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相关理论范文

时间:2024-02-01 18:10: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金融相关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金融相关理论

篇1

[关键词] 农村金融 农村经济 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1-0029-01

1 农村金融的相关理论

1.1 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农业信贷补贴理论的前提是:农村居民由于收入低下所对应的储蓄能力低下,农村发展缺少必要的内部资金。加之农业生产具有生产周期长、收益不确定、收益率较低的特点,使得农业也很难成为以逐利为目标的商业银行的放贷融资对象。农业信贷补贴理论认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通过政府的介入,建立相关政策性银行,从外部寄予资金支持,建立非盈利性的专门金融机构来进行资金的分配。由于农业相较于其他产业的收益率较低,所以还主张国家对农业的融资利率必须低于其他产业。除此之外,由于农村高利率的非正式金融机构的存在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要积极倡导商业银行在农村设立分支机构并且加快建立农村信用社等金融组织,促进低利率的资金进入农村来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1.2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其假设前提:①农民存在储蓄能力,当利率水平足够高时内部资金可以满足农村发展。②如果实行低利率政策将会人为降低农村居民的储蓄意愿,不利于聚集充足的资金。③政府对农村进行信贷补贴将造成农村过度依赖政府资金,从而造成其还款意愿降低资金回收率下降。基于这些前提,并通过市场自动调节储蓄和投资的积极性。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并未达到设想效果,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

1.3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在实际的应用中农业信贷补贴理论和农村金融市场理论都存在着自身的缺陷。目前,农村金融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带来的低效率,政府就需要介入市场。但这与农业信贷补贴理论存在本质上的矛盾,因此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中政府应充当调节者,解决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市场失灵,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予以调节。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具有较强实践性,为解决农村金融的发展奠定了宝贵的理论基础。

2 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

2.1 银行类金融机构为主导,各种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多层次的农村金融形式已基本形成。 另外,随着2015年“互联网+”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互联网金融+农业”的方式也逐步成为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电商金融发展迅速,农业供应链金融、大数据金融、农业众筹下乡等多种形式的发展活跃了农村金融市场,极大丰富了农村金融的形式。

2.2 农村金融的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积极推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改革,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2003年国务院正式启动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经过改革农村信用社支农的能力大幅度的提高,资本充足率、风险管理能力显著提升,不良贷款率明显下降。加大货币信贷政策的支持力度,探索对涉农机构实行差别化监管。通过综合运用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等政策工具和设立扶贫再贷款的方式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

3 农村金融发展对精准扶贫的促进效果

关于农村金融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有效促进农村脱贫。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绝对数)来刻画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利用农村贫困状况(贫困人口)来表现农村的脱贫效果,用农村存款余额和农业贷款余额来说明农村金融的发展。数据来源于《2015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年鉴》其中贫困人口数是按照2010年新确定的农村扶贫标准来计算的,具体统计数据可见表1。通过表中数据计算发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农村金融发展状况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9907,农村贫困状况(贫困人口)与农村金融发展状况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684有着极大的相关性。由此可以看出农村金融的发展对我国减少贫困人口,发展精准扶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总之,农村金融的发展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力,对我国扶贫工作的开展具有促进作用。同时,还需要我们继续坚持发展农村金融,增强金融扶贫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发展助推脱贫攻坚,深入发展新时期下的金融扶贫。

参考文献

篇2

长期以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困扰着众多经济学者,形成了不同的观点。主要有:第一,金融抑制论,即金融发展的滞后阻碍了经济增长。如爱德华•肖(EdwardS.Show)和罗纳德•麦金农(Mckinnon)从发展中国家对金融活动和金融体系的干预角度得出金融抑制导致了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的结论。第二,金融促进论,即通过将储蓄转化为投资从而增加资金的供给来促进经济增长。如King和Levine(1993)、Rajan和Zingales(1998)等通过构建不同的金融发展指标从不同层面得出金融发展是原因,经济增长是结果的结论。第三,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互为因果。如戈德斯密斯(1969)利用金融相关率和经济增长率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经济伴随金融的发展而同步增长,经济快速增长时期也是金融快速发展的时期的结论。我国学者李国璋等(2008)指出,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不断地转换:在经济增长的初期,金融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一旦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金融将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1]而对于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许多研究表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如董晓林和王娟(2004)运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提高农村金融发展水平能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增长。[2]也有部分研究认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不具有促进作用,但经济增长对农村金融发展有促进作用。如姚耀军、和丕禅采用1978~2001年间的数据,运用Granger检验得出农村经济增长率是农村金融相关率的Granger原因,表明农村正规金融处于“需求遵从”的地位。[3,4]

二、实证分析

(一)实证模型说明

1973年,罗纳德•麦金农研究发现金融抑制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本文根据麦金农的金融深化理论,利用内生经济理论,构建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并假设资本的边际产出递增,由此引入金融因素。该模型选取AK函数来考察经济增长路径机制,依此探求金融因素对该路径选择的影响。AK模型选择的生产函数为:Yt=AKt(1)其中Y代表产出,A代表资本的边际生产率,K为资本存量。根据Kt+1-Kt=It代入(1)式,整理得:Kt+1Kt=AItYt(2)其中It代表第t期的投资。由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总投资等于总储蓄:It=St在均衡条件下,假定储蓄在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中不存在漏出,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比率为θ,可得:θSt=It(3)将(3)式代入(2)式得:g=ΔKt+1Kt=AθStYt=Asθ(4)(4)式为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表达式,其中g为经济增长率,s为储蓄率。它表明均衡的经济增长率取决于资本的边际生产率A、储蓄率s以及储蓄转为投资的比率θ。而θ代表了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部门的效率。在农村金融领域,θ采用农村M2与农村GDP的比率来衡量,其行为影响因素可表示为:θ=θ0+θ1×M2GDP+μ(5)(5)式中的μ为随机误差项。因此,农村经济的增长率取决于农村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农村储蓄率及农村金融相关率。基于本文研究的对象为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所以只考虑农村金融相关率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指标选取与数据界定

本文选取的吉林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关指标及数据见表1。本文在指标选取和数据方面做了如下处理:1.农村经济增长率(RGDP)。理论上,衡量农村经济增长的指标应为农村国民收入,但由于缺少相关的统计资料,本文采用吉林省第一产业GDP数据代表农村经济总量,用第一产业GDP的增长率来测算吉林省农村经济增长率。

2.农村金融相关率(RFIR)。通常,该指标为农村金融资产总量与农村经济总量的比值。由于缺乏吉林省农村金融资产和M2的统计资料,又考虑到在农村地区发生的主要金融活动为存款和贷款,农民使用最为频繁的金融机构是农村信用社,因此本文借鉴李国璋等的研究方法,选择吉林省农村信用社年末存贷款余额之和来代表农村金融资产总量。

(三)实证检验

1.数据的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吉林省1986~2008年度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为避免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建模所带来的伪回归问题,使用扩展的ADF检验方法检验农村经济增长率和农村金融相关率序列的平稳性。ADF检验值属单边检验,原假设为待检验序列存在单位根(即非平稳)。如果ADF检验统计量小于给定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则拒绝原假设,认为该序列是平稳的;反之则认为该序列是非平稳的,进一步我们可以对其差分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运用Eviews5.0软件计算的吉林省农村金融相关率和农村经济增长率序列及其对应的差分序列的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以看出,RFIR和RGDP的水平序列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单位根,即两个序列都是非平稳的,而差分后的序列均通过单位根检验,说明RFIR和RGDP两个序列均为一阶单整序列(I(1))。

2.协整检验与误差修正模型。根据协整(Co-integration)理论可知,如果待研究的序列均为一阶单整序列,此时如果直接采用水平序列建模,可能出现伪回归问题。为此,需要进行协整检验。协整检验方法主要包括Enger-Granger协整检验法(简称E-G两步法)和Jonhasen基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协整检验方法。本文采用E-G两步法检验吉林省农村金融相关率和农村经济增长率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E-G两步法的基本步骤和原理是:第一步,对上述两个变量做回归,然后提取残差序列。RGDP^t=-2.1266+8.8506×RFIRt(6)(-2.4917*)(8.8883*)R2=0.7980D.W=0.8033s.e=1.6975WhiteTest:n×R2=2.3124Pro.chi=0.0000括号内的值为t统计量,*表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系数显著,否则不显著。从(6)式给出的估计结果看,在1986~2008年间,RGDP变化的79.80%可以由RFIR的变化来解释。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怀特异方差检验结果表明,该回归方程不存在异方差现象。所以,协整方程为:et=RGDPt-8.8506×RFIRt+2.1266(7)第二步,对上述协整方程的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如果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即为平稳序列,说明吉林省农村金融相关率和农村GDP增长率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这两个变量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否则认为这两个变量不存在协整关系,用这两个变量的水平序列建模,会出现伪回归。运用协整检验法,对(7)式中的et进行单位根检验,得到ADF检验值为-2.3840。而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为-1.9581,由此看出et不存在单位根,表明RGDP与RFIR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误差修正模型,以DRGDPt为被解释变量,DRFIRt及误差修正项et-1(即ECMt-1)为解释变量,得到的估计结果为:DRGDP^t=0.6680-1.3200×DRFIRt-0.0493×ECMt-1(8)(8)式中,误差修正项ECMt-1的系数为负,具有反向修正机制。并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怀特异方差检验结果表明回归方程不存在异方差。由此可得出,RGDP和RFIR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其长期协整方程为:RGDP^t=-2.1266+8.8506×RFIRt从长期看,吉林省农村金融相关率每增加1个单位,将促使农村经济增长率增加8.8506个单位。

3.吉林省农村金融相关率和农村经济增长率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于向量自回归模型,我们可以通过对两个变量对应的系数进行约束,来检验两个平稳序列DRGDP和DRFIR是否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得到的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表3表明,在滞后2、3、4期时,接受原假设,DRGDP非Granger影响DRFIR,说明农村经济增长不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原因;而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DRFIR非Granger影响DRGDP,表明农村金融发展是农村经济增长的原因。

4.向量自回归模型。由于序列RGDP与RFIR都是一阶单整的,根据AIC和SC原则确定模型的滞后阶数,得到的自回归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

5.脉冲响应分析。利用上文的VAR模型,对DRGDP和DRFIR进行脉冲响应计算和分析。得到的结果如图1所示。从图1(a)的RGDP对RFIR的一个标准差扰动的脉冲响应可以看出,RGDP对自身的一个标准差扰动的脉冲响应在第一年最小,第二年上升至最高点,而后稍微下降直到第四年收敛;RGDP对RFIR的一个标准差扰动在第一年最大,第二年降到最低点,而后略微上升直到第四年收敛。

从图1(b)的RFIR对RGDP的一个标准差扰动的脉冲响应可以看出,RFIR对于自身的一个标准差扰动的脉冲响应在第一年迅速上升,第二年达到最大,而后下降直到第三年收敛;RFIR对于RGDP的一个标准差扰动的脉冲响应在第一年最大,然后迅速下降,直到第三年收敛。上述分析表明:吉林省农村金融相关率对农村经济增长率的影响要大于农村经济增长率对农村金融相关率的影响。

6.预测方差分解。本文利用方差分解来描述冲击对RFIR和RGDP在动态变化中的相对重要性。基于VAR(1)进行方差分解得到的结果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DRGDP的一个冲击对DRFIR变动的贡献率从第二年起稳定在30%左右,说明农村经济的增长对农村金融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有限;而DRFIR的一个冲击对DRGDP变动的贡献率稳定在50%左右,说明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增长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篇3

关键词:金融深化;农村金融;金融机构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2-0193-02 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在促进经济增长的方面收效甚微。农村正规的金融机构运作不能有效的满足相应的增长的需求。农村正规金融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是薄弱的环节,它是农村的金融体制核心,在农村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拓宽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覆盖范围,改善经营管理,是国家大力发展农村金融的必经之路。提高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办事效率,监督其履行自身职责,使它能够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三农政策”,作为资金来源的保证,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国家也应该减少政策性的限制,防止对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过度管制,使其根据中国农村的实际开展各自的业务,从而真正成为服务于农村、农业和农民的金融机构。

2010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联合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区应该根据目前农村经济的发展模式以及当地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开发具有针对性、可操作的一些金融产品以及服务,协调财税政策、货币政策、监管政策以及农村保险的发展。结合市场化和政策化,以市场化为改革方向,以政策性作为合理的补充,合理的防范以及降低金融风险,用科学的方法防范化解法律风险,坚持抵制防范道德风险,强化操作风险意识,加强对操作风险的防范。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麦金农和肖最早提出了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该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广泛应用于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金融领域。国外农村金融的研究,主要有两个重点的研究方向:在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中政府发挥的作用、农村金融在减少贫困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研究的方法方面,分别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出发,构建农村金融的相关指标,测量农村金融的市场发展状况,指出创造多元化的金融机构才能满足农户的需求。

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学者才对农村金融市场的问题展开研究。国有银行自1998年开始从农村全面撤退,农村出现金融信贷增长率的下降、中小企业从正规金融机构融资困难、贫困户没有融资机会、农村出现非正规的金融并且发展迅速,国内学者开始研究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和农村金融市场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张元红(2002)在总结农村金融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国外农村合作社的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学习。马晓河(2003)指出我国应优先供给,认为目前需求型的金融抑制和供给型的金融抑制双重供给不足是我国正规金融机构的表现,因此要推动农村金融发展要选择供给优先模型。近年来,一些博士论文开始关注农村金融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宋宏谋(2004)运用金融相关率对1978―2000年中国农村的金融发展程度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论认为,金融深化程度越高的地区,经济越发达。姚耀军(2005)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相关性。谢玉梅(2007)对农村金融深化政策与路径进行了研究,认为金融深化通过产权改革和利率市场化两条途径进行。孙健(2012)提出了金融支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创新对三农发展的重要性,实证分析得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创新有助于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深化水平,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农村经济增长以及农民增收,有利于降低农村地区的贫困发生率的结论。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从实证和理论的角度讨论农村金融,虽然方法存在差异,但都得出了较为统一的结论:金融抑制普遍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同时缓解金融抑制必须通过金融深化的途径。由于宏观经济环境在发展中国家各不相同,金融深化的次序与路径可能会存在差异,但利率的市场化与资本市场的开放被认为是金融深化的必然途径。

二、金融深化进程中的困境

我国农村金融深化进程面临以下三个困境。

第一,金融发展模式选择的困境。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帕特里克提出两种模式:供给领先模式和需求追随模式。前一种模式认为金融资产与负债、金融机构和相关金融服务的供给先于需求,主要强调的是金融服务的供给方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后一种模式的主要观点是:经济主体会随着经济增长产生相应的金融服务需求,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要不断发展金融体系。需求方是金融服务强调的重点。这两种模式之间存在一个最优顺序的问题。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供给领先的模式处于主导地位,但是伴随经济不断发展,需求型金融后来居上,占据了主导地位。

由于金融资源稀缺性,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实践中都采取了金融供给领先的模式,具体表现为金融资源配置在政府导向下都流向了城市与工业部门。我国农村金融政策也是遵循供给领先模式,致力于正规金融市场的改革与发展,按照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设的思路,力图建立一个能够完善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体系。但从改革的成效看,农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都存在政策性业务,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没有彻底分离,很难区分历史性包袱与自身经营性亏损,现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能满足农村的金融需求。同时,道德风险严重,尤其是农村信用社利用中央银行再贷款支农,掩盖了农村信用社内部风险管理不善、财务风险不严等造成的经营性亏损,对中央银行货币操作存在影响。

第二,金融制度创新的困境。金融的产权制度具有基础性作用,不同的产权界定对金融发展具有完全不同的影响。限制体制之外的增长和传统体制之内的改革是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主要局限;制度的改革重视机构、忽略机制;中介的地位明显高于市场;监管严苛而发展不足,重监管轻发展。十年以来的农村金融改革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没有将更低的交易费用和更高交易效率作为改革目标。改革的过程中,体现的主要是政府的意志,经济制度和农村金融制度的变迁路径相悖。历经的经济体制改革明确了农村经济主体的产权关系,但金融制度改革却使其更加模糊。

第三,农村金融政策目标困境。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政策的目标主要是解决三农融资的困难,尽量降低农村信用社的亏损额,抢占民间高利贷所占的农村金融市场份额。为了到达以上的目标,政府通过建立正规的农村金融机构,进行利率市场化等利率改革争取占领更多的农村市场份额,但是政府在制定的上述改革措施本身存在着矛盾:要解决三农的融资问题,帮助农民甚至是贫困的农户解决贷款难的问题、与提高利率、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进行商业化改革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性。比如,农村信用社是以农村、农户、农民为主体的金融机构,它主要是为农户服务,为农户提供利率较低的贷款,这就说明农信社具有一定的政策性,但是农信社作为一个自主经营的机构还要考虑商业性,这样农信社的政策性与商业性就导致了农信社的经营目标模糊。除此之外,农信社的稳定性与持续性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国务院在2003年农信社改革的方案中提出的方式主要包括合作制、股份合作制以及股份制这三个方式,银监会主要赞成合作制和股份合作制。但是,在2006年举办的“全国农村信用社工作会议”上,金融制定与监管者又对农信社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改革方案:农村信用社应该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有特色的服务农村的社区行的金融机构,认为合作制不再适合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社区银行是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最终的目标。政策的变化不定,导致政策的实施者,这些农村金融机构找不到正确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会导致改革的成本大大提高。

三、关于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的政策建议

第一,鼓励适合农业切实需要的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目前,我国农村的金融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独立的创造金融产品成本高、困难大。可行的途径是研究外国和同业先进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加以创新。改造出适合当地需求的金融衍生产品。例如,中国农业银行推出的农机抵押贷款等,由银行出资购买农机,农民使用农机创造效益后还款。这都是针对农业和农民自身条件限制,制定的贴合实际的创新产品。

第二,建立以金融为核心的惠普合作体系,发展金融合作集团。一方面,可以选择农村合作银行模式。农村合作银行是以农村信用社和农村信用县(市)联社为基础组建的,是独立的企业法人,享有股东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以全部法人资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另一方面,可以与其他城市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联合,可以积极推动金融产品创新的分享和利用,降低创新成本,合理利用资源,加快新型产品创新速度,产生规模经济,更全面的满足客户需求。例如部分地区推出的农村信用社、农户、龙头企业、保险公司和政府“五位一体”的综合服务方式。这样大大降低了农业贷款的风险,保障金融机构和农民的切身利益。

第三,加强农村金融机构自身建设,提高员工服务水平。不仅要加强对金融专业知识的学习,也要开展涉农知识培训,更加详细了解项目的实际情况。起到降低成本、控制风险的作用。农业发展的现阶段对金融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金融机构的选择不再停留在谁的贷款门槛低、利率低就选择谁的初级阶段,而更看重贷款后的配套服务,期待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利用自身优势在农业发展上给予专业化的意见和发展规划,帮助和扶持贷款人走上更高的平台。这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和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尹晨,金川,沈政达.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和金融深化再解析[J].思想战线,2012,(3):79-83.

篇4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历程遵循以政府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路径,这种强制性制度变迁路径内生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及以重工业为主的发展战略。近年来,中国农村金融变革及发展并未将农村经济发展作为首要目标,城市和工业改革一直迫使政府试图通过金融发展来向低效率的国有企业注入改革所需要的资金,在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典型的歧视性特征。然而,农村金融发展不论对农业发展还是农民增收,都意义重大。

1.1.农村金融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比工业及服务业发展,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更容易受自然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农业经济的高风险特征决定,农村经济起步及健康稳定发展需要国家给予必要的支持和补偿,当前仅仅依靠农业直接补贴不足以解决问题。农村金融发展及改革是汇集农村闲散资金、优化农户手中资源配置、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特别是传统农业改造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村金融发展更加不容忽视。农村金融发展是建立现代农业的核心,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发展存在以下主要矛盾:银行是以赚取利润为目的的盈利性机构,因此银行利润绩效考核与支持“三农”发展之间存在矛盾;国家给予的政策性银行资本金不足以完全解决“三农”发展需求间的矛盾;农村信用社存在的历史包袱及历史遗留问题与农村金融发展主力军间的矛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缓慢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农业保险发展缓慢与农业信贷风险分散之间的矛盾。就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而言,首先,农业可用资金薄弱,加上地方政府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财政支持有限。而市场经济力量的代表———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缓慢,在支持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困境。近年来,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吸取农民的存款大幅度增加,这从涉农金融机构的存贷比可以得到相关证明,而农村金融机构吸收的农业贷款真正投放到农村经济发展中,支持农业生产、促进农村结构调整的资金却大幅度萎缩。农村金融机构从农村集聚的资金增量与投放到农村的资金数量缺口在加速拉大,金融机构将农村吸取大量的农村存款转投入非农生产,因为农村金融发展的不健全导致农业和农村结构调整的资金缺口在加速扩大。另一方面,当前农村小农经济仍占主要地位,农村仍然是以个人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以个体所有制为基础,生产规模小,生产条件简单,自给自足与商品交换并存,重视亲友关系,依恋土地。重农思想导致农民轻易不敢借贷,农村金融需求发展缓慢。农村金融的发展,一方面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农业增收提供资金支持;一方面有利于农村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农村的劳动生产率。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在未来15年内,全国平均每位农民需要投资约为1700~4900元,如果按8亿人口计算,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缺口将为13600~39200亿元,因此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以引导农村金融机构提供服务,通过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增长。

1.2.农村金融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根据金融发展理论及人力资本理论,农村金融发展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就农民增收而言,农村金融主要借助教育投资、信贷投资及促进就业结构变化3个方面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首先,教育投资效应。基于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水平是决定劳动力边际产出的重要因素。与早期劳动经济学家和发展经济学家的观点不同,人力资本理论主要强调人力资本水平的异质性,人力资本水平的高低是决定收入的重要因素。农民受教育程度是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从而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变量。教育提高了农民的人力资本,增强了农民获得财富的能力,进而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农村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农村金融的快速发展能够为农村教育投资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有了充足的资金,农村教育就有可能大发展,农民受教育程度就会大大提高,因此其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其次,信贷投资收入效应。当前,与第二、第三产业相比,农业经济发展的落后导致农民获取收入的渠道狭窄,农村金融发展的缓慢也导致储蓄是农民理财的主要渠道。就健康的金融发展系统而言,农村信贷投资是农民增收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且信贷投资的增加会带来农民收入的增长。此外,农村信贷投资的增加,会整体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人均资本量的增加,从而促进人均产出的增加和人均收入的增长。第三,就业结构效应。农户就业结构的变化是农民增收的影响因素,基于库兹涅茨的发展事实,转型经济国家中,从事非农业的人口越多,人居收入增长的越快。当农民由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就业时,劳动力资源在社会各部门得到合理的配置,劳动生产率就会大大提高,社会整体创造的财富就会增加,从而收入也会增加。所以农民就业结构的变化是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而农村就业结构的调整离不开农村金融系统的发展及金融资金的支持。有了健康完善的金融体系,才能解决农村中的中小企业、乡镇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才能促进农村中小企业、乡镇企业的发展。此外,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吸引外资的进入,从而促进农业整体就业结构的变化。基于上述理论分析,可以得出,农村金融发展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及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但也应该看到,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决定,金融成为国家动员经济资源和经济剩余的工具。为了最大限度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政府借助各种政策动员农业、农民和农村的经济资源和经济剩余,使金融抑制成为集聚资源的重要手段和政策。在此背景下,农村金融发展缺少自主性,在经济发展的大目标下,农村金融成为国家向工业和城市输送农村经济资源与剩余的渠道,这种情况下,农村金融机构在整个国民经济和金融发展过程中,主要扮演储蓄动员的作用。基于此,中国农村金融并非内生于农村经济,其发展不是沿着自身内在的逻辑展开和扩展的,这种由政府主导的农村金融不仅不能促进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反而阻碍了农民收入增长。当然,农村金融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民增收的影响,需要进一步进行相关的实证检验。

2.实证模型设定及指标说明

2.1.模型设定

本研究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将农村金融发展作为投入变量引入农业生产及农民收入的生产方程,基本模型设定如下:Y=eA(t)KαLβFγ,其中,Y代表产出,A(t)代表技术进步水平,K代表总的资本投入,L代表劳动力投入,F代表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两边取对数,得到基本回归模型:lnY=α0+α1A(t)+αlnK+βlnL+γlnF+本研究在此考察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产出(Y)和农民收入(I)的影响,农村金融发展在此选取农村金融规模指标(FIR)和农村金融支农程度(FD)指标,基本模型设定如下:lnY=α0+α1A(t)+α2lnK+α3lnL+α4lnFIR+ε(1)lnY=α0+α1A(t)+α2lnK+α3lnL+α4lnFD+ε(2)lnI=β0+β1A(t)+β2lnK+β3lnL+β4lnFIR+ε(3)lnI=β0+β1A(t)+β2lnK+β3lnL+β4lnFD+ε(4)由于时间序列自身存在的非平稳性所致,简单的多元回归会导致回归结果的“伪回归问题”,基于此,分别借助ADF单位根检验和Johansen协整检验等方法,进一步确定各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和回归方程的协整关系。如果变量自身或者其差分项平稳,则表明变量存在单整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存在单整关系的变量进行协整检验,以确定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之间存在的长期关系。

2.1.1.平稳性检验

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1[检验形式(c,t,k)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包括截距项、时间趋势和滞后阶数,0是指不包括时间趋势项]经过检验,在5%显著水平,除了lnY项,其他各个序列都不是平稳序列,在经过一阶差分后,各序列都变为平稳序列,得出各序列在5%显著水平是一阶单整序列。

2.1.2.协整检验

各个同阶单整的序列很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在进行回归估计之前还要对其进行协整检验。根据协整原理,本研究采用Johansen特征根迹检验法,通过计算特征根来分别判断各回归方程中不平稳序列之间的协整关系。检验结果见表2(表中数据为各协整检验中的特征根迹统计量,“r”表示协整关系的个数,“”表示在10%显著水平显著;“”表示在5%显著水平显著)。表2变量协整检验由表2可知,模型(1)、(2)、(3)、(4)中各一阶单整的变量之间都存在着协整关系,即它们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模型中各不平稳的变量通过某种线性组合是平稳的。因此,可以进一步对上述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由表2可知,模型(1)、(2)、(3)、(4)中各一阶单整的变量之间都存在着协整关系,即它们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模型中各不平稳的变量通过某种线性组合是平稳的。因此,可以进一步对上述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3.实证结果分析

3.1.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产出的影响

基于模型(1)和模型(2)实证检验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产出的影响,实证结果见表3(表中括号内数据为变量的t检验统计值,“”表示回归结果在10%显著水平显著,“”表示在5%显著水平显著,“”表示在1%显著水平显著)

3.1.1.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对农业产出的影响

由表3可知,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对农业产出的影响为正,且回归结果在5%显著水平为正,这说明,随着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其对农业产出的增加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村金融发展为农业经济增长提供所需资金,并有利于农村闲散资金及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近年来农村金融的发展确实在农业产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1.2.农村金融支农规模对农业产出的影响

由表3可知,模型(2)的回归结果显示,以农村金融支农程度衡量的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在农业产出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回归结果通过了5%显著水平检验。与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相比,农村金融支农规模对农业的作用更为直接,规模增大有利于农业产出的增加。国外研究普遍认为农村存在金融抑制,需要对农村金融实施改革,促进经济发展,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决定,中国农村金融对农业发展的作用较为滞后。本研究回归结果显示,农村金融对农业增收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为农业发展寻找新的突破点。

3.2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基于模型(3)和模型(4)分析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实证结果见表3。

3.2.1.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与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对农业产出的影响相比,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未通过10%显著水平检验,且回归结果为负。这表明当前中国农村金融发展规模不仅没有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反而阻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实际,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吸收农村存款,大多时间充当资金吸收的渠道;内生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下的中国农村金融存在二元结构特征,与城市金融相比,中国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增加的作用并不显著[6]。

3.2.2.农村金融支农规模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表(3)的实证回归结果表明,农村金融的支农规模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也不显著,且回归结果为负。这表明农村金融支农规模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产出的增加,但其阻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这正如林毅夫[7]所言,中国的农村金融是内生于中国工业和经济发展战略的,农村金融的发展不仅与农村经济发展目标不一致,而且农业经济发展的特征决定,农村金融的内生生存能力不足,不仅不利于农民增收,反而阻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金融与城市正规金融的差距也是导致中国城乡贫富差距的重要原因。基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农村金融的健康快速发展及农村资金的合理利用,是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只有加快现有金融机构结构和功能的改革,增强农村金融在金融发展中的地位,提高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的贡献,农民才能真正地脱贫致富。

4结论

篇5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村经济;实证分析;供给领先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0-0117-05

一、问题的提出

湖南作为农业大省,其经济增长离不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部分,其好坏一定程度影响着三农经济的发展。湖南省农村金融发展尚处于发展阶段,其经济和金融相互关系如何?如果是经济决定金融,则农村金融改革必然只能且应该滞后于经济增长,其作用不能被夸大;反之,如果金融的政策支持能有效推动农村经济增长,并由此形成“经济增长一金融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则拉动金融增长是必须率先采取的政策。

文章将对湖南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互动关系做初步探索。

二、相关理论回顾

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了国内外一些金融专家、发展经济学家广泛关注与重点研究的一个突出课题。Patrick(1966)针对发展中国家农村的金融发展曾提出两种模式:“需求追随”模式和“供给优先”模式。前者强调经济增长带动农村金融的发展,后者则强调农村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与此同时,他认为,这两种模式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相适应,两种模式之间存在一个最优顺序问题。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供给优先型金融居于主导地位,而随着经济的发展,需求追随型金融逐渐将居于主导地位。McKinnon、Shaw(1973)在《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中不同角度研究了欠发达地区的金融发展问题,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原因在于金融抑制。

近几年来,国内不少经济学家尝试运用金融发展理论对中国的情况进行实证研究。韩廷春(2002)、陈金明(2004)、邱杰,杨林(2009)在对中国整体实证分析之后得出结论基本一致,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联,而金融发展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极其有限,且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起到“供给领先”作用。随着研究层次面的缩小,各学者发现中西部地区普遍存在“金融抑制”的现象,例如、张懿(2006),祝英丽、李小建(2009),彭艺、彭紫云(2010),高新、车明诚(2013)等的研究。而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参照例如黄燕君、钟璐(2009),吴言林、陈崇(2010)等,农村金融起到了一定程度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据此,文章就湖南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依次进行ADF单位根检验、E-G协整检验和格兰杰检验,对1995—2011年相关数据作一实证检验。

三、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取

为了更好地检验湖南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我们综合选取湖南省农村人均纯收入(RPGDP)、农村金融发展规模(RFIR)、农村金融发展效率(RLD)和农村金融发展结构(RLTL)四个指标,并运用这四个指标来阐析湖南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

1.农村人均纯收入。反映农村经济增长的最直接的数据应是农村 GDP,而对于农村GDP,目前还没有直接的统计数据。借鉴孙志博(2011)的研究,用农村人均纯收入来反映农村经济增长,代替农村GDP指标。用 RPGDP表示农村人均纯收入。

2.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姚耀军(2004)利用了L/GDP这个指标来衡量金融发展规模,其中L代表银行贷款。本文也参考上述的指标,只不过L代表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 GDP代表湖南农村人均纯收入。用RFIR表示农村金融发展规模。

3.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姚耀军(2004)、周才云(2009)用贷存比,即用农村贷款余额除以农村存款余额来表示农村金融发展效率,表示农村储蓄投资转化程度。这里仍沿用这个指标,但本文将选取湖南省农村信用社贷款额与农村信用社存款额之比。用RLD表示农村金融发展效率。

4.农村金融发展结构。姚耀军(2004)把金融发展结构指标定义为乡镇企业贷款余额与农村贷款余额之比。本文采用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与农村金融机构余额之比,用来反映农村贷款结构。用RLTL表示农村金融发展结构。

(二)计量检验模型的构建

文章引入总生产函数的传统分析框架。这种方法已被大多数研究者采用,包括Feder(1982)和Jovanvic(1980)、Odedokun(1992)和国内的邱杰,杨林(2009)等等。首先我们给出反映金融发展与经济产出关系的生产函数:

Y=AKαLβFγ

其中,Y代表总的经济产出,K代表总的资本投入,L代表劳动力投入,F代表金融发展水平。α、β、γ分别代表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和金融发展水平的产出弹性。

文章旨在研究农村金融发展与其经济增长的变量关系,综合如上总生产函数,得到如下模型:

Y=f(F)

其中,Y表示农村经济变量,F表示农村金融发展变量。

结合文章设立的指标,为了克服模型变量之间的自相关性和异方差性,我们在方程两边分别取对数,得到以下模型:lnRPGDP=δlnRFIR+ωlnRLD+ηlnRLTL+εI,εI为误差项。

(三)数据说明

文章所有的数据均来自于《湖南统计年鉴》,时间跨度为1995—2011年,共计17年。

(四)序列平稳性检验

为了避免出现伪回归问题,文章首先将利用ADF 单位根检验法检验变量的平稳性,其中对于非平稳性的变量进行一阶差分使之成为平稳时间序列。如果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文章将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进行短期关系分析,同时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以展开对这些变量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分析。另外,文章使用的计量经济学软件是Eviews6.0。

检验结果(见表1),变量RFIR是平稳变量;变量RPGDP、RLD、RLTL是非平稳变量。经过一阶差分检验之后,RPGDP、RLD、RLTL分别是1%、5%、10%水平上的平稳变量,即RPGDP、RLD、RLTL这三个变量之间具有一阶单整。

接下来将运用E-G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

第一步,用OLS进行协整回归:

lnRPGDP=9.159303+0.247990lnRFIR-2.434698lnRLD+

(1.580873) (0.527656) (0.876269)

1.038918lnRLTL

(0.181103) (1)

R2=0.891962

调整后:

R2=0.86703 D.W.=1.192749

由(1)式知:lnRPGDP与lnRFIR、lnRLTL是同向变动关系。lnRPGDP与lnRLD是反向变动关系。lnRFIR每增加一个单位,lnRPGDP同向变动0.247990个单位;lnRLTL每增加一个单位,lnRPGDP同向变动1.038918个单位;lnRLD每增加一个单位,lnRPGDP反向变动2.434698个单位。

第二步,对残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

由表2知,在5%的置信水平之下,残差序列是平稳的。说明了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也就是说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规模之间存在显著的长期均衡关系。

(五)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

利用协整检验确定lnRPGDP、lnRFIR、lnRLD、lnRLTL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后,我们进一步确定误差修正模型以此反映变量间的短期动态关系。

D(lnRPGDP)=0.132191+0.333869D(lnRFIR)-0.013478lnRLD-

(0.014583) (0.116682) (0.19217)

0.568976lnRLTL+0.147892Ei-1

(0.159781) (0.084141) (2)

R2=0.750904

调整后:

R2=0.660324 D.W.=1.859262

从(2)式可以看出:系数通过显著性检验,符合修正机制,是一种长期均衡关系对短期变动负反馈的调整机制,即反映了系统本身对偏离长期均衡的动态的调整。误差修正项为0.147892,表明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农村经济增长将以0.147892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了均衡状态。

(六)格兰杰因果检验

在验证了变量之间具有协整关系以后,我们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从下页表3对滞后期2,3,4进行格兰杰检验结果表明:(1)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和农村金融发展结构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格兰杰原因;农村金融发展规模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格兰杰原因;(2)农村经济增长是农村金融效率的格兰杰原因,却不是农村金融规模和农村金融结构的格兰杰原因。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湖南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根据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湖南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存在较强的相关性,长期均衡,但短期效应不明显,可以通过系统修正功能机制回到长期均衡状态。

第二,根据格兰杰因果检验,农村经济增长不是农村金融发展的格兰杰原因,但是基本上农村金融发展是农村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即农村金融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增长,而农村经济的增长却没有带来农村金融的相应发展。

以上结论说明:湖南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不存在明显短期的促进作用,须在一个长期的阶段中,金融改革发展与经济增加相互协调作用;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明显的“供给领先”的关系,农村金融发展明显先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因此,针对湖南省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政策力度,深化改革,进一步落实对农村信用社财政、税收、资金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二是完善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以适应“三农经济”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三是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优化金融结构,促进资金资源的合理配置,进一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实现农村金融推动农村经济增长、农村经济增长拉动农村金融发展的良性互动;四是多渠道增加农村信贷资金的流入,促进正规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五是实现农业保险一体化,拓宽保险产品和服务,建立有效的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和完善的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

参考文献:

[1] 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实证与政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 陈金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兼论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 邱杰,杨林.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9,(8):129-134.

[4] 彭艺,彭紫云.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以中部地区为例[J].理论探讨,2010,(4):96-99.

[5] ,张懿.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基于安徽省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6,(11):177-182.

[6] 黄燕君,钟璐.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浙江省数据的实证分析[J].系统工程,2009,(4):104-107.

[7] 高新,车明诚.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哈尔滨市 1997—2011 年的数据分析[J].商业经济,2013,

(2):19-28.

[8] 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4,(5):24-31.

[9] 赵洪丹.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基于 1978—2009 年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2011,(11):58-63.

Empirical Research on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Hunan Rural Areas

LIU Xin

(Hunan University of Commerce,School of Finance,Changsha 410205,China)

篇6

关键词:农村内部收入差距 农村金融发展 OLS模型

引言

十报告中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日趋严重,影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据社科院公布的2012年《农村绿皮书》显示,2011年中国农村基尼系数比2010年有所增长,达到0.3897,即将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

农村经济的繁荣需要金融的助力,而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助力应该包含两方面,既要有效率上的提高,促进经济增长,又要体现公平,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刘纯彬、桑铁柱,2010)。科学合理的农村金融制度安排既可以助力当地经济繁荣,增加收入较低者的收入,又可以为中低收入群体提供资金支持,提高生产能力,促进经济发展。

文献回顾

国外对金融与收入差距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末,学者们才重视这一问题。麦金农和肖针发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金融相互制约,处于恶性循环之中,因此政府应用金融深化政策促进金融发展。但是,Townsend等却认为高收入者在金融发展过程中更容易获得周全的服务,从而加剧了收入不平等。与此同时,而Li Squire等通过实证分析后认为,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会缓解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状况。所以,整体来看,国外学者们大都认为金融发展状况与收入差距变化有一定相关性,但具体研究结论呈现多样化。

与国外研究不同,国内学者们更关心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与金融发展的关系。章奇等(2004)通过对两者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两者之间呈正相关的结论;姚耀军(2005)等通过不同计量方法实证分析后认为金融发展规模与城乡收入差距呈正相关关系,而金融发展效率与其呈负相关。而刘敏楼的结论与以上研究差别很大,他通过分析后发现两者之间符合倒 U 型关系。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们的研究结论并不相同,且大多忽视了发展中国家二元结构的问题,更忽视了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问题。因此, 本文利用相关数据对这一问题进行实证分析,既弥补了相关研究的不足,为解决农村内部收入差距这一难题寻找途径,又可以为农村金融深化寻找更强有力的支撑。

研究设计

(一)模型构建

本文研究的是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变化能否导致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产生相应变动,因此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农村实际出发,构建如下模型:

NID=α+β1NFD +β2NFE+e

其中,NID为农村内部收入差距,NFD为农村金融规模,NFE代表了农村金融运行的效率,e为误差项,α、β1 、β2为待估参数,其中α表示在没有NFD和NFE影响下NID的固有值,而β1 和β2分别代表了当NFD和NFE变动一个单位时NID的变动程度,β1 和β2显示了农村金融规模和运行效率对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

(二)指标选取

农村内部收入差距(NID),是指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的农村居民按纯收入分组中纯收入最高的一组的比重与纯收入最低的一组的比重的比值,该指标的数值越高,表示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越不公平,差距也就越大,反之越小。

农村金融规模(NFD),是指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吸收的存款总额与发放的贷款总额之和与当年农村GDO的,其数值越高,说明农村金融发展规模越大,反之越小。

农村金融运行效率(NFE),指的是农村贷款占农村存款的比重。在当前农村发展急需资金支持的背景下,该指标既可以评判农村金融机构将本区域储蓄转变成支持当地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的能力的大小,又能反映农村资金外流情况。其数值越大,说明农村金融运行效率越高,越能助力农村经济发展,反之,表明该区域农村资金外流越严重。

(三) 数据处理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均为年度数据,其时间跨度为1994年至2009年。其中,农村GDP数据由农村国民生产总值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乘以全国GDP得出,农村存款为农户储蓄和农业存款之和,农村贷款为乡镇企业贷款与农业贷款之和。我国GDP数据、比重数据、农村存贷款数据、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数分别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经济绿皮书》、《中国金融统计年鉴》。

实证分析

(一)最小二乘估计(OLS模型)

首先对已整理的数据取对数,这样可以确保能够用线性模型实证分析。然后,把取相应的对数后的三组数据引入Eviews软件,做最小二乘估计(OLS模型)可得:

LNNID=1.688-1.748LNNFD-

(3.853) (-3.088)

1.667LNNFE (1)

(-3.057)

R2=0.6634 修正R2=0.6117

F=12.81353 D.W=1.607939

其中R2是可决系数,F与D.W是相关的两个检验统计量,而括号内的数值为相应参数的“t”的检验值。

据以上回归估计看,模型拟合程度较高。R2=0.6634,表明模型在整体上拟合良好。从截距项与斜率项的t检验看,β1与β2相应的t值均小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自由度为n-3=13的临界值-t0.025(13)=-2.167,均没有违反经济意义。此结果表明我国在1994-2009年的16年时间里,农村金融规模的扩大、运行效率的提高会缓解农村内部的收入分配不平等。

(二)异方差检验

为确保模型的可靠性,本文对该模型进行怀特(White)检验以检验该模型是否存在异方差。检验后可得:

e2=3.102+3.607lnX1+0.168(lnX1)2+

(1.44) (1.07) (0.09)

8.228lnX2+4.078(lnX2)2+6.851lnX1lnX2

(1.65) (1.44) (1.59)

R2=0.5634

各参数的t检验都不显著,但:

nR2=16*0.5634=9.014

α=5%下,临界值 χ20.05(5)=11.07,很明显9.014

(三)序列相关性检验

为防止随机误差项之间存在某种相关性,增加模型可信度,本文将采用DW检验法 对模型进行序列相关性检验。由OLS模型可得:

D.W=1.607939

取α=5%,由于n=16,k=3(包含常数项),查表得:

dL=0.98, dU=1.54

由表1知,dU

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得以下结论:我国农村金融规模和效率的变动会影响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变化,且与之呈现负相关关系,即农村金融规模的扩大和运行效率的提高会缓解农村收入不平等程度。

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增加农村金融的供给并扩大农村金融规模

本文实证分析后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便是农村金融规模与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呈负相关关系,因而要加大当前农村紧缺的资本的供给。为此,一方面政府要在控制资金外流的同时,加大农村基础货币的投放;另一方面要在信贷政策上予以倾斜,鼓励金融组织对农村在资金支持上加大力度。与此同时,还要建立以服务“三农”为目的的农业保险体系,以降低农户借贷的风险,提高金融机构放贷积极性,增加正式借贷总量。

(二)提高农村金融中介效率

1.鼓励培育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组织,完善竞争机制。地方政府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应充分吸引民间资本,建立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发挥其农户信息掌握更完整,经营机制更灵活的优势,提高金融服务发展效率,直接为“三农”服务。

2.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当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存在包括农民法制意识淡薄、企业和农户缺乏有效资产抵押等问题,这是导致农村金融发展受到限制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加强信用体系建设,通过政府倡导,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共同实施,建立针对农户的信用评级和档案制度等措施,从而规避金融机构提供贷款时给其自身带来的风险。第二,加强针对性宣传教育,增强农民与农村企业法律意识。第三,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增加农户资产。政府应该加快农民的土地流转实现的步伐,让农民真正的拥有属于自己的资产,确保农民可以以土地作抵押,更及时的获得所需资金。

3.大力发展农村金融市场的信息服务中介组织。农村金融中介是独立于金融机构与农户之外的第三方,应承担起在两者之间搭建桥梁的职能,通过金融中介收集和供给各类金融市场信息,促成借贷双方达成交易,从而使金融运行效率得到提高。

(三)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1.明晰农村金融机构的职能。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三类金融组织职能划分不清,业务相互交叉,利益相互冲突,不能充分发挥三者的整体效应。因此,一方面政策性金融机构应立足长远,真正承担好政策融资的职能,重点是为农业基础设施、粮棉重点农产品以及扶贫等风险大、周期赢利水平低等特点的项目做好服务工作。另一方面,要在不断加强对农村商业性和合作性金融机构监管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其各自职责和业务范围,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2.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经营能力。以农信社为代表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作为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主力军,应抓住客户需求,不断提升自身经营能力,在借贷制度和产品服务上创新。一方面,进行借贷制度创新,在保证金融安全的情况下,放宽限制,简化借贷手续,使农户贷款特别是农户的生产性贷款方便、快捷、及时;另一方面要开发新业务,围绕客户需求研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新的金融服务,增加盈利渠道,把提高服务水平作为竞争的有力手段。

3.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的发展。目前,民间金融是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中不容忽略的一部分,其对解决农民融资难的问题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组织等非正规金融机构,另一方面也要大力规范其运行机制,确保其健康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纯彬,桑铁柱.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收入分配:理论与证据[J].上海经济研究,2010(12)

2.钱水土,周永涛.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机制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4)

3.苏静,胡宗义,朱强.非正规金融视角下我国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2(7)

4.陶珍生.我国金融发展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5.温涛,冉光和,熊德平.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J].经济研究,2005(9)

6.王小鲁,樊纲.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2005(12)

篇7

【关键词】农村金融 农村金融体系 改革

一、农村金融的概念

农村金融要想发展依赖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受农村金融发展的反作用限制,所以农村金融在整个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主导性地位。我国对货币流通、信用活动与资金运动这三种密不可分行为,用农村金融活动来统称。它是农村经济发展下出现的一种产物,是一个金融部门,为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农村经济形势的发展,直接影响农村金融活动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农村经济是我国社会经济的宏观体现,而农村金融则属于微观行为,他们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二、农村金融体系的概念

农村金融体系是一个国家金融体现的重要组成,是金融体系在农村的运行和发展,农村金融体系又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紧密相连,他们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理论上它包含内容多样的金融组织形式和服务品种,如银行信贷、保险、证、结算、信托投资理财等。

在我国农村经济基本是由县域的城镇工商业和乡村经济组成,城镇工商业主要是围绕农副产品加工、运销和农民的生产、生活展开,乡村经济基本是从事农林牧副渔第一产业生产。由此可见,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农村金融体系,从地域上市指县以下为农户和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或是金融活动农村金融体系泛指,在县及县以下由若干银行业等金融机构或活动组成的为农村经济发展融通资金的金融组织体系。

三、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虽自七十年代末,我国就致力于农村金融体制进行革新,也略有成效,但在很多方面还显现出有待改进。

1. 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缺陷

(1)整个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目前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致使许多依政策性建成的信用社、商业银行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能发挥其应有效应,加上一些担保租赁、商业性保险机构、证券等金融机构在农村还未设立分支机构,加剧了金融机构组织体系不健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点在我国中西部地区表现尤为突出。

(2)现有机构组织的功能缺陷。农村信用社不能全面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单一,对政策性金融重任难以担当;邮政储蓄资金另作它用,减少了对农业的支持;农村金融里商业性金融的主宰地位面临挑战。

(3)农村保险业支农功能不健全。拒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农业有5亿亩农作物受到灾害,占全部农作物播种面积的百分之二十五,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的百分之四十。这些灾害带来的严重后果却只能靠传统的方式进行弥补,即农业风险保障由民政部门主管的灾害救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以商业方式推广的农业保险,仅这两种救济渠道解决农村保险业需要面对的问题,显然是力所不能及。

(4)民间金融缺乏约束手段。农村民间的融资活动和金融组织,在政策压制和地方性自发抵制的情形下仍然屡禁不绝,且有越演越烈之势。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后,为禁止和取缔民间金融组织,各地方政府出台不少制度措施,这一现象在很多地方农村里虽有减弱趋势,但至今还是在不少地方存在。

2. 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缺陷

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发展制度有待完善;供给不足明显存在,有形成局部寡头垄断现象出现;资金优化配置受到影响,由未形成统一的资金供求市场价格机制造成;适应不了农村经济发展需求,金融产品供给短缺。

3.金融监管体系的缺陷

监管的方法单一;严密的分业监管;监管的涉及面狭窄。

四、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

综上所述,通过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现存问题的探讨,作为政府主宰产物的农村金融体系,并不符合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使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建设及农村金融业本身的壮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束缚。所以建立一个全新的农村金融体系,以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为框架,让农村金融活动中占主体地位的金融部门发挥出应有职能,这一符合我国农村经济特性的金融新体系构建势在必行。

1. 构建农村金融体系的基本原则

(1)处理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保持农村经济发展、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时相互关系的良好处理,是重构农村金融体系的核心。经济发展中产生了金融,经济制约金融,金融支持了经济的发展,而农村经济发展一样需要农村金融的支持。

(2)从实际出发,按市场需求构建农村金融体系。在我国经济发达区域,仍以农户分散占有土地的小农经济为主,零散农户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应予以自办金融权,逐步构建与小农经济的合作金融,降低资本从农业流出,为分散的农户和农业发展服务。经济落后区域,需要出台相关政策性金融条款协助,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建设基础设施,丰富产业结构,合作金融为农户供应融资需要,使农业不再是当地经济的主要支柱。

2. 构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基本框架

(1)拓宽农业发展银行业务领域,充分发挥其政策性金融职能。扩展农业银行业务,改善农业发展银行单一负责国家粮棉油收购贷款局面。现在我国农业发展银行不能很好发挥其功能,是由于业务面狭窄造成,远未实现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2)发挥商业性金融的支农作用,拓宽农业融资渠道。商业银行向农业投放贷款时,国家可在最低限额或比例上做出相关规定,或建议商业银行存款增长到一定比例时,多出部分用于农业政策性金融债券和农业建设。考虑到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和分流大量农村资金的现状,不妨借鉴国外的方法,例如在某一地方获得的存款,要有不低于多少比例的贷款使用在该地方的经济发展上,规定了各行分支机构的资金使用比例。

五、结论

论文通过对现在农村金融体系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在探讨农村金融相关理论概念和实践操作基础上,结合前人有关研究资料,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提出以上浅见。

参考文献

[1]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转型与金融机构多元化[J].中国农村观察,2007(2):13~21.

[2]高帆.中国农杖中的需求型金融抑制及其解除[J].中国农村经济,2008(12):69~73.

篇8

关键词:金融发展;西部农村;金融工具;金融结构;金融规模

一、农村金融发展相关理论

农村金融理论始于20世纪80年代,农业融资论在80年代前处于主导地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融资论逐渐被农村金融市场论取代,农村金融市场论是金融深化理论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具体表现。

(一)农业融资论

农业融资论有其特殊性,比如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明显,农民收入较低,储蓄规模和储蓄能力偏低等,也正是这些客观因素导致金融机构不愿在农村地区“生根发芽”,所以农村融资理论主张政府直接干预农村金融市场。在一段时间里,政府干预农村金融市场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农业产量提高,农户资金需求得到一定满足,但是他的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政府过多干预使农村的融资方式和渠道过于单一化,无法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农户、养殖户,农村小企业及个体经营者需求得不到保障,直接影响其生产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农村金融市场论

农村金融市场论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相对农业融资理论,市场论更加具有可持续性、市场论更有助于让供求双方达到平衡,农村金融市场论主张对农村提供贷款资金是否采用优惠利率应该有市场决定,而不是政府。同时市场论提倡帮助非正规金融发展,多元化农村信贷方式和渠道。完全由市场决定又很难缩小城乡差距,农村地区资金倒流城市,商业银行在农村基本没有市场,只能远离农村,进军城市。所以要求农村金融市场论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相信市场和政府的沟通互补会对农村金融的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三)不完全竞争市场论

不完全竞争市场论是在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和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不完全竞争市场论主张在金融市场论的基础上,适当发挥政府的作用,将市场和政府有效结合,达到互补的作用。以市场为主导,选择性政府的市场干预也可以提高非正规金融市场的效率,加快农村金融机构多元化进程,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和完善,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西部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

(一)金融体系不断完善

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是西部农村地区比较常见的金融机构,近年来,为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都在资金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贷款金额总体呈现增长的趋势。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主要以乡镇企业和三农为服务的对象,扎根于农村,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国内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已达约8800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不断涌现,说明了西部地区农村的金融体系在不断地完善,金融机构不在单一化。

(二)不断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

2013年,《农业保险条例》的实施,标志着农业保险已经从起初的试点范围向全国推广实施,西部地区在不断完善现有机构网点建设,不断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促进农业保险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例如,新疆的多层次农村保险网,在大力推动新疆农业保险发展的基础上,使得医疗保险、小额信贷保险等发展起来。

(三)加大三农信贷投放力度

国家和西部地区政府机构越来越重视西部农村的发展,尤其体现在涉农信贷规模不断扩大,农村金融产品越来越多、服务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陕西省发放订单抵押贷款约1900万,这些贷款中包含陕西养殖户接近70%。甘肃省的三农贷款金额高达约2600亿。像这样的情况在西部农村地区已经开始普及。

(四)西部农村金融需求增加

相对于金融体系不断完善、信贷规模不断扩大、三农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我个人认为金融需求增加是个更加令人欣喜和明了的信息,这个信息足以西部农村金融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农户的资金需求不断增大侧面反映了农民的生产和消费水平的质量在不断提高,他们已经不再仅仅为了满足自身的温饱而生产生活。同时西部农村地区人民的收入不断提高也为信贷需求的增大奠定了基础,农户可以通过信用贷款扩大再生产,包括农业的和非农业两个层次。

三、西部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发展,农民的需求在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西部农村经济发展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金融方面存在的问题,直接阻碍着新农村建设和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一)西部农村人才和资金外流严重

新农村谁来建设?靠的是政府吗?当然不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起到的是扶持和引导的作用,建设新农村,当代大学生、各方面的技术人才及高素质管理者等当是先锋军,但是,现实中,更多的农村大学生选择离开农村去城市里寻求发展,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消费水平较低,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因素,很难吸引外来人才进入。为什么在农村地区很少看到商业银行、建设银行等,究其原因,最终是银行自身的发展需求。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堪称农村金融“三巨头”,以扎根于农村,服务三农为宗旨的“三巨头”在商业化进程中也在努力进入城市,有相关数据显示,西部地区农村每年从信用社流出的资金约1400亿,同样的,占农村金融市场半边天的邮政储蓄银行也在“挪用”大量农村资金去谋求更高的利润和发展空间。邮政储蓄银行大都依托农村而生,却将大量的资金流入城市,导致西部农村资金供需矛盾加剧,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西部农村金融供给缺乏、保险市场开发难度大

1.除金融机构网点数量偏少以外,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机构与全国总体水平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虽然从整体上看,西部农村金融机构的数量和信贷总额都在呈上升的趋势,但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都比较落后。对于西部地区而言,第一产业是支柱产业,第二、三产业发展滞后。资金严重外流带来的资金供需矛盾又阻碍着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的形成与发展,由于服务对象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导致西部农村信贷资金的风险加大。2.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们的整体收入水平难以与中东部地区相比,人们的收入一般要用在消费生活必需品,所以人们的投保积极性有限。另一方面,西部地区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政府应加强引导和扶持,出台相应的保险法。

(三)西部农村金融贷款比重低

出于自身发展的需求,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越来越重视在中东部地区的发展,不断拓展新的市场。西部农村地区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数额在不断增加,但是还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落后于经济发展速度和市场需求。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和监管机制。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活全盘皆活。想要改善西部农村地区的经济状况,促进西部农村经济发展,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就必须重视西部农村地区金融发展,深入研究分析西部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努力提高农村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和能力。贯彻落实农村金融改革方案,正确认识农村金融改革。从广义上来说,农村金融改革主要包括政府对农村资金流动的引导,农村融资渠道方式的创新和完善,狭义的农村金融改革是指对现有的农村信用社进行改革。对西部地区来说,在对其金融发展状况进行深入分析探讨的基础上,依照现代金融发展理论,结合西部地区自身发展特点,进行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然后逐渐推广;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理清农村金融发展格局等都能够有效帮助西部农村金融更好更快的发展。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农村金融理论的概述和分析,指出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亮点,希望可以通过总结经验,针对问题进一步完善西部农村金融发展体制,促进西部农村金融发展,促进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平衡,从而提高我国社会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作者:刘碧侠 单位:陕西省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

参考文献:

[1]赵微薇.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研究[D].广西大学,2015.

篇9

    城乡一体化是党的十七大确定的我国在21世纪的重大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均衡发展的根本性举措。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金融在推进农村发展、实现城乡互促共荣等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和功能。而农村金融能否有效发挥其作用又取决于农村的金融生态状况。

    金融生态是个仿生概念。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最早将生态学概念系统地引申到金融领域,并强调用生态学的方法来考察金融发展问题[1]。2005年10月19日上海证券报独家首发了《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随后,有关金融生态研究蓬勃发展起来。

    关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王松奇(2005)[2]等人认为,金融生态就是指影响金融市场运行的内外环境和基础条件。邢勃(2008)[3]认为,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影响或决定着金融主体生存状态及变化趋势的经济及社会环境。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2009)[4]认为,中国的金融风险不仅源于金融业自身,而且更广泛地源于金融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外部环境,并对2008-2009年度中国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价。傅江湲、江发元(2010)[5]认为,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赋予农村集体资产完整的权能,增加农村金融主体贷款的保障性要求等是促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周妮笛(2010)[6]以湖南省为例,采用14个地级市的调查数据与截面数据,运用AHP-DEA模型分析了区域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指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农村信用环境、农村法律环境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是造成这一区域差异的关键因素。安强身(2009)[7]认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实现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并从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等方面,对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柳成、张翠宁(2010)[8]运用系统论构建了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的理论模型和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并对金融生态环境组织实施的相关问题提出了建议。杨福明(2008)[9]运用金融生态理论,从金融生态环境角度分析了非正规金融存在的经济基础、非正式制度的作用、法制环境以及金融生态的自我调节机制,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以上研究成果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内涵、存在问题、对策、评价体系以及非正规金融等其他相关领域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这对改善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以及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化都具有很大意义。但是,这些研究成果都没有从城乡一体化这一基本背景下,研究我国农村金融生态建设问题,本文则力图研究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问题。

    二、城乡一体化与农村金融发展

    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城乡关系经历了四种形态:乡育城市、城乡分离、城乡对立、城乡融合。推进城乡一体化就是实现城乡关系从“对立”走向“融合”的必经过程和环节。从本质看,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在平等基础上的互动发展,即城带乡、乡促城,并最终实现城乡的和谐发展。

    “城乡一体化”可以用三个标准来衡量,即:城乡二元制度的消除与农村平等发展权利的获得;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有效互动;社会福利实现城乡居民共享。而要达到这三个标准,农村金融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在现代经济中,金融虽然是经济的核心要素之一,但经济始终是金融的基础。一方面,经济发展必然引起金融市场的扩张和对金融需求的增加,进而推动金融发展;另一方面,金融发展状况也对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有效的金融制度和金融市场会推动经济发展,相反则会制约经济的发展[10]。众所周知,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化发展模式不但造成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远远滞后于城市的发展水平,而且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制度歧视,如城乡在教育、社会保障、金融等方面存在不对等的发展政策和环境。城乡一体化就是要破除城乡不平等的发展制度、环境和政策,以快速推进农村的发展。这对农村金融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城乡一体化为农村金融发展创造了新需求、新机遇,提供了广阔空间。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必将获得更好的制度平台和市场空间,在金融市场中更具竞争性和发展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必将吸引大量的金融资金流转在农村领域,这无疑有助于农村金融机构的长足发展。其次,城乡一体化的实现也需要高质量的农村金融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等都需要大量的金融资金的支持和快速、便捷的金融服务。

    现实地看,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状态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农村资金大量流向城市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能力相对滞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善;农村建设资金缺口巨大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的不良状况没有根本改善。然而,如果深入地探讨,我们可以看见,这四个“没有根本改善”与不理想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因此,推进农村金融生态建设、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便成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当务之急。

    三、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现状

    借鉴相关研究成果,本文认为金融生态就是指影响金融发展、运行的各种环境和条件,包括政策体制环境、社会信用和法律环境、金融市场主体环境。研究金融生态环境,既要有静态视角,也要有动态视角,即既要考虑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平衡,也要考虑金融生态的动态发展平衡。

    农村金融是由农村金融的供给方和需求方构成的,因此,农村金融生态建设也应该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农村金融供给的不足抑制了农村金融生态建设空间

    我国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以政府为主导的金融供给的改革。这种改革也就成为直接影响农村金融生态建设的关键。

    1.政府主导式的农村金融改革使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建设失去了基础

    与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相适应,也形成了我国城乡二元化金融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政府虽然开始对此进行改革和完善,但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始终以农村金融机构的自我完善为目标,以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为主线。随着农业银行基本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农业发展银行也因政策性功能所限开始寻求新的发展出路,邮政储蓄银行又因规模问题显得力不从心,这样,支撑农村金融市场的基本力量就只剩下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社基本上成为农村唯一的“常驻”金融机构。但农信社一方面受其自身资金不足的限制不能提供多样化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如保险、咨询、、结算等金融服务,造成农村金融机构和业务的单一化,另一方面又因农村信用社“一家独大”,在大多数地区事实上成了垄断(特别是贷款市场上)经营,而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农村金融主体缺乏业务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农村金融服务与产品开发不足。传统的借贷服务仍是当前农村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适应新农村建设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些新的金融产品并没有开发起来,如商业保险、证券投资、信托、租赁、理财、网上银行、银行卡等业务。这种状况既制约了农村金融供给的有效性,也不能满足农村经济主体对金融的多样化要求。而比较活跃的民间信贷,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准入渠道,处于灰色状态,不能合理合法地提供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资金。可以说,政府主导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偏离了制度目标,没有形成有效的金融供给,使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建设失去了基础。

    2.行政命令式金融监管使农村金融生态不能形成良性循环

    金融监管是影响金融生态的内部结构及其功能效率的重要因素。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在于纠正金融市场失灵,并最大限度地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和稳定性。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监管更多地是一种权力监管,即行政命令式监管。这种比较传统、较为粗糙的监管方式通常表现为金融监管当局不仅直接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进行监管,而且对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存贷款利率确定等具体的业务经营进行限定,忽视了监管的技术合理性或内在规定性。就金融机构的进入、退出的管理来说也不科学:过高的准入门槛,既加剧了金融供给不足,又导致非正规金融的地下运行,极大地削弱了竞争机制的强化和创新推动效应;退出机制的缺失与政府救助措施催化了金融机构的冒险性投资,增加了道德风险,使农村金融市场失去了优胜劣汰的自我净化功能,从而使农村金融生态不能形成良性循环[11]。

    3.金融产权模糊使农村金融生态建设缺少内在基础

    产权清晰是降低交易费用、提高经济效率的基本前提。产权关系明晰是构建权利与责任对等、收益与成本相符的科学有效治理结构的前提。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虽然在明晰产权上做了很多工作,但由于多种原因,产权模糊的情况仍然比较突出。这表现在有的农村信用社的产权改革是按照以公有制为绝对主体的制度安排设置的,导致了产权虚置;有的农村信用社虽已实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改造,但有的产权实际上仍然是模糊的:它们名为股份制,实则是内部人控制,股东作用弱化,理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这种产权模糊的状况必然导致金融机构权责利的失衡,使农村金融生态建设缺少了内在基础。

    (二)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的弱势性导致农村金融生态根基不牢

    按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供给虽然影响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需求,但只有满足需求的供给才是有效供给。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的弱势性使农村金融供给失去了根基,从而也使农村金融生态建设失去了根基。

篇10

关键词:农村金融发展;金融效率;农民收入

中图分类号:F83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92(2008)06-0009-04

一、引言

提高农民收入是当前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然而,在有关研究农民收入的相关文献中,很少有学者考虑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更多的学者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进行了研究。Greenwood和Jovanovic(1990)在初始收入分配外生于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且通过金融市场融资需要支付某一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支付的固定成本的假设下,建立了一个动态模型来讨论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关系,得出了金融发展和收入差距服务“库兹涅茨效应”的“U”型关系。Thorsterbeck, Ross Levine和Nor-manLoayza(2000)研究发现,金融部门的发展和人均真实GDP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且主要通过对全要素生产率起作用来影响经济发展。在国内,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影响的研究较少。温涛、冉光和、熊德平(2005)利用实证分析,指出中国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显著的负效应,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关系直接替代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与我国经济发展的事实并不相符。许崇正、高希武(2005)运用单因素简单最小二乘法(OLS)并逐步加入相关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的支持,指出信贷投资未能很好地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处于极其低效的状态。也有不同的结论,如王虎、范从来(2006)利用协整检验的方法研究了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机制,指出金融机构信贷的扩张虽然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但同时也会拉大城乡收入差距。

通过对国内文献的回顾可以看出,相关的研究都是侧重于我国金融发展水平和全国整体农村情况,均基于对我国整体的研究。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所以得出的结论不同。由于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金融发展水平远高于农村,但城市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要远小于农村金融的影响。另外,我国幅员辽阔,东、中、西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因经济基础的差异,金融支持对不同地区的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同样存在很大差异。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以河北省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1985-2006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河北省的农村金融改革和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性结论。

二、模型设定、数据说明与研究方法

(一)计量模型

考虑到河北农村样本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引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该模型是由美国数学家柯布和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来的,该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为:

Q=ALαKβ

其中Q为产量,L和K分别为劳动和资本投入量,A表示技术和结构等因素。 α,β为参数,0

NI=A(NC)α(INS)β(FX)λ(RFIR)γ

两边取对数得:

LnNI=C+αLnNC+βLnINS+λLnFX+γ LnRFIR+ζ

其中,C为常数项,α,β,λ,γ为回归系数,ζ为残差项。LnNI、LnNC、LnINS、LnFX、LnRFIR分别代表农民人均纯收入、财政政策支农、农村产业结构、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和农村金融相关率。

(二)指标选择与数据说明

1.农民人均纯收入(NI)。该指标反应了河北省农民的人均收入情况,用河北省经济统计年鉴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数据来表示。该指标扣除了农村居民的各项费用和税金,可以直接用于投资、消费储蓄的收入,较真实的反应了农民的实际收入和购买力水平。所以用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衡量农民收入情况。

2.国家财政支农(NC)。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支农力度不断加大,推出各种惠农政策,加大财政补贴和扶持力度,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因此,本文把财政支农因素作为一个变量加入模型中。用各年度河北省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与河北省农村总人口数的比值来衡量国家政策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

3.农村产业结构(INS):如图1所示,农村第一产业生产总值所占比重逐年降低,说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第二、三产业所带来的产值不断增加,同时也吸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图1中可以看出,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随着产值的降低而下降。在农民收入结构中,非农业收入比重持续增加,是推动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大致为两个方向,一个方向为当地乡镇企业、运输及服务等相关行业。另一个方向是全国各大中城市,进城务工。后者与农村金融发展相关性不大,暂不考虑。由于非农产业的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直接关系,所以本文用农村非农产业总产值与农村GDP的比值来衡量农村产业结构指标,表示非农产业和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4.农村金融相关率(RFIR)。国际上通常采用戈氏指标来衡量金融发展水平。戈氏指标是指某一时点上现存金融资产总额与国民财富――实物资产总额加上对外资产之比,人们将其简化为金融资产总量与GDP之比。考虑到河北的农村资本市场又极其微弱,在农村地区最基本的金融工具是存款和贷款,因此本研究选择河北农村金融资产主要为:农村流通现金和农村存款。用农村金融相关率(RFIR)来衡量农村金融发展水平,RFIR等农村金融资产与农村GDP的比值。

5.农村金融发展效率(FX)。农村金融发展效率是指农村金融中介将农村储蓄转化为农村贷款的效率。用农村存款余额与金融机构对农业和乡镇企业的贷款余额之比来衡量。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反应了金融机构对农村的支持程度。该指标越大,说明金融中介把资金投向农村市场的越多,对农民收入增长越有利。

本文的数据均来自1985-2007《河北省经济统计年鉴》、1995-2007《河北省农村统计年鉴》。

(三)分析方法

首先,为了避免出现伪回归的现象,本文利用单位根检验法,检验变量的平稳性,对于非平稳性的变量进行处理,使之成为平稳的时间序列。如果变量是单整的,将对相关变量进行协整检验(Cointegration Test)确定农村金融相关率与农村金融发展效率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如果这些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还需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在此基础上进行VAR模型的脉冲响应,以确定各因素对农民收入动态影响。

三、实证分析过程及结果说明

(一)单位根检验

对于时间序列变量,进行协整关系、因果关系及建立VAR模型的前提是所有变量服从同阶单位根过程。本文用Eviews5.0软件对各变量的原始数据和一阶差分进行ADF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所有变量的原始数据都是非平稳的。LnNI、LnNC、LnINS、LnFX、LnRFIR的一阶差分均(分别用ΔLnNI、ΔLnNC、ΔLnINS、ΔLnFX、ΔLnRFIR表示) 在5%的显著水平下都是平稳的,因此,所有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即服从I(1)过程。

(二)协整检验

协整理论是指在非平稳的时间序列中,如果存在一个平稳的线性组合,则这组数列是协整的,即这些序列之间存在的长期稳定的关系。由于上述变量都是一阶平稳的,所以我们利用Johansen检验来判断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并进一步确定协整方程及相关变量的符号。因Johansen检验是基于VAR风险值模型的多重协整检验方法,所以根据SC准则确定LnNI 与 LnNC、LnINS、LnFX和LnRFIR的VAR模型的最优滞后期为1。在此基础上,得到协整检验的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协整方程显示,农村产业结构、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农村金融相关率与农民收入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进一步考察方程可发现,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最大。农村非农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1%,则农民收入增加3,35%。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给农民带来收入的增加要远大于第一产业。这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吻合。

但是,财政支农与农民收入呈负相关的关系,即财政支农不仅没有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反而阻碍了收入的增长。与预期目标相反。因河北省为农业大省,长期以来财政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农业,而支农资金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小,且增长的速度小于财政收入。1994-2006年期间,财政收入中的农牧业税和耕地占用税平均增幅25%,而财政支农的平均增长率为21.9%。在此期间,农牧业税和耕地占用税的总额平均每年比支农的财政多42617.85万元。与此同时,财政间接支持多与直接支持加上涉农事业费支出比例过高,使农民并没有直接在财政支农中获得收益,反而增加了负担。此结果与王虎、范从来(2006)的结论相反,可能与地方产业结构差异有关。近几年,国家取消息农业税,增加了对农民直接财政补贴,这将有利于今后农民收入的增长。

另外,通过对LnNI与LnFX、LnRFIR三个变量做协整检验,发现在1985-2006年的区间内,变量之间并不存在长期的关系。而且进一步检验发现LnNI与LnFX、LnNI与LnRFIR都不存在长期的关系。

(三)Granger因果检验

由于LnNI与LnFX、LnRFIR三个变量不存在协整关系,需进一步能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在5%的置信度下,农村金融相关率与农民收入增长互为格兰杰因果。农业存款和现金的增长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反过来,农民收入的增加提高了农村金融相关率,促进了农村金融发展。

另一方面,农村金融发展效率没有成为农民收入增加的格兰杰原因,与前面协整方程的结果不一致。说明农村金融发展效率低下,没能直接推动农民收入的增长。其原因主要是农村金融中介机构把农村存款投向了城市,而农村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首先,农村资金大量流向城市使农村资金供血不足,金融发展效率低下。如图2所示,长期以来,河北省农村信用社存贷比逐年增加。近几年农信社存款余额是贷款余额的1.5倍以上,其差额部分大部分投向了城市,农信社并没有给“社员”提供针对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金融服务。在农村分布广泛的邮政储蓄在农村地区只吸收存款,并不对农户和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实际上,邮政储蓄没有给农村市场注入资金,反而从农村地区抽走大量资金流向城市。其次,贷款难的问题普遍存在,农民贷款需求不能很好地得到满足。由于中低收入的农民收入低和抵押品缺乏导致农民的一些低收入家庭由于偿还能力不足和还款来源不稳定,一般无法获得贷款。另外,乡镇一级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存在大量的“人情”贷、“关系”贷。使得那些有真正资金需求而没有“人情”“关系”的农民得不到贷款。

为了进一步考察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原因的关系,我们通过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的方法来分析。为了防止VAR模型因变量顺序变化带来脉冲响应的不同,我们采取检验两个变量关系的一般冲击反应。结果如图3所示。图2 农民收入与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农村金融相关率对冲击的动态反应

由图3可看出:(1)农村金融发展效率的正向冲击,短期内对农民收入影响很少,在滞后4期以后,这种冲击使农收入增长得到改善,并且作用是长期的。(2)农村金融相关率的正向冲击一开始会使农民收入恶化,但是,在滞后3期以后就被正向效应所替代。这种正向效应在滞后6期达到顶点。VAR分析结果说明了,河北省农村金融发展长期内对农民收入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结论

实证结果显示:1985-2006年期间河北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存在正相关的关系,长期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但是,由于农村金融发展效率的低下没有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原因。另外,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农民收入呈正相关关系,证实了非农产业对农民收入的拉动作用。但财政支农对农民收入产生了负效用。这种情况会随着国家取消农业税和对农民直接补贴的增加而改变。

可以看出,今后应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组织,满足农民的多层次金融需求。以金融的发展促进农业、贸易、工业的综合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最终达到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笑萍.中国新农村建设筹资政策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10)。

[2]杨雯.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因果关系研究. [J].财会研究,2007(11):74-75。

[3]王虎,范从来.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影响机制的研究.[J].经济科学,2006(6):11-21。

[4]温涛,冉光和,熊德平.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J].经济研究, 2005(9):3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