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政冶文明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4-02-01 18:11: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政冶文明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政冶文明的核心

篇1

大冶,一个人杰地灵、民风淳朴的富庶之乡;

大冶,全国百强县市,更是一片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热土。

当历史的脚步跨入2013年,劲牌有限公司这个大冶市的王牌企业悄然走过了六十个春秋。六十年来,从无到有,由弱转强,吴少勋董事长以其坚实的脚步紧随保健酒大发展的舞步起拍,早已把劲牌公司发展成为一家专业化的健康食品企业。劲牌以其独有的专注,将主营产品“劲酒”塑造成中国保健酒第一品牌,多年来一直独领市场。

2012年劲牌销售额达到56.46亿元,纳税14.27亿元。这一成绩在保健酒领域,是为中国当之无愧的老大。在劲牌近57亿元的销售额中,劲酒占到销售额的95%以上。

让我们走进劲牌公司,走近吴少勋,感悟劲牌公司那特有的品牌建设历程以及公司在中国保健酒中独领的奥秘。

谋势与造势

没有人会想到,60年后的今天,劲牌公司已成长为销售额近60亿、缴税逾14亿的专业健康食品企业。

劲牌有限公司的前身――“湖北省大冶市劲酒厂”1953年成立,当初是一个县级国有小酒厂,一家单一生产白酒的作坊式企业,劲酒是其主要产品之一。1998年,湖北大冶劲牌酒厂实现国企改制为民企,其引发的巨大思想碰撞,曾吸引了湖北省乃至全国的关注。

当初吴少勋顶着“独饮劲酒”的巨大压力,在从国企掌门人变身民营老板后,会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改制后的劲牌,路该怎样走,路会怎样走?

但劲牌公司自转型改制以来,各项经济指标都取得飞速的发展和进步。

劲牌公司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产品转型,从白酒生产转向保健酒开发。用吴少勋董事长的话说,就是首先要确立”做百年企业、树百年品牌”的长远目标。这两个“百年”相辅相成、高度统一,阐明了劲牌公司的信念、信赖、精神、文化的发展方向。

一串串闪光的数字和一个个喜人的变化印证吴少勋董事长的谋势,1990年劲酒开始投放市场,销量持续增长,其市场主要在湖北省当地和东南沿海地区。1995年,劲酒厂提出“到2000年将‘中国劲酒’树立为中国保健酒第一品牌”的目标。2008年销售额突破25亿元人民币,上交税金3.3亿元人民币。

连续10年来,劲酒销售量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这一不争的事实证明了当初决策的高瞻远瞩。

2002年,国家税务总局和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授予劲牌为“诚信纳税企业”;2003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评定劲牌为“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2003年12月,“劲牌”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5年10月,劲牌公司被全国文明委评为“全国文明单位”;2007年9月,劲牌保健酒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2010年,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发起的“中国轻工行业十强企业”评选结果揭晓,劲牌喜获“2009年中国轻工业酿酒行业十强企业”光荣称号。

品牌与技术

目前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棘手、问题频出的领域,劲牌人最关心的此类问题,把握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对品牌的技术、配方和品质倍感有自信和自豪。

作为专业化健康食品企业,劲牌首倡中药现代化在保健酒生产中的应用,率先建成了保健酒数字化制造平台。近5年,劲牌公司联合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药科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科研院校,在中药工程技术和质量控制、中药药理分析、工业微生物检测等领域开展了多项富有建设性的科研攻关工作。研发中心拥有完善的技术分析实验室和诸多具有国际水准的仪器设备,拥有专职技术研发人员100余名,其中高级工程师10人(教授级3人)、博士5人、国家级评酒委员5人、省级评酒委员11人。2006年3月,劲牌研发中心被列为“博士后产业基地”。2008年5月,劲牌检测中心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成为中国保健酒行业唯一拥有国家认可实验室的企业。2010年11月,劲牌研发中心通过省级“保健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鉴定,成为国家首家保健酒技术研究中心。?其间,劲牌公司相继研发了100余项新技术成果,年均自主研发的科技项目达30余项。

劲牌还坚持“按做药的标准生产保健酒”。自2001年以来,先后投入巨资建成了原酒制造基地、原料直供基地以及保健酒生产基地。原酒基地选址在植被茂盛、水质优良的幕阜深山之中,洁静的天然环境保证了原酒的品质;原料基地以GAP为指导规范,严格实施原料药材的适时采购与运输;保健酒生产基地通过了国家保健食品GMP认证、食品安全管理体系(HAC

CP)认证,拥有10万级洁净度的无菌灌装室,实现了产品自动化无菌灌装。

劲牌出品的每一瓶酒要经过1500多道数据采集和实时监控的标准化流程。劲牌公司采用和制订的质量标准达1591项。其中,自主制订的959项企业标准中,有195项高于国家标准,使产品中的铅、锰、杂醇油、甲醇等物质,得到更为严格的低含量控制。

针对我国在小曲白酒生产领域的标准“空白”,劲牌公司率先研制了《小曲白酒原辅材料标准》、《小曲白酒生产工艺标准》、《小曲白酒质量标准》等5大系列共10多个标准文件;与中国酿酒工业的专业学府――江南大学,合作开展“小曲白酒质量评价方法”的科研项目;经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机构审议,劲牌公司定为《小曲白酒国家标准》的牵头起草单位。

责任与文化

“创造更大的社会财富,就是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是劲牌公司的价值观,劲牌公司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其实也是不断回报社会、共谋繁荣的和谐之路。

劲牌公司一直认为,企业除了向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向国家积极缴纳税收之外,还必须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优质的产品是企业对消费者的关爱和承诺,依法纳税是企业对国家的应尽义务,而社会公益事业则是企业对社会的应有回报,更能体现一个企业的存在价值。

2007年,向湖北省慈善总会捐款2500万元;2008年5月,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1180余万元,2010年4月,向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捐款1000万元,支援灾区人民重建家园。

2000-2009年,“劲牌助学金”已累计发放奖学金500万元,资助贫困学生逾万人次,帮助许多困难家庭的子弟圆了大学梦。据统计,目前劲牌公司在全国34所中学设有146个劲牌阳光班。

劲牌除了在环保上加大投入,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慈善事业。2007年7月,劲牌志愿者协会成立,旨在传递爱心、传播文明,在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发展的同时,加强劲牌员工对社会的认知,激发员工的社会责任感,共同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

劲牌公司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将公司的经营活动放到社会整体环境中去考虑,在每一项企业经营活动之前,充分评估其对自然环境及社会生态的影响,通过三废处理、节能降耗等企业行为,切实履行企业对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环境保护被正式纳入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对环境保护所采取的企业行为是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形式。

篇2

[关键词]大冶市;“村村通”;客运工程;政府作用机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5146

1引言

十年前,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宣布全面取消农业税,广大农民甩掉了肩上最后的课税包袱。十年后,在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实现农村“村村通客车”。目前,湖北农村客运已覆盖全省92%的行政村,剩下的大多是偏远地区。这项“民心工程”事关全省4000多万群众的出行便捷与安全,牵动着人民的心。通过对大冶市陈贵镇、刘仁八镇、茗山、九桥地区的居民、司机的问卷调查及对公交公司、政府的访谈,一些潜在的问题也逐一暴露出来。政府有经济调节、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四大经济职能,针对“村村通”客运工程,政府的作用机理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2“村村通”客运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访谈,黄石市大冶地区“村村通”客运的大部分线路为2015年5月开通,客车为载客9人的东风小康,车内基础设施较为齐全;乘车票价1~5元,由乘车距离决定,没有严格规范的票价定制准则;司机月收入差距较大,大致在1000~3000元/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方案的执行单靠政府的出台无法有效实施,更重要的是听取乘客、司机、公交公司等人群的心声、意见。

21政府宣传引导力度不足

在政府未实施“村村通”客运工程之前,大多数居民出行多借助步行、自行车、摩托车、摩的等其他交通工具,适应了即招即停、随叫随到方便快捷的出行方式。

根据调查结果,仅有5610%的居民了解“村村通”客运,其余的居民对“村村通”客运这一惠民工程知之甚少,甚至认为这和私人运营的车辆并无区分。政府实施“村村通”客运工程,不仅要将政策落到实处,更重要的是宣传、引导居民参与其中,不然居民了解、适应、接受“村村通”客运工程的再社会化过程较长,对“村村通”客运使用效率较低,不仅无法切实享受这一惠民政策,也不利于政府工作的开展、进行、检测与反馈。

22价格监管难到位,乘车机会成本偏高

一项政策的实施离不开各项子政策的提出与支持。“村村通”客运至今未确定标准的票价制定准则,司机个人根据车程的远近自由定价,乘客只能接受。公交客运站点多、线长、经营主体分散,价格监管力量相对薄弱,再加上价格部门无权上路进行价格行政执法,导致农村公路客运价格监管难到位,尤其是行政处罚难以落实。久而久之,价格监督检查日愈缺乏执行力度,导致“乱涨价”行为的恶性循环。

根据图1所示,大多数的居民没有选择乘坐“村村通”客运出行,其中1730%的居民认为票价偏高,不值得乘坐;1250%的居民出行的距离较近,不必乘车。即居民认为他们选择乘坐“村村通”客运的机会成本较高,票价偏高,不值得花钱乘车;等车时间较长,等车的时间不如自己步行或选择其他的交通工具。居民对“村村通”客运的感知度、使用度低,满意度更无从说起,政府工作也不易改进、评估。

23其他盈利性车辆充斥市场

据调查,摩的等其他盈利性车辆充斥市场,这些其他盈利性车辆的经营者大都是素质较低、安全意识不强的当地农民,其中一些人甚至没有驾驶执照,只是凭借多年的开车经验为自己谋求一份工作。因此,在经营过程中,擅自提高票价、“甩客”“倒客”等现象时有发生,拖拉机、农用车、货车从事客运的现象比比皆是,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事故。这不仅抢占了“村村通”客运的乘客,增加了安全隐患,而且不利于农村文明建设,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屡禁不止。

24国家燃油补贴等政策难到位

不少司机建议政府落实燃油补贴政策,抱怨经营成本持续增加,月收入偏低,政府补贴偏低,车主负担较重,很多政策难以落实。近几年来,油价、物价上涨幅度较大,职工工资、汽车材料、保险、人员“五金”等费用也上涨较快。农村客运公交为经济承受力较低的农民群众服务,车辆损耗较大,经营效益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客运经营者的积极性。同时由于向车主收取的各种合理、不合理收费仍然较多,营运车主负担依然较重。

3从政府角度分析“村村通”客运问题的原因

针对以上问题,政府为稳妥推进“村村通”客运的开通和实现,应查找存在的不足,从政府角度分析其存在的原因,研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为全市农村客运发展工作的深入推进提供切实保障。

31乘车定价机制不健全

农村客运有其特殊性,其公路等级、站场要求、车型结构、通村距离、班车频率等与一般客运有所区别,故其定价机制也与一般公交定价机制大有不同。政府应为“村村通”客运建立“灵活机动定价机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居民收入状况、客流量、运营路线长短及公路等级等诸多因素灵活定价,而不应出现“一刀切”的现象。

由图2可以看出,4590%的乘客反映 “村村通”客运票价偏高,1120%的乘客认为车次间隔时间过长,830%的乘客建议应完善基础配套设施,例如安装窗帘、安装相应的应急设施如灭火器等,“村村通”客运存在的问题都应作为定价因素予以考虑。

图2“村村通”客运存在的问题

32客运市场秩序不规范

在大冶地区,三轮摩托车、农用车、小货车、拖拉机等不具备载客条件的非法经营车辆遍布大街小巷,这对“村村通”客运的发展有极大的阻碍制约。当居民选择出行时,这些非法经营车辆就成了“村村通”客运的替代品,使得“村村通”客运的客流量出现分流现象。这些非法经营车辆的经营者大多是车辆的所有者,故其中的一些税收可以免收,在车票价格上比“村村通”客运有所优惠,抢占了部分客流量。

33部门合作协调不紧密

“村村通”客运工程的开通、实施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配合协调,合力推进。在“村村通”客运工程的宣传发动阶段,群众对“村村通”客运的重要意义了解不深,对其具体实施方案知之甚少;在组织实施阶段,客运站场建设、错车平台和危桥改造等工作未能及时落实,客运线路的延伸、调整工作不尽如人意;“村村通”客运验收阶段,政府未能及时找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使居民对政府工作的评价大打折扣。

4政府改善“村村通”客运的作用机理

“村村通”客运工程处于幼小产业阶段,市场化程度较低,政府应坚持政府主导、行业主管、市场主营的基本思想,对“村村通”客运工程给予保护和支持,使之安全度过幼年生命危险期,以推进农村客运市场健康有序运行。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名为“新公共管理”的政府改革运动,至今方兴未艾,这对我国政府机构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乃至公共管理体制改革无不借鉴意义。

新公共管理理论核心是以管理、业绩评估和效率为标准,在公共部门中广泛采用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并引入竞争机制;把公民当作顾客,以顾客为主要导向;同时加强调整政府职能,优化和有效利用管理人员的自利、机会和风险意识,政府“掌舵”后,“划桨”的任务应交给私人部门和非盈利组织、社区组织、公民自治组织等第三部门。政府就成为多元管理主体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是多元管理主体的核心。

借鉴以上观点,“村村通”客运中出现的居民参与度不高、价格监管不到位、其他盈利性车辆充斥市场、各项补贴难以落实等问题有以下解决措施。

41建立合理的规费征收和运价体系

大多数居民抱怨“村村通”客运票价偏高,根据新公共管理理论,政府应征求居民意见,保证提供的公共服务符合居民偏好。因此,政府应支持交通主管部门,并积极做好同工商、税务、公安、物价等部门的协调工作,尽可能地减免有关税费;在进行可行性分析后,对难以盈利或严重亏损的农村客运班线,在一定时间内适当减免部分交通规费;同时,在制定运价标准时,应综合考虑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实际、道路通行状况和农民收入情况,合理确定运价,调动农村客运经营者经营积极性,保护农民群众的利益。

42强化调控和监管、规范农村客运市场

各职能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严肃果断地处理客运线路中出现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交通运管部门要对违法经营的车主依法扣车、扣证,必要时可以依法取消其营运资格;严厉整治“甩客”“倒客”“宰客”、抬价等有损诚信的违章行为;对三轮摩托车、农用车、小货车、拖拉机等不具备载客条件的非法经营者,应采取部门联手的手段加大打击力度;运用法律手段对农村客运市场存在的农用车、摩托车、老旧报废车辆非法营运和欺行霸市、垄断市场等现象进行专项整治,使农村客运秩序逐步改善,给“村村通”客运的经营者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竞争的外部环境。

43推动部门协调合作、推进财政补贴落实

政府各部门应紧密联合,协调合作。政策法规科应指导交通运输行业行政执法、承担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综合计划科应负责指导交通工程的养护工作,维护交通建设市场平等竞争秩序;财务审计科应组织实施交通运输行业财务收支预算管理工作,做好交通运输的申请、拨付、监管、会计核算工作。

市财政局、地税局应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对“村村通”客运企业新购客运车辆应缴购置附加税和运营过程中所涉及的其他税费实行减免;市财政局、交通运输局应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提高“村村通”客运车辆燃油补贴标准;财务审计部门应协调保险公司对“村村通”客运车辆购买保险参照校车优惠标准执行。

44推进“村村通”客运管理方式创新

“村村通”客车工程涉及社会方方面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农村客运要提高机动灵活性,在现有的串村班车、农村公交化班车、定期和不定期班车等多样化的运输经营模式上再创新;考虑到农村客运存在客源分散、不稳定等问题,可开行公交化班车、农村夜宿班车等客运班车,组织赶集车、电话叫车等多种贴近农民群众出行需求的经营方式;对新开通线路可在试营运期间免收各项规费,允许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对本区域内客车酌情减免有关费收。

大力发展农村客运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门,“村村通”客运是开展农村客运网络化的试点工程,政府应建立合理的定价体系、规范农村客运市场、推进财政补贴落实、推动客运管理创新,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群众“出行难”问题。

参考文献:

[1]罗震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发展的界定、特征与途径[J].现代城市研究,2011(7).

篇3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各种新兴媒体陆续涌现出来。在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下,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解决新环境下的新出现的难题,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找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对于改革和创新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机遇与挑战 应对措施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解析

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于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P.Goldmark)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通讯技术的发展,新兴的媒体资源不断丰富,信息传播更加快捷和高效。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途径,深受大学生群体的欢迎和热爱。各高校也都相继引进新媒体教学技术,新媒体教学方式日益普及。但新媒体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也是把双刃剑,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个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解决新环境下的新出现的难题,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找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对于改革和创新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运用,一方面在丰富资源、增强自主性、提高效率和增强效果方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另一方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控制力、辨别力、引导力和主导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2.1把握新媒体给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创造的机遇

2.1.1新媒体对大学生政治思想产生的积极影响

新媒体有利于大学生自身政治观的构建。目前,大学生了解社会,关注政治的主要信息渠道是新媒体,而新媒体上丰富性的信息,极大地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观察社会的各个层面。大学生通过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片、国家大事件纪录片以及社会基层调查等,使学生产生了高昂的爱国情绪和民族自豪感,坚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新媒体上的信息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民主自由观念。新媒体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平等的参政议政的平台,有利于大学生讨论政治,参与政治。通过新媒体平台,大学生可以参与到国家政策和治理的讨论和交流中,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热情。

2.1.2新媒体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积极影响

新媒体技术的逐步推广给现阶段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平台。新媒体自身拥有丰富的信息量,且传播快速、广泛,形式又多种多样的优势。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与时俱进,充分运用新媒体的优势,通过运用新媒体技术广泛、快速、有效地传播积极、健康的政治思想,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兴的、创造性的理论与实践平台。

新媒体技术在教学上的运用,有效缓解了大学扩招带来的学生人数激增与师资不足的矛盾。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特别是一些大班授课的效果提升更加明显。

新媒体的产生极大地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利用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容易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更有利于他们及时对学生进行疏导和帮助。

2.2正确面对新媒体给大学生政治思想提出的挑战

2.2.1新媒体对大学生政治思想产生的消极影响

新媒体有可能导致大学生确立错误的政治观。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我们现在可以了解全球各方面的信息。现下所存在的西方媒体的文化倾销、文化覆盖和侵略对大学生的政治观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从而助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慢慢渗透,逐渐淡化了思想的影响,使部分大学生的政治观开始产生倾斜。

新媒体传播的部分信息存在动摇部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能性。当一些新媒体上多样性和多元性的信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一致时,会让大学生产生困惑,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或多或少的动摇。

2.2.2新媒体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

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无屏障性”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一些消极、极端的、腐朽落后的、与当今社会主义发展背道而驰的思想和文化等都在利用新媒体途径大肆传播,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新媒体与学生互动性强,学生把握不好,非常容易沉湎其中,脱离现实世界,耽误学业,延误个人成才。新媒体环境下,不少学生出现网瘾、现实人际交往困难等新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甚至会促使一些曾经非常优秀的大学生走向犯罪,这必须引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再有,高校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人员运用多媒体能力有限,部分教师对有些新媒介不熟悉,上手慢,得重新学习运用,会影响对学生的了解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节点

3.1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只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能增强思想政冶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当前,我国大学生面临着很多压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犯罪等类似事件屡见不鲜。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需要得到及时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否则极可能发严重的后果。因此,我们应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切实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努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3.2必须充分挖掘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一种社会亚文化,是指在校园区域内,由学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和学习生活等活动中所形成的一切物质、精神财富及其创造形成过程的总和。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高校实施思想政冶教育的重要途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要采用先进的办学理念,拓宽和挖掘学校的文化资源,树立文明的校园风气,这对于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自我意识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3.3主动适应新媒体环境,运用新媒体开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络、手机网络、电视网络这些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的功能,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勇于创新,多一点互动、多一些引导、多一分渗透。可以利用手机飞信、QQ群等方式传播信息,来开展舆论引导工作;利用手机网络(微博、微信等)开设名师微博、辅导员微博开展每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利用校园网这一网络阵地广泛信息,宣传积极、美好的校园故事,使其成为了解学生情况和建议的有效渠道。(作者单位:西华大学)

参考文献

[1]芮鸿岩.新媒体技术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2009(,6).

[2]姚锦秀.利用新媒体技术促进高校学生工作[J].现代企业教育.2009,(8).

篇4

一、重化工业背景下的产业转型效应

株洲市是一个老工业城市,工业以有色冶炼、化工、建材、火力发电、机械等重化产业为主导,工业经济结构的突出特点是资源型产业偏重,产品结构中以初加工产品为主,附加值不高,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转型任务十分艰巨。株洲市通过两型技术引领、两型产业政策推动、积极推动产业的结构调整、改造和升级。2009年株洲市三次产业结构由08年的12.1:54.6:33.3调整为10.6:55.4:34,结构不断优化。规模工业总产值过千亿元,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占工业产值的18%,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40.6%,在湖南省加速新型工业化考核中位列全省第二名。

1.两型技术进步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为了发展两型产业,国家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积极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大力支持资源节约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建设。对于株洲市而言,一方面,利用国家项目支持的两型技术攻关壮大市里科研院所,企业的科技创新实力,进而催生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另一方面,这些技术的进步将有力地推动株洲市高耗能、高污染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升级,推进企业通过产品深加工,增加技术含量,带动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

2.两型产业政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目前,国家、省、市政府将陆续出台一些支持长株潭两型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包括投资补贴、加速折旧、税收减免、提供长期政府贷款和优惠利率等。这些政策按其内容及市场性质不同分为3种类型:一是培育及发展新兴产业;二是干预个别产业特定活动;三是对衰退产业的调整援助。通过投资、财税、政府采购、节能环保标识等政策,支持节能环保企业和产业的发展,鼓励国有控股投资公司、资产经营公司开展两型产业方向的企业产品结构调整,鼓励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两型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二、两型社会条件下的科技创新效应

1.健全两型主导产业技术开发体系

根据株洲市“两型社会”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株洲市加快知识创新体系和技术开发体系建设,增强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重点建设20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届时,将形成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等为依托,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推广应用能力为重点,注重资源利用率高、环境污染少的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的两型主导产业技术开发体系。

2.推动了循环经济科技创新

株洲市将以清水塘地区株冶、株化、智成为主体,以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为技术支撑,建设循环经济科技创新体系。这有利于以提高能源效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为核心,开展对清洁生产、固体废物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烟尘污染控制、余热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管理系统等关键技术成果的开发和推广应用;特别是在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烟气脱硫技术、电石泥综合利用技术上开展循环经济科技示范,将取得一批支撑循环经济示范的重大科技成果。

3.加快两型产业关键技术攻关

株洲市通过着力支持本地企业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支持企业申报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同时市财政设立专项经费,引导支持企业的对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通过加大对农产品深加工、轨道技术、风力发电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促进株洲市主导产业的技术升级和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三、两型社会目标下的环境治理效应

株洲市历史遗留的污染问题相对比较严重。两型社会建设一个基本原则就是环境优先、生态优先。2009年,株洲市列入省、市政府环境污染限期治理的16家企业全部达标,清水塘地区重点水污染治理项目和湘江污水治理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霞湾港水变清一期工程全面完成,湘江株洲段水体质量保持国家Ⅲ类标准。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7个,提前一年实现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目标,成功获批全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

1.加快了对湘江(株洲段)和清水塘地区污染综合治理

清水塘工业区的气型、水型等标污染负荷分别占全市排放总量的70%、60%,是株洲市区空气质量、湘江株洲段水环境质量提高的主要障碍。尤其是该区域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底泥中镉、铅、砷等重金属污染严重,沉疴已久,治理任务十分艰巨。目前,清水塘地区已被列为国家级的循环经济试点区,同时国家与省、市将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制定长株潭统一的地方环保法规体系,支持对湘江(株洲段)和清水塘地区污染的治理,彻底解决清水塘工业区历史遗留污染问题。

2.加快了对城市生活污染与农村面污染的治理

株洲市两型社会建设从加快生活垃圾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着手,推行垃圾填埋处理与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市场化运作,推进区域供排水、城乡供排水的一体化,加快旧城排水管网改造,逐步形成分流制排水系统,争取环保投资快于经济增速,环境建设为城市规模扩张预留空间,实现城市的经济、人口、环境协调发展。发展现代农业和节约型农业,科学使用农药、农膜,减少化肥施用量,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使广大农村的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3.城市与产业品牌提升促进社会软环境改善

工业一直是株洲的骄傲,但也制造了大量工业“三废”,曾连续两年位列“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黑名单,环境问题成为影响株洲城市与产业品牌提升的最大障碍,严重影响到株洲经济社会发展的软环境。目前,清水塘工业区循环经济试点方案已通过国家发改委组织的专家评审,3至5年内将完成上百亿元的投资,该方案的实施将彻底为清水塘地区正名,并对国内同类园区具有典型示范作用,以前的污染源将变成现今的经济动力源。

四、两型社会愿景下的文化重构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经济高速增长,但是这种高增长基本是建立在资源的高投入、资源的高消耗和环境的高污染等“三高”为代价的增长方式之上,并且在这种粗放式增长的大背景下,形成了一种粗放、浪费的投资模式、消费方式、文化氛围,以及只重眼前不顾长远的价值观与行为观。株洲市自2008年以来,通过大力宣传,在机关、企业、社区广泛开展“两型示范创建”活动,发展低碳社区、倡导低碳生活、营造低碳环境,力图在几十年历史形成的城市工业文化价值体系上,重构城市居民的两型价值观、两型道德观以及两型行为观。

1.构建两型价值观

“两型价值观”是指人们形成资源节约和绿色消费、生产等环境保护的行为习惯和社会意识。形成“两型价值观”是“两型社会”社会建设改革的前提,又是“两型社会”改革的必然结果。建设“两型社会”,要在广大民众中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强烈意识,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与消费观,并以此成为行为评价和目标选择的准则,并使之成为驱使人们产生“两型行为”的内部动力。人们一旦形成了正确的“两型价值观”,就会自觉和不自觉地对整个组织和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推动整个社会“两型价值观”的形成。

2.构建两型道德观

“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公民自觉融入到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运动中,需要公民建立节约和保护环境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 “两型社会”建设是政府与公民发展中的互动,而“两型社会”道德观也体现在政府、企业和个体之间的道德约束,在两型社会对各种发展困境破解以及各建设主体的互动过程中,促进社会组织与个体政治道德、生态道德以及公民道德的形成。

3.构建两型行为观

两型行为观是指人们对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行为准则和评价标准,是在“两型社会”建设中,“两型道德观”、“两型价值观”逐渐内化成为一种社会的行为标准和准则,成为人们对行为评价的好恶标准。促使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养成节约、环保的行为方式。

五、两型社会建设下的公共治理效益

在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社会公共治理将面临新要求、新导向和新约束。这既体现在中央政府通过立法、规划与空间管制、行政管理等手段对地方政府施加的新约束,同时,由于社会公众日渐增强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以及对城市人居环境的要求,对企业的生产行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下,公共治理转型势在必行,主要包括政府管理理念的转变、企业社会责任的回归、基础设施建设的人本以及公共财政支撑的强化。

1.政府管理理念的转变

两型社会建设将改变过去以GDP为导向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引入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指标。2008年以来株州市在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出台了《株洲市行政机关限时办结暂行办法》,推行审批制,要求办结时限在法定时限内缩短1/3以上,集中归并行政机关行政审批职能,各单位内设一个行政审批机构,集中在市政务服务中心办公。对投资的工业项目,由投资项目客户服务处全程。在核心区内着手探索减少行政层次,实行扁平化管理的改革。

2.企业社会责任的回归

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也是在建设“两型社会”中首当其冲的力量。一方面,由于两型社会建设将建立完善的企业节能减排的激励约束机制;另一方面,由于企业两型文化的构建,企业将认识到只有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出发,从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和补充中获得的盈利才具有持续性,从而主动担负责任,从基本做起、控制好资源的利用率,节能减排,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开拓创新,发展绿色产业链带动企业整体发展。

3.基础设施建设的人本

两型社会建设将更加强化城市人本化管理,高度关注民生。自2008年以来,株州市城市提质扩容步伐加快,创卫工作卓有成效,荣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深入推进,大部分指标达到国家考评标准。“绿化、美化、亮化、数字化”顺利完成,2009年城市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3.6%;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成运行,城市治安电子防控系统、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不断完善。城市更加清新、更具品位、更富现代气息。

4.公共财政支撑的强化

篇5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加快发展中调整,在尽快成型中转型,扩张经济总量,提升产业层次,切实增强区域竞争力。

——做大做强工业。实施“115588”工业追赶计划,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0亿元,新增亿元企业10家;新落地开工、新增规上企业各50家;新培育省级以上品牌企业等8家,确保工业总产值突破80亿元。推进产业集聚。集聚开发“一心五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一园一业”产业集聚力度,促进新兴产业成型定型,争创“中国汽车空调零部件产业基地”,全年实现五金汽配产值21亿元、不锈钢加工产值6亿元;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引导企业内部合并、中外嫁接、技术改造,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群,全年实现竹木加工产值22亿元、青瓷宝剑产值6亿元。加速产业提升。加快规模企业、千万元企业、亿元企业培育和企业集团组建步伐;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新建标准厂房2万平方米;鼓励企业创牌,推广企业管理信息化工程,确保50%的规模企业拥有自主商标,加快汽车配件检测中心建设;鼓励发展边界经济,加速形成总部集聚格局。深化企业帮扶。开展“暖冬行动”,采取“一帮一、月月评”的帮扶措施,全面落实《关于进一步优化环境服务企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切实为企业解难帮困。

——做精做亮农业。继续按照“大力发展竹产业、提升发展食用菌、特色发展茶蔬果”的思路,建设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绿色农产品基地。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快生态产业优化升级。续建毛竹省级核心示范基地4000亩,提升改造低产低效竹林10万亩。建成食用菌生产标准化示范基地20个、示范村3个,标准化生产率达27%。建成茶叶标准化示范基地10个、茶厂10家,培育金观音茶叶示范村10个,实现金观音茶叶产量与产值翻番。建设“万亩山地蔬菜核心区”和“西街千亩农业科技合作示范园”,建成商品蔬菜示范村、标准化示范基地各10个,实现商品蔬菜播种面积和产值翻番。建成万头生态畜牧小区1个、千头生态规模猪场10个,发展土鸡等特色养殖50户,实现生态养殖比重90%以上。大力发展木本油料产业,积极推进高产油茶种植。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加快香菇、灵芝、笋竹等产品系列开发;策划使用“*绿”蔬菜、“*金观音”茶等公用品牌,申报“*黑木耳”证明商标和“*灵芝”原产地域保护。推进标准化生产,新增无公害放心菜基地5个、农产品产地2个、农产品2个、绿色食品1个。加快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建成省级规范化合作社1家、*市级20家;成立行业协会1家。

——做优做新旅游业。按照“江浙之巅、剑瓷*”的定位,打造“山水生态游、剑瓷文化游、养生度假游”品牌,努力建设“长三角著名的生态旅游度假基地”,确保实现旅游人次突破100万。推进*山一期建设,加快官浦垟至大赛通景公路工程;完成白云岩景区提升工程并对外开放;启动**窑遗址保护工程,推进*村景观改造;加速推进香樟园五星级旅游饭店、宝剑文化创意基地、炉田瓯江民俗风情园、棋盘山城市休闲山庄等项目;完成昴山通景公路路基建设和4A级景区规划;做好*山旅游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强宣传营销,强化区域合作,拓展自驾游市场,打造“雁荡山—*山—武夷山”、“千岛湖—仙都—*山”等旅游线路。强化队伍建设,提高业务技能和服务质量。

(二)以激发发展活力为重点,着力推进项目双进活动

紧紧围绕项目引进和项目推进,开展“项目双进年”活动,破解瓶颈,激发活力,努力打造全面追赶新优势。

——千方百计引进项目。围绕产业招商,以科技型、环保型、龙头型企业为重点,加大定向招商、境外招商、专项招商力度,全年协议利用市外资金总额30亿元,确保实际利用市外资金11亿元,力争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0个,其中工业项目7个,农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各1个。加大借智发展力度,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全面合作,扩大市校合作范围,完善市校合作机制,推进重点领域和重大科技项目的突破,新增市校合作项目100个,其中科技项目75个,确保与浙大合作重点项目实施有重大突破30个。发挥商会凝聚引导作用,鼓励*籍在外创业人员回乡创业。

——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全力保资金、促投资、抢进度,强势推进“五个一批”,即“完工一批项目、续建一批项目、新上一批项目、推进一批民资项目和加快一批前期项目”,重点实施“十大献礼工程”:1、高速公路兴建工程;2、城市公园建设工程;3、剑瓷基地创建工程;4、工业振兴提速工程;5、千年古塔重建工程;6、区域中心打造工程;7、城区道路联网工程;8、瓯江景观塑造工程;9、城乡环境整治工程;10、旅游景区提升工程。

——努力破解要素制约。强化资金保障,加大项目包装力度,拓宽项目对接渠道,全年争取扶持资金5亿元以上;加大与域外商业银行合作力度,开展股权质押融资、项目融资、企业上市融资试点,完善权证融资担保机制,加快*银行*支行筹建,激活地方金融市场。继续发挥省低丘缓坡综合利用开发试点市(县)和推进“山上*”的政策作用,以整合省级工业园区为重点,不断推进平台扩容增量提升,确保拓展工业空间1600亩,其中省级工业园区500亩,兰巨工业功能区1000亩,塔石工业功能区100亩;盘活现存土地资源,提高土地投入产出率。以企业为主体,加大创新型、技能型、经营管理型人才的培育和引进,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创业能力。

——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研发中心各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家、农业科技企业2家、专利示范企业1家、高新产品5个,组建校企共建创新平台2家,争取省级以上科技项目立项45个,其中重大项目5个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年产值同比增长20%以上;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同比增长30%以上。

(三)以夯实发展基础为重点,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全面落实《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入实施*市提出的“农民增收新的六大目标”,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强化农业基础保障。加快耕地林地流转,推进农业生产要素集聚,耕地林地规模经营结构比例调整到13%以上,耕地林地流转率比上年各增长3%。深入推进林权配套制度改革,全面开展林权所有权地籍勘界和林权信息化建设工作,实现林权抵押贷款余额8000万元,其中林农小额循环贷款余额2000万元。新建省级项目竹林道200公里,开展竹林道硬化试点工作;建成“沃土工程”和“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核心示范点1000亩;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的现代水利科技示范区,实施高山蔬菜、黑木耳、乌龙茶为重点的农业主导产业节水灌溉工程,改善灌溉面积8000亩;完成农田水利项目170个;抓好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及重要山塘的整治;完成土地开发2000亩。深入开展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推行放心店扩面和农村连锁便利店工程,着力推进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国或全省水平。继续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百村千户万人帮扶”工程,开展“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活动,力争启动新一轮库区困难群众异地脱贫工程,抓好230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结对帮扶工作,确保全市25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减少20%以上。提升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完成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1500人,实现农民转移就业6500人,帮助解决农民就业岗位1950个,其中异地转移农民占60%以上;加快发展农村信息服务业,帮助农民掌握更多的就业、致富信息。积极发展来料加工和农家乐旅游,来料加工业覆盖全市60%的行政村,培育省、市级农家乐特色村各1个。深化兴林富民示范工程建设,建成省级兴林富民示范乡镇1个、示范村2个,*市级示范乡镇1个、示范村5个。继续落实移民后扶政策。

——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开工建设城西脱贫小区,做好城东脱贫小区项目前期。全年完成建房8万平方米,实现生态移民940户3700人,整村搬迁人数占50%以上。实施旧村改造26个,农村危旧房改造5034户以上。加快通村公路建设,完成路基183公里、路面119公里,实现35个行政村道路通车;启动农村联网公路工程前期,硬化村坊道路100个村。深入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加强丽龙高速、54省道及通景公路沿线村庄的连片整治,创建农村新社区1个、新农村示范村2个,农村环境整治村48个。实施“十万农民饮用水工程”,解决70个村3.77万人饮用水困难;实施万里清水河道整治工程,疏浚河道34公里,河沟11.3公里,建设活水进村示范点5个;实施广播“村村响”工程村190个。

(四)以突出功能完善为重点,着力推进城市化进程

以建设“山水古城、剑瓷名城、旅游新城”为方向,坚持建管并重,完善功能,打造精品,彰显特色,提升城市品位,强化城区的辐射带动功能。

——完善基础设施。全面推进“一街两岸三山四园五路”建设,完成中山东路东段、后沙路北段、华楼街东段(*大道至环城东路)、一村北山路(东茶路以西)、公园南路、龙翔路北段等道路工程建设,新增城市道路8公里,基本形成“五纵五横”城市道路格局,建成区面积达到12平方公里。实施水利西进工程和江滨南路西段改造,完成堤防景观建设4.4公里。实施岩樟溪饮用水引水工程,加快南大洋水厂扩容。开工建设110KV芳野输变电工程等项目。继续加快中心镇、建制镇建设。

——丰富城市内涵。实施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加快区域性中心市场建设,完成浙闽赣食用菌交易中心、检测中心和信息中心建设,启动浙闽赣边际交通物流中心建设,完成公路养护中心主体工程、交通运输物流中心基础工程,争取开工客运站迁建项目。建成人民公园广场并投入使用,图书馆、文化中心综合楼主体工程结顶,完成青瓷博物馆、华严塔、欧冶子公园建设和大师园主体工程,提升改造杏园,启动龙渊公园、香菇博物馆、食用菌加工冷藏中心、黑木耳菌种中心建设,完成浙大主题公园项目前期。

——深化城市管理。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启动国家级卫生城市创建。建立“两违”源头管理机制,遏止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行为。实施城市道路交通秩序整治行动,新增红绿灯3处、停车场2处、停车泊位800个,治理乱停车行为,清理占道经营行为和规范三轮车营运,有效改善交通状况。继续实施“小巷工程”,改造、硬化10条背街小巷,新建压缩式垃圾中转站,提高城市保洁水平。推行经济适用房、拆迁安置房、廉租房“三房合一”集中建设,完成经济适用房二期选址;加快廉租房、拆迁安置房建设,新增廉租房配租对象50户。分类分批实施“货币化分房”政策。

——完善交通网络。开工建设龙庆高速公路*段,加快龙浦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推进龙松公路*段、53省道*至八都段一期工程,争取开工建设51省道遂龙公路;谋划*至南平铁路*段项目前期。

(五)以建设生态文明为重点,着力推进生活品质提升

全面开展基层创建,扎实推进“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和支撑力,确保建成省级生态市、森林城市。

——全面加快生态创建。完善生态市建设规划体系,深入推进生态乡镇、村创建,创建省级生态乡镇8个、生态村55个,省级生态乡镇率达80%。开展最美乡村评比、绿城大行动、市树市花“三进”、“三沿三山”绿化美化等四大活动,新增建成区公共绿地6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5.3%;完成绿化造林3万亩、“三沿”绿化1000亩、“三山”风景林营造200亩,建成省级绿化示范乡镇、示范村各1个、*市级56个。

——切实加强节能减排。鼓励资源综合利用,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确保2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验收。全面完成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积极开发利用普查成果,夯实环保管理基础。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加强全过程环境监管,组织重点用能、排污企业实施节能减排项目,继续加快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监管区污染治理。

——深入推进环境整治。完成“回归工程”和塔石污水处理厂、城区南片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开工建设安仁污水处理厂,完成溪北污水处理厂前期,争取开工建设,实现8个建制镇污水集中处理。建成高塘垃圾填埋场导气、防渗等系统。实施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项目25个、生活污水治理村11个,新增“五整治一提高”实施村44个,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村22个。

(六)以强化民生保障为重点,着力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促进城乡就业,提升社会保障,推进民生工程,建立覆盖城乡的市场就业、社会保障和权益维护体系。

——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每月举办人力资源交流会,建立劳务协作基地,组织劳动力培训6000人,新增城镇就业1800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00人,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构筑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确保案件结案率90%以上。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新增养老保险2000人、医疗保险1500人、工伤保险1500人;新增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500人,城镇居民参保率达68%以上,出台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政策。确保新增被征地农民“先保后征”。继续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出台残疾人扶助实施办法。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低保对象保障标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低保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276元、166元,每人每月补差不低于100元。开展敬老院规范化建设,稳步提高供养水平;提高医疗救助标准,实现救助对象全覆盖;完成社区换届选举工作;积极推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

——办好为民十件实事。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重点办好“十件民生实事”:1、改善城乡饮水条件;2、缓解群众住房困难;3、建设生态移民小区;4、扩大城乡居民就业;5、提高医疗保障水平;6、优化城区交通秩序;7、完善乡村道路体系;8、提升污水处理能力;9、改进基础教育设施;10、保障社会公共安全。

(七)以提升软实力为重点,着力推进社会事业繁荣

坚持统筹兼顾,加快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扩大影响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均衡发展教育事业。创建省级教育强市;深入实施“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全面实施“城乡教育互助共同体方案”;加快打造浙闽赣边际区域职教中心,完成中等职业学校扩建工程并投入使用;完成东升小学、*欧冶国际学校(原文武学校)迁建一期工程;加强幼儿教育管理,出台幼教发展政策,完成实验幼儿园项目前期,争取开工建设;维修翻修破旧校舍8000平方米;继续做好中小学生资助及爱心营养餐工作。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创建省级文化先进市,弘扬传统特色文化,承办全国第八届食用菌大会;组织浙大在*办学70周年纪念活动;举办*置县1250周年庆祝活动暨第四届中国*青瓷·*宝剑节。继续抓好青瓷文化创意基地建设;完成**窑遗址文物保护一期工程、3个乡镇文化中心改造项目建设;继续抓好“*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继续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做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推荐申报及45处文保单位的保护修缮工作。积极打造中国书法创作培训基地、中国美院写生基地和省作家创作基地。

——加快发展卫生等事业。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综合达标率85%以上,新增农民健康体检2万人;继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人均筹资达到140元,参合率保持在90%以上;启动城镇参保居民健康体检;动工建设人民医院迁建项目;完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开展省、*市级卫生乡镇、卫生村创建工作。全面开展免费婚前检查和孕前优生检测,深入实施新农村生育示范村建设,稳定低生育水平。继续重视国防、人防、老龄、民族、宗教、外事、侨台、气象、档案、统计、地方志、物价、体育、社区、科普等工作。

(八)以提升维稳能力为重点,着力推进社会安全保障

开展“平安建设规范深化年”活动,以实现“平安市”五连冠为目标,全力以赴保障生活安全、经济安全、生产安全和公共安全,推进提升“平安*”、“法治*”建设,创建省级平安市。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及时排查和妥善化解不稳定因素,全力做好特殊群体的疏导稳控。完善综治工作中心“五联”机制,进一步延伸综治网络。继续深化基层平安创建,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管理,不断完善群防群治工作机制。构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处置预案,开展“两抢”打击大会战,依法查办和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深入实施“五五普法”,积极推进基层法制建设。

——积极应对金融风险。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大额资金监测,努力防范金融风险。正确引导和规范民间融资行为,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企业风险预警系统,妥善处理民间集资问题,加大对经济犯罪的打击力度,维护经济良好运行。

——切实加强公共安全。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深化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切实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大对小网吧、小音像店等“十小行业”的整顿和监管力度。广泛开展公共安全教育,强化药品、食品及疫情监管,严密防控各类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加强应急管理网络和应急队伍建设,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切实提高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性事件的处置能力。

三、自身建设:勤政、廉政、善政,

切实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发展阶段的新特征、宏观环境的新变化、区域竞争的新态势,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提高行政能力和管理水平,不断激发创造力、增强凝聚力,着力打造人民群众满意的政府。

——强化发展意识,提升能力强素质。开展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增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创业创新、实现社会和谐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突出提升科学发展和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切实提高招商选资、项目推进、企业帮扶、要素保障和多办实事的能力,真正使干部受教育、发展上水平、群众得实惠。

——强化法治意识,依法行政重规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行政行为,加快建设法治型政府。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支持市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进一步提高议案、建议和提案的办理质量。建立和完善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积极听取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老科协的意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促进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篇6

关键词 中国 名山 文化 特点

中国多山,而且多名山,多积淀有深厚的名山文化。归纳中国名山文化的特点,既有地域特征,还有多元多幕性等特点,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地域差异性

我国的名山广布于祖国的四面八方。受各色各样地域文化的影响,一方面必然表现出其区域文化的固有特征;同时,它在区域中所占有的空间相对狭小,所表现出的文化具有其特有人地(山)关系、名山意识。人类名山活动所表现出的地域特征。如我国五岳名山中泰山,地处齐鲁之地、孔孟之乡,素有“礼仪之邦、文化圣地”之称的山东省,其名山文化便自然表现出齐文化的“尚功”意识和鲁文化的“尚思”意识,在其景观上表现出自然、人文兼胜,而人文景观更为突出的特点。同时,泰山地处古代中原地区的东方,其方位为“尊”,故而其地位便在四岳之上,也就成为了帝王朝祭封禅的重点。正是因为帝王的朝拜和封禅有加,被中央王朝所诏封的泰山大帝(泰山神)也就更加神圣起来,加上泰山自身的飘渺海天,便有了其神仙方术的滋长。大量道教宫观的兴建,引来大批文人的入山修道和普通民众的朝山许愿。由于帝王的推荐与民间信仰的统一,皇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使泰山形成了举国朝拜、雅俗共赏的“官山”与“神山”的特色,这是其他四岳无法比拟的泰山特色地域文化。这种文化反映在建筑景观上,无论是泰山山下的岱庙还是山上数百个道教宫观,都具有浓重的宫廷色彩,金碧辉煌,一派皇家气派。又如五岳中的南岳衡山,位于楚国南境,楚人世居祖国南方沿江低地,气候暖湿,江湖贯通,人民勤劳,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达,物质文明当时在各国之上,导致楚地食品精美、衣食华贵,所形成的饮食文化中“土菜文化”、“素食文化”,以及酒文化、茶文化,尤其是其中的的寿酒、寿茶、寿面、寿米、寿菜等美食文化,不仅是全国地方名菜“湘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全国各大名山中也可称精品、绝品。由于楚人素“喜春游”,加上南岳衡山春天的林海、花海、竹海和云海的独秀自然景观,也就形成了南岳衡山“春游如潮”的特有人文特色。

二、时代差异性

无论是西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各个时期都会显示出在各个时代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从国家层面来说,中国自孔子后,经战国、秦到西汉初期,儒家学说一直未取得思想界的支配权;战国是儒、墨、道、名、法、阴阳纵横,百家争鸣时代。秦代崇尚法家,同时又盛行阴阳神仙之术。汉初则以黄老为显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的两汉,号称儒家的经学极盛时期。但经学大师董仲舒、刘向所宣称的实际上是以阴阳五行附会儒术的一套,大谈其天人相应、祸福休咎、突异,与孔孟的仁政、礼教为核心的学说已大异其趣,其时的西汉经学根本谈不上弘扬了儒家思想。魏晋思想界的主流是玄学,并用老庄来解释儒家的经典《周易》,使之玄学法。其时佛教已得到初步传播,道教开始形成。到了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代,佛道大行。隋唐时期,佛道二教发展到执思想界之牛耳,一时才智之士往往以出家人为安身立命之归宿。理学是宋儒所创造的新儒学,对社会上层分子的思想意识长期起到了相当深巨的支配作用。但理学虽以继承孔孟的道经自居,其儒学体系实建立在佛教禅宗和道教《参同契》的基础之上,以儒为表,以释道为理,冶三教于一炉。其时的理学也不能与孔孟之学等同起来,多数士大夫则都是既读圣贤书,同时又出入甚笃信佛道。明学之盛不亚于宋,但其时极大多数士大夫嘴上讲的尽管都是修、齐、治、平、仁、义、道德,头脑里都无非是富贵、鬼、神、钱财、女色。综上所述,中国文化一方面随着时代的演进而随时在变;另一方面,儒家思想始终并没有成为任何一个时期的唯一统治思想,而控制当时整个社会精神世界的仍是菩萨、神仙(谭其骧《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和地区差异》)。名山文化也是整个国家文化的缩影,其发生发展的历程同样具有时代的差异性。如南岳衡山,东汉道教传入,隋唐佛教、道教极度发展,宋代宋儒所创造的新儒学即理学兴起,并成为湖湘文化的源头。

三、多元多幕性

根据名山文化的内容和所形成的历史地理环境,可以划分出各种各样的地域类型。如名山山水文化、名山生态文化、名山园林文化、名山聚落文化、名山建筑文化、名山宗教文化、名山饮食文化、名山诗词歌赋文化、名山书画雕塑文化、名山书院教育文化、名山名人文化、名山旅游文化等。而南岳衡山还有其特色的“茶禅一位”文化、“禅农一体”文化、红色文化、竹文化、名茶文化等。每种名山文化类型又包括多种亚型。如名山民俗文化之下分出名山经济民俗、名山社会民俗、名山信仰民俗、名山游艺民俗等名山民俗次亚型名山民俗。名山文化在其时间上具有历史的继承性,而各个历史时间段又显示出多幕性特点。如南岳衡山的宗教文化。远古时代,应该是原始宗教文化;东汉出现了道教文化;晋代出现了佛教文化,并出现了佛道并存的局面;宋代书院文化兴盛发达,形成儒、释、道三教共存共荣于一山的格局。

四、自然人文融为一体,“天—地—人”协调和谐

我国的名山往往具有其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经人类长期的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往往呈现出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共存共荣、协调和谐的完美结合。

我国名山中同时兼具上述四项的不多,但必须具备其中一项方可称为名山。在“山以贤称,境缘人胜”的中国传统文化心理长期影响下,以自然景观为本体,并附的有独特人文景观的文化名山尤为受到人们的珍重。我国的这类名山,据管子云:“天下名山五千七百七十”;清代吴在湄的《天下名山说钞》中记载:“名山三百,支山三千”;卢云亭先生根据现代文化名山的观点统计有779座。由于游山或登山可以锻炼体魄、磨练意志、陶冶情趣、荡涤心灵、抒发胸怀、培养美德,故而孔子提出“仁者乐山”;陶渊明“性本爱丘山”;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坡“入峡喜巉岩”;我国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露客“与山结生死盟”;清代著名学者魏源还提出了“游山学”理论,并指出要真正领悟山川之美,获得游山乐,就要与山合二为一,即所谓“与山为一始之山”,足见名山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基金项目:衡阳市社会科学重点项目:(2010B009)

参考文献:

[1]郑国铨.中国山水文化导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2.(3).

[2]王会昌.中国文化地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3]杨载田.中国旅游地理第三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刘绍瑾.中国山水文化与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的形成[M].暨南大学学校(哲学社会科学)

篇7

我们知道,地处东亚大陆的地理环境使中国西部在畜牧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水力资源等方面得天独厚,而中国历史上很长时期内又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资源的跨大区域调配十分频繁,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作用和影响非常大。

中国西部资源东调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在宋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在黄河流域,政治核心区在关中平原与中州地区,虽然西部资源对这个核心区的调配存在,但东西跨大区域的从西向东的资源调配并不明显。

宋代以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东移南迁后,中国东部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加快,人口密度增大,东部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大增。一方面东部的许多资源已经不能满足东部政治经济文化核心区的需要,同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使人类对生物圈的涉足更深入和更广阔,中国西部地区丰富的资源宝库被发掘开发出来运用,进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资源跨区域大调配。

由于地理环境中地形、地貌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畜牧资源是中国西部地区特殊的资源,畜牧业在西部地区十分发达。在宋代以前,由于开发力度有限,农业粒籽种植业推移的影响相对不明显,东部许多地区经济产业中畜牧业成份也较大,对西部地区畜牧资源的依赖还不是十分明显。宋代以后,东部地区开发进程中农业粒籽种植业日益发展,造成畜牧业的比重大大下降,但经济开发对畜牧业产品的依赖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大,所以,客观上需要一种跨区域的畜牧产品的东运,以满足东部地区日益发展的社会经济文化的需要。宋代在西北有同州、沙苑二牧马监,地位重要,每监养马4600匹。在西北地区的其他民族政权中,虽然农业种植业地位上升,但畜牧业仍是主要的经济产业。西北地区的良马、骆驼是中央政权中最受欢迎的贡品,每次进贡往往是几千匹之多。由于宋代认为“国之大事在兵,兵在马”,宋代采买的马中,主要有女真马、西马和川马,其中尤以西马和川马最为突出。宋政府采用劵马和省马形式收买,主要是以物易物,用绢、茶等来交换马匹等。据记载每年仅从秦、川运住京师的战马超过数万,其中西南地区的马中尤以大理马影响较大。宋代官方一次在河东买骆驼就有300多峰,主要用于运输。元代有“西北马多天下”之称,丝绸之路通达,西北地区大量皮革、药材类资源转运到内地。明代虽然西北地区农业种植业比重大大提高,川源河谷地带多成为农田,农业的优势地位确定,但畜牧业仍是西北地区最有特色的产业。明代的贡赐贸易中,进贡的马、驼、貂皮等货数额巨大。同时明代与西北各地边市互市中牛、羊、皮革等贸易也不少。特别是其中的“茶马互市”,影响很大。在茶马贸易中,西南地区的水西马、建昌马、乌蒙马也较为有名,成为茶马司采买的对象。同时云南地区自古产大象,象牙自古以来成为中原猎取的珍贵资源,而中原地区征战、运输、礼仪中也需要大量活象,为此形成了一条重要的“贡象之路”。据研究,明代有记载的贡象就达4000多只。这些贡象运输主要通过海路从广东或者从云南、湖广由长江中游转运京师,形成又一个庞大的转运网络。同时,西南地区犀牛资源也源源不断地转入内地,犀角、犀革成为重要的物资,成为用药、皮革服饰的重要材料。清代西北地区的种植经济成份进一步扩大,但许多地区畜牧业仍十分重要。清初在西北地区设立了各种牧马监,还大量蓄养牛、驼、羊等,许多马匹被贩运到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地。与此同时,在民间贸易中,马、牛、羊、动物皮毛等仍是向东部销售的重要资源。

在西部地区中,西南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加上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垂直高度变化明显,使其生物资源十分丰富,且很早就得到开发和利用。然而由于宋代以前中国政治经济核心区多在关中平原地区,再加上西南地区开发不够深入,经济开发的力度和强度有限,大量生物资源并没有得到开发和利用,特别是没有大量转运到东部地区。宋代西北和中南地区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宋朝官方开始在渭河之地设立采造务,调遣军卒采办木材转运京师。元明以来,西北地区的森林资源已经不足以营造高大建筑,大规模采办已很少见,但森林资源中的杂皮、翎毛等仍是进贡转运的重要资源。明初陕西布政司每年向国家上交各种兽皮2万张,后增加到3万张,占全国上交杂皮的10%,同时各种野生动物上贡也不少。明代西南地区还是重要的辛香料资源产地,明政府每年从四川采办川椒达6800多斤。明清以来,东部地区重大营造的大木采办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皇木采办”。研究表明,明代有近20次大规模的采办,有时一次采办的大楠杉就有二三万根,清代的采办次数更是众多,一次采办的大楠杉也在几千根以上,而其中浪费的木材往往是采办量的数倍。这些木材通过长江、大运河源源不断地转运到东部北京、南京等地,长江上由此形成“巨筏蔽江”的热闹场面,而大运河则形成“排筏相接”的繁忙景象。明代许多江南商人在西南地区采买大杉板材,转运到江南贩卖,往往获得十倍以上利益。同时,明清以来西南地区的药材转运东部的规模也较大,近代四川每年转运到江苏、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河南等省的药材就达1000多万斤。

西部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天然气、石油、井盐等矿产资源的产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特别是在明清以来手工业发展的加快,使得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形成秦银、滇南石玉、滇铜、滇锡、黔铅、川盐的东运工程。宋代的水银产地主要在西北秦、阶、商、凤四州,据统计,阶、凤、文三州所产就占全国坑冶水银的80%以上。明代西南地区的宝石开采较为发达,这些开采出来的宝石往往以进贡的形式转运到东部地区,有时皇帝下诏广东、云南采办的宝石就达2万多块,宝珠8000多两之多。清代西南地区的铜和铅的东运规模也很巨大,清代铸钱的铜几乎一半来自云南,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滇铜京运”。这些云南铜转运到东部的北京、江苏、浙江、福建、湖北、广东等地,主要作为铸钱之用。据《清代的矿产》一书记载,年输铜出铜平均在900多万斤左右,最多的达1378万斤之多。这些铜矿也是通过长江和大运河转运,形成与“皇木采办”转运一样规模庞大的京铜北运工程。同样,贵州以出产铅著称,铅也是重要的铸钱原料。清代贵州产铅多达1400万斤以上,这些铅大多数也是通过长江和大运河北运到东部地区,如雍正年间贵州每年仅东输到北京和湖广的白铅就达700多万斤。另外,历史上四川的井盐除满足本省消费外,还东运到长江中游地区,而云南个旧的锡早在明代就转运到内地。

近现代以来,由于中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东南地区现代工业文明发达,西部地区更是成为东部地区的原材料和资源供给基地。可以说,近一千年来中国西部资源的东西向跨大区域调配,成为中国历史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物资流动主流,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

首先,这种东西向的资源调配为中国东部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促进了东部地区财富的高速积累,是东部地区在中国经济文化重心东移南迁的条件下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明清以来,中国东部地区的许多资源已经十分缺乏,不足以支持发达的精耕农业和较为发达的手工业,大量物资都要通过西部地区转运。明代大量西北马进入内地,大大改善了东部地区的马的品种。大量巨材运到东部,建成了北京、南京、开封、杭州等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李伯重研究表明,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木材,尤其是较大木材主要依靠湖南、四川、云南与贵州等地。这些地区的资源对江南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起到明显的作用。

其次,这种东西向的资源大调配对于中国西部地区有许多正面的影响,如促进了西部开发的加强,刺激了西部农林副业和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东西部之间的长距离商业交流,增强了边疆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核心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经济基础,有利于西部地区的政治稳定。

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 竞争优势 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770(2005)12-009-03

一、“小”的也可能是“美好”的

传统经济学通常是“看好”大企业,认为企业规模的扩张会带来规模经济,而规模经济则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在市场竞争中,由于大企业随着产量的增加将产生规模报酬递增的效应,所以中小企业因在同一市场价格下的成本劣势而根本无法与大企业相抗衡,从而出现了“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现象。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发生中小企业被大企业完全“吞下”的事实。《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甚至预言,随着以信息革命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次浪潮的到来,信息、生产、家庭生活、市场地点和就业都在分得更细,更加多样化。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也曾预言:“是小公司而不是大公司在发展全球经济!”上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写了一本风靡一时的书《小的是美好的》,揭示资源密集型的大型化现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弊端,提倡小型机构、适当规模、中间技术等。因此,不管是大的或小的企业都不能说就是漂亮的,只有规模适当,才是最漂亮的。现代新经济增长理论告诉我们,分工与专业化才是经济增长和递增报酬的源泉,经济增长可以在企业平均规模扩大时发生,也可以在企业平均规模缩小时发生。

应该说迷信“规模”的观点是与以钢铁、汽车等为代表的大工业时代相联系的。当人类社会逐步由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时代过渡时,人们不再简单地追求规模,而是崇尚知识。知识经济是以科技创新的速度、方向决定成败的经济,而不是单纯以规模取胜的经济。许多中小企业仅仅凭借技术、知识的优势开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和新工艺,就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消费者的消费偏好趋于多样化、个性化,单一品种大批量生产的企业模式已不能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因此,消费结构的变化导致了产业结构的演进,从而为决策灵活、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中小企业提供了生存空间。

尽管在媒体上频频曝光并对公众和市场有很强话语权的是像福特、大众、松下等这样的大型跨国公司,但在一国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却是中小企业。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在每年提供的新就业机会中,中小企业占65%左右,并创造了全国一半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德国、日本的中小企业数都占其全部企业数的99%左右。在各国的国民经济中,中小企业的数量通常占95%以上,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占一半左右。现在赫赫有名的商业巨人,如微软、摩托罗拉、沃尔玛等都是从当初不起眼的中小企业拼杀出来的。目前,我国GDP的一半以上及税收的四成以上是有中小企业贡献的,同时占全部就业人员的75%以上在中小企业里就业。因此,积极发展中小企业并非是权宜之计,而是对于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兴工业化道路、推进我国的市场化进程以及提升我国经济的整体竞争能力都是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中小企业的生命力取决于其是否具有竞争优势

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要性决定了国家应选择相关的扶持政策,但中小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地位,关键还是取决于其本身的竞争能力。企业是由各种投入要素结合而成的,这些投入要素并非是完全同质和可以自由流动的。事实上,企业所利用的各种资源或要素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差异性和不完全流动性。例如,企业所雇佣的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是存在差异的,企业文化和组织特征更是千差万别,更何况企业品牌上的差别。由于企业资源具有异质性和非完全流动性,使得不同的企业之间可能会长期存在,那些长期占有独特资源的企业更容易获得持久的超额利润。

中小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关键就在于它们是否能通过优化企业资源的组合,以获取持久竞争优势。当企业实施一项创造价值的战略,并且该战略在一定期限内没有被现在或潜在的竞争对手实施时,该企业就获得了持久竞争优势。如果中小企业的资源具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完全模仿性和不可完全替代性等特征,那么拥有这种企业资源的企业就能够产生持久竞争优势。这里的企业资源专指那些有助于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达到提高企业绩效目的的资源。如中小企业的厂房设备、技术、地理区位以及原材料的供给情况等物质资本资源;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培训、经验、知识、关系以及员工的能力等人力资本资源;中小企业内部的正式结构、正式和非正式的计划、控制和协调系统等组织资本资源。

由此可见,我国加入WTO之后,中小企业能否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中占据一席之地并能由小变大地壮大起来,关键是企业能否比其它企业更有效地把资本、技术、人力资本和组织等有机地融合起来,从而能使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和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也就是说,决定企业成败的最根本因素是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具体表现为企业是否具有成本优势、技术优势、品牌优势等。当然,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性资源是多种多样的,下列就是一些主要的关键性资源:

(1)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是成正比的,仅仅靠模仿别人是很难获得由技术优势所带来的超额利润,一个具有持久竞争力的企业应拥有自主的技术创新能力。近年来跨国公司纷纷在我国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其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明显高于我国企业,这是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低于跨国公司的重要原因。

(2)企业特定的人力资本。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当一个企业拥有卓越的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创新人才时,它就可能在市场竞争中所向披靡。海尔、联想之所以在同行中能扮演龙头老大的角色,这与它们拥有张瑞敏、柳传志这样出色的掌门人有很大的关系。

(3)企业的营销网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产品是为了卖出去,而不是为了送到仓库里去睡大觉。产品的价值能否完成这“惊险的一跃”,不仅产品必须适销对路、价廉物美,而且要有一个高效率的销售网络。企业能否通过构建一个有助于扩大市场份额的营销网络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取决于商对生产厂家是否具有足够的忠诚度,另一方面取决于是否具有出色的市场营销经验和高效的市场分销网络。

(4)质量信誉。企业的品牌效应与其质量信誉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消费者相信名牌,实际上是相信名牌所代表的高人一筹的质量和服务,相信厂商对消费者所作出的承诺。一旦厂商在质量、服务、价格等方面真正取信于消费者,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就会锁定该品牌,从而可保持稳定的市场份额,这就是百年老店、世界名牌的魅力所在。因此,保持良好的质量信誉对于企业来说不仅是一个遵守道德规则的问题,而且也是能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问题。

(5)企业内部的协调和学习的整体模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靠终端产品来体现,但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则要在企业组织的各个环节上下功夫。如果我们把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比作一棵大树,那么树干和主枝就是核心产品,分枝是业务单位,树叶、花果是终端产品,而树的根系是核心要素,它维系着大树的营养、滋润和稳定性。一个企业内的协调和学习的整体模式就好象是树的根系,它通过学习来协调多种多样的生产技能以及整合多重技术,维持工作秩序和提供价值。这是导致企业的核心技术难以被模仿的根本原因,所以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和文化对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十分重要的。

三、制度创新是增强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尽管发展中小企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由于中小企业在其生长过程中面临许多客观的制约因素,如筹资难、抗风险的能力弱、难以跨越垄断大企业设置的进入壁垒等,因此还需要必要的国家扶持。例如,有必要参照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在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设立中小企业机构,同时组建民间性中小企业行业委员会,负责协调行业的各种关系,保护中小企业合法利益;政府应适时出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法规,协助中小企业创造商业机会,创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特别是政府可选择税收优惠、财政的适当补贴、贷款援助和开辟直接融资的渠道等对中小企业进行资金援助的多种方式,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是,我们应清醒地看到,中小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由小变大的发展机会,关键还是取决于其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它们的技术创新能力密切相关,而技术创新的能力和空间又和制度创新有关。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为了获得持久竞争优势,就必须通过技术创新优化企业资源的组合,使自己创造的产品、工艺或品牌不易被人模仿。所谓技术创新就是通过各种途径改变从投入到产出的全过程以及这一过程的各个方面,包括改变投入要素的性能以及组合比例,改变生产工艺流程,改变产品的具体特点及其功能,改变生产过程的组织方式等,从而改变资源消耗强度,使更少的投入得到更多的产出。中小企业能否通过技术创新创造持久竞争优势,关键取决于以下条件:一是未来的创新者必须意识到技术创新的可能性;二是他们必须确信创新成果将优于它所替代的旧技术;三是他们必须愿意在创新中承担与创新相关联的任何风险,并获得技术创新所带来的超额利润;四是他们必须能获得进行技术创新所需要的资金;五是他们必须能够在恰当的时间和地方得到进行技术创新所需要的物质。

由此可见,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可能性除了必备的资金等条件外,更重要的是企业必须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并且具有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而这只能靠制度创新来保证。制度之所以能够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关键在于制度的变化具有既改变收入分配,又改变经济中使用资源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从而制度能影响人的选择行为。

既然中小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从根本上说依赖于制度创新,那么我们就应抓住制度创新的“牛鼻子”,深化体制改革,构建出有助于激发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制度基础。

第一,把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与发展中小企业结合起来。应贯彻“抓大放小”的战略,对处于竞争性领域的中小型国有企业应实施以“退”为主的原则,不仅仅是放开经营权,更重要的是放开所有权,从而使中小企业成为在市场上求生存、求发展的真正市场竞争主体。同时,应明晰中小企业的产权关系。排他性产权的确立,不仅有利于通过使权利与义务关系对称化,稳定企业的收益预期,而且有助于从法律上保护中小企业的产权,使公平、自由的市场交易成为可能。为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也可在部分中小型国有企业实行员工持股计划。当企业面临恶意收购或破产倒闭等状况时,职工为免遭失业的后果,可在所有者的同意下,员工自愿参加持股计划。具体实施方法如下:通常员工持有的股份或股票分配以其工资为依据,同时兼顾工龄和工作业绩。购股款由托管机构经企业担保向银行贷款,员工持有的股份或股票由托管机构负责管理。

第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中小企业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仅对于积累资金、扩大就业、增加税收、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以及加快生产力的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由于大部分非公有制经济都是中小型企业,因此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与鼓励中小企业成长的方向是一致的。为此,就有必要进一步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如拓宽非公有制经济的融资渠道,降低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某些行业的壁垒,给予非公有制经济必要的法律保护等。同时,也要引导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机制灵活、竞争力强等,这些是它们的优势,但有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可能会损害他人或社会利益,如假冒伪劣等,这就需要依靠经济、法律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来引导中小企业的发展。

第三,发挥资本经营这一杠杆作用,推动中小企业的兼并和重组,优化资产质量。为此需推进以下几方面的改革:一是加快企业的改制,通过明晰产权关系明确企业的风险承担主体,避免企业重组中的资产流失问题;二是明确资本经营的主体是企业,政府只是企业重组的规则制定者,而不是直接参与者;三是避免企业重组中的所有制歧视,非国有企业(包括外资企业)也可以兼并国有企业(除了国家法律规定的必须由政府控制的产业之外),市场竞争效率是主要的衡量标准;四是所有权的可转让性,特别是对已上市的股份公司,应逐步允许国有股和法人股公开上市,从而可借助证券市场推进企业的兼并和重组;五是进一步完善证券市场。一个有效的证券市场不仅提供了资本转让的场所,而且它可以及时反映资产的价格,从而可以大大降低企业重组的成本。

第四,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为了提高中小企业的持久竞争力,尽快完成企业治理结构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大部分中小型民营企业都是家族控制型企业,尤其有必要通过治理结构的创新来避免家族企业固有的缺陷。具体来说,就是通过企业所有权的合理配置,在企业内的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之间相互制衡、相互约束的机制,激发每一个企业成员的积极性。为了保持企业的长期发展态势,企业不仅要重视股东的权益,而且要重视债权人、职工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不仅要强调经营者的权威,而且还要关注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实际参与。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公司章程等正式制度来确保每个产权主体具有参与企业所有权分配的机会,同时又依靠相互监督的机制来制衡各产权主体的行为,而适当的投票机制和利益约束机制则用来稳定合作的基础,并达到产权主体行为统一于企业适应能力提高这一共同目标之中。

参考文献:

1、 [美]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新华出版社1996

2、[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3、 [英]E.F.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M].商务印书馆.1984

4、杨瑞龙.现代企业产权制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5、杨瑞龙.与企业家对话[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6、张永生.厂商规模无关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篇9

2.论罗振玉对边疆史地学的贡献周常林,ZHOUChang-lin

3.地方政教体系的裂变与国家政权的楔入——1937年甘肃"博峪"及其善后考述戴巍,DAIWei

4.法国云南东方汇理银行在中国的活动耿昇,GENGSheng

5.简论北宋对西北缘边吐蕃熟户的政策陈武强,格桑卓玛,CHENWu-qiang,KelsangZHuoma

6.民国穆斯林学术团体追求学会研究马景,MAJing

7.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新疆回族历史辨误李树辉,LIShu-hui

8.新疆回族伊斯兰教的宗教人类学考察马岳勇,MAYue-yong

9.知味墨与基督教教会在中国穆斯林中的宣教活动——以1933年知味墨西北之行为中心的探讨刘继华,LIUJi-hua

10.少数民族地区汉族移民研究——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为例丁鹏,DINGPeng

11.论回族文学中阿訇形象的精神流变王继霞,WANGJi-xia

12.蒲寿宬交游考陈广恩,高兰芳,CHENGuang-en,GAOLan-fang

13.试析尚德义艺术歌曲的三首高峰之作李英霞,LIYing-xia

14.浅论甘肃舟曲藏族果卓的艺术特征闵冬梅,MINDong-mei

15.明清之际中国伊斯兰教经学经师苏非思想探析——以《经学系传谱》为视点哈宝玉,HABao-yu

16.伊斯兰教"圣容"描述小识张平凤,ZHANGPing-feng

17.艾尔曼论晚期科举的三重属性——政治、社会和文化再生产谢海涛,XIEHai-tao

18.中国境内人类古文化发展的气候环境背景贾耀锋,JIAYao-feng

19.叶昌炽与顾燮光交游考——兼论叶昌炽晚年的政治立场马洪菊,MAHong-ju

20.对国际非政府组织参与我国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几点思考——以宁夏南部山区三县为例康春英,海晓君,KANGChun-ying,HAIXiao-jun

21.基于CBNRM构建生态脆弱区的资源管理模型——以三江源区为例王娟娟,WANGjuan-juan

22.试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妇女的主体作用——基于陕西省合阳县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杨亚利,YANGYa-li

23.论民间习惯的边缘化王林敏,WANGLin-min

24.对《劳动合同法》立法宗旨的认识肖进成,XIAOJin-cheng

25.试论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殊性徐柏才,孙明福,XUBo-cai,SUNMing-fu

26.西部地区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构建成媛,CHENYuan

1.从元代江南文化看民族融合与中华文明的多样性陈得芝

2.两汉王朝治理西域的经验与教训李大龙,LIDa-long

3.哈萨克人阿依特斯(Aitys)的生命力——新世纪将有一个新的文化张力郝苏民,热依汗古丽,HAOSu-min,Reyihanguli

4.试论维吾尔族与回族的文化交流——基于历史、语言、饮食的视角阿布都外力·克热木,Abuduwaili·Keremu

5.维吾尔族葬礼中"折丧"仪式——传统仪式遭遇"赛场规则"的个案研究阿布都哈德,Abuduhade

6.论新疆伊犁回族的涵化和文化适应刘鑫渝,沙彦奋,LIUXin-Yu,SHAYan-fen

7.从边缘到中心——喀什经济特区背景下刀郎文化开发研究毕剑,BIJian

8."大国学"视野下的中国少数民族文献王继光,WANGJi-guang

9.元代吴鉴《清净寺记》相关问题的讨论杨晓春,YANGXiao-chun

10.回族语言代码与民族心理特征的人类学解读闪兰靖,SHANLan-jing

11.民族高校博物馆与民族文物的传承与保护索黛,SUODai

12.民俗学表演理论核心概念探析段静,DUANJing

13.解构、踪迹与他者——德里达论宗教回归许伟,XUWei

14.中国西北的乃格什班底耶约瑟夫·弗莱彻,冶福东

15.论宋夏战争对北宋豪放词风的影响郭艳华,GUOYan-hua

16.论《金瓶梅》的艺术创新刘茂海,LIUMao-hai

17.陶渊明的"游心"和"游心诗"李红岩,LIHong-yan

18.试论迟子建散文感伤情绪的艺术表达徐玉英,XUYu-ying

19.生活的多重可能性——浅析《黑王子》的召唤结构周丽艳,高桂莲,ZHOULi-yan,GAOGui-lian

20.语言态度与少数民族新创文字的前景赵金灿,ZHAOJin-can

21.二百多年前的岭南语言探微——以清中叶岭南四家诗歌为例曾建生,ZENGJian-sheng

22.论《资治通鉴音注》韵母系统所反映宋末元初方言特点马君花,MAJun-hua

23."辞趣"理论与变异句法修辞——解析同构串联句许钟宁,XUZhong-ning

24.围坊而商的城镇回族经济刍论——临夏八坊当代回族经济调查研究王平,WANGPing

25.有机农业协作式供应链契约稳定性的经济学解释刘璐琳,LIULu-lin

1.在国家与民族认同之间彭兆荣,PENGZhao-rong

2.公共知识:"文化族群"/"国家民族"与公民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李春霞,LIChun-xia

3.族群与国家:文化的想象与公民的认同邱守刚,QIUShou-gang

4.跨国民族流动与国家认同构建——以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箐脚村苗族为例郑宇,曾静,ZHENYu,ZENGJing

5.巴尔虎蒙古族的历史记忆与认同实践兴安,XINGAn

6.变迁与调适:青海哈萨克族生产生活八十年徐如明,僧格,XURu-ming,SENGGe

7.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研究综述马伟华,MAWei-hua

8.新疆东乡族基础教育双"瓶颈"问题研究——以霍城县老城村为例陈文祥,CHENWen-xiang

9.武陵山区民族教育五个问题的调查与思考谭志松,TANZhi-song

10.黔西南布依族儿童早期教育若干问题调查与分析——以兴义市市区、安龙县城区与坡岗村为考察点张春雨,刘立,ZHANGChun-yu,LIULi

11.东干文学中的"乡庄"世界及其文化意蕴探析常文昌,高亚斌,CHANGWen-chang,GAOYa-bin

12.中亚华裔东干文学与俄罗斯文化杨建军,YANGJian-jun

13.中亚东干讽刺文学与俄罗斯讽刺文学传统司俊琴,SIJun-qin

14.东干文学与伊斯兰文化常立霓,CHANGLi-ni

15.由重叠共识到和解共生——塔里格·拉玛丹论西方穆斯林的未来胡雨,欧东明,HUYu,OUDong-ming

16.人口人类学若干理论问题——基于与民族人口学的比较分析吕昭河,晏月平,LVZhao-he,YANYue-ping

17.论过山瑶的挂灯仪式——来自广西河口的人类学调查张晶晶,ZHANGJing-jing

18.蒙古与大理关系新探——以"斡腹之谋"为视角石坚军,SHIJian-jun

19.中国古代女神婚姻的特点及成因胡祥琴,HUXiang-qin

20.法律视野下的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活态保护初探郑颖捷,ZHENGYing-jie

21.论税务行政复议功能刘庆国,LIUQin-guo

22.公司的表意行为及其法律限制周兆栋,ZHOUZhao-dong

23.清末民国时期拉卜楞寺商业活动刍议孟虎军,房继荣,MENGHu-jun,FANGJi-rong

24.宁夏川、山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比较分析李辉,燕宏娟,LIHui,YANHong-juan

25.博弈逻辑应用研究张峰,ZHANGFeng

1.从文化认同到国家认同——论中华传统文化在回族形成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李伟,丁明俊,LIWei,DINGMing-jun

2.民国时期回族的自我认同与国家认同陈红梅,CHENHong-mei

3.现代语境中的新疆维吾尔萨满研究——基于人类学的视角王建新,WANGJian-xin

4.试论新疆维吾尔族中的什叶派穆斯林——来自莎车的调查研究阿布力米提·亚森,AbulimitiYasen

5.新疆中学生的交流与互动——来自乌鲁木齐的实证研究,WANGYi

6.新疆回族"哄房子"仪式及其社会生活构建——来自昌吉的调查研究杨婷婷,YANGTing-ting

7.天命论思想与蒙古族族源传说包海青,BAOHai-qing

8.从蒙古族人名特征看农区蒙古族文化变迁——以辽宁西部阜新地区烟台营子村为例王志清,WANGZhi-qing

9.天津城市化进程中朝鲜族的涵化现象分析戴维,DAIWei

10.民族团结教育中社会心态的调节与生成马进,MAJin

11.女哈吉与通过仪式——基于青海循化穆斯林女性朝觐者的调查研究韩淑云,HANShu-yun

12.宁夏人口问题与政策研究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魏淑清,WEIShu-qing

13.当代民族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与理论视域李长中,LIChang-zhong

14.民族性叙事与隐含作者的多维立场曾斌,陈志华,ZENGBin,CHENZhi-hua

15.铁骑刀光中的西秦长歌——评东乡族作家马自祥的长篇历史小说《阿干歌》王锐,WANGRui

16.阿尔法拉比与亚里士多德程志敏,CHENZhi-min

17.不一样的阿尔法拉比——兼论伊斯兰哲学的伊斯兰进路周传斌,ZHOUChuan-bin

18.阿尔法拉比为何被伊斯兰思想哲学界称作"第二导师"赛义德·侯赛因·纳斯尔,任军,SeyyedHosseinNasr,BENJun

篇10

全面推进“双学双比”竞赛活动的新发展

区“双学双比”活动竞赛领导小组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区“双学双比”活动自开展以来,受到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区“双学双比”竞赛活动领导小组紧扣我区“农村发展、农业增收、农民致富”目标,以提高农村妇女科技素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重点,在提高农村妇女的科技文化素质,调动妇女参与生产的积极性,解除妇女发展生产的后顾之忧,促进广大农村妇女增收致富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我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几年来,随着农村发展的步伐,我们不断深化“双学双比”活动,突出“学技术、学管理、比效益、比发展”,以教育培训、科技示范、信息服务、合作经济、扶贫救助五大网络为载体,拓展活动领域,创新活动方式。实践证明,“双学双比”活动对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妇女增收致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代表领导小组将近年来的“双学双比”活动主要工作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加大劳动力转移力度,促进农村妇女增收致富

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区“双学双比”领导小组充分认识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重要意义,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劳动力转移工作作为当前“双学双比”竞赛活动的一项重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不少外出务工的妇女已成为农村致富的带头人。在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过程中,各成员单位紧密配合,主要抓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教育培训。为帮助农村妇女提高就业技能,区活动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协调优势,劳动、教育等部门鼎力支持,借助社会培训机构,采取联合挂牌、联合培训的方式,建立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各级妇联在经费缺、人员少和组织难的情况下,积极开动脑筋,整合资源,先后举办了缝纫、玩具、电脑、纺织、电焊、家政服务等各类培训班,仅八百桥镇妇联今年1——9月份就培训了4期556人,有413人拿到了上岗证书。目前全区共建劳动力培训基地27个,其中妇联独办3个,联办24个,共培训3384人,转移女劳动力3784人。二是积极拓展转移渠道。各有关单位将劳动力转移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确保任务落实到位。采取多渠道、多方位寻求转移安置的渠道。各级妇联会同劳动、农工办等部门,先后联合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劳动力转移招聘会,落实招聘单位,提供用工信息。

为认真做好跟踪服务和管理工作,建立劳动力转移长效管理机制,切实维护外出务工妇女的合法权益。各级妇联组织积极帮助广大农村妇女更新观念,树立自主创业、艰苦创业的精神。及时掌握外出务工人员情况,建立外出务工妇女档案,保持经常联系,做好跟踪服务工作。我们于2003年8月建立了《区、街道、镇农村女劳动力转移统计表》、《行政村农村女劳动力转移人员花名册》,2004年又完善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花名册》、《应届初高中毕业未入学人员花名册》,建立了以村为单位、以在外务工人员中的党员、骨干为主的3—5人的信息员队伍,全区共有670人参加234支信息员队伍,并建立了《区街道、镇农村女劳动力转移信息员》档案。目前,区、街镇、村劳动力转移档案齐全,各类人员底数清晰。

二、开展科技结对活动,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组织科技人员与农村妇女科技结对是帮助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我区“双学双比”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以帮助农村妇女增收致富为目的,以科技投入为手段,以拉手帮扶为形式,开展了扎实有效的结对活动。几年来,全区科技结对新增746对,开展科技下乡100次,受益人达14749人,建立科技指导中心13个,建立专业协会16个,专业合作组织8个。一是注重结对实效。为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实际需要,区“双学双比”领导小组提出了科技结对的内容、形式和要求。葛塘街道妇联为了引导街道妇女尽快解放思想,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新观念、新意识,于2004年8月开展了科技结对活动,为本街道8个村(居)的60名种养殖女能手与8名科技人员搭起鹊桥喜结良缘。为她们提供各种技术指导和服务,使她们在原有的种(植)养殖规模上和增收致富上有更大的发展和提高。二是科技人员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在服务群众的大舞台上进一步施展了自己的才华。三是科技结对影响、辐射周边群众,带动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四是有针对性的技术支援收到实效,经济效益有了明显的提高。实践证明:科技结对活动确实在女农民与科技人员之间搭起了一座知识的桥梁,通过两者的互动,不仅激发了妇女学用科技的热情,提高了她们的科技文化素质,直接有效地帮助农民增收致富,而且实现了科技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目的,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活动本身的开展也为妇联组织进一步发挥优势,激活潜能,深化我区“双学双比”活动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实施“巾帼科技致富工程”,推动妇女学习运用新技术

我区“双学双比”成员单位紧紧围绕“品种更新、技术更新、知识更新”三大工程,进一步实施“巾帼科技致富工程”,充分发挥妇女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几年来,我区共举办农村妇女科技培训班216期,参培人数近1.5万人次,其中1800人获得绿色证书。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1、标准化知识培训。为了紧跟农业现代化进程,按照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在妇女群众中广泛深入宣传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意义,并积极组织农家女参加农业标准化知识的学习。各镇和涉农街道也相继开展培训,全区共办此类培训班5期,310名妇女参加学习。

2、实用科技知识培训。科技、农林等部门,举办高产栽培技术、检测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系列培训班,播放科教录像带,发放种植、栽培和饲养等资料,向农村妇女传授实用技术,提高她们的科技种养意识和水平,为科技创业增长才干。

3、绿色证书培训。区农林局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开展了科技结对帮扶、送科技下乡等活动。全局有16名女科技人员与乡镇科技示范户建立了结对帮扶对子,常年为她们提供技术、资金和信息等服务;每年组织5—6次农林业专家科技赶集活动,现场接受农民咨询,帮助农民解放实际问题。同时为提高农民科技种田水平,开展了绿色证书培训工作,到2004年年底全区绿色证书培训人数已达4000人,其中女性1800人,已全部拿到绿色证书。

四、以科技示范基地为龙头,带动农村妇女增收致富

区“双学双比”领导小组及成员单位紧紧围绕“三农”工作,以农民增收致富为重点,充分发挥“双学双比”活动在组织、宣传、教育、服务妇女中的作用,明确任务,制定措施,创新工作,为农村妇女增收致富搭建服务和发展平台。目前全区通过自办、联办已建立“妇字号”科技示范基地27个,科技指导中心6个,巾帼林22个,“三八”丰产方14个,这些基地发挥了生产、示范、培训、就业等综合作用,成为组织妇女、宣传妇女、教育妇女、服务妇女的重要工作平台。南京禾宏生态园负责人林开红租赁了钱仓村200亩土地,建立了果品生产基地,并吸纳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使基地成为信息传播、良种示范、科技推广的中心。冶山社区家庭主妇沈秀琴率先创办一家工艺品玩具厂,不仅自己带头致富,还解决了当地200多名农家女就业,同时还每年缴纳国地两税120多万元。在她们的示范引导下,该镇有50多名农家女自办了工艺品玩具厂,吸纳当地农家女就业。四合墩社区妇女张德香,饲养400多对种鸽,平均每月纯收入在2000元以上。就在该镇,通过一些农家女就地“掘金”,示范引导,使原来许多无所事事的家庭主妇改掉赌博陋习,她们有的做起了“提篮小买卖”生意,有的当起了农副产品经纪人。

实践证明,“双学双比”活动与贯彻区委、区政府发展农村经济工作决策相合拍,不断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成为农村妇女工作的有效载体;“双学双比”竞赛活动与促进六合妇女事业全面发展目标任务相协调,与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各成员单位各尽其职,通力合作,使之成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双学双比”活动开展以来,涌现出了林开红、马德琴、曹萍、周玉芳、王玉琴、沈永英等一大批下岗不失志的创业典型和张相红、张美等一批打工返乡创业致富的典型,她们是六合女性创业的杰出代表。她们以自己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创业历程和人生感悟,弘扬了创业、创新、创优的时代精神,诠释了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精神,为全区妇女树立了榜样。

在总结几年所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目前农村贫困人口妇女所占比例还较大,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标准化生产、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方面,都需要发挥妇女的作用;“双学双比”活动在教育培训、科技服务、资金扶持、项目管理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能力,整合社会资源,创新活动形式,推进活动的创新发展。

五、明确工作重点,促进“双学双比”活动再上新台阶。

今后一段时期我区“双学双比”活动的主要任务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区”的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工作思路,努力提高带领妇女参与经济建设的能力,继续以帮助农村妇女增收致富为重点,以活动网络为载体,以督查促进落实,以项目带动发展,以扩大宣传、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进一步激发广大妇女的创造活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六合做出新贡献。

(一)城乡联动,进一步深化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工作

劳动力转移工作仍然是“双学双比”的活动的重中之重,根据省市要求,结合我区实际,今后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实现有序转移。

1、夯实基础,加强管理。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工作涉及面广,责任重大。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区委、区政府对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总体要求,加强管理,着力服务,实现有序转移。一是建好组织网络,疏通转移渠道。从农村妇女实际出发,继续大力培育发展妇女劳务中介组织,着力构建城乡统筹的职业介绍服务网络和劳动力市场,充分发挥其信息、技能培训、职业中介等作用。妇联组织要发挥工作网络的优势,及时收集用工信息和掌握农村妇女就业意向,及时上报有关劳动力转移工作的信息、经验和进度及存在的问题。二是建好各类台帐,提高长效管理程度。各级妇联组织要认真做好建档工作,及时掌握外出务工人员的各种情况,使劳务输出工作进一步程序化、规范化。三是发挥信息员队伍的作用。充分发挥村妇代会和基层干部的作用,以她们为核心,加强对信息员队伍的管理,倡导亲帮亲、友帮友、邻帮邻等转移形式,加快自发组织转移的步伐。

2、通力合作,加强培训。各有关成员单位要继续下功夫、挖潜力,为农村妇女提供各类教育培训。通过培训,一要教会农民城市文明的规范和礼仪,从日常生活上帮助农村妇女尽快融入城市化管理;二要教会农民必备的法律常识,使农村妇女知法、懂法、守法,不做违法之事,不受违法者欺;三要教会农民一技之长,使农村妇女获得专业证书和岗位合格证,为外出务工提供条件。

(二)求真务实,进一步推动“巾帼致富工程”的实施

各级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从科技培训、科技服务、科技示范入手,为科技致富办实事,进一步推动“巾帼科技致富工程”的实施。一是加大科技培训力度。继续深化“十万农家女,十项新技术”培训工程,提高农村妇女整体科技水平,使她们学习运用优质、高产、高效农作物新品种栽培技术,具备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能力。二是加大科技服务范围。有关部门要经常为农民举办讲座、信息、发放技术资料、开展咨询等活动,农业科技人员要进一步树立为基层群众服务的意识,有针对性地给予技术指导和服务。科技结对是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的最有效的手段,要更加注重结对的实效。三是加大科技示范作用。充分发挥“妇字号”示范基地的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妇女依靠科技致富。

(三)扩大社会宣传,推进“双学双比”活动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