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明理念范文
时间:2024-02-01 18:10: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文明理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这种事故,看来很偶然,但常在北京开车坐车的人都知道,早晚一定会发生,因为除了有警察和电子眼值守的路段,很多人遇上交通拥堵,都会走应急通道,应急通道不通,常见。
更早一些时候,微博和媒体上,对于部分国人过马路时不遵守红绿灯的习惯,也激发了热议,甚至冠之以“中国式过马路”。
此类情况,对于我们中许多人而言,只是细节问题,没什么大不了:没车时不闯红灯是浪费时间,走应急道通常也没什么,会车打远灯已经习惯了,公共场所大声说话是个性……
舆论批评的各种不良习惯和细节,通常认为是违公德,素质不高。其实此种对细节的漠视,一斑而可见全豹,根本是在我们的骨子里,我们离现代文明还距离遥远,我们接受现代文明的观念和训练远远不够。
·1·
当今中国,是享用现代文明成果最丰富的年代,尤其在物质财富和现代生活方式上,史无前例。从衣食住行到精神享受,无一不受惠于现代文明。正是由于现代文明的传播和社会对它们的开放接纳,我们才得以拥有这些人类文明的财富。
现代文明是建立在科学理性传统和个人权利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更多理念来自西方近现代以来的经验教训形成的共识:人文精神、权利平等、公民意识、法治理念、责任伦理,以及建立在多元主义价值观基础上的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等等。而科技进步物质财富的创造,只是现代文明释放的成果而已。
物质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并不意味着文明的现代化,社会的现代化。乾隆对闹钟和八音盒的喜欢,并没有让大清帝国走向近代文明现代文明。马嘎尔尼使华时,认为那是一个“停滞的帝国”。
自晚清中国社会遭逢外来压力,开始被迫从传统国家向近代国家和现代国家转型,从抗拒到有选择接受现代文明的过程,一直没有停止,甚至,在器用方面,如今有许多与其西方老师相比,毫不逊色了。
但是,至今中国社会的转型仍在继续。中国这条高速路上,有行人,骑自行车者,赶毛驴车的,有开拖拉机的,当然,还有风驰电掣的货车和小车,传统的现代的,汇聚混杂在这条路上,有快有慢,但裹挟着都得向前走,都要走向现代社会。这是中国的现实。
经历多少次劫难教训付出巨大牺牲之后,现代文明的理念表面上已经为中国人逐渐接受,“吸纳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已经成为执政党和社会的共识。许多现代文明的理念,也已经逐步转化为制度。我们已经构建起了现代文明社会的框架,大到从政府执政理念现代教育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小到盲道建设应急通道设置,等等。
·2·
但不能否认的是,我们骨子里离现代文明还很远。
中国对现代文明的认知和学习,对现代文明成果的利用,大多是从被迫而主动,西化东渐而来。中国社会对这种带有移植特征的现代文明的接纳,首先遭遇了历史传统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的抗拒,基础薄弱。中国传统的以皇权宗族和集体主义为内核的价值观与现代文明的价值观存在着天然的系统性冲突,相互融合极其艰难,矛盾冲突纠结于那些觉悟者一身。社会几经改造后,现代文明变得在经济社会相对发达物质基础较好的地区和大中城市更容易接轨,在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群中更容易被接纳。但在物质基础发展还远远不够的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地方,首要的是解决吃饭等生存问题,还很难理解所谓现代文明。
另一方面,社会对民众的现代文明教育,远远不够。历史上,类似启蒙教育训练,通常不是被战乱和动荡打断,便是被泛政治化教育取代。前者使社会对现代文明的认知常被打断,不断重复,几无沉淀积累;后者使社会对现代文明的理念和要求,或者流于表面文章,或者作为政治信仰被外力要求根植,一旦外在压力衰减政治信仰破灭,便迅即被机会主义取代,而文明的素养,终不能内化为自觉要求,成为一种社会公认的社会规范。
最近30年来,社会开放,流动性加剧。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农村的人来到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寻找机会。他们来到与现代文明连接最紧密的地区,大多是以陌生新奇多的眼光看待与自己不同的世界。每个人每个社会组织每级政府都在关心自己的发展速度,没有人关心过这些来自偏远地区的人是否能够适应现代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他们就像被抛弃在荒原中,完全靠自己,碰得头破血流之后,才能渐渐适应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
毫无疑问,在与现代文明的接轨上,社会严重亏欠他们。不惟这些人,即便是现代大都市中对孩子的教育,有关现代文明的教育训练,也有严重缺失。所以,才有对现代文明的无知和漠视。
·3·
如何让现代文明在古老复杂的中国社会土壤中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开花结果,仅仅是照搬制度,仅仅是宏大叙事,是难以实现的。
转型时期,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也很正常。毕竟,物质文明随着科技发展,很容易实现。而中国向现代是国家转型的过程也是命运多舛,作为后发国家,先贤们披荆斩棘,筚路蓝缕,也走了许多弯路。最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则走的太快太急,类似囫囵吞枣,几无细嚼慢咽和消化的时间,以至于忘了为什么出发。我们其实还没有真正从那些先行的现代国家和先贤的教训中汲取养分。现代文明的理念内化,尚未窥门径。
所以,从来就没有根本解决之道。现在迫切需要的是,回到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解决上,少宏大叙事,脚踏实地,从细微处的教育训练开始,为现代文明立范。待时间流逝,成效方显。
从具体问题解决入手,也就是从细节入手,具有多重意义。
社会由具体的人和事构成,个体的成长才有社会的发展。所以,细节是观察文明的基础,也是文明的表征。任何细微的行为,都可能观察到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现代管理学上常说细节决定成败,这与我们“千里长堤,溃于蚁穴”的古老智慧是一样的。没有细节的变化,细微进步的累积,每个人依然故我,在现代问题。我们期待的大变化便不会展开,更不会到来。
关注细节,并非本末倒置,对文明细节的要求,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对现代文明的训练和融入过程。中国从一个传统国家被卷入现代化潮流而最终主动追求成为一个现代国家,过去的传统诸多地方与现代国家现代文明相左,或者不合时宜了,没有教育训练,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现代文明现代国家。
现代文明素养的缺乏,不完全是民众的问题,更有政府、社会的问题。如前所述,这些年来,我们习惯于通过泛政治化的运动,对公众进行灌输,运动一完,便如风过,满地狼藉之外,核心要义束之高阁。所以即便这种理念已经转化成制度,但公众仍有意无意地漠然视之。究其原因,一是以运动式的灌输取代了对民众现代文明常识的基础教育和常规训练,二是制度矫正不规范,对违反这种规则的惩罚充满随意性,其实惩罚也是一种有效的常识教育和训练。
所以,现代文明理念要从纸上口头的宣示,转化为人们日常的行为方式,必须经过训练教育,逐渐让这些观念内化为自觉的追求,然后通过制度来矫正。
酒驾入刑,便是教育和矫正的典型案例。虽然如今依然有人会酒后驾车,但严厉的惩罚制度,却让许多人放弃了酒后驾车。相信假以时日,酒后不驾车,会成为普遍的认知,会被视为一种文明的行为。文明素养的形成,除了教育,社会成员之间的模仿和相互影响也很重要。
这是一种启蒙,也是一种补课。不补上这一课,或许我们与现代文明将永远隔着一层窗户纸。
1985年,我从乡下第一次坐火车到北京上大学,在天津西站换车。在候车室里,跟同行伙伴玩闹,我像在乡下家里一样,手扶椅子背,从这边的椅子跳到了另一边。值巡人员过来,罚了我五毛钱。我明白了,这城市里的公共空间不是我家,城里有城里的规矩。从此,我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
篇2
《训练四》电灯――总以为自己比别人更亮,其实只不过是有人给它戴上了一顶帽子。电脑――似乎无所不能,却只有在别人的敲击下才能找到自己的灵魂。
第50版
《阳光之下,泥土之上》1.①采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层层铺开,逐步扩大,丰富并深化了“生活之光泽”的内涵。②具体说明房间对人类的重要性。③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文赞美房间作铺垫(或奠定感情基调)。2.因为房间既是自己生活和思考的地方,也是个人梦想开始的地方,其中还能使自己拥有精神上的快乐。3.见“阅读指南”。
第51版
《黄冈竹楼记》1.B(A其:都解释为“它的”,代词,作定语;B以:因为,介词;来,连词;C与:都解释为“和”,介词;D之:都为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 2.B(①写小楼的构造,⑤写作者的穿戴,⑥写作者默坐时排除世俗杂念。) 3.⑴等到我酒醒之后,茶炉的烟火已经熄灭,送走落日,迎来皓月,这也是我谪居生活中的一大乐事。⑵四年之中,我到处奔波,没有空闲,不知道明年又在哪里,难道还怕竹楼朽吗?
《没有秋虫的地方》1.虽然感喟伤怀感叹低泣,但毕竟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2.用具体事物象征某种抽象的东西,由于具体事物的特点是多样的,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所以“象征意味丰富极了”。例如,用红色象征我们的生活,就可以使人产生热烈、光明、蒸蒸日上等众多联想,象征意味也就丰富极了。3.B D(是有对比,但所说的对比内容不对,细读原文就可以弄清楚。)
《落叶》1.枝繁叶茂,妩媚可爱。2.可怜的法桐,是谁给了你生命,让你这般长在土地上?既然给了你这一身绿的欢乐,为什么偏偏又要一片片收去呢?3.法桐不管是荣是衰,都能“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在荣衰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第53版
《训练二》雾有一种魔力,它能渲染成一种美丽,烘托出一种浪漫,酝酿出一种神秘。当然,有时也会迷离成一种迷茫。
《训练三》一点一滴的积累,虽然暂时看不到切实的成效,但只要坚持不懈,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有成果出现。(注意:抓住微不足道、积累、成功三个方面)
《训练四》近观湖面,绿水荡漾,波光闪烁;远望青山,峰峦起伏,峻岭连绵。
《训练五》中国全球竞争力排名一再下降。
第54版
《鲁南的月光》1.见“阅读指南”。2.此题考查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和表现手法的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不是月光,而是另有寄托。答案要点:①本文写人,写的是月光下的人,寻找月光的“我们”和山村的人都在月光之下。②文中的月光不单是实指,还指大自然的朴素与纯净,能照彻人的心灵。③作者重点写的是月光下人的感受。3.此题考查对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和表现手法,这里用了类比手法。答案要点:这是为了说明“我们”来到偏僻山村寻找月光的原因:城里缺少月光,尤其是能照彻心灵的月光。
第55版
《橘子的甜味》1.山上种,山上卖,土里来,土里去,不经文明处理;不用人工肥料或农药;百分之百的自然。2.橘子的甜味是一种朴实自然的生活状态和快乐本质的象征,然而扑面而来的现代文明以及由此衍生的文明理念与文明心境却品味不出大自然赐予的美好、甘甜。3.现代文明生活如经过人工处理的橘子一样,失去了自然和纯真,物、事、人、情都经过精心包装,远离了生活的本质内涵。
篇3
【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政治教育;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013-02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在物质生产及精神生活中充分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及社会生态系统运转的客观规律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文明形式。长时间以来,我们为了追求经济增长,一味强调对自然的征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生态及社会生态,引发严重的生态危机,因此,建设生态文明,迫在眉睫。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报告明确地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而要建设生态文明,首要基础是加强生态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人们的生态思想观念,这就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即,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引导人们形成生态文明观念,规范人们破坏生态的行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应有贡献。
一、十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早在2005年,同志就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此后在一段很长时间内,我们党在创新生态文明理论的同时,更积极地进行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活动,在十报告中,首次独立成篇地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集中论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十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可集中到如下六大方面:1.思想基础――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2.实质及本质特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形成;3.基本政策及根本方针――做到“两个坚持”,一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二是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4.基本途径及方式――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5.重要目标――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6.目的――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二、生态文明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单从概念上理解,生态文明与思想政治教育没有丝毫关联,但细细探究两者的实质,不难发现两者有着若许多同之处,主要提现在四大方面:1.阶级表现相同。两者不论是提出还是贯彻实施,均代表了社会主义统治阶级为维护国家、社会、民众的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意志,均体现了较强的阶级意识观。2.对象指向一致性。两者的指向对象均是具有能动性及思维性的人,人是社会的基础,一方面,人的思想行为对生态文明的好坏、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具有直接决定作用,另一方面,生态文明的好坏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也对人的发展有决定作用。3.目的性一致。两者目标明确,都是为了促进人类可持续的、全面的发展。4.实施途径相似。两者的为最终目均为从认识到内化,再由内化转变到外化并形成良好品行,目的的最终实行均要依赖宣传与引导教育、政策法令的实施、物资与精神奖惩、环境的营造等途径及方式。
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一)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生态文明认同观的形成
同志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不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曾说:“没有生态文明,一切文明就没有了享受的前提。生态文明体现的正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文化内涵”,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要积极地宣传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人们转化旧有模式,树立新的发展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认同,真正做到著名学者、政治学家俞可平所言的:“通过发展去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实现植根于现代文明之上的“天人合一”。
(二)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推动生态教育的全民性及终身性
篇4
中国书法独一无二,它不只是记录语言的工具,已经上升到艺术层面,包涵了对生命的探知。
书法是随着中国汉字的出现和演变而产生和发展。在世界两大文字体系拼音文字和表意文字中,古美素不达米亚苏末人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等和中国汉字同属表意文字体系,但都已销声匿迹,只有汉字存世,是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它的突出之处就在于其以象形为基础,以方块形为框架,将天地万物相关联,具有独特的形态美,反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思维,体现了中国哲学内涵。
汉字是书法的母体,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汉字所具有的结构美和精神促使汉字在历代书家的笔下不断升华。自文字肇始至今,书法经历了从实用书写到书写艺术的过程。
在中国古代,“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因此,产生了文字,最先是一些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大量出现在陶器上。据考古调查发现,史前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均发现有数量不等的刻画符号,从中可以看到中国文字的原始形态。它的起源是一种模仿和表达语言的本能,尽管它简单而又混沌,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趣。关于文字的起源还有很多的传说,主要有结绳、刻契和八卦之说,虽然均无可靠证据,但它使古代先民不仅仅把文字看做是一种工具,而是代表了一种观念、精神、意识和道德。古代的人们认为文字是上天赐予的,是圣人根据上天的安排创造出来的,是神圣的。这种“神明示迹”的观念,在中国历史上发展到汉魏时期,已形成了完美的中国汉字,并得以传承和发展。
自魏晋开始,中国文字体系发展完备,文人书法的崛起,将书法推向了艺术境界。文人雅士们在文字规范的基础上,追求个性的张扬和表现,寄托精神思想,将文字的笔法、结构、章法掌握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其形体、风神、意态都尽善尽美。东晋王羲之提出:“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南朝王僧虔认为“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清代刘熙载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法内藏了人类对宇宙万物和生命的思考,展示了书家空灵的艺术趣味和精神人格价值。至今,魏晋书法艺术高度被认为是无法超越的。
所以,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必须留住历史文化的根,积极引导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健康发展。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欧美、日韩文化元素迅速融入中国,中国走向了现代文明,人们的追求和享受被大量的“现代观念”所代替,传统文化元素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逐渐走向消亡。再说,书法艺术是一个抽象的传统哲学,它是以线条艺术对美的表达和诠释,其艺术欣赏门槛之高,难以被理解和接纳。因此,书法的继承和发展面临很大困难,只有少数人为之。除此之外,一部分人认为练习书法是离职退休后无所事事之人才做的,大部分人竟然不认识书法、不知道什么是书法。在学校,因文理分科之后,书法更是边缘学科,而高科技产品的应用,使作为书法母体的汉字书写都成为大问题;在党政事业单位,好书法、懂书法的人也少之又少。不但如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炒作的影响,拍卖行、画廊、书画集散市场等营销渠道大量出现粗制滥造的所谓“名家书法”和书法膺品,使传统书法艺术走向低谷。仅从近几年情况看,领导书法、作家书法满天飞,一幅明星书法作品价格竟然高至几十万、几百万,不但影响了传统书法的规范和艺术美,使国人对书法的认识和理解也产生了错误的导向。现代社会以个人利益为中心、信奉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导致书法界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凭空炒作、急功近利的现象层出不群。
书法所体现的内容是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古典诗词、经典文学,蕴含了老庄哲学、儒家思想、天文地理、人文习俗,以及书家人格、修养、学识、情操和品行。因此,自魏晋以后,文人书法占据主导地位,就是历代皇帝如唐太宗李世明、宋徽宗赵佶等都无不精通天文、历史、文学、艺术。在这样的书法背景下,书法是仕人的必修课,他们自小就开始练习书法,临摹大家字体,逐渐将自身的思想、意志、学识、感情融入其中。然而,这却让当今的人们认为,书法是古人的书法,而非今人的书法。这不仅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更是一种错误的舆论。
中国书法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朝历代的书法大家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研习,持之以恒,加以发扬光大,使书法的艺术青春常驻中华大地。在今天现代文明大发展的时代,中国人不能忘记中华传统文化,因为书法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我们必须依照前人的脚步,将中国书法继续继承和弘扬下去,要坚决不受市场炒作的影响,正确引导中国书法的普及和健康发展。
书法是中国美学的灵魂。从作品的角度讲,中国书法自甲骨文开始,期间经历了三千多年的历史沿革,不同的书体、不同的书家、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流派构成了其博大恢宏、争奇斗艳的发展格局。但是,书法遵循的艺术标准是一样的,无论是真、草、隶、篆、行都有它自身的艺术规范和美学趣味。通常,人们将书法的美和人体相联系,楷书有严格的法度,讲究规矩,行书比较活泼自然,草书潇洒飘逸,苏轼说:“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就是如此。从笔法、结体、章法看,笔画有方圆、曲直、粗细、长短和藏露之分,从中能体现书法的质感、分量、力度和韵律,它是构成书法的最基本元素,最能反映书者的书法功力,从入笔、运笔到收笔,每一个细节都给人以力量和美的愉悦。书法的结构美以平方建筑的基本构造原则为基础,通过匀称协调、重心平稳、主次分明、左右搭配、收放有度、呼应搭配等具体的结字特点来表现,每一个构成都协调有序、浑然天成,而每个书法家在统一的格调中加以变化,使结体瘦劲险绝、典雅秀润、凝重古朴,显得率意天趣,各具风格;另外草书是具有一定法度而自成体系的草写书法,在所有的书体中最为奔放跃动,最能反映事物多样的动态美,也最能表达和抒发书家的情感,它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了极致,用笔上起抢收拽、化断为连、一气呵成、变化丰富而又气脉贯通;还有行书有形无法,而行草结构是楷书基础上新的象形化、写意化和书家的个性化。章法强调整篇作品的效果,其统摄用笔、结构、气势、韵律、款识等多种因素共同构成,着眼于全局的布白和总体感觉,创作上对笔墨的运用要具备长短粗细、大小疏密、浓淡干湿、虚实顾盼、远近相背、错落肥瘦、首尾呼应、偃仰起伏、萦带连绵、抑扬顿挫、款式印章等书法艺术法则,才能创作出自然生动的书法作品。这就是书法的美学标准,历代书法大家在此基础上,根据个人心境、思想、学识、修养和理想等,对笔墨线条微妙变化,形成了富有生命意味的韵律,创造出有韵味、神采、情感的全新境界。因而有“字如其人”“字为心画”之说,使后世临帖者有一种“口诵其文,手楷其书,想见其人风采”的情怀,也是“形神兼备,神采为上,书同人品,技进乎道”的最高书法美学境界。
在中国历史上,书法艺术人才辈出,书法大家将书法艺术推到了艺术仙境,古有书圣王羲之、草圣张芝、唐宋家,近现代有书法大师于右任,当代欧阳中石、启功等,都是书法大家,他们的书法各领时代,却都是在临习前人基础上,加以个性化。他们的书法遵循书法美学标准,“古不乖时,今不同弊”,致使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国书法散发出高雅的艺术魅力。有鉴于此,当代书法只有一如既往,遵循前人的艺术历程,不断研习,增强文学、美学艺术修养,才能将中国书法文化引入积极健康的艺术之路,将其发扬光大。
对于如何全面培育书法文化,将书法艺术渗透入现代生活的各个层面,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是一个时代性的课题,更是一个中华文化责任性的问题。试想,民间小吃都能列入文化遗产,但中国汉字与书法是炎黄子孙从告别蛮荒走向文明理性的开端,特别是意趣超迈的书法表现出了中国艺术最潇洒、做灵动的自由精神,我们中国人理当继承、发扬好这一艺术瑰宝。
目前,对“文化”的解释有很多种说法,但其含义大体一致,特指社会意识形态。简而言之,其主体是人,所以文化即人化,化人。培育书法文化,也是培育中国人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艺术修养。可是现代时尚元素、娱乐方式的增加,传统文化元素的削弱,使得人们的传统文化观念日益减少,给文明礼仪、道德修养、文化知识,以及家庭与社会文化的建设带来了诸多矛盾和问题;同时,经济竞争、人才竞争的加剧又对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管理越来越重视和需要文化理念,所以,必须将中华优秀文化植入现代家庭、社会,才能构建大文化的和谐、繁荣和发展。
书法艺术对于中国人有着一种远离功名利禄,不涉得失荣辱的神圣、崇高、和谐与适意。这种审美的态度无疑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生活哲学,给人的是“诗意的生活”,审美的生活,恬静却不乏愉悦的生活,健康的生活。书法是装饰房间古朴典雅的重要元素,给人们营造安静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书法包含内容上至天文、地理,下至人生哲理,是教育和勉励每个人的良师益友,是修身养性的座右铭;无论是书法的内涵美,还是书法的形式美,都能督促和激励人们热情工作、追求美好生活,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书法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趣,对现代家庭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酒店文化、军营文化、机关文化、校园文化等都将是极大地提高和充实,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书法的弘扬者,各行各业都应该以书法艺术作为精神食粮和财富。
书法的培育可以通过政策性引导,纳入创建文明活动计划,大力开展书法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校园、进军营、进机关活动,定期举办笔会、展览、培训、讲座、比赛等,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创建书法之乡、书法公园、书法一条街,特别是学校应该纳入课堂教育科目,让书法继承后继有人。
参考文献:
[1]金开诚,王岳川.《中国书法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3年1月
篇5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是传统文化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大学教育应该把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根据民族传统特色去完善适宜的教育内容。首先,传统生态文化为现代生态文明教育提供哲学基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拥有丰富而宝贵的生态思想,传统生态文化为现代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扎实的哲学根基。一是为现代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思想渊源。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都与现代生态文明的基础相吻合,能够为现代生态文明教育提供思想基础。中国优秀的传统生态文化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为“天人合一”,认为人类是自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人与自然是完整的系统,不能分离;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目标层面,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天人共生共荣”,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是人类社会和谐的基础;在面对自然发展的过程中,尊重自然规律、遵从自然法则是实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二是为现代生态文明教育提供重要的方法论。道家思想充满了辩证法思想,主张人类社会实践要遵循自然规律,对自然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儒家思想强调“知行合一”“言传身教”等,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融入中国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提供了哲学方法论基础。其次,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为现代生态文明教育提供永续发展的价值导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儒家思想都主张“天人合一”,提倡天、地、人为一体,强调遵从自然规律,保护自然,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实现“天人”共存发展的境界。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倡导人类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协调与永续发展,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以实现生态可持续性为导向,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生态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和谐性与可持续性。传统生态文化强调的“天人合一”与“天、地、人一体”思想对矫正目前的工业经济发展中的资源过度掠夺和生态环境破坏,实现资源节约与永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传统生态文化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系统观,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生态环境与资源永续发展的价值导向。第三,传统生态文化为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生态道德观支持。中国优秀的传统生态文化强调“仁爱万物”,尊重生命,关爱大自然,保护自然资源的生态美德,这为现代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生态道德观支持。现代生态文明的思想精髓在于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这要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尊重自然界的价值与权力,尊重人的价值与权力。作为自然界的关键成员,人类应该尊重生命、关爱自然,实现资源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这和我国传统生态文化提倡的生态道德观是一致的。因此,建设现代生态文明既要以现代生态观念为指导,更要在全民中积极进行生态道德观教育,尤其是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中的生态道德观,提升全社会的生态伦理意识与生态道德观,遵守生态道德规范,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二、传统生态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障碍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传统文化传承渠道,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理论传播基础。在社会转型期,受经济利益取向和价值观念多元的冲击,大学思想政治教学对传统生态文化的内涵与价值认知不足,传统生态文化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障碍。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理念障碍。教师是文化的传承者、学生理念的培育者,肩负着引导和培育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历史使命。然而,思想政治教师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导入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方面存在着理念障碍。一是在大学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设计、内容设计时是以考研重点、政策热点为导向,而对传统生态文化内容的讲解重视相对不足;二是部分教师传统文化底蕴不足,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积极性和掌握程度不足。对孔、孟、荀等儒家思想和道家、墨家、法家生态文化思想的系统学习不足,缺乏传统生态文化知识的现代价值辨识能力,难以将传统生态文化以生动有趣、乐以接受的方式传播给大学生,进而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三是教师的评价观念落后。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问题回答缺少充实性、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使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传统生态文化知识交流中的评价性语言难以起到反馈、诊断与激励作用。传统优秀生态文化教育理念的缺失,导致传统生态文化在大学思想政治教学中难以做到全面和系统,只是点缀和陪衬,不能充分发挥现代生态文明的引导作用。其次,大学思想政治的教学方法障碍。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传统生态文化主要以文言文的形式存在,对大学生进行这些内容的教育需要以青少年所喜爱的形象生动和富有多种表现形式的教学方法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因材施教”“温故知新”“学思相长”“知行合一”等丰富的教学方法。而现阶段,基于教学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大学思想政治教学主要以满堂灌、填鸭式等方式进行照本宣科教学;形式单一,仅有极少数思想政治教师采用图片、故事短片和现代化多媒体声、光、影教学设备,或者采用课堂小组辩论、课外信息收集等生动形象、富有乐趣的形式进行教学,难以满足大学生对传统生态文化的多样性、启发性教学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中丰富而优秀的生态智慧,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和教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而传统的教师讲授方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偶然的课堂提问也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的考查,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三,网络环境因素。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使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文化存在方式、社会互动与精神活动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在信息时代,互联网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与沟通渠道,大学生与互联网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已经成为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大学生开阔视野、探究新知的重要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互联网是继课堂教学和家长教育之外对大学生知识获取和价值观塑造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和进行交流沟通平台的同时,由于互联网信息良莠不齐,一些负面信息、虚假信息也会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冲击,造成思想观念的困惑与迷茫,导致其价值观的错误认知和传统生态文化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遭遇障碍。第四,社会环境因素。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极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传统生态文化学习既需要教师主动在课堂上推动,也需要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熏陶与支持。现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且多数父母出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传统生态文化教育的内容较少。受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文化熏陶,这一代父母为了孩子在未来的就业与发展竞争中取胜,对孩子的教育多是“高标准、严要求”,希望子女能够通过大学教育中应试技能的提高,考入知名大学,实现较好的就业。教育观念的陈旧与错误,导致很多家长在子女教育过程中的无知与幼稚,过度追求应试能力和成绩提高,而不顾孩子成长的客观规律,忽视孩子的兴趣与自身条件。家庭教育的误区加大了传统生态文化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在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价值取向呈功利化趋势,注重个人利益忽略社会利益,注重眼前利益忽略长远利益的现象普遍存在,重利轻义的思想严重。这对大学生进行传统生态文化教育带来了挑战。
三、传统生态文化导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
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传承生态文化的重要途径。传统生态文化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内在一致性和契合关系,在培育青少年生态价值观和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中应该把传统生态文化教育作为大学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内容。首先,提升思想政治教师的传统生态文化素养与生态文明理念。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形成,教师的引导具有重要作用。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较高生态文化素养、职业责任感的教师对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和生态文化价值观的培育具有关键作用,能够给学生带来良好的表率和示范作用,提升学生学习传统生态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积极学习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知识,树立现代文明理念。在新时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树立生态文明思维和创新精神,结合新时期大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思想价值多元化,将传统生态文化与现代生态文明理念融合起来,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以新内容、新形式进行讲授、讨论,提升学生对传统生态文化的接受、学习和内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共生理念,使学生“以世界公民的姿态”共建和谐世界。其次,鼓励大学思想政治教师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是一个互动的整体,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提升学生学习传统生态文化兴趣和提升大学生传统生态文化素养的先决条件,可为学生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形成完善的生态价值观打好基础。科学的教学方法有益于教师和学生的良性互动,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传统生态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单调、陈旧的教学方法容易疏远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也导致学生的厌学、弃学,甚至对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产生反感等负面影响。针对追求新奇、思想多元和价值观尚未形成的大学生,教师在将传统生态文化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选择优化教学方式,激发大学生学习传统生态文化的兴趣。孔子曾指出“不愤不言,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进行思想政治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愤”与“悱”对学生进行传统生态化与现代生态文明的启迪、引导,循序渐进,最终达到“博我以文,约我以礼”的学习目的。将传统生态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学,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传统生态文化的感悟层面,要让学生对传统生态文化的感悟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在进行传统生态文化教育过程中,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相结合,让大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切实感受传统生态文化的活力和魅力。如在讲授“天人合一”“顺其自然”“仁爱万物”等传统生态文化内容时,可通过图片对比,或者组织学生到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的地区进行实地观测,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会真正领悟传统生态文化的现实价值,赋予传统生态文化的新内涵,培育生态文明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实践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第三,优化传统生态文化的教学与学习环境。
篇6
1.1隐性德育的内涵
隐性德育的概念由美国社会学家杰克逊在其1968年的专著《班级生活》中首次提出。通常是指教育者隐藏德育的主题和目的,淡化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按预定的教育计划将德育内容渗透到教育对象所处的学习、工作、生活和环境氛围中,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会,以实现德育目标的一种教育方式。区别于传统的显性育人方式,隐性德育跳出了单向性、灌输性的近距离课堂教学模式,将教育的手段融入于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非正式课程中。多样的育人载体,也可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价值提升。
1.2隐性德育对高校感恩教育的启示
多元文化和社会思潮影响着当代大学生,有些学生功利意识严重,追求个人得失的过程中,忽视他人、忽视大众利益;有些学生个性偏执,价值观偏离主流价值思想……面对这些的学生,传统的显性德育形式即是对受教育者讲授旗帜鲜明的理论和直接灌输教育内容,其浓厚的强制色彩在大学生们选择意识不断增强的当今社会,极易导致逆反心理,产生厌倦抵制情绪,从而影响德育的效果。而隐性德育的隐蔽性、间接性和渗透持续性刚好弥补说教型教育的劣势。感恩教育应从隐性教育维度,开发利用好高校精神形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高校隐性德育资源包括理论化的隐性教育资源和日常行为的实践隐性教育资源,高校需要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合力,营造知恩于心、体恩于情、践恩于行的氛围,唤醒大学生们内心的主动情感体验意识,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感恩教育,力争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教而教”。
2隐性德育理念下高校感恩教育的原则
2.1明晰感恩教育内涵,优化整合教育资源
中华民族的感恩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五千年前的祭天文化,其后渗透了先秦时期的儒家文化、宋明理学的自省感恩以及明清时期的孝思想等,不同时期的感恩文化表现着独特的时代特征和文化情怀。现如今的高校感恩教育也应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上,明晰具有时代特征的感恩教育内涵,保障教育的科学性和持续性,这一切工作也是优化整合教育资源的基础。
2.2重视感恩文化熏陶,营造育人氛围
隐性德育注重文化氛围对受教育者耳濡目染的影响,可以是校园文化环境,也可以是社会公共环境。美国高校积极鼓励支持学生参观国会大厦、白宫、华盛顿纪念馆、林肯纪念堂、国家艺术馆、航空航天博物馆等地,因为这些文化场所,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体现着“美国精神”,是高校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动教材。
2.3注重榜样正面示范,同化人格品质
隐性德育于闲情逸致之间,实现教育目的于潜移默化之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影响学生。良好的氛围中少不了榜样的正面示范,而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生的引路人,其言行举止、人格修养都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亲其师,信其道”拥有感恩品质,拥有美好人格力量的教师便能使大学生们认同其所提倡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从情感上的共鸣中获得激励。榜样的人格力量以其内隐性、示范性、渗透性发挥出无可替代的教育作用。
3隐性德育理念下高校感恩教育的新路径
3.1拓展教育空间,德育隐于实践砥砺
现代文明中的感恩文化内涵不应只停留在孝悌伦理观,高校感恩教育应同时引导学生心存善良,关爱他人,怀宽广之心,尽己之责,奉献社会。富含道德教育意义的社会实践便可以让大学生们在身体力行的过程中找到感恩意识的现实感。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公益事业社会调查、为农民工子女补习功课、关心孤寡老人、组织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拓展教育空间,合理创建隐性德育机制,缩短受教育者的“行知差距”。
3.2做好校园感恩文化建设,人文环境渗透潜移默化
校园道德环境作为隐性德育的重要载体,营造丰富、有内涵的感恩文化氛围可以一种潜在的、自然的方式影响和改变大学生们的思想理念。校园基础建设上,有目的地设置校园景观,一颗校友感恩树、一个同学情谊感恩角又或是《孝经》故事展示廊等实景元素,也可以通过各类特色主题活动,例如弘扬中华民族感恩文化的系列讲座、主题演讲、评选身边感恩道德模范等社团、班级活动,营造知恩、感恩、报恩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感知和熏染。
3.3注重高校教育者的道德示范作用,榜样力量不可忽视
篇7
雨果无疑是同情冉阿让的,但雨果却没有过多地指责法律本身,而只是悲哀地说:“在我们的文明里,有许多令人寒心的时刻,那就是刑法令人陷入绝境的时刻。”说刑法令人陷入绝境,那是因为,如果不判冉阿让的刑,那么,另一重社会底线,即公民的合法财产权就无法维护。总不能说,冉阿让失业了,家里有七个孩子需要供养,便因此拥有了随意盗窃其他人合法财产的权利吧。也就是说,使得冉阿让与法律不同时陷入绝境的关键在于更好的制度安排,使得他在失业的时候能够得到基本的人道救济,至少能免于饥饿、免于寒冷,于是他就不必为了与生俱来的基本生存权利去盗窃。在此前提下,如果他还去偷,就应该被处罚、被判刑。于是道德与法律才得以重叠。《悲惨世界》之所以悲惨,并不在于法律如何严厉,而在于严厉的同时,整个社会没有保障公民免于饥饿、免于寒冷的基本权利。
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刚刚明确了五种情形依法不,其中包括:因生活无着偶然实施盗窃等对人身危害不大的轻微犯罪。便令人联想到冉阿让所面临的绝境,站在生活无着者的角度上,似乎显得很温情、很人道,然而站在被盗窃者的角度上,却是相当于承认,在特殊情况下,盗窃有理、盗窃无罪。而且,谁能保证,被盗窃者的生活境况一定很好呢?譬如,被盗窃的正是被盗窃者辛苦借来准备用于将亲人送往医院的救命钱怎么办,类似规定会陷入在法理上不通、在人道上也不通的窘境。(《法制日报》)
法律本身只是整个社会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起着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却不太可能独立解决整个社会制度不尽合理所制造出来的种种弊端。刚性法律最终能具备道德上的合理性,也有赖于整个社会制度的不同组成部分交相作用,最终营造出秉公执法的氛围,使得人们对于法律的信仰不致因为其道德合理性的丧失而坍塌。
最高检的通告中强调生活无着,那么,什么是生活无着,是最基本的生存保障无着还是相对高级的享受型生活标准无着呢?如果是后者,几乎等于说,超过半数以上的中国人拥有盗窃而不被的特权。然而很明显,在中国,具体所指应该是前者,做出这样的判断很令人难堪,因为人类社会正在离丛林越来越远,因为人类社会越来越懂得扶助弱小,保障任何人有与生俱来的免于匮乏、免于恐惧的权利。尽管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越来越强烈地反对以北欧为代表的福利极端化的社会运行模式,那样搞,迟早会引发经济灾难,然而,几乎所有人都认定:社会必须给予任何人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最基本的生存保障。以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这是不难做到的,也是完全应该做到的。当生活无着成为概率极小极小且极容易得到解决的事件时,免于的规定便无需存在。反之,当整个社会上存在人数庞大的生活无着群体,当法律被迫放弃刚性寻求片面的道德合理性之时,其整体意义上的道德合理性。其法理上的严肃严谨将同时被大幅度破坏,这种危害性是无法估量的。做一个极端的延伸,如果上述规定合理合法,没有结婚且找不到对象的人实施对他人的犯可不可以同样享受免于的待遇?
冉阿让是否应该被判刑?其实要先问一问冉阿让为什么会触犯法律,在其他情况下,是否也一定会触犯法律。正如在面对最高检的上述规定时。整个国家不妨先问一问,在现代文明理念日渐深入人心之际,在经济高速发达之时,为什么还会存在大量缺乏最基本生活保障的生活无着者,应不应该帮助他们,怎样帮助他们,使得他们不致因为生活无着而去盗窃。如果连这个问题都解决不了,无论怎样的细节处理方式都不可能让法律的存在符合道德准则,都不能体现出法律存在的必要性。二百年前的法国就没能解决这一个问题,所以,在《悲惨世界》中,正直的警察沙威选择了自杀,因为他感觉不到社会存在、法律存在的意义了。
篇8
保护母亲河倡议书样本一
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朋友: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正迎来崭新的生态文明,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与共。州河是达州整个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赖以生存、不能离开的母亲河。近年来,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州河水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但随着我市城镇化、 工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若不注重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我们的母亲河势必难堪重负。为此,在3.22世界水日到来之际,特向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朋友发出如下倡议:
一、保护母亲河,珍惜水资源,从现在做起。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节约每一滴水做起,珍爱水源,杜绝浪费,遏制水资源过度开发,让我们的母亲河生生不息,永泽达州。
二、保护母亲河,爱护水环境,从自身做起。从我做起,用绿色行动向污染行为说不。带头做到不向河道乱扔垃圾,不向河道排放污水,不在河道内乱采乱挖,让我们的母亲河水草荇荇、鱼翔浅底。
三、保护母亲河,关注水生态,从小事做起。让我们自觉投身于水生态建设,积极参加低碳环保、垃圾清理、植被绿化、水土流失治理等环保公益活动。主动劝阻损害母亲河健康肌体的行为,勇于制止破坏、污染河道的不文明现象,让我们的母亲河水更清、景更美,岸更绿。
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共同关注,共同参与保护我们的母亲河-州河,为实现科学发展,建设幸福达州做出应有的贡献。
达州市人民政府
20xx年x月x日
保护母亲河倡议书样本二
尊敬的嘉善市民朋友:
嘉善素来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河网众多,境内有大小河道2241条,总长1830公里,水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嘉善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始终把水环境治理放在突出位置,坚持源头治水、科学治水、联动治水、责任治水和攻坚治水,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水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每个人的积极参与。为此,我们向广大嘉善市民发出如下倡议:
一、争做保护母亲河的倡导者。要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地宣传保护母亲河活动和绿色、环保、生态方面的知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增强全民爱水、节水、护水的自觉意识,在全社会倡导保护母亲河意识和保护生态环境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母亲河、保护母亲河的良好氛围。
二、争做保护母亲河的践行者。广大市民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加入保护母亲河志愿者队伍,积极投身生态环保实践,广泛参与入户宣传、清理河道杂物、植绿护绿等保护母亲河志愿服务活动,为实现嘉善水清岸绿贡献力量。
三、争做保护母亲河的捍卫者。要坚决抵制一切污染、破坏母亲河的行为,一旦发现有水资源过度开采、工业企业偷排污水、乱捕滥捞水生动植物、随意向水体投放或在岸边堆放垃圾废物等行为,要及时制止并向环保部门举报,自觉捍卫母亲河环境安全。
朋友们,母亲河是我们的生命之源,保护母亲河是我们的发展之责。让我们一起携起手来,用勤劳智慧和现代文明,共同呵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亲河,让嘉善的天更蓝、水更清、景更美!
嘉善县志工办 嘉善县治水办 嘉善县文明办 嘉善团县委
20xx年x月x日
保护母亲河倡议书样本三
市民朋友:
这条河曾经碧波荡漾,生活在两岸的人们靠她滋养、生息,我们叫她母亲河;但由于长期以来的资源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变,我们的母亲河水质锐减,污染逐日剧增。保护好母亲河,就是保护兰溪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绿色家园。为了我们心中那份难以割舍兰江情结,几十多年来始终没有放弃的让母亲河恢复昔日容颜的努力,同时为唤起和提高母亲河周边居民的环保意识,激发大家保护母亲河、打造活力兰溪的热情,我们特向市民朋友发出如下倡议:
一、保护母亲河,争做绿色理念的传播者。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带头树立绿色文明理念,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自觉关心生态环境,宣传普及环保知识和法律法规,努力带动家人,影响大众,在全社会倡导和树立保护母亲河意识、保护生态环境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母亲河、保护母亲河的良好氛围。
二、保护母亲河,争做生态环境的捍卫者。让我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带头树立惜水节水意识,自觉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要带头作到不乱扔废旧电池,不乱扔白色垃圾,不向河道倾倒堆积垃圾和废弃物,同时注意发现和勇于监督举报非法排污、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水利设施和水资源特别是地下水的滥采等行为。
三、保护母亲河,争做生态建设的实践者。作为公民,保护环境是我们的特殊使命;作为兰溪儿女,保护兰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自觉投身生态建设,积极参加植绿种草、清除白色垃圾、治理水土流失等环保公益活动,为治理母亲河污染、保护母亲河生态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篇9
和同行在一起交谈,我们最大的遗憾不是收入低,也不是工作累,而是发现我们从事的工作没有多少庄严感,这已经不是我们当年步入社会时选择的那个职业了。
有青年教师说,学校和一位家长拉关系,他作为任课教师被学校要求去赴家长的宴请,带队的是校长。作为教师,他感到屈辱,看到家长和校长公开在饭桌上谈交易,他觉得教育的尊严、学校的尊严,就这么被一千元一桌的酒席糟蹋得一干二净。我理解那位青年教师,问他,你为何不推说“肚子疼”?回答是“我已经‘肚子疼’过两回了,推不掉呀”。
当然,也有人开导他:至于这样吗?真正的职业尊严会被一次请客玷污?你是不是太脆弱了?
面对这样的开导,怎么回答呢?有什么可说的呢?如今社会最奇妙的,便是歪理邪说打扮得比真理还要迷人。
每天早上和晚上,学校门口有各种车辆接送孩子。有同事开玩笑,说除了没见到清洁车和囚车,党政军各机关单位的车全见过。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要对学生讲廉洁奉公、遵纪守法,能有什么效果?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及其他厅局干部的子女,为什么都能进名牌学校重点学校?作为学生,不可能不知道其中的原因。有位学生很坦然地告诉教师:我就是离分数线差一百分也能进某某学校。在他们心目中,好像这个国家没有法律,这个社会没有规则,没有公平,一切只要有权力;利用权力关系,什么事都可以办成。那么,权力阶层是否注意到他们的行为有可能被当作我国青年公民的道德示范?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教育者的素质也滑到了有史以来的最低点。
有些教师不把学生当人,只要自己的“考评”落后一两分,他就能丧失理智地责骂学生、甚至体罚学生;有老年教师向青年教师介绍经验:“学生都是贱骨头,只有狠抓,只有狠逼,才能出成绩。”校长对教师说:“抓升学率,以不死人为原则。”
有些教师志趣不高,不认为教育工作有庄严感。有这样的说法:教学科研、著书立说不如编教辅,编教辅不如卖教辅,卖教辅不如做家教,做家教不如开班,开班不如“过生日”。什么叫“过生日”?不懂。后来知道,不管是编教辅还是卖书、开班,都还要有一定的劳动付出,即使是强行向学生摊派教辅书吃回扣,也要跑东跑西,还得讲解答案。“过生日”就不同了,就是公开向学生索贿。比如,有幼儿园教师用这样的方式暗示小朋友:“阿姨下个星期就要过生日了,你们要乖一些啊!”比孩子们更“乖”的是家长们,还是送礼吧,一年不就只过一次生日吗?当然,还有老师家小宝宝的生日,还有三八妇女节,还有教师节……总之,值得庆祝的地方多着呢。有的则不需要“过生日”那一套,直截了当地索要。这类行为,在许多许多学校都不是秘密,校长带头干。我有时奇怪中学生为何八面玲珑,世故得像在社会上混了一二十年的人,如果能想到他从四五岁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就不会奇怪了。
似乎这一代家长也被摧垮。他们教育子女的方法多现实啊,现实到庸俗不堪的地步。也因为如此,他们也要依据这样的价值观把教师弄得庸俗不堪。我的一些同事,已经公开表示,担任班主任,坚决不家访,有事电话联系,家长有事只能到教师办公室谈。这些教师无论如何也不把家庭住址告诉学生。是不近人情吗?非也,如果不这样,他们实在没有其他办法抵御无孔不入的“风气进攻”。
篇10
和谐、和合是中华人文精神的精髓和首要价值
和谐、和合是中华人文精神的精髓和首要价值,也是传统文化思想的精粹和生命智慧。上下五千多年,纵横中外西,中华民族始终以贵和贵合的和谐为价值目标和评价体系。和是和谐、和睦、和平、和善、中和、祥和;合是合作、化合、结合、合理、融合、联合、合度等。
中华文化早在商周时代,和谐、和合作为声音的相互应和,以及诸多元素、事物的聚集,而推致作为体认、处理自然、社会、人际、家庭、国家之间关系的指导原则和社会政治、国家治理、万物生育的根本原理。《易经》绘声绘色地刻画了鹤在树荫下欢乐鸣叫,其子唱和的情景;《尚书》说明尧使天下的百姓亲和、和睦,使各邦国之间协调和谐,和雍共处。周公曾代表成王命令,要民众、每个家庭不和睦的要和睦起来,假如不和睦相处,那么天就要惩罚你们。这样,和便作为天的意志,起着维护国家安定和谐的特殊作用;《诗经》蕴含和乐、和鸾、和旨、和奏、和鸣、和羹等意思。接待嘉宾,鼓琴瑟,饮美酒,和乐不已。君臣上下、四方使者通过这种形式激起情感沟通的和乐,兄弟、夫妻之间也可以兴起亲密感情的和乐。犹如琴瑟之声,互相应和,情浓意厚,亲密无间的情景;《周礼》记载,和在周代典章制度中得到了贯彻,并在各官职的职掌中作了具体规定,使和合思想获得切实的实行:如太宰要以和邦国,以谐万民,大司徒以礼乐教化万民和谐,化解君臣、父子、兄弟之间的不和谐。各级官员职责的价值目标是和,和是他们的终极价值追求。
《春秋左传》记载,晏婴与齐景公讲“和同之辩”时,引《诗经》“和羹”之喻,说明“和”是多元材料、调料的融合,经主体人的加工,使之达到适中,无过无不及,鱼肉就成为美食、和食。“同”是以水加水,不会变为美味。作为《春秋外传》的《国语》,记载了史伯和郑桓公对“和同”的探讨。
春秋战国时期,和谐、和合便成为百家“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的同归、一致的价值目标,也是中华文化所追求的一种境界。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开出把天人共和乐作为“大本大宗”的万物化生根据的形而上路向;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开出“和为贵”,天人共忧乐的人格理想实践的人间世路向;以管子、墨子为代表的“和合故能谐”,修养道德化解父子兄弟怨恶的伦理论路向;以《易传》为代表的开出“保合太和”、万国皆宁的和合生生路向;以荀子为代表的开出音乐使人和敬、和亲、和顺的情感论路向。使中华和谐、和合文化呈现绚丽多姿、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状态。
中华和谐、和合思维与其精神,上始于伏羲,他画八卦,由阴阳两个符号,组合成代表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多元异质事物的和合、和谐;中历《五经》和先秦百家的凝聚锤炼、智能创新,形成了体现民族精神和生命智慧的逻辑思维,建构了安身立命的价值理想和精神家园;下开汉唐以后各个时代的天人合一、三教合一、情景合一、知行合一等学术文化、思想观念、伦理道德、、百姓日用,彰显了其无穷的力量和光彩的魅力,而影响东亚各国,具有普世价值。
和谐、和合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形成的核心价值观、精神理念、道德信仰之一,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标志,是中华民族应世代呵护、传承、弘扬的中华心、文化魂。
从文明冲突到文明对话,表现了世界人民祈求和平发展的意愿
当今世界,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错综复杂的冲突和危机。概而言之,有人与自然的冲突带来的生态危机,人与社会冲突产生社会危机,人与人的冲突而有道德危机,人的心灵冲突产生精神和信仰危机,文明冲突带来价值危机。无论那个国家、民族,还是集团、个人,都受此冲突和危机的影响,威胁着每个人的生命与财产的安全。如何化解人类共同面临的五大冲突和危机?已是各国政府、民间、有识之士思考的重要课题。假如人类对这些冲突和危机漠不关心,就会将人类导向毁灭。作为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和标志的和合思想,能为化解冲突和危机提供有力的文化资源、合理的指导思想、有效的操作设想和有益的方法启迪,因此,“和合学”是为着化解人类所共同面临的五大冲突危机,为着建构一个和谐的、安宁的、幸福的人类社会。
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互联网普及化,把世界联成一片。这不一定就会消除不同国家、民族、宗教以及种族之间冲突,有可能使不同文明传统国家在某些方面冲突加剧,譬如说,市场配额的不均等,利润瓜分不公平,生息领地有争议,有分歧,这一切价值冲突都根源于势不两立的选择。因此,文明冲突与文明融合成为世界范围所关注的课题。1993年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1998年第53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定,以2001年为“联合国不同文明对话年”。从文明冲突到文明对话,表现了世界人民祈求和平发展的意愿。
化解人类冲突与危机,建构和谐世界的基本理念
如何建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依据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特别丰富的人文资源,以及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之间的交往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智慧主体卓越的洞见,作为化解人类冲突与危机,建构和谐世界的基本理念:
一是和实生物的和生理念。《国语・郑语》说:“和实生物”,《周易・系辞传》:“天地之大德曰生。”这便是和生。如何和实生物?“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多样元素融突、和合、杂和生物。土金木水火作为他与他者关系,是互相平衡、平等的,他与他者之间相生相克,相反相成,互尊互重,互补互济,自然万物才能和乐生长。和生的要旨是天人都协调地和乐生长。和生并不否定现实的竞争、斗争、冲突,但不是将其导向消灭和死亡,而是导向融突而和谐、和合,在新生命的基础上和生和荣。
二是和而不同的和处理念。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在自然、社会、人己、心灵、各文明都是生命体的情境下,它们之间如何相处,是天天斗争、战争、恐怖、紧张,还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地和谐相处:就国际社会而言,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近千个民族,6600种语言,各国家、民族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文字语言、审美情趣殊异,而构成多极世界。在此多极世界中不能搞 “同而不和”的单边主义、霸权主义、中心主义,推行同的价值观、发展道路、社会制度。否则就诉诸于战争暴力,而造成人道主义灾难,大批无辜生命遭杀戮。以暴力对付暴力,以恐怖对付恐怖,就很难根绝恐怖。国际社会只有遵循“和而不同”的和处原则,国际社会才是安全的、和平的、合作的、发展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三是己立立人的和立理念。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立而立人,由己及人。自己成功立业,站得住,也要别人、别国站得住,并以仁、义、礼、智、信,恭、宽、敬、敏、惠作为仁统摄下的化解冲突的指导原则和规范道德危机的行为规则。这种指导原则和行为规范,经孟子、荀子、董仲舒、宋明理学家的发挥,成为中国古代治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际间冲突和危机的主导的理论形态,成为中华民族发展繁荣的深层动力,以及内在的凝聚力、感召力与外在向心力、认同力的活水。
四是中和乐道的和达理念。孔子说:“己欲达而达人”。达有通达、显达、发达之义。己达达人,与他者共同通达、发达。自然、社会、人己、心灵、他文明,既然自己通达、发展,亦使他者通达、发达。不要以己达而压制、制裁人达。当今世界无论是自然、社会、人己,还是心灵、文明等,都存在通达与不通达,发达与不发达的差分,这种差距的壮大必然造成各个层面的失衡,使生态危机、社会危机、道德危机、精神危机、价值危机加剧,造成社会动乱,不能持续发达、己达而人达,共同发达、共同繁荣,人类才能在和谐的、平衡的发达中,享受和达的幸福生活。中和心理是一种健康的、平和的心理,是以天地万物本我一体的博怀,化解心理的种种痛苦、烦恼。乐道既是使人心若谷,无所忧愁,而达到精神上、心理上的和乐愉悦的心境,以使社会、世界和谐。
- 上一篇:药理学治疗作用
- 下一篇:能源与动力工程的方向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