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范文
时间:2024-02-01 18:10: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既是一个社会热点,具有很强的
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在前面的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基本明
确了文化的交流、传播和发展,也明白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创新。第一框题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重点学习了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所以本节课主
要探讨怎样进行文化创新是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落脚点。
本课主要就是谈如何进行文化创新,对此,学生比较感兴趣,尤其是大部分学生都
观看了奥运会的开幕式,了解一些奥运知识,所以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学生
对理论基础知识的把握和运用水平还不够,缺乏框架性的认识;另外,一部分学生
的活动能力、自我探究能力还不高,需要进一步加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
的过程;明确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理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③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能力目标〗
①增强学生文化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②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赏析赵本山小品的成功,使学生感悟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实践;
②通过探究《金镶玉》等奥运元素的成功创新,激发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
爱;
③通过了解中国杂技芭蕾《天鹅湖》的成功,激发学生学习世界优秀文化发展本民
族文化的热情,投身于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教学重难点】
〖
重点〗
文化创新的途径。
〖难点〗①怎样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借鉴界和融合。
②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教学构思】
〖设计理念〗
(1)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和
主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地学习,体
现新的学生观。
(2)教学素材的选择尽量是学生的喜闻乐见的具有时代气息的典型视频图片,同
时尽量简约截取素材。
(3)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激发同学们的创造热
情,通过文化创新途径的实践与探索培养同学们的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
感。
〖教法学法〗
(1)教法:情景教学法、实践探索法等
(2)学法: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等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40分钟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导
入
新
课
创设情境:
播放CCTV《快乐驿站》中赵本山小品动漫片片段《拜年》。
相比较起来,这种动漫化小品与赵本山舞台上的小品你更喜欢哪个?
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漫形式导入,即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顺其自然地引出“文化创新”的课题。也能引导学生亲近我们的文化艺术,具有现实意义。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
创设情境:
材料展示:有人说,春晚如果没有赵本山的小品,基本上可以说暗淡失色。赵本山的小品之所以能得到大家的欢迎。一方面是因为赵本山本人表演的幽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赵本山的小品富有创意,而且这种创意常常来源于平民生活,反映了真实的生活,让人乐在现实的生活之中,让人发现和感觉到其实生活都可以成为喜剧。
探究活动1:
1、从赵本山小品的事例来看,进行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2、你还能举一举有关文化创新根本途径的例子吗?
从大众喜欢的赵本山的小品出发,明白文化创新也离不开生活的道理。从而树立“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的观念。
2、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纵向)
创设情境:
展示“金镶玉”奥运奖牌图片,播放视频《金镶玉》,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体会“”的过程。
探究活动2:
1、这个作品的成功告诉我们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是什么?
2、这个作品的成功启发我们要如何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3、请举一列类似《金镶玉》的文化创新的实例。
用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切入,即体现政治课的时效性,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顺其自然地得出“文化创新重要途径之一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结论。
3、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横向)
创设情境:
播放中国杂技《天鹅湖》片断,探究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探讨活动3:
1、从文化的角度看,为什么中国的杂技舞剧《天鹅湖》能够取得成功?
2、结合这一例子,你认为应如何处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
3、请举出类似“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创新成功的实例。
芭蕾《天鹅湖》和中国杂技都为学生所熟悉,所以从两者相结合的成功案例来分析如何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比较通俗易懂。
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创设情境:
结合上一目的《天鹅湖》,让学生阅读课本55页第一二段内容,讨论下面的哪个观点是错误的,哪个是正确的?为什么?
探讨活动4:
下面三个观点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为什么?
§
观点一:中国传统杂技已非常优秀,没必要借鉴外国的芭蕾求创新,而且,中国版的《天鹅湖》应该全部采用中国传统的元素。
§
观点二:杂技是什么玩意,老“古董”,不登大雅之堂的“下九流”,
芭蕾艺术是高雅的艺术,我们应该把它照搬过来。
观点三:这出东西合璧的《天鹅湖》将中国的国粹杂技和西方芭蕾艺术完美地交融在一起
,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汲取了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非常精彩!
延续上一目材料的探讨,做到材料的充分利用,力求更好地突破难点。
归纳总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二。
4.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师生共同小结,斑竹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提高学习能力。
知识拓展
课堂练习:(08广东高考)37.(10分)看漫面,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漫画中的文化教育存在什么偏差?(2分)
(2)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应如何交流、借鉴与融合?(8分)
老师点题:
1、答案要点讲解
2、强调高考考试的备考要以课本为纲
学生自行完成或小组讨论。
(文科班选用)
【板书设计】
二、文化创新的途径
1、根本途径:立足社会实践
2、重要途径:
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纵向)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横向))
3、坚持正确方向
克服错误倾向
【教学反思】
1、本堂课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漫形式导入,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引出“文化创新”的课题。选材典型,环节精巧,教法灵活,活动充分,体现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特点。
2、合理使用音像资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
篇2
1.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形成了全球 “汉语热”现象,而遍布世界五大洲的孔子学院,更是让中国的语言文化在全世界焕发出生机。这说明
①文化交流能够增强文化影响力②文化对经济有积极的反作用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④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形成了全球‘汉语热’现象”,这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的作用,故②不符合题意。排除法是解答本题最快捷的方法。答案为D。
2.优秀城市雕塑体现了城市的精神品质和文化追求。北京“十二五”期间将新建一批呈现北京历史文化特色和“北京精神”的城市雕塑,分布在京城的大街小巷。优秀城市雕塑作为公共环境艺术作品
①体现了城市环境对雕塑风格的依赖②反映了雕塑理念与城市环境的统一③体现了城市环境是时代精神的产物④反映了历史情怀与时代精神的融合
A. ①②B.①③C. ②④D.③④
解析:城市环境是一个城市的物质条件和精神特质(包括精神追求、精神文明等)的统一,从本质上说城市环境属于物质范畴,故③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是错误的,可排除B、D。雕塑是城市环境的组成部分,作为艺术作品是客观现实(城市环境)的反映和产物,故雕塑风格依赖城市环境,①错误,A可排除。答案为C。排除法是解答选择题最快捷的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考生在复习备考时要学会并熟练运用。
3.阅读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从龙脑樟树中提取的龙脑具有极高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寿域神方》记载:“治头脑疼痛,龙脑一钱,纸卷做拈,烧烟熏鼻,吐出痰涎即愈。”唐代医药典籍称龙脑“为百药之先,万物中香无出其右者”。
不知从何时起,龙脑樟树在我国“销声匿迹”了,我国所需龙脑不得不长期依赖进口。
1988年我国发现了一棵野生龙脑樟树!
科研人员以此为契机创立了专业研发中心和实验室。他们深入研究中医药典籍中有关龙脑的资料,利用现代科技成功培育了万亩龙脑樟原料林,改变了原料生产完全依赖自然的状况;研制了我国第一套天然龙脑工业化提取成套设备,改进了传统龙脑提取方法,开发了新产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龙脑樟资源基因库,积累并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数据;通过电视、网络等着力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现代科技对于光大中医药文化的作用。
解析:材料中的“成功培育了万亩龙脑樟原料林,改变了原料生产完全依赖自然的状况”及“改进了传统龙脑提取方法,开发了新产品”,体现的是中医药创新(文化创新)问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龙脑樟资源基因库,积累并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数据”,体现的是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文化继承与发展)问题;“通过电视、网络等着力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体现的是现代传媒的作用。
根据材料的上述信息,可以调动的《文化生活》知识有:科学技术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的传承,文化创新,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把《文化生活》的知识与材料信息有机结合,就可组织出答案。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组织答案的方式上,北京卷、全国卷多要求知识与材料信息的有机融合,而不能生搬硬套理论,因此,答案不是知识的简单复述和再现。这是与地方卷特别是山东卷的重大区别,这一点考生在复习备考时要切记并做好针对性训练!
参考答案:科学技术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科技有利于培育珍稀中医药植物,开发新产品,促进中医药文化创新;有利于建立中医药植物资源基因库,更好地传承中医药文化;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
4.作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要面对东道国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等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
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谈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应对上述挑战应有的正确态度。 解析:“谈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应对上述挑战应有的正确态度”,这种类型的试题的解题思路一般是:①提出正确态度是什么,②阐明持这样态度的理由。
设问的有效信息包括:“《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应对上述挑战”、“正确态度”。
材料中给出的“上述挑战”是“东道国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等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文化差异”是文化多样性问题,所以,“应对上述挑战应有的正确态度”也就是如何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这样可以调动的《文化生活》知识就是“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尊重文化不是要将某种文化“束之高阁”,而是要“兼收并蓄”,实现文化的融合。
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应对挑战,实质上是要处理好文化与经济的关系问题,这是解释应有的正确态度的原因的思维角度。据此可以组织起这样的答案:“文化对经济有重要的反作用,没有对东道国文化的尊重,没有对东道国文化的吸收、借鉴、融合,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就无法在东道国顺利地开展经济活动”。因为试题分数的限制,参考答案对这一点没有作出要求。
参考答案:尊重文化多样性,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应尊重东道国的文化。跨越文化差异,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当前,我国文化“走出去”的行动不断加强,但还存在较多问题。如某些国产电影因缺乏想象力、制作工艺粗糙、营销手段落后等,在国际电影界备受冷落。但文化“走出去”也不乏成功的例子,如中国交响乐团在德国演奏了改编创作的交响京剧《贵妃醉酒》,以德国人喜爱的形式充分展现了中国京剧的魅力。因此,文化要“走出去”,更应“走进去”。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交流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谈谈对中国文化要“走出去”,更应“走进去”的认识。
解析:首先,解读设问信息:“文化交流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这是调动知识的范围),“谈谈对……的认识”(这种试题的解答思路一般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中国文化要‘走出去’(是对外文化交流),更应‘走进去’(是对对外文化交流的要求,即融合当地文化,能够为其他文化接纳和欣赏)”。
材料给出的有效信息是:①我国文化“走出去”的行动不断加强,但还存在较多问题。②正反两方面的案例,特别是以德国人喜爱的形式改编创作的交响京剧《贵妃醉酒》这个案例。从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走进去”的角度上说,这两个案例给我们两点启示:要推动文化创新,提升文化产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文化创新必须借鉴、融合当地文化(这是“走进去”的真正内涵,也是“走出去”与“走进去”的关系)。不解决这两个问题(两点启示),中国的文化产品就不能被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就无从谈起。这里也在告诉我们“走出去”“走进去”的意义: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文化软实力,提升综合国力。
在这样解读试题信息的基础上,按照“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整合这些有效信息,用《文化生活》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比较准确的答案。参考答案中的①②属于“为什么”(其中②中包含“走出去”与“走进去”的关系),③④是解决“怎么样”或“怎么办”的问题。
参考答案:①文化“走出去”能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文化软实力,提升综合国力。②文化“走进去”是文化“走出去”的深化,只有被其他文化了解和接受,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走出去”。③要推动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增强文化创新意识,提高文化创作能力,把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提升文化产品的思想性、艺术性。④通过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创造出能为其他文化所接纳、欣赏的文化产品。
【考情分析】
1.从近三年高考全国卷和地方卷的整体情况看,对本专题知识的考查有遍地开花的特点,近三年高考试卷涉及了本专题的每一个考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甚至“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这些一向被认为“偏冷”的考点,出现在2012年的全国文综新课标卷非选择题中(第39题)。从这个角度说,对本专题的考点复习时首先应该坚持的原则就是全面、系统。
2.本专题的考点实际上可以归纳为四个,文化的多样性、文化传播、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创新。就这四大考点而言,近三年的高考考查还是有所侧重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了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创新这些考点上。山东省教学内容的调整中将“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框题删除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两个考点在山东卷中没有出现过。从这个角度说,对本专题的知识点的复习可以根据各地命题的特点有所侧重,不必平均用力。
3.高考对本专题知识点的考查,尤其是对重要知识点的考查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知识点的考查综合化,换句话说,就是考生解答高考试题往往需要使用知识体系而不是单一的考点知识。如2012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第39题第1问。二是对单一知识点考查的深化。如2012年北京文综卷第38题第4问,参考答案中“跨越文化差异,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对尊重文化多样性内涵,特别是对“尊重其他民族文化”这一内容的深化理解。因此,对本单元的重点知识要深化理解。
【考点精讲】
基于对近三年高考考情的分析和对考点的理解,我们把本专题考点整合为如下四个:
1.文化的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的内涵。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2)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3)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表现(载体):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①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世界上许多以文物、建筑群和遗址类著称的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4)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①正确态度: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原因:第一,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第二,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第三,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5)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①含义:文化是民族的,是说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是世界的,是说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②原因: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文化是民族的。同时,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决定了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文化是世界的。
考点拓展:
(1)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文化的世界性是各国文化普遍具有的属性即共性;文化的民族性是各种文化的个性、独特性,它使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化相互区别开来。文化的世界性不能脱离民族性而存在,世界性寓于民族性之中,没有民族性就没有世界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界限具有相对性,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
(3)文化多样性≠文化多元化。文化多样性主要是从文化的表现形式来讲的。所谓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人类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文化内容的差异、地域文化的特色,都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而文化多元化则主要是从文化的来源和性质来说的。多元化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一种表现,但不是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方向。
2.文化传播
(1)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①商业贸易。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②人口迁徙。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2)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
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被称为大众传媒。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对待文化传播的正确态度。
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考点拓展:
文化传播途径≠文化传播手段。
①区别。
文化传播是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文化传播途径(方式)指的是文化传播中的具体方式、行为,如商人的贸易活动、人口迁徙和教育等。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途径(方式)。
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来实现,这些传播媒介就是文化传播手段。文化传播手段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例如电视和互联网属于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手段,而不是文化传播途径(方式)。
②联系。
文化传播途径(方式)和文化传播手段也有密切联系,人的精神活动总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所以文化传播途径(方式)总是离不开一定的文化传播手段。
文化传播手段是文化传播方式的媒介,文化传播手段的运用则属于文化传播途径(方式)。如报纸、杂志、书籍属于文化传播手段,但阅读报纸、杂志、书籍则属于文化传播途径(方式);电视、互联网属于文化传播手段,但利用电视、互联网信息则属于文化传播途径(方式);手机是文化传播手段,而利用手机传递短信则属于文化传播途径(方式)。
3.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文化的继承。
①文化继承的对象: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传统文化的继承包括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的继承、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的继承、传统文艺的继承和传统思想的继承。
传统文化的特点:第一,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第二,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文化继承的正确方法(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辩证分析(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根本标准是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批判继承,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古为今用。
(2)文化的发展。
①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②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一,社会制度的更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第二,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都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也促进文化的发展。第三,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3)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特别说明:山东省的教学内容调整中删除了“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两部分内容,山东的考生可根据实际加以取舍。
考点拓展: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个理论的根本意义是要告诉我们如何推动文化的发展。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根本的是要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为此必须深化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其次,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思想解放,促进教育发展。
4.文化创新
(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2)文化创新的意义。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也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文化创新的途径。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对待传统文化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传统文化,(这是文化创新的根基)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这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取长补短”,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
(4)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既要克服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 “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
【新题速递】
1.2012年6月,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在新闻会上表示,十七大以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由单个的项目性保护逐步走向系统保护、科学保护和依法保护阶段,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已初步形成。假如请你为文化遗产保护制订宣传标语,你觉得可以做出的选择是
①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②保护文化遗产,我们仍需努力③依法保护文化遗产,是每个公民的责任④保护文化遗产,我们已经有了完备的制度体系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2.微博在汇聚民众智慧的同时,也可能成为散布谣言的途径。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事件越重要、事实越不清楚,传播的速度就越快,谣言的危害也就越大,“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的判断能力。”因此,当有重要事件发生时
①大众应避免盲从,要有理性判断②传媒应承担社会责任,防止消息扩散③个人应尽快传播,自由行使权利④政府应及时信息,使谣言止于公开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作为中外交流的港湾,香港人创造了一大批中英混用的词汇,“hold住”就是其中一个。“hold住”是指面对各种状况都要控制把持住,要充满自信,从容应对。该词语2008年就开始出现,2011年随香港一档节目而爆红网络,成为新的流行词汇。上述材料体现了
①文化交流是文化创新的来源②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③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有重要的作用④尊重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4.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倡议:减少一点谋术文化,增加一点大爱文化;减少一些民粹文化,增加一些理性文化;减少一点复古文化,增加一点创新文化。文化做这样的“减加法”,有助于
①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②改造腐朽文化③传统文化顺应时代的变迁④改变我国文化的多元化状态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5.“我们无法改变各个国家文化上的差异,但可以通过文化交流了解并理解这样的差异,从而增进对不同国家文化的认同”。这一观点的合理性体现在
①承认世界文化的统一性②认为各个国家在文化上的任何差异都不能改变③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④认同不同文化的平等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性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③④
6.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开播的《星光大道》、《我要上春晚》通过其强大的媒体优势及节目创新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成就了许多人的明星梦,也成为商家必争的优质电视广告宣传载体。这说明
①大众传媒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③现代媒体是文化创新的主体④文化通过创新能更好地掌握群众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
7.2012年8月23日(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熊建的文章《牛郎织女何时感动世界》。阅读文章节选,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节选一:我们的牛郎织女故事本应成为世界的范本。
牛女传说浓缩了中国农民对小农经济下男耕女织生活方式的全部理想,因而备受欢迎。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的传统爱情观有四大因素:责任、忠贞、含蓄、隽永。
由牛郎织女组成的家庭,相信一定是稳固的。因为他们二人都不会把爱情和婚姻当儿戏,这跟中国传统的婚恋观、家庭观是一致的,在当前也是有现实意义的,与世界主流价值观也是一致的。西方社会经过一度的“去家庭化”,拨乱反正之后也在向“重责任、固家庭”的主流意识形态靠拢。
(1)结合节选一,谈一谈你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节选二:我们的牛郎织女故事本应成为世界的范本,但却一直处于“自悲”之中。
即便外国文学大师,也看不明白我们的爱情。虽然七夕节提供了破译中国人爱情密码的绝佳蓝本,但是很少有西方人愿意花费心思和精力来搞清楚。如果说牛郎织女故事缺乏足够的情节,那么,中国爱情最经典的表述——《红楼梦》则提供了更多、更充实的爱情故事,但这对西方人来说更加难以理解。
第一位发表红学论文的西方人——德国人郭实腊(1803年~1851年)更不靠谱,他甚至以为贾宝玉是女孩,说书中的小姐们“喜鹊般谈论着无聊之事……毫无顾忌地发表对奢侈品的个人看法”。
文化是软实力,伴随硬实力的盈缩而变化。18世纪,西方社会还对中国充满敬意,在后来的交锋中,中国的文化传统伴随国家地位跌入谷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化中也赢得了尊重。1000年前,中国俯视世界;100年前,中国仰视世界;今天,中国平视世界。
但中国崛起之快,许多人还不适应,往往用老黄历看待中国,也因此对中国的进步抱有偏见。我们坚信,那种陈旧过时的中国观迟早会改变,那种随意误读、解构中国爱情悲剧的现象会越来越少。
(2)结合节选二,说明怎样才能破解“牛郎织女何时感动世界”这一难题。
8.2012年是中德建交40周年,作为2012德国“中国文化年”重点活动之一,第27届德国石荷州音乐节中国主题系列活动7月14日晚在德国北部城市基尔拉开帷幕。石荷州音乐节,是德国也是欧洲规模最大、水准最高的音乐盛会之一。并非音乐节“传统项目”的京剧,今年首次进入音乐节的舞台就光芒四射,“东方戏剧”《野猪林》在德国著名的塔利亚剧场演出,征服了这里口味挑剔的观众,并出现“一票难求”的局面。
对此,《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分析指出:这些年,京剧一直在“走出去”,但大多动静寥寥。综观国家京剧院《野猪林》在国外演出的巨大反响,我们至少可以获得这样的启迪:京剧“走出去”必须依靠品牌剧目,张扬传统特色,体现中国精神;剧目必须融合人类情感,讲述现代视野的动人故事,适合国外观众理解和欣赏习惯;同时,要有优秀的演员,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以及良好的演出平台和专业的市场运作。
结合《野猪林》演出成功给我们的“启迪”,用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说明京剧怎样才能更好地“走出去”。
参考答案:
1.A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体系只是“已初步形成”,故④错。
2.B重要事件不一定是负面的事件,故②“防止消息扩散”的观点不正确。当有重要事件发生时,个人对事件的了解不一定正确、完整,况且事件的性质也不确定,故③“个人应尽快传播”的观点不科学。
3.B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社会实践,故①错。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故④错。
4.A对待腐朽文化应该是剔除而不是改造,故②错误。文化的多元化不是文化发展的方向(参考本文“考点拓展”部分),也不是我国文化的现状,故④错。
5.D世界文化的统一性是指世界上不同国家文化的共性和相互依存性,显然①不符合题意。从整体上说,各个国家文化上的差异是无法改变的,但这不等于任何具体的差异都不可改变,因为在文化的交流中不同的文化可以相互借鉴,故②错误。
6.C现代媒体是文化传播的手段,不是文化创新的主体,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故③错误。大众传媒的宣传只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还是自身经营的改善,故①错。
7.(1)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从七夕节的世代流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一点。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牛女传说浓缩的“全部理想”“备受欢迎”,及其现实意义说明了这一点。③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西方世界“重责任、固家庭”的回归,与中国传统的婚恋观、家庭观一致,说明东西方文化有一致性。④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社会实践的需要,也是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
篇3
关键词: 微课 学习任务单 高中政治 自主学习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设计学习任务单,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还是教育观念的深层次变革,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设计学习任务单必须考虑高中生差异化,让更多高中生感受到政治课堂的乐趣,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要借助学习任务单教会学生学习技巧,培养高中生学习习惯,让高中生自主投入到学习中。学习任务单要与学习目标相匹配,明确目标任务,精准分析学情,摸清教材特点,切实减轻高中生学习负担。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与开发需要不断探索和尝试,本文以高中政治学科必修3(文化生活)为例,主要探讨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与开发策略,希望对高中政治微课导学有所帮助。
一、实现目标落到实处,精心设计学习任务
信息技术普及推动微课教学开展,将课堂教学形式由传统单一式向自主学习式转变,为高中生学习提供广阔空间,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但是微课教学如果不能把握尺度,很容易使高中生感到困惑,只有切实制定学习任务单,发挥学习支架作用,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制定学习任务单时,高中政治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学习任务,从学生实际出发,将实现目标落到实处,让高中生清晰地认识到学习目标。如讲高中政治学科必修3(文化生活)中的《文化塑造人生》时,教学重点是掌握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精神世界,增强人精神力量,促进人全面发展。我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前设计了科学化学习任务,首先播放歌曲《超越梦想》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微课教学法让高中生欣赏古迹、欣赏文物、欣赏绘画等,体会优秀文化影响力。为了让高中生反思是不是所有文化都对人产生积极影响,我还在学习任务单中精心设计了拓展训练,以引导高中生运用文化塑造人生知识,谈谈自己对“文化是由人创造的,同时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看法。
二、知识点转化为问题,培养学生拓展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高中政治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学习任务单、微课、翻转课堂等培训活动,让高中生对微课进一步了解,促进人人参与,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同时高中政治教师还要注重培养高中生的拓展能力,将教学知识点转化为需要学生解答的问题,这样有利于提高高中生的思维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利用学习任务单将烦琐的问题简单化,让高中生逐一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各项内容,减少学习政治的畏难情绪。如讲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中的《文化创新的途径》时,这节课需要高中生掌握的知识点包括: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明确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根本途径;理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等。在教学时我按照学习任务单要求组织高中生讨论: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为什么不是来自创作者的灵感,或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而要立足社会实践呢?怎么理解“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呢?将高中生讨论的过程拍摄下来放入微课视频中,不仅完成探究性教学任务,还锻炼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营造自主学习氛围,提供学习方法指导
培养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对高中生成长具有推动作用,高中政治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营造自主学习氛围,为高中生提供学习方法指导和学习思路优化,促进高中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同时,政治教师要注意不同难度内容要搭配不同练习题,以达到知识点之间的最优权重。如讲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中的《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时,本节主要讲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明确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我们要从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中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在实际行动中弘扬爱国主义。然后根据不同知识点提出不同问题,讲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引导高中生讨论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及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地位。讲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容时,通过微课向高中生播放教学视频和课件,引导学生讨论中华民族永不泯灭的原因。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高中生自主参与教学,更热爱微课教学法和学习任务单。
四、配置个性化资源,印证自主学习成效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高中政治教学要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策略,配置个性化教学资源,采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同时发挥微课在政治教学中的作用,设计和开发具有教育价值的学习任务单,促进高中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通过学习任务单运用,体现新时期教育目标,让高中生印证自己的学习成效。因此我设计学习任务单时听取学生意见,选择丰富多样的练习内容,并且当堂训练,以此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如讲高中思想政治必须3(文化生活)中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时,首先带领高中生复习反馈: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改造方法及产生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占主导地位的表现、原因及必然要求?然后在微课中展示自主训练题和拓展训练题,以促进全体高中生共同进步。学始于疑。接下来为高中生提供印证自主学习成效的练习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如何实现建设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等。
综上所述,微课背景下的学习任务单设计和开发意义重大,需要得到高中政治教师的高度重视。学习任务单不仅有利于高中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促进高中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习任务单的真正作用,成为高中政治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相信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学习任务单的发展前景会非常广阔。
参考文献:
[1]黄琦冰.基于微课导学案模式教学的“微”型翻转探析――以高中《经济生活》“加强宏观调控”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8).
篇4
[关键词] 农业技术 推广 改革 发展
[中图分类号] S-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5-0037-01
我国是名符其实的农业大国,以世界上相对少的土地养活着最多的人口,由此可见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经济发展的需要依靠农业技术的推广来完善,同时也是我国基本国情和社会发展所必须的。因此,深化农业技术推广,调整并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效益,增加农业产业收益,是新时期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目的和要求。
一、发展现代农业技术是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需要我们将发展现代农业提上议程。在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生产方式相对落后的状况下,必须加快农业向传统模式和现代模式的转变,这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因此,发展农业生产力和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必须是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条件上,主要包括,资源利用力、科技支撑力、土地产出力、灾害防控力及社会化服务力,与此同时,要提高农业综合能力,只有不断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
要缓解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发展现代农业。我国作为农业大国,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在需求方面,粮食供给仅达到基本自足状态,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对粮食的需求增长出现了持续不可逆转的局面。然而,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因此,只有通过建设现代化农业,加速科技进步,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要促进农民效益持续增长也需要发展现代农业。目前,我国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经营收入和非农业经营收入,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是依托农业劳动生产力实现,因此,应提高质量赠送,降低能耗增收,节约成本增收,从而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收益,但这一切只有依托现代农业技术才能实现。
二、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长期以来,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不强导致农业科技成果率的转化较低,在新的社会注意市场经济体制下,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现存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经不能更好的适应计划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接收程度较低,给农业技术推广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加之农村地区地理位置的关系,信息落后,消息闭塞,也给农业技术的推广造成局限性。随着农村外出务工的人群较多,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弱妇幼,文化素质不高,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较差,农技人员下乡组织培训班都存在一定难度,这就导致农业技术的推广面临极多的阻力。
在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缺乏财政的支撑,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不完善,财政对于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力度不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作待遇较低,工作条件较差,由于高学历的人员大多不愿意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一方面使得农技推广人员缺乏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农业技术推广上的人才储备严重不足,专业素质和能力都较低,造成了推广的制约。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高,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得不到实际的成效。
三、农业技术推广改革的对策措施
1.创新推广理念,开拓农业技术推广新思路
我国在建设社会注意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上,在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下,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应从单纯的“以技术为本”到“以人为本”的推广理念转变,实行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依托农产品为农业技术推广支撑,提供优质农资、综合信息、生产技术等为一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2.创新推广体制,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以现阶段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为主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基础,应建设一个以农业技术推广为主,农村合作经济为辅,农业科技、涉农企业、教育单位广泛参与的改革创新,新型农业技术体系。同时,在财政上保证县乡的农业推广队伍体系,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
3.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提高科技转化成果率
在当前农业技术转化为农业生产成果低下的状况下,应积极探索新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和农技人员绩效考核制度,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突出绩效奖励,充分调动农技人员积极性,改变传统的管理方法,将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技术推广纳入考核范围。通过推行人员定编、定岗和聘用制度,以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形式吸纳优秀专业技术人员,提高农技技术人员专业素质,切实的将农业技术推广开,提高农业技术的成果转化率。
4.创新推广方法,让农业技术广泛深入户
要切实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方法,根据自然条件和工作实际,积极探索符合本地需求的建设模式,确保基层农业科技和人才资源发挥最大效能,从而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速度,确保农业产值和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现代技术发展,积极创新培育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利用现代手段开展推广服务,满足农民需要,让农业技术推广真正深入农户。
一直以来,农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收效并不大,因此,党和政府应引起高度的重视,从而更好的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农民带来实在收益,更好的促进农业生产化和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海茹.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滞后原因及对策[J]. 科技风. 2009(02)
[2] 国家要求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J]. 湖南林业. 2000(02).
[3] 单凤. 浅谈偏远地区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0(12)
[4] 陈夏莉.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J]. 广东农业科学. 2011(16)
篇5
培训―企业腾飞的翅膀
有效的企业培训,其实是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过程。事实上,培训的效果并不取决于受训者个人,而恰恰相反,企业组织本身作为一个有机体的状态,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良好的培训对企业好处有四点:
1、培训能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主人翁责任感。就企业而言,对员工培训得越充分,对员工越具有吸引力,越能发挥人力资源的高增值性,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有资料显示,百事可乐公司对深圳270名员工中的100名进行一次调查,这些人几乎全部参加过培训。其中80%的员工对自己从事的工作表示满意,87%的员工愿意继续留在公司工作。培训不仅提高了职工的技能,而且提高了职工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对工作目标有了更好的理解。
2、培训能促进企业与员工、管理层与员工层的双向沟通,增强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不少企业采取自己培训和委托培训的办法。这样做容易将培训融入企业文化,因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它是一种以价值观为核心对全体职工进行企业意识教育的微观文化体系。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认同企业文化,不仅会自觉学习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而且会增强主人翁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大家的敬业精神、革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形成上上下下自学科技知识,自觉发明创造的良好氛围,企业的科技人才将茁壮成长,企业科技开发能力会明显增强。
3、培训能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提高生产效率和服务水平,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增强企业盈利能力。美国权威机构监测,培训的投资回报率一般在33%左右。在对美国大型制造业公司的分析中,公司从培训中得到的回报率大约可达20%-30%。摩托罗拉公司向全体雇员提供每年至少40小时的培训.调查表明:摩托罗拉公司每1美元培训费可以在3年以内实现40美元的生产效益。摩托罗拉公司认为,素质良好的公司雇员们已通过技术革新和节约操作为公司创造了40亿美元的财富。摩托罗拉公司的巨额培训收益说明了培训投资对企业的重要性。
4、适应市场变化、增强竞争优势,培养企业的后备力量,保持企业永继经营的生命力。企业竞争说穿了是人才的竞争。明智的企业家愈来清醒地认识到培训是企业发展不可忽视的“人本投资”,是提高企业“造血功能”的根本途径。美国的一项研究资料表明,企业技术创新的最佳投资比例是5:5,即“人本投资”和硬件投资各占50%。人本为主的软技术投资,作用于机械设备的硬技术投资后,产出的效益成倍增加。在同样的设备条件下,增加“人本”投资,可达到投1产8的投入产出比。发达国家在推进技术创新中,不但注意引进、更新改造机械设备等方面的硬件投入,而且更注重以提高人的素质为主要目标的软技术投入。事实证明,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有了一流的人才,就可以开发一流的产品,创造一流的业绩,企业就可以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培训不仅是为企业,也是为员工和企业双方的利益
培训对员工个人有四个好处:1、有利于增强就业能力。现代社会人才的流动性是很大的,从一而终的就业观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市场要求人象其他资源一样按市场供求流动。而换岗、换工主要倚赖于自身技能的高低,培训是企业员工增长自身知识、技能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很多员工要求企业能够提供足够的培训机会,这也成为一些人择业中考虑的一个方面。
2、有利于得到收入以外的报酬。培训不但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还能够满足其对知识渴求的欲望,提高员工对娱乐活动的欣赏能力以及某些方面的兴趣,并利用业余时间用培训学来的技能去赚外块。虽然这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的效益,但是可以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篇6
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文化生活第三课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文化生活第三课知识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民族节日 ,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1)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坚持的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3、为什么要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意义)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必要性)
(3)文化是民族,又是世界的。(关系)
4、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文化传播的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2)文化传播的媒介:
①传媒的形式(略)
②标志 :印刷媒体的推广
③大众传媒的特点和地位: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集中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文化交流为什么---------------文化交流的意义
①从“走出去”角度讲,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②从“引进来”角度讲,有利于学习与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中华文化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③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4)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措施(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A、通过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多种文化传播活动,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文化传播)
B、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文化多样性)
C、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既要有海纳百川,,又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
D、坚持正确的原则,正确处理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
E、坚持正确的态度。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文化交流态度)
高中文化生活第四课知识传统文化的继承
1、传统文化是什么?
(1)含义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形式(继承性的表现)及 各种形式的影响:
传统习俗的继承: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
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传统艺术的继承: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思想的继承: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为什么---
--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社会发展的影响--------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对今天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今天仍能激起人们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3、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1) 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 具体要求: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3) 要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
(4)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 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5) 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与全盘肯定的守旧主义。
4、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1) 社会制度的更替影响文化发展(经济、政治决定文化)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5、综合认识教育的作用
A、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展示文化的力量。
B、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教育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
C、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能够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发展本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
D、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养上始终扮演重要的角色。
E、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高中文化生活第五课知识文化创新——文化发展的实质
1、为什么要创新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2、如何进行文化的创新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必须不断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既要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又要做到海纳百川。
(4)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文化创造要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坚持正确方向,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封闭主义”、“守旧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6)要推动文化内容、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四个关系
A、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B、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关系: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C、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1)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2)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D、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篇7
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在实践中要注意把握和体现改革创新、惩防并举、统筹推进、重在建设的基本要求,这是对党的十七大关于反腐倡廉建设的战略部署作出的进一步阐述,对于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注意把握和体现改革创新,就是要以改革精神推进制度建设,以创新思路寻求治本办法,注重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我国实际出发,借鉴国外有益做法,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机制,破解工作难题,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改革创新关键是制度的改革创新。经验表明,把反腐败寓于各项重要改革措施中,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导致腐败现象发生的深层次问题,是有效预防腐败的根本途径。注意把握和体现改革创新,就要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努力做到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就要按照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要求,切实加强以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加强国家廉政立法,形成反腐倡廉的制度体系。
注意把握和体现惩防并举,就是要坚持治标和治本、惩治和预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惩治于已然,防患于未然,既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依法严惩腐败分子,又加大预防工作力度、不断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努力把腐败现象减少到最低程度。惩防并举,一是惩,二是防,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惩治可以对腐败行为产生威慑作用,从而预防腐败;但仅靠惩治,不能消除产生腐败的体制性原因,抓惩治不能代替抓预防。预防腐败,就是通过各种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来减少乃至。只有抓好从严惩治,才能有效遏制腐败现象的蔓延,为注重预防创造条件;只有抓好预防,才能巩固和发展反腐倡廉的成果,有效解决腐败问题。
注意把握和体现统筹推进,就是要把反腐倡廉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的全局之中,把改革的推动力、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监督的制衡力、惩治的威慑力结合起来,把阶段性任务与战略性目标结合起来,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增强反腐倡廉建设的整体性、协调性、系统性、实效性。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推进。而要做到统筹推进,就必须完善党在反腐败方面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党动手一起抓的局面;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市场经济的法制基础,压缩以至消除权力腐败的空间;必须紧紧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使反腐败在教育、制度、监督、改革、惩治等方面的工作实现整体推进。
注意把握和体现重在建设,就是要不断认识和把握规律,以建设性的思路、建设性的举措、建设性的方法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不断形成有利于反腐倡廉建设的思想观念、文化氛围、体制条件、法制保证。反腐倡廉重在建设,这里的建设既包括制度建设,也包括廉政文化建设。制度固然重要,但制度不是万能的。近些年查处的腐败案件表明,一些领导干部走上违法犯罪之路,往往是从思想的蜕化变质开始的。因此,必须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为搞好反腐倡廉建设营造良好的党内环境和社会环境。
篇8
1目前林业企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将林业企业从计划经济下政府的怀抱中解脱出来,进入了市场经济的海洋,林业企业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日益显现。尽管企业管理曾经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国外管理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在“向市场经济过度”的进程中,林业企业管理不可避免地带有过度期色彩,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烙印依然清晰,其弊端逐步暴露出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1林业企业管理体制问题
大部分国有林业企业的管理体制改革只在表面层次上做文章,没有深入下去,残留着太多传统经济下的管理体制,已无法适当经济社会对企业发展的需求,人力资源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冲突,严重阻碍了林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1.2林业企业管理机制问题
国有林业企业受传统经济思想影响较大,企业在机制的改革上还不完善,缺乏必要的激励措施,多数管理机制还只是形式主义,只是走过场讲空话而已,在管理机制上缺乏灵活性,企业之间及内部各相关部门之间也缺乏有效的沟通联系,严重制约了林业企业的经营管理。
1.3林业企业管理观念问题
在目前林业企业中,特别是大型的国有林业企业中,部门员工受传统经济模式的影响,还存着“等、靠、要”的思想,还在以为是吃“大锅饭”的时代,在观念上对现在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缺乏必要的认识,企业改革的步伐有一点风吹草动就无法承受,安于现状,缺乏创新意识,所以要加强对员工观念的引导,使员工对企业的发展有忧患意识,把自己真正当成企业的一员。
2管理创新在林业企业的作用
2.1管理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可以说,管理创新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管理创新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产的成本提高生产的效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优化企业内部的环境从而促进企业稳定快速的发展。
2.2管理的创新的发展会在最大程度之上带动新技术的发展创新
技术创新才是企业的成长与发展的力量之源。技术创新往往会收到企业内部环境的影响,而管理的创新恰恰在这一方面为技术的创新提供了所需的土壤。企业可以在内部设立专门的机构进行技术创新以实现对企业技术的突破。
3林业企业创新管理的途径
创新经济管理是林区经济的主体管理创新的现实表现形式有多种,但是,对林业企业创新来讲,最重要的有三种形式:
3.1林业企业内部管理模式的创新
林业企业管理创新的过程,是改进管理方法的过程,是提高生产率的过程,因为管理创新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新经济领域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管理的效率。管理创新的方法其实蕴涵管理过程中,其实就是一个PDCA循环过程,不断地提高生产率,不断地改进,就达到了创新的目的。林业企业管理创新必须要严谨细致,企业发展是需要每一个环节的完美配合,企业要创新,就必须抓好企业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细节。特别是在新技术、新产品等环节更要做大力度的改进。这也是使管理向合理、科学化发展的要求。
3.2管理理念的创新
根据目前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的部分企业因受传统经济思想影响较深,在企业管理中还秉承着一贯的作风,在制度、营销方法。经营管理上都缺乏创新意识,不关心有关企业经营的法律法规。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企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未来的企业,管理的好坏与企业的命运息息相关,所以在林业企业中,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及时转变管理观念,加大教育力度,开阔自己的视野,引起优秀的管理人才,使管理创新上有一个良好的基础。
3.3企业营销模式的网络化创新
思想营销在一个林业企业运营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营销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障,所以任何一个企业想持续性的发展下去就需有一套先进的营销模式。传统的营销模式已不适应当今信息代市场的需求,在信息化广泛普通的今天,企业的营销模式也应建立起网络化,网络化的营销模式打破了传统营销模式信息传递慢,反馈不及时的缺点,不仅能使企业的信息及时传递出去,还在无形中减少了企业运营的成本,网络营销模式的发展,有利于林业企业木材及其它产品的快速销售,能近距离的和顾客沟通,提供适合消费者特点的个性化商品,为林业企业增加了经济效益,所以林业企业应充分利用网络的平台,做好林业企业的网络营销,加快林业企业的管理创新。
3.4制度创新是管理创新的宏观基础,管理创新是制度创新的微观运行
林业企业进行制度创新首先要完善产权制度,进行产权创新。林业企业肩负营林、提供林产品、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任务,根据具体任务,运用现代化企业制度,对企业实行产权多元化改组,经济成份上由单一公有制向多种所有制关系并存转化。这完全是和人才的引进、新产品、新技术、新功能创造思维的引进是同步进行和同步实施的。
3.5文化创新是管理创新的内在源泉,管理创新是文化创新的外在表现
企业文化的建立不仅要能体现企业独特的个性,还要符合时代的发展与要求,企业文化也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体现企业文化的先进性。我们林业企业的文化,就是要在企业做大、做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的优势,使企业不断发展的企业文化也在不断发展的历程。林业企业要实现长足发展,必须制定可行的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实行流程管理,理顺内部管理程序,以薪酬管理实现有效激励,以制度实现有效制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篇9
民族精神是一个在民族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的长期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
xx大报告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加以强调是对民族精神内涵的发展,也是对文化建设理论的深化。培育民族精神应该从大小环境做起,大小年龄进行普及教育。大的环境,国家应该倡导,鼓励这种精神,使国民具备这种精神,并使其变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动力。而从小的方面来说,应该在各类教育中渗透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大力发展教育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养。
当前,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与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清正廉洁、永不自满,乐于奉献等的民族精神,不落于时代而不断发展;不囿于陈规而勇于创新;不敢于骄傲而奋发向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今天的伟大变革和新的伟大实践,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反复提炼,不断总结,为民族精神的宝库增光添彩,这既是民族精神发展的攻坚战,又是民族精神前进的光辉点。
篇10
关键词:科技创新;产业集群;科学发展
产业集群是指某一产业相互关联的企业在同一区域内大量集中、协同发展的经济现象,突出表现为区域化集聚、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高效率发展四个基本特征,它可以为不同生产力水平的企业构建适宜的发展平台,具有成本优势、创新优势、扩张优势、竞争优势、高速发展优势,有利于聚集科技力量、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发展产业集群能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扩展和延伸产业链条,是实现资源型城市实现战略转型的重要举措。
一、资源型城市科技水平及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经济长期以来依靠自然资源发展经济,资源消耗量大,科技水平较低,资源利用率低,资源型城市较多,存在许多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我国资源型城市遍布全国,涉及煤炭、石油、有色金属等众多领域。426座资源型城镇当中超过80%的需要经济转型,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困难。在当今以现代科技创新发展经济的大背景下,资源型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相对下滑的趋势,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它地区的差距逐渐增大。我国资源型城市大多依靠资源而建,因矿而建,因矿而兴,矿富城兴,矿竭城衰。资源型城市经济及科技发展主要表现为:
1.资源消耗量大,过度开采,浪费严重。按照规范,大型工矿煤炭采出率应达到70%~75%,而目前我国煤炭平均采取率仅为30%~35%,其中大矿约为40%~45%,地方煤矿30%,小煤窑只有10%~15%,浪费极为严重。我国每挖1吨-煤要消耗5吨20吨煤炭资源。而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资源回收率高达80%左右,他们每挖1吨煤只消耗1.2吨―1.3吨煤炭资源。长期以来,在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片面强调“高产高效”,重开采、轻加工,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普遍。近几年,煤炭价格大幅上扬,煤炭生产企业在眼前利益的驱动下不断进行改扩建,超设计能力开采现象普遍。按照目前的开采速度,30年后山东省大部分矿井资源几近枯竭,导致这些资源型城市提前进入资源枯竭期,实现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已迫在眉睫。
2.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业独大,亟待提升。资源开发性产业比重高,非资源性产业与资源深加工产业相对落后是山东省许多资源型城市面临的突出问题。按照工业化发展理论的衡量标准,城市基本上还处于以资源采掘业和初级加工业为主体产业的初级重化工业阶段,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工艺陈旧、技术落后、耗能高、污染重、效益低,可见,这些城市产业转型任重道远。城镇布局分散,城市基础设施滞后;城市布局与建设受城市产业发展及城市建设政策的影响。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结构使其城市布局呈现过于分散、落后的特征,并对城市建设和改造造成很大困难,城市布局迫切需要进一步更新和优化组合。
3.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科研开发能力相对薄弱。科研能力不强,人才资源存在结构性短缺。一是由于资源城市产业专业化倾向过重,造成了人才结构单一,相对资源以外的人才较少;二是由于产业层次低,致使高级人才缺乏;三是由于资源开采地区多处于边远、落后地区,导致该地区在吸引人才方面不具有优势。当地区内资源开采企业效益下降以后,高级人才流失较多,而相应人员流入较少。人才资源总量不足,且存在结构性短缺
4.环境污染,资源破坏严重,甚至造成灾难性后果。许多资源型城市,因矿而兴,因矿而建,矿上建城,城下采矿。城市规划严重滞后,城区在矿井周围自由发展,很多矿工及家属和街区就在矿井之上,地下采空了,就形成大面积的空沉陷区,仅枣矿集团每年因土地塌陷必须支付的赔偿费就高达6200万元。济宁市因采煤造成的塌陷地面积已近35万亩,在采煤塌陷地区,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在安置失地农民等方面,各种社会矛盾比较突出,农民、煤矿以及政府之间的矛盾纠纷也时有发生,这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采煤沉陷对地表水及地下水系的破坏也十分严重,影响了地下水的分布,水质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导致了一定的资源环境及社会问题。
二、科技创新是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产业集群的根本途径
科技创新是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产业集群的根本途径,特别是科技创新工作,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自主创新更是企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科技创新发展新兴产业集群主要措施:
1.科学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实施科技创新计划。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科学发展、经济转型的相关精神,要科学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实施科技创新计划。要深入调研全市的科技发展现状和存在的技术难题需求,也就是说把自主创新行动计划作为一个重大课题来研究。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的生力军是各类企业,特别是各类高科技企业。作为政府职能部门,要搭建平台、优化环境,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需求、研发投入、创新活动及成果应用的主体。引导人才、科研资金、技术等要素向企业集聚,充分发挥各类创新要素的作用,切实把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竞争优势。
2.创建产业联盟,撬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立足产业技术创新需求,相关领域的企业依托技术合作院所,联合开展攻关、培养人才,制订技术标准,共享知识产权,实现创新成果产业化。济宁市的宇飞传动技术公司和泰山玻纤邹城公司就分别联合10余家企业、科研单位率先创建了“邹城煤矿机电装备制造”和“玻璃纤维新材料”两大产业联盟。这就很好,既可以集成科技资源,带动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还可以组织实施国家和地方的重大技术创新项目。
3.深化产学研合作创新,发展新兴产业集群。加强资源整合,重点依托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建立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形成一批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积极引导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同高等院校开展对接活动,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行业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这也是我们科技工作近几年在实践中走出的一条成功路子,只有依托大院大所,才能有效破解我市科研基础薄弱的难题,只有深化产学研合作,才能推动公共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发展新兴产业集群,加速资源型城市经济战略转型。
4.强化人才保障,加快创新人才及创新团队的培育和引进。围绕加速经济转型建设区域发展新高地的战略定位,立足优势主导产业和科技发展前沿,加强人才培养,着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加快培育高层次
创新创业人才和科技领军人物。调动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积极性,重视促进创新人才向产业领域流动、向企业集聚,集中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区域发展急需和紧缺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打造一批拥有较强研发能力的企业创新团队。
三、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转型的产业集群发展之路
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转型的根本途径是进行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提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以科技聚集、人才聚集、产业聚集,高效率、高效能、高产能的产业集群发展,是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转型的必然之路。
1.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农业生态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是提高效率、扩大产业规模的有效措施。资源型城市要大力支持和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要通过工业化、城市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加强现代农业建设,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发展生态农业,深入实施生态农产品品牌战略,打造各具特色的生态、优质、高效的生态农业产业集群。
2.能源及新能源工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打造绿色能源基地。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中完成工业化,不是孤立地实现工业化,并将工业化纳入可持续发展轨道。要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
3.生物技术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生物医药产业被誉为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世界各国竞相把生物医药作为战略产业加以培养和发展。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在国际市场已经开始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创建世界一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为目标,建设成为中国最大的生物医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
4.做强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装备制造业是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基础产业,依托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家大型一类骨干企业,机械制造产业方面,以山推股份、重汽济宁商务车有限公司等为重点,发展工程机械、内河船舶等整机及机械配套基础零部件系列产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建设国家级工程机械产业基地,扩大推土机、挖掘机等系列产品规模;建设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重点发展重型汽车、建设内河船舶制造基地重点,发展高性能内河运输船舶、旅游船和内河集装箱船等;建设农业机械制造基地,重点发展大中马力拖拉机、收获机、耕作机等
5.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式发展。轻纺工业是投资少、见效快、积累多、发展潜力大的产业,以科技创新品牌企业为重点,采用先进装备及信息技术,发展高支精梳纱,开发生产功能性纤维和生态环保型等多功能面料,提高印染后整理水平,发展中高档西服、时装、休闲装,积极开发生产家纺产品及装饰产品等,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品牌运作,打造世界名牌,扩大出口贸易。
6.物流交通等服务业的集群发展。服务业的发展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催化剂。促进服务业的全面快速发展,提高服务业在产业构成中的比重和水平。特别是要加快金融、保险、物流、信息、法律服务以及文化、创意、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资源型城市更要加快由工业型城市向服务型、信息型城市转变。资源型城市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巨大,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