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的体现范文
时间:2024-02-01 18:11: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创新的体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城市文化 文化传承 环境设施 设计方法
检 索:.cn
一、环境设施设计与城市文化传承现状比较分析
环境设施是展现一个城市的地域风貌、城市形象、文化精神、开放程度的基础平台,满足了人们对户外空间活动时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具有服务民众生活、丰富城市空间、表达城市个性等功能,是现代城市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伴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精神需求的渴望不断攀升,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不断增强,城市文化的传承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精神价值的体现,是长久以来形成的自然生态以及民众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的总和,具有一定的传承性、代表性和延续性。城市环境设施设计从造型风格、色彩定位、材料运用等方面都伴随城市文化发展不断的更新设计,是城市文化的历史鉴证,也蕴含着不同时期的城市文化内涵以及民众的人文精神和造物观。
二、环境设施设计中的城市文化传承创新体现
(一)自然生态
环境设施设计依附于环境,是自然、城市、人文环境中一部分,是满足人们在户外活动过程中生理、心理共同需要的基础设施。自然生态作为城市文化的基础对环境设施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向性。中国南方城市较北方城市气温偏高,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雨水量较大,气候湿润,农业种植以水田为主,自然景观以园林建筑为主。其自然生态的传承发展深刻影响着地区文化,例如,以稻米为主的饮食文化、竹文化、景观园林文化等。在环境设施中也常看见利用竹文化设计的环境设施,在造型上提取竹的线条,材质上借鉴其持久的韧性,色彩上提取清透的翠绿色,内涵上诠释出高洁、坚韧的意义。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导致地区文化的差异性,进一步影响着环境设施设计。同时,自然景观也是环境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地理环境、地形地貌都是环境设施中的重要设计资源,将环境与设施相融合,凸显出自然生态中的城市文化传承。
(二)地域建筑
地域建筑对城市环境设施的影响不可小觑。在城市发展中,建筑能够表达出城市文化内涵,反映出该城市的历史、社会发展以及空间利用方式等。一般情况下,建筑先于环境设施而出现,不用地域的建筑风格差异性导致其环境设施设计风格也存在一定变化。例如,北京的四合院、西北地区的窑洞、江南地区的粉墙黛瓦等,不同的建筑形式体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发展方向,与地区的自然生态、人们的生活方式相互影响。不同地域建筑影响下的环境设施设计应从整体上把握该地区的文化脉络,以地域建筑为依托,在不失城市个性化的基础上,从形态、色彩、材质等角度环境设施进行具有一定方向性、目的性的个性化设计,充分融合于地域环境和建筑中,起到协调地域建筑,衬托城市文化及内涵的重要作用。
(三)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包括了人们的衣、食、住、行、工作、休闲娱乐、社会交往的各个方面,是各种生活习性的综合。生活方式变迁作为城市文化传承的重要表现方式对环境设施设计具有较深厚的影响,从整体上看,生活方式代表了不同时代、地域、阶层、职业的生活状态;从个体上看,则反映出一个人的行动模式、思想意识以及价值观念等。生活方式承载于城市空间中,不同生活方式下的人群对环境设施设计的需求也存一定差异。伴随着人类文明进步,环境设施设计也逐渐变化。互联网、新型材料、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令环境设施设计更加丰富、灵活,使人们从单纯的生理需求上升到对设施的心理及精神需求,使其不但有使用功能,还要代表城市形象,承载城市内涵,具备使用、审美、互动等功能,衬托环境氛围。同时,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体现出了人们对公共空间环境的归属渴望,不同人群对环境设施的需求也不尽相同,例如,儿童多关注于游戏设施;而老年人则更加关注休息、健身类设施等。
(四)审美原则
环境设施是城市“家具”,是马路上的艺术品,与城市建筑共同构成城市的轮廓。审美原则是城市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时期的人们对美的评判准则也具有一定差异性。唐朝时期的女人以丰腴的体态为美,而在清朝时期则以纤瘦、体态匀称为美。审美原则与城市文化发展息息相关,是城市精神、形象的外在表象形式之一。环境设施设计从形态、色彩、材质、比例等方面展现其独特魅力,或运用隐喻、象征、夸张等造型方法赋予其特殊的文化内涵,与周边环境相辉映,以传达地域文化,展现风俗民情。开放的展示平台给人们最直接的欣赏方式和亲近艺术的机会,使人们将舒适与快乐的情感感受转化成永恒的审美追求。
三、城市文化引导下的环境设施设计创新方法研究
(一)个性化
城市的个性化发展对宣传城市文化、树立城市形象、展示城市魅力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每个城市的自然生态、历史传统、风土人情都各有不同,这些差异显示了该城市的个性化特色。公共空间中的环境设施是展示城市面貌的重要载体,具有使用频率高、功能性强、展示性强等特点。将城市个性化元素进行提取,融入到环境设施的个性化设计中,令城市环境沉浸在浓厚文化氛围下,营造出赋予个性化的城市文化意境。
在一个城市中,不同区域的环境设施设计应与该区的功能定位相吻合,既体现出城市内涵,又能够与功能区域环境相吻合。例如,天津滨海新区内的“九大功能区”,分别为一中心商务区、临空产业区、滨海高新区、先进制造业产业区、中新生态城、海滨旅游区、海港物流区、临港工业区、南港工业区。其中,中心生态城以发展生态环保产业为主,它的环境设施设计就可从仿生造型设计、生态环保材料方面入手,从细节与质量中融入天津民风淳朴和认真负责的精神;临空产业区则以发展临空产业、航空制造产业为主,其环境设施设计则可以利用航天材料或造型,既突出区域特色又可宣传航天技术知识,使百姓了解航空技术发展现状。
(二)意象化
意象是人们通过感受生活、事物所产生的形象和记忆。城市中的建筑、人文景观、风土人情都影响着城市意象的形成,而公共空间中的环境设施也是城市意象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设施中所体现的城市特色是城市意象中的重要感知要素,对市民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认知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城市环境设施的意象,反映在设施造型语言中,通过简约、独特的形态构成、色彩搭配、环境映射,使环境设施折射出具有文化内涵的城市意象。例如,景德镇的陶瓷文化享誉世界,其历史背景、自然景观、发展战略均呈现出鲜明的城市特色。从造型语言上可以抓住陶瓷制作工艺元素展开,包括陶瓷文化元素、陶瓷制作原料元素、陶瓷的窑炉元素等,或抽象提取元素精华,或综合各元素的亮点从整体上展现陶瓷制作工艺,传递出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将环境设施设计意象化,在不经意间使景德镇文化内涵融入到人们的心理。
(三)可持续化
城市文化的可持续化发展不仅需要传承,还需要在传承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形成现代城市文化。现代城市居民物质生活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且逐步提高了对生活享受、精神满足的需求。科技的进步带来新型材料、绿色能源、物联网技术等崭新的文化元素,也为环境设施设计提供了符合现代城市文化生活的新素材。例如,天津传统民间手工艺泥人张彩塑,其材料是含沙量低、无杂质的纯净胶泥,原以水粉为颜料,颜色不可长久保存,易脱落、褪色等,但随现代材料发展,转而使用丙烯色,避免了水粉颜色的缺点,可水洗且长久保存。城市文化是历史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保留传统文化内涵结合现代技术、功能、材料进行创新设计,承载于环境设施设计之上,使公共空间成为环境设施的展示空间,展示城市传统与现代文化交流与融合。
四、城市文化指引下的环境设施设计流程分析
系统化的环境设施设计能够引起使用者对城市印象的共鸣,影响着城市空间的品质,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相辅相成,从而也反映出了一个城市的科技、经济发展水平,展示着城市精神和文化。以城市文化为基础的环境设施系统化设计首先应从城市文化的探寻着手,理清城市历史文化脉络,概括城市文化内涵精髓进行元素化、抽象化提取。第二,将城市文化元素与环境设施进行有机结合,在保证现代人所需要的使用功能、审美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意象化设计,使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设施设计产生文化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提升其对精神需求的满足。第三,环境设施设计应融合于自然与人文的双重环境中,与建筑形式、区域功能相配套。
总结
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现今社会的重要课题,通过公共空间中的环境设施展示城市文化形象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和体验性,使人们在舒适使用的同时感受城市文化交融。将环境设施融入自然、人文环境,建立了人与环境的交流的媒介,提升了环境价值和意境氛围,传递出了城市文化精神。阐述了城市环境设施的个性化、意象化、可持续化发展方向,对城市空间规划、景观构建、文化发展具有一定指导价值和文化意义。
本论文为天津市文化艺术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研究部分之一(课题编号:D12044 )
参考文献
1 任永波、张凌浩:《生活方式变迁下的城市环境设施设计研究》,第九卷,121~125页,《江南大学学报》,2010-10(5)。
篇2
【关键词】甘肃省 新型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 金融创新 路径选择
一、金融创新在甘肃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中发挥重要作用
实现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农村土地流转与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像城市转换必不可少的。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中各种民生、文化建设,是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单靠政府财政投资难以满足,并且由于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特点,更多体现的是社会效益与长期的经济效益,因而对民间资本的吸引力较小,更多的需要金融部门的支持。这些都体现了金融创新在其中不可或缺的巨大作用。在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民会向城市流动,并且完成向城镇居民的转换。
在多样化的现代金融服务条件下,如若甘肃省可以使农村居民逐步接触、接受、学习和运用各种现代金融服务培养他们的金融意识和金融能力,使其逐步增强在城市生存生活的能力,使得甘肃省农村居民在生活意识上转换,增加甘肃省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过渡。新型城镇化意味着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除了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外,还离不开金融系统社会资源再分配功能的持续推动。由于甘肃省经济底子薄弱,抗风险能力差,农村金融机构必须在创新的过程中加强涉农信贷风险管控,保障涉农业务可持续发展,平稳推动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甘肃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的金融创新发展概述
20世纪70年代,世界金融业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创新浪潮,金融创新这个词语应运而生。改革开放至今,中国金融业在经历了种种挫折之后,也开始了真正的发展,上世纪末,金融创新方法也流入国内,相关学者也做了一系列的研究,他们发现金融创新不仅是一个技术性的概念,还是一种可以指导实践、应用于实践的方法。金融创新方法可以通过对金融融资渠道的拓宽,以及金融工具的变革,完善当地的金融体系,陈东平1等(2006年)提出,西部地区应当利用金融创新方法变革现有的金融工具和投融资方式,打通城市化建设资金供给和长期资金需求之间的通道。金融创新在西部地区现代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甘肃省运用金融创新的观念,于2012年7月10日,建立了生物医药、现代农业两支创业投资基金,该基金以武威市和定西市为主要投资地域,运用股权投资形式,重点培育一些具有上市潜力的中小型企业。此项举措将金融创新和甘肃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的发展紧密的联系了起来,为“多规合一”这项政策在甘肃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甘肃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的金融创新发展的问题分析
(一)金融创新人才缺失,缺乏创新资源
在金融行业各机构之间竞争力不断加强的现在,培养综合型、创新型、素质型的人才,提高从业者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21世纪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甘肃省的金融行业整体还未快速发展起来,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以及创新能力均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据统计,2006年甘肃省金融从业人员占全国金融业从业人员的1.58%,2013年甘肃省金融从业人员与全国金融从业人员的比值为1.69%,甘肃省2006年-2013年,金融从业人员的数量仍处于较低水平,甘肃省金融业的发展速度仍然较低。金融人才的缺失,致使甘肃省金融行业的发展远远低于经济发达的省份,金融创新也只能模仿经济发达地区,创造能力弱。
(二)金融体系缺乏灵活性,市场主体之间竞争力弱
随着经济的发展,甘肃省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和脆弱性日渐突出,在以银行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下,国有商业银行占据着主导地位,从而使得整个金融市场各个金融机构之间竞争力日渐下降,市场主体创新意识缺失导致金融体系的灵活性不足。
目前甘肃省的金融体系为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且重点为国有商业银行,这种市场无形中成就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使整个市场缺乏竞争性,例如2014年中国工商银行甘肃省分行的总贷款余额高达1100亿元,兰州银行的贷款余额却只有186.52亿元,只占有的17%,却已是甘肃省私人商业银行的佼佼者。甘肃省银行业的综合实力在不断的增强,服务体系日益完善,与全国相比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金融体系灵活度缺乏,市场主体缺乏创新意识。
(三)金融融资管制严格,创新渠道难以实施
众所周知,大部分的金融管制均是出于为了躲避金融管制而产生的,例如:大额可转让存单,它便是产生与美国政府的利率管制。但是对于甘肃省来讲,金融融资管制的过于严格,并没有促进金融创新,在主要原因是因为甘肃省为了规避金融风险,在融资渠道的拓宽与发展上设立了太多壁垒。
(四)金融创新产品复制性强,无针对性
目前甘肃省的金融创新产品大多仍处在复制发达地区的层次上,与本地区农村实际需求的独创性金融产品较少,无针对性,未形成有甘肃省地方特色的金融创新产品。金融产品的营销周期本身较短,易复制,例如手机银行,2000年2月14日,中国银行与中国移动正式协议开发手机银行服务,成为手机银行在中国应用的开端,此后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工商银行等相继效仿推出。各金融机构虽都具有该项便捷业务,但未结合其自身的特点,缺乏特色。在每个不同的地域,金融创新产品缺乏地域性,不具有当地特色,缺乏针对性。
四、金融创新甘肃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的对策
(一)大力开展金融创新后备人才培养项目
加大金融人才培养力度,充实基层人才队伍,推出甘肃省经济发展的金融创新产品是促进甘肃金融创新的重要举措。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金融人才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较大,高校毕业的部分金融人才“用非所学”比较突出,传统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经受不住市场需求变化的冲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以及社会涉农金融机构应建立金融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育长效机制。虽要分层培养,仍需尊重个人的选择与才能,配合学员学习适合自己的技能。
(二)灵活变通金融体系中的主导机构,让市场发挥导向性作用
甘肃省的金融体系是以国有商业银行为导向的,因此使整个金融市场缺乏活跃性,龙头老大一定,小的私人机构只能争取不到20%的市场份额,因此缺乏竞争性,使得金融创新的浪潮不那么激烈。如若甘肃省政府可以扶持私人的金融机构,增加甘肃省小微型金融机构的竞争实力,便可以使整个金融市场活跃起来,金融创新也能够随之发展,针对甘肃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的金融创新产品也会日渐繁多起来。支持农业技术创新的金融一是要明确各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大胆探索并逐步形成分工合理、服务全面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三)借助“大数据”完备征信系统,拓宽融资渠道
作为特殊的信贷群体,农户和农村企业收入不稳定,缺乏信用衡量标准,难以提供可作为抵押或为他人担保的财产,建立一个特殊的征信系统,针对农村用户,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金融市场融资难问题。在这个“大数据”横行的时代,如若银行对于农民的信用评级可以通过指标来确认,则比担保更加便易。如:蚂蚁金融贷款的依据便是支付宝用户的“芝麻信用”积分,当芝麻信用积分超过750时,该用户便可在十分钟之内,收到自己蚂蚁金融提供的小额贷款。芝麻信用的评级,主要通过五个方面,即合同履约能力,身份特质,信用历史,人脉关系和行为偏好组成一个五维雷达图,综合测评用户的信用等级。那如若商业银行可以运用这种通过对需贷款农民的信用通过“大数据”调查,即相似的信用行为的调查,来确认他的信用等级,就可以免去农民必须通过担保的模式进行贷款的尴尬局面。且更具有安全性,可以更加直接的解决掉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四)促进金融市场的竞争,增强创新能动性
增强甘肃省金融行业的竞争性,在各金融机构之间建立相对严格的奖惩机制,完善本身的管理制度,监管机构监管到位,促使各金融机构公平竞争,执行政策,发展与当地经济相符的金融产业和创新性产品,建立自然灾害风险补偿机制,加强农产品市场引导和监管机制。成立农业贷款担保机构。因此可以由政府组织兴办涉农贷款担保机构,由政府财政、现代农业企业、私营业主等各方共同出资,建立农村互助担保基金,为农民贷款提供担保服务,缓解农民担保难的矛盾,帮助甘肃省解决现代农业发展贷款难的实际问题。从而促进甘肃省金融行业的繁荣,进而推进甘肃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的发展。
注释
{1}陈东平,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员,中国农业审计学会常务理事,江苏教育会计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中国新农村建设研究院副院长。
参考文献
[1]P.AGHION,R.BLUNDELL and petition and Innovation: An Inverted Relationship[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5.
[2]陈瑾瑞.金融地理学视角下西北五省区金融创新能力研究――以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为例[D].兰州:兰州大学,2014.
[3]蒋跃进.我国“多规合一”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经济,2014(11).
篇3
构建“精柔型”企业文化是提升员工自主创新力的有效途径。参与意愿、精神品质、知识技能是提高企业员工自主创新力的三大关键要素。构建“精柔型”企业文化,需要树立”精+柔”理念,打造“精+柔”的企业制度环境,循序渐进构建精柔型企业文化。
关键词:
企业文化;自主创新;员工
基金项目:
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精益思维辅助MC模式企业自主创新管理研究”(12BGL015)。
企业的综合自主创新力是员工个体自主创新力的集成和综合体现,提升员工自主创新力是提升企业综合自主创新力的关键。组织的创新氛围对员工能否发生创新行为起非常关键的作用[1-2]。企业文化是弥漫于整个企业的“无形”氛围,是构成企业创新氛围的关键要素,对提高企业员工自主创新力有重要影响。陈卫旗通过对某大型电网公司156家供电局的10856名员工问卷调查,验证组织创新文化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效应,确认组织创新文化与员工创新行为有正向关联[3]。卫云等人也通过统计分析验证了创新型文化和员工创新行为显著正相关[4]。企业文化具有许多传统管理不能替代的功能,如导向、激励、规范等功能。通过发挥企业文化的这些功能,可以直接或间接提升员工的自主创新能力[5]。影响员工自主创新力的外在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环境和社会环境[6]。主管领导对制造业员工创新行为有正向影响,组织文化可以加强主管领导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7]。那么,具有什么特质的企业文化能有效提高员工自主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有机结合“精益求精”和“柔性求新”两大重要特质的企业文化———“精柔型”企业文化能有效提升员工的自主创新能力[8]。
一、“精柔型”企业文化的内涵
“精柔型”企业文化是指弥漫于整个企业的,既“精益求精”又“柔性求新”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精益求精”文化强调“知难而进且求精”,推动员工勇攀科技高峰;“柔性求新”文化强调“突破思维禁锢而求新”,拓展员工自主创新思路。“精柔型”企业文化实现“精益求精”特质和“柔性求新”特质的优势互补,有利于企业培养既精专又灵柔的创新型员工。
(一)“精柔型”的企业精神文化
1.“精益求精”的企业精神文化
“精益求精”的企业精神文化,即具备“精益求精”特质的企业精神文化。企业经营理念、价值观、道德伦理观念强调精益求精精神,认为应用科学方法、科学技术和手段追求“零缺陷”“零故障”“零浪费”和“零客户抱怨”的完美业绩是十分必要的,自觉抵制传统的“中庸”经营理念、价值观、道德伦理观念。
2.“柔性求新”的企业精神文化
“柔性求新”的企业精神文化,即具备“柔性求新”特质的企业精神文化。将柔性的求新精神融入企业经营理念、价值观、道德伦理观念中,认为“刚性守旧”不能适应当前的竞争态势,以“柔性求新”为荣,并互相影响,形成浓郁的、弥漫于全企业的“自觉思考、善于应变、不断求新”的良好的精神氛围。
(二)“精柔型”的企业制度文化
1.“精益求精”的企业制度文化
“精益求精”的企业制度文化,即具备“精益求精”特质的企业制度文化。“精益求精”的企业制度文化以“精益求精”的企业精神文化为出发点,在企业的伦理规范、法制意识形态、规章制度中明确体现并强调精益求精精神,奖励、表扬精益求精事迹、态度和相应行为,惩罚、批评敷衍应付、不求上进、怠惰等“不求精”的态度和相应行为。
2.“柔性求新”的企业制度文化
“柔性求新”的企业制度文化,即具备“柔性求新”特质的企业制度文化。“柔性求新”的企业制度文化以柔性求新的企业精神文化为出发点,在企业的伦理规范、法制意识形态、规章制度中明确体现并强调柔性求新精神,奖励、表扬柔性求新事迹、态度和相应行为,惩罚和批评呆板、守旧等“刚性”“不求新”的态度和相应行为。
(三)“精柔型”的企业行为文化
1.精益求精的企业行为文化
“精益求精”的企业行为文化是“精益求精”的企业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在生产经营活动、人际关系活动、学习娱乐活动等过程中,由企业行为、企业家行为、企业员工行为所折射和体现,通常表现为企业整体、领导和员工的勤勇攻关、锲而不舍等精益求精行为。
2.“柔性求新”的企业行为文化
“柔性求新”的企业行为文化是“柔性求新”的企业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在生产经营活动、人际关系活动、学习娱乐活动等过程中,由企业行为、企业家行为、企业员工行为所折射和体现,通常表现为企业整体、领导和员工的随机应变、灵动突破等柔性求新行为。
(四)“精柔型”的企业物质文化
1.“精益求精”的企业物质文化
“精益求精”的企业物质文化是“精益求精”的企业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在企业产品、服务、形象等物质形态上的体现,是企业内在的“精益求精”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被外界认识和认可的重要渠道,具体包括高精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恒精持进的企业形象等。
2.柔性求新的企业物质文化
“柔性求新”的企业物质文化是“柔性求新”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在企业产品、服务、形象等物质形态上的体现,是企业内在的“柔性求新”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被外界认识和认可的重要渠道,具体包括新颖的产品和服务设计、别致的产品包装等。
二、提高员工自主创新力的关键要素
关于自主创新的内涵,目前有多种理解。笔者采用国务委员陈至立于2005年在中国科协学术年会开幕式上所作的《自主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对自主创新内涵的解释,认为自主创新包含3个方面的涵义。其一,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取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其二,加强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其三,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与自主创新内涵相对应,员工自主创新力是指企业员工在各项工作中表现出或潜在的技术发明、科学发现、有机融合各种相关技术并集成创新、积极消化吸收外来技术并再创新的能力[9]。在自主创新所需设备、资金、政策、领导支持等外在条件下,员工自主创新力的发挥主要受员工参与意愿、精神品质、知识技能的影响。提高企业员工自主创新力,应该着重于提高员工自主创新的参与意愿、精神品质和知识技能。参与意愿、精神品质、知识技能是提高企业员工自主创新力的三大关键要素[10]。提高员工自主创新的参与意愿,是指提高员工参与自主创新的主观愿望和积极性。员工自主创新参与意愿是提高员工自主创新力的基础性要素。提高员工自主创新的精神品质,是指提高员工“恒精、毅勇、勤奋、灵柔、突破”的精神品质。员工自主创新精神品质是提高员工自主创新力的根本性要素。提高员工自主创新的知识技能,是指提高员工集成知识、融会贯通、克服困难、以最小的消耗取得自主创新成功的技巧能力。员工自主创新知识技能是员工提高自主创新力的保障性关键要素。
三、构建“精柔型”企业文化是提升员工自主创新力的有效途径
(一)“精柔型”企业文化能有效提升员工自主创新参与意愿
1.“精益求精”的企业精神文化能显著提升员工自主创新的参与意愿
具备“精益求精”特质的企业精神文化塑造追求完美、持续改善、与时俱进、蒸蒸日上的员工。这些员工具有很强的上进心和工作积极性,内心自发产生的持续进步和尽善尽美愿望不断推动着员工积极参加企业自主创新,能显著提高员工自主创新的参与意愿。
2.“柔性求新”的企业制度文化能显著提升员工自主创新的参与意愿
具备“柔性求新”特质的企业制度文化将企业柔性求新的精神文化体现于规章制度上,通过制度明确褒奖“柔性求新”精神和相应行为,明确惩贬“呆板守旧”的精神态度和相应行为。员工为了得到组织褒奖,高度重视“柔性求新”,将大幅度提高员工参与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3.“精益求精”的企业物质文化显著提升员工自主创新的参与意愿
具备“精益求精”特质的企业物质文化以尽善尽美的产品、服务、企业形象为重要载体。企业对产品、服务、企业形象等物质载体的完美要求,使企业及其员工具有持续改善产品、服务和企业形象的强大动力。
4.“柔性求新”的企业物质文化显著提升员工自主创新的参与意愿
具备“柔性求新”特质的企业物质文化通常以多样化、新颖、别致的产品和服务为重要载体,使企业可以通过差异化竞争战略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柔性求新的企业物质文化使企业及其员工具有根据市场状况不断推陈出新的强烈需求,这种强烈需求能明显提高企业及其员工积极投入自主创新的意愿和行为动机。
(二)“精柔型”企业文化能有效提升员工自主创新的精神品质
1.“精益求精”的企业精神文化能显著提升员工自主创新的精神品质
企业文化对员工精神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强大改造力量。在精益求精的企业精神文化渲染下,即使刚进企业的新员工也能受到无形的“精化”教育和感染,“懒散”“不求上进”的员工也能在精益求精的企业精神文化氛围中时刻感觉到无形的鞭策而逐渐改变作风,有利于培育严谨求实、严格自律、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恒定坚毅等自主创新所必需的精神品质。
2.“柔性求新”的企业精神文化能显著提升员工自主创新的精神品质
“柔性求新”精神克服了传统“刚性守旧”的呆板性、局限性、单维性和陈旧性,不拘泥于固有模式,不墨守成规,具有灵活性、动态性、发展性、开放性、全局性、多维性、高弹性、变通性等特点,使传统、呆板、守旧的员工逐步变得灵活变通、多维求新。
3.“精益求精”的企业制度文化能显著提升员工自主创新的精神品质
“精益求精”的企业制度文化将企业精益求精的精神文化体现于规章制度上,通过制度明确奖褒“精益求精”精神和相应行为,明确惩贬“不求精”的精神态度和相应行为,使口头的宣传和教育变得制度化和规范化。它促使员工增强对精益求精精神的重视程度,在面对自主创新困难时更能发挥出勇敢坚毅、锲而不舍、持续改进等优秀品质。
(三)“精柔型”企业文化能有效提升员工自主创新知识技能
员工整合知识、创新知识、取得自主创新成功的技能,受到企业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多重影响。
1.“精益求精”的企业行为文化能显著提升员工自主创新知识技能
在员工自主创新过程中,通常会遇到许多高难技术问题,只有具备恒定坚毅、勤勇严谨、持续完善等精益求精行为特征的员工才能闯过技术难关,以最小的消耗、最优的质量、最高的满意度推动自主创新。
2.“柔性求新”的企业行为文化能显著提升员工自主创新知识技能
员工自主创新的成功不仅需要以员工精益求精的行为特征为基础,而且还需要以员工柔性求新的行为特征为基础。“柔性求新”的企业行为文化,强化了员工柔性求新的行为特征,能突破思维禁锢、整合知识、集成知识,避免“钻牛角尖”,有效提高自主创新的成功率。
四、构建“精柔型”企业文化的建议
(一)树立”精+柔”理念
我国企业受传统的粗放、刚性理念影响很深,“粗”“刚”理念使员工不求精进、呆板守旧而害怕变革,缺乏创新精神,严重阻碍了员工自主创新力的增强。建议企业加强精益理念、柔性思维和柔性管理的培训和应用。管理者需应用人性化的柔性管理,启发员工思维,提高员工应用柔性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在生产经营全过程中强调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消除一切无价值的浪费,应用科学方法追求完美目标并持续完善,上道工序员工对下道工序员工高度负责。“求精”与“求柔”需紧密结合,逐步以“精+柔”理念替代传统的粗放和刚性理念。
(二)打造“精+柔”的企业制度环境
企业制度是企业员工行为的规范和指南,是企业对员工言行、品质、精神的衡量准则,对企业员工的外在表现和内在精神品质都有较强影响。打造“精+柔”的企业制度环境,要求企业建立健全“精+柔”的企业制度体系。企业应该在各项规章制度中提倡、强调“精益求精”和“柔性求新”,并对精益求精、柔性创新的言行和成果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同时,也通过规章制度的普及和宣传,使员工明确“粗放不求精”“刚性守旧”的危害,明确粗心和呆板也是应被批评的错误,知道因粗心和呆板而造成损失应接受惩罚。这样“精+柔”的、奖罚分明的制度环境,可促使那些“粗放不求精”“刚性守旧”的员工逐步改善言行。
(三)循序渐进构建“精柔型”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形成须循序渐进。第一,企业管理者应该从大局出发、认真学习先进的管理理论,改变传统的粗放、刚性管理理念和思维模式,改善思维结构,提高思维柔性和管理柔性。第二,企业管理者应该有意识地通过培训、宣传、教育、制度约束等形式引导全体员工培育求精意识、增强思维柔性和创新欲望。第三,企业管理者应该推波助澜,逐步形成“精+柔”的理念环境、制度环境、行为环境和物质环境,促使每位员工从“被动精柔”到“主动精柔”,并使员工的“精柔化”与企业文化的“精柔化”互相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作者:肖天明 单位:福建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孔德议,许安心.组织创新氛围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
[2]王三银,刘洪,刘健.创新氛围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5(7).
[3]陈卫旗.组织创新文化、组织文化强度与个体员工创新行为:多层线性模型的分析[J].心理科学,2013(5).
[4]卫云,许芳.组织文化、工作价值观与员工创新行为关系研究[J].中国劳动,2016(3).
[5]王帅.以企业文化为后盾进一步提高员工自主创新能力[J].科技与企业,2012(2).
[6]贾白.科技型中小企业提升员工自主创新能力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2(11).
篇4
关键词:企业文化创新;钢铁企业;管理创新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概述
1.企业文化概述
企业文化是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树形成的,被组织认为有效而共享,能被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行为。企业文化具体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企业运行过程中所培育形成的、与企业组织行为相关的、并成为全体员工的主流意识且被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体系、基本信念及企业组织行为规范的总和。其中,基本信念指的是企业的价值观,也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但这里的价值观不是泛指企业管理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是指企业或企业中的员工在从事经营活动中所秉持的价值观。
2.企业管理概述
企业管理(BusinessManagement),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企业管理主要包括企业经营组织结构、生产销售、人力资源、财务会计等一系列的管理内容。
二、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分析
1.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基础和先导
企业的经营管理需要通过一定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进行体现,而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需要与企业文化保持一致,可见,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也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对企业进行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使企业的成员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念,大家共同努力,创造和谐的企业生产环境,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而这种共同的价值观的形成则是以良好的企业文化创新为重要前提的,企业需要用文化的力量凝聚企业职工的精神力量,从而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2.企业文化创新有助于企业管理创新能力的形成
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的形成要有形的、经济的、良好的物质基础,如充足的资金、先进的设备等。随着企业经济的形成,企业管理制度和模式等也随之成形,此时,企业就需要无形的文化精神起到推动作用,同时企业管理的创新能力的完善和提高也需要企业文化创新力量的推动,让企业跟上社会快速发展的节奏。
3.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影响
企业战略管理需要一定的管理思想作为指导,而在其制定战略管理思想的时候可以通过企业文化进行体现。所以,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战略管理具有重要影响。首先,企业战略管理可以将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手段,用来控制和约束企业战略管理措施的实施过程,为完成企业战略管理目标奠定基础;其次,企业战略管理的变革与企业文化息息相关。企业在制定战略管理变革措施的时候,需要同步对企业文化进行改变,否则,原来的企业文化会对当前企业战略措施实施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例如,企业战略管理措施与企业的规范制度相冲突,或者与企业的价值观不相符等等。因此,要想保证企业战略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就必须做好二者之间的协调关系,同时互为己用,互相促进,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使企业充满激情的同时又很有理性。
三、企业创新企业文化加速企业管理改革的对策
1.提高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文化水平
一方面,企业管理者要提升文化水平和自我修养,由于管理者是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的领军人物和核心任务,因此必须提升他们的文化水平和自我需要,发挥管理者对企业生产、企业发展、企业管理的直接功能和作用,转变企业管理者陈旧的文化观念和管理理念,将创新企业文化作为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起知人善任的机制,正确树立企业文化的方向与目标,从领导和管理层面进行新式企业文化的构建。另一方面,企业员工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通过自身能力和文化的提高,更好地适应新企业文化的要求,并将自身转化为创新企业文化的一分子,形成对企业文化建设人力和人才的支持,更有利地加速优秀企业文化的创立和革新。
2.坚持“以人为本”的创新企业文化理念
企业文化创新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要将员工发展、利益维护作为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创新的基本出发点。在管理体系中建立和所有员工支持与参与企业文化创新的机制,在各项企业管理理念调整、规章制度制定、管理工作落实上要加强对员工的人文关怀,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的制度与体系基础,在涉及员工发展、切身利益方面体现出员工的中心性,这样不但可以获得员工对管理体系的肯定,而且能够增加企业管理的“软实力”,形成企业文化中更多地对员工的激励和维护,深层次体现创新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与重要功能,做到对企业管理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和持续更新的支撑与保障。
3.积极培养企业中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也是创新企业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企业要相信人才在企业文化创新的价值和作用,激发企业人才在企业文化创新中的积极性,使人才能够为创新企业文化出谋划策,以专业性知识、基础性工作实现对企业文化创新的支持。在企业管理体系中要建立培养创新精神人才的体系,根据各部门的职责、岗位设置等在部门内组织员工进行培训和部门活动,从而在各部门内挑选出可塑造的人才。另外,多开展企业员工大会,鼓励员工对企业未来发展、制度改革等提出自己的想法,鼓励员工充分发挥创新思维,树立民主管理观念,增强企业的活力。
四、结语
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会随着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发生变化,毋庸置疑的是这种影响将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为了促进企业管理的创新,有必要加快企业文化的创新,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篇5
摘 要 将时尚体育进行融合,真正能够把校园体育文化的全面性带动起来,活跃校园气氛,将追求时髦、力争前卫、引领潮流的文化先进性体现出来,将年轻人活泼好动的精神状态表现出来,真正呈现出校园文化中的活泼、积极向上的一面。
关键词 时尚体育 校园体育文化 创新能力
把握重点的校园文化建设标准,真正将内部与外部的大环境进行融合,使放眼未来,将最时尚的体育元素呈现出来,把学生陶冶情操、磨练意志的锻炼的能力激发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一、时尚体育的重要事项研究
了解时尚体育,真正将时尚体育的整体健康元素渗透到校园体育文化中去。
(一)时尚体育解剖
时尚体育就是将各种时尚元素融合进来,对于趣味性的体育因素认识清楚,追求欢快的健康体育标准,并且对刺激性的韵味也体现出来,这样,在全面的时尚元素都融合进来的,就会使人们在娱乐过程中,能够得到竞技的快乐,在竞技过程中又能得到思想开拓的乐趣;把握最基础性的体育要素都掌握起来,并且对全新的体育元素加以配合,表现出更加活泼的一面,具校园体育文化的制约性,应该将适应性的体育项目融合进来,带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全面提升上来,这样就应该对网球、放风筝、轮滑这些时尚的体育项目进行融合,在校园内部进行这些体育项目既能满足学生在体育参与过程中体现自身价值,又能使自己的多种能力提升上来。
(二)时尚体育的建设标准提升
在校园内部体现时尚体育的价值,就应该对全面的时尚元素与整体的建设标准进行提升,在社会大环境的时尚元素的带动下,应该将原有的体育元素进行解剖渗透,比如对轮滑这种表演性的时尚体育项目,就应该将其中的节奏感体现出来,对学生的节奏训练有较大的提升。
渗透全新的元素,真正把学生的思想性的体育建设运用好,利用全面的系统内部的灵活思路,根据校园内部的实际情况,将一些大型的时尚体育进行整改,把握对整体与单体的重点研究,组织竞技性的比赛,并且对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文明体现、不断创新的内容呈现出来。
二、时尚体育带动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建设分析
利用时尚体育中先进文化思想元素,真正将学生创新的能力提升上来,不断融合更加有效的精神内涵与全面的竞技内容,使更加可行的计划性与前瞻性的技术能够体现出来。
(一)时尚体育的重要意义
时尚体育的内涵就是将人们在参与过程中,将趣味性、多功能性、休闲性、教育性、开放性的精神元素体现出来,尤其是在校园文化的渗透上,就应该将校园内部的整体性的建设标准做个有效的规划,把握细节与整体的时尚元素的建设标准;在进行开拓性与时尚性渗透灌输过程中,对学生有较为大的帮助,并且将文化性的建设元素进行融合,利用原有时尚体育的重点思想内涵,把握较为新颖的思想文化渗透原则,真正将内部与外部的环境结合起来,把握较为震撼的时尚思想,使自身的内涵能够体现出来,同时通过体育对学生体能上有较大帮助,真正将自身的思想性的建设标准也提升上来,把握较为精准的体育思想实现原则,使全面的时尚性的建设内容能够完善提升上来。
(二)时尚体育创新建设事项分析
进行创新运用,在进行对时尚体育解剖过程中,融合多种元素,对全面的时尚标准与体育建设的创新元素进行融合,在不断弥补与创新发展过程中,找到更加有效的途径,使自身的建设效果能够体现出来,对时尚体育在校园中的传播途径更加多元化,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时尚沟通能力也提升上来。
首先,应该对时尚体育的全面内容进行整体融会贯通,把握较好的建设方案,先将计划性的建设内容体现出来,捕捉较为创新的元素,将重要与非重点的建设原则进行关注,了解体系内部的建设思想,把握自身与整体的建设思想的渗透原则,比如对轮滑与跑酷的结合事项来说,就应该将安全因素放在首要位置来抓,在进行全面的结合过程中,为了使轮滑运动更加有时尚的感觉,利用不同的跑酷方式进行全面协调,把握自身的建设内容,注意安全,把握创新的视觉效果的体现力度,使整体的内容进行全新的融合,使轮滑运动能够更加有活力。
其次,将创新性的基础性原则进行渗透,利用长期建设总结出来的经验,把握内部与外部的建设准则,使建设性的时尚体育能够体现出更加科学规范化的状态,放眼未来,积极捕捉到更加创新的理念,利用创新提升标准,使时尚体育更加时尚,使多元素的内容不断渗透,激发学生意志与品德高尚的情操。
另外,将开放性、时尚性的精神元素体现出来,把握更加有效的建设办法,使自身能力能够体现出来,不断创新、不断改造,将时下最时尚的元素能够渗透进去,将自身的能力能够激发出来,把握较好的创新原则,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融合时尚性的建设标准,使完善的建设准则能够体现出来,勇于创新建设,勇于改造融合,使时尚体现在引导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杜鹏.艺术院校学生思想状况的调研报告——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为例[J].新西部.2010(1).
篇6
关键词:教育新文化 环境 理念 行为 活动
一、学校教育新文化的认知
社会的文明进步首先是文化与教育的进步。学校这个教育机构要创新,就必须形成与时俱进的特色文化,构建符合社会文化运动的教育新文化。只有文化的变革才会带来发展的,充满时代生命力的教育。
先进的教育理论诚然可以成为我们前行的指南针,但正如每一艘航船产地不同,制造材质不同,修造年代的不同,航行的目的不同,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在新课改背景下,只有把握每个学校的不同特色,才能办出特色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富有创新探索能力的学生。
二、各种教育新文化的载体
一切从实际出发,“生活即教育”。一个学校有它独特的发展历史、人文环境,有它独特的文化氛围。所以,学校教育新文化应该是一种因地制宜的文化,具体来讲它应当以教育的价值取向为核心,以教师文化、学生文化为人本载体,以校园文化为环境载体,以年级文化、班级文化为传承载体,以管理文化为创新的有机整体。
(一)体现学校个性文化内涵的环境载体
任何一所名校都有其鲜明的办学特色、独立的品牌。富于学校个性文化内涵的教育文化就是办学特色和品牌的精神内核。
大石中学是一所农村高完中,却有着卓尔不群的学校文化。学校结合实际,发掘出特色文化――石头文化。石头文化是大石中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不仅增加了校园的生机与活力,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也提升了全校师生的文化品位。在环境上,以石头为视觉载体,营造校园石头文化氛围,布置大量石头人文景观、名人头像,镌刻名人名言,制作艺术墙等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于是这“魂”便有了形,有形的东西才容易把握,才不会那么难以捉摸。
(二)体现价值取向,育人目标的理念载体。
一个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以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办学,办学理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规定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和社会追求,它扎根于每个师生的心灵深处,它规范和指导着师生的思想行为。
大石中学集全体师生智慧提炼出“沉稳、厚重、质朴、谦逊、坚毅、永恒”的石头精神,“厚重为人,沉稳做事,质朴生活,谦逊学习,坚毅克难,永恒教书育人和求知”。学校的办学理念是“育人为本,点石成金”。特色文化建设过程中经历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三个过程。通过看石,听石等活动让师生从视觉、听觉上获得初步感知,形成心理文化认同;通过赏石、写石、咏石、品石、用石、颂石让师生从心理认同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自觉运用石头精神解决问题;最后在不断的探究中升华石头精神,使其成为大中人的心理自信。理念通过物化的形态,贯穿于学校文化育人的始终,从而推动学校的发展。
(三)班风、学风、教风、校风――学校文化的行为载体。
“班风”是由班级成员共同营造的反映整体精神风貌与个性特点的一种行为风气。“学风”既指学校的治学精神、态度、原则,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规范、思想道德、学习态度、精神风貌。“教风”是教师道德、才学、作风、素养、治教的集中反映。这些共同形成良好的校风,从思想到行为,从教师到学生,从外部环境到内部管理,成为学校文化的行为载体。
大石中学开展两风建设年主题活动,倡导教师严谨治学,认真育人;要求学生规范行为,努力上进。从教室布置到活动开展,从管理模式到学习方式,从教学艺术到教育科研无不体现浓郁的学习风气,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既有理论上的宣传与倡导,又有制度上的约束和激励,表现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持之以恒,蔚然成风。
(四)体现文化育人的活动载体
课外活动蕴藏着巨大的教育功能,一个富有活力的学校,活动开展必然是有声有色的。一个学校的文化除了课堂上的孜孜以求,还要有活学活用的空间,否则创新思维必将囚禁于牢笼,是无法形成和社会发展相匹配的文化教育的。
大石中学开办各种辅导班,每年举办“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文化节”等节日,为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开拓创新的科技发明,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竞技,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搭建良好的平台。以“秧歌舞”为特色的校园大课间活动因地制宜,结合农村学校特点,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秧歌形式,集舞蹈和运动锻炼为一体,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就是体现文化育人的活动载体。
(五)体现继承与创新的文化管理载体
学校教育文化中占据显著位置的是学校管理体系,学校管理包括刚性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机构,以及以效率为中心的管理活动。只有充满温情的人文氛围,让教师把学校视为自己生活与发展的地方的管理,才能把物质的环境载体、文化育人的活动载体、学校发展的理念载体等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文化管理就是要通过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学校组织文化,激励和规范师生的行为,增强群体的凝聚力、亲和力和战斗力,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因而学校教育新文化要有体现继承与创新的文化管理载体。
篇7
关键词:产品设计;创新方法;脸谱元素;设计构成
在全球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文创产品正在大批量新生而出,但是那些真的都是代表我国传统文化的产品吗?这个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下面我们来探讨下中国传统文化——脸谱元素在产品设计中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
一脸谱元素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现今传统文化艺术正不断地传承与蓬勃发展着,脸谱艺术也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戏剧和艺术之中,以一种快速而又悄无声息的方式密切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传统脸谱艺术与当代审美文化的结合,不仅让高冷的艺术更大众化,也让世界更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脸谱从“古”的延续到“今”的转变,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品质转化与质的飞跃,也得到了更宽泛的传播效应。脸谱的图案和色彩已被广泛地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并极具各自的风格,特色鲜明。在各种产品、家居、包装、瓷器、时尚用品、服装等上都能看到风格各异的脸谱形象,从中足已见证脸谱在人们生活中不可磨灭的重要地位,说明脸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从国、内外对脸谱的一致热衷和追崇中,我们可以悟出一点道理:古典未必就是古。传统文化依就在传承与发展,与设计融合是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经之出路,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之时也必须加快更近现代化的创新设计方法。产品设计与脸谱图案的集合并不是1+1=2的叠加组合,而是设计出摘要:本文分析了现今脸谱元素产品的应用现状,发现在产品设计中所出现的问题,结合设计基础构成方法,提炼出脸谱元素在产品设计中的的创新方法。并提出不能一味地停留在肤浅的表面,必须找到设计与传统文化中的融合点。让产品设计传达脸谱的“形与神”,通过设计解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来的新产品应该要产生出新的内涵寓意,在起到脸谱文化传承的同时,能产生新的文化精神。从目前市场上来看,脸谱的符号图形与服饰和日用百货的集合比较多,如家里的旅游摆件、挂饰、衣服、鞋袜、包、文具、电子产品等,不过大多都是平面上应用。只是图案与产品的叠加,只是一味地复制,产品缺少精致感和创新感。
1.1脸谱元素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旅游产品类脸谱元素系列产品应用在旅游产品中是非常普遍的,脸谱元素拥有着多种多样的人物模型,每个人物又演绎着不同的性格、特点和人生,每个人物的脸上呈现出形态各异的图案。现在脸谱元素在旅游产品中的应用,还只是一味地简单复制图案,做工粗制滥造,生搬硬套的痕迹随处可见。然而,当脸谱元素的系列应用在三国五虎将杯垫(图1)中时,可看出该产品的设计是直接应用了“粘贴复制”的快捷键,把脸谱元素的整体图形直接覆盖在产品的表面,只是一种“死板”的装饰产品,丝毫没有体现出脸谱元素的“文化与内涵”,并没有与产品功能等相结合。脸谱纪念品运用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与使用功能的结合不够巧妙,在造型、色彩搭配、选材上缺乏推敲。总的来说,创造性的缺乏是现有的脸谱纪念品设计中存在的最严重的缺陷,不能满足消费者求新求异的购买欲望的同时,不能体现文化的蕴意。文具产品类随着我国教育文化市场进程逐步加快,经济形态的改变,众多商品儿童文具产品不约而同地开始借用脸谱元素作为包装设计中一个重要的视觉识别元素。以图2为例,“印象中国”——国粹系列文具,以脸谱文具包装为选题,根据人们的爱好和心理特征,利用脸谱的部分形象与整体文具产品相结合的包装设计。这一系列产品比图1的产品设计有所小改进,但是图2的产品也只是把整体的脸谱元素切割之后的部分图形,实际上并没有创新性。每当国家大型活动所推崇的传统元素被认可后,它会被贴在各类产品表面。当他们像贴标签一样贴上这个传统元素的时候,断然不会考虑元素与产品的联系,更不会去思索从设计的角度而言,它与产品有着怎样的关系与作用。当设计发展到这一步,脸谱元素就像牛皮癣小广告一样逐渐开始遭人厌恶。虽然,脸谱元素的应用在生活中已随处可见,但是怎么样解析、利用并创新脸谱元素在设计中的应用,还是值得大家去思考探索创新的问题。
1.2脸谱元素在产品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现有的大部分文创产品,都是为了所谓的视觉美感与传统元素的结合,结果都是“复制粘贴”传统元素的图标,直接运用到产品的表面,这就是他们所谓的“文创产品”。只是一味地把脸谱元素不假思索、生搬硬套地停留在产品表面,没有做到真正解析脸谱元素并创新应用到产品设计中去,至此我国许多文创产品始终不能体现出我国传统元素的内涵和精髓,不能进行更好地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只是停留在传统文化表面,而没有深入挖掘其中的本质和精髓。长期已久之后,人们就会对传统元素有所曲解和误导。我们应先通过对脸谱元素及其蕴含的鲜明特色的阐释,分析其传承的意义,并探求脸谱元素在产品设计中的创新方法,从而一改现有的产品设计中肤浅的“标签化”,转为文化深层次的理解和设计创新,使中国传统脸谱艺术在国际中获得重生。
二脸谱元素在产品设计中的创新方法
将脸谱元素运用到现代产品设计中,必须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对脸谱元素进行创新。这就需要设计者对脸谱元素的平面及彩色进行分离、切割、错位、变异、打散、群化、互衬、重构等表现形式与新技巧的创新,使其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形神韵,又具有现代设计的意味。在包豪斯的设计基础中,我们耳闻能详的三大构成,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无疑都在产品设计中都会有所体现。在脸谱元素中,最能给人视觉冲击力的便是它独特而又鲜明的色彩构成。通过脸谱色彩便能直观地识别出人物的忠、奸、善、恶、礼、义、廉、耻等特征。脸谱的色彩或对比、或呼应、或点缀、或对称、或均衡、或变化、或统一、或节奏等都很好地运用了艺术形式美的法则,并将脸谱中的点、线、面、色块在符合人物性格的前提下做到繁简相宜,夸张有趣。这绝不是一朝一夕、灵机一动可以达到的。脸谱的图式化过程一定是经过了漫长时间,在前人不断提炼、不断修正,蕴含了无数人的智慧后,才逐渐发展到今天。色彩正是产品设计中的重要元素和不和或缺的组成部分,巧妙而灵活地运用脸谱元素中的色彩,可以极大提升设计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价值。利用脸谱中的色彩元素创新设计,结合脸谱艺术在形式、色彩、布局等视觉的形式规律,从中吸取有益营养,并运用在设计当中,体现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散发出优美的艺术魅力。而今,在产品设计中真正体现脸谱元素独特魅力的产品极少,前人设计师们一直在模仿脸谱的样式,却始终无法超越真正的脸谱,其归根结底是无法提炼出脸谱元素神韵并加以创新设计。脸谱元素在产品设计中的创新设计方法有多种,可与三大构成(1、设计基础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2、绘画基础构成:点、线、面;)结合,提炼出新的设计方法,创造出新元化的产品。
2.1对比调和——型之结构
脸谱以其用色大胆而著称,以简洁概括的方式对色彩进行组合搭配,注重色彩的强烈对比,善于运用明度、纯度极高的色彩进行搭配对比,视觉效果突出醒目。对比与调合在戏曲脸谱的色彩表现中是相辅相成的。在脸谱中常常出现的对比色,加以显示出人物性格、心理等特征,而我们在设计产品中,也利用色彩的对比应用巧妙地体现产品的装饰性,并与结构造型的形式穿插在产品中担任起一定的功能或作用,脸谱元素在产品设计中担负起了除了视觉效果之外的更为有价值意义的设计作用。产品的视觉效果是在色彩对比中得出的,在对比中使产品形态、造型、结构的特征更为明确而强烈。在产品设计中也可以利用脸谱色相的对比来为产品增添光彩,并与材料、机理相互结合、对比,就可体现出一款产品的高端与品质。从newbalance576脸谱跑鞋(图3)中,其中黄、绿色是脸谱元素中少有的对比形式,整体鞋体以绿色为主,黄色为辅,期间又穿插黑白两色为衬托,并利用产品的不同材质与机理对比来划分色彩,又在logo处画龙点睛地创新了一个新的现代人的脸谱,在鞋底位置也与鞋面颜色进行对比呼应。此款鞋很好地利用脸谱色彩的对比,一眼就能让人感受到产品的创新意识并与脸谱结合得恰到好处,凸显出了脸谱色彩的神韵和体现出跑鞋的流线型运动感。应提炼脸谱的色彩对比运用到产品设计中去,从而创新出更多更好的产品设计。
2.2再现重构——形之重塑
平面构成是现代设计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运用点、线、面组成。而点、线、面又是产品造型元素中最基本的形象元素。从戏曲脸谱的谱式能够看出其具有平面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将点、线、面、色按一定章法组织而成的图案造型。脸谱将西方的平面构成艺术体系同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充分融合到了一起。现今生活中出现的脸谱产品,只是把脸谱元素作为产品的一种常用的装饰手段。脸谱元素应被抽象化地提炼,并更多地与产品的语义、使用情景、功能相结合,既不失审美效果又能与产品相辅相成。脸谱元素再现的表现形式应运用更多地将元素做立体的造型化设计,而不单单仅限于平面装饰的样式,或在产品造型的某个局部融合脸谱元素的抽象造型,这种运用是以敷衍为前提的,而并非是选取脸谱元素做创新设计。在中国设计迈向国际化的大背景下,脸谱元素已成为国际大师们的灵感来源。例如:宝马“BMW之悦”(图4),突破传统思维并加以创新脸谱。在“宝马之悦”的创意中可以看到众多中国元素,取脸谱元素的“形”为创意设计的车。宝马汽车的前脸融入了京剧脸谱的五官,并将蓝白相间的车身变成窦尔敦脸上的油彩,“离形”的重构了一个形神兼具给人耳目一新的车型。车的整体造型既满足了国际审美需求,又充分展现了其文化底蕴,并彰显其独特的个性。脸谱元素在此车设计中,“离形”重塑同中国画中所说的“重神似而轻形似”的美学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将脸谱元素创新设计之后的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不仅活灵活现地运用了脸谱的独特色彩,而且取之脸谱的“形”,将产品分割重构来为车的外观造型做了与众不同的现代脸谱创新设计。
三总结
篇8
1 创新文化理论渊源
1.1 创新系统理论
19世纪80年代,英国学者弗里曼对日本进行分析,把创新系统看做是由公共和私有机构组成的文化体系网络系统,该文化体系中各个行为主体的活动及其相互作用旨在经济地创造、引入、改进和扩散知识和技术,使一国的技术创新取得更好绩效。在创新系统的演化过程中,强调系统中各行为主体的制度安排及相互学习过程的重要性。位于该系统中心的是企业、企业组织生产和创新方式以及企业用以获得外部知识的渠道,这些知识源可能是其他企业、公共和私营研究所、大学或技术转移机构。
相对应的,区域创新体系是借鉴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以国内特定区域的创新问题,指的是在特定的经济区域内,各种与创新相联系的机构和组织、创新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以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和政策网络。其研究主要侧重对“系统”内的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等进行综合研究。
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的发展下,区域创新系统正在成为创新系统研究的热点,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子系统,区域创新系统是在中观层面强调以形成优势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的完整性,并且具有区内创新资源流动性好的优势,因此,区域创新文化体系成为决定特定区域经济发展效益的深层因素。
1.2 创新文化
建构创新文化体系提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达到科技创新的目的,通过各种方式包括产业集聚、科技园或创业园等形成具有环境友好型技术且效益最优、环保节能型的循环经济体系。比如有关学者提出建立创意园、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以建设创意城市以至创新型国家。创新文化的中心价值和核心概念就是“创新”。有学者认为创新文化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励或激发人们去创新的文化。它不仅涉及制度层面和物化形式层面,更重要的是涉及精神理念和价值层面。也有学者认为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相关的文化形态,包括观念创新文化、制度创新文化、环境创新文化三个层次。有的指出其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文化对创新的作用,这是一种外在于创新实践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二是创新的内在动力因素,包括创新观念、价值取向、精神、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对于创新文化来说,不仅要以科学的实证性和逻辑性为基础,而且以科学的思想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为主导,也就是要从内部和外部为科学活动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去进行科技创新。
2 海西建设需要创新文化
2.1 共同的难题
科技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但是本质上是科学理论走在技术和生产前面,为技术和生产提供各种可能的途径。同时科学进步与社会、经济、文化的深层互动所产生的新的启示和理念,已经辐射和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1.1风险负荷。科学技术作为现代社会的工具,成为学术界分析导致现代社会风险增长的原因时的重要风险源。风险社会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环境、社会、经济问题,都可能在微小的不确定因素干扰下引发重大事件。人类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诸如水、能源、环境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既是重大科技问题,也是经济问题乃至社会问题。虽然全球经济危机进入缓和趋势,但是隐藏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使人类进入了缓和与未知的动荡并存的后危机时代。这些问题的解决已经超出科技能力范围。它要求我们按照新的原则组织研究开发和生产过程,科技进步需要革命性的观念变革。
2.1.2科学技术对人的冲击。我们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人类的许多智慧和能力在丢失。正如马尔库塞等人说的那样,科学技术大发展,也意味着统治人的手段的发展。人们成为科学技术的支配物和监视对象,人越来越面具化、符号化,任何人之间的沟通越来越间接和隔膜。科学技术对人性和价值的冲击还表现为它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的危机和极大隐患。其中最大的危机就是军事技术的发展。
2.2 科技创新
2.2.1科技创新的要素。科技创新必须具备四个要素,即风险资本、基础设施、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有利于活跃思想的文化氛围。基础科学的新突破、市场新需求的刺激都是现代技术发展的重要来源,市场新需求在科技与经济全球化浪潮的相互激荡中尤为明显。同时新工艺、新产品在生产过程的实际应用和市场营销中的实际成功是创新技术完成的过程步骤,这些都需要一个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闽南文化,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海洋文化,具有冒险、不断探索和破旧立新等特征,这是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创新文化体系的重要保证。
2.2.2科学精神。科学作为一项重要的认识活动,科学强调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和不断奋斗的精神,体现着人类的一种崇高的理想和精神。科学精神,具体包括自由探索的精神,勇于批判、大胆创新和严谨求实的精神等等。另外,科学家的科学行动中也应该渗透人文价值,培养一批在科学观上具有一定人文科学基础的科研人员,是海西经济区创新系统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创新文化体系的构建,需要福建各高校倡导创业创新教育、科研机构注重创新精神、以及对大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2.3 文化“软实力”
2.3.1文化驱动力。创新文化在海西经济区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创新文化是自主创新活动之魂,是其理念先导与文化支撑,也体现为一种文化“软实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具体而言,创新文化是在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层面上提升主体自主创新贡献力的前提,是从制度角度提高区域自主创新力的基础,是从环境角度建构区域创新体系的系统软件。
2.3.2直接经济效益。文化创意产业本身是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产业优化升级生产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的策动力,是实现自主创新的途径之一。发展创意产业是化解资源、环境资本制约经济发展瓶颈的有效措施。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知名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企业以及具有区域性特色的文化产业群的规模发展,能够给海西经济建设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
3 发展海西创新文化的建议
3.1 需要新的世界观
构建创新文化体系,需要的是这样一种思考方式,将人本身看做是目的,让科研人员或创造者自觉地将科技创新同自己的人生理想、目标、价值联系在一起,使创新主体能够在积极向上的创新氛围中合作与竞争。世界观的改变,即技术观的改变,在过去,人与自然相互对抗,人征服自然。现在是人与自然相互生成的过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辨析: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是人与自然相互生成的统一体。这里的自然界,已经是人化的自然,它为人的生活、人的本质的实现提供了现实基础,也为人的科学提供了基础。这个基础的本质是感性的。他认为,感性必须是一切科学的基础。这里的感性是指感性活动,即工业和生产实践,是自然与人的内在统一的基础。同时,只有通过实践,人与自然的统一才能现实地、历史地完成。
3.2 需要新的科学观
创新文化呼吁新的更加全面的科学观,克服实证主义科学观和功利主义科学观的片面性,这样才能真正地深化创新文化建设,推进科技创新活动。事实上,科学对于社会的目的、意义和价值是双重的:既有技术和经济方面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又有文化和精神方面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反过来,社会给予科学的推动力也是双重的:既有来自技术和经济方面的推动力也有来自文化和精神方面的推动力。以科学的文化性和精神性为先导,有利于促进科学与社会之间在经济和技术层面的互动关系,有利于实现人文精神在科学观中的体现。传统科学观存在两种忽视人文价值倾向,包括逻辑实证主义科学观和功利主义科学观。功利主义科学观不仅抹杀科学的内在动力、目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对科学的外在的动力、目的、意义和价值也做了极为片面的理解。它将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仅仅锁定在技术和经济层面,而看不到二者之间在文化和精神层面的深刻联系。而功利主义科学观的偏颇就在于,它只强调科学与社会之间在技术和经济层面的互动关系,而抹杀了科学与社会在文化和精神层面的互动关系,导致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过于功利化、肤浅化和平庸化,从而使科学与社会都缺失一种来自文化和精神层面的巨大资源和推动力。
3.3 需要新的技术观
创新文化建设需要树立一种新的技术观,需要在技术发展过程中强调“人文关怀”,即将人文关怀渗透入具体技术的开发过程和投入生产过程。这样的技术观,需要颠覆传统的科学技术的价值中立,需要科技人员做技术后果的预想,需要对正确的和错误的技术进行“扬弃”,在这种扬弃的基础上获得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新的技术观具有人文关怀的技术,在某种层面上来讲就是环境友好型技术或这种技术在生成过程中是通过人的智慧、才智特别是一种特定的思维习惯或更广义上的区域文化特质,理性层面的技术研发程序或实验而形成的创新技术。
4 结论
创新文化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所贯穿并渗透到所有领域和所有行业的全局性的文化,也体现为一种文化“软实力”,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海西创新文化体系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包含了全新的世界观、科学观和具有人文关怀的技术观,其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必须从精神理念和价值层面、制度层面和外部环境等多个方面充分构建。
参考文献:
[1] 费多益.科学价值论[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2] 徐冠华.大力构建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J].中国软科学,2001,(3):1-7.
[3] 邱成利,魏际刚.论构建区域创新文化环境与对策[J].科学管理研究,2003,(5):25-28.
[4] 孟建伟.创新文化与科学观的转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4):17-23.
篇9
【关键词】国家文化中心北京文化建设
推进国家文化中心建设,是国家赋予北京的重要功能和责任,也是北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任务和途径。探讨国家文化中心的内涵,对新形势下中国国家文化中心应具备的特征进行高端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国家文化中心的内涵及特征
国家文化中心是具有雄厚的文化发展基础,在一个国家的文化领域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对一个国家其他地区的文化发展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示范作用的区域。它主导全国文化发展的方向,引领国家文化发展的进程;国家文化中心又是国际文化汇聚和辐射的中心,反映国家的文化精神、文化形象和文化价值,体现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相对于普通的地域性城市,国家文化中心通常具备以下特征:
主导性主导全国文化发展的方向。国家文化中心把握主流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体现国家文化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导向的文化,在构建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中起主导作用。
引领性引领国家文化发展的进程。国家文化中心以其良好的文化基础和高于国内其他城市的文化生产力,引领国家文化创新发展的方向,是国家文化产品的研发与聚集中心,对全国文化的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和鲜明的示范性,引领着全国文化发展的进程。
集大成集中体现国家的文化传统。与普通的地域性城市相比,国家文化中心不仅具有地域文化特色,更集全国文化之大成,体现一个国家整体的文化传统、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形象。
世界性影响世界文化发展格局。国家文化中心是国家进行国际文化交流的桥头堡,是一个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发挥文化影响力的主要力量,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当然,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及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不同的国家文化中心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力及影响的程度存在巨大的差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文化中心的特征
作为国家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北京要打造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文化中心应具备以下主要特征:
一是引领先进文化。即坚持先进方向,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发挥首都文化建设在国家文化建设中的代表、引领和服务功能。在多元文化并存的背景下,中国的国家文化中心必须更加自觉地承担起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责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体现国家文化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导向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思潮,构筑精神文化高地,推动社会进步,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发挥带头和示范作用。
二是体现和谐宜居。即坚持以人为本,在推进民生发展、文化发展、文明发展、和谐发展的基础上,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北京成为最具人文关怀,最显文明风采,最为和谐宜居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通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通过大力推动改革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围绕制约和影响北京科学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提升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法规支撑体系,均衡地配置公共文化资源,搞好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逐步解决“看病难”、“入托难”、“出行难”、“养老难”、“住房难”等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进一步发挥文博场馆的公共服务职能,切实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制度与政策安排。在全国率先建成完备发达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保障首都市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
三是驱动文化创新。即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培育创新文化,形成创新驱动、高端引领的科学发展之路。通过实施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双轮驱动”战略,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使北京成为驱动全国文化创新的中枢高地。
公益性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在全国率先建成完备发达的公共服务体系。第一,为大众提供多层次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通过创新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思路,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依照公益、基本、均等、便利的原则,为大众提供多层次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第二,免费开放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广场、全民健身园地等;第三,完善公众文化基础设施。建成一批既有民族风格、北京特色,又具有时代特征、为大众所认可的文化地标;第四,公共文化设施的有效利用率进一步提高。通过引导和促进文化市场的良性发展,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有效利用率。
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首都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完善政策,搭建平台,整合资源,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北京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第一,通过转企改制,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在转企改制的基础上,打造出在全国具有引领和示范意义的 “文化航母”。第二,创新文化行政管理体制。为适应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的新要求,把政府职能从管微观转向管宏观,从管直属单位转向管全社会,从直接管理转向法律、经济、行政多种方式相结合,做好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探索管人、管事、管市场、管导向相结合的文化市场监管机构,建立综合的行政主体和文化执法主体,确保文化安全。 第三,文化产业业态更加丰富。用科技创新推动文化创新,把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和现实影响力,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催生新的业态。第四,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体系更加完善。通过引导北京高端产业功能区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建成几个大型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使之成为产业链完整、实力强大的国家文化创新示范基地。第五,推出文化精品。通过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出一批具有“中国气派”、“北京特色”和强烈时代感的文化精品。第六,成为创新人才建设高地。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开拓人才培养领域,造就一大批文化人才。
四是彰显东方魅力。具有特殊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的城市,无疑是充满无穷魅力的城市。北京,这座散发着东方文化独特魅力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当代中国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生产的中心区域和最先进成就的体现者,在全球价值重建的舞台上,日益彰显其高度的文化自信和独特魅力。
北京文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第一,宽容和谐的城市文化精神:北京城市文化最体现东方文化特征的就是包容与和谐,海纳百川、天人合一的理念渗透在城市文化的方方面面。第二,气势恢宏的皇家文化:北京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代封建王朝明和清的都城,其紫禁城文化、城垣文化、坛庙文化、园林文化、寝陵文化等六大部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最高成就。第三,源远流长、积淀深厚的北京民俗:多民族文化锻造的北京民俗文化胡同文化、四合院文化、庙会文化、老北京土语文化、戏曲戏剧文化、老字号文化、私家园林文化等,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庄重和谐、雅俗共赏的特色。第四,人文景观文化:以长城文化、大运河文化等为代表的人文景观文化,多姿多彩,体现了中国人的高超智慧。第五,文化艺术成果:在京味文学、美术、戏剧、曲艺等领域涌现了一大批高雅精致的作品,反映了北京人的审美追求和对北京城的独特感受,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五是拥有恒久活力。在世界上众多的国家文化中心中,像北京这样既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又能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进行新的文化创造,在全球化多元文化的激荡中与时俱进,极其罕见。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文化发展中的自信与包容,使北京这个中国的国家文化中心显示出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的高度自信,以文化的大开放迎来文化的大繁荣,凸显中国国家文化的价值取向、文化身份和话语权;同时,又使北京能够兼容并蓄、取长补短,不断剔除传统文化中腐朽落后的部分,吸收异域文化的有益养分,将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与构建和谐世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相结合,将提升中华文化竞争力与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相结合,内外兼修,持续增强文化创新能力。因此,中国的国家文化中心既古典又时尚,既传统又现代,不断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与恒久的活力。北京建设国家文化中心,也就成为永久的“进行时”。
篇10
摘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信息的多样化让人们开始逐渐的忘却我们的传统文化。每当人们在一天的辛苦之后,都会到茶馆去品茶,以此来舒缓自己的心事和压力,同时也化解了一天的疲惫。社会的变迁与发展,茶馆那儒雅的性格却没随着它的功能和内涵而改变,因为它早已根植于人们心中。在茶馆体现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古典的木雕装饰艺术当然是不可或缺的。古典木雕装饰艺术在融入新元素的现代型茶馆中依然占据重要地位。木雕装饰艺术以其特有的装饰美和艺术美,使茶馆的室内装饰显得更加的别具一格、富有魅力,而木雕艺术的丰富雕刻技法和图案也给茶馆增添了新的动力、活力及生命力,很好的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一种浓重的古典文化气息也很好的衬托出来,给茶馆提供了优雅环境和文化内涵的装饰。
关键词:木雕装饰艺术 茶馆 中国传统文化 精神需求
木雕艺术作为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通过祖先们的劳动创造,木雕艺术被应用到各个领域。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深入至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人们在紧张的工作和学习之余更加注重精神的享受,中国悠久的茶文化也因此繁荣起来。作为茶文化在当代社会中主要的传承和发展载体——茶馆,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在中国的每个城市,茶馆在现代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是的,我们需要茶馆,需要这个可以使人们放松身心、舒缓内心压力的空间。因此,在历经了千年以及社会的几经变迁之后,茶馆依然屹立社会,相信在未来,茶馆在人们的生活中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的作用。
在我看来,具有中国传统艺术美的木雕艺术和茶馆的结合是历史和时代的产物。随着木雕艺术技法的不断更进,茶馆文化也在不断发展,两者都需要不断的推陈出新,把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独特技艺继续发展下去,因为它们被赋予了历史的使命。在艺术设计中,把木雕艺术和茶馆装饰相结合,这对两者的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结合也要靠传统和新方法的共同塑造。下面我将就木雕艺术和茶馆结合所体现的特征,具体分析一下。
(一) 继承中创新
木雕艺术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前人所留下的宝贵遗产。经过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木雕艺术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了,木雕艺术的独特魅力和表现技法使我们国家的装饰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今,这些木雕装饰艺术仍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而作为人们心中一直代表着传统文化特性的茶馆,在其中应用传统的木雕艺术装饰,很好的表现了我国传统的古典文化。所以,在今后的在茶馆设计中,我们要吸取传统木雕艺术的优秀文化传统,来作为我们今后的一种最佳的创作手法。但是,在吸取传统木雕艺术的同时,可是不能仅仅只有继承,我们只有在原有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对木雕艺术进行不断的发展和创新,木雕艺术才能永葆青春,实现长足发展。木雕艺术的历史局限性让其在时代的发展中必须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并用全新的设计理念保留其精髓部分。
木雕艺术不论是在题材方面还是在装饰本身的笔触、技法、线条等方面,在它产生的那一刻起就在不停变化着。随着木雕新材质、新技法的出现以及人们审美标准的不断发展而其进行着不停的变化,这种不停的变化体现在我们不断创新发展之上,因此,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表现这种创新:
首先,是形式上的创新:
木雕艺术创新的主体可以说是形式上的创新,这种创新不但包含着对木雕艺术进行新的夸张变形和结构简化;还包含着如外来的元素和时代特征的元素等信息元素的创新和新元素的利用,这种形式上的创新方法不但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很好的体现了这个时代鲜明的特点。
其次,是表现方法的创新:
表现方法的创新是指木雕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发生率变化,例如一些原有基础之上的表现手法的创新,以及创造出了新的表现手法等变化。新的表现手法的创新体现在一些室内家具制作和陈设品的制作上,它们不仅仅局限于传统设备,而是运用了新的制作设备,如激光雕刻机等机械设备。这些具有高技术水平的现代化设备的应用,打破了常规的雕刻制作过程,提高了制作效率,加快了制造速度,更加有利于木雕艺术的大规模化发展。
最后,是应用范围的创新:
应用范围的创新是指木雕艺术所涉及应用的范围发生了改变,也可以说它的载体发生了变化。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的不断繁荣,人们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当然对一些给人们提供娱乐和休闲的场所、自己的居所都有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木雕艺术的应用范围也就更加的广泛。因此,木雕艺术开始逐渐的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也是处处可见的。
(二)精神需求的体现
茶馆,这个特殊的空间,不同于一般的商业空间,是现代社会中少有的具有中国古典文化传统的地方,它不仅仅是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喝茶、品茶的场所,而是人们缓解内心压力和舒缓心中不快的独特心灵空间,也给人们提供了精神方面的需求。是的,我们需要这个空间,需要这个能够体现中国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的空间。
在茶馆的装饰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木雕装饰艺术,这种木雕艺术的巧妙应用不只是为了追求别致美观的艺术装饰效果,而是人们对精神需求的追求。其实每件木雕艺术品都是有生命的,它们那不同的雕刻技法都代表了某种寓意和含义,是一种无限的遐想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三)新文化内涵的体现
茶馆拥有者悠久的历史,在很多人眼里它不仅仅是一个喝茶的地方,更是一个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气质的场所。而我国的木雕工艺同样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它能够很好的体现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在茶馆的装饰中木雕艺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万象更新成为必然。那么茶馆中的木雕艺术也不能停止不前,它必须要突破传统的限制,以新的形象与方式与茶馆相结合,来使应社会的发展。虽然没有具体的数据来证明茶馆中的木雕装饰对茶馆的经济效益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但是他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根植在每个中华人民的心中,所以这些传统文化的载体对人们的吸引力是巨大的。不仅我们会选择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的茶馆,很多外国人也会被它深深的吸引。
无论从文化角度来衡量还是从经济角度计算,在新时代下的传统木雕艺术不仅使得茶馆具有了更强的生命力,而且它很好的体现了当代的文化内涵。(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李砚祖主编,《环境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黄小明.浅谈东阳木雕传统工艺与现念的综合运用[J].1 994.2007合辑
[3]王强,包晓光主编,《中国传统文化精神》[M].昆仑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4]连振娟.中国茶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