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的优势范文

时间:2024-02-01 18:10: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移动支付的优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移动支付的优势

篇1

因为技术的革新,移动支付这块“十年都没有做大的蛋糕”,现在除了被国外的各方IT巨头重新再认识,在国内更是被众多IT行业大鳄、第三方支付企业、金融机构、电信运营商甚至是手机企业本身开始重新“烘培”。

IT评论家谢文曾说,智能手机将会成为人类双手的延伸。如今,这只手正在挨个领域颠覆我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也正在将无数产业“毁于一旦”或“点石成金”,移动支付显然就是下一个金光闪闪的行业。尽管大家还都只是在跑马圈地的布局阶段,暂时相安无事,看不到短兵相接的态势,但谁也不敢保证,两年之后,移动支付市场还能如此云淡风轻。

国外巨头盯紧手机钱包

入口之争可能影响巨大

或许很难有什么东西能同时吸引苹果、谷歌、Facebook和亚马逊这四大IT巨头的注意力,但这次移动支付做到了。四巨头为什么对这个领域如此上心?答案可以从一个数据中找到:截至2016年,移动支付将成为一个独立的万亿资产级产业。

谁能掌控移动支付市场?一场以用户的钱包为战略目标的鏖战正在打响,甚至有专家评论说,这一场新的科技战争的结果关乎巨头们在创新领域的排位问题。

被国内诸多第三方支付企业称为移动支付“鼻祖”的Square,以及它的芯片供应商兼竞争对手——来自欧洲的Payleven,以及擅长QR-NFC解决方案的LevelUp,只是这场战争参战公司名单里的一小部分。

上市还没有多久的iPhone 5正在帮助苹果在移动支付领域完成一项长远投资——Passbook,这件被国内IT评论人士称为“乔帮主留给我们的最后一件东西”的手机应用,很可能会引导受众“更加乐意”接受移动支付。

连锁企业商户对Passbook的热情可能比个人用户更加强烈:星巴克已经登上了Passbook这艘大船,这意味着用户可以通过苹果系统终端实现星巴克积分计划。随后,麦当劳、Eventbrite(美国一个在线活动策划服务平台)和Airbnb(一个旅行房屋租赁社区,短租网站)也加入了Passbook序列。这种方式可能会刺激消费者,让他们对优惠券、会员卡、积分卡的热情比过去有过之而无不及——或许以后在买咖啡的时候直接把手机伸到扫描仪下面去付款,伴随着一个简单的“确认”,你的iOS上就有一个移动支付系统了——iTunes培养了大批订单用户,也让苹果因此拥有了世界上最庞大的信用卡信息数据库,这可以随时为它的移动支付系统所用。

相比还在雏形中的竞争对手,谷歌钱包已经运行了一段时间,但因为认同NFC支付方式的商家和消费者以及支持这个系统的终端有限,还没进入稳定发展的时期。可是依旧传言,谷歌将推出更多的支持NFC和类似移动支付功能的Nexus系列安卓系统手机,显然,谷歌正极力扩充它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市场占有率。

乍一看Facebook好像跟移动支付没什么关系,但是它发展的“虚拟支付”应用已经在美国、英国、德国试行,这个系统使支付行为变得很快捷,用户也十分买账。Facebook指望它能成为自己业务链条里一个新的利益增长点,外界评论也认为,Facebook的这套支付系统要落地是很容易的,因为Facebook在用户身份确认上具备先天的优势。鉴于Facebook刚上市就遭遇了融资压力,因此,作一些发展移动支付的尝试并在这个万亿产业里分一杯羹,并非没有可能。

在这场科技大战的所有参战者中,亚马逊似乎还在按兵不动。但已经有消息称亚马逊正研发一种小额付费的移动支付方案,旨在对抗Square。联系去年就有类似消息称亚马逊正在研发NFC移动支付系统判断,亚马逊显然正在酝酿移动支付领域的大动作。亚马逊在实体商品和虚拟产品交易两方面算是双管齐下,无论是像Kindle这样的硬件设备还是在各大智能手机运行的应用软件,占据了相当数量的终端渠道。如果亚马逊要开展移动支付业务,其便捷程度就如同苹果iTunes获得其订单用户的信用卡数据一样。

以上几家IT巨头在移动支付业务上的动作,对中国移动支付市场来说,苹果和谷歌的影响显然更大一些,作为智能手机上占据了绝对优势的两个系统,二者的技术或软件门槛,无疑会在“入口”端成为无形的标准。

诸多利益纠葛博弈

国内近场支付尚不清晰

如果说国外的移动支付市场还是几家掌握技术创新的IT巨头牵头进行的竞争,那么国内的移动支付市场则显示出了一种混乱竞争的迹象——试图进入这个领域的竞争者来自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背景。

德勤在8月的《2012—2015年中国移动支付产业趋势与展望》中称,目前,中国移动支付产业的主要推动力量来自金融机构、移动运营商和第三方支付机构,各方都分别进行积极的尝试,2015年这一局面仍将继续。

银联电子支付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战平表示:“移动支付诞生于互联网的延伸以及支付工具的革新,移动支付在未来三年后将成为网民购物的主要支付方式,而第三方支付在移动支付领域也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也面临着再次洗牌的行业竞争格局。”银行、运营商和第三方支付都有各自的特色,运营商提供的是支付工具的载体;银行掌握着亿万人的存款账户、拥有强大的电子平台和清算设施以及成熟的信用体系,具有得天独厚不可替代的优势;而类似银联电子支付这样的第三方支付也拥有自己的技术优势,能为商家一次性连接好国内大部分银行。孙战平认为,银行、运营商和第三方支付都将发挥各自的特色,成为移动支付市场的主力军,但在其各自行业的竞争无可避免。

在第三方支付经历了激烈竞争之后,移动支付成为了获得移动支付牌照企业争夺的又一个战场。这其中,以金融机构和三大电信运营商组成的“国家队”的表现,对于移动支付中的“近场支付”显然影响巨大,也成为所有第三方支付企业和媒体关心的焦点。在中国,远程支付领域发展相对成熟;而近场支付,多数产业链参与企业持观望不敢贸然跟进的态度。但近场支付,却是国外移动支付未来的主要手段之一,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但是因为通讯运营商、银行、银联等实力机构均在争夺主导权,近场支付因缺少更加统一和标准化的方案、产品而推广进展缓慢。

表面上看,今年6月中国移动与中国银联牵手合作,中国移动正式接纳了13.56MHZ的近场通信频率标准,10月,中国联通也开始与银联进行签约,这意味着近场支付的标准基本统一,各方推进开展移动支付已无太大障碍。

可移动支付产品开发仍处于上述实力机构各自牵头推进的阶段。近场支付推进的关键在于终端和发卡端。目前刷卡终端在中国银联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的积极推进下,非接触式POS机的数量已突破100万台。而在发卡端,处于近场支付产业链上的企业出现了各自结成合作阵营多头推进的局面。例如,有的银行与银联合作,有的银行与手机厂商合作,还有银行与通讯运营商合作,而银联还与手机厂家进行合作。而且支持移动支付的芯片卡品种较多,包括银联推出的SD卡(安全数码卡)、运营商推出的SIM卡(用户识别卡)等。

这其中,银行与运营商之所以难达成一致,原因在于银行和运营商均想成为移动支付真正的主导方,都希望客户近场支付时“滴”声响的瞬间,刷的是自己公司的账户。银行希望客户刷金融账户、运营商则希望客户刷话费账户。

“再加上使用NFC手机的用户较少,以及近场支付迟迟未形成规模,难以通过规模效应来覆盖高成本,因此有的银行在推进移动支付方面并不积极。”一家国有银行深圳分行人士如是说。

正是因为这样的“博弈”,很多金融机构在移动支付业务方面虽然与银联或电信运营商签了合作协议,但尚未有实质动作。此前已推出移动支付产品的某家银行也暂时不打算推出新产品,“先推广老的移动支付产品和金融IC(集成电路卡)卡,等适应移动支付的群体培养起来再说。”

不过,有业内人士表示,处于观望状态的银行并非不看好移动支付的前景,随着银联标准基本受到认可,与银联合作推移动支付的模式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银行采纳。

用多元化建立各自的平台

国内诸强“跑马圈地”

根据易观智库的《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趋势预测2011—2014》显示,2011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发展迅速,全年交易额规模达到742亿元,同比增长67.8%;移动支付用户数同比增长26.4%至1.87亿户;预计未来3年移动支付市场将保持快速发展,2014年交易规模将达到3850亿元,用户数将达到3.87亿户。

而上述中的数据,无疑是诸多拥有移动支付牌照的第三方支付企业纷纷布局下一个市场的支撑点,而他们共同的梦想,都是希望自身能够成为一个移动支付的平台,或者是将原有线上支付平台里的用户信息,“转移”进入移动支付。

由于没有苹果和谷歌那样垄断移动终端入口的能力,开发“附属”在智能手机上的产品成为了中国国内诸多第三方支付企业的特有“创新”。易观分析师张萌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整个产业周期来看,移动支付还是处于一个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样的一个阶段下,市场上的参与者更多的是通过这种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的方式,进行市场的一个探索和尝试,远没有到大规模的、非常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那个阶段,主要还是培育用户和培育市场的这样的一个阶段。”

事实也正在印证着专家们的判断。

第三方支付“一哥”支付宝,近期了其移动支付产品“超级支付”刷卡器。阿里巴巴集团公众与客户沟通部王子凌说,就支付宝目前的状况来看,手机支付与PC支付的比例为1∶9,预计到2015年手机支付与PC支付的比例将达5∶5。“支付宝已经推出条码收银、条码支付、摇摇支付和二维码扫描支付‘悦享拍’等产品,未来将会有更多移动支付产品产生。”

占据了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1/5强的财付通早在今年年初就推出了财付通手机刷卡器“乐刷”——解决方案几乎与Square一模一样:读卡器同样通过手机的音频插口接入,甚至连缺点也与Square类似——通信不加密且只能单向通信。这个读卡器售价9.8元人民币,配套的应用程序支持iOS及安卓系统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用户将乐刷读卡器插入耳机接口,然后连上银行卡或信用卡,通过提示即可在“乐刷”上完成支付。不过“乐刷”至今在市场上似乎并未获得特别好的反响,9月18日,财付通庆祝成立七周年之际,财付通总经理赖智明表示,财付通将与微信和腾讯电商等业务进行深度合作,这意味着财付通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尽管业内人士对支付宝、财付通的手机刷卡器看起来都更像一个“应急产品”,但“刷卡器”显然已经成为了国内第三方支付企业绕开“终端入口”瓶颈的一个突破点,国内另一家第三方支付企业快钱也在刚过去的9月推出了自己的手机刷卡器“快刷”。

篇2

关键词:小班 创意 益智区 材料投放 适时指导

【分类号】G610

课题编号:黑龙江省十二五重点课题《“乐学、趣玩”背景下开展益智区创意活动,提高幼儿幸福感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JJB1213029

自我园《“乐学、趣玩”背景下开展益智区创意活动,提高幼儿幸福感实践研究》(课题编号JJB1213029)课题开展以来,班级教师在小班益智区如何开展创意活动,提升幼儿幸福感措施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积累了一些小经验。

一、巧妙布局创设区角

小班幼儿年龄小,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去探索,去挖掘。0-6岁的孩子都会经历一个敏感期叫做:空间敏感期。在这期间他们对空间感知能力逐渐加强,喜欢体验更多的空间,并且孩子对这个世界本身就充满着许多好奇,他们想有所体验。最明显一个特点就是钻犄角旮旯。教师可以抓住幼儿的这个特点,充分利用教室、走廊每一个角落,有封闭的、半封闭的和开放活动空间,将室内有限空间,来进行无限创意。

小班幼儿都是刚步入幼儿园生活的孩子,她们又有很强的亲子依恋。他们从一个熟悉、安全的家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大家庭,不免有恐惧、胆怯的心理。为了能让幼儿消除这种心理,在娃娃家的材料投放中,我们将室内的一个角铺上地垫,用桌椅、柜子和小床、小凳子创设出了幼儿最感兴趣的娃娃家。当然类似的各种小调羹、小碗之类的家具是比不可少的。在这样的环境下,使幼儿满足了对家庭的依恋,找到了家的感觉,情感上也得到很好的满足。

二、材料运用,幼儿做主。

每次区角活动老师们都是忙了这边顾不了那边,孩子们却对自己布置的材料不感兴趣,比如:让孩子们用饮料瓶做五彩瓶,他们却摆弄瓶子玩;你想让他们用筷子夹花生,孩子们却用手拿...开展一次区角活动,老师们都要忙大半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组织孩子们进行讨论,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哪些可以再用,哪些不可用,孩子们想出了许多:如废旧纸箱可以做成小房子、小车子;瓶盖印画、摆图形;废旧纸杯用来摆城墙、楼房,做吊饰;废旧纸板可以做脸谱、拼图形...孩子们在随心所欲的玩乐中得到了自由的体验和创造的乐趣,也增加了想象力、合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更新材料玩法及投放新材料。

当材料经过幼儿一段时间的反复操作后,我们发现一些损坏的材料应该及时的进行更换,另外,孩子经常操作这一材料,时间一长,就都掌握了材料的用法,对材料失去了新鲜感,这就需要为幼儿投放新的材料,适当加强材料的难度,以调动幼儿操作的积极性,引发幼儿新的探索、新的活动。例如:在益智区里,我为幼儿投放了发展触觉能力的“神秘袋”、“摸箱”、“给小猫围围巾”、“给小鱼穿衣服”;发展嗅觉能力的“嗅觉瓶”,发展听觉能力的“发声筒”“会唱歌的瓶子”;提高分类配色能力的“插彩旗”“分扣子”“分水果”等。每个孩子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摆弄玩耍。这样又进一步引起了幼儿探索的兴趣。

还要注意的是材料的投放应尽量多些半成品。因为半成品的材料更能激发幼儿的思维发展.对于游戏的进展来说也是有意义的。在角色游戏过程中.当没有顾客光临的时候.如医生、营业员等角色就显得无事可做。在游戏里,我们提供一些半成品材料,供幼儿在无事可做的情况下做一些顾客需要的材料,丰富游戏的情节。

四、利用家长资源,丰富区角材料。

区角材料丰富性,今年我们坚持环保,变“废”为宝的原则,收集许多废旧材料,教师首先以身作则,带来许多瓶瓶罐罐,再发动幼儿和家长带一些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收集,我们收集了许多纸盒,正好用作分类盒,把材料放进去,整齐又美观。最后,区角动态化,无限地变化和创意,不断地挑战,是长久吸引幼儿的关键,今年区角创设我们都采用了活动区角,为每个区角预留了发展和调整的空间。可以随着主题和幼儿的兴趣点不断变化,让区角成为发展幼儿各类智能的自主学习方式,成为集体教育的有效补充。

我们还设有“变废为宝”专栏,定期组织幼儿展评自己的作品,可以是自己做的,也可以是请家长帮忙做的,看看谁的作品最有创意,请全班小朋友做裁判。

五、把握时机,适时指导。

小班幼儿年龄小,在区域活动时,如果能得到老师适时指导就能将活动顺利开展下去。

1.当幼儿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即将放弃活动时,教师应参与其中引导幼儿找到解决的方法。例如:甜甜因为“娃娃家”人数已满不能进入而苦恼,又不想去其他游戏区玩的时候,教师可引导他:“你想一想怎样才能进去?”当他想出“当一名客人”的时候,孩子终于以“小姐姐”的身份成功地进入了“娃娃家”。

2.当幼儿之间发生冲突,教师应引导幼儿解决冲突。活动中同伴间常常因为意见不一致而发生冲突,这是因为幼儿处于自我中心阶段,一般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不理解他人,教师应引导幼儿协商解决冲突的办法,促进幼儿间的交往。

3.当幼儿无目的摆弄活动材料时,需要教师即使引导,促使幼儿的无意行为变为有意行为,对幼儿来说,区域活动并非完全是自发活动,同样需要学习,教师应适时指导激发幼儿运用材料丰富活动的内容和情节,使幼儿对材料的无意义摆弄转变为有意义的行为。记得有一次,当老师看到“娃娃家”的孩子无所事事,老师马上以“客人”的身份进入“娃娃家”,原来孩子们觉得每天都是做饭、抱娃娃、收拾房间,太无聊了,于是老师马上说:今天小舞台有一场非常精彩的表演。孩子们就忙着抱好娃娃去车站坐车到剧院看表演了,看完表演后,又到超市里买食品,参观建筑角的建筑,游戏的内容又丰富了起来。

总之,在区域活动的创设时,更多应该考虑现阶段幼儿的需要,并不断调整区域活动内容,加上老师引导者角色更能使我们小班的小朋友更醉心于他们喜欢的活动,同时也使幼儿建立了自信,有机会把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逐步形成了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使其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3

各区、县劳动局:

现将劳动部《关于劳动争议当事人对纠正后裁决不服是否有申诉权问题的复函》(劳部发〔1996〕216号文件)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文中所提关于通过仲裁监督程序问题,请遵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办案规则》(劳部发〔1993〕276号)第三十四条办理,今后有新的规定,按新规定执行。

附件:劳动部关于劳动争议当事人对纠正后裁决不服是否有申诉权问题的复函 (劳部发〔1996〕216号文件)(略)

篇4

【关键字】第三方移动支付,移动支付产业链,第三方移动支付存在问题

一、第三方移动支付研究

(一)第三方移动支付定义

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具有一般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功能, 而且重点强调用户的移动支付能力,即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的使用者直接利用手机随时随地来完成支付业务. 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将第三方支付的思想运用到移动支付中,优化了原有的支付流程, 平台在整个支付过程中扮演了信用中介的角色,能起到监管的作用,提高用户的体验.

(二)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现状

1、发展历程

虽然我国早在1998年就成立了首家第三方移动支付企业,单国内移动第三方支付最成功的企业支付宝,是于2009年才开启移动支付业务,2013年第二季度,支付宝的单季移动支付规模已突破千亿,发展十分迅速,在支付宝第三方支付的全部交易规模中,占得比重越来越大。

2011年5月18日,央行颁发首批业务许可证,支付宝、拉卡拉、快钱、汇付天下等27家企业顺利获得支付牌照。2011年8月31日,央行颁发了第二批13张第三方移动支付牌照;2011年12月31日,央行再次颁发了61张第三方移动支付牌照。而在第三批获牌的61家企业中,业务类型覆盖了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银行卡支付、预付卡发行受理、互联网支付等5项业务。

2、行业分类

支付企业的发展路径日渐分化,目前支付企业正逐步分化为4类:一是以B2C业务为主,覆盖全行业;二是以C端为主的预付费企业;三是面向远程、移动支付的企业;四是面向行业和传统行业转型而提供资金流解决方案的企业。

3、用户规模

2012年12月26日消息,易观今日未来三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市场趋势预测报告指出,2015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将达到139200亿,互联网支付注册账户规模达到13.78亿,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将达到7123亿。

二、竞争与合作

(一)第三方移动支付与银行的合作:从第三方移动支付的业务覆盖面来看,第三方移动支付机构提供的业务支付和银行存在很大层面上的重叠和相似,但比银行更加贴近客户需求,并且还提供银行缺乏的担保和交易等待等服务。在银行和第三方移动支付机构之间,即存在竞争,也存在合作。在当下的移动商务年代,银行迫切的需要打开移动市场,第三方移动支付便成了银行拓展自身业务覆盖,提高业务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平台。两者取长补短,共同盈利,促进着整个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腾飞。

(二)第三方移动支付与银行的竞争:

第一,第三方移动支付所提供的主要支付服务就是对银行的业务竞争。用户对水电费缴纳,网络购物的需求可以不通过网银而直接通过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资金的流转路线发生改变,影响着银行的流动资金控制能力。

第二,第三方移动支付与银行中间业务的竞争。目前,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不仅仅只是一个支付平台,近几年的发展中更衍生出相仿与银行的账户结算系统。而该系统的出现即意味着凭借其线下的收单和医保支付等业务对银行的传统中间业务产生威胁。

第三,第三方移动支付与银行信贷业务的竞争。第三方移动支付相对于银行最大的优势既是能掌握用户发生交易时的上下游的交易记录。而根据此记录便能更根据各类用户的需求为其提供信贷业务。特别对于中小型企业,第三方移动支付的信贷更符合它们所需求的“小额”,“短期”,“迅捷”的特性。由此第三方移动支付与银行间的竞争问题不容小觑。

三、第三方移动支付产业链分析

(一)产业链构建。移动支付产业链可以定义为:为了满足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基本服务和增值服务的需求,由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移动支付应用服务商,移动支付平台运营商,收单机构等多个产业环节共同组成,实现相关资源从上游到下游的不断转移并达到消费者的链条.

(二)产业链分析。移动支付产业链成员之间的竞争关系决定了移动支付产业链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但由于第三方移动支付企业的独立性,且各个部门提供支持服务内容不尽相同, 使得改产业链业务覆盖范围广、牵涉行业多,行业间的利益关系以及行业壁垒都会影响自身部门发展. 移动运营商、银行、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和商家各自拥有不同的资源优势.只有彼此合理分工、密切合作,才能推动移动支付业务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各个环节的共赢.

(三)产业链部门分析

1、移动运营商

移动运营商在产业链中主要任务即使为移动支付搭建基础通信平台,是移动支付最为基础的硬件系统提供者。移动运营商是用户手机号的唯一管理者,在开展移动支付上具有先入为主的优势.而在基于目前的通信技术来看,移动运营商提供的通信方式包括语音,短信,WAP等.在移动支付领域中,移动运营商主要为所有移动支付业务提供基础的通信支持以及对不同级别的支付业务提供安全服务. 由于一切的移动支付服务都建立在移动运营商的通信技术上,且通信技术是直接面对消费者,因此移动运营商能通过加固自身技术提高支付效率,减少用户缓冲等待时间,提升用户体验,且利用自身庞大的客户群体加大移动支付业务覆盖度,增加用户数量,从而促进行业发展.

2、商业银行

银行是用户账户的管理者,在产业链中任务主要是为用户和其账户提供完整的支付结算通道且对该用户的信用信息记录。

商业银行作为用户账户的直接管理者,同时也是移动支付产业中用户资金的最终清算机构.但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盈利并非其提供移动支付服务的主要原因,由于传统支付业务的便携性不强,商业银行开展移动支付业务主要是对传统支付业务的完善和补充,使其固有的支付不被便携性较强的移动支付取代.且多样化的支付手段也为用户提供了差异化的服务,从而影响着用户体验和用户需求.商业银行拥有以现金,信用卡及支票为基础的支付系统等传统支付系统作为其移动支付基础和支撑.其全面的用户信用管理系统更是减少了移动支付安全风险性问题,可以有效避免其他部门面临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问题。

3、第三方移动支付企业

第三方移动支付企业是作为银行和运营商之间的枢纽环节,多是为用户提供一个信誉担保,减少支付安全风险.而独立的第三方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具有整合移动运营商和银行等各方面资源并协调各方面关系的能力, 使用户可以在不同银行卡之间实现转换.能为需求用户提供丰富的移动支付业务服务,吸引用户为应用支付各种费用.而第三方支付企业的优势相较于其他部门的优势主要在于其拥有庞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对互联网用户的购买心理和用户需求加了解,拥有更全面的互联网市场分析.

四、第三方移动支付发展环境分析

(一)越来越大的移动支付市场

截止到2013年,国内目前达61601.7万户的移动手机用户和达到7934.8万户的宽带接入用户,巨大的用户基础市场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移动支付市场。

随着移动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和传统电子商务的转型,行业细分度也越来越高,市场规模增速也将长期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上.而越来越多的用户节点代表着越来越多用户群体和市场覆盖率.由于传统移动支付的信誉缺乏性以及信息不对称问题,第三方移动支付也将逐渐在巨大的移动支付市场中迅猛发展。

(二)第三方移动支付硬件体系构建逐渐完善

3G移动网络的普及伴随着个人手机为应用平台的新型移动应用业务将逐步形成.移动电子商务也将在此平台上得到快速发展。

由此可见,通信技术的加强对移动支付行业来说,不仅从基础上提高了交易效率和安全级别,同时也能打消消费者的消费顾虑使其进入市场,从而扩大移动支付市场占有率.而随着移动营运商对通信业务领域的加强加固,通信服务对移动支付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强.基于SOA,RFID等技术的第三方移动支付体系结构被提了出来.越来越完善的第三方移动支付结构一方面增加了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一方面扩宽了业务市场,且基于完善支付结构的支付流程,其越来越精简的步骤和越来越高的效率也标志着第三方移动支付的进步与潜力.

五、第三方移动支付存在问题

(一)第三方移动支付统一技术标准体系仍未构建完成。从近几年第三方移动支付发展情势来看,第三方移动移动支付作为3G时代的热点应用,发展迅速,市场宽广,但标准问题尚未确立和统一.标准上的不统一,产生很多难以解决的麻烦。

例如,移动运营商采用的2.4G标准支付手段,这是建立在通信技术完善,通信设备齐全的基础上,并且它还拥有最多的移动端口用户.而如果商业银行和第三方移动支付企业也想通过2.4G标准支付手段,都会导致建设成本过高而利润降低.目前,两种标准都在被采用,这样无形中形成了支付设备兼容的壁垒,因为平台的转换往往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和更低的效率.这些不便的积淀对今后第三方移动支付的推广及盈利,用户使用过程中便捷性和效率都带来较大阻碍.

(二)第三方移动支付信用缺乏。信用缺乏问题不止存在于第三方移动支付领域,从拥有当前最完善的信用管理系统的商业银行来看, 每年我国有大量的信用卡导致的信用问题。使用第三方移动支付的用户都是把手机号同银行账号以及第三方移动支付机构三重绑定在一起,实现一种快捷支付.平日生活中,由于使用环境的变化及使用频率的增多,消费者的移动终端面对丢失,不需知道账户信息就能对账户资金进行窃取。因此,第三方移动支付的风险也高于普通信用卡.而商业银行把所有风险都转嫁给第三方移动支付消费者的做法,使得第三方移动支付业务目前依旧以小额支付为主,严重制约了移动支付的发展.而且,第三方移动支付机构自身信誉度没有评级标准,消费者同样也不能辨识第三方移动支付机构的信誉等级,这样的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一些拥有大量资金的图谋不轨的人甚至可以通过开办第三方移动支付机构进行洗钱或者是非法集资.恶劣的信用环境,加上移动终端并没有实现完全实名制系统,都是阻挡第三方移动支付发展的绊脚石.

六、第三方移动支付发展建议

(一)开发新兴商业模式。第三方移动支付产业链内包含部门众多,如果各个部门呈离散状态,彼此互不关联,那么这种无合作的商业模式从外国经验来看显然是失败的。但是如果想建立统一的合作的商业模式,就必须建议以某一部门为主导,其他部门为协助的商业模式。从第三方移动支付角度看,商业银行和移动运营商都因为有各自用户基础及其独占优势,因此想平等的达成合作肯定会比较困难而且协同成本高昂。第三方移动支付处于这两部门的中间,作为没有庞大用户基础的第三方移动支付机构,想要从其他两边抢夺用户,占领市场无疑困难重重。这也是机遇。因为只有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作为主导者和协同者时,才能更有效配置各方资源,使产业链的获利能力达到最大。因此,以第三方移动支付机构为主导,其余两部门为协助的商业模式对整个市场和产业链来说最为合理。原因有三点,第一:第三方移动支付是相对于其他两部门独立的机构,不像其他两部门有用户基础。第二:第三方移动支付机构由于没有用户基础,协同各部门协作的成本自然较低。不会像已经建立庞大用户基础的商业银行和移动运营商一样利用用户打压对方利益。因此,建立如此的新型商业模式一方面是最大化提升了该行业的运行效率,一方面是协同的跨部门交易对消费者来说也提升了便捷性和可接受性。

(二)确定金融边际,明确监管部门。第三方移动支付发展相当迅速,业务交易量与日俱增,但第三方移动支付的金融边际和业务性质依旧没有得到充分界定。从第三方移动机构的办理业务种类和市场认可度来看,第三方移动支付更像是一种虚拟银行,承担着目前商业银行的部分业务功能。因此,有很大必要首先先确定第三方移动支付业务的金融边际和性质。一方面模糊的金融边际容易引起市场对该行业的业务功能的误解,导致消费者对其定位不准确,不敢贸然相信不确定性质机构,最终使得第三方移动支付机构业务的市场认可度减少,不利于该行业的未来发展。而另一方面,模糊的金融边际使得第三方移动支付机构无限制的增大业务覆盖率,容易引起同商业银行以及移动运营商的利益纠纷,导致产业链内合作主导的商业模式破裂,使得该行业一直处于低迷状态。

参考文献:

[1]崔媛媛.移动支付业务现状与发展分析[J].移动通信.2007

[2]张萌.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预测[J].2011

[3]郑旋.移动第三方支付需要金融监管创新支持[N].2011

[4]王纯.基于SOA的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设计[R].自然科学.2009

[5]任倩.移动支付现状及发展研究[D].2009

篇5

关键词:移动支付 运营模式 比较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7-0027-03

随着我国移动通信业不断发展,手机的逐渐普及,电子商务的兴起,金融支付手段的局限性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移动支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业务涉及面广泛,是一个融合各个相关行业的新产业,商机无限的同时需要行业间的合作才能成功。但同时应当注意到,移动支付在国内尚处于市场培育阶段,其运营模式呈现出多样化和竞争无序的特点,要推动移动支付业务的快速发展,需要对现存的各种运营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提出满足用户需求、平衡各参与方利益且具有发展前景的运营模式。

一、移动支付业务的定义和分类

移动支付(Mobile Payment)发展的历史并不长,技术实现模式也多样化,到目前为止,移动支付还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准确定义。根据移动支付的一些基本特征,从广义上讲,移动支付是指用户使用移动手持设备,通过无线网络(包括移动通信网络和广域网)实现资金从支付方到接收方转移的一种新型支付方式。从狭义上讲,移动支付的支付终端仅限于手机。本文主要集中于通过手机完成支付行为的分析。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移动支付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不同的分类,在安全性、支付成本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要求,应用领域具有一定差异,最终支付的实现模式也各有不同。

第一,根据交易过程中是否有商品或服务的传递,移动支付可以分为交易性支付和非交易性支付。

第二,根据基于账户的不同,移动支付可以分为基于话费账户的移动支付、基于银行卡账户的移动支付和基于专有账户的移动支付。例如,目前中国银联开展的移动支付以及部分商业银行推广的手机银行就属于基于银行卡的移动支付,而移动运营商的小额支付主要是基于手机话费账户的移动支付。

第三,根据是否事先指定受付方,移动支付可以分为定向支付和非定向支付。例如,手机话费的支付属于定向支付,手机购物就属于非定向支付。

第四,根据支付方与受付方是否见面,移动支付可以分为移动远程支付和移动现场支付。例如,通过手机购买数字化产品就是移动远程支付,在自动售货机处购买饮料、支付停车费或加油费等就属于移动现场支付。

第五,根据支付金额的大小,移动支付可以分为大额支付、小额支付和微支付。在不同的国家大额支付、小额支付和微支付的划分标准有所差异。这主要取决于各国业务的实际开展情况,也和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从海外该业务的发展情况来看,目前的移动支付以微小支付和小额支付为主,采用的支付方式包括以下三种:通过手机话费账户支付、从用户信用卡或借记卡账户支付、以手机作为电子钱包。

二、移动支付业务的流程

移动支付的交易过程至少包含四个当事方:用户、商家、发行方及收款方。与传统的付款方式不同的是,整个交易过程是基于移动网络进行的。所以对于移动支付来说,网络提供商作为主要的当事方,其作用贯穿于整个移动支付的交易过程。如下图所示,发行方通过银行账户为用户提供支付能力,发行方主要是金融机构;收款方根据具体的支付平台不同,可以是商家、第三方移动支付服务商等。

交易凭证包括账户信息、账户密码以及各种数字安全证书。交易的细节信息由网络提供商负责传递。在非接触式移动支付中,交易的细节信息利用基于浏览器的协议如WAP和HTML,或者信息系统如SMS和USSD进行传递;在接触式移动支付中,交易的细节信息可以通过红外、蓝牙或RFID等进行传递。

三、移动支付的四种运营模式

(一)移动运营商为运营主体的模式

当移动运营商作为移动支付平台的运营主体时,移动运营商会以用户手机话费账户或专门的小额账户作为移动支付账户,用户所发生的移动支付交易费用全部从用户话费账户或小额账户中扣减。

优点:移动运营商拥有对移动用户及其话费账户、手机厂商、内容提供商和服务提供商的强大控制力,并凭借这种资源优势在现阶段掌握了与商业银行或银联合作的话语权。

劣势:对于移动运营商来说,最明显的劣势就是缺乏具有金融行业从业经验的专业人才和业务流程、财务制度、风险控制等金融行业的运营经验。其次,就基于话费账户的移动支付业务来看,这种模式的发展面临较多限制:一方面,话费账户每月有最高消费额度限制,这远远不能满足用户的额度需求;另一方面,话费账户的目标客户群多为后付费用户,而乐于尝试新业务的年轻群体多为预付费用户。另外,话费账户的支付成本高,结算周期较慢。再次,就基于银行账户或银行专业账户的移动支付业务来看,在这种模式下,移动运营商变成纯粹的通道提供商,失去产业发展的话语权。最后发生大额交易可能与国家金融政策发生抵触,运营商需承担部分金融机构的责任。

(二)银行为运营主体的模式

该模式下通过专线与移动通信网络实现互联,将银行账户与手机账户绑定,用户通过银行卡账户进行移动支付。

优点:该运营模式下银行的资本实力、营业网点规模和分布、营销宣传等方面比较强,仅把移动运营商的网络当作一种类似互联网的信息通道,而且不受其他各方的制约,可以灵活开展支付业务。

劣势:该运营模式下移动支付业务不能够实现跨行互联互通,各银行只能为自己用户提供服务。另外如果不与移动运营商合作,持卡人若要实现银行卡的个人化,就只能本人亲自到不同银行的柜台办理。

(三)中国银联为运营主体的模式

中国银联独立于银行和移动运营商,利用移动通信网络资源和金融机构的各种支付卡,实现支付的身份认证和支付确认。通过中国银联的交易平台,用户可以实现跨银行移动支付服务。

优点:该运营模式下中国银联的最大优势在于联结各发卡行的银行卡信息交换网络。同时,中国银联拥有多样化的支付渠道,可以向行业客户和重要商户提供一揽子的支付解决方案,从而增加中国银联对商户的吸引力。另外该业务模式下移动运营商、银行和中国银联之间权责明确,提高了商务运作效率,简化了其他环节之间关系。

劣势:首先中国银联的产业定位使其无法直接掌握持卡人资源和商户资源,尽管他们都是中国银联的最终用户,但是,作为转接机构的中国银联并不拥有对这两个市场的直接影响力。其次,银联的体制使其不能和银行结成有效的利益共同体。中国银联的股东中,没有任何一家银行处于控股地位。同时,中国银联人事任免等主要事务基本上由央行决定,因此长期以来,中国银联更像是一个政府机构。这种体制设计产生的一个重大负面影响就是,中国银联的创新能力和市场反应能力较弱。再次,中国银联的资本实力较弱。对于初期需要较大投入的移动支付业务,中国银联仅仅依靠自身的实力难以推动市场的前进。

(四)移动运营商和银行合作的模式

该运营模式下移动运营商和银行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来保证移动支付的安全和信用管理,使交易能够顺利、正常进行,移动运营商和银行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发自己的核心技术。

优点:通过优势互补来增强产业链的竞争力,带动上游和下游企业健康运营,同时银行不需要支付巨额资金给移动运营商。

劣势:该运营模式中的竞争仅仅是一对一的关系,即移动运营商只能与某一个银行的信用卡号进行绑定,无法实现跨行支付。另外,不同银行的接口标准不同,运营商与不同的银行合作会造成成本增加。

四、主要参与方独立运营的可能性分析

(一)以移动运营商为主体难以单独经营移动支付业务

首先,我国移动用户众多,如果所有移动用户都使用手机购买商品,商业银行都将面临着过于强大的竞争对手。因此,银行不会同意以移动运营商为主体经营移动支付业务。其次,我国的信用体系还不健全,移动运营商在经营移动支付业务时为用户提供的信用度明显不如银行。再次,由于存在巨大的沉淀资金及其利息收入,基于预付费账户的移动支付业务将会受到金融监管。

(二)中国银联不能独立发展移动支付业务

中国银联不直接掌控用户和终端,而是通过合作者间接影响,同时,中国银联不直接掌握收单网络,没有做到从网络终端到转接核心的全网控制,只是控制支付网络的转接部分。由于没有全网控制的统一网络,没有直接的客户资源,中国银联也就难以直接地、大规模地将服务和商户资源导入到这个平台上,而必须通过各类合作者间接地接入。

(三)银行不会单独发展移动支付业务

银行独自经营移动支付业务需要在技术研发、设备采购上进行巨额投入,在未能看到明显的利润回报之前,银行仅仅将移动支付作为传统业务的补充及增加客户粘性的一种手段。而且,银行的业务重点在于向客户或商户提供金融业务,而不是支付服务,因此在中国不可能出现以某个或某几个银行为主导的移动支付商业模式。目前在世界上也没有出现以银行为主导的模式。

五、移动支付运营模式未来发展趋势

篇6

电信运营商发展移动支付,优势得天独厚。运营商的主营业务是移动业务,拥有固网和移动网双重网络资源,拥有数量众多的用户,具备网络上最早、最完备成熟的费用计收结算体系。运营商移动支付业务一般有3种形式:手机浏览器网银或App,交易处理由银行系统进行,运营商仅作为通道;短信方式,用户发送短信,通过手机话费支付;RFID方式,手机与POS机间采用短程通信方式交易,可通过手机话费支付交易金额,也可通过绑定银行账户由银行处理交易。但优势并不必然转化为优果。运营商可说成也支付,败也支付,在SP时代风光一时,但后来由于没有支付体系截留资金,被OTT越顶。三大运营商都已意识到支付的重要性,开始发力。

中国移动支付

在移动支付领域,中移动先知先觉先行,较早研发了自己的2.4GHz移动支付标准,而中国银联也推出了国际市场上通用的13.56MHz移动支付标准。去年12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了《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技术标准》,明确了采用13.56MHz的NFC技术标准,二者4年标准之争尘埃落定。两种标准利弊互见,中移动标准的困难是现存金融基础设施不支持,需要大量改造现有机具设备;银联标准的缺陷在于,用户使用手机支付业务必须更换特制手机,而中移动标准下,用户只需更换一张特制的带有射频的支付SIM卡。

去年6月,中移动与中银联签署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与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关于移动支付业务合作框架协议》,计划在全国至少50个城市部署移动支付业务。双方约定在产品研发、技术标准、受理环境建设、市场推广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动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

中国移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业务运营部经理游峰表示,中移动移动支付的业务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远程支付业务,即手机支付;二是现场支付业务,即手机钱包。

2010年10月,中移动斥资400亿入股浦发银行,为进军移动支付布棋。时任总裁王建宙希望移动支付将最终带来至少每年100多亿人民币的总收入。中移动先后与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展开合作。中移动与光大银行将在手机支付、金融智能卡研发、手机支付客户端定制、客户及渠道共享等领域展开全面合作,共同推动NFC近场支付业务发展,不断丰富手机支付的应用范围,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专业的移动支付服务;中移动与招行合作的重点产品是“手机钱包”,可实现银行卡功能与手机功能“合二为一”,刷手机即可直接进行各种消费。中移动总裁李跃曾表示,中移动与招商银行合作,将推动NFC现场支付业务,进一步丰富银行类应用。

游锋表示,目前移动支付产业正处于迅速发展时期,其线上、线下两种发展模式开始逐渐融合。因此,中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目前,NFC处于培育市场阶段,支付场景相对局限。中移动支付将面向金融理财、城市交通、电子券和企业内部缴费等支付场景。

中电信移动支付

中电信的支付布局较晚,2011年初,中电信成立了支付公司-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其业务主要涵盖移动支付、固网支付及积分支付等领域。中电信的移动支付结构分3部分:面向大众的支付业务,建设自有账户体系;面向集团和政企客户;中电信与银联及第三方行业账户的运营。

“移动支付”业务是中电信基于天翼手机应用平台推出的一款支付产品,其定位是以拓展C网用户和挽留在网客户、增加用户粘性为基础,最终实现以自有账户为核心能力的向基于后向收费的电子商务运营转型。中电信支付产品形态有“翼支付合作类产品”与“翼支付自有账户产品”两类,能附加实现校园、政企单位的后勤服务(如门禁、考勤等)。中电信支付账户体系基于“开放合作”原则构建,主要包括消费账户和关联账户。其中,电信消费账户主要是满足自有商户支付和自主结算的需要,不以储蓄为第一目的;关联账户由金融机构或第三方行业机构发行和管理,但和中电信支付产品相关联,可以为电信支付产品使用的账户充值或直接用于电信支付产品支付。中电信还提供翼支付客户端,面向天翼用户提供远程支付服务。随着业务发展,翼支付客户端还可以加载更多丰富的应用,为翼支付用户提供随时随地随身的手机支付业务。

中国联通支付布局

篇7

【关键词】移动支付,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由于社会的不断的发展和进步,移动支付业务如雨后春笋般蓬勃的发展着,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要不断的对移动支付业务的现状与发展进行分析和理解。

二、国内主流移动支付平台解析

银联作为多元化第三方支付服务商,其品牌和影响力是其他同业服务商无法匹敌的。2011年起银联加大了在互联网和手机在线支付业务方面的拓展力度,并在同年获得了移动支付牌照,成立了移动支付部。银联的主要商户涵盖了水电等便利服务、保险直销等金融服务、游戏点卡的休闲娱乐、商旅服务以及京东商城等电子商务的应用。尽管银联早在2010年联合各大商业银行并第一批获取移动支付牌照,但发展一直有限。

从国内三大通信运营商来看,中国移动是电信运营商领域中较早推出手机支付业务的,包括手机支付和手机钱包,依托手机支付业务从互联网支付开始树立品牌知名度。手机钱包业务主要由各省运营商进行推广,应用领域涵盖公交、连锁零售、高校园区等。中国电信移动支付业务是以“翼支付”为代表的近场支付业务为主,并拥有庞大的用户资源。而中国联通在3G上的优势使得其在远端支付上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但中国联通的支付业务主要还处于系统建设和业务规划阶段,移动支付产品开发和市场推进速度较慢。

三、我国移动支付的商业模式

1、以移动运营商为运营主体的商业模式

移动运营商作为移动支付平台的运营主体,移动运营商会以用户的手机话费账户或专门的小额账户作为移动支付账户,用户所发生的移动支付交易费用全部从用户的话费账户或小额账户中扣减。例如,移动运营商主推“手机钱包”模式,允许用户以预存的手机话费消费,能方便地买车票、电影票、景点门票等,但其消费额受限于用户“话费总额”,目前并不适合用于支付大额消费。在以移动运营商为运营主体的移动支付业务模式中,移动运营商除了承担着基础网络服务和内容增值服务的角色之外,还承担了账户系统、资金清算等金融机构的责任,不需要银行过多的参与。这种商业模式技术实现简便,但是移动运营商的角色定位不清楚,使得产业链各方的利益难以保证,前景复杂。

2、以银联为运营主体的商业模式

银联作为我国银行卡信息交换网络的金融运营机构,所提供的移动支付平台接入服务是银行卡支付服务的延伸,有别于商业银行个性化的手机银行业务。由银联来建立和运营移动支付平台,可以避免以移动运营商为主导的一些弊端,同时也能解决多个银行共同开展移动支付业务时带来的困扰和资源浪费,优化了整个产业,使得各方的定位更加明晰,大家能各司专长,共同事业,共同发展。

3、以银行为运营主体的商业模式

银行通过专线与移动通信网络实现互联,将银行账户与手机账户建立对应关系,用户通过银行卡账户进行移动支付。银行为用户提供交易平台和付款途径,移动运营商为银行和用户提供信息通道和内容服务,不参与支付过程。当前我国大部分提供手机银行业务的银行都由自己运营移动支付平台。与“手机钱包”不同,银行主推的是“手机银行”模式,实质是金融机构与移动运营商合作,将用户的手机号码和银行卡号等支付账号绑定,通过手机短信、手机WAP上网等移动通信技术传递支付账号等交易信息。以银行为运营主体的移动支付模式,各银行只能为本行用户提供手机银行服务,需要购置自己的设备并开发自己的系统,因而会造成较大的资源浪费;对终端设备的安全性要求很高。如果一部手机只能与一个银行账户相对应,那么用户无法享受其他银行的移动支付服务,这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移动支付业务的推广。

4、以独立第三方服务提供商为运营主体的商业模式

移动支付平台服务提供商是独立于银行、银联和移动运营商的第三方经济实体,主要是借助手机的移动上网功能实现随时随地的无线支付,例如支付宝推出的手机客户端软件,这种通过第三方构筑的转接平台,具有查询、交费、消费、转账等主要业务项目。以第三方交易平台为运营主体提供移动支付业务的主要特点是:银行、移动运营商、平台运营商以及SP之间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平台运营商将银行、运营商等各利益群体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简单化,将多对多的关系变为多对一的关系,从而大大提高了商务运作的效率;用户有了多种选择,只要加入到平台中即可实现跨行之间的支付交易。平台运营商简化了其它环节之间的关系,但在无形中为自己增加了处理各种关系的负担。

四、对我国当前移动支付业务的相关建议

1、加强产业合作实现行业统一标准

移动支付业务不同于其他移动增值业务,业务涉及范围广,其产业价值链是由移动运营商、银行、银联、第三方支付公司、手机生产商、芯片生产商、终端用户等许多环节构成的。此价值产业链中各环节呈现的是共存共赢的关系,不管是哪个环节脱落,都将严重阻碍整个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所以必须要集中多种资源,发挥集体智慧优势,形成产业合作的模式,共同去研发规定满足移动支付业务发展需求的相关统一标准。在统一标准的引导下,各尽其责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促进整体业务的健康稳定发展。

2、强化央行的服务监管职能

伴随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其支付方式得到创新的同时,不仅对央行的支付结算服务的不断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央行的支付监管体系的强化也提出了更艰巨的挑战。此外,移动支付业务使用的是大量的电子货币,一旦对电子货币监管失控,导致其不断泛滥,那么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将直接被放大,就会使国家在制定相关金融监管政策方面产生误差,国家相关经济管理部门在判断整个经济发展走向时将受到不利干扰,同样央行在制定实施相关货币政策时也会受到不利影响。所以央行需要采取必要措施,以便适应不断发展的移动支付业务需求,例如使跨行支付结算系统得到完善,从而满足移动支付业务的相关处理需求;对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动态做到时刻关注,将日常监管范畴逐渐涵盖到移动支付体系,以便更好的控制支付风险;需要综合各种因素来协调市场发展,央行要详细研究为非银行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开放相关支付服务系统;对电子货币要严格规范、统一发行,详细研究传统货币受到电子货币发展的影响程度,不断提高相关货币政策的贯彻执行水平;需要尽早颁发具体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市场准入条件、监管部门、具体业务操作流程和范围以及风险管理措施等。

3、运营商需要树立正确的态度,创新商业模式

拿移动运营商与银行的协作来说,从它们提供的移动支付业务的角度看,在它们之间一方的劣势正好就是另一方的优势,从而形成了一种互补关系。在支付流程管理方面移动运营商经验不足,银行的优势恰好就在于此,而在移动支付业务的传输过程中银行则缺乏控制力,移动运营商不但控制着整个传输过程,在其数据库中还储备了大量的移动客户群。可见,成功开展移动支付业务的必备条件就是加强移动运营商与银行之间的大力协作。

五、结束语

移动支付业务在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移动支付业务的运用过程中,如果技术支持得不到充分保障,那么,对移动支付业务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篇8

尽管孙陶然表现淡然,但是对于移动支付领域剑拔弩张的竞争气氛,就连局外人也颇有几分观战的兴致。

易观智库在8月的2012年第二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显示,中国第三方互联网在线支付市场格局基本保持稳定,支付宝以47.3%的市场交易额继续领跑市场,财付通和银联网上支付分别以20.5%和11.2%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和第三。

按照这份排行榜的榜单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那么也可以说,国内支付产业基本已经形成由以支付宝、财付通为代表的目标市场为个人的支付公司,以快钱、汇付天下为代表的目标市场为企业的支付公司以及银联和商业银行等四大类型企业所组成的生态格局。

在很多第三方支付企业的掌门人看来,这个市场更可能出现的是“兼容”的态势:刷卡、远程支付、近场交易共存,不同年龄、背景的用户接受多样的支付方式。孙陶然分析称,“如果放弃自己的优势,做全产业链,就会做的比较累。但如果我只是做这个产业链的一段,然后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其他人合作,就可以比较轻松,事实上我们在各地和三大运营商合作都非常地好。”

如果说在线支付的市场形式基本反映出了各大第三方支付企业自身最具特色的DNA,那么移动支付时代能否让他们生出新的将个人用户与企业用户通吃的可能?

O2O对接

终端提供打通的可能

对于支付宝和财付通这样的“庞然大物”,尽管目前在移动支付业务上暂时看不出表现倾向,但作为企业想打通线上与线下的工具,与其身后的阿里巴巴和腾讯一样,用户基数决定了很多类商户、企业会去主动“嫁接”到其移动支付端。“通吃”可能是其不二的选择,甚至说,只要将其母体已经拥有的用户与企业完成O2O对接,就足以让人侧目,所以,很多业内人士认为这二者在未来的移动支付市场仍旧会占据类似目前第三方支付的市场份额比例。

“我们有两亿的个人用户,我们有40万的商家,在2011年我们交易额超过4400亿,并且代表着在行业里面超过20%的份额,财付通业务包括整个行业的大盘都是在快速增长。我们已服务很多不同行业的商家,包括各种电商的、电信的、物流的、保险的等各种不同企业,我们也跟全国所有银行都有合作。”财付通总经理赖智明在财付通成立七周年媒体沟通会上对记者说,“财付通是一个综合型的机构,我们是2C和2B业务差不多,企业客户还是占很重要的位置。”

在可以获得的信息中显示,目前财付通平台上有70%的业务来自非腾讯平台的第三方企业,这也是促进财付通挖掘腾讯内部资源的一个动力。

从赖智明的表述中,财付通的未来计划里,只要通过快捷支付技术将腾讯的用户进行“90%”效率的转换,剩下的问题将更集中于O2O和B2B支付市场。

“未来我们有几大发展方向,第一,打通腾讯的核心业务,我们基于快捷支付业务发展海量用户,提升支付体验。第二,跟微信紧密合作,我们基于微信支付来拓展O2O的市场。第三,我们针对商家那边的价值更高,我们会升高B2B支付市场,包括在一些细分领域提供很多增值服务,可以达到一个领先的地位。第四,我们会布局我们的跨境业务,它会支持更多用户可以到海外的网站购物,也包括更多海外用户可以买到境内的很多产品和服务。”赖智明如是说。

这四个方向,也暗示了腾讯并不仅仅依靠远程支付技术,“希望将来的梦想是一个没有现金的世界,全都是通过刷卡的方式来实现。我们微支付的远景是希望连卡都不用带在身上,就是基本上用一个移动终端就能够搞定。这是我们对于微支付的远景。”

而在支付宝的计划里,继续发挥平台化优势才是重点。支付宝无线产品资深总监许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电商交易,如果交易的双方不在一起,不当面,支付宝是个担保交易,现在用户在移动终端上去购买的业务在急剧增加,今年比去年起码得超过5倍的增长,所以这一块,我们在移动支付上提供几个方案,对商家来说就是提供一个收钱的解决方案。我们现在有个产品体系,叫移动快捷支付。”

根据许吉的描述,移动支付宝未来将具备类似“手机钱包”那样将手机与诸多银行卡号绑定的功能,更多地在移动支付领域支持当面交易,同时也将还会在快捷支付的体系里增加传统担保支付的服务。“传统支付还无法给消费者提供很好体验的一些地方,恰恰是我们可以去做的地方,那些传统的支付做得很好的地方,比如刷卡很多的地方,这个地方其实对商户来说的话,反而没有机会。”

当记者问及移动支付宝会不会与阿里集团目前的金融服务产品发生关系,许吉的回答是否定的。而对于目前很多竞争对手在移动支付领域推出的二维码和与LBS结合的服务,许吉表示,这些支付宝都在关注并且拥有相关技术,但并没有主动去推广,也不排除进入相关领域的可能。

对于支付宝和财付通的模式,易观分析师张萌评价说:“这种模式其实还是在构造一个生态系统,打造一个跨多种产业链环节,集成各种服务于一体的这样一个生态系统。其实财富通更多的是承担支付的这样一些职能,但是微信把会员管理、优惠折扣、产品推广等的一些应用都集合到一起,更好地把用户聚集在这个商业生态系统里,实现共赢。一方面对财付通的支付有很大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也把用户更好地黏在自己的这个平台上。”

跟着用户需求走

DNA决定各自优势

与支付宝和财付通这样能够自身创造行业生态的支付企业相比,拉卡拉和快钱这样从“出生”开始就只是涉及单纯第三方支付业务的企业,面对移动支付市场,则准备以自身已经积累起来的优势去进行布局。

拉卡拉的掌门人孙陶然和快钱的CEO关国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英雄所见略同”地提到了一个关键词:用户需求。

孙陶然说:“企业肯定要跟着消费者的需求走,这是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唯一标准,如果消费者有这方面的需求,我们就会提供这方面的服务。

“支付是依赖于各种应用而非单独存在的,移动支付的爆发一定是因为移动端有吸引人的应用。但现在个人用户端的很多产品,并不能大规模激发移动支付的市场。”在关国光看来,虽然从大形势上看,用户被导入移动端是不可逆转的事情,但目前的时间点上,在所有移动端的应用,诸如缴费、还款,基本上不存在“无可替代”的情况,银行ATM、超市甚至是居委会都可以实现,不存在很好的切入点。“现在还是一个技术寻找市场的阶段,表面上看技术很多,产品很多,内容很多,但你并不知道究竟能给你转化多少用户、带来多少的交易量。但是现在很多行业显示出了很强烈的移动支付需求,我想一个趋势的实现,一定是从几个行业先撕开口子。”

正是本着相同的观点,拉卡拉和快钱依靠自身在第三方支付市场积累的优势,切入了不同的移动支付细分市场。

孙陶然自称“喜欢做个人支付的生意”:“个人用户的自主性比较强,而且需求也很旺盛,所以我这么多年都是比较专注个人。”

拉卡拉的规模正在扩大,9月底的时候已经超过4000人,而其中有一半都是负责地面店销售的员工。但这种扩张,显然也包含了对未来移动支付的布局。

谈及移动支付与LBS的结合,孙陶然说:“我们是天然的、最有机会来做这件事的人,因为我们在全国300个城市有6万多个便利店,便利店里面每台拉卡拉是在我们系统里进行定位的,使用它的人,我们也能推算出位置和信息,就可以基于LBS去做商户和我们用户之间的互动。”

孙陶然透露,拉卡拉已经开始在大连进行类似的测试:如果商户装了拉卡拉POS,我们会把他推荐给周围的用户,也会向用户推荐周边的特惠商户。

而快钱是对移动支付持谨慎态度的第三方企业之一,目前仍旧是侧重于行业客户去发掘移动支付的使用需求,着力于提高企业资金流周转效率。保险业就是快钱的切入点之一,阳光保险等4家企业已经与快钱开始合作。

“比如保险行业,保监会要求保险人‘见费出单’,如果你买一份寿险,只能与业务员先签订一份草拟合同,然后等你付款,才能再出正式合同,这期间很多客户可能考虑再三就撤销合同了。”关国光说,“现在保险人带着自己的Pad产品上门介绍,客户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后,可以直接用‘快刷’直接划卡,然后出正式合同,大大提升了效率和签单的成功率。”

当然,甚至选择移动支付推广的行业不意味着仅仅靠着几个行业去进入移动支付的市场。关国光更看重的是移动支付端的业务模式是否能为自己带来稳定的流量。“对于支付企业而言,专门定位于服务某个行业,有利有弊。一旦定位某个行业或产品,定错之后,很难调整;而若不在一些行业定位,又难以卡位。因此,在行业发展的初期,这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

对于快钱在移动支付市场的未来,关国光表示,很快快钱就会在一些类似Square的“用户闭合”模式的行业里找到自己的前景。9月,快钱与“快刷”同步推出了“快+ ”平台。关国光的阐述里,“快+”是专为商户推出的开放融合型支付平台,实现商户后端电子支付系统与前端电子商务平台的无缝对接,支持商户按需植入各类创新应用。这与孙陶然未来意欲将拉卡拉打造成一个“开放式平台”的终极目标不谋而合。

巧合的是,张萌在阐述移动支付的目标用户细分时,举的例子也是拉卡拉与快钱的对比。“拉卡拉一直定义的是便利支付,它整个发展过程当中,建立了一个比较复杂的后台系统,这个系统上连接了众多的银行、众多省市公共事业缴费、借款还款的个人应用,它其实可以把后台系统直接应用到手机刷卡器产品上,所以说拉卡拉的手机刷卡器肯定还是跟用户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应用;但是快钱从发展开始就是完全独立的一家支付公司,它在个人用户端没有积累比较庞大的优势,所以它的手机刷卡器就针对于做企业的收款工具。”

“所以说即便是大家一看都是差不多的刷卡终端,但是它背后所连接的系统,和所针对的目标客户都是有所不同的。”张萌说。

错位竞争

下沉、跨境,合作、共赢

面对着一个大势看好、具体形势还不好判断的市场,跑马圈地的企业都寄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布局在日后收获一个好的结果。

现在整个第三方支付市场都并不能算一个充分竞争的企业,200多张牌照的主人甚至都能相安无事。而移动支付市场,裹挟进来的产业链和竞争者名单则更加冗长:银行、银联、第三方支付企业、电信运营商、手机生产商、大小微商户和服务商,甚至还有很多依托与资源型国企(如民航领域)的国有第三方支付企业开始加入。

面对未来可能会出现的激烈竞争,像汇付天下这样的企业已经开始尝试避开一线城市,将触角下沉到20多个二、三线城市,即便像环迅支付这样今年刚刚拿到支付牌照的企业,也快速在全国开设了6家分公司。这无疑也将是移动支付未来的方向之一。

除去国内37家持有第三方支付和移动支付牌照的企业,尚未拿到人民币支付牌照的外资第三方支付巨头PayPal也没有忽略中国市场,PayPal中国公共关系总监王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其“正在专注于为中国外贸商户开展在线跨境交易,大力推动跨境移动电子商务”。6月,PayPal在中国市场推出了两款免费的移动商务解决方案,分别是“PayPal Mobile Payments Standard”和“Mobile Commerce in a Box”。

“这两款解决方案可以帮助中国商户不增加任何成本就可以快速实现购物网站移动化,提供更友好的购物车和支付界面,从而使国外消费者能够便捷地使用iPhone、iPad和安卓设备随时随地完成交易。这些技术领先但简单易用的新产品尤其能够帮助外贸中小商户快速赶上全球移动商务的潮流并从中获利。”王鹏介绍说。“今年,我们计划帮助超过1000家中国商户完成移动网店及移动支付优化,并且不收取任何费用。”

尽管王鹏以“PayPal尚未获得人民币支付牌照”为由拒绝透露PayPal对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的判断和应对,但他也强调,“我们会不断了解中国的市场需求”。

“目前,我们在中国的用户主要是有志于进军全球市场的中国商户,其中包括大量的中小商户,行业涵盖服装、电子产品、虚拟商品(游戏、软件、网络文学等)、在线旅游服务、航空服务等等。”王鹏说。

篇9

[关键词] 电子商务 移动商务 移动支付

随着移动通信从话音业务转向数字业务,各种移动增值业务层出不穷,而移动支付就成为其中的一个亮点。那么如何定义移动支付呢?根据移动支付论坛(mobile payment forum)的定义:移动支付是指交易双方为了某种货物或者业务,通过移动设备进行商业交易。移动支付所使用的移动终端可以是手机、PDA、移动PC等。在其中,以手机作为支付方式的终端占了绝大部分的份额,也是我们这篇文章讨论的重点。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解释一下相关的概念,何谓“产业链”?产业链简单来说就是由几个具有互补性的企业联合起来向客户提供服务的商业模式。如果从价值的角度来看待产业链,我们就可以得出“价值链”这个概念,这是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MichaeIE.Porter)教授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提出的,并对其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其含义是:从价值形成过程来看,企业从创建到投产经营所经历的一系列环节和活动中,既有各项投入,同时又显示价值的增加,从而使这一系列环节连接成一条活动成本链。价值链理论认为,企业的发展不只是增加价值,而是要重新创造价值。在价值链系统中,不同的经济活动单元通过协作共同创造价值,价值的定义也由传统的产品本身的物质转换扩展为产品与服务之间的动态转换。在这之后,彼得・海恩斯(Peter.Hines)从价值实现的最终目标出发对价值链进行了重新定义。他认为价值链是“集成物资价值的运输线”。与传统的价值链相比的主要差别是,海恩斯的价值链作用方向相反。海恩斯教授把顾客对产品的需求作为生产过程的终点,把利润作为满足这一目标的副产品。从这些概念我们可以看出产业链运行的有效性是以产业内部的分工和合作为前提的,专业化的分工可以大大提高效率,扩大价值增值流量;而合作是产业价值链中各个价值增值环节得以“链接”和连续的必要条件。

增值性是产业价值链的一个主要特征。后面的价值增值环节在前面价值产品的基础上,进一步面向新的客户,生产出新的价值产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前面环节投入的价值量在后面都能够实现,如果存在价值增值瓶颈,价值链上一部分投入的价值将会损失掉,无法实现增值。正如我们在电子商务这一新的产业链中所看到的一样,当网上支付手段的简便性和安全性以及购物发生后的配送体系等一系列的问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之前,它们将永远是阻碍产业链增值的瓶颈。而类似的问题也发生在移动支付产业链中,在移动支付中,所用传输技术根据方式不同可以分为空中交易和WAN(广域网)交易两种。空中交易是指支付需要通过终端浏览器或者基于SMS/MMS等移动网络系统;WAN交易则主要是指移动终端在近距离内交换信息,而不通过移动网络,例如使用手机上的红外线装置在自动贩售机上购买可乐。这两种方式所涉及的技术都不能算做很成熟,这也导致潜在的使用者在把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新的支付方式时有较多顾虑,如果不能或是不能很快解决,同样也会是移动支付产业链上的价值增值瓶颈。

产业价值链中的价值投入受最终用户需求的价值总量约束,这也决定着价值投入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得到实现。参与价值链运行的企业需要充分认识这一点,以避免盲目扩大投资和生产。在对移动支付市场的需求的预测上我们可以稍微保持乐观,因为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使用手机作为语音交流、短消息服务(SMS)及其它应用的工具,他们对移动装置的使用和熟悉会自然而然地延伸到财务交易阶段。中国的移动支付还具有欧洲北美市场不具备的优势。作为移动支付的主体,消费者钟情移动支付的原因首先是便利,而这一便利,在中国还有特定的含义――移动支付成功卡位现金与信用卡之间支付空白的优势。在欧洲北美市场,金融衍生工具相对丰富,消费者的支付手段多样,尤其是信用卡功能稳定安全,具有多年的发展基础,虽然深入人心的移动平台概念能够减少推广成本,但那里的人们对移动支付的有效需求未必高于中国。中国的金融工具种类多但普及差,个人信用体系缺位。这种情况决定了中国个人在交易过程中只能以现金为主的局面。同时人们的小额生活支出却数量激增,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是愿意尝试一下不用支付现金的移动支付这种新的支付方式的。同时,对移动支付需求市场的预测也不应过于乐观,因为在大额支付上,人们会倾向于更为安全可靠的传统银行交易方式,因为相比于小额支付,在大额支付中,人们更看重的是安全性而不是方便性。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移动支付产业链具体是有哪些成员构成,他们又在这条产业价值链中占据着什么样的位置呢?就移动支付而言,产业链由移动运营商、设备制造商、内容提供商、系统集成商,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以及客户等构成。这些成员紧密合作、优势互补,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链条关系。在其中,又以移动运营商,银行和内容提供商所起作用最大,所以下面的分析也就以它们为主。

移动运营商正在寻找可以推动非语音服务的普及性应用,sms(短信)的异常火爆给移动运营商(特别是亚洲)带来了巨额的利润,同时也给他们极大的信心去积极寻找下一个非语音服务,而移动支付很可能就是他们所要寻找的机会,也即下一个利润增长点。所以他们对此是非常重视的,很多国家的运营商都开始了这项服务,如前文所提,我国最大的两家移动运营商移动和联通都开展了类似服务。因为他们几乎控制着移动网络这项稀缺资源,所以他们在移动支付这条产业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现阶段也通常由移动运营商来主导移动付费业务,作为移动支付平台的运营主体,以就是用户的手机话费账户或专门的小额账户作为移动支付的账户,用户所发生的移动支付交易费用全部从话费账户或小额帐户中扣减。在这种情况下用户每月的手机话费和移动支付费用很难区分,无法对非话费类业务出具发票,税务处理复杂。在当前移动支付所使用的领域单一,交易额不大的情况下尚可应付,而当使用范围及所涉交易额都进一步扩大时,一方面可能会与国家金融政策发生抵触,另一方面他也缺乏足够的能力抵御金融风险。

就目前的移动支付现状来看,银行是起着辅助运营商的作用,但银行拥有以现金、信用卡及支票为基础的支付系统,且有较强的抗金融风险能力,在重要的相关服务中占据着垄断性地位。如果移动付费业务能够获得更大的成功,银行应该会起关键的作用。当前对银行而言,其机会与挑战就在于如何将其现有的服务连接到移动装置上去。如果各银行只能为本行用户提供本行的手机银行服务,移动支付在银行之间不能互连互通,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移动支付业务在行业间的推广,所以如何整合行内资源为客户创造更大的方便也是银行所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可以推测类似银联的组织将在将来的移动支付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另一个重要角色是内容供应商。它的范围很广,从网上机构(如提供网络游戏,电子邮箱从而向消费者收取少量费用的电子商务)到网下企业(如大众运输系统,它们可以提供终端,使乘客能够通过移动电话支付车费,并以此降低成本)都可以成为其中一员。他们的用户群是一种不稳定的非长期资源。这种资源的不稳定性决定了供应商很难独立成为移动业务的主导者。但如果只有移动支付这种形式而没有东西可以支付,那么移动支付将永远停留在概念上。所以运营商与内容提供商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在运营商开放的前提下,内容才能丰富,用户才会跟进,整个行业的蛋糕才能做大。日本的NTT DoCoMo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先锋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的崇拜。很多崇拜者甚至说,是天才创造了i-mode,然而事实是DoCoMo最早领悟到要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为内容付费。在中国移动推出的移动梦网也正是由于有众多的ICP(内容提供商)所提供的众多丰富内容而获得成功的。

篇10

日前,在中国光大银行与中国银联移动支付战略合作协议签订仪式上,银联总裁许罗德对外公开表示:移动支付标准已经基本确定为银联标准。此言一出,业界哗然。业界都清楚,银联13.56MHz标准和中国移动2.45GHz标准在三年的时间里明争暗斗,都企图占据移动支付的话语权。

在业内人士看来,移动支付标准的尘埃落定,无论是对手机生产厂商,还是第三方支付企业而言,都是利好消息。第三方支付公司钱袋宝执行董事孙江涛就表示:“标准确立之后,手机厂商可以放心生产13.56MHz的近场支付手机,第三方支付企业也可以放心地运用13.56MHz标准进行产品开发,标准越早确立对相关厂商越好。”

在银联方笑意融融的背后,作为落败一方的中国移动的失落感不言而喻。三年的精心布局,瞬间打了水漂。不过,尽管并未能在标准之争中取得胜利,但中国移动手握着近7亿的手机用户,在移动支付领域有着天然的“群众基础”,中国银联要想在移动支付市场上占据绝对的领导地位,怕也并不轻松。更严峻的现实是:尽管标准之争已经没有悬念,但国内移动支付市场的成熟并不能一蹴而就,未来的市场培育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诱人的蛋糕

移动派和银联派在移动支付标准上的你争我夺,缘于移动支付产业所蕴藏的巨大“金矿”。

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移动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为156.7亿元,同比增长609%;预计2012年中国移动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将达到251.5亿元,到2015年将达到1046.7亿元。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和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国内移动支付市场的前景也被业界寄予厚望。

德勤近日的《2012-2015年中国移动支付产业趋势与展望》报告也佐证了移动支付市场的美好蓝图。报告认为:尽管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巨大的发展潜力已经令金融机构、运营商、第三方支付等参与企业积极行动,纷纷在移动支付领域布局,进一步促进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报告同时预测:到2015年,移动支付将成为我国主流的支付手段。

面对前景乐观的市场,拥有支付主场优势的中国银联自然是坐不住了,同样跃跃欲试的还有掌握着大量手机用户的中国移动。为了共同布局手机支付业务,中国移动与中国银联在2003年就合作过,但由于种种原因,进展缓慢。后来,双方为谋求业务模式的主导地位而各自为营。

时间倒退到三年前,当时中国银联推出了13.56MHz移动支付标准。这个标准在国内外市场上发展得较为成熟,广泛应用在交通、金融、社保、加油等非接触卡片领域,尤其适用于现有的大部分POS终端机,第二代身份证和很多城市的公交一卡通等都利用了这项技术。同时,这个标准采用的13.56MHz频率也是金融机构唯一认可的可进行非接触金融支付的频率。除了成熟的市场基础之外,移动支付离不开银行间的结算系统,这也使得中国银联在这一领域的优势无人能及。

在中国银联采用现成的国际通用标准之时,中国移动自主研发了2.45GHz技术标准。其最大的优点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大面积推广后能避开国外标准高额的专利费用。而此起彼伏的专利大战让部分业界人士担心,尽管银联标准目前在国际上并没有征收专利费,但随着我国的手机支付市场规模的日渐庞大,高额的专利费用的征收将随时变为可能。

除了拥有2.45GHz技术标准的核心专利之外,中国移动海量的手机用户也成为了其在移动支付市场竞争的最有分量的利器。

持续发酵的争斗

标准上的分庭抗礼只是开始,接下来双方在移动支付领域布局上也暗中较起了劲。

2009年9月,中国移动启动了10省范围内的手机移动支付业务试商用。根据中国移动的技术标准,用户只需更换内置RFID的SIM卡,便可实现手机近场支付,这也使中国移动当年发卡超过百万张。

次年3月,中国移动以398亿元人民币收购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增发的逾22亿股新股。中国移动前任董事长王建宙彼时毫不掩饰入股浦发的醉翁之意:“入股浦发银行,最主要的目标是大力推进移动电子商务,即移动金融。在手机支付上,中国移动未来的空间很广阔。”

这边厢,中国移动紧锣密鼓;那边厢,中国银联也没有闲着。2010年,中国银联在上海、山东、宁波、四川、湖南、深圳、云南等省市相继开展了移动支付业务试点,随后又联合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各商业银行和众多社会第三方支付机构成立了移动支付产业联盟。除此之外,中国银联在终端方面布局频频,已经与大唐、TCL、HTC等手机生产厂商建立了合作关系。就在今年8月17日,中国银联与三星电子签署移动支付合作备忘录,三星GALAXY S 手机在置入集成银联安全支付芯片的手机卡后,可同时支持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中国银联执行副总裁柴洪峰认为,移动支付是重要的创新支付方式,银联将与商业银行、通信运营商、手机制造商等各方共同推广移动支付业务,促进移动支付产业发展。

在业内人士眼里,中国移动和中国银联在标准之争上各具优势,但在市场中也都有着自己的软肋。

目前,中国移动能做的手机支付业务非常有限,运营商通过移动支付无法收取较高的佣金,小额支付所涉及的分成环节比较多,其中包括银行、交通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等多方,实际落入运营商口袋中的利润很少。同时,前期建设费用意味着只有采取市场规模化运作才能够实现盈利,但并非朝夕可待。

中国银联也有烦恼,移动支付所依赖的庞大的用户群掌握在中国移动手中。中国移动电商运营事业部支付产品经理王辉分析指出:“银联的短板就是没有渠道,运营商手里掌握大量用户资源,不仅仅是通道,这些都要靠客户来推动的。手机终端最终还是需要用户。”

妥协离产业成熟很遥远

实际上,双方在分分合合中已然看到了自身的短板和不足。中国移动也似乎预料到了自己可能落败。

2010年6月底,中国移动加入银联为首的手机支付产业联盟。当时这一举动引来了业界普遍的质疑:中国移动有可能弃守自有标准,转投银联阵营。然而,猜疑的声音并没有得到中国移动方面的印证。

如果说当时加盟,更多的是中国移动“务虚”地为自己多留了一条出路,那么到今年6月,中国移动和中国银联的再次携手则有了更多实际的意义。据悉,双方通过手机SIM卡作为银行卡账户载体,借助移动通信网络,在贴有中国银联“闪付”(Quick Pass)标识或中国移动“手机钱包”标识的场所,让用户通过手机直接实现快捷支付。此举被业内解读为中国移动放弃2.45GHz支付标准已然是板上钉钉。

中国银联董事长苏宁的一番言论颇能代表双方的心声:“移动支付发展了很多年,但还是进展不够迅速。中国移动与中国银联的合作,有可能加速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

然而,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成熟的移动支付环境相比,中国移动和中国银联表面上的握手言欢也许并不能让国内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驶入快车道。

首当其冲的就是安全问题。相比国外消费者,国内消费者对移动支付安全方面的担忧更甚。德勤中国金融服务业卓越中心高级经理李军对移动支付各参与方正在推进的“第三方可信服务管理平台”表示认可,认为其有助于为移动支付的安全性再加一层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