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地总结范文
时间:2024-02-01 18:10: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然保护地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践活动,先后完成了召开转段动员会、撰写领导干部分析检查材料、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撰写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召开党委扩大会等工作,广泛征求和梳理、反馈职工群众意见,圆满完成既定工作任务,取得了预期效果。现将第二阶段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做法(二)周密部署,把学习贯穿活动始终
(三)深入基层,广泛开展谈心活动
(四)精心组织,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
12月5日,在省厅第一指导检查组的指导下,局党委召开了“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民主生活会,班子成员结合各自分管工作,围绕“三个对照检查”,从查找自己存在的不足、分析问题存在的根源、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等几个方面,广泛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明确了整改方向,提出了整改措施。杨宇翔同志代表局党委班子剖析了单位存在的10个方面共性的问题:一是干部职工和林区群众的思想观念亟待转变;二是职工文化素质较低;三是资源管护需要进一步加强,职工管理需要逐步规范;四是职工子女就业的渠道比较狭窄;五是体制机制需要逐步完善;六是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七是科研水平较低,不能适应保护区发展建设需要;八是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单位自身造血功能差;九是争取项目渠道单一,保护区发展速度缓慢;十是资源管护压力依然很大,各种威胁因素依然存在。并对班子成员提出以下要求:一是继续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二是加强思想交流和沟通,做到分工不分家;三是加强对外的联系与沟通;四是对分管工作要大胆地管理,放手
去干;五是要多下基层,与职工谈心、交心。第一指导检查组组长冯兴治同志对这次党委民主生活会进行了充分肯定,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继续加强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教育,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党员干部头脑;二是进一步理清思路,确定发展方向;三是在创新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四是加大人才的选拔培养;五是坚持做到精神文明建设常抓不懈。局三个支部分别组织党员开展了专题组织生活会,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分析查找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明确了努力方向;局领导分别参加指导了学习实践活动联系点组织生活会和分管业务部门的职工评论大会,研究探讨基层支部、管理站点、科室的实际困难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思路。(五)深入剖析,形成分析检查报告
(六)边查边改,切实解决突出问题
按照中央“坚持把解决问题、完善制度贯彻始终”的要求,在形成分析检查报告的过程中,努力解决突出问题,局党委抓住那些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群众反映强烈、当前具备整改条件的突出问题,坚持边查边改,办一些职工群众希望办的实事。一是在经费相当紧张的情况下,积极筹集资金,为唐坊滩、沙河滩、上东山等高海拔地区艰苦站点每个职工每人增加冬季生活用煤0.5—1吨,更换取暖设备、切实解决了基层职工冬季取暖、生活用煤不足的问题;二是修通了上东山管理站林区道路,解决了管理站点、林区群众交通困难;三是局工会积极联系协调,通过工会拿一点、申请单位补一点的办法,为工会会员每人定做工作服一套;四是经多方争取,上级为我局即将解决通勤车一辆。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让广大干部群众切身感受到学习实践活动带来的新变化、新实惠,确保了分析检查阶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七)发扬民主,组织职工群众评议
二、主要成效
(一)查找问题充分。在本阶段中,我局领导班子和全体党员干部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运用在学习调研阶段取得的成果,系统全面地梳理查找在思想政治、工作作风、制度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查摆共找出了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重视不够;进取意识不强;发展信心不足;管理不够规范;调查研究不深,坚持以人为本做的不够;项目争取力度不大;科研水平不高;宣传教育不到位等存在的九大问题。从存在的问题来看,符合我局的实际,比较客观到位。
(二)分析问题原因到位。根据查摆出来的问题,我局领导班子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的内容和各自分管工作的实际,按照有关开好民主生活会的要求,认真准备了发言稿。在民主生活会上各班子成员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认真分析班子集体和个人存在问题的原因。在分析问题时,能够做到主观和客观相结合,思想和工作相结合,原因分析比较透彻。
(三)决策措施正确。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我局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制订了近期和远期计划。对容易解决的问题,已经着手解决,一是为8个海拔较高站点的职工增加了冬季取暖煤炭和更换配置取暖设备;为有关部门配备配齐办公设备;二是维修了磨沟、沙河滩、唐坊滩、阴古等站点与局机关及主线干道相连的道路;完成了上东山、八度村社的道路改道工程;为紫霄宫、柏木嘴、雅崖滩三个高海拔管护点职工解决了生活饮水困难;三是丰富基层站点职工文化生活,完善配备体育设施;四是完成了机关取暖锅炉的购置安装,供暖面积和效率有了很大提高。正在积极争取解决的问题有:一是加强莲麓木材检查站的管理,争取将省厅委托我局管理的木材检查站纳入内设科级机构,配置相应科级领导职数;二是积极请示汇报,设立唐坊滩、阴古森林公安派出所;三是强化职工教育、培训和管理,提高科研水平和能力;四是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长效机制,搞好示范保护区建设;五是进一步加大资源管护力度,搞好巡护监测、封山禁牧等工作;六是结合国家级保护区二期工程、示范保护区项目实施,对基层站点进行标准化建设;继续加强生态旅游宣传、开发、建设力度;七是全力抓好项目的争取、储备、申报工作,使保护区的发展再上新台阶。需要逐步解决的问题是: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解决职工子女就业问题。
三、存在问题
篇2
一、2010年工作完成情况
1、扎实有效地开展了第11个“世界湿地日”宣传活动我区充分利用第11个“世界湿地宣传日”的有利契机,以《关于开展XX年年“世界湿地日”宣传活动的通知》精神为指针,对全区的湿地宣传工作进行了认真的安排部署,分管副专员在大兴安岭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各地也都以不同形式,同报社、电台、电视台、政府网站等新闻媒体单位联合进行了广泛的湿地宣传,重点宣传湿地类型、功能、效益、法规及保护湿地的重大意义,特别是湿地在减贫方面的重大作用,形成了爱护湿地、保护湿地的良好氛围,提高了全民湿地保护的自觉性,在全社会引起了较好的反响。
2、编制《大兴安岭东部林区湿地保护工程总体规划》根据《全国湿地保护工程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我区湿地资源现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委托国家林业局大兴安岭林业规划院编制了《大兴安岭东部林区湿地保护工程总体规划》,对XX年~2030年间湿地资源保护建设工作进行了规划安排,确定了我区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开展湿地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湿地保护、湿地保护能力建设和对已破坏湿地的功能恢复等重点和优先项目,纳入我区“十一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林业集团公司“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及全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
3、组织开展了“十一五”湿地保护和恢复重点项目的储备和申报工作根据我区“十一五”湿地保护和恢复重点项目规划内容,我们组织开展了嫩江源湿地保护与功能恢复示范项目初步设计可研,开展了北极村、绰纳河、额木尔河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并组织上报国家林业局审批。
4、积极开展湿地科学研究工作聘请东北师范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的湿地专家来我区开展湿地资源调查和湿地生物多样性专项调查,较深入地研究了寒温带森林湿地火干扰后的恢复和岛状林成因等,研究了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通过应用“3s”技术,初步建立了嫩江源湿地空间数据库。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中国林业科学院合作,建立湿地资源“生态定位站”。
5、开展了全区湿地资源保护管理专项检查组织制定了《关于开展全区湿地资源保护管理专项检查工作方案》,配合国家林业局驻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森林资源监督专员办事处,对全区的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结合国家林业局组织开展的“绿盾行动”,把打击破坏湿地资源作为主要内容,及时制止了一些破坏湿地资源的违法行为。
6、全面开展了砂金停采和流域湿地保护工作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区的部分区域曾一度大规模进行过砂金开采,不仅造成流域水资源的严重污染,也严重破坏了湿地资源。近年来,我区不断加大砂金停采工作力度,采取强有力措施,全面禁止了砂金开采,成效显著。同时在各项经济工作中,特别是在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中,都充分考虑保护湿地资源的需要,增加生态保护设施的投入,在不破坏湿地资源的情况下,优先争求湿地保护管理部门的意见,充分体现湿地优先保护的原则。通过有效的保护,黑龙江、嫩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7、组织完成了《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评估工作按照(黑林办发【XX年】56号《关于做好〈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评价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我们组织相关部门成立评估调研组,利用半个月的时间深入到各县、区、林业局及湿地自然保护区,采取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个别走访的形式,对《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制定实施以来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估,科学地总结了立法以来的工作经验教训,提出对策和建议,形成综合评估报告如期上报。
8、积极协调配合,圆满完成了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调研组在大兴安岭期间的调研工作任务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调研组于7月27日到达我区,对我区的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进行了为期4天的调研。听取了我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汇报,参观了大兴安岭资源馆和湿地监测项目,深入到南瓮河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北极村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项目场地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听取汇报和实地考察,调研组对我区在湿地保护管理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针对我区湿地保护管理现状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
9、完成了中国湿地摄影展活动稿件组织工作为了向全社会宣传和介绍我区湿地的重要作用,展示我区的湿地原始景观,提高广大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推动湿地保护事业的发展,按照林湿履字【XX年】5号文件《关于开展关注湿地—“健康湿地健康的人类”2010中国湿地摄影展活动的通知》精神,组织多布库尔、南瓮河自然保护区和全区广大摄影爱好者,积极参与2010中国湿地摄影展征稿活动。经过对征集的参赛摄影作品进行认真评选,共选出具有代表性的5幅样片作为参赛作品提供给摄影展评委会。
1
>>更多同主题文章 2010年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思路
查看更多>>
二、2010年工作思路
2010年,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及全国林业厅局长长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生态建设为己任,按照国家林业局工作部署,围绕全区经济工作总体思路,结合我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实际,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保护意识。我们将充分利用2月2日的“世界湿地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纪念活动,大力宣传湿地的重要功能、多重效益和保护湿地的重大意义,使广大人民群众提高对开展湿地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从而转变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同时,要利用大兴安岭资源馆这一科普教育基地,加强对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使未成年人从小形成保护湿地的生态意识,让全社会重视与支持湿地保护工作。
2、加快实施《大兴安岭东部林区湿地保护工程总体规划》步伐,科学有效推进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规划》是指导今后我区25年湿地保护和恢复的中长期规划。我们将结合实际,严格按照规划的总体布局、重点项目和政策措施要求,争取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尽快组织实施,积极推进湿地的保护和恢复。
3、强化湿地资源保护,促进湿地保护管理与科学利用。要坚持保护优先原则,对现有自然湿地实行普遍保护。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加快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步伐,将更多的自然湿地尽快纳入保护范围,在条件暂时不具备的地方,因地制宜建立自然保护小区或者湿地公园,结合生态区建设,今年争取完成大青山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图强十八湾湿地(县)级保护区或保护小区建设,逐步加大我区自然保护面积。坚决制止随意侵占和破坏湿地的行为,依法打击违法占用、开垦、填埋以及污染自然湿地等违法行为。
4、积极做好湿地保护和恢复重点项目贮备申报工作。按照全区“十一五”湿地保护和恢复重点项目的规划内容,筛选1~3个湿地保护和恢复的项目,做好项目贮备,编制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时上报国家林业局,为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做好准备工作。组织完成《嫩江源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项目初步设计》评审和项目实施准备工作。
5、积极做好南瓮河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各项准备工作。我区嫩江源湿地、呼玛河流域湿地已被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为进一步强化对大兴安岭流域湿地的保护,今年将认真组织做好南瓮河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几点建议
1、建议国家应该加快湿地立法进程,争取早日出台湿地保护专项法规,使湿地保护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鉴于大兴安岭林区对国家生态安全的巨大作用和投入相对较少、基础设施薄弱的实际,建议国家加大对我区湿地保护和建设的投入力度,在项目和资金等方面给与倾斜。建立完善的国家生态补偿制度,对于受益的省、区应该通过生态效益补偿方式给我们以补偿。
3、建议国家尽快修改和调整全国湿地保护规划,将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提报的“十一五”湿地保护和恢复重点项目尽快纳入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并协调落实已经批准项目的年度计划和资金,确保国家湿地工程计划项目有效实施。
4、加快湿地认证工作,依法确立湿地的属性和保护地位,明确湿地保护主题,为依法保护湿地提供科学依据。
【2】
>>更多同主题文章 2010年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思路
2010年社区低保工作总结
2010年社区双拥工作总结
2010年小区物业管理处工作总结
施工工程部门工作总结
2010年拓展部工作总结
2010年度交通公司工作总结
2010年采购工作总结
篇3
一、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情况
____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__年*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是以保护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总面积__万公顷。自然保护区正日益受到国际国内人士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荷兰、美国、蒙古、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和6个国际组织先后派出近100名专家来这里考察指导工作。1994年,__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国家列为湿地、水域生态系统16处具有国际意义的重要保护地点之一;1996年3月,被湿地国际亚太组织批准为“东亚——澳洲涉禽保护区网络”;1997年3月被批准加入“东北亚鹤类保护区网络”。在管理与保护措施上,做到了“五加强,一严格”:
(一)加强机构建设。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设立于__年__月,是依法批准的代表市政府对保护区实施具体管理的专门机构。为正县级事业单位。下辖____*个管理站,接受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所在县的双重管理。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本着突出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体现黄河口风貌、促进发展的原则,科学规划设计,多方筹措资金,高标准、高质量加大保护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委托省林业勘察设计院进行了保护区《总体规划》,并得到国家林业部批复。今年制定的《生态旅游总体规划》、《湿地生态保护规划》,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正在组织专家评审论证和报批。建区以来,在国家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按照《总体规划》,先后实施了一期及其续建工程、二期工程等项目,总投资__万元,其中国家投资__万元。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是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职工宿舍、科研中心、环志站、湿地监测站、鸟类救护中心、科研设备、湿地修复、鸟类投食区、瞭望塔、防火设施、简易巡逻码头、检查站点、界牌、界桩建设等。工程的实施,大大提高了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能力。__年筹资__万元建设了__湿地博物馆。20__年国家林业局批准了总投资__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43万元的湿地监测项目。
(三)加强保护宣传教育。一是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介进行广泛宣传,先后邀请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单位摄制了《风光独秀__》等专题片,提高了自然保护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充分利用“爱鸟周”等活动,集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三是被确立为全省科普教育基地、__爱国主义教育基地、__青少年课外活动场所教育基地。四是以__湿地博物馆为依托,向全社会宣传湿地和野生动物保护知识。
(四)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先后与东北林业大学、————大学等大专院校和国内外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联系,合作开展了“自然保护区涉禽调查研究”,“黑嘴鸥调查与环志”等课题;承担了国家林业局GEF科研课题“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鸟类调查”,————省十大可持续发展课题“黄河三角洲新淤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等课题;参与了“青海湖禽流感疫源地重要候鸟的迁徙动态与预警机制研究”课题,为我区搞好野生鸟类禽流感监测提供技术支持;组织实施了“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等课题。
(五)加强资源保护、修复与利用。一是抓好护林防火工作。实行局领导包管理站制度,严格落实森林防火和安全生产责任制。修订完善森林防火预案,扎实搞好防火队伍的技术培训和实战演练,备足备好各类防火器材,全面做好防火准备。突出加强野外火种、火源管理,及时消除火灾隐患。实现了连续五年无重大森林火灾事故发生的目标,多次受到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表彰。二是抓好海域管理工作。认真落实国家海洋局《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海域使用管理工作的意见》(国海函[20__]3号)精神,在调查摸清用海情况的基础上,对自然保护区内的海域使用活动实行依法管理。对核心区和缓冲区的海域,禁止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活动,统一办理公益性用海海域使用证;对实验区的海域,经批准允许适度进行开发活动,由用海单位或个人申请办理海域使用证,并依法交纳海域使用金。加强自然保护区内海域使用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私自改变用途、破坏性开发等违法经营活动。三是实施湿地修复工程。自20__年开始,经上报省黄委批准,在科学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启动了__万亩湿地修复工程。现已完成__余万亩,蓄引黄河水__余万立方米。该工程的实施,效果显著,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受到了有关领导和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同时,积极探索自然保护区发展的新路子,尤其注重科学利用湿地资源,加快生态旅游开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实现了既保护又发展的目标。
(六)严格依法管理。一是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____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以__令颁布实施。二是严格执法。组建了执法检查和巡逻队伍,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层层落实保护管理责任制。严格执法,文明服务,维护了自然保护区的正常保护管理秩序,使保护管理工作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三是严格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通知》([1998]111号)精神,研究保护管理体制,理顺了管理局与管理站的关系,确保各项管理措施落实到位。四是明确了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和界线。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批准____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方案的通知》精神,__*人民政府以__字[20__]85号文批准
了自然保护区区界及其功能区调整技术方案,并通过《大众日报》和《__政报》等媒体公布,完成了自然保护区及其功能区勘界工作,使其范围和界限有了法定依据。五是积极探索社区共建之路。当前,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自然保护区“双重管理”的体制,制约了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职能的发挥;二是管理“错位”,个别部门和单位随意插手保护区事务管理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宣传教育不够广泛,全社会关心、支持自然保护区发展的氛围还没有真正形成;四是科研力量薄弱,缺乏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对保护管理的科技支撑还不够有力;五是周围的农业开发对自然保护区存在着潜在威胁;六是随着生态旅游的开展,游客的增多,自然保护区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压力加大;七是随着黄河流路的变迁,保护区部分海岸线蚀退,造成湿地退化,对自然保护区的整体功能带来不良影响。
二、自查自纠阶段的工作情况
(一)加强领导,成立机构。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三个督导组,全面负责自查自纠工作的调度、检查和指导,对各管理站进行全过程督查。
(二)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一是向三个管理站转发了__局等七部门《关于开展自然保护区执法检查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并根据《通知》要求,结合保护区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自查自纠实施方案。二是在局机关副科级以上干部、各管理站站长参加的读书会上,对实施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研究和修改,使其更具现实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召开了由局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参加的动员会议,深入领会《通知》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善始善终、保质保量地完成自查自纠的各项任务。四是制定了周密的实施方案。在时间安排上分为四个阶段:动员部署阶段、自查阶段、整顿阶段、总结验收阶段,确保了整个工作的有序进行。
(三)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工作。根据自然保护区的实际情况,重点对区内建设项目、土地及海域承包、旅游开发等方面进行了自查自纠。
根据自查中发现的问题,按照上级的要求,我们正在组织清理整顿。一是清理土地、海域承包租赁,整顿土地和海域管理秩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不允许一切生产经营活动。涉及缓冲区、核心区土地、海域对外承包的,已责成相关管理站做好宣传教育工作,逐步依法解除合同,撤出核心区。今后所有涉区生产经营项目,严格按程序报批。国土资源部门办理涉及保护区的用地审批手续、海洋与渔业部门办理涉及保护区的使用海域手续,必须事先征得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同意。二是清理油田生产设施,整顿油区管理秩序。通过清理整顿,严格自然保护区内生产经营项目特别是油田生产项目的报批程序,对确需在保护区实验区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必须严格报批程序。油田进入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项目,按油地双方签订的三个协议执行。今后我们将严格与生产经营单位签订森林防火和生态保护协议,采取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保护好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重点整治区内输电设施,逐步把输电线路由地上改为地下。三是清理整顿旅游设施,整顿生态旅游管理秩序。根据生态旅游《总体规划》,对区内现有旅游设施进行全面清理,能整合的整合,该废除的坚决废除,把人类活动对自然保护区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三、自然保护区“十一五”规划设想
(一)指导思想。“十一五”期间保护区建设管理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总体目标,坚持“全面规划、有效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利用”的方针,贯彻____的工作思路,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重点,严格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的保护,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活动对鸟类和湿地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提高湿地生物多样性,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和原始性;大力开展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培训;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开展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全面实施自然保护区的科学保护,达到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二)任务目标。一是实施湿地生态保护。加强保护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对核心区和缓冲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大力实施湿地修复工程,使退化湿地面积的80得到修复与重建。加强重点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保护与修复重建,改善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二是建立较为完善的湿地保护科学管理体系。三是建立完善的湿地监测体系。准确及时地监测出由于人为影响和自然因素的各种变化导致的湿地生态功能的相应变化,为保护管理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和依据。四是建立湿地生态科学研究体系。为湿地生态的保护管理提供理论指导。五是加强湿地生态宣传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提高全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为自然保护区建设提供优良的外部环境。六是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和景观资源。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统筹考虑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过五年的努力,力争到__年建成国家级示范自然保护区。
四、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自然保护区立法工作。尽快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法》,直接授予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特别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
行政复议等一系列行政权力,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管理力度。二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参照国家公益林管理办法,给予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政策。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给予减税、免税的优惠政策。
三是加大支持投入力度。由于地方财力有限,请求上级各有关部门统筹安排,实行政策、资金、项目倾斜,确保自然保护区持续健康发展。
篇4
关键词:标识牌; 解说效果; 评估; 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0引言
环境解说源于20世纪早期欧美的国家公园,主要用于向游客介绍国家公园内的自然资源(Tilden,1957)。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环境解说已成为户外环境教育的重要方式,并在各生态旅游区广泛使用。关于环境解说的定义目前尚无统一表述( Lewis,1980;Ham,1993;Beck,Cable,2000),只是形成了一些共识:(1)解说内容,不仅仅是单纯的客观信息的交流,它揭示事物的意义和事物间的关系,其内容应具有科学性、趣味性、艺术性,从而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2)解说形式,是通过多元媒介实现解说服务和信息流动;(3)解说目标,帮助游客了解旅游目的地的自然文化,提升游憩体验,培养环保意识,最终改善人们的行为。
解说标识牌是目前解说系统中普及率最高的媒介之一(钟林生,2011)。它通过固定的牌示内容,向游客传达各种引导、景点、景观信息,具有教育、服务、管理等功能(Parks Canada,1978;Kuehn,et al.,1995;Gross,et al.,2006;杨军林,2006)。标识牌的广泛运用促使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武娟(2009)认为,标识牌具有造价低廉、材料普通、游客自主选择性强等优点,但也具备单向流动、易于损坏、针对性差的缺点。钟林生等(2000)、张明洵和林月秀(2002)、张立明和胡道华(2006)等总结了标识牌设计的原则,认为标识牌应注重景区背景并基于游客视角,并对标识牌的外观造型、材料、文本、布局等要素进行了辨识。钟永德和罗芬(2006)将旅游解说牌示的规划与设计概括为规划、设计、建造与安置、评估与保持4个阶段,并强调了评估与保持阶段在解说牌使用中的重要性。
效果评估是检验和提高解说质量的关键步骤,不可或缺。Wagar(1976)和Roggenbuck(1979)曾列举出多种解说评估方法,王鑫(1989)在此基础上将其总结为13种,包括:同行间互评,专家评审,外部人员评审,观察游客对解说服务的注意力,观察游客注视及倾听时间长短,间隔定时照相,测度游客对解说的偏好,游客行为观察,游客游览行迹观察,自我测验装置,问卷调查,正式访问,非正式访问;同时对各种解说评估方法特性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问卷调查方法在游客满意程度、游客偏好、游客行为等方面的研究中优势明显,且对统计偏差防范高,所得资料准确性高,在实际研究中的可操作性强。此外,这些评估方法主要从解说媒体的表现、解说内容讯息、游客反应三方面评估解说效果,其中游客反应评估占主导地位。因此本文选择了游客作为解说效果的评估对象。虽然标识牌效果评估的重要性得到了研究者的一致认同(罗芬,等,2005),但目前对其研究较少,尤其是国内。
自然保护区是为保护特殊生态系统而划定的区域,生态旅游是自然保护区实现社会、生态、经济效益的一种发展模式。环境解说是生态旅游的要素之一,也是自然保护区传播其保护初衷的重要途径,有效的环境解说对保护区的质量和生态旅游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研究自然保护区环境解说的有效性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标识牌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以游客为目标的问卷调查,结合因子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的分析方法,对研究区标识牌系统进行定量评价;并基于直观的评价结果对研究区标识牌提出针对性改进意见,以提高环境解说的有效性,推进研究区环境保护效率和生态旅游发展。
1研究方法与研究区概况
1.1评价因素集的构成
本文参考国内外标识牌解说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初步筛选了标识牌评价因素集(见表1),共分为3个层次,包括空间布局、解说内容和解说牌外观3个二级指标。其中空间布局包含8个指标;解说内容包括15个指标;解说牌外观包括7个指标,由此共形成30个三级指标。
1.2研究数据获取
本研究采用自填式问卷法收集数据。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衡量游客对各评价指标的赞同度,对每个影响因素按照肯定―否定的程度分为5个等级,要求游客根据每个等级的态度确定分数,即:5―非常赞同;4―比较赞同;3―中等;2―比较反对;1―非常反对。研究者分别在2009年9月、10月和2010年9月、10月的第一个周末对入园游客进行随机抽样,共计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08份,有效问卷率94%。有效问卷量为变量数的10倍以上,样本数量适宜。
调查对象中,男女游客数量大致相当,女性略多;游客年龄层次较低,53.9%的游客在18岁~30岁之间;游客普遍受教育程度高,超过60%的游客有本科及以上学历;80%的被调查者来自于北京本地;主要出游目的是观光游览,以了解自然、保护自然为主要目的的游客仅占11.6%。
1.3主要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和多层次模糊评价法评估解说牌效果,主要按照以下两个步骤进行:(1)利用因子分析法找出影响解说牌解说效果的关键因素,构建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并制定评价指标的评分等级标准;(2)依据多层次模糊评价法确定评价样本矩阵,求得评价权向量,计算标识牌解说效果。
1.4研究区概况
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北京市西北部延庆县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15°43′44″~115°50′22″,北纬40°29′9″~40°33′35″。松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660公顷,实验区面积1802公顷,其中旅游区面积达1533公顷。保护区内保存有华北地区少见的大面积天然油松林,以及华北地区典型的天然次生阔叶林,在水源涵养,抵御风沙及空气净化等方面对北京市具有重要意义。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景点主要集中在景区内长约4公里的游径周围,且绝大多数游客以步行方式进行游览。在这种游览方式中,标识牌是游客接受环境教育最典型的解说方式(Vererka,2008)。因而,标识牌在研究区解说系统中占主导地位,是研究区内旅游的服务、教育和管理等多种功能的主要体现者。在2001年编制的《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中确立了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并强调了其中环境教育功能的体现。目前保护区已经形成由标本展示馆、多媒体宣讲厅、科普讲座及标识牌组成的景区解说系统。
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标识牌按照解说对象和内容可分为景区导览牌示、景点解说牌示、生物景观解说牌示、安全管理牌示、环境管理解说牌示。通过标识牌解说现状调查,归纳出其标识牌解说系统主要特征如下:(1)标识牌系统较为完善,拥有旅游景区所需所有的标识牌类型,是研究区最主要的解说媒介;(2)标识牌数量众多,但空间分布不均,前密后疏;(3)标识牌整体风格(材质与造型)与景区环境融合,但某些标识牌较为突兀;(4)解说内容两极化明显,部分内容过于浅显,部分内容又过于专业。
2结果与分析
2.1初始因子分析
在KMO检验和球形Bartlett检验不理想的情况下,采用因子分析中主成分法进行初始因子分析,删除公因子方差较小的9个评价因子:空间布局方面的“数量充足合理”“安放高度、角度适宜”“安置点与观赏者距离适当”“标识牌放置不损害生态环境”,内容方面的“内涵清晰,能增加游客对解说对象的理解”,外观方面的“体量适宜”“造型具有景区特色”“使用的材质具有生态性”“标识牌风格统一”。
2.2评价指标确定
运用主轴因子法进行因子提取。从方差计算结果看,有4个因子的特征值都大于1,根据Kaiser标准,可提取4个公因子。但前3个因子可以解释总方差的65%,已经可以解释总方差的大部分,且第4个因子与前3个因子方差变化量较小;从碎石图看(见图1),因子1、因子2和因子3之间特征值之差较大,由因子4开始出现明显拐点。综合考虑共提取3个公因子。经过5次斜交旋转后,各指标相关系数已经明显地发生变化,集中和分散趋势明显。将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第i(在本研究中i∈[1,3])列绝对值大的对应变量归为一类,并对其进行命名(见表2)。
第一因子对标识牌位置易于辨识、设置与环境相融合等7个原始变量有绝对值较大的相关系数,归为第一共性因子。第一共性因子主要包括了文献归纳中布局和造型两大类因子中的部分因子,主要说明标识牌的外观和布局对游客解说效果的影响,属于标识牌的外在特征,命名为标识牌外型因子。
第二因子对内容正确科学、具有趣味性等8个原始变量有绝对值较大的相关系数,归为第二共性因子。第二共性因子主要是从解说技巧方面说明标识牌的内容,检测标识牌的内容在吸引游客阅读,加强游客识记,增长游客知识方面的效果,命名为解说技巧因子。
第三因子对图文并茂、插图能体现解说主题等6个原始变量有绝对值较大的相关系数,归为第三共性因子。第三共性因子主要体现的是标识牌的内容安排,标识牌的内容可以大致分为标题、插图和文字说明三个部分,第二共性因子正是从这三部分对标识牌的解说效果进行说明,命名为解说内容因子。
2.3权重确定
求权重是综合评价的关键,解说标识牌的有效性不应由诸要素的平均状况决定,而是受与最优状态差距最大的对象所控制。本文利用旋转后因子载荷确定权重值,权数取为vi/k,k=v1+v2+v3+…+vm,vi为第i个因子对共性因子的因子载荷,结果可由因子载荷阵归一化后得出(见表2)。
权重评估结果与游客对解说牌的认知过程相符,首先是标识牌外型特征,游客进行初步的审美判断,是否有吸引游客阅读的可能,这是游客使用解说牌的前提,因而成为权重最大的因子;其次是阅览过程,给游客提供有关信息,使游客对解说内容有所理解;最后是学习过程,通过一系列解说技巧领悟解说牌的内涵,进而影响游客的行为,最终达到解说目标。解说内容因子和解说技巧因子在很多时候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因而在权重上差别不大。
2.4模糊综合评价
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标识牌解说效果评价体系共由3个共性因子与21个评价因子构成,指标的测度分为5个等级:很好、较好、中等、较差、很差。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方法进行量化,并依次赋值为5、4、3、2、1(见表3)。
本研究中评价对象集为X=S标识牌解说效果(评价标准见表3)。根据因子分析方法构造的评价因子为{a,b,c}={标识牌外型,解说技巧,解说内容};构造评价集为V={V1,V2,…,V5}={很好,较好,中等,较差,很差};并根据各个因素的权重确定权向量:Un=(u1,u2,u3,…,un),其中u的各个隶属度使用模糊统计法确定,即Ui对V的隶属频率=Ui∈V的次数/试验总次数n,并构造矩阵R。用(・,+)算子对a,b,c分别进行评价,即S=UR=∑ni=1uiRi。
标识牌外型因子的综合评价
Sa~=Ub~ Rc~=0.1430.1440.1480.1490.1420.1390.135
0.0590.5220.1480.1930.078
0.0490.2730.4220.2080.048
00.2250.0590.4510.265
00.2050.4280.2890.078
0.0780.1930.3000.3830.046
0.0720.760.5230.1810.048
0.0420.1630.4390.2750.066=[0.0423,0.2517,0.6722,0.2840,0.0910]
归一化后:[0.032,0.188,0.501,0.212,0.068]
经过相似的计算后,解说技巧因子归一化的结果为[0.054,0.164,0.136,0.353,0.293],解说内容因子归一化的结构为[0.157,0.310,0.240,0.224,0.070]。用上述单因素的评价结果作为评定向量,构成上一级的模糊评定矩阵,进行多级综合评价:
S~*=U~ R~
=0.3880.3040.309 0.0320.1880.5010.2120.068
0.0540.1640.1360.3530.293
0.1570.3100.2400.2240.070
=[0.0774,0.2186,0.3099,0.2588,0.1371]
归一化后:[0.077,0.218,0.309,0.258,0.137]
根据评语集的分值对一级指标{A、B、C}的模糊评判结果为:
Sa=0.032×5+0.188×4+0.501×3+0.212×2+0.068×1≈2.9
Sb=0.054×5+0.164×4+0.136×3+0.353×2+0.293×1≈2.3
Sc=0.157×5+0.310×4+0.240×3+0.224×2+0.070×1≈3.3
综合评判分值为:
S=0.077×5+0.218×4+0.309×3+0.258×2+0.137×1≈2.8
对照表3可知,标识牌外型因子、内容因子评价等级为E3级,总体评价中等,其中内容因子总体评价稍好于标识牌外型因子。解说技巧因子评价等级为E4,总体评价较差。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标识牌解说效果总体评价等级为E3,即中等。
2.5评价各因素结果分析
标识牌外型因子的评判结果为2.9,评价等级为E3,即中等。从二级评价因子看,游客普遍认为调查区的标识牌的位置基本符合游客需求,标识牌风格与周围环境及自身内容也基本协调(见图2中a2、a4、a6、a7),这些因素仍有需要改进的空间。但游客普遍认为调查区中的标识牌附近未留出足够的空间观看标识牌(见图2中a3)。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标识牌基本设置在游径两侧的景点处,游客往往需要在游径上观看标识牌,但由于游径狭窄,因此留给游客观看标识牌的空间非常有限。“解说牌易于辨识”与“造型美观”中两个因子的众数和均值距离较远(图2中a1和a5),说明游客中对这两项因子的感知差别大。在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为保持与环境的相融性,标识牌都采用木质结构,颜色上也保持原色,因此某些群体(如老人)认为标识牌不易辨识。42.9%游客(其中女性占39.5%)认为标识牌造型不够美观,而27.1%游客(其中男性占22.3%)认为造型美观,相差较大,这可能与游客性别属性相关。
调查区标识牌的解说内容因子综合评分为3.3(即中等),是3个一级评价因子中的最高分,也非常接近E2级的阈值3.5。从图4看,游客普遍认为标识牌的插图与主题的匹配度低(见图4中c2)。解说技巧因子的综合评分为2.4,即较差。图2中,b2、b5、b6、b8等4个指标评分结果为差且得分接近(都在2分左右),分别对应78.7%的游客认为标识牌的趣味性差,70.8%游客认为解说内容与日常生活无关,71%游客认为标识牌未能提供其期望获得的知识,86.7%的游客认为所介绍知识的用途不明确;b3、b4、b7等3个指标的众数和均值结果偏离较多,分别对应“标识牌深入介绍保护区特色资源”“标识牌内容突出保护主题”和“适当向游客提问并鼓励游客解决问题”,调查结果偏差可能与游客的教育背景与旅游动机有关。
从图3和图4综合看,解说内容的二级评估因子更多地涉及设计层面,如是否图文并茂、指示信息是否正确等,游客易于给出客观的判断;解说技巧的二级评估因子倾向于游客主观感知。因此解说内容因子的调查结果趋向一致,而解说技巧因子离散趋势明显。
综合而言,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标识牌解说效果中等,基本满足游客游览需求(见图5)。保护区完成并实施了旅游规划中对标识牌的设计,因此在标识牌的风格造型、放置点、内容排布等有明确设计规则规定的因素上表现较好,得到了游客的认同。但是忽略了游客的感知,出现了如标识牌设置不尽合理,插图与主题不匹配,游客阅读空间狭窄等问题。而标识牌在给予游客环境教育的功能上,体现得更弱,游客一致认为研究区标识牌所介绍的内容趣味性差,不能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因此也不能提供游客所期望获得的知识。因此,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标识牌能引导游客顺利完成游览活动,并对区内景点进行了介绍,完成了其服务和管理功能,但远未达到有效传递给游客正确的环保知识,提升游客环保意识,并转化为保护活动的环境教育的目标。
3结论与建议
3.1主要结论
(1)本文综合运用了因子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分析了起支配作用的评价变量,构建出合理的评价体系,并最终计算出评价结果。两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有效地解决了解说效果信息难以定量化衡量的问题。该方法原理清晰、论证严密,对于整体解说系统效果评估都具有借鉴意义。
(2)文中确定了影响标识牌解说效果的3个因素为外型因子、内容因子和解说技巧因子。标识牌外型因子中主要由布局和外观相关因子组成,从游客感知和审美出发,说明标识牌的外在特征,属于游客对标识牌的第一印象;解说内容因子主要是判断解说牌的内容安排的合理性,主要从标题、文字说明和插图3个部分出发;解说技巧因子主要关注如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游客的积极性,让游客在游憩的同时学习并记忆信息,从而最大化解说效果。从权重值来看,游客对于标识牌的认识由表及里,标识牌外型因子对整体评价结果影响最大,解说内容因子次之,解说技巧因子最小。
(3)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松山自然保护区解说牌外型因子评价中等,基本能达到解说要求;解说内容因子评价中等,为三大共性因子评价中得分最高的一项,基本符合解说要求;解说技巧因子最后评价结果为较差,说明研究区解说技巧运用十分有限,解说效果不理想。
3.2标识牌解说效果提升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研究区标识牌具备了基本的解说效果,但在许多方面表现明显不足,需要加以改进。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改进标识牌外在因素,布局按主要节点在景区内合理设置,包括景区出入口、游径分岔口、重要景点和重要休憩点等;扩展阅读空间;统一标识牌风格。其二,改进标识牌内容,将内容以标题、插图、文字说明形式排布,突出其资源的欣赏和实用价值,明确提示游客正确的环境行为并指出生活细节对环境保护所带来的良性结果。其三,加强解说技巧应用,确定环境认识和保护为研究区标识牌的解说主题;改变单一叙述的解说方式,注重解说内容的趣味性;巧妙运用提问的方式,鼓励游客思考,并给出问题的答案;鼓励游客看、听、摸、闻;解说信息与游客日常生活相关,帮助游客认识他们在景区的所见所为与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为有所关联。
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解说牌的外型和内容排布都达到了要求,但缺乏解说技巧,导致环境教育功能的缺失。这种结果在全国的生态旅游区都普遍存在,且不仅限于解说牌这种解说媒介。主要原因在于设计者倾向于从过去研究或规划细则中获取外型或者内容排布的定量标准,但由于缺乏解说或环境知识的背景,对于解说技巧难以把握,且由于忽略解说对象的感知,致使无法有效地传递信息。因此,我们提出由专家(解说专家或自然资源相关领域研究者)、设计者和解说对象三方构成的解说模型(见图6)。
其具体内涵为:由设计者拟定标识牌设计目标,调查当地资源环境现状,进行素材搜集,同时对景区的游客结构进行分析,游客通过接受市场调查向设计者反馈学习兴趣及需求;专家在深入了解景区特征与市场反馈结果后,拟定标识牌的主题,匹配插图及解说内容;最终由设计者根据专家提供的素材进行内容排布、外型设计、选择合适的地点放置;在完成操作步骤后对标识牌的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并及时修正。
图6三方解说模型
参考文献:
[1]王鑫.太鲁阁公园解说系统规划研究报告[R].花莲:太鲁阁公园管理处,1989.
[2]武娟.旅游景区标识系统解说效果研究――以紫竹院公园为例[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3]杨军林.小议风景区环境标识设计[J].广告大观,2006(9):6263.
[4]张立明,胡道华.旅游景区解说系统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5]张明洵,林月秀.解说概论[M].台北:台原出版社,2002.
[6]钟林生,陈劲松,王跃华.碧塔海生态旅游区标牌系统的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2000(3):4951.
[7]钟林生,王婧.我国保护地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调查分析[J].生态学报,2011(24):74507457.
[8]罗芬,钟永德,李健,付.黄山园内旅游解说类型与有效性[J].旅游科学,2005(5):3437.
[9]钟永德,罗芬.旅游解说牌示规划设计方法与技术探讨[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6(1):9599.
[10]Beck L,Cable T.21世纪的解说趋势――解说自然与文化的15项指导原则[M].吴忠宏,译.台北:品度股份有限公司,2000.
[11]Gross M,Zimmerman R,Buchholz J(2006).Signs,Trails and Wayside Exhibits:Connecting People and Places[M].Wisconsin:UWSP Foundation Press,Inc.
[12]Ham,S H(1993).Environmental Interpretation:A Practical Guide for People with Big Ideas and Small Budgets[M].Golden,CO:Fulcrum Publishing.
[13]Kuehn,D M,Ted T T,Larry B(1995).Interpretation of Cultural and Natural Resources[M].State College,PA:Venture Publishing,Inc.
[14]Lewis W J(1980).Interpreting for Park Visitors[M] .Philadelphia,PA:Eastern National Park and Monument Association.
[15]Parks Canada(1978).Trail Manual[M].Ottawa:Parks Canada,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branch.
[16]Roggenbuck J W(1979).The filed experiment:a suggested method for interpretive evaluation[J].Journal of Interpretation,4(1),911.
[17]Tilden F(1957).Interpreting Our Heritage[M].Chapel Hill: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篇5
关键词:生态网络;都市区;功能指向;规划方法
中图分类号:F299.3
生态空间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布局在城乡规划管理体系中具有重要的考量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绿色空间的环境价值、游憩功能、生物多样性意义逐渐被认识,都市区生态空间的功能发挥也成为规划建设的重要依据。在空间规划方法上,以保护生物迁徙通道为前提,兼顾游憩、景观等多元化功能的结构布局与面积控制为核心原则,形成以公园及自然化特征更为明显的森林、河流、海岸等为主体的 “线-块”网络被保护起来,为不同社会经济活动提供载体。
美国都市区生态网络规划的思想与实践开始于20世纪中期的威斯康辛州、新英格兰地区的大地规划运动(MATLAND)。我国传统的城市规划中偏重对建设开发的指导作用,而生态敏感区、生态恢复、生态安全往往不被作为规划重点及强制性内容。许多城市原有绿地规划不能满足对自然生态维护需求,生态环境脆弱且土地资源有限,加上城市发展的空间需求,经济发展与绿地保护面临的冲突日益严峻。本文基于生态网络理论,以美国新英格兰地区和我国珠三角地区的绿道规划实践为基础,比较分析都市区绿道规划建设的方法体系,以期更加完善生态网络的规划方法。
一、 生态网络理论的新发展
生态功能网络自20世纪70年代首次被提出,如基于绿带进行生态空间串联,或构建环状绿带抑制城市扩展,平衡生态与城市的空间矛盾;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环保署、欧洲自然保护委员会已经形成跨区域生物保护网络计划,并尝试通过立法提升区域生态保育的空间效力(如表1)。生态网络的形成与发展为生态规划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将景观格局与生态功能作为研究对象。同样,基于城市规划理论的视角,能够为生态空间的保护和改善提供一定建议。
生态网络是利用连接性作为联系空间中某些关键性位置或局部所构成的景观实体与功能结合的桥梁,再组织破碎化的绿地,以维持生态稳定和提高环境品质。与传统规划不同,生态网络将建设用地与生态环境的“图底”关系颠倒过来,“剔除”建设用地和因人工建设排水设施等改变生态流的土地,考虑将综合生态价值高、对自然生态系统正面效应较大的关键性生态节点的数量和质量为基础,采用邻接性的空间分析方法,进行生境资源评估、土地适宜性分析、关键性生态节点分析、潜在廊道分析、网络建构等步骤,构建以“斑块-廊道”体系为主体的多层次分形结构。
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的景观格局通常可以扭转生态系统的退化趋势,并增强其对人类福祉的贡献。生态网络本质上是基于景观生态学、保护生物学、地理学等理论,通过确定景观尺度区域绿地的功能定位与最适网络结构特征,体现生态安全、生态环境优化对于城市的价值,对促进不同尺度公共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生态网络规划与实践
(一)绿道规划的目标
新英格兰地区位于美国东北部,由康涅狄格(Connecticut)、马萨诸塞(Massachusetts)、佛蒙特(Vermont)、新罕布什尔(New Hampshire)、罗德岛(Rhode Island)、缅因(Maine )6个州组成。2008年新英格兰区域规划中绿道规划建立在已有19300米绿道、游步道和32375平方公里高质量保护区的基础上,拓展19世纪公园设计和20世纪开发空间规划的研究范围,寻求建立包括绿道和游步道在内的174015平方公里的生态网络,以满足新英格兰都市区的宜居性要求。都市区规划委员会希望通过绿道规划达到改进环境质量,控制城市发展无序蔓延,提供市民游憩场地,提高绿色就业机会等多重目标。
(二)新英格兰地区绿道内涵
1.绿道定义
美国学者查理斯·莱托(Charles Little)在其经典著作《美国的绿道》中将绿道定义为:“绿道即沿着诸如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是沿着诸如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景观线路和人工景观线路。它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及其他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并将其划分为5种主要类型:城市河流廊道、休闲绿道、强调生态功能的自然廊道、风景道或历史线路、综合性的绿道和网络系统。
杰克·埃亨(Jack Ahern)在总结美国经验的基础上对绿道的定义突出强调五点:“一是绿道的空间结构是线性的;二是连接是绿道的最主要特征;三是绿道是多功能的包括生态、文化、社会和审美功能;四是绿道是可持续的、是自然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五是绿道是一个完整线性系统的特定空间战略”。
综上,新英格兰地区将绿道定义为:绿道是网络中具有一定宽度、内部连接性的生物廊道,建立类似于高速和铁路的结构和联系方式,与之不同的是绿道是自然形成的生态单元,如作为栖息地、水源地、迁徙通道的湿地、河流、林地。
2. 绿道分类
在空间尺度上,将绿道分为新英格兰区域、州级、场所三个层次。根据绿道目标功能的不同,形成游憩休闲绿道或游步道(recreationa) greenway)、生态保护绿道(ecological greenway)、文化保持或历史遗存绿道 (cultural and historic greenway)等三类。
游憩休闲绿道是具有生态旅游功能的生境,以具有一定长度的自然廊道、运河、被废弃的河床为主,沿途具有多样或重要的自然景观。
生态保护绿道是具有生物保护意义的自然廊道及开放空间,通常沿着河流、山脊以供野生动物迁徙、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适当的自然研究。
文化或历史绿道是具有一定文化价值、历史遗迹的地区,通常沿着公路和高速道路,包括步行通道和停车道的绿色隔离带,也包括蓄水、防洪、生态敏感区的生态基础设施及其间的连接。
(三) 生态网络的研究方法
1. 美国绿道规划的方法
美国12个州开展了生态网络规划,至少有4个不同方法,即资源评估、斑块-廊道构建、民意驱动方式和均衡的绿道规划。
资源评估方法:通过坡度、植被覆盖、水系、生态灾害等因素叠加界定生态敏感地区。罗德岛州(Rhode Island)和 佐治亚州(Georgia)采用这种方法规划绿道。
斑块-廊道法:佛罗里达(Florida )和纽约州(New York)辨识具有重要意义的大型自然生态斑块及其间的生态廊道。Cook用斑块分析、廊道结构和网络结构分析方法来评价和构建凤凰城的绿道网络。
民意驱动法:马里兰(Maryland)、康涅狄格(Connecticut)和特拉华(Delaware)的绿道依赖民意调查,沟通政府与民众意愿。当地居民在州地图上勾画绿道,包括提出期望增加的潜在廊道。
均衡的绿道规划:佛蒙特(Vermont)、新泽西(New Jersey)、北卡罗来纳(North Carolina)、南卡罗来纳(South Carolina)、科罗拉多(Colorado)5个州采用民意驱动与斑块-廊道规划法综合均衡方法。
2. 新英格兰独特的研究方法
新英格兰采用均衡的绿道规划方法,同时改进斑块-廊道方法。在选择对于景观生态功能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的生态斑块作为生态源点的基础上,考虑到植被类型、结构和土地利用等基质的特征对生物迁移的影响,界定不同土地类型对生物迁移的阻力系数,以ARCGIS软件为分析平台,构建阻力模型表达耗费距离,从耗费域水平选取最适生物廊道,也就是功能距离、有效地理距离。该模型主要考虑生态源、距离和地表摩擦阻力等因子,公式如下:
其中Di是指从空间某一个景观单元i到生态源的实际距离;Fj是空间某一景观单元j的阻力值;Ci是第i个景观单元到源的累积耗费值;n为基本景观单元总数。
耗费距离的分析是强调景观阻力在一定空间距离上的累积效应,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工具模块来实现。其生态学意义在于:从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出发,通过景观流的空间模拟分析,探讨有利于生态过程的途径和方法,促进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和安全。
(四) 新英格兰的生态绿网格局
目前,新英格兰地区18%的土地作为被保护的绿色空间和绿道,其中生态保护绿道占81%,休闲游憩绿道占18%,其他绿道占1%(如表2)。从行政分区来看, 马萨诸塞州(Massachusetts)被保护的绿色空间占该州面积的41%,缅因州(Maine)仅有11%被作为保护的绿色空间,其他4州被保护的绿色空间面积在15%~22%之间。缅因州(Maine)比例最低,因为该州人口密度非常低(14人/平方公里),城市发展对区域环境影响很小,因此区域尺度保护行动尚未纳入决策日程。马萨诸塞州(Massachusetts)比例最高,被保护面积比重是缅因州(Maine)的4倍,其他4州的2倍左右。因为马萨诸塞州(Massachusetts)1996年通过了河流保护法案,明确提出河流两侧至少60米划为被保护的缓冲性绿地,潜在生物廊道的理想保护框架由此形成,有助于协调私人绿地发展为公共生态保护绿地的需求。
新英格兰地区规划设计委员会及NGO负责区域绿道规划,借助GIS平台,逐步构建了以蒙太古(Montague)、诺威奇(Norwich)、汉诺威(Hanover)、波特兰(Portland)为中心,以阿巴拉切亚山(Appalachian)游步道、东海岸(East Coast)生态保护绿道、黑石河(Blackstone River)遗址廊道、康涅狄格河(Connecticut River)保护绿道为骨架,与纽约州、加拿大连通的河流、山脊绿道共同形成辐射状的网络架构。
近期规划新增8%的土地作为被保护的绿道,主要为缅因(Maine)规划新建的13000平方公里北部森林公园。远期规划新增生态保护绿道占区域面积的19%,主要是拓宽河流缓冲区和湖泊生态修复项目。因为河流对于城市而言是重要的生态循环系统,河流缓冲区是水质和岸带土壤保护的载体。Quabbin水库监测研究表明,当靠近蓄水区60%的流域被保护,那么水可以不用经过任何过滤就可被直接饮用。缓冲区范围至少60米其生态价值同样得到学术领域的充分论证。因此,规划设计委员会敦促其他州效仿马萨诸塞州(Massachusetts)的做法,这样新英格兰地区河流缓冲区面积将从10%提高至20%,加上现状绿地和近期规划的森林公园,被保护的绿色空间占新英格兰国土面积的45%。此外,根据民意调查需求,适时规划建设休闲游憩绿道,这些绿道构成的网络结构能够像公路一样让居民方便易达,这无疑对于提高生活品质、改善休闲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国珠三角地区绿道网规划与实践
(一) 绿道规划的目标
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地区,是我国典型的并且发展最为成熟的大都市区之一,包括广东省境内的广州、深圳、东莞、佛山、肇庆、江门、惠州、珠海、中山9市。2009年,广东省建设厅提出《借鉴国外经验,率先建设珠三角绿道网》的建议。2010年,《珠三角绿道总体规划纲要》提出以分析资源本底和城乡发展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区域交通网络建设等为基础,结合各地市发展意愿,到2013年率先建成6条总长1690公里的区域绿道,其目标在于:(1)维护区域生态安全;(2)提高区域宜居性;(3)扩内需促增长;(4)保护历史文化资源;(5)推动珠三角一体化发展。
(二)珠三角地区绿道内涵
1. 绿道定义
中国关于绿道的研究多数属于国外概念的引进,在绿道实践方面主要是对国土绿化和各地区进行的绿地系统规划。《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绿色通道建设的通知》(国发〔2000〕31号)中指出,绿色通道建设是我国国土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对公路、铁路、河渠、堤坝沿线进行绿化美化。基于此,珠三角地区的规划将绿道定义为:沿着诸如河滨、溪谷、山脊线、沟渠、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走廊所建立的,包括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和人工景观线路,兼具生态、休闲、环保和教育等多种功能,在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聚居区之间起重要连接作用的线性绿色开敞空间。
2. 绿道分类
在珠三角地区绿道规划中,根据绿道所处位置和目标功能的不同,将绿道分为生态型、郊野型和都市型三种类型。
生态型绿道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主要沿着市郊自然的河流、小溪、海岸及山脊线建立的廊道,控制范围宽度建议不少于200m。
郊野型绿道旨在提供人们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绿色休闲空间,主要位于连接城乡建成区与生态地区的过度地带,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少于100m。
都市型绿道主要集中在城市建成区,依托城镇地区的人文景区、公园广场等以及城镇道路两侧的绿地,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少于20m。
(三)生态网络的研究方法
珠三角地区规划部门结合已有规划,借鉴国外绿带、郊野公园标准,首先确定区域绿地范围,包括自然保护区、主干河流、森林公园、高速公路绿化带等。借鉴深圳生态控制线规划,运用叠图分析土地适宜性。通过对各市相关规划在统一的空间尺度上的拼合,得到珠三角绿地结构。解读《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纲要》、《珠江三角洲城际轨道交通同城化规划》等上层次规划及政策引导方向,协调绿道网与城乡空间布局。
(四)珠三角绿道网的布局
根据《珠江三角洲绿道路网总体规划纲要》,遵循绿道网规划原则,综合考虑自然生态、人文、交通和城镇布局等资源要素以及上层次规划、相关规划等政策要素,结合各市的实际情况叠加分析,规划“两环、两带、三核、网状廊道”的生态控制线结构,综合优化形成由六条主线、四条连接线和十六条支线共同构成的珠三角区域绿道的网络化格局。六条主线长1690公里,宽度从0.5~10公里不等,绿化缓冲区总面积4410平方公里,占珠三角面积的36%。其中,生态型绿道总长348公里,占21%;郊野型绿道总长879公里,占52%;都市型总长463公里,占27%。
从各市绿道情况来看(如表3),肇庆划定区域绿地总面积占土地面积比重最高,中山最小,其他城市在45%~65%之间。肇庆多山地、丘陵,境内水网较密。2007年肇庆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分类分区的绿地管制指引,对中心城区、东南地区、山区分别提出严格的绿地保护面积。中山市绿地占土地总面积比例偏小,绿地破碎尚未形成网络体系。其他城市生态绿地以森林、基塘、河流为主,资源丰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内部往往缺乏结构性廊道。各市市域生态控制线其具体范围与控制指标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根据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进行具体的区域绿道详细规划。同时,是否落实珠三角生态控制线规划,是报省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重要因素。
四、中美都市区生态廊道规划的比较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以生态网络为空间规划的重点得到区域规划委员会的支持。中国和美国都市区规划建设对于自然系统的开发都以谨慎态度为主,绿带所作用的区域是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各种社会经济交锋的界面,绿色空间的属性要求绿道的发展必须是明确政策目标重点。美国、中国对都市区绿道的规划建设共同之处颇多,功能指向、规划方法和管理却各有特点。
(一) 对绿道功能指向的比较
从中美的实践可以看出,绿色空间具有提高环境品质、控制城市蔓延、提供游憩场地等多重目标,赋予复合功能下“绿道”网络发展。新英格兰的绿道规划建设强调自然生态的保护与保育,河流、湿地的生态恢复,保护中不断反省和强化。珠三角地区的绿道规划建设更多考虑到与城市发展进行有效引导,增加绿道的休憩、短途旅游、教育等功能,并与高速公路建立公共联系,复合功能性明显,生态性不足。
(二) 对绿道规划手法的比较
规划方法都是以生态学、规划学科为基础,探索网络结构、功能的多重协调。同时,纳入居民、NGO等多利益群体意见,优化生态网络结构。珠三角绿地大多数城市采用多要素图层叠加分析,基于生态景观与城市建筑物之间的拓扑关系,得出生态环境的宏观特征和类型的分布规律。新英格兰地区以保护生物迁徙通道为着力点,从土地利用类型模拟生境对物种迁徙的影响,用耗费模型筛选最优距离。
(三)绿道政策实施的规划管理
Massachusetts一直坚持以法律形式确定的基本规划政策,具有法律权威性。同时,由于新英格兰完整的规划体系和绿道规划基础,使得绿道政策从区域规划、州规划,再详细到场所规划,被逐渐细化和落实,保证了政策的顺利实施。在我国,对生态系统要素的认识程度和研究力度小于城市实体建设空间。珠三角对现有绿地系统的结构性和功能性的探索和规划建设不仅针对特定的目标简单的限制,而是多重目标及相关政策工具的配合。
五、结论
尽管中美发展阶段不同,但同样面临发展压力和绿色空间保护的迫切性。为了维系、保育绿色空间与功能发挥,新英格兰地区始终如一地坚持完善生态型绿道结构,将与自然环境高度关联的河流、山脊等绿色空间以网络结构实现空间的连续性、可达性。在当前,我国都市区发展速度快,绿地规划面临特定土地资源的短缺,更应明确对绿道作为公共空间的理解,对破碎土地的再组织可以通过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和引入人工绿道连接得以实现。
绿地的复合型功能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活品质提高等方面的价值得到广泛的认同,休闲游憩、农业旅游、教育科研等功能被纳入绿道的整体观念中。珠三角绿道规划进一步考虑到高速公路、铁路等大型交通廊道对生态格局的影响,建立生态廊道,削弱对自然生境的破坏,为物种多样性提供可能的支撑。因此,明确提出复合功能开发,借鉴新英格兰地区经验,深入探索不同功能的绿道类型的不同设计方式和管理模式,建立复合功能下的结构体系。
生态网络的规划方法所依赖的技术方法有所差异,但是从规划实践来看,已经突破传统规划思维,首先辨识城市生态空间,将其保护、控制起来,突破城市规划的边界,不因城市的发展扩张而减少或损害。我国生态基础设施规划所涉及的问题往往研究基础和实践活动的薄弱,指导制度和规范的不健全和不协调。推动基础科学的研究,加强国内外合作,可以丰富研究方法,优化决策方案。
参考文献:
[1] 谭少华,赵万民.绿道规划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园林,2007,(1):87-89.
[2] 岳隽,王仰麟等.基于水环境保护的流域景观格局优化理念初探[J].地理科学进展,2007,(3):38-45.
[3] 何昉等.珠三角绿道景观与物种多样性规划初探[J].风景园林,2010,(2):74-79.
[4]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珠江三角洲绿道路网总体规划纲要[Z].2010-03.
[5] 闫永玉等.美国、欧洲、中国都市区生态廊道规划方法比较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10,25(2):91-96.
[6] 珠三角绿道网建设专题[J].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2011,(1):62-65.
[7] 张同升,王磐岩. “十二五”时期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发展重点初探[J]. 中国市场,2012,(20).
[8] Charles Little. Greenway for American [M].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0.7-20.
[9] Ahern J. Greenway as a Planning Strategy[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33:131-155.
[10] Cherkassky B V, Goldberg A V, Radzik T. Shortest Algorithms Paths: Theory and Experimental Evaluation[J].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1996,71:129-147.
[11] Moberg,F. and C. Folke,Ecological Goods and Services of Coral Reef Ecosystems [J].Ecological Economics,1999,29(2): 215-233.
[12] Bennett Gwent P.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 Network: a Review of Proposals, Plans and Programmers[M].Cambridge, IUCN,2001.
[13] Theobald, D.M. Topology Revisited: Representing Spatial Relation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2001, 15(8):689-705.
[14] Cook EA. Landscape Structure Indices for Assessing Urban Ecological Network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2,58: 269-280.
篇6
[关键词]旅游生态补偿;内涵;研究问题;展望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3)02-0052-08
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3.02.005
1.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力度加大且影响范围渐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日渐受到重视。在此背景下,生态补偿思想開始萌发。在最近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强调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在旅游领域也出现了旅游生态补偿的相应研究。在界定了产权的前提下,旅游资源可以实现其保持与開发利用的良性循环,若将其引入市场竞争的环境中,可以实现旅游生态补偿。旅游生态补偿完全可以成为生态补偿制度建设的重要方面。现实中,可以通过旅游业发展,促进生态补偿制度的完善。那些生态环境良好、但经济相对落后的自然旅游地,若实施旅游生态补偿制度,对于环境建设与生态服务价值增值更具积极的实践意义。
目前,已有部分区域在旅游资源開发过程中,进行了旅游生态补偿的实践活动。可以具体将其分为3类:第一类,资源使用费、资源维护费形式的旅游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如丽江古城的古城维护费、武夷山景区旅游资源保护费、三清山风景名胜资源使用费、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资源有偿使用费等;第二类,环境补偿费,如旅游開发带来的环境破坏向周围的河段或其他相关环境支付的补偿费用等;第三类,机会成本补偿费,如部分景区開发带来的居民的原有生活方式改变,导致的实际损失及机会成本损失而向居民支付的补偿费用。目前收费名目和使用较为混乱,需要对旅游生态补偿进行系统研究。
结合现状及已有研究,本文认为旅游生态补偿核心科学问题集中于4点:①旅游生态补偿的涵义(什么是旅游生态补偿,即“是什么”的问题);②旅游生态补偿的利益主体(即“补给谁,谁出钱”的问题);③旅游生态补偿的标准(即“补多少”的问题);④旅游生态补偿的渠道与机制(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建立怎样的资金分配方式和政策体系,即“怎么办”的问题)。因此,本文在分析我国旅游生态补偿研究起源的基础上,对上述核心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并对我国旅游生态补偿进行全面的总结与分析,最后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2.旅游生态补偿的研究源起
我国旅游生态补偿的发展脉络,源于两条主线:
一条主线是区域及资源类型的保护视角。研究者在对区域或特定旅游目的地研究的过程中,从保护与持续发展的视角关注到旅游生态补偿。如2007年张理英、薛跃规对阳朔龙颈河和喻国庆对云南哈尼梯田世界遗产实行旅游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及相关机制构建的研究。2010年马勇等对神农架和2011年吴耀宇对盐城海滨湿地自然保护区也进行了研究。其中,马勇等对神农架的生态补偿研究较为深入系统。该文对神农架旅游生态补偿的主客体、补偿标准、补偿方式及保障体系进行了系统论述。从目的地类型角度,2007年文红和李建华及其后对森林旅游、2008年郑敏等对山地旅游、2010年李静等对都市自然遗产旅游都进行了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及构建研究。
第二条主线是生态补偿的使用拓展。因为考虑到旅游使用是某些生态系统的重要服务价值体现,进而延伸至旅游生态补偿研究。2007年米珊珊等提出生态旅游背景下的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并有一些学者从内涵、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其中,针对旅游生态补偿的内涵不清,2012年张一群等从旅游生态补偿的内涵进行分析,界定了3类补偿主体和2种补偿对象,并讨论了旅游生态补偿与旅游资源生态补偿、旅游资源价值补偿、旅游征地补偿之间的关系。对于补偿模式,2012年杨桂华等提出将生态补偿与社区特许经营结合起来,实现造血式生态补偿。
总体上,旅游生态补偿研究还属于一个较新且尚处于初期的研究领域。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对旅游环境建设及社区利益保护、旅游业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也亟待在研究上厘清概念、建立框架,并且提供相应的理论和方法,以指导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和提供合理的政策依据。
3.旅游生态补偿的内涵及理论
3.1生态补偿的内涵
生态补偿(ecological compensation)是当前生态经济学界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人们发现经济手段具有更明显的激励效应且逐渐重视应用经济调控手段,生态补偿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调控手段在我国发展起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指出:“按照谁開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已经成为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对于生态补偿,国内外未见明确的定义。国际上接近生态补偿的概念有生态/环境付费(payment for ecological/environmental service,PES)、生态/环境服务补偿(compensation for ecological/environmental services)。使用较为广泛是的PES。荷兰政府在1993年修建高速公路时,实施了生态补偿。美国、巴西、瑞典、德国等国家在林业、农业、流域及矿产资源開发等方面实行了大量的生态补偿实践。1992年联合国《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及《21世纪议程》中表述为“在环境政策制定上,价格、市场和政府财政及经济政策应发挥补充性作用;环境费用应该体现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决策上;价格应反映出资源的稀缺性和全部价值,并有助于防止环境恶化。进一步归纳目前已有的代表性观点(表1),可以发现生态补偿的内涵有以下4点:第一,生态补偿是一种典型的经济调节手段。1995年,庄国泰等认为通过收费的行为提供一种减少对生态环境损害的经济刺激手段。其后的学者也普遍认同经济调节手段的观点。毛显强等认为,与传统的命令控制型手段相比,经济激励手段具有成本一效益优势和更强的激励一抑制作用,因而在环境保护方面受到关注和青睐。第二,随着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加深,生态补偿不仅仅是自然生态系统的调节,更重要的是对人地关系的调节。人的因素在其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早期和环境科学大辞典及卡普如斯等(Cuperus,et al.)的定位都强调是生态群落或者生态功能的恢复,后期更为明确的定义是减少行为主体(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为对于人的因素的关注,所以生态补偿的对象及机制中必须考虑作为生态/环境使用者和维护者——人的要素。第三,生态环境补偿的目的是实现外部成本内部化。通过外部的经济调节促使环境破坏或保护着控制自身的环境目标,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第四,生态补偿包涵4方面内容:①生态系统本身保护(恢复)或破坏的成本进行补偿;②通过经济手段将经济效益的外部性内部化;③对个人或区域保护生态系统和环境的投入或放弃发展机会的损失的经济补偿;④对具有重大生态价值的区域或对象进行保护性投入。
3.2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生态补偿理论基础是支撑为什么要进行生态补偿的基础。因此,需要对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本文认为生态补偿理论包括如下:
第一,外部性理论和产权理论。外部性理论是现代环境经济政策的支柱理论,也是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资源和环境经济学认为,引起资源不合理的開发利用以及环境污染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外部性。因而也出现了著名的庇古税,通过征税和补贴,实现外部效应的内部化。科斯认为,外部性问题的实质在于双方产权界定不清,因此必须明确产权,即确定人们是否有利用自己的财产采取某种行动并造成相应后果的权利。因此,在进行生态补偿时候需要明确界定产权。在界定产权的基础上,才能决定谁的行为对谁带来营销,谁受到影响,因而才能界定补偿的主体与客体。
第二,公共物品理论。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作为公共产品的生态/环境产品,往往导致“公地悲剧”。通过生态补偿让受益者付费或者保护者收益,将对生态/环境能够产生像私人物品一样的有效激励。
第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首先强调生态/环境本身具有发展权,其次强调人类的发展必须考虑自然成本。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产生了生态补偿。此外,可持续发展不仅考虑同代人之间的区域平等,还考虑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这对生态补偿的主体研究有直接的指导作用。生态补偿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资源和环境的持续開发和使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促进可持续发展。
3.3旅游生态补偿的内涵
旅游生态补偿遵循区域环境的补偿视角和生态补偿研究的使用拓展的主线而发展。目前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综合已有部分学者的定义(表2),本文进一步分析旅游生态补偿的内涵。除了与生态补偿内涵中调节手段、外部化内部性目的、利益主体关注自然与人相同外,旅游生态补偿的内涵包括3点:①区域主要集中在自然旅游目的地且类型多样。旅游生态补偿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目的地,因为这些区域生态/环境的主要功能是旅游利用。自然旅游地的类型包含森林旅游地、山岳旅游地、都市自然遗产、农业遗产地等;其中,森林旅游地是被关注较多的类型。②关注社区利益。由于旅游開发不可避免地带来周边社区的参与及居民的机会成本,所以旅游生态补偿中社区居民是重要的利益主体。③不仅关注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相应补偿,还需关注旅游生态环境建设和某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带来的补偿。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旅游生态补偿与旅游资源生态补偿、资源使用费/占用费等领域有所区别。
4.旅游生态补偿的利益主体
庇古税的建议引出关于治理环境污染的PPP(Polluter Pays Principle)原则,也成为生态补偿的“谁利用谁补偿,谁受益(损害)谁付费”的原则。依据该原则,界定补偿主体、受偿者范畴。
4.1补偿主体的界定
旅游生态补偿的主体有3类:①政府主体,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景区的各级上级管理部门(如水利风景区归水利部管理、国家风景名胜区归建设部管理等);②市场主体,包括生态环境的破坏者、相关的旅游企业经营者、从旅游中获益的个人(如旅游者)和企业;③其他主体,包括各类环保组织和NGO及相关基金会。此外,吴耀宇在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补偿研究中,认为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应有不同的补偿主体层次:具有世界意义的自然保护区应该争取国际社会的必要支持;具有国家意义的自然保护区,政府作为享受生态服务的全体公民的代表来购买保护区的生态服务,对为保护区建设做出牺牲的社区居民给予补偿;具有区域意义的自然保护区由获益地区的地方政府给予适当的补偿。还有研究者认为,生态补偿中地方政府不是利益相关方。他们认为,利益相关方特指生态利用、保护和建设利益范围内的相关利益群体,而地方政府没有进入该利益范围。本文认为,地方政府在旅游開发及其相应的生态补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对景区的控制权和收益权方面,已经进入相应的利益范围,应该是旅游生态补偿的重要主体。
旅游生态补偿的受偿对象可以分为两类:①对生态环境的补偿。这些生态环境不仅是旅游活动的环境背景,也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②对人的补偿,包括旅游带来的生态破坏的受损者、由于发展旅游导致传统依赖环境生活且现在丧失部分生计条件的居民、旅游生态环境的治理者和维护者。对物的补偿最终还需要体现在对人的补偿上。在界定两者的范围基础上,需要将生态系统与人直接的相应互动需要建立概念框架,才能实现旅游生态补偿。张一群等指出:旅游生态补偿不仅包括价值层面的补偿,更包括物质层面的补偿。物质层面的补偿主要是对生态系统的补偿,其补偿应以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行为标准;价值层面的补偿主要是对人的补偿,其补偿应以相关群体是否能够保护生态、增强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为标准。
5.旅游生态补偿的标准核算
确定了补偿主体和受偿对象,需要确定具体的生态补偿标准。旅游生态补偿标准的核算首先需要确定补偿标准构成,其次需要针对不同的补偿内容确定不同的核算方法。
5.1旅游生态补偿的标准构成
旅游生态补偿的标准构成包含4部分:①生态服务价值的补偿。目前由于这种损益情况分析不足,造成了部分价值核算重复计算;生态服务价值的评估着眼点不应是生态服务价值总体的评估,而应该是由于某种价值增强而带来的其他服务价值变化的评估。旅游開发带来的环境生态变化实际上有损失的方面,也有增加的方面,因此需要分析其损益情况。不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全部的补偿,也不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游憩价值的评估,而应该是变化量的评估与补偿。本文认为应该是由于旅游開发造成了游憩价值增加而带来其他价值减少的差额。②当地居民发展的机会成本补偿。由于旅游開发造成了居民的生存及发展机会丧失,由此进行相应的补偿。③旅游区内旅游生态环境建设的补偿或奖励。造成旅游区内生态环境破坏的,要进行相应的补偿,如排污;旅游区内的生态建设及维护的相应建设费用需要进行补偿;此外,生态环境改善应给以相应的补偿。④旅游区周边的生态环境建设的补偿奖励。
5.2补偿标准的核算方法
在基本界定了标准的构成之后,针对不同的损益情况及补偿对象需要建立不同的核算方法,并形成旅游生态补偿标准核算的科学方法体系。目前,旅游生态补偿标准的核算方法研究较为零散,本文也仅有粗浅的建议(表3)。
6.旅游生态补偿的机制问题
我国的生态补偿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我国主要的补偿方式有10种: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②专项基金;③地方政府财政转移支付;④资源税、费;⑤排污收费;⑥排污权交易;⑦水权交易;⑧税收优惠;⑨经济合作政策;⑩国际组织捐赠。国外的生态补偿方式主要有8种:①政府购买;②专项资金;③资源税、费;④私人交易;⑤開放的市场贸易;⑥税收优惠;⑦国际组织捐赠;⑧其他,如异地重建新的生境等。总体上,我国最主要的补偿方式仍是以财政转移支付为主的政府补偿。冯凌认为,这种方式在计入信息成本、监管成本以及错位的“征税一补偿”的社会成本后,效率往往较低。相对而言,国外基于市场交易的生态补偿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鉴。
旅游生态补偿的方式基本沿袭上述生态补偿的方式。旅游生态补偿与一般的生态补偿有所区别在于旅游区内有居民居住,甚至人口为数不少,这也与国外的自然旅游区有所不同;因此,如何保障居民的利益,在沟通、协商、谈判等参与机制的作用下实现补偿成为重要的研究问题。生态补偿机制就其实质来说就是市场机制,自然保护地生态建设和管理中市场机制的引入意味着传统利益协调的行政管理手段也需要变革,这种变革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服务市场经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复杂化,利益实现途径的多样化。杨桂华等也一直倡导通过“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的旅游项目特许经营制度,引导自然遗产地受偿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经营服务,实现自然遗产地開发“造血式”生态补偿。
除了补偿方式外,在旅游生态补偿保障机制方面,需要构建生态补偿协调监督体制;在权责对等原则基础上,改革相关体制机制,推进绿色GDP核算;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倡导实践研究,推进生态补偿理论探索。
7.结语与展望
第一,对于目前的实践需求和研究现状,2S(Stakeholder,Standard)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目前已经基本解决旅游生态补偿的涵义(是什么)问题,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是:①旅游生态补偿的利益主体(补给谁,谁出钱);②旅游生态补偿的标准(补多少)。
篇7
关键词:化学教学;环保意识;职责;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210-01
科技的发展改善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学习化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用化学知识进行环境治理。在化学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及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环保教育。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废水、废气、废渣,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同时应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我们周边的环境现状,宣传保护环境的意义,积极参与治理环境的活动,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1.结合现行教材,进行环保教育
中学化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进行系统的基础教育,那么又怎样进行环保教育呢?
1.1结合课本知识进行环保教育.化学课上学习过一氧化碳,在知道一氧化碳是无色有剧毒的气体后,我们就要向学生明确指出它是大气的污染物,由于其结构十分稳定,一旦生成就很难消失,从而强调环境一旦受到破坏就很难将其恢复过来,进一步明确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1.2结合实验教学,进行环保教育。在化学实验中我们要经常接触到有毒气体,怎样处理它们,防止它们污染,保护好我们周围的环境呢?这就要做好尾气的吸收。例如同学们在制取CI2、HCL、H2S、SO2等有毒、酸性气体时我就教学生采用相关的装置来收集吸收,不可随意倾倒,造成污染。当学生分组实验时,要切实教育学生按要求做好实验,如有新的想法,一定要征得老师的同意,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不要随意添加化学药品,以免产生出有毒气体或液体。
1.3结合学生作业进行环保教育。例如:由铜怎样制取流酸铜?当然可以采用铜和浓流酸直接作用的方法,但是要考虑到酸的用量和不幸污染等问题,最好采用Cu-CuO-CuSO4这样的历程来进行。
2.开展第二课堂,进行环保科技教育
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就是要保护治理好环境。如何在中学生中进行环保科技教育呢?这就要求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教育外,还要建立一支环保科技小组,让学生了解当地哪些地方,有什么物质被污染了,应该怎样处理?什么地方的物质将要被污染,应该怎样防止?让学生们自行选一二个项目进行观察、分析、实验和总结。如本地的雨水是不是酸雨,让学生测一测雨水的酸度。如象溪是我们南靖人民的饮用水源,沿途有没不污染源,该如何处理?再一个就是不断的向学生介绍国内外环保科技新动态,让同学们从小树立起环境是可以治理好的信心,为造就新一代的环保科技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
教育应为经济建设服务,这是我们发展教育的根本,当然教育也应该为保护环境服务。我们南靖自然资源相对较好,但本地也有不少工厂,也存在一定的污染,平时可让学生去参观这些工厂的污水处理设施,调查周边环境的水质状况,在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同时也可他们思考周围环境还存在的那些问题?我们有没有办法来加以解决?或是再行的污水处理是否科学环保?习题让他们去思考、探索让学生们真正地为家乡人民奉献一下自己的智慧。,搞课外环保活动也能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了他们的课外活动。
3.培养环保意识,从点滴生活做起
我们美丽的地球正遭受破坏,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气候变暖 、臭氧层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碱化、大气污染 、水体污染 、海洋污染 、固体废物污染等环境问题困扰着我们。保护环境天天在说,可破坏也天天在了发生,环保无小事,应该从点滴生活做起,从我做起,保护环境,爱护地球人人有责。做为化学老师我们有责任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提倡绿色生活,开启绿色人生。
(1)节能减排,少坐车,或出门尽量乘坐公共汽车,多一些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比如:倡步行,骑单车。(2)不用一次性筷子,不使用非降解塑料餐盒,少用一次性用品,出门购物尽量使用环保袋,购物时拒绝过分包装,少用塑料袋,以减少白色污染,尽量使用可再生物品。(3)回收废电池、.回收废金属、不乱扔垃圾,对垃圾要学会分类投放,以便更好回收利用。(4)爱护动植物,减少纸质贺卡的使用,不用圣诞树、不在野外烧荒,不购买野生动物制品,不穿野兽毛皮制作的服装,不要过分追求穿着的时尚。(5)不燃放烟花爆竹,不滥烧可能产生有毒气的物品,自己不吸烟,奉劝他人少吸烟。(6)随手关闭水龙头,尽量使用节约型水具。(7)不向江河湖泊倒垃圾,不进入自然保护核心区,避免旅游污染。(8)在室内、院内养花种草、在房前屋后栽树,节省纸张、双面使用纸张,回收废纸。(9)随手关灯,节约用电。(10)节约粮食。
4.结语
环保是每一个人的责任,是关系到我们幸福生活和未来发展的大事,同时,也和一个人的个人发展、社会奉献高度相关,环保意识是现代公民的必备意识。环境改变生活,只有上下一致,通力合作,从小抓起,从我做起,使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珍惜我们绿色的世界,每个人都成为爱护和保护地球的一份子,才能创建出一个美好的劳动生活环境,我们才能拥有一个充满生机的地球。
参考文献
[1]徐建飞.渗透绿色化学理念促进化学新课程改革[J].化学教学.2006.10
篇8
关键词:绿道慢生活低碳环保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人们对户外娱乐空间的需求日益突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青睐低碳环保的休闲出行方式。城市绿道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载体,它的出现让人们实现“慢生活”提供一条“绿色通道”。然而在当前城市规划中,绿道网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分歧,尤其是绿道的规模与结构对城市生态与景观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应具注意一些什么实际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的课题。
1绿道源起及分类
绿道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所谓绿道,包括一切自然存在和人为的线形廊道建设,是人文景观和自然风景的完美结合。绿道网,即一种线性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铁路、沟渠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设,内设可供游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路线,连接主要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民区。
广义上讲,“绿道”是指用来连接的各种线型开敞空间的总称,包括从社区自行车道到引导野生动物进行季节性迁移的栖息地走廊;从城市滨水带到远离城市的溪岸树荫游步道等。但是,“绿道”内涵很广,它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会有不同的含义。因此,对这一概念的定义总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从广义上讲它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及其他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从地方层次上讲,就是指某些被认为是公园路或绿带的条状或线型的公园。
美国学者Ahern提出两种分类方式:一种是按面积尺度大小分为四类:市区级绿道、市域级绿道、省级绿道、区域级绿道;另一种是按照绿道功能和作用分为四种:生物多样性绿道、水资源保护绿道、休闲娱乐绿道、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绿道。美国Little从用途和尺度角度分析,将绿道分为五种类型:城市河岸绿道、娱乐绿道、自然绿道、历史风景绿道、综合网络状绿道。随着国外绿道发展越来越成熟,国内学者也开始深入研究。结合国内不同的环境情况,我们对于绿道的分类有自己的观点和理解。2001年刘滨谊的理论研究中将绿道分为五种类型:城市河流型、休憩型、自然生态型、风景名胜型、综合型。2004年张毅川将绿道总结为四种类型:城市绿带、城市绿色道路、城市自然遗产廊道和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廊道。2006年俞孔坚等按照绿道的形式与功能将其分为三种类型:沿着河道或水边界分布的滨河绿道、公园道路绿道或具有交通功能的道路绿道、沿田园边界分布的农田防护型绿道。2009年国内江苏第一条绿道建设项目珠三角绿道开始实施,根据《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设计技术指引》,区域绿道可分为生态型、郊野型和都市型三种类型。生态型区域绿道主要是沿市郊自然的河流、小溪、海岸及山脊线建立的廊道,通过栖息地的保护、创建、连接和管理来保护和恢复珠三角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人为干扰很少,可进行自然科考及野外徒步旅行。指引对此类区域绿道控制范围宽度建议为不少于200米。郊野型区域绿道主要是依托位于城市建成区周边的大块绿地、水体、和田野乡村所构建的廊道,旨在提供人们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线性休闲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此类区域绿道控制范围宽度建议不少于100米。都市型区域绿道主要集中在城市建成区,依托河道以及道路两侧的绿地构建形成,对区域绿道的全线贯通起重要作用,为市民慢跑、散步等提供良好户外休闲环境。此类区域绿道控制范围宽度建议不少于20米。
2 连续的绿道网改善城市环境
“网”是绿道最重要的特征。绿道不连续,会严重影响绿道功能的发挥。绿道不一定两侧长满了植物,但是一定要对环境有积极意义。“网”是绿道最重要的特征,绿道只有形成网络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应将单个的绿道建设,纳入到整个的绿道体系当中,使各个绿道的生态效应、游憩效应和历史文化效应得到更好的发挥。连续性是绿道的最基本要求,绿道不连续,会严重影响绿道功能的发挥,我们完成了98%绿道建设,其功能可能会因为2%的中断大打折扣。由于绿道提供了高质量的骑行和步行网络,给了市民一个除机动车出行外的选择,减少城市机动车出行的需求,缓解城市拥堵。机动车使用的减少也会降低温室气体及有害气体的排放,改善城市的热岛效应和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绿道在改善城市环境的同时,也可以提升城市经济,广东省有关部门预测,珠三角绿道网的建成,能增加约30万个就业机会,带动社会消费约450亿元。绿道也可以带动相关地产的开发,纵观全美,地产开发商都把绿道视为地价升值和市场营销的工具,绿道周边的土地都能以很高的价格迅速销售出去。
在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了绿道建设。目前,已有超过50个城市修建了绿道,但是,由于理论研究尚不深入,存在着对于绿道内涵理解的片面性,部分“绿道”建设并不符合绿道的定义,“绿道”功能的单一性等问题比较突出。所以,对“绿道” 内涵完整和准确的把握显得尤为必要。
3 绿道对城市发展中的影响
3.1绿道可以化整为零,从而发挥其更大的生态效益
从生态学角度出发,零碎的绿地导致生态环境的萎缩和地区物种的灭绝,因为当物种的生存范围受到人为影响而无法迁徙时,会导致物种杂交繁殖受阻或区域间交流的减弱。而绿道提高了种群间基因交换的可能性。当然,这是从区域规划层面上而言,但对于小尺度设计而言,绿道对于动物的迁徙,能量的流动也具有重要作用。当城市尺度内的局部环境恶化,其内部的生物可沿绿道进行拓展迁徙。
3.2绿道保护自然文化遗产
在无差别的城市蔓延中,绿道有助于保护社会的乡村形态及历史遗迹资源,同时,绿道在郊区是保护开阔自然景观空间的重要配套计划。
3.3绿道因其带状绿地的布局形式,更适合人们开展自行车、步行、慢跑等活动
美国户外运动委员会对美国公众的调查显示,人们越来越趋向于去线性游憩娱乐区进行游憩活动,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等。同样人们也越来越真诚的期望自然绿地、自然风景通过某种手段得到保护。国内很多城市中带状绿地设计中很少考虑到自行车道的布置,很多带状绿地都限制自行车的进入,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出发,私人小汽车在城市中会受到限制,特别是在中国的国情下,尽可能的在带状绿地或绿道规划中布置自行车道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3.4绿道结合乡土风情实现低碳环保设计
在绿道设计和规划过程中,为了彰显低碳生态、节能环保、循环高效的理念,我们应该“按照生态、生产、生活相结合的原则,尊重自然规律实施建设”的原则,根据地形现状因形就势,就地取材,简繁结合,不过分追求整齐划一,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和废旧资源的再生利用,打造低碳生态、节能环保、循环高效的绿道网络。重视保护自然风貌、水源和树林,注重节地、节能、节材和环境保护,极少大拆大建,绿化种植多采用本地物种,建筑材料尽量多选用易于施工建设和后期管理的材料。
4 愿景
绿道,成为一种新的理念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来。它如一道绿色的飘带,给人以期待与向往。对于环境设计行业的我们来说,应该有一个宏观的概念,未来的景观将是一个富有生机的绿道系统,让人们很方便进入住宅附近的开放空间,将全国的乡村空间和城市空间串联起来,就像一个巨大的可循环系统。出门5分钟可达社区绿道,15分钟可达城市绿道,30~45分钟可达区域绿道,绿道网将城市的主要公园、风景名胜区、居民聚居区、公交站点、学校、医院、商业中心有机衔接……相信在不久的未来,这一切将不再是梦想。
参考文献:
篇9
“门头沟、房山两区是老区、矿区,不但在历史上为首都建设做出了贡献,现在仍然在为首都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建设做出新的贡献。生态涵养发展区是北京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支持包括两区在内的生态涵养发展区发展,是保证北京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市发改委区县经济处姚忠阳处长向记者指出了生态涵养发展区对首都建设的重要意义,并总结了近几年对生态涵养发展区支持力度加大的四个重要方面:
加强规划引导。针对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的要求,从规划上明确发展方向,本市已出台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十一五”功能区域发展规划、“十一五”山区建设规划、“十一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等市级规划,远郊各区县新城规划,村庄体系规划,以及重要地表水源区生态建设规划、水源保护林建设规划、关停废弃矿山植被恢复规划、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专项建设规划,并拟于近期出台山区协调发展总体规划、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北京市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等,不断加强对生态涵养区发展的指导;
加大政策倾斜的力度。如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市发改委的直接投入比例在逐步提高,正在逐年减少和取消区县配套的比例,对水源地保护、废旧矿山修复、京津风沙源等公益性项目进行全额投入。市政府专门设立了山区生态林管护、小流域综合治理、山区农户搬迁、矿山关闭替代产业发展、生态修复等专项资金,2005年至2007年,市政府共支付山区生态保护专项补助资金12亿元,其中山区生态林补偿资金4.59亿元。本市探索建立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自2004年起,全市安排生态护林员4.3万人,对920万亩山区集体生态林进行管护,护林员每月400元的工资统一由市政府财政负担。同时,不断拓展生态建设长效管理机制覆盖领域,在农村水管、公路管护等领域逐步扩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范围,并研究建立农村污水、垃圾等设施的运行管理机制;
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力度。生态涵养发展区历史欠帐较多,特别表现在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方面。近几年市发改委结合新城建设、村庄环境整治等工程建设,加大教育、医疗、文化、饮用水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拉近了生态涵养发展区与其他功能区的距离,缩小了生态涵养发展区城乡之间公共服务设施的差距;
加大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结合生态涵养区的资源、区位等优势,扶持其发展特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符合生态涵养区的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其产业转型的步伐。
京西两区原有产业以矿为主,尤以煤矿居多。张善江指出,市里近几年提出政府投资向郊区倾斜,门头沟、房山两区作为产煤区是更加倾斜的重点。一组投资数据可以看出倾斜的力度:1999――2004年,全市共补助两区煤矿关闭费用7033万元;2005――2007年,市发改委从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中安排资金34.3亿元,促进支持两区产业结构调整。
张善江指出,根据两区产煤山区的特性,以及发展其他产业的局限性,市里明确了主要以扶持原资源山区发展旅游业和种养植业为主的产业扶持方向,并根据市发改委领导要求,采取符合矿区发展的长期项目与解决就业的短期项目相结合的方式,逐年逐步突出重点解决替代产业,特别是旅游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
市发改委一些具体的支持举措印证了对京西两区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力度的逐年逐步加大。
2006年之前市发改委针对京西两区景区单个基础设施项目采取补助30%资金、两区自己配套70%资金的方式,经过一段时间实施后发现产煤区配套资金有一定的困难,从2007年开始调整为市发改委100%直接投资的方式进行支持。
结合两个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整体规划,市发改委将支持方式进一步深化。从2007年年底开始,将原来对单个项目基础设施投资的方式,调整为针对产煤地区区域性整体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如针对门头沟规划的“沟域经济”发展,对门头沟火村、煤窝两条沟域的整体配套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的投资建设,为整个沟域招商引资搭建起了平台,让区域利用这一平台去“演戏”,进行新型产业的培育和招商引资。同时,针对某一区域的扶持也有具体的要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之前,要求这一区域首先要确定好符合这一地区产业发展的思路,市里再根据每个产业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张善江指出,为了保持这项工作的连续性,从去年底根据京西两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市发改委要求两区今年上半年就替代产业发展制定好三到五年的发展规划,提出专门针对两区产煤区域分期、分批、突出重点地替代产业发展所需基础设施投资的要求。根据两区的规划,结合市里的整体要求和全市产业结构调整的规划,以及市基础设施投资的总体安排,今年市发改委将制订出市里支持两区替代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三到五年规划,规划将包括整体思路、扶持原则、具体措施、每年各个产业的建设目标等,用这个规划指导项目的发展,用项目的建设落实规划。
篇10
论文摘要:休闲时代是小康社会发展的一种主要社会形态。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迅猛发展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生态旅游资源的“鱼型”剧场开发模式为旅游景区在休闲时代中不断地吸引游客提供了新的借鉴模式。
前言
旅游本身是一种体验,但休闲时代的体验对旅游提出了新要求,即旅游应突破原始的表面层次的被动式的体验,而达到一种被动式的经历与主动感悟相结合的真正意义上的体验,这就需要诱导人们进入体验的过程,以使人们在这个体验的过程中有所感悟和收获。
中国旅游资源的开发重点也在逐步移向海滨海岛、山岳景观、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乃至生态环境更加脆弱的敏感区,休闲旅游作为一种时尚正在迅速发展_l J。然而,人们对生态旅游概念及内涵的理解并不准确,利用与保护措施在政府、企业及旅游者三个层面上明显脱节,也缺乏相应的科学基础研究和可操作的具体规程。
一、休闲旅游资源“鱼型”剧场开发模式的构建
“鱼型”剧场开发模式是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的支持下,从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的转化,从条块分割的个体经营向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转化,从关注眼前经济利益向可持续发展转化的新型休闲旅游景区建设新模式。以往的开发模式可看成是在自然区域进行的以观赏自然为目的的旅游,它关注的是自然景观的开发和游客的观光休闲,其旅游效益较为单一;而“鱼型”开发模式一方面强调开发活动中对景区生态文化的挖掘展示以及旅游活动中对生态文化与体验的获取;另一方面要强调旅游活动对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社区发展的关爱。“鱼型”开发模式要求人们将旅游产业与资源环境、企业经营者与广大游客、旅游社区和政府管理结合起来,目标指向整个生态旅游系统的高效和谐及可持续发展。
通过东道主在生态旅游资源场景下的表演、东道主在掮客的作用下与客人的互动以及客人的参与等一个个具有空间约束性的旅游情境串联组合在一起并伴随着时间流而发生的心理调适和激变过程,而达到旅游者高质量的旅游休闲、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以及系统、高效环境的良性循环。
我们可以用以下公式说明休闲旅游过程:“旅游=演出”;“游客=观众”;“旅游线路=编剧”;“旅游目的地=剧场”;“旅游服务=使游客获得美好而难忘的经历与体验”。休闲旅游是客人与主人角色互动的产物。
从东道主(包括经营者、当地政府、居民等)的前期准备和筹划及掮客的牵针引线到客人(旅游者)愉悦的生态旅游体验感知,在休闲旅游资源开发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于其中,东道主在旅游资源开发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适宜的景观开发和游览规划;最佳的生态旅游资源文化与生态的剧场展示和对游客的关爱服务和对社区发展的贡献。传统的旅游开发中,或过度人工雕凿与城市化,破坏了自然景观的原貌;或缺乏必要的生态文化展示,严重影响到游客的文化认知和生态体验,直接影响到生态旅游的展示。
从客人角度,即旅游者的角度来讲,是指客人支付一定的金钱、时间和精力所获得的满足其旅游欲望的经历和体验。旅游者通过对旅游产品的购买与消费,获得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满足。旅游者眼中的旅游体验,不单单是其在旅游过程中所购买的一个饭店的床位,一个飞机或火车的座位,或是一个旅游景点的参观游览,一次接送和陪同服务等等,而是旅游者对所有这些方面的总体感受,是一次经历和休闲。
同时,旅游者在休闲旅游体验来说也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旅游资源的感知与体验;对旅游资源环境的保护与责任;对社区文化的认同和对发展的贡献。以往的旅游活动,由于忽视了生态文化的认知和生态体验的获取,致使旅游需求满足程度不足,旅游者感受和体验效益下降;由于忽视对生态旅游资源环境的保护和责任破坏生态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影响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休闲旅游标志着传统旅游正在逐步摆脱传统的观光模式,向着深层的生态文化与休闲为主体的方向发展。休闲旅游是一种创造难忘经历的活动,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旅游者已不满足静态的观赏,而是希望通过视觉、味觉、嗅觉和听觉等全方位的参与,充分认识和理解生态旅游区的文化内涵和特色,获得丰富的生态知识、亲身经历和精神享受。
二、漓江·古东景区“鱼形”剧场开发模式实证研究
(一)漓江·古东景区在“鱼型”剧场开发模式上的实现
漓江·古东景区内旅游资源丰富,从旅游观赏途径的实现、旅游交往途径的实现、旅游模仿途径和旅游中的游戏四个方面来对景区内的旅游资源开发和管理进行分类归纳分析,从不同层次分析景区内的休闲旅游资源在“鱼型”剧场开发模式中的应用。
1.旅游观赏途径的实现。古东景区位于漓江以东,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景区面积8 220.83亩,森林覆盖率为95%;山溪碧流,蜿蜒曲折;溪中乱石堆积,谷内飞瀑高悬;山坡陡险,石多土少;生境湿润,森林别致。
瀑布源头距景区4km,其中涌泉大水窿岩溶泉为源头,水流像趵突泉一样出露翻涌。反映岩石形成于浅海及海陆交互的环境。漓江古东景区是广西首家绿色环保教育基地。景区内通过各种微缩实景及图文资料以独特的视角向游客展示了人与环境的关系,使人们在穿越广场时不经意间受到了环保教育,一些国内外的环保专业人士也给予景区很高的评价。
2.旅游交往途径的实现。“古东”之称,实为壮语地名的遗存,是古壮字“格楗”的汉语注音,意为“丛林深处”。壮族先民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游客也可以领略到壮族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灿烂。
古东森林属北亚热带丛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混交林。林中80%以上为枫香树,是目前已发现的全国最大的红枫纯林,每至深秋,枫叶灿若红霞,成为桂林及南方观赏红叶的好去处。
3.旅游模仿途径的实现。位于环保广场内雕塑群以其形态各异的造型,向旅游者说明环保与人类的关系;大门照壁上变形的蛙图案(俗称“蛙孕”),寓意壮族祈求人丁繁衍,六畜兴旺.向旅游者展示了古老壮族文化的图腾;3亿年的观音神像,完全符合佛家弟子的信仰,顶礼膜拜是顺理成章。
4.旅游中游戏途径的实现。漓江·古东景区在不同的游览路段开设了专项的游戏来调动旅游者的积极参与性,其中有:刘三姐歌圩;走瀑戏浪(古东景区的瀑布是可以攀爬的瀑布,可以触摸的瀑布,一改传统的你指我看方式);森林剧场化(利用自然景观和自然材料结合日常生活设计多个参与性小品,使游客在林木穿梭中开怀畅颜,享受森林浴的美妙与乐趣)、红枫节、拓展活动等。
(二)漓江·古东景区在“鱼形”剧场模型开发中的运用
利用剧场理论来分析这个舞台出现的各个角色。整场戏剧的导演、监制和编剧——景区各个部门员工扮演的主人角色,在休闲旅游开发方面充分体现了休闲理念。漓江·古东景区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在陆地资源景观类,景区一方面合理的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充分地利用现有生态旅游资源来展示大自然的美与崇高;另一方面以期在最大限度保护生态旅游资源的前提下刺激旅游者的游览兴致,充分的利用每一块土地来展示大自然的秀美和环境保护知识。在水域资源景观类,通过与水的接触、水与文化的融合来集中游客的注意力,使其全神贯注地融入自然,享受自然,暂时忘却日常生活的喧嚣而挑战个人的极限。
整场演出的线索(旅游线路的设计)是从景区人口少数民族建筑、图腾、小吃和手工艺品的展示,到一进景区在青山秀水间与三姐的对歌;从嬉戏在飞流直下的瀑布到颇具游戏性质的拓展运动;从在百米之上的吊桥欣赏红枫树林到下山途中一步一看的桂林方言;从六人一架的马车返回到一人一匹的南方马试骑,都体现了景区在设计旅游线路时的良苦用心。每一个环节环环相扣是整场戏剧迭起的主要原因之一。
景区的可持续绿色管理为休闲生态旅游的开展铺平了道路,也为剧情的推动奠定了基础。
随着戏剧帷幕的徐徐拉开,演员和观众——旅游者闪亮登场。在这里旅游者扮演的角色既有演员的参与部分也有观众的欣赏部分。无论旅游者在这里是要寻求审美体验、遁世性旅游体验、认知性旅游体验而或极端旅游体验,都有其展示的舞台和其独特的视角。无论旅游者在这里是要欣赏大自然的幽美或崇高,或与朋友沟通感情或结交不同的朋友,而或寻求生命的刺激参与到大自然的游戏当中,都有其不同的实现方式。在这里与单纯的游山玩水和以观赏自然景观为目的旅游不同,在表演中让旅游者们通过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去寻找保护生态、保护地球的答案;并通过旅游者亲身参与,使参与者了解自然的纯洁和秀美,亲历文化,引发反思,产生共鸣,从而使休闲旅游超越单纯观光旅游的形式与结果。
- 上一篇: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 下一篇:对地理信息科学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