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前景范文
时间:2024-02-01 18:10: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汉语国际教育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汉语国际教育的深入开展,能够改变对外汉语教育现状,对更好开展国际汉语教育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时间虽然较短,但其未来发展前景良好。对此,有关人员有必要对其发展历史、现状、路径进行深刻剖析,并提出发展前景,以引导汉语国际教育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历史
迄今为止,汉语国际教育已有60余年的发展历史,发展之初,是对外汉语教学。在相关部门共同努力之下,汉语在全球的影响力逐渐提升,成为仅次于英语的强势语言,对传播汉文化有利。伴随汉语教育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汉语学习的热潮,部分国家和地区,将汉语教学内容融入于国民教育体系中。自2011年起,我党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将汉语国际教育发展推向新的台阶,同时为其提供发展机遇和挑战。在此基础上,相关人员应引导汉语国际教育积极迎接挑战和把握发展机遇。
二、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现状
通过对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现状的研究,虽然教育正在火热开展中,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问题,可能制约和阻碍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进程。首先,就宣传工作而言,宣传力度较小,影响力不够;其次,在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专业建设中,未能打造特色化的优势,对留学生的吸引力不强;再次,汉语国际教育中,教师是重要施教者,但教师整体素质水平有待提升,进一步阻碍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历程;第四,汉语国际教育活动开展中,重视语言教学,忽视汉文化推广,不利于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第五,汉语国际教育未能与国际相接轨,不利于对高层次留学生的吸引;第六,汉语国际教育的规模虽然不断扩大,但教育教学资源配置相对不够均衡,导致学生流动较大;最后,关于留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事项中,未能提供更为深入的服务,导致对欧美等国家留学生的吸引力较小,不能满足留学生的教育需求。
三、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路径
就汉语国际教育而言,要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创设多元化的发展路径,对汉语国际教育加强正确引导。现阶段,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路径主要有:第一,在世界范围内创办孔子学院,掀起一股“学孔”浪潮。孔子学院最初在韩国首尔创建,截止到2015年末,我国已在134个国家和地区创建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吸引着百万学员,为汉语国际教育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相关人员能够针对孔子学院的发展与建设问题而积极开展大会,对其未来发展而加强研究。其次,为鼓励外国学生参与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我国创建系列汉语比赛活动,并设定基金会,给予参赛人员以奖励。例如,汉语桥比赛,充分调动参与者的参与热情。最后,政府等部门为汉语国际教育相关机构给予大力支持,有利于推动其发展进程。
四、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前景
汉语国际教育的推进,对推广汉语和传播汉文化发挥重要作用。根据其发展现状,对未来发展前景有所预测。首先,相关部门有必要不断提高汉语国际教育的国际地位。对此,相关人员应坚持汉语“走出去”的发展策略,使教育工作者深刻认识到汉语国际教育的重大意义,以引导汉语国际教育活动顺利开展。其次,仍然坚持以孔子学院创办途径为主,使其成为宣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地。一方面,积极扩大孔子学院的规模,在世界各国的诸多城市中积极创办,以提升学员和施教者的思想认识;另一方面,在发展孔子学院时,应以国别研究为重要基础,使孔子学院更具针对性,并汇集多方力量而推进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进程。再次,汉语国际教育发展中,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如培养骨干教师、加大培训力度、促进教师合作与交流、汉语教师本土化等,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有利于汉语国际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最后,加快信息化建设,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而开展汉语国际教育,使教育手段越趋现代化,有利于提高汉语国际教育水准,将其推向新的高度。
五、结语
当前,汉语国际教育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为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和促进汉语走向世界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纵观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历史、现状与途径,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在汉语国际教育未来发展中,必须不断提高汉语国际教育地位、扩大孔子学院规模、打造专业人才队伍和加快信息化建设,确保汉语国际教育活动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崔希亮.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望[J].语言文字应用,2010,(02).
[2]卢达威,洪炜.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展望[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06).
篇2
目前,全国设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高校已有300多所,每年培养该专业本科毕业生1万多名。但除少数重点大学外,该专业普遍呈现出招生火爆、就业困难的现象,毕业生大多不能实现对口就业,以致不少师生对这一专业怨声载道。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非常复杂,但其中之一是不少院校跟风而行,仓促上马,没有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方案等各方面对该专业进行科学设计,没有成熟的师资队伍,没有优质的实践基地等。
财经类高校具有雄厚的财经专业实力,此类高校设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必须具备鲜明的财经特色,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可喜的是,当前国际上对商务汉语教师的强烈需求为财经类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使世界各国都看到了中国的无限商机,这成为“汉语热”最重要的催化剂。在孔子学院、孔子课堂推动下,“汉语热”在全球持续升温,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人数急剧增加。据统计,2004年全球汉语学习者不足3000万人,到2014年3月已超过1亿人。世界各国对商务汉语的需求日益增强,国内外几乎每个汉语教学机构都开设了商务汉语课程,商务汉语教学成为最热门的汉语教学领域,商务汉语考试(简称BCT)成为多个国家跨国企业选人用人的标准。
在我国,商务汉语市场潜力巨大。据国家行政管理总局统计,截至2014年7月底,全国共有外商投资企业45.18万家,其中仅浙江省就超过3万家,杭州市有7000多家。这些在中国的外企必然需要大量商务汉语人才,与之相应,商务汉语教师的需求量也非常巨大。
与此需求极不协调的是,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培养商务汉语教师的学校。全国300多所设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高校中没有一所以培养商务汉语教师为目标,社会上的汉语培训机构也普遍缺乏此类人才,对商务汉语教师可谓需求强烈,供应短缺。
这为财经类高校提供了大好机遇。笔者认为,财经类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最理想的特色就是培养国际商务汉语教师。为此,浙江财经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从2013年起进行教学改革,向培养国际商务汉语教师目标迈进,其中最重要的改革环节就是实践教学。
二、商务汉语教师实践教学研究成果鲜见
国内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较多,但有关财经类大学此专业培养模式或商务汉语教师培养模式的成果,以及商务汉语教师实践教学研究的成果目前尚未见到。与此相关的研究成果如下:张黎(2006)分析了商务汉语的教学需求,认为商务汉语教学已成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领域中的第一热点[1]。李业才、陆华(2009)提出要大力开拓商务汉语市场,优化商务汉语师资[2]。吴海新(2012)提出在商务汉语培训方面,高校应与培训机构深化合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3]。韩沛玲(2012)对北京高校商务汉语教师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90%的商务汉语教师认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加强商务知识培训,教学中最大的困难是不太了解真实的商务情境,缺乏参与商务活动的经验[4]。
以上研究为财经类大学进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较有价值的参考,但具体操作仍需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和实践进行探索。
三、商务汉语教师所需素质
要培养优秀的商务汉语教师,先要了解其教学对象及所需素质,主要为教学对象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这是制定培养方案的依据。
从教学对象分析,商务汉语教师的教学对象为成人,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留学生,在高校商务汉语专业学习或选修商务汉语课程,另一部分是外籍工商界职业人士,在社会上的汉语培训机构学习商务汉语。由于本科毕业生在高校任教的几率非常小,因此学校培养的商务汉语教师主要就业方向是社会开办的汉语培训机构。外籍工商界职业人士需要掌握的交际技能是以汉语为载体、结合商务专业知识和跨文化认知能力的交际能力。与之相应,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具体如下:
(一)知识结构
商务汉语教师不仅应具有一般汉语教师所需的汉语语言学、外语、教育学、心理学、语言教学法、中外文化、现代教育技术知识,还必须有经济学、管理学、商务礼俗等方面的知识,具体主要包括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经济法、公司法、证券法、商务礼仪、商务活动习惯、商务谈判技巧等。
(二)能力结构
除一般汉语教师所需的汉语教学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还需营造商务交际环境的能力,对商务词汇的形象表达能力及对商务知识和文化准确解释的能力等,教师应尽可能参与商务活动,积累商务实践经验,努力把实际案例引入课堂,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有效快速地提升学员的商务汉语交际能力。
四、教学特色:校企合作
为培养具有上述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商务汉语教师,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校企合作,与此专业相关的企业主要是外企和国内汉语培训机构。
外企可提供实践场所,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商务活动中,将所学的商务类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巩固,也有利于学生了解外企工作者对商务汉语的需求。高校可为外企提供优质涉外文秘储备人才。
国内汉语培训机构与高校的关系更为密切,双方合作领域也更广。高校的优势在于软硬件各方面实力雄厚,在办学场地、教学设施、师资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但招生与教学模式不够灵活,市场信息匮乏,生源不足,缺乏实践场所。这些正好与国内汉语培训机构形成互补。培训机构重在市场,它们配备大量的市场开发人员,掌握生源信息,而且教学模式也是根据学员随时调整,这利于大量招生,但培训机构场地、设施、师资等方面均有不足。通过合作,培训机构可帮助高校介绍自己接纳不了的生源,为高校实习生提供教学经验、实践基地,高校亦可为企业提供优秀毕业生及教育理论支持;也可进行联合培养,一些留学生在培训机构与高校各学一个阶段,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通过实习等方式到培训机构参与教学。
笔者一年多来的教学改革证明了校企合作的优势。具体做法如下:
(一)校企合作进行教学总体设计
邀请企业负责人参与教学总体设计。经双方讨论、市场调查,确定培养特色为培养优秀的商务汉语教师,并在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调整。
(二)聘请企业导师
从学生入校初始就适时邀请企业负责人前来讲学,让学生了解商务汉语广阔的前景、商务汉语教师所需素质,从而引起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树立对本专业的信心,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学生到企业实习期间,企业为其选派指导老师。
(三)高校为企业提供理论支持
适时派出教师前去讲学,进行理论指导。与其联合申报项目,进行科学研究。
五、建立实践基地
大部分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面临的问题都是实践环节设置不足,理论与实践脱节。很多高校该专业学生在四年时间内从未接触过留学生,或从未参加过汉语教学实习,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非常差。另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目前最被认可的资格证书是国家汉办面向海内外各类汉语教师的《国际汉语教师证书》,2014年10月开始试考,不久将会大面积铺开。这项考试依据《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主要考察五个方面:汉语教学基础、汉语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这五种能力,哪一项也离不开实习实践。考试分笔试和面试:笔试内容中跟实践直接相关的占到80%;面试包括说课、试讲和答问三个环节,都跟实践能力息息相关。因此,实践教学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改革的重中之重。
教学改革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建立校内校外实践基地,从学生一进校就开始培养其实践能力,实践教学贯穿学生整个大学四年。
(一)通过校内实习基地深化知识,夯实基础
目前,即使在留学生较多的高校,由于考虑到教学质量,一般也不会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为留学生上课。因此,校内实践基地的主要作用是让学生在大一大二期间与留学生交流、见习,从而深化所学知识,为将来教学实习打下基础。如浙江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就在本校国际学院建起实践基地,主要做法如下:
1.课外辅导、“结对子”
这是行之有效的“双赢”策略。对留学生来说,课外的汉语学习对他们非常重要。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来说,这也是非常好的实习和进行跨文化交流实践的机会。从他们进校伊始就组织,对缓解他们刚入学时的不适应状况也有帮助。
2.吸引留学生加入学生社团,或开设兴趣班
可吸引留学生加入已有学生社团,如汉服社、昆曲社等。也可根据留学生需求和中国学生所长,由中国学生专门为其开设书法、国画、剪纸、音乐、烹饪班等,创造跨文化交流条件。
3.听课、见习
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上“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研究”、“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等课程期间到留学生班级听课、见习,使所学理论在见习中得到深化。由于留学生班级规模较小,所以每次听课人数需有所控制,避免其正常上课受到影响。
(二)到外企实习,参与商务实践,增加就业途径
商务实践经验是商务汉语教师必备条件。财经类大学应依托优势学科为学生开设商务类课程,建立外企实践基地。商务类课程应在大三结束之前学习完毕。在大三大四之间的暑假,组织学生到外企实习,一方面参与商务实践,增加商务活动经验,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毕业后不能成为汉语教师的学生,在外企实习也可增加其就业选择机会。毕竟该专业学生所具备的涉外性、商务性特点,也符合外企所需。
(三)到汉语培训机构实习,为就业铺设道路
学生大学期间最重要的实习任务在大四完成,此时的学生已具备商务汉语教师所需的基本条件,通过实习可进行实践、锻炼。实习基地主要为汉语培训机构,可分国内国外两类:
1.国内汉语培训机构
这是商务汉语教师最理想的实习基地。此类机构最主要的学员是外企员工,他们需要学习的正是商务汉语。且此类机构大都教师短缺,学员众多,能容纳的实习生数量较多。大部分实习生可不出国门,就近进行商务汉语教学实习。如浙江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在上海某汉语培训学校设置的实习基地,有注册学员2000多名,其中超过300名为外企高级管理人员或普通员工。该基地还开办有“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证书”(简称ICA)培训班。实习生在该基地实习,可一举三得:一是进行商务汉语教学实习,包括写教案、做PPT、观看教学视频、上课等;二是旁听ICA课程,深化汉语语言学与教学知识,了解汉语教师培训师的情况;三是对汉语培训机构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和了解。后两点可为实习生今后的职业发展铺设道路。
2.境外汉语教学机构
此类机构包括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境外各大学中文专业、境外汉语培训机构等,优势是学生在境外实习,可开阔视野,了解境外汉语教学情况,跨文化交际能力可得到极大提高;劣势是费用过高,每个机构可接受的实习生数量非常有限。
(四)实习新模式:网络实习
随着网络汉语教学的日益发展,网络实习模式的探索势在必行。如我校一位实习生在实习基地老师的指导下,在网络孔子学院开设了部分初、中级汉语课程,其所做的在线教学课件深受网络学习者的喜爱,一度居于初级课程点击率排名榜榜首,全部课程点击率名列第三。这给笔者带来了启发,设计出网络实习模式。实习生从大二起便可开始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网络实习,制作课件,录制在线课堂,实践基地根据录制时长向实习生提供报酬。
网络实习简便易行,没有时间、地点的限制,学生在宿舍即可进行。当然,此类实习主要内容是制作课件、录制在线课堂,跟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可同日而语,不能替代课堂教学。这只是为正式的汉语教学实习做个铺垫,将来,当网络汉语教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网络实习也许会成为一种重要的实习方式。
六、组织实习过程
细节决定成败。为保证学生在实习期间能力有较大提高,派出院校与实习基地之间必须精诚合作,做好每一个环节。本文以在国内汉语培训机构实习为例进行详述。
(一)实习前制订详细计划
在学生实习之前,派出院校需与实习基地订立详细的实习计划,具体到每个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听课几节、上课几节,实习基地老师如何对实习生进行辅导等等,为实习生争取尽量多的教学实践体验。
实习前,派出院校老师要指定专门的实习指导老师,根据实习生将要讲授的课程对其进行指导,使其做好充分的准备,避免对实习基地的教学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二)实习中检查进展
实习生在实习期间主要接受实习基地老师的指导。期间,派出学校指导老师也应前往实习基地看望实习生,了解实习进展情况。若实习生与实习基地之间出现沟通不畅等问题,学校指导老师可及时帮助解决。
(三)实习后促成就业
派出院校指导老师应在学生实习之后及时跟进,了解实习基地用人需求,促成其择优录用实习生。实习生应及时做出实结,为下届实习提供建议。如浙江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派到上海某汉语培训机构的实习生回来之后,写出了深刻的实结,除写出自己在汉语教学、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收获之外,还对上海乃至全国商务汉语培训的巨大需求、市场前景,上海汉语培训机构的运作模式,留学生的学习特点等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为将来的实习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七、结论
通过一年多的调查研究及教学改革实践,根据目前全球乃至浙江省的商务汉语教师供需状况,笔者认为:培养国际商务汉语教师是财经类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理想路径。实践表明,应以校企联合培养为特色,引入企业优质资源,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可进行校内见习、外企商务实习、网络实习、汉语培训机构教学实习四种不同层面的实习。在实习前后及实习过程中,派出院校应与实习基地精诚合作,做好每个细节,保证实习生大幅提高所需能力,提高就业率。
注释:
[1]张黎.商务汉语教学需求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3):58-60.
[2]李业才,陆华.商务汉语供求分析与因应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09,(6):168-170.
[3]吴海新.广州商务汉语培训市场调查与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2,(5月下旬刊):51-52.
篇3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 起点词汇 假设 成本
一、什么是起点词汇假设
我们认为二语习得在初级阶段由于建构语言框架、形成基本语言生成机制的需要,学习者或教师急需短期内直接掌握一批最基本的、数量无法再缩减的词汇,而这些词汇通过自然习得需要较高的学习成本。如果直接掌握这类词汇则可大大降低初级阶段整体学习成本、提高学习效率。我们称这类词汇为起点词汇。起点词汇是一个基本概念,具体包含的词汇不是绝对的、封闭的、固定的,而是可协商的、开放的。它是通过一个筛选机制逐渐形成的,中间可能存在反复修正过程。只要符合筛选特征并通过实证的词汇都可以入选。
二、起点词汇假设的理论基础
汉语国际教育属于二语教学范畴,二语教学与母语习得存在诸多差异,前人已做过大量研究。从经济学新视角观察,我们认为二者最本质的差异在于成本机制不同。母语习得是人类个体融入社会的前提和必然选择,不计成本是其特征之一。二语习得过程则复杂得多,由于其不是人的必然选择,这种选择是否能最终达成,涉及多方面因素,成本因素起到决定性作用。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分析、评估成本与收益之比,并不断修正其决策,表现出相应行为。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校等其他参与主体同样如此。从动态角度看,整个运作机制都可以运用博弈论做出解释和说明,可对具体条件下的结果做出预判。
具体来说,母语习得融合在日常生活中,是无所不在的,习得的成本成为生活成本的一部分,是隐性的。从母语习得实际花费的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说,实际成本无疑远远超过二语习得。但从机会成本角度看,因为其别无选择,放弃的机会是零,成本可看做零。因此其不计成本的特征包含了实际成本巨大无法计算和机会成本过小可以忽略的双重含义。由于母语习得具有这样的特点,因此使其不适用经济学原理或博弈论做出诠释。
二语习得的整个过程较易从日常生活中剥离出来,成本计算更容易量化,收益相对较模糊,但也可简化为局部参数(成绩、工作前景等),因此总体来说成本收益分析是可行的,这也是运用博弈论的前提条件。典型的二语习得过程存在多方博弈,其中最基本的一对博弈者是学习者和教师,第三、第四方是学校和政府,不排除更多方,如社会团体的介入。
从学习者角度来看,学习第二语言所花的时间、费用、因学习语言而放弃其他机会的成本等都属于成本范畴;第二语言水平的提高(可用考试成绩和语言水平等级来衡量)及带来的物质、精神上的利益、生活上的便利、其他方面成本的降低等则属于收益范畴。从教师角度看,教学花费的时间、精力是最主要成本,因教学产生的报酬及精神上的利益则是主要收益。从学校角度看,为教学提供的场所、人力费用及教材、办公耗材、水电费、各项管理支出等属于付出成本;收取的学费、高校各类排名的提升、政府和社会团体的相关性投入、教学科研成果对社会进步的推动等则属于收益。从政府角度看,政策、财力、物力等各类资源的投入属于成本范畴,营造良好的国际语言环境、提升国家软实力、降低相关产业成本促进国家整体利益改善则是主要收益。
传统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法可以应用于汉语国际教育各个环节的静态、微观分析,而博弈论可以用来解释汉语国际教育产业的动态发展轨迹并预判今后整体发展趋势。但限于篇幅,本文仅在此理论基础上提出汉语国际教育初级阶段的起点词汇假设,其他方面研究有待今后进一步拓展。
三、起点词汇假设的提出
之所以提出起点词汇假说,是基于我们对成人二语习得在初级阶段课堂教学中完全使用目的语的怀疑。首先,我们完全认可二语课堂教学用语应尽可能使用目的语原则,大量教学实例证明,经验丰富的教师在中高级阶段课堂教学中完全可以不使用任何媒介语也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但我们缺乏足够的、经得起推敲的初级阶段课堂教学不使用任何媒介语或学习者母语的教学实例。要证实或证伪这种观点,可以采用说课、试讲或小班教学实证等方式进行足够数量的演示就能看到结果。如果能证实在最苛刻的语言环境中也可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那么理论上就不存在起点词汇问题。如果能够证伪,教学中的确遇到了一些难于逾越的障碍,留学生对某些词汇的掌握出现了偏差,教学效果明显低于对照组,那么那些阻碍教学的词汇就可能是起点词汇。在汉语国际教育推广到世界更广泛的小语种地区时,起点词汇假设可以帮助我们提前做好教学准备,切实提高教学有效性,同时对国内典型的学习者国籍混合的初级汉语班教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对于起点词汇假设,可能存在以下几种反驳意见:观点一:母语习得不需要任何媒介语,那么二语习得不使用媒介语在理论上应该是可行的。我们认为这种观点的错误之处在于只关注理论上的可行而忽视实施成本。二语习得与母语习得之间最难跨越的鸿沟就是成本。对二语习得来说,学习效率始终是第一位的。如果学习过程需要花费很高成本,就意味着这种方案不可行。观点二:过去和现在有大量零起点留学生在不使用媒介语的情况下熟练掌握了汉语,实践证明这也是可行的。这种观点的错误之处在于只关注到一部分成功的学习者,没有考虑到学习者整体的成才率问题。从世界范围看,汉语被公认为最难学习的语言之一。对非汉字圈的学习者来说,达到相同外语水平,学习汉语花费的时长远远高于世界其他主要语言。说明汉语目前没有成为一种学习效率较高、花费成本较低的语言,对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是不利的,因此在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方面还有很大上升空间。观点三:沉浸式教学主张不使用媒介语,在美国等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说明媒介语并不是教学必需的。我们认为接近母语习得的教学方式能否实施,最关键的一点是成本问题。沉浸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极高,教材编写有其特殊性,更重要的是教学时间非常长,需要制度政策方面的配合。这在汉语向世界小语种地区推广时并不容易做到,不具有典型性,而且不符合国内高校留学生学历教育的学制要求(一般只有一年预科)。我们强调的起点词汇只存在于零起点的初级阶段,教学最终目标完全使用目的语进行教学,这和沉浸式理念是相通的,并不矛盾。不同的是,为了缩短初学者的适应期,提高教学进度和效率,我们允许在初级阶段使用经过慎重挑选的起点词汇作为教学辅助用的支架。这么做可以降低初学者的学习门槛,便于在世界更大范围内推广,而且长期来看并不影响最终教学目标实现。
四、起点词汇的选定过程
起点词汇的选定过程包括基本筛选机制和具体实施方法。其过程本身是证明起点词汇是否存在的实证方案。如果初级阶段所有常用词汇都可以找到直观有效且不使用媒介语或母语的方法教学,最后剩下的词汇是零,说明起点词汇是不存在的,这样假设就不成立。反之,则证实的确存在一部分常用词汇需要借助媒介语或学习者母语说明。整个选定过程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于这些起点词汇具体是什么,而在于那些被筛选掉的非起点词汇是如何被证实不需要非目的语辅助说明的,以及这种情况的具体实施条件是什么。
目前较好的筛选机制可由三个步骤组成:集体协商、演示筹备、实证测试。集体协商具体是指由多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和专家学者共同讨论,用排除法逐一去除非起点词汇,并记录达成的条件;演示筹备是指根据达成的条件,制作材料或准备演示的具体方案;实证测试是指用零起点留学生测试演示实际效果,依此判断这些词汇是否符合最初判定。最终通过这三个步骤,筛选出的就是起点词汇。
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第一步:确定初级阶段的词汇。我们把初级阶段的范围划定为零起点后保持一年正常学习,对应大约200学时。超过200学时后仍属于初级阶段,但因基本不需要起点词汇辅助,不属于研究范围。在此范围内,选定的词汇可以来自等级大纲,也可以来自相对应的教材,还可以是课堂常用的说明性词汇,或者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千词汇。
第二步:去除可用实物、图片、对比图展示的词汇,并逐一做好备注。这类词汇基本以直观名词和形容词为主,如桌子、西瓜、汽车、书、猫、长和短、大和小等,各类数字、颜色、表情、国家、职业等属于这一类。
第三步:去除可用手势、形体动作展示的词汇,逐一备注。这类词汇基本以直观动词和形容词为主,如吃、走、写、看、踢、饱、胖等。此外还有一些词可用比较夸张的动作、表情、身体方位的演示表示,如谢谢、对不起、这个、那个、左、右、不、来、去、我、你等属于这一类。
第四步:去除可用图示、符号、图表等展示的词汇,逐一备注。如可用亲属关系图说明的爸爸、妈妈、弟弟、儿子等;可用日历说明的月、日、星期、今天、昨天等;可用时间表来说明的上午、下午、晚上、小时、分钟、点钟、现在、以前、以后等。
第五步:去除可用已学过的词语说明演绎的词汇,逐一备注,需注明描述时所用的句子或短语。例如:同事(一起工作的人)、爱好(喜欢做的事情)、阿姨(妈妈的姐姐、妹妹)等。
第六步:去除可用归纳方法说明的词汇,逐一备注,需注明归纳时所用的例词。如用已学过的苹果、香蕉、橘子等归纳出水果;用已学过的桌子、书、头、汽车等归纳出名词;用下雨、晴天、多云等归纳出天气。
第七步:去除可用漫画或带有故事情节的图片表示的词汇,逐一备注,最好附有该图片。例如:谈恋爱、打针、上课、吵架、等、丢、骗、马虎、着急、过马路、忘记、懂等。
第八步:去除可用基本句式说明的词汇,并注明该句式。例如:用“我是中国人”说明“是”的含义;用“书在桌子上”说明“在”的含义;用“我把书放在桌子上”说明“把”的语法意义。
第九步:剩下的生词中,大家通过讨论和协商,寻找其他各种非语言方式说明词汇。如果还是不能用上述已知词汇或任何非语言方式有效说明某个词,那么这个词可以初步判定属于起点词汇。
第十步:验证环节。寻找完全零起点、从未学过汉语的外国人,把上述已去除的那些非起点词汇按照备注方式及一定的先后顺序演示给这些对象看,记录演示时长。某个词演示后,用演示对象的母语制作的调查表验证其理解的含义是否正确。整个演示过程只能使用汉语,且需要全程拍摄,记录下演示者的动作、表情及演示对象的反应。没有通过验证的词需要寻找原因,修改方案后再次验证。
下面列举一些我们认为的疑似起点词汇,例如:意思、事情、如果、当然、为了、随便、重要、正式。这些词汇未经充分讨论、协商和验证,只判断为疑似。只要找到有效的方法能证实可以对此加以说明,并注明达成的条件,那么就可以排除对其起点词汇的判定。一般来说,这些词汇由于教学的需要,出现较早,达成条件不能太复杂。过于复杂的达成条件在初级阶段和不能达成是等值的。
五、起点词汇假设的意义
起点词汇的研究过程和结果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现举数例如下:
第一:零起点教学的必备手册。我们可以制作把起点词汇翻译成其他各个语种的对照表。教师被派往海外某小语种国家任教时,需要先掌握这些起点词汇对应的对象国母语的翻译。因这些词汇相对有限,教师在短时间内掌握是可行的。针对国内混合编排的零起点班级,可以把翻译对照表发放给每个留学生,同样让他们熟悉掌握这些词汇。
第二:训练新手教师的有效方式。新手教师往往对教学中的词汇控制没有直观感受,通过模拟制定起点词汇的游戏性训练或比赛,让他们逐渐培养出对词汇控制的感受,熟悉词汇教学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和常规顺序。
第三:改进教学试验田。可在初级阶段平行班中开设实验班,对起点词汇假设进行实证研究和相关教学方法改进,逐步建立起教学实证研究的学术模式。从理论到理论的分析与证明,由于未涉及实施成本的因素,因此研究结果在实际教学中并不一定可靠。教学成本与教学效率必须置于真实教学博弈中,表现才更接近实际值,得出的结果更有应用推广的价值。
第四:编写符合自然学习顺序的教材。目前绝大多数汉语教材的词汇选取和编排是基于编写者自身判断确定的,某一课中的词汇往往跟课文内容或主题相关,而这些词汇本身不一定有连贯的生成性,因此对具体词汇的释义常是碎片化的。这种传统教材编写方式最大的弊病就是无法避免使用媒介语或学生母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同样无法避免使用媒介语,学习者常把汉语词汇意义和相应外语注释等同起来,产生大量负迁移。基于对起点词汇的研究,可以从新视角开发符合自然学习顺序的教材。教材开始部分并不以课文形式出现,而采用更自然直观的图片和录音方式。遵循非起点词汇生成的线索安排教学。词汇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才出现有故事情节的课文。整本教材的生词可以做到没有任何非目的语注释,也没有任何语法说明,而让学生自然习得汉语。
第五:制作教辅材料的依据。基于起点词汇研究可以制作有针对性的教辅材料,如实物图片、视频片段、教学演示图表、配套习题集等,并逐步建立起电子版资源库。同源材料可运用于网络教学、PPT演示、随书附赠资料、配套教学软件开发、题库建设等。
总之,起点词汇假设是传统经济学原理和博弈论应用于成人阶段汉语国际教育的初步尝试。无论该假设是否成立,在具体验证过程中都可以生成大量对教学有实用价值的素材和演示方案。相信随着今后实证研究深入,会涌现出更多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降低教学成本的应用型成果。
参考文献:
[1][法]让・梯若尔・弗登博格,著.黄涛,等译.博弈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篇4
教育服务贸易有四种方式:(1)通过网络、函授教育等形式提供教育服务的跨境交付;(2)出国留学和培训的境外消费;(3)在其他成员方境内设立办学机构或合作办学的商业存在形式;(4)一成员方教师赴另一成员方境内的教育机构任教的自然人流动形式。
目前教育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的境外消费方面,即留学和培训等形式的境外消费方式,本文就如何借鉴教育服务贸易发达国家的经验,提高我国教育服务的境外消费形式做一个探讨。
我国以境外消费的方式进口教育服务特别是高等教育服务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历年海外学习的留学生人数250万人中,中国向世界各国输送的留学生就达13%,约为32万5000人。中国作为留学生输出大国,在2007年向世界各地的109个国家输送了14.4万名留学生。从教育服务的出口看,2007年,来我国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共计19.5万余名,来自188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全国31个地区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其中绝大多数是接受短期中文语言培训。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逆差比较严重。伴随着居民的教育服务购买需求逐渐增加,教育服务购买力不断增强,同时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匮乏、教育体制相对僵化,我国将有更多的学生出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逆差将会进一步扩大。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现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服务贸易逆差较大。改革开放以来,来华留学生人数有了迅猛增长,但短期语言进修者占了大多数,譬如近年来华留学生中超过六成是来我国学习汉语语言学。我国对国外教育资源的需求不断扩大,出国留学人数持续攀升,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但来华留学人员却增幅有限,这种少进多出的局面有扩大的趋势。
贸易条件不利。国内外留学费用差距很大,赴外留学学费远高于来华留学学费,我国的一流大学,对本科留学学费一般定为3000美元,而英国和澳大利亚的一些高校,办学质量不及我国一流大学的水平,学费却高达上万英镑。
教育层次低,来华时间短。目前来华留学生中绝大部分是进修生、本科生。这与我国赴发达国家留学生大多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位差别较大。我国出国接受教育的学历层次明显比其他国家高。
来华留学生国别结构单一。按洲别统计,2007年来华留学生中来自亚洲的人数仍然占首位,占全年来华留学生总数的72.47%,其次为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
二、境外消费类的教育服务贸易强国的经验借鉴
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实施了大学国际化战略,为提高高等教育境外消费的能力和水平,各国把教育服务贸易的出口作为一种目标加以实现。
目前,教育服务贸易出口额最高的是美国,其次是英国,其后依次是澳大利亚、意大利、加拿大。其中,中国留学生首选留学美国。接受世界各国留学生高达23%的美国,每年约接纳2万2000名中国留学生。而世界著名的剑桥、牛津大学所在地——英国,是中国留学生的第二选择。在英国有世界前100名大学中的四分之一,并且前往英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每年约有2万名中国留学生赴英留学。位居第三的是中国移民众多的澳大利亚,每年约有1万9000名中国留学生。中国留学生在选择留学时日本居第四位,日本接受的外国人留学生当中,中国人留学生占据60.2%。
1.美国最具吸引力的高等教育服务贸易
美国是世界上招收留学生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高等教育境外消费水平最高的国家。美国有四千多所大学,全世界排行前一百名的学校,美国占到50%。美国高等院校,无论是数量、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都居于世界前列。为吸引优秀的国际留学生,美国大学更是设立了诸多奖学金、助学金和政府补贴等,并且以各种各样的就业机会和绿卡政策吸引优秀外国学生留在美国为其服务,使得美国成为世界上吸引留学生最多的国家之一。
2.英国是经久不衰的热门留学国度
英国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英国政府大力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和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政策,一是大力向海外宣传英国高等教育的开放性;二是对英国招收海外学生的学校采取优惠倾斜政策;三是调整学科、课程和学制,大量增加国际性课程,以适应海外学生的求学需要。
英国成为最受中国留学生青睐的国家之一,中国目前至少有38万名学生留学海外,留英学生占了总数的13%。看准了这一市场的潜能,英国大学纷纷采取各种策略——员工通晓中文,大学网站增设中文网页;设立专门供中国学生申请的奖学金;在中国开分校等,吸引中国学生。2008年大约有75000名中国学生在英国学习,华威大学、曼彻斯特大学以及拉夫堡大学历来都有吸纳中国学生的传统。
3.澳大利亚是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国度
教育出口是目前澳大利亚第出口产品和第三大服务贸易出口产品,仅次于旅游和运输。澳大利亚政府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应成为一种“产业”,要通过招收留学生来增加外汇收入。澳大利亚联邦教育培训青年事务部设立国际教育司和国际政策司,专门负责留学生事务,教育部在10个国家设有办事机构,主要办理促进澳大利亚教育出口事宜。为吸引更多的海外学生,澳大利亚贸易委员会在世界各地举办研讨会,参加各种有关教育的国际展览会,加强宣传力度,广揽各国学生。
澳大利亚一直保持着稳定的移民政策,每年都能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人才,在去澳大利亚留学的人绝大多数是把留学和移民捆绑在一起的,因此在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时候也是从移民的角度入手,选读的都是澳大利亚官方宣布的紧缺人才所需的专业,如TAFE课程或是会计、IT类、工程等专业。澳大利亚教育出口成绩卓越,说明国际社会已经逐渐认可澳大利亚的教育质量。澳大利亚2007年中国学生全年注册人数超过10万人,年增长18.9%,并呈继续增长态势。
4.亚洲其它高等教育出口大国
亚洲的日、韩、新等发达国家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到该国留学,也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以扩大高等教育服务贸易。
这些亚洲国家与中国文化相近、教育质量高、就业前景乐观、来往交通便利,是众多中国学子的留学目的地。带有西方色彩的新加坡实行英联邦教育体制,也较适合中国留学生。
三、中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的政策建议
英国文化协会和澳大利亚IDP教育机构曾预测,全球范围内出国留学的人数到2020年将增长到580万。这是一个令世界各国垂涎的巨大贸易市场。作为贸易大国,我们必须及早制定相关发展对策,积极发展我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抢滩更大的市场份额。
1.增加高等教育的宣传
我国吸引外资在发展中国家列居首位,2007年对外贸易总额更是高达21738亿美元。世界需要了解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风俗习惯,而这些都需要到我国留学、进修和培训,这就为扩大高教服务出口提供了大好机遇。
目前在美英等发达国家,非常明确把教育划归为服务行业。而我国高校,多年的计划经济影响以及受目前我们的高等教育体制束缚,仍具有根深蒂固的“坐商”思想,由于中国高教资源的匮乏,也削弱了高等教育对外宣传的动力。建议国内高校加大在国际市场上的招生宣传,不仅要对主要生源地的亚洲国家进行宣传,更要加大在非洲等其它国家进行招生宣传。
2.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学位的认知度
学历学位的国际认同度较低,制约了我国国际教育服务出口贸易的发展,也是我国教育服务贸易逆差居高不下的原因。尽管加入WTO后,我国政府已先后与20多个国定和地区正式签署了《关于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历和学位的协议》,但仍有许多国家和地区不承认我国高等教育的学历和学位。我国高等教育在提高自身质量和吸引力的同时,也要积极拓展学历和学位的国际认知度。
3.完善奖学金、助学金体系,增加就业机会
目前,高校中针对留学生的奖学金种类和金额都很有限,我国法律规定禁止外国留学生和进修学者在我国就业,这些规定使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自费留学生负担加重,限制了留学生的招生规模。影响留学生招生规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留学生医疗保险保障机制的不完善。这些都不益于创造一个良好的留学环境,也会影响我国高校的留学生招生规模。借鉴美国的经验,通过为国外留学生创造在中国就业的各种机会,来进一步刺激来中国的留学需求。
4.加大对传统学科和比较优势学科的推广
我国汉语言文化教育和中医药教育在国际教育服务市场有绝对优势。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上学习汉语的需求逐年增加,汉语与英语一道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日本95%以上的大学将汉语作为最主要的第二外语,美国将汉语作为公共外语的大学超过700所,法国近几年参加汉语水平考试(HSK)的考生人数以每年60%的速度递增。随着中医药在世界上的影响不断扩大,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已认可中医药学的独立。
我国有些学科如建筑、机械、发电、能源等应用性强的学科具有相对较高的学科发展水平,理工科方面的研发能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逐渐缩小。与其他众多发展中国家相比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是潜在的留学教育市场,对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学生而言,来华留学更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因此也要加强该类学科的对外宣传,刺激国际需求,扩大国际留学生的招生规模。
未来的教育将是日趋国际化的开放系统,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主动与国际接轨、加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将是大势所趋。
篇5
关键词:“了1” 语篇 行为承接 隐现
关于制约“了1”出现的因素,学界讨论颇多,但主要集中在“了1”出现的句内强制因素的讨论上。有时候,“了1”使用时所受到的制约并不是强制性的、绝对的,而是非强制性的、相对的。这些因素并不是来自语法结构内部的,而是来源于语义重心设置和语用特点的制约。
一、研究方法
行为承接关系,即行为事件发生的先后线性排列的复句类型。根据叙事主线按照时序依次排列,前一个结束,后一个开始。它们作为叙事主线上的一个环节,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而出现。如:
(1)他掸了掸身上的尘土,/缓步向游戏房外走,/然后消失在门口刺眼的光芒之中。(《游戏房》)
(2)男人直起腰,/吐出一口浓烟,/面无表情地看了看胡利。(《海面平静》)
例(1)中的“他掸了掸身上的尘土”为前景事件,这里的背景信息不是辅助信息或者与前景事件同时发生的伴随事件,而是与前景事件同处于一条叙事主线上的。由于叙事中的意义和重要性都小于前景事件,是次要事件,因此添加“了1”作为前景事件出现。而例(2)中的“看”因为“了1”的出现而被设置为前景事件。
本文选取叙事型复句类型中一个最典型的类别——行为承接关系,在自建9万字的封闭语料中对“了1”的制约因素进行观察。自建本族人语料库的语料来源2007年发表的当代的短篇小说。
二、“了1”的隐现
我们就该复句关系中,“了1”可用可不用的情况进行考察。根据语料中的数据显示,共出现“了1”351次,可用可不用的有151处,占总用例的43.02%。可用可不用的情况详见下表:
由表1、表2可知:
第一,在两个分句的复句类型中,起句中“V了V”句式可隐去“了1”的比例最大(100%),其次是“动补式+了”(53.19%);末句中“动补式+了”句式可隐去“了1”的比例上升为最大(75.00%),“V了V”退居第二位(57.14%);无论是起句还是末句,“V了V”和“动补式+了”这两种句式均有超过一半的用例可以隐去“了1”,而“V+了(+O)”句式可隐去“了1”的比例均很低。
第二,在三个及以上分句的类型中,中间句可隐去“了1”的比例最高(58.57%),其次是末句(40.74%),起句的“了1”较少可以隐去,尤其是“V+了(+O)”句式中的“了1”,一般不能省去。
另外,通过对语料的分析发现:在“行为承接”分句中,“了1”出现的与否,可以显示分句之间的“亲疏”关系。即“了1”出现的分句与后面紧邻的分句之间的停顿较大。因此在篇章中,想要显示行为的承接关系及连贯性,也常常用“了1”的隐或现来显示。如:
(3)她咽了咽唾沫,/润了润嗓子,/对着那男人的背影笑了起来。(《白粮票》)
每个分句都用了“了1”,三个分句之间的停顿性较大,读起来句句分离,三个动作的独立性很强。但是如果隐去一两个“了1”之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如:
(3′)她咽咽唾沫,/润润嗓子,/对着那男人的背影笑了起来。
例(3′)中,三个动作几乎没有停顿,一气呵成。再如:
(3〞)她咽咽唾沫,/润了润嗓子,/对着那男人的背影笑了起来。
例句(3〞)中,以第二个分句为界,前两个分句之间较为紧密,第三个分句与其之间停顿较大。
因此在探讨“行为承接”关系中“了1”的隐现的时候,不妨将分句之间的停顿性作为一个制约因素:作者的表义需求制约着“了1”的隐现,分句之间关系的“亲疏”要求以“了1”的隐或现来显示,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出现“了1”的分句与后面分句之间意义的停顿较大。
三、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从上面的研究不难发现,“行为承接”类型复句是“了1”出现的一个典型环境,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应该加强该复句的讲练,特别是针对“了1”出现的不同位置进行讲练,可以采取对比、设置情景、完成会话等方法,让学生意识到所要表达的重心的不同。
参考文献:
[1][新]邓守信.The acquisition of“了le”in L2 Chinese[J].世界汉语教学,1999,(1).
[2].“了”的隐现规律及其成因考察[J].汉语学习,2002,(1).
[3]李兴亚.试说动态助词“了”的自由隐现[J].中国语文,1989,(5).
[4]武果.语篇场景设置与动态助词“了”的隐现[A].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二辑)[C].2004,(4).
[5]张黎.“界变”论——关于现代汉语“了”及其相关现象[J].汉语学习,2003,(1).
[6]阿成.四棵松[J].山花,2007,(6).
[7]艾伟.游戏房[J].长城,2007,(1).
[8]毕飞宇.家事[J].钟山,2007,(5).
[9]陈俊文.土豆花开[J].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07,(3).
[10]戴晓东.狗殇 [J].十月,2007,(5).
[11]红柯.大漠人家[J].山花,2007,(4).
[12]刘庆邦.黄花绣[J].人民文学,2007,(6).
[13]许岩.白粮票[J].上海文学,2007,(12).
[14]于晓威.厚墙[J].西部华语文学,2007,(7).
[15]燕华君.老房间[J].苏州杂志,2007,(3).
篇6
每年云南如期参与“金边培训”、湄公学院等学习培训项目。为了促成更多的教育合作项目,省政府专设政府奖学金,鼓励GMS国家的学生来云南留学和参观,每年接收约八千人留学生;云南省多家高校与GMS五国的高校分别签订了交流合作协议,就课程共建、学术交流、科研攻关等项目展开深度合作;云南还加大了为GMS国家培养汉语人才的力度,建立了一批中国语言文化中心和孔子学堂。
2云南与GMS五国高等教育合作的SWOT分析
SWOT(Strengths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s)分析法,其中S为优势,W为劣势,O为机会,T为威胁。
2.1优势分析
2.1.1具有独特的地缘和人文优势云南与GMS五国山水相连、民族同源,语言风俗相近,文化交流历史悠久。近年来,云南省借助区位优势,从GMS五国招收了数以千计的留学生。随着中国和东盟的关系日益密切,GMS五国对华文教育的需求不断扩大,加上相近的文化背景和较低的学费、生活费和旅途费用,将吸引越来越多的GMS五国学生来华求学。
2.1.2相比GMS五国具有一定比较优势虽然云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在中国不占有领先地位,但是相比除泰国外的GMS国家,还是具有比较优势。就目前GMS五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态势来看,云南的教育理念比较先进,政府也高度关注教育合作项目,并且在资金、技术、信息交互等领域给予了更多的支持,云南省的教育规模、市场及人文环境对深度开展教育合作十分有利。总体来说,云南的教育合作情况在GMS五国中仅次于泰国,比较优势明显。
2.2劣势分析
2.2.1开展教育合作政策环境有待完善国内尚有一些法律法规不利于深度推进教育合作项目。比如高等教育的学历和文凭的对等互认工作还没有在GMS次区域中形成统一的体系。
2.2.2合作规模小、专业分布不合理从招生规模看,云南与GMS五国高校合作办学项目中十几个人一个培训班的情况比较常见,五十人以上的培训项目很少;从专业设置上看,云南与GMS五国合作办学项目多集中在语言、经济管理类等专业,缺乏理工类专业。
2.2.3语言教学师资严重缺乏专业教师队伍的双语水平不高,师生间交流互动困难。GMS五国留学生对金融、旅游和教育等次区域支柱产业相关专业十分向往,但由于云南高校从事留学生教学工作的许多教师属于兼职性质,导致目前云南高校开课以语言类为主,专业课教师双语交流沟通水平有限,制约了留学生专业选择的范围。
2.3机会分析
政策支持“桥头堡”战略的实施为进一步提升云南省教育对GMS国家开放水平、构建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平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与机遇。随着GMS合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推进,建设以昆明为中心的面向东盟的国际教育基地,已经成为云南省与GMS五国高等教育合作的迫切需要。
2.4挑战分析
2.4.1来自广西的竞争广西毗邻越南。为了促成更多对外交流项目,广西建造了水陆空交通网,旨在通过发展西南出海大通道进军东盟。目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博览会纷纷落户于南宁,这恰恰为广西增进与GMS各国的教育交流合作营造了良好氛围。广西一带的自然地理、人文环境与GMS五国比较相似,而且广西有充足的高等教育资源,学费标准较低,因此也受到了GMS国家留学生的广泛关注。在不久的将来,广西高校必将发展成为能够与云南省齐名的对外教育合作基地。
2.4.2来自GMS国家华文教育完善的挑战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来,我国与东盟在各个领域都展开了交流与合作,外汇不断涌入。在商贸合作的推进下,华文逐渐发展成为亚太地区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通用的商业语言。精通华文的专业人才,其薪酬待遇更高,就业前景更好,因此GMS国家的政府机构对华语教育都给予了较高的关注度。华文教育开始在国际社会大放异彩。云南省抓住时机,以较低的学费标准为各成员国提供了专业化的华文教育和培训项目,吸引了大批留学生来我国留学和常驻,有力地推动了对外教育合作。
3云南与GMS五国高等教育合作的策略
3.1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严谨的政策体系和规范的法制环境是顺利开展高等教育合作项目的重要前提。云南应该在现有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对教育合作项目给予更多关注,完善教育合作法律体系,使高校拥有更多自主决策权。另外,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尽可能多地提供引导和服务项目,在“请进来”和“走出去”上下大功夫。同时,适当调高来滇留学门槛,鼓励更多学生来滇学习,优化留学生专业结构,为实现云南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增砖添瓦。
3.2加快学历学位互认进程
要使GMS各成员国之间加强教育交流与合作,就必须在学历认证上谋求统一化。在GMS次区域统一贸易框架下,实现各成员国之间的学历学位互认,为合作办学免除后顾之忧。在这方面,我国教育部和地方政府应该与GMS成员国积极对话,以促成成员国之间学历互认。
3.3调整专业与课程设置
随着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各国用人单位需要的不再是单一的外语翻译,而是既懂外语又精通相关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云南高校对留学生的专业与课程设置上也应由以学习、进修汉语为主,逐步转变为进修专业课程和进行学历教育为主。课程设置应围绕物流管理、加工技术、会展、旅游管理、东南亚语等专业人才需求来开设,构建适应GMS次区域需要的国际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3.4有力推进涉外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云南与GMS五国高等教育合作,必须将国际化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尤其要针对当前云南高校涉外专业教育任课教师匮乏的问题,积极争取国家及省级政府高等教育专项经费支持,加强青年教师国际化教学能力培养,逐步建立起一支具备适应GMS五国留学生教育的骨干教师团队。
3.5有效提升留学生专业教育
国际化水平云南高校需将涉外教育的学科专业建设放在重点关注的位置之上,以云南高校原有的优质专业、特色专业,尤其是对GMS国家极其有用的涉农适农专业作为涉外专业建设的核心,制定一系列推动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的区域性人才培养规划。
4结论
篇7
因为是第一次采访法国人,所以,当我在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会议室等待“被接见”时,一边心里惴惴不安,一边反复念叨着采访前临时抱佛脚抱来的“你好”、
“洌谢”等法语单词,准备着见到院长先生时,先用法语礼貌地道一声“院长先生好”,然后,期盼着能顺利完成这次采访。
在我的想象中,担任法国布列塔尼大区孔子学院院长职务的人,一定是一个不苟言笑、治学严谨的老绅士。他应该有着深邃、灰蓝的眼睛和微凸的肚腩,风度翩翩,要不怎么能贵为布列塔尼孔子学院长呢?
不经意间,会议室的门被打开了,走进了一个卷发碧眼的“帅哥”,面带歉容,阳“洋腔洋调”的中国普通话不断对我说:“抱歉,抱歉,我刚开完会,让你久等了”。
HY GOD!难道,这就是,孔子学院院长?!我惊得合不上嘴巴。
仔细打量眼前这位礼貌谦逊的“洋院长”:个子高高、鼻子高高、眼睛明亮深蓝,一个纯老外。年纪轻轻的就“混”上院长了?好奇使我早已准备好的问题被抛到了脑后。
采访就在Blaise Thierree“洋腔洋调”的中文和我磕磕巴巴的英语中顺利展开。
大学“转行记”
随意问起Blaise Thierree的年龄,他没有表现出想象中西方人对年龄的忌讳莫言,很爽快地告诉我,他今年31岁。至于这么年轻就能当上孔子学院院长,要感谢他大学时期的“英明革命”。
Blaise Thierree大学时是主修西方哲学的。当时,在他眼里,除了西方哲学,世界上在别的地方是找不到哲学的。后来,作为“哲学知识分子”的他,无意间读了一本关于中西方差异的书,使他彻底改变了以前的偏见,开始对中国充满了好奇。2001年,他“慕名”来到中国“探宝”。
飞机在香港停落,他一下就喜欢上了香港,那是繁华的国际大都市,堪比伦敦、纽约,是一切潮流的聚集地,他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去香港看看玩玩。他夸张地耸肩,眼里透着赞赏。
他还去过广西、广东、云南几个地方,感觉那里与香港是截然不同的,他想说“有点贫穷”,又觉得不是很恰当,改为“很传统”来形容,那些地方将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保存的很好。
很有趣的是,第一次来中国,BlaiseThierree有意避开了北京。
“我第一次来中国时,认为北京作为中国政治中心,一定是一个很正式、很严肃、没有生活氛围的城市,我不喜欢压抑的环境,理所当然地没去北京。”
一趟中国行,Blaise Thierree深深迷恋上这个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回到法国后,Blaise Thierree给自己来了一次“革命”――将原来的西方哲学专业改为中国历史专业,专门研究中国历史文化。
这也让他有了第二次来中国的理由――专门学习汉语。在北京待了
年后,Blaise Thierree彻底被北京征服。在他眼里,北京遍地都是历史宝藏,俯拾皆是历史遗迹,他甚至动过要在北京定居的念头。描述北京时他用的最多的词汇就是“神奇”、“不可思议”,因兴奋,他放大的瞳孔里溢满了对北京的喜爱。
虽是个半路出家的“和尚”,BlaiseThierree却在探索中国文化的路上载歌载舞,不亦乐乎。就像中国人学英语要看英文影片来辅助听力一样,他一直坚持看些关于中国历史方面的电视剧,如《卧薪尝胆》。
我随口问他明白讲的是什么故事吗?他笑说只能明白一小部分,但是很有趣,中国朋友会给他讲解剧情,他了解了很多中国历史故事和道理,很受启发。
游了半个中国的Blaise Thierree经常热情地向身边朋友推介中国,并传授“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经验,书本上的中国跟实际的中国误差很大,中国文化只有来中国才能真正的体验。
“中国很大,”他边说边伸开双臂,“而我们很渺小,中国是我一生都探索不完的宝藏。”
中国来了,汉语热了
据说法国是世界公认的排外国家,你如果在巴黎用英语问路,那么法国人是不会搭理你的。还有种说法,法国人有着莫名的自信,觉得法语是世界上最完美的语言,根本不用学习别的语言。
谈到这个问题,Blaise Thierree坦承,法国人确实比较固执,不过现在这种情况已经不存在了。年轻的一代,基本都会说英语,而且绝对不会拒绝用英语与你交流。甚至汉语在法国也成了相当热门的外语。
以前,很多退休的老年人为兴趣学习汉语,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加入到学习汉语的行列。
“如果你想跟中国做贸易,你还必须了解中国文化,学习汉语也为求职者、晋升者提供了渠道,增加了砝码。”
“是中国经济蓬勃增长的前景让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不断攀升,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让汉语越来越受关注了吧?”我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可能这个问题问得复杂,BlaiseThierree如坠雾里,皱着眉头想了半天也没听明白。我只好用英语来问。
“是中国经济is rising(崛起)使法国人重视中国了,才导致了汉语热?”
Blaise Thierree马上用英语纠正我的说法,应该用“has already risen”(已经崛起)来形容中国经济更恰当。中国的经济“已经”很强大,“中国来了”。
然后,他纠正了我的“经济决定论”论调。他很认真地说,经济强大并非是促使法国人学习汉语的最关键因素,是中国悠久的历更文化让世界充满好奇。如果是经济占最重要的分量的话,那么,日本经济也很强大,为什么日语没有像汉语一样在法国受到重视?所以,法国人喜欢学习汉语是因为对中国文化和历史充满敬重,而非盲目的“拜金”。他郑重强调。
中国孔子知多少
中国成立了推广汉语教学的专业机构――汉办,在世界各地以非盈利的机构――孔子学院(Confucius Institute)形式推广汉语、传播中国文化,现在孔子学院已遍布世界各地。
既然以孔子来命名汉语教学机构,那么法国人知道孔子吗?孔子在法国的知名度到底有多高呢?
对我提出的这个问题,他似乎很想说孔子的知名度是100%,但犹豫了一下,让我给他一分钟思考,深思熟虑后,他说“一般上过学的人都会知道孔子,孔子在世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不过,一个有趣的事实是:你随便问一个法国人,他知道哪位中国人,他肯定会首先说,然后才是孔子。但是,这个排名,20年后是否有变化,我就不敢保证了。”
汉语,未来的主流
篇8
摘要: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发展进步,原有的一些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当下的汉语教学。互动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关系体系,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渐渐的得到教师们的重视。本文以互动教学理论为指导,以汉语口语课为切入点,浅析互动教学模式的内涵,结合实际教学经验,简单的归纳出汉语口语课中互动教学的表现形式,及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关键词:互动教学模式 汉语口语课 互动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2
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提高而蓬勃发展,原有的以教师为主导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汉语学习者的需求。 互动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关系体系,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互动式教学模式被引入到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必然趋势。赵金铭先生(2005)曾指出:“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是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核心环节”。张茂聪先生(2006)也指出,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和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本文将以对外汉语口语课为切入点,浅析互动教学模式的内涵意义、互动教学模式在汉语口语课中的表现形式及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一.互动教学模式的内涵
“互动”(interactive)这一概念最初源于社会心理学。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H.米德在其著名的“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中最早阐述了“互动”的内涵及方式。他认为,“符号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人们通过各种符号进行互动,人们可以借助于符号理解他人的行为,也可以借此评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1937年,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发展了米德的理论,创造了符号互动论术语,他认为“互动是个人与他人和群体之间意义理解和角色扮演的持续过程。”可见,“互动”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而符号是双方相互作用与影响不可或缺的媒介,且“互动”在语言教学尤其第二语言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互动教学是一种强调功能,注重实践与效果的教学方法。它的特点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作用,互牵互动,共同来完成某一特定的教学内容。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向教学原则,这与国际公认的所谓“沟通式”的现代语言模式相吻合。其实质也就是人际互动,教师和学生都是参与者,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活动。在互动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起两种作用:一是促进课堂上所有参与者之间和参与者与各种教学活动及教材之间的互动;二是在教学中充当一个独立的参与者。教师在其中的角色是多样化的,既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与组织者,又是学生学习的激励者与评估者,同时也是教学过程的记录者与管理者等。同样,在互动型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角色也是多样化的,学生不仅是教学任务的准备者与参与者,也是教学识的接受者和传播者,是学习过程的加工者和评价者等。同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相比,这是一种参与性的、投入式的,有选择性的接收、联想和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交际手段以及信息传播都显得更为丰富。
二、汉语口语课的互动教学表现形式
根据互动发生的场所,汉语口语课的互动表现形式可分为课内互动和课外互动;根据互动发生的对象可分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一)课内互动
课堂内的教学活动是口语课互动的主要形式。教师和学生是课堂互动的参与者。教材、教具等硬件设施作为辅助材料为互动提供了外部环境。课内互动的优点是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有计划地设计课内互动的形式和内容,并在课堂这一稳定环境中加以实施。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对讨论话题的喜好、学习难点以及掌握学习内容的程度等情况,从而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另外,教材作为课内互动及教师备课的重要依据和参考,其编写具有从易到难、知识点排序合理的特点,符合一般学习者的学习规律。教师在教材的指引下组织课内互动,可以使学生科学地、系统地掌握学习内容并循序渐进地提高言语交际能力。
(二)课外互动
课外互动作为课内教学互动的补充形式,包括学校组织的课外语言实践、参观、社会调查等,同时还包括学习者在课堂外通过与他人交流、沟通主动学习的过程。学校组织的课外互动课是有计划、有目标的教学活动。教师在其中的指导作用仍然不可或缺。课外互动的环境真实多样,交流的对象也形形,学习者口语课堂上学习的表达方法和言语功能在实践中得到练习和巩固,学习者会感觉学有所用,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大大加强。学习者个人与他人的交流虽然也是学习练习的过程,但是这种学习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学到的内容也不一定准确,无法替代正规的课堂学习。由此可见,课堂内外的口语教学也存在互动关系,以课内互动为主,课外互动为辅,内外结合互补的口语互动教学方式最有利于学习者口语水平的提高。
(三)师生互动
在汉语口语教学课堂上,师生互动可分为教师与学生个体,教师与学生小组以及教师与全体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主要表现为问答,包括教师问学生答和学生问教师答。教师与学生小组的互动主要体现在就某个话题分组讨论的过程。教师分配好讨论任务后,要给每个小组加以协调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任务中遇到的语言点及汉语表达方面的困难。教师与全体学生的互动经常运用于知识点的复习、非思考性基础问题的掌握等方面。处理好这三种师生互动的关系至关重要。三种形式各司其职,得以综合运用,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果偏颇于一对一师生互动会使班里其他同学缺少练习机会,以致班级整体口语水平发展不平衡。如果只侧重于全体学生的互动,教师则很难了解每个学生的掌握情况,以致无法做出宏观的教学规划。
(四)生生互动
课堂内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作用,教师也不可忽视,应该合理利用。由于汉语水平相当,学习目标相近,学生间往往存在互相帮助、互相激励、互相竞争的互动关系。课堂上生生互动是师生互动的有益补充。生生合作完成对话、互问互答、情景表演等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三、汉语口语课互动教学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一)学生情绪紧张焦虑,羞于开口
兴奋与焦虑是学习者在口语课上情绪表现的两大特点。口语表达是信息输出的过程,与听力、阅读等信息接收过程相比有明显的主动性。说话者没有时间反复推敲话语意义,必须迅速灵活地作出反应。因此,口语课上学习者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学习一门外语,是否可以流利地口头表达是鉴定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因此,学习者往往很在意自己在口语课上的表现。然而过高的期望往往会使学生形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表现为情绪焦虑,害怕说不好而出丑,羞于开口。这很不利于开展课堂互动活动和口语水平的提高。遇到这种情况,首先,教师要给学生减压,帮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知道出错是每个外语学习者必然经历的过程,出错不代表出丑;其次,为学生创造积极而轻松的课堂环境。对学生进行提问可以多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回答对的多加肯定,回答有误的,教师可以用商讨的语气讲出自己的看法,尊重学生的回答和想法,努力为学生提供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而完全否定学生的意见,则是对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的极大伤害。
(二)个别学生过于兴奋,滔滔不绝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组织者,对教学过程必须有总体规划和把握,尤其在互动活动占主体的口语课堂。有些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力极强,很积极地争取表达机会,得到机会后便滔滔不绝,还常常跑题,而课堂时间有限,这样会令其他学生失去了表达的机会。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发挥调控作用,适时调节课堂节奏,做到既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又使其他学生得到练习的机会。安排座位时,教师要适当考虑这个因素,可以让表达欲望强的学生和比较害羞、不爱讲话的学生邻座,通过课堂上的生生对话让二者可以相互调和补充。
(三)课堂环境不够真实,表达受限
如上文所提,课内互动的一大缺点就是表达环境不够真实。经常有学生跟老师抱怨:“上课时老师讲的我都明白,我说的大家也都明白,怎么出了教室就都不明白了呢?”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多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课外互动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比如做买东西这样的情景练习,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在自由市场、小商店、超市等购物场所的视频资料给学生看。此外,教师还可以自带一些实物道具,例如食品、水果等,将教室布置成一个真实的场景,让学生通过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体会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真实的场景,这在一定程度上可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创造相对真实的课内互动环境。
此外,在实际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还可能存在其他问题,比如在课堂互动中出现突发状况时该怎样处理;学生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与教师的预设目标产生偏差时教师该怎么继续教学等等,都需要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断的调整、应变。
四.结语
本文以汉语口语课为切入点,浅析了互动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在实际汉语课堂的实践应用。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用的,需要运用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同所有事物一样,没有一种教学方法可以自称完美,同时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劣也不能简简单单凭着三言两语的做出定论。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不断的通过实践去检验它的优点,也要通过实践去发现它的不足之处。这些都有待我们今后的实践中去考证。
参考文献:
[1]卢娅.汉语口语教学中情感因素与互动式教学[J].职业教育研究,2003,(12).
[2]孙冬惠,李勉东.对外汉语“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建构原则[J].汉语学习,2009,(6).
[3]林大津,谢朝群.互动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前景[J].现代外语,2003,(4)
篇9
(一)僵化的管理模式和奖学金制度限制了国际教育服务能力创新的空间
联合国教育科文组织(UNESCO)下属的国际联合会(IAU)认为:“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念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说,教育国际化不仅是教育资源和信息的交流共享[4],更是一种在国际师生交流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办学理念更新和文化观念包容。为了方便教学管理,云南师范大学华文学院、云南财经大学东盟学院等留学生教育机构都采取“隔离”式管理模式,通过集中上课、集中住宿、集中活动、集中生活区等方式,实现留学生受教育环境的安全、纯净和舒适。针对云南省5所高校204名来自东南亚、南亚国留学生的问卷调研显示,由于在中国的学习实践经历对于自己未来的就业和职业成长极其有利,有6831%的受访者迫切希望能在中国进行毕业实习及社会实践。由于与中国学生一起上课,可以获得更快掌握中文、扩大知识面、提高社会活动能力的好处,有5396%的受访者十分希望能参与全校公选课的选修并能够与中国学生一起上课。机械地将留学生和中国学生隔离开来,65不仅限制了留学生选课学习的范围,而且限制了中华文化的传播、中外学生的沟通和区域性共识的形成。基于地缘优势,云南高校对于东南亚、南亚国家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但由于留学生奖学金制度存在瑕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面向西南国际教育竞争力的提高:一是奖学金对象以周边5国为主,且奖学金申请标准缺乏生源质量竞争性,使区域内其他国家优秀生源赴滇留学的热情受挫;二是奖学金名额和国家奖学金资格学校偏少(尤其是东南亚、南亚国家学生较为关注的农林类高校皆没有国家奖学金资格),导致云南高校的区域性影响力消减,生源质量的控制乏力。近年来,赴滇自费留学生的比重正不断加大。问卷调研显示,有高达1675%的受访者认为“争取云南高校提供的留学生奖、助学金较为困难”,依靠家庭筹措留学费用对于经济收入水平偏低的东南亚、南亚国家学生而言,负担较为沉重,许多学生因为费用问题不敢选择云南作为自己的留学目的地。
(二)缺乏质量的留学生教育将面临生源规模进一步扩大的“天花板”
留学生教育规模和层次既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反映,还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国力的具体表现,更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教育国际吸引力的晴雨表。实证研究证明,留学生教育质量保障与管理服务体系越完善,留学生的规模就越大、学习的层次也越高,留学生的个人收益将更多。目前,来滇留学生源主要集中于邻近的大湄公河次区域5国,非学历教育规模远远高于学历教育规模,学历教育层次主要集中于本科教育阶段,且2009年以后留学生规模扩大遭遇明显的“天花板”效应。问卷调查显示,有5909%受访者认为“入学前高校应该针对留学生的中文水平和专业基础进行必要的入学测试,并以测试结果为基础进行分班教学”。目前,云南高校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入学门槛太低,部分学历教育留学生缺乏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导致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学不到应有的知识,留学生教育质量难以得到充分保障。
(三)师资队伍建设“短视化”现象导致“留学云南”的意愿受限
帕拉苏拉曼(PARASURAMAN)等西方学者研究认为:顾客对服务质量的认识取决于他们的预期同实际所感受到的服务水平的对比。东南亚、南亚各国学生选择留学云南,一是通过接受中国教育获取中国改革开放成果所带来的区域性发展红利;二是借助面向西南桥头堡战略所产生的人力资本需求获得个体发展的开放性空间。其中,高校所提供的教学服务水平极其重要。教学服务水平的高低一是取决于硬件投入,二是取决于师资队伍。从目前云南高校留学生的硬件投入来看存在的问题不大,但在师资队伍建设层面来看“短视化”现象较为普遍,主要表现为:一是师资力量不足、专任教师水平不高;二是专业课教师外语水平有限,师生间交流互动困难。问卷调研显示,多数受访者对金融商业、语言历史、旅游和教育等东南亚、南亚区域性支柱产业相关专业十分向往,但由于云南高校从事留学生教学工作的许多教师都是兼职,甚至有高校聘用在校研究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导致有4310%的受访者认为“目前云南高校开课以语言类为主,专业课教师双语交流沟通水平有限”,严重制约了留学生专业选择的范围和继续深造的意愿。
(四)涉外专业“外向型气质”欠佳使云南高校面向西南人才培养的力度不足
桥头堡战略提出了将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门户、沿边开放的试验区、西部地区重要的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基地、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通信枢纽和区域信息汇集中心、面向东南亚的农业技术推广枢纽……要实现这一系列目标,区域性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十分重要。由于云南高校所提供的留学生教育,尤其是专业教育存在国际化水平不足、专业设计滞后、教学质量不高等缺陷,导致来华留学生所学专业结构单一、就业门路狭窄、个人成长前景模糊等问题突出。问卷调研显示,有7487%的受访者并不认同云南高校留学生课程专业性很强。学科专业能力是学生未来就业的关键因素,随着一批批专业素质能力不足的留学生毕业离校,区域性国际化专业人才匮乏的矛盾将日益突出。
二、提升云南高等教育国际化服务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不断完善高等教育国际服务能力创新机制
2013年“两会”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给予了省级政府更大的教育统筹权、高等院校更加灵活的办学自。云南高校要打破按部就班、谨小慎微的教育国际服务模式,充分利用桥头堡战略机遇,针对东南亚、南亚各国教育管理体制不同、课程设置和学科体系迥异、教育质量控制标准和学位文凭颁发机制差别较大的现状,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逐步建立面向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学历认证框架和区域专项奖学金制度,以简便的赴滇留学程序、合理的对接培养模式、包容的国际教育环境、充分的优秀奖学金名额和热情的国际教育服务,争取更多的国际学生来滇学习。
(二)科学建立留学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对于云南高校而言,面对千差万别且选择余地有限的东南亚、南亚各国学生,西方发达国家常用的留学生教育质量控制手段显然难以奏效。要想在激烈的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中与发达国家争夺生源,云南高校必须利用地缘优势,通过跨文化沟通,逐步形成区域性教育质量评价共识。并通过面向东南亚、南亚各国的留学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以留学生入学学业水平测试为切入口,为不同学习基础、素质、技能的各国生源提供不同类别的预科教育选择和学习辅助平台,科学引导各国学生按序步入规范优质的高层次教育轨道,从而为最终实现区域性人才培养标准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奠定基础。
(三)有力推进涉外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教师,国际教育水平提升的关键在于教师国际化能力。加强云南高等教育国际服务能力建设,必须将国际化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尤其要针对当前云南高校涉外专业教育任课教师匮乏的问题,积极争取国家及省级政府高等教育专项经费支持,加强青年教师国际化教学能力培养,逐步建立起一支具备涉外教学素质、涉外课程讲授技巧和涉外学科专业建设能力的骨干教师团队。
(四)有效提升留学生专业教育国际化水平
篇10
(一)教育经费虽向高等教育倾斜但数额有限
俄罗斯教育部和财政部的教育预算虽向高等教育倾斜但数额有限。转型后俄罗斯教育经费在各层次的投入是向高等教育倾斜的,而教育投入的多寡却取决于国家经济运行状况。俄罗斯的能源经济和教育的关系,可以从其教育经费来源上得到答案。俄罗斯政府的预算取决于收入。俄罗斯能源产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这也意味着能源经济发展的好坏将会影响到国家的总体收入,从而会影响到对教育的投入。近年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不断攀升,俄罗斯石油出口收入大增,不但拉动了国内经济,各领域的财政预算也节节攀升,教育也因此获益。近年俄罗斯联邦教育预算支出占国家预算总支出的百分比(%)为,1995年,教育总支出3.86%,高等教育占2.23%,1996教育总支出3.5%,高等教育占2.0%,1997年,教育总支出3.49%,高等教育占1.99%,1998年教育总支出3.44%,高等教育占2.06%,1999年教育总支出3.6%,高等教育占2.26%,2000年教育总支出3.75%,高等教育占2.28%,2001至今教育总支出均高于4%,高等教育占2.5%以上。由此可见,俄罗斯的高等教育预算和国家经济增长是成正比的,而俄罗斯国家经济的增长和能源经济的增长成正比。
近年来俄罗斯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石油出口。俄经济发展和贸易部公布的材料显示,俄罗斯整个财政预算收入的35%来自石油和天然气工业。2003年,俄石油行业收入达718亿美元,其中石油出口收入达407亿美元,石油产品出口收入达145亿美元。也就是说,俄罗斯高等教育在获得的国家财政预算中,每100美元中就有35美元是来源于石油行业。但即便如此,每年俄罗斯有150万人中学毕业,继续读大学的是少数。这点投入远远不能满足俄罗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俄罗斯一名技术专业的大学生的教育成本每年是2200美元,而国家只能投入500美元。
(二)俄罗斯高等教育的质量令人堪忧
不久前,俄罗斯进行了一次广泛的社会调查。调查表明,有44%的家庭愿意交费使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而俄罗斯的许多低收入家庭只能将收入的3.3-7.5%用于子女教育。美国家庭在这方面的教育支出是22%。这说明俄罗斯人对教育服务的支付能力尚且不足。和有限的支付能力相联系的还有择校的边际费用支出,一些家长为使孩子能上一所好学校还要额外支付数额不菲的“好处费”。这说明,尽管教育市场价格高,但消费者数量多,支付能力却较弱。在有偿教育条件下,俄罗斯的教育质量令人堪忧。整体来看,有偿教育的水平、技术保障、办学条件、教学内容和方法参差不齐。有的学校将教育作为追求收益的商业性活动,而不注重质量效益。但也有的学校却将教育质量视为办学的生命,将质量视为数量增加的必要前提基础。莫斯科国立社会大学校长瓦西里·茹可夫认为,只有在国家承担起经费的责任和义务的条件下,各学校才有可能全力以赴地提高教学质量,而不只是为了生存。[1
(三)俄罗斯高校扩招新问题
一直以来,俄罗斯的国立大学预算内计划招生名额都多于自费名额。而私立大学却存在计划招生名额和实际招生名额的反差。如,1995年全俄私立高校计划招生13.55万人,而实际招收5.24万人;1998年全俄私立高校计划招生25.07万人,而实际招生17.71万人;2000年全俄私立高校计划招生47.06万人,而实际招生35.72万人。[2因为目前在俄罗斯人的意识中,俄罗斯国立教育要比私立的商业性教育有威望得多。这种供需矛盾是无法用增加国立大学预算外招自费生名额的方法来解决的。(类似新问题在我们中国也同样存在。试想,假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扩大自费生招收比例,不但会影响到生源质量,也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公平、公正新问题。这种供需矛盾的存在短期内不会得到解决。)即便俄罗斯家庭中有44%的家长肯花大钱供孩子读大学(莫斯科市占50%以上),但并非肯花钱就能进入好大学。
(四)俄罗斯高等教育市场的无证经营新问题
俄罗斯高等教育市场的无证经营新问题历来以久。不规范的教育市场主要表现为违反许可证制度及教育活动中的行贿受贿等方面。俄罗斯教育部曾在70个联邦主体中,对大约700所高校及其分校进行过检查。结果表明,有100多所高校在违反许可证制度的情况下经营。
俄罗斯教育部最初规定国立大学招收的自费生数量不得超过预算内学生名额的25%。但是,假如至上而下的限制国立高校的自费招生的规定,会抑制社会需求。私立学校因有办学的自,开设了许多管理部、法学部、会计部等。这样本应进邦大学腰包的钱流失了。为了重新向国立大学吸引资金,教育部决定取消原定25%的限额。俄罗斯高等职业教育处负责人柳鲍维·克拉夫佐娃提出,“原则上俄罗斯的高等院校可以招收70%的自费生”。[3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只能获得余下的30%预算招生的拨款。任何一位校长,尽管想赚钱,也不想铤而走险。要知道国家预算拨款对他们来说是有保障的,至于他们是否能招来足够数量的收费学生对他们来说还是未知数。这导致在高校招生过程中,行贿受贿现象的出现,主要体现在决策人决定将某人招收为公费生或自费生、录取到某学校等环节上收取贿赂。“教育寻租”之风盛行,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新问题。
(五)俄罗斯高等教育的“灰色”消费
上大学前要花一大笔钱。据社会问卷调查显示,约有36%的人花钱请家教,36%的人花钱参加各种补习班、备考班,32%的人为能被录取支付“人情”费。去年莫斯科市每个家庭用于考大学的平均支出是725美元,非莫斯科市的家庭是280美元。为考入首都内大学“人情”费要花2500~3000美元。根据高等教育经济支出统计的猜测,未来80%大学生的家庭花钱上大学的费用,在俄罗斯的总支出将为年均8.8亿美元。总体上用于孩子高等职业教育的费用年均50亿美元。这其中4.2亿是“灰色”消费,它们大多进了家庭教师的腰包或用于行贿。[4可见,俄罗斯教育市场化需要加强规模和规范化管理,以减少准大学生们在入学前就落入教育“灰色”消费的陷阱。二、俄罗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向
(一)俄罗斯政府开始加大打击力度
对于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俄罗斯早在1999年12月17日就通过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根据该法案规定,因教育服务质量破坏消费者权益的,消费者有权终止学习合同并要求校方退还全部费用。随着向市场关系的过渡及收费教育的合法化,自费学生自然逐渐成为教育服务市场的消费者,消费者有权向国家质量管理局或法院投诉。此外,“国家有偿教育服务条理法案”也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出台。为避免教育市场的种种不规范行为,国家推出了统一高考制度,2004年在莫斯科已有47000多名中学应届毕业生首次参加由国家统一命题的高考,这足以说明,俄罗斯已经开始为建立和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使教育市场化向文明迈进做好了相关的预备工作。[5
(二)俄罗斯教育市场化理念正在趋同
90年代初受到市场法则变化震荡的俄罗斯教育体系已经自然走向平衡。时间使人们熟悉到了教育市场化的代价,熟悉到了无形教育资产、教育质量及教育价格的关系。教育将成为预算的间接收入款项已被俄罗斯教育界普遍认同。教育投资在现代社会是盈利事业。美国探究者及新西伯利亚科学家的分析探究所都认为,在现代工业社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占工作人员的25%,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多半是由他们创造的。也就是说,他们对经济的贡献要远远高于他们在居民构成中的份额。相反,教育程度低于平均水平的人(大约占四分之一的居民)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只占10%。目前,教育投资是赢利事业及教育消费是可以得到回报的意识,可以说已经普遍得到俄罗斯社会的认同。俄罗斯要加入世贸组织,教育也要入世,为此教育界曾忧患重重。[6不过,随着市场观念的转变,俄罗斯教育市场化理念正在趋同。
(三)俄罗斯教育市场有步入良性竞争轨道的趋向
随着教育产业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私立教育机构已从数量的竞争转向了质量的思索。这些机构更加重视现代化技术投入、课程开发、教材建设,更多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办学体制灵活,更适应市场需求,教师的待遇普遍提高。和此同时,国立教育机构为保持竞争地位,也在利用和开发原有资源,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管理机制。这说明俄罗斯教育市场正在步入良性竞争轨道。显而易见,俄罗斯的收费教育不但不会取消,相反,名望高的学校收费会更高。
(四)教育走向国际市场
在“冷战”的最初几年,美国总统的分析家在思索如何扩大美国的世界影响时,得出的结论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方法是发展外国大学生教育。因为,对外国人的教育是一笔不小的经济收益。2000—2001年在美国高校就学的外国学生为547.867万人。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学院2001年有关国际教育交流的统计资料,外国学生仅学费支出一项就为美国带来约60亿美元的经济收益,而用于学校教学的间接支出是95亿美元。美国政府对外国大学生的财政支持是45亿美元。这样,在一个学年内仅外国学生就为联邦各洲增加了近110亿美元的收入。澳大利亚作为教育水平弱于俄罗斯的国家每年在外国学生身上也能收入约20亿美元。
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成功经验极大地刺激了俄罗斯。俄罗斯还远远达不到这样的收益指数,每年大学招收的外国大学生约8万人,国家的经济收入年均只有1.5亿美元左右。为此,普京总统指出,俄罗斯作为一个大国,不能没有前景广阔的教育体系。新问题在于,学生的学习是靠国家预算,还是商业基础。他号召高校校长讨论招收外国大学生新问题,并着重强调独联体国家的大学生教育及其专家的培养新问题。首先瞄准独联体国家的教育市场被普京总统列为是绝对首要的任务。[7
俄罗斯首先加强了对独联体国家留学生教育市场的开发,确立了国际联合办学的新思路。(同样值得我们中国教育界反思的是,我国和俄罗斯有着优越的地域优势,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令俄罗斯瞩目,教育水平和质量正逐步被世界认可,俄罗斯学生在其国内学习汉语的势头看长,非凡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我国教育收费和生活消费水平远低于欧美国家,但我们却没有把吸引俄罗斯留学生的教育市场开发新问题重视起来。)
(五)加快和国际教育市场接轨的进程
俄罗斯的一些高校为了和国际教育市场接轨和普及大众化高等教育,也开始实施学分制。在国际教育实践中,学分制在美国大学广泛推开。从1988年起,欧盟成员国为加速欧洲教育的一体化进程,开始在成员国内的145所大学普遍实施学分制。学分制保证了大学生稳定地接受高等教育,它已成为欧洲教育结构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到2000年已有一千多所欧洲大学推行了学分制,并以此作为大学之间交流和合作招生的依据。俄罗斯的高等教育在向国际化迈进的同时,正在建立科学的学时计算转换机制,已经多次专门组织俄罗斯高等职业教育学分制体系实施新问题研讨会,交流学分制经验。科学的学时计算转换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大大地推动了俄罗斯和国际教育市场接轨的进程,为本国学生在国外大学继续深造铺平了道路。
- 上一篇:乡镇综合应急演练总结
- 下一篇:新土地法土地征收补偿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