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物流概念范文

时间:2024-02-01 18:10: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产物流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产物流概念

篇1

关键词:生产物流;成本指数;预测

在小批量、多品种的汽车制造企业生产车间里,由于生产过程中各种非确定性因素的干扰导致生产物流的成本时常发生漂移现象,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汽车制造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因而对生产物流系统成本动态变化进行有效预测,对提高企业制造水平至关重要。目前,用于汽车制造企业生产物流成本预测方法有基于成本外部特征表现、基于统计分析及仿真技术和基于成本度等三种,但上述三种成本预测方法在成本预测方法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实现手段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基于成本漂移指数数学模型来构建汽车制造企业生产物流成本预测方法,进而实现生产物流系统成本的连续动态预测。

一、成本多态性概念模型及定义

汽车制造企业生产物流系统的成本多态性是生产物流系统成本在成本漂移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多种形式,是对系统成本动态变化特性的直接反映。成本多态性通常表现为四种形态,分别为迟钝型、灵敏型、渐离型和渐向型,本文通过对这四种形态进行描述来为研究汽车制造企业生产物流的成本漂移规律提供理论依据。

记sl和Sj分别为影响制造单元成本度的第l个因素和系统成本的集合,且l=1,2,…,m和j=1,2,…,n。对主次成本和上述四种成本形态进行定义为:在系统成本集合Sj中,若j为主成本,则j对系统的有效产出影响最大,次成本为主成本消除后最有可能成为主成本的成本;记为sl的m个影响因素均发生单位变化时j的成本度变化量,若其变化量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敏感等级评定标准值α,即||≤α,则j为迟钝型成本,反之j为灵敏性成本;其中,α的大小通常为各制造单元成本漂移指数均值的1.5倍左右。若j的成本度在成本漂移综合变化时呈现递减趋向,则j为渐离型成本,反之j为渐向型成本;若j同时为灵敏型和渐向型成本,则j为正灵敏型成本,反之j为负灵敏型。

二、成本指数的数学描述

用于表征制造单元固有动态特性的成本度是指任一制造单元在企业生产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共同作用和影响下都有成为成本的能力。制造单元的成本度与加工任务成正比,与加工需求成反比。根据上述成本度的特点,可将制造单元的加工需求和加工能力作为参数,通过构建成本指数IBN的数学模型来衡量成本度的大小。其中,加工需求分为质量需求和生产负荷,而加工能力分为质量能力和生产能力。度量质量需求和质量能力通常采用无量纲的指标,而度量生产负荷和生产能力则采用时间为参数。因而,加工单元和运输单元成本指数IBN的数学模型分别为:

三、成本漂移指数数学模型建立

通过将成本指数作为基础,构建的汽车制造企业生产物流成本漂移指数数学模型为:

四、构建成本多态性预测机制

本文将成本漂移指数作为基点来构建汽车制造企业生产物流成本多态性预测机制,并进而实现四种成本形态和正负灵敏型成本共六个成本的判定,具体的判定机制为:

式中,Bsl、Bsv、Bd、Bg、Bsv+和Bsv-分别表示迟钝型、灵敏型、渐离型、渐向型、正灵敏型和负灵敏型成本;为时刻T生产物流系统成本单元的集合。

五、汽车制造企业生产物流瓶颈闭环预测方法

在汽车制造企业生产车间内,不同的制造单元对系统绩效所产生的影响不同。当有且仅有一个瓶颈在系统中存在时,则具有正灵敏性的非瓶颈单元对系统绩效具有较大的影响;当多个瓶颈同时存在于系统中时,主次瓶颈和正负灵敏型瓶颈对系统绩效具有较大的影响;当无瓶颈在系统中时,重点且具有正灵敏性的非瓶颈单元则需要特别管理。因而根据上述描述,则以主次瓶颈、正负灵敏型瓶颈和重点且具有正灵敏性的非瓶颈单元为对象,并以瓶颈指数作为基础,便可构建汽车制造企业生产物流成本闭环预测方法。

六、结论

本文以成本指数为基础,对成本多态性的四种成本形态迟钝型、灵敏型、渐离型和渐近型进行了定义,给出了成本指数的数学描述和建立了成本漂移指数数学模型,并构建了成本多态性的预测机制。

参考文献:

[1]李佛赏.我国汽车物流发展成本研究[J].物流技术,2012,31(9): 85-87.

[2]刘敏,王翠.生产物流的成本辨识及转移研究状况分析[J].企业经济,2011, 25(8): 41-43.

[3]关怀庆.生产物流系统的设施布局优化研究[J].物流技术,2012,31(3):120-123.

篇2

铁路站场煤炭综合物流园运营流程优化研究以及系统建设、项目运营管理是铁路多元化经营战略中一项新颖的工作。通过对国内外煤炭储运系统现状的阐述及分析,应用运营管理理论和方法,综合铁路站场煤炭综合物流园功能及工艺系统布置方式和运营管理方案,同时应用瓶颈管理——约束理论,提出煤炭综合物流园系统功能、运营流程和运营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利用理论和技术分析方法提出解决思路和优化方案,为下一步煤炭综合物流园系统的优化升级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帮助,从而有利于促进铁路站场煤炭综合物流园的建设与推广,并利用管理理论达到指导铁路站场煤炭综合物流园系统运营流程设计及项目运营管理更加优化与科学。

二、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综述

从国内外相关文献检索结果来看,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的飞速发展,运输和物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铁路站场配套的物流园区的建设正在迅猛崛起,都在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和技术改造。

1、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国外铁路枢纽及货运站的规划、布局、建设在不断完善。随着物流业的发展和运输方式的优化整合,欧美铁路系统采取了整合车站、集中作业;新建和扩建了一些大型货物站和物流园区,采用了先进的信息管理设备和装卸机械;规划建设专业化货场和物流园;组织大宗货物的直达运输。货运站整合与物流园建设在发达国家开始较早,是伴随着国家工业发展而产生的。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逐步形成,货运集中化与现代物流园成为铁路货运的必然趋势。国外铁路货运集中化开始于货运站整合,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甚至更晚,90年代以后开始建立现代意义上的铁路货运服务中心。

2、国内研究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关于战略装车基地和综合物流园的规划研究处于起步阶段,铁道部运输局2008年12月颁布了《关于全路建设战略装车点的指导性意见》,对铁路系统建设战略装车点的认识、规划建设、遵循原则、建设内容、组织实施等做了一系列地指导。从文献检索的研究内容中可以看出,研究和阐述铁路战略装车点的理论和文献相对较少,而研究和阐述煤炭综合物流园的理论和文献更是分毛羚角。李灵玉在2009年12月北京交通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呼铁局古城湾战略装车基地建设项目管理研究》中,应用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及铁路货物运输发展趋势,对战略装车基地建设现状、基本构想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靳雄焕在2009年6月北京交通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铁路战略装车点布局规划研究》中,对铁路货运站布局及整合的基本情况、战略装车点的基本特征、规划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了较为深入的阐述,并对铁路运输组织创新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董潇杰2009年发表在中国电力教育《储煤场及设备的选择与布置》一文,对运煤系统中的储煤场及其设备的方案,进行了分析比较,使设备的选择与布置方案设计得到了优化;李艳萍2009年10月发表的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论文《浅谈铁路煤炭运输拓展现代物流》,概括介绍了铁路煤炭运输拓展现代物流的重要意义,详细的从技术,管理,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意见。项目运营管理与规划布局等理论是铁路战略装车基地和综合物流园的规划研究的理论基础,因此,本文将以铁路站场综合物流园的运营流程优化研究为主。

三、 铁路站场综合物流园系统优化与流程再设计实施框架

1、运营系统

运营系统均有着自己的运动规律即:输入资源要素,经过转换输出产品或劳务,并且在转换过程中不停地进行信息反馈或顾客用户的参与。

2、铁路站场综合物流园系统优化与流程再设计的系统实施框架

在先进制造技术环境下,生产系统功能优化与生产流程再设计应以系统论为指导思想,具体实施框架如图2所示。

1)组建专门机构、确定指导方针和评价标准、制定工作计划等。

2)生产系统与生产流程建模。

3)通过对模型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依据目标确定优化与再造方案。

4)实施保障系统,如生产战略的指导、 组织支持及人力资源管理的保障等。

5)运用科学地方法评价再造取得的效果, 巩固成绩,发现不足,并向系统进行反馈,以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下一轮优化与再造。

四、瓶颈管理——约束理论。TOC概念、及五大核心步骤

1、TOC概念

约束理论(TOC)的基本理念是:限制系统实现企业目标的因素并不是系统的全部资源,而仅为系统 “瓶颈”的个别资源。约束理论就是帮助找出和改进瓶颈,使系统(企业)效能最大化的管理哲理,是事半功倍的管理哲理。

2、TOC五大核心步骤

1)分析系统,寻找瓶颈。即指出系统限制;

2)理清瓶颈,寻找突破。决定如何充分利用系统限制;

3)立足突破,提出措施。全力配合步骤二所做的决策:

确保非限制能够全力配合限制所要的——保护产出;

确保非限制不要做出超出限制所要的——控制成本。

4)深化动作,扩充瓶颈。即打破系统限制;

5)积极提升,团队前进。如果系统限制在步骤四被打破,回到步骤一。

3、生产物流系统中瓶颈的识别

瓶颈资源限制了整个企业出产产品的数量,是生产物流系统中物流量最小的地方。识别生产系统中的瓶颈是进行生产物流系统优化设计的重中之重。要判别一个资源是否为瓶颈,应从该资源的实际生产能力与它的生产负荷来考察。

4、生产物流系统优化设计

1、生产物流系统优化设计的原则

1)功最小原则

物流“距离”要短,搬运“量”要小。

2) 流动性原则

流动顺畅,消除无谓停滞,力求生产流程的连续性。并应尽量避免工序或作业间的逆向、交错流动或发生与其他物料混杂的情况。

3) 高活性指数原则

采用高活性指数的搬运系统,减少二次搬运和重复搬运量。

4) 综合性原则

进行生产物流系统设计,要站在全局的立场,考虑工厂的长远发展,全面分析和处理各种影响因素。适应性原则

在实施供应链管理和市场经济前提下,生产物流系统一定要具有柔性、适应性要强。

5) 经济性原则

生产物流系统设计既要满足生产的要求为生产服务,又要尽量节省投入。

五、铁路站场煤炭综合物流园优化设计原则、目的与系统选择

1、优化设计原则、目的

在分析和设计将资源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流程时,即在进行铁路站场煤炭综合物流园优化设计时,应当考虑如下问题:

流程设计的方法研究是为了得到最优的生产流程;

该生产流程设计是为了获得在产品差异、响应或低成本方面的竞争优势;

该生产流程可以减少那些不增加价值的环节;

该流程能如顾客所感知的那样使顾客价值最大化;

该流程能够帮助公司赢得更多的订单。

2、设备与技术的选择

对铁路站场煤炭综合物流园生产系统运营流程优化设计做决策时,还需要生产设备、工艺设施和技术方面的决策。选择性价比最好的设备是基于对煤炭综合物流园生产系统运营流程和生产技术的了解。设备的选择,比如运煤专用老K车、输煤设备、分级振动筛以及装煤设备等,均要考虑成本、质量、生产能力和柔性,同时还要考虑每一台设备与系统的匹配性。因此,运作管理人员需要认真分析对比每种方案的功能、生产能力、设备特性及维修互换要求,这些属性中的每一个都可能成为备选方案的决定性因素。

在铁路站场煤炭综合物流园生产系统运营流程优化设计方法研究中,正确的工艺系统和设备的选择,必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在满足用户差异化需求、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方面,这种竞争优势可能会产生很高的柔性;而技术创新和设备改造也可能产生更加合理、顺畅和稳定的生产流程,这个流程需要更少的调整、维护和操作人员的培训,同时为企业赢得更多的订单。

现代技术的应用能够促使系统扩大生产的范围。因此,新设备或流程选择的一种重要特性是具有柔性的设备;柔性是指对时间、成本或顾客价值快速响应的能力。生产技术的选择重点考虑:

1生产设备的技术。如呼准铁路甲兰营站场煤炭综合物流园生产系统设备,要满足卸、装、输送、筛分的综合功能;

2流程控制。即使用信息技术来监测并控制实物流程。典型的流程控制方式:

传感器——收集数据;

模拟设备定期读取数据,或许一分或者一秒一次;

测量值转化为数字化信号后传送到电子计算机;

计算机程序读取文件并且分析数据;

输出。

3可视化系统。监控生产系统。

4自动化生产物流系统。通过程序设定和计算机控制,按工艺顺序运行系统并生产满足要求的产品。

3、设备布置类型与方法

在决定铁路站场煤炭综合物流园生产系统优化设计运作效率的决策中,设备布置是关键性的决策之一。这是因为设备布置不仅能够造就系统在生产能力、流程、柔性和成本方面的竞争优势,而且可以造就系统生产性能、客户的感觉以及外观形象等方面的竞争优势。有效的设备布置策略有助于企业的差别策略、低成本策略或快速响应策略的实施。

任何情况下,煤炭综合物流园生产系统设备布置设计都必须考虑并满足以下要求:

1原煤输送、生产设备;

2提高空间、设备和人员的利用率;

3提高信息、原煤或人员的流动;

4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5生产能力的要求;

6环境与美学;

7信息流。对于组织,沟通是必要的,所以设备的布置必须方便信息的流动;

8在各个工作区间的运输成本最低。

六、结论

1、结论

铁路站场煤炭综合物流园主要是针对目前我国煤炭生产、运输以及流通环节的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结合市场需求和竞争的需要,铁路运输与煤炭物流领域的一次创新。通过整合铁路运输能力大、成本低和煤炭物流生产流程化增值服务,是铁路运输优势、煤炭资源优势、物流生产增值优势得到优化组合和运用,综合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大为提高。铁道部提出规划建设战略装车基地的指导思想,各地政府也正在加大力度试图通过整合小煤场和提升系统功能以求解决小煤场小而散、黑乱粗的问题。本论文正是基于此,对铁路站场运营流程优化进行研究,希望能为以后类是项目的建设以及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路。

篇3

关键词:物流超市;中小物流企业;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U652文献标识码: A

1 物流超市的基本概念

物流超市,是在借鉴超市的经营理念上专门构建的物流服务的交易平台。物流超市积聚了高中低档次众多的物流服务商,提供多种形式物流服务,包括公路运输、铁路运输、空运、海运、快递、冷藏运输、大件运输等,以及现场调度和咨询服务,方便物流需求方了解物流行情、货运价格和货运报价,满足客户的个性化和多元化需求。通过整合各种物流资源和精细化管理,物流超市的“货架”上还陈列像托盘、集装箱、叉车等基础物流设备租赁、一次性冷藏运输、集装箱运输等单元化的物流服务,更加灵活地为物流需求方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

2 物流超市应用的理论基础

物流超市的概念自2008年在我国首次提出,目前尚未被广泛地应用,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全新的物流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俞杰认为,物流超市具有其它物流方式不可替代的优点,把物流超市应用到工厂内部中,可以加速物料流通,减少物料损耗,降低库存面积,提高资金周转率[1]。郑秀恋,刘陆也研究了物流超市在汽车生产物流中的应用,他们认为,物流超市的引入将保证汽车生产的持续进行,显著提高汽车生产物流的效率,从而有效地解决现有汽车生产物流的难点[2]。

2009 年 5 月,我国第一家物流超市――景鸿店在上海组建[3],68家中小物流企业结成联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然而目前国内对物流超市的应用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并且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生产型企业,对于如何将物流超市应用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研究中尚有理论空白。我国中小物流企业大多存在资源短缺、功能单一、信息化、自动化水平不高、人才匮乏等问题,因此,需要对物流超市这一新的发展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为我国中小物流企业打破发展瓶颈提供新的思路。

3 两种物流超市组建模式

3.1 需求企业主导型物流超市

一些大型企业如海尔、京东等,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要求、提高物流服务水平,都通过自建的物流体系来实现对物流环节的控制。众所周知,自建物流体系虽有能够实现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等优点,但是物流成本比较高,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为了降低成本,物流外包将会成为企业的不二选择。然而,在寻求第三方物流服务时,多数企业将面临如何实现对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有效监控、如何实现物流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如何有效控制整个物流成本等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将自有物流资源与中小企业物流资源融合的方式组建物流超市,这个物流超市可以作为企业的一个独立的利润中心,对内满足企业的物流需求,同时充分利用企业原有物流能力和中小物流企业的资源,对外为其他企业提供物流服务。

3.2 物流企业主导型物流超市

一些规模比较大的物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常常会因为资金限制、资源利用率等问题而进退两难。比如,企业目前拥有的资源不能很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但是如果购买新设备、建立新仓库又会占用大量的资金,同时还会出现资源闲置的情况,而大中型物流企业主导型物流超市就可以很好地规避这一瓶颈。通过吸引众多中小型物流企业,结成战略联盟,从而拥有更丰富的物流资源,作为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物流服务。

两种模式物流超市示意图

在综合多方物流服务供应商资源的基础上,将不同优势资源进行整合,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物流服务,即“化零为整”。同时,不同的物流设施和服务也可作为独立的产品单元,满足客户的临时需求。例如托盘出租、一次性的集装箱运输、冷藏等服务,在产品结构上更加灵活、多样,即“化整为零”。通过为客户提供统一包装、信息反馈等增值服务来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同时建立集成信息网络,面向整个供应链提供物流服务信息和上下游供需信息,借助电子商务平台,逐渐建立网上物流超市。此外,物流超市需要统一服务标准和价格标准,制定企业规则,严把质量关,才能提升客户满意度、扩大市场份额。

4 组建物流超市的优势

(1)整合多方物流资源,通过“化零为整”和“化整为零”的方式,能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灵活的物流服务,满足客户定制化的需求,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了竞争能力。

(2)物流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合作企业拥有不同的优势资源,形成互补,保障产品运输的品质和安全,可大大提高运输效率。

(3)面向大型的生产企业、工业园区、零售企业等提供物流服务,有利于实现规模效益,便于运输调度和车辆配载,满足不同的运送要求,同时降低物流成本。

(4)在物流超市内企业可以找到合适的物流供应商,不再需要寻找中间商。全方位、一体化的物流服务也减少了产品的流通环节,能够有效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

参考文献

[1]俞杰.物流超市在工厂内部的应用[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9):131-133.

[2]郑秀恋,刘陆.物流超市在汽车生产物流中的应用研究[J].物流技术.2013.(7)

篇4

关键词:集成供应链模式;物流管理模式;现代企业;研究探讨

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冲击了传统的物流管理模式,要求现代企业必须对自身的物流管理进行变革和创新,以适应信息化的社会发展。集成供应链是一种新兴的物流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整合人力、数据、信息技术等资源,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让现代企业在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中能够站稳脚跟,不至于被时代所淘汰。所以,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积极研究集成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致力于探索出一条可行性强的道路,促进现代企业的繁荣发展。

一、集成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概念及特点

集成供应链管理模式是指,处在供应链节点上的企业放弃传统的管理理念,树立数据型的管理思想,积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全部供应链成员的材料采购、生产制造、销售、财务管理等环节进行整合,并将其看成一个整体进行开发和管理。

集成供应链下物流管理衍生出了新的特点,包括快捷、信息化、多样性、人性化、无缝衔接、客户满意度。快捷性是指,集成供应链的物流运输更加便捷,供应时间缩短、速度提高,可以保证物流管理的正常运行;信息化是指,集成供应链的物流管理可以将市场的供求信息与物流管理现状有效结合,提高物流管理信息的透明度;多样性是指,集成供应链的物流管理可以丰富物流的运输方式,拓宽物流的销售形式,扩大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人性化是指,集成供应链的物流管理可以满足客户的需求,本着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提供人性化的物流服务;无缝衔接是指,集成供应链可以有效衔接上、下游的供应商,提高物流信息管理的追踪能力;客户满意度是指,集成供应链的物流管理可以为客户提供精细化的物流服务,最大程度地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保证客户对企业产品的忠诚度。

二、集成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积极意义

集成供应链管理模式对于优化现代企业的物流管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可以有效衔接供应链节点企业,形成协同效应。物流作为当前最热门且最具潜力的行业,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现代将集成供应链应用到物流管理中,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对企业内部的生产、销售、售后等环节进行优化和创新,有效整合企业内部的各项资源,从而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促进现代企业物流管理的繁荣发展。

二是有利于凝聚自身核心竞争力,达到强强联合的效果。面临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物流行业与制造业、农业、工业等领域都有些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企业将集成供应链应用到物流管理中,可以帮助企业联系到高质量的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分销商,并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凝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达到强强联合的效果,促进现在企业的蓬勃发展。

三是各成员可以共担风险,利益共享。集成供应链节点上的各个成员,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现代化企业将集成供应链应用的物理管理中,可以有效地上传下达、联系左右,构建一个整体的供应链,使各个成员可以共担风险、利益共享,促进现代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目前我国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物流管理的库存量大

传统物流供应链存在时间上的缓冲问题,即上游制造商和下游零售商都存有某些产品的存货。上、下游存货的积压现象,是导致供应链上其他环节缺货的最直接的原因,也就是说如果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他们各自的仓储存货时点不一致,就会进一步加大库存量的问题。同时,如果库存管理出现失误,再加上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影响,当货物到达供应链的最后一个节点时,库存水平与社会实际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就会被弱化,不利于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二)传统物流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反应速度慢

目前,我国物流行业采取的是分部门管理体制,即根据不同运输方式,从中央到地方相应的管理部门和层次。这种分割式的管理体制将整个社会的物流过程碎片化,一定程度上制约和限制了物流行业的发展。企业在展开物流管理时,受管理体制的限制,传统物流的配送渠道比较松散且具有固定性,如果供应链上出现脱節现象,那么就会使热销产品跟不上市场的需求,拉低物流管理的反应速度,降低了现代企业的物流管理效率。

(三)传统物流管理的业务处理存在滞后性

随着我国经济和物流行业的高速发展,一些专业化的物流企业应时而生,但是其在业务处理、售后服务和管理水平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目前,我国许多企业都只从事简单的运输、仓储服务,在流通管理、流通信息服务、售后服务、物流成本控制等附加服务方面,缺少科学合理的物流管理规划,不能提供全程有质量的物流服务。此外,许多企业缺乏物流管理的理念,没有完善和规范物流内部管理体系,形成粗放的经营管理体制,大大降低了物流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四、现代企业物流管理基于集成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创新

(一)原材料采购物流管理的创新

原材料采购环节,是企业内部经营活动展开的前提条件,是满足物流生产制造需求的重要物质保障。现代企业基于集成供应链对物流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可以帮助企业寻找到合适的原材料供应商,并与其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有效避免由于原材料质量参差不齐导致生产成本过高的现象。

现代企业在展开原材料物流管理过程中,可以构建SCM供应链管理,使供应链节点上的各个成员可以共享企业的信息和数据,企业可以联系自身的发展实际情况,提高搜集有效资源的能力,帮助企业节约在原材料采购环节方面消耗的资金。但是,SCM供应链管理运行的前提条件是:企业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具有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因此,企业应该和上游供应商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取得上游供应商的信任,获得供应商的原材料支持,提高企业物流产业链的工作效率。

(二)生产物流管理的创新

生产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关键环节,生产物流管理是指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活动,进行有效的规划和监督。从原材料投入生产的管理方面来看,企业基于SCM供应链管理,可以有效监督原材料的投入和产出状况,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从生产过程方面,企业基于SCM供应链管理,可以获取整个物流供应链上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整合,可以协调供应链节点各成员之间的关系,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帮助企业减少生产和运输成本,提高企业物流管理的效率,间接性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销售物流管理的创新

销售环节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直接影响企业的销售收入和经营利润,如何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向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是现代企业保持竞争力的重要内容。面临互联网、物联网的经济发展新态势,现代企业必须基于集成供应链对物流管理进行创新,构建集成化SCM物流管理模式,该模式可以拓展企业的销售渠道,提高现代化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力,有效避免因为个别供应商垄断导致产品销售不出去的现象。此外,企业构建集成化SCM物流管理模式还可以根据潜在客户的需求,对客户群体进行细化和分工,从而展开精细化的销售管理模式,积极销售物流管理体系,帮助企业实现战略发展目标,促进企业的现代化进程。

(四)建立健全企业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上游供应商主要负责为企业提供充足的原材料,下游分销商主要负责将企业的产品推向市场,生产物流管理与企业的经营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即原材料采购物流管理、生产物流管理、销售物流管理共同构成了现代企业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现代化企业物流管理基于集成供应链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可以将物流系统中若干组成部分无缝衔接,组成一个有序、协调的整体。同时,企业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对物流链上的信息进行搜集、处理、分析和加工,可以发挥各个成员的最大效用,优化自身的物流管理模式。此外,企业发展集成化SCM物流管理模式,可以获得快捷、多样的信息,同时根据市场的需求提供人性化的物流管理服务,保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五)完善客户反应体系,加强物流管理的售后服务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现代化企业物流管理基于集成供应链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可以实现供应链节点各个企业的资源信息共享,从而准确的定位客戶群体,设计符合企业实际发展情况的物流销售渠道,为客户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提高企业库存空间的使用效率,积极去库存,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的仓储成本和销售成本,实现经济利润最大化的发展目标。同时,企业还应该完善自身的客户反应体系,加强物流管理的售后服务,增强客户的情感体验,提高客户的满意程度,推动促进形成战略伙伴关系,积极构建坚实的供应链,推动物流行业的现代化步伐。

篇5

关键词:制造业;供应链;物流;管理理论

在我国物流供应链的发展不断深入,可以将物流供应链看作一个整体,对此要强调各个企业相互之间的一体化以及企业之间的关联性。所以,供应链的管理环境对制造业物流的精益化是通过:采用较为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理念以及技术,将现代的物流技术作为发展基础,用来满足不同的消费者之间的需求作为主要的目标,通过把原材料的采购、储存、生产、运输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纳入整个一体化的管理之中,从而体现一体化的优势,进而对降低物流成本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在现代的物流供应链进行精益化的管理并不是一味的进行降低成本,获得最佳的服务,如果是这样可能会误导制造业。对于精益化的物流管理应该是尽可能的降低成本,达到一定的质量以及程度,而不是为了降低成本进行一些物流程序的删减。

一、现代制造业物流供应链的含义极其特点

常说的制造业就是把原材料通过加工进行转化产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劳动的分工、机械化的帮助以及自动化的实现进行高效率的生产。所以,制造业的生产的增值最主要是在加工过程中得到体现。在市场的竞争、技术的普及以及产品的更新换代不断加快、制造业的产品创新、企业的市场营销以及服务增值的作用得到很明显地提高。现在制造业中知识以及信息是非常重要的生产因素,因为在制造业中产品从单一的产品逐步的转变为包含生产产品在内的服务以及解决的方案。所以,我国现在的制造业开始成为一种同时对信息、物质以及知识进行加工的产业。在制造业中物流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理解的制造业的物流通常就是指从制造业的角度上研究与它有关的物流运输。对于制造业物流有两种定义:广义是指和制造业的运转有关的所有的物流活动,制造业的物流体系就是对应制造业经营的物流在这个系统中包括生产物流、供应物流、销售物流以及废弃物物流四个系统。而狭义的仅仅是指制造业内部的物流。本文研究的制造企业物流活动是广义的定义。从CLM方面对物流进行定义,现在的物流变化至少有以下几点:

第一,物流主体的范围不断地扩大。首先就是“生产原料、半成品、全品”改变为“产品以及服务”。这是把生产原料、半成品以及全品扩充为全部的产品;其次就是把“服务”划入了了物流的范围,进一步的拓展物流的内涵以及外延,这个不仅仅包括生产物流,还包括了服务物流。

第二,对物流过程进行了相应的延伸。由于现代的物流在生产的全过程都时刻的存在。这不仅仅是将物流纳入了各个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的管理范畴,还要求了各个企业需要在更加广阔地背景来对自身的物流运作进行重新的考虑。在这个考虑的过程中不止是考虑自身企业的客户,还需要对自己的供应商进行思考:就是需要对客户的客户进行考虑以及供应商的上一家供应商;既是不止是致力于降低物流的某个作业,更多的是考虑到整个的物流供应链成本。

第三,物流的内涵更加地丰富。由于供应链精益化的管理思想出现,使得国外物流界对与物流的了解和研究更加的深入具体,在强调“物流只是供应链的一个流程之一”;而且从“反向的物流”角度对物流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拓展。

物流供应链包含生物链的特征,但是在但实际上不仅仅是单一链状的结构。通常我们需要对上游以及下游的供应链进行了解。可以讲物流供应链当作供应商从供应商到客户与客户的关系。在现代的物流供应链有以下的几点特点:首先是要面向顾客的需求。由于市场的需求才是物流供应链运转最基础动力,物流供应链的形成以及发展都是离不开市场,市场需求是供应链物流运作的基础,供应链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市场,不注重市场的需求进行产品的大量生产会导致产品的库存不断地增加,使得成本增加进而会降低物流供应链的竞争力。其次就是物流供应链的复杂性,由于物流供应链是连接不同的企业采用不同的合作方法进行构建的网络结构。并且由于各个节点的企业之间的关系非常的复杂利益的分配是一个很大的难题。然后就是物流供应链的创新性。由于物流供应链是在独立的企业上发展而来,对于运输渠道进行优化是每个企业的努力方向,因此物流供应链有一定的创新性。最后就是物流供应链有风险性。由于市场的需求是始终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这就导致了物流供应链含有一定的风险性。对于制造厂商来说首先设计出产品的样式以及数量对于原料运输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制造商的决策会影响供应链的物流配送,因此物流供应链有一定的风险性。

二、供应链物流精益化管理的重要作用

在我国物流供应链不仅仅是对于增加国内的就业岗位,对于各个行业之间的联系也是十分的重要,现在我国的物流供应链对制造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对物流供应链精益化的管理研究可以有效的改善现代物流体系,使得制造业的物流供应链精益化的管理更加的合理。制造业的采购生产的原材料物流费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对于原材料的质量、数量是物流供应链精益化管理的一个方面。对于较低的物流成本的制造业来说,低廉的物流费用对于企业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帮助,较为有效的物流供应链精益化管理是降低物流成本以及对产品质量的保障。

第二,通过对物流供应链精益化的研究进而使得供应链精益化管理下制造业的物流更加的合理化,进一步的改善制造业的生产物流。通过对制造业的生产物流的改善进一步的提升是制造业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周期以及成本的基础。制造业想要加快企业内部的物料流转、降低生产的周期,首先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地降低材料的存储以及装卸搬运的时间也就是从内部的生产物流过程着手,推进物流供应链精益化的管理,进而提升材料的效率降低材料周转时间。通过对制造业物流供应链精益化管理的研究会使得制造业在企业内部的原材料流转的速度不断地加快,降低流转时间进而改善制造业的生产物流体系。

第三,对制造业物流供应链精益化管理的研究会大大的改善企业内部的物流体系,对企业的销售以及原料的运输有很大的改善作用。通过对物流供应链进行精益化的管理会使得企业在管理好销售产品的装载、搬运以及配送等环节,并且对产品的安全、准时进行了保障,减少间接的产品损失。这样还可以使得产品的需求方能够非常及时地进行生产调整以及采购的数量减少物流的成本,进而减少间接的损失。据我国目前情况来说,提高销售的效率可以降低物流的成本,就能大大的提升我国生产行业的整体的竞争能力。

第四,通过对物流供应链精益化管理的研究可以有效的提升对物流、信息以及资金进行集合。在传统的制造业物流体系,由于没有精益化管理的物流供应链,各个商家以及厂商相互之间的运输以及库存方面的因素对企业之间影响导致经济效益的降低。例如:由于厂商以及商家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缺少配合导致了库存增加,从而对资金进行不必要的占有,降低了企业的资金周转,并且会由此导致一系列的不利影响。对于工厂、供应商都会导致经济效益的降低,还会带来一定的隐性的损失。

第五,在制造业进行物流供应链精益化的管理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研有传统的制造企业往往会为了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采取“一体化”的管理方式,会把生产、销售、研发以及财务等所有工作全部都当作企业的必不可少业务,这会导致企业的管理者花费很多的时间、精力以及资金去对非核心的工作进行管理。如此长久以来,企业在资源以及管理的经验都有限的状态下,什么都抓的结果肯定会导致企业无法对其核心的竞争力进行发挥,还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逐渐地丢失了市场的竞争优势。所以,“一体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完全不能适应当前时代的技术更新快以及投资成本的高和竞争全球化的市场的特点。在制造业需要更加地注重教高价值的生产方法,更加地强调时间以及专业化和创新能力。在与传统的“一体化”模式相比,物流供应链精益化管理的物流具有更强的合理化管理思想,而且对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加注重,并且通过强调企业自身的特点专门的对某一领域以及专门服务形成较强的竞争力。

三、我国制造业现在供应链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不断地强化,一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思想也是不断地进行国内。很多的国内企业也正在不断地走出国门,服务世界。在这种国际化的背景下,我国传统制造业的物流供应链管理也是遭受着外来先进管理经验的考验,对于国内的制造业物流供应链管理的文献有很多,但是都是一些比较落后的管理方式。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制造业越来越多的引进物流供应链管理的人材,使得新型的管理经验充分的应用到具体的企业管理中去。我国当前物流供应链管理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是物流的观念比较的落后并且缺乏现代的物流概念。因此,在对现代物流行业进行提升物流的水平、推动经济的发展以及提升经济效益方面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到位,因此制造业对现代的物流管理理论的研究投入严重不足。其次是我国的商业环境比较落后,导致了造成物流的布局不够合理、物流专业化服务的程度较低,自营的物流比例较大以及专业的物流服务没有充分的利用。再次是由于不同的地区条块的分割管理制度也是制约物流管理发展的因素。由于我国的制造业物流供应链的信息化服务体系以及网络体系相对的落后也是制约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供应链物流无法向一体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导致物流供应链的制度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最后是我国缺少大量的物流专业化管理的人材,虽然我国高校开始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但是在职的物流专业性人材还是比较的缺少,这也是制约我国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由于,缺少专业的物流管理人材对制造业的供应链物流精益化管理也是有很大的影响。在制造业完成了物流供应链精益化的管理这将对我国的企业走出国门以及提升在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这点不仅仅是对于制造业,对于其他行业的发展也是一样的重要。

四、如何构建制造业精益化物流管理

鉴于物流供应链精益化管理对于制造业的重要作用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方面对制造业的物流体系进行实现物流合理化的转变:

(一)制造业应当选择较为合适的供应物流体系

制造业想要实现供应链物流精益化管理的目标,首先就是需要选择一种适合自身的物流体系,选择是委托第三方进行物流的管理还是自身进行销售又或者是委托社会的销售企业进行产品的销售等各种模式,都是需要企业对自身的特点进行充分的分析做出结论。在这方面要根据社会的发展情况以及自身的发展状况进行选择,在选择过程中不能采用落后的物流模式,也不应太过的超前,需要对企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判断以及对现有的物流模式进行适当的改善进而使得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可以适合企业未来的发展。

(二)需要对运输材料进行准确的预测需求

企业在计划生产中需要对各类的物资需求作为主要的依据进而确定出企业对于物资的需求量。由于计划的生产量是通过市场对这产品的需求决定的,所以供应计划就是根据生产的计划来规定产品的品种、数量、质量的要求,在材料的消耗定额以及生产工艺等来进行制造的。供应计划需要完成对各种原材料、供货日期的要求以及购入件的需求量进行预测,这样才可以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进而降低生产成本,加快资金的周转周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在通过制订实际可实施的生产计划,并且通过确定合理的物资消耗量、储备充足保量,才是做到正确预测需求的最关键因素。

(三)制造业需要合理的控制库存

由于制造业供应链物流的中断会使企业的生产无法正常进行,所以对于保留一部分资金,并且拥有一些物资储备,用来保证生产可以正常的进行。对于这种物资储备的要求有两点:首先是必须能保证正常的生产需要,而且还需要能够面对紧急的情况,其次,制造企业需要进行合理的控制库存、对库存进行动态的调整以及减少资金占用同时节约成本方法。

(四)制造业需要健全物流精益化管理的机构

鉴于物流供应链精益化管理对于各行各业的影响比较大,所以不仅是制造业需要对物流进行健全精益化管理的要求,其他的行业也是需要对物流进行精益化管理。这样在不同的企业之间进行相互的物质运输才会更加的高效、快捷。健全物流精益化管理对于企业的运输成本降低,提升资金的周转时间以及对于生产效率的提升也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总结

这篇文章通过对物流供应链的含义以及它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进行简单的阐述,进而分析了物流精益化管理对于制造业在资金、生产成本、生产效率等方面的影响,从而提出现代制造业的物流运输必须实现供应链物流精益化管理。在我国由于制造业是比较重要的行业,对于提升制造业的生产效率以及对制造业进行转型升级有着特殊的要求。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物流供应链精益化管理必将是物流行业发展的主要目标。由于精益化管理的物流有着很多传统物流模式无法比拟的优点。随着高校设置的物流专业人材的不断被培养出来,我国未来的物流供应链精益化管理的模式实现将会逐渐的临近,对于制造业来说更会是一次重大的机遇进行企业的升级。(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参考文献:

[1]刘丽文.供应链管理思想及其理论和方法的发展过程[J].管理科学学报,2003,6(2):81-89.

[2]赫伯特・科扎布(Herbert Kotzab).供应链管理研究方法论[M].刘彦平等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11-63.

[3]李晓春.基于 CPFR 的供应链计划协调机理及实现[J].工业工程,2009,12(1):60-69.

篇6

【关键词】探析,物流,成本会计,物流,成本会计,

一、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内容

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物流过程各环节的有机集合形成物流产业。什么是物流企业,国家物流标准——《GB/T18354物流术语》规定:“物流企业至少从事运输(含运输、货物快递)或仓储一种经营业务,并能够按照客户物流需求对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基本功能进行组织和管理,具有与自身业务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实行独立核算、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 按此标准,物流企业是指具备或租用必要的运输工具和仓储设施,至少具有从事运输(或运输)和仓储两种以上经营范围,能够提供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等一体化服务,并具有与自身业务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一般是指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应同时符合以下要求:

(1)从事多种物流服务业务,可以为客户提供运输、货运、仓储、配送等多种物流服务,具备一定规模;

(2)根据客户的需求,为客户制定整合物流资源的运作方案,为客户提供契约性的综合的物流服务;

(3)按照业务要求,企业自有或租用必要的运输设备、仓储设施及设备;

(4)企业具有一定运营范围的货物集散、分拨网络;

(5)企业配置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建立完备的客户服务体系,能及时、有效地提供客户服务;

(6)具备网络化信息服务功能,应用信息系统可对物流服务全过程进行状态查询和监控。

现代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对于加快经济循环、合理配置资源、调整产业结构、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物流成本指产品在空间位移(含静止)过程当中所耗费的各种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具体地说,它是产品在实物运动过程当中,如包装、装卸、储存、运输、流通加工等各个活动中所支出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总和。物流成本可按以下标准进行分类:

1.按物流成本的范围分类。物流成本就其范围而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物流成本是指由于物品实体的场所或位置移动而引起的有关运输、包装、装卸等成本。广义的物流成本是指包括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物品实体与价值变换而发生的全部成本,具体包括从生产企业内部原材料协作件的采购、供应开始,经过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半成品存放、搬运、装卸、成品包装及运送到流通领域,进入仓库验收、分类、储存、保管、配送、运输,最后到消费者手中的全过程发生的所有成本。

2.按实体经营性质分类。按实体的经营性质不同,可将物流成本分为生产企业物流成本和流通企业物流成本两大类型。流通企业的经营活动是组织现有商品进行销售来获取利润,其业务活动以进、存、销活动为主,不涉及复杂的生产物料组织,物品实体也较为单一,其基本构成有:企业员工工资及福利费;支付给有关部门的服务费,如水电费等;经营过程中的合理消耗费,如储运费、物品合理耗损及固定资产折旧等;支付的贷款利息;经营过程中的各种管理成本,如差旅费、办公管理费等。

3.按物流过程划分的分类。按物流流动过程的先后顺序过程,物流成本可分为物流筹备费(物流计划费、预测费、准备费)、供应物流费(采购、仓储物流费)、生产物流费、销售物流费、退货物流费和废弃物流费。供应物流费包括企业为生产产品购买各种原材料、燃料、外购件等所发生的运输、装卸、搬运等成本;生产物流费是指企业在生产产品时,由于材料、半成品、成品的位置转移而发生的搬运、配送、发料、收料等方面的成本;销售物流费是指企业为实现商品价值,在产品销售过程中所发生的储存运输、包装及服务成本;退货物流费是指产品销售后因退货、换货所引起的物流成本;废弃物流费是指因废品、不合格产品的物流所形成的物流成本。

4.按物流成本显现性的分类。根据物流成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显现性,可以将物流成本划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显性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过程中购买或租用所有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在中国现行会计报表中所能体现的“物流成本”即为显性成本。物流显性成本主要包括:仓库租金、运输费用、包装费用、装卸费用、加工费用、订单清关费用、人员工资、管理费用、办公费用、应交税金、设备折旧费用、设施折旧费用、物流软件费用等,大部分的显性成本可以通过原始凭证反映和计算。

5.按物流成本归属方式的分类。物流成本按其归属方式可以分为直接物流成本、间接物流成本和日常费用。直接成本是哪些为完成物流工作而特别发生的费用;间接物流成本是指投在房地产、运输、设

备和库存的资本成本,通常由管理判断来决定其归属方式;日常费用则是伴随着企业的所有组织单位和物流活动所发生的费用。

二、现行物流成本会计体系的缺陷

在中国现行的会计体系与方法中,物流成本不实行单独核算,而且没有显现各项物流费用,在确认、分类、分析和控制物流成本上都存在许多缺陷,企业管理人员根本无法获取企业物流成本的真实数据,也不利于物流活动成本的有效控制。

第一,没有形成一套完善可行物流成本核算体系。按照中国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还没有对物流成本费用进行单独核算,在日常核算中基本上是根据会计报表的分类方法,将成本分为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将物流成本和销售成本混在一起。如此反映的物流成本具有模糊性、分散性等特征。根据中国2001年8月颁布的《物流术语标准》的概念,物流应包括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流等环节,每个环节都有相对应的物流成本,而销售物流只是物流的一个环节,其物流成本充其量仅是整个物流成本的一部分。在中国现有会计报表所能体现的“物流成本”是属于显性成本,而对于隐性物流成本则没有明确的核算体系,因此也无法核算。实际上,物流成本是企业为实现物资实体的流动而耗费的经济代价,是一种使商品变贵而不追加商品使用价值的费用。物流的流动使企业的成本费用加大,利润降低。但是由于没有对物流费用单独核算,就不能分清成本费用上升的真正原因,在成本管理中也就不能寻求降低成本的真正途径,不利于成本的控制与管理。

第二,物流成本的核算指标不规范。中国工业企业对于物流成本的核算指标没有统一的核算标准,核算指标不规范、不明确,如工业企业因采购物资而发生的外地运杂费是计入原材料成本,而市内运杂费则计入管理费用之中;仓库保管费用计入管理费用;物资的运输、毁损、丢失等损失计入管理费用或营业外支出;销售产品发生的产品保管、运输、装卸等费用主要是计入销售费用等。

第三,现行会计方法不能满足物流一体化的要求。物流活动及其发生的许多费用常常是跨部门发生的,而现行的会计方法是将各种物流活动费用与其他活动费用混在一起归集为诸如工资、租金、折旧等形态,这种归集方法不能确认物流成本发生的责任。

第四,现行会计系统的费用分配存在问题。现代生产特点是生产经营活动复杂,产品品种结构多样,产品生产工艺多变,经常发生调整准备,使过去费用较少的订货作业、物料搬运、物流信息系统的维护等与产量无关的物流费用大大增加。

三、构建物流成本会计的设想

在物流成本核算之前首先要明确企业物流成本的目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结果,通过物流成本核算最终要为物流成本管理提供哪些核算指标,将来在物流成本管理上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可利用的信息资料。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对企业物流成本的全面计算,弄清物流成本的实际大小,从而提高企业内部对物流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通过对某一物流活动成本的计算,弄清物流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物流运营决策提供依据;

第三,按不同的物流部门组织成本计算,计算各部门的责任成本,评价各物流部门的业绩;

第四,通过对某一物流设备或机械的成本计算,弄清其消耗情况,谋求提高设备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

第五,通过对某一客户的物流成本计算,为物流服务水平的制定以及有效地客户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第六,通过对某一成本项目的计算,确定本期物流成本与上年同期成本的差异,分析成本升高或降低的原因以及物流成本预算的执行情况。

现行会计核算体系以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的是一般的会计信息,但对于物流成本信息,可以采用在现行会计核算体系的基础上增设辅助核算系统的办法进行核算取得。具体方法是,在相应的成本费用账户下设置“物流成本”辅助账户,其下分设供应物流成本、生产物流成本、销售物流成本等二级科目(或增设费用项目),在各二级账户(辅助账户)下按物流功能费设置运输费、保管费、装卸费、包装费、流通加工费、物流信息费、物流管理费等三级账户,并按费用支付形态(如人工费、材料费等)设专栏。对于发生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因物资流动而产生的耗费先汇集到“物流成本”账户,期末时采用一定的分配标准,计算应由本期损益负担的物流成本,将其从物流成本账户的贷方转出,转入本年利润账户。在利润表中增设物流费用项目,作为利润总额的扣减项目。日常在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进行财务会计成本核算的同时,根据记账凭证的二级账户或辅助账户,登记有关的物流成本辅助账户及其明细账,进行账外的物流成本计算。将各种物流成本归入二级或辅助账户中,最后将各物流成本的二级科目分类汇总即可求得物流成本。

参考文献:

[1] 现代物流课题组。物流成本管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9.

[2] 邵瑞庆。物流成本的计量与核算[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9,(2)。

[3] 尹启华。物流会计初探[J].财会通讯,2009,(31)。

[4] 张晓艳,于艳丽。构建企业物流会计核算模式[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22)。

篇7

摘要:在我国物流业方兴未艾,如何开展高水平而又符合国内市场特征的物流活动,尤其是针对生产企业实际的物流活动却很不够,本文从生产企业与物流企业两个方面分析了物流演进的模式,希望能对物流的进一步普及有助益。

关键词:物流;现状;共同化;配送

“物流”(Logistics)早期是指物质实体从供应者向需要者的物理性移动。我国80年代才接触“物流”概念,此时的物流不单是考虑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货物配送”问题,而且还要考虑从生产者到原材料的采购,以及生产者本身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运输、保管和信息等各方面全面、综合的提高经济效益与效率的问题。

国外物流管理先于企业内部充分发展,而后随着物流共同化趋势的发展,物流子公司、专业物流公司等专门的物流企业相继涌现,是一个由小到大,滚动发展的过程。我国的物流企业出现于90年代初,与企业内部的物流发展几乎同步。由于国内大多数企业内部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物流制度尚未建立,这就注定我国物流企业的建立,不可能基于国内企业对物流的需求,而只能面向一个特定的顾客群——“三资”企业。可喜的是,经过短短10年的发展,我国的一些大型企业如科龙、青岛啤酒、长虹、春兰等著名厂商,或为了进军国际市场,或为了与进入国内市场的国外知名品牌竞争,纷纷将提升企业的物流能力看作加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亦准备将本企业自身的各种物流活动交由专业物流公司。可以说,经过近10年的艰苦创业,我国物流企业终于迎来大发展的春天。但也应看到,随着我国加入WTO在望,国外的大型物流企业会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完善周到的服务,一方面将国际上先进的物流理念导入国内,使社会物流企业服务的对象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势必对国内物流企业造成冲击。因此,国内的物流企业有必要苦练内功,加强管理与学习以便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1我国企业物流

1.1特征

企业中,物流是指工厂从支持生产活动所需要的原材料进厂,直至成品出厂送达顾客全过程的物料流转、移动和储存(含停滞、等待)及与之有关的咨询管理活动,并具有以下特点:

1)社会性厂内物流是社会流通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物资流通的现代化、合理化对生产企业的外委物流、销售物流起着制约的作用。而企业物流各个环节的合理化程度也直接影响社会物资流通的效率。二者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互为前提。

2)经济性完整的物流成本应该包括从原材料开始直到商品送达消费者的全部费用。降低生产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是物流管理所肩负的两大使命。

3)配合性企业物流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生产工艺流程的需要,并以之为核心交织在生产工艺流程之中,配合生产管理的统一运作。

4)动态性企业物流随着生产节拍而准时、均衡地从原材料提供者向产成品方向动态的流动,同时,这种均衡性又是随着生产环境、条件、市场、产品型号、加工工艺、分工方与客户的改变而改变。

5)复杂性产品逐渐向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方向发展,导致了生产的复杂和多变,要求企业生产物流系统必须具有高效率和高柔性的功能。

6)立体性产品的工艺性能要求各类物料在生产过程中分区域管理,同时在异地应解决流水线(总装线)上的零部件的准时化需要。

7)系统性物流活动一端连接着生产、一端连着消费者,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物流系统进行系统综合、系统分析和系统管理等系列过程称为物流系统化。

8)协调性企业物流与工厂的管理是密不可分的。企业以物流系统化为总目标进行物流革新,重新构造微观物流系统。

9)持续性按照生产原理,最佳的生产组合是保证所有资源正常有序的运转。

1.2现状

我国生产企业原有的物流管理形式,源于前苏联50年代的管理基础,采取自货自运与委托国营专业运输企业代运的模式,至今有很多大中型企业几乎沿用这种没有实质性变化的模式(如武汉钢铁公司等)。这与发达国家或跨国集团企业、外资企业(如通用汽车公司、IBM公司等)的先进生产物流管理模式相比,我国的生产管理观念、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物流管理观念和运作手段较落后。加之我国工业基础(设备、资金、工艺、专业化生产、生产结构等)薄弱,导致我国生产企业物流离现代化物流有较大差距。经过五十年的演变,企业物流从节约资源到提高生产率的两个利润源,已有了较为稳定的框架,使我国传统的生产企业物流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具有传统的计划生产的物流模式,即计划性强、劳动密集程度大,反映大多数生产者的思想观念和操作素质、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手段与目前国内平均生产力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发展的日趋国际化,尤其是即将加入WTO,国际物流的现代化发展趋势必将促使我国生产企业物流同步发展。但尚未改变产业结构沿袭传统生产方式的企业必出现停滞、低效、高消耗的传统生产企业物流管理方式与柔性大、成本低的现代化企业生产和管理方式之间的矛盾;或由于人们思想认识的滞后,会出现传统生产企业物流管理形式对物流现代化改造的不理解与排斥,从而导致对传统生产企业物流改造的难度增大。建议:对企业物流的改造,必须顾及全局,力求物流合理化、有效化,推动全员参与,逐步统一认识,逐渐纳入到能与国际接轨。当前,我国企业的物流务必对自身企业物流现状反思,更新物流管理观念,切忌盲目照搬先进国家与企业的先进物流模式,逐步引进和借鉴现代物流模式(如生产物流模式中准时化配送—JIT)并结合我国实情,稳步向现代化物流方向推进,挖掘“第三利润源泉”,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在五年或稍长时间内缩短与经济发达国家企业物流的实际差距。

2我国物流企业

2.1物流企业的优势。

相对于企业内部的物流部门,物流企业最大的优势在于进行物流合理化活动的领域极其广泛,可以与多个企业合作进行物流共同化,参加有关企业集团的全部物流活动,与营业仓库联合协作,开展搬迁物流业务,寻找新货主,合理组织运输及回程车辆的运输等。这些合理的物流活动,都是企业内部物流部门鞭长莫及的。

2.2现状

我国一些沿海大城市,专业物流公司已经出现,但由于这些物流公司成立时间不长,知名度尚需提高(他们的客户多为三资企业),再加上我国城市的物流设施“先天不全”,使他们在经营中困难重重。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模式,使各部门普遍存在自给自足的现象,导致货运市场出现货源封闭,信息不畅状态,必然有物流专业化服务程度低下格局。尤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出现了多主体,粗放型的单车或几部车经营模式,更不利于货运行业的规模发展与规范管理,对国有大中型运输企业的主体地位造成巨大的冲击,使其在运输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和被动地位。目前,社会专业运力提供的服务项目比较单一,水平不高,运输、仓储、装卸、包装等行业的多数企业尚处于传统的分散经营与运作管理,未能形成较为完善、系统的物流服务状态,在一段时期内尚难以达到物流专业化程度。

在公路货运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业内竞争日益激烈,在众多个体与私营业户的包围下,国营(或大集体)大中型运输企业普遍存在经济效益滑坡。由于转变旧观念所用时间过长,改革旧机制、旧经营模式受诸多因素影响(例如,退休经费支出,设备更新,用人与管理机制转变难等),以及经营手段缺少灵活性,自然很难在竞争的市场中找到清晰的市场定位,必然导致竞争力薄弱,缺乏优势,经济效益难以好转,无力在技术装备的改造方面有所投入,不得不仍然使用已不符合市场要求的车型车种。面对运价下降,运力大于需求的不利局面,难以调整运输成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

由于政府的相关部门对运输市场的宏观调控和规划,对优化运力结构和布局,对有形货运市场的动态管理和跟踪等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加之在培养和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运输市场体系上可供操作的有关法规和规定还不健全,使运输行业的法制化管理程度未能达到应有高度,造成运输市场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市场秩序紊乱,运作效率不高,不利于货运市场的健全和发展。

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增长必然推动货运市场向高效率、高灵活、高服务质量发展,这就要求必须具有完备的信息系统,沟通各运输企业之间的信息,发挥互助补缺优势,避免各运输企业各自为阵,相互之间存有各种利益冲突,阻碍运输市场向综合物流运输系统方向拓展。由于整个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而货运市场的主体目前还停留在各自经营、激烈竞争阶段,相对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长此下去,必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在我国即将加入WTO的大趋势下,原有的运输企业应采取多种方式,摆脱目前的困境和不利局面,力争在二~三年内完成向专业物流公司的过渡(可合资、参股、兼并、转制等),积极参与为外资、中外合资企业进行物流服务,努力扩大市场的服务面,在动态运作中逐步完善和发展自身实力。

物流公司如何开展适合国内企业的物流作业,可借助外资企业这块市场来提高物流的服务水平外,要想进一步发展壮大就必须肩负起在社会上推广、普及物流的重任,能否持久、有效的进行这项工作,扩大第三方物流服务范围是物流企业成败的关键。

2.3物流企业服务于企业物流的运行机制

在当前我国物流业尚处于启步阶段的状态下,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服务于企业物流的运行机制应立足于:灵活、高效、动态、优质服务与管理,并能与国际物流运作惯例接轨的运行机制。

1)以良好的管理和服务功能,为货主及时提供货物分类、包装、批发、装卸、中转、加工、联运和保障运力服务,并提供物流设计、优化运力、选准路径、沟通信息、代办运输中各种手续(报关、报检、仓储理货等)。在全国相关货物集散中心设立若干受理网站,向货主提供信息源、网络联系、上门服务、实现直接的门对门服务,达到方便、省时、经济的物流全过程。

2)针对能长期服务于大型企业的稳定大宗货源,可与货主签订长期服务合同并公证。为消除货主心理上的不放心,可主动预付适量资金作为风险抵押,以获取包贮、包运组织形式的联运业务。对于零担货与散装货,通过信息沟通与传递,积极组织仓储,及时组织运力,做到稳妥而安全的货运服务。

3)在动态运作与管理中,不断改善服务内容与质量,增强自身素质,提高资质标准,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与吸引力,向货主提供全方位的合理运输与仓储方案,提出尽力减少货损货差的措施,提示优惠运费结算方式(如每月结算一次或其它结算形式)等。

4)为三资企业提供符合国际物流运作惯例的优质服务,对于涉及到国际物流的企业则应制订物流服务全程的供应链计划和保障条件,以良好的信誉和灵活、高效、服务到位的手段展示实力和形象,为进一步扩大服务面并争取更多的客户打下雄厚的基础。

5)不断寻找降低物流成本的空间,既保证自身经济利益又考虑货主的切身利益,货运过程做到安全、可靠、到达及时(JIT),在不断发展的市场中提高竞争力,适度保持企业经济低成本高效率的运作模式,在一定的时期内逐步转变为现代化物流企业。

2.4物流企业服务于企业物流的模式

针对上述所作的种种分析,建议物流企业应从培育物流市场做起,量力而行,通过采用灵活的物流策略来弥补现今存在的物流设施的不足。

1)加大对国内企业的宣传、推广力度,努力扩大客户范围。针对国内企业对现代物流认识不多,企业内懂物流的人员少特点,物流公司应针对那些有能力开展物流活动但又不知从何处入手的企业,通过邀请对方来公司参观,为对方免费培训物流人才等方式来推广现代企业物流知识及提高物流公司的知名度,努力培育、挖掘潜在的顾客群。对流动资金不足的企业应采取灵活的结算方式,为更好服务于生产企业,应将以一个月为周期的结算方式转向与生产企业的生产周期相适应的结算方式,这对于争取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是很重要的举措。

2)努力参与到企业各个环节的物流活动中去,与之建立一种共存共荣的伙伴关系。针对国内企业“重生产、轻流通”的特点,物流企业从帮助对方改进供应与生产物流,提高生产效率入手与企业开展合作会更容易。因为供应、生产物流是销售物流的前提与基础,很难想象一家供应、生产存在巨大浪费的企业会有出色的销售物流服务。依据前章对我国生产企业物流现状的论述,生产企业的物流现代化水平较低,物流公司可利用自身在物流管理方面的优势,与企业开展合作,扩大公司的业务范围。物流公司可以凭借自身在流通领域的优势帮助企业采购原材料、零配件等,并以企业生产流水线为中心展开分供方到供方的配送。如此,企业减少了库存保管费用,提高了物流意识,物流公司也可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介入到企业的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销售物流服务中去。

3)以人为本,运用灵活的物流政策开展高水平物流服务。在中国开展物流活动,最忌讳不顾实际情况投入大笔资金购买昂贵的物流设备“赶时髦”。目前,我国的特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和沈阳等城市道路堵车现象较严重,成为发展城市物流业的瓶颈。如果发展货柜车配送,势必事倍功半。针对中国人力资源丰富的特点,沃氏公司采用装配冷藏柜的自行车为其生产的冰淇淋进行配送;可口可乐雇佣了成百上千的“街道委员会”成员用手推车和自行车代替机动车难以到达的地区进行配送。这些灵活的配送策略都取得了成功。

4)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我国的物流企业中学物资管理出身的管理人员少,大多是半路出家,对物流业如何进一步发展缺乏应有的远见卓识。他们自身对物流理论与实践接触不久,甚至有一种将物流神秘化的趋向。其实,在国外,成功的物流专业公司早已将“神秘的物流”送(配送

)入了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是十分大众化的事业。物流业的发展需由精通物流管理的人才采取适合我国的物流经营策略,最终将物流业大众化,一般化,转变为人人都能消费得起的服务。因此,物流企业可以与院校、研究所中的相关机构合作,通过参与对具体物流课题的研究或派遣人员进修等方式,既可提高自身的物流作业水平,又可以从中培养、造就物流人才。

参考书目

[1]日通综合研究所.物流手册[M].北京:物资出版社.1986

篇8

关键词:采购;供应链;物流成本管理;控制方法

物流是第三利润源,加强采购中物流成本控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7年末世界石油价格冲高到每桶99美元的历史性最高价位,再加上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升,使得漳州市以低廉的劳力和原材料为主的制造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第一和第二利润源已经枯竭,企业迫切需要重新寻找新的利润源——物流领域的潜力。对于生产企业,物流在企业生产成本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大约在l0-35%之间,起着“成本中心”的作用。由于材料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例往往达50%以上。因此控制采购成本,是一个企业不断降低产品成本、增加利润的重要和直接手段之一。从目前阶段来看漳州市企业在物流采购领域减低物流成本的空间是比较大的。

一、供应链物流成本相关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加深了对当今中有关计量物流成本的缺陷的认识,即从分销过程来看,期间发生的成本常常衡量的是单个物流职能的成本,它无法涵盖整个分销过程发生的所有成本。此外,经济活动中的效益背反原则同样也存在于物流活动中,这一方面反映为物流成本与物流服务水准之间存在着此长彼消的关系,另一方面,物流的各项活动有时也处于效益背反的状态。由此可见,物流系统就是以综合成本为核心,按最低整体成本的要求,使整个物流系统化。它强调的是调整各要素之间的矛盾,将它们有机结合,使物流总成本最小。一般物流管理的主要对象是采购销售物流和生产物流,追求局部利益最大化;而供应链物流管理的范围不仅包括采购销售物流和生产物流,还包括回收物流、退货物流、废弃物流等逆向物流。

所谓供应链物流成本,指的是与特定企业在整个供应链运作过程中与物流作业相关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消耗或支出。作为一种共生型物流管理模式,供应链物流管理强调供应链成员组织不再孤立地优化自身的物流活动,而是通过协作共同提高供应链物流的整体效率。物流是物质商品流的全过程,因此,物流成本管理涵盖了整个企业供应链运作流程。这些流程主要包括以下费用。第一,采购物流费,指生产企业从原材料、包装材料等物品的采购方到进货方,全过程商品移动所发生的各种物流费用。在这一费用中,为实现交易而产生的运输费、保管费、装卸费等物流费用在原来的中,都分别计入原材料费、包装材料费、采购商品等其他费用中,没有能够综合一致地反映出来。此外,像生产物流费,即原材料进货后,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为生产成品而发生的物流费用,这一费用在原来的核算体系中是计入生产费用中的,并没有算进物流费用中。所有这些,都是供应物流费用核算过程中应当考虑的要素。第二,企业内物流费。第三,销售物流费。第四,逆向物流。

二、漳州企业采购中供应链的物流成本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采购商与供应商沟通欠缺,互相封锁信息

每个企业的采购部门与上游的供应商各自独立。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没有进行充分的沟通。很容易导致采购行为的盲目。致使采购物流成本加大。

(二)无法对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交货期进行事前控制,经济纠纷不断

采购部门对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交货期、售后服务等采购细节只能在采购发生当中进行交涉,很难在合同中规定并在事前进行控制。一旦有问题。很容易导致纠纷,断送双方的合作关系。有时甚至是长期的合作关系也会毁于一旦。

(三)与供应商的关系是临时的或短期的合作关系

采购商与供应商的合作总是针对每一笔合同。即使合作过很多次,也从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而且双方只考虑各自的利益,彼此讨价还价,竞争关系大于合作关系,增大了采购的成本,也加大了采购的风险。

(四)供应商响应用户需求能力迟钝

采购商根据客户需求对供应商提出相应的要求,供应商从本身利益出发,或者根本不考虑最终用户的需求,或者推诿搪塞,以致对市场的反应能力下降,贻误战机。

(五)订单与供应商脱节造成大库存

订单与供应商脱节造成大库存,占用大量流动资金。供应商通过采购商了解市场的变化,而市场瞬息万变,采购商、供应商得到的信息不准确、不及时,导致不能及时备货,或者很容易造成双方库存积压,流动资金占用加大,成本上升。

(六)物流服务与物流成本间的制约关系

1、构成物流成本的各个环节费用之间的制约关系。如果为了降低库存采取小批量定货,则会因运输次数增加而导致费用上升;运费和保管费之间也存在着制约关系。

2、各子系统的功能和所耗费用之间的制约关系。任何子系统功能的增加和完善都必须投入资金。如信息系统功能的增加必须购置硬件和开发计算机软件;而要增加仓库的容量和提高进出库速度,就需建设更大的库房并实现机械化、自动化;在实际中必须考虑在财力许可的范围内改善物流系统的功能

(七)不能与时俱进地实行管理创新

漳州现有的传统企业管理体系突出企业各部门管理、层次管理和各工作环节的线性衔接,但由于需求变化越来越快,生产产品和服务过程变得更加复杂。漳州市企业的发展战略常常难以体现消费者的需求,因而也就不能反映市场的化。面对市场“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的要求,传统观念体制和技术的限制导致管理滞后。与物流业“快速反应”的要求不适应。

三、解决采购中物流成本过高的措施

(一)维持合适的库存

现在的制造产品特别是高科技产品贬值速度特别快。因此,零库存的概念大行其道。零库存并不是意味着绝对的清空库存或把库存压力推到供应商的手中,而是在满足供应的情况下努力使得自身库存水平达到最低限度,从而达到减少无效运输和库存的目的,最终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减低物流成本。进行采购分析要考虑到前置期和需求量两个因素。分析采购时,首先是考察所接收到的订单情况,参考过去“特定时间段内”需求量的平均值和变化的幅度,把这两个值进行加权计算,得到未来的计划。然后需要计算供应商的历史供货情况,即“特定时间段内”供货数量的平均值和变化的幅度,以计算出对供应商比较合适的交货周期和交货数量。

(二)考虑采购本地化原则

许多先进的生产商都开始实行本地化。供应链的节点之间的距离越长,其节点之间的运输成本越高,其物流程序越多,快速反应能力越慢,其最终的物流成本越高。解决的办法是压缩其供应链节点之间的绝对距离,使其生产要素在一定的范围内聚集,最终达到产业聚集的目的,从而使得物流由门到门的服务提升到货架到货架的服务。

(三)对供应商进行分类

“效率只有通过分享信息和共同计划才能得到提高”。在作为其管理基本概念的物流供应链管理的操作过程中,必须把供应链的帮手数量限制在尽可能少的地步,把原来的松散联合变成严谨的独立企业的群体,变成一种致力于提高效率和增加竞争能力的合作力量,凡是参与供应链安排的企业和生产厂商要有共同的信念,都有各自的表现角色。因为多一个不必要的帮手就会发生一笔不必要的费用,增加生产经营成本,而且还会节外生枝,降低供应链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所以要对供应商进行相应的管理和分类。通常根据风险和支出把供应商划分为四个部分

1、对于杠杆品项(低风险和高支出)的供应商,其管理重点主要是通过现货采购取得尽可能低的价格或成本,而不必考虑参与其中的是哪个供应商,从而减低其采购管理的成本。

2、对于常规品项(低风险和低支出)而言,与供应商的重点是使供应商同意或承担管理的重负,以达到减低采购人员的成本的目的。

3、对于瓶颈品项(高风险低支出)可以要求与供应商建立更为密切的关系以定额合同的形式保证供应的连续性。

4、可以把前面节省下的资源全部投放到关键品项(高风险高支出)。通过与供应商共享专业知识、信息、成本和风险,来保证该品项能够充分满足企业的要求。

(四)应该从整体出发对物流成本的控制进行分析

1、内部价值链分析。内部价值链分析就是不仅要注意生产过程,而且要关注生产之前和之后的作业,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最终达到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

2、外部价值链分析。即供应商和最终顾客之间的关系分析。供应商不仅生产着企业用于价值链的多种产品或服务,而且在其他方面也影响着企业,如供应商发货频繁可以降低企业的库存需求。最终顾客也有其价值链,如那些订量少、事先不确定的顾客成本比那些订货量大、事先确定的顾客成本要高。

3、通过供应链上的资源共享来降低成本。供应链管理中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为各节点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对于共享资源,产品的成本与分摊资源费用的产品数量有关,分享这类资源的产品数量越多,分摊到产品中的成本就越低。这些共享资源费用包括:产品的研究开发费用、资源的采购费用、信息使用费用、信息传播费用、建立和使用销售渠道的费用、交易费用、市场开发费用、知识革新成果和的共享。增加使用这些共享资源的规模和频率,可以降低成本。比如,设置与供应商共享的关于生产计划和生产实绩的数据库,供应商可以随时扫描数据库提供的信息,由此判断什么时候需要配送什么样的货物,保证按时送货,而不必坐等订货通知。由于从该数据库还可以得到企业以后的生产计划,供应商在此基础上能及时制定自己的生产计划,这种信息资源的共享,让企业与供应商同时降低了库存费用和管理费用。

(五)利用信息集成化管理系统来降低成本

在信息时代,如果没有一套以计算机为中心的高效信息集成管理系统,降低成本将成为空谈。供应链管理主要采用EDI(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和INTERNET(国际互联网)实现节点企业之间的信息集成。

1、利用EDI(电子数据交换系)简化了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交易过程,节省了人力费用,降低了纸张使用成本,缩短了交易时间,提高了交易效率。

2、利用INTERNET(互联网)的信息集成模式,在企业内部建立起高效的内部网,以保证信息在企业内部流动的顺畅;然后再与供应商、经销商、最终顾客等建立起跨组织的外部网,以达到电子商务、同步作业、资源共享的目的。由于INTERNET是一个开放的公共网络,可使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以较低的成本开展实时的信息与沟通,从而使供应链信息集成的成本大为降低。

3、利用CIMS(集成制造系统)将企业全部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信息(市场需求信息、资源信息、管理信息等),以及生产经营过程(从产品设计、物料采购、生产计划、制造到销售和服务)进行系统的有机管理和控制,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4、还可以利用集成自动定货系统、电子收款系统等等与EDI、INTERNET相结合,有效地降低了成本。

5、利用团队精神和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密切合作来降低成本。在供应链中,每个节点企业都能够信守供应链协议,相互配合、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信任,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这样就能够避免或减少各个环节之间的很多延误和浪费,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共同目的。

长期以来,一些企业片面追求内部库存成本、采购成本、运输成本的降低而忽略了供应链总成本,未能使供应链整体效益最优,经常出现效益背反现象。供应链的物流成本控制应根据供应链的特点,站在供应链的高度用战略的观念来进行成本控制,供应链各成员企业需要在信任、合作、成本透明、信息共享基础上,降低供应链物流总成本,增强供应链的竞争优势,保持成本领先。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决策企业物流建设

2008年5月1日,杭州湾跨海大桥正式开通,位于宁波市北仑区的梅山岛保税港区也已被国务院批准成立,进入建设阶段,这对宁波市招商引资工作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笔者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接触过许多来宁波开发区投资的外商,通过与他们交流,了解了外商投资决策的程序和影响决策的因素,认识到外商在投资过程中,对物流的重视程度,同时也加深了对物流的理解,笔者认为在当前企业成本上升、美元持续贬值的经营环境下,只有提高物流管理水平,才可能增加企业竞争力,提高利润。本文拟结合宁波市招商引资重地——北仑区的实际情况谈谈加快企业物流建设的必要性以及提高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途径。

一、物流是第三利润源泉

1.物流的概念

物流(PhysicalDistribution)一词源于国外,最早出现于美国,1915年阿奇·萧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一书中就提到物流一词,并指出“物流是与创造需求不同的一个问题”。现在欧美国家把物流称作Logistics的多于称作PhysicalDistribution的。Logistics包含生产领域的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中的物料搬运与厂内物流和流通过程中的物流或销售物流即PhysicalDistribution,可见其外延更为广泛。物流可以定义为“是指物质实体从供应者向需求者的物理移动,它由一系列创造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的经济活动组成,包括运输、保管、配送、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及物流信息处理等多项基本活动,是这些活动的统一”。

2.企业物流

物流的分类方法包括宏观物流和微观物流、社会物流和企业物流及国际物流和区域物流等。

企业物流是从企业角度上研究与之有关的物流活动,是具体的、微观的物流活动的典型领域。可以区分为以下具体的物流活动:

(1)企业生产物流:企业生产物流指企业在生产工艺中的物流活动,实际上已构成了生产工艺过程的一部分。企业生产过程的物流大体为:原料、零部件、燃料等辅助材料从企业仓库或企业的“门口”开始,进入到生产线的开始端,再进一步随生产加工过程一个一个环节地流,在流的过程中,本身被加工,同时产生一些废料、余料,直到生产加工终结,再流至产成品仓库,便终结了企业生产物流过程。

(2)企业供应物流

企业为保证本身生产的节奏,不断组织原材料、零部件、燃料、辅助材料供应的物流活动,这种物流活动对企业生产的正常、高效进行起着重大作用。

(3)企业销售物流

企业销售物流是企业为保证本身的经营效益,不断进行销售活动,将产品所有权转给顾客的物流活动。

(4)企业废弃物回收物流

企业在生产、供应、销售的活动中总会产生各种边角余料和废料,这些东西的回收是需要伴随物流活动的,回收物品处理不当,往往会影响整个生产环境,甚至影响产品质量,也会占用很大空间,造成浪费。

3.物流是“第三利润泉”

我们曾接触过这样一个项目,计划把位于加拿大和美国交界的阿拉斯加冰川水通过30万吨散装货轮运到中国,通过管道分装,再通过装瓶灌装送至市场。这个项目是否可行的关键就是物流,可以说,物流成本对这个项目具有“一票否决权”。许多投资项目能否在中国成功落户与这个例子一样,关键取决于物流效率。在今天的国际工商业界,降低物流供应链的成本已经成为经营管理的首选重点。物流领域已成为继降低资源(人工和材料)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及通过扩大市场销售获取更多利润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

二、北仑区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尽管我国物流业近几年有了较快发展,许多企业也对物流管理有了一些认识,但通过对北仑区内的内、外资企业的调查、了解,我们发现,一些外资企业,已经导入准时制生产方式,物流效率较高,对物流理念的理解比较深入,在仓库设置、物品存放、运输等各环节,都有具体设计规划、标识,实施也比较到位。而一些民营企业与这些外资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面在下面几个方面:

1.物流理念认识不足

企业经营者,重生产轻管理、重工艺轻物流,对现代物流对新经济时代中企业生产营销的巨大支撑作用和“第三利润源泉”的潜在能力缺乏应有的认识,墨守成规,缺乏物流革新精神。

2.企业的组织机构设计不合理、不科学

企业的计划、采购、供应、存储、运输等物流活动分属于各职能部门,各部门和各物流环节因没有统一管理,只对上级负责、容易强调部门利益而没有全局观念。

3.物料储放、运输混乱

企业总体布局一般没有进行物流的规划设计,企业现有的总体或局部的物流格局不清晰,物料流混乱,物料流转时间长,交货周期长,空间浪费大。

4.物流信息管理的基础工作薄弱、效率低

采购信息、供货信息、供货质量信息、库存中各种物资的历史分布等物流的基础数据没进行很好的归纳整理;没有利用看板管理、颜色管理等目视管理方法进行信息共享,信息网络没建立。

5.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

技术装备落后、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

6.物流成本方面管理滞后

相关物流系统一般没有采取总成本控制、物流成本模糊,分部门核算时总成本不清,各种物资、人员、设备设施和时间效率的浪费现象普遍存在,没有采用先进的物流比较成本。

三、如何提高企业物流管理水平

可以说我国的企业现在都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因为即使在国内,也有众多外资企业同我们竞争。如果要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物流管理水平。

1.物流管理的定义

物流管理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

物流管理的内容包括:

(1)对物流活动诸要素的管理,包括运输、储存等环节的管理;

(2)对物流系统诸要素的管理,即对其中人、财、物、设备、方法和信息等六大要素的管理;

(3)对物流活动中具体职能的管理,主要包括物流计划、质量、技术、经济等职能的管理等。

2.物流系统化

物流系统就是指在企业活动中的各种物流功能,随着采购、生产、销售活动而发生,使物的流通效率提高的系统。这种系统大致可由作业系统和信息系统两个系统组成。

(1)作业系统就是在运输、保管、配送、装卸、包装等作业中,引入各种技术,以求自动化和效率化,同时,使各功能之间能完满地联接起来的系统。

(2)信息系统也称物流信息系统,在企业活动中和其他的功能——采购、生产、销售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使从定货到发货的信息活动更完满化,从而提高物流作业系统的效率。

3.提高物流管理水平的具体对策

(1)建立企业物流成本构成模式与物流管理会计制度

在很多企业中,物流成本在企业销售成本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企业物流总成本是企业产品在实物运作过程中,如包装、装卸、储存、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处理等各个环节所支出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总和。企业要明确物流成本的构成,全面、正确的把握包括企业内外发生的所有物流成本在内的企业整体物流成本,以企业整体成本为对象削减物流成本,建立企业物流成本的构成模式,从原来财务成本费用中剥离出属于物流成本范畴的内容,能准确判断和计算企业现有物流成本及其构成情况。分析和比较物流成本与制造成本,物流费用与其他费用之间的关系,建立科学的物流管理会计制度,使物流成本管理与财务会计在系统上联结起来,切实掌握物流系统的成本。分领域全面清理物流系统的资源配置,建立物流成本数据库,建立物流成本科学的比较依据。

(2)在企业内部,充分利用7S、看板管理、颜色管理等手法,加快企业物流速度,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物流速度越快,所需流动资金越少,同时,尽可能减少流通环节和节约物流时间,尽可能直运输、减少物资集中和分散运输的次数,实现效率化的配送,从而加快企业物流速度,降低企业物流总成本。

(3)在企业外部,与上、下游企业配合,构建一体化物流战略

企业要努力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合作形成一体化供应链。实现由生产企业、销售企业、消费者组成的供应链的整体化和系统化,构筑一体化物流战略,使整个供应链利益最大化,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和供应链成本。

(4)借助第三方物流公司或成立物流子公司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在控制物流成本方面,欧美国家采用较多的是物流的外包,或称第三方物流或合同制物流。它是利用企业外部的分销公司、储运公司或第三方货运人执行本企业的物流管理或产品分销职能的全部或部分。其范围可以是对传统运输或仓储服务的有限的简单购买,或者是广泛的,包括对整个供应链管理的复杂的合同。

除了通过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来削减物流成本外,建立企业物流子公司也是货主企业控制物流费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物流业务仍然处于货主企业的总体控制之下,与此同时,通过子公司的独立经营,来实现物流成本的下降。成立物流子公司后,一方面由于物流子公司是一个自负盈亏的独立经营实体,因而在内部费用管理上会更有效,可以更好地消除设施、设备的重复投资、人员费用过大等现象,遏制物流成本上升的一些主要因素;另一方面,从各经营公司来说,物流作业全部外包给物流子公司,物流费用支出将能在财务报表上明确地表示出来,进而有利于促进各经营公司销售上的成本效益管理,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在北仑区的一些大型石化、钢铁企业,已经采取第三方物流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如何更好地通过招商工作提高北仑区企业物流管理水平

1.充分利用港口优势,引进高水平的物流企业,促进北仑区物流企业发展

宁波市北仑区“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奋斗目标:把北仑区域建设成为长三角南翼的国际航运中心和服务全省、辐射华东的区域性港口物流中心;2006年2月,宁波市“十一五”规划再次确定,北仑临港产业区是宁波市临港大工业基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石化、能源、钢铁等临港工业和现代物流业。拥有天然深水良港的北仑区,区位优越,港口集疏运网络正在逐步建成,发展港口物流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世界港口发展的经验证明,要成为国际航运中心,首先要成为区域物流中心。因此,在今后招商工作中,我们要加强对国际知名物流公司的宣传,吸引这些高水平物流公司来北仑区投资。由世界500强企业马士基集团投资的宁波龙星物流有限公司,去年上半年落户北仑,该项目现已投产年可处理25万TEU。

引进第三方物流公司,为北仑区企业第三方物流提供良好的选择。初步调查预测,2007年区域内大中企业物流业外包达30多亿元,按照规划,北仑区2020年1000亿元的GDP,相应所产生的企业配送物流服务增加值将至少达100亿元,地方将增收至少5亿元。

篇10

关键词:物流成本;制造企业;二级账户;物流成本分析表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客户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制造企业利润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原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获得规模效益,或者采用降低单位生产成本的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于是企业不得不通过缩短产品生产管理周期,降低业务流程运行成本,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达到增长利润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对物流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法宝,而控制是需要系统、详实的核算作为依据,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物流成本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构建物流成本的核算体系,达到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一、物流成本的相关理论

(一)企业物流成本的概念

按照我国2006年9月的《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中的解释:企业物流成本是指企业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包括货物在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物流管理等过程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以及与存货有关的流动资金占用成本、存货风险和存货保险成本[1]。

(二)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的核算范围

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的核算范围包括指企业在进行供应、生产、销售、回收等过程中所发生的运输、包装、保管、输送、回收方面的成本[2]。

(三)制造企业物流成本常见的核算模式

我国现行的财务制度中并没有独立的“物流成本”账户,并没有形成规范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而是将发生的物流费用分别计入到“材料采购”“生产成本”“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等账户中,当物流成本越来越被广大制造企业重视时,才将物流成本的核算纳入企业内部管理范畴,并且不同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可以采用不同的核算模式。目前,大多数企业采用不改变现有的财务会计核算模式,在相关成本费用账户中增加“物流成本”明细核算账户,并增加明细级辅助核算账户,从而达到既能不影响财务正常核算,还能同时增加“物流成本”辅助核算账簿,达到对物流成本进行连续、系统、全面记录的目的,以便于对物流成本进行相关管理。

二、SD公司物流成本核算现状

(一)SD公司简介

SD公司作为一家民营制造企业,成立于1997年8月,主要是面向各大钢铁厂生产镁碳质补炉料、转炉投补料等各种耐火材料及铝铁合金等合金系列。随着钢材市场的从兴旺到萎靡,公司在扩大生产规模后,就面临订单不足的现象,继而使物流成本的控制进入到管理层视线。但是,SD公司并没有成立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对物流成本进行单独核算,在企业运转过程中产生的物流成本被纳入到各项成本费用中进行核算。

(二)SD公司物流流程及物流成本的范围

公司生产的产品类型较多,但是业务流程相近,整个物流过程是:销售部拿到客户订单后,财务部进行订单审核,转交生产部,仓库发出原料购货请求,供应部选取供应商进行采购,到货后有质检部进行验货,原料直接进入生产车间进入生产环节,同时所需的辅料由仓库装卸搬运到生产车间进入生产,生产过程中质检部随时进行检验,产品在生产结束后打包后直接交合作的运输公司运送给客户,生产废渣运送到废料处理中心进行脱污处理后作为废品处理。在整个物流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在订单处理、采购、质检、辅料存储和运输、包装、销售、废渣回收等具体环节里,均涉及到公司的物流成本。

(三)SD公司对物流成本核算的诉求

正如前文所述,SD公司是面对钢厂进行产品生产的制造企业,其客户单一,虽然产品的质量被客户所认可,但是目前市场环境的不景气,导致近两年公司的订单大大减少,由原来的大批量生产转为小批量生产。而企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控制、生产技术已经很成熟,几乎没有提升空间,经过深入的财务分析,管理层将目光投向了对物流成本的控制。但目前,SD公司对物流成本的核算仅能对销售环节的物流成本进行单独计量,并没有对其他环节的物流成本进行单独核算。由于缺乏完整的物流成本信息,管理层很难获得准确的物流信息,更谈不上控制物流成本,达到进一步优化公司业务流程的目的。因此,SD公司的管理层迫切需要建立合适的物流成本核算管理机制,达到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三、SD公司物流成本核算的设计

企业的物流成本中存货占用自有流动资金所发生的机会成本,这部分物流成本的核算,可以利用期末存货账面余额与当期行业基准收益率的乘积来计算得来,核算也相对简单,其大小也取决于期末存货的账面余额。而经过长期摸索SD公司已经在控制库存方面采取了有力措施,因此这部分物流成本对于公司而言已经没有太大的控制空间,这里对SD公司物流成本核算的建议并不包括这部分物流成本。

(一)SD公司物流成本的分解

如前文所述,SD公司物流成本发生在订单处理、质检、辅料存储和运输、包装、销售、废渣回收等具体环节,在对公司业务流程进行详细询问和实地考察后,我们将其分以下几个部分:1.供应物流成本。由于公司在采购环节采用的到货价格,即采购环节发生的运输费用由供应商支付,并且直接运送到生产车间,因此这里的供应物流成本主要包括是材料在验收环节所发生的物流成本,主要指质检部相关人员职工薪酬、耗费化验用材料费、化验设备折旧费、维修费、水电费等。2.生产物流成本。包括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辅料存储和运输过程、生产环节、质检环节中发生的物流成本,主要指的是为辅料存储所发生的保管人员的职工薪酬、专用仓库的折旧费、运输过程中所发生的运输人员的职工薪酬,动用公司自有的运输工具所发生的折旧、维修费和燃料费等,购进的主料在进行生产时所发生的将其运送到不同作业区的人工费用及相关运输工具所发生的折旧费等,生产结束后打包所发生的人工费用,质检部门进行检验时发生的相关人工费用、耗费化验用材料费、化验设备折旧费、维修费、水电费等。3.销售物流成本。包括公司在销售环节发生的物流成本,主要指公司将产成品运送给客户所需要的支付给合作运输单位的运输费、装卸费和其他保险手续费等。4.管理物流成本。包括在公司内部进行物流管理活动时发生的订单处理等物流成本,主要指公司在供应部和销售部共同指定的专人进行订单处理和原料协调时所发生的人工费用、相关设施的折旧费用、水电等。5.回收物流成本。包括公司在生产完工后产生的废渣处理过程产生的物流成本,主要指将废渣运送到指定废料处理中心所发生的运输人员的职工薪酬和动用公司自有的运输工具所发生的折旧、维修费和燃料费等以及支付给合作运输单位的运输费用。

(二)SD公司物流成本的核算

在对SD公司的业务流程进行分解分析后,我们不难看出SD公司完全可以遵照一般企业做法,在对物流成本进行核算时在各成本费用的一级账户下设置“物流成本”的二级账户。其借方登记物流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贷方登记分配或转出的物流成本,期末一般无余额。根据SD公司的实际情况,在“物流成本”二级账户下按照业务流程设置“供应物流成本”“生产物流成本”“销售物流成本”“管理物流成本”“回收物流成本”五个三级账户,在三级账户下还可按照支付形态设置“材料费”“人工费”“运输费”“折旧费”“水电费”“办公费”“仓储费”“维修费”“外包费”等四级账户。这样“物流成本”作为二级账户,并不对原有的成本费用类一级账户核算产生影响,如“供应物流成本”应归集到“管理费用”或“原材料”账户;“生产物流成本”归集到“制造费用”账户中,采用对应的分配方法再归集到“生产成本”账户;“销售物流成本”归集到“销售费用”账户,“管理物流成本”和“回收物流成本”归集到“管理费用”账户,物流成本就随之对应的一级账户参与企业正常的核算。在实际操作中,账户设置是根据公司管理的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就目前而言公司只需要对各业务流程中发生的物流成本进行核算,以考核各相关部门的业绩,就设置三级账户即可,随着公司管理的不断深入,需要对各物流成本的支付形态进行分析,就设置更明细的会计账户进行核算。

(三)SD公司物流成本分析表的编制

根据SD公司正常的财务核算的过程中,单独设置“物流成本”辅助核算账簿,对“物流成本”进行归集与分配,在月末或者年末时编制“SD公司物流成本分析表”,对SD公司的供应、生产、销售、管理、回收等环节上发生的物流成本进行归集、分析,也可以对最终的支付形态进行归集分析,编制成相关的物流成本内部报表,为管理层提供科学客观的物流成本信息,从而为公司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管理水平提供可靠依据。在编制分析表过程中注意可比性和有效性,根据公司的实际需要进行编制,当确定出编制内容后,应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不变,保证前后期的一致性,形成相对稳定的分析报表,便于确定公司物流成本的评价标准,寻找公司合理控制物流成本的措施,便于以后各期物流成本的有效控制。

总之,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的核算需要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企业的业务流程,围绕企业核算目标,制定相应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从而建立完善的物流成本控制措施,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涂传清.国家标准《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的不足及改进建议[J].中国流通经济,2010,(10):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