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方案范文

时间:2024-02-01 18:10: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供给侧改革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供给侧改革方案

篇1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战略管理会计;应用创新;方案

供给侧改革目标与传统需求导向下的改革目标不同,前者强调厂商对市场需求数量、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和匹配性。厂商若要实现这一目标,便需要在压缩产能水平和优化产能结构上下功夫。而且,这两项工作将贯穿于“十三五”规划之中。因此,作为战略规划管理者必须站在统筹全局的高度来把握企业的各项工作。从现阶段的相关文献中可以感知到,不少作者在讨论供给侧改革时“只见物不见人”,即未能从人本原则和人文关怀上来看待因压缩产能水平而被分流员工的安置问题,也没有从经济学视角下来考察企业优化产能结构时的沉淀成本发生问题。解决分流员工的安置问题不仅是企业落实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也是减少社会不稳定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当然,企业过高的沉淀成本将直接影响到管理层的战略决策。因此,充分发挥战略管理會计的内在功能来助推以上目标的实现,便成为了当前创新该会计应用模式的逻辑起点。

一、供给侧改革对企业内控的要求分析

(一)闲置资产处置要求

去产能所需要面对的第一个挑战便是闲置资产的处置问题,这些闲置资产构成了企业固定资产的组成部分,也是企业资本物化形态的存在部分,所以若是闲置资产处置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严重制约微观经济面压缩产能水平的意愿。从会计成本视角来看,闲置资产在脱离企业生产环节之后,其仍然发生着固定资产折旧,并在仓储保管过程中将消耗企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另外,在自然力的作用下,闲置资产的使用价值也将逐渐消失。

(二)分流人员补偿要求

随着去产能政策的实施,制造业各企业在求生存、求发展的主观意愿驱使下,下岗分流人员已经客观出现了。有识之士已经提出,需要避免出现上世纪90年代的下岗潮;而且中央对此也做了明确表态,即不会出现类似于上世纪90年代的失业问题。那么在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下行压力,以及去产能的步骤稳步推进之时,企业需要对分流人员进行补偿,而这里补偿可以分为经济和非经济两种方式。但在这里需要重视非经济途径的补偿方式,那就是优化和再造他们的人力资本结构。

(三)固定资产重置要求

这里的固定资产主要指代企业的生产设施设备,而这些固定资产的造价是不菲的。这里就存在着一个权衡问题,即固定资产重置将提升企业的单位工效以及提高产品生产品质。但固定资产重置又将消耗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这必然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一定的压力。为此,权衡二者的利弊而建立起科学的投资重置道路,则成为了这里的要求。根据经济学原理可知,提高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其效果不仅取决于企业场地空间的大小,还取决于企业所面对的市场份额。

(四)市场信息调研要求

在线下市场渠道中企业不仅需要掌握消费者的需求结构,还需要把握竞争对手的相关信息。前者有助于建立起合理的优化产能结构的策略,后者则有助于洞察市场需求数量情况来决策产能水平。为此,这也构成了企业内控的要求。

二、分析导向下战略管理会计功能定位

(一)助力闲置资产处置

对于闲置资产的处置需要重视其经济价值的实现,而经济价值的实现便需要将其配置到生产环节中来。再者,对闲置资产进行仓储保管也构成了处置的主要模式。对此,战略管理会计所要发挥的功能包括:第一,从供给侧改革的战略视角出发,规划出需要推出生产环节的生产设备,进而为接下来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形成对接。第二,在挖掘闲置资产的经济价值时,重视建立其闲置资产的配套保管机制,这就与资产盘点相联系了。

(二)助力分流人员补偿

企业分流人员将随着去产能的步骤而同时产生,所以需要从战略层面来建构起助力解决分流人员问题的补偿机制来。前面已经提到,补偿机制需要从经济和非经济方式上来设计,那么战略管理会计在这里的功能包括:第一,根据企业的经营发展趋势,设计出动态可操作的薪酬补偿方式,诸如对买断工龄所需重要参数进行测算。第二,对部分分流人员进行人力资本结构再造,则主要依赖于企业的培训系统,所以战略管理会计需要在培训项目预算统筹上起到管理功能。

(三)助力固定资产重置

固定资产重置不仅是一项企业经营管理问题,也是企业的生产技术问题。由此,战略管理会计的功能可定位于:第一,从战略层面为企业固定资产筹措资金提供方案,并在管理职能驱动下建立起有效的资金监管机制。第二,连同生产技术人员,从企业的技术组织形态出发来确认特定固定资产重置的必要性,以及用技术改造来替代固定资产重置的可能性,并向管理层提供决策建议。不难看出,有效发挥上述两项功能,将能对企业的供给侧改革成本实施科学控制。

(四)助力市场信息调研

市场调研的内容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竞争对手的相关信息;第二,消费者集团的需求偏好信息。从传统视域下来看待上述调研主体,一般认为是企业的市场营销人员。但笔者认为,战略管理会计可以在市场信息分析和转换上,为市场部门提供更为具体、生动的提示。

不难看出,以上从四个方面所做的战略管理会计功能定位,紧密围绕着供给侧改革的内在要求,其中的定位涵盖了宏观、中观、微观等层次。但为了更好的聚焦课题的研究思路,以下在构建应用创新方案时仍主要在微观范畴内在进行讨论,这样也能在企业的能力范围内在实施创新工作。

三、定位驱动下应用创新方案

在减少财务人员的人力资源转换成本的目标驱动下,需要改变现有的全面预算管理人员组成结构。即将项目开发专业人员纳入到预算管理团队中来,从而来弥补财务人员在项目开发知识上的短板。为了规避利益方的关系型影响力的干扰,项目开发专业人员可由集团公司在第三方机构中聘请,如咨询机构。在集团内部引入招投标机制,倒逼项目小组的成本控制意识。从这些措施中可以感知到,其中并没有改革项目小组的组织隶属关系(改革成本较大),而是借助集团公司内部的体制机制优化,来增强项目小组的市场地位。根据项目开发的规模可知,需要根据相对独立的模块进行分别预算,然后还需要结合具体的实施流程考虑社会成本问题。因此,在编制人员的组成中应包括项目专业技术人员,以及集团公司内部的法律事务处的专业人员。项目小组在集团公司财务章程下有权自主支配项目开发资金,并且在按时、按质完成项目开发任务后,结余资金按比例或全部作为项目小组成员的绩效奖金。在全面预算管理中应设置财务人员蹲点联系制度,且联系周期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等三个阶段。将财务人员与项目开发联系起来,这样就厘清了财务人员的预算管理范畴,从而在绩效考核机制下必将增大财务人员对事后管理的重视。对全面预算管理效果的评价,应尊重事实并在经验和弹性下给予综合考察。只要这样,才能对财务人员和项目开发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要改革“刑不上大夫”的做法,既然董事会在项目决策上出现了战略失误,那么董事会相关人员便需要对此承担相应责任,这样才能倒逼公司层面的全面预算管理更具执行力。

总之,优化集团公司的全面预算管理需要消耗大量的组织资源,其中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就要求,我们弄清优化的重点,而聚焦这一重点来实施优化努力。“结构性调整”应成为关注的重点,那么这也就成为了优化的重点。那么该怎样理解“结构性调整”呢。简单来讲,通过调整集团公司内部与全面预算管理有关的技术组织形态,来实现“全员参与”和“行动自觉”目标;同时,以最小的转换成本来提升全面预算管理的质量。因此,这里的核心工作便是创新技术组织形态,来优化事前管理、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由此可见,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创新应首先关注企业内部的生产关系系统,而这在本文中便指向了技术组织形态。只有在优化了生产关系系统,才能使生产关系与提高后的企业生产力形成匹配。

四、研究存在的不足

辨证的来看待本文对战略管理会计创新研究的不足,在今后的理论和实践中还应重视以下问题:针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约束机制所起到的功能未能充分挖掘其中的正面价值,如确保固定资产重置项目资金用到实处,并能遵循“产出、投入”最大化的原则。从集团公司现有的约束机制来看,则主要采取两种:第一,根据财经法规和集团公司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从制度层面来监管项目资金的配置情况;第二,根据项目开发的进度,分阶段委派专人到项目处进行资金使用情况检查。因此,今后将在如何建立有效的制度监管和人员检查等方面进行研究。

五、小结

篇2

教育管理者和实践者也在利用互联网打破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局面,让更多的教育资源薄弱的学校学生有机会去接受更优质的教育。学生学习过程的痕迹记录、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信息等等,都会成为未来高校录取的依据。

一考定终身,让很多在高考中发挥失常的学生留下终身悔恨。而唯分数论也让教师的教学束缚了手脚。学生成为“考试机器”,“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对中国教育的叩问刺痛了所有教育者的心。党的十以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为全中国的社会理想,“立德树人”更是作为教育的总目标。在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背景下,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出台了系列文件,指向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教育要培养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2016年第7期,我们策划了一期“面向未来的教育评价改革”的专题,旨在推动教育评价方式的转变。实际上,中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坚冰已经在融化,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已经拉开了序幕。北京市新中高考方案的颁布,正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风向标。信息技术为教育评价方式的转变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持和保障。我们注意到,中高考的录取方式更加注重教育的公平和均衡,录取政策向教育薄弱地区倾斜。同时,教育管理者和实践者也在利用互联网打破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局面,让更多的教育资源薄弱的学校学生有机会去接受更优质的教育。学生学习过程的痕迹记录、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信息等等,都会成为未来高校录取的依据。

为了更清晰地看到中高考改革方案的全貌,我们结合“首都教育”微信公众号的权威,把北京新中高考方案梳理如下。

北京新中考改革方案:科目和分值均有调整

新中考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物理、生物(化学)、体育9门课程,总分580分。

语数外为必考科目,外语增加了听力、口语考试,计分为40分,外语有两次考试机会。其他科目实行选考,即从除体育外的5门科目中选择3门参加考试,物理、生物(化学)须至少选择1门。

1. 更多选择性,选考科目是亮点

新方案中将之前所谓的“小科”,历史、地理、政治、物理、生物(化学)全部纳入考试科目,同时,学生可以在这些科目中五选三。所选三科成绩,由高到低分别按照100%、80%、60%的系数折算为实际分数,即:三科折算后实际满分分别为100分、80分和60分。

2. 开放性科学实践占10分,体育成绩增至40分

方案中规定,物理、生物(化学)、历史、地理、思想品德五门考试科目满分均为100分,每科都包含10分开放性社会实践活动分数;同时体育分数增加到40分,逐步增强考试项目的选择性,加强仪器设备在量评项目测试中的应用。

3. 考查学生9年义务教育的积累

新中考方案中明确表明,要严格按照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确定考试内容,注重考查学生9年义务教育的积累,注重考查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能力。扩大选材范围,贴近生活,注重实践。

此外,改进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分配方式。加大市级优质教育资源统筹力度,完善优质高中校部分招生计划分配到初中校制度,2016年力争达到不低于招生计划50%的目标。招生政策向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比较短缺的区县和一般初中学校倾斜,引导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北京新高考改革方案:北京高考将不分文理,文理科目6选3

科目调整为“3+3”模式,即3门必考科目(语数外)+3门自选科目。未来,文理不分科,考生可从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思想品德6科中任选3科。自选科目不用参加高考统考,采取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方式,计算高考成绩。新高考方案2020年实施。

除了基础的语数外三门课,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强项,20种组合。

1. 高考英语改革大,今年起听力一年两考

从2017年起,英语采用计算化考试,英语30分的分值不变,但英语听力一年可两考,取最高成绩计入高考英语总分。从2021年起,英语增加口语考试,口语加听力总计50分。

2. 高等院校要求提前公布选考科目要求

根据最新高考改革方案,高等院校可以根据各自的培养需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自选科目中,对考生的选考科目范围提出要求,但要求科目最多不能超过3门,必须提前向社会公布。考生满足选考科目其中任何1门,即视为符合报考条件。

3. 2017年高考少数民族加分范围调整

从2017年高考起,少数民族考生加分范围调整为“从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高中教育阶段转学到本市的少数民族考生”,加分分值为5分,仅适用于北京市属高校招生录取。中考加分项目和分值,也将参照高考加分项目调整。

中高考改革牵动着千万学子的心,牵一发动全身,也让相应的课程体系发生改变,教师的教学不再局限于教材,学生可以到户外去学习更多的知识、技能,体验最新的技术,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学生超越教室的局限,走班去上课,在网络上与其他学校的学生互动学习,教育已突破校园的围墙。

链接: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李奕谈教育深综改“基本思路”

北京市教育深综改的基本思路,在于促进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不断提升学生的实际获得感,以创新促绿色发展,其最终指向育人理念的重大转变。为此,一方面,我们要努力提高基础教育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使其贴近学生的消费习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我们要努力改善基础教育供给结构,打破单一的课程、资源、考试评价供给结构,构建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新供给侧结构,由此实现从需求侧的拉动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的转变。整体而言,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由管理评价导向向服务支撑导向的转变。二是由单一学科导向向学生核心素养导向的转变。三是由封闭目标导向向开放发展目标导向的转变。

此次以考试和评价作为切入点来带动基础教育整体改革,旨在真正尊重教师和家长的消费习惯,在考试供给侧给不同类型的孩子都有发挥的空间,使不同学生都有增量。总体来说,这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我们希望聚焦和服务于学生在家门口“上好学”的实际获得,拓建广义教育资源供给,支持和引导学生在本地完成15年基础教育,最终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

链接:东城出台全市首个中小学艺术素养评价指标

北京市东城区日前推出了《北京市东城区中、小学生素质测评标准(试行)》,这也是北京市首个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标准,从此东城区学生艺术素质将有细化标准。

该艺术素质测评标准是以学生为测评主体,学生自愿自主申报,每名学生可申报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多个艺术项目的素质测评,成绩折算计入北京市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成绩,测评总成绩为100分,外加10分加分。

音乐、美术项目成绩由学区认定,舞蹈、戏剧等学科不限定艺术门类,由区教委指定部门负责其成绩的认定工作。艺术素质成绩采用递增申报模式,每名学生每学年重新申报一次,不重新申报的,往年成绩有效。

以舞蹈艺术素质测评为例,指标共分为三级。一级指标包括基础指标、学业指标和发展指标。基础指标包括课程学习、课外活动两个二级指标;学业指标包括舞蹈基础知识、舞蹈基本能力等两个二级指标;发展指标包括舞蹈综合素养、课外学习、舞蹈特长加分项。三级指标则涵盖了学生参与舞蹈课学习的出勤率、参与度和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等16个更加细化的指标。

篇3

除了高屋建瓴引领方向,会议还回应重大民生关切,在多个经济领域释放出积极信号。2017年,这7类人群有望收获满满的“政策红包”,快看看有没有你!

刚需购房者

【红包】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既抑制房地产泡沫,又防止出现大起大落。要在宏观上管住货币,微观信贷政策要支持合理自住购房,严格限制信贷流向投资投机性购房。

【解读】2016年,中国楼市再次经历了从升温到狂飙,再到政策收紧的过程。这期间,开发商捂盘惜售、哄抬房价,中介商炒作房价、虚报房源等乱象层出,严重损害了购房者,特别是刚需购房者的切身利益。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楼市定位,就是要传达一个信号――不鼓励炒房。信贷闸门关紧,则相当于给炒房的投机客“断粮”。作为刚需购房者的你,有望不再被“炒房者”牵着鼻子走。

民营企业家

【红包】要在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上加大工作力度。要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扩大开放,稳定民营企业家信心。

【解读】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少民营企业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品牌的代表。但不得不说,当前民营企业的发展还面临“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问题。

2017年,随着市场进一步扩大开放,以及减税降费等措施的大力实施,民营企业有望获得更多政策红利,发展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

三四线城市居民

【红包】要把去库存和促进人口城镇化结合起来,提高三四线城市和特大城市间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提高三四线城市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引力。

【解读】当前,去库存的重点在三四线城市。但从目前来看,与大城市相比,三四线城市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相对较弱,对于农民进城没有足够吸引力。

展望2017年,随着三四线城市的就业机会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当地居民的获得感,另一方面将提升农民进城的意愿,两全其美。

农民

【红包】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明晰农村集体产权归属,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利。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广辟农民增收致富门路。

【解读】今年以来,涉及到农民增收的政策接连出台。特别是10月份,先后印发了《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分别提出实施新型职业农民激励计划,为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新的路径和制度保证,让广大农民对2017年充满期待。

随着上述政策的落地,农民的致富门路2017年有望越来越多,不少人的钱袋子也会越来越鼓。

实体经济从业者

【红包】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引导企业形成自己独有的比较优势,发扬“工匠精神”,加强品牌建设,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增强产品竞争力。

【解读】从马桶盖到电饭煲,境外购物火得一塌糊涂。商务部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游客每年在境外消费超过万亿元。消费外流的背后,是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产品档次整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的问题。

早就提出,国家强大要靠实体经济,不能泡沫化。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资本“脱实向虚”令实体经济发展面临更多挑战。此时提出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将促进发展新动能的培育和壮大。对实体经济的从业者来说,2017年值得期待。

农民工

【红包】促进农民工市民化。

【解读】农民工市民化会带来新一轮消费拉动和基础设施投资增加。但前提是,要通过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农民工的身份问题,农民工就有条件将他们的长期消费行为从农村转向城市。

随着中央提出2017年“继续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有望进一步出台,保障进城农民工的权益,进一步拉动消费与投资。

退休人员

【红包】要推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快出台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

篇4

[关键词] 私募市场;供给侧改革;股权投资;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F640 [文献标识码] A

两会期间提出了供给侧的改革方案,包括去库存,降成本,推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多方面激发企业活力等,使经济取得了良好的发展。而当时的私募股权市场正处于繁华与低谷并存,大起与大落并兼的状态,证券私募基金行业爆发式壮大,而后大盘数月跌宕,部分股票策略管理人折戟沉沙;为救市,监管层一纸令下,期指限仓,本来火爆的市场中性策略几乎失去威力。而供给侧改革找到了解决经济问题的症结,出清过剩产能、增加有效供给,将带来资源更合理的配置和企业效益的提升,进而可以推进私募机构的完善化和专业化。在供给侧大力对企业的重组和改进的浪潮中,私募想要重振旗鼓,必须符合当前的经济规律。

一、我国私募市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私募市场的发展现状

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的特定时期,旧经济的升级和新经济的转型持续在整个创新周期,这两者催生捕捉投资机会的价值。未来的市场基调可能是震荡寻底为主,选择主题将更加关注公司的业绩和质量。有观点认为,有复苏的前两届会议的风险收益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对于最新的市场动态,自二月以来市场可以定义为超跌反弹是短期的市场在一月下跌得到的调整。自今年一月以来,大幅下降,再加上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暂时缓解,今年2月在市场反弹的各个方面是合乎逻辑的。不过,超跌反弹的市场决定的行情也不会走得很远。最近时展的潮流,经过早前上涨后,出现周四在上海综合的指数下跌超过6%,中小板和创业板的跌幅超过7%,市场交易自从2638点以来的反弹幅度吃掉2/3。很多人担心,目前的反弹是否已经结束。虽然一些负面因素再次出现中断了投资者的信心,但在总体而言市场自一月份的反弹并没有完全动摇根基,两会之前仍是做多的窗口期。关注的最新的基调和方向在“供给侧改革”和“私募股市”,相关政策可能会影响私募市场的长期经济发展趋势。

(二)我国私募市场存在的问题

1.短期系统性投资困难。近年来,两会窗口期间,股市涨跌互现,可以说,每年都有两会,但行情并不一定有,而且价格并不一定与两会相连。为什么市场担心两会究其原因,主要的逻辑是,被提上议程或个别行业超过预期得到所出现局部投资机会的扶持政策是超预期的个性化的运动。目前市场上弱势震荡是大概率的事件,如果“低于预期”没有大的改观,市场将根据其运行的趋势,短期内系统性的投资可能性很难。

2.新旧经济转型存在不稳定因素。我们都期待着每年两会,但两会期间的热点板块和事件对主题投资更偏向。我们更关心的是“供给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的最新基调和方向,这两个政策可能对长期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产生深远影响。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旧经济的转型和新经济的创新将始终贯穿于整个周期运行。新旧经济的成功交替与人民的生活,长期稳定性相关,任何方面是达成任何不满意,也必将影响到转型升级的过程的最终结果。可以预见,这两个方面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包括两会在内的所有重大场合的重要课题。

3.二级市场投资机会少。“两会”按照国有企业的合理的改革举行再次提高了。如果市场对国有企业改革和更多的关注在之前的实施阶段是基于预期的炒作,那么现在,改革国有企业了解投资机会的主题,一个是意识到市场已经参与了6家中央企业试点,其中包括投资发展公司国,中粮集团,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集团企业,新兴际A集团有限公司,有没有超预期的政策落地,如果有必然具有投资的价值;二是为央企有望改革第二批试点,两会是否有一个关于第二批试点央企的消息,这将不可避免地在二级市场带来投资机会。

4.私募人士投机热情衰退。自去年六月底的大幅下跌,特别是在今年一月暴跌几轮之后,原来占主导地位的牛市完全打破,从占主导地位的投资机构者到一般的机构投资者,市场参与者信心有所动摇,熊市思维基本确立,未来市场可能会以震荡寻底为主。市场形势下,与近期上市的两家公司仅仅一起拉抬股价,进行并购的负面效应开始变得越来越疯狂,市场参与者在做投机热情出现阶段性衰退,投资者出逃创业板和中小板的趋势仍将持续,市场将从重概念回归到强调企业的性能和质量。

二、供给侧改革对发展我国私募市场的重要性

(一)推进供给侧改革是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一招

供给侧改革,这是自2015年10月,多次出现在高层讲话中的新流行语。这是从供给方开始生产力的解放,增强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把发展方向锁定在开发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供给侧改革,有三条投资主线,即智能化生产,节能降耗和提高消费水平。

从经济结构转型方向看,推进供给侧改革,以改善消费引领产业升级,中国的经济正从投资驱动转为消费驱动;数据显示,目前的消费是最大亮点,尤其是新兴消费在中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的发展已日益突出;在政策的支持下,国务院在11月份宣布了关于新消费和消费升级的两个新的指导方针,突出新的消费将成为一个显著的力量推动实现经济转型改进;从需求方面看,目前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8000美元,根据海外经验在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都会发生转变。例如,在美国、日本、韩国,一旦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文化娱乐支出将增加,未来中国也会在这个方向上发展,向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等领域转变。根据这条主线,有很多子行业可供选择,如跨境电商、农村电商、海外旅游、电影传媒、医疗卫生等。供给侧改革无疑是正确的想法,但只有站在企业的角度思考问题,才是真正的供给侧改革。

(二)推进供给侧改革是增加私募人士投资机会的必由之路

过去的一年经历了大幅回调的一月,猴年的第一个交易周市场迎来反弹。在三月初早些时候举行的两会上,目前市场普遍预期之前和两会之后,股市应给予一段时间休养生息,同时两会相关的热点也将成为投资机会。记者采访了多位私募基金和其他投资者后来得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差异提供有望让他们的两个聚光灯持久的改革。国泰君安证券认为首席宏观分析师任泽平的观点在市场上较有代表性。任泽平表示,展望未来,了解两会、政策以暖为主,注重改革以前两会的供应方面,增长持续,公众讨论和预热汇率人民币,金融监管改革,登记和其他重要问题的制度。总体来说,对于两会,市场更关心的是政策是否会有更多更重磅的供给侧改革政策和引进提供可持续增长的政策。

预计目前市场将继续反弹,如果有更多的政策,相关主题和行业值得重点关注,但部分需要进一步验证。从今年的市场表现来看,煤炭,钢铁行业因供给侧的改革逆势上涨,显示出这些个股的强烈吸引力。是否这些板块可以继续被市场所认可,这还有待观察。除了供给侧的改革,基础设施建设,减税等措施的投资可以推出相关政策,但对市场的影响可能并不大。为了稳定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供给侧改革有望成为政府明年工作的重点,因此,投资机会流向也是公司关注的发展方向。

三、通过供给侧改革发展我国私募市场的对策与机会

(一)私募市场迎接供给侧改革的几点对策

当前形势下,私募股权投资的各种基金有不小的差异,褒贬不一。相信A股市场明年的震荡会越来越多,开启长牛慢牛不变的模式。为使我国私募市场发展得更好,我们从供给侧改革方面提出几点对策:

1.在政策上,因为经济仍处于探究时期,压力落在传统产业,明年可继续采取政策组合“松货币+宽财政”来对传统经济;

2.在资金上,继续在未来一年内的宽松货币政策,资金资产配置状况有望延续,资产配置类别将继续在市场份额转移,而明年机构资金如养老金和保险基金有望继续进入市场,明年资金仍是大概率,股市资金面比较充裕;

3.在基本面上,经济目前在中国仍处于区间的底部,但硬着陆的概率是非常小的,可将明年增长政策加强,使效果逐渐显现,那么实体经济有望明年上半年经济复苏温和的概率高;

4.在市场重点关注方向上,主要是确定只在本地股市、股的水平寻找机会,而不是等待整体的震荡。而明年上半年,A股投资指数应以清淡,因为指数的变化可能不会太大,再回高点的机会是非常小的,关注重点应该是企业和行业状况。并且未来促进更快的供给侧改革举措可能是在企业之间,如中国南北车合并等,兼并和收购的趋势将会在许多企业之间出现。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私募市场更好发展的几个机会

首先,真正有性能的成长股,它们主要分布在新的服务业,TMT行业、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和教育的发展潜力。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的市场一直为业界更充分地发掘,因此有机会投资股票:第一,在一个与其他投资者相比,深研究先进和判断,二是在于出现大幅度下跌时积极布局。第二,产业整合(如供给侧改革)的深度完成了产业重组的根本原因,从新的模式打造行业龙头企业,这样的机会不是由政府的限制,以促进提供了一个强大的,钢制的改革,煤炭行业周期类,有可能是在市场充分竞争的过去,改变行业是在天然的非周期和弱周期中。

其次,2016年经济政策应该是把重点放在供给侧和可持续稳定增长上,改革不良供应煤炭,以解决钢铁产能的股票和房地产,目前在市场上已经有很多两会期间政策的影响,我们不能指望很多东西,前期市场的期望是比较大的,所以对市场的影响有限。而由于在政治上对全球经济的一个大的下行压力,也包括中国,两会期间可能会更加注重稳定增长。

最后,虽然可能两会期间有重大政策出台,但也有私募人士偏谨慎。目前的市场走势也看不太清楚,市场力量不是很大的。两会重点可能在供给侧改革、减税、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但侧改革的改革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传统产业的融合生产和产能出清不能以最快的方式完成。新兴产业被高估,这样的行为往往吸引更多的是投机者。

[参 考 文 献]

[1]林金腾.私募股权投资与创业投资[M].中山: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1-04

[2]李勋.对冲基金监管的法律问题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08

[3]王苏生.私募基金风险管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02

[4]王曦.私募股权投资的风险控制问题探讨[D].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2010

篇5

在当前经济供给侧改革的转型期,针对于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而言,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显得尤为重要。按照“创新创业特色专业”的专业改革思路,重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为抓手,突出实践教学,运用案例分析和项目训练教学法实行模块式教学。以双创教育改革为推力,拓宽专业视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强化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和自主创业的主动性,最终实现“学中创、创中学、学创相长”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建设内容

1.培养方案

2017―2018学年开始,电子商务专业新生实施新的培养方案,新培养方案突出并旨在推进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密切融合。培养方案中理论教学学分占比60%,实践教学学分占比40%,实践教学学分中创新创业学分占比50%,每学年创新创业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不低于10%。以创业学分的方式,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创业比赛、进行自主创业等活动均可折算为创新创业学分。

2.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中的关键环节,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核心。以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双创能力培养为引导,积极推进专业课程教学,完善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使课程体系设置从传统的就业教育向创新创业教育转变,重点建设网上创业、跨境电商两个创新创业课程群。《网上创业》课程群包括《网上创业》《网店装修》《网店客服》《文案写作》《网络营销》等。课程群包括《跨境电商基础》《跨境电商英语》《跨境电商实务》等。

3.教育资源

课程资源、实践资源、平台基地等教育资源的协同整合,统合孵化、培训、实践等立体化功能,有利于增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与意识,激励并引导学生自主创新与创业,以实现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迎合于供给侧改革而顺利就业创业。一方面,建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课程资料库,注重收集或编制与时俱进、实用、科学的教材资源;另一方面,加大力度整合实践资源,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和孵化基地,充分利用创新创业的大环境、利用淄博新区建设契机,确保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均能结合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展多样化、个性化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三、具体改革方案

1.制定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和制定工作做大量的准备。首先,组织教全体教师对2017级电子商务专业培养方案的修改和制订进行认真的研讨。其次,回访往届毕业并已经工作的学生,联络用人单位相关人员,收集他们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和看法,作为专业培养方案的修改和制订的参考。最后,走访兄弟院校考察学习创新创业教育的宝贵经验,与相关创业教师深入交流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学分学时等情况。

2.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

首先,开设创业课程群。在现有基础上,加入创业实践环节,并将其纳入到学生必修学分里面。其次,修订相关的教材。鼓励任课教师编写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二者融合的教材,以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扩充教学内容,构建完整的纳入创新创业知识的课程体系。

3.整合创新创业教育资源

对接社会教育资源、创新创业资源与产业人才需求,构建创业孵化平台等支持环境,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成效。一方面整合校内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学校可以通过创业大赛,进行自主创业了解企业经营的全过程,为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融合提供硬件基础和软件环境。另一方面整合校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首先,依靠本专业校外实训基地丰富的行业资源,与企事业单位合作构建创业孵化平台,尝试校企共同培养模式。

4.打造“专业+创业”的师资队伍

大力度打造“专业+创业”的师资队伍,促进两类知识体系的融合,专业教育侧重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创业教育则侧重于创业能力、创业思维等的培养。一是,加强“双师型”专任教师的培养,鼓励45岁以下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或者定期去相关部门进行实践培训,多个渠道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创业知识。二是,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实施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升计划,每年选派专业教师参加省级组织的创新创业教师专项培训,形成创新创业教学团队,将具有专业优势和创业知识的教师组织在一起,通过设计专业课程环境和实践创业环境来共同完成课程的传授。三是,鼓励教师开展校企横向合作项目,担任创新创业教育导师,指导学生应用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举办创新创业交流会、指导扶持大学生创业实践等活动,做到教学相长。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和创业素质。

篇6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回顾过去30多年我国改革发展的历程,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以接近10%的平均速度快速增长,其增长动力主要源自五个方面:劳动力数量不断增长和结构变化所释放的巨大人口红利,家庭教育的较高支出所带来的快速人力资本积累,庞大的市场需求和高投资率所带来的快速实物资本积累,后发优势所带来的快速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的提高,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的一系列重大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所释放的巨大制度红利。这些方面,无一不和提高供给效率、激发增长活力息息相关。

自2008年以来,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开始变得日益复杂,且面临许多新特征、新情况和新趋势,中国经济呈现潜在增速中长期下行的明显态势。这一轮经济下行的性质与原因,周期性调整是直接原因,结构性因素则是根本原因。从产业结构来看,资源配置效率在不断下降;从要素结构来看,要素供给效率在不断下降。此外,体制性改革进展缓慢、创新能力滞后所引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下降、资源环境约束的持续增强,也都对经济增长构成负面影响。总之,促使经济增速不断回调是上述多重因素相互交织和叠加的结果。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因此,在新常态的大逻辑下,对需求端调控的过于倚重、对三驾马车短期分析框架的过于倚重,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经济减速和转型升级双重压力不断加大的现实、难以兼顾经济社会发展诸多中长期目标的实现。

正因为如此,中央才在近期反复强调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在总结过去成功经验、梳理当前突出困境的基础上,转换经济治理思路,打破需求管理路径依赖,着力从供给侧发力,进一步破除供给约束、释放增长潜力,探寻增长新动能。

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主要思路

针对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重大难题,如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企业杠杆率过高、融资成本过高,政府对市场、对企业的直接干预较多,宏观税负较高,金融风险累积,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全要素生产率较低,创新能力不强,人口红利减弱等等。中央提出,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五大任务,这其中核心和关键是去产能。高库存、高杠杆,包括高成本,均与工业领域庞大的产能得不到顺畅消化、大量资源被无效占用、“僵尸企业”迟迟不能退出有关,这几大问题交织纠缠在一起,成为中国经济的顽疾。淘汰清理过剩特别是落后的产能,将有助于降低企业部门的杠杆率,提升资本使用效率,改善企业盈利;有助于促进产业优化重组和转型升级。可以说,产能过剩这一中国经济最大的毒瘤一日不除,“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这一目标就一日难以实现,中国经济也难以走上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从中长期供给侧角度考虑,去产能需强调行政力量与市场手段并举。在更多运用市场化机制的同时,应将去产能与“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行业规划、政策、标准的引导和约束作用。进一步严格市场准入管理,加强产业政策的调控和引导,从源头上堵住落后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还离不开做大增量、培育新兴产业,应积极引导资源投向有发展前景的行业,推动增长方式向集约化转型。从对外开放的角度看,可以借助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扩大对外投资,拓展相关国际需求,深化国际产能合作,输出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产能。对于政府而言,转变政府职能和政绩考核导向,也有利于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和不当干预市场。

为确保完成这五大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五大政策兼顾需求端和供给侧,是未来我国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主要推手。

宏观政策强调稳。政策取向应着眼于有效对冲宏观下行风险,真正帮助企业降低制度易成本、不合理税费负担、社会保险费、财务成本、电力价格、物流成本等。两大政策中,财税政策将充当主角,未来应更加注重从供给侧入手,采取更大力度、更加全面的减税,坚决杜绝违法征收“过头税”,真正体现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更加主动并且更有力度的取向,发挥在优化供给、提高效率方面的独特功效。

产业政策强调准。重点是调整和完善产业政策,做好鼓励产业升级的加法,有必要将目前倾斜发展特定部门的产业政策,如对新兴产业实施的创新研究、环保节能的奖励措施,逐步完善成为长期的、综合性和普适性的创新与竞争激励机制,避免引起未来一窝蜂投资而出现产能过剩。一方面,着力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大规模技术改造投资,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进行深度融合,使更多中低端产业升级为中高端产业;另一方面,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发展分享经济,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努力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进行深度融合,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助推实体经济尽快实现转型升级。

微观政策强调活。激发微观经济活力,需要继续推动政府部门简政放权,大幅度减少行政审批,加强事中和事后监管与服务。目前,特别需要的是地方政府的强力落实中央所确定的重大改革措施,认真清理并切实减轻企业目前承担的各类不必要的非税负担,继续落实和完善简政放权的各类事项,营造良好的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此外,还需进一步合并相关税种,减少消费环节税负,清理不合理收费,适度降低社保缴费率,真正为居民创业、企业创新减税让利,松绑减负。

改革政策强调实。国企、财税、金融、社保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既能改善需求侧管理,又能减少政府直接干预,降低企业的显性和隐性成本,释放供给侧动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达到刺激生产、改善供给的目的,具有很强的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意义。改革措施政策化、常态化是做实各项改革的重要手段。

社会政策强调托底。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历来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社会政策的重要目标。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巨大,但普通民众幸福感和获得感的改善却远远落后于经济增长。人民群众所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等重大民生领域问题,毫无疑问是“十三五”期间亟须补齐的“短板”。补齐这些“短板”,将有利于稳定劳动者的预期,有利于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各项风险提供更加厚实的安全垫、更加密实的防护网。

抓住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关键

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动供给侧改革,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释放三大红利是关键。

第一,释放改革红利,充分发挥四大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改革对去杠杆、控风险、提效率以及经济增长的重大牵引作用。

抓实抓好国有企业改革,可以有效地提高经营管理效率、质量和效益,切实改变国有企业财政预算软约束现状,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能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同时,重视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民企进入垄断领域,落实负面清单制度,激发民间资本活力,提升资本回报率,通过制度变革促进自由竞争,提高社会资金形成和配置效率。

未来财税体制改革应以推动税制改革为突破口,逐渐降低间接税的比重,建立和完善以居民财产、行为为课税对象的直接税税制。

全面推进金融改革,需要尽快解除金融抑制,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解决我国金融市场长期存在的结构失衡、功能不全和“金融抑制”明显等突出问题,以便更好地发挥金融体系深度动员社会资本、提高储蓄率的作用,从根本上增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能力。

考虑到淘汰落后产能、压缩企业杠杆率、清理“僵尸企业”等结构调整的力度将不断加大,过程仍将漫长,有可能造成大批国企员工下岗失业,需要进一步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与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其变动,不断提高工资和养老、失业、工伤、医疗、低保等保障标准及其政策受益面,竭尽全力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

第二,释放创新红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技术进步,真正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转变。

实践证明,我国原有的发展动力已明显退化,再依靠简单扩大劳动力和其他要素投入来驱动发展的路子已经行不通,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通过加强创新,提升要素投入的综合效率,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因此,未来应紧紧围绕营造公平宽松的竞争环境、强化金融支持、建立市场利益导向机制、提供资金便利和税费减免、激励创新成果转化、完善科研教育体系、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人才培养和流动、推动开放创新、加强统筹协调等多方面来转变发展思路,把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

第三,释放人口新红利和人力资本红利,既注重提高劳动力参与率,改善劳动力结构;又强调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升人力资本。

篇7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河南省;物流业;低碳化

中图分类号:F259.27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Supply-side reform is an effective means to solve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hina's economy, it is conducive to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environment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low carbon industry development. First of all,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oblems of the low carbon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industry in Henan province, such as weak consciousness, lack of supervision, backward technology, lack of elements and so on. Secondl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effect of supply-side reform on the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industry in Henan prov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 industry and factors. Finally,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the problem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effect, this paper designs the path of the low carbon development of Henan logistics industry from three aspects: institutional chang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factor upgrading.

Key words: supply-side reform; Henan province; logistics industry; low carbon

0 引 言

2016年1月,中央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专题研究供给侧改革方案,提出“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1]。由此可见,供给侧改革逐渐成为调整产业结构和供给方式的重要手段。

物流业融合了信息业、运输业、货代业、仓储业等基础产业,是生产业的典型代表。2014年,河南省《河南省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以“四大工程、五大特色”为核心的行动计划,这说明物流业的经济服务和拉动作用不断增强。然而,河南省物流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不容忽视:政府监管不力,高碳运输普遍存在;物流技术落后,产业部门配合不佳;低碳物流要素供给不足,质量与速度难以有效协调。物流业的发展瓶颈是政府职能缺位和政府权力越位综合作用的结果,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供给不足阻碍了物流业低碳化发展的步伐,物流业的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

1 河南省物流业低碳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低碳物流意识薄弱,政府监管不到位

欧盟各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低碳物流起步较早,针对物流领域的碳排放问题出台了一系列低碳交通发展战略和规划机制,通过立法鼓励低碳物流发展。河南省与全国大多数省份类似,一方面,与低碳物流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并不健全,低碳物流概念并未得到广泛宣传,民众对低碳物流的实践方式、作用效果认识不足,低碳减排意识薄弱;另一方面,物流企业更加重视物流设备的更新换代和管理升级,对低碳物流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足够的资金和精力进行低碳物流管理[2]。

政府监管不到位是河南省物流业低碳化发展障碍。一方面,物流活动具有跨行业、跨区域的特点,邮政、铁路、民航、公路等部门共同管理物流活动,不同部门权责交叉、重复、空白等问题严重,分部门管理体制导致了各部门间的利益冲突,容易造成多头管理;另一方面,不同职能部门对低碳物流的发展缺乏统一的战略规划,尚未制定物流业二氧化碳排放量衡量的指标体系,鼓励物流业低碳化发展的奖惩制度并不完善,物流活动的低碳化管理和监督不到位,从而制约了河南省低碳物流的发展。

1.2 物流技术落后,物流环节“高碳”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但物流技术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虽然河南省物流企业的技术创新、操作水平、盈利能力得到改善,但低碳化发展意识并未贯穿企业管理的全过程,物流技术进步缓慢,例如:物流自动化设施应用不多,仓储、运输交通工具耗能较高;物流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滞后,条码及射频技术普及率低;仓储技术落后,包装材料及包装方式不环保;物流业与互联网融合程度低,难以满足客户需求。

物流技术落后是物流环节“高碳”的主要原因。从整体上看,河南省物流装备水平较低,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高碳”现象严重。物流运输环节,为了满足客户需求,飞机、火车成为货物运输的首选交通工具,过度竞争导致物流公司资源共享度较差,资源浪费时有发生。物流仓储环节,河南省仓储设施建设在保温及照明方面尚无节能标准,内燃式叉车仍是货物搬运的主流。配送阶段,城市“限货令”增多了物流运输次数,客车载货增加了二氧化碳排放量。

1.3 低碳物流管理水平不高,低碳物流要素供给匮乏

近年来,河南省物流业发展迅速。2015年,河南省社会物流总额93 538.48亿元,物流业完成增加值为

1 981.59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 906.31亿元。然而,河南省物流业中,微观层面仍然存在许多困难:物流企业盈利水平下降;城市仓储、分拨配送等基础设施资源紧缺;物流行业税收负担偏重。政府管理水平不高是导致河南省物流业低碳化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河南省物流业起步较晚,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缺乏[3]。一方面,河南省高校物流专业培养人才不足,低碳物流岗位的市场需求较大,“低碳物流人才”供不应求。此外,河南省物流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还比较低,多数物流企业员工主要来源于传统的搬运、装卸等岗位,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知识型低碳物流人才严重匮乏。另一方面,河南省物流技术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物流运输便利程度适中,物流仓储技术不成熟,节能管理措施并未全面实施,货物配送遵循“经济最优”而非“环保最优”,低碳物流技术创新仍需要依托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加速推进。

2 供给侧改革驱动河南省物流业低碳化发展的效应分析

从制度层面看,制度变革为物流业低碳化发展提供稳定的宏观环境。一方面,供给侧改革在制度层面发力,破除产业结构调整的制度障碍,实施简政放权,简化办事程序,加速顶层设计,推进行政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改革,为物流业低碳化发展创造稳定、良性的要素环境;另一方面,宏观环境变化导致微观环境相应调整,物流企业及物流行业的发展环境发生改变,物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方式受到扰动,环境污染、能源消耗的压力迫使物流业做出低碳化发展的选择,制度变革为物流业低碳化发展扫清宏观环境障碍。

从产业层面看,产业转型为物流业低碳化发展提供良好契机。供给侧改革通过调整宏观政策和激活微观要素为产业转型创造条件,产业转型的重点在于优化产业结构、打造增长引擎。从产业结构看,供给侧改革促使物流业提升服务质量,提高产业效率,扩大市场份额,进而改变宏观经济结构,持续向好的经济格局为物流业低碳化发展提供便利。从产业组织看,供给侧改革作用于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提升要素|量,改变要素交互作用关系,进而更新产业组织,加速物流业低碳化发展。

从要素层面看,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升级加速物流业低碳化发展。从人才角度看,实施供给侧改革要求政府加大教育事业投入力度,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培养创新型人才,兼顾专业化教育与综合教育,为物流业低碳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从技术角度看,供给侧改革优化人力资源素质,提高自主创新水平,规范市场秩序,持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为物流业技术革新奠定基础。从资金角度看,供给侧改革的侧重点之一就是优化资本市场,创新融资方式,改变融资环境,解决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的资金难题,防止混乱的资本市场扰乱产业秩序。

3 供给侧改革驱动河南省物流业低碳化发展的路径设计

3.1 深化制度变革,完善供给侧改革政策体系

(1)改革管理体制,加强指导协调

制度变革是产业发展的基础。首先,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着力解决政府行政效率低下、懒政、怠政等问题,简化物流企业办事程序,支持物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其次,立足河南省发展实际,制定物流业发展规划,重点探讨物流业低碳化、环保化、高效化发展问题,重视物流业跨区域、跨部门的发展特点,加速推进一体化办公。最后,建立健全物流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奖惩制度,重点将低碳化评价指标纳入其中,规范物流运输、仓储、配送标准,保证物流效益评价“有章可循”。

(2)完善政策法律法规,推进物流节点建设

政策法律法规是物流业低碳化发展的保障[4]。第一,持续推动完善有关物流业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物流业服务流程和标准,明确物流服务的对象、种类和范围,防止物流业成为危险品传递的渠道,细化物流业低碳化发展目标直至每个操作环节。第二,弥补法规漏洞,采用财政措施、税收措施等手段制约物流企业“高碳”行为,加大针对不符合环保标准的物流企业的处罚力度,给予实施低碳化管理的物流企业适当的税收减免。第三,加速推进物流节点低碳化建设步伐,保证新建仓储设施符合节能标准,采用新能源货物转运工具,系统规划,合理调配,减少能源资源浪费。

3.2 优化产业结构,创新供给侧改革作用途径

(1)完善物流服务功能,推动产业协调发展

完善物流业服务功能是物流业低碳化发展的应有之义。第一,着力降低物流运行成本,加强对重点物流企业、物流园区运营情况的动态监测,制定出台河南省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和税费负担的具体政策措施。第二,加快效率型低碳物流的建设与实施,减少物流资源的投入,实现物流活动的减量化,深入推进低碳产品的设计与采购、低碳包装、低碳运输、低碳仓储、低碳装卸及低碳配送,打造物流企业个性化竞争新优势。第三,推动物流业与运输业、信息业、仓储业等相关产业协调发展,降低产业技术壁垒,构建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技术、人才、信息、资金等要素的自由流通,达到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效果。

(2)加强物流园区建设,制定低碳物流标准

物流园区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实现物流企业协同发展。其一,支持专业物流加快发展,进一步扩大国际物流规模,实施卢森堡―郑州“双枢纽”战略,加快郑州国际陆港公铁、海铁联运设施建设,建成多式联运物流监管中心。其二,推动物流园区升级改造,组织开展物流园区建设提升工作,推动各地加快规划建设和改造提升一批骨干物流园区,引导物流企业、重点项目和要素资源不断集聚,建立河南省物流园区联盟协作机制,推进园区之间资源共享[5]。其三,参照欧洲、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低碳物流标准,立足于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细化低碳物流评价标准,完善低碳物流评价方法。

3.3 提升要素质量,强化供给侧改革微观基础

(1)推动低碳物流技术创新,构建低碳物流信息系统

技术创新是物流业低碳化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首先,与河南大学、郑州大学等省内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借用高校创新优势攻破企业技术难题,通过设置奖助学金、提高工资补贴等激励措施,鼓励大学生毕业后进入物流企业工作,为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其次,积极与同行业、上下游企业展开合作,基于竞合关系建立战略同盟,共同探索实施精细化管理模式,强化信息交流和技术合作,降低技术转移壁垒,用管理创新带动技术创新。最后,积极借鉴国外低碳物流管理方法、运作模式和技术装备,推进智能交通、智能仓储、新材料技术、节能环保技术、物联网等领域的新技术在物流领域的推广和应用。

(2)培养低碳物流专业人才,完善资金要素供给体系

人才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保障。第一,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政府要支持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开设低碳类物流专业,开展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学历教育,培养高水平的低碳物流专业人才。第二,在社会领域要加快推出低碳物流职业资格认证和培训工作,加强对认证培训的监管,确保认证质量,鼓励物流企业引进低碳物流管理人才和低碳物流技术人员,建立低碳物流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培训仓储、运输、系统化管理、电子商务等人才。第三,根据河南省物流I发展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完善低碳物流信息系统,加快“物流云计算平台”和“物联网”服务示范的建设与完善,加快与跨省、跨部门和跨行业的相关信息平台的对接,实现物流企业之间资源共享和数据共用。

参考文献:

[1] 龚刚. 论新常态下的供给侧改革[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13-20.

[2] 李碧珍,林湘,杨康隆. 福建省低碳物流发展的实践探索及其模式选择[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36-43.

[3] 罗凌妍. 低碳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4(5):163-166.

篇8

[关键词]电力;体制改革;财务管理;优化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1248

1电力体制改革内容

为进一步深化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国务院于2015年3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让市场决定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输配电价格由政府定价,打破了电网公司在电力收购和电力销售中的市场垄断地位,将竞争机制及价格机制引入电力市场,纠正电力市场长期以来形成的价格扭曲。通过市场机制决定发电企业供应量,实现市场过剩产能的出清,最终实现电力市场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2015年11月26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颁布了《关于印发电力体制改革配套文件的通知》(发改经体〔2015〕2752号),该通知对售电市场主体和准入条件、售电业务的具体实施做出明确规定,进一步细化了国务院颁布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

2016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7年将继续深化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任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电能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能源,关系到社会生产的各个行业,更涉及居民的日常生活,是本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力量。通过对当前电力体制改革内容的分析,不难发现我国现行的电力体制改革,正是电力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体现。因此,深入贯彻落实当前电力体制改革的要求,将有助于我国电力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目标的实现。

2电力体制改革对电力公司的影响

新的电力市场将售电侧彻底放开,交由市场供需进行定价,这对发电企业提出较大挑战,发电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体制框架要求,实现了售电价格完全由市场供需决定,用电企业和供电企业绕过电网进行自主交易,建立多买多卖的电力交易市场,政府仅对输配电价格进行管制。新的电力体制改革将形成多元化的供电企业,同时电能产品具有严重的同质性,数量众多的供电企业将展开激烈的价格竞争战。

电力体制改革将对供电企业销售战略、营销手段和方法提出更高的要求。售电侧的开放,将使得发电企业还要面临基于园区、节能服务、分布式电源组件的售电公司的激烈竞争。由于供电企业长期专注于发电领域,其销售大多严重依赖于国家电网,造成发电企业欠缺成熟的市场销售理念、高效的营销团队、前瞻性的销售战略、完备的销售网络及先进的销售手段与方法。此外,国家电网在售电市场一家独大,具有先天优势。

售电价格市场化,售电企业将通过压低价格的方式进行竞争,这对发电企业发电成本控制提出更高的要求。2016年下半年多地发展改革委要求对现有电力交易中心进行股份制改造,力求打破国家电网一家独大的垄断格局,为建立竞争有序的“多买多卖”市场格局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充分的硬件支持以及积极的政策引导,将形成充分竞争的多元化供电市场格局。众多的发电企业将展开对优质客户的价格争夺战,压低价格赢得客户将不可避免,这对发电企业发电成本的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电力体制改革下的财务管理模式优化

31通过预算管理,实现集约化、精细化财务管理

发电企业预算管理是保证企业经营战略目标实施、发电公司经营合法、合规的重要制度保障,完善、成熟的预算管理能够有效控制发电企业发电成本,提升企业盈利水平,最终实现企业股东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在新的电力体制改革这一背景下,提升预算管理质量与水平对推动发电企业转变销售理念与经营模式,构建成熟、稳定的销售网络,提升其在售电市场的地位。

高度重视预算的编制,提升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①发电企业预算编制应按照“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分级编制、逐级汇报”的流程,“谁执行、谁编制”的原则,根据财务部门的预算总额度,由预算执行部门根据年度工作计划及业务活动情况进行预算编制。②重点关注燃料等占比较大的成本预算。加强燃料成本的控制,降低发电成本。燃料费用一般占火电企业成本的70%~80%,是发电成本控制的重点。在采购环节,控制好购入煤炭的单价,并通过财务测算分析不同煤种的边际效益,购入经济煤质。根据发电计划,及时调整采购时机、采购结构和库存结构。加强煤炭现场管理,定期检测温度,储新用旧,减少自然损耗。

树立预算执行的严谨性、严肃性,强化预算对成本的约束控制力。①树立企业财务人员、预算执行单位的预算执行意识,通过岗位培训等形式向员工阐明预算

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以及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让企业员工认识到预算执行与自己的工作以及切身利益息息相P。②时刻关注发电企业预算执行情况,合理控制发电企业经营成本。财务管理人员应定期检查预算执行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针对成本支出异常的生产环节或项目,与预算执行单位开展专项问题研讨,从制度或生产流程上进行优化,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消耗。

32转变市场销售模式,拓展营销渠道

关注、分析市场体制变化,转变销售管理理念。长期以来中国电力市场一直处于电网垄断的状态,电力市场纯粹由卖方主导,各大能源企业竞相争夺发电资源,以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售电市场的开放,将电力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为适应市场体制的转变,发电企业应转变经营理念,由“圈资源”的经营模式向“圈客户”的转变,采取多样化的营销手段,为用电客户提供多元化的、差异化的产品服务。结合电力的特殊商品属性,积极采用互联网经营思维,提升电力产品的智能化水平,满足电力市场对智能电力产品的需求。

篇9

一、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现状 

研究生培养目标是指研究生培养机构为本机构所培养的研究生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所做出的具体规定[2]。目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正在从单一的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逐步转变为学术型和应用型并进的培养模式。周太军和袁本涛等的研究指出,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比高层次的人才培养相对提前1-2年,他们提出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需要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不同人才的特定要求[3-4]。孙芳提出建立“教学一科研一服务”一体化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模式,建立学术型研究生和应用型研究生并进的培养体系[5]。王建民和张更辉等的研究指出,学术研究和教学领域的硕士研究生已经供大于求,因此许多硕士研究生需要走向非学术的工作岗位,所以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应该实行“研究型”与“职业型”共同发展的培养模式[6-7]。张文辉和林基明提出研究生培养机构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输送高级应用型人,在这里他们强调了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性[8]。已有的研究表明,诸多教育者和研究者已经开始关注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转变,虽然部分研究者提出了相关的方案,但是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相关研究理论性研究的多,实证性研究的少,方案不具有说服力。 

二、硕士研究生的社会需求状况调查与分析 

本文是基于用人单位对硕士研究生的社会需求状况的分析进而思考研究生培养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使用的是研究者自己编制的《用人单位对硕士研究生的社会需求状况调查》问卷,问卷的6个题项包括:1.用人单位的性质;2.硕士研究生的职务;3.单位的规模;4.贵单位在录用硕士研究生时最看重的五个因素;5.贵单位认为硕士研究生首要具备的能力;6.贵单位认为现在的硕士研究生在工作中最欠缺的能力。研究者在江苏省的526家用人单位发放问卷,这些单位主要包括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和私营、个体等,主要答卷者为单位的中层管理者以上级别的人员。发放问卷共526份,有效问卷为484份,回收率为92.02%。具体的调查研究结果(见图1)。 

图1是用人单位认为硕士研究生首要具备的能力,在专业知识、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合作精神、创新、人际交往、语言表达、学习、操作和适应等10项能力中,484家用人单位中,强调专业知识能力的比例是17.8%,强调语言表达能力的比例占15.6%,强调职业道德的比例是14.5%,强调工作态度的比例是12.22%,强调学习能力的是11.1%,强调创新能力的比例是10%。由此可以看出,用人单位认为硕士研究生首要具备的能力应该是专业知识能力和职业道德、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而不是人际交往和环境适应能力。这体现了社会对于硕士研究生的一个基本要求和标准。 

图2是用人单位认为现在的硕士研究生在工作中最欠缺的能力,在专业知识、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合作精神、创新、人际交往、语言表达、学习、操作能力和适应等10项能力中,在484家用人单位里,23.3%的用人单位认为现在的硕士研究生在工作中最欠缺的能力是合作精神,21.1%的用人单位认为现在的硕士研究生在工作中最欠缺的能力是创新能力,14.5%的用人单位认为现在的硕士研究生在工作中最欠缺的能力是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用人单位中认为最欠缺的能力是适应能力的比例是10%。这表明,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基本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而硕士研究生的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工作态度等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这样的现实情况揭示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忽视了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机构应该及时转变培养目标,加快改革,不断提升硕士研究生的綜合素质。 

图3是用人单位在招聘硕士研究生时最看重的第一个因素,在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外貌仪表、性别、学习成绩、学校名气、政治面貌、学生干部、数量与质量和实习经验等十个因素中,484家用人单位里,47.8%的用人单位最看重的第一个因素是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最看重的第一个因素是专业知识的比例是23.3%。然而,在外貌仪表、学习成绩和学校名气等其余8个因素均没有被超过10%的用人单位排在第一位。研究结果表明,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是大多用人单位在招聘硕士研究生时最看重的两个因素,而且综合素质(47.8%)的重要性明显大于专业知识(23.3%)。这反映了现代社会对于硕士研究生能力需求的实际情况。

    由此可见,目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很难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导致研究生的合作精神、创新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综合素质水平比较低,尽管培养单位认识到了学术型和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不同,但是缺少相应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合理的区分体系。因此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仅仅是高校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口号,没有付诸行动,而综合素质又是社会对于硕士研究生的主要要求,这说明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需要调整。 

三、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 

(一)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1.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需要 

2013年7月,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视频会议召开以后,国家围绕服务需求,以质量提高为主线,加快了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步伐。2014年,刘延东副总理在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作会议第三十一次会议上强调,研究生教育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质量提升的紧迫性更加突出[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要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逐步推行动态调整机制,推进高等教育结构不断优化,在发展学科交叉和融合的基础上,扩大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加速发展和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10]。在此背景下,培养单位必须适应改革的形势,重新思考培养模式,促进教育改革的发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 

2.硕士研究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突出强调,硕士研究生必须具备学术研究或独立进行专业工作的能力,达到这个要求,研究生需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关键在于个性化的发展,然而现实情况是,虽然存在理论上的学术型学位和应用型学位的区分,但是诸多高校在实际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活动中,在课程设置、导师选择和实习安排等方面缺少学术型和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严格区分标准,造成发展硕士研究生的个性化困难的局面。因此,培养单位应该转变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加强研究生的个性化塑造。 

3.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在调查的484家用人单位里,23.3%的用人单位认为现在的硕士研究生在工作中最欠缺的能力是合作精神,21.1%的用人单位认为现在的硕士研究生在工作中最欠缺的能力是创新能力,14.5%的用人单位认为现在的硕士研究生在工作中最欠缺的能力是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这说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没有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硕士研究生的最终归宿是服务社会需求,为社会做出贡献,所以转变培养目标,实行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就显得尤其重要。 

(二)硕士研究生供给侧改革的构想 

美国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培养具有多样性的特征[11],学术型和应用性的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和培养要求都是进行了细化和分类,这对于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转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优化结构-学术型和应用型并进的培养模式 

提高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应以增强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注重统筹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的系统科研训练,为其更多参与高水平、前沿性的科研工作创造条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研究生国际化教育,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发挥多学科交叉培养的优势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根据职业领域属性,界定专业岗位的基本素质和综合素质要求,在产学结合上下功夫,注重发挥用人单位和专业组织在培养标准制定、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推行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展研究生创业教育尤其是针对如MBA等专业,探索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衔接机制[12]。 

2.提高质量-改革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培养质量提高的根本保证,主要包括前瞻性及实用性的课程内容和科学多样化的课程结构,应在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课程设置经验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校际情况的课程体系[13]。当前,多数高校以二级学科为单元来设置课程,这样课程的知识面就过于具体和专业,限制了学生的选课自由度,忽略了学生的特点与特长;另一个弊端是,由于课程划分过于细化,选课人数较难集中,不利于优化教学资源。实践经验证明,研究生课程在一级学科层面上设置更为科学合理。同时课程内容设置应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以与科研实践紧密结合为落脚点。研究生的课程内容除了基础理论,应紧跟社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需求不断地注入新的知识点。此外,要注重交叉学科课程内容设置。在当今时代,各学科领域知识的更新加速与相互渗透加深,具有跨学科知识、交叉学科知识的交叉性课程设置就显非常重要,可以探索在校级层面建设跨学科平台课程。以美国为例,诸多大学的研究生课程设置重视相关学科渗透甚至文理交叉,同时比较注意多学科的交叉,这样就大大拓宽研究生可研究的领域被,对学生掌握宽广扎实的多学科基础理论知识非常有利[14]。此外,随着国内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课程设置要重视世界前沿知识、体现国际化水平。大胆聘用有海外留学背景的青年教师为硕士研究生开设全外语课程,让学生能接受最新、最前沿的学科知识,通过把国际留學生的课程作为选修课、专家专题讲座课程、赴外交流和国际联合培养等措施,使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水平达到国际标准。 

3.实行弹性学制-鼓励人才个性化发展 

弹性学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导师制为保证而实行的学分制度[15]。弹性学制有利于硕士研究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可根据学科属性和个人特点选择缩短或者延长学习年限。在实行弹性学制时应该考虑不同的学科与方向应有不同的培养实践限制,严把质量关。如人文社会学科类硕士研究生可以2年内毕业,但是对于实习实践要求较高的理工科和临床医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应该在扎实学好基础理论的前提下,满额的完成实践环节学时要求。所以弹性学制的实行应该根据专业、学科的不同而具体对待。

    4.以德育为先-加强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加强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要将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贯穿其教育的全过程。人文素质教育涵盖面广,内容广泛,但德育是其中的重要一条,也就是要解决其价值观和人格的塑造问题。 通过人文教育课程学习、导师以及环境的影响,让学生明白,学会“做人”是成就事业的前提,“品德”“道德”和“人格”是对高层次人才的基本要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利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国家建设和科技创新活动。 

以上提出的构想是基于调查研究、文献阅读和实践探索,当然这些改革方案的实行和培养目标的转变离不开国家政策、培养单位的制度體系和质量评估结构等内外部因素。因此,本文的调查研究结果和改革的构想旨在为主管部门和学校确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战略提供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S]教研[2013]1号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529. 

[3]周太军,马桂敏.研究生教育规模变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5(6):26-29. 

[4]袁本涛,王传毅.省域研究生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争鸣与辨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3):65-69 

[5]孙芳.硕士研究生扩招的影响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1):129-130. 

[6]王建民.双模式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初探[J].复旦教育论坛,2004(3):46-49. 

[7]张更辉,郑龙.研究生“就业难”问题的成因与对策研究[J].理论前沿,2013(18):7-13. 

[8]薛天祥.研究生教育管理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266. 

[9]刘延东.在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的讲话[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01):1-6. 

[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新华社,2010-07-29 

[11]马德伟,张航.中美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比研究——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的物理专业为例[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9):130-134. 

[12]李梦娥,张登银.面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资格衔接难点与实现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81-83. 

[13]康若祎,夏凯. 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下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3(12):93-96 

篇10

关键词:电力企业; 市场化; 改革; 措施

近年来,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中国的电力市场化改革有两个显著特点:首先,我国正处于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的经济转型期,如何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促进电源和电网建设的协调发展,保证电力的有效供给将始终是中国电力工业的重要任务;其次,我国也正处于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轨期,市场发育尚不成熟,如何在不断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建立有效的电力市场运行机制,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行认真研究和探索。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要经过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坚定改革方向,立法先行,以国家强制力保障改革实施

市场是优化配置资源、提高效率的基础性手段,我国电力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不能动摇,但也不能操之过急,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事求是,依法、依规稳步推进。建议尽快制定我国《能源法》和修订《电力法》,先以法律形式确定电力体制改革总的目标、方针和步骤,再依法设计和实施改革方案,使改革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利于通过国家法律的强制力,减少改革的成本和阻力,平衡、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稳定的关系。

二、健全改革机构,总体设计.统筹实施

应国家设立统一的能源行政管理机构,归口负责电力体制改革工作。由该机构在系统研究、论证的基础上,总体规划设计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提出切实可行的步骤、措施,分阶段实施。要保证改革的系统性、连续性和可操作性,注意各项改革和发展措施之间的有机衔接,避免“单打一”和“短平快”,防止互相脱节和冲突、出现类似厂网分开后不能及时竞争的尴尬局面。

三、做好改革过渡时期的政策制度设计和技术、信息及人才储备等工作

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已拉开序幕,开弓没有回头箭。当前电力改革不能停滞观望,也不能急于求成。必须放眼长远,在改革目标和我国现实国情之间找到合理的操作路径。

1.先在条件具备省份或区域进行改革试点,允许探索多种模式和方法,积累成熟经验后再推广。目前我国大面积进行区域电力市场竞争的条件尚不具备,因此,要拓宽思路,竞价范围不一定机械地局限在区域市场,也可允许先以省为主体进行试点,辅之以省际和区域之间的电力交易竞争,组合形成“准区域市场”;具备区域竞价条件的地区,应直接在区域市场范围内竞价。竞价形式也不要限于统一的市场平台和现货交易,可采取自愿签订合同、竞标、省间临时交易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过渡时期,对暂不具备条件竞价的地区,可实行“对标”管理办法,即以已竞价市场为标准参照系,对未竞价地区考虑其差异性后实行对照监管,促使其主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同时,在这些地区继续推行上网标杆电价、煤电价格联动、电价分类结构调整和电力需求侧管理等既定改革政策。

2.尽快培育、扶持市场主体,发展双边合同交易,完善市场体系,平抑市场风险。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电力供求的特定环境下,追求竞价上网并不是当务之急。在稳妥推行现货竞价试点的同时,大力培育、发展长期合同制的双边或多边交易才是可行的途径。因为现货市场竞争风险不可控,且易形成市场联盟或操纵,只有建立在各方自愿的基础上的双边或多边交易,对电价涨跌有较理性的心理预期和应对措施,才能平稳消纳电价下降或上升的风险。

对发电侧市场主体而言,为改变国有资产“一股独大”的现状,可考虑出售部分国有发电资产并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引导企业上市,引入外资、民资等战略合作伙伴,促使发电企业产权多元化,真正按现代公司制度运作,建立起决策制衡机制,自我约束,自担风险,才能有效避免目前出现的各大国有发电企业“跑马圈地”、把风险留给国家的情况,也才能从机制上规避发电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出售国有发电资产所获资金可作为国家专项基金进行管理,统筹用于解决电力发展、电力改革搁浅成本或社会保障等问题。完成此步骤后,可在统一制定并公布电力建设规划、水土、环保等标准的基础上,逐步有序放开电力市场准入,从根本上改革电力项目审批制度。

3.逐步实施电网输、配分开,改善网架设施和结构,为扩大电力市场范围、加大竞争力度创造条件。输、配分开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电网公司输电网络业务与零售业务在功能上分离,使独立输电价格发挥作用,为建立批发和零售市场奠定基础。若输、配分开后不能马上实行售电市场竞争,则分开意义不大,相反会带来电网安全以及输、配公司苦乐不均等问题,留下类似厂网分开的后遗症。因此,输、配分开的关键是市场体制建设,而不是输、配资产划分与组织重构。要在风险分析评估的基础上,把握好分开的程序和时机,建议首先在内部独立核算、模拟分开的条件下进行电价机制和交易制度的设计,相关问题处理好后再进行输、配电资产和机构分开。同时,要加快电网建设与改造,改善网架设施和结构,为扩大电力市场范围、实行全面竞争创造物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