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教案范文
时间:2024-02-01 18:11: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作为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其总体目标是培养出“德才兼备、攻防兼备”的网络安全工程师,使其能够在各级行政、企事业单位、网络公司、信息中心、互联网接入单位中从事信息安全服务、运维、管理工作。新形势下,网络安全已经被提及到个人层面,不仅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受到安全威胁,个人信息也成为众黑客们觊觎的对象。作为高等职业院校,讲授必要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既能够保护自身信息不被窃取,又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开展“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的初衷。[1][2][3]因此,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针对该课程的教学设计不仅要结合该课程的具体内容,而且还要结合新形势下的网络安全态势进行研究。
1 教学设计
新形势下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多地结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更多地考虑高职院校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学生特点,做到结合安全技术前沿知识因材施教。
1.1 教学内容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围绕着四部分知识目标开展设计:
(1)掌握常见的网络攻击技术。包含SQL注入攻击、网页挂马技术、密码破解技术、缓冲区溢出攻击等。
(2)精通网络安全防御技术。包含网络协议分析、端口与服务漏洞扫描、防火墙配置技术、入侵和攻击分析追踪技术、病毒木马防范等。
(3)掌握基本的服务器系统安全配置技术。包含系统安全策略配置、用户权限配置、系统防火墙配置等。
(4)掌握流行的数据加密方法。包含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数字证书的配置使用、加密软件的使用等。
以某模具有限公司内网的安全防御作为主项目,遵循“一个主项目,八个模块,工作典型化,任务兴趣化”的思路,划分针对企业内网的攻击分析、常见的网络攻击技术、通过嗅探分析攻击来源、主机系统的安全防护、对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对网络访问行为进行控制、对入侵进行检测、数据备份和恢复8个模块,模块间循序渐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由学生互评与教师参评相结合来进行项目的考核。具体如下图所示。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舍弃原理类知识,选择操作类知识[4],重点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成员间协作能力、表达能力、使用工具进行攻击及分析攻击的能力等,将临危不乱、吃苦耐劳、作风优良、胆大心细、团队协作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贯穿于能力培养的始终。
在教学内容的程序化上以网络安全工程师的工作过程安排教学内容:[5]从故障现象到故障处理,最后提出安全解决方案进行系统加固,各模块内容按照兴趣点进行安排:从故障入手,到如何进行攻击,再到如何防御攻击及紧急恢复。
1.2 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采用了包括案例教学[6]、角色扮演、张贴板、头脑风暴、分组讨论等方法在内的多种教学方法,根据每一个模块的特点,合理应用教学方法。
同时,由于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特点,使得课堂实践过程往往无法及时达到应有的效果,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学院响应大学号召,开放了《融合式网络及安全应用》开放实验室。有了良好的实验环境,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训练,不仅巩固了课上所学习到的知识及技能,而且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3 教学手段
在教师进行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应用多种现代教育技术展开教学:制作精美的PPT课件、利用电子教室实施广播教学,借助于电子教室软件的屏幕广播及屏幕录像功能,学生可以看到教师的实时演示,并可以将教师对于关键步骤的演示录制下来,反复观看练习。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学习需要用到多种硬件及多台靶机,学校没有充足的资金为每位同学配置一套实训环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充分利用各种虚拟化软件来虚拟实训环境[7],使用Packet Tracer软件来模拟路由器、交换机与防火墙,利用VmWare软件模拟多台PC机等。
2 应用效果
在一系列教学改革方法的指导下,“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原来的教师讲授理论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与辅助者。按照这种设计,应用于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2014级和2015级两个学期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普遍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
2.1 课堂效果
在新的教学设计的指导下,普遍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课外实践的意愿,更多的学生愿意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学习过程中,同时学生也普遍反映,学习了“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后,他们对于使用网络也更加小心和谨慎了,懂得了学习防范网络攻击与网络诈骗,更加深了对其他网络技术课程的理解。
2.2 课程及格率
通过实施新的教学设计,学生学习得更加扎实,反映在期末考试上,学生的及格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2014级和2015级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及格率分别为90%和95%,分别仅有2人和1人不及格,反映出新的教学设计达到了本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
3 结 论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课程在新形式的整体教学设计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这种教学设计的思路同时也为其他课程的教学设计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篇2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一体化教学 高职院校 一体化教学实训室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191
当今社会,计算机网络技术日新月异,企业中各种新设备、新技术层出不穷,如果不能适应这种工作的大环境,势必影响以后的事业发展,影响其人生的规划。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探索更为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高职教育必须思考和探索的一个问题。本文通过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对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体化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具体措施如下:
1 建设计算机网络一体化教学实训室
为了能让学生把计算机网络中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结合在一起,必须要有一个适合计算机网络课程一体化实验的专业实训室。在该实训室中应配备计算机网络硬件、软件及相关通讯设备。其中,计算机网络硬件应使用当今主流大厂商的设备,定期更新,其应支持QOS实验、无线功能实验、交换机集群管理实验、VLAN配置实验、路由协议实验、高级访问列表实验、硬件防火墙实验等较复杂的实验内容。实训室中应配备安装好网络操作系统的客户机和服务器。作为能进行教学的实训室,也应配备教学用多媒体电脑、投影仪、话筒、音响等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组建一套完整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老师可以一边在投影上演示一边进行设备操作,也可以结合案例,进行案例的现场展示,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当然,硬件建设只是计算机网络一体化教学实训室的一部分,还应有配套的一体化实验实训教材、实验室设备管理系统等软件环境的架设。
2 设计计算机网络一体化教学内容
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业水平直接和该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息息相关,针对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岗位技能的需求,我们对我院的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一些调整。其一,网络专业的课程教学计划、教案等都要按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要求做出具体修改,要突出可操作性,要考虑不同学生的实际技术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主动性。其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需要配备与网络专业相配套的专业教材。这些教材需要根据相关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实践性项目任务,突出实践性,将课程中各个项目的知识点渗透到实践操作中去。
3 创建全新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方法
计算机网络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主导教学方法是项目引导法,我们在教学中对专业课程的所有知识点进行归纳,然后将其分成若干个项目,用这些项目来逐步引导学生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我们先是在计算机网络一体化教学实训室中把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教授完,然后把学生分组,去完成相关的实训项目,最后由专业教师对学生课堂完成的实训作业进行评分,以此来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职业素养的教学目标。
具体的实施步骤就是:第一,把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内容分成基本独立的若干实训项目,便于专业老师进行教学,也有利于学生后期的学习。第二,老师在授课时使用多媒体和实物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把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讲解。第三,由老师使用操作视频、网络模拟软件、设备操作等方式进行示范,并且在学生面前把操作的过程全部演示1~2次。第四,学生在观看完老师的操作之后,按之前已经分好的小组进行协作学习,并自己开始实践操作网络设备或模拟软件。老师要时刻进行巡查,以便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及时的解决。第五,实践操作完成后,老师要对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统一进行讲解、点评。第六,根据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分,给出学生的在该项目中的成绩。第七,分配项目,自主操作。这是在一体化教学实施过程中不可缺失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巩固知识,强化技能,贯通理论的必经环节。这个环节中让学生独立完成和本次课程内容相关的一个小项目,检查得失。
4 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我们在实施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其一,同学们对自己所做的项目无法判断对与错;其二,由于进行一体化教学,教师的教学指导任务加重,受时间的限制,学生的操作过程不能一一评价、监督、指导。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一体化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升和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我们的改进的措施是:与网络企业合作开发或者购买已经成熟的网络管理考核软件。运用网络管理考核软件,让完成实训的学生能够查询出完整的操作过程、步骤,对于操作任务,除了能给出正确结果之外,对不正确的操作,还应能够说明错误发生的位置及原因,减轻教师的指导压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随时关注各小组的进度,按阶段检查学生的项目完成情况,每隔一段时间随机抽取部分同学以检查之前的实训步骤,让学生能够扎实掌握每一个实训。通过监督检查学生实训,便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在实训中存在的问题,促使其改进。
5 结束语
高职高专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计算机网络一体化教学就是专门适应于这种思维方式的教学模式,而一体化教学打破了传统的以知识为主线、教师为主体的“老师讲-学生听” 、“理论实践分离”的教学模式,建立了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每个项目模块的教学“重自主、重交流、重实践、重创新”,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极大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小军.高职院校实施理论实践――体化教学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10).
[2]梁珍.技工院校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5).
篇3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网络环境;学习方式;自主探究性学习
一、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法改革
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或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学习的知识。简单的说,就是在学习环境中引入网络因素,促进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变。因此研究在网络环境下如何进行计算机教学,显得尤为必要。为此就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教学方法改革进行了初步探讨。
(1)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改革。以往,教师讲课的内容是以“板书+讲解”的方式来呈现的,都是老师在讲,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现在的计算机各种软件,如 Flash 动画设计、多媒体设计等的操作都比较直观、便捷,这些软件的应用与操作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因此应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机房,建立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积极实施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水平,在平时注意收集各种多媒体素材(这些素材可能来自其他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自己的工作总结,或学生的习作等),选择或编制具有科学性、教育性和艺术性的多媒体 CAI 课件。在网络教学环境下,以“CAI”教学为主,计算机类的许多课程内容都可以使用演示设备向学生讲解,同时让学生参与练习环节。即以:“演示+操作+讲解”(即边讲边练)新的呈现方式来进行讲授,使学生主动的建立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真正达到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要求。
(2)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网络教学改革使学生在其学习方面也发生巨大变化。网络教学要求学生在学习方式上要以问题解决为主导,以学生个人发展为中心,进行自主探究、互助合作学习。在网络环境下,学生不再依赖老师的讲授和课本进行学习,而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资源的收集,教师从旁给予引导与帮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开展讨论,以合作、探究、创造、展示等一系列方式来进行学习,所以教师的教学行为对这一过程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利用网络这一工具和载体,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模式,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提高学生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的目的。
(3)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由于计算机课程是实践能力要求很强的一门基础课,目前计算机实践课程主要以完成教师布置的上机作业为主,如在 Flash 动画设计中,学生上机多数是将书上的例题作业在计算机上运行一遍,形式单调,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不能够对课程内容作深入的理解。实践课程除了完成作业外,还应加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增加课程设计的内容。
在教授课程 Flash 动画设计时,针对这一课程的特点,在设计实践课程题目时,可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和兴趣爱好的不同,设计不同难度、不同内容的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自主创新。在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笔者让学生采用相互合作学习模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完成上机实习报告,将找到的操作方法、实现的步骤、完成的过程以及在设计当中遇到的问题体现出来。在这时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操作方法,逐步学会知识创新、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模式,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更多的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教师不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给学生,而是教授知识的发现过程;计算机也不再作为教师辅助教学的主要工具,而是作为课程学习内容、资源获取等的学习工具。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讲解”与“任务驱动”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同时以演示、启发诱导为辅,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对新知的学习;学生则通过发现问题、主动探究、交流创新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突出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在教师所创设情境的帮助下,通过自主探索学习去获得体验,而教师的作用则主要是课前资源开发、建设以及学习的组织调动和引导。这样的互动方式既不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更易于激发学生对主动探索产生兴趣。
二、网络教学改革误区
在计算机教学方法改革方面,也要注意几个误区:
(1)上课一定得用网络才算“网络与课程整合”,是对“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的误解。网络课堂教学不应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而是自然而然地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如教师查找资源、备课、写教案、制作课件、授课、考试、评价等,都可以运用网络;同时也不排斥其它常规教学手段的运用。相反,在决定教学手段时,如果常规教学就能达到最佳效果,就不必使用网络。
(2)运用网络技术一定比常规教学“先进”,是对网络功效的夸大。网络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否比其它教学手段先进,要视教学内容、教师的特点而定。对教学手段而言,只有是否“适用”,没有是否“先进”。
(3)强调软件制作不重视教学设计,是对网络教学目标认识的偏颇。“网络教学”的目标也是实现教育目标,不仅是运用网络,而是更注重教学设计,把教学设计作为灵魂。
总之,网络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结合是在新形势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较好模式,在计算机教学方法改革上,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使用网络教学资源,以探究、发现、创造、展示等方式进行教和学,同时,也应注意避免对网络教学改革的错误理解。作为高校专业课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改革浪潮中积极地开展实践和研究,为更好地培养新一代的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网络环境下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的三种方法.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02
[2]李华君.《计算机网络与通讯》.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2
[3]陈琦,刘儒德.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 人民邮电出版社,1997,111~115
[4]谢希仁. 计算机网络(第 2 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
[5]王洪,沈凌霄. 计算机与教育. 电子工业出版社,1997,42
篇4
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创新性科技人才,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我国在世纪之交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改革,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中小学课程进行全面改造整合,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倡开展学生自主、探究、创造性地学习。
科学学科的设置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并提到了非常突出的位置,将原来属于自然科学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学科进行了综合,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掌握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方法;形成辩证的发展的观点和态度;建立对自然和科学稳定的兴趣等。然而,由于认知对象的广阔性、抽象性、复杂性,教材内容简扼性以及教师知识的局限性,单纯的常规的讲授是难以完成此项艰巨的教学任务。
因此,借助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来达到教学目的,将科学学科和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也就成为了必然。一方面,网络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使教和学的过程充满愉悦感,让教学“活”起来,可以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开阔视野,激发学生创造性智慧。因此,教师学会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科学教学设计,为优化科学教学过程及达到最优化的教育教学效果显得极为必要和有意义。
一、动态的教学资源库是进行网络环境科学教学的最基本条件
教学资源库就是师生所需之源,没有丰富多样的实用性、针对性强的教学资源,教师就难以为学生设计学习资源,也难以设定好主题任务让学生根据任务去进行自主学习。而学生只有占有大量的资源才有可能对学习内容有比较全面的深入的了解,才有可能开展更加富有成效的学习。因此,建设资源库是建成校园网后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科学教学的最基本的条件。
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创设学习情境,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有效的平台。在建设校园资源库时,应以目的性、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更新性作为建库标准,可采取从网上下载、购进资源库、教师开发等方法来建设资源库。以保证资源库的资源覆盖面广,而且具有有效性。教师通过互联网,把网上的质量较好的且适合学科教学的课件等教学资源全部下载,加以改进后,用于科学教学实践。学校尽可能开通宽带网,为教师查阅资料,下载所需课件、资料,创设条件,也为学生上网浏览,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提供可能。其次学校可通过购买一些教学软件(可升级)以充实教学资源库的内容,提高资源库的利用价值。
二、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平台下的科学教学设计
(一)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
网络教学平台是构筑于校园网基础上的沟通教、学、管理三者之间的桥梁。设计开发一个满足教学要求的网络教学平台显得非常重要,它将直接影响网络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对教师设计科学教学过程更加有效高质完成科学教学任务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由于网络教学平台的主要应用对象是教师和学生,因此我们依据功能结构把网络教学平台划分为两个子平台。
1.学生学习平台
学生学习平台主要配合学生的网上学习,将教师提供的学习信息及时、完全地呈现给学生,同时学生又将自己的网上学习情况完整地反馈给教师,形成双向互动,同时提供学生自己的网上学习统计信息,便于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
2.教师教学平台
教师教学平台主要配合教师完成网上教学,为教师提供教学活动中所需要的各种功能,组织各种教学信息和教学资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答疑解难,同时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教学统计信息和课程维护功能。
网络教学平台是一个建立在校园网之上的基于WEB的软件平台。对网络结构无特殊要求,客户端无须安装专用软件,只要有IE浏览器能上网就可以,服务器端与校园网以1000M连接。为提高网络的安全性,设置有防火墙,采取有效手段防止非法用户的入侵。这个平台可基于Windows 2000 Advanced Server操作系统,使用ASP(Active Server Page)开发环境和SQLServer数据库,并以Dreamweaver MX为开发工具来构建,各个学校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构建适合自己的网络教学平台,科学教学设计就以这个平台为基础,在这个平台上运行。具体来说网络教学平台下科学教学设计的内容大体包括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学生的学习方式设计、师生交互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等几部分内容。
(二)平台下的科学教学设计
1.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
网络教学平台为教师在网上实施教学提供简单、方便的使用界面。教师可提交、管理的功能模块为:
(1)教学文件: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等。
(2)授课内容:包括讲课的实况录象、电子教案、科学课程的有关课件等。
(3)知识库:教师必须在课程开始之前,建立科学课程的“知识库”。即将课程按知识内容划分成多个“知识模块”,把各“知识模块”中的难点、重点内容,按问题及答案的形式写入“知识库”。系统提供提交界面,“知识库”可由教师随时添加,系统提供管理功能,教师能对“知识库”进行删除、修改,将认为是精华的文章置为“精华”,将最近发表的文章提到最前等管理操作。
(4)练习题:教师提交练习题(是非题、单选题、多选题),学生可联网参加测试。
(5)作业布置:教师公布作业、研究课题,定期公布标准答案。
2.学生的学习方式设计
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的功能模块为:
(1)听课:学生可观看下载讲课录像、电子教案、课件等授课内容,弥补课堂中的不足,起到了加深理解、解惑问题、复习提高的作用。
(2)知识库:为上文所述教师创建的“知识库”,系统也为学生提供提交界面,学生可发表自己的原创文章、也可从网络、书籍、杂志等方面获得,丰富“知识库”。同时,学生可查询、浏览、阅读“知识库”的内容,不具有删除等管理权限。
(3)联网练习:学生可联网做练习题,了解自己知识的掌握程度,可立即看到自己的得分,标准答案阶段性公布。
(4)提交作业:为学生提供作业提交功能,系统限制提交文件格式和大小。
(5)个人主页:学生可建立自己的主页,系统提供与学生网页的链接,其他学生和教师都可浏览。
3.师生交互设计
“互动讨论”是师生交互的一种工具。师生之间的交流是教学活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通过交流,学生可以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获得学习的动力,同时老师也可以通过学生反馈的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为进一步改善教学效果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途径。
网络教学平台包括BBS论坛、聊天室、发送消息等灵活多样的交流方式。
(1)BBS论坛:和现代网络上流行的设计标准一致,它可以为同学们提供浏览帖子、发表新贴、回复帖子等多种服务。学生可以在此提出问题,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系统可以对所有的帖子的浏览数、回复数进行统计、排行。同时,系统自动将问题及答案进行归纳并存入“知识库”,为“自动答疑”做准备。 (2)聊天室:是为在线同学之间提供即时讨论的场所。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得到及时反馈。
(3)发送消息:是一种定向、实时的交流工具,在点击对方头像图标发送消息以后就可以在平台的任何地方接受和回复别人的消息了。对在线的师生来说是一种及时联系、解决问题的快捷方法。
(4)ICQ、OICQ、E—mail等网络通讯工具也可以实现相互之间的交流、讨论;
4.教、学评价设计:
(1)对学生评价:教师能够以班为单位,查看某学生的学习参数,包括:在线时间、练习成绩、作业成绩、互动讨论中提出问题数、回答问题数、提交文章数、精华文章数、同学投票分数等,教师可自己设计各参数的权值,系统经过加权计算出学生的分数。基本实现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
(2)对教师评价:学生可根据授课内容、知识库、在线答疑、互动讨论的情况,利用真实用户身份,对教师进行投票,系统能防止重复投票。系统还为学生开辟了“虚拟空间”讨论区,学生可利用虚拟用户进行教学评价讨论及提出建议,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三、计算机网络与科学课堂教学
以上我们谈了通过构建网络教学平台,来进行科学教学设计的种种方法和途径,这种平台的构建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科学教学设计的基础,但这种方式更多地适用于课后教学以及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学习。那么具体到科学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的优势来优化我们课堂教学呢?
(一)产生生动活泼的信息技术课堂
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直接引入信息技术的元素,尝试一系列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的兴趣及能力,同时也使整个课堂气氛生动活泼。信息技术能将静态事物动态化,抽象问题形象化,能将跨越时空的事物、不易实现的实验进行信息加工,在屏幕上实施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年代拉近,动静结合,图文并茂,能激发学生兴趣,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正因为如此,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在各学科得到了充分的应用,科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天文的知识,由于知识面广,教学难度大,合理地使用网络和各种媒体,能对我们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多媒体计算机进入科学课堂,可以使很多的科学现象变静为动、变小为大、变抽象为形象,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创造性思维或想象力去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
如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实验,操作虽然简单,但原理却不易理解。空气本来已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个盛满空气的集气瓶,学生往往认为是空瓶,而当用另一种也是无色的气体通入瓶中把瓶里的空气赶出来,从而集满一瓶另外的气体的过程也是肉眼看不见的,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显然过于抽象了。因此有必要使之具体化、直观化,可用计算机对这个过程进行模拟,帮助学生理解。如果用不同颜色的物块表示这两种气体(空气和另一种需收集的气体),通过物块的移动显示一种气体如何把另一种气体从集气瓶中赶出来,其直观性是很强的,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再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要求学生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出发,确定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教材叙述简练,学生理解及记忆都有一定难度,用多媒体简单的重现制氢气、氧气实验过程,以及选择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发生装置及收集方法的确定,图文并茂,交互性强,教学过程轻松,教学重点突出。对于一些较复杂、有危险、要求高、时间长的实验,不适合课堂演示,则可以拍成录像,在课堂上播放。这样,既保证了实验的真实性和直观性,又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效率。如讲《CO的性质》时,可把家中的煤炉燃烧情况拍成录像用于上课。又如讲碳还原二氧化碳时,很多同学很难想象这个反应实验该怎样做。如用确定采用铁管作为木炭还原二氧化碳的反应器,然后把实验拍成2分钟的录像,这样把一个复杂、反应时间长的实验带到课堂,则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此外,教师还可以使用计算机简报以逐渐取代“黑板和粉笔”教学、透过计算机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做出反馈、浏览网页、利用手持技术(multilog)进行实验等,这样的一些教学活动对于教授一些数据性较强或抽象的知识和概念是很有帮助的。
(二)使网络资源成为科学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科学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知识面很广。互联网中有关科学学科知识的各种网站也非常多,如关于科学发明、生物资源、地球科学、天文、化学物质等科普网站;各种有关自然科学教学的专题网站;各类新闻媒体、报刊杂志网站;另外还有各种个人网站和各级政府网站等。这些丰富的网络资源为我们科学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大量有益的材料,这也要求我们的科学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有意识地将这些有用的网站进行搜集、分类,以利于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可以点击进入相关网站搜索信息资料,使得丰富的网络资源真正成为我们科学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如在学习《观察生物》最后的一课时《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教材中介绍了很多地球上的生物,特别列出了一些濒临绝种的动植物。为了让学生更详细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社会主人翁意识,教师就可以充分运用网络资源的优势,查找详实的资料,同时设计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主线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环保意识、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等多元智能。在收集学生的许多问题后,再和同学们一起确定活动主题,以《保护人类的朋友——濒临绝灭的动植物》为主题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科学学科综合实践活动。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出发,依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利用实地考察、查阅图书文献资料、网络检索、走访专家等形式,收集实物、文字及图片资料,发展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养成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己的见解、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形成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意识。通过学习成果的,展示表现自我的能力,发展解释和评价能力,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养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初步懂得实施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意义。并且,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制作《生物多样性》的专题学习网站,进行知识拓展。
四、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无论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来完善课后教学还是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课堂教学,在网络环境下对科学课程进行教学设计都应注意几个问题。
(一)教师因素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把教学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达成教学目标,并对每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从而不断提高教学素养。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题,知识体系的主动构建者:教师是学生主获取的帮助者、促进者。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中的教师应当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换言之,网络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管理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二)学生因素
和教师一样,学生要对计算机网络有正确的认识,要把计算机网络用作获取、处理、检索信息、解决疑难问题的学习工具,要有一定的自觉性。学生要把计算机网络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作为情景探索和发现学习的工具,作为协商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讯工具,作为知识构建和创作的实践工具,作为自我测评和学习的反馈工具。
(三)是软、硬件环境
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需要软、硬件环境的支撑。首先学校要连网,满足进行网络教学的首要条件,然后最重要的莫过于充实各种教学资源库了。教学资源库可以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部资源,包括校内各个教师的电子教案及教学设计,各个学科的题目精选等;另一方面是外部的资源,包括软件公司开发的学科资源及网络上下载的教学资料。学校建立教学资源库对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在科学教学中的优势意义十分重大,同时也只有对教学软件经常性地投入和更新,使更多的人加入利用网络进行教学的行列中,才能使网络在科学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优势。
总之,在中学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应将计算机网络定位在科学教学的工具上,它只是教学的手段,就象传统教学中使用的粉笔、黑板一样。计算机网络不能取代科学教学的全部过程,网络毕竟不能替代人脑的思维过程和思考活动。因此对计算机网络不能有过强的依赖性,我们应该意识到,不能把所有科学课都利用网络进行,对于这种信息时代下新的教学方式的探索还只能是定位在如何通过计算机网络为科学教学服务这一层次上。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教学程序;原则
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的科目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基本任务是让初中生初步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运用信息技术服务学习和生活的意识,提升他们的文化和信息素养,促进他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囿于课程特点,它不能适用于其他科目的传统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完善教学程序。从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产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欲望,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提升课堂效率。本文针对教学程序和原则分析进行了课堂实践和理论的双向研究,力争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一些有效的建议。
1.信息技术教学程序
信息技术教学的程序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和教后反思三方面,教学程序设计的完善就能够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1.1教学准备
1.1.1深入了解学生 信息技术教学前的准备必须要考虑到初中生的实际情况,重点了解的内容包括:(1)学生兴趣情况。也就是初中生对于信息技术模式的选择,例如:有的同学希望获得更多的知识内容,希望教师教授内容能够深入一些;也有的同学会认为教学应该更有实用性,能够解决生活过程中需要的计算机问题。为了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教师可以采用问卷调查、课前访谈等形式进行了解。(2)学生的知识情况。初中生往往有了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为了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教师必须要利用课前时间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对学生已经明确的知识内容要略讲。例如:《文档的美化修饰――页眉页脚》的教学过程中,课前了解到学生们在小学阶段已学过word的很多知识,绝大部分同学都已掌握对文档的字体、字号、颜色等设置等,因此多数会运用页眉和页脚的设置,因此设置教学要略讲。而对于“页眉和页脚工具条中常用按钮的使用”则可以重点进行教学。总之,课前了解学生的环节必不可少,必须要高度重视。
1.1.2科学设计教学方案 授课前教师必须精心准备科学的教学设计方案。首先,要设计教学情境。保证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记忆深刻,任务具体、难度适中、富有挑战、过程体验、富有创造,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眼球,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其次,要对教学重难点进行突破思考,找出解决教学重难点的策略。例如:教学《用表格为网页布局》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灵活掌握排列表格和设置表格属性的方法。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必须考虑如何利用多种方法进行表格绘制训练,设计好让学生用表格给邮箱网页设计布局;有余力的同学可以插入图片等;文件保存;将站点上传至教师机。这些内容就是加强训练的有效方法。第三,教学设计过程中要认真仔细筛选学生感兴趣、能接受、能推理的信息案例,将科学知识巧妙地融入人文故事中。一些经典的信息技术设计案例能够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释放他们蕴藏的能量,喜悦伴随着他们探索新的未知世界。最后,教学方案设计要考虑到评价机制的建设,要建立教学评价反馈激励机制。通过评价的激励,诱导学生的兴趣、意志、情感等学习心理的内在动力体系,引导学生的潜能发展。总之,计算机教师要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遵照计算机教学的基本规律,对计算机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其中要求教师掌握现代的教学观念、教学技术,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才能设计出有创意的、高效率的教案。
1.1.3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良好的课堂管理是课堂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但对于计算机课堂管理而言,不遵守纪律,不完成任务,偷偷进行网络游戏的现象还是存在的,这样的情况使得教学效果受到直接影响。因此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就必须要考虑到良好教学环境的创设问题,课前认真检查教学设备和教学软件环境,及时排除设备和软件故障,并认真做好教具、学具、教学媒体、教学资料等各项准备工作,确保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教师的教学设计内容,包括教学目标、学习方法、要求、习题或评价等以电子文件(或WORD、或PPT、或网页)的形式提供给学生,供课堂学习使用。计算机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注意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
1.2课堂教学
1.2.1理论课 在信息技术的理论课的教学中我有这样的体会:教材对理论性的内容阐述不是很明确,较多的还是需要操作课程来完成,加上很多信息技术概念和知识的语言表达往往晦涩难懂,缺少直观感受,学生理解起来就更为困难了。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学过程中可以从这样几方面着手:(1)运用比喻。在讲解信息概念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比喻手法,化难为易使学生能够迅速理解并牢固记忆。(2)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理论性的知识内容必须要有较多的信息案例作为支持,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够确保教学内容的充分理解。(3)课前用于知识记忆性质的检查提问可以取消,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前安排一个思考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思考题的设计要兼顾“温故”并导出本节所学、鼓励发现问题、培养综合能力、激发学习兴趣等几个方面的功能,要允许学生查阅资料或讨论。(4)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德育渗透。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各类信息冲击着学生。滤取有利于身心、智力提升的信息也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重视的内容,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要把握适当时机,采用德育渗入式教育。
教学案例:《神奇的网络》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从接触计算机到今天已经学到了许多信息技术的知识,网络世界带给我们丰富多彩的信息内容,也带领我们走进了全新的世界(利用多媒体展现网络的快捷和方便,以图片配合文字展示为主)。那么计算机网络为什么会这么神奇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神奇的网络”世界。(教师板书)
二、概念介绍 教师通过投影或屏幕展示一个校园网网络结构,并放映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多媒体影片。然后重点进行概念讲解。
1.计算机网络。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出示校园网结构图,向学生介绍:把许许多多台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连接在一起,就叫做计算机网络。比喻说明:计算机网络就好比用一根无形的线将家家户户的计算机联系起来,通过这个线就可以互相沟通,传递信息。
2.计算机网络类型。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片,向学生介绍几种常见的计算机网络类型:局域网、广域网和Internet。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简称LAN,是指在某一区域内由多台计算机互联成的计算机组。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简称WAN,是一种跨越大的、地域性的计算机网络的集合。比喻说明:如果说广域网是银河系,那么局域网就是太阳系了。
3.计算机网络作用。通过多媒体影片向学生展示计算机网络的作用。(电子邮件、局域网、Internet的操作等)
三、提出问题,提供学习资源 教师发放导学案,然后让小组讨论,完成学习任务“网络世界带给我们哪些生活转变?”
四、德育渗透 通过刚才的小组汇报,大家明确了网络带给我们的方便和快捷,同学们还举出了许多实际例子,大家完成得很好,那么网络信息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大家能不能说一说呢?小组讨论后教师总结“健康上网的重要性”。
五、课外拓展 课后,把教师制定的某个文件拷贝到自己的计算机上。下节操作训练课再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这节课的设计本应该是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相结合,但是利用网络打开浏览器的操作极为简单,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均有,因此就重点对理论概念进行了讲解,同时利用了比喻手法,并组织了有效的合作学习。
1.2.2计算机操作课 计算机操作课程要让学生实际掌握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并对这些技术内容进行创新思考和运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掌握基本技能,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进行创新思维训练。计算机操作课程需要从这样几方面途径实现有效性探索:(1)提出任务。教学过程中必须采用任务教学法:在介绍有关知识和方法前,提出一些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较密切的任务,在引导学生应用计算机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贯穿渗透学习内容。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安排适合课堂教学的相关游戏或其它内容。这样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和实践,有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兴趣盎然地掌握所学知识。(2)操作指导。教师边讲解边操作示范,将知识点按操作步骤细分,并将操作过程一步一步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模仿教师的操作示范,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领会操作要领,明确操作步骤。最好能够让学生进行笔记记录,避免操作遗忘。(3)操作练习。为了避免出现枯燥的练习内容,教师要设计有趣味性的练习,最好利用趣味的操作软件进行练习,或者是进行操作设计,并展示同学的成果。
教学案例:《建立网站站点》
教学设计:
一、出示任务 主要任务:为自己班做班级网站。
项目任务:建立网站;制作有图片的网页;充实网页。
二、讲解操作重点 网站操作的过程:租用虚拟主机,大小根据你设计的网站大小来定,一般要比你设计好的网站文件大一些,比如,你网站文件是50M,那么你最好租100M以上的空间。把你作好的网站文件转到空间,可以用FTP上传。申请一个域名,把域名解释到你的空间。网页创造过程:“插入”――“组件”――“字幕”,在“字幕属性”对话框中进行设置。设置网页的背景;设置表格的背景;插入背景音乐;插入Flas。指导时,要让学生边操作边完成任务。
三、练习 让学生将完成的网页做对比,教师和同学共同评选。而网页不够完善的同学要继续充实网页。
教学反思:这节课的设计有主要的任务要求和分项目的任务要求,学生的活动更具指导性,练习内容也是完成的网页进一步充实,避免枯燥练习的乏味性。
3.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3.1制定教学计划
为了有目的、有计划地完成教学任务,每个教师必须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认真制定教学计划,计划中应有本学期所要达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还要针对本学期教学内容选用恰当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3.2充实教师个人能力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教师个人能力的不断提升,只有教师能够源源不断地向学生输送信息技术的新知识和新模式,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心服口服,并形成自觉完成信息学习任务的习惯。教师要向学生介绍一些最新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随着因特网进入千家万户,讲课的内容自然也要作相应的调整,可根据实际适当增加一些网络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平时要采用集中加分散的形式进行培训学习,要求教师平时多加练习,认真准备课堂教学的知识。同时,加强理论学习,包括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程指导纲要》、新教材的学习;每周的备课组会议要结合本组实际,组织不少于30分钟上述内容的学习。教师的地位不能由计算机所代替,计算机只是一种工具,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扩大知识面。教学组织者需要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因此学校教研组还应该组织教师进行企业实习活动,借鉴多方面的技术内容。
3.3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素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逐步养成信息素养,而信息素养的培养需要从这样几方面着手:(1)信息获取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例如:教师要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能够将学到的信息技术信息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存储和评比。(2)信息分析的能力。对自己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整理,然后分门别类,留取精华、去其糟粕。例如:指导学生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资料摘抄下来;在计算机中建立文件夹存放电子信息;使用网络收藏夹或邮箱存放网络信息;使用电子表格对相关的原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3)信息加工利用的能力。信息技术教师要与其他学科教师联系,布置给学生网络信息搜集的作业。例如: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搜集“杜甫”的生平和代表诗句,而信息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任务鼓励学生制作成网页,实现信息加工能力的培养。
3.4注重创设愉快的课堂氛围
创设愉快的课堂氛围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具体的创设手段要注意:(1)教师态度的转变。心理学家艾特・莫勒比思列举了这样一个公式:感情的全部表达=7%的言词+38%的声调+55%的面部表情。教师和蔼可亲的微笑的面部表情,温和诚恳的声调,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愉快的气氛。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轻松地进行教学指导,避免生硬的教学态度。(2)给学生展示的机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就是给学生自信心。例如:在讲WORD图文混排时,需要用到绘图工具栏,我只是把工具栏上重点工具,如阴影、三维效果、填充、自选图形等提示了一下,具体的操作留给学生自己完成。学生们凭着他们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做出了一幅幅好的作品。为了创设愉快的课堂气氛,教师可以组织网络展览,让学生的作品都有展现的机会。(3)师生合作的转变。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师生合作完成任务可以尽情地表达,避免出现师生之间的隔膜。现在主张信息的立体交叉,学生要全员的参与教学过程,老师是学生的朋友,学生也可以是老师的老师。
总的来说,初中信息技术兼具知识性和实际操作性的基础工具学科,其课程设置目的就是:培养初中生最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运用信息技术为学习和生活服务的意识,让同学们掌握收集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和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学实践中,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必须要充实教师个人能力,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注重创设愉快的课堂氛围,全面培养初中生的信息运用能力,提升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丽霞,郭清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原则体系初探[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2.梁好翠;信息技术教学原则若干问题的分析[J];钦州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篇6
关键词:开放式;教学模式;网络教学平台
引言
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使得社会对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计算机网络系列专业课程集计算机网络、网络规划与组建、网络管理、网站建设、防火墙配置等理论与技术于一体,知识面广,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很强的网络技术专业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计算机通信、局域网和广域网的组建与管理、网站的建设与维护等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发展方向和趋势,为以后从事计算机网络相关的技术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然而,在近几年的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尽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教材的选择尽量做到内容新颖,偏重于实践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多媒体演示课件结合模拟环境操作,然而计算机网络系列专业课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矛盾仍十分突出,老师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过的网络设备的连接及配置方法,在实验课程中要求学生自己完成时,大部分同学无法较好地完成实验任务。通过和学生的广泛交流,我们发现,由于路由器、二、三层VLAN交换机等计算机网络设备,学生在生活中不曾接触过,设备的连接方法、设备的配置命令、子网的划分等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尽管教师在上课时讲解了命令功能和参数配置,由于缺乏真实的网络环境来演示,学生仍缺乏感性认识,对老师在课堂上的多媒体演示课件并不能较好地理解,加上课后又缺乏实践的条件,因而在实验课时很多同学无法完成实验任务,老师在上实验课时只能重新演示,个别辅导,效果并不理想。
可以看出,独立的多媒体教室,并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仍然不能摆脱以教师讲课为主的学习模式。为适应21世纪信息时代对高素质创造型网络技术人才的需要,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造一个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式学习环境。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将其与多媒体技术、Web网页技术和数据库互连技术以及分布式对象技术结合,构建交互式开放式网络教学平台,并将其融入教学过程的新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也符合新形势下的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的教学需要。
1、开放式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要求。
以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可以创造一个数字化学习平台,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将计算机网络系列专业课程进行有效的优化整合,可以构建出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开放式网络教学平台,这种平台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实时性、丰富性及信息综合性等特点,可以支持真实的情景创设,是一种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网络的开放性使得学生可以方便地链接到网络教学平台,师生之间可以进行实时和非实时的交流、讨论,自主掌握学习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活动的效果和效率。开放式网络教学平台使教学材料的展示越来越灵活、形象、生动,是支持新型的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式学习方式的最有力工具。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各门计算机网络课程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关系,它们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辅助。将现代教育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融为一体,形成的现代教育技术体系将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总趋势,同时也对这种新形势下的网络教学平台提出了新要求。
①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应当具备计算机网络课程基础知识学习功能,教师应提供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相关的最新技术等教学资料。教学课件制作中应注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通过性能良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多媒体课件,科学地表现知识结构,并引导学生快捷、方便、准确地掌握。在内容组织上可以立体交叉,可按照逻辑顺序将各章节统一排列,或以知识单元为中心进行编排。学生可以打开各级目录进入章节,也可以直接进入各知识点。这种编排有利于初学者按照章节顺序步步深入地学习,也有利于复习过程中直接进入不同的章节。
②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同时应有相关网络实验的集成与模拟功能。随着网络带宽的拓宽和网速的全面提升,网络实验课程的发展方向是基于流媒体(实拍教学场景、丰富的教学辅助材料)和MUD(MOO)技术的虚拟真实教学环境等更加人性化的教学环境。虚拟实验环境提供强大的交互功能和虚拟软件友好的人机界面,结合了视、听功能,形象直观,图文并茂,丰富多彩,信息量大,不需实验设备也能进行,从而能有效激发学生对网络实验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参与的积极性,真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和实验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如网络规范与组建课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操纵Cisco的虚拟机,直接操作Cisco不同型号的交换机和路由器等网络设备,同时可以直观地看到每一条指令的执行结果,在这种虚拟环境下,学生不仅可以很快地熟悉平时甚少有机会接触的网络设备,同时也不会损坏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这种虚拟真实的教学环境可以把学习者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其学习效果是仅仅往网上放有关实验课程的文字、图片资料所无法比拟的。
③网络教学平台除了考虑教师的教学需要外,还应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应提供习题、作业的在线解答功能,通过BBS论坛形式等形式提供一个师生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开放式交互式网络平台,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了解专业应用、研究、最新技术、发展方向的知识拓展功能。这种有利于快速灵活地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教学互动,打破了时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在此基础上可以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习主体作用的全新学习方式,如研究性学习与个性化学习。
2、开放式计算机网络教学平台建构。
网络教学平台是基于Internet环境下的有力学习工具,并正以其实用性、高效性和交互性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教学和教辅导手段。但是,要保证网络教学开展好,构建好的教学平台才是决定因素,所以,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和管理非常重要,而且,这是一个动态和持续的过程,需求和发展决定了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目标。在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中,我们着重做到:
①教学内容明确。现有的网络教育平台大多对资源信息的建设追求大而全,建设的学习资源系统,提供了海量的教学内容和素材,如课件库、答疑库、试题库等,数量十分庞大,但没有针对学生进行内容定制,因而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自己查找所需学习资料。然而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本身还不是非常了解,因此很难在如此浩大的资料库中获取适合其使用的学习内容资料,使得各类资源使用率低下,从而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这就是所谓“信息过载”问题。
因此,在网络平台的构建过程中,我们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核心作用不在于给学生传递知识,而在于如何引发和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与监控者,教师需要设定教学目标,把教学中各方面的因素协调起来,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根据教学时数、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充分体现各知识单元的核心、重点与难点,突出案例和实际应用,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关键的引导、促进作用,并根据学生的需求在教学内容上做动态调整,使学生不至于在信息的海洋中迷航。
②个性化支持。基于网络教育技术下的学习过程与传统的学习方法相比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不仅表现在教学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而且学生的学习过程已不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更具自主性。学生是知识意义的建构者,他们的建构活动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效果,他们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因此在网络平台教学资源的构建中,应以自主化、个性化为主,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构建网上教学平台时,可设置导学目录,既方便学生自己制订学习计划,也利于指导学生如何学习每个知识模板的重点及难点,在每个知识模块内部还可设置一个作业点评,用于解决学生在完成作业和习题时易出现的问题,这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解决了学生集中学习时间不足的矛盾。超级秘书网
③良好的互动学习环境。教学中的“互动”是解决学生学习中发现问题的一种较好方法,网络教育平台可以提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充分沟通与交互功能,学生通过与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和讨论,不仅可以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锻炼其团队协作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且这种互动是跨越“时空”
限制的,可以采用专题讨论区、QQ群、E-mail等多种方式进行。
篇7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
一、信息技术内涵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简称IT)是指在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指导下扩展人类信息功能的技术。一般说,信息技术是以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为主要手段,用以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和传输文字、数值、图像以及声音信息,包括提供设备和提供信息服务两大方面的方法与设备的总称。我们把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特征――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虚拟化,当作信息技术的特征。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总目标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培养计算机类岗位的高素质专才,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多媒体的网络教学,使教学模式由封闭式走向开放式,学生可在任何地方进行网上学习,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教师。学生通过上网提出问题、进行作业提交,教师实行网上解答,考试出题,布置并批改作业等。学生可自由选择所学时间、地点、进度、内容等,网络教学的双向互动使学生主动参与进程。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及时了解教与学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也得以更新,能客观公正地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评价,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又能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精品课程建设的策略
信息技术与高校计算机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的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计算机教师用于演示的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不仅仅是表现为策略或内容上的交叉、渗透、组合和综合,更重要的是所表达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所以精品课程的建设要从多方面着手
1.课程体系和教学设计
明确教学大纲的作用是“规范教学行为、引导教学改革、保证教学质量,以前的教学大纲按照章节目录的顺序进行编排,内容和进度统一化,过分强调规范教学行为的作用,已经不适应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需要。为此,对教学大纲进行了研究和改革,按照教学内容模块化的方式进行编排,规定各模块的基本目标和要求,重点、难点等,使得教师能够在保证模块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内容,并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发挥各自的特长,从而发挥教学大纲应有的作用。
2.网络资源及教学平台的使用
网上教学包括网上课堂、网络辅助教学系统、课件点播系统、网络考试系统和互助学习课程网站,它采用先进的体系结构,融合了校内外教师对于网络教学的多项研究成果,是一个全面支持网上教学的系统平台。它给全校师生提供一个全面实施网络(辅助)教学的环境,能更好、更方便的解决教师和学生网上交流问题。
(一)内容媒体设计
分析学习内容,选择高新教学媒体。课程的内容要提炼“精”字。教学内容的选择不是传统教材的搬家,应适宜计算机网络信息内容,分解教学内容形成知识节点,结构图或概念图的方式组织这些节点,做成教学目录.供学习者选择路径。除了视频录像、电子教案等,更需注重目标导向内容。以文本、图形、语音等静态呈现方式表现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用虚拟现实技术、动画影视片断视频讲课等动态呈现形式,发挥学生视觉、听觉等多路感观的综合作用,可应用不同层次的媒体,统一与变换相结合,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师生交互工具
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获得答案,教师了解学习情况,可见师生交互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给师生身处异地提供方便,随意交流。开发交流工具:同步/异步讨论园地、协同工作工具、课程电子邮箱等,支持多媒体系统如图形、语音、视频、电子白板等。
(三)计算机教学过程科技文献同步检索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为了使学生了解与所学内容相关的科技发展情况,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某些典型创新成果与所学基本原理是如何联系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初步的创新思维能力,课程组研制了科技文献同步检索系统。其中包括中英文科技论文与中文专利检索两部分内容。学生只要输入任意一个与计算机相关的中文或英文关键词,即可找到反映当前科技进步的文献。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分析某些典型的创新成果与所学原理是如何联系起来的。用这种方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及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法取得了明显效果。
(四)基于WEB的虚拟实验室
建立虚拟网络实验,即在网络中创建可视化的三维环境,一种实验对象就是一个可视化的三维物体。用户在进行虚拟的实验时,只需鼠标点击及拖曳。结合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仿真技术与一体,是网络虚拟实验室实现的基础。赋予虚拟实验室的智能化特征要虚拟实验技术与认知模拟方法的结合,人人都随时进入虚拟实验室,进行操作仪器和各种实验。要求学生通过上机实习,深入理解广域网、局域网及Internet的体系结构与协议原理,了解局域网组建的常用技术及方法,学习添加网络协议及网络服务,实现网络打印,熟悉Internet常用技术,学习利用网络查找资料,为以后利用计算机进行相关内容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只有综合学习各方面知识,才能做好有关计算机的实验,从而获得系统级的分析、设计、管理、应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校英语精品课程建设.2010-3
[2]李少纲.《电工学》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福建高教研究》2009(2)
[3]张新华.电机与拖动基础.精品课程建设改革与实践.中国电力教育,2008.08
篇8
关键词:中职;电子教案;多媒体技术
一、目前多媒体电子教案的现状
多媒体教学技术为教学活动带来了诸多便利,也是现代化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多媒体技术可以将静态的和动态的教学素材集中在一起,通过动画、音频、视频等形式,在与学生的交互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参考。教师运用电子教案进行教学活动的安排,有利于营造更加活泼的课堂氛围,引入丰富多彩的教学材料,大大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目前,中职院校使用的教材配套电子教案很少,教师可以参考和使用的教学参考资料也很少,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备课准备。而且,电子教案的制作需要一定的计算机基础,例如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以及各类针对化学采用的专业软件。对于一般的教师来说,应用起来很不容易,所以,教师宁愿采用传统的手写式教案,电子教案一时间难以普及开来。
二、关于电子教案的研究
电子教案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将传统的教学材料进行归类,利用一些计算机技术在知识体系中形成连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方便进行演示和电子化教学计划。电子教案不是单纯的拷贝教学材料,要对其进行一定的处理,使其能够便于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展示和利用,电子教案替代手写式教案还有很多好处,能够加入很多多媒体教学材料,相比较传统的教案内容更加丰富,采用计算机技术,更加专业和准确,很多可用的计算机辅助软件可以帮助教师更加高效地设计课程内容,电子教案也更加便于在计算机中存储和在网络上共享,有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提高。我们讨论的电子教案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教学材料的高度整合性
教学活动是以课本教材为主要参考,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课堂教学表现形式来达到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往往会选择大量的教学材料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这些材料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文字类的、图像类的和各式媒体类的,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的教学课件都算作教学材料。这些教学材料的安排,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事先准备好,教学活动需要围绕教学设计有序展开,教师要按照教学流程突出教学重难点,让一节课井然有序,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这些教学材料在备课阶段往往都是与教案独立开来的,尤其是各类多媒体教学材料,都是存放在计算机中,很难与手写的教案产生紧密的联系,这也就使很多时候课堂教学出现了脱节和失误。由此可见,采用电子课件的形式,将这些教学材料高度整合在一起,所有的教学内容在电子教案中都能一目了然,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更加有自信,流程更加清晰,对于课堂的掌控更加有节奏。组织电子教案时,要先准备好要用的各种教学素材、教学课件、教学图片等,然后设计教学流程,在不同的环节设置不同的连接指向需要的教学材料,这样在教学活动中直接调用即可,流程性强,教学材料也就高度集中。
2.教学材料的多元化利用
电子教案因为不像纸质教案有形式的限制,在计算机中制作电子教案可以将各种教学材料进行融合利用,有针对性地对材料进行加工和合成,让教学材料更适合课堂教学的开展。教学材料在通过电子教案整合起来后,能随着设计的教学流程有序地展示,可是这样的顺序结构占用的线性资源较多,对于有限的课堂教学来说效率不是很高。利用计算机技术的多指向性,将电子教案中整合的教学材料组织成网状结构,这比线性结构的应用更加高效。多元化的教学材料能够通过这个多元化接口与其他教学材料形成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就能够为我们提供良好的网状结构关系。比如,第一章绪论,在讲解化学和医学的关系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只有初中化学基础,甚至基础很差,在讲解过程中必须安排涉及初中化学的相关知识,这里就可以安插一个跳转连接,作为课外扩展或者是知识巩固连接到相关的其他内容。进入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分支后,最终还是要以课堂重点内容作为基准,重新连接到课堂主要的知识网络,这样的网络式电子教案更加高效,学生学习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关键是通过电子教案的多元化利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知识网络,对于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来说,是养成良好思维习惯的机会。
3.电子教案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交互
传统的纸质教案只是教师的教学参考,考虑到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往往会设置一个板块来设计一些问答,而这些问答穿插在教学流程中,但有时考虑到课程进程,很多问题都被忽略掉了,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电子教案具备多通道的优点,所谓的多通道就是指电子教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展示,配合教师的讲解或者文字的说明通过视听多个感官通道进行教学。传统的教案,教师完全按照设计好的教学流程进行,是单通道的,很多辅助内容很难通过教师一张嘴全部表达出来。我们利用电子教案的这种多通道优点,在教学材料形成知识网络后,可以增加一些互动内容。比如,在演示实验的视频播放过程中,设计一个类似问答环节的内容,视频暂停要求学生根据设计的问题进行思考,学生在跟着视频思路学习的过程中遇到提问,思路仍然处于比较清晰的状态,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很强,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关于问题的设置,可以采用一些具有承上启下的内容,例如有机化学基础中,乙醇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将铜丝折成螺旋状,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炙烤,这时在屏幕上给出乙醇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方程式,暂停演示并让学生预测实验现象,有实验方程式作为参考,实验条件也在视频中给出,只需要教师简单地引导学生就可以准确进行说明。
三、电子教案的制作
1.注重教学内容的结构,避免使用过多的专业软件
前面也说到限制教师使用电子教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对于一些计算机技术很难掌握,但是不能因为难以掌握就不使用电子教案来辅助教学,我们在良好地组织了教学材料后,尽量使用简单的制作技术来完成电子教案,这样就能很好地避免技术和使用的冲突。中职医用化学教师在设计电子教案时,首先要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制订教学计划,根据教学计划安排每节课的课程重难点。医用化学对于成绩较差的中职学生来说学习起来非常困难,教师在知识的体系化构造方面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程度,尽量从基础引入,渐渐向深处扩展。初期不要求教师使用多难的计算机软件,灵活运用Word和PowerPoint就很好,利用这两个办公软件处理文字和多媒体教学材料都很好,而且这两款软件都提供了连接功能,在内容结构的设计上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形成良好的知识网络,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2.电子教案便于储存、修改和再用
电子教案的制作不可能一次就很完善,修改是必不可少的过程,所以,在电子教案的制作过程中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的优势留有很多可扩展和可优化的余地。电子教案最终是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实践的,所以,电子教案的教学效果是评价一个电子教案好坏的重要标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状态,对于教案中教学活动及时调整,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的内容要及时更换,课后做好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工作,师生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的教学课堂。电子教案一旦制作成,储存在计算机中,既便于修改和完善,也能够在复习课上再次使用,或者借用原来制作的电子教案组成新的适合复习的教案,循环教学还可以利用已经制作好的教案,对于教师来说就能减少大量的备课时间。
3.电子教案的内容要便于演示,能够突出教学重难点
电子教案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所以,电子教案的内容选择必须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重难点进行组织,而且教学材料的组织还要突出高效性,不要选择那些拖沓或与主题无关的内容,尽量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教学内容。而且,教学材料的展示也要适应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尽量选择便于理解的教学材料,对于那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要选择一些新颖活泼能够抓住学生眼球的材料,这些都是组成一个好教案的必备要素。
总而言之,电子教案的制作还需要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并完善,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要目标,深入研究电子教案的组织原则,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珉.如何解决在中职医用化学概念教学中的能力培养问题[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9).
篇9
坚持“培养师资、重在应用”为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观,以“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为宗旨,把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师专业发展、校园建设、学生素质提高、学校持续发展紧密结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二、目标任务
利用三年左右时间,创营山县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工程示范学校,实现“光盘播放班班通、卫星收视人人会、网络教室科科用”,建立自己的校园网站,力争90%的教师“能用”,85%的教师“会用”,60%的教师“爱用”。培养10到15名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手。
三、组织机构
(一)领导小组
组 长:李兴民
副组长:侯 杰、邓广平
成 员:李 海、肖 翔、肖马郎、陈春来、张全璋、龚昌盛、周后全
职 责:李兴民全面统筹,侯杰具体领导此专项工程,邓广平负责考勤考核及奖惩,李海和肖翔负责教育资源在教学上的应用,龚昌盛、周后全负责后勤财务保障,肖马郎负责计算机网络教室的管理和使用,陈春来负责多媒体教室的管理和使用,张全璋负责光盘教室的管理和使用。
(二)指导及服务小组
组 长:肖马郎
成 员:邓广平、侯 杰、李 海、肖 翔、陈春来、张全璋、蒋冬琴、鲜奇成
职 责:①肖马郎负责应用工程的各项具体工作的组织实施,教师培训,ip资源的接收,资源下载、整理及传输,服务三农和科技咨询;肖翔负责学校网站建设,网络维护;邓广平负责制订各种制度及考核奖惩方案;侯杰负责服务党员远程教育及考勤工作;李海和肖翔负责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安排、记录、总结;陈春来负责各种培训、会议的记录;张全璋负责各班电视机、dvd机等硬件的发放、维护及记录;蒋冬琴负责资源光盘的刻录,鲜奇成负责光盘的发放及记录。
②所有成员分批承担校本培训的主讲和辅导任务。
③鲜明负责计算机网络教室的洁护,黄福祺负责多媒体教室的洁护。
(三)教研小组
组 长:邓广平
成 员:邓广平、侯 杰、李 海、肖 翔、肖马郎、陈春来、张全璋、蒋冬琴、鲜奇成
职 责:①负责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在各类教研活动的应用、探索、指导、反思和总结
②立项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应用方面的课题研究,撰写相关论文。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制定方案(2010.1—2010.2)
组织班子成员、全体教职工学习《营山县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工程实施方案》,充分认识实施此项工程的重要意义,明确基本要求,制定可行性工作方案。
第二阶段:全员参与,以培训促应用(2010.3—2010.2)
有效的培训是此项工程全面落实的重要保证,根据教育局[2010]9号文件关于“应用工程”的通知精神,学校坚持先培训后考试,不合格者通过帮扶和自学再重考,并将培训课时及考试纳入综合考评。达标要求详见附件“明德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培训目标分解表”
第三阶段:加强教研,以研究促应用(2010.3—2010.7)
1、开展网上自主学习。要求教师每周网上学习一次以上,感知前沿教育理论,学习名师教学视频,筛选优秀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益,提升专业素养。
2、开展集体备课。教研组长组织组内教师于开学前研究确定本期重点教学内容及目标分解,教师轮流当主备人。主备人系统学习远程教育资源中的“教案示例”、备课中心及其他资源后,分析教材、学生,撰写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上提交组员讨论、修改,形成教案,作为校本教研有形成果,入档保存,循环使用,提高备课实效。
3、开展课例研讨。每周由教研组长安排一名教师负责精选远程教育资源或互联网上的名师教学视频,开展“观课——仿课——议课——写反思”活动,使现代教育资源最大限度的服务于教学实践,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4、开展专题研究。以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课题,利用现代教育资源,开展专题学习、网络论坛或与专家、名师网络交流,提高教育科研实效。
第四阶段:开展竞赛,以活动促应用(2010.9—2011.8)
一是开展优质课件校内评选活动;二是开展教师教学课件校内现场制作比赛;三是开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学科组——校——片区”教学选拔赛;四是积极参与县级“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管’”为主题的优质论文、案例、教学设计评选活动;五是参加校园网建设与评比活动。
第五阶段:总结验收,以评价促应用(2011.9—2011.12)
1、接受评估。对照《营山县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示范(合格)学校验收标准》, 2011年9月30日 前,学校自评自查。 2011年10月30日 前,接受以片区为单位的开展应用工程评价普查,确保“片区示范学校”。 2011年11月30日 前,接受教育局组织有关单位、股室“营山县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评估验收。
2、总结表彰。学校表彰应用工作先进个人,推荐工作出色的教师参与县级应用工程先进个人的评选。
校内表彰:(将出勤、达标考试、教学应用、网络及纸质资料等综合评价)
附:营山县明德完全小学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培训目标分解表
营山县明德完全小学校
二九年三月九日
营山县明德完全小学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培训目标分解表
序号
出生年月
验收时间
目标任务
1969.1.1后出生
1964.1.1- 1968.12.311959.1.1- 1963.12.311954.1.1- 1958.12.311949.1.1- 1953.12.311
会播放光盘
2010.92010.32010.92011.22011.92
会收视卫星节目
2010.92010.32010.62011.22011.93
会windows基本操作
2010.92010.32010.122011.22011.94
会上网查找资料
2010.92010.32010.122011.22011.95
会制作word文档,至少掌握了一种汉字输入方式
2010.92010.32010.62011. 22011.96
系统掌握word常用功能
2010.92010.32010.6
-
-
7
会制作 excel报表,并进行数据处理
2010.92010.32010.62011. 22011.98
制作、演示powerpoint演示文稿
2010.92010.32010.62011.2
-
9
会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设计和演示
2010.92010.32010.122011.2
-
10
会下载资料(课件),会剪辑、修整下载的资料
2010.92010.32010.62011.2
-
11
会上网交流,会收发e-mail
2010.92010.32010.62011.22011.912
能够建立个人博客、空间或工作室
2010.32010.92011.6
-
-
13
会处理多媒体常见故障
2010.122010.122011.9
-
-
14
会用ftp服务器
2010.62010.122011.9
-
篇10
完善培训机制,确保硬件设施
学校应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开发和应用作为教师培训的重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完善学校的培训机制,集中时间对教师进行培训,实行上机培训签到制度,严格考勤,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硬件设施的完备是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有效保证,为此学校应尽量为每位教师配备高性能计算机,并与学校互联网相连接,这样才能确保他们自由上网并利用计算机进行多媒体辅助课件的制作。如果学校经费允许,最好同时在每个班级配备计算机和投影仪,使教师能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这样不仅提高教师学习和使用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使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快速提升自我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同时,学校还应成立电教组,及时解决教师在应用时的软件问题和硬件问题,保证培训和学习的顺利进行。
逐步深入培训,鼓励教师学以致用
学校必须依靠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提升教学水平。我们根据教师的实际能力,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了信息技术校本培训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培训,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和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制作等基础知识和技能;第二阶段培训,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为主,重点培训课件制作及应用操作;第三阶段培训,要求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多媒体制作软件的基本操作和技能,选用常用的Dreamweaver、Flash、Photoshop、Frontpage等。
培训采取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全员参与,分层培训,分层要求。在计算机中心面向全体教师培训,首先由主讲教师讲演(演示)、示范软件的使用,再由教师即席制作,即采用学练结合、互动推进的模式进行基本能力和技巧的学习和运用。培训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训练操作技术。为了使教师们能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我们还收集准备大量的培训素材:Word文稿、Excel表格、Authorware课件、Flas以及网页制作的图片、影片、声音等素材,并利用本校网站上资源库,准备大量的音频、视频和图片资源,涉及各行各业、天文地理、风土人情等各方面素材供学校教师使用。
强化应用技能,提升教师素质
学校应坚持培训与应用研究相结合、与评比活动相结合、与成果推广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1.要求全体任课教师人人懂计算机操作,掌握校园网和因特网技术,人人会使用常规电教设备和多媒体电子教学平台进行教学,人人会制作多媒体课件及电子教案。
2.要求教师运用课改新理论,自己制作课件参加中小学教学设计评比。
3.要求各教研组开展与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的课题研究,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验研究,通过各学科的课程整合,把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呈现新现象、新方式,提升教师从教的技能和整合教学资源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