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的现状范文
时间:2024-02-01 18:10: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汉语国际教育的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普通话是宪法规定的我国通用的语言,它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群体,普通话的水平已经成为考核大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从目前来看,师范类专业的学生都非常重视普通话,因为普通话的级别直接关系到个人将来的从业资格。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就有一些特别之处了,这个专业本身不是师范类专业,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也已经停考好几年了,所以目前这个专业对普通话没有一个硬性的要求,普通话测试的等级水平也不涉及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的获取,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对普通话不重视的不良后果。本文针对陕西各大院校普遍存在的这样一种情况对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普通话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一方面是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另一方面是分析调查结果,发现问题,找到更有效的适合陕西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推广普通话的方法。
本调查以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中文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此专业目前在校生共183人:09级39人,10级46人,11级58人,12级40人。调查问卷有效率为89%。
一、调查结果剖析
1.普遍意识到普通话的巨大作用
调查数据显示有85%的同学认为说普通话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比较大或很大。其中39%的同学认为作用非常大,38%的同学认为比较大。不仅如此,97%的同学认为普通话水平是影响就业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其中39%的同学认为非常重要,48%的同学认为比较重要。少数几个同学认为说不说普通话无所谓,因为毕业后回家工作,周围绝大多数人普通话也不好,所以说不说普通话就无所谓了。但绝大多数同学认为,即使回家工作也应该说普通话,因为我们不会只和本地人接触,而是要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人,而普通话正是我们沟通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并且绝大多数同学也将良好的普通话水平看作毕业后就业的一项优势。他们认为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如果自己普通话都不好,还有什么脸面教外国学生。他们表示一定要学好普通话,因为这不仅为了自己,也为了以后能把标准的普通话教给外国人,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语言文化。
2.对待普通话的态度比较积极,绝大多数同学会主动说普通话
在调查中,86%的同学表示会主动说普通话,只有14%的同学在问卷中选择“自己说普通话是被迫的”一项。经仔细调查发现这些被迫说普通话的同学自身普通话水平都特别差,感觉说不出口、说出来不标准很丢人。认为自己会主动说普通话的同学中有89%的人在公共场合、在课堂、图书馆、寝室等地都会主动说普通话,11%的同学在公共场合主动说普通话,但在寝室时说方言。侧面调查发现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宿舍里同学都来自同一个地方,舍友都是老乡,说方言不影响交流。在调查中有6.5%的同学认为即使放假回家,在家里和父母交流也应该用普通话。这充分说明学生普遍对普通话的态度比较积极。
3.不利于推广使用普通话的因素、环境虽然还存在,但不起决定性作用
调查问卷显示,93.5%的同学认为方言、网络语言对普通话有影响,比如老乡和老乡之间更喜欢说方言,交流起来比较亲密,说普通话反而显得疏远。说方言和说普通话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并不冲突,完全可以做到普通话说得很好,方言说得也很地道,从而选择在适当的场合说适当的话。步入信息时代后,网络语言也对普通话产生影响,很多网络语言都是不符合普通话规范的,但学生表示都能够分得清楚,知道标准普通话应该如何说。虽然方言环境、网络语言都会对推广使用普通话产生影响,但只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就不会撼动普通话的地位,对普通话的学习也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4.大一新生对普通话的级别要求还不是很清楚
在问卷中,我们设置其中一项是知不知道师范类专业普通话应达到什么标准,09级、10级的学生普遍知道并且答案正确,而11级、12级的答案就不是百分百正确了,11级有23%的同学答案是错的,12级比例更高。这一数字充分说明,我们在推广普通话知识时要加大对新生的推广力度,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提高新生群体主动学习普通话的意识。
5.对推广普通话的力度不是十分满意
调查问卷显示91.2%的同学认为学校推广普通话的力度不大或一般。这是很让人心寒的一个数据,充分表明该校推广普通话的力度有待加强。在对学生们期待的提高普通话水平的方式的调查中,45.7%的同学选择“通过开展各项活动来提高普通话水平”,31.5%的同学选择“不用任何方式”,这些同学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开设相应课程或老师在课堂上指导。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中文系虽开设现代汉语、教师口语、演讲与口才这几门课等专业课程,但是只有教师口语、演讲与口才偏重于实践,而且这两门课还都是考查课,学生不够重视。
二、原因分析
1.对外汉语专业自身的特殊性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以前各类院校中文系下设的对外汉语专业(学术硕士理论),今年统一改成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专业硕士有实践),这个专业本来是培养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人才的,现在名称上又带了“教育”两个字,似乎师范性质更明显了,并且汉语国际教育要求必须有实践,但奇怪的是,到目前为止,这个专业还是非师范专业。既然是非师范类专业,那么从专业性质的角度上讲,就不需要对普通话的级别、水平做要求。此外,汉语言文学专业有教师资格证考试,这个考试要求应试者普通话水平必须为二甲,正规的国家汉办组织的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已经停考好多年了,没有相应考证需要的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也就没有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压力,这两个原因导致少数学生不重视普通话。
2.部分学生将来不当老师
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走上工作岗位后都偏离了所学专业,以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为例,60%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都来自陕北,家庭比较富裕,毕业后不需要真正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只要拿到毕业证回家,家里会安排工作,工作时周围人都是说方言的,所以自己普通话不好也没什么,甚至在很多情况下,说方言显得更亲密,在周围人都说方言的情况下,自己说普通话反倒显得孤立、不合群。
3.教学引导缺失
由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属于非师范专业,所以在平日教学中,教师也没特意强调师范专业普通话水平要求,但从对外汉语专业的角度,应该比师范类专业对普通话的要求更高,因为是到国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并且通过对外汉语专业实习,笔者发现在真正的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外国人对教师的汉语普通话水平要求很高。
三、对策研究
推广普通话的策略有很多,但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而言,以下策略可能更有针对性。
1.准确定位。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划分为两个方向:一是教育方向;二是涉外文秘方向。专业必修课里开设普通话课程,只要是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习。方向课中,教育方向开设教师口语课,涉外文秘方向开设演讲与口才课。这样就兼顾学生的需要,想要从事教学的同学,不仅普通话要好,还要进行教师口语训练;不当老师的同学,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口才都非常重要,所以开设演讲与口才课。这样使不从事教学的学生也能重视普通话,并学到自己将来能用上的展示个人魅力的技能。
2.课程设置上增加实践环节。三门课程都有课前演讲环节,成绩将作为学科成绩的一部分。学校要有严格的课堂考勤制度,并且每门课程都有详细的平时成绩评定办法,除上述说的三门课程外,有课前演讲的课程达到总课程量的30%。这就强化了学生说普通话的意识从大一到大四,贯穿四年的学习,真正锻炼学生的普通话和口语表达能力。
3.参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习。这种集体实习让学生站到讲台上给外国人讲课,分为初级和中级两个班,给中级班上课的很多同学第一次见了外国人后都觉得脸红,好多外国人说的普通话比自己还标准,所以他们都觉得如果自己普通话不好的话都没脸站到讲台上,就自觉努力学好普通话了。
4.参加国家对外汉语教师志愿者考试。这个考试对应试者的普通话水平有要求,至少是二甲,并且要求上台讲课,这从侧面鞭策学生学好普通话。
虽然本文只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殊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但分析结果和解决办法中很多方面都具有普遍性。推广普通话绝非一日之功,只有通过不断的调查才能发现问题,通过不断的研究才能解决问题,通过调查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从而科学掌握各种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学习普通话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余雪芳,江海波.大学生普通话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黄山学院学报,2007,(4).
[2]丁同芳.我校师范生普通话水平状况研究[J].科教导刊,2011,(4).
篇2
一、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国际背景
中国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目光投放到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作为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联合国法定的一种工作语言,汉语发挥着重要的媒介作用。因此,对于外国人来说,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成为了与中国人打交道的必要条件,而对于国人来说,这正是一个让汉语以及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绝佳机会。世界上形成了一股“中国热”,得益于良好的时代背景,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不断取得突破性发展。
二、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历史悠久,自汉代开始,便有“胡人”来到天朝学习汉语。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汉语。现在来中国的外国学生已不再只为交流而学习语言,更多地学生是为了学习和感受中国文化。
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已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大致可分为两大时期,即实行改革开放前30年的形成时期和改革开放后20年的发展时期,前者又经历了创立、巩固、恢复、发展四个阶段。在整个发展力历程中,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以一种强势的劲头不断向上发展。
三、汉语国际教育的面临机遇与挑战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的日益加深,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日益增强,加上中国市场的巨大吸引力,全球的汉语教学培训市场也备受瞩目。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全世界学习汉语以及了解中国文化与国情的需求还将快速增长,对外汉语教学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开放,国外各类学校纷纷携手中国,寻找新的商机,以各种方式吸引我国的学生就读。在全球,汉语热不断升温,与中国的强势发展相呼应。汉语正逐步成为一种强势语言。
虽然全球“汉语热”一浪高过一浪,如果冷静观察,我们就会发现,中国汉语推广之路存在重重障碍。国家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指导,有些教育理念还相对滞后,有些学校重视汉语推广,至今还只是出于经济的考虑。学校专业特色、办学思路不明确,课程设置不甚合理,教材编写不足学科师资队伍不强,这样根本无法保证汉语教学的质量。
四、汉语国际教育未来的畅想以及建议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到今日,已经发展到一种综合模式,从语言能力培养走向交际能力培养、从以教为主走向教与学结合的过程。纵观结合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规律,我们可以对该学科的发展前景进行如下畅想:
第一,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体系将会逐渐变化。由语言预科教育发展到完整的学历教育体系和非学历教育体系,并朝着更加稳定的方向发展。
第二,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发生变化。针对于教学对象的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授课外,因材施教的需求越来越多。教学方法也从直接法、翻译法发展为沉浸法、交际法、听说法等多样化方式。
第三,教师队伍逐步专业化。国家与学校逐渐重视师资问题,未来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师资水平专业化程度逐步提高,多样化复合型教师人才将会不断涌现。
总之,汉语的世界推广是国家外交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会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地调整战略,让汉语成为中国打开世界大门的敲门砖。
汉语国际教育学科是一门科学学科,它建立在朴素辩证的客观规律之上,发展有规律可循,因此,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从国际化的大背景来看,汉语国际教育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虽然还面对许多挑战与问题,但是在随着我国教学改革和教育国际化的迅猛发展,汉语教育与国际接轨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所面临的困难也将在各方的努力下迎刃而解。
篇3
一、汉语国际专业学生的就业选择特点
1.热爱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从事汉语教学,进行汉语国际推广
虽然说真正去国外实施汉语教学工作的人并不多,但是在国内对外国人进行汉语教学的工作人员并不少。自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国内外国人并不罕见,也有很多有意向留在中国发展的外国人,那么留在国内学习汉语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件亟待解决的事情。还有很多高校现在实行交换生和留学生制度,外国人大量涌入国内,对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就有了相当大的需求量。
2.拥有良好教学能力,考试录用就业
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毕业以后都选择去学校任职,学校的工作稳定,而且能够弥补工作中专业丢失的现象。学生毕业后能够将课堂中所学的中西语言和文化运用到工作中,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3.个人兴趣广泛,灵活就业
汉语国际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将汉语传授到他国,还有从事高层次对外汉语活动。他们可以从事对外交流行业,如外事部、商务部等等,也可以在新闻媒体、出版等文化单位工作,这些职业都能够运用到他们课堂所学的知识从事涉外行业的工作。
4.求知欲浓厚,继续深造
如果说“汉语热”是在最近二三十年发展出来的新热门,那么出国留学也不可谓不是当今国内的热门现象。在国内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工作人员,很多都是招聘的具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的人员,对于本科生而言,出国深造不能不说是一种优良的选择途径。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模式反思
虽然汉语热袭卷了全球,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就业情势并不容过分乐观,其原因主要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1.就业现状不容乐观
随着研究生扩招以来,扩招高峰过后面临的就是就业高峰,大批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涌向社会,增加的毕业生数量远比社会能够提供的职位数量要多。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毕业生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毕业生无法竞争,在研究生数量增加的同时,工作待遇好的单位不仅提高了入职门槛,对性别和第一学历的选择也越来越苛刻。
2.就业方式的改变
如今网络发展起来之后,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不再是单一的招聘会,基本上都是以网络招聘为主,而且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就业都是在网络上完成的。
3.学生的就业观念不正确
在大学生和研究生实施扩招以后,就业形势也随着毕业热潮而越来越严峻。很多研究生考研的最初目的并不是因为想做科学研究,更多的是想要避开就业高峰期将高学历当作找到好工作的跳板。
4.毕业院校没有组织有效的就业指导
如今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都划到了学生的必修课中,但是针对性并不强。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一门新兴热门并与国际接轨的课堂,教师在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中一定要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指导。
三、根据目前通化师范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学生就业模式大致如下
1.在学校的时候注意“化用”的应用模式
学生将教师教授的“化用”为自己的知识和实践经验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学生在学校进行教育的时候要学的不仅仅是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还有就是将教师的知识化为自己的知识,并以此为基础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为自己迈出社会做好心理准备和知识储备。尤其是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实践,需要的是控制课堂的能力,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能力的提高,才能提高就业的成功率。
2.学生在学校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完成自己的职业规划理论模式
虽然说就业不一定完全都是按照职业规划的方向发展,但是学生在认真规划自己职业的时候,会认真思考自己每做一件事会为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或者说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什么样的期望,他的规划就会往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而不会造成现在大多数学生多面对的情况:迷惘、失望。所以说学生还在学校的时候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一定不能马虎。
3.改变“高学历高就业”的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复合模式
许多毕业生都认为自己的学历比一般的大专生要高,所以起点自然也应该高,福利待遇也应该高。但是如今国内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挑来挑去的最后结果可能就是一直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或者合适的工作。在就业的过程中,要摒弃“高学历高就业”的观念,踏踏实实工作,认清自己的现状以期待更好的发展机遇。[2]
篇4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改革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海外汉语教师。随着汉语热的到来,很多新建本科院校都开设了这样一个新兴而热门的专业。《现代汉语》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是基础课程,也是主干课程,一直承担着传授现代汉语基础理论和知识的重任,这门功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决定了学生将来从事汉语教学的能力。然而,由于师资力量、办学经验、教学条件、地理位置等因素,新建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现代汉语的热情并不高,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以笔者任教的晋中学院来说,我们给2011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100余名学生发放的调查问卷显示,对《现代汉语》这门课“很有兴趣”的学生仅仅占15%,“有一定兴趣但不知道怎么学”的占50%。调查结果显示了对《现代汉语》课程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针对晋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拟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上进行初步的改革和探索,希望能改变该专业学生的学习现状,也希望能对新建本科院校的相关课程建设有一些启示。
一、晋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课时安排不合理
在任何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的教学目标。晋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自2007年成立之初,只是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大纲等方面体现出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略有不同,对于《现代汉语》这样一门在两个相关专业同时开设的主干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时数甚至于教学内容上都没有任何分别。而由于师资有限,我们讲授《现代汉语》课程的老师既要给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讲,又要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讲,这就导致这样一种结果:一样的老师、一样的教材、一样的内容、一样的课时,但我们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即学生所学专业不同,他们对知识的需求也不同。从人才培养目标上讲,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培养“从事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而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培养“能在学校、机关、新闻出版部门、科研机构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的人才”,所以,《现代汉语》在不同专业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时数的安排上,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和现代汉语专业是相同的,都是每周3课时,但是从教学实践来看,这是不够的。教师经常是匆匆地讲完课本上的基本知识,根本没有时间去延伸和拓展这些语言理论。
(二)教学内容与专业实际存在脱离现象
在我们组织的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一道多选题:
你认为现代汉语课应该教哪些内容比较好?A.以教材为体系的教学内容;B.关注生活中的语言现象;C.组织与语言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D.了解语言学界最新动态。
有15%的学生选择了A,60%的学生选择了B,40%的学生选择了C,15%的学生选择了D。从学生们的选择上可以看出,该专业的学生普遍重视语言知识的实用性,小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满足于教材知识的讲解,小部分考研的学生希望能了解学术前沿的动态,绝大部分学生都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跳出课本,选例注重现实性,讲解注重知识的实用性。
(三)教学方法古板单调,缺乏创新性
《现代汉语》作为一门传统课程,学生对这门课的印象就是“枯燥乏味,内容死板”,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学方法单一化,即以老师为主体,先讲些枯燥的语言理论,再举几个“循规蹈矩”的例子。而如今,用这样单一的教法去教这门传统课程,在“汉语国际教育”这个新兴专业面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因为以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是“用好汉语”,而现在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不但要用好汉语还要会教汉语”,学生在具备更深厚的汉语知识的同时,还要具备解决汉语运用中所出现问题的能力。这时,单一化的教学方式根本满足不了教学需求,必须进行改革。
二、《现代汉语》课程改革中应采取的对策和方法
(一)重新确定教学目标,修订教学时数
为了使学生胜任对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工作,我们应当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的教学目标明确为:系统掌握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文字及文化语用的基本规则;正确使用现代汉语普通话,并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汉语的言语现象;掌握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重点、难点,能发现学生在语音、词汇、语法及文化语用上的错误,并能够运用所学汉语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指正。
由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对现代汉语理论知识要求更高更细,建议由现在的每周3课时增至4课时,这样教师也能在课堂上增加一些设计练习和课堂教学模拟环节,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合理整合教学内容
结合新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现实需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内容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重新整合,即在语音、文字、词汇、语法部分进行适当调整,并根据教学需要,增加文化语用部分。具体如下:
语音部分:语音部分除了要学好普通话的声韵调,还要强调汉语语音和其他语言的差异。语言学习者的母语与汉语的差异,往往就是学习的难点。例如: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学习声母就是难点;以阿拉伯语为母语的学生,韵母是难点;对我国维吾尔族学习者来说,复韵母是难点。对于大多数学习者来说,汉语的清浊辅音、声调、语流音变现象、儿化现象等都是教学重点。这些外国人语音学习阶段的重点和难点,应该在语音教学部分予以强调。学生不仅要准确地说出每个音素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还要用舌位图等方法来说明如何发这些音。
文字部分:文字部分的学习仅仅要学生掌握教材上有关汉字的笔画、笔顺、构造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知道,与世界上大多数民族使用的拼音文字不同,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组成汉字的笔画数目众多,之间又有细微的差别,认知汉字的过程是音、形、义的结合,对于习惯拼音文字的使用者来说,必然会感到汉字难认、难记、难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想教会他们深层次地认知汉字,必须把握汉字的构成规律,了解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熟悉传统的字源学“六书”理论, 能运用“六书”理论对一些汉字进行音、形、义的解释。
词汇部分:在讲授词汇部分时,教师要在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运用词汇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进行词汇解释能力的训练。要让学生学会引导留学生对现代汉语词汇分类别进行学习:对于基本词汇,重点要了解其理性意义,有多个义项的还要注重分项理解;对于一般词汇,除了要介绍理性意义,有的还需要介绍来源(如“模特”),有的要介绍感彩(如“老头子”),有的要介绍文化色彩(如“走狗”),有的要说明形象色彩(如“美人蕉”)等。对于汉语词汇中独有的一些文化词(如“红娘”)、一些很难使用的虚词(如“并”与“并且”)、一些难以辨析的同义词和反义词、一些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新词新义(如“给力”)则需要通过使用实物或图片、运用对比或类比法进行练习。
语法部分:目前国内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一般都很注重语法部分的教学,而且学界的共识是要重点突出外国学习者易出现偏误的语法现象。这一点当然很重要,外国学习者容易出错的把字句、被字句、兼语句、连动句等都是教学的重点。课堂上就要训练学生针对具体的语法偏误现象进行分析并纠错。但是,除了这些传统的教学内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语法教学还要格外注重语言对比教学,如在讲授词类时,可以从汉语和英语的对比入手,让学生认识到两种语言的个性不同,认识到汉英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截然不同的关系,这样才能从源头上解决以后的语法教学问题。
文化语用部分:目前通行的《现代汉语》教材大都没有语用章节,但是很多语言交际是离不开语用知识的,如中国人的见面问候语、告别方式、道歉、请求之类,这些文化语用规则必须渗透进教学中。
(三)教学方法多样化,提倡创新性和实践性
在单一化的教学方式根本满足不了教学需求的现实下,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两方面改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的教学方式。
1.方法多样化,提倡创新性。在现代汉语课堂上,不能仅仅采取单一的教学方式,而要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我们可以使用比较法,拿学生熟悉的英语和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进行比较,还可以把方言和共同语进行比较,把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进行对比,让学生对语言理论有全面的理解。例证法是《现代汉语》教学常见的方法,但传统的例证教学法往往是举一些“循规蹈矩”的例子来验证语法规律,至多再举一些不“合乎规矩”的例子来分析其不合乎常理的原因。这些都是在围绕着语法规律说事。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现代汉语课上,我们更应该围绕着语言学习者说事,即从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角度出发,采用“案例教学法”,大量搜集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集中出错的案例,“对症下药”,分析其容易用错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思考精神,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以致用,提高实践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现代汉语课必须提高实践性,决不能局限于教师的“讲”,还要留部分时间让学生去“讲”。教学中要安排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开展一些语言规范化知识竞赛、“找错误”趣味游戏、地方方言调查、演讲比赛等活动,拓宽学生对汉语知识的认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另外,我们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时,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利用学院留学生的资源,建立起留学生与我院学生的联系,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从留学生身上搜集“活生生”的有偏误的例子,并把这些例子进行分类,让同学们自己去分析他们为什么会错,应该怎样纠正,用什么方法去纠正。
通过以上的改进,我们有理由相信,《现代汉语》一定会改变自己“枯燥乏味”的形象,变得更具体、更鲜活生动,学生也会改变自己的听课状态,变成课堂的主人,提升自己学好汉语的能力,具备教好汉语的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孙春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语言文字应用,2006,(4).
[2]郑庆君.全球化视野下的汉语母语教学[J].湖南社会科学,2011,(6).
[3]钱道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教学改革探索[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5).
[4]张强.关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4).
篇5
一、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刮起了一阵基于教育信息化的教学改革风潮。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的快速兴起与发展,但相对于翻转课堂在中小学教育领域的研究,将之应用于汉语国际教育的研究尚处于空白阶段。
针对该问题,本文从翻转课堂与微课的概念和特点出发,结合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指导,在分析现有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模式的前提下,提出翻转课堂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适用性并论证其作用机制,以期为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该研究对于国内外汉语国际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二、汉语国际教育现状
汉语国际教育是指面向海外母语非汉语者的对外汉语教学,包括来华留学生以及全球孔子学院的学生等。目前,国内汉语国际教育基础阶段多采取听、说、读、写配套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上,以语法为主(每周8节),听、说、读为辅(每周各4节);在课堂教学上,采用生词讲解、语法解析、课文精讲、练习巩固等四大步骤。由此可知教师仍然是课堂上的主角,尤其是语法等核心课程更加突出教师的主体身份;其他辅助课程由于课型特征较易做到形式上的“以学生为主”,比如口语课的当堂对话操练等。然而由于这些练习形式都偏向于跟随教材设定机械执行,只是从形式上淡化了教师的讲解部分,未能真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习兴趣的下降也导致了留学生旷课、迟到、课堂走神等现象的频频发生。
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可以从教师的“讲”和学生的“练”两方面着手:教师应精讲精练,合理布局;学生应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而本文提出的翻转课堂模式将有利于促进基础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的这一变革。
三、翻转课堂与微课
(一)翻转课堂概念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2007年春,该校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为帮助因为路途遥远等原因无法按时上课的学生,开始使用软件录制Powerpoint的操作过程和教师解说的声音,并将之上传到网络以供学生课前学习,后逐步将课前观看视频与课上作业探讨结合的模式推广到全班学生。
因此,所谓翻转课堂指的就是“翻转”传统课堂上的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环节。知识传授通过课前观看教学视频完成,课堂时间则由教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内化,由此带来师生角色、教学形式等的改变。
(二)微课概念
由翻转课堂概念可知,教学视频在整个教学模式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又由于该教学视频起到的知识传授功能与课堂上的知识内化阶段紧密关联,它不同于以往人们熟知的公开课视频,它更强调一个知识点简明而准确的阐释。
翻转课堂中承担特殊作用的教学视频与近年来兴起的新型课程形态“微课(Micro-lecture)”具有共同特征。因此,本文探讨的正是基于该微课理念的翻转课堂模式。
所谓微课就是教师用3到10分钟时间将一个知识点借由视频形式向学习者进行简洁而准确传达的现代教学手段,这一教学形式由于其“短小精悍”的特点,有利于学习者随时随地随手可得地观看学习。
四、翻转课堂应用于基础汉语国际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翻转课堂是否适用于基础汉语国际教育
1.翻转课堂的学科适用性
针对如何运用好翻转课堂,翟雪松根据国内外实证研究结果,指出物理学导论、大学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程在翻转课堂中教学效果更为明显,因为此类课程主要涉及专业基础性内容,入门相对简单,在学习方法上重理解和记忆,学习者完全可以通过前期微课视频等的自主学习掌握基本框架;同时这类课程具备的延展性特点又要求协作共同完成。而协作学习是翻转课堂的关键环节之一。由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创办的可汗学院(Khan Academy)收视强、效果佳的教学视频基本上集中在数学、化学、语言等基础课程,由此可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基础教育方面的应用优势。
2.基础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特点
截至2013年底,我国共有356.499名来华留学生;截至2014年12月,中国已在12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75所孔子学院、851个孔子课堂,累计注册学员345万人。其中大部分学生的汉语水平处于基础阶段。
各个类型的学生学习方向、重点各有差异,但语言培训是第一堂必修课程,尤其是商务汉语来华本科生,语言基础决定了其后期商务知识提升的有效度;对于长短期汉语言来华进修生而言,基础阶段汉语的习得效率也影响到他们是否将汉语纳入终身学习计划,并影响其是否在中国研读学历课程。因此,汉语国际教育基础阶段教学有效度的提升对于我国孔子学院和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发展意义深远。
目前国内汉语国际教育多与高校合作,而孔子学院的办学也建立在中外高校合作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让人误将其视作高等教育。实则汉语国际教育有别于高等教育其他学科,更偏向于中小学教育,准确地说是中小学语言教育。之所以多见于高校,主要是由于大部分孔子学院学员和来华留学生的年龄均在18周岁以上。
而基础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重点是课堂上汉语语言点的精讲解析和操练运用,语言点分条目式可拆分性的教学特殊性与微课短小精悍的特征极具契合度。将微课形式运用到汉语国际教育中,用微课将汉语语言点进行分割式教学,不仅有利于汉语语言点脉络的清晰梳理和呈现,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微课“碎片化”、“短时性”等固有特征。
因此,基础汉语国际教育的上述特点不仅有利于微课功能的充分发挥,同时也与翻转课堂适用于基础学科的特征不谋而合。
(二)小班教学特点
目前汉语国际教育各个类型的课程基本上都采用小班教学形式,每班学生人数控制在20人以下,该特点是翻转课堂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实施的最有利条件之一。小班教学有利于以最合理的小组数目和组员人数为基础的分组合作学习的充分实施,由此全方面开展翻转课堂课前、课中、课后的协作学习活动。
五、翻转课堂应用于基础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是认知学习理论的分支,其最早提出者是瑞士的让·皮亚杰(Jean Piaget)。
该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意义的建构必须通过学习者自身主动完成,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搜集并分析资料、探索并发现问题、提出并验证假设、思考并研究联系。
该理论在主张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同时亦强调教师的引导者身份和学习伙伴的协作力量。翻转课堂安排学生课前自学微课内容,同时要求其完成相应测试题并针对学习内容进行提问等环节正是基于该理论的意义建构主张;翻转课堂中的课前小组学习和课上分组讨论环节体现了该理论的协作学习原则;而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始终起到合理布局、适时指导等帮助作用,教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与学生互相讨论、互相启发、互相进步。
(二)认知负荷理论
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最早由澳大利亚认知心理学家约翰·斯威勒(John Sweller)于1988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人的工作容量是有限的,一次性信息存储量为5到9条,一次性信息处理量为2到3条。基础汉语国际教育的语言点教学具备可拆分的特征,有利于教师依照认知负荷理论,在设计微课视频时开展最合理的信息量布局,并控制视频时长。同时该理论指出在学习者意义建构过程中,存在信息呈现方式等外部认知负荷的干扰,因此教学设计者应直接准确地展现知识点,减少形式对于内容的干扰,提高微课的有效性。
六、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建构主义学习、认知负荷等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在明确翻转课堂与微课概念的基础上,论证了基础汉语国际教育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分析基础汉语国际教育“高校环境中基础教育”的特殊性,指出了翻转课堂在该领域的极强实用性,由此为未来翻转课堂在基础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的大规模实践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基金:2013年度浙江科技学院教学研究立项项目(校课堂教学改革项目)“微课在国际汉语教育中的作用机制及其量化评估体系”[项目编号:2013-k4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翟雪松,林莉兰.翻转课堂的学习者满意度影响因子分析——基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4):104-109.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上)[J].电化教育研究,1997,(3):3-9.
[3]司国东,赵玉,宋鸿陟.认知负荷视角下的移动阅读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3,(6):51-55.
[4]白迪迪.“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4,(3):95-96.
[5]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6]张桂芬.微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4,(12):107-108.
[7]胡铁生.区域性优质微课资源的开发与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9-22.
[8]余亮,黄荣怀,杨俊锋.开放课程发展路径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6):28-35.
[9]嵇康.翻转课堂在语文教学中的呈现方式[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4,(6):95-96.
篇6
1. 国际教育成为汉语推广的核心
近半世纪以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发展迅速,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都真正发展成了一项事业。如今的汉语教学已逐步形成“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教育”并举的全方位推广战略,初步实现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双轨推动模式。对外汉语教学肇始于汉代,是指在汉语环境中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而汉语国际教育则是在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指的是在非汉语环境中进行的二语习得教学。前者是整个汉语教学发展历史的基石,而后者则是汉语走向世界,实现真正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渠道。汉语教师走出国门,走进其他国家,和当地的汉语爱好者共同承担普及汉语的重任已成汉语国际推广的主打方式。在亚洲地区,以泰国、韩国为首的相邻国家的汉语教育事业发展最为兴盛。其中泰国尤其显著,学习汉语已成为潮流,上到皇室,下至平民,汉语学习者遍布各个阶层。皇室、政府的大力推动,中国国家汉办的有力支持,使得汉语在泰国成为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外语。其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数目均居东南亚各国之首,其推广形式也趋于多样化,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汉语培训学校等形式都是应有皆有。所以总体来看,其发展态势非常强劲,发展前景也很广阔。
2. 国际推广过程中的瓶颈和障碍
对于上述形势,我们确实感到欣喜,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汉语在世界范围内仍不能算一门“普遍教授语言”。换言之,汉语国际教育的推广过程中肯定有些环节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使得世界汉语发展难以攀上新的高度。以泰国为例,虽然汉语学习人数众多,但仍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覆盖。即便涉猎汉语的人数虽与日俱增,但学生的汉语水平总是上不去,难以培养出高水平的汉语学习者,更不要说精通汉语汉学的大家。其实这样的问题在我们汉语教学的推广中算得上一个普遍状况,不仅仅是泰国的汉语教学遭遇了这样的瓶颈,其他很多地区很多国家都出现了这种现象。
二、汉语国际教育推广之发展
笔者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相关的阅读和了解。而分析了解过后,不难发现,可能正是因为发展太过迅速,所以师资、教材及教学大纲修订等方面的工作推进都跟不上发展速度,从而在另一方面又限制了它本身的发展。实际上也确实如此,以泰国为例,“缺少能衔接各个层次的汉语教学大纲、师资力量严重匮乏和教材选用混乱,已成为制约泰国汉语教学进一步发展‘瓶颈’”(吴建平, 2012)。而事实上教师、教材和教学大纲这“三教问题”又何尝不是我们整个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过程中所亟待解决的问题呢。
1.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汉语教学另一个相当关键和颇具指导性的要素。泰国正是由于长期缺乏一个标准化、权威性的汉语教学大纲,各级各类学校在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案制定等方面“各行其道”,故而汉语教学难以取得统一性的高水平教学效果。这种无序状态究其根源“还在泰国当局对全面开放华文还有所顾忌,希望维持这种无序的状态来制约汉语教育在泰国的进一步发展”(吴建平, 2012)。所以,本土地区完全放开对中文教育的限制是解决教纲问题的根本举措。泰方自身应对这个问题高度重视,积极集结泰国的相关专家研究制定出统一的课程标准。当然,我们中方也需要尽力敦促,并且积极提供智力支持,汇集国内的专家学者,协助其尽快制定出各个学习阶段(大学、中学、大学)及衔接各个学习阶段的的汉语教学大纲。当然,对于制定出的教纲,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严格遵守,认真执行,切实将其当做指导性文件来使用。
2.完善教材编订
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纽带,教材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关键性不言自明,但汉语教材的编订却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汉办派至海外的汉语教师大都会携带大量教材到任教学校,但是多数教材由于不适合实际教学,最后都被束之高阁。因此,“本土化”的问题便成了当前编订海外汉语教材的核心问题之一。泰国的汉语教学规模甚大,遍布各个教育阶段各个群众阶层,故而在此类汉语教学大国,加大教材“一本多版”工作的推行力度是非常有必要的。中泰语言虽同属汉藏语系,但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还是有诸多差别,以语音方面的声调为例,泰语有五个声调,而汉语只有四个,诸多调值和调型的细微差别均给许多泰国的汉语学习者带来不少困扰。因此,在教材中用其母语讲清楚这些细微的差别,或以其母语中相同或相近的音作为注释,帮助学生找准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切实做到语音本土化,这对学习者的帮助必然是显著的。
此外,在初步普及汉语教学的现阶段,整个汉语国际教育的半壁江山都为基础阶段的教育所占据,泰国也不例外。对于这些初入汉语门的学习者来说,教材是他们接触汉语的第一扇大门,因此做到教材形式的多样化和实现教材内容本身的趣味性就尤其关键。改变传统的纸质教材占据教材总数过半比重的现状,加快多媒体教材的开发与建设,内容方面添加具有实用性的内容,如在对泰汉语教材中可以增添“热带”“寺庙”“佛教”等词汇和相关文段以提高学生学习和了解所学汉语知识的兴趣。
3.提升师资质量
本身来说,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得以推广的首要支撑就是大量专业的高质量对外汉语教师。目前看来,无论是教师的质量还是数量都尚未达到理想状态。
对于数量的问题,笔者认为国家汉办应该扩大汉语教师的培训规模,一方面更加注重高校对外汉语教学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吸纳更多已有汉语母语教学经验的教师到这个队伍中来,培养很多有志于这项事业的人才。适度增加出国任教特别是在海外长期教学的汉语教师数量,给予他们更好的条件和待遇,让他们能够在异国安心搞好教学工作。除此之外,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吸收更多的本土教师加入到我们汉语教学的队伍中来。根据归国的泰国汉语教学志愿者介绍,在泰从事汉语教学工作的绝大部分为中国教师,泰国本土教师数量还很少。但是,要实现一地地区汉语教学长期健康持续发展,本土教师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其队伍不仅要壮大而且必须成为中流砥柱,这无疑又对我们汉语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谈到质量问题,我们知道,作为一项知识密集型产业,汉语教学必然要求教师有广博学识和娴熟技能,本体知识,外语能力,综合素质,教学技巧几者缺一不可。因此,首先我们就要办好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从根本上为建设高质量的汉语教师队伍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我们必须要充分发挥孔子学院在师资培养方面的优势,联合中外双方实力,对本土教师、汉语教学志愿者及公派教师进行周期更长更为严格的培训,以培养出真正合格的师资队伍。
篇7
本文以大连工业大学2012至2015四届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本科毕业生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其就业状况、就业满意度、社会声誉评价等进行了调查,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原因,提出对策: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加强职业引导与规划,改变就业理念。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就业现状;就业心理;培养模式改革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旨在培养熟练运用双语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以及从事中外文化交流的专门人才,是为适应国家汉语国际推广战略和频繁的国际交流而设置的专业,本世纪以来获得了长足发展。但近年来,该专业的就业状况不尽如人意,折射出一些问题。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是检验专业设置及培养模式科学性的重要指标,也直接影响到专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大连工业大学2012至2015四届164名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本科毕业生为样本,通过组织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收取工作鉴定表等方式开展毕业生就业状况、就业满意度调查,并进行社会声誉评价调研,了解市场需求,掌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各种评价和反馈信息。在此基础上,对就业背景下的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了问题的成因及相关对策,以期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有所裨益。
一、就业情况及社会声誉评价调查
(一)就业情况调查大连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自2008年开始招生,迄今已有四届毕业生(2008至2011级),共164名。从就业形势看,学生就业态势良好,每年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经调查,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有以下几个:1.考研从调查结果来看,考取硕士研究生人数呈逐年增长趋势,第一届3人(专业人数29人),第二届7人(专业人数40人)、第三届10人(专业人数36人),第四届10人(专业人数56人),共30人。不少学生被国内外知名院校录取,如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拉文大学、美国加州路德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英国拉夫堡大学、英国约克大学等。2.国内对外汉语教学、其他教学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不少人选择国内各类汉语学校、培训机构从事各种层次类型的汉语教学和培训。由于专业的相对特殊性,不少人选择北京、上海等对外汉语教学机构繁荣的地方作为就业点,辽宁地区则主要集中在对外交流密切、三资企业较多的大连。此外,不少学生考取教师资格证,从事中小学教学。但由于大连工业大学为非师范类,在就业市场上认同度不高,因而就业人数有限,四届一共不超过10人。3.国外汉语教学汉办志愿者及赴外教学。目前已有7名学生通过国家汉办志愿者选拔,赴泰国、柬埔寨、蒙古等国家从事中小学汉语教学。其他途径赴国外教学的学生目前约有十几名,分布在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在相关汉语教学机构从事教学活动,面向的对象有中小学生和成人。4.其他除教育类岗位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就业岗位为非对口工作,内容包括传媒(传统纸媒、网络媒体等)、企事业单位中英文文秘、公司文案策划、HR等。也有部分同学在求学过程中对文化交流感兴趣,进入相关单位从事专门的文化交流或自主创业。
(二)社会声誉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教育、传媒、文化交流、人力资源等方面,就业单位涉及国企、外企、民企、学校、政府等。学院每年都会向工作单位发放调查表,抽取一定比例填写《毕业生工作鉴定》,请用人单位结合用人需求和毕业生实际工作情况,对毕业生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建议。从反馈结果来看,本专业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较强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单位满意度较高。
二、存在问题
(一)专业对口率不高就业结构不均衡,专业不对口现象突出。总体来看,历届毕业生从事专业对口工作(对外汉语教学及相关教学、文化交流)的比率不高。从事专业相关工作与非专业相关工作的人数大致比例为1:1,比例明显偏低。而令人担忧的是,这是同类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据统计,2007年2009年全国对外汉语本科专业毕业生中,从事非教学工作的比例分别为58.05%、54.52%、55.72%。[1]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专业能力对毕业生就业帮助不明显,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了人才培养的浪费。
(二)就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缺乏职业规划从调查数据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希望留在城市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但又多认为本专业就业形势严峻。同时不少学生认为自己就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专业知识、技能积累不够,创新能力、社会活动能力较欠缺,在就业市场上缺乏足够的竞争力。而通过对在校生、毕业生的访谈,注意到学生整体缺乏规范的职业规划,“随大流”现象较为突出。平时懒散懈怠,进入就业市场时较为被动。
(三)就业满意度低从统计的就业情况看,毕业生就职单位以企事业单位为主,单位层级普遍偏低。毕业生就业后两年内薪资水平中等或中等偏低。约五分之一的学生考取硕士研究或成为汉办志愿者赴国外教学,但这部分学生仍然面临二次就业的问题。整体来看,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对口度不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匮乏等问题较为突出。这与国家政策力度不够、高校扩招等因素相关,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特色不甚突出、专业培养的应用性不强等也是导致问题的原因。为了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进行专业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专业的良性发展,
三、对策
根据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同时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听取用人单位对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的意见和建议,我系有针对性地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就业规划等方面进行调整与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培养目标:进行应用性目标转型在全国高校的应用性转型与汉语国际推广的大背景下,我系将培养目标调整为“培养掌握对外汉语教学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具备较扎实的英语应用及口语交际能力的应用型对外汉语人才。使学生成为汉语语言基础好、文字应用能力强,汉语口语交流能力强,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具备较强的英语应用及口语交际能力,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的应用型语言学专门人才。”强化应用性,根据职业需求设定培养目标。
(二)优化课程设置,增强核心竞争力结合就业需求,以提高学生能力为导向,以基础加模块的课程设置,优化课程设置,构设渐进性、实践性的课程体系。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相关课程,在加强汉语本体课程与教学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加强实际应用性课程的开设,注重外语教学,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具体体现为:1.加大实践类课程比重,实践教学由原来的10学分提升至21学分,学时21周,占总学时的11.38%。“第二语言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课程各增加4课时实践课时。“汉语写作”课程则从原来的课堂讲授转为课堂教学与网络写作相结合,加强学生的知识储备。2.单独开设雅思1、雅思2等课程,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不少学生得益于此,在专业翻译、文化交流等相关行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3.开设双学位,鼓励学生进行全方位发展。相关研究表明,用人单位更倾向于复合性人才而非单一性语言类毕业生,其中“66%希望毕业生是外语+宽厚知识型,64%希望毕业生是外语十经贸型。又据法国马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中文系的调查,其注册学生中51%学习汉语外,同时攻读其他专业的人中34.9%选择国际贸易专业,21.8%选择外交专业。”[2]因而本专业努力整合学校外国语学院、管理学院的优势资源,开设了英语、日语、工商管理三个双学位鼓励学生攻读,丰富其知识素养,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总之,本专业积极优化课程设置,在强调汉语本体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能力的基础上,将汉语教师的职业需求设为重点培养目标,努力提升专业学生的汉语教学能力、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加强职业规划,改变就业观念从低年级开始进行职业规划,在《专业导论》及其他课程上有意引导学生的职业意识,大四时开设《就业与创业指导》,针对学生的就业心理、就业选择等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及早确立就业目标,规划求职道路。此外,针对本专业女生较多的现实,聘请服装学校教师开设《形象设计与塑造》,帮助学生打造职业形象,塑造职业自信,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提高专业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改变就业观念,鼓励灵活就业。目前,仍有不少学生抱有“天之骄子”的自满心态,进入就业市场时又容易遭受打击一蹶不振。院系每年都会邀请毕业生、企业相关负责人与学生座谈,带领学生参观产业园、孵化基地等创业集中地,引导学生改变就业观念。使其认识到,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与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就业形式也应不断改变,应与社会发展同步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通过积极介入,近两年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日臻成熟,不少学生有了明确的职业导向与规划。基于近年来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我系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进行培养模式的改革,既考虑到市场需求,又不偏离培养目标,努力提升培养质量,改善就业情况。
参考文献:
[1]杨泉朱瑞平.全国对外汉语本科专业毕业去向调查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2(1):8.
篇8
一.协同教学的优势
“协同”在《说文》中的解释为“协,众之同和也。同,合会也。”即为了达到目标,把多种不同的资源合理高效地整合起来,以实现更好的效果。“协同教学”则立足于协同论,从教师团队的建构、教学过程的实施等入手,在有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的前提下,实现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协同教学”与传统教学不同之处在于对教学资源的全面整合,突出体现在教师团队的建构,这一团队可以打破专业的壁垒,充分发挥各专业教师的特长,在合理有效使用教师资源的前提下,让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群体。因此,协同教学对教师和学生而言,可以实现双赢:
第一,有利于高质量创新人才的培养。协同教学能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禁锢,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发散性思考;打破学生盲从教师和书本的陋习,敢于发问、敢于质疑;打破学生追求唯一答案的束缚,重视和享受思考的过程。
第二,有利于优秀教师队伍的成长和壮大。协同教学组建的教学团队成员之间可以通过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从而互相吸取有利养分,减少教师在成长过程中的摸索期,更快更好的意识和弥补自身存在的教学不足。
从20世纪70年代协同教学理论诞生以来,鉴于协同教学的优势,在我国诸多高校和教学领域都得到了应用和推广,不少学者也就协同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例如《国家精品课程实施中的协同教学模式》;西南政法大学“多师同堂”(教育报);汉语国际教育领域也得到了应用。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化类课程教学的现状
以湖北文理学院为例,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化类的课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纯文化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方向的专业方向课《西方文化专题》、《地方文化专题》和汉语国际教育方向的专业方向课《西方文化概论》。二是与其他领域交叉或相关的文化课程,包括与语言学交叉的传播方向的专业方向课《语言与文化》、汉语国际教育方向的专业方向课《文化语言学》;与史学相关的汉语国际教育方向的专业方向课《中西文化交流史》;与交际学相关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专业方向课《跨文化交际》。
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湖北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化类课程的教学使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课程的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主要由每学期任课老师来决定,教学方法上也以老师讲授为主。从教学效果上来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无法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十分单一,过多依赖于网络资源或书本上的知识,缺乏发散性思维的能力,缺乏敢于怀疑、敢于思考的精神。因此,目前的教学模式存在极大的弊端,不利于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协同教学能够较好的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三.协同教学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化类课程中的应用
1.师师协同:师师协同的基础是形成教学团队,教学团队至少由两名以上的教师组成,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案的撰写、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进度的安排、教学方法的应用、评价体系的使用等都由此团队共同实施。例如,《西方文化专题》、《西方文化概论》、《中西文化交流史》、《跨文化交际》等课程可由文学院教师与外国语学院教师组成教学团队,《中国传统文化》、《地方文化专题》等课程可由文学院教师与相关研究院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语言与文化》、《文化语言学》等课程可由文学院语言与文化教研室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协同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例如根据各自老师擅长的研究领域来确定其教授的章节,或者是教师以讲座的形式参与课堂等。
2.师生协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放弃唯教材论、唯教师论、唯答案论的教学传统,让学生在发挥见解中体会到学习过程的重要性、感受到自身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和教师真正共同参与到教学中来。
3.资源协同:建立资源共享的平台,例如资料室、网络平台等,每位教师和学生都能把有益于课程学习的资源以文字、网络链接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来,供大家一起分享;每位任课教师把授课的经验、反思等记录下来供其他老师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向征.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协同教学模式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0)
篇9
从模因论的视角解读赵元任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
《体验汉语》(初级)汉字教学“可教性假设”研究
美国两部汉语教材的对比分析——《中文天地》和《新实用汉语课本》
外国学生副词“又”习得研究
完形默读法:汉语第二语阅读理解监控试验教学研究
应答句式“S才X呢”论析
“介词+了”及相关现象考察
“明明”的虚化过程及其对拂意转折的标示作用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留学生的中国文化教学——以西南大学为例
英文缩略词的语用功能在汉语交际中的争议分析
论泰国学生汉语语体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
老挝留学生汉语结构助词“的”习得考察
美国堪萨斯大学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
约旦安曼TAG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
菲律宾华文教育的文化导入
大力推进中国语文的规范化、信息化、国际化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问题探讨
美国密歇根州高中网络汉语课程的拼音教学模式
汉语教材创新的探索——谈谈《精英汉语基础篇》
语言系统观与综合式互动词汇习得系统的构建
对外汉语口语教材编写与研究
留学生习得“被”字句的缺失类偏误分析
论课堂语境对课堂交际的影响
韩文对汉字字形习得的正负迁移
“的确/确实”的主观化与语法化——兼议“的确”与“确实”的差异
云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将联合举办首届区域化汉语国际教育论坛
“人称代词+来2+V(P)”构式语义分析——以“我来2V(P)”为例
“玩转”新解
泰国学生汉语谈话语体能力习得调查
泰国汉语本土教师培训实证研究——以曼谷市教育局汉语教师培训为例
论中文、法文中“谁”(qui)的三种功能:疑问、泛指、整合
对外汉语教学中翻译小说的运用与审美互动
韩国加图立大学的中文研究与教学现代汉语副词重叠及偏误分析
方位词“前”“后”在教学中的歧义现象探析
由量词“串”管窥对外汉语量词教学
《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水平语法等级大纲》词缀比较——兼论对外汉语教学词缀、类词缀的范围
孔子学院与世界主要语言文化推广机构的比较研究
孔子学院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德国杜塞尔多夫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
汉字学习策略的介入性研究
外国留学生汉语学习态度调查
BCT对留学生汉语语用技能的考察论析
竞争模式视角下的情态助动词习得过程分析
类固定短语“边V_1边V_2”的多角度考察
界变义时间副词的语义时间定位模式及类别
近二十年来国内语言态度研究考证
汉语“有"字句与泰语“■”字句的对比研究
汉越人称代词对比分析
世界汉语教学动态研究
管窥哈萨克斯坦汉语热
介词框架“在N的V下”与主句的语义联系及语义特点
次第致使和组元致使的认知语义差别与功能特征
谈“味”觉词的转义与转域
篇10
关键词: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湖南省;教育服务贸易逆差
一、湖南省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
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以及对教育服务承诺的加强,湖南省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发展也越来越迅速。湖南各个学校采取的一系列招生措施促使来湘留学生人数不断增长。我省内的学生出国留学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可供留学生选择的国家也越来越多。
(一)湖南省各学校发展国际教育服务的情况。湖南省各高校一直非常注重推进外国留学生教育,比如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都成立了国际交流合作处,并且借助中外合作办学开办了国际教育学院,孔子学院等。湖南师范大学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对外汉语教学基地,是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推广的汉语水平考试(HSK)的国内考点;长沙理工大学发挥其工科方面的优势,积极探索留学生招生与培养模式,与企业合作成建制培养本科学历留学生;南华大学的医学研究也吸引了许多海外留学生。
(二)留学选择的国家越来越多,但仍以欧美国家为主。随着全球化环境下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各国都开始注重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开放基础性的教育资源,采取各项优惠政策引进留学生,我省学生的留学去向的选择也越来越多。欧美国家教育种类繁多,学位门类齐全,院校类别众多,是世界上教育事业最发达,教育质量最高的地区,吸引着大多数学子的目光。
(三)留学人数越来越多,且自费生增长明显。根据学生国际流动的项目经费来源,我国留学可以分为国家公派留学项目、单位公派留学项目和自费留学项目。我省十分重视公派出国,每年都会通过推荐或考试选派我省的优秀储备人才去其他国家学习前沿知识。但是公派出国的名额有限,自费留学的学生人数也越来越多。随着湖南省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国际教育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加上教育服务贸易的国际化发展迅速,我省自费出国留学的人数迅速增长,远远超过了公派留学的人数。
二、湖南省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结构不均衡,学历生比重偏小。就接受留学生数量前几位的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情况看,大多数留学生所学专业为中医医学和汉语这两大类,虽然这些学科体系对于促进湖南省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湖南省的学校目前还缺乏具有世界水平的教学学科。在教学方面存在着“大一统”现象,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等,学校没有能够对于优势学科进行创新,创办更有特色的专业来吸引留学生来湘学习。这些不足使我省留学生培养层次偏低,各学校主要接收语言生、进修生,留学生中长期进修学习的人数较少,攻读高层次学位的留学生人数较少。
(二)教育服务贸易存在逆差。国际教育服务贸易逆差是指某国消费他国以金额表示的教育服务量大于他国消费本国的教育服务量的差额。一直以来,我国出国留学的学生人数多于其他国家学生来我国留学的人数。这是因为我省教育服务的培养层次较低,来华留学生中长期进修学习的人数较少,以接收语言生、进修生为主,所以攻读学位的高层次留学生的数量和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三)教育服务的开放意识不够,意识淡薄。发展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是一把双刃剑,它对于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传播新技术等具有重要意义。但也会对一个国家的和当地的传统文化造成侵蚀,给意识形态、政治、文化和社会诸方面带来问题。所以在湖南省,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多边自由化还不太可能涉及到公共初等和中等教育,并且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培训的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开放程度也不够。
(四)教育服务相关立法不够完善。我省国际教育服务在依法办学上存在立法滞后和执法落后这两个方面问题。由于立法滞后,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节奏,所以现有的一些规章制度不能适应我国顺应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需要,甚至很多地方存在法律空白。此外,目前还存在着执法落后的现象,相关的政策缺乏有力的监督制约机制,缺乏有利于发展国际教育服务的良好的制度环境。
(五)缺乏教育质量保障和认证的国际体系。现阶段,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发展中没有一个国际公认的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各国留学生对他们所受高等教育的质量没有信心,也不能确定他们获得的学历资格在劳动力市场上是否有价值,存在学历学位互认度低的问题。湖南省与世界其他各国的教育学历学位的互认度较低是制约相互发展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一大因素。
三、有利于湖南省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建议
(一)从学校方面提出建议
1、加大宣传,扩大招生规模。我省的学校应该更加开放地走出去,认识到宣传的重要性,在国际市场上加强各学校的招生宣传力度。一方面,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我省现有优质教育资源,培育相关专业的比较优势,比如我省的农业和文化产业就有有较大的潜力和发展优势。另一方面,我省利用这些优势资源还可以吸引更多的海外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境外优秀教育资源,用高质量的教学水准获得更多的留学生源。
2、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教育服务培养质量。教育服务国际化,就是要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以及充分向外国开放本国的教育资源,达到促进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的目的。我省开放发展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就必然要参与教育国际化竞争,并争取获得国际认可。通过与其他国家各学校间的交流与合作,互相融合各自的教育观念,通过科研导师和留学生交流来提出有利于留学生培养的相关课程。
3、培育特色,形成湖南省教育服务品牌。面对教育服务贸易国际化发展的挑战,学校应该充分尊重个体个性,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置于首位。要大力提倡和推动我省的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就应该结合我省学校所在地域和自身特色,注重教育服务的本土化或民族化,建立起有本地特色的与本地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现代化教育服务体系,并按照各校的办学优势来制定教育服务事业的发展规划,明确教育服务的规模、层次和发展思路,形成具有湖南特色和湖南品牌的教育服务。
(二)从政府方面提出建议
1、科学转变政府身份和职能。我省政府应该认识到教育服务贸易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重要性,认真发展好我省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政府作为社会公益的人,应该在我省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实施过程中扮演好服务者、保障者和监督者的角色。通过强化政府的宏观服务、协调职能,制定政策鼓励我省教育机构努力开拓国外教育市场,并对我省学校实施一定程度的财政资助、做好各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估工作和监督工作,使我省各学校间形成有效的竞争环境和竞争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