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审查审批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4-02-01 18:11: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审核审查审批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个人信贷;风险管理;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2-0162-02
引言
自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居民的个人可支配收入也显著提高,相继广大居民的消费观念也相应地有所变化。此时,信用消费受到了广大居民的肯定,并成为当前消费的重要形式之一。
个人信贷业务就是在此情形下产生进而发展的。个人信贷是指银行提供给消费者个人或家庭的,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的贷款,其作为一种有效的融资手段成为消费者消费资金短缺时的一种选择,同时也成为商业银行贷款投放的重要方面,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拉动作用。
个人信贷在经历了由量变到质变关键时期之后,个人信贷业务的风险也开始逐渐暴漏出来,从而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受到风险的严重影响。“风险无时不有,风险无处不在”,必须培养员工具有识别风险的意识和提高员工风险管理能力。只有适当的权衡业务发展和风险问题的关系,才能推动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管理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一、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分析
从内外因角度来看,导致个人信贷风险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银行自身管理薄弱致使潜在的风险增大。从银行自身角度来看,经营管理的制度是存在较大问题。尤其某些商业银行利用向基层行下达硬性的发放贷款规模的指标来扩大个人信贷规模,导致了恶性竞争的加剧。近年来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逐年上升,贷款质量也相应的下降,这主要是由于部分商业银行擅自降低贷款的准入标准和担保条件,导致新一轮的风险积聚,风险逐渐地呈现出滚雪球的态势,为银行的风险管理带来极大的隐患。
第二,借款人的信用风险。目前由于全社会个人信息管理体系尚不完善,使得银行无法掌控借款人的各方面信息,很难进行准确的风险判断。借款人也会出现欺诈贷款或恶意拖欠贷款的形为。个人住房贷款属中长期贷款,一般均在一年后要求偿还本金和利息,在这一年的偿还期内,商业银行面临的贷款风险主要是个人信用状况恶化导致的信用缺失以及个人支付能力的降低。
第三,“假按揭”风险。“假按揭”是指抵押人以所购房产作抵押物,约定在一定时期内偿还,保证履行贷款合同的全部义务,从贷款行取得一定数量和期限的贷款。在实际操作中一般采取由开发商提供阶段性保证、借款人以所购房产作抵押的“阶段性保证+抵押”的担保方式。当地产类的开发商出现资金周转率大幅度下降时,购置房产的个人就会第一时间地放弃偿还商行的按揭贷款这一款项,就导致商行不能及时的收回按揭类贷款项,这样一来就会致使商行出现大量不良贷款以及不良资产。
第四,抵押物处置管理存在的漏洞。一旦出现不良个人贷款,银行就需要动用第二还款来源——抵押物。但是,目前我国住房正处于不是十分完善的一、二级市场,这也就是说明,这部分无力偿还贷款的抵押物不能在短期内实现套现,商行也就很难得到充分的处置权,贷款抵押就变成了最普通的信用贷款,抵押物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保证作用,由此导致了抵押物变现难这一现实问题凸显出来,进而风险暴露,引发商行出现一定的损失。
二、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个人信用贷款业务处于由量变到质变的攻坚阶段,尚未形成一套系统的成体系的防范制度,在个人信贷业务中风险就会逐渐的暴露出来,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第一,人员道德风险。个人贷款检查审核的过程是贷款经办人员自身风险意识薄弱的环节,十分容易出现审批不严格的问题。可能会出现借款人利用假冒身份、虚假经济状况蒙混过关的情况,这需要经办人员认真详细调查和了解借款人的真实状况,严格审查相关材料的合法性和可靠性,不要让贷款审批流于形式。另外,覆盖面广的社会信用体系是风险防范的基本保障,没有商业银行个人信用信息的分享渠道,银行对借款人相关的信息来源就略显单一,不能从多角度深入了解借款人的真实信息,这就会加大贷款的风险。
第二,个人信用记录体系不健全。一方面,我国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申报个人财产情况的体系,大部分居民借款人还不能出示具有一定真实性和准确性的个人收入情况;另一方面,根据我国现行的政府管理体制,能够获得的个人贷款风险评估的数据信息都分布在税务、工商、等公共部门,这些数据并不对外开放,银行无法通过正规的渠道取得所需的信息,这使得商业银行对进而对个人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无法做出准确判断。
第三,贷后管理缺乏有效监督。目前,银行对个人信贷的贷后管理参照公司类贷款的贷后管理模式,要求对每笔贷款定期检查、报告。随着个人理财观念的加强,银行个人贷款业务也需不断扩展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但是个人信贷的客户群体数量要远远超过公司或企业的数量,与公司贷款有很大区别,不能使用相同的风险管理办法,这会使得商业银行在处理个人信贷风险时效率不高。
第四,防范风险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一方面,目前我国没有一套系统的法律规范来约束个人信贷业务,商业银行主要以《商业银行法》、《担保法》、《贷款通则》以及一些人民银行出台的管理办法如《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等为依据,在个人信贷管理方面针对性不强;另一方面,个人信用制度、个人破产制度等与个人信贷配套的制度政策尚未建立或有待完善,这使得风险控制难以落实。
三、完善和提高个人信贷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应根据个人类贷款业务的特点,采取以下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
第一,建立信用评价机制。积分制可以作为信用评价的体系的基本方法,具体可以包括以下四个部分:首先,个人基本状况的评分,根据个人的年龄、职业、学历等考察个人的风险状况,设立每种情况的基础分。其次,个人资金业务的评分,为每个人设立自己特定的信用记录,根据发生业务的不同设定对应的分数,包括银行主营的存贷款或消费、投资等都有特定的打分细则。再次,特殊业务奖罚分。恶意透支或贷款拖欠次数超过6次以上的要罚分,甚至列入黑名单;但是有提前还本付息或者在弥补透支的基础上有多余存款的可以获得一定的积分。最后,根据上述总积分分评定个人信用等级。在打分过程中灵活和熟练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能够使申请的审批结果更加科学。
第二,按照全面风险管理原则,构建内部风险控制体系。个人信贷操作流程要作为优化的重点。商业银行应按照职能对个人信贷进行业务操作上的分工,合理细化的梳理操作过程,包括对贷款的营销和受理、贷前调查、贷款审核审批、贷款发放、贷款担保、贷后管理等各个操作环节的规范,设置岗位流程见图1。从该流程图上可以看出,银行的岗位设置要突出个贷的控制要点以及规范化的操作。这种流程图的设置目的在于合理监督、提高工作效率,保障个人信贷的质量,规范操作过程,将个人信贷过程中的风险降到最低。
图1 岗位流程图
第三,强化贷前调查,完善贷中控制,加强贷后管理。
贷款质量评价的一个主要因素是贷前是否有尽职的调查,贷前严格的调查和审核是贷款流程的刚性要求。在贷前工作中就发现可能出现的风险,剔除风险因素能够确保资产的质量,降低了贷后风险的发生率。
引入过程控制,提高审贷能力。保持各层级之间的相互监督与制衡。改进授权审批体制,银行需要设立个人信贷的集中审批机构和专职审批人,同时推行客户经理和专职审批人“双签”的授信流程,能够在保障个人信贷审批人不出现过失的前提下,准确掌握风险点,提高效率进行大规模的审批。
采用个人信贷风险十二级分类方法,加强贷后管理。十二级与五级分类类别的对应如表1。十二级分类的实行,弥补了单一按矩阵法分类的五级评分制度的缺陷,突出风险的前瞻性同时提高风险的敏感度。通过对信贷资产状况的细分,可以更加准确及时地揭示贷款质量的适时变化,根据风险程度和风险承受能力提前有针对性采取措施,分层次进行贷款差别化管理。同时,根据贷款质量变化情况,建立起贷款风险评级体系,及时提供规避风险方案。
表1 十二级级别与五级分类类别的对应
资料来源:建设银行内部文件
全面风险管理正在向纵深发展,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方法作为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划分的标准和依据,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良好的合规文化建设是提升商业银行执行能力和加强银行队伍自身建设的有效途径。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进行创新的风险管理模式,建立个人信贷业务业绩考核与激励制度,完善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个人信贷业务激励约束机制,实现个贷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的内在统一。
参考文献:
[1] 陈翊.我国个人消费贷款发展中存在的障碍与对策[J].江苏商论,2006,(6):29-30.
[2] 沈益昌.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福建金融,2006,(4):47-48.
- 上一篇:乡镇卫生应急工作总结
- 下一篇:镇老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