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地建设范文

时间:2024-02-01 18:10: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然保护地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自然保护地建设

篇1

关键词:大兴安岭 生态旅游资源 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S7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a)-0-01

1 大兴安岭地区自然保护区建设成果

1.1 自然保护区建设成果

目前,大兴安岭地区共有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类型自然保护区28处,其中国家级保护区5处,分别为呼中、南瓮河、双河、绰纳河、多布库尔国家级保护区,总面积720124 hm2;省级保护区3处,分别为北极村、岭峰、盘中保护区,总面积261000 hm2;地级自然保护区11处,分别为北庆貂熊、大青山、干部河、绣峰、塔林、常青、呼中原麝、嘎啦河、河泥碳藓、额木尔河、呼源钻天柳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5处,分别为金沟、吴家碑尼河、那都里河自然保护小区、倭勒根河、额木尔河入江口湿地自然保护小区;保护地4处,分别为哈拉巴奇、门都里河、依西、湖通河自然保护地,总面积758215 hm2。省级以上林业自然保护区面积981124 hm2,占全区总经营面积的11.75%。初步形成类型齐全、布局合理的自然保护区网络

1.2 形成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优势

区内原始生态类型齐全,几乎容纳了大兴安岭寒温带原始林区所有的陆生、湿生、水生生物类群的物种。区内大兴安岭寒温带针叶林,森林湿地景观、寒温带典型水域内陆湿地生态系统及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①湿地景观。在本区宽阔河谷地带,地势下降平缓,流速不大,降水很难排出,加以冻层的普遍存在和分布,使土层透水性极差,故水分大多滞留于地表,故多沼泽化,而使其流域几乎全部形成沼泽,从而形成特有的森林湿地、湖泊湿地等景观。②水域景观。全区内河流山溪密布,水流湍急,河道曲折,湖泊相连,水量适中水体清澈,两岸风景秀丽,是理想风景河段。③生物景观。古树名木。呼中自然保护区是一块未经开发的处女地。未经过采伐作业,区内保存有许多古树,最大的林木径级达100 cm以上,高达30 m以上,古树参天,甚为壮观,这是周边地区乃至东北地区范围内也很少见到的。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有鸟类216种,兽类49种,两栖、爬行和鱼类44种,列入国家保护的Ⅰ、Ⅱ级动物有56种,这些物种多属耐寒动物群落典型代表物种。保护区内的原始森林环境为这些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它们的种群数量在不断扩大。因此,保护区也是观赏寒温带鸟、兽的理想场所。

2 自然保护存在的问题

(1)是资金不足;旅游基础设施老旧;宣传力度不够;群众保护意识淡漠等等。山地范围内违法开垦、排放湿地水资源、挖沟筑坝、擅自采沙、取土、放牧等破坏自然保护区的违法行为,导致植被破坏现象严重。(2)是地方法规不健全,管理机构不健全,从事湿地保护管理的专业人员缺乏。国家也从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扶持。《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规划》中提出,为促进林区经济转型和生态保护,将设立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予以支持。新设的专项资金将以推进林区产业转型和吸纳就业再就业为主要目标。事实上,光投入钱还远远不够。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的研究员李渤生曾指出,要学会利用高品位的森林资源。现有人才中,具有专业素养的人更是凤毛麟角。(3)是全区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分布、动植物资源状况、利用现状等资源数据还没有详细的资料和档案,更缺乏深层次的研究,保护工作盲目性大,不能实现统一部署、综合管理。

3 改进措施

3.1 积极划建保护区,保护区域不断扩大

进一步提升保护区的保护功能,加快了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步伐。对已划建的保护区从更有利于森林资源保护和提高保护区功能上考虑,本着有利于保护区建设和科学管护的原则,对部分保护区进一步区划调整;对于一些濒危物种的重点分布区域、典型的寒温带湿地和生态脆弱区域,通过划建保护区、保护小区、保护地等措施,增加保护面积,构建布局合理、特征显著、结构完整的自然保护网络。

3.2 保护区管理机构要不断健全,管理体制逐步理顺

新晋升的双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多布库尔、绰纳河、盘中、岭峰、北极村)健全了管理机构,理顺了管理体制,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全区林业系统已建有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类型自然保护区28处,总面积173.93万 hm2,占全区总面积的20.8%,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编制了《保护工程总体规划》,合理规划保护布局。按总体规划要求,到2010年,自然保护面积达到1,650,000 hm2,占全区总面积的19.8%;到2030年,自然保护面积达到2,450,000 hm2,占全区总面积的29.3%,形成布局基本合理、类型较为齐全、功能更加完善的自然保护体系。

3.3 保护区立法不断完善,执法力度不断加大

保护区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依法行政、依法保护,加大依法治区工作的宣传力度,开展了保护区清山、清沟和清除狩猎窝点等项工作,依法加大了对保护区内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3.4 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加强对外科技合作

呼中自然保护区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合作建立了北方林生态定位监测站,开展数据采集和传输,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中国林业科学院合作,建立了湿地资源“生态定站”。开展了《嫩江源湿地生态功能恢复示范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对破坏的湿地进行了有效保护和功能恢复示范。

3.5 森林可采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功能充分发挥

由于划建保护区,使近2100万 m3的可采森林资源不能利用,占大兴安岭东部林区可采森林资源的近37%。

3.6 未来要积极争取保护工程项目

要以“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为载体,科学规划保护项目,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对于一些濒危物种的重点分布区域、典型的寒温带湿地和生态脆弱区域,要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开展科学考察和总体规划。要在改善保护基础设施的同时,充分利用我区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展好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工作,编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提高保护区的自养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洪星,张菡.大兴安岭旅游与文化系列丛书尽览魄宝[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8(5).

篇2

现有的九种保护地体制分别形成了《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国家级森林公园管理办法》《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水利风景区管理办法》等条例及办法,立法模式缺乏整体性。这也是在实践操作中出现,一块保护地,数个名称,多部门管理的混乱局面的直接原因。立法目的不协调在我国的保护地体制中,按照《自然保护区条例》的规定,其设立目的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并未提及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也就是说其施行的是一种严格保护的策略。此种策略并非完全不妥,在各国也常常适用于濒危物种以及核心区域的保护,但只有在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极度迫切时,适用严格保护才是合理的。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占保护地体制的绝大多数,约占国土面积的12.96%,在如此大范围的区域内完全禁止开发利用,一方面将严重阻碍地方利用优势资源发展经济,进而导致地方对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冷淡,影响长远的自然保护效果;另一方面,法律的实施不在强制而在合理,明显不符合实际的禁止性规定,只会使得一些正常的资源利用行为变成违法行为,不符合法治之理念。法律位阶较低我国关于保护地的现行立法,除《自然保护区条例》以及《风景名胜区条例》属于行政法规以外,主要由有关职能部门颁布的部门规章以及地方性法规组成,其立法位阶较低,效果较差。

这些法规由于效力位阶的原因,使得规定的内容方面受到了限制,一方面,类似于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的行政处罚并不能规定;另一方面,当条文的规定与其他法律产生矛盾时应当适用上位法,这进一步削弱法规的实效。因此,保护地法律体制需要更高位阶的综合性专门立法。国外在国家公园法律体制领域的经验自1872年美国建立黄石公园以来,世界各国掀起了兴建国家公园的热潮。紧随美国之后,加拿大于1887年建立了Banff国家公园,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韩国等国也相继建立了各自的国家公园,并形成了一系列法律体制。尽管各国的国家公园法律体制各不相同,但主要发展经验均借鉴自美国,而且已经形成了国际上通行的模式。因此,通过对它们的国家公园法律体制进行研究,抽取出其中的共性,将为我国国家公园法律体制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属于保护地体系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同盟(IUCN)在其分类标准中根据管理目标的不同将保护地分为以下六个类别:严格自然保护区或荒野地保护区、国家公园、自然纪念物保护区、生境和物种管理保护区、陆地和海洋景观保护区、资源管理保护区。

在此框架下,各国根据其特点形成了各自的保护地体系,而国家公园正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加拿大的保护地体系较为简单,由野生生物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组成,国家公园是加拿大保护区体系中的重要类型。澳大利亚是迄今为止唯一完全采纳IUCN保护地分类体系的国家,任何联邦保护地在申报时必须明确其申报类型。英国的保护地体系较为复杂,总的来说可以按照设立的目的不同而分为严格保护型和观赏保护型。前者具体包括自然保护区、具有特殊科学定义的地域、海洋自然保护区、特殊保护区、具有地区重要性的地质区;后者则包括国家公园、具有突出自然美的区域、列为遗产的海岸,国家风景区农业方面的类型有硝酸盐敏感区、环境敏感区。新西兰的保护地主要也是按照设立目的来分类的,包括公共保留地、保存区、国家公园。韩国的保护地体系包括严格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天然纪念物和多种经营管理区,严格自然保护区的设立目的是为了科研、教育等;国家公园的设立目的是为了科研、教育、娱乐等;多种经营管理区则主要以经营活动为目的。通过对保护地体系分类的国际通行经验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可以将保护地大致按其设立目的不同,分为严格保护类型与利用保护相结合类型,并在各个类型下再按照设立目的或自然属性特征进行细化。立法层级较高美国在立法层级问题上极具代表性,自1872年《黄石国家公园法》颁布以来,美国已经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国家公园法律体制,其中立法层级最高的当属《国家公园管理局组织法》,其立法层级仅次于宪法。

篇3

摘 要:建设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具有代表性、已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维持生物多样性及生物资源,以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文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更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然而在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管理体系有待完善、缺乏统一规划、法律意识薄弱、资金投入少等,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更好的提高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的效果。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问题分析

一、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的内涵

我国现存共三种自然保护地,即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三者互有特色、各有优势、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一个相对完善的自然保护地系统。其中自然保护区以绝对保护为主,较风景名胜区及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性最强,其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无可取代的综合性保护功能。具体而言,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各种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进行永久保护,是生态保护的根基。其次,保护人类生命支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连续性,减少极端气候及自然灾害的发生机率,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物、自然的多样性,保护生命物质产业的安全性及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保护储存遗传的多样性。最后,为人类改良物种提供更多机会,为人类的科学研究、调节野生物种提供更多机会,为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旅游、改善环境空间等提供更多机会。

二、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上述可知,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较强的管理意识、完善的管理体制是保证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效果的重要前提,但是实际上我国很多自然保护区由于管理素质参差不齐,组织内部缺乏一套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管理体系,直接影响到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效果。有些自然保护区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多个部门同时管理,意见不统一,甚至有些管理理念互相冲突;管理机构有待健全,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再加之宣传力度不足、人们法治观念薄弱,导致不法分子偷猎偷砍现象屡禁不止,造成生物资源的浪费与流失。

(二)缺乏统一规划

很多政府部门、职能部门针对自然保护区的布局都缺少一个统一、科学的规划,不仅未及时划分某些具体的保护区,而在自然保护区的规划管理方面还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比例过大。通常情况下保护区级别越高,获得国家政府的支持就越多,我国的多数自然保护区均为国家级,占总保护区面积的65.66%,管理面积的增加势必带来管理资源缺乏的问题。另一方面,人口密集区保护区数量少。我国平原地带人口集中,环境压力日益增加,其人口密度高但自然保护区覆盖率却很低,人类活动环境负荷大,加剧了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建设资金投入不中

上文中提到国家自然保护区占据保护区比例过重直接导致管理资源的不足,而政府在建设资金方面的投入也无法满足实际管理需求,由于缺乏相应的建设经费,o法落实机构编制,依靠自然保护区自筹的管护经费远远不足;尤其是保护区的住房、交通、通讯、巡护等基础设施的缺乏会对自然保护区正常的建设与保护产生严重影响,从而影响到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效果。

三、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的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

(一)加大保护区的资金扶持

由于我国尚未形成自然保护区保护的长效机制,政府投入资金有限,科技支撑也比较薄弱,而广大民众的自然保护区保护意识还比较薄弱,因此影响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效果。针对这一问题,国家、政府要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扶持,从政府、资金、科技、法律等多个方面进行支持,而资金支持则是重中之重。自然保护区所在的地方人民政府安排自然保护区所需经费,而国家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按照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做出科学的财政预算,落实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经费,并逐步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即以地方政府投入为主、保护区自筹及国内外企业组织捐助为辅,并适当审请国家的资金补助,不断拓展资金来源,以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二)加强法制建设

全力推进自然保护区的法规建设,林业部门、政府部门要积极配合国家职能部门的相关工作,落实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件、管理办法;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标明自然保护区区界、公告,可起到警示作用;各相关部门之间形成良好的交流和协作关系,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才能够有效展开在自然保护区所在地加强宣传,扩大社会影响,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将各界民众参与自然保护区保护、建设、管理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共同完成这一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三)健全管理机构

一个健全、执行能力强的保护区管理部门是保证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自然保护区属于事业单位,相应的也要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选择专业对口、综合素质高的管理人员从事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在自然保护区内建立一整套的自然保护管理机制,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和权力,以此保证各项管理的有效性。

总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实际工作中我们要认识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调查研究与实践,优化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环境及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选择试验地――四川平武

2010年秋,一个有意捐赠“社会公益保护地“项目的企业家代表团访问了四川省平武县。TNC项目执行团队向这些对大自然怀有敬畏与关怀之情的企业家们展示了他们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生态恢复上的高度专业性和十足信心。经过几天爬山涉水,每一位企业家对“社会公益保护地”的概念,运作方式、保护规划和地区发展有了清晰的了解,并被项目将要产生的影响深深吸引了。

2010年12月,这个企业家团队向四川省民政厅申请成立“四川省自然保护基金会”,并得到主管部门四川省林业厅的首肯和积极配合,使这些在中国公益界有良好口碑的企业家们大受鼓舞。这些在产业商业生涯中创造无数奇迹的老板们,掀开了森林栖息地保护崭新的一页。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无论是国际保护机构还是本土环保组织都难以想象,能由民间力量进驻一块承载繁荣生物多样性的森林保护地进行自主经营。并且建立一个有稳定收入来源的融资平台维持其日常管理。这在美国随处可见,但在中国却真是头一遭。项目执行地是平武县生物多样性相当丰富的一片茂密森林,这片“社会公益保护地”50多年的管护权属于四川省自然保护基金会。

众所周知,中国西南山地历来植被茂密。物种繁多,数千年来更是孕育出了全球最丰富的文化多样性。2007年,TNC应用生态区域评估的方法筛选出了35个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并且被国务院颁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所采纳,平武县就位于其中的岷山-横断山北部优先区内。平武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东缘,是长江二级支流涪江的上游地区。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看,平武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生活着230只野生大熊猫,占全中国大熊猫种群数量的1/6,也是全国大熊猫数量最多的县;这里有最适宜的大熊猫栖息地28万公顷,接近全县面积的42%,是连接岷山山系中青川、北川、松潘、九寨沟和甘肃文县大熊猫栖息地的关键区域,保护着绝大部分的岷山大熊猫北部种群。因此,平武县对于大熊猫这个旗舰物种的保护具有独一无二的意义。同时,这里还分布着川金丝猴、林麝、扭角羚、黑熊等58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以及珙桐。水青树、连香树等30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角度来看,平武县内大面积的原始森林主要分布在涪江水系的源头,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因此,TNC将“社会公益保护地”项目的第一个项目示范地点选在平武县。

重建生态廊道

平武县总面积近6000平方公里,县内已有以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要目标的王朗、雪宝顶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小河沟省级自然保护区。然而,通过保护空缺分析,我们发现现有的保护区只覆盖了全县大约30%的大熊猫栖息地,还存在着像“黄土梁地区”和“摩天岭片区”这样明显的保护真空地带。这两个区域连接着四川唐家河、甘肃白水江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大熊猫、羚牛、林麝等野生动物来讲是重要的迁徙和繁衍廊道。它们需要通过这些迁徙廊道,自由自在地到不同的保护区去觅食、安家、繁育后代,或者借助这些通道与其他的种群进行联系,来保证自己的种群永远兴旺健康。在对平武县的保护空缺地区的保护价值、林地权属和社区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和综合分析之后,TNC选择了摩天岭片区作为“社会公益保护地”项目的第一期项目示范点。

从伐木者到保护者

平武不但以大熊猫出名,也以林业产业出名。1998年“天保工程”之前,林业为平武县GDP的贡献达60%。地处摩天岭的平武县老河沟林场建立于1972年,很多年来一直是采育并重。从1998年8月1日起,林场停止采伐林木,转入护林、育林,常驻工人22名。在前26年中,老河沟林场共采伐了908.8公顷森林,造林面积1084.1公顷,是为数不多的实现了造林多于伐林的林场。即使经过近30年的采伐,现在场内依然密布天然林和人工林,活立木蓄积量达46.6万立方米,生物量极高。通过生境分析也验证了这里的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垂直气候明显,是大熊猫的最佳栖息地。更让人欣慰的是,这片森林中除大熊猫以外,还有大量的野生动物,如小熊猫、牛羚、岩羊、野猪,也有红豆杉、珙桐、连香树等珍稀植物。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主持编订的《平武县老河沟主要动植物名录》中就收录有228种动物和301种植物。

老河沟林场原有5个管护站,2008年大地震后,林场获得灾后重建资金2505万元用于各个管护站和保护区内巡山道路建设。如今“社会公益保护地”项目把整个摩天岭片区的老河沟林场、周边零星的国有林地、乡有林地合在一起,共有近110平方公里的林区都作为优先的栖息地保护目标。这对于林场职工意味着

篇5

美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始于19世纪晚期。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相关法制较为完备,管理机构职责明确,工作人员敬业精神和自豪感强烈,公众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的社会氛围浓厚。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阿迪朗达克公园

阿迪朗达克公园的地貌为喀斯特山地,公园总面积243万公顷,约占纽约州国土总面积的19%,公园内长住居民约13万人。

我在阿迪朗达克公园考察时,看到公园里满目青山、湖水清澈,生态环境保持良好。据介绍,这主要得益于公园奉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社区发展均衡的理念及科学的管理方法。如:阿迪朗达克公园管理局对公园内的土地实行分类管理,把公园内的公有(州有)土地划为野生森林保留地、历史遗迹保护地、原始遗址保护地、州行政建设用地等,把公园内的私有土地划分为中等强度用地、低等强度用地、乡郊用地、资源管理用地和工业用地等6种类别。如此细致的划分不仅使公园的土地利用规划落实到每一地土地上,还明确了各类土地的利用方向和利用强度。

由于该公园长期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自然景观,公园内的宁静湖、高峰山等地分别于1932年和1980年两次被选做冬季奥林匹克竞赛场地。现在旅游业的发展给阿迪朗达克的居民带来广泛的就业机会。因此,阿迪朗达克公园成了美国国家公园系统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竞争性招标――黄石国家公园独特的保护与利用策略

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总面积为88.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约为85%。

据公园管理人员介绍,公园内的住宿、餐饮、零售等服务采用特许经营的方式进行管理。这种做法的结果是,竞争者通常以大大超出招标要求的条件参与竞争,保证了公园的旅游服务质量。目前,每年来黄石公园观光旅游的游客在300万人左右,公园85份特许经营合同每年总收入约1亿美元,其中80%留归公园专项用于维修保养为游客服务的道路等公用设施,20%交由国家公园管理局用于没有门票收入的公园设施维修保养。

在与黄石国家公园管理人员的交流中,一位工作人员的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说,“保护;是为给后代子孙留下一个天然的乐园;利用,要寻找好平衡点。”

每周关闭一天――恐龙湾保护地的游客管理方法

恐龙湾位于瓦胡岛东侧,海湾里有瓦胡岛最大的礁石鱼群和大量的珊瑚礁,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篇6

 

关键词:旅游资源 可持续发展 立法 完善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旅游已逐渐成为人们追求更高生活水平的需要,但伴随着旅游业发展和旅游资源的开发,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的问题开始受到人们重视。通过对旅游资源环境的保护,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确保自然环境免遭破坏,为人们留下颐养身心的场所。但当前我国旅游资源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相对薄弱,存在客体类型重叠、保护客体多元化,管理机构重叠、部门利益冲突严重,立法缺失、相关制度不完善和执法意识欠缺等诸多不足,造成实际工作中,无法对旅游资源开发做到合理监管和有效保护,本文主要就完善旅游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的建设,谈几点思路:

一、确立生态旅游法律地位

生态旅游是一种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以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强调权利义务一致的旅游。具体来说,是强调在为游客提供欣赏、学习和环境教育的旅游享受的同时,对旅游地经济、社会和文化负责,保护旅游赖以开展的生态、社会及经济环境的旅游理念。它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方向。我国应当学习国外先进经验,通过建立生态旅游认证制度、生态评价评估制度和生态旅游环境审计标志制度对生态旅游法律地位作出界定,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保障。

(一)生态旅游认证制度

2000年11月在纽约制订的国际生态旅游认证原则性指导文件((莫霍克(MOUONK)协定,让生态旅游认证制度得以在世界范围内推行。但我国在这一方面仍未建立有自己的标准体系,建议可以采取向国外权威认证项目如绿色环球21国际生态旅游标准等申请认证,然后在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建立适合国情,能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标准体系。

(二)生态旅游评价评估制度

生态旅游的评估一般集中在生态旅游活动所带来的影响上,包括环境、经济、文化、社区、伦理和资源等方面。对于当前我国旅游资源现状,应当主要包括生态旅游对环境的整体影响、生态旅游过程中相关法律法规实施状况、生态旅游中环境破坏的控制程度等。

(三)生态旅游环境审计标志制度

环境审计主要是对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执行国家环境法规情况、制定的环境政策和措施、环境管理制度执行的有效性和执行程度进行监督评价,揭示反映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修正其不足,使新的环境政策更具规范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生态旅游也应当通过环境审计机制,来促进生态旅游的规范化,保护旅游环境资源。

二、规范旅游资源环境开发

旅游资源环境开发与保护存在密切联系,从源头上决定着保护的力度与效果,从法律角度可以考虑建立旅游资源开发许可制度、旅游资源开发使用担保制度、旅游资源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旅游资源预警及监测制度和旅游资源轮休制度,来规范旅游资源环境开发:

(一)旅游资源开发许可制度。目前我国在森林资源的许可制度方面已较为完善并取得积极的效果。但是旅游环境开发许可制度方面仍然是空白。建立旅游资源开发许可制度,通过设立行业准入机制,将不适格的主体排除在外,可以从源头上对旅游资源环境进行保护,同时也可为自然保护地社会性收费制度的建立创造条件。

(二)旅游资源开发使用担保制度。该制度即通过一定机制,由旅游资源开发人或其他人,为旅游资源开发人的开发行为提供一定程度担保。如果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造成了旅游资源环境损害,则权利人有权就担保部分优先受偿,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旅游资源开发行为中的巨大法律风险,保护旅游资源环境。

(三)旅游资源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环境责任保险既和环境保险有关,又和责任保险有关,建立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可以有效地增强责任人的抗风险能力,补偿受害人的损失,为有效修复遭受破坏的旅游资源环境提供保障。

(四)旅游资源预警及监测制度。在环保部门的统一监管下,利用环保部门已经建立的环境预警机制和监测网络,对旅游资源进行专门的监测,及时、准确地搜集旅游资源信息,并且通过报告制度将其上报有关主管部门。

(五)旅游资源轮休制度。由于旅游资源受季节的影响比较大,旅游资源环境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属于生态圈的一部分,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建立旅游资源轮休制度,可以使旅游资源得以“休养”,恢复生机。具体可以采取限制进入旅游区、对旅游资源采取养护等方法,来实现轮休的目的。

三、健全法律救济机制

旅游资源环境开发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损害,所以需要通过建立旅游资源开发侵权国家补偿制度、旅游资源开发损害惩罚性赔偿制度和旅游资源开发区域原居民环境侵权公益诉讼制度来实现对权利主体权利的修复与补偿。同时这一制度还能够对开发者的行为构成有效制约。也体现了公众参的原则。

(一)旅游资源开发侵权国家补偿制度。国家补偿是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运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经济支撑。国家(政府)作为社会的主要管理者有责任也有义务保护人民群众所赖以生存的环境,这也是政府允许合法排污与监控、预防违法排污生产活动所必然引发的环境污染对价。此外,对于一些特殊环境侵权行为或侵权主体无法得到确认时,采取国家补偿的方法,能够最大程度上抵消环境侵权带来的不良影响,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资源开发损害惩罚性赔偿制度。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开发商被经济效益所驱使,会从事一些盲目、非理性的破坏性活动,给旅游资源环境带来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其侵权后果难以估算。因此应适当引入开发损害惩罚性赔偿制度,并将赔偿用于旅游资源环境的修复和保护。

(三)旅游资源开发区域原居民环境侵权公益诉讼制度。通过赋予旅游资源开发原居民以诉讼权利,使其能够提起环境侵权公益诉讼。该制度的建立,可以避免因民事诉讼制度中关于利益不相关的主体不能提出诉讼的限制性规定,而必须作大规模制度改造的成本。还可以避免权利主体过于泛化,出现滥诉的情况。

四、完善《自然保护地法(草案)》

人大环资委于2006年初颁布了E1然保护地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体现了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建设的进一步完善,但还是有值得探讨的地方。

篇7

摘要 文章借鉴了国际主要国家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模式,以美国为例分析了国家公园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指出我国在设计国家公园体制时,平衡开发利用与保护关系时所需要关注的几个核心问题,从合理界定国家公园概念、明确分类标准,统一管理的权力配置,国家公园管理机构的职能定位,推动国家公园体制法制化,社会共治等方面提出了建立国家公园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 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自然保护区:体制设计:美国

基金项目:环保公益项目“生态系统管理方式下的环境管理体制研究”(201209054)

“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的概念源自美国,自1872年世界第一个国家公园——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建立以来,美国国家公园系统已达到400个左右。由于美国的成功实践,使得国家公园作为一种实现自然生态保护与利用双赢的先进管理模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国际自然生态保护的主要方式之一。2013年末,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纳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范畴,并成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重点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12项改革举措之一以来,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国家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对国家公园的讨论和关注度急剧升温,产生了关于国家公园的各种不同理解和认识。其争论焦点主要集中在国家公园的功能定位,国家公园体制的本质特征,以及与我国现有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多种自然生态保护管理模式的关系等方面。这些关键问题直接影响着我国国家公园体制设计和实现途径的选择。

国家公园的基本内涵与功能定位

国内外对国家公园的内涵逐渐扩展,并有不同理解。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前,英美等国的国家公园主要保护对象是自然景观和野生动物,后来扩展到包括历史人文遗迹。Longman词典把国家公园解释为由国家规划、保护及供人们游览的具有自然、科学和历史意义的区域。187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关于划拨黄石河上游附近土地为公众公园专用地的法案》(简称《黄石国家公园法》)中,国家公园是指达到“保护并防止破坏或损坏,保护所有林木、矿藏、自然遗产,保护公园里的奇景,保持公园的自然状态”目的,防止“由不明智的捕鱼和游乐产生的破坏”而建立的自然资源保护区域,主要为“为人民福利和快乐提供公共场所和娱乐活动的场地”。1916年,国会通过的《国家公园管理局组织法》又进一步明确建立国家公园的目的就是“保护风景、自然和历史遗存、野生动植物,让人们以保护的态度和方法欣赏它们,并让它们得到我们后代的永续利用”。

1994年,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出版的《保护地管理类别指南》,认为国家公园主要以生态系统保护和游览为目的实施管理的保护区,对该类陆地和/或海洋自然区有以下要求:为现在及将来一个或多个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禁止有损于保护区规定目标的资源开发或土地占用活动;为精神、科学、教育、娱乐及旅游等活动提供一个环境和文化兼容的基地。

IUCN将自然保护地(Protected Area)划分为六种类型:严格的自然保护区/荒野保护区、国家公园、自然纪念物保护区、生境和物种管理区、陆地和海洋景观保护区、资源管理保护区。国家公园作为其中的一种类型,截至2014年7月,根据IUCN和UNEP的统计数据,全世界符合IUCN标准的国家公园共5220处,自然保护地为207201处,其数量约占上述各类自然保护地总数的2.5%。

我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对自然保护区(Nature Reserve)的定义为“对代表性的生态系统、珍稀濒危动植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我国将自然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除《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十七条的规定经批准外,也不允许进入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缓冲区,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实验区,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可见,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基本包括了除历史人文遗迹以外,几乎所有的IUCN保护区(Protected Area)类型,侧重强调和注重的是自然特征保护。缓冲区、核心区则分别与IUCN定义的严格的自然保护区和荒野保护区相似。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以及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从用途上与IUCN和美国定义的国家公园十分相似,但管理体制却有很大差异。国际主要国家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模式

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建立了国家公园的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成立了国家公园管理局,并通过立法来确立该机构的地位。其中有英国、德国、意大利、挪威、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等不少国家将国家公园及类似保护区的管理工作纳入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范围,统一规划、指导和监督管理(见表1)。而美国的国家公园管理机构隶属内政部。

例如,英国由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负责制定国家公园在国家层面的环境政策,由其所属的公共机构——国家公园管理局负责国家公园的管理职能;挪威环境部的自然管理司负责各类保护区的保护和国家公园规划;韩国由隶属环境部的国家公园管理公团负责管理,依托环境部委托,保护国家公园内的自然资源、开展资源调查及研究,公园设施设置、维护及管理、公园区域的清洁以及宣传教育活动的日常管理工作;澳大利亚的国家公园监管职能主要由其环境“大部”所属的执行机构大堡礁海洋公园管理局和国家公园指导委员会承担;新西兰包括国家公园在内的自然与历史遗产由保护部负责管理。

在加拿大,国家公园的管理主要由联邦政府、十个省政府和两个地区政府进行。对于联邦政府设立的国家公园,加拿大实行垂直管理体系,由联邦遗产部国家公园局负责国家公园的一切事务,费用来源于财政预算。省立公园由各省自己管理,其管理机构并不接受联邦国家公园管理局的管理,也不接受其指导。

在德国,为国家公园设立的政府管理机构成为国家公园管理处,隶属于所在地的县议会,必要的管理经费由州政府根据规定下拨到县。国家公园管理处提出并制定规划和年度计划,经营并管理国家公园及其设施,保护、养护国家公园内的动植物,鼓励并参与有关科学考察和科学研究,对公众进行宣传教育并管理旅游和疗养业。美国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基本特征

在管理制度和组织体系设计上,各国体制设计差异较大,国际上公认的,最为完善的是美国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其管理体制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征。

国家公园管理法律体系完善

美国联邦政府、内政部、国家公园管理局关于国家公园的决策,大到发展目标及规划的确定,小到建设项目的审批和经营行为的规范,无一不是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来进行。从1872年《关于划拨黄石河上游附近土地为公众公园专用地的法》(简称《黄石国家公园法》)、到1916年《关于建立国家公园管理局及相关目的法》(通常简称为《国家公园管理局组织法》)、1964年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以及《土地和水资源保护法》、1965年《国家公园特许经营法》、1968年的《国家小径系统法》和《自然风景河流法》、1970年《国家公园管理局一般授权法》以及1978年的修正案、1980年的《阿拉斯加国家土地保护法》、1998年的《国家公园综合管理法》、2000年的《国家公园空中观光管理法》等一系列法律系统完整地明确了国家公园管理局的基本职责、权限和管理程序,以及与其他相关部门的事权、财权关系。对国家公园管理具体事务进行了规定。除了国家有完整的国家公园保护法律规定之外,每一个国家公园还有自己独立的法律。

国家公园管理部门是国家公园资产的人

1872年美国《黄山国家公园法》规定,国家公园由美国全体公民所有,由联邦政府直接管理。国家公园范围内需要变更土地利用方式,必须通过议会批准。1916年《国家公园管理局组织法》规定,如果确定的国家公园边界内包含了非联邦所有的土地,国家公园管理局可以在相关联邦法律授权下通过各种努力,如可以通过获取全部房地产所有权,或采取让渡或获取路权等办法获取非房地产所有权等方式与土地所有者在购买价格达成协议。

作为管理者只能进行维护和管理,而没有随意支配的权力。如果需要变更国家公园内的土地使用方式,必须要经过国会批准通过。这一观念在美国的国家公园管理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作为美国国家公园管理体系唯一的统一管理机构,国家公园管理局主要负责提出和起草有关国家公园体系管理立法建议、制定有关公园范围内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和历史资源保护的管理要求以及公园服务的特许经营许可。国家公园管理局虽然是内政部的一个独立执行局,但其局长要由参议院提名,总统任命。这种制度安排适应了国家公园管理局作为国家和公共利益人的定位,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成为部门利益人的风险。

国家公园具有明显的公益性

国家公园的设立是为全体公众的,让全体公众享受国家公园。美国1916年通过的《国家公园管理局组织法》规定,“国家公园是联邦政府为国民福利的专门需要而保留(免受开垦)的土地,国家公园内不得从事盈利性开发,不得砍伐捕猎,不得引进外地物种”。因此,国家公园管理机构不得从事商业性经营活动,公园内商业经营项目通过特许经营规定办法委托企业经营。管理机构从特许经营收入中提取的费用,所占比例非常低,必须全部用于公园系统的支出,为游客提供展览、展示、解说、咨询、安全保护、紧急避险等公益。美国有2/3的国家公园免收门票,国家公园的年票票价也很低。

联邦政府对国家公园实行三级垂直管理

美国国家公园服务监督职能由内政部的国家公园管理局分国家公园管理总局、区域办事处、基层管理局三级垂直管理。国家公园管理总局下设七个区域办事处,负责各自地理区域的公园特许经营许可和运营监督。各国家公园设有公园管理局,具体负责本公园的管理事务。地方国家公园与公园所在地政府没有隶属联系,保证了管理部门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在人事管理上,国家公园的管理人员由国家公园管理总局统一任命、调配,工作人员有固定员工和临时员工的区别,固定员工纳入国家公务员系列,一般要求有较高的学历,必须经过专门培训才可能进入国家公园管理局及各个地区局。临时员工主要是满足旅游旺季的工作需要。管理人员统一着装,配备先进设备,以保证国家公园的资源保护和服务质量。

经费独立,列入美国联邦经常性财政支出

美国的国家公园是产权国有的自然遗产和自然状态下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所以美国的国家公园为非营利性事业单位,为全体美国公民提供公共服务,经费主要依靠政府的拨款,部分靠私人或财团捐赠。有24部联邦法律以及62种规则、标准与执行命令来确保国家公园体系作为国家性遗产资源在美国联邦经常性财政支出里的地位,保障了国家公园的主要资金来源,维持其非营利公益机构的性质,真正将“保护第一”的原则应用到实践。

分权、限权的权力配置方式较好地平衡了利用与保护的关系

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不是业主,虽然是产权人身份,但不具备产权处置权和经营权,即不能将公园自然资源资产作为生产要素投入获得收益,更无权将资源转让牟利。公园管理费用只能来自联邦政府部门预算。门票收入不能用于员工的工资支出,临时员工工资亦由公园管理局部门预算支出。作为公园资产使用的补偿,国家公园管理局可以从特许经营项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收入,但只能专门用于为游客提供公益。为了约束这部分收入的合规使用,1998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国家公园综合管理法》,要求从1999年起,所有特许经营收入必须存人美国财政部的一个特别账户,其中80%由公园管理机构用于自身改善游客服务或为一些优先或紧急项目提供资金,其余20%由国家公园管理局在全国国家公园内调剂使用。

为了避免国家部门在国家公园建设中牟利,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国家公园特许经营法》,坚持管理和经营分离原则,要求在国家公园体系内全面实行特许经营制度,即公园的餐饮、住宿、河流运营、纪念品商店等旅游服务设施向社会公开招标,经济收入与国家公园管理机构的管理绩效无关。这样的体制安排有利于斩断国家公园管理机构自身的开发利用冲动。同时,还规定国家公园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不得从事商业性经营活动,工作人员及家属不得接受特许经营权所有人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其家属也不能到特许经营权所有人所属企业就业。1978年修正的1970年《国家公园系统一般授权法》又规定禁止国家公园管理局允许有损于公园价值和公园建立宗旨的任何活动,除非由国会做出直接和明确规定。如果发现国家公园管理局做出了有损于公园生态整体性的特许经营许可或其他行为,其上级部门,内政部直至国会都可以要求其终止,必要时可以通过司法途径予以纠正。

公民作为国家公园产权的实际所有者参与管理决策

国家公园管理部门的重大举措必须向公众征询意见甚至进行一定范围的全民公决,尤其是国家公园的规划设计方案必须经过公众讨论并吸收公众的合理意见,才能最终完成。这种决策过程可以更多地考虑多数人的利益而非局部或少数人的利益最大化。

我国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改革建议

国家公园体制设计关键点在于如何在利用与保护、开发与管理之间寻求平衡,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的前提下,实现其文化、休闲等方面的使用价值。为此,需要重点关注以下五个核心问题。

科学定义国家公园,分级分类选择不同的自然生态保护体制模式,避免一刀切

定义国家公园首先需要明确设立国家公园的目的、入选国家公园的基本条件、国家公园涵盖的保护地类型等。自然保护区是一种严格的保护地类型,其首要目的是保护珍贵且脆弱的生态环境,强调保护好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完整性和原真性,其次才是开发利用其自然文化价值等。设立国家公园其目的是要在保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下降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其自然文化价值。

因此,建立国家公园体系之前首先要对现有各种自然生态保护地和自然景观资源管理园区的自然景观生态价值进行评定,依据自然生态系统的天然性、独特性、稀有性、生态功能的重要性、生态敏感性和脆弱性等特征制定新的分类标准和入选条件,根据自然景观生态价值分级管理,而不是将现有所有相关自然生态保护地都纳入国家公园体系。具有重要环境调节功能,特别是生态敏感、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应纳入严格保护,并限制其文化娱乐价值的使用,采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具有一般环境调节功能的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可采取国家公园管理模式。

合理配置国家公园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监管权,形成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有机整体

为了确保国家公园的公益性,世界各国除了英国、法国等少数国家外,大部分国家公园的土地都是国有或联邦所有,即使私有土地也要通过赎买、捐赠等形式实现国有化,德国等联邦国家因联邦政府没有直接管理土地,但也必须在州有土地上建立国家公园。在处理国家公园公共土地权属问题上,各国普遍采取所有权、使用权和监督权分离的方式,其中美国是国家公园体制设计在运用现代产权管理方法和分权制衡理论最为成功的国家,由于其保护模式较好平衡了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而被越来越多国家所效仿,甚至形成了“国家公园运动”。美国内政部统一行使国家公园土地所有权管理,国家公园土地变更利用方式,必须通过议会批准,内政部和国家公园管理局均没有随意支配土地利用使用的权力。国家公园管理机构作为监督国家公园土地和自然生态资产使用的部门,采取管理与使用权分离、国家公园特许经营的体制,国家公园管理局是非营利性的政府部门,其运转的资金来源主要为国家财政预算拨款。同时,通过特许经营方式实现国家与地方、与当地居民的利益共享。相关旅游服务由个人或企业在政府规制下开展特许经营,而不是有关政府部门。国家公园的管理者不能是个人、企业或社区,只能是联邦政府部门。同时,确立资金使用的程序和绩效评定方法,保障国家公园的正常运行,服务于公众需求,增进社会公共福利。国家公园管理部门从特许经营许可中提取的收入必须专项用公园维护和服务公众,并有专门账户管理。这一系列管理权限的分权和制衡体制,有效避免了公园管理部门倾向经济收益,而忽略生态环境保护的弊端。

推进国家公园体制的法制化

完备的法律体系是国家公园体制的保障。但是在我国正式的法律中没有使用“国家公园”这一词语。现有的保护地体系中,只有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有相应的行政法规,即《自然保护区条例》(2011年)和《风景名胜区条例》(2006年)。尽管有些地方性的法律法规规定了国家公园的开发、规划、保护、管理等工作,但都显得比较简单、笼统,尤其是对地方政府及各级主管部门的权、责、利等方面没有作出明确的界定。

新的体制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政策来规范。建立国家公园体制,需要用法律的形式明确保护对象、主管部门的职责和义务、国家公园的保护和管理、资金来源、对资源进行破坏和损害的法律责任等内容。由于制定法律的过程耗时较长,在立法过程中就需要用其他政府性文件指导、规范国家公园建设。

确保国家公园监督管理部门监督管理权的统—性、独立性

为了有效处理国家公园体制运行中保护与利用的平衡关系,需要适度区分生态系统开发利用管理部门与生态系统保护管理部门的管理权限,设置权力滥用防火墙。为此,国家公园的土地权属管理和自然生态资产使用监督管理职责应该分别实施统一管理,分别归属三个部门。国家土地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国家公园的土地所有权,国家资产管理部门统一监督国家公园土地的生态资产经营收益及分配,国家公园土地使用的生态保护监督权统一配置给生态环境保护监督部门。国家公园的具体管理部门应定位于监督者的角色,同时必须做到国家公园管理与经营的相对分离,同时,保证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具有稳定独立的财政经费来源,保证其正常的保护与管理国家公园的日常开支,专注于保护监管而非经营开发、盈利,从而避免国家公园的管理受制于地方政府和其他部门,或因自身经济利益驱动而成为牟利主体,对保护带来的不利影响。根据所管理的生态系统地域特点,跨行政边界的国家公园列入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或政府的直属或派出机构,并独立于经营性自然资源资产管理部门和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在保证一定的监管独立性的同时,提高执法权威性。理想的国家公园管理部门应该是政府的行政管理部门,具有执法主体资格,至少应是国家级公益性事业单位,从而保证其专注于保护监管而非经营开发、盈利。

鼓励利益相关方参与,重视社区共建

国家公园是全国人民的自然或历史财产,充分发挥公民、社区居民、地方政府、非盈利组织、企业等利益相关方的作用,塑造共同价值的观念,鼓励公众参与国家公园的保护,重视公众监督的重要性和有效性,招募志愿人员,非公务性的国家公园管理事务尽量安排周边居民就业,以保证国家公园管理目标和公共利益的实现。另一方面,可充分调动民间组织、国内外机构、社区、志愿者在内的社会各界,采取社会捐助的方式,支持国家公园的保护管理工作。

主要

参考文献

[1]李如生,美国国家公园管理体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刘灿.我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构建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83-286.

[3]陈耀华,黄丹,颜思琦,论国家公园的公益性、国家主导性和科学性[J].地理科学,2014,34 (3):257-264.

[4]张希武,唐芳林.中国国家公园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4:103-104.

[5]刘玉芝.美国的国家公园治理模式特征及其启示[J].环境保护,2011(5):68-70.

[6]唐小平,国家公园体制辨析[J].森林与人类,2014 (5): 23-25.

[7]温泉.国家公园探路[J].瞭望,2014 (29):23.

篇8

一、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情况

____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__年*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是以保护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总面积__万公顷。自然保护区正日益受到国际国内人士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荷兰、美国、蒙古、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和6个国际组织先后派出近100名专家来这里考察指导工作。1994年,__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国家列为湿地、水域生态系统16处具有国际意义的重要保护地点之一;1996年3月,被湿地国际亚太组织批准为“东亚——澳洲涉禽保护区网络”;1997年3月被批准加入“东北亚鹤类保护区网络”。在管理与保护措施上,做到了“五加强,一严格”:

(一)加强机构建设。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设立于__年__月,是依法批准的代表市政府对保护区实施具体管理的专门机构。为正县级事业单位。下辖____*个管理站,接受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所在县的双重管理。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本着突出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体现黄河口风貌、促进发展的原则,科学规划设计,多方筹措资金,高标准、高质量加大保护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委托省林业勘察设计院进行了保护区《总体规划》,并得到国家林业部批复。今年制定的《生态旅游总体规划》、《湿地生态保护规划》,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正在组织专家评审论证和报批。建区以来,在国家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按照《总体规划》,先后实施了一期及其续建工程、二期工程等项目,总投资__万元,其中国家投资__万元。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是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职工宿舍、科研中心、环志站、湿地监测站、鸟类救护中心、科研设备、湿地修复、鸟类投食区、瞭望塔、防火设施、简易巡逻码头、检查站点、界牌、界桩建设等。工程的实施,大大提高了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能力。__年筹资__万元建设了__湿地博物馆。20__年国家林业局批准了总投资__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43万元的湿地监测项目。

(三)加强保护宣传教育。一是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介进行广泛宣传,先后邀请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单位摄制了《风光独秀__》等专题片,提高了自然保护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充分利用“爱鸟周”等活动,集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三是被确立为全省科普教育基地、__爱国主义教育基地、__青少年课外活动场所教育基地。四是以__湿地博物馆为依托,向全社会宣传湿地和野生动物保护知识。

(四)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先后与东北林业大学、————大学等大专院校和国内外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联系,合作开展了“自然保护区涉禽调查研究”,“黑嘴鸥调查与环志”等课题;承担了国家林业局GEF科研课题“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鸟类调查”,————省十大可持续发展课题“黄河三角洲新淤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等课题;参与了“青海湖禽流感疫源地重要候鸟的迁徙动态与预警机制研究”课题,为我区搞好野生鸟类禽流感监测提供技术支持;组织实施了“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等课题。

(五)加强资源保护、修复与利用。一是抓好护林防火工作。实行局领导包管理站制度,严格落实森林防火和安全生产责任制。修订完善森林防火预案,扎实搞好防火队伍的技术培训和实战演练,备足备好各类防火器材,全面做好防火准备。突出加强野外火种、火源管理,及时消除火灾隐患。实现了连续五年无重大森林火灾事故发生的目标,多次受到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表彰。二是抓好海域管理工作。认真落实国家海洋局《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海域使用管理工作的意见》(国海函[20__]3号)精神,在调查摸清用海情况的基础上,对自然保护区内的海域使用活动实行依法管理。对核心区和缓冲区的海域,禁止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活动,统一办理公益性用海海域使用证;对实验区的海域,经批准允许适度进行开发活动,由用海单位或个人申请办理海域使用证,并依法交纳海域使用金。加强自然保护区内海域使用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私自改变用途、破坏性开发等违法经营活动。三是实施湿地修复工程。自20__年开始,经上报省黄委批准,在科学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启动了__万亩湿地修复工程。现已完成__余万亩,蓄引黄河水__余万立方米。该工程的实施,效果显著,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受到了有关领导和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同时,积极探索自然保护区发展的新路子,尤其注重科学利用湿地资源,加快生态旅游开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实现了既保护又发展的目标。

(六)严格依法管理。一是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____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以__令颁布实施。二是严格执法。组建了执法检查和巡逻队伍,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层层落实保护管理责任制。严格执法,文明服务,维护了自然保护区的正常保护管理秩序,使保护管理工作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三是严格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通知》([1998]111号)精神,研究保护管理体制,理顺了管理局与管理站的关系,确保各项管理措施落实到位。四是明确了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和界线。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批准____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方案的通知》精神,__*人民政府以__字[20__]85号文批准

了自然保护区区界及其功能区调整技术方案,并通过《大众日报》和《__政报》等媒体公布,完成了自然保护区及其功能区勘界工作,使其范围和界限有了法定依据。五是积极探索社区共建之路。当前,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自然保护区“双重管理”的体制,制约了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职能的发挥;二是管理“错位”,个别部门和单位随意插手保护区事务管理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宣传教育不够广泛,全社会关心、支持自然保护区发展的氛围还没有真正形成;四是科研力量薄弱,缺乏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对保护管理的科技支撑还不够有力;五是周围的农业开发对自然保护区存在着潜在威胁;六是随着生态旅游的开展,游客的增多,自然保护区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压力加大;七是随着黄河流路的变迁,保护区部分海岸线蚀退,造成湿地退化,对自然保护区的整体功能带来不良影响。

二、自查自纠阶段的工作情况

(一)加强领导,成立机构。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三个督导组,全面负责自查自纠工作的调度、检查和指导,对各管理站进行全过程督查。

(二)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一是向三个管理站转发了__局等七部门《关于开展自然保护区执法检查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并根据《通知》要求,结合保护区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自查自纠实施方案。二是在局机关副科级以上干部、各管理站站长参加的读书会上,对实施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研究和修改,使其更具现实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召开了由局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参加的动员会议,深入领会《通知》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善始善终、保质保量地完成自查自纠的各项任务。四是制定了周密的实施方案。在时间安排上分为四个阶段:动员部署阶段、自查阶段、整顿阶段、总结验收阶段,确保了整个工作的有序进行。

(三)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工作。根据自然保护区的实际情况,重点对区内建设项目、土地及海域承包、旅游开发等方面进行了自查自纠。

根据自查中发现的问题,按照上级的要求,我们正在组织清理整顿。一是清理土地、海域承包租赁,整顿土地和海域管理秩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不允许一切生产经营活动。涉及缓冲区、核心区土地、海域对外承包的,已责成相关管理站做好宣传教育工作,逐步依法解除合同,撤出核心区。今后所有涉区生产经营项目,严格按程序报批。国土资源部门办理涉及保护区的用地审批手续、海洋与渔业部门办理涉及保护区的使用海域手续,必须事先征得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同意。二是清理油田生产设施,整顿油区管理秩序。通过清理整顿,严格自然保护区内生产经营项目特别是油田生产项目的报批程序,对确需在保护区实验区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必须严格报批程序。油田进入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项目,按油地双方签订的三个协议执行。今后我们将严格与生产经营单位签订森林防火和生态保护协议,采取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保护好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重点整治区内输电设施,逐步把输电线路由地上改为地下。三是清理整顿旅游设施,整顿生态旅游管理秩序。根据生态旅游《总体规划》,对区内现有旅游设施进行全面清理,能整合的整合,该废除的坚决废除,把人类活动对自然保护区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三、自然保护区“十一五”规划设想

(一)指导思想。“十一五”期间保护区建设管理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总体目标,坚持“全面规划、有效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利用”的方针,贯彻____的工作思路,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重点,严格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的保护,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活动对鸟类和湿地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提高湿地生物多样性,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和原始性;大力开展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培训;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开展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全面实施自然保护区的科学保护,达到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二)任务目标。一是实施湿地生态保护。加强保护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对核心区和缓冲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大力实施湿地修复工程,使退化湿地面积的80得到修复与重建。加强重点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保护与修复重建,改善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二是建立较为完善的湿地保护科学管理体系。三是建立完善的湿地监测体系。准确及时地监测出由于人为影响和自然因素的各种变化导致的湿地生态功能的相应变化,为保护管理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和依据。四是建立湿地生态科学研究体系。为湿地生态的保护管理提供理论指导。五是加强湿地生态宣传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提高全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为自然保护区建设提供优良的外部环境。六是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和景观资源。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统筹考虑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过五年的努力,力争到__年建成国家级示范自然保护区。

四、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自然保护区立法工作。尽快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法》,直接授予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特别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

行政复议等一系列行政权力,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管理力度。二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参照国家公益林管理办法,给予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政策。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给予减税、免税的优惠政策。

三是加大支持投入力度。由于地方财力有限,请求上级各有关部门统筹安排,实行政策、资金、项目倾斜,确保自然保护区持续健康发展。

篇9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地质地理条件复杂,形成了种类繁多、奇异独特甚至是世界上唯一的地质遗迹。包括各种岩溶、丹霞、火山、冰川、海岸、花岗岩奇峰等奇特的地质地貌景观,典型的地质剖面和构造形迹以及丰富多样的古生物化石等。在东北,黑龙江五大连池有“中国火山博物馆”之称,吉林长白山火山地貌景观,内蒙古克什克腾不仅有美丽的大草原,而且有神奇的地质地貌景观,美丽的湖泊河流和火山遗迹;在华北,发育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地质剖面和古生物化石产地,如天津蓟县的前寒武纪地质剖面,蓟北、辽西中生代热河动物群、河南西峡恐龙蛋化石遗迹、山东山旺中新世化石群、二连的恐龙化石群,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还有著名的中岳嵩山,不仅文化遗产丰厚,而且在地质学上是世界上典型的前寒武纪构造运动和地层遗迹等;在西南,云南路南石林以千姿百态的岩溶峰林引人入胜,澄江动物群以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展现了寒武纪早期地球生命大爆发的过程,还有贵州织金溶洞,川西北龙门山的飞来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高大挺拔的喜马拉雅山等;在西北,有秦岭北麓的翠华山的山崩地貌奇观,秦岭地区的高山峡谷、独特的风蚀地貌和冰蚀地貌,雄伟的西岳华山,还有著名的矿产地如白云鄂博、甘肃白银、金川等;在东南,湖南张家界以奇特的砂岩峰林地貌景观独娇天下,旅游胜地江西庐山有著名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广东仁化以奇特秀丽的丹霞地貌引人入胜,福建漳州有以“火山盆景”著称的滨海火山景观,福建和浙江独特的沿海海蚀地貌,还有大型矿产地紫金山、西华山等。这些不仅是中国的财富,也是世界的财富,它们在生物演化及人类生存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保护好地质遗迹资源,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客观要求,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地质遗迹的保护

1.1国际地质遗迹的保护概况

国际上对地质遗迹保护十分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了地质遗产工作组,专门负责全球地质遗迹保护工作。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对地质遗迹保护工作也十分重视,其中以美国、加拿大、英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的地质遗产保护管理工作领先,它们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法规体系,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国际上对地质遗迹保护的通行做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地质公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9年4月提出了创建世界地质公园计划,目标是每年建立20个,全球共创建500个,并建立全球地质遗迹保护网络体系。

1872年美国率先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为了保护间歇性喷泉和美丽地质景观及生物多样性,并逐渐制定了利于保护的法律法规,以后又陆续建立起大峡谷,夏威夷火山、猛犸洞和大沼泽地等380处国家公园。随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陆续建起了国家公园,如加拿大的阿尔波特恐龙国家公园、冰川国际和平公园等,日本的拜神山地和屋久岛国家公园,英国的吉安特考斯威国家公园,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印度的恒河三角洲,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国家公园等。现今,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已成为全球的共识。

1.2我国地质遗迹保护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地质遗迹资源比较丰富、种类齐全的少数国家之一,在世界自然宝库中享有盛名。我国十分重视地质遗迹的保护工作,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地质遗迹多是作为其他类型自然保护区中的一项保护内容。1987年,出台了《关于建立地质自然保护区的规定》,我国开始建立了第一批独立的地质自然保护区。1994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5年出台了《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2000年8月25日成立了国家地质遗迹保护(地质公园)领导小组和国家地质遗迹(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2000年10月,对全国18个国家地质公园申报材料和单位的答辩进行了评审,最后同意石林、张家界、庐山等11个申报单位为第一批国家地质公园。2001年,国土资源部又继续审定批准了第二批33个国家地质公园。2002年7月29日国土资源部正式《古生物化石管理办法》。2004年2月,国土资源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地质公园名单,河南王屋山、四川九寨沟、浙江雁荡山等41处被评为“国家地质公园”。至此,我国的国家地质公园已增至85处,分布在30个省(区、市)。建立国家地质公园最多的省份是四川、河南、福建、安徽、云南、河北等。2005年6月开始申报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按照国土资源部制定的《全国地质遗迹保护规划(2001-2010)》,从2001-2010的10年时间里,我国将建立地质遗迹保护区(地质公园)310处,并力争使5至8处纳入世界地质遗产名录。目前我国已经有12处(全球世界地质公园总数33个)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

近年来,国土资源部门积极推进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职能逐步向基层延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结合实际,制定了地质遗迹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如广西壮族自治区于2002年7月1日起实施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钟乳石资源条例》,广西国土资源部门积极与海关配合,查处了大批走私古生物化石及钟乳石案件。各省积极编写地质遗迹保护建设规划,建立地质遗迹保护区,并投入一定资金用于地质遗迹保护。一些省还开展了地质遗迹调查和评价工作。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建立国家级、省级、县(市)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426个,其中地质构造、地质剖面和形迹46处、古生物化石36处、地质地貌景观344处。近年来,保护区及面积有较大幅度增加。我国地质遗迹资源主要有如下保护形式:(1)国家地质公园。它是指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珍奇或秀丽景观特征的自然保护区。这些特征是该地区地质历史、地质事件和形成过程的典型代表;(2)独立的地质遗迹保护区;(3)含地质内容的自然保护区;(4)国家风景名胜区中的地质遗迹;(5)国家森林公园中的地质遗迹;(6)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猿和古人类遗迹;(7)矿山公园。矿山公园是以展示矿业遗迹景观为主体,体现矿业发展历史内涵,具备研究价值和教育功能,可供人们游览观赏、科学考察等特定空间地域。今年6月,全国首批国家矿山公园开始申报并建立。

1.3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地质遗迹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加之宣传力度不够,国民的地质遗迹资源保护意识比较淡薄,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比较模糊,致使许多有价值的地质遗迹被人为地破坏,地质遗迹保护工作还面临许多问题。主要是:一是地质遗迹保护法规不健全,现有法规执法力度不够,滥采滥挖,甚至到保护区内非法采集生物化石进行非法买卖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地质遗迹保护经费严重不足,有效的保护设施和保护工程不能及时上马,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造成的地质遗迹破坏仍然很严重;三是对地质遗迹保护认识程度不够,重开发轻保护,造成其他类型自然保护区或风景名胜区内地质遗迹不断破坏;四是地质遗迹资源的基本状况不清,缺乏系统、完整、翔实的基础资料;五是地质遗迹保护区数量过少,许多有价值的地质遗迹资源尚未得到有效的保护;六是相关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职责不到位,管理权属不明确,管理涉及林业、旅游、文物、卫生、海洋等多个部门,出现政出多门和相互推诿现象;七是宣传力度不够。

1.4地质遗迹保护对策和措施

(1)开展全国地质遗迹调查和评估。摸清家底,建立资料档案和地质遗迹数据库,统筹规划,实行合理分级保护。

(2)加强各级领导对地质遗迹保护的责任,明确各部门管理权属。必须明确各级领导的责任。其次,理顺各级各层次间的领导体制以及明确其与有关部门的协调职能。

(3)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法规。结合地质遗迹发育的特点深入探讨、拟定法律法规。力求做到依法行政管理,各项工作有法可依。对于新出现的问题,拟定新的法规及有关新的管理规定。进行包括地质遗迹保护在内的地质环境综合评价,遏制重要地质遗迹的破坏。

(4)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多渠道、多层次筹集地质遗迹保护资金,国家和地方重要地质保护纳入国家与当地财政计划。建立示范保护区,带动其他保护区的建设。积极开辟新的投资渠道,广泛吸引社会各方面的投资进行地质遗迹保护。

(5)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地质遗迹的科学价值。在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并把我国的独特的地质遗迹和有关的管理经验推向国际。

(6)大力开展地质遗迹科普宣传工作。由于地质遗迹保护的公益性,应广泛开展地质遗迹保护的宣传。在宣传工作中加强地质遗迹知识的科学普及,提高全体公民自觉保护地质遗迹的意识。

(7)加强地质遗迹保护工作的监督,加大古生物化石出入境的管理。

(8)加快国家地质公园、矿山公园和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建设。许多地质公园不仅是地质遗迹研究基地,地质科普教育基地,也是广大旅游者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2·地质遗迹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保护地质遗迹资源并不排斥对其的合理开发利用,目前,我国境内的一些地质遗迹资源区,由于成功地执行了保护与利用、学术与科研、旅游与开发一体化的旅游发展行动计划,从而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1)要本着“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地质遗迹资源。保护是开发和发展的前提。只有保护好地质遗迹才能为旅游活动提供基础和前提,地质遗迹一旦遭到破坏就失去了作为旅游资源的条件。我国的地质遗迹,有很多都是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存在一定的难度,有些还涉及到开发后的环境、社会、经济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应先予以保护而后逐步开发,始终把保护放在首位。

开发是目的,不开发资源,社会经济就无从发展,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资源保护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地质遗迹资源必须通过开发利用,才能招揽游客,发挥其功能和效益,也才能具有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资源保护的必要性只有通过开发才能得以体现,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先导,是促进旅游资源价值充分体现的手段。地质遗迹保护是需要投入资金的,有的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对中央财政是一种负担,资金不足导致保护工作难以有效进行。将地质遗迹作为旅游资源开发,既发展了地方经济,成为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撑点,同时,开发地质遗迹资源促进旅游发展带来的旅游收入的一部分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返回地质公园,用于地质遗迹的保护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的改造,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旅游资源的开发也有助于地质遗迹的保护。

(2)地质遗迹资源开发,要实行总体规划。在开发之前,要制定科学的地质遗迹开发利用方案,以防止出现公园建设城市化的倾向,防止生态系统固有的自然性和优美性遭受破坏;在开发利用阶段,监管部门要开展动态巡查,及时发现、制止和查处破坏地质遗迹的行为,避免为了追求最大经济效益,过度开发,造成资源、环境的破坏;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地质生态旅游的新概念,使人们对大自然充满尊重、热爱,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关注、重视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目前,我国许多地质遗迹区已经先行开发成旅游区、旅游景点或疗养基地等,对已经开辟成旅游区的地质遗迹区,应把旅游开发与遗迹保护合理地统筹规划,对未开发旅游点的保护区应考虑制订旅游开发规划。

(3)生态保护和地质遗迹资源开发并举。随着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建立,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会得到很大改善,自然生态系统得以恢复,进而可以形成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因此,在论证与建立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同时,应进行生物资源的调查及其开发利用规划。在建立保护区后,应使其成为自然生态系统研究示范区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区。

(4)地质遗迹资源的开发要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地质遗迹是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着巨大的科学研究和文化学术价值;自然遗迹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存在着巨大的旅游价值,二者相得益彰,互为补充。

(5)地质遗迹资源的旅游开发要科学普及到位。在游客中心、博物馆、展示厅、标本陈列室有标本和科研专著、科普读物、科普小册子、画册、照片、幻灯片、光盘、纪念品、工艺品展示与出售。这对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提高公民的参与和保护地质遗迹的自觉性大有裨益。结合实地参观和光电或多媒体演示,使游人在欣赏游览的同时,获得不少地学知识。积极开展教学、科研、科技咨询等活动是地质遗迹资源科技开发的重要内容。在缓冲区和试验区建立教学实习、实验基地和科学研究基地,广泛开展科技服务活动是充分发挥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社会效益的重要途径。

篇10

截至20*年底,我国已经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2531个,总面积152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2%,为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工作以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和管理,谈几点意见。

一、确保质量,稳步发展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区的精华。目前,我国已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3个,面积已占保护区总面积的62%,占国土面积的10%。加上通过评审尚未报批的10个保护区和我们刚刚评审通过的这批保护区,国家级保护区面积已经占到很高的比例。我国毕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义,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列为禁止开发区,有关部门也正在研究制定主体功能区划及相关政策。因此,我们今后在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时一定要统筹考虑、积极慎重,既要在确需保护的区域建立自然保护区,予以严格保护,又不能脱离国情,划出太多太大的禁止开发区,影响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近年来,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已对自然保护区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蚕食、破坏甚至撤销保护区的现象时有发生,只有建立国家级保护区才能依法防范这样的冲击。从最近几年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地方申报国家级保护区的积极性还很高,但整个自然保护区的发展速度在迅速下降。一些地方担心影响发展,不愿意建立自然保护区。因此,我们还要保护地方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积极性,建立保护区毕竟是在保护生态环境而不是破坏。今后,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战略上,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数量和质量、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关系,坚持标准,确保质量,稳步推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健康发展。

二、统筹规划,优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布局

现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实行的是自下而上的申报、评审、审批制度。由于缺乏宏观指导,造成一些区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过于密集,一些需要通过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予以保护的区域,由于地方或部门没有申报而没有建立。另外,国家级保护区基本上是按照行政区界划建的,没有包含整个生态区域。也有一些国家级保护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其范围和功能分区需要作一定调整。总体上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分布与结构还不尽合理。因此,要组织开展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分区调查和评价,开展自然保护区空间格局研究。我们已经完成《全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由于个别部门有一些不同意见,还没有上报国务院审批。下一步要继续协调沟通,争取尽早上报国务院审批,以指导全国自然保护区发展。在调查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批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要按照流域、山系等自然地理单元对已有自然保护区进行系统整合,减少重复建设;要通过建立生态廊道,将相对集中分布但无法整合的保护区连接起来;要在认真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对范围和功能分区不科学的自然保护区进行适当调整。希望通过这些措施,能够使国家级保护区的结构进一步优化,功能进一步完善,效果进一步提高。

三、开展评估,提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

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状况进行考核评估是重要的监督管理措施。开展考核评估,可以肯定成绩和经验,发现问题和差距,促进整改和管理,提高保护的有效性。20*年,环境保护部在辽宁省开展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估试点,对评估指标和机制进行研究。今年,环境保护部、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国家海洋局和中国科学院等7部门联合开展了华东六省一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通过评估,基本了解了华东这一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当前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很多具体的针对性意见和建议,促进了保护区的管理工作,也提高了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保护区工作的认识。综合各省、市的评估结果,福建、上海、浙江3省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总体较好,其他省的稍差一些。评估情况将向国务院报告,评估结果也将在媒体上公布。关于自然保护区评估工作,我们缺少经验,特别是在标准、方法和机制方面,如何能达到评估效果和目的,又不兴师动众,增加地方和保护区的负担,还请各位评委积极帮我们出谋划策,支持我们共同做好这项工作。

四、深化改革,完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