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合作社经营模式范文

时间:2024-02-01 18:10: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合作社经营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合作社经营模式

篇1

关键词:农村合作社;问题;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501188

1 我国农村合作社发展面临的问题

1.1 服务管理意识淡薄,业务能力差

目前,我国农村合作社发展状况良莠不齐,在人员的配备上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管理和服务的不到位。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业务培训,文化水平、业务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格格不入,无法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我国农村合作社的发展需求。在农村经济环境下,服务意识淡薄,农村和农村合作社之间缺乏主动的沟通,农村对于农村合作社的信任程度不高,导致了农村合作社的业务能力差,相对的经营效益少,无法实现和农村经济的共同发展。

1.2 业务范围狭小,合作形式单一

我国农村合作社的组织形式非常的单一,业务的范围非常的狭小,在业务的创新和拓展能力上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以农户为主体,实现农户和公司、农户和企业及合作经济组织等多元化的组织形式的实现,不应该局限在狭窄的行业和地域范围内,忽视了农村合作社的功能性的发挥。在产业经营模式上,农民也只是停留在生产的层面上,缺乏技术、资金等保障和支持,农业产业创新能力不足,农民在处理利润分配,资金运作等问题上缺乏自,农村合作社没能体现对农民利益的保障,这些问题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3 法律制度不完善,保障机制缺失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农民的利益需要保障,农村合作社的发展需要实现规范化。但是在农村合作社的相关法律政策措施问题上仍旧存在很大的漏洞,法律法规在农村合作社制度规范问题上存在法律空白,农村合作社在农村的发展环境并不稳定。农民对于农村合作社的信任程度不高,这就造成双方合作取法有效的约束和监督。在竞争条件下如果出现了不合法、不规范的现象,农村合作社和农民的利益都会受到很大的损失,因此,制定完善的法律规范,实现立法监督管理,对于农村合作社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我国农村合作社发展对策分析

2.1 创新服务和管理模式,吸引广泛的信贷资金

专业性的人才是农村合作社发展的重要保障,提升农村合作社的管理能力,选拔具有高素质的较强业务能力的专业性人才,提升农村合作社的管理水平。加大农村合作社的宣传,例如,吸引广泛的社会关注,以业务和服务的创新带动社会企业单位和农村的合作的积极性。以完善的管理机制和高效的服务内容,吸引信贷资金,降低经营分享。以信贷优惠、降低贷款利率,简化操作流程、调整信贷期限等优惠政策来吸引投资,实现农村合作社的创新发展。

2.2 拓展业务合作范围,实现商业化营运模式

鼓励农村合作社进行自主运营,鼓励农村合作社实现股份制的管理形式,降低对企业的依赖性,按照入股的多少来决定分得的利润多少,提升农村的参与的积极性,明确在土地使用和收益分配上农民的参与性,以透明的、公开的管理模式推动农村合作社的商业化的运营模式。推动农村合作社突破行业间、地域间和产业间的活动范围,灵活的实现合作形式,间接地带动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的发展建设,体现农村经济的产业特色,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实现更加长远的发展规划。

2.3 推进立法监督管理,维护良性的竞争环境

农村合作社想要实现更长远的发展必须要从内部的管理和外部的监督出发,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和法律规范,形成内外的合力,完善农村合作社的制度体系的建立。注重农村合作社的公开化和公平性的竞争环境,以立法为保障,实现良性的竞争参与,维护农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在内部的管理上进行严格的规范,增强农村合作社的抗风险能力。充分的考虑到市场因素和农村的发展需求,注重细节问题,尽可能的避免在管理上和法律监督上存在的漏洞,为农民的利益实现作出充分的保障,维护农村经济稳定的发展环境。

3 结 论

综上所述,农村合作社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立足于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对新农村建设的有效促进,以现代化的经营和管理模式,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准确的把握市场的经济规律,实现政府、企业和农民的合作发展,体现农村合作社的功能性的发挥,以法律为保障,以制度为监督,以利润为导向,实现长远的经济规划,为农民带来更多的经济利润,实现农村经济,农业建设的科学发展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龚欣一.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政策建议[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09):38-41.

篇2

一、苏州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的经验

苏州以较小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高的城乡文明程度、较完善的城乡公共服务保障体系,使城乡一体化水平居于全国领先地位。

构建以城乡一体化为宗旨的城乡利益协调机制。改革实践中,苏州市政府站在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按照集约、智能、低碳、生态和可持续的发展要求,制定城乡一体的发展规划,通过建立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以及跨部门综合办公室,改变“管城的不管乡、管乡的不管城”的二元管理体制,使土地利用、城镇布局、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专项规划有机融合、协调一致。

健全以“三集中”为特征的城乡利益生成机制。目前,苏州建设用地占陆地面积已超过40%,从生态和宜居角度看,粗放式增量扩张的路子难以为继。为此,苏州通过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即“三集中”,引导乡村工业和农业实现规模经营以获取规模效益,引导农民集中居住以节约土地资源,拓展发展空间。

形成以“三置换”为导向的城乡利益交换机制。在改革过程中,苏州积极引导农户把集体资产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农村住房置换成股份合作社股权、城镇社会保障和社区住房,即“三置换”,并参照市场原则,形成利益交换机制。通过该机制,最大限度地使农民摆脱土地、农村住房、集体资产的牵A,提升农村资源的“动能”。

建立以服务均等化为内涵的城乡利益保障机制。目前,苏州已建立起城乡一体的交通、通信、供水、供电、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基础设施体系;已建立起集党员活动、就业社保、商贸超市、卫生计生、教育文体、综治警务、民政事务、环境保护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已实现城乡低保、养老和医疗保险的“三大并轨”,成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典型示范区”。

二、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滞后。在上述所分析的“三集中”所涉及的产权中,除置换后的房屋产权完整外,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资产所有权均表现为“权能”不足。这就使得农民手中的“股权证”,仅有表决权和分红权,不能抵押、担保和转让,没有“用脚投票”的权力,存在较大的“委托―”风险,无形中增加了行政成本,也使“集中”的效率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农村合作组织治理低效。截至2013年底,苏州共有各类农村合作组织4168家,持股农户比例超过96%,村均集体收入达到650万元。然而,调查显示,这些合作组织也存在着诸多的发展桎梏,如分红水平不高,分红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太低,影响了合作社凝聚力;超过90%的合作社经营管理层与村“两委”有叠合,这种叠合虽在短期内可提升农村基层组织执行力,但从长期来看,并不利于合作社成长,导致治理结构虚置,形成新的“政社不分”,制约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城镇社区管理不够健全。目前,苏州镇域常住人口规模一般在15万~30万之间,经济总量堪比内地县级市。虽然苏州正试点“区镇合一”,但其仅限于将开发区经济管理职能与镇的社会管理职能合并,并未真正突破“镇”建制束缚。另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失地农民为主的新型社区大量涌现,大量撤并村进驻同一社区。这一方面会导致新型社区自治与撤并前村民自治在衔接方面存在困难。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原村集体财产在分割、继承、管理等方面出现较多的管理漏洞。

三、深化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建立产权交易市场,实现资源配置优化。明晰产权归属,顺畅产权交易,是确保农民权益,发展农业组织,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对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集体资产所有权要在“确权”的基础上,赋予其抵押和担保的权能,并在此基础上,可探索性地建立县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这一方面主要是允许农村产权在村镇内部的有偿转让以及在资产市场上的有效交易,确保农民手中的土地及相关资产能够实现其应有的市场价值。另一方面,对于零碎的产权,可在健全保障的基础上促使农村产权适当集中,以此促进资源能够集聚在最有效率的使用者手中。通过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借助市场的力量,可以激活各农业合作组织完善内部治理结构,进而有效推进城乡一体化。

培育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现代化的农业经营主体,是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主要推动力。这方面可借鉴荷兰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经验,通过大力发展基于家庭农场的农业合作社来增强农业经营主体的自营能力。对此,可结合苏州实际,建议重点扶植和培育千亩规模以上的家庭农场,并适时出台《家庭农场法规》,为家庭农场经营提供相应良好的法制、税收、资金、装备等条件,并规定家庭农场承租经营期不宜少于10年,适时推动家庭农场之间的专业合作。同时,要理顺家庭农地与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关系,即家庭农场主要负责农业生产日常管理,而合作社主要负责加工、技术和服务等,努力形成以承包经营权入股组成土地股份合作社和专业合作社,并通过聘请职业经理人,将土地(林地)招标给家庭农场耕种,努力探索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有效路径。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加快城乡一体融合步伐。据统计,2013年苏州市农民人均收入为21569元,其中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占比分别为64.23%、21.16%、7.61%和7.0%。在此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主要由市场决定,一般而言,只能通过长期的教育投资慢慢转化为农民现实收入增长;对于家庭经营性收入,政府可通过采取加快城镇化步伐,拓宽农民经营内涵,提高种植、养殖平均经营规模等方式,多管齐下地实现经营性收入的快步增长;对于财产性收入,政府可通过政策规定和审计督查等方式,确保农民合作组织能将当年盈利的60%用于分红和返还社员,确实提升农民福祉。同时,为避免失地农民“上楼万事愁”,所有新型社区都应提供良好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公民素质教育等,以此构建社区终身教育体系,增强农民收入获得能力和现代社会适应能力,加快城乡融合。

实施政社分离,统筹协调村社组织自治关系。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人口会逐渐进入新型社区,但村集体的经济利益和原村民的自治组织在此过程中可能会依旧保留和存在。为改变这种“政社不分”的传统村社治理方式,在构建和推进新型社区时,特别要注意统筹社区自治与村民自治的关系。对此,可建议将原村自治组织改造为经济组织,而社区组织则维持其社会管理服务职能,目的在于实行政社分离的管理模式,给予村组织充分的经济自治权。在该模式的引导下,在不断提升村组织发展活力的同时,社区组织应为其提供多方面的服务保障,积极改进村组织的管理方式,带动和推进村组织的现代化进程。借助统筹村社组织发展关系的契机,在优化村社组织治理结构的同时,努力探索基层政府行政管理与群众自治有效衔接的多样实现形式。

篇3

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的报告

××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尝试,近一年多来得到较快的发展,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注入了新的动力,在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及基本情况

××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同全国一样由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三种形式组成,发展分为能人领办型、企业带动型、政府创办型三种模式。至今全县有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拥有会员余人,社员人,其中专业技术协会个,专业合作社个,综合服务社个,主要发展产业有五倍、黄牛、茶叶、乌鸡产业,主要经营茶叶产品加工、农副产品流通、农资供应、商品黄牛、商品乌鸡、鸡苗供应等。这些合法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进程,推动了农民市场组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形势急剧变化,我县部分农民、能人、加工企业渴求致富的新门路,寻求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品种以及相关的技术、信息服务,寻求先进的生产管理、市场营销、抵御市场风险的新模式。因此,我县出现了自发、自主、自愿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的良好态势。早在年前牛寨新华成立过五倍子专业协会,也是全县××年前唯一的一个专业合作组织,因市场等各种因素,现已名存实亡。在××年盐津宏发农副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带动组建了“××乌鸡专业协会”,重新拉开了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序幕,紧接着县供销社创办了“农副产品流通协会”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今年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对自发、自愿要求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地区进行指导和帮助,建立了程序合法、手续完备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个。这些合作经济组织分别是:兴隆乡蒿芝村创办的“养牛专业协会”;兴隆乡远江黄牛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带动型“大田村养牛专业协会”;普洱供销社茶厂带动型“串丝乡龙溪茶叶专业社”;盐津乌鸡协会和宏发农副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带动型个乌鸡专业合作社,即:牛寨胡家湾、牛寨包谷厂、兴隆灯草田、盐井田坝、庙坝大坝专业合作社;滩头乡能人领办型“新田村农资综合服务社”。这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特色产业的良性发展,促进了科技进步,对增加农民收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全县个合作经济组织也有部分初见成效,促进了产业的发展。今年,盐津县乌骨鸡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在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和帮助下,采取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路子,形成生产销售一体化的服务格局发展乌骨鸡产业。在个多月的时间里,相继成立农民自发组织的农村乌骨鸡专业合作社分社个,申请入社会员人,通过讨论,批准入社会员多人;培养小鸡孵化户户,每户年可孵化小鸡至万只;建立盐津生态乌骨鸡县外销售点个,分别是重庆、昆明、宜宾、昭通。通过盐津乌骨鸡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和引导,盐津乌骨鸡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年全县年养鸡万只,今年—月,全县养鸡万多只,比去年全年养鸡增加多万只。乌骨鸡产业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今年以来,成立农村养牛专业技术协会个,起到了发展农村产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丰富的草资源和大量被浪费的植株桔梗,促进了黄牛产业的发展。已取得了明显成效。××年月蒿芝村“养牛协会”成立以来,发展会员名,产生了《协会章程》。成为盐津县第一个真正由农户自发组织的养牛协会,该协会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建成一个冻精改良站,现已配种头,有的已经产仔,且效果明显。通过该协会的引导,已有个会员从大田中心牛场引进西门塔尔牛头,一部分会员与大田中心牛场实行利益分成饲养良种牛,该种牛长势喜人且肉质优良,已逐步得到大家的认可。目前,蒿芝村黄牛存栏达头,产值近万元,年增长,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串丝农村专业合作社成立后,使近亩失去管理的高标准良种茶园得到科学的管理,新田村农资综合服务社,解决了该村农资难的问题,社员和农民十分满意;其他协会目前正在发展中。通过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生产的产品不愁销路,利益有了保障。

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运作方式

今年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在促进产业化,推动农民市场化组织程度、增加农民收入上初见成效。在我县农业生产水平不高,产业不强不大、农民市场组织程度低,导致农业增效不高,农民增收难的情况下,探索到一条创新农业的有效途径。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走协会专业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新型经营模式,把产、加、销联为一体,整合企业与农户,集中力量面对大市场,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提高农民市场组织化程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就有希望。通过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章程,用制度引进先进的使用技术,达到农业产业规范化生产、规模化管理、规范化发展,走良性发展轨道,实现利益双赢、共受益。

(一)规范管理。兴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需要具备一的基础条件,坚持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

⒈有明确的发起人和一定数量的成员。凡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同时鼓励机关干部、农业技术人员带头创办和参与农村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活动。均可以发起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凡从事同一专业生产经营者不受行政区域限制,都可自愿加入,但其专业技术协会不少于人,专业社和综合服务社成员一般不得少于人。

⒉有共同的专业生产经营项目和具体的合作内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围绕某个农产品专业生产经营项目或产品组建,在购销、加工、储运、信息、技术等环节开展互助合作,确定适宜的项目作为合作的载体,通过项目的组织实施,使成员的共同经济需求得到满足。

⒊有比较规范的合作经济组织章程,内部管理制度。章程和相关制度要结合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实际来制定。

⒋有一定的经营要素基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了向农民提供服务和参与市场竞争,需要具备一定的资金、技术、设备以及土地、建筑物等经济要素。合作经济组织建立所需资金,可以通过收取会费、接受捐赠、政府资助、经营收入、利息及其它合法收入取得。参与合作的成员可以土地等经营要素以及其他自行商定的方式筹集经费。

(二)加大扶持力度。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弱势群体为解决自身困难,改善自身处境而成立的合作组织,必须加大扶持力度。

⒈加强合作经济组织基础设施,营销网络及示范点建设,积极引导企业、能人参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项目和科技推广项目,经论证筛选后,优先纳入各级政府农业开发、扶贫开发和科技开发项目,实行扶持,享受农业开发、退耕还林、整村推进等各项政策。农村金融部门加大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信贷支持,扩大农户小额贷款。

⒊涉及农业支柱产业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符合条件的,地方财政给予贴息贷款和扶贫贷款倾斜。

⒋相关部门整合项目、资金、人才、技术、信息,加强沟通,强化政府服务功能,同时,在不改变资金投入的情况下,集中资金专项用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⒌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农产品运输检疫,减化手续,按国家规定标准减半征收,符合条件的享受“绿色通道”待遇。

⒍对直接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销售自产的农产品,按照《增值税暂行条例》等有关税收法规规定,免征增值税。

⒎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初加工所得收入,暂免征企业所得税;对社员分得的红利,免征个人所得税。

⒏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因生产经营需要,需征占用土地的,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用途前提条件下,优先办理用地手续。

⒐适当放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注册登记条件,同时,注册登记、年检只收取工本费。

⒑任何部门和单位都不得挪用或平调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资产,不得乱摊派,乱集资,乱收费。

⒈新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政府给予每建一个元筹建经费补助。

三、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作用

一是通过组织技术培训和引导示范,促进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普及推广;

二是通过闯市场、组织产品销售、解决卖难的问题,增强农民群众的商品经济意识,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三是通过引进开发和推广,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结束和优势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四是通过为农户提供生产管理技术和农资、产品购销综合服务,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五是通过协会与会员之间的利益联结,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政府职能和领导方式的转变,使协会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四、存在困难

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虽然发展势头较好,但还处于初级状态,管理粗放,发育不充分,发展不平衡,也不很稳定。目前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五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是有的合作经济组织规章、制度不够完善,活动比较松散,组织能力较弱,内部管理不够规范。

二是缺乏应有的政策支持,在其登记审批、市场进入、土地利用、产品流通、信贷、税收、企业扶持、资金等投入方面没有相关的优惠政策,发展后劲不足。

三是合作经济组织领导及成员的整体素质不高,接受新事物难,管理和协调能力差。

四是初具规模小、层次低,连接不紧密,市场竞争力弱。

五是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市场组织化意识不强。

六是部分相关部门对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重视不够,把合作经济组织看作是单纯的协调组织,认为作用不大。

五、进一步推进我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建议

⒈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推进我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工作力度。我县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传统农业仍占主导地位,农业基础薄弱,生产方式落后,产业结构单一,农民的市场组织化程度低,这一切需要深化农村生产方式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农村合作经济这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正是顺应农村改革的最好组织形式。各乡(镇)党员、政府从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认识发展农技协的重要性,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切实加强领导。建议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成立工作机构、加强协调、定期研究、明确职责、形成科协、农业、供销、民政等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做到引导不领导,帮办不包办,扶持不干预,推动不强迫。本着先发展、后规范、再提升的原则,使我县各类农技协会数量上、规模上、质量上有所发展和提高。

⒉优化政策环境,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为农村合作经济发展营造更宽松的环境。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强化政策支持。尽快研究制定出一个鼓励扶持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意见。凡兴办农村合作经济的,可否享受国家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技推广、乡(镇)企业和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对兴办农村合作经济、在其登记、审批、市场进入、土地征用、产品物资流通、信贷等方面尽可能降低了门槛,放宽条件限制。在税收上,对围绕会员的生产和销售从事的服务活动,享受民营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二是加大资金技术力度。适当安排专项扶持资金,用于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等部门在农业科技推广费、科技实验、示范和推广“三项”费、科普专项费上应给予一定支持,让其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服务的社会功能。并鼓励社会工商企业参与农民合作兴办农村合作经济,形成多元化支持合作经济发展的新机制。三是确立农村合作经济的合法地位,依法保护农村合作经济及会员的合法权益。

⒊强化管理职能,加强对农村合作经济的管理和引导。一是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和“自愿入会、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原则,帮助农村合作经济建立健全以章程为中心的各项民主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会费收取及使用制度、理事会议制度、内部领导制度等,明确会员的权利和义务,领导职能和责任;二是要完善协会的利益分配机制,处理好农村合作经济与会员、与公司、与公司个人所办实体等各方面的利益分配关系,充分调动会员的积极性。

篇4

关键词:供销合作社 深化改革 农村主渠道作用

随着农村流通业市场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供销合作社旧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流通主渠道作用力减弱,在一些地方还比较严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供销合作社必须进行战略性选择:面向市场,深化改革,引导农民、企业成立经济合作组织,建立各类专业协会,发展经纪人队伍,直接为农民提供生产、营销、信息、技术、培训等服务,从而全方位、多途径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切实充分地发挥农村流通主渠道的作用。

供销合作社振兴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之前,供销合作社曾有着遍布农村、贯通城乡的组织系统和经营服务网络。其职工队伍长期生活和工作在城镇农村、熟悉农村情况、与农民感情深厚,在促进城乡物资交流,搞活农村流通,助农增收和为农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壮大和繁荣农村经济中担负着重要任务。然而随着流通业市场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供销合作社的农村流通主渠道作用减弱,一些地方甚至停业瘫痪。供销合作社旧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逐渐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以至束缚农村经济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导致网络失缺、队伍涣散、市场丧失,越是农村经济活跃、发展相对较快的地方,其程度越为严重。因此带来了新的问题:农村流通业商品结构偏向利润较大商品、商品质量检查部门和单位检查不够、卫生条件不能令人满意、网络布点嫌贫爱富、价格秩序难以规范、商业道德教育缺乏等等。这警示我们,供销合作社的网络、队伍、作用已不是从前,处于低落态势,流通民营趋势方兴未艾但问题较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亟待供销合作社努力振兴和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同民营流通网络相互借重、相互促进,共同壮大和繁荣农村流通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供销合作社应该做出战略性的选择:坚持以农为本,改革旧的管理体制,改变旧的经营机制,面向市场,引导农民和农业企业成立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各类专业协会,发展经纪人队伍,直接为农民提供生产、营销、信息、技术、培训等服务,从而全方位、多途径参与农业生产经营。

供销合作社振兴的机制选择

供销合作社在低落中振兴,进而发挥农村流通主渠道作用,首先要有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这一方面要求各级政府要把供销合作社工作纳入“三农”工作范畴,积极支持各级供销合作社参与农业产业化、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工作,认真研究和积极解决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在项目安排和工作经费上要予以倾斜和支持。另一方面,供销合作社自身必须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深化改革,转换机制。深化改革,转换机制,不仅包括供销合作社企业、基层供销合作社的改革,也包括加快各级联合社改革。

供销合作社企业改革,应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加快社有企业之间、社有企业与系统外企业合并、重组和联合。同时,应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创新企业经营机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运作。基层供销合作社改革,应加快民主办社、开放办社步伐,以合作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实现基层社产权多元化。结合小城镇发展布局规划,调整优化基层社布局,对长期亏损、丧失服务功能、资不抵债的基层社,要按照有关政策,在妥善处置资产、安置人员、清偿债务后予以破产或撤并。县级供销社还应加强和改善对基层社改制后剩余资产的管理和经营,防止社有资产流失。各级联合社改革,应强化联合社对成员社的指导、协调、监督和服务职能;抓紧理顺社企关系,实行社企分开,建立社有资产管理机构,完善社有资产监管运营制度,确保社有资产保值增值。

供销合作社振兴的经营方略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供销合作社振兴和发挥主渠道作用,经营方略必须有大的转变,这也是供销合作社自身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供销合作社应把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积极探索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引导和帮助农民走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子,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在农业产业化的链条中,凡是能够参与的环节、能够采取的办法和措施、能够发挥作用的途径,供销合作社及社有企业都要积极参与,大胆尝试。

加快发展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应把发展专业合作社作为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切入点,按照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印发的《农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和《农村专业合作社指导意见》的要求,紧紧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社,尽快扩大农村专业合作社的覆盖面。基层供销合作社应充分发挥和利用其资金、技术、信息、人才、设施、经营等方面的优势,坚持开放办社,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采取资本联合、劳动联合、科技联合、销售联合等方式,与农民和不同所有制形式、不同类型的经济组织,共同创办或联合兴办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社有企业也应根据自身实际,自办或与农民及其它经济组织联办专业合作社。各级供销合作社应切实加强对各级、各类专业合作社的管理,规范其经营活动,充分发挥其维权、服务、自律的作用,增强对农民的带动和服务功能。应积极鼓励和支持专业合作社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接,按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推进专业合作社的兴办、发展、壮大。

积极引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供销合作社应利用自身优势,为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搭建平台,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积极引领流通服务型、技术推广型、储运加工型、综合服务型等产权清晰、股权多元化、服务带动能力强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加强指导,搞好服务,鼓励和支持农村种植、养殖、加工、运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等牵头组建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产权关系为基础,以利益连接为纽带,积极探索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组成新的联合性组织,增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持续发展能力。

积极推进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经纪人协会的发展。供销合作社应根据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需要,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加快整合和改造现有农产品行业协会,积极发展各种新的农产品行业协会。坚持开放办会,广泛吸纳同行业各类组织入会,扩大实力,增强代表性。供销合作社应加强对各类协会的指导,提升协会的服务功能,加快协会的社会化步伐。积极培育农民经纪人,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加快组建农民经纪人协会,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中介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他们在搞活农村流通中的重要作用。

大力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科技示范基地,是供销合作社经营方略转变的关键环节。应围绕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这个中心,结合社属企业改革改制,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产权多元化为方向,通过兼并、改组、改造、联合、重组、租赁等多种形式,整合资源,大力培育和发展一批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地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面提升龙头企业的经营规模和带动能力。应有一定比例的企业分别达到国家级、省级和全国供销总社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标准。供销合作社还应按照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组织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围绕果品、蔬菜、棉花、茶叶、蚕桑、药材等优势农产品,积极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创办科技示范基地,实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辐射和带动农民发展绿色农业、环保农业和品牌农业。

供销合作社转变经营方略,也应积极参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组织开展农民培训和劳务输出工作。供销合作社特别是基层供销社,应按照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的要求,大力发展村级综合服务站、庄稼医院、科技服务站,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完善服务手段、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同时,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组织开展农民实用生产技术和营销知识培训,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尤其应注意做好对农民经纪人市场经济基本知识和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不断增强他们诚信、守法经营的意识。

供销合作社现有的各类学校,应根据市场需要,面向农村富余和城镇新增劳动力及下岗失业人员,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城镇新增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和再就业,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劳务输出,帮助农民发展有利于就业、增收和学习技术与经验、开阔眼界的劳务经济。

以供销合作社为依托的新农村流通网络建设方案

迅速发展的先进的现代流通方式,对供销合作社传统流通方式带来严峻挑战,也为其创新发展带来良好机遇。供销合作社应顺应当前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的发展,以建立高效、畅通、有序的现代流通网络为目标,整合经营网络,转变经营观念,创新经营方式,在构建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中提高服务水平。

加快现有经营网络的整合是构建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的基础措施。供销合作社可依托现有龙头企业,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加快现有经营网络整合,培育具有较强资本运作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流通集团。进而,充分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立足茶叶、棉花、果品、烟花爆竹、再生资源等传统优势业务,积极引进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快经营网络的战略性整合,逐步形成上联市场、下联农民、统一配送、规模化经营的网络体系。

加快基层网点改造步伐。村级综合服务站、庄稼医院、科技服务站以及基层社的“双代店”、综合商店是供销社为“三农”服务的前沿阵地,应加快改造步伐,以农民小买小卖不出村、大买大卖有依托为目标,积极引进连锁、配送等新的经营业态,实现与龙头企业、现代流通网络成功对接,真正成为农副产品收购的前沿和日用工业品销售的终端,方便农民,服务农民。

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可根据当地城市及小城镇建设规划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经营服务设施和闲置场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参与农村市场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以供销合作社的农贸市场为基础,批发市场为骨干,综合市场与专业市场相结合的农村市场体系。必须不断完善农产品产地市场、集散地市场和中心城市销售市场三级市场网络,搞活农产品流通。应搞好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

协调和配合物价、农业等部门,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的开发采集、加工整理、分析预测和工作,抓紧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经营大户提供准确、及时、有利、满意的市场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张绪昌,丁俊发主编.流通经济学.人民出版社,1995

2.金盛先著.农村经济探索.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篇5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种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展现,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提高了农民及各类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增加了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一定程度的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推进了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适时推广农业科技的同时,也能适时开拓市场,拓宽各类农副产品的市场销路,为广大农户解决产品销路。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多是由头脑灵活、信息灵通、产销大户的农民建立创办的,在农村被称为“能人”。他们在多年的贩销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与众多的客户,很好的解决了一家一户找销路、找市场、农民卖粮难、卖农产品难的实际问题,为农户解诀了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专心做好农业生产。同时,合作社成员间互通信息、互相交流,根据市场需求特点,及时调剂余缺,使各类产品及时销往各地,扩大了市场范围,拓宽了市场销路,增加农民收入,有效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将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为以合作社、公司、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一改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改变农民在市场上的弱势地位,促进农业生产向规模化发展。在专业合作社中,农民相互学习、交流,相互帮扶,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认真研究市场信息,增长农民的见识,提高科技生产水平。在党的各项惠农、富农政策的扶持下,发展一批具有特色的地方性产业,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销售成本,使广大农民得到实惠、见到效益、坚定发展信心,提高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业生产抵御风险的能力。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存在着不确定因素,如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等,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生产经营方式,由于资金、人员等因素,抗风险能力较低,无论发生哪类风险,都会造成巨大损失。而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全程化、系列化服务,制度化管理,“统一供应、统一标准、统一收购”。呈现风险共担,效益共享,最大程度降低了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类风险的发生、发展,减少损失,确保合作社成员的收益。

      二、发展专业合作社的必要性  

(一)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通过专业合作社来助推。近几年来,我乡突出农业以“农”为本的理念,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大力夯实基础、成效不断显现。通过不断调整种植业结构,农户除种植水稻、包谷、蚕豆等常规农作物外,部分农户积极进行魔芋、辣椒、百合等经济价值较高作物的种植。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农业科技的推广、产品销路的解决和经济效益的体现,这些可以通过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来实现。

(二)我乡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已具备一定基础。目前,我乡扶持发展的专业合作社达12个,初步实现了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的成效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  

三、如何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

1、提高认识,加大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我们要充分认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是创新经营体制,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内在要求;是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的有效途径。要利用多种宣传途径,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群众的合作理念和依法办社的意识,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营造有利的环境氛围。

    2、加强指导,规范运作,促进健康发展。

    要积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和规范建设提供政策指导服务,帮助农民建章立制,制定好符合当地实际的合作社章程,建立民主管理制度,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健康发展。

    3、加大扶持,搞好服务,改善发展环境。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建初期,要给予一定的扶持,帮助合作社做强做大。要主动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政策、市场、科技等信息服务,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改善发展环境。

篇6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包括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是指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民为了维护和实现共同利益,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近年来,我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发展,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2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8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还处在探索阶段,存在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内部管理不规范、运行机制不灵活、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制约着我州农村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农业经营方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快培育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有利于加强农业技术和信息交流,促进农户与龙头企业联结,实现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有利于落实国家扶农政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降低农产品生产经营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各县(市)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我州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心,切实把培育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这项工作作为农村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切实抓出成效。

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为目标,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围绕当地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兴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府扶持、部门指导、市场运作”的思路,规范提高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水平,积极创办新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农村生产经营组织的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二)基本原则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是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切实保障农民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保护农民的生产经营自和家庭财产关系。二是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选择,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管理制度,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三是坚持多形式发展原则,要立足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根据农民的合作要求和市场需求,积极鼓励和支持多主体、多形式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四是坚持示范引导的原则,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通过试点示范和典型引导,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五是坚持增加农民收入的原则,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成员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千方百计实现组织成员利益的最大化。

三、目标任务和年度计划

(一)目标任务

1、围绕我州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和主要生产基地普遍建立起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目标,到20*年,全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在2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发展到*4个,加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超过30%。通过几年努力,力争使全州每个县的优势产业至少有一个合作社,从事优势产业生产的专业大户基本上加入合作社,每个乡镇或每两个乡镇至少有一个合作社;全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统购统销的农业生产资料和投入品占成员总使用量的30%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0%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农产品的数量占成员生产量的30%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较非成员增收320元以上。

2、各县市、州级农业、畜牧、林业等业务部门要围绕中药材、双低杂交油菜、马铃薯、奶业、林果等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和优质农产品,结合各自的业务实际,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每年引导组建3—5个示范性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近1-2年内,积极协调组建由农户、种养大户、企业参与的马铃薯产业、油菜产业、肉牛产业、肉羊产业和奶业产业等跨县界、跨区域的州级行业协会,依次推动我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有序发展。

(二)年度计划

20*—20*年,全州特色优势产业和主要农产品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覆盖率、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较非社员增收分年度任务目标如下:

*

四、发展重点和建设内容

(一)发展重点

一是重点围绕马铃薯、畜牧、林果、玉米、双低杂交油菜、中药材、蔬菜、花卉、现代制种等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产业,重点加快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和完善现有的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提高优势产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二是围绕农产品流通,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引导农民建立农产品生产销售一体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疏通和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鼓励有条件的合作社开展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三是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从培植市场主体、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交易地位的角度,加快探索其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协同发展的有效机制,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与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相匹配。积极协调有销售渠道、生产技术、加工实体、资金实力和开拓创新精神的专业大户牵头,联合农民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协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牵头,建立“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四是围绕科技兴农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适时引导同一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组建联合社,实行跨区域、集团式发展,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推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组织格局的形成,实现“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的目标。五是积极推进规范化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指导和协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利益保障机制、民主监督机制和内部积累发展机制,不断壮大和发展经济实力,逐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二)主要建设内容

1、积极引导,促进共同发展。我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处在发展初期,各县(市)要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民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义、目的和作用的认识,真正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作为深化农村改革、优化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件大事来抓。各有关部门要从我州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密切配合,齐心协力,采取多种措施办法,发展农村技术协会、专业协会、营销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成互相促进,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2、规范管理制度,健全发展机制。制定符合本专业合作社特点的章程,章程要有全体设立人签名或盖章。合理设置组织机构,制定适合本组织成员特点的成员(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选举产生理事会、监事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由理事长或者理事会负责,理事长或者理事可以兼任经理,也可以聘任经理。合作社要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机制,建立经常性的民主议事制度,定期召开社员大会,合作社的重大事项应有社员(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实行一人一票制,保证每个成员平等参与管理和决策的权利,增强社员的民主管理意识。

3、规范服务内容,实行产业化经营。统一组织农业投入品的采购、运输、储藏和供应,努力降低生产成本。统一制定和实施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逐步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检验监督等制度。统一开展技术培训,提高社员生产技能和素质。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提高规模效益,降低交易成本,切实解决一家一户的“卖难”问题。

4、规范财务管理,实行财务公开。一是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要求,建立健全合作社账簿,实现财务公开,定期审计,接受社员的监督。二是规范社员账户。合作社要为社员设立账户,记载社员出资、公积金份额以及与合作社交易情况,以此作为界定私人产权、社员利益分配、社员退社和承担责任的重要依据。三是会计人员要持证上岗。监事(监事会)负有财务监督职责,重大财务活动要通过社员大会进行决策。

5、规范盈余分配,密切利益联结。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每年的盈余按成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量(额)返还给社员,实现利益连接从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收益归全体成员所有,逐年增加盈余返还的比例。至20*年底,重点扶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实现盈余返还,从经济上兑现合作社的原则和办社目的。

6、健立营销体系,发挥品牌效益。要牢固树立市场观念,完善市场营销体系,掌握市场信息,拓展农产品销路。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品牌理念,开展统一包装、统一注册商标,统一组织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绿色食品、林产品等质量认定认证,创建名牌产品及著名商标,提高市场知名度。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超市、物流配送中心、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营销网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支持力度,落实扶持政策。从20*年起,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见》精神,把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纳入公共财政支农范围,州县(市)财政每年要分别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扶持资金,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并逐年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投入力度。财政扶持资金主要用于开展试点示范,培育典型,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推广。各级政府还可在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中切出一块,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对运作规范、带动面大,列为省、州、县试点示范的典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州县(市)财政分别给予开办经费和工作经费补助,以点带面,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同时,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对中央和省上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抓好落实。

(二)严格资金管理,确保发挥效益。一是州县(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管理办法,实行项目管理。根据每年制定和下发的项目申报指南,指导本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逐级申报项目,并进行严格审查论证。对符合申报指南的本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章程规定,经过民主程序,如实填报项目申报书,当地县级农业主管部门要积极进行指导,确保申报书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增强项目实施的有效性、操作性和科学性。二是实行财政扶持资金报账制,对省上资金投入和州、县专项资金,项目实施单位根据批复的建设内容,提出用款计划并附报账凭证,经州级或县级农业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由县财政部门拨付使用,资金要专款专用、不得挪作它用。

(三)坚持多元推进,努力扩大合作经济组织覆盖面。积极鼓励多主体、多类型、多层次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建主体上,鼓励种养大户、购销大户、农技推广部门、基层供销社、农机服务大户、农村能人、乡村干部等单位和人员利用自身优势牵头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龙头企业在农产品加工、技术、资金等方面优势,进行产销各方面的合作。在组建类型上,重点围绕特色优势产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规范发展与社员利益联结较为紧密、具有销售功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具备条件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辅导改制,申报登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使之在市场竞争、带动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狠抓试点示范,全面推进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各县(市)农业、农经部门要选择一批产业特色优势明显、有一定基础、不同产业和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试点。建立省、州、县三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体系,重点指导、扶持和培育一批产权明晰、机构健全、利益联结比较紧密、服务作用较好的合作社典型,以点带面,引导全州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

篇7

[关键词] 农村、抽水效应 贷款 区域合作 纵向一体化

一、“抽水效应”

“抽水效应”形象的比喻了资金从农村流向城市等发达地区的经济现象,主要表现为“存易贷难”、“金融机构对农业贷款所占比重低”以及“以高利贷为代表的民间资本盛行”等。造成抽水效应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市场规律、经营风险及宏观政策三个方面。农业在我国属于弱势产业,近10年间,我国GDP结构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了10多个百分点, 相应第二、三产业上升10多个百分点,其生产具有经营分散,成本高,风险大,收益率低等特点。受利益驱动,设立在农村的金融机构不愿将资金投入到农业生产与建设中去,而是将大量从农村吸储的资金通过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邮政储蓄系统三大渠道投入到回报率高、风险低的行业和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使大量农村资金“非农化”,加剧了农村信贷资金的供需不平衡。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所提供的贷款数量之和仅能满足农村10%的贷款需求,除了64%的贷款需求由民间提供外,仍有26%的贷款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2001年~2006年间,仅从农村信用社流出的资金就由4677.98亿元增加到6723.7亿元,增幅达43.7%。向人民银行提交准备金、购买债券和资金拆出是三种主要的资金流出方式。因此,可以说现有的农村金融系统是将农村资金引流到城市的一个桥梁,是造成农村经济“失血”的无形杀手。政府补贴杯水车薪,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

二、农业信贷推行的困难与问题

农村信用贷款是指农村信用社基于农户信誉,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的贷款。该项措施本应对于缓解“抽水效应”,增加农业资金供本应起到积极的作用,但目前效果并不明显。

农业信贷推行遇到的主要问题与困难有以下几点。首先,农村金融机构自身条件有限,历史包袱沉重,业务水平不高,发展后劲不足。其次,农村的传统思想使得农民惧怕“负债生产”,加之办贷手续繁琐使得农民整体对于贷款热情不高。再次,贷款农户信用评价体制不完善,投资回收期过长,贷款管理成本过高。并且农民多为消费性贷款,生产性贷款需求不足甚至缺乏借贷载体。农民经营水平不够,导致还债率低。最后,大量金融机构从农村撤并,导致金融服务工具匮乏,“高利贷”卷土重来。

三、农村金融改革的主流思维与局限

目前,国内关于解决农村资金匮乏问题的主流思维是在政府政策扶持的基础上加快农村金融改革的步伐,加强农业金融体制建设,然后通过市场机制引导资金回流。具体的措施有:1、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相关部门的紧密配合;2、重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金融机构;3、完善贷款制度,调整利率,进一步扩大放贷范围;4、按照WTO 的宗旨和原则,适当鼓励和引导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市场;5、规范民间借贷行为;6、直接限制县域资金外流等。

以上提到的解决方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疏通农业资金回流渠道的作用,但从根本上来讲,我国小农经济的特殊性决定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完全由市场自发配置难以完成,必须由政府政策支持、引导和推动。农村生产力低下是一个普遍的世界性难题,在中国尤其严重。农业产出无法达到社会平均回报率,从而无法对资本产生吸引力,试图仅依靠“看不见的手”来调节农村资金流向近乎不可能。因此,农村金融体系的重构、贷款制度的完善等措施治标不治本,甚至一个更加完善的金融系统会导致农村资金更有效率的流出,可以说恰好起到相反的作用。而在农业产业不成熟的前提下,盲目引入外资的后果不但会阻塞本土资源流通,甚至产生破坏性的作用。因此,解决农村资金流向问题的根本不在于外部制度的成熟与否,而关键在于农业生产水平本身。

四、农业贷款的对象调整与新思路探究

那么究竟如何合理解决农村资金短缺的“抽水”问题呢?如何调整现阶段农村的生产关系以适应当前的生产力水平呢?针对以上几点原因,调整农业信贷的贷款对象,形成以村镇为单位的农村经济区域合作模式与开展“纵向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是目前最为可行的方案之一。

农村经济区域合作模式是指以村或镇为基本单位,由当地农民采用入股集资的方式自发组成生产性的互助组织,选举产生领导机构,然后以之为单位开展农业生产。从国际经验来看, 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平均利润率, 不可能依靠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模式来实现, 必须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提升生产单位的层次和规模。

纵向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是指政府放开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各个领域的限制,允许并鼓励农民参与到农业生产的上下游,逐步延伸产业链条,培育新的增长点,拓宽增收渠道。然后,农村金融机构以生产互助组织为单位,按其信用评级统一发放贷款,使资金回流农村,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最终拉动产业增长。

具体来讲,例如某村农民可以采取一人一票制,以一定金额作为入会费组建股份制生产合作社,通过选举产生领导委员会,对外统一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统一组织检疫与销售;对内开展农业知识讲座与技能培训,普及农业生产知识。对于有能力的合作社,可以开办化肥生产厂和农产品加工厂,提高产品的单位附加价值。合作社还可以进入包括设备制造、运输、零售、餐饮等其他与农业有关的领域进行经营,形成三大产业紧密结合,互相促进的局面。政府在这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与帮助扶持,例如采取免税或补贴政策,加大政策性银行的支农力度,重点扶持示范性农业等,同时适度引入竞争机制,保证农业产业稳步发展。此时,作为农村金融体系核心的农村信用社以生产合作社为单位发放贷款,不仅可以获得良好的收益,还可以极大的活跃农村金融市场,引导资金回流。

采取“区域合作”与“纵向一体化”经营模式的优势在于:首先,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个体农户由于缺乏知识技术或必要的培训,往往经营收益微小甚至亏本,采取合作生产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经营水平,增加农业产出,还可以发挥社会主义集体生产的优势,通过规模经济效应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增强农业生产的风险抵抗能力。其次,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减少了坏账可能。出于多种原因,农民在使用资金时不够谨慎以及还贷意识不强,而区域合作体制要求生产互助组织整体作为信用单元参与信用的评级与核算,使得资金应用效率提高,减少了出贷单位的坏账损失。在浙江省的部分农业试点中,信用机构针对合作社可以做到当天发放贷款且坏账率仅为0.6%。最后,大幅减低了贷款的管理成本。例如目前农信社、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小额贷款业务采用的是一家一户式的小农资金投入形式,贷款金额一般在1000~10000元之间,最高仅可以达到50000元。这一小额分散经营的模式使得出贷单位难以有效管理出借款项。资料显示,支农贷款每增加1500万元, 农户面要增加近1000户。采取集体借贷,统一核算的区域合作制度将使得这一过程变得简便,易于有效控制,且有利于农户联保制度的推行,从而促进贷款的回收与再发放。

需要注意的两点是:首先这两种经营模式的开展是相辅相成的,仅采取“区域合作制度”无法使得农业生产水平有所进步,农村生产力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提高。同时,不以合作经营为前提而允许农民自主经营其他涉农行业是极其危险的,不仅成功率极低,而且将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由此可见,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中国农村发展的大前提,在这个前提上辅之以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可以进一步稳固和促进发展。其次,区域合作模式中的生产合作社与上个世纪90年代的农村合作基金会有着严格的区别,目前乡镇体制改革已全部到位,政府行政机构不再参与其中,完全靠农民自发组织,自我管理,政府权力机关仅从宏观政策方面给与帮扶,而不直接参与具体经营活动。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目前农村资金外流的现象可以归结为农村生产力发展滞后,并且没有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与之匹配的问题,而并非由于农村金融体制不健全或市场化程度不够。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适应性角度入手,通过“区域合作”与“纵向一体化”的方式调整农业贷款对象,同步改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投资环境恶化,农业资金匮乏,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的农业现状。

参考文献:

[1]侯芳妮:从“ 抽水效应”看农村信贷资金短缺.财会月刊[J],2006年第3期

[2]袭磊滨:对农村资金严重短缺问题的思考.秘书之友[J],2003年第11期

[3]郭玮:城乡差距扩大得表现、原因与政策调整.农业经济问题[J],2003年第5期

[4]韩崇胜:发展农村金融业解决农村资金短缺之探讨.甘肃农业[J],2005 年第1 期

[5]徐长春李宾:农村地区贷款难与难贷款问题的对策思考.海南金融[J],2007年第11期

[6]褚保金于佳:农村资金短缺、资金非农化与信贷支农,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4年第14期

[7]:农村资金为何短缺.经济研究参考[J],2004年第87期

[8]刘雪雁尹锋:农村资金短缺问题分析.河北农业科学[J],2007年第11期

[9]戴运财:改变农业落后和解决农村资金短缺的探讨.广西金融研究[J],2003年增刊第1期

[10]王宝贵:对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的研究.消费导刊[J],2007年第12期

[11]张杰: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政策调整,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农村金融[J],2007 年第23 期

篇8

关键词:农机合作社;制约因素;规模经营

1.黑龙江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制约因素

1.1资金来源对政府的依赖度较高农机专业合作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与生产力不相协调的问题,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但这种组织也有其局限性,表现为过度依赖政府投资,给黑龙江省财政造成巨大压力。

2011年黑龙江省政府颁布的《黑龙江省2012年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方案》中进一步明确,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装备投资最低1000万元,中央和省级财政负担60%,其余40%由农民自筹。国家和省级政府在黑龙江省农机合作社发展方面一直是出资主体,投资金额占到总投资额的40%以上,最多时曾一度超过60%。这虽然保证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投资稳定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户对于农机合作社的投资热情,造成他们过度地依赖政府,从而制约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长期稳定发展。农民自身缺少积极性和造性,再多的扶持与帮助作用也是有限的,也违背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初衷。农机作业合作社建设是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需要,也是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必然选择。农民作为参与主体,既是重要的参与者,也是直接受益者。国家现在大力倡导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中央政府也确实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各项扶持,但国家的扶持不能取代农民自身的创造。以往黑龙江省农机合作社的建设采取的主要方式是,中央或省级政府投入大型农机然后由合作社自主运营。合作社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则主要依靠领导者的能力和水平。由于多种原因,可能造成某些合作社经营不善,这就迫使合作社管理者将农机设备进行私自处理,从而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1.2土地不能连片经营

现阶段我国的仍然是农村的主要土地政策,因此农户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仍会长时间存在。在大力推广大型机械化设备的同时,大中小型机械共同使用依旧是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的基本格局。然而,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良性发展则要求与之相配套的土地政策,也就是打破传统小农经济的束缚,开启连片经营的大规模农业时代,为大型农机的推广创造条件。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本质是促进大农业机械化耕作,其优势在于土地规模经营和连片作业,从土地的集约化和规模化中取得效益。然而这却与黑龙江省农村目前的现实情况相背离:由于20世纪80年代推广的把土地分散给一家一户农民自主经营,这虽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也无形地分割了土地的使用权。而且农户拥有的土地质量和等级差别较大,在客观上为大型农业机械的推广和使用造成了认为抑制。

2.黑龙江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建议

2.1多渠道筹集资金

想要农机合作社在未来得到一个良好的运行发展前途,首先要进行保证的是资金上的投入,资金上的保障是农机合作社能够得到平稳运行的基础。此时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对资金进行筹集,合作社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模式,与此同时,当地政府也应该加强政策上的扶持,让更多的农民与集体展开自筹活动,让资金的运行获得更多的活力,这些方法上的实现可以对社会资金进行合理的引导与运用。

2.1.1制定有利于农机购置的财政政策

面对农机合作社运行发展上的问题,政府应该积极采取财政补贴的方式对其进行引导。当地的政府有宏观调控上的职能与权利,可以使用多种措施让农业生产上的资料分配与价格调控得到科学与合理的规划,与此同时,还要对农用燃油上的制度进行调节,并实行减免税收上的政策,对农业的发展进行大力度的扶持,保障农业发展可以获得一个良好的管理措施。在农业生产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农业机械支持,为了促进农事活动可以更加顺利的开展,此时的政府可以出台更多的购买农业机械上的优惠政策,保证农耕上的活动可以不受影响。

2.1.2积极构建多元化的农机投入机制

为了调动农机大户参与农业生产上的积极性,可以采取多种惠民政策来进行吸引与调动,与此同时,还要利用农机大户上的高科技设备组建新的合作组织,利用高科技设备对农机合作发展起到带动性的作用。农机大户在资金与设备上都具有很强的实力,所以为了将这些潜在的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开发,应积极的使用政府号召与宣传上的职能,对这些资源进行开发与整合,并让这些资源得到合理与科学的运用,为农业事业的发展注入活力。

2.2加强土地依法流转和规模经营

想要农机合作社获得更良好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土地规划上的工作是否能得到良好的经营,农业机械上在规模化作业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农民在进行农耕工作的过程中让土地可以得到连片化的生产,就可以对农民的收入创造更多的增长点。主要的原因是土地连片化生产可以让土地得到良好的规划,现在生产过程中运用高科技的机械化作业,使得土地上的产量可以获得良好的保证,与此同时,农村合作社也会在其中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土地连片化生产模式的开展主要的制约因素就是家庭度的存在。这种制度在我国已经运行良久,制度实行的基础较为稳固,很难进行模式上的转变,面对这种情况时,应创新土地上的流转制度,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政府来对农户进行鼓励,让农户转变土地耕作上的方式,并对土地进行集中式的规划让问题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杨建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机化发展思考[J].四川农机.2006(05)

篇9

关键词:农民;职业化;农村经济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到新常态,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不断加大,而我国农村经济也同样面临着诸多问题,表现在农产品价格起伏变化多端,乡镇企业已经丧失了往日光彩而步履艰难,农民无法找到适合于自身的致富途径。为此,笔者觉得应当运用农民职业化来大力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取得可持续发展。

1 农民职业化的含义

所谓农民职业化,通常是指农业现代化需求的农民专业化分工以及职业化的发展。其规定性是农民职业化运用农业生产规模之扩张为基础,以提升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提升农业投资能力等前提。现代农业是极具吸引力的产业之一。各类农业要素供给者所能得到的报酬必然会在经济发展之后随之而增长。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农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理念和城市中的非农产业属于同质。农民的职业并非完全是子承父业这一传统的方式,而是由现代人通过相当长时间的积极努力而得到与占有的。农民理应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平等的待遇,而且还应当在农产品价格、税收以及补贴等相当多的内容上得到政府所给予的扶持。农民职业化之本质在于农民去中的身份转变,也就是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往职业化农民进行转化之问题。以往,农民一般都致力于维持基本的生存,其身份迥然不同于城镇居民。但是,在农民职业化之后,这一群体就能切实摆脱身份与地位之限制,更加游仞有余地进入到市场之中,从而尽可能地实现农业生产经营收入的最大化。

2 农民职业化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突出作用

(一)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首要任务。通过实现农民职业化,能够对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形成多个层面上的促进作用。首先是能够加快我国先进农科技成果的进一步推广和运用。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可以说是农业产业取得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要想取得农业科技的发展就迫切需要有较高素质的农民群体。当前我国农民在科技文化方面的素质偏低,以至于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大大低于西方国家。农民群体在职业化之后,往往就能具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这是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进行推广与运用的合适载体。其次是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的产业化运营。所谓农业产业化,主要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而农民群众素质之高下对我国农业的产业化程度具备了决定性意义。我国农业要想实现产业化运营,就需要农民群众大力引进与推广优质农产品品种,并使用高新技术来改造农业,从而提升我国农产品所具有的内在科技含量,这就要求广大农民实现职业化,从而拥有比较高的风险管理意识、理财投资能力等。最后是能够提升农业生产的未来发展能力。一旦农民成为一种标准的职业而不是某种固定的身份之后,就能够激励广大农民致力于自身的农业知识以及技能储备,进而保障我国农业的发展具备充足的动力。

(二)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我国农民一旦实现了职业化,对于其自身生活的贡献度体现于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是能够推动农业产业之分化以及农民群众的专业化分工,这样一来就能更好地提升我国农业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并且切实降低单位农产品的成本,进而提升农产品内在质量以及竞争实力。其次是要切实加大农村行业准入和资格认证机制建设之力度,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专业技术能力,提升择业、创业等方面的能力,促进农业领域中各类剩余劳动力之转移,扩大农民群众增加收入的机会。再次是能够提高农民群众受教育之机会,有效帮助农民改变陈旧观念, 革除不良习惯, 提高农民的综合素养, 从而有利于提升农民群体的经济以及社会地位。最后是能够吸引各类外部资源进入到农村之中,尤其是要争取政府部分提升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自然环境建设以及市场体系建设等的,通过切切实实地改进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农民群众的脱贫致富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强化农村地区的民主管理

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已经全面实施村民自治制,这是促进农村地区民主管理的重大制度性保障。农民在职业化之后,农民群众由于具备了相当高的素质,一般都能很好地实施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能够带领农民更好地使用好民主选举权以及被选举权,从而选举出或者通过选举被选为深受农民群众信赖,能够为农民办具体实事的村两委干部,并且对村干部实施强有力的监督管理。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推进村干部更好地为民谋求福利,而且还能保障农民全面拥护村两委干部的正确指导,以有利于营造出民主而和谐之氛围,实现农村地区的民主管理以及民主政治。与此同时,因为农民在职业化之后具备了相当浓郁的市场参与能力,从而将农村基层民主创建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联系起来,将现代市场经济之中公平竞争理念引进到民主建设体系当中,切实提升农民群众对于当地农村民主建设的积极参与责任感。

3 应用农民职业化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推进农村合作社建设

农民合作社主要是指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前提,由相同农产品经营者群体或农业生产经营提供者以及利用者群体,通过自愿结合和民主管理而形成的互经营组织。就理论而言,农民合作社对于保护农民群体的切身利益有极大的帮助,应当得到农民群体的大力响应。然而,笔者实际调查到的情况并不理想。主要是因为大量农民群众依然习惯于传统的自给自足式田园生活,对于进入农业合作社之中的意愿不够强烈,这源自于千百年来我国农民一直延续下来的传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个体承包土地经营模式对于农民所造成的影响。可以说,广大农民群众尽管很想改变当前的贫穷面貌,但是却无融入到现代社会之中的相应能力。笔者觉得,积极推进农村合作社建设是缓解农民贫困状况的一条有效途径。这就无法离开教育的指引。因此,可将伙伴教育理论运用到现代农民教育之中。立足教育,让农民群众意识到当今社会必须重视团队的力量,农民群众如果不团结一致运用团队的力量参与到社会分工之中,也就难以脱贫致富。要建立健全长期的农民教育规划,运用产业基地之建设来推动我国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以及标准化发展。同时,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推进农民参与到农村合作化之中。笔者主张依靠各种植大户来推动农村合作社实现规模化的生产,同时以大量的中小型家庭农场来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科学化经营管理。各农民教育机构应当和当地乡镇政府一起进行研究和分析推动农村合作社建设的策略,并且认真总结目前所取得的成功经验。

(二)推进农村股份合作制建设

依据一项统计,在我国农村群众中,曾经接受过科技培训的仅有20%左右,从来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农民达到了76.4%之多。所以说,我国大部分农民只具备了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种植经验以及技能,因而对于农业新知识和新技术的理解力非常低下。可见,当前我国绝大部分农民可以归入到体力型劳动者的行列之中,依然处于当代社会分工的最底层。由此,笔者建议通过实施股份合作制推进农民群体实施职业教育的进程,具体来说,就是要建立起以农民群众的股份合作制为基础的现代职教组织机构,这是股份经济和合作经济彼此结合之结果,其本质为职教集团的一种形式。笔者在调研之后觉得,面向农民群体的职业教育不仅要吸收相关的教育部门投入其中,同时也应当吸收社会上的相关力量共同投入其中,主要涵盖了农村各级基层政府、农村合作社甚至一些农民自身均可参与到其中。立足于股份合作制建设,能够很好地调动起相关各方参与其中的主观能动性。

(三)推进培养农村急需人才的农民职业教育

依据笔者所进行的调研,当前我国农民最急需的可以说是农业方面的专业技术。值得注意的是,如今我国农村虽然在生产资料等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上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但是又存在着掌握现代农村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技能的专业人才十分稀缺。究其根源还是广大农村地区缺少现代农民职业教育,以至于生存于此的农民群众在运用现代农业技术上显得能力不够强。因为难以接受到相关内容的培训,导致农民群众极度缺少实施现代市场化运营之经验,尤其是缺少现代农产品市场营销的各种手段,对于本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市场销售更是缺乏鲜明特色,因为效果不够理想。正是因为专业人才的欠缺,导致农民群众的付出与收获无法相符,多种殖反而有可能会赔得更惨。即便有了相当大的收获,也会因为收购、仓储等方面知识的匮乏而导致诸多损失。为此,笔者觉得在农民职业化教育过程中,应当抓住具体的专业服务方向来开展农民职业教育。要致力于实施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全面促进项目、人才以及基地的全面统筹发展。要依据现代农业科技对于实用型人才之所需,全面推进现代农民职业教育。要和当地高等院校进行全面务实的合作,积极引入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推进农民职教培训的项目化建设。当地高等院校也应当切实承担起实施农民职业化教育的相应责任,全面依托本校已有专业实施实用性知识与技能培训。例如,高等院校电子商务类专业的大学生完全可以帮助当地的农业企业建设电商平台,承担当地农产品生产、物流以及销售等各类工作。大学不仅要能走出去,而且还应当要请进来。各地基层农村乡镇政府完全可以组织干部职工到临近高校开展理论性学习。要积极打造出一支视野十分开阔、敢于进行创新的现代农村干部,进而全力提升我国农民的职业化水平,以切实解决农业经济人才数量不足等问题。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民职业化的形成并不是自然而然出现的过程。农业与别的产业同样出现了从单一性农业生产往农业经营所出现的转变,所以,培养农业经营者的方式也出现了新的改变,无法再依靠家庭内部的世代传授。唯有掌握这一实际状况,才能找准农民群众们的需求,让其真心实意地接受职业培训,并且受益于职业培训。

参考文献:

[1]周增清.提升农民职业化水平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J].农民科技培训,2013(2).

[2]田园.我国农民职业化问题制约因素分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篇10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 发展模式 以东为鉴 发展西部

我国农民合作社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到了90年代开始进入蓬勃的发展时期。在2001年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的农村建设和农业经济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优于的更先进的组织,成为了应对形势变化的主要途径。作为“民有、民管、民受益”的合作组织,农村专业合作社不仅使农民增收,而且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然而,虽然在几十年当中农村专业合作社本身的运行机制正在走向完善,但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社在东西两地的发展程度相差很大。自然而然,两地的农民加入合作社的受益程度也天差地别。除去人口、地理等客观因素,实际上两地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也成为其发展不均的主要原因。

一、东西两地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异同

虽然甘肃省的面积几乎是山东省的三倍之多,但由于农户人口和地形等原因,甘肃省内的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远远少于山东省。笔者对于甘肃省兰州市和山东省济南市周边共八家农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重点调查,发现两地的差别之处主要有五点。

1.济南市周边的农村专业合作社相对来讲规模更大,所惠及农户人口更多

在所调查的八家合作社当中,济南周边的合作社全部拥有分社,注册资金都在五十万元以上,拥有的社员数由500到1500不等,而兰州周边的合作社注册资金在10万元到15万元之间,只有一家达到了50万元,社员数最多的一家合作社是127人。

2.济南周边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全部发展为股份制

并且都有三位以上的大股东,75%以上的合作社成员入股,而兰州周边的合作社有一半并非股份制,大股东一般只有一位,而且大多是合作社的创立者,选择入股的合作社成员基本都是大股东的亲属或关系较好的朋友。济南周边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全部为乡镇的农业能人所创立,基本都是在乡镇、农村中比较有威信和经验的人,在他们的号召和宣传下,农户们基本理解也会选择入股,获得分红。

3.济南周边的合作社拥有更为规范的销售和服务渠道

基本上所调查以内的每家合作社都注册了商标,并且还拥有固定的二次加工渠道,比如提供统一包装。由于可以统一低价批发大棚塑料膜、种子的物资,并且播种机收割等机器都是合作社所有,可以共同使用,农业生产成本可以大大降低。而兰州周边的合作社由于参与农户偏少,基本上还不可能创造自己的供销渠道。并且调查以内的四家合作社全部没有自己的商标。很多济南周边的合作社法人和股东渐渐有了品牌意识,在这些农民合作社里农副产品是被放在高档包装里作为中高档消费品摆上货架的,这些合作社的核心领导们通过有意识地申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来进行品牌化经营。他们生产的很多农副产品,比如济南平阴县周边的合作社生产的以玫瑰花为原料的玫瑰茶、玫瑰饼等产品已经在当地消费群体中建立了一定威信,形成了一定品牌效应。而兰州周边的合作社基本上还没有形成品牌经营的思路,并且由于受到人员数量和经营理念的限制,很多合作社并没有建立长久的销售渠道,还要经过很多销售的中间环节来实现产品分流,这就大大缩小的农产品的销售利润。

4.济南周边的合作社的技术人员数量更多,也更专业

技术人员对于农业的发展非常重要,在虫害和种植等等技术的问题上如果处理不当,可以对农户的收益产生巨大影响。虽然兰州大部分的合作社拥有技术站,会给予农户一些技术上的支持,但是技术人员并不多,很多时候也不能及时地对有需要的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并且这些技术人员中能达到本科学历的更是凤毛麟角。有些农户甚至还没有建立技术意识,耕种的效率和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几十年不变,并没有完全跟上技术更新的步伐。而个别几家合作社打算种植新的、利润更高的农产品时,并没有做好充足的技术准备就开始播种,结果遇上了土地条件不适合和虫灾严重等问题,结果得不偿失。济南周边的合作社技术人员更多则更专业,基本都是专业对口的大学生,或有一定农业技术经验的农业能手。由于信息流通较快,专业知识相对更充足,种植农作物的方式和时令也更科学,有利于农民增产增收。

二、对于农民合作社治理模式的建议

目前合作社在甘肃省和山东省的发展并不同步,无论在经营模式和管理理念上都有很大的落差。济南周边合作社的规模更大、效益更多,为农民增收起到的作用也更为显著,因此对于兰州周边的合作社来讲,济南周边的合作社的发展经营模式和策略有很多借鉴和学习之处。

1.推行股份制

推行股份合作制是我国广大农民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自主创办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对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合作社及其成员抵御市场风险、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大部分农村,土地流转较快,合作社的大股东也基本是创始人,这就更要大力推行股份制,让更多的农户以地入股,收益按比例分成。那些未入股或股份较少的合作社成员,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使用者、获利者、控制者,如果他们享有较少的股份,他们自身的利益和权利往往会受到大股东的限制。在调查当中,这部分农户回得到大股东给出的一些优惠和使用政策,但是在他们得到这些利益的同时,他们实际上就是为了市场进入和价格改进等利益就放弃了对组织决策权额剩余控制权的要求,这样实际上不利于合作社的长久发展。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兰州周边有几家合作社是由乡镇干部而非农业能人所创立的。在合作社的治理中,有很大一部分的管理经验实际上来自于管理者的人际关系或情感。因为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土壤中,农村农户之间的关系网络实际上成为了管理者对于控制社员的重要约束,因此在合作社的管理中,更需要通过股份制,提前与入股的农民签订合同,以防止利润的分配是由人际关系的好坏决定。

2.推广品牌经营

济南周边的合作社经营理念已经远远先进于兰州周边的合作社,并且通过努力,济南周边的几家大型合作社已经在周边群众心中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相对来讲,兰州周边的合作社人员应该打开思路进行品牌经营战略。

品牌经营合作社品牌文化是合作社品牌的价值核心,这将决定品牌的发展方向,推广路径,是品牌的精神理念,也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消费者共同构建的价值体系。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迅速,政府为了促进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出台了一系列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扶持和奖励措施。扶持和奖励的标准大多是需要合作社所生产的农产品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的质量认证、或者无公害农产品质量体系的认证、以及农产品商标注册等等。这些标准对于农民来说并非很难,只需通过一定手续,并且在检测中农作物质量达标就可获得。

合作社品牌文化构建得好,合作社的盈利能力必然就强。并且合作社的运行和发生机制对品牌培育非常重要。目前大部分合作社都存在资金、人才、技术、土地短缺和服务功能相对单一,严重阻碍了合作社的品牌的形成。归根结底,合作社在品牌培育的迂程中都是文化在推动着品牌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农民等业合作社需要整合各种经济的文化的资源,并结合各自的独有特色,树立合作社的品牌化方向,以此寻求合作社的超常规发展之路。

3.人才培养

虽然济南周边合作社拥有经验和技术的人员相对较多,但普遍来讲,对于大部分合作社,人才始终是短缺资源。实际上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营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调查显示,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最缺的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专业合作社会计人员、农产品经纪人(农产品营销人员)、合作社企业经营管理骨干四种类型人员。

首先,农民专业合作社亟需既懂合作经济知识又懂经营管理的带头人。合作社带头人是一家合作社的灵魂人物,对合作社的发展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但是农村优秀人才基本上都已经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转移到非农行业就业。现有合作社带头人基本是农民推举的技术能人或者乡镇干部,他们的的素质和能力还远不能满足合作社发展的需要。在合作社初建时期,由于受到资金等条件的限制,也没能力聘请到专业人员进行管理。因此要大力利用政策培养和吸引管理人才。在调查中,济南周边的合作社有相当一部分是聘请专业对口、具有本科学历的技术人员进行审计工作,而兰州周边的合作社还是由村会计人员合作社会计工作,或由人社的社员兼职,而这些财会人员不仅缺乏会计专业知识,对合作社会计核算办法也了解得很少,从而导致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的不规范,会计报表中不能完全反映这些合作经济组织的资金、分配、财产等状况。并且,相对于济南周边合作社的成员来讲,兰州周边合作社的核心成员缺乏最新消息的掌握,这使得广大农民接受不到最新信息,加之没有技术,所以不少农产品多年来一直停留在原始加工阶段,从而成为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瓶颈。

为了解决人才流失问题,首先可以推广合作社经济专业(目前青岛农业大学已率先成立了全国首家合作经济学院),这就相当于建立了一家人才培养基地,并且在招生和毕业生就业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合作社地处农村,条件相对艰苦,给予一定的物资、股份或其他方面的酬劳可以增加人才留驻的筹码。同时合作社企业除了具备一般企业的性质外,还具有合作社企业自身的性质。因此,为合作社企业培养人才应采取定向培养为主。在招生方面,应允许高校自主招生,以便选拔有志合作社事业的本土青年入学;在收费方面,应设立途径,对于就读涉及合作社专业、并且有意留在合作社工作的学生采取学费减免或给予奖学金资助;在待遇方面,合作社对于有技术知识的毕业生应给予股份或较高酬劳的薪资。事实上,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大多缺乏专业支撑、缺乏事业平台,大学生到合作社工作也许是“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最佳切人点。构建合作社人才培训体系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急需人才培养,要按照分类指导、分级负责、注重实效的原则,制订培训规划,开展培训工作,提高培训质量。

参考文献:

[1]Williamson.O.E,1985,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New York

[2]亨利汉斯曼.《企业所有权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