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规划范文

时间:2024-02-01 18:10: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乡统筹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乡统筹规划

篇1

关键词: 经济发展 劳动力 统筹就业

引言:城市的繁荣要有农村的需求和支持,农村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的扩散和带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城乡的物质资源、社会结构、生产手段、生活方式以及人的文化素质的差异,城乡处于不平等竞争状态,城市相对于农村在发展上总是处于优势,而农村则处于弱势。但是,无论从国民经济发展与增长,还是从社会稳定来说,这种优势和弱势的关系都不允许成为城乡自由竞争的依据和手段,否则,将由于农村的相对落后而难以实现现代化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面对这种情况,任何一国政府,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为了使城市优势能够成为促进农村发展和城乡互助互利的积极因素,不得不利用“看得见手”,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良性互动机制。这就是政府之所以要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在原因及其理论依据。

1、统筹城乡就业的内涵

1.1、统筹城乡就业

就是要把统筹城乡就业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置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战略之中,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一体化地考虑就业与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外资政策、社会事业发展政策等的关系,实现就业与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1.2、城乡并举与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就业应在城乡就业“大市场”观念的统率下,兼顾城市就业与农村就业,按照统一人力资源市场的内在要求,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就业的体制创新与制度建设,全面落实统筹城乡就业的各项工作。统筹城乡就业涉及方方面面,单凭某个方面不能解决问题,需要采取配套改革措施。

1.3、兼顾城市就业和农村就业

要兼顾城市就业和农村就业,并且把城市就业和农村就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待,立足于城乡就业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适应和促进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实现城乡就业的统筹规划、良性互动和整体健康发展。

统筹城乡就业是对传统二元就业制度的变革,是新时期就业工作重点转变的重要内容。统筹城乡就业,关键的问题是处理好和市场的关系。在统筹城乡就业方面,应着重抓住统筹城乡就业规划与宏观调控、统筹城乡就业促进、统筹城乡就业管理与服务、统筹在城乡就业方面的职能和责任等几个核心环节。

2、城乡统筹规划的目标体系

城乡统筹规划是一条漫长的路,要做好城乡统筹规划工作,首先应该有长远和明确的目标。

城乡空间布局的高度融合、即城乡两个地域实体融合成一个连续统一的、网络状的、多节点的、可渗透的区域综合体。

城乡功能结构的高度互补。首先,在功能上城市向乡村输出商品、资金、技术与信息,并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而乡村则分担城市的农副产品供应以及风景旅游基地等部分职能;其二,在市场上,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乡村是城市的生产资料、技术、资金、工业品市场,而城市则是乡村农副产品、郊野旅游、建筑材料和劳动力的广阔市场,这种互补性关系,既是乡村可以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直接参与城市的经济运转,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不可分割部分。

城乡基础设施的高度共享,主要是建立快速便捷的城乡交通体系,通过全天候的交通线路、舒适的交通工具、廉价的收费及周到的服务,使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联系密切。

城乡人口流动的高度通畅,我国以往的城乡二元结构户籍模式做为一种封闭的、限制性的户口管理方式,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国家工业化起了重要作用,但它阻碍了城乡合理的、必要的人口迁移与流动。

城乡生活水平的共同提高,促进乡村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的不断改善,使乡村基本达到城市生活状况且共同提高,也城乡统筹的目标之一。

3、统筹城乡就业存在的问题

3.1、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仍然存在,户籍制度带来的问题表现突出

一方面,大部分进入城镇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即使长期在城镇居住、就业和生活,却仍保留农业户口,被称为“农民工”,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特殊的边缘群体。城乡劳动力身份地位不完全平等,农村劳动力往往处于弱势,他们进城就业,主要从事城里人不愿干的累、苦、脏的工作,报酬相对偏低,往往仅能维持家庭在城市里的基本生活。同时,因为没有城镇户口,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方面要增加比城里人支出更多;在福利享受方面比城里人要低,影响和制约了农民工向城镇转移的积极性;一些单位在招工中仍没有打破户籍限制,很多厂招工,好工作不收农村户口,户籍仍是一个门槛。另一方面,由于附加在户口管理上的诸多职能,致使人户分离现象突出,出生登记不了、死亡不注销、婚嫁办理不了户口迁移手续等等。因此要取消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非户籍功能,如计划生育管理功能。

因此我国更应该加快配套制度改革与创新,依法构建统筹城乡就业的新机制一是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使户籍不在是劳动力工作生活的一个阻碍。

3.2、劳动者的技能和培训问题

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就业竞争能力弱,这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水平低,尤其在35岁以上的群体中最为突出;二是技能缺乏,农村剩余劳动力中有技术专长尤其是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很少,不能适应非农产业的发展要求,制约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三是对技能培训兴趣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些农民文化水平低、无一技之长,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收入低,无法或不愿在城里扎根。一方面,不少企业在本地招不到工人,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滞留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由于素质偏低,存在就业找工难的问题。“招工难”和“就业难”相互交织,造成“有工无人做,有人无工做”现象,使劳动力资源难以有效配置,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

4、结语

城乡统筹规划不仅要考虑传统规划中的“主体”要素—城市空间等,更重要的是要将传统规划中易忽视的“配角”要素—乡村放到与“主体”要素同等重要的位置统筹考虑。城乡统筹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行政管理、经济手段、政策体系等调控机制的作用。因此,城乡统筹规划还要注重关于体制改革、政策法规、财税金融、规划协调、指导监督、发展时序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动力因素、发展时序和资金投入的研究,并提出合乎实际的规划实施建议。

参考文献:

[1] 吴永生. 区域性城乡统筹的空间特征及其形成机制[J]. 经济地理,2006,26(5):810-814

篇2

【关键词】城乡统筹 临潼社区 科学规划

一、临潼区新型农村社区规划

(一)临潼区城乡规划背景。

临潼区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是古都西安的东大门。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复杂,总面积915平方公里,人口66.86万,平均人口密度为762人/平方公里。

(二)临潼区农村现状概括。

1.人口及用地分布

临潼区南部山地区人口分布最低,其次为东部,最为密集的地区是骊山街道办,为临潼区政府所在地,经济发展相对较快;其次是其周围街道办,主要在城区经济带动下发展,骊山山地区人口分布最少,主要是由于交通不便,发展落后所致,如今出现了大批山区农户搬迁至平原的现象。

2.功能区划

功能区划与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分布在空间上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即城市发展带动区非农人口相对最多,其次是城市发展影响区、乡村协调发展区与南部骊山生态涵养区,而农业人口正好相反。

3.教育资源分布

临潼区教育资源(中学和小学)分布较为均匀,几乎每个街道办一个中学,但是从单位街道办面积的小学数量来看。其中铁炉、代王和马额街道办教育资源最为密集,其次是雨金、任留、西泉、行者和秦岭街道办,最为稀疏的是交口和仁宗街道办分布。

4.房屋分析

临潼区各个单位街道办面积的房屋面积分布呈一定规律,大体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增,骊山街道办除外。这样的分布规律与临潼区的地形有密切关系。

(三)原因探究。

1.村镇空间布置分散,受地形和交通条件影响大;

2.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落后,与政府投入不足有关;

3.村镇经济和对外影响力薄弱,反映出城区磁力效应的阻滞作用;

4.村镇社会文化设施缺乏,与村镇的人口结构老化有关。

因此,农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应强化农民的主体地位,核心是土地收益的分配;村镇经济要上档次,应强化与所在城区及区域的多元联系。

二、规划方法

(一)AHP分析法。指标体系建立原则:科学性和对比性相统一的原则;目标性原则;最大限制性和简明性原则;指标的可得性。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以及指标层。目标层为城乡统筹规划;准则层为经济效益指标,包括:主要收入来源、产业类型、人均土地面积;社会效益指标,包括:人均居住面积、人口就业、社会福利;空间布局指标,包括:交通区位、土地产出、发展备用地;生态效益指标,包括:人均绿地、生活用水量、居住环境。

(二)模型建立。

式中:SSt是社会效益指标评价值,EST是经济效益指标评价值,SLSt是空间布局指标评价值,EESt是生态效益指标评价值,URPm表示第m个单元的综合评价值,xi表示第i 项指标评价值,W i 为第i 项指标权重,n 为指标数量,k 为要素数量,Ws 为评价单元内要素权重。

按评价因子对城乡统筹的重要度,将各评价因子划分为四级,从0-10分打分,并按照分值从高到低分为优(8-10分),良(5-7分),一般(2-4分)、差(0-1分)四个等级。对评价因子打高分说明该评价因子所占的权重大,影响大。

三、规划成果

本着城乡一体化的规划思想,结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影响新农村建设起决定性因素的公共服务设施进行重新选址与规划,最终使临潼社区新农村建设在经济,社会,生态和空间上达到效益最大化。

(一)经济目标。雨金街道办经济目标达到理想状态,值在5.97-7.49之间;其次是骊山、新丰、新市、交口与徐杨街道办,值在5.07-5.96之间。斜口、仁宗、穆寨、小金和何寨街道办的经济发展潜力最大,值在2.36-3.33之间;其次为东部的零口与马额街道办以及西部的北田和栎阳街道办,值在3.34-4.27之间;其余街道办经济发展目标处于中等水平。

(二)社会目标。临潼区社会发展表现出团状分布。骊山街道办社会目标达到理想状态,值在5.57-6.60之间;其次是骊山街道办周边的西泉、新丰和代王街道办,以及西北部的徐杨、栎阳、新市和交口街道办,值在4.60-5.56之间。南部山地区的仁宗、穆寨、小金街道办的社会发展潜力最大,值在1.11-1.43之间;其次为马额—铁炉、雨金—任留、相桥—油槐两两组团的街道办,值在1.44-4.05之间;其余街道办社会发展目标处于中等水平。

(三)生态目标。骊山、秦岭和交口街道办生态目标达到理想状态,值在3.81-5.72之间;其次是南部的仁宗、小金街道办以及北部的雨金、栎阳和徐杨街道办,值在2.85-3.80之间。穆寨和马额街道办的生态发展潜力最大,值在1.20-1.95之间;其余大部分街道办值在1.96-2.84之间,生态发展目标处于中等水平。

(四)空间目标。骊山、行者、新丰和雨金街道办空间目标达到理想状态,值在5.71-7.08之间。仁宗、穆寨、小金和铁炉街道办的空间发展潜力最大,值在1.47-2.99之间;其次为徐杨、油槐、任留、西泉和马额街道办,值在3.00-4.05之间;其余街道办空间发展目标处于中等水平。

(五)总结骊山街道办各项指标达到最优,其周边的行者、新丰和雨金街道办也接近最优,相比较北部区域,南部仁宗、穆寨、小金和铁炉街道办相对落后,反映出一个事实:先天的地形差异对地区经济发展有影响,但后天的优势产业开发及社区规模化布局对地区经济长远发展起到根本影响。

参考文献:

[1]李雯,李嘉林.国外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启示[J].城乡规划与环境建设,2008.

篇3

【关键词】城乡统筹;城乡规划;用地分类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除了城市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不断增加之外。各种城市问题也随之而来,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存在所谓异速增长的规律即城市问题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加。并不是呈现线性增长的趋势,而是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种客观规律是众多规划空间管制失灵的根本原因。这需要我们更多地从城市之外来探讨和解决城市问题,需要从区域的角度和城乡统筹的角度来思考城乡规划中的用地分类。

二、目前城乡发展现状和问题分析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并呈现加剧的趋势。与城市相区别,乡村指的是城市以外的一切地域,严格来说是指城市建成区以外的空间地域。城乡人口分布、职能、土地利用的特征及相对隔离程度等背景差距引起了城乡差异性发展。乡村的发展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人力资源,乡村基础设施发展落后,各种社会保障没有落实,这样发展下去不利于社会的整体发展,也会带来各种社会矛盾,乡村与城市真正平衡发展、平等发展很难做到,但我们要为这种平衡发展创造条件,尽量减少这种不平衡。

鉴于城乡功能互补、互利的共生模式,我们应当为实现城乡统筹,平衡发展创造条件,探索统筹规划方法,避免城市规划与乡村规划的脱节。由于二元结构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城乡统筹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坚持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城乡之间需要加快包括产业、空间、生态、景观、道路与配套设施在内的相互对接,以及城乡政策方面的统一,打破城市和农之间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城乡之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的便捷通畅,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目前,做为规划编制单位,要做好城乡统筹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工作。国内城乡统筹规划主要是结合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通过调控城乡土地的使用,使城乡发展相互衔接;或通过农田、水体和森林做为绿地引入城市,并建立区域基础设施,使城乡融为一体,事实上为了实现城乡统筹的最终目标而编制的一种区域发展和建设规划。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城乡统筹规划起码应该从城乡政治、经济、社会、人口、文化、生态、环境、技术、信息、住房和土地空间等角度出发,进行综合的、整体的、动态的且开放的规划。但鉴于城市规划人员的精力和知识面的局限性及其专业特长,目前只能针对城乡统筹规划发展的核心问题或迫切需要。希望通过城乡物质环境建设规划对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作用与调配能力,来引导城乡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有序发展,达到城乡统筹规划的目的,目前一些地方的城乡统筹规划,其内容过于简略,除简单的描述城乡统筹规划的内涵和特征之外,仅从地域空间形态上分出城镇密集区、开敞区和生态敏感区,或分为城镇建设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农业风景区及山林保护区,达不到城乡统筹规划的目的。

三、用地分类的相关研究进展

用地分类是规划调查和管理的基础,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均制订了相应的用地分类体系。尽管因各自国情和分类目的差异,这些分类往往具有不同的制定标准和表达方式。但却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规划范围的全域关注,尤其是对城市建设用地以外部分的重视。较具影响力的土地分类包括: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制定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LULC).这是一个包括自然景观和土地利用形式等的综合分类;联合国粮农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制定的土地覆被分类系统(LCCS),主要是基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数据制定。

英国著名地理学家斯坦普于20世纪30年代初拟定的英国第一次土地利用调查分类,将土地分为城市或建成区、草地和永久草地、公园地等9个一级分类;1998年,英国环境、交通等部门提出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首次将土地分为城市用地和农村用地。体现了保护和控制的思想。日本国土面积狭小,管理精细,城乡土地统一分类,统一调查、统一规划.并且将管制分区与功能分类相结合。日本政府根据国情,将全部国土按其特性及未来的规划目标分为五大地域,即都市地域,农业地域、森林地域.自然公园地域、自然环境保全地域.并对每类功能地域做出了具体的划分等。相对国外而言,我国对土地利用分类方法的研究成型较晚.早期的土地分类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金陵大学凯(Buck)教授和国立中央大学任美锷教授先后各自提出了我国土地利用分类方案。而影响较为深刻、广泛的分类体系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及以后制定的几个方案.

四、城乡统筹视角下的城乡规划用地分类方案

1.城乡用地分类适用于市域内全部土地(重点在规划区全域土地),以满足市域(尤其是规划区)土地使用的规划编制、用地统计、用地管理等工作需求。在规划调查、编制和管理工作中.应该根据土地实际使用的主要性质和规划引导的主要性质进行划分和归类.市域范围内(特别是规划区范围内)所有用地都应列人该分类中的某一类别.并且不能同时列人两项或两项以上的功能类别。

具体而言.将市域或规划区范围内的用地分为2大类9中类。大类层次包含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2个并列的类别。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将二者作为同等重要的因素来考虑,做到了市域或规划区范围内的全域管制和引导,其中建设用地包括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区域交通设施用地,区域公用设施用地,特殊用地,采矿用地以及其他建设用地6个中类。非建设用地包括水域、农林用地和其他非建设用地,并且体现了每一种非建设用地的含义、作用和引导方向,其介绍如下:

(一)农林用地。涵盖农林业生产的用地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一级地类。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完全衔接。对于农林用地的认识和利用主要在于统筹规划区域城乡建设。保护耕地和林地等生态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而不在于具体农林用地内部的布局和调整利用。因此,该大类用地应是控制开发的重点区域,同时为建设用地提供良好的生态本底支撑。

(二)其他非建设用地。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一级地类其他土地完全衔接。包括空闲地、设施农用地、田坎、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地。其中设施农用地承载了种植或养殖等农业生产活动指直接用于经营性养殖的畜禽舍、工厂化作物栽培或水产养殖的生产设施用地以及农村宅基地以外的晾晒场等农业设施用地。

2.突出城乡差异,强化建设空间管制

用地分类方案加强了对建设用地的空间管制注重土地使用过程中的城乡差异。主要反映在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的类别上。建设用地大类下包含了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区域交通设施用地,既能在明确城乡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城市、镇、乡村庄的建设用地与《城乡规划法>所确定的规划编制体系的规划层级相对应,又突出体现了统筹考虑、统筹管理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的思想,也为编制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标准奠定了基础。

五、结束语

城乡统筹视角下的规划用地分类对于城乡共同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也应是未来城乡规划体系建设应努力的方向。城乡统筹规划视角下的规划用地分类还要注重关于体制改革、政策法规、财税金融、宏观管理、规划协调、指导监督、发展时序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并提出合乎实际的规划实施建议。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城乡统筹城市郊区小城镇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城乡统筹发展是新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本质是要改变目前城乡二元的社会经济结构,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共同发展。2008年1月《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标志我国的规划工作重心已经由实质性的城市主导转变为城乡并举,城镇规划作为城乡统筹规划中的关键节点,需要转变以往城镇规划的局限思路,扩大规划的视角,创新规划方法途径,更好的发挥其在城乡统筹中的关键作用。城市郊区的小城镇是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力量,由于其处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及经济区域中,受城市的辐射、扩散和周围农村腹地的双重影响,加之其自身的农村城镇化发展,呈现出与普通小城镇有显著差别的特点,研究其发展对于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城市郊区指中心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在周边区域中所形成的,其特征、结构和功能实质介于传统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地理区域,是城市和乡村社会、经济等要素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交叉地带,城市郊区小城镇即是位于上述区域内的小城镇。本文拟选取宿州市埇桥区符离镇作为案例,剖析当前皖北城市郊区小城镇发展的特点、存在问题、以及进一步推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对策措施。

二、 不同类型地区城乡统筹规划重点

我国地域广,不同地区发展水平相差较大,因此对不同类型地区,其城乡统筹规划的重心也不同。以安徽为例,皖北地区由于受历史人文、资源禀赋、政策等因素影响,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落后,地区总体上看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集中在中心城市,农村以农业为主,城乡联系单一。皖北地区城乡二元差距较大,普遍存在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弱,城镇规模小层次低、农村建设落后等问题,因此该地区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促进城乡经济发展。该地区城乡统筹规划的重点是缩小城乡二元差距,在城乡空间上改变目前低水平均质化格局,通过集聚发展,提升中心城市,择优培育城镇增长极,发展壮大小城镇,辐射带动农村地区发展。

三、城市郊区小城镇发展的特点——以符离镇为例

1、发展机遇高于普通小城镇

在由“城市—周边地区小城镇—农村腹地”共同构成的经济区域中,由于郊区小城镇的区位优势,同一行政区划内具一定规模的郊区小城镇,其发展会服务并参与城市的经济中,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在进行总体规划宏观布局时,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郊区小城镇往往优先作为城市功能疏散地。

符离镇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城市郊区小城镇,它位于位于宿州市北13公里处,介于宿州、淮北和徐州三市之间,是驰名中外的烧鸡之乡、皖北重镇,又是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全国重点镇、省级示范镇和省重点中心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位居宿州市各乡镇前列。其区位优势使得其成为宿州市重要的功能拓展区,在《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中,符离镇将承担部分城市中心区人口疏散功能,并且重点发展休闲旅游及生态型产业(见图1)。

2、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普通小城镇

凭借大城市资金、产业的优势,郊区小城镇产业经济建设加快发展。郊区小城镇较多地分担中心城区外迁企业或延伸的产业链,从而为郊区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两者结合,大大提升了小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

以符离镇为例,2010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 2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1亿元,财政收入2826万元。近年来一些新兴高科技企业陆续落户符离镇,大大改善了符离镇的工业结构,增加产值的同时为符离镇的工业注入了极大的活力。2010年以来符离镇的第三产业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交通运输业、批零贸易业、社会服务业等行业继续保持主体地位,旅游休闲等产业开始迅速发展。

3、城乡一体化水平高于一般小城镇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必须统筹兼顾,基础设施建设是城乡一体化格局的重中之重。大城市郊区小城镇的发展程度与大城市交通的便捷程度呈显著的正比关系,只有与主城区形成便利的大交通,才能实现与大城市有机对接,促进人流、物流的顺利畅通,促进城乡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按一般规律,与主城区车程较近,即主城区一小时车程半径内的近郊区小城镇发展较快。以符离镇为例,京沪铁路纵贯南北,国道、省道穿境而过,正在建设宿淮铁路,符离镇为起点;泗许高速公路符离出口离镇区三分钟路程;京沪高铁宿州站离符离镇二十分钟的路程;徐州观音机场距镇区50公里,沟通了符离与国内各大中城市的经济、科技、信息联系。便捷的交通,有利于符离镇在经济、交通各方面实现城乡一体化。符离镇是埇桥区的繁华大镇,其工业区、生活服务区、办公住宅区各具规模,水、电、路、和工商管理、金融、税务、医疗、邮政、学校等市政、公用设施齐全配套。

四、规划编制的新思路

1、从小城镇规划向更大区域谋划的规划理念转变

①区域视角确定城镇定位

传统的小城镇总体规划往往突出镇区规划,弱化区域协调和镇域规划,本次规划转向更广阔的区域视角。从区域背景来看,当前宿州市正处于处于均质化向集聚发展过渡阶段,制定了“区域次中心城镇向小城市发展”的城镇空间组织新策略。符离镇成为带动宿州规划区北部崛起的唯一核心城镇,辐射带动埇桥区北部片区经济洼地的发展,在这个目标基础上对于城镇的定位是重构为埇桥区规划区副中心,新兴工贸型小城市。

②协调宿州城乡空间布局

当前宿州市城市规划区存在着城镇数量过多、规模小层次低,建设分散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整合片区发展空间,减少开发主体,实施集中开发,积极培育城镇增长级,突破低水平均衡发展格局。规划对北部片区乡镇调整提出方案建议,在空间布局上提出对北部片区城镇功能进行整合,引导交通设施、社会设施以及市政公用设施在不同地区的差别化配套,促进发展要素向符离镇等城镇增长极集聚,增强其辐射和带动渠南片区的动力(图2)。

2、突出城乡融合理念

以往小城镇总体规划往往突出镇区规划,弱化镇域规划,与广大农村腹地结合不

紧密,忽视城镇与农村的相互联系和融合。在城乡统筹的新背景下,规划遵循“城乡资源统一配置、城乡建设统一管理”的理念,以更好地发挥服务作用和带动农村地区发展的作用。

统筹区域城乡空间布局

在宿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目前有符离、桃园、朱仙庄镇,现状各镇建设比较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为减少盲目竞争和重复建设,实现区域资源和设施共享,规划淡化城乡界限和行政划分,将上述三镇纳入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统一考虑,促进城镇间在基础设施、市政设施、产业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协调。按照集中集聚、合理分工的原则,引导形成由城镇、新型农村社区、一般农村社区构成的网络化的镇村格局。符离镇发展为新兴工贸小城市,承担片区的综合服务功能;桃园、朱仙庄镇区基本和城市中心城区合并发展。

②建立有效的空间管治机制

加强对镇域土地利用模式的引导控制,按照生态优先、集聚发展、节约用地原则,将镇域空间划分为已建区、适建区、限建区和禁建区四大类,对江湖河流、生态廊道、

基本农田严格进行管治,实现城乡资源要素保护和合理利用。按照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紧凑布局城镇各项建设用地,加强存量土地的整理和挖潜,实现城乡建设用地的空间结构调整,将农村建设用地适量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增长,保持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与土地利用规划一致。

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现状农村居民点数量偏多,规模小,土地利用浪费严重,公共服务设施滞后。规划按照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原则对现状村庄进行分类整治,规定人均村庄建设用地标准,减少农村居民点数量,优化村庄布局。提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引导,对住宅建设、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基础设施配套、村庄环境、村庄特色等方面提出建议。考虑到农村居民点调整是长期控制引导的过程,规划对村庄用地调整不采取强制措施,逐步引导农民向农村社区转移。

3、探讨城市郊区小城镇分阶段增长机制

城市郊区小城镇发展需要经历从初级启动期到成熟完善时期的过程,因此在发展策略、空间布局、基础设施配套上需要与规划目标与发展阶段吻合,以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化。

①在发展的启动初期,针对发展动力不足的事实,在发展策略上提出交通引导和行政驱动积极推进产业化。空间布局上充分利用有限交通条件缩减发展启动成本,依托老省道作为城镇发展轴线,同时控制远期发展轴线,生活用地依托老镇区展开,工业用地跨越老镇区结合高速公路道口集中布局,强化符离生产职能。

②发展中期阶段,在内部和外部资本的驱动下,城镇综合实力较大提高,发展策略上提出生产和服务配套并举,提升区域服务职能。空间布局上结合行政中心搬迁建设城镇发展轴线,产业和生活用地依托轴线相向发展,发展镇区公共中心,完善公共配套设施。

③发展成熟阶段,城镇综合实力达到较高水平,发展策略上提出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的中心地位和辐射能级。在空间布局上,依托发展轴线完善各项建设,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功能,辐射和服务于北部片区。

五、政策保障建议

新的发展目标与现状薄弱的城镇综合经济实力是符离发展面临的尴尬现实,如何做大做优符离镇成为规划关键。针对皖北地区城镇经济动力不足,行政力量推动是推动城镇初期发展的重要动力因素,规划提出在宿州市层面通过行政区划调整以及土地、人口、财政政策的倾斜,为培育符离镇创造发展条件。投资政策上重点支持符离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增强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的能力;土地政策上改变按行政单元平均分配土地指标的政策,扩大符离镇建设用地供给,满足其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需求,其他地区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人口政策上建立人口合理流动机制,增加就业岗位,鼓励人口集中;财政政策上建立健全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启动资金的财政配建力度。

结语

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突出,而城镇化是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途径,小城镇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本文以宿州市符离镇为例,充分考虑欠发达地区城市郊区小城镇发展动力不足,基础条件差、区域支撑能力弱的特点,在区域协调与城乡统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城镇转型过程中城镇职能、不同发展阶段的动力机制和发展路径、城乡空间布局、以及政策保障的内容与方法,为欠发达地区城市郊区小城镇发展与转型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宿州市埇桥区符离镇总体规划. 2011

[2] 陈为邦.小城镇建设规划先行[J].领导决策信息,2001(15).

[3] 汤放华.小城镇总体规划理论、编制内容与方法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2.

篇5

关键词: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给排水;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给排水工程是我国市政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营造优质便利的城乡环境、切实提高城乡服务能力和质量的基本保证,是我国城乡经济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撑。给排水规划作为城乡总体规划中的重要支撑要素,无论是水源保护,区域水资源平衡和区域供水规划还是防洪排涝规划和河网区域污染控制等均对我国城乡统筹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当前城乡给排水规划工作中的主要问题进行总结,以提高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给排水规划编制的合理性和规范性[1]。

1 我国城乡给排水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对城乡发展模式差异性缺乏足够认识

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应尊重城乡发展规律的差异性,以实现城乡差异性的互补发展。我国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根据国内城乡建设实践可以看出,一些地方对城乡发展模式差异性缺乏足够认识,仍然存在着以工业思路进行农业改造,以城市建设的办法指导农村建设,不仅劳民伤财,更是对资源的浪费。笔者认为,统筹城乡给排水规划,应在遵循城乡发展差异性的基础上,立足于农村实际情况,采取一定的惠农政策,切忌照搬城市发展模式。

1.2 城乡给排水设施建设不平衡

目前,我国给排水规划仍侧重于城市规划,对农村给排水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在长期的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及科学的管理,我国农村给排水设施建设普遍存在着滞后现象,缺乏保障给水安全、排水通畅以及污水收集治理和回收利用等方面的基础设施,中西部农村甚至没有统一的给排水管网,对我国城乡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2]。

1.3 城乡给排水设施建设缺乏相互支持

多年来,我国城乡发展一直遵循二元经济结构模式,这给城乡给排水规划和建设带来了一系列弊端,许多城市和农村在进行给排水规划和建设时仅考虑自身及本地区的情况,缺乏区域层面的统一规划,导致了目前我国城乡给排水规划建设自成体系、缺乏联系的不利局面。这种分散独立的给排水规划体系不仅是对资金和资源的浪费,也阻断了城乡给排水体系的联系,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2基于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的城乡给排水规划要点

我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统筹城乡给排水发展,建立城乡一体化给排水体系。在区域协调框架内对水源选择及其保护、给排水水量预测、给排水管网布局、排水体制选择及污水处理方案比选等进行统筹规划,确保城乡给水安全、排水通畅,实现城乡统筹发展[3]。

2.1 给水系统规划

当前,我国乡村现有给水管网大部分采用的是支状管网,供水管网覆盖面积较小,管材和管径选用并不合理,管网漏损现象较为普遍,供水水质和水量难以保障。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现有条件下全部更新给水管网并不现实,实际规划过程中可考虑逐步将现有支状管网改造成环状管网。我国大部分农村都处于城市给水管网的末端,地势一般较高,区域供水过程中为保证其水压,可依据周边地区地形和发展需要,适当兴建配套加压泵站或给水调蓄设施(主要为水池、水塔),在提升城镇供水调节能力,满足农村生产生活用水需求的同时,对降低区域供水漏损、爆管及供水能耗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4]。

2.2 排水系统规划

我国大部分农村的市政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实行完全的雨污分流并不现实。笔者认为,在新建地区实行雨污分流,已建成地区实行截流式合流制,并结合旧城和旧村改造进度,逐步过渡到分流制,在充分利用现有排水设施的同时,极大的降低了成本。

现阶段我国城乡发展差距较大,污水处理设施应依据城乡发展现状及其自身特点,因地制宜的选用多种污水处理方式相结合的模式:①把靠近城镇污水管网的农村纳入城市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内;②离城镇污水管网较远的农村可采用单村或联村进行污水集中处理;③不适于集中处理的偏远村庄可采用村庄污水分散处理。

2.3区域协调给排水规划

城乡一体化给排水系统是包括城乡水源、给排水系统、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回用在内的有机整体,是区域给排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在区域规划的指导下开展城乡给排水规划,并以区域规划为基础进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给排水设施布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给水方面,主要体现在区域水源保护,区域水资源平衡及区域给水规划优化配置;②排水方面,主要体现在区域防洪排涝规划和区域水污染有效控制。

3 城乡统筹给排水规划对策

3.1 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和制度

依据城乡水资源和给排水现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给排水工程建设及监管职责制度体系,明确规划、建设、维护和监督等各部门的管理权限、职责及监管机制。

3.2 充分发挥城市的引导效应

将城市作为给排水规划的示范区和辐射源,发挥其对周边乡村的示范和引导效应,通过区域水资源的统筹利用,平衡城乡给排水设施布置,缩小城乡给排水资源差距,促进农村给排水设施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3.3 努力构建多元化融资渠道

随着我国市场化经济的不断发展,给排水工程建设应逐步摒弃传统的单纯依靠政府投资的方式筹集资金,应努力借鉴市场经济规律构建多元化融资渠道。改变传统的内部运作方式,推行以政府为主导、靠市场运作的崭新模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遵循“谁投资、谁受益”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投资利益激励机制,保证融资机制的长效发展,促进城乡给排水工程建设的不断提升。

4 结论

我国正处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时期,给排水规划应在遵循城乡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城乡水资源分布特征和给排水现状,因地制宜的构建城乡给排水网络体系,立足长远,有规划、有步骤地兴修水源工程,从源头改善水质,降低生产生活用水风险;完善现有给排水管网设施,加强给水工程建设力度及监管机制。坚持城乡优化配置、生活用水优先、重在协调、节水措施与工程措施并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基本原则,科学布局,以城乡规划为手段着力形成城乡发展模式的互补互惠,不断缩小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差距。

参考文献:

[1]熊家晴.给水排水工程规划[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2]吕园. 城乡统筹视角下给排水规划研究初探—以陕西省咸阳市为例[J]. 地下水, 2011, 33(2): 98-101.

篇6

一、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差异。这两者在规划目标、指导思想及规划部门、规划时间等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土地利用规划是以土地资源供给为出发点,依照上级所下达的对建设用地的控制指标为限制,按计划进行的土地规划编制,其指导思想是制约供给和引导需求,重点在于对土地利用的控制上。城乡规划是对社会发展、经济状况、产业政策及人文因素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并依据市场经济下城镇的客观发展规律与社会需求进行编制的规划,其指导思想是以满足需求和方便生活为出发点,重在发展。土地利用规划是以规划期的耕地和其他主要农用地的保有量、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数量及控制规模、土地的开发,整理及复垦规模、总体布局要求及土地利用率与产出率的提高等方面为主要目标。城镇规划则主要目标则是在城镇的性质、规模及发展方向确立的条件下,对城镇的规划区范围及拟定分期建设技术经济指标等方面进行确定。

二、 统筹两种规划的整体思路。

城乡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深化,而城乡规划和土地规划又是区域规划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在时间上,两个规划要统筹编制,城乡规划的编制要兼顾土地规划,因为土地规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城市总体发展,土地规划是城乡规划的重要内容;土地规划也要兼顾城乡规划,城乡的土地规划是否有效要看是否符合城市发展的总体标准。在空间上,两个规划要互补互利,在城市区域的发展中,必须要坚持城市规划指导与土地规划,必须要坚持土地规划服务于城市规划,即前者的发展是为后者的发展做铺垫,后者的发展是为了前者的更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做到弹性规划。无论是城乡规划,或土地规划都要具有可量化性,要留有一定的空间。而弹性规划能够有效适应变化的市场环境,根据不同地点、不同时期做出适时调整,避免规划失灵以及出现重复规划。第二,做到协调规划。在整个城市区域规划中,不能片面强调城乡规划,也不能一贯重视城乡规划。第三,做到多元规划。在两个规划的具体编制中,对规划的目标要明确,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第四,做到效益规划。没有价值的规划是没有意义的规划,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效益高低决定市场成败,为此,在两个规划的编制中,一定要注重规划的效益性,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大一统。第五,做到整体规划。在两个规划的实施中必须从国民经济发展大局出发,从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大局出发,做好整体布局,既要搞好物质方面的规划,也要搞好非物质方面的规划,既要做好整体规划,又要做好局部规划。第六,做到实用规划。任何规划都是用来指导发展实践的,所以在两个规划的编制过程中,要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使得制定的规划能够落实到城市经济发展中去,为城市的发展搞好理论铺垫。

三、 统筹两个规划,做到制度创新。

我国到现在都还没有为土地规划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这就导致在规划的实施进程中城乡规划比土地规划更加严肃、更加科学、更有可操作性。而从管理角度看,城乡规划和土地规划分别由两个行政级别对等的管理部门加以编制,这必然导致两个部门各行其是,缺乏有效的沟通,行政指令措施无法进行统一,效率低下、浪费资源。我国已经是市场经济国家,规划的行政属性 还相当浓厚,在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中 常常忽略市场经济规律,不考虑客观的供求状况,主观行事,造成规划与经济规律不服,与市场经济脱轨的严重后果。基于以上的种种制度诟病,要统筹两个规划必须进行制度创新。一、要创新法律制度,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特别是要尽快制定《土地规划法》来为土地的实际规划保驾护航,使得两个规划都有相关法律制度的庇护,为统筹战略提供法律保障。二、要创新管理制度,将两个制定规划的部门合二为一,统一政令,增强规划的执行力度和社会经济效应,为统筹战略提供管理保障。三、要创新环境制度,要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行政主导,市场为次的管理方法,坚持市场运行为基础行政干预为辅助的管理,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尊重市场规律,为统筹战略提供环境保障。

四、走集约型的城乡建设道路

城乡建设规划应从过去的粗放式建设方式转变为充分发挥城乡可利用空间的集约型建设方式。城乡规划要树立建设用地紧张的观念,对土地进行更加科学、精密、详尽的安排规划,对城乡空间充分利用,适当提高建筑的密度、高度及容积率。当前许多城乡建筑的密度与容积率都比较低,有着很大的开发改造潜力。同时也可通过加强旧城改造,提高旧城用地在布局、结构及功能方面的紧促性与合理性来提高旧城土地的利用效率。另外还可以土地置换的方式,压缩农村的居民点及村镇企业用地,以达到节约用地的目标。

综上所述,城乡规划和土地规划虽然在概念上各不相同,但是,站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上,而这却是可以统筹的,它们是相互弥补、相互促进的,城乡规划离不开土地规划,后者是前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规划也离不开城乡规划,前者需要以后者为坐标,为其前进明确方向。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为了更好地统筹两个规划,不论是在发展思路上,还是在发展途径、制度创新上,都要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将城乡规划和土地规划共同纳入城市经济的发展中,城乡规划兼顾土地规划,土地规划参照城乡规划。统筹两种规划才能提高经济效益,才能提高社会效益,才能提高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王万茂.士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0.

篇7

关键词 城乡统筹发展;小城镇总体规划;思考

城乡矛盾历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矛盾,如何协调两者的关系,缩小彼此之间的差距,是各学科长期致力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对象与范围的界定

(一)、对象

小城镇作为乡村与城市之间过渡的载体,其不定性导致了人们对小城镇范围的理解存在分歧,这些分歧主要有两方面:①是否包括小城市;②是否包括没有设镇建制的乡集镇。本文将小城镇界定为:对周边农村区域有确切影响的建制镇,不包括小城市及没有设镇建制的乡集镇。

(二)、范围

在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随着乡村人口非农化和乡村地域综合化发展,以及城市发展生态化和城市地域空间的扩张,城市与农村的分界日趋模糊,城镇和农村地域相互渗透的作用增强,形成了连片的城市化区域,即城镇密集区。而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城镇与乡村的发展差距仍然比较明显,乡村相对比较贫困。

二、传统规划思路

(一)、规划特征

目前,我国小城镇总体规划主要以镇区规划为重点。在规划内容上,总体规划侧重于镇区性质与规模的确定、用地功能的组织、总体结构的布局、道路交通的组织及市政公共设施的安排等方面,涉及面比较广。总的来说,现行小城镇总体规划具有几个特点:突出镇区规划,弱化镇域规划;与广大农村腹地结合不紧密;忽视城镇与农村的相互联系和融合。

(二)、规划动因

1 理论意识

结合一些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现行小城镇总体规划的思路主要建立在城市化与增长极理论关于空间集聚的内核基础上。

(1)城市化集聚观。无论是从概念上还是从测度指标上都可以看出,城市化普遍被理解为要素在城镇空间的集聚,且城镇规模越大,相应的城市化水平越高。

(2)增长极理论。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J.Boudeville和其他许多学者一起将经济学家提出的“产业极”概念引入地理空间,他把增长极与极化空间、城镇联系起来,认为增长极是指在城镇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将原来为某种推动型工业的“极”与地理空间上产生集聚的城镇这个“增长中心”相结合,提出投资应集中于增长中心,进而通过这个中心向周围地区辐射,达到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的理论。

2 政绩驱使

依照我国《城市规划法》,小城镇总体规划由镇政府负责组织编制。由于受政绩的利益驱动,一些基层官员不顾发展规律,片面强调做大镇区规模,重“外延”,求“大”求“高”,不切实际盲目攀比,搞“形象工程”。

3 后果与弊端

由于空间所“关心”的主体为镇区,这就导致出现了小城镇的规模过度扩张,而农村地区则相对不景气,城镇经济发展以牺牲农村经济增长为代价等不合理和不协调的现象。很多地方出现了“盲目”的造城运动,镇区脱离实际,规模过大,发展速度过快,出现了大量占地较多的公用设施、超规模的基础设施(如宽马路、大广场)及大型工业园区,进而导致了土地、资金等资源的浪费和闲置,农村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城乡二元化仍然突出,小城镇并没有起到规划预期中的对周边农村地域的扩散带动作用,这与总体规划的预期目标相违背。

三、规划新思路

(一)理念转变

目前,规划理念已从关注“空间变化过程”和“空间集聚过程”转到关注“空间关联过程”和“空间重组过程”,从城乡发展为线性因果发展理念转到城乡网络化协调发展理念。将小城镇与农村地区结合起来,把城乡统筹发展、网络化发展作为一个地区城乡有序化发展的前提条件,作为指导一个地区城乡全过程的基本模式。

(二)内容完善

1 产业空间统筹发展

(1)根据小城镇和乡村产业体系的特点提出相应的结构模式,促进城乡之间的产业结构协调化和城乡内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2)对城乡产业结构体系在空间层面上进行相应调整,促进城乡产业空间的有机融合与城乡空间产业的合理布局。

2 地域空间统筹管治

篇8

【关键词】工业区;产业选择;城乡统筹;资源整合

Abstract: Combining the urban plan for the industrial park in Tianjin,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project as a key demonstration of Tianjin Industrial Park, the main planning and design ideas, building a new situation, as the imminent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dustrial park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model, and analyze the context of regional industrial park development, urban and rural co-ordination, the park space development models to today's industrial park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for reference.

Key word:Industrial Zone; industry selectio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城市工业园区的发展,根本上说是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拓展的一个过程和方式。无论是依托城市主体的紧密式开发还是远离城市主体的独立式发展,工业园区从区域母体的功能与空间中诞生,最终必将回归城市整体的功能和空间结构,或融入主城区,或构成组合城市,都将成为区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工业园区的规划编制中应强化工业区与区域间紧密的功能互补和综合,推进与区域的全面对接和融合,促进区域城乡统筹发展。

1、规划背景及现状

目前天津乡镇的工业园普遍存在布局散、规模小、水平低、资源消耗大、污染点源多的问题。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转变发展方向,合理配置资源,节约集约用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天津市政府决定对全市区县工业园区进行资源整合,选取31家作为全市重点支持的区县示范产业园区,在政策上予以扶持,形成进一步推动天津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天津潘庄示范工业区的规划建设,对于完善天津市整体产业格局,实现天津市作为北方经济中心的总体城市定位;加速天津市整体经济发展以及城乡的统筹协调,带动小城镇建设,实现“三区”联动、城乡统筹,促进全县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本次规划编制中,我们重点分析了潘庄工业区与天津市、滨海新区、宁河县及周边城镇的区域协作、城乡统筹关系,在产业类型选择、空间结构、基础设施、实施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既便于实施又不失特色的发展模式。

天津潘庄工业区范围涉及潘庄镇、造甲镇及潘庄农场,面积22.98平方公里,以分为A、B两区,其中A区面积10.24平方公里,B区面积12.74平方公里。

2、方案特色

(1)综合规划:规划实现了发改委、经贸委、规划局、国土局以及中小企业办等各部门的有效沟通,形成了涵盖城乡统筹、国土利用、产业发展等方面内容的综合规划,推动了项目的顺利立项。

(2)实施规划:规划充分考虑城市、区县、乡镇、村各级利益,将促进区县经济发展、带动周边小城镇建设以及农民、工业、农业的“三集中”相互结合,协调各方利益及发展需要,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

(3)特色发展:规划将休闲生态网络与远近期建设时序相互结合,实现园区的特色化发展与远近期建设操作性的双赢。

规划经过与潘庄工业区管委会、基础设施设计单位的反复沟通,保留现有机耕道、灌溉水系以及沿线生长多年的行道树,近期依托现有机耕道建设园区道路,行道树的保留也有利于早期园区形象的打造,同时结合行道树的灌溉水渠既可以为园区增加一份灵性,也利于分期实施的园区雨水排放的骨架系统。远期则以此为骨架形成串联起科研服务、工业及居住等功能,集休闲、购物、健身于一体的慢行交通网络、绿色运动快线。

3、规划编制主要内容

1、产业发展规划

规划潘庄工业区加强与宁河现代产业区的分工与协作,建设成为天津市整体产业格局的重要板块,滨海新区的延伸区,宁河县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助推器,实践“三区”联动、城乡统筹策略的重要空间载体。

(1)产业发展目标

近期目标(2009年-2011年):完成A、B两个功能区起步区6.2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七通一平”,投资达到11.3亿元。企业总投资达到188亿元。远期目标(2014年-2020年):工业区将完成全部的开发建设工作,开发面积23平方公里,基础设施累计投资达到38.5亿元,企业总投资累计达到600亿元。2020年销售收入达到1900亿元,平均增速35%,实现税收50亿元,平均增速35%。吸纳就业6.5万人。

(2)主导产业选择

1)食品深加工业

发展方向及重点:顺应天津农业转型的趋势,依托园区区位优势和相关产业、农产品优势,以市场为导向,最大限度的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重点发展食品深加,实现农产品的综合开发和循环利用,成为绿色食品深加工基地。

2)新型建筑材料

发展重点:依托万特门窗重点发展PVC、铝塑复合型、塑木复合型等高档型材;硬聚氯乙烯(UPVC)、HDPE中空埋地排水管、新型树脂加砂给排水管,PP-R、PE-X、PE-RT建筑冷热水供应管等塑料管材。积极发展低碳环保材料,研究开发建筑材料环境友好技术、环境友好材料的分析检测技术等。

2、空间布局规划

(1)规划结构

规划形成“一轴两心一带三片区一网络”的总体布局结构。

“一轴”:以四经路为依托的园区景观主轴;

“两心”:依托大贾中心村、造甲城镇区发展的高标准的科研服务中心,是全区发展的核心;

“一带”:沿永定新河、青排渠的“人”字形的滨水景观带;

“三片区”:包括工业区以及科研办公区和生活居住区;

“一网络”:以保留现状水渠、机耕路绿化以及规划道路沿线绿地形成的功能复合的慢行交通及生态网络。

(2)功能分区

在“三片区”划分的基础上,根据产业类型和产业关联度进行功能细分和空间落实,划分为五个分区。

1)食品加工区

位于工业区北部,蓟港铁路以北。潘庄是天津市农副产品加工重点扶持点,结合现状和即将进驻的雨润集团等优势企业重点发展食品深加工产业。

2)新型建材区

位于工业区南部,以现有企业为基础,进一步强化特色,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新型建筑材料生产、研发区。

3)公路物流区

位于205国道以东,主要依托205国道及周边的区域通路网,利用邻近滨海国际机场的优势,为工业区提供专业物流服务,并加强与白庙站铁路商贸物流、现代物流加工区的对接。

4)科研办公区

分别位于A、B区,依托预留潘庄轻轨站及造甲城镇区,结合现状保留及规划水系,为工业区提供公共和研发服务,包括工业区管理中心、产品展示、工业区综合服务中心、研发办公、农副产品专业市场等职能。

5)生活居住区

生活居住区分为村民安置区(含大贾中心村)和配套居住区。村民安置区位于生活居住区东侧,结合大贾中心村建设,主要用于潘庄农场居民还迁和大贾、王庄、白庙、杨建拆村并点的安置人口。

在生活居住区西部、南部建设配套生活区,为工业区发展提供生活保障。

(3)新农村建设规划

潘庄工业区建设迁并杨建、白庙、王庄等3个村庄及潘庄农场二队、四队、五队和总场,总人口约5000人,统一安置到规划大贾中心村内。

4、生态系统规划

(1)绿地系统规划

不同功能区注重特色生态绿地景观效果的营建,产业功能区构筑“厂在林下、林在厂中”的景观效果,提高厂区土地利用率。居住与科研服务功能区注重人居环境建设,为居民提供户外活动空间与开放式绿地,满足居民休闲健身需求。

1)绿地结构

规划通过公共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以及滨河绿地等各类型绿地的组织,构建“一带双轴、两心一网”的生态绿地结构,形成“绿带成网、绿斑点缀、蓝绿嵌套”的网状绿地景观系统格局。

“一带”:指依托永定新河、青排渠的“人”字形滨水景观带;

“双轴”:分别是沿四经路和东四路的综合服务景观轴;

“一网”:依托原机耕路沿线行道树、灌溉水渠以及规划道路绿化建设的生态休闲绿网。

2)绿地布局

生态绿地:沿永定新河一侧设置200米生态保护隔离绿地,沿七里海自然保护区缓冲区外侧设置500米生态保护隔离绿地,不得进行建设。

公共绿地:以服务对象为基础对其进行布局,使其服务范围可覆盖全区。区内公园绿地主要包括社区公园、滨河绿地等。

与科研服务功能区和居住功能区布局紧密结合,规划全区核心绿化景观节点,依托永定新河、青排渠及灌溉水渠等,建设具备生态绿化、公众休闲、体育健身、娱乐交流等综合功能的生态公园,服务全区,体现产业区生态化发展功能。

在产业、科研服务、居住等不同的功能区内,结合区内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满足出行距离与服务半径的需要,建设服务于功能区内部的次级绿化节点。

功能区内各发展组团间的防护绿带构成横向的次级轴线。区内主干道。次干道两侧各设置20-30米和15米的绿化带,选择吸尘、滞尘、降噪声能力强、易于成活的树种,乔、灌木结合,以地方树种为主;尽量现状保留灌溉水渠,并沿水渠两侧设置10-15米绿化带,形成绿化网络。

(2)水系统规划

规划区内永定新河沿线设置200米生态绿化控制线,青排渠等河流沟渠,两侧规划10-15米的生态绿化控制线,通过河岸沿线植树造林的绿化建设,把河流沟渠及沿线土地的生态恢复与景观建设相结合,在功能区区段沿河漫滩建立植被,开辟生态林地,在功能区内区段结合景观规划适度开发建设,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生态景观廊道。

4、项目意义

(1)直接推动项目立项:2009年6月,产业园区建立的可研工作经天津市发改委、经贸委同意,报天津市政府批准成立天津潘庄示范工业园区。

(2)规划已于2009年10月经天津市政府常务工作会议审议通过。

(3)园区雨润食品、潘庄赛马养殖基地等近十个企业落户开工建设。

篇9

近年来,我区在城市化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打造生态宁海,正确处理城乡统筹发展关系,不断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城市化水平已达到47,为区域经济社会构筑了新一轮的发展体系。在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加强实施城乡统筹规划建设,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重点突出实施以下五大统筹建设:

一、统筹城乡“供水网”建设,提高城乡供水质量

为了优化城乡供水资源,改善城乡饮水条件,确定20__年全面实现全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全区城乡供水由区一级政府统一编制规划,统一投资建设,统一管理经营。已经开展和即将开展的工作和计划:

一是实施统一规划。全面开展了城乡水资源保护、利用、开发专项规划和全区城乡一体供水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完成了全区城乡供水资源和供水设施共亨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二是实施统一建设。为了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成立了归区水利局管理的“宁海区水资源保护开发投资公司”和归建设局管理的“宁海区供排水建设投资公司”,分别承担投资建设管理城乡供水资源和城乡供水设施建设管理。已经完成城关第二水厂万吨扩容工程,使城区日供水能力达17万吨;已实施建设临港水厂、宁东水厂和长街水厂等三个区域性上规模的新水厂。计划今年还将启动建设宁海北部重镇区域性上规模的新水厂。其他区域性的新水厂在20__年前完成建设。

三是实施统一管理。为了加强全区城乡供水统一管理,以供排水投资公司为龙头,把各个区域性水厂作为独立核算的分公司管理,建立完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同时,及时做好原乡镇水厂的产权合并和供水并网工作,最后逐步建立“宁海区水业集团公司”,实施全区城乡水务工作一体化,实现城乡水业给、供、排一条龙建设管理机制,即合并现有建设局、水利局两个水业公司为一个建设管理主体。

二、统筹城乡“污水处理网”建设,提高城乡排水质量

为加快我区的生态建设步伐,优化我区环境保护工作,确定2020年全面实现全区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建设,实施城乡污水处理由区一级政府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投资建设,统一经营管理。为了实现这一工作目标,近年来,主要开展了以下三点工作和计划:

一是实施统一规划。从20__年开始着手规划建设城北污水处理厂,去年又继续进行了全区城乡污水处理网建设规划,完成了全区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共亨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二是实施统一建设。城北3万吨规模污水处理厂去年已建成运行,极大地提高了城区污水排放标准,优化了城区环境保护。计划20__年前建好城南、临港、宁东等三个区域性规模污水处理厂,2015年前建成西店、岔路、长街等三个中心镇污水处理厂;2020年前全面实现全区城乡污水处理网建设达标覆盖。

三是实施统一管理。以供排水建设投资公司为龙头,把各个区域性的污水处理厂作为独立核算的分公司管理,建立完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实行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建设,一条龙管理。以后逐步实现招商引资,嫁接外资,转换建设投资和经营管理体制。

三、统筹城乡“垃圾处理网”建设,提高城乡环境质量

为了进一步搞好全区城乡垃圾处置工作,净化城乡环境,建立了村负责集中收集、镇乡负责垃圾集中清运、区负责垃圾集中填埋处理的三级联动建设管理机制,有效地解决全区城乡垃圾统筹处置问题。实施区、镇、村三级联动建设管理的责任主体和工作运行机制,既可降低建设管理成本,又可提高建设管理效能。

按照这个统筹运行要求,去年已全面落实好镇、村环卫管理组织和人员,配好镇乡垃圾清运专用车,启动城乡垃圾统筹集中处置工作。同时,要求在20__年前建设好各镇乡垃圾中转站,扩容建设二期垃圾集中填埋场建设,不断完善垃圾中转和集中填埋设施,不断提高垃圾中转能力和集中填埋能力。

四、统筹城乡“管线网”建设,提高城乡建设秩序

城乡地下管线建设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强城乡地下设施建设管理,完善设施功能,杜绝多部门交叉重复挖掘建设,规范城乡地下设施建设秩序,不断提高城乡地下资源共享度,主要实施了以下三点工作和计划:

一是实施统筹建设。从20__年开始,我们就组建了“宁海区地下管线代建公司”,统筹代建城乡地下通讯、电视等管线设施,并出台《宁海区城乡地下管线统筹建设管理实施办法》,做到与城乡道路设施同步规划、设计和建设。为进一步理顺统筹城乡地下管线建设关系,今年要搞好从统筹代建公司转变为直接统筹投资建设的经营公司,全面实施城乡地下管线统筹建设管理新机制,为城乡地下管线使用单位提供统一建设和维护服务。

二是实施统筹档案。为了准确把握现有城市地下设施的建设现状,决定今年全面实施城乡地下设施建设现状普查工作,摸清现有城乡地下设施建设现状,建立城乡地下设施档案库,实施城乡地下设施建设信息资料计算机动态管理。

三是实施统筹规划。今年启动实施城乡地下设施建设的长远统筹规划,严格实施城乡地下设施工程建设档案备案管理制度,使城乡地下设施建设做到统筹、长效、有序建设。

五、统筹城乡“供气网”建设,提高城乡生活质量文秘站版权所有

城乡管道燃气是现代城乡的重要设施,建设城乡管道燃气,对提高城乡品位,净化城乡环境,提高城乡生活质量,发展地方经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浙江省天然气利用规划,东海天然气将在20__年前后在宁波北仑三山登陆。为了加快我区城区的管道燃气建设,重点实施了以下三点工作和计划:

一是完成了管道燃气建设规划。去年已完成了《宁海区城市燃气建设专项规划》,规划分近、中、远三期建设。近期为20__年前,主要建成200立方米储量液化中心气化站和相应天然气管网,给龙珠大厦、银海嘉园等5个小高层住宅区的3

篇10

关键词:全域城乡规划;统筹城乡;比较分析

一全域城乡规划的基本特征

(一)规划范围拓展到“城乡全域”

传统城市规划是以规划特定的研究区域――“规划区”作为规划研究范围的。“规划区”是规划部门掌握的“一书两证”所对应的直接空间范畴,规划管理部门在“规划区”内拥有完全的控制力与执法力。传统城市规划正是以控制管理此类具有法定效力的空间为首要目标的,将“规划区”自身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分析讨论,但忽视了具有连带效应的“本底空间”的研究与协调。而全域城乡规划则是以政府行政权利直属空间作为研究范围的,充分扩大了“规划区”的研究广度。在我国较强的政府干预能力前提下,在“全域”城乡范围内进行资源、产业、人口、空间的统一安排是完全值得尝试的,也是补偿“全域”层面上规划疏于管理的有效手段。

(二)规划方式转化为城乡多元互动分析

从规划方式上看,单纯的城市规划或乡村规划都是遵循长期以来形成的诸如“人口预测――用地规模――空间布局――产业格局――配套设置”的逻辑体系,都基于以城市发展为目标或以乡村发展为目标的单一路径推演,规划思路与体系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全域城乡规划在分析推导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城乡问题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甚至会出现反复等现象,因此不可能完全遵循单一的路径。而且城乡间的联系不仅表现在城乡人口、土地、产业、资源、环境等物质方面,更表现在城乡行政管理差异、财政税收差异及政策差异等非物质方面,城乡之间存在多元、多层次的联系。因此,全域城乡规划需要进行多元互动分析。

(三)规划编制注重多部门合作、多规划叠合

传统城市规划或乡村规划多是由城市规划部门或城市建设部门组织编制、实施并加以管理的,目的是对城市空间资源进行配置。与此同时,城市其他部门由于部门利益不同对城乡发展或城乡资源等也进行了相应的部署,典型的有国土部门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保部门的《环境保护规划》、发改委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等总体层面的规划,在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要求下,全域城乡规划是以跨部门合作为基础,注重对宏观、微观层面规划进行综合分析,相互取长补短,以协调不同部门的资源,努力保障规划的合理性及规划的管理实施。

二典型全域城乡规划实例比较分析

(一)城乡差距极大地区――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

重庆是我国第一个推行城乡总体规划的城市。其基本市情是“大城市带大农村”――城市快速发展,职能相对较为完善,而乡村发展严重滞后,城乡二元矛盾尖锐,城乡差距极大,市域城市化水平低下。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的重点是要进一步发挥各级城市的中心辐射力量,培育各级增长核心,有效带动乡村地区的发展,并适时从城乡规划体系创新与跨部门合作上寻求突破,借助行政力量的整合逐步缓解城乡矛盾。

(二)大都市边缘快速成长地区――天津市武清区城乡统筹规划

武清区地处京津两地中间,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从2006年开始,武清区开始投资打造区内“九横九纵”路网贯通工程。武清区城乡统筹规划的重点是统筹协调区域发展,构筑大都市区发展框架,转变城市边缘地区无序、盲目和粗放的发展模式。

(三)城乡高度交融地区――苏南、浙江地区的城乡一体规划

苏南、浙江等地的小城镇经济发达,乡镇城市化迅猛,城市与乡村高度交融、密集发展。城市与乡村之间不论是从空间上还是从职能上都具有很高的关联度。这类地区城乡统筹的重点是从全市区域的整体角度,综合考虑各项设施配置的均衡性和集约效益,促进基础设施共享、生态环境维护、城镇与村庄居民点重组等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

三结束语

全域城乡规划是应对不同城乡关系的结果。针对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城乡发展阶段,全域城乡规划的侧重点与思路不同,全域城乡规划的规划体系及地位有待明确。一方面全域城乡规划究竟是属于区域规划、总体规划还是专项规划始终没有定论;另一方面,全域城乡规划是否属于法定规划也存在较多争论。未来应更多关注城乡统筹背景下城乡规划体系的构建问题,应进一步明确全域城乡规划的体系范畴与法定地位。

参考文献:

[1]陆枭麟.发展环境变迁背景下的全域城乡规划比较研究[J].规划师论坛,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