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环保意识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4-02-01 18:11: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谈谈环保意识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谈谈环保意识的理解

篇1

关键词: 幼儿教育 环保意识 日常教学 家园共育

《纲要》明确提出:“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与行为。”环保教育从幼儿做起已经被人们认同,它是幼儿园教育、教学和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到底该如何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呢?下面就谈谈我对以上问题的理解及看法。

一、概念界定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二、培养幼儿环保意识的意义

环境保护教育是本,环境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在幼儿中展开环境教育,是一项奠基工程。帮助幼儿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提倡“保护环境,从小做起,从我做起”是幼儿教师必须承担的义务与责任。当然,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是每个家庭、父母的职责所在。

三、培养幼儿环保意识的策略

(一)充分利用日常教学活动的引导。

日常教学活动是使幼儿产生环保意识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可以说日常教学是进行环保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故事、情境创设等方法,让幼儿理解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从而让幼儿自发地、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在活动中体验环保的价值,以此培养幼儿环保的意识。

幼儿对于故事的喜爱远超于成人,在日常教学中,利用讲故事,吸引孩子的兴趣,我们可以通过故事的感染,让幼儿知道环境对生活的影响。比如在《生病的水娃娃》活动中,老师通过故事让幼儿了解环境遭受污染的情况,再辅以图片,从而让幼儿产生厌恶环境被污染的心理体验,知道不能将垃圾扔进河中等,以此培养幼儿同情、保护“水娃娃”的情感。同时,让幼儿明白大家要一同保护水源,关心和爱护我们的周围环境,从我做起,这样“水娃娃”的病才会好起来,环境也会变得更美好。大部分幼儿都是在活动中受到教育,老师开展诸如此类的教学活动,适时地引导、教育孩子,激发幼儿的环保意识,幼儿就从活动中萌发保护环境的情感和愿望。

(二)注重利用自然环境的熏陶。

大自然作为一个自然课堂,能有效地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幼儿对于自然的认识是基于对自然的热爱,只有让幼儿充分接触自然,激发其热爱自然的情感,才能使幼儿萌发关心和爱护环境的意识。比如可以利用春游、秋游的机会走进自然,接触自然,感受自然的美好。教师也可以设置自然区或自然角,放置各种植物或饲养一些小动物,让幼儿自主、自由地对动、植物进行观察,并告知、指导孩子观察时做一些记录,这样幼儿不仅能掌握观察的方法,而且能通过自身的观察发现动、植物生存的条件。

通过对自然的切身体验及对自然环境、动植物的观察,幼儿可以认识到自然环境及人类生存与动植物和平共处的重要性,同时会因此而了解自然环境与人、动、植物之间的关系,萌发爱护周围环境的愿望,逐渐产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利用自然环境的熏陶,让幼儿亲近、接触自然,置身自然之中,正体现教育的直观性和实践性的原则。幼儿直接经验的丰富,更能够激发幼儿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寓环保教育于游戏。

幼儿教育是以游戏为主的,游戏是幼儿喜欢的活动。在游戏中,蕴涵幼儿发展的需要及教育的契机。把环保教育渗透于游戏中,将更好地促进幼儿环保意识的培养。

老师平时可以与幼儿共同收集纸盒、鞋盒、酸奶盒、牙膏盒等,当幼儿进行结构游戏时,引导幼儿利用这些盒子进行拼搭。幼儿通过游戏发现纸盒能够重新利用拼成其他有趣的东西,从而感受到废品进行重新利用后的喜悦和兴奋,逐渐有对废纸盒进行“变废为宝”的环保意识。在角色游戏中,可以与幼儿收集的无毒无害的废品,像易拉罐、一次性瓶子、饮料塑料瓶子、废旧积木、纸筒等开展“娃娃家”、“饮料铺”、“小超市”等,利用家里不用的梳子、坏了的吹风机、用完了的洗发水瓶等可以开一家“小小美容理发店”等。通过此类的游戏,幼儿可以了解废品可以重新利用,逐渐知道废物利用的各种方法,从而使幼儿参与环保的自觉性得到培养。

(四)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榜样,教师自身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促进幼儿环保意识的培养,就要求幼儿教师要具备丰富的环保知识和一定的环保意识。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成人是幼儿模仿语言、行为的主要对象。老师的举止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潜移默化的。幼儿教师不仅要丰富自己的环保知识,时刻关注周围的环境变化,还要注意自己的举止言行,老师的言行会随时随地影响幼儿。比如平时教师看到破坏环境的行为要制止,并在适当的时机对孩子进行教育;在幼儿园中看见地上有垃圾要主动捡起,扔在垃圾桶里等。幼儿将在见到教师这样的举动后,不知不觉地对所看到的行为进行模仿和学习,在耳闻目睹中逐渐形成较好的环保行为与习惯,并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五)利用家长资源,注重家园共育的作用。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环境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家庭,离不开家园共同合作。在幼儿园中,可以开展形式多样、多彩丰富的家园共育活动。例如在“家园联系栏”,可以宣传环保教育知识,告知并要求家长要以身作则,爱护环境。也可以让家长配合幼儿园做好环保教育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以家长的言行让幼儿逐渐接受教育,形成良好的环保行为。

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要以幼儿的年龄、认知和心理特点为依据,结合幼儿日常生活,把环保教育渗透到幼儿日常教学中。对于游戏活动的利用,需要从幼儿实际出发,让他们在游戏中通过操作来收获环保的理念。当然,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言传相教。家长资源的利用要充分,努力提倡家园共育,加强家校合作,参与社区活动,将环保教育渗透在幼儿的方方面面,努力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可见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并使之确立环保意识,增强其环保责任,是一项长远而又伟大的工程。

参考文献:

[1]齐颖.探索“变废为宝”在幼儿游戏中的作用[J].新课程学习,2011,(12):69.

[2]茂国英.浅谈对游戏教育的认识[J].幼儿教学研究,2007,(11):40-41.

[3]王春英.浅谈幼儿教育的环保教育[J].金色年华,2011,(1):185.

篇2

【关键词】渗透;培养;贴近;环保意识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环境的好坏关系到人类的生存问题。在我国,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污染日益增加,而人们的环境意识还比较淡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尤为必要。另外《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呢?本人在此谈谈我的看法和做法:

一、结合课堂,渗透环保教育

在教学中,结合课堂利用教材蕴含的环保意识,使学生了解环保意识,渗透环保教育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主要渠道。在初中化学教材中,从空气、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塑料、酸和碱及化肥农药、石油、煤,固体垃圾、金属冶炼等。几乎每章节都能紧密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环保教育,这是中学其他学科所不及的,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好材料,教师在讲授教材时,可根据教材内容穿插环保知识进行渗透。例如:在讲授《水》这一内容时,学习目标中已明确要求认识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养成节约用水、自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了解水污染的因素等。所以教师要结合目标,明确给学生指出: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约占世界人均水量的1/4,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更多的城市和地区出现了严重缺水危机。徐州市的人均水资源占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0,是全国40个严重缺水地区之一。早在1977年,我国就发现七大水系、湖泊、水库、部分地区地下水和近岸海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据报道我国2/3河流和1000多万公顷农田被污染。水资源缺乏和水域污染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

二、结合实验,培养环保习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各地陆续在中考中增设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考查之后,实验教学特别是学生分组实验在各校都纷纷开展起来。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是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的有效手段。但是通常情况下,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实验内容、操作过程和技能,而忽视了对学生环境意识的教育。其实,在化学实验中,都存在着“废气、废液、废渣”等一些问题,它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环保问题。在处理这些实际问题时,是培养学生良好环保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在实验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减少化学药品的用量。有两方面可以达到此目的:一是让学生在做实验时严格按照药品取用原则进行实验。二是通过改进实验达到减少使用化学药品用量的目的。在实验中要重视对实验药品的循环利用,对实验后的废液、废渣尽可能回收利用。如利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残留固体,可用作氯酸钾分解制取氧气的催化剂,若不能回收利用的,则应放在指定的地方,统一清理存放,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还能使学生受到直观的环保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对实验中有毒有害的尾气,要进行处理。如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中,对尾气进行点燃处理或气囊回收处理。在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中,实验后产生的二氧化硫应用碱溶液吸收,尽可能减少对空气的污染。在实验过程中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三、结合课外,贴近环保主题

结合课堂、结合实验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不够的,还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结合课外,联系实际、联系社会搞一些活动和主题,在活动和主题中要贴近环保主题,达到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目的。这样既可补充课堂教学上因时间限制而造成的不足,又可使学生加深认识,充分理解污染物对环境的危害。例如组织学生测定大气污染物浓度、周边水的酸碱度,到污水处理厂参观污水处理,组织学生对居住地周围的河流湖泊的水质污染情况或附近企业的“三废”排放情况进行调查,写好调查报告,在校内公布调查结果,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吸引更多的人来参与环保行动,呼吁社会来关心我们的生活环境。在进行环保教育的同时,也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刻牢记环保使命,充分利用和节约能源,如节水、节电、充分燃烧煤气、石油液化气等,合理分类存放生活垃圾,不乱倒污水等,敢于同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努力将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保护好我们的家园。还可出专栏,办展览和小报,聘请环保专家作讲座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扩大环保教育的影响。寓环境教育于知识性、趣味性的各种活动中,一方面使学生把课本中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初步提高认识环境和评价环境的能力,增强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利用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越条件。作为中学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越性,让学生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努力培养学生牢固树立环境保护观念,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为保护我们的环境而做出自己应尽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刘知新,《化学教学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285、289页

[3]陆真,杨静,《美国环境教育与中学化学教材编写》,《中学化学教与学》2004年第7期

篇3

一、通过深入挖掘地理教材,渗透环保教育

资源问题、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是高中地理的教学重点,三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应不失时机的开展环保教育就必须深入挖掘地理教材。现行高中地理教材就是以地球的宇宙环境作为开端,以地球的圈层结构来揭示地理环境的特点,以自然资源为纽带,把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联系起来,最后以协调人地关系作为总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从全球性的环境污染,主要指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酸雨污染,臭氧层破坏等环境问题,渗透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利用漫画插图,联系实际渗透环保教育

利用漫画插图来进行环境教育是中学地理教育中常见的手法,它具有大胆夸张、寓意深刻、画面诙谐幽默等特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环境知识。如在讲到巴西热带雨林危机时,可利用“热带雨林地区原始的迁移农业”漫画,让学生主动分析这种农业耕作方式对热带雨林的影响,进而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和环境之间是协调发展的关系,我们应该与环境和谐相处。地理教师可以联系我国一些地区的水土流失、旱涝灾害、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的现状,通过这方面的漫画的剖析,让学生谈谈对保护我国环境的看法,努力做到学生在环境教育中主体功能的发挥,加强环境教育。

三、通过环保纪念日渗透环保教育

环保纪念日主要有3月12日的植树节、4月22日的地球日、5月31日的世界无烟日、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6月17日的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9月16日的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等。地理教师在重视实践活动对提升学生的环境意识的重要性时,可以结合以上这些节日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在环保实践中学到知识。如结合6月5日世界环境日,开展组织学生走上街头进行宣传环保知识、举办环保知识竞赛、征文竞赛、举办环保绘画比赛等活动;结合3月12日植树节,带领学生远足郊外、山地植树造林,清除街道、绿化区的垃圾,参加和帮助清洁工进行环卫打扫。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懂得保护环境,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应更多地结合环保纪念日开展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让他们懂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最终以求达到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的效果。

四、通过时事和历史事件渗透环保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的同时,人类也开始逐渐认识到自然资源消耗过大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了严重威胁。中学生应该认识到资源、生态破坏加剧已成为全世界的重负。因此,地理教师在地理课堂上要适时地通过对时事和历史事件中环境问题的分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的影响,认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如在谈到华北地区每年春季爆发的沙尘、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等公害性事件时,要让学生明白这不仅是自然灾害,它与生态环境的变化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2007年淮河流域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造成的洪灾也是如此。

篇4

关键词:幼儿教育;环境保护;生活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268-01

陶行知老先生说得好:“生活即教育”,“教育是为了完满的生活”(斯宾塞)。可以看出,教育的目的本是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教育应以帮助人们学会生存、适应现实及将来的生活为主要目的,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也不例外。在我们刚刚接触环保课题时,恰恰遗忘了这一点,怀着为做课题、为提高孩子的环保意识去刻意地传授环保知识。“孩子学了这些知识到底有什么用”,“他们在什么地方运用这些知识”等问题却极少考虑,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孩子是“说一套,做一套”。

比如说“爱护我们唯一家园――地球”活动刚刚结束,仍然发现有的孩子还照样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教育没有与孩子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那么,你传授的知识再多、再准确、再是真理也难以被孩子接受、掌握和内化。因此,我们认为,在生活中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是最好的教育途径。

一、培养习惯

将环保教育与生活习惯的培养紧密结合,是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的要点。首先,我们以“做个讲卫生的好孩子”为切入点,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来培养孩子初步的环保意识。如“洗手绢”、“不学漏嘴巴”、“我们的班级最干净”、“我家是无烟区”等等。在幼儿园,每个班级根据自己班的特点自制了“会吃纸的×××”,使讲卫生成为每个孩子的自觉行为。在组织教育活动时,我们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他们围绕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积极思考。如“洗手绢”系列活动,我们着重让孩子了解使用手绢对环保的好处,引导他们思考用纸巾和用手绢清洁卫生哪个更有好处?为什么?洗手绢用过的水还可以干什么?在教师的启发下,孩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讲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还把自己的想法用图画形式表达了出来,从此之后,孩子们自己设计的“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的标志在卫生间、活动室等各个角落都随处可见。

二、走进大自然

大自然是最好的教材,在大自然里,孩子可聆听鸟鸣虫叫的美妙的乐曲,可以欣赏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这是《纲要》提出的要求。春天,我们带孩子春游,回来后他们问:老师,你小时候春游吗?我们不失时机地把当时的自然环境和现在的自然环境作一比较。为什么原来的小动物不见了呢?为什么原来的小花不开了呢?为什么原来的河水不清了呢?为什么小河里的小鱼小虾没有了呢?! ……带着这些问题,孩子们回家后采用不同的方式、开发不同的信息渠道找答案,有的甚至把“怎么办”的方法也找了出来,后来,我们把孩子们的答案编成一个个小故事、小表演,让孩子陶醉于自己创作的作品中的同时,充分挖掘潜在的环保教育价值,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变废为宝

随着经济的发展,孩子们的玩具可以说是应有尽有,魔力棒、变形金刚、积木、电动汽车……不但美观,有的甚至还能“开发智力”。但是,在我们幼儿园的玩具区内,你很少见到这些。平时,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捡饮料瓶、奶瓶、冰棒棍、牙膏盒、废布等这些“无用”的物品,回来后,经过孩子们和老师的加工,小火车、拼板、滚筒、桥墩、满天星等等孩子们喜欢的小玩具就放在了玩具区内。

几年来,就我们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的玩具这一项就为幼儿园节约了上万元的资金。看到了破旧画书页、旧挂历,我们就捡回来,重新拼成孩子们自己创作的故事图书;看到了小奶瓶,孩子们再也不会视而不见了,数数、排序、比较高低,多好的操作材料 !看到了小布头,捡回来我们把它做成沙包,踢沙包、砸沙包、背沙包、夹沙包等传统游戏在我们幼儿园也是孩子最喜欢的体能活动。不但如此,孩子们的环保意识也大大增强了,无论走到哪儿,孩子们乱扔垃圾的行为没有了,出门带废品回收袋的多了,虽然没有什么“环保大行动”,可孩子们的环保行为却足以说明了他们心中已有了初步的环保意识。

四、辐射家庭

篇5

一、研探和利用教科书激发学生关注环境、保护环境的热情,培养他们正确的环境观

当今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篇目都是经过专家组认真细致的挑选和编排的,都是文质俱佳的。这当中部分篇目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绝好材料,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它们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热情,使他们能够深刻的感悟和谐的自然美,自然滋生出保护这些“美好”的东西的欲望和责任感。仔细分析和研究教科书可发现与环保习惯的篇目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显性”的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环保的。如《苏州园林》、《美丽的西双版纳》等等篇目,它们介绍了自然的美和自然科学的知识,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了如果人类过渡的活动而造成环境破坏和污染的严峻现实,从而增强他们的环保潜意识。第二类是“隐性”具有环保教育意义的篇目。《桃花源记》、《绿》、《春》、《济南的冬天》等等,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自学探究的方式引领学生自己从文本中领略自然的美丽,感受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精彩”,使学生们自然产生对大自然的崇敬之情,激发他们从环保的小事做起并持之以恒的做下去,使他们逐步增强为环保做贡献的决心。

实践证明:只要教师认真研探教科书,努力落实“以生为本”理念;在教学的各个活动环节上积极贯彻“持续发展的思想、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教育”,使环保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的结合,使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教科书等等都成为养成学生正确的环保观的优质载体。

二、在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环保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环保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刻,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在逐步形成,此刻我们必须启引他们认识到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策略,让他们有一定的使命感。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精读教科书中的文本,精心提炼与环保教育相关的元素,有机的与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有滋有味”的教育,杜绝单纯、孤立和机械的说教,尤其是脱离教学活动的“胡扯”。比如,朗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指导有感情的反复的深入的朗读教科书中的相关素材,促进他们与文本、与作者、与其他师生产生共鸣,唤起他们对大自然、对祖国的壮丽河山的热爱,激发他们积极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情感。像初中语文七(上)第四单元(多彩四季)的教学,要求学生反复诵读,并启引他们思考:文章中这么美的大自然,如果遭到人类的肆意破坏,乱砍滥伐,乱扔乱排,哪会是什么样的惨状呢?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进行想象,这样将他们的思维活动引领到环保这个主题上来,在无形中使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提升了其环保意识。

语文教学从教材的挖掘、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方面为学生创造认识自然、关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时空时,我们的学生对保护环境,无疑会变得更加意识化、自主化、生活化,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将会与社会、与生活接轨,语文教学将会变得境界更开阔、内涵更丰富、课堂更生动。

三、在学生习作中进行指导,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习作,是学生思想观念的一种直接的外显,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学生的所思所想,正是“文如其人”。就此而言,教师指导学生习作,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具有一定的积极的影响。所以,在指导学生进行习作内容的选材时,可以择机适时的向学生宣传环保,启引他们写出自己的环保意念和想法。如教学了有关的散文、说明文或游记后,给学生安排一些写景、写畅想的作文,像《校园春色》、《家乡的“景”变》等等,让学生有个抒发对美景喜爱的天地,既让他们在写中获得美的享受,又使他们的环保意识逐步增强。再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再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写出有关环保的调查报告、提出整改措施等等。如《水的自述》、《机动车尾气的调查》等等,也可以安排想象作文,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家乡的、全国的、全世界的当前环境状况展开想象和有感而发。就此,我们教师在进行必要的指导的同时,应对学生加强教育,让他们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就形成绿色的消费观、绿色的价值观,使他们成为环保卫士的生力军。

篇6

生态意识薄弱,多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是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种问题。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不够,埋头书本,与实际生活脱节。在这种情况下,本文将重点讨论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意识教育。

【关键词】

初中语文 生态教学 教育意识 策略

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利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但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向学生传达情感社会教育。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生态意识,鼓励学生多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之感受到生态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转变教师思维与文本解读法

在语文教学渗透生态意识教育,教师应该率先树立生态意识,以身作则,让学生能够学习或模仿教师的行为,从而在自己的心中树立生态意识。教师自身对生态文明的理解,直接关系到了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因此对文本的解读也是教师渗透生态教育的契机,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与时俱进,挖掘潜藏在文本中的生态环保知识。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的《美丽的西双版纳》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转换一种思维,从逆向的思维方式去解读文本。首先,教师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自学生字,了解“美丽富饶”“耸立云霄”“五彩缤纷”等词语的意识,让他们感受到西双版纳的美丽。接着让学生寻找重点段落,《美丽的西双版纳》这一文章的作者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知道作者旨在介绍西双版纳是植物的王国,说明里面的植物多种多样,生态环境优越。 但是,教师利用逆向思维来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教师就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展示了在西双版纳原始森林中乱砍滥伐的现象,很多生活在西双版纳森林红濒临绝种的动物的图片,让学生去感受到现如今西双版纳的变化。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认识到原始森林被破坏的现状。在同学的心灵深处埋下保护环境的火种,让学生自觉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主动树立生态意识

引导学生主动树立生态意识,主要是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到生态文学的研究领域,与时俱进的对现当代的生态问题进行探究;其次,还可以在教师结束课程的时候,预设一些有探究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解答问题,展现自我思考的思路;再来,教师引导学生写关于环保的作文,让学生以自己的独立自主的环保思维方法,去探究环保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在学习《国宝――大熊猫》这一课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在文本教育中感受到生态环保意识的重要性,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教师设置了一个问题:还有哪些地方较明显地表现大熊猫的特点呢? 学生在阅读完课文,学习了课文以后,知道大熊猫除了体态可爱”这一特点外,还有数量稀少这一特点,学生能从课文第15小节的“正因为……只有1000只左右”,这句话知道大熊猫数量稀少。而且还是“活化石”。教师引导学生去了解收集关于大熊猫数量减少的原因,这就在无意中培养了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久而久之,对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环保意识有铺垫作用。

3.鼓励学生参与生活实践活动

亲身体验比闭门造车更能加深学生对主题思想的印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首先得让学生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自我反省在生活中自己的破坏环境的行为。那同学们切身的感受到环境治理的重要性。或者开展环境保护交流座谈会,激发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如在学习了七年级的第四章节《动物世界》之后,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动物世界中丰富多样的动物品种,开展了一次《保护动物,热爱地球》的知识讲座。教师在讲座开始之前就学生关于动物的课外作业。如,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动物的图片,让后向大家介绍这些动物。让学生收集关于濒危动物灭绝的原因,进行交流。讲一讲你家的小动物,或者你跟小动物之间的故事等。教师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这次讲座活动中,从自身对动物保护的角度出发,交流感悟,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实践活动的方法,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获得感悟,了解到环保的重要性。

4.实现生态意识从身边事做起

现如今的社会、学校中存在很多的破坏环境的行为,如:随意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破坏植物,滥捕滥杀等行为。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意识到“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环境应该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争当一名对环境保护有益的环保小卫士。为了让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生态与生活的关系,教师可以将语文课堂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如,笔者在学习完《江山多娇》这一单元的时候,采用逆向思维,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身边的环境,组织了走出课堂,走进校园的活动。教师带领学生来到校园各处进行考察,用笔去记录,写下观察到校园后的感受;用相片去记录,真实的发现对各种不文明的行为对校园环境的破坏;让后用自己的行动去美化校园,捡起地上掉落的垃圾,扶起被踩踏后的树木花草,树立公示牌,让所有的学生一起来爱护学校的环境。回到课堂之后,让学生画一画,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画一张环保宣传画。或者写一份环境保护建议书,可对个人、也可以对家庭,学校社会发出关于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建议。并且让学生谈谈:你能为环保做一件什么事?活动结束之后,学生意识到了保护环境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要从自己做起。这样才能保护地球,保护我们唯一生存的地球。

总之,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社会的重要方向,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要重视生态文明教育。要让生态文明教育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亮点,在师生之间培养他们的生态环保意识,让自身成为保护社会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中的重要一员。

【参考文献】

【1】王牧华,靳玉乐.生态主义课程思潮引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篇7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 生态环境 意识教育

一、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

1.生态学有关概念、原理教育。

生态环境意识教育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有关的概念、原理,如对生物有影响的生态因素、生态系统、生物圈等基本概念及生态平衡的基本原理等。通过学习有关的概念、原理,帮助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办事,才能调控、改造、优化生态环境,造福于人类和整个生物圈。

2.环境保护意识教育。

由于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利用,生态平衡已受到严重的破坏。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已经显得非常迫切。如介绍水质富营养化的原因及危害,酸雨对农业生产等多方面的有害影响,大海中的赤潮和淡水里的水华, DDT等物质随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等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从而增强学生的对环境保护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自觉地加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去。

3.自然资源保护意识教育。

自然资源是人类非常珍贵的财富,我国地大物博,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我国人均占有量却很少,自然资源也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要向学生介绍当今世界和我国的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现状,以及森林毁坏、草原退化、物种灭绝、淡水紧缺等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使学生重视、关心资源问题,积极参与资源保护。

4.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

在生态环境意识教育中,应该强调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环境的保护,用人类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为主导进行教学,使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后,能自觉地用可持续发展的新观点、新知识去改变传统的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使人与自然协调的发展。

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可采取多种教学形式

1.以课堂为主要阵地,将环境保护意识渗透到知识教学中。

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要方式,如何利用课堂这块主要阵地去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哪?首先,生物教师要备好课,努力挖掘教材,在课堂教学在把环保意识渗透进去。

比如:结合生物课中细胞癌变和遗传病发生的学习,要让学生明白,各种化学致癌物、放射线、病毒等对环境的污染都可能激发身体中正常细胞内的某些正常基因发生突变,结果使人患上癌症或者各种遗传病。结合食物网和食物链的知识能够使学生明白人类与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人类一切破坏食物网和食物链的行为都会破坏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家园,最终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结合生物的多样性和环境污染的知识点,可以让学生理解人类对环境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不仅是有限的自然资源日益枯竭,而且是环境受到非常严重的污染等等。

其次教师通过丰富的教育教学方法,生动形象地通过课堂教学把环境保护意识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去。环保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而不是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所以教育教学方法应该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启发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图片、幻灯片、多媒体课件、录像光盘等)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也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收集各种环保方面的知识材料,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来收集与环保有关的材料来丰富自己的环保知识,这样不仅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而且把讲过的知识进行了复习和总结。

2.补充教材,适时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的家园。当学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时,使学生了解:随着植被的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工业和生活用水的增加,水的污染日益加重,目前出现了江河水位急速下降、湖泊萎缩导致航运受阻,以及水资源危机。一项权威资料显示:18世纪人类为土地而战;20世纪的工业社会,人类为能源而战;21世纪,由于全球化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的破坏,有专家预言,全人类将为水而战。这些事实向学生敲响了警钟,引导学生关心人类生态危机,爱护我们的环境,珍惜每一滴水。

3.通过习题的分析,渗透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生态环境问题在生物练习题中亦有体现。因此,选用适宜的项目,让学生在解答问题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学会在深思熟虑中增强环保意识。例如,学习“生态系统”这一章时,补充下面这道习题: 20世纪50年代,DDT作为一种植物杀虫剂运用于欧亚及美洲大陆,但是后来人们却发现从来没有使用过DDT的南极地区的企鹅及北极附近的因纽特人体内也有DDT存在。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中的原因,并谈谈所受的启发。

三、寓“生态意识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继续。有些教学内容必须在课外通过学生参与才能完成。如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等时,需要学生课余的参与,并通过实践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而使这种认识转变成真正的行动。由于课外活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结合课外活动开展生态意识教育能联系实际,具有针对性强,学生耳闻目睹,效果更为显著。

结合重大纪念日积极开展专题活动。在“世界环境日”(6月5日)、“地球日”(4月22日)等举办相应的知识讲座、知识竞赛或观看有关录像;在校内定期举办图片展览、黑板报、墙报等,宣传环保知识,披露环境污染情况;组织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自己所在城市环境状况进行调查,重点了解当前的环境状况与生物生存状况之间的关系,提出建议等。并以“爱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主题写小论文。

引导学生关心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上有关生态环境知识和环保方面的报道,定期进行交流讨论,结合一些重大生态事件,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对策。

篇8

幼儿是未来的主人翁,对于低碳环保这样的一个话题,应该是从小就作为一种观念渗透到幼儿的思维模式里去,让他们对低碳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意识。而怎么让环保低碳这样一个话题变得丰富多彩,变得乐趣无穷,让幼儿主动地去学习、去了解环保低碳应该怎么做呢?下面将从四个方面谈谈我在教育实践中的想法。

一、关注资源环境,发现低碳环保与我们的关系

一本书、一张纸,这些全部都是环境的一部分,提醒幼儿们注意,自己是无时无刻不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的,告诉他们,假如没有了纸和笔,他们就会无法体验画画写字的乐趣;没有了桌子椅子,就没有得坐;没有了水喝,就没办法解渴。然后提出问题:小朋友们,知道纸和笔是怎么来的吗?然后从这个引入话题,讲述木头森林,以及它们在自然界的作用,教师通过语言结合图画或者是录像纪录片,以放电影的形式吸引孩子们去了解环境问题,然后提出一些趣味性的话题让小朋友思考,同时告诉幼儿,要珍惜用纸,因为纸是由森林变化而来,没有了森林,后果很严重。具体可以在视频里边看边解释,同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简单道具模仿森林砍伐以后造成的泥石流或者沙尘暴的场景,让幼儿能切身体会。告诉他们节约用纸,就是低碳环保的良好行为,从而杜绝幼儿在平时对纸张等物品的浪费。与此同时,我们在平时学习中见到的很多东西,例如可爱的企鹅、北极熊,都慢慢地失去了家园。如果我们做到了低碳生活,这些问题都会有所改善。

二、优化人文环境,体会低碳环保的真谛

幼儿对周围环境是比较敏感的,要想让他们爱护环境,首先幼儿园的环境要做到绿色环保。只有校园干净整洁了,幼儿才能去保护这样的环境,如果校园自身都是垃圾遍地。自然幼儿也不会在意乱扔垃圾这样的不文明行为。

在做到整洁的基础上,还应该尽可能地种植各种各样的鲜花、绿草。既可以给所有师生一个美丽的学习环境,还潜移默化地告诫幼儿,这样的环境才是舒适美丽和值得我们爱护的。帮助他们建立最原始的对美的理解。

幼儿的环境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老师和家长的言传身教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有非常强烈的模仿能力,所以老师和家长平时的行为习惯,都会成为幼儿的榜样。因此老师在学校就要起着一个优秀榜样的作用,平时用水用电,要注意节约,不乱扔垃圾,不大声说话,不随地吐痰。要做到低碳还可以做到出行不远的地方尽量步行,少用空调,平时的生活用水循环利用等等,并且在生活里就可以向幼儿解释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对低碳环保有什么意义。当然,老师也要和家长做好沟通,应该给幼儿建立什么样的榜样,提醒家长在家的时候也要注意环境保护的细节行为,尤其是不要抽烟,不要大声喧哗,开车出行堵车时间长就熄火,洗澡节约用水等等。有家长的配合,幼儿的低碳环保教育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渗透一日活动,提高幼儿低碳环保意识

要想让幼儿真正做到低碳环保,必须从他们身边做起,在他们的一日活动中随时随地渗透低碳环保观念,让他们知道,一日活动中,需要大家低碳环保的地方无处不在。例如洗手时告诉幼儿随手关水龙头,再结合环保教育活动《小水滴去旅行》,让幼儿更深刻地理解节约用水的原因;幼儿用纸作画时,提倡双面画,并将一些废纸进行回收再利用,让每一张纸都合理利用起来;离开教室时,及时关闭各类电源设备等。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细节,但是在这些细节中,幼儿得到的是受益一生的低碳环保意识。

四、结合节日活动,加强低碳环保宣传力度

篇9

面向21世纪的幼儿教育,面临着如何把环境教育纳入现代科学教育,又

儿教育,面临着如何把环境教育纳入现代科学教育,又如何把握好幼儿环境教育特点,这些是值得我们讨论研究的问题。幼儿对于美术绘画活动具有极大的兴趣爱好。在绘画教育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是非常有效的教育手段。

正文:

在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之际,世界正处于历史的转折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被世界各国所重视,绿色教育,绿色技术、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等观念日益被人们所接受,全球正掀起绿色浪潮,21世纪将是“绿色世纪”。为了加强环境保护,实现我国的可持续性发展目标,我国政府已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而环境教育则是贯彻落实这一基本国策的基础工程。

爱因斯坦说:“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幼儿学习的生命,没有兴趣或丧失了兴趣,幼儿的知识获取和智能开发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我们对幼儿进行环境教育也不例外,从培养浓厚的兴趣入手,在感兴趣的学习中渗透环境教育,让幼儿快乐、轻松、自然地接受教育。所以,幼儿园应把环境教育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教育任务,力争把幼儿园建成培育绿色种子的摇篮——绿色幼儿园,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环境意识和行为将决定下世纪我国环境状况的好坏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进程,同时儿童环境意识的增强又会进一步促进当代成人社会环境意识的提高,使整个社会形成良性循环。我

国是一个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以上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民众的环境意识的提高,无疑对增强全世界人民的环境意识、改善全球环境的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所以,增强儿童的环境教育,把我们的下一代培养成为热爱地球、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具有环境保护意识的“地球人”、“中国人”是一项伟大的教育工程。

幼儿时期的儿童有独特的认知特点和学习方式,要把这样一个属于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展示给他们,就需要教师在复杂抽象的环境科学与轻松、形象的儿童活动之间建立一座桥梁,让幼儿对环境活动产生兴趣,在兴趣活动中加深对环境教育的理解及它的重大意义。

美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如何在美术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这对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个崭新的课题。下面谈谈我在教育中的一些尝试与体会。

一、多角度渗透环境教育

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特点和优势。幼儿园美术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包括欣赏、绘画、工艺等,它们对于渗透环境教育各有所长。

1、在绘画课中渗透环境教育。

首先,在绘画课中利用范画进行教学,能直观地向学生传授环境知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如,在绘画《家乡的小河》这一课时,我准备了这样一张画。画的内容是:在一条小河里,河水乌黑乌黑的,河上还飘着一大片污物,散发着一阵阵恶臭,一群群鱼儿在水中痛苦地挣扎着。看完这张画,我提了一个问题:“鱼儿为什么在痛苦地挣扎?”学生们都抢着回答:“因为河水被污染了,鱼儿不能呼吸,快要死掉了,所以鱼儿在痛苦地挣扎。”通过对这幅画的欣赏,让幼儿知道小鱼喜欢生活在清澈的水里,如果水被污染了,鱼儿就会死去,只有我们不向水里乱丢乱倒脏物,保护好水的清洁,这样才能让鱼儿有美好的生活环境。通过这堂绘画不仅使教学目的达到,并增加了幼儿环保意识和培养幼儿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其次,我们进行绘画教育不仅仅只是通过绘画课、各种的绘画主题活动也能达到教育目的,而且加之环境教育的渗透,更能使绘画主题活动变的丰富多彩。

如,开展环保主题画展“美丽的春天”“小鸟的乐园”等通过幼儿的想象、创造,采用剪、贴、画等不同的表现手法、内容表现人物、风景、花鸟的不同,使主题画展表现形式多样,在描绘春天万物、红花绿草、蓝天白天,表现大自然美丽风景,鸟儿欢快、自由飞翔、茂密森林、鸟雀共鸣的同时,环境教育就渗透在了其中,并且使画面变的更加生动、多彩,充满生机。

开展“让未来的世界更美好”的幼儿想象画比赛,使幼儿们凭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的创新精神,描绘孩子们心事的理想环境:地球是个绿色的大地毯,到处是万紫千红的鲜花。人们乘着绿色的宇宙飞船,飞向那遥远的星空,将每一颗星球都铺上了绿色,每天晚上,满天都是绿色的星星。

再者,还可利用绘画课中的写生课渗透环境教育。写生课是小朋友们非常喜欢的一种绘画形式,根据他们这一心理特点倾向,我经常带小朋友们到外面去欣赏感受美丽的风景,知道美丽的环境能促进人们的健康,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但同时他们也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的存在,如乱丢垃圾、砍伐树木、工业污水、烟囱冒黑烟等与自然境致极不和谐的景象。通过直观的对比感受,使幼儿主动意识到创设一个美丽环境的重要性,从小养成幼儿的环境意识和行为。

2、在手工课中渗透环境教育。

手工课是幼儿园美术教学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它既能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又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在手工课中渗透环境教育,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手工课中的《纸盒沙发》、《撕纸画》、《蛋壳拼贴》、《瓦梭纸贴画》、《树叶贴画》等等。在发展幼儿动手动脑能力的同时,教育幼儿懂得利用废物,变废为宝,并使幼儿亲身感受废物利用的乐趣,有最初的成就感。同时教育幼儿不应随意乱扔垃圾,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3、在美术欣赏课中渗透环境教育,也能起到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专题美术欣赏中有许多课题,对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非常有利。教师可有意识的选择一些有关环保的作品,如《画家笔下的动物》、《大海的歌唱》、《美丽的天空》、《收获的秋天》等等,既培养了幼儿的审美情趣,受到了美的熏陶,又激发了幼儿的环保意识,这对从小培养幼儿保护小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美术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美术教学和环境教育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应该是恰当的,有机的,不能生搬硬套。美术教学和环境应巧妙地融合在统一的教学过程中,它是一个整体,不能将这两方面分裂或对立起来,应是让小朋友在掌握美术知识的同时受到环境教育。

2、注意不应反客为主。美术毕竟不是思想品德课和单纯的环境教育课,环境教育仅仅是美术教学中的一个方面,是在传授美术知识的同进渗透这种教育。如果把环境教育的时间花得太长,就可能完不成其他的教学任务。所以在美术课中应把握准教育的时机和时间的长短,不应喧宾夺主。

3、将教师教育,幼儿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三种教育形式巧妙的结合起来。在环境教育中,教师的教育仅仅是一个方面,在教师主导作用下,还应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根据教学内容搜集相关的环境知识素材,这样才能起到自我教育的作用。在课堂中让小朋友把自己收集的环境知识讲出来,又可起到相互教育的作用。这种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形式,往往比教师的教育效果还要大。三、初具成效

幼儿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增强了环保意识,他们不再让爸爸、妈妈买青蛙吃;看见爸爸、叔叔吸烟,会主动表示“吸烟会污染气候,有害健康,你们不要吸”。他们还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随手关灯、关紧水龙头、节约

用纸;把可再生利用的垃圾堆放到一起等;有的还会利用易拉罐、纸盒等制作一些玩具,并带到幼儿园和同伴一起玩。在外出游玩的时候,幼儿都能自觉的做到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不摇晃小树、不折树枝、不摘花草等等,环保意识和行为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人争做环保小卫士。

21世纪已扣响我们的门环,我们的地球能否在21世纪永葆绿色的青春,取决于今天孩子们心灵绿意的深浅。知识就是力量,绿色的知识就是绿色的力量。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我们应站在时代的前列,顺应时代的发展,把课堂中落实环境教育这项工作做好。为保护环境,拯救地球而积极行动,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共同为我们的地球缔造一个绿色的明天!

参考资料:

1、《幼儿教育》。

篇10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8.28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12-0108-01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的内容突出了“人与生物圈”这一主线。课程标准中的情感价值观目标明确要求:“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关注与生物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是每个生物教师的责任。生物教师要利用生物学的丰富资源,结合学生实际,切实有效地开展环境保护教育。要将环境保护教育渗透到各部分相关知识内容中,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本文从生态环境教育的含义、教育形式、教育内容等方面,阐述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所具有的深远意义。

一、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

1.生态学有关概念、原理教育。

生态环境意识教育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有关的概念、原理,如对生物有影响的生态因素、生态系统、生物圈等基本概念及生态平衡的基本原理等。通过学习有关的概念、原理,帮助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办事,才能调控、改造、优化生态环境,造福于人类和整个生物圈。

2.环境保护意识教育。

由于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利用,生态平衡已受到严重的破坏。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已经显得非常迫切。如介绍水质富营养化的原因及危害,酸雨对农业生产等多方面的有害影响,大海中的赤潮和淡水里的水华, DDT等物质随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等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从而增强学生的对环境保护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自觉地加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去。

3.自然资源保护意识教育。

自然资源是人类非常珍贵的财富,我国地大物博,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我国人均占有量却很少,自然资源也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要向学生介绍当今世界和我国的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现状,以及森林毁坏、草原退化、物种灭绝、淡水紧缺等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使学生重视、关心资源问题,积极参与资源保护。

4.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

在生态环境意识教育中,应该强调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环境的保护,用人类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为主导进行教学,使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后,能自觉地用可持续发展的新观点、新知识去改变传统的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使人与自然协调的发展。

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可采取多种教学形式

1.结合教材,在课堂上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课堂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场所,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实施环境意识教育的主渠道。依据教材内容、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环境教育,是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加强环境保护教育的主要形式。七年级教材第一单元是“生物和生物圈”,专门介绍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涉及许多基本概念和原理,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全面了解生态环境有关知识。生态环境知识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各章节都蕴藏了许多这方面的素材。如关于“水资源”---水是生命的源泉、水对生物的重要性、水资源的短缺、饮用水时刻面临污染、保护水资源等等,渗透到许多章节。教师要充分重视,具体分析研究,使课文的知识与环境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环保意识,达到教育效果。

2.补充教材,适时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的家园。当学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时,使学生了解:随着植被的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工业和生活用水的增加,水的污染日益加重,目前出现了江河水位急速下降、湖泊萎缩导致航运受阻,以及水资源危机。一项权威资料显示: 18世纪人类为土地而战; 20世纪的工业社会,人类为能源而战; 21世纪,由于全球化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的破坏,有专家预言,全人类将为水而战。这些事实向学生敲响了警钟,引导学生关心人类生态危机,爱护我们的环境,珍惜每一滴水。

3.通过习题的分析,渗透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生态环境问题在生物练习题中亦有体现。因此,选用适宜的项目,让学生在解答问题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学会在深思熟虑中增强环保意识。例如,学习“生态系统”这一章时,补充下面这道习题: 20世纪50年代,DDT作为一种植物杀虫剂运用于欧亚及美洲大陆,但是后来人们却发现从来没有使用过DDT的南极地区的企鹅及北极附近的因纽特人体内也有DDT存在。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中的原因,并谈谈所受的启发。

三、寓“生态意识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继续。有些教学内容必须在课外通过学生参与才能完成。如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等时,需要学生课余的参与,并通过实践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而使这种认识转变成真正的行动。由于课外活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结合课外活动开展生态意识教育能联系实际,具有针对性强,学生耳闻目睹,效果更为显著。

结合重大纪念日积极开展专题活动。在“世界环境日”(6月5日)、“地球日”(4月22日)等举办相应的知识讲座、知识竞赛或观看有关录像;在校内定期举办图片展览、黑板报、墙报等,宣传环保知识,披露环境污染情况;组织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自己所在城市环境状况进行调查,重点了解当前的环境状况与生物生存状况之间的关系,提出建议等。并以“爱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主题写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