持产业化经营补助项目选项不变的情况下,优先扶持用地手续已落实、企业自筹资金已到位、带动农民增收作用突出的项目。按照“先建设后报账,早建早补、不建不补、建好就补”的原则。实现补建协调,建有所补,补为所建的目的,避免出现只拿补贴没有建设的现象。

二、以往国家补助的形式及会计处理方法

以往国家补助实行财政直接补助。是国家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高合作社的服务水平和竞争能力,使成员通过合作社得到更多收入,让成员充分分享合作社利益而发放的。补助形式多为先立项拨款后建设,然后再验收。以桃园合作社为例,桃园合作社下辖草莓生产基地、西瓜生产基地和奶牛养殖基地。

①桃园合作社2007年建立始,向国家申请20万元购置硬件设备,三个月后批复。

收到拨款时,

借:银行存款 200000

贷:专项应付款 200000

购买设备时,

借:固定资产 200000

贷:银行存款 200000

同时增加专项基金,

借:专项应付款 200000

贷:专项基金 200000

②2008年6月,受强冰雹影响,三个基地都受到了很大的损失,经保险公司评审,损失金额达30万元。保险公司赔偿15万元,国家财政补偿6万元。

借:应收款――保险公司 150000

借:其他支出 15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300000

收到保险公司赔偿时,

借:银行存款 150000

贷:应收款――保险公司 150000

收到国家补偿时,

借:银行存款 60000

贷:其他收入 60000

三、“先建后补”项目及会计处理方法

(一)“先建后补”简介

“先建后补”仍属于国家补助,但形式上又不同于以往的国家补助。由于这一项目的重点是先“建”,建成后通过了验收才能得到“补”,所以能加快项目实施进度、提高项目建设质量、降低项目建设成本。除了建设之外,“先建后补”对财务方面的要求也更严格。所有账目都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建立专账管理,建立好补助的项目列支明细表,设置相关的会计科目,严格报账手续管理,一律使用正式发票,不准以白条充抵。确保“先建后补”资金合理使用,真正达到“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增效”的目的。

(二)“先建后补”会计处理方法

“先建后补”补助方式与原来国家的直接补助不同,所以在科目的设置上就要求我们做些许的调整。笔者建议在报表的资产部这边新增“项目支出”一级科目,再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相关的二级科目。

以笔者亲历过的一个“先建后补”项目为例,兴隆专业合作社是一个蔬菜专业合作社,因其社员多,带动农民经济效应明显,向国家申请“菜篮子工程”项目补助,但是国家财政补助已从原来的直接补助变成现在的“先建后补”。项目要求除了要正式发票报账以外还要求针对项目的支出做一个专账,并根据验收要求设明细科目,便于验收。该“菜篮子”项目要求专业合作社投入资金75万元以上,验收合格后补助50万元。合作社在提出补助申请后,联系了本县一家大型企业进行联合投资,由对方出资50万元,合作社出资30万元进行基地建设,等基地建成后,按比例进行收益的分成,在项目建设中和建成后,其会计处理的方法如下:

1.安装自动喷灌给水设施用材料费用45万元,人工费用5万元

借:项目支出---全自动喷灌 500000

贷:产品物资 450000

应付工资 50000

2.领用高优胡萝卜种子,有机肥,低毒农药等,共计22万元

借:项目支出---种子(或有机肥,农药等) 220000

贷:产品物资 220000

3.领用杀虫灯等物理防治物品5万元

借:项目支出---粘虫板 8000

---杀虫灯 42000

贷:产品物资 50000

4.建立农药管理制度,生产档案等农产品可追溯费用 2万元

借:项目支出---质量安全 20000

贷:银行存款 20000

专家验收时:项目总支出为79万元,超出项目补助金额50万元,验收合格后会计处理如下:

收到补助金额时

借:银行存款 500000

贷:专项应付款 500000

同时结转各项目支出,笔者认为,种子,有机肥,农药,等转入生产成本;粘虫板属一次性使用物品,计入生产成本;杀虫灯因为其单位价值比较高,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符合固定资产定义,计入固定资产;建立农药管理,生产档案等费用计入费用

借:生产成本 228000

管理费用 20000

固定资产 542000

贷:项目支出---种子(有机肥,农药等) 220000

---粘虫板 8000

---质量安全 20000

---杀虫灯 42000

---全自动喷灌 500000

同时结转专项基金

借:专项应付款 500000

贷:专项基金 500000

如果专家验收不合格,所有的费用都必须由合作社自己负担,则其会计处理如下

借:生产成本 228000

管理费用 20000

固定资产 542000

贷:项目支出---种子(有机肥,农药等) 220000

---粘虫板 8000

---质量安全 20000

---杀虫灯 42000

---全自动喷灌 500000

(三)会计报表处理方法

因为在资产类中已经增添了“项目支出”科目,所以在会计报表中就可直接按该科目的发生额计算填列,项目验收后进行结转。年度终了仍未验收的,该科目年末余额,结转入下一年度。

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实行“先建后补”,无疑是创新了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机制的好举措,它能充分发挥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性,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搭建起一个多方配合、协调运作的融资平台。同时“先建后补”在很大程度上也降低了财政资金的风险,保障了财政补助资金的安全。

结语:“先建后补”简化了项目资金管理程序,节省了管理成本,“先建设,再验收,后补助”,突出了项目管理的关键环节。将原来政府操控的规划编制、招标建设和质量监理放给了企业,减少了各环节的运营成本。“先建后补”对承建单位的要求也有了大提高,项目立项要求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必须财务管理规范,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并按照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建账,做到支出票据合法,支出手续规范。所有这些都是为了真正让农民得到实惠。

参考文献:

[1]张海芳.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浅析.北京农业.2011(18).

篇6

系统从用户的角度分为两类:管理员和访问者,这里把访问者使用的系统功能叫做系统前台,管理员涉及的系统功能称作系统后台。

2功能模块处理过程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网上销售系统的模块处理过程,具有四个模块。

①用户注册模块。系统对于匿名访问者只提供电子商品目录和商品浏览的功能,用户想要完成购物等功能,必须注册为系统的正式用户。

②用户登录模块。对于访问者,只有登录后才能完成购物过程。用户登录处理过程。

③库存管理。库存管理是系统中管理员对销售商品分类信息、商品详细信息的维护。

④订单处理。首先用户提交订单给系统,系统对订单中的商品信息、用户信息等按某种逻辑进行有效性验证,如果订单信息没有通过验证则返回,如果订单信息通过验证,用户需要确认订单,其中包括购买商品的确认,用户配送地址的确认,支付方式的确认等,此时,用户可以确认提交的订单,也可以修改其中的信息,也可以取消此订单。

3农民专业合作社网上销售系统的实现

经过前面的分析与设计,弄清楚了网上农产品销售系统的功能需求、系统总体功能模块结构、系统总体流程、各功能模块的处理过程,进行系统的实现过程。

3.1系统实现平台的选择

本系统采用B/S结构,操作系统为WindowsXP或Windows2003,开发环境采用+C#语言,使用集成开发工具MicrosoftVisualStudio2008,数据库服务器采用SQLServer2005,系统运行Web服务器为Internet信息服务管理器(IIS)。

3.2系统页面的实现

用户界面要求美观大方,风格一致,便于用户使用。的母版页技术和用户自定义控件技术为系统页面设计提供极大的方便。网上农产品销售系统前台页面共用了一个母版页,在母版页中,页头,页面导航和页脚都采用了用户自定义控件来实现的。母版页的主要功能是为应用程序创建统一的用户界面和样式,它提供了共享的HTML、控件和代码,可作为一个模板,供网站内所有页面使用,从而提升整个程序的开发效率。同时,在中,引入了Web窗体用户控件的概念。它是一种服务器控件,以.ascx为扩展名并被保存在单独的文件中。用户自定义控件拥有自己对象模型类,可以单独编程,它比服务器端文件包含提供了更多的功能,为创建具有复杂用户界面元素的控件带来了极大方便。

3.3系统实现购物车

网上销售系统的购物车要能够跟踪顾客所选的商品,记录下所选商品,还要能随时更新,能给顾客提供便利。购物车功能的实现是电子商务网站的关键,主要用于显示及管理用户的购物信息。在实现购物车的功能时要考虑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如何区分用户与购物车的对应关系;二是购物车中商品存储的数据结构。

(1)用户与购物车的对应关系。用户与购物车的对应关系,即每个用户都有自己的购物车,购物车不能混用,而且必须保证当用户退出系统是,其购物车也随之消失。这种特征正是Session对象的特点,所以使用Session对象在用户登录期间维持用户和购物车对应关系。

(2)购物车中商品存储数据结构。购物车商品存储数据是一个键值对的集合,该集合可以用一个哈希表来实现。在.NETFramework中,Hashtable是Sys-tem.Collections命名空间提供的一个容器,用于处理和表现类似key/value的键值对,其中key通常可用来快速查找,同时key是区分大小写;value用于存储对应于key的值。Hashtable中keyvalue键值对均为object类型,所以Hashtable可以支持任何类型的key/value键值对。

4结束语

篇7

一、消除农户分散经营组织障碍的途径

提高农户的组织程度是解决农产品物流初始阶段的组织障碍的重要途径。提高农产品生产者在农产品供应链组织程度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发展农业合作社;二是成立农业公司,发展公司化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动性经济组织。近些年来在我国农村地区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并成为农户提高组织程度的一种主要途径。本文所提出的“公司农业”不同与以往“公司+农户”模式中的“公司”,在“公司+农户”模式中,公司大多不是农产品的生产单位,而是与农产品生产经营直接相关的加工企业或销售企业。公司与农户作为两个独立的利益主体,在对接的过程中存在难以解决的利益纠纷,加上农户在与公司交往中的弱势地位,农民的利益难以得到保证。这里的农业公司是指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经营公司。对于农户来说,市场交易方式不是一种有效的选择。因为农产品的季节性、易腐性等特点以及农产品生产的地理位置、生产投入等都会使农户面临较高的资产专用性。当资产专用性较高时,由于市场交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和不确定性使得农户将面临较大的风险。农产品市场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不确定性因素高,如产品集中上市引起的价格暴跌,难以预料的自然灾害等。不确定性可以造成极高的交易成本,有时甚至没有交易发生。在市场交易条件下,农户必须花费时间和精力调查和满足市场需求条件,但是市场需求是不稳定的,因为供给和需求总在变化。随着不确定性对交易影响的加深,市场这一交易方式将会因为不确定导致高成本的合同重签和可能增加的投机行为。再来考察企业这一组织形式,当农户没有足够生产规模和文化素质来执行销售和物流功能,零售商或加工商也不具备生产方面的专业知识时,企业这一治理结构也不是一种有效结构。当农户将产品交给农业经纪人销售,零售商或加工商雇佣农民进行农产品生产时,大量的委托问题就会产生。事实上,农户在寻求一种治理结构,这种治理结构可以让他们专注于生产,将市场营销的职能外包并获益于营销的规模经济,从而避免与独立营销企业缔结合约时的问题。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这样一种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有效的治理结构。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产品物流的促进作用

1.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提高农户的组织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农民的自愿联合、互利合作为基础把农民联合起来,引导农民有组织地生产,改变原来农户自营物流时规模小、分散的局面,把成员生产的农产品集中起来,实现集中贮藏、分级包装等初步处理,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物流的组织程度,使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进行有效对接,实现了全体的规模效益。

2.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户进入农产品供应链的中介如果农户一直是分散经营的状态,农产品供应链将无法形成,因为在某一特定区域,对于某种农产品来说其生产者基本上是同质的。生产同一种农产品的农户是完全竞争的关系,由于单个农户力量单薄,在与供应链其他主体的谈判中明显处于弱势,因而很难获得平等的合作地位,所以也没有机会以个体的力量成为某条农产品供应链必不可少的节点。农民专业合作社却能通过提高农户的组织程度而成为一个能与供应链中其他节点平等对话的主体,提高农户在农产品流通中的谈判地位。同时,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专业运作,可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质量,打造农产品品牌,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成为农产品供应链上的节点。

3.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动农产品供应链主体间的协同运作ShoshanahCohen和JosephRoussel提出了供应链中不同类型合作关系的匹配矩阵。其中,横轴以合作伙伴数量表示合作关系的相对广度,纵轴表示合作的相对深度。整个合作关系匹配矩阵中定义了4类不同的合作关系:交易型合作、协作型合作、协调型合作和协同型合作。笔者在这一基础上把合作关系匹配矩阵应用到农户专业合作组织上:当农户分散经营时,由于和农产品贩销商、农产品批发商和农产品加工商的关系是不固定的,各交易主体之间几乎没有合作,因此他们之间的合作是交易型合作。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后,首先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可以与其他交易对象进行大规模的合作;其次,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其他交易主体会形成较为固定的交易关系(关系狭窄)。根据合作关系匹配矩阵,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农产品供应链向协同型合作发展。

4.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和发展适应了我国农产品生产和物流领域对组织制度和经营制度的创新需求。李晓锦认为,合作社将农产品流通的部分活动引入组织内部,以组织内部“管理的交易”替代农户与其他市场主体之间的直接市场交易,从而降低交易费用。虽然合作社本身的运营会产生管理费用,但只要单个农户分摊的管理费用少于交易费用,农户就会选择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来进入市场。这就将原来“多对多”的“渔网”交易关系优化成了“一对多”的交易关系,从而明确了农产品的物流方向,优化了物流线路,提高了农产品物流的效率。

5.农民专业合作社可解决农产品生产流通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可帮助农户搜集农产品市场信息,指导农户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一方面,合作社可以安排专人通过网络等信息化渠道搜集信息;另一方面,合作社提高了农户组织程度,可降低与其他交易主体进行谈判时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6.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提高农产品物流的装备技术水平农产品易腐烂、易损伤的生物特性要求物流组织快速及时、保质保鲜地将农产品从产地转移到消费者的餐桌上。同时,农产品“季节性生产、全年性消费”的消费特点又使得需要采取贮藏、保险等措施延长农产品的物流时间。无论是缩短还是延长农产品的物流时间都需要物流专用设备(如冷库、冷藏车、包装设备等)作为保障。对于单一的农户来说,物流专用设备的投资大,他们没有固定的交易对象,交易的频率较低,因此他们不会购置专用设备。对于合作社来说,合作社有专门的运作资金、交易对象较为固定、交易的频率高,因此可购置专用资产,并且专用资产的投资会从合作社的组织化运作中获得规模效应。同时,合作社具有落实政府惠农政策的职能,可以向政府申请相关补贴,建设必要的仓储设施和购买必要的设备。

7.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流通加工附加值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了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会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执行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规范,实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管理,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对农产品的质量进行统一监控,并根据农产品的质量进行“分级分拣”、“分类包装”、“分级销售”,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此外,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可以承担农产品的流通加工职能,通过流通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了把自己的产品打出市场,还会大力宣传,创立农产品品牌,从而推动农产品的销售。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定位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家威廉姆森的观点,把治理结构视为市场、科层制和混合体的集合时,不难发现,基于农户之间合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基于企业之间合作的供应链都可以被视为在新的制度意义上的混合治理结构,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供应链具有天然的相容性。当供应链管理成为农业产业发展中主要的产业组织形态时,农民专业合作社就必须走向供应链、参与供应链、主动融入农产品供应链来寻求自身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定位为:通过提高农户的组织程度实现农产品生产的规模经济效应,投资农产品物流专用设备、提高农产品生产质量、打造农产品特色品牌,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农产品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起始节点,成为农户生产资料的提供者、农产品的销售者、农产品初始物流的组织者。

1.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起始节点农民专业合作社消除了农户和农产品供应链其他节点的不对等性,通过提高组织程度成为了实力较强的农产品供应商,从而使得农户融入农产品供应链成为可能。作为供应链的节点,在与其他节点协同运作过程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该不能只注重数量上的联合还要注重质量上的提升,即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不能单一地立足于与其他同类产品的合作社竞争,而要更多地寻求与下游节点的合作与协调;不是一味地追求在农产品市场上的支配力,而要更多地与供应链合作者公平地分担风险和报酬。

2.农户生产资料的提供者为了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或满足供应链合作节点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合作社可负责农用生产物资(主要包括种子、化肥、农药、农机等)的采购和供应。农户根据自身的需要先向合作社预定,合作社统一购买后按时向农民提供,从而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农产品的销售者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或在与其他供应链节点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上,与供应链其他节点签订销售合同,然后与农户签订生产合同并先付一定的货款,农户按照合同生产后将产品交给合作社,等产品卖出去后再付清余款。当合作社成为农产品营销主体时,农户就可以从合作社营销中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以及强大的议价能力中受益。

4.农产品初始物流的组织者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产品物流过程中一般发挥集货、贮藏、包装和流通加工的职能。农产品成熟后,由各农户收获的农产品必须集中起来才有利于进行统一包装、统一运输和统一销售。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利用资源集中的优势,针对产品的特点采取田间预冷措施、建设冷库等专业的仓储设备,采用现代化的贮藏技术来保持农产品的品质。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根据产品的特点、运输工具的要求和下游客户的要求对农产品进行适当的包装,从而降低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同时,通过包装也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了产品销售。由于农产品具有易腐烂的特点,在进入市场之前经常需要做保鲜处理,如打蜡、干燥脱水等。这些处理工序对技术和设备的要求较高,单个农户无法进行,而合作社投入一定的设备,采用专业设备来完成,效果更好,费用也更低。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产品集中后可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拣选分级,满足细分市场的需求,可以获得更高的销售收入。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模式创新

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还处在生产合作社的阶段,借鉴美国、荷兰、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社的经验,可对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运营模式上进行一些创新。

1.合作社拍卖农户将收获的农产品带到合作社进行拍卖,出售给批发商和零售商,零售商再把产品卖给最终的消费者。在合作社拍卖中,合作社的主要职能是为农户提供一个有组织的市场,以便农户在那里出售他们的产品。合作社提供的服务主要有:滚动播报拍卖时刻决定的价格,管理卖方的销售行为,物流服务(主要是短期仓储),以及质量分级和检查。合作社拍卖的市场透明度高,信息公开透明,机会均等,买方凭实力和技巧公开竞争。农产品买家集中在拍卖场,拍卖时刻决定价格。通过合作社拍卖,签约费用是不存在的,因为买卖双方不需要合同谈判。通过合作社拍卖,监管成本很低,由于农户和买方之间的交易接近完全市场交易,这种交易中也不存在委托问题。在合作社拍卖中,农户必须是合作社的成员,买家必须登记,因而双方遵守拍卖规则是有保障的。由于信息公示和竞价拍卖,消除了岐视易和贸易欺诈,能较好保证交易的公平和公正。此外,合作社为农户提供集体保险以防备买方违约。合作社拍卖为农户和买方提供农产品的贮藏、分类、分级、质量和包装等标准化管理等物流服务,以及订单处理、网络结算、预约配送、企业广告等增值服务,产品标准化通过质量分级制度和统一包装要求来实现。由于交易中的保鲜冷藏设施是为生鲜农产品而投资的,所以合作社拍卖会付出极大努力改善物流途中的效率。合作社拍卖与其他环节的协调通过透明化和标准化来实现。由于农户和买家不需要花精力研究供应和需求状况,信息费用减少了。拍卖完成后,每个人都知道拍卖时刻立即决定的价格。

2.合作社营销由于目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以经营所在地盛产的一种或少数几种农产品为主,这样就会造成产品成熟时集中销售而生产期无产品可以销售的状况。营销合作社可以采取这样的一种运营方式,合作社以出售自己成员的农产品为主,在当地农产品生产期收购一些跨区域、跨季节的农产品或进行其他农产品贮藏、加工和销售。这种运行机制的优点一是可以避免合作社的冷库、加工包装设备等专用资产的闲置,提高资产的利用率,为资产的投资者———农户带来收益;二是通过这种运作形式保持合作社运营团队的正常运营;三是有利于维持和零售商、加工商等供应链其他节点的交易频率,固定交易关系,成为稳定的农产品供应商,有利于自身品牌和声誉的树立。

五、结论

篇8

[关键词]创业训练;能力培养;项目运营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0181

实践性教学是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专业技能训练而设置。作为实践性教学方式之一,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的目的在于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在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1项目背景和内容介绍

11项目背景简介

学习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性和潜能。关于“人是如何学习”的看法,历来存在着不同的争论,这也引发了重视外部环境的刺激与强化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重视心理内部加工过程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争论。[1]这场争论孕育出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国外各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比较典型的有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有关文件定义的支架式教学模式;[2]温特比尔认知与技术小组于1990年开发的抛锚式教学模式;[3]斯皮罗等人于1991 年开发的随机进入教学模式等。[4]

作为典型的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情境学习模式,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和创业训练项目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共同支持,分为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其中创业训练项目是指组建一支本科生团队,模拟一个运营项目,在辅导教师指导下,团队中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通过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达到此项训练的设定目标。笔者所辅导的天津农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立、运营(以下简称农友农民专业合作社)属于此类项目。

12项目运营的目标

农友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总目标为:通过创立和运营农友农民专业合作社,使学生熟悉和掌握创立和运营合作社的知识和技巧,提升创业和管理能力。总目标包括: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以及在城镇化、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中发挥的作用有一定了解;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内涵、发展经验和出现的问题;学习掌握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的完整过程;掌握专业合作社的运营技巧,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熟悉并了解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基本职业技能,提高自身学习积极性的能力。

最后,通过相关量表题项的设计,对团队成员公司运营前后的创业知识予以测评,检验此类训练对于参与者的创新和创业能力提高的作用程度。

13项目实施的工作基础

项目组成员由不同专业背景和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自身具有一定的自律性和实践基础。校内指导教师主持在研有关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的天津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具有从事多年创业教育的背景以及现有的创业教育的在研课题。校外指导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其所负责的工作内容之一是西青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为项目的前期实践和后期模拟运营提供坚实的基础。项目成员和导师训练时间的保障。团队成员对具有挑战性的新的知识和新的环境的兴趣。兴趣是一个学生获得知识的动力,挑选有创新意识和挑战意识的学生是项目成功开展的基础。[5]

14项目的研究内容

项目从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出发,“真题真做”,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申报项目包括项目成员社会实践和创业训练两个部分。

社会实践部分主要内容:按照天津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业务内容分类,从中选择3个类别,进行合作社设立、运营的实践性调查。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合作社创立和发展中存在的好经验及相关问题,为相关管理部门和合作社发展提出建议和报告。评估此项社会实践对团队成员创新和创业能力提升的影响。

创业训练部分主要是组建一个10人左右的训练团队,熟悉农民展业合作社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完成上述建议和报告的基础上,撰写创业计划书,组建模拟天津农友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模拟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组建组织架构、开展业务、团队内互相交流、出具阶段性财务报表等工作,进行专业合作社模拟运营服务。评估此创业训练方式对于参与者创新和创业能力提高的影响力。

15项目的成果管理

项目成果为总结报告(如果实践中有经验和问题可以开展学术范围的交流,在出版周期允许条件下,发表相关论文3篇左右),报告形式以文字描述、(企业、人物和活动)图片为主,视频和录音为辅,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学生实践性活动总结报告。报告主要内容包括:所调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历史、区位环境、核心优势、独特资源、先进技术、发展现状、存在问题、领军人物的特质、建议与策略、获得的新思路或新服务;此类训练对于参与者创新和创业水平提高的影响总结等。第二,天津农友专业合作社运营总结报告。报告内容主要包括:(成立专业合作社的)创业计划书的撰写;合作社创立的过程,合作社模拟运营的情况;公司运营人员创新和创业的水平提高程度(通过对运营前后相关人员测试获得);公司运营体系的科学性(提供较为完整的公司运营管理文件)等。农友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成果为总结报告,报告形式以文字描述、(企业、人物和活动)图片为主,视频和录音为辅,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2项目的阶段性总结

21项目的主要新点

第一,为增加后期模拟公司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在学生创立农友专业合作社以前,开展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践调查和学习活动,了解“三农”问题,拉近与社会的距离。第二,通过与管理人员面对面交流等方法学到创业和运营管理知识,进一步对经验和教训予以总结,将之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在为社会提供适当服务基础上,提高学生自身创业管理素质。

22项目运营完成内容

到现在为止,农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模拟成立和运营工作已经全部结束。这次成立合作社的模拟,是完全按照工商、税务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的实际要求来做。到各个主管部门领取材料后,学生进行真实填写。通过图片设计等手段,模拟制作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等,模拟刻制出公章、财务章、法人章和合同章。购买全套会计报表和凭据等,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合作社管理制度。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到某一个实质环节时,组织成员进行相关法律学习,结合实践提升理论学习水平。此外,由于每个月要制作经营成果报表,需要各种票据的支持,而真实发生的票据原件要到学校相关管理部门报账,所以,将每次发生的票据的复印件作为入账凭据,开展记账工作。

23项目训练特点

农友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训练有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具有许多优势和特点。第一,知识性与技能性的统一。项目突出学生书本知识与实践工作的高度统一,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训高度统一。在项目过程中创设工作环境,加大实践实操容量,让学生接触实际问题,利用情景,协作、交流必要的信息资料,独立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论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第二,基础教育与专业特长的统一。项目运营设定不同的专业工作岗位。通过适合学生特点的指导性学习,使学生学有专攻,特长明显,逐步提高了自学能力和职业素质,帮助学生不H夯实了基本知识的掌握,而且提高了实践应用的本领。第三,个人努力与团队协作的统一。项目运营是一个人人参与的实践活动,学生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每位学生都要独立完成一定的工作量,每个小组完成一个独立子项目,这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深层次地挖掘自己的创造潜力,提高理解和把握职业要求的知识与技能,加强团队协作的意识,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使学生的思想觉悟、思想情操得到升华。

24项目运营中注意事项

“干中学”是项目的最大特点。虽然是模拟,但最好有真实的项目运作,否则,容易沦为“课堂下的授课”。横向(实践性)项目与纵向(学术研究性)项目的结合,应该使得学生有充足的工作量,从不同角度提升学生素质。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一定是“退居二线”,才能真正使得学生从心理上达到独立。项目不能贪大,否则学生自身难以驾驭,应该注重深入挖掘,贯穿主线。多个小项目强于一个大项目,有利于学生学习“五脏俱全的麻雀”。不能局限于项目申报的成员范围。以他们为核心,带动松散的成员,充分利用该项目,尽可能扩大创业训练的成员范围。

3结论

通过为期一年的训练,项目提高了大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模拟合作社里,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职务,不同的身份转换和情境模拟,促进了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能力。学生逐渐养成了主动工作,主动思考问题,自己管理自己公司的能力,学生掌握了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法、项目管理法等方法,都能为今后系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帮助。项目将创业的整个过程都囊括其中,就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都认真地进行了实训,学生集思广益,奇思妙想层出不穷,提升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农友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在具体的实践运用遇到了一些问题。最为突出的一是学生的角色转变困难,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属于“学”的角色,整个教学过程习惯于“被教”的状态。学生仍将视为“学生”,不能完全进入模拟角色;二是学生的社会经验欠缺,遇到问题有畏惧感;三是学生“兼职”和从事“副业”的心态时有出现。这些问题都是在从事此类训练中应该加以重视的。

参考文献:

[1] 项永芳建构主义视野下教学情境的设计与实践之研究――以高等数学为例[D].兰州:兰州大学,2010

[2] 翁凯庆析建构观下的两种数学教学模式[J].数学教育学报,2001,10(2):17-20

[3] 高文,王海燕抛锚式教学模式[J] 外国教育资料,1998(3)

[4] 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4-81

[5] Guilford J P The Nature of Human Intelligence [M].New York:McGraw-Hill,1967

篇9

关键词:合作社;内部管理;外部响应;销合作商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024-2

0 引言

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一类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达到了一业一社的覆盖面,农民合作社的产生和发展是经济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是生产规模化、有效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标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管理和市场拓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但合作社从出现到发展至今,普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总体可以归纳为内部管理低效和外部变化响应滞后两点。

1.1 合作社内部管理松散、低效,难以统一监管

比如,由于社员进退自由,当自身利益受到风险等威胁时,多会与合作社分离,自谋出路,这种类似的小农思想对合作社的运行有很大的阻碍。这取决于组织自身的特点:

1.1.1 合作社管理 它的主体多是农民,合作社的规模越大,农民社员数愈多,一定程度上,农民素质普遍偏低,做好团结很困难;

1.1.2 合作社的组成 通过多家联合组成,农产品生产在地域上比较分散,很难做到统一协调――水产养殖、果树和经济花木栽培与种植、牲畜饲养等无不是以零散整合为一体,加大了管理难度;

1.1.3 利润的分配以及风险的规避 合作社是一种松散集体经济形式,社员多顾虑个人利益能否得到保障,对合作社心存戒备,社员与合作社之间的信任很难建立,这样使组织运作效率大打折扣。

1.2 合作社外部响应慢,难以较快适应环境变化

比如,获取信息渠道单一,市场信息获取太慢,过于被动;产品单一,或缺乏科技含量与特点,缺乏竞争力;营销在农产品领域存在很大发挥空间,而对于市场,大多合作社选择适应、被动接受,不能做好创新引导等。这主要是因为:

1.2.1 管理松散 组织内部协调困难,信息传播沟通不足,不能快速统一行动。

1.2.2 市场滞后 合作社对市场难以即时跟踪,多是根据经验或被动接受市场,对市场把握不准,只能滞后于市场变化而变动。

1.2.3 被动适应市场 农产品缺少特点,技术含量偏低,难以区别于一般农产品,不能创造附加价值等,致使被动适应市场,处于不利地位。

1.2.4自然条件、病害等的突变 对农产品造成巨大损失,对这种风险的缓冲、保障机制不健全,使合作社存活力低下,风险系数高,难以稳定发展,这样的限制使合作社难以扩大规模,无成长可言。

比如高邮某蔬菜瓜果专业合作社,虽然组织相对健全,但市场信息获取量少,提品又是常见的果蔬,无法拓开市场,合作社产品销路不畅,效益低下,甚至亏损严重、难以为继。

目前成立的合作社,或多或少存在以上问题,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处理好内部管理与外部响应两方面,合作社便会有高效的运作与稳定的发展。

做好内部管理,社员与组织之间相互信任,形成凝聚力,会提高合作社内部运作效率,运作成本大大降低,生产、运输、包装、销售等各个环节都会有效开展。

加快外部响应速度,做到快速适应市场变化、能应对自然条件变化等带来的风险,这就给合作社的运营提供了基本保障,有助于合作社在稳定发展过程中逐渐改善条件,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2 解决两方面问题的借鉴方法

2.1 徐州宫品果品专业合作社的做法

位于徐州市房村镇吴湾村的徐州宫品果品专业合作社,主要种植黄冠梨,自2006年成立至今,有农户270户,梨树种植面积愈2000亩,年产优质黄冠梨5000吨,产值1200多万元。合作社发展之初,为了解决在果树栽培、养护和果品培育等过程中技术力量缺乏、技术不规范的问题,争取到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定期由南农技术专家为社员作技术培训,包括:育苗、除草、用药、防虫病、果树花期和果实等的护养等,在这些细致的指导下,合作社果树栽培逐渐走上正轨。合作社开辟了100亩果园,用于南农果树新品种的培育、试验,一方面使南农拥有了一个果树种植与品种培育和试验基地、学生实习基地;另一方面,丰富了合作社梨的品种,有助于合作社市场拓展。合作社招聘两名大学生,分别负责组织管理、技术保障和市场开发、果品营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可见,高校与合作社合作能够形成一个互补互利的良性机制。

2.2 农超对接,渠道扁平化

应于农产品生产、需求的特点,最近两年,农超对接被提出用于合作社销售渠道的探索,并得到了应用和发展。现代人对农产品的质量,尤其是保鲜要求不断提高,迫使农产品尽可能缩短上市时间,流通过程尽可能简化,即渠道扁平化。与超市直接联合,适应了这一趋势,直接将农产品置于货架上,减少了流通次数,保证了质量,同时提高了毛利率。有数据表明,生鲜食品以超过一半的购买比例成为消费者在超市购物的首要种类。也就是说,对于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扁平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不论是农超对接还是自营农产品超市,零渠道,已不可抗拒。

考虑如何处理内部管理和外部响应存在的问题,基于以上分析,得到启发:将高校―合作社、合作社―超市这两个部分联合起来并加以扩展,合作社不止同超市对接,还同各供、销合作商、加工合作商相对接,施行高校―合作社―上、下游供、销商联合模式。

3 改善合作社内外部环境的对策――引入两股力量

3.1 对高校―合作社―上、下游供、销商联合模式的描述

3.1.1 参与主体 高校、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资料供应商、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商。

3.1.2 合作机理。(如图1)

图1 合作机理简要示意图

注:最小圆圈,表示这个联合模式产生的效益――高校、合作社和供、销合作商多方创造的共享蛋糕,意为多方互利共赢。

3.1.3 主要特点 (1)与高校的联合,使双方各取所需,在这一过程中利于将技术转化为生产,使技术得以创造财富,转化为实际生产力。(2)与上、下游供、销合作商的联合,是对供销渠道的整合――一方面,与生产资料供应商联合,整合了生产链,使生产部分可控制,利于农产品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另外,与超市、加工商等联合,整合了销售渠道,农产品直销,使渠道扁平化,上市农产品质量得到保障,特别是对生鲜产品,降低了损耗,与销售商共享消费者消费习惯、方式等信息,更利于把握市场动向。

3.1.4 联合的可能性 (1)从合作社角度看,合作社可以为高校(尤其是农学方面的)提供学科试验田、养殖试验场所等;提供学生实习基地;提供就业岗位,聘请相关人才,参与合作社运作。(2)从高校角度看,高校可以为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为社员提供培训;培育新品种,增强合作社产品市场竞争力、持续成长力;提供相关技术人员、管理和市场开拓方面的人才等。(3)在与上下游供销合作商对接上,农资供应客户的变动,影响供应商经营的稳定;销售货源不稳定、供货质量不合等级要求等,会增加销售商采购成本,增大市场风险。合作社与供应商签订长期农资供应协定;与农产品加工商、食品超市、大型综合超市等达成协议,包括质量、价格、违约条款等,由这些合作商销售农产品。

需要的合作条件:第一,信任,合作社信任供应商农资质量,销货单位信任合作社的产品质量,这种信任产生于第二个条件之上,即质量,供货商的农资不假、不劣质,合作社的产品质量符合销货商的标准;第三,通过达成低劣违约惩罚协定,达成共识,长期合作,保持链条的稳定。

3.1.5 外力辅助 这种合作会出现一损俱损情形,如合作社因自然条件突变减产,供、销商会遭到业务损失,这时,需有外力辅助这种合作的正常运作――政府给与合作社必要扶持,提供供、销方减税、免税等政策。这种合作可以规范农产品市场,促成农产品高效生产经营,促成农村致富,因而,政府这一角色不可排除在外。另外,为了避免超市上架霸王条款,使合作社的利润过低,相应政府机构有必要从中协调。

通过以上分析,给出定义:高校―合作社―上、下游供、销商联合模式是以农产品产、销、研为纽带结合起来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能够互为提供支持的在明确的规定限定下建立起来的高校、合作社及农产品相关生产销售商参与的多边合作的互利共赢模式,合作社为多边合作联系的核心,在这一模式下,合作多边须建立起有效的互信责任机制,并作为模式运行的保障。

3.2 高校―合作社―上、下游供、销商联合模式可以产生的效益

3.2.1对合作社 (1)在内部管理上:第一、种子、幼苗、幼崽等以及饲料、肥料等生产资料的质量有了保证,在生产源头得到了有效控制;第二、可以对农户社员进行统购农资、协调销售,从而降低成本与风险;第三、农资供应稳定、质量过硬使成本投入减少、过程控制省心,产品销路通畅带来了收益,社员更信任合作社,合作社的内部管理会变得简单、高效;第四、得益于与高校的合作,补充了管理人才,同时,相应的技术人才的补充,给产品控制提供了支撑。(2)在外部响应上:第一、从销售合作商那里及时了解到市场、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快速做出响应;第二、与高校合作,新品种的培育,是对市场的积极应对,可以争得主动;第三、高校相关人才的加入,使市场决策更快速、明确。

3.2.2 对各参与主体、社会的积极作用 (1)节省成本――节省各类合作商的客户维护成本、质量监管成本等。(2)多边共赢――这种以合作社为中心环节上下融通促成联合的方式,通过对接改善了各自经营环境、减少了搜寻成本,减轻了经营风险,实现了共赢。(3)活跃市场――拓展发展与竞争空间,促成除农产品本身竞争之外的新一轮竞争,避开农产品同质下的低价战,转向超市等渠道铺货、质量甚至品牌的竞争,扩大了市场竞争范围,再造了市场活力。(4)增强信用――促成信用机制的形成,在多边共赢的情况下,通过长期合作,使信用得以确立,对改良市场环境起一定作用。(5)有益社会――通过规范农产品供应货源,保证了市场上农产品质量,有益于消费者、有益于社会。

4 小结

篇10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税源管理上的主要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12月,明光市合作社在税务部门登记的总数达46户,其中:从事家禽家畜、水产品的饲养、销售7户,占15.2%;农作物的种植39户,占84.8%。这些专业合作社的经费来源以经营收入为主,以政府、部门、公司扶持资助为辅。尽管在行业分布、组建方式等方面各不相同,但其运作机制是基本相同的。目前,以上合作社全部都在明光市工商局进行了注册,且工商登记户数为179户,远远大于国税部门登记户数。从明光市合作社的发展来看,虽然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的过程中发挥了较好作用,但总体上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也直接给税源管理上造成了困难。

(一)合作社发起人组成情况繁杂我们在走访调查中发现,专业合作社初始的发起人一般来说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发起人先前为个体工商业户或者是小规模个人独资、合伙企业,在社会上拥有一定的关系,加之政府部门硬性指标,因而与村、镇干部一起组织成立专业合作社,其成员一般是1-2个个体工商户为发起人,村镇部门安排几个人,以达到5个发起人标准;二是家族式的合伙发起经营,一般组成是兄弟姐妹或者近姻亲。现行的农村一般整村、整庄都是亲戚,甚至几个村都是亲戚;三是原先是流动商贩,长年在外倒卖农产品的,趁此机会回家办起了合作社,其发起人一般为家族式,但其成员并非本地农民,有的涉及到多个县市,甚至跨省的都有,很显然与政策的制定初衷不相符;四是原先经营农产品购销的商贸企业(一般纳税人),因销售额较高,每年要交增值税约为几十万元,其得知专业合作社可以免税,也能开具普通发票给对方抵扣,则采取注销企业而兴办合作社。我们根据调查得出一组数据:属于第一种情况成立的合作社约占50%左右,属于第二种情况成立的合作社约占20%左右,属于第三种情况成立的合作社约占25%左右,属于第四种情况成立的合作社目前约占5%左右。第四种情况比例较少是因增值税的农产品税收政策目前属于进销项倒挂,税收负担率低,企业在销售收入不大的情况下,纳税金额很小,因而暂时只有少部分企业向合作社转移。

(二)税法意识淡薄合作社的绝大多数成员,包括法定代表人和负责人文化素质较低,法律意识淡薄,对税法更是一知半解。究其根源:一是合作社的成立基于两种模式,一种是响应国家“三农”政策自发设立,一种是鉴于政策部门硬性指标设立。不论何种模式成立的合作社,其发起人和大多数干部群众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含义和概念认识不清,对它的宗旨、性质、地位、作用认识不明,导致了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不足、运行不规范和发展不平衡。二是大部分农民群众习惯于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方式,缺乏组织起来共同发展的热情和信心,没有对合作社抱有长远期望。三是有关部门引导有误。有关部门在向农民宣传国家关于合作社的政策时,片面强调国家给予的税收优惠政策和权利,对税收优惠政策简单解释为“简化一切手续,完全免税”,没有对他们加入合作社应承担的税收义务作出说明,没有专门指导合作社运行管理和财务核算的机构和人员,致使合作社成员误以为他们创立合作社与税务部门无关,基本上没有学习税法的愿望,这是导致目前合作社的税务登记率较低的直接原因。

(三)财务管理不规范在农村整体的环境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根本没有财务管理的概念和意识。合作社的负责人大都是种植、养殖业大户或社会能人担任,所聘用的人员也参差不齐,为了降低成本,财会人员也基本上来自本社社员,文化素质低,没有专业会计知识。有的合作社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合作社法》(以下简称《合作社法》)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财会[2008]9号)文件没有系统学习,造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几乎是空白,表现为:付款支出没有发票或内部结算凭证及其银行单据,白条入账普遍,收款不开统一收据,销售货物、提供服务不开具发票或者内部结算凭证,收入不及时入账等。甚至有的合作社存在伪造原始凭证现象,使得会计信息反映滞后、虚假,无法起到会计应有的核算和监督作用。虽然《税收征管法》第六十条赋予了税务机关对企业不办理税务登记,财务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不规范等方面的行政处罚权,但合作社的社会涉及面广,又是敏感的农民问题,所以给税务机关的执法造成很大难度。

(四)税收征管系统模块不匹配根据《合作社法》及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81号)文件(以下简称81号文)规定,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业产品,视同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而目前的税收征管系统(以下简称CTAIS系统)却没有对合作社的免税资格认定的相关依据,合作社应归属于何种行业没有明确界定,税种设定无法选择征收品目名称。

(五)合作社的征税、免税难以确定,容易形成新的税收漏洞依照《合作社法》第二条第二款、第三十四条以及81号文第一条和第三条规定的内容,专业合作社对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业产品销售的,向本社成员销售的农膜、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的行为是免征增值税的。同时,从事实上也规定了专业合作社对非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业产品收购再销售、对外(包括本社成员)销售的农膜、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以外的货物的行为是属应征增值税的。81号文第二条还规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购进的免税农业产品,可按13%的扣除率计算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显而易见,专业合作社销售的非本社成员(非本社成员的农民或者农产品经营企业)的农业产品是征税的,那么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从合作社购进的上述征税的农业产品,就不能按13%的扣除率计算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吗?从以上情况来看原因是:1、合作社的财务核算能力本来就十分薄弱,再加上有征税、免税的区别,合作社很容易混淆征、免税界限,很可能将所有收入计入免税项目。2、由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从合作社购进的免税农业产品,可按买价的13%计算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这本来是国家扶持合作社发展给予的税收优惠政策,但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新的偷、骗税渠道:A、农产品经营企业经销农产品,利用合作社开具免税的农产品销售发票,从而偷逃了增值税,同时也隐瞒了销售收入,偷逃了企业所得税。B、不法分子利用合作社将免税的农产品销售发票,虚开给具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身份的有农产品经销项目的企业,抵扣进项税额,从而偷逃了增值税。假如该企业假报农产品出口,则极有可能骗取国家的出口退税。81号文件只对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产品免征增值税,但对企业所得税的归属管理没有界定,是否缴纳企业所得税成为研究的课题。若缴纳企业所得税,根据财税〔2008〕81号文件规定的内容可以认定为应视同合作社为农林渔牧行业类型,那么企业所得税则可依据《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细则免征企业所得税;那么合作社的财务核算对经营成本如何扣除呢?合作社将成员生产的农业产品集中销售时,不应存在收购金额。例如:合作社收购甜叶菊成员价格为每公斤12元,实际销售价格为每公斤13元,销售100万公斤,利润为100万元,假如销售费用等累计共发生10万元,则净利润为90万元,按照《合作社法》规定,合作社在适当提取盈余公积后,只能按照各成员销售的数量与全部销售数量的比例进行分配,而不是按照收购价格进行分配,按照收购价格分配则应视同一般购销行为,则不能免征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对提取的盈余公积可按照各成员出资份额占总份额的比例进行分配。这也充分说明了合作社经营产生的合作利益,应归属于全体合作社成员所有。

(六)合作社的身份认定很难把根据《合作社法》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一款、第十五条、第十八条规定,是为了确实保证农业生产者能够通过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等方面的扶持,获得收益最大化,但在实践中“农民”的身份却往往难以确定:1、户籍在农村,但已在城市定居,在农村没有土地或者已将土地转包他人的,已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其农民的身份能否确认?2、户籍在城市,但长期在农村居住,承包有土地,实际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可不可以将其身份确定为农民?假如“农民”的身份难以确认,那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中,农民至少应当占成员总数80%的标准则难以把握。其次,专业合作社成员必须依法出资,没有出资的不应作为本社成员;目前专业合作社出资方面存在以下情形:某几个发起人共同出资几十万元(工商部门营业执照注册资本登记数),等办理了税务登记后其吸纳的成员大都以现金方式出资几百元,工商部门并没有追加注册资本,企业只是在账面上处理为借记现金,贷记实收资本或资本公积,这种方式是否可以算是成员出资?视同出资如果成立,那么合作社在盈余分配时的财务处理将是管理的一项重点,如不按《合作社法》的规定分配盈余,则不应视同该合作社属于合作经营,应有弄虚作假的成分存在。

(七)合作社成员范围没有明确《合作社法》第二条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合作社的成立应该是指农村某几个生产队或几个村的成员为了共同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或经济效益而联合在一起组织起来的一种组织形式,一般来说合作范围不应超过一个县级区域。而在实际管理当中,有不少专业合作社,其成员都是跨县、甚至跨省合作;从《合作社法》颁布的原则上看,没有对合作区域进行描述,区域范围没有明显的界定,税务管理无从下手。

(八)合作社的原始资料备案管理存在问题合作社成立后,应按照规定向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减免税申请等事项,其中包括合作社成员名册、合作社与成员签定的协议等。而协议中又包括了该成员经营的最大范围。如我市甜叶菊合作社,成员一般签定的协议为种植5亩,而每亩最大产量为300公斤,计1500公斤,按照每公斤销售价格16元计算,应计销售额为24000元。而我们在审核多个合作社后发现,不少成员销售的数量远远超过协议数量,有的成员销售量甚至可以成为一个小型农场的产量,且与该成员自身情况不符,存在弄虚作假现象。但财税字[2008]81号文件只规定了销售本社成员的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没有对销售本社成员自产的农产品与实际不符的部分,对超出备案登记的部分如何征免税进行规定,给税收管理带来又一大难题。

(九)将会进一步带动农产品购销行业的个体和企业公司注销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管理好坏,对现行的购销行业的个体工商户和企业公司造成一种不良倾向。据目前不完全统计,我市个体农产品购销户每月核定税额一般情况下在300元左右,全市纳税户约为百余户,年税额约为40万元;企业公司经营购销企业15户,年纳税额约为100万元,两者合计140万元。农业合作社的成立并享受税收优惠,将会对上述纳税人形成冲击,企业公司和个体工商户将会纷纷注销,而相继成立专业合作社,既可免除缴纳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又可不必办理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节省经营成本,何乐而不为呢?

二、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源管理问题的对策

针对合作社目前发展的客观情况及在税源管理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本人认为应该尽快出台、补充或者细化相关税收政策,强化对税收优惠政策的管理,加强对合作社的扶持、引导力度,规范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管理,使合作社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一)加强税法宣传,提高合作社成员的税法意识鉴于合作社成员大部分都是农民,纳税意识差,遵法度较低,加强针对合作社成员的税法宣传,转变合作社成员“税法与我无关”的思想态度,是从根源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途径。要迅速提高合作社成员的税法意识,就要打破常规,创新宣传内容和形式,将所有“涉农”的税收政策整理成册,派专人“送税法下乡入户,进行一对一”的宣传辅导,在突出合作社税收政策宣传的同时,大力宣传税收的地位和作用。

(二)积极引导合作社加强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开展税源管理工作的客观保证。《合作社法》第三十二条、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六条规定,税务机关应当引导、帮助合作社建账建制,要求合作社设置专门财务管理机构,配备会计、出纳等财会工作人员负责日常财务核算工作,财会人员应实行聘用制,会计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实行独立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合作社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根据经营范围,参照适合本专业社的原行业会计制度、会计政策,设计和制定本社的核算办法。此外,由于合作社成员的文化水平较低,财务管理基础薄弱,这种局面难以很快得到转变,因此建议由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出面,与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协商,统一以较低的资费标准,由社会中介机构合作社的记账等财务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以规范合作社的财务核算,维护社员的合法权益。

(三)创新管理手段,强化对合作社的税源管理合作社是新生事物,在税源管理上还属于空白区域。合作社同时又在享受多项税收优惠,而目前配套的监管的制度、措施还不完善,在这种情况下,税源管理工作稍一粗疏,则有可能形成新的税收流失漏洞。面对新情况,应当创新管理手段,我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税源管理:1、首先建议国家及早完善有关法规、措施,明确税法上农民的身份标准。根据税法的延续性,应比照《印发<农业产品征税范围注释>的通知》(财税〔1995〕52号)第一条的规定来定义税法上农民的概念。《印发<农业产品征税范围注释>的通知》(财税〔1995〕52号)第一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六条所列免税项目的第一项所称的'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业产品',是指直接从事植物的种植、收割和动物的饲养、捕捞的单位和个人销售的注释所列的自产农业产品。2、应加强对合作社的身份调查,着重调查合作社的组织结构、成员的户籍和土地承包情况以及实际种植、养殖情况,以核实农民身份合作社成员占合作社成员比例能否到达80%的标准,根据农民身份的的界定,重点核实农民身份合作社成员的农民身份。3、专门设立合作社的税源管理清册,详细登记合作社的社员数量、社员农田面积、年均产量、出资份额等基本生产经营资源,掌握其资产总量和实际生产经营能力,建立其投入、产出的评估模型,从而判断其生产、交易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