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交易方式范文

时间:2024-02-01 18:11: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交易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交易方式

篇1

【关键词】仿真建模;信誉机制;电子商务;网络交易

相对于传统交易来说,网络交易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投资成本低。任何企业和个人只需在相关交易网站上产品信息或者开辟网上商铺产品信息即可。

2.加入门槛低。现阶段相关法律法规未完善交易主体登记制度,除经营性网站外,网络商品提供者无严格要求办理登记手续,即可交易信息、开始交易行为。

3.交易方式便捷。消费者可在线浏览商品,在达成购买意向后,通过网上支付以及网上银行便可以完成购买过程,并且通过便捷的物流服务可以快速收到心仪商品,整个交易足不出户即可完成。

4.交易可互动进行。消费者不单单只是浏览选择商品,同时还可以针对自己所需商品求购信息或直接在线与商家沟通,卖家可以根据买家信息或者直接与消费者沟通最终达成交易。

5.商品丰富多样。如淘宝、当当,每天均有数百万种商品在线出售,商品品种几乎囊括所有行业。

另外,与传统交易相比,网络交易中存在太多的处于虚拟状态的要素:交易双方在空间上的分离和身份上的相对匿名;作为销售主体的企业只是一个虚拟的店铺;所售产品和提供的服务未知等等。因此,信用成为网络交易的奠基石,而信誉机制问题也成为网络经济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所谓的信誉机制,即电子商务网站将在本站交易的用户的所有交易信息以及在交易中得到的反馈信息收集起来,然后通过分析、处理形成用户个人独有信誉资料,并进行公开,方便其他用户分析、了解,以决定能否与之交易。实证研究表明,信誉好的交易人能够得到更多的交易机会或者较高的交易价格,所以用户基于未来利益的考虑,必须保证和维持自己的积极信誉状况[1]。

一、计算机仿真技术简介

计算机仿真技术是以计算机为工具,以相似原理、信息技术以及各种相关应用领域的基本理论与技术为基础,根据系统试验的目的,建立(实际或设想)系统的模型,并在不同的条件下,对模型进行动态运行(试验)的一门综合性技术[2]。

从仿真方法来分,计算机仿真可分为三类:

(1)系统动力学:系统动力学研究的焦点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如何影响组织的行为[3]。系统动力学将系统的行为看成整体,而不是系统内部成员的行动。这类模型在系统层面仿真系统变化的过程。典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包括变量、

变量之间的箭头连线(也包括反馈环),用变量之间的连线表明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这种关系即可以是正反馈,也可以是负关系。系统动力学适用于理解系统复杂因果关系和时间延迟。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主要采用确定性的偏微分方程实现,不适用于有大量随机性的仿真问题。

(2)元胞自动机:元胞自动机模型主要建立在一个n*n格子结构上,每个格子代表一个元胞。模型研究每个元胞在每个时间周期中在邻居节点的影响下如何改变自身状态。从而研究空间邻近节点的微观交互过程如何涌现出宏观层次的系统模式。由此可见,这种影响主要限定在局部交互上。因而,我们也可以将元胞自动机模型视为一种特殊的多智能体仿真。

(3)多主体仿真:多主体仿真模型主要关注构成社会系统的自适应行动者的行为,以及行动者之间交互过程导致的相互影响过程,进而研究涌现的系统行为特征。所研究的行动者可以为个人,也可以为群体和组织,研究的系统包括各种宏观和微观系统。多主体仿真最适合运用在研究问题、研究假设或理论逻辑与结构化方法不一致的研究问题。近年来,在社会学、心理科学和管理学等众多学科都广泛应用多主体仿真研究方法[4]。本文选用的正是多主体仿真研究方法以及多主体仿真平台。

目前,计算机仿真技术正朝着一体化建模与仿真环境的方向稳步发展[5]。

二、实验方案设计

(一)总体思路

整个仿真过程方案设计如下:

假设分别有N个消费者和卖者,整个交易市场是完全匿名市场:

步骤1:在每轮交易开始之前,实行随机的两两配对,形成N对潜在交易对。每个Agent获得35单位货币。

消费者策略是(购买,不买)。是否选择买或不买由其购买概率和不买概率的大小随机决定。

步骤2:当他做出购买决定后,将付给相应卖方35单位货币

步骤3:卖方接到货款后,其策略空间为:(发货,不发货)。是否发货可能性取决于赋予(发货,不发货)的概率,根据赋予的概率随机决定。后果如下:

A:发货,则买方和卖方的支付为:(50,50),原因在于:买方获得物品的效用是50,卖方得到的货币为35+35=70。卖方发货的成本是20,因此其最终收益为50。

B:不发货,则买方和卖方的支付为:(0,70)。

步骤4:当买方做出不购买的决定后,无论卖方选择发货还是不发货,双方的收益均为(35,35)。

步骤5:这一轮交易结束后,双方都根据选择的策略和获得的收益进行基于EWA模式的学习。EWA学习模式可以模仿人的一些有限理,该算法考虑了人类行为的一些心里因素:遗忘、经验对行为的强化、其他策略的虚拟支付对当前策略的影响等。该算法可以部分模拟人类的一些心理影响,可以进一步扩展计算机仿真在实验经济学中的作用。然后,双方经过学习后各自调整选择策略。完毕后,步骤1开始,进行下一轮的实验。

由于水平所限,本文只设计了在无信誉机制和有信誉机制约束两种条件下的仿真。

(二)学习机制设计―EWA强化学习理论[6]

本仿真实验中参与者的学习机制基于EWA强化学习理论来设计,假定参与者考虑他们自己过去选择的信息而不考虑未选策略支付的信息。但实际上,当这两种信息可用时,参与者都会加以考虑。

(三)决策机制设计

1.无信誉机制下交易双方的决策机制:

最后,仿真过程中可根据需要加入以下限定条件:

1)卖者有信誉记录,消费者有能力查看所有记录。

2)卖者有信誉记录,消费者有能力查看所有记录,但只查看部分信誉记录(对市场的影响),增加这一有限理性后市场变化状况,是否会出现拐点?

3)卖者可以创造假的信誉记录,市场状况如何?当造假者达到某一拐点后,信誉的作用是否会崩溃?

本研究单纯用真人实验耗时耗力;可先用计算机仿真模拟,分析其可能出现的结果然后再进行真人实验,将两者结果进行比较,进一步完善计算机中虚拟人的学习模式。最后,还可以将完善的学习模式用于研究复杂的经济社会现象;这些复杂的经济社会现象有时很难用真人实验来模拟。

参考文献

[1]Su lin Ba,Pav lou P.Ev idence of the effec to f trust building techno logy in electronic markets:pr ice prem ium s and buyer behavior[J].M IS Quarter ly,2002,26(3):1-26

[2]刘瑞叶,任洪林,李志民.计算机仿真技术基础[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3]Forrester,J.W.,in World Dynamics B2-World Dynamics. 1971,MIT Press:Cambridge,MA

[4]廖列法,王刊良,基于理论构建的计算机仿真框架_步骤及检验方法研究[J].管理与系统理论和方法,2011/01

[5]王红卫,建模与仿真[M].科学出版社,2007

篇2

【关键词】移动网络;大学生;人际交往

中图分类号:TN929.5

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4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学生占比为28.6%[1] 。高校的网络兴起于学生的自发组织的校园BBS,而后转向社交网络、微博等。高校向来对网络保持警惕。有的研究将网络看作“双刃剑”,实际上是夸大了“网络致瘾”、“网恋”、“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等负面效应。我们首先不得不承认,当下正在进行着一场新的网络变革:以手机、平板电脑等手持设备,以及wifi、3G等无线网络环境构成了移动时代组合键。移动时代提前在高校中的实现,使得在传统的校园空间,因为多媒体发展成为信息化校园,而最终形成作为生活方式的“移动网络社区”。

一、高校“移动网络社区”的搭建

高校“网络社区”的结构主要分为“网络覆盖空间”、“移动上网终端”和“网络互动形式”三个方面。首先在网络环境方面,高校信息中心也正致力于构筑“智能校园”、“无线校园”。以华师大为例,免费无线网络已经覆盖了图书馆、教学楼、食堂、多数院系楼;尚有马路、草坪、操场尚未纳入。而在宿舍区,则以电信网络接入为主,目前价格在38元/月/线,2m/s带宽。其次,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度虽然至今未有权威的统计数据,但从实际日常生活中看,已经占有相当大比例,从手机操作系统看,主流主要是塞班(Symbian)、安卓(Android)以及极其相似的苹果系统(ios);包含GPRS接入方式、无线热点接入方式以及3g接入方式。第三,学生经常使用的网站通常是“自主的封闭社区”,而相对学生自发参与网络,各高校的网络建设明显滞后,高校校园网建设、官方BBS,以及人人、微博公共主页等,都无法与学生自主营建的网络空间相较。

从时间上看,张子让[2] 在十年前的一份调查发现大学生上网高峰是在晚上,所不同的是延续时间较长,从18:00点以后到24:00点,一直有20%~30%的大学生在网上,84.1%是查找资料。而在现在,由于手机上网的普及,学生在课堂上也会发生上网行为,上网时长和频率大大增长。在从“双刃剑”的工具到成为大学生的生活环境,网络因为移动设备的进入显得完整,传统互联网也已从静态走向动态。

二、高校“移动网络社区”中学生的交往形式

(一)时空延展——网络熟人社会

与其它群体所不同,大学生上网通常在熟人当中进行。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指出:“网络的虚拟性质,和真实社会并不矛盾,但是,不同人群的网络,其‘虚拟度’有很大的差别。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越是社会化程度高、社会阅历丰富的人群,其网络的‘真实度’更高。”此外,移动网络的出现,延展了大学生互动的时空,构建的新的虚拟空间,与现实社会产生了补充、交织、互相影响的关系。正如威尔曼(Willmann)所写的:“互联网沟通对于实质的社交关系的影响,并不会造成社会生活的贫乏。事实上这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零和游戏,相反地,通过互联网所获得的沟通纽带,常常导致了更多现实的社交纽带。”

对大学生群体与网络的讨论,往往将已成年的大学生看作“心理未成年人”看待。有专家认为:“他们(大学生)更乐于使用匿名方式和网络虚拟空间交流思想、传递情感、宣泄压力;他们更自觉地追求平等、更加注重自我意识,希望得到尊重的愿望增强[3] 。”匿名的方式,通常被理解为自我保护,也经常被总结为一般网民上网主流模式。但现实是,至少随着社交网络即web2.0时代的流行,就已经将“匿名性”变得不再充分。从QQ、人人网、微博的使用情况看,大学生网络使用习惯更接近“社区性”,也就是熟人圈子互动,网络既是现实的替代品也是衍生空间。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是网络社区的完整性,网络社区与真实社区真正叠加在了一起。

(二)无处不在——互动方式的转变

在移动终端则出现了“通知”和“推送”的功能,许多信息是被动发送到手机的,形成了被动+主动的双重性,永不离线,加速加剧了这种主动选择性和被动接受性。相较传统网络,大学生在使用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上网在信息接收的方式、表达互动的方式、娱乐应用方式上有较大改变。

首先是通讯社交类应用成为手机应用的主流,互动性增强。

其次是信息获取类应用以文字、图片为主,时效性增强。

第三是手机网络的娱乐功能较台式电脑较弱,但移动性增强。

(三)显著区分——符号互动的增强

移动互联网在出现之初,其花费就超出普通的网络设备;加之移动设备的便携性,更具有炫耀消费、身份意义的“符号性”。此外,手持设备的功能加剧了信息分化。

根据操作系统的不同、接入方式的不同以及手机品牌的不同,智能手机作为一种消费符号,不仅是“生活意义的构建、趣味的区分、文化分类和社会关系再生产的过程”[4] ,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校园身份认同的标识。就如近段时间有大学新生不顾家庭经济条件需要“苹果套件”等新闻,在许多场合也真实发生着。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触网是主动的需要还是被动的选择显得尤为复杂。

在分析移动终端上网必须要考虑到移动设备的价格问题。移动终端的分层,主要是由于手机、网络定价而来,最终转向信息分层。韦路[5] 等通过研究证实:“虽然大学生群体在年龄和教育程度上具有相对的同质性,但所在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网络使用模态,并进而对其社会融入产生影响。”学生在手机、网络套餐上使用的资费越多,他们可能接触和掌握信息速度就越多、越快;同样的,对信息需要越大的学生,也会倾向于在移动设备上花费更多。

三、交往方式骤变所带来的风险

卡斯特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中所说:“流动空间与地方空间电脑化网络的即时对比于每日生活的时钟时间。如此一来,他们依靠彼此生活,彼此却没有关系[6] 。”移动终端上网给大学生传统交往方式带来的变化时间短、更为隐蔽,这使得在大学生群体中“风险”发生频率更高。这主要因为:(1)移动网络构建的网络社会的无组织状态;(2)移动网络的信息更易转化为学生的行动;(3)移动网络的即时性更强,学生接受信息更快。在这些基本条件下,极易发生以下情况:

一是“网络道德风险”更不可控。所谓“道德风险”,指的是“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在网络上指的诸如网络谣言、网络毁谤等。因为移动网络许多应用的“熟人社会”特征,使得转发的信息更为可信,这使得网络谣言的接纳度大大提升。

二是“”提供条件。通过手机qq等工具,学生很容易接收到不同信息。诸如几年前的家乐福、罢餐等事件。尽管还未出现大学生使用手机参与类似白领群体组织的游行、散步等事件,但作为这样的出现的条件,移动网络的发展使之更为成熟。

三是信息压力转化为心理压力。从网络走向现实,大学生容易感觉自己“无处不在”,面对大量杂乱的信息容易出现“信息焦虑”——在信息面前无所适从,而对短信、留言的不回复或缓慢,容易产生人际关系摩擦,造成更为严重的心理压力。

四是网络成瘾在手机上的隐蔽性。不同于一般的台式电脑设备,学生的网络成瘾特征容易被发现,移动网络的特殊性让成瘾更为隐蔽。据调查,许多学生会在课堂上“刷微博”,平均1.5个小时会更新下社交平台信息。大学生触网的时间更为碎片化、时长更长,也更依赖。

德育工作在网络平台上的进入通常都滞后于整体网络技术的发展。在推进移动网络信息化建设的同时,高校还要重视思政工作在移动网络的早期跟进。在上海市层面,易班手机应用已经投入使用;在各高校以学校、院系为单位的组织已近进入各类微博、社交应用。在“进入”之后,还需要(1)开展学生进行信息教育小组活动。组织讲座和信息小组,了解学生日常对手机等移动设备的使用费用情况,将学生使用移动网络形成为考察家庭状况、生活现状和思想状况的了解途径。(2)对学生移动网络社区有所参与。需要及时了解一些主要学生网络社区,了解最新的信息,对潜在的突发事件保持敏感。(3)组建专门的舆论引导网络团队。在校园突发事件或者重大舆情发生时,网络小组能第一时间在网上报道情况,告知更为全面的信息以及正面引导。

参考文献

[1]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张子让.上海大学生的上网行为与价值取向——上海大学生与大众传媒调查[J],新闻记者,2003.4.

[3]王婧.“新媒体技术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讨会述要

[4]王宁.消费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篇3

文章编号: 0258-2724(2013)03-0520-05DOI: 10.3969/j.issn.0258-2724.2013.03.020

摘要:

为了分析轨道交通对常规公交乘客选择出行方式的影响,用Dijkstra算法寻找出行时间最短的路径,在此基础上,以出行时间最短作为出行方式选择的规划目标,使用MATLAB软件,设计了轨道交通影响下的常规公交客流量OD矩阵的算法.与传统的重力模型相比,避免了估计阻抗系数的复杂过程.算例结果表明:为了换乘轨道交通, 43.7%的公交站客流量增至轨道交通出现前的2.73倍; 56.3%的公交客流量被轨道交通替代.

关键词:

OD矩阵;常规公交;城市轨道交通;出行时间

中图分类号: U491文献标志码: A

目前常规公共交通客流的预测主要基于以下思路:首先是出行发生预测;其次是出行分布预测;然后是出行方式划分预测;最后是出行分配预测.文献[1]认为公交客流预测是公共交通规划的基础工作.文献[2]研究了多路径概率分配与容量限制分配相结合的公交客流分配算法.文献[3]参考路段断面车流量推算方法来推算公交客流的OD分布.文献[4]在城市道路交通均衡配流模型的基础上,探讨了公交网络的均衡原则,提出了一种较为简单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设计方法,并给出公交网络配流问题的均衡模型及求解算法.文献[5]利用双层规划模型分析了公交网络连续平衡配流模型及算法.文献[6]在超级路径概念的基础上,描述了城市公交网络的系统特征,分析拥挤条件下乘客选择路线的原则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提出了阻抗函数,给出一个随机用户平衡配流模型,并用遗传算法求解.

文献[7]提出了一种基于四阶段法的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方法.文献[8]提出了一种综合BP网络与灰色系统的公交客流量预测模型.

神经网络方法也在公交客流预测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9-11].应用神经网络方法,将历史客流数据作为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网络训练并得到相应的模型.但如同神经网络自身的黑箱缺陷一样,无法刻画公交网络环境的改变和乘客的出行特征.另一种广泛使用的方法是通过研究OD矩阵的性质,进而推算公交客流OD矩阵[12-14].但这类方法主要是建立在数据统计模型基础上,也无法解释乘客的出行决策行为.

近期一些高科技技术也应用于公交客流预测.文献[15]提出了利用移动定位技术获取公交客流OD矩阵的思路,阐述了基于手机定位技术的公交客流OD矩阵数据的获取方法及步骤.文献[16]针对现有公交客流OD矩阵数据调查成本高、数据不可靠、影响因素考虑不全等问题,通过对公交IC卡信息的处理获得公交站上下乘客人数,并对公交乘客的出行特征进行分析,结合站点吸引率,提出了单条公交线路站点之间OD矩阵反推结构化算法.

综上所述,当前对公交客流OD数据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单一的公交线网路,而目前我国很多城市都已开通或正在建设轨道交通.由于轨道交通的出现,必须重新对常规公交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的功能进行定位,尤其是那些直接受到轨道交通影响的区域.因此,必须重新规划调整常规公交线网,充分发挥整个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效能.公交线网优化调整的基础工作就是对公交客流OD数据进行科学可靠的预测.目前,关于考虑轨道交通对常规公交客流分布的影响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以最短出行时间为目标,研究轨道交通对常规公交客流OD数据变化的影响,以便为常规公交线网的优化调整提供科学的依据.

1

轨道交通对常规公交客流的影响

公交客流预测及分配技术是公交线网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公交网络进行优化配置的基础.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线网的关系有3种情况: (1) 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基本共线;(2) 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基本平行;(3) 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存在交叉关系.在上述情况下,轨道交通都会对选择常规公交的客流产生重要影响.

情况(1)可能会导致直接选择轨道交通作为常规公交的替代出行方式.对情况(2)可考虑常规公交-轨道交通-常规公交换乘方式,为减少总出行时间,也可能考虑选择轨道交通.对情况(3),可能同样为了选择轨道交通,而不得不选择一个到达轨道交通且与之相交的公交线路.作为有财政补贴的城市公交系统,其费用较低,因此,本文在分析人们选择出行交通方式时,暂不考虑费用因素,主要考虑出行时间.

轨道交通的出现,除了改变以前常规公交客流的分配外,还可能吸引新的客流选择常规公交.例如,原先选择自驾车(或自行车)出行的人,可能选择乘公交车,然后换乘轨道交通到达目的地,或者选择轨道交通再换乘常规公交方式.甚至原来出行次数较少的人,可能会增加出行次数等.这些都会影响常规公交和轨道交通客流数据的变化.

轨道交通的快捷性促使人们对原来的出行方式(公交、自驾车或自行车等交通方式)和出行线路重新进行选择和规划,规划目标是出行时间最短.

2

公交客流变化预测

可以通过传统的调查统计方法获取新的公交客流量OD矩阵,但是这样既费时,也未必能获得准确的结果.尤其是在轨道交通尚未开始营运前,不能通过调查得到相关数据.所以,本文提出基于原公交客流OD矩阵数据,结合轨道交通对出行特征的改变(出行时间的减少、换乘次数的减少),以缩短出行时间为决策目标重新规划最优出行线路,得到新的公交客流OD矩阵.

3

算法与算例

对图1所示公交线路进行了算例分析.先设定没有出现轨道交通之前的公交OD矩阵,通过上述算法可以得到轨道交通出现后的公交OD矩阵.最终的计算结果显示,一些站点的OD客流量值大幅度增加,说明该站点是重要的换乘站点,计算结果表明, 43.7%的公交站点客流量增至轨道交通出现前的2.73倍.而一些站点的OD客流量大幅度减少,甚至为0,有56.3%公交客流量被轨道交通代替,所以公交公司应该减少相应站点的运营车辆,对那些换乘轨道交通客流量较大的公交站点增加运营车辆.

轨道交通出现前,已通过客流调查获得了常规公交的客流OD矩阵数据.当轨道交通出现后,对公共交通出行的OD客流预测,目前比较通用的方法是四阶段法[17],其步骤如下:(1) 预测客流发生量和吸引量;(2) 建立客流分布模型;(3) 预测各交通方式分担客流量;(4) 建立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换乘客流预测模型.

4

结束语

在考虑轨道交通出现后,基于最小出行时间的目标调整,对常规公交客流的变化进行了分析.通过算例分析结果显示,在轨道交通的一些重要换乘点,通过公交到达的出行人数会大幅度增加.同时,在轨道交通可以到达的一些站点,选择公交到达的出行人数会大幅度减少.根据此变化趋势调整公交线路和发车频率,以便进一步配合轨道交通对常规公交线路进行规划调整.

为了简化问题,本文未考虑换乘花费时间带来的影响.实际上,出行时间最短未必是乘车人的唯一决策目标.因此,在后续研究中可结合个人的换乘偏好和效用感受,对文中提出的算法进行修正,并进行实证检验.

参考文献:

[1]王炜. 城市交通工程应用技术研究[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6: 117-119.

[2]孙爱充. 公交客流预测方法研究[J]. 城市交通,1996(6): 32-33.

SUN Aichong. Research on forecasting methods of bus passenger flow[J]. Urban Transportation, 1996(6): 32-33.

[3]四兵锋,高自友. 城市公交网路均衡配流模型及算法的研究[J]. 公路交通科技,1998,15(3): 41-44.

SI Bingfeng, GAO Ziyou. A study on the equilibrium assignment model and algorithm for urban transit network[J].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1998, 15(3): 41-44.

[4]宋一凡,高自友. 连续平衡网络设计问题的双层规划模型及其求解算法[J]. 公路交通科技,1999,16(1): 40-43.

SONG Yifan, GAO Ziyou. A bi-level programming model and solution algorithm for the continuous equilibrium network design problem[J].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1999, 16(1): 40-43.

[5]姜虹,高自友. 用遗传算法求解拥挤条件下的公共交通随机用户平衡配流模型[J]. 公路交通科技,2000,17(2): 37-41.

JIANG Hon, GAO Ziyou. Genetic algorithm for solving a stochastic user equilibrium assignment model of congested transit network[J].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0, 17(2): 37-41.

[6]过秀成,王炜,吕慎. 基于合作竞争类OD的轨道客流预测方法研究[J]. 公路交通科技,2000,17(4): 57-63.

GUO Xiucheng, WANG Wei, L Shen. Study on URTs forecast model on co-operant and competitive OD matrix[J].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0, 17(4): 57-63.

[7]吕慎,过秀成. 轨道线网客流预测方法研究[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8): 106-110.

L Shen, GUO Xiucheng. Method of the URTs passenger flow forecast[J]. Systems Engineering: Theory and Practice, 2001(8): 106-110.

[8]范海雁,范炳全,张林峰. 灰色BP网络预测方法在公交客流预测中的应用[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3,25(1): 25-28.

FAN Haiyan, FAN Bingquan, ZHANG Linfeng. The application of gray-BP networks method in the passenger volume forecast[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3, 25(1): 25-28.

[9]刘静,李亮,关伟,等. 基于神经网络的北京环路交通流短期预测研究[J].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学报,2005,5(6): 110-115.

LIU Jing, LI Liang, GUAN Wei, et al. Short term prediction of traffic flow in Beijing ring road based on neural network[J]. Communic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2005, 5(6): 110-115.

[10]姜平,石琴,陈无畏,等. 基于Elman型回归神经网络的公交客流预测[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8,31(3): 340-342.

JIANG Ping, SHI Qin, CHEN Wuwei, et al. Prediction of passenger volume based on Elman type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J]. Journal of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8, 31(3): 340-342.

[11]夏志浩,王胜奎. 用公交车站上下客数推算公交OD分布的方法[J]. 四川联合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1997,1(2): 42-48.

XIA Zhihao, WANG Shengkui. Estimating OD matrices of public transport system from observed passenger flows[J]. Journal of Sichuan Union University: Engineering Science Edition, 1997, 1(2): 42-48.

[12]刘翠,陈洪仁. 公交线路客流OD矩阵推算方法研究[J]. 城市交通,2007,15(4): 81-84.

LIU Cui, CHEN Hongren. Study on OD matrix estimation of transit passenger flows[J]. Urban Transportation, 2007, 15(4): 81-84.

[13]任其亮,彭其源,谢小凇,等. 公交客流OD矩阵反推法[J]. 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6,4(3): 75-79.

REN Qiliang, PENG Qiyuan, XIE Xiaosong, et al. A reversal reckon method of OD matrix of public traffic passenger flow[J]. Communic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2006, 4(3): 75-79.

[14]陈素平,陈学武,杨敏. 基于小票法的公交线路客流OD分析方法[J]. 交通信息与安全,2009,27(1): 11-14.

CHEN Suping, CHEN Xuewu, YANG Min. OD matrix of transit passenger flow based on note survey[J]. Journal of Transport Information and Safety, 2009, 27(1): 11-14.

[15]邹亮,张孜,朱玲湘. 基于手机定位的公交OD获取方法研究[J]. 交通信息与安全,2011,29(5): 122-126.

ZOU Liang, ZHANG Zi, ZHU Lingxiang. Public transportation OD data collection based on mobile location technology[J]. Journal of Transport Information and Safety, 2011, 29(5): 122-126.

[16]刘颖杰,靳文舟,康凯. 基于IC信息和概率理论的公交OD反推方法[J]. 公路与汽运,2010(3): 31-33.

LIU Yingjie, JIN Wenzhou, KANG Kai. Transport OD matrix approach based IC information and probability theory[J]. Highways and Automotive Applications, 2010(3): 31-33.

篇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继续深化军队院校改革战略部署后,在如何适应健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的要求上遇到了新考验,这就对培养信息化人才的院校在如何使教学向实战聚焦、向部队靠拢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必须要建立一套适合军校教育现状实践性的教育模式。本文结合学院的实验室教育现状,对校园网、虚拟实验室以及开放实验室进行有机融合,形成一套从网络到开放实验室拓展知识、能力以及智慧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为适合新型信息化人才培养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研究诉求

1.传统实验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未开放的实验室限制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大部分高校的实验室目前还仅是为教学服务,没有对全院师生全天候开放,从而使得教学课程的设计也都大多受到实验室条件和环境的限制,致使教学任务无法充分开展。封闭的实验室只能提供学生进行演示性和验证性的实验,使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只能是浅尝则止,不利于知识拓展,进而举一反三。

(2)集成度较高的实验器材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目前传统实验室所采用的实验设备基本上都是采购专业实验仪,具有操作简便、说明详细的特点,使学生对实验目的更为明确,有利于学生进行验证性的实验。但是实验仪太过于集成造成开放性实验不足,使学员缺乏动手能力,不利于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和培养创新能力。

(3)分散性的管理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对外交流。传统实验室大多采用分散式的管理模式,由不同专业教研室进行管理。这样的管理方式使得实验室更加专业化。但与此同时,缺少了学科间的交叉。学生四年所学的知识分散,无法融汇贯通,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受到了影响。实验室与教师、学生之间也形成了信息的不对称。由于实验室管理人员与教师、学生没有形成一个畅通的交流渠道,学生不能随时来实验室进行实验,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因材施教。

2.网络化的优势

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采用纸质教学模式,这些纸质的材料缺乏实时和动态性。书本上的内容不能与时俱进、实时调整前沿知识,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影响到学生的进一步深入学习。而网络却突破了这些局限,具有开放、动态性的特点,使得学生和教师的沟通更为顺畅。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校园网快速了解科技前沿,数字化地教学使学生更为充分、方便地准备教师所布置的任务,使得学生能学有所得,而且还实现了学习内容的共享与交流,从而有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二、创新思路

随着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目标的明确,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创新之根在于实践,近年来,很多高校认识到开放实验室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再加上,总部和学院加大了对基础实验室的投入力度,使各实验室的建设上台阶上水平。虽然网络化具有动态性、实时性,但是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意义上的开放实验室,那么二者之间如何结合才能发挥教学的最大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大部分学生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从而发挥学生的自主设计能力,进而开展创造性的实验?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网络课程

随着校园网建设越来越完善,网络教学为传统课堂教学提供了又一个活跃的平台。教师可将每次实验的目的和任务书通过网络提前下达至学生,学生可通过教学网络平台在线讨论、交流,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

2.虚拟实验室的研究与实践

虚拟实验室是由实验所需要的模拟程序、实验单元和参考资料组成。学生根据教师在网络上的实验任务,在虚拟的实验箱上进行硬件的连线和加载模拟程序进行验证性的实验,目的在于让学生消化授课内容。同时学生还可通过增加新的器件、建立新的实验,对此进行分析、处理,最终得到一个相同的或新的实验结果。实验后,学生通过网络提交创新性的实验内容,从而使实验不断扩充,这种方式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增强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3.开放实验室的拓展实验

通过在虚拟实验室的“锻炼”,再由老师逐步引导学生进入开放实验室。根据在虚拟实验室的实验情况将学生分成两个大组进行因材施教。一组是基础组,是对虚拟实验还存在疑问的学生。另一组是设计组,是能轻松完成虚拟实验内容并有创新想法的学生。

首先,由教师指导,学生操作,进行验证性的实验,旨在让基础组的学生明白实验的原理。例如,并行接口8255的实验,8255完成处理器与外设之间的数据交换。处理器向端口发送控制指令和地址,因此与8255控制信号和地址信号相连,而端口的数据最终送向外设,所以8255的端口与外设相连。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如何做”以后又“能做什么”,目的在于加深对基础性实验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将“基础组”的学生按照学生的爱好将其分配到设计组。依然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设计性实验。在设计性实验中采用硬件实验模块化,如在计算机硬件课程中包括了处理器模块、存储器模块、定时器/计数器模块、I/O模块(并行、串行接口)、中断控制器和键盘/显示器接口模块六部分组成,各模块间相互独立。学生通过组装的方式利用各功能模块间的关联关系进行设计性组合,拓展实验范围,提高实验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立足现有实验条件,精心设计实验项目,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扩展。

最后,由教师布置综合性任务,引进功能相似的实验模块,同时提供实验框架样图,由学生再进行详细设计,进而在图纸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实验。

4.网络+虚拟实验室+开放实验室的有机融合,建立一体化的实验模式

通过在传统开放实验室的基础上加入新思想、新概念,必须辅助与完善管理机制。尤其面向全院的开放性实验室,借助于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势在必行。网络+虚拟实验室+开放实验室“一体化”的管理方式有助于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探讨以及实验任务的下达,在进入开放实验室之前加入虚拟实验室环节,循序渐进,使难问题简单化,从而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进入开放实验室后,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设计与综合实验不仅重组了实验内容以及学科间知识,还重组了学生脑中的知识体系,从而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进而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实践应用使得知识不断得到创新。

篇5

关键词:“一带一路”;综合性大学;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构建;对策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3-0068-02

“一带一路”是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这些国家正处于经济发展上升期,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开展互惠互利合作前景广阔。必将提升他们在中国对外开放中地位,推动中国逐渐形成海陆统筹及东西互济和面向全球开放格局。

地方综合性大学是本地区有特色及高水平和国内知名教学研究型大学,科学树立高等教育发展观,人才培养是大学中心,规模稳定、结构优化、特色强化、创新注重,强化科学研究能力,服务地区经济发展及文化传承创新等。

一、“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地方综合性大学网络时代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构建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在人类生产、生活、W习和工作中,地方综合性大学传统教学、研究、学习、课程同时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地方综合性大学网络时代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必须适应时展进行重新构建。网络时代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构建背景(见表1)。

二、“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地方综合性大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构建教学支持服务体系的基础

1.信息技术。运用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分配信息等相关技术。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四方面技术(见下页表2)。

2.课程。指地方综合性大学各专业学生所学习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地方综合性大学各专业学生所学习学科总和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主要种类(见下页表3)。

三、“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地方综合性大学网络时代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构建的对策与建议

(一)“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地方综合性大学构建网络时代教学支持服务体系体制机制的建议

1.“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地方综合性大学网络时代教学支持服务体系要加强引导、监管与评价。地方综合性大学网络时代教学支持服务主要内容教师培训、教学咨询服务、教学改革研究、教学质量评估、优质教育资源和区域服务为重点建设内容。教学支持服务体系管理采用年度报告制度,评估采取运行状况及工作成效进行检查。

2.“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地方综合性大学网络时代教学支持服务体系之间联合与共享。地方综合性大学网络时代教学支持服务体系不能仅服务于自身高校,地方综合性大学网络时代教学支持服务体系要有区域服务作用,必须有相关参与者和团队开展广泛深入合作与资源共享。

3.“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地方综合性大学网络时代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实现资源整合,建立责权利统一专业化支持服务机构。地方综合性大学网络时代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整合已有资源,短期建立初具规模和成效责权利统一专业化支持服务机构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4.“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地方综合性大学网络时代教学支持服务建立专职队伍是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地方综合性大学网络时代教学支持服务专职队伍提供和组织开展教师和学生所需各种服务内容和活动外,开展教学科学研究重要职能之一同时也是服务内容和项目来源。

(二)“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地方综合性大学网络时代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实践运行对策

1.“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地方综合性大学网络时代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注重教师全面发展。地方综合性大学网络时代教学支持服务体系要注重教师教学与组织及个人发展全面支持和服务,建立愉悦与轻松及和谐的氛围是教师提升教学效能的保障。

2.“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地方综合性大学网络时代教学支持服务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地方综合性大学网络时代教学支持服务体系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改革,提供学生课程辅导和咨询,提升学生学习策略和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3.“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地方综合性大学网络时代教学支持服务体系促进教学发展。地方综合性大学网络时代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立以教学评估与教学督导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通过对教师教学评价及分析,提升教师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发展。

4.“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地方综合性大学网络时代信息技术助推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发展。“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地方综合性大学网络时代信息技术助推教育革命,教学技术促进教师发展最重要服务工作。

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立教学评估与教学督导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通过对教师教学评价及分析,提升教师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发展。

以上三方面主要从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构建背景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构建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基础和网络时代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构建对策与建议,探索“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地方综合性大学网络时代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篇6

论文摘要:如何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的一个新课题。地方高校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定位和建设思路,精心构建主题网站,积极创建学生网上精神家园;其次要充分发挥网站的育人功能,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教育新阵地,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

在网络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是高校的一个新课题。近年来,许多地方高校都从本校实际出发,在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有益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拟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对地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探讨。

一、统一认识。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近十年来,我国高校校园网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很多高校都已形成了覆盖全校,集教学、科研、管理、文化等信息于一体的规模较大、技术先进的校园网络系统。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越来越成为各民族师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并对师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发生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既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如何依托校园网络创建特色鲜明的大学生网站,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教育新阵地,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非常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

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要的任务是加强阵地建设,精心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为加强主题网站的建设和管理,各高校应建立健全相应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由学校领导担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具体职责,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同时,从设备、经费和人员编制等方面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支持和保障。各职能部门通过参与网站的建设,发挥作用,使人力、物力、财力等德育资源得到了新的整合。

二、明确定位。积极创建学生网上精神家园

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定位是指在科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和网站自身实力的基础上,合理确定网站在高等教育中的位置,它包括网站的性质定位、功能定位、目标定位、服务对象定位、特色定位等内容。

做好网站定位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办出特色的重要前提。网站特色是网站在长期的建设实践和目标追求过程中形成的,若没有合理的目标和科学定位,不仅难以形成特色,而且会影响网站的健康发展。经过认真研究,广西民族大学把本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相思湖网站定位为:集舆论宣传、思想交流、信息服务、就业指导、“两课”在线教学于一体,寓教于网,具有较强互动功能的大学生网上精神家园,它是展示大学生时代风貌的窗口、服务大学生成才成长的平台、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园区、引领大学生舆论方向的坐标。

根据学校实际和网站定位,广西民族大学确定了“深度整合,强化导向,力求双高,双向互动,注重服务,学生为主体”的网站建设思路,着力解决如何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和整合,提高网站的品位和点击率,以及如何充分实现交互式,如何实现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主导性与服务性的有效结合,如何做好网站的维护与管理等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深度整合”就是整合学校的优质网络资源,把互联网端口接到每个学生宿舍,为思想政治工作进宿舍、进网络奠定物质基础;整合力量,组建了一支由学校党委主要领导挂帅党委宣传部统筹管理、专业教师负责技术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网站设计、开发、运行、维护队伍;整合网站栏目、内容,突出特色和优势,集中力量打造精品栏目,使之更加贴近学生实际。为此,学校将网络、电信、有线电视等网络资源实行“三网合一”,归口党委宣传部管理,依托“三网合一”做大做强相思湖网站,网站与校园网的信息资源实现共享,整合电台、电视台、校报等校内资讯,着力打造网站的网上强势舆论,把握网上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强化导向”就是遵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认真研究互联网互动交流的特点,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网站在栏目的设置、信息的采集与上,注意弘扬主旋律,牢牢把握舆论导向,通过下载、购置和组织人员开发~批科学性和导向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很强的思想政治教育软件,构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操作平台;通过创建党建在线、两课在线、理论在线等一级栏目,建立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信息平台。同时,在重大事件和重大问题上注意及时主流信息,以纠正错误信息和批评错误言论。

“力求双高”就是致力于网站的高品位和高点击率,追求思想性、艺术性、文化性和趣味性的统一,注意既坚持以正面宣传教育为主,又通过丰富多样的网络文化信息熏陶和感染学生,努力在育人上做到润物细无声。为此,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网站主要在三个方面下工夫:一是加强调查研究,由网站策划部组织人员对各栏目、版块进行追踪统计,做到心中有数,对点击率不高或缺乏特色的版块、栏目实行“关、停、并、转”;二是增加影视、图像、声音等立体动感视觉在版块栏目中的比例,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并根据学生关注的问题,不断整合、创新栏目;三是组织开展网页设计大赛和各种网上主题策划活动,提高学生的网络技术水平和上网品位。目前,相思湖网站设有8个一级栏目,50个二级栏目,内容涵盖党团在线、思想政治工作在线、校园文化活动在线、班级在线、服务在线等,形成了“修路、造车、供货、育人”四位一体网上育人新格局。

“双向互动”就是注意搭建让学生参与讨论、发表意见、交流思想的平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交互,双向沟通。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处于一种居高临下、主动给予的态势,受教育者在被动接受的过程中,往往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而在互联网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普通的用户,双方处在一种平等交互的状态下,相互没有从属关系,这就有利于双向沟通,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我们建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是一个完全平等、交互性强的网站,它充分利用网络的交互性进行大胆构思和设计,以虚拟社区的模式吸引广大学生,以寓教于乐的方式非常灵活地在一种平等参与的交互模式下进行思想交流和教育引导,克服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灌输和说教的弊端。学生们普遍反映,这种开放的、平等对话式的思想教育活动,既提高了他们对问题的认识,又利于思想上的接受,从而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同时,双向互动也有利于教育者从中及时准确地了解大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并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

“注重服务”就是在栏目的设计与整合过程中,始终坚持教育与服务相结合,寓教育于服务之中,以丰富的内容、生动的形式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服务,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机地渗透其中,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广西民族大学通过相思湖网站在网上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立体式服务,形成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服务学生的“立交桥”。如围绕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设置毕业生择业与就业信息网;学生点击勤工在线网,可以了解勤工助学管理规定、补贴发放方法、学生申请岗位程序、校内单位申请用人的程序、校内勤工助学岗位设置情况、用人单位信息介绍、最新招聘信息;点击心理驿站可以了解有关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方面的动态及消息、心理教育相关的文章和知识,进行心理交流、心理测试游戏、预约心理咨询;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后勤管理处开设了后勤在线,通过网络及时解答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网上交流网下整改,使学校后勤工作出现了提建设性建议的多,发牢骚采取过激行为的少,对后勤工作逐步理解参与的增多,误解、隔阂、投诉的逐步减少,后勤部门主动下基层服务的增多,等候上门服务等衙门作风逐步减少的“三多三少”的可喜现象。我们依托网上服务,拉近了学生与主题网站的距离,增进了学生对其中所含的政治思想内容的认同,拓宽了育人的新渠道新途径。

“学生为主体”就是坚持学校引导、学生参与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网站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广西民族大学的相思湖网站建设突出学生建、学生管、学生用的理念,从设计、开发、运行维护全部由学生来完成。同时,学校通过聘请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帮助他们更新观念,强化网络意识,着力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和专业技能,满足了他们施展才华、学以致用的需求。学校制定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根据工作流程把相思湖网站划分为“六部一室”,即策划部、制作部、维护部、网监部、采编部、文秘部、办公室,根据工作性质,把录用的81人按类划分为“五大员”,即策划员、制作员、维护员、信息员、录入员;实施网站队伍建设“2l1”培训工程,即在学生中选拔培养20名网络制作员,20名网络新闻采编人员,10名摄影记者,10名影视制作人员;完善激励机制,网上运行实行周报、月报制度,学校设立专门的网站运转资金,给贫困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每年召开工作总结和表彰大会,从而形成了自我运行的长效机制。

三、加强教育和管理。充分发挥网站的育人功能

思想教育主题网站的开通,为我们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崭新的平台和手段。但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探索,是一个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如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阵地作用,探索网络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影响力,是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时代课题。广西民族大学的做法是:

第一,精心策划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活动。学校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依托,以相思湖网站为阵地,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教育活动。如举办网络学术讲座、网络精品资源推荐、大学生公益广告设计大赛、网络课件制作比赛、网络漫画展示、网页制作比赛等,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不断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网络文化品位。同时,结合广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在网上举办世纪大讲坛等系列学术讲座活动,倡议开展种植“毕业林”活动,策划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等活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第二,积极探索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和信息占领网络阵地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如鼓励各班级、宿舍在网上设立主页,用大量的正面信息占领网上阵地,形成讲正气的舆论氛围。为了满足广大学生追求进步的需求,网站开辟了理论在线,把当前大学生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在网上;党建在线设有党建动态、理论视窗、支部生活、他山之石、党务咨询、楷模之路、网上党校等七个栏目,供要求人党的学生学习参考,被大学生誉为“交流思想的园地,党建理论的窗口”。网站还将青年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兴奋点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结合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网上开展以“祖国在我心中”、“我与民大”、“我心目中的老师”、“感动校园人物评选”网上征文评比活动以及班级社团网页制作比赛等,在网下开展版块间的篮球比赛、制作“轮椅上的青春——讲述坤奇的故事”DV片、首届网络十大歌手比赛等主题性、系列性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把网上无形的世界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生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第三,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学校先后制定了《办公自动化系统管理试行办法》、《反垃圾电子邮件规定》、《计算机系统病毒防治管理规定》、《校园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办法》、《相思湖论坛管理规定》等管理文件,努力完善有关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运作,加强对校园网的管理;落实实名注册登记,聘请信息员,建立监控队伍,实行值班制度,对BBS进行监控和管理,并通过必要的技术、行政等手段,阻止各类不良信息进入校园;采取有效措施,通过跟贴、在线交流等方式,及时了解师生员工的思想动态,并解答有关问题,正确引导师生舆论,依托校园网络疏通社情民意;实行网上舆情周报、月报制度,注意收集师生在BBS上的热点、焦点帖子,供有关部门参考,掌握师生思想动态,采取对策化解影响校园和谐的不稳定因素和可能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第四,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组织和发动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学生会、党校、马列主义学习小组、青年志愿者协会及有关社团引导学生健康上网,自觉抵制网络垃圾的侵蚀,自觉遵守并维护网络秩序;加强对上网学生的自律教育,将管理和教育结合起来,自律与他律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培养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自觉构筑抵制不良冲击的“防火墙”。

篇7

【关键词】电子商务模式;商务活动本质;税收征管关系

一、电子商务的业务模式对税收征收管理的影响

根据交易主体划分,电子商务主要有B2B、B2C和C2C三种业务模式。B2B模式是在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的,主要指在企业、公司、商业机构相互之间通过电子信息技术进行的订货、定购、付款、结算等交易行为。B2C模式是在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进行的,主要指消费者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它基本等同于电子零售商业,消费者可以利用各种电子交易平台,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C2C模式是指消费者之间通过电子交易平台,实现买卖沟通,达成交易。

(一)B2B模式对税收征收管理的影响

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模式(B2B)。根据易观国际B2B市场年度综合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线上B2B电子商务市场总收入规模达85.0亿。艾瑞咨询中国中小企业B2B电子商务行业年度监测报告(2011-2012年)中提到,2011年中国使用第三方B2B电子商务服务的中小企业数量为2260万家占中小企业的比例为51.5%,而中小企业B2B在线交易额达到1.13万元,占中小企业B2B总交易额的6.6%。可见,在B2B电子商务中中小企业所占的比例不大,大型企业才是B2B电子商务应用的重点。B2B模式电子商务主要有如下特点:其一,企业对B2B电子商务的应用规模比起B2B总体规模仍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其中主要以大型企业为主,而且B2B电子商务的应用层次仍停留在比较低级水平,多数企业只将网络作为推广营销的手段和工具――线上信息线下交易。也就是说,B2B电子商务模式目前主要以互联网商务平台产品和服务信息为主要模式,电子商务网站只促成交易双方联系,而报价、签订合同、下订单、生产、发货、结算货款等行为都与网络平台无关,交易方式和传统商务没有太大的区别。其二,参与买卖的企业,绝大多数是具有依法经营的实体,对这些企业而言电子商务仅仅是营销手段之一,而并非全部,企业并未完全虚拟化,交易双方主体明确,交易活动较为规范,成本核算要求严格,交易一般需要提供发票,这对企业隐瞒交易会带来一定的困难;其三,企业受财务制度约束,必须建立完整的财务核算体系,可透过其账务系统对其应纳税义务进行认定,比如稽核企业的货币资金帐户、有关商品账户、成本收入账户以及企业的发票购领记录等。此外,企业对企业的业务一般涉及大宗交易,引起的资金变化和物资进出量大较大,较容易通过监控企业资金流和物流的变化动向来确定企业的纳税义务。可见,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的差异较小,基本可以依照现行税制,确定纳税主体、纳税客体、纳税地及应税行为等税收征管要素。

(二)B2C模式对税收征收管理的影响

企业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模式(B2C)。在B2C模式下,企业和消费者可以直接进行交易,也许是出于消费习惯,或者是出于对价格优惠的追求,消费者往往很少在交易中索要发票。此外,消费者的购买能力相对于企业来说实在是太有限了,所以单笔的交易量和交易金额一般较小,因此交易方式更为灵活多样。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中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1.87亿人,在网民中的渗透率为34.8%,网络交易资金流监管也有一定的难度。故B2C模式的隐蔽性较大,不排除有些企业可能会利用C2C模式来掩盖B2C的实质,采用诸如交易不入账,资金通过帐外帐户收付等手段,来达到隐瞒交易,逃避税收的目的。

(三)C2C模式对税收征收管理的影响

消费者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模式(C2C)。电子商务中介交易平台能够作为交易的第三方受到买卖双方的信任,所以这是C2C交易普遍采用的方式。在传统商业模式下,经营者需要得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审批,才可以取得合法的经营资格,个体工商户也不例外,而个人在网上开店则通常没有进行任何工商、税务登记,自觉申报纳税更无从谈起。个人网店甚至没有固定的机构和经营地址,也没有完整的帐务系统,所以要查账征收比较难实现。虽然在电子商务中介平台上开办网店需要提供个人身份信息和银行账户资料,但由于这些资料涉及个人隐私,网站在核查时权限受限,所以通常只能进行形式上的审核,而不能真正验证用户的身份和帐户资料的真实性,无法确认电子商务中介平台中的经营者在现实中的身份。同时,交易双方交易时可以使用虚拟的信息,虚拟信息与真实信息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因而难以将交易和某个特定的真实的主体联系在一起。除此以外,C2C交易一般也不开具发票,并且交易具有频繁、分散,交易额小,交易形式灵活多变等特点,这些特点都不利于税收监管。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条件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易一般比较规范,对税收征收管理的影响不大,适用于传统商务企业的稽查征管手段同样也适用于电子商务企业。但如果消费者或者个人参与到电子商务交易中的话,税收征管情况就变得复杂了,主要原因在于:1.交易主体的身份不容易确认;2.应税行为与交易主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容易确认;3.无固定经营场所,无法认定纳税地,无法划分税收管辖范围;4.无交易凭据,无完整的帐务系统,征管稽查失去基础。从电子商务的业务模式对税收征管的影响来看,从C2C的征管难度最大,其次是B2C,难度最小的是B2B,所以,如何对电子商务中的C进行有效的管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电子商务交易方式和结算方式对税收征收管理的影响

在传统税收征管中,企业的信息流和资金流是重要的依据,商务活动的交易方式和支付方式是影响交易信息流和资金流形成的重要因素,掌握电子商务条件下所使用的交易方式和支付方式,可以为探索电子商务税收征管对策提供有益的思路。

电子商务的交易方式主要有两种:“线上交易”和“线下交易”。线上交易又称在线交易,是指在互联网上达成的交易,甚至交易的标的可以通过互联网交付。在线交易,需要借助网络交易系统或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在系统确认交易双方达成交易的同时,交易被记录在系统中,但一般不形成纸质的交易凭证,交易信息被储存在交易系统中。线下交易则是脱离网络环境所达成的交易,也叫离线交易。离线交易情况下,网络仅仅充当营销推广的一种方式,宣传和推广商品及劳务,扩大影响力,而不充当交易工具,成交依然需要面对面签订交易合同并完成交易,这与传统商务的交易形式并没有本质区别。从这个角度看来,电子商务的新挑战在于网络本身具备交易功能,而网络交易规则极为宽松,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进行交易,尤其是允许匿名交易,使得交易者的身份不易确认,而无法确认纳税主体。网络交易一旦达成便记录在案(服务器),从征管的角度来看这反倒是个可以加以利用的有利条件,但网络交易记录的查询涉及加密和授权的问题,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获得交易的相关信息的。此外,交易信息的电子化、数字化、无纸化,使得通过网络交易标的的性质不易辨认,因而导致课税对象无法确定。若能够解决加密技术、授权问题和还原数字型交易信息,那么也就可以对电子商务活动进行监管了。根据前面所引用的数据,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采用“线上宣传,线下交易”的方式,但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在线交易的规模会越来越大,税款流失的情况也将越来越严重。

在交易款项结算方面,电子商务可以采用在线或离线的方式来支付交易款。在线支付是通过互联网发出支付指令来完成付款的方式,这种方式需要借助网络支付平台,通过第三方转账支付(中国人民银行,2005[32])或通过网络银行直接支付款项。可见,无论是第三方支付平台还是网络银行支付平台都是独立于交易双方的,资金流的经过必然会留下记录,而且记录并不受交易双方左右,这样资金流在理论上是可控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2012年中国网络支付安全状况报告》显示,当前我国网上支付用户最主要使用的网上支付类型是第三方支付账户余额支付和网上银行支付,分别覆盖了79.2%和75.7%的支付用户。快捷支付和卡通支付也成为新的支付趋势,网民使用比例也达到了40.4%,个人用户的资金流追查起来比企业用户的难度更大,而且就目前网上交易匿名的情况来看,根据网络上的资金流和网上收付帐户并不一定就能追溯到企业或者个体经营者。离线支付指脱离网络,采用诸如现金、货到付款、汇款、银行转账等传统方式来结算货款,这些传统的结算方式各有特点,受监管的程度也不一样,通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划转的款项比较利于监控,现金交易的监管难度则相对较大,但不管采用哪种传统结算方式都要面临结算账户和帐外现金流的管理问题。

三、电子商务的物流方式对税收征收管理的影响

根据电子商务交易标的的特点可将电子商务分为两种类型:有形电子商务和无形电子商务。所谓有形电子商务指有形货物的电子交易,交易可能在线上达成,也可能在线下达成,但有形的货物必须通过传统的物流渠道来交付。从货物流转的渠道来看,这种类型的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在物流方面没有本质区别,除大型企业可能会配备自己的物流部门以外,一般企业大多采用第三方物流,而对物流的监管一般要结合存货的仓储变动情况,但由于电子商务企业虚拟化的特点,仓储的情况一般不容易掌握。所谓无形电子商务是指无形商品(如数字化产品等)和服务(如在线提供咨询等)的电子交易。对这种类型的交易而言,交易对象被数字化后在互联网中进行传递和交换,交易的场所也变成了虚拟的网络空间,在虚拟的空间交易虚拟的数字信息,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产品的性质,使产品的提供由原来的有形形式转变为以数字形式提供,商品、劳务和特许权难以区分(邓子基,2001[35]),无疑对现行税制以实物流为主来定义和控制征税对象的(程海鹰,2000[36])的原则提出了挑战。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S].2005.

篇8

网络证券建立于证券市场网络化的基础之上,作为一种交易方式,网络证券将使原来集中、固定的信息获取方式被开放灵活的信息获取方式所取代,使证券交易从营业部走向家庭。

未来营业部可能充当的是一个投资文化交流的场所,券商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交易的平台,更构筑了一个股民交流的平台,营业部充当沟通纽带作用,将恰恰成为券商进行客户维护的绝佳场所。数据显示,全国券商营业部最高时达到了3000个,监管层对营业部的生存状况也有着深入的了解,已经对新开的营业部实施严格的审批,未来营业部可能成为一种稀缺资源。

从国外的情况我们得知:证券交易方式经历了两次革命。第一次革命是从营业部服务到电话经纪人服务;第是从电话经纪人到网上交易。

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的预测,到2010年几乎所有的证券投资者都会通过网络进行证券交易。欧美证券的发展充分表明,推行证券电子商务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了,证券行业想要在短时间内提升业务规模和服务水平,发展证券电子商务是必然的选择。

由于互联网可以实现营业部的全部功能并有效降低成本,国外的网上券商能以廉价的佣金吸引大批中小投资者。据介绍,嘉信的佣金为每笔29.5美元左右,而传统券商每笔交易佣金在100至400美元不等,结果只有20多年历史的小券商嘉信理财从1996年以来通过网上交易后迅速成长,其市值在1998年超过了美林。

目前,国内的投资者也正在接受网络交易这种便捷高效益的交易方式。

三大问题

安全性不高

通过Internet进行的网上证券交易,交易的参与者几乎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且网上证券交易的参与者可以匿名。因此,会发生交易者否认参与已发生的交易、客户的身份鉴别、个人资料的保密等问题。如何确保交易者信息的安全性、保密性和交易行为的不可否认性,在网络证券交易方式下显得相当重要。目前,国际上保护信息安全采取的方式较多,有防火墙、加密和生物技术等手段;主要采用数字签名技术来实现对交易者信息的保密性和不可否认性,也就是通过建立认证中心(CertificateAuthority简称CA)进行网上数字化的签名来取代书面签名,以此来确保网上证券交易的保密性及不可否认性。我国目前尚未规划和建立国家性的认证中心体系,只有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建设的金融认证中心等几个部委或地方传统交易方式认证机构,这成为我国发展网络证券乃至电子商务的一大瓶颈。

法律问题

网络证券作为证券市场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和主要体现方式,客观上要求适应该交易方式的立法和全球化的监管。

在证券网上交易中,如何制定调整参与电子合同各方之间的法律关系,如何规范数字签名行为,都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加以确认。由于参与交易的投资者可以来自世界各地,交易者所在地点不再重要,这就对管辖权和法律选择提出了挑战。合同签订地和合同履行地往往是管辖权的基础,网上证券交易是通过缔结电子合同来达成的,合同签订地和履行地都有别于传统的含义。而且,交易者来自世界各地,如何确定合同签订地和合同履行地,以便确定管辖权也对现有的法律提出了挑战。恰当地解决这一问题已成为发展网络证券必需的重要环节之一。

监管问题

证券市场向国际资本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金融业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而网络证券正提供了这样一个全球化的市场平台。为此我国的证券业要根据这一发展趋势进行改革,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这对我国的监管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网上证券交易带来方便、快捷、成本低等种种便利的同时,也极大地增加了交易的风险,这也要求我国的监管部门不仅要加强本国的监管,而且要根据网上证券交易的特点加强与世界各国监管部门的合作,尽可能采取措施来防止风险的发生。

四大对策

提高安全性和便捷性

证券网上交易经过的环节远远多于面对面的营业部交易环节。如果通信系统线路不稳定,下单交易传输的可靠性和保密性得不到保证,就会增加网上交易的风险。为了保证证券网上交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必须保证客户只能通过网络交易软件登录到营业部的服务器,而且软件由营业部单独提供以防止一些病毒被客户带入网络系统。并且,对每笔交易都要进行加密保护。

引入竞争机制并改进服务质量

当前,我国的电信市场面临着接受全球电信业竞争的挑战,这就要求电信机构通过改革不断提高竞争力。虽然我国近几年进行了改革,但上网费用依然很高,网络速度仍然很低、通信质量仍然有待提高,尚未实现规模经济和网络经济所特有的"范围经济",因此我国的网络业还不能称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产业。加强电信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加快上网的速度、提高上网效率。这对提高网络经营效益,从而降低网络经营成本、增加上网人数和网络股民的数量以及发展网络证券将是一项基础性、根本性的工作。

建立监管体系

网上证券交易是在Internet上进行的,它是全球金融一体化、金融市场全球化的主要表现。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国际金融的发展迅速朝着全球化发展,电子交易所和网上证券交易正是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应运而生,它代表着证券业的发展趋势。同时,网上证券交易从下单、成交到清算、交割都可以在网上进行,这不仅要求监管部门要建立良好的监管制度和电子化的监管设施,还要求监管部门加强与世界各国证券监管部门和证券监管国际组织的合作,全球化的电子交易所和网上证券交易要求全球化的监管方式和措施。

加快立法工作

加快有关网络证券发展的立法,其目的在于解决我国现存的法律问题。比如,我国制定的新《合同法》已经承认电子合同的合法有效,但许多交易的结算将通过电子票据来达成,而我国的《票据法》并不承认非书面的电子票据,所以应对两法矛盾之处进行修改。而且,由于网络证券将在Intranet和作为全球交易平台的Internet上进行,必然会使证券的跨国交易变得普遍,而各国的法律不同,发生纠纷时将存在着法律选择的冲突。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制定全球统一的有关法律。因此我国除了要制定适合国内的法律外,还应根据金融市场全球化、监管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积极参加到诸如国际证券监管组织等相关国际组织的立法中去,以免被动遵循于别国制定的规则。

结语

篇9

论文摘要:网上证券业务在我国已经经过了近六年的探索,在这期间,管理部门和投资者都对其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券商更是对这种新型的交易方式趋之若鹜。但这种肯定态度并不代表业务的完善,在红火热闹的追逐后,网上证券业务处于发展的“瓶颐”阶段。作者探讨了形成这种“瓶颈”的因素,并提出了若干建议,以求对推进我国网上证券业务的发展有所禅益。

网上证券业务已经在一些国家获得巨大成功,如:美国网上投资者已占投资者总数的50%以上;韩国的网上业务交易量在2001年就已经达到了证券交易总量的63 %,瑞典预计到2003年末网上证券交易量占证券交易总量的比例将达到75 %。分析我国的情况:我国的网上证券业务于1997年起步,2001年得到初步发展,但2002年以来其发展谏度已经很缓慢。2002年下半年网上证券业务成效量一度出现了下降趋势(见图1, 2003年上半年网上交易额的快速增长主要因为受到了“非典”因素的影响,此期间非现场交易升温),而网上交易的开户数亦随我国证券市场开户数的萎缩而呈下降趋势。同时,通过对历年《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进行分析(表1)可以看出,对网上证券业前景看好的网上用户比率、以炒股需要为主要上网目的网上用户比率、以网上炒股为最常使用的网络服务的用户比率都从2002年开始呈现出下降趋势。经过近六年的发展,网上证券业务并未如预期所愿—成为证券交易方式的主导,反而处于停滞的状态。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冷静思考,是什么因素抑制了这种新型证券交易方式的快速发展?

一、形成网上证券交易发展瓶颈的原因分析

    (一)准入约束

    我国网上证券业务属特许项目,《网上证券委托暂行管理办法》规定:“未经中国证监会批准,任何机构不得开展网上委托业务”。“证券公司以外的其他机构,不得开展或变相开展网上委托业务”。券商想获得网上证券交易的资格,就必须在网络建设上加大投人,但这样很难满足技术要求,容易形成安全隐患;而拥有先进计算机技术和网络设施的tt证券网站,却不能获得证券经纪资格。在政策制约的情况下,若券商和企业之间不能有效合作,必然会抑制网上证券交易的健康发展。

    (二)投资者对网络交易的责任分担制度存在疑虑

    虽然证监会和相关部门对网上交易的准人和安全问题出台了一些规则,但尚缺乏严格的责任划分制度、客户纠纷处理程序来有效保护投资者在网上交易中的合法权益。目前普遍实行的责任分担方式是由投资者在阅读券商制定的《风险揭示书》和《服务免责条款》后签订委托合同,在这种委托合同中,对于发生交易失败、交易错误、信息被篡改或泄漏等情况,均规定责任由投资者自行承担,显然,这种不平衡的责任分担制度会抑制投资者改变交易方式。

    (三)网上交易的投资者构成亦是制约因素之一

由于机构投资者和资金量较大的“大户”早就拥有券商提供的专用交易通道和资讯,这些投资人很少参与到这种新的交易方式中来。可以说网上证券业务的开展主要为中小投资者提供更多的便利,而我国的中小投资者尚属于证券市场的弱势群体,拥有的资金量及网络知识亦有限,且已开通网上委托功能的客户,多数同时采用其它委托工具,纯粹采用网上委托的用户少;网民委托交易次数少,单笔交易金额小。这种投资者构成对券商网上业务发展的整体推动价格不高。

(四)券商收益与成本不对称

    与传统证券交易方式相比,网上交易不仅可以节约投资者的时间成本、交易成本,也可以节约券商近80%的投人。但由于网上交易的规模小,券商通过网上业务获得的收益还不足以补偿网络投资和日常维护的支出,大部分券商并没有达到通过开展网上业务降低成本的目的,面临着收益与成本不对称的窘境。如:天同证券拆资1亿元、耗时两年构建的网上证券交易平台(天同在线)已不单独作为一个业务存在,它与营业部的传统业务合在一起,成为营业部的一种辅助交易手段,这种发展结果与预期截然相反。

(五)竟争主体多,刀民务创新少

    截至2003年10月末,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已经批准89家券商开展网上委托业务,另有9家证券公司的资格申请还在审核之中。但我国大部分券商网站实际上只是为网上证券委托提供了一个技术平台,距离真正意义上的证券电子商务有很大差距,缺乏像美国的美林、嘉信、e一trade等在规模和综合实力上均强大的网上券商,投资者无法体会到网上服务带来的投资收益与便利,这导致投资者还不能把网络投资当作是一种必要的选择。

(六)网上开户尚未开通

网上交易的一大优势便是打破时空限制,这意味着办理开户手续以及资金存取都只需到身边的银行即可完成。然而由于我国尚未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网上开户受到制约,投资者开户必须持本人身份证到证券营业部办理,这使广大农村居民以及所住地区证券营业网点少或根本就没有营业网点的城镇居民,难以通过网上交易能够带来的便利加人到股民队伍中来。

二、打破瓶颈制约.实现网上证券交易的快速发展

(一)建立与《网上证券委托暂行管理办法》相配套的法规

    管理部门理应确保相关法规的及时性与前瞻性,建立与《网上证券委托暂行管理办法》相配套的法规,力争解决好以下问题:1.数字签名无法可依的问题。网上交易需要《数字签名法》来保证用电子签名代替书面签名的合法性,我国尚未制定这一法律。2.相关法律的冲突问题。我国的《合同法》已经承认电子合同的合法有效,且许多交易项目的结算也都是通过电子票据来完成的,而我国的《票据法》目前还不承认非书面的电子票据。3.网上信息披露问题。尽管我国《证券法》对有关信息披露作了相关的法律规定,但是对通过网络发送信息的合法性尚未加以严格确认,对通过网络谣言或其它扰乱证券市场秩序行为的制裁也缺少可操作的法律条文。4.法规上的国际协调问题。网络会使证券的跨国交易变得普遍,而各国的法律不同,发生纠纷时将存在着法律选择的冲突。5.市场准人问题。应逐步降低网上交易的行业进人壁垒,推动市场参与者开展竞争。6.部门间的合作问题。国家应尽快立法促成金融证券业与电信、通信等产业的技术与业务合作。

(二)加强对网上证券业务的监管

    注意监管如下风险:1.网上证券业务的跨国风险。通过互联网,在某一区域发生的证券违规行为可以迅速传播到其它地区,进而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市场稳定。网上证券交易在全球范围内尚无统一监管规则,我国监管机构应加强与国际证券监管组织之间的合作,倡导制订全球统一的网上证券交易监管协议。2.加强对在线论坛及在线咨询的监管。对各证券公司在线论坛如果不加强监管,会不可避免地产生虚假信息的传播行为;对于在线咨询环节,必须监督券商所邀专家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严禁欺诈投资者。3.对网上交易责任分担的监管。在建立严格的责任划分制度和客户纠纷处理程序的基础上,监管交易双方责、权、利的分配,有效保护中小证券投资者的权益。

(三)引入保险机制

    我国的保险公司以虚拟空间加大理赔风险为由,尚无一家保险公司备案登记开展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保险业务,也没有券商提出为投资人的利益担保。国外已经有保险公司为在网络交易中受损的用户提供保险服务,如:“黑客保险”业务。美国网上证券经纪商e一trade以高额免费保险吸引投资者参与,为每个账户免费提供1亿美元的保险(由于市场波动造成的损失不在保险的范围之内)。e一trade的这一举措,增强了投资者网上交易的信心。券商为自己的网上交易客户提供商业保险,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客户对网上业务安全性的后顾之优,也能够将券商网上业务的经营风险控制在有限范围内。我国券商应意识到开拓网络安全保险市场的重要性,在网上业务方面与保险公司开展合作,开发对应险种,为投资者投保,树立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四)券商明确月民务定位,实现网上交易与传统交易并重

    以单纯提供网上证券交易通道为主的业务模式不能适应券商业务发展的需要和投资者的需求,券商应不断开拓服务品种,立足将业务在某一领域内做强。如:定位于为初学的投资者服务—提供最基本的投资工具和常识的在线帮助;定位于为成熟的有经验的投资者服务—提供丰富的技术分析软件和全面的研究报告;定位于成为个人理财和投资的综合门户—在投资品种和个人理财方面提供定制的服务。

    目前美国的网上券商开始致力于更贴近投资者的离线服务,这种将网上服务和传统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可以供我国券商借鉴。由于技术引进较晚,我国投资者对互联网的认识、运用及其交易习惯的改变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这决定了我国网上证券交易发展缓慢行进的轨迹。因此,实现网上交易与传统交易并重,依靠对客户的培训工作和售后服务,不断推进网上业务的开展是现阶段券商较为理想的发展模式。

篇10

关键字:证券市场,证券,网络法,网络化

一、证券市场网络化程度的现状及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电脑的大量应用,使得证券的电子化交易方式具有高效、经济的优势已日益为世界各国主要证券市场接纳并认同,成为当今世界证券市场发展的潮流。如“NASDAQ已经将自己的网络与Internet连接在一起;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也关闭了其交易大厅,全部采用网络交易方式;巴黎MATIF期货交易所在引入网络交易方式的八个星期以后,关闭了交易厅;伦敦期货交易所不幸受到德国电子交易所重创,失去了最大的一个客户,不得不改变以往不接受联机定单的规定。联机证券交易服务的蓬勃发展是促使交易所本身建立虚拟交易大厅的原动力。目前,已经有74家互联网证券交易商能够提供全方位证券服务,他们不仅需要提供联机下单服务,而且需要进一步实现联机市场交易。未来大部分公司都能在互联网上面向全世界发行它们的股票,进行全天候的交易。电子化证券交易方式对投资者来说,简化了投资过程,因此降低了投资成本;对公司来说,能够在最大的范围内聚集到尽可能多的资金。”(1)同样,我国证券交易所的运作也已经实现了高度的无形化和电脑化,建立了安全、高效的电脑运行架构。投资者除了在证券商柜台直接下单买卖证券外,也可以在家里或其他地方通过电话机上的按键或通过互联网下单买卖,其委托由证券公司柜台终端通过通讯网络传送到交易所电脑撮合主机,撮合成交后实时回报,投资者可以立即查询交易结果,整个交易过程几秒钟就可完成,其高效、快捷、方便的程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003年上半年我国发生“非典型肺炎”疫情期间,电话委托、网上交易以及其他远程交易方式等整个非现场交易占比在大幅度攀升。随着4月28日中国证监会《关于做好证券、期货营业场所非典型肺炎预防工作的通知》的下发,使得以网上交易为主的非现场交易成了证券市场竞争的焦点。根据上报数据统计显示,2004年4月份,证券公司网上委托交易量约为2077.06亿元,占沪、深证券交易所2月份股票(A、B股)、基金总交易量10536.82亿元(双边计算)的19.71%,比2003年4月上升了5.33%.通过对上报报表中客户数的统计,网上委托的客户开户数达533.42万户,占沪、深交易所开户总数一半3561.74万户的14.98%,比2004年3月增加了约1.87万户。(2)

由此可见,证券交易电子化最明显的标志-网上交易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中国证券市场上的特征,这是符合世界证券市场发展趋势的。网上证券交易作为一种全新的交易方式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地发展,并大有替代传统证券交易方式的势头,一方面是由于近年来国际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与证券经纪业务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是和网上证券交易相对于传统的交易方式具有众多优势。如成本低廉,突破地域限制,信息广泛、快捷等等。但在实际上,证券市场的网络化的基础-网络化证券究为何物这一基本问题并未完全明确,其能否适用证券法,还是应该适用所谓的网络法规?本文将以网络化的证券作为切入点,对其性质及基本特征进行分析,以求能对某些可能出现的法律问题提供解决的对策。

二、网络化证券的性质及基本特征

证券是随着市场经济与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经济现象,是现代社会不可回避的产物。其作为学术上的概念却因为各个学科的研究角度不同而存在着较大差异,即使在法学学科内部,也因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传统法学上,证券是指表彰一定权利的文书,即记载并且代表一定权利的书面凭证。这种权利存在于证券之上,在通常情况下,权利与证券结合在一起,权利不能离开证券而存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看到多种证券形式,如车船机票、各种入场券、邮票、存折、支票、股票、债券等等,这些证券本身就代表一定的权利,而不仅仅是证明权利的存在。证券的存在(有无)与权利的存在(有无)有密切联系。这是证券与证书的最大区别,后者的作用仅仅是证明某种法律事实或法律行为曾经发生过。(3)根据证券与其所表示的权利之间的联系是否密切,可以将其分为金券、资格证券和有价证券三大类。(4)

在各种证券中,有价证券应用最广。通常所称的证券即指有价证券。但它与证券法律制度中的证券外延仍不同,其只是证券法中证券概念的理论基础。有价证券依据不同的标准有多种分类,但其最主要的分类方法是按有价证券体现的内容,将其分为货币证券和资本证券两种,资本证券,又称投资证券,则是指基于筹资目的发行的,表彰投资人某种权益的可转让证券。其是有价证券的主要形式,一般认为狭义的有价证券仅指资本证券。其主要表现是股票、债券等。此外,有学者认为,在此种分类下还有一种货物证券,或称商品证券,即代表一定商品的有价证券。其主要表现为提单、仓单等。随着商品经济与信用经济的高度发展,有价证券体系内部为适应经济活动的需要,发生了职能分化。一部分证券,如票据、仓单、提单等货币证券或商品证券,担负起支付功能和商品流通功能。而另一部分证券,如股票、债券等资本证券,分化出来,担负起筹资功能。对于前者,传统的民商法均有所规定,特别是票据制度已形成独立的法律系统。而后者也有某种独立的法律制度来规范,这便是现代各国存在的证券法或证券交易法。就这样,传统的证券概念受到了极大冲击,其已经被实际上的资本证券概念所取代,即一种基于筹资目的发行的,表彰投资人某种权益的可转让凭证。这也是在各国证券市场领域实际上存在的证券概念。尽管各国证券法调整的证券种类差异很大,但其均为具有流通性的直接投资工具却是不争的事实。本文所强调的传统证券即是指这种资本证券。

传统的证券在存在形式上总是一种有形的实物凭证形式,一般为纸质凭证。其基本特征就在于一是表明财产权,证券上载明持有人的财产内容;二是证券票面所示的权利与证券不可分离;三是证券为权利运行的载体,权利的形式和转移以出示和交付证券为条件。(5)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形的实物证券逐渐向无形化转变。“证明股权关系的股票和债权关系的债券等证券不再是实物凭证,而成了电子符号或数据存在于数据库中。这种没有实物凭证的股权关系和债权关系被储存在电脑中,以电子符号或数据的形式证明发行人和持有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这样的证券被称为电子证券。”(6)而所谓的网络化证

券是指传统证券在证券市场网络化背景下由于这种电子化、无纸化证券进入互联网交易,而被赋予一定特征时所形成的一种证券存在形式。

(一)网络化证券的法律特征

网络化证券不同于传统证券的法律特征应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存在形式的虚拟化

可以说,网络化的证券与传统证券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存在形式的虚拟化。即证券存在形式不再是以纸质为媒介。而是以一种电子符号或数据形式存在于相应的电脑或数据库中,实际上,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上所流通的社会公众股全是无纸化的网络化证券,即投资者并不是持有证券的实物存在形式,其能够看到的只是股票帐户上的数字而已。投资者对这种网络化证券所进行的转移等权利行为,也是通过电脑和互联网络进行所谓的数据交换(EDI),而不会再出现将股票等证券由一方手中交付给另一方的手中这样直接明确的转移行为。

在现代化的信息时代,网络化证券的存在形式只是一种虚拟的电子符号,其既不是文字,其载体也不能为人们所直接感知,(7)它完全属于一种虚拟化的存在,然而这种虚拟化的存在不会影响其固有的证券性质,即体现并表明相应的权利义务关系。这是因为网络化证券的存在形式完全可以发生纸质书面证券形式的作用。几百年来,随着证券市场和股份制度的发展,股票、债券等资本证券已经逐渐完备与成熟,其固有的权利、义务也在相应的法律法规中加以明确,传统证券的纸质形式仅仅是一种表征,这样一种形式性的表征并不会改变内容,既然内容是固定的,那么相对于纸质形式所具有的记载、交流等功能,网络化证券的虚拟化存在形式也同样具备。“每笔以电子符号纪录的相同性质的证券,其名称、种类、票面金额及代表的股份数、发行者的详细情况、证券持有人的名称住址等资料都记录到相关机构的电脑中,并且留有备份,其解释不可能因人而异或被人有意歪曲,也不存在欺诈、伪证或伪造以及因事实变迁或距离遥远而改变。”(8)事实上,当证券从物理形式转移到虚拟形式后,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电子化存储系统的安全性问题。仅从技术上而言,不存在绝对安全的系统,其不安全因素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信息网络本身,另一方面来自与外部攻击或破坏。但同样的,传统证券的纸制形式也可能出现篡改、复制、丢失等情况,所以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是网络化证券与传统证券所共同面对的问题,只不过解决的途径和方式不同而已。

2、流通方式的虚拟化

我们已经在上文中分析到,网络化证券的虚拟化存在形式导致物理状态下的转移交付为虚拟化的电子清算和交割方式所代替。在我国,证券交易的清算和交割统一的中央证券存管机构完成,(9)作为从事证券存管、结算业务专门机构,其为实现证券的无纸化,减少实物流转,使大量证券交易以簿记方式集中进行交收,从而提高交收效率,降低交收风险提供了可能。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证券投资者在参与证券交易所内的交易时,都开设了证券和资金账户,故交割交收时实为账户划拨。证券公司应向委托人交付交割交收清算清单,记载成交日期、成交证券名称、数量、成交价格和金额、税收、佣金等事项作为委托合同履行完毕的凭证。而“我国证券市场从一开始就采用计算机处理从投资人委托申报、交易系统主机撮合到成交回报全过程,其中没有中断和人工干预。1998年上证登记公司的参与人远程操作平台(ParticipantsRemoteOperationPlatform-PROP)投入使用后,实现结算数据后台处理再回到经纪人并通过经纪人提供给投资人的电子数据交换,至此,上海证券市场做到从投资人交易委托申报到证券与资金交付交收全过程STP.这在全球CSD中可以认为处于领先位置。”(10)

这种流通方式的虚拟化还表现在网络化证券交易中不受地域限制的现象。不仅因为网络化证券在互联网络中可以打破地域界限,交易可以跨时空进行,随着WAP(无线应用协议)为互联网和无线设备之间建立了全球统一的开放标准,使其成为未来无线信息技术发展的主流。WAP技术可以使股票交易更方便,通过WAP可实现多种终端的服务共享和信息交流,包容目前广泛使用的和新兴的终端类型,如手机、呼机、PDA等设备。用户通过手机对券商收发各种格式的数据报告来完成委托、撤单、转帐等全部交易手续。由此可见,未来几年基于互联网的移动证券交易市场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证券交易正在进入移动交易时代。

(二)网络化证券的性质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那样,我们可以认为网络化的证券并没有改变传统证券的实质,其仍然是作为一种资本或债权的凭证。然而网络化证券的确具有一些独有的特征,这是否就意味着网络化证券与传统证券在性质上并非同一。这将直接影响到网络化证券在适用相关法律上存在较大问题。因为我国《证券法》并未对所谓的网络化证券或电子化证券加以规定,《证券法》是否就不能适用于网络化证券呢?公司法中有少部分内容对其有所涉及,其中的132条规定,“股票采用纸面形式或者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形式。股票应当载明下列主要事项:(一)公司名称;(二)公司登记成立的日期;(三)股票种类、票面金额及代表的股份数;(四)股票的编号。”股票由董事长签名,公司盖章。发起人的股票,应当标明发起人股票字样。第133条规定:“公司向发起人、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法人发行的股票,应当为记名股票,并应当记载该发起人、机构或者法人的名称,不得另立户名或者以代表人姓名记名。对社会公众发行的股票,可以为记名股票,也可以为无记名股票。”第167条规定:“公司发行公司债券,必须在债券上载明公司名称、债券票面金额、利率、偿还期限等事项,并由董事长签名,公司盖章。”从这些规定中可以得知,法律并没有对网络化证券的形式进行禁止性的规定。在现实生活中,除了实物证券之外,还存在一种簿记证券,即由证券发行人按照法律和行政法规的统一格式制作的,记载证券权利的书面名册。“簿记证券不是一种实物形态的证券,而是通过记账的方式将证券持有人持有的证券种类和数额予以表现的一种符号。”(11)目前,我国已经发行了簿记券式股票和记帐式国债。这种证券将权利持有状况记载于统一的书面名册上,可以减少相应的证券印制成本,保管与清点更加容易,安全性更高,不易遗失或被盗,可以说是一种更为高级的证券形式,其具有证券无纸化的特征。从这个角度上讲,网络化证券的这种无纸化和电子化特征也应该不影响其法律性质。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