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动力研究方向范文
时间:2024-02-01 18:10: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能源动力研究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优秀运动员;应对效能;应对方式;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804.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7-3612(2010)02-0067-04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on elite athleles' Coping Efficacy and
Coping Style with Mental Health
GUO Yujiang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 0044, Henan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stimulusreaction and selfefficacy theories, a survey on 153 elite a thletes above National Level1 is conducted according to PHI, Athlete CO PE Scale and Coping Efficacy Inventory.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mental health
level of elite athletes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coping ways. Those at high leve ls tend to use the coping ways of direct recognition and prevention from disturb ance while those at low levels often appeal to the ways of emotional venting, re lief from religion and avoidance; there i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copin g efficacy and many factors of mental health and mental health level for high co ping efficacy group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low groups and factor of confidence
degree in coping efficacy has the greatest influence on mental health; and there
is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oping efficacy and factors of acti ve coping, direct recognition and prevention from disturbance and negative corre lation with appealing to religion.
Key words: elite athletes; coping efficacy; coping style; mental health
近年来多次对优秀运动员心理健康进行调查[1-3],结果显示:优秀运动员心理健 康水平与运动疲劳程度密切相关,社会支持是重要调节变量。依据应激理论,应对方式是心 理应激与压力影响个体生理和心理健康的重要调节变量或中介变量[4-5],对运动 员来 讲,应对方式是连接训练、竞赛结果和应激心理生理反应的一种中介变量[6]。姒 刚彦认为理想竞技表现是指在竞赛中对各种逆境的成功应对[7]。
Weber[8]认为,“后果”变量的选择是应激和应对后果研究的核心问题。目前竞技 体 育领域中关于应对方式的研究,后果变量多是从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出发关注运动后即刻的积 极、消极结果或工作效率等指标。而竞技比赛不仅要挑战人类身体极限,同时也要挑战心理 极限,对运动员的心理卫生价值也不能忽略[6]。
自我效能是应激理论中一个重要变量。有研究将自我效能理论应用于对生活事件、创伤 性经历的应对,并将这一面对应激情境的自我效能定义为应对效能[9]。国外学者 应用心理 测量手段对应对效能进行了一些相关研究,如应对效能与抑郁、应对方式等相关研究,但多 以特殊情景下的特殊群体(如爆炸案的幸存者,自然灾害的幸存者,离异家庭青少年,各种 疾病如癌症、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9-12],很少有对运动员的相关研究,国内 尤其欠缺这一方面的研究。
本研究将应对方式作为一个重要的体育心理卫生因素进行研究,探讨优秀运动员应对方 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同时将应对效能感作为影响优秀运动员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的重 要变量进行研究,探讨优秀运动员应对效能、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 果可以验证或补充国外的已有研究理论,丰富我国在应对方式、应对效能方面的研究,为运 动心理学、健康心理学提供实证资料,也将为维护和促进运动员身心健康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某省部分一级以上优秀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179份,剔除PHI三个效度量表 得分在70分以上及回答不完整的后有效问卷153份,(其中剔除PHI效度量表 Q(无法回 答的题目)1份,L(说谎分) 1份,F(伪装坏)22份;其他问卷回答不完整的2份)有效回收率 为
投稿日期:2009-06-11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软科学研究项目(2009B630058)。
作者简介:郭玉江,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运动心理学。
85.47%。平均年龄为22.59+4.43岁,其中男75人,女78人;射击38人,田径 25人,足球2 1人,垒球26人,乒乓球 8人,棒球 7人,网球 3人,排球 1人,游泳 15人,自行车 4人, 皮划艇 4人,体操 1人;国际级健将4人,国家级健将32人,一级117人。
1.2 研究工具
1.2.1 心理健康的评定
采用中国社会心理学会WJZ心理测验与统计软件系统中《心理 健康测查》(PHI),含168个题目;包括10个分量表,其中效度量表3个:Q(无法回答的题 目)、L(说谎分)和F(伪装坏);临床量表7个:SOM(躯体化)、DEP(抑郁)、ANX(焦虑)、PSD(病 态人格)、HYP(疑心)、UNR(脱离现实)和HMA(兴奋状态);若原始得分大于60分,则认为被试 者在次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处于临界状态;若原始得分大于70分,则可认为被试 者在此方面的问题比较严重。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85。
1.2.2 应对方式的评定
采用谭先明编制的《运动员COPE量表》,评价运动员的应对策 略,整个量表包含45个题目,采用李克特4点量表法,包括寻求支持、主动应对、情绪宣泄 、正面认识、抑制干扰性活动、忍受、求助宗教、逃避、克制性应对等9个应对因子。本研 究中该量表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77。
1.2.3 应对效能的评定
采用童辉杰编制的《应对效能量表》,该量表考察个体对自己 能否处理好应激情境的需求所持有的信念。包括胜任力、自信程度和认知水平等三个因子。 整个量表包含17个题目,采用李克特4点量表法,并在题目之前标明“在面对挫折与打击时 ”这个情境的限定语。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79。
1.3 施测与数据处理
本研究所有问卷除垒球运动员外其他均是在优秀运动员冬训调整期集体组织测试。在每 个被试回答完毕后,当场对其填写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检查,如有疑问进行核实,如有错误应 及时改正,如有遗漏项目要及时补填。垒球运动员是应教练员需求,由教练员按照以上程序 组织所有队员进行集中测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信度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皮尔逊相关分析以及多元 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2.1.1 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
由表1可以看出,应对方式中寻求支持、情绪宣泄、求助宗教、逃避、克制性应对等因 子与心理健康各因子之间呈正相关,主动应对、正面认识、抑制干扰性活动、忍受因子与心 理健康各因子之间呈负相关。其中寻求支持、情绪宣泄、正面认识、抑制干扰性活动、求助 宗教、逃避等应对因子与心理健康的大部分因子及总分存在显著性相关;主动应对与抑郁、 忍受与躯体化之间存在显著性负相关。
表1 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
躯体化抑郁 焦虑病态人格疑心脱离现实兴奋状态总分寻求支持0.1070.0000.1020.203*0.188 *0.219**0.245**0.192*主动应对-0.157-0.201*-0.103-0.028- 0.0070.0630.098-0.084情绪宣泄0.1990.1440.203*0. 379***0.293***0.320***0.281***0.339 ***正面认识-0.211**-0.277** -0.225**-0.066-0.159*-0.0910.049-0.209**抑止干扰性活动-0.232**-0.2883 ***-0.184*-0.180 *-0.124-0.0850.008-0.225**忍受-0.134**-0.214-0.072-0.014 -0.067-0.1000.018-0.124求助宗教0.234**0.1540.298 ***0.265**0.237**0.313***0.178*0.324***逃避0.0460.1260.213**0.285***0.225**0.280***0.237**0.261**克制性应对0.0900.0160.1190.0480.0670.1220.0430.0 99
*p
2.1.2 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应对方式特点
将心理健康总分数据按升序排列,然后取前27%的41个数据作为心理健康低分高水平组 ,后27%的41个数据作为心理健康高分低水平组(注:“27%”依据的是统计学中关于测试区 分度的相关理论)。通过两组应对方式之间的比较,探讨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应对方式特点 ,同时也可侧面反映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心理健康低分高水平组与高分低水平组在情绪宣泄、正面认识、抑制 干扰性活动、求助宗教、逃避等应对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在情绪宣泄、求助宗教等 应对因子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
表2 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应对方式特点
因子名称
低分高水平组(n=41)高分低水平组(n=41)t值寻求支持16.85+3.0417.95+2.77-1.71主动应对14.71+2.8413.93+2.431.337情绪宣泄13.20+2.4816.20+4.18-3.95***正面认识14.20+2.2312.66+2.122.84**抑止干扰性活动13.07+2.4111.63+2.072.90**忍受11.20+2.7510.51+1.781.34求助宗教5.71+1.357.27+2.31-3.73***逃避6.24+1.397.41+2.12-2.95**克制性应对6.66+1.866.98+1.66-0.80
*p
2.2 应对效能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2.2.1 应对效能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
由表3可以看出,应对效能各因子及总分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及总分均呈负相关。其中除 与兴奋状态因子相关不显著外,应对效能中的自信程度、胜任力因子及总分与心理健康中的 躯体化、抑郁、焦虑、病态人格、疑心、脱离现实因子以及总分之间存在显著性负相关,认 知水平与躯体化、焦虑以及总分之间存在显著性负相关。
表3 应对效能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
躯体化 抑郁焦虑病态人格疑心脱离现实兴奋状态心理总分自信程度 -0.339***-0.391** *-0.397***-0.362 ***-0.306***-0.292***-0.026-0.424*** 胜任力-0.188*-0.265**-0.375***-0.212**-0.208**-0.263** -0.063-0.316***认知水平-0.192*-0.117-0.165* -0.046-0.109-0.147-0.032-0.166*应对效能总分-0.283***-0.324 ***-0.413***-0.258**-0.259**-0.305***-0.059-0.383***
*p
2.2.2 不同应对效能的优秀运动员心理健康的比较
为了进一步探讨应对效能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将应对效能总分数据按升序排列,然后 取前27%的41个数据作为低应对效能组,后27%的41个数据作为高应对效能组。对两组心理健 康水平进行比较(表4)。
表4 不同应对效能的优秀运动员心理健康的比较
因子名称低应对效能组(n=41)高应对效能组(n=41)t值躯体化(SOM)9.93+4.346.98+3.383.43***抑郁(DEP)11.17+3.798.34+4.313.16**焦虑(NAX)9.90+3.836.15+3.504.63***病态人格(PSD)8.39+2.756.61+2.652.99**疑心(HYP)7.17+3.325.78+3.131.95*脱离现实(UNR)7.05+2.654.63+2.963.90**兴奋状态(HMA)8.95+3.358.44+2.851.75总分62.53+16.1446.93+15.774.44***
*p
由表4可见,高应对效能组与低应对效能组之间除兴奋状态因子差异不显著性外与心理健 康的其他几项因子及总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躯体化、焦虑、以及心理健康总分存在非 常显著性差异(p
2.3 应对效能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2.3.1 应对效能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关系
由表5可以看出,应对效能各因子及总分与寻求支持、情绪宣泄、求助宗教、逃避等应 对因子之间呈负相关,与主动应对、正面认识、抑制干扰性活动、忍受等应对因子之间呈正 相关。其中应对效能总分与主动应对、正面认识、抑制干扰性活动、忍受、求助宗教等应对 因子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
表5 应对效能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关系
自信程度 胜任力认知水平应对效能总分寻求支持-0.341***-0.050-0.083-0.103主动应对0.1200.362***0.286***0.365***情绪宣泄-0.342***-0.033-0.013-0.116正面认识0.1650.468***0.365***0.473***抑止干扰性活动0.0880.263**0.276**0.288***忍受0.0820.234**0.261**0.263**求助宗教-0.277**-0.249**-0.119-0.282***逃避-0.113-0.125-0.064-0.135克制性应对-0.0470.1580.2260.164
*p
2.3.2 不同应对效能的优秀运动员应对方式的比较
由表6可见,高应对效能组与低应对效能组之间在主动应对、正面认识、抑制干扰性活 动、忍受、求助宗教等应对因子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从得分情况看,求助宗教应对因子 低应对效能组得分较高,正面认识、抑制干扰性活动、忍受等应对因子高应对效能组得分较 高。
表6 不同应对效能的优秀运动员应对方式的比较
因子名称 低应对效能组(n=41)高应对效能组(n=41)t值寻求支持17.73+2.7416.76+3.221.48主动应对12.98+2.1515.20+2.74-4.08***情绪宣泄14.59+3.6913.51+2.941.46正面认识11.41+2.0814.59+2.52-6.23***抑止干扰性活动11.32+2.0313.10+2.28-3.74***忍受9.68+2.0811.22+2.31-3.17**求助宗教7.66+2.226.12+1.733.49***逃避7.37+12.026.61+2.911.74克制性应对6.46+1.486.98+1.89-1.36
*p
2.4 应对效能、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多元回归分析 以心理健 康各因子总分为因变量,以应对效能各因子及总分、应对方式各因子等13个变量为自变量, 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stepwise法),以F检验作为筛选变量标准:P< 0.05进 入 回归方程,P>0.1剔除,结果有4个自变量进入方程,建立了三个模型,模型3的决定系 数最高,且方差分析也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表7)。
表7 应对效能、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多元回归分析
模型4标准回归系数tRR2调整后R2F自信程度-2.701-3.758***抑止干扰性活动-2.097-3.046**求助宗教2.068-2.267*0.6100.3720.34815.399***
由表7可以看出,应对效能中自信程度因子及应对方式中的抑止干扰性活动及求助宗教因子 依次进入回归方程,且t检验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自信程度因子的可解释量最大,3个因 子对心理健康总分的总解释量为37.2%。
3 讨 论
3.1 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
优秀运动员心理健康水平与应对方式密切相关;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优秀运动员在应对 策略的选择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高的优秀运动员更倾向于比较主动的 应对方式。
值得指出的是情绪宣泄(即关注负性情绪体验并将其宣泄出来的行为倾向)和寻求支持 应对因子(即寻求解决问题手段的社会支持以及情感上的社会支持),在本研究中与心理健 康水平呈负相关,可能是由于在遇到应激刺激时,运动员如果总是采用情绪宣泄或寻求支持 ,而不去正面面对,积极主动地克服问题,问题也将很难解决,久而久之,可能会影响其心 理健康,具体是否如此还待于我们进一步探讨。另外忍受因子(即减少对付应激源的行为努 力,采取被动接受、听之任之的态度),以往研究中认为被动消极的应对方式,本研究相关 数据上却显示出了积极的心理健康价值。
由此也再次证实了:应对方式效果的估价不能简单地划分为“成熟――不成熟”、
“积极――消极”或“成功――失败”等。应对是有效还是无效,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只是相对于某一效果变量而言的,一般地说,作为处理应激的方法,绝大多数应对策略是 有价值的,而且这种价值的判断必须与个体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个体在处理应激时,并不 是以单一的方式进行,他(她)所采用的应对策略往往是多种形式的组合,而且这种组合形式 会随着情境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动[14]。
3.2 应对效能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应对效能具有积极心理卫生价值,应对效能高的个体更有信心接受应激的挑战,会积极 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压力事件,维护身心健康;而应对效能较低的个体则表现为信心不足,无 法有效地控制压力情境、缓解由应激带来的各种生理心理症状,从而对健康造成损害。Aldw in和Revenson提出,那些面对重要应激源时较多采用针对问题的应对、较少采用回避应对的 个体认为,他们的应对努力更加有效;并且,与应对方式相比,应对效能能更好地预测状况 的改善[16];国内研究也认为应对效能是一个可以有效测量的、在躯体及心理问题 、严重突 发性事件应激反应中值得重视的干预变量[15]。本研究发现优秀运动员应对效能感 各因子及 总分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及总分均呈负相关,且多数因子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高应对效能组 与低应对效能组之间除兴奋状态因子差异不显著性外与心理健康的其他几项因子及总分均存 在显著性差异。应对效能中自信程度因子进入心理健康回归方程,且可解释量最大。本研究 从体育运动领域再次证实了应对效能的心理卫生价值。
3.3 应对效能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Snyder等人认为信心具有缓冲作用,自信的个体能够更成功地运用积极的应对策略。充 满自信的个体还具有广泛的应对策略和较强的应对技能,会主动寻找不同的途径来解决问题 ,这就增加了他们运用适当的应对策略,应对特定应激源的可能性[17]。本研究发 现应对效 能总分与主动应对、正面认识、抑制干扰性活动、忍受等应对因子之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 与求助宗教呈显著性负相关。高应对效能组与低应对效能组之间在主动应对、正面认识、抑 制干扰性活动、忍受、求助宗教等应对因子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较高的应对效能会促使 优秀运动员采取主动应对、正面认识、抑制干扰性活动等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使用有效的 应对方式又能提高优秀运动员的应对效能。而如果运动员认为没有能力处理好应激情境 ,则倾向于采用求助宗教等回避等应对方式。
4 结 论
1) 优秀运动员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变量之一。2) 心理健康高水平组多采用主动的应对方式;低水平组则多采用被动的应对方式。3) 优秀运动员应对效能与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性相关。高应对效能组的心理健康水平明 显好于低应对效能组。应对效能中自信程度因子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最大。4) 应对效能的高低影响运动员采用何种应对方式,高应对效能组的多采用积极主动的应对 方式。
参考文献:
[1] 周毅刚,郭玉江.河南省女运动员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 育大学学报,2005,28(7):911-913.
[2] 周毅刚,郭玉江.优秀运动员运动疲劳、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J].体育 学刊,2007,(8):63-63.
[3] 周毅刚,郭玉江.优秀运动员社会支持、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相关关系[J].广州体 育学院学报,2007(3):82-85.
[4] Cassidy L,Meadows J,Catalan J,etal. Are reported stresss and coping sty le associated with frequent recurrence of genital herpes?[J].Genitour in Med ,1997,73(4):263-266.
[5] Edwards JR,Cooper CL. Research in stress coping and health: the oretical
andMethodological issues[J].Psychol Med,1998,18(1):15-20.
[6] 李伟,毛志雄.中国运动领域应对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5(2):82 -85.
[7] 姒刚彦.追求“最佳”还是强调“应对”――对理想竞技表现的重新定义及心理训练 范式变革[J].体育科学,2006(10):43-48.
[8] Weber, H. Sometimes more complex, sometimes more simple[J].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1999,2:171-172.
[9] BenightC C; FreyaldenhovenRW. eta.l Coping self-efficacy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following the Oklahoma City bombing[J].Journal ofApplied SocialPs ychology,2000,30(7):1331-1344.
[10] Benight,C.,Antoni,M.,Kilbourn,K.,Ironson,G.,Kumar,M.,Fletcher,M.A.,etal.C oping self-efficacy buffers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disturbances in HIV- infected men following a natural disaster[J].Health Psychology,1997,16:1- 8.
[11] Charles C.Benight,Michelle L.Harper.Coping Self-Efficacy Perceptions as a
Media-tor Between Acute Stress Response and Long-Term Distress Following Natura l Disasters[J].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2002,15(3):177-186.
[12] Nairn,Raymond Charles.Improving coping with cancer utilizing mastery enha nce-ment therapy.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Section B:The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2004,65(5-B):2641-2642.
[13] 谭先明,樊西宁.COPE量表对运动员的测试与评价[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 2):52-56.
[14] 梁宝勇,郭良才.关于应对的一些思考与实证研究:应对的概念模式与效果评估[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9,7(3):188-190.
[15] 童辉杰.应对效能:问卷的编制及理论模型的建构[J].心理学报,2005,(3):413-4 19.
[16] Aldwin,C.and Revenson,T.Does coping help A re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
篇2
[关键词]能源与动力工程;教学模式;工程热力学;传热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1-0052-03
伴随着人类社会对可持续发展日益加强的关注,能源与环境的矛盾成为每个国家的核心关注点,其迫切要求中国的能源动力工程高等教育建立与国家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工程教育体系与结构,提高能源动力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
中国能源动力类专业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为满足动力、发电应用等国民生计的迫切需求,而成立了锅炉、汽轮机、内燃机等专业,后续随国家需求而成立了制冷、核电等专业。国内高校设立工程热物理专业的高峰期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其后专业发展迅速。2012年,教育部颁布实施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第四版)》,能源动力类二级学科门类下列的专业仅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使得本专业本科成为一个“大能源”范畴内的专业。这种专业上的调整体现了一种需求的调整,在面向全球化的能源发展与挑战时,具备更加广阔视野、全面知识体系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需求。邱洁对这种调整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影响进行了简要论述,并总结了相关挑战与机遇。
一、专业现状概述
(一)专业内涵的拓展
原有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关注热能与动力的转化及效率问题,核心关注热量这种能源形式。随着可再生能源及新的能源利用形式的迅猛发展,专业内涵愈发深厚。各种能源形式彼此的转换及过程中伴生的能质交换规律等都成为本专业覆盖范围,这对于原有的学科体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故专业内涵的拓展迫切要求学科进行相应的调整,在培养计划方面进行适当更新。
(二)培养目标的调整
近年来,随着可再生能源、能源与环境等主题的发展,对相关新兴领域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社会作为人才的接收市场,对急需人才的类型释放了大量信号。然而,作为人才输送主力的高校,往往并没有及时对培养方案做出适当调整,课程更新方面也相对较慢。事实上,在课程数和学时有限的条件下,在各高校学科内特色研究方向和优势方向沿袭下,相关调整的余地很小。
(三)差异化需求的影响
传统教学模式在面对日渐差异化的学生需求时,不能“丰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事实上,随着高等教育进程的不断推进,个性化教育的呼声渐起。重视人才发展的差异性,探索个性化教育理论与实践,在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文件中有所体现。具体到能源与动力工程这个“大能源”专业,有些学生倾向于传统专业好就业,有些学生倾向于新型产业想创业,有些学生格外看重前沿科研想出国、考研,这一方面来源于个人认识和喜好,另一方面也来源于自身经济等不同方面的压力。这种差异化的需求在现阶段传统培养模式下,很难被满足。这不仅是课程设置方面存在局限,在课堂教学、实验和实践等方面也同样存在很多局限。
二、本专业学生存在的问题
(一) 本科生对本专业背景了解不深
其表现为学生不知道专业与国计民生有何关系,故无法在其中定位自己。没有定位,便没有思想原点,不知从何出发开展职业规划、人生规划,故往往感到茫然,无所适从。
(二) 本科生对个人发展路径了解不深
其表现为学生不知道本科所学有什么具体应用,个体的学习如何与群体、行业、社会和国家的发展相关联,想认真发力却不知道如何操作、朝哪里发力,缺乏方法的引导。在被动学习模式下积累的经验,在本科主动学习的情境下不能很好适应,往往造成心理困境。
(三) 本科生对国内外科技发展态势了解不深
其表现为学生无法将自己对未知的探索与国内外快速发展的科技态势相关联。在面对能源与动力工程这种涵盖学科多、支撑面广、国内外发展快速的专业时,一方面渴望求知,另一方面又被繁杂的关系牵扯,造成精力分散,无法突破。
(四) 本科生参与竞争的意愿不大、程度不深
尽管目前在能源领域,国内外针对本科生的科研竞赛纷纷设立及开展,但仍无法发动所有学生参与,造成部分积极的学生参与多个项目,而大多数学生只局限于自己生活的小圈子,缺乏参与竞争的意愿和动力。
三、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
(一)“熔炼互激”教学模式
针对上述问题,近年来,天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反复实践与研讨总结,以激发学生学习与创新热情为出发点,提出了“熔炼互激”这一新的教育模式。
篇3
第四桶金: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类专业
重点大学推荐: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北京交大、西南交大、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东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河海大学、长安大学等。
二本院校推荐:重庆交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辽宁工业大学、山东建筑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山东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
打开谷歌地球。在我国辽阔的版图上依稀可见无数公路、铁路及航海线路的痕迹,它们贯穿于每座城市之间,是连接你我、沟通彼此的桥梁与纽带。“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到2015年末。基本建成国家快速铁路网和国家高速公路网,完善环渤海、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和西南沿海港口群布局,加快内河航道网、民用机场、油气管道和城市交通设施建设,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发展,形成以“五纵五横”为主骨架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总里程达489万公里,不愧是大手笔。
如果让你列举几种交通运输工具,相信每个人都能毫不费力地说出N多种,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都是信口拈来。确实,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就像坐上了“和谐号”动车组一样――日行千里,现已初步形成了以铁路、公路、水运、空运和管道五种形式有序结合的交通运输系统,交通运输业正以“神八”速度向前奔跑着,这也给交通运输类专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金牌专业】交通运输类
谈及交通运输,旗下“艺人”不仅众多,且星光璀璨,不乏交通工程、交通运输这些每年都炙手可热的“大牌”专业,也有航海技术、轮机工程、物流工程、飞行技术、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救助与打捞工程等深藏不漏的实力派专业。交通运输类专业口径宽、内容涵盖广等。也就是说。无论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还是海里游的,统统都在它的麾下。
“大牌”最有范儿,先说“大牌”吧。交通运输专业是一门研究旅客货物运输线路、站港土木建筑及相关技术设备组成,交通运输发生、构成和运动规律的理论及其应用的综合性学科。在课程设置上,各个学校略有不同,但一般都会开设交通运筹学、交通工程学、交通管理与控制、路基路面工程、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交通环境污染与控制、交通运输组织学等主干课程。打住,别嫌累,之所以这么做,为的就是同学们将来到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等从事交通运输工作时能够游刃有余,挣足面子。
“大牌”固然耀眼,“小牌”也可圈可点。随着我国经济一体化和计算机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使物流业迅速成为拥有巨大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的新兴产业。物流工程专业每年的报考热度也跟着水涨船高,该专业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以及经营管理的工程领域。它与交通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环境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等领域关系密切。现代物流被企业界称之为“尚未开发的新大陆”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加速器”,有“第三利润源泉”之说。目前,该类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特别是物流规划咨询、物流外向型国际、物流科研这三种人才在业内最为缺乏。可以预见,随着“十二五”时期物流相关产业发展逐步进入快车道,该专业的毕业生们一定会“钱”途远大的。
【金刊提示】
交通运输类对学生有着严格的要求,如数学、物理成绩要好,处理繁琐的计算、复杂的图纸时要有足够的耐心,还要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及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图形表达能力等。同学们选择院校时应注意,行业院校如石家庄铁道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主要面向行业内就业,就业很有优势;综合通大学和理工科院校,由于学校的历史背景不同,培养方向和就业定位有一定的行业取向,报考时要注意区分。
第五桶金:能源产业
能源类专业
重点院校推荐: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
二本院校推荐: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商学院、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北京工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大连水产学院、辽宁科技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佳木斯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等。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作为一项约束性指标已被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这表明未来几年国家将更加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在清洁能源产业方面定会加大力度。新能源研发之路其修远兮,高校们并没有“袖手旁观”,在今年新增专业中,能源类专业成为一大亮点,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北大学、河海大学、重庆大学、江苏大学等高校纷纷开设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节能”“新能源”等俨然成了时下的“热词”。在国际油价持续上涨的大背景下,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横空出世正引领世人进入一个崭新而辉煌的时代,冲破能源枯竭的桎梏,能源动力类、核工程类专业毕业生的金光大道已经悄然铺就。
【金牌专业】能源动力类、核工程类
动画片《怪物电力公司》讲述了一个变收集人类世界小孩的惊叫声来为怪物世界提供能源,化解能源危机的有趣故事。事实上,人类也正经历着与怪物世界同样的能源变革,而为这场变革提供人才支撑的正是能源动力类旗下的能源与动力工程、风能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专业,以及核工程类旗下的核工程与核技术、核安全工程、工程物理、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等专业。
先侃侃能源与动力工程这个专业吧,它最早是由动力机械衍生而来的,目前拥有热能工程、流体工程、低温与制冷工程、热动力工程、汽车工程、热能动力及控制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大学阶段主要接受热能工程、传热学、流体力学、动力机械、动力工程等方面课程的学习。对于这个专业可能有些人存在不少误解,以前有个讽刺的说法是说能源系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都是烧锅炉的,又脏又累。事实上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有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确实是锅炉,但这个方向的真正目的是设计、制造出更加完美的锅炉。这些锅炉主要用于大型炼钢厂炼钢或者作为大型核电站的核燃料发生器。
提起核能,可能很多人谈“核”色变,会立刻联想到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其实,核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般恐怖,人类完全可以安全有效地利用核能,为人类造福。当然,前提必须是
“有艺在身”,核工程与核技术就是这样一门由基础学科、技术科学及工程科学组成的综合性学科,它涵盖的知识面宽、知识密集、技术超前,自动化程度也比较高。选择该专业的同学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物理、数学基础以外,还要有敏锐的逻辑思维能力。此外,计算机作为现代科学的一门辅工具,也是必须掌握的。大学期间,同学们不仅要学习核工程、核技术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工程实践的技能和本领。据不完全统计,当今世界几乎16%的电能是由441座核反应堆生产的,而其中有9个国家的40%多的能源生产来自核能。可以说,在当今能源稀缺的情况下,作为一种清洁无污染的高效能源,核能是人类最具希望的未来能源。
【金刊提示】
能源与动力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等都属于工学类专业,录取时有的院校会参考考生的物理和数学成绩。
第六桶金:海洋经济
海洋类专业
重点院校推荐: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河海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海南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
二本院校推荐:青岛海洋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淮海工学院、盐城工学院、浙江海洋学院、广东海洋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占全球总面积的71%,实施海洋战略是强国的必由之路。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从辽宁的“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天津滨海新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到江苏的沿海开发战略、浙江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再到福建的海西经济区、广西的北部湾经济区,沿海省份虚位以待,它们或借海洋经济实现转型,或发展科技进行产业升级,在保护海洋生态的同时实现经济增长,共同拼接海洋经济的蓝色版图。
海洋经济因海而生,目前主要包括海洋运输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造船业、海洋新材料业、海洋石油化工业、海水综合利用业、海洋矿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渔业、海水养殖与农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服务业等产业。中肯地说,海洋经济蓬勃发展正当时,不断拓展的经济发展空间正日渐成为国家新的经济增长极。
【金牌专业】海洋工程类、海洋科学类
瓦良格号航母的改造点燃了中国的航母梦,加之,近来愈炒愈热的,相信很多同学心中都有一个梦,那就是强我国防,壮我国威,而海洋工程类专业,特别是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将是你实现梦想的阶梯。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侧重于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的设计,强调制图和建造。大学期间,要学习物理、数学、力学、船舶及海洋工程原理的知识,掌握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的设计及船体制图方法,熟知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的建造法规。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大多位于沿海、沿江地区,为学生们提供了较为便利的实践机会。
海洋科学类专业主要包括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海洋管理、军事海洋学等专业。这些专业主要研究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如何开发利用海洋。研究主要分为对海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过程的基础研究,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海上军事活动等应用研究。现代海洋科学的研究体系大体可分为基础性学科研究和应用性技术研究两部分。四个基础分支学科有海洋物理学、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学、海洋生物学。应用性的学科有海洋工程、海洋水文气象预报、航海海洋学、渔场海洋学、军事海洋学等。近年来,随着海洋事业的发展,海洋科学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较好。报考此类专业的同学除了数学、物理基础知识需要较扎实外,还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毋庸置疑,海洋是国家发展战略中不可忽略的重要资源,是国家“十二五”时期的一个重要命题。海洋经济发展之船已经抛锚起航,唯缺舵手远航,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愿意成为一名肩负光荣与使命的神圣舵手吗?
篇4
【关键词】我国 钢铁企业 能源 管理 消耗 节能
从1996年开始,我国的钢铁产业迅速发展,钢铁生产量已经连续15年位居世界第一。随着钢铁生产量的不断增加,其能源消耗也随之增长。到2010年的时候我国已经处于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作为能源消耗的重头产业,我们必须要加强对钢铁企业的节能优化,减少钢铁企业的能源消耗量,努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我国钢铁企业能源管理现状
21世纪之前,我国的钢铁企业大都还没有形成节能减排的意识,很多钢铁企业把工作重点都放在了如何提高企业的生产总量上,对于能源消耗基本没有做出过高的重视。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钢铁企业更是迎来了百年难得的发展机遇,在这种大环境下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开足马力加大钢铁的生产总量,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08年。哥本哈根会议之后,中国政府对钢铁行业为代表的高耗能产业做出了全面的反思,下定决心要做好本国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事实上,在钢铁生产过程中,能源已经占据到钢铁生产成本的30%左右,除了保护环境、节省能源之外,很多钢铁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也在不断的进行反思,反思如何进一步的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
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发现,我国钢铁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进行的并不是很理想,很多钢铁企业的节能工作都是在不断的改建和扩建中所完成的。事实上这也给钢铁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麻烦:要想在这种结构复杂、先天设计不足,后天随意变更的钢铁企业中全面科学实施节能减排谈何容易?基于此种情况,当前我国钢铁企业大都面临一种非常尴尬的局面:钢铁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势在必行,但是究竟如何进行节能减排工作却是一筹莫展。
二、未来钢铁企业的节能方向与途径
为了进一步降低能源消耗,我国钢铁企业节能可以沿着下面几个方向开展:
(一)建立节能工作的基础
如何建立好钢铁企业节能工作的基础呢?笔者认为钢铁生产的各道工序必须要重视节省能源,对铁水和烧结矿等重要能源的消耗更要投以必要的重视。与此同时,我们还要降低钢铁生产工序中溶剂料以及零部件与耐火材料等非能源物质的单耗。众所周知,对于生产钢铁的企业来讲,影响其吨钢能源消耗的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铁钢比”。假如一个企业吨钢能耗高的话,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判断其“铁钢比”就一定会高。但是,要想降低“铁钢比”不是单纯依靠企业的力量就能做到的,这主要是与我国所储存的废钢资源密切相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国内的很多钢铁企业都采用了扩大电炉钢比例的做法。虽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是不明智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走精细化道理,实施精料方针,努力提高烧结矿和球团矿的品位,这样才是降低钢铁产业能源消耗的正确途径。
(二)抓住节能工作的重点
所谓钢铁企业节能工作的重点,主要是要大力提高钢铁企业能源系统生产、转换、加工等环节的能源转换效率。遗憾的是,钢铁企业的能源高效转换本应该得到有效发挥的,它也是钢铁联合企业的3大功能之一。但是如今却成为制约我国钢铁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拉大了我国钢铁企业与国际先进钢铁企业的差距。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焦炭、电力等重要能源在钢铁企业的生产以及加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过高所造成的。基于此种情况,我国的钢铁企业在未来的节能减排过程中,必须要加强相关的技术手段研究和运用,努力提高钢铁生产过程中能源系统的转换效率,尽量减少钢铁生产、转换和加工等环节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另外,还要努力降低钢铁各生产环节中燃料、电力、氧气、蒸汽以及工业水等能源动力的单耗,这也是我国钢铁企业未来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努力方向。
(三)降低回收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最后,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我国钢铁企业在废钢的回收和生产过程中也存在着大量的能源消耗,回收生产过程中所散失的各种余热、余能和废弃物等都是造成我国钢铁企业能源消耗的重点。相关学者通过其研究表明:中国整个钢铁行业对余热资源的回收和利用效率,与国外先进的钢铁制造业相比,整整落后他们20%左右,与韩国和日本的差距还要大。基于此种情况,我国的钢铁企业要想降低在回收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还需要不断发展自身的技能技术,依靠先进的技术来降低能源消耗。与此同时,还要组织相关专家对余热余能资源的回收利用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进而促进节能技术和装备的发展和进步。笔者建议可以将以往余热资源的单一间接回收方式改变为间接或者是直接联合回收;还可以将单纯的热回收改变为热电联产。这些都是降低回收生产过程中能源消耗的有效途径。
三、结语
由于我国钢铁企业一直在能源管理方面所做的工作都不到位,现在突然实施节能减排确实给一些钢铁企业带来了压力,显得力不从心。即使是到了今天,我国钢铁产业的能耗水平仍然比韩、日等国高出40%左右。面对这些情况,我们必须要积极克服,努力进行钢铁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面对我国钢铁企业巨大的能源消耗现状,我们必须要改变以往的生产方式,加大节能投入。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我国的钢铁行业才能取得更快、更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参考.
关键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堆; 疲劳寿命; 振动当量关系; CATIA; HyperMesh; MSC Patran
中图分类号:TM911.48;U469.72;TB115
文献标志码:A
Simulation on vibration reliability of supporting part of
structural package of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 stack
ZHENG Hui, NING Guobao, ZHANG Tong
(School of Automotive Eng., Tongji Univ., Shanghai 201804, China)
Abstract: To calculate the fatigue life of the structural package of a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 stack, a CAD model of the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 stack is established by CATIA; the CAD model is meshed by HyperMesh; the obtained finite element model is imported into MSC Patran, the input load spectrum and the boundary condition are confirmed, the stress load is calculated, and the vibration reliability of the supporting part of the structural package is simulat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whether on the common road surface or on the enhanced road surface, the supporting part of the structural package can meet the life requirements of vehicle. The simulation results can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design of mounting system of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 stack.
Key words: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 stack; fatigue life; equivalent relationship of vibration; CATIA;HyperMesh;MSC Patran
な崭迦掌:2009-08-13 修回日期:2009-09-16
作者简介: 郑 辉(1986―),男,福建闽侯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车辆动力学与控制,(E-mail);
宁国宝(1977―),男,安徽安庆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汽车系统动力学与控制,(E-mail)0 引 言
燃料电池汽车被公认为汽车能源动力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是实现我国“节能减排”和“自主创新”两大国家战略的重要途径之一,已成为全球汽车行业先进技术竞争的焦点和难点.在全球燃料电池汽车的研究、开发和示范运行过程中,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工程师们意识到,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主要包括整车成本、整车系统可靠性和寿命问题.其中,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堆是燃料电池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其寿命直接影响到整车系统的可靠性.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堆的寿命主要分为运行寿命和振动疲劳寿命.在国外,以滑铁卢大学化学工程专业FOWLER为首的科研人员,深入研究某型号燃料电池的运行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给出燃料电池电堆及其核心部件运行过程中的主要失效模式,并分析引起失效的主要原因,提出燃料电池电堆运行寿命的估算方法.[1]
目前,国内还没有关于振动引起的燃料电池电堆疲劳寿命方面的研究文献.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模块主要由结构封装支撑件、双极板、质子交换膜和催化剂等零部件或物质组成.┆[2]燃料电池内部的结构、重量分布以及车辆行驶过程中的振动强度都会影响其结构封装支撑件的可靠性.同时,结构封装支撑件自身的结构设计包括刚度、强度和模态特征都是决定其可靠性的因素.因此,在燃料电池开发过程中,合理设计其结构封装支撑件的刚度、强度和模态特征是降低燃料电池模块其他核心部件振动强度、保证燃料电池单体之间密封性能、提高燃料电池使用寿命的必要条件.本文结合某燃料电池的开发,基于CATIA,HyperMesh,MSC Patran和MSC Fatigue等软件,研究在不同道路条件下某燃料电池电堆结构封装支撑件的振动可靠性,并对其在振动环境中的疲劳寿命展开预测.
1 某燃料电池电堆有限元建模
1.1 CAD模型
某燃料电池轿车使用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模块结构见图1.除去燃料电池结构密封薄钢板、燃料电池单体电压检测单元和相关电路、燃料电池电流检测单元及燃料电池子模块电路连接线等,在CATIA软件中建立该模块的CAD模型.
图 1 某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堆
1.2 基于HyperMesh的网格划分
在HyperMesh中对燃料电池电堆CAD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封装支撑件采用四边形面单元,双极板和连接件部分采用六面体单元,得到的燃料电池电堆有限元模型见图2.
图 2 某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堆有限元模型
1.3 材料属性设置
该燃料电池电堆的质量和体积主要由3部分构成,分别为封装支撑件、双极板和进水热管理系统接口以及空气和氢气进出口的连接件.这3个部件的材料属性参数设置见表1.
表1 材料属性参数设置部件名称材料だ嘈偷性模量/MPa泊松比剪切模量/MPa密度/(g/cm3)封装支撑件灰铸铁210 0000.3080 0007.90双极板石墨4 8000.241 9352.25连接件尼龙3 8000.351 4071.152 封装支撑件应力载荷法仿真分析
将燃料电池电堆有限元模型导入MSC Patran中,确定计算的输入载荷谱和边界条件,并进行应力载荷计算,可得到燃料电池电堆结构封装支撑件的应力时间历程.
2.1 载荷谱和边界条件的确定
由于所研究情况为某燃料电池电堆封装支撑件在振动情况下的疲劳寿命,要将其作为1个惯性体来分析,用传统的准静态法等分析方法无法对其进行疲劳寿命计算.所以,载荷谱采用燃料电池电堆4个吊耳处的位移时间历程.
为了分别研究在一般路面和强化路面条件下燃料电池电堆封装支撑件的疲劳寿命,输入的载荷谱采用2种路面下电堆4个吊耳处的位移时间历程.考虑到4个吊耳处一般会采取减震措施,不能认为吊耳处的位移载荷谱与路面相等,因此通过实车试验,测量得到一般路面和强化路面下吊耳处的位移载荷谱,其中:一般路面为路面状况良好的沥青路面和有纵向或横向裂纹的水泥路面,按各50%的比例合成;强化路面采用某试车场的典型强化路面的主体部分.
实车试验中,用加速度传感器分别测量得到一般路面和强化路面燃料电池电堆吊耳位置的垂向加速度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后得到相应4个位置的垂向位移时间历程.将这4个位置垂向位移,作为燃料电池电堆相应吊耳处的位移载荷谱.为模型计算需要,分别取200 s为1个循环.2种道路下燃料电池电堆吊耳处的位移载荷谱平均值的时间历程分别见图3(a)和3(b).
(a)一般路面下(b)强化路面下
图 3 燃料电池电堆吊耳处位移载荷谱平均值的时间历程
将这些位移数据导入MSC Patran中,建立1个非空间的场定义吊耳输入端振动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将这个场作为瞬态载荷施加于燃料电池电堆有限元模型的4个吊耳处的节点上.
由于本文研究的是振动状况下封装支撑件的疲劳寿命,所以燃料电池电堆整体除4个吊耳处的输入外,无须任何限制,也不需再加任何边界条件.
2.2 基于MSC Patran的危险点确定
在MSC Patran中计算各个时刻的瞬态应力,为计算所得某时刻的应力云图见图4.
篇6
2013年初,美国宾州大学的调查报告说,全球智库共计6603家,美国凭借1823家的数量位居榜首,中国则以481家智库紧随其后。
智库的缺失
“中国设计了很多的战略,结果都是不可行的,实际上就是没有战略。基本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外交实践走在了理论研究的前面,缺乏战略,基本上是按照常识和本能在反应。”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说。
防务和外交智库在决策咨询中的缺位,近几年凸显,不管是“走一步看一步”的临机策略,还是外界误读中国“战略威胁’’,大都引起了种种妖魔化的描述。
中国智库的一些缺陷,严重影响了现代智库应有的社会功能发挥。日渐崛起的大国,突然发现自己被一些国家视为国际社会中的“另类”。在此背景下,北京奥运会之后,国家“软实力”建设、“大外宣”项目应运而生。“软实力”补课风潮之后,问题依然没有得以解决。
“这与防务和外交智库的缺失不无关系。按照西方政府的决策习惯,凡是涉及国家安全的议题,通常都有一套与之配合的战略和策略。”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在“中国软实力发展战略”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中分析说。美国《全球安全》杂志2012年秋天披露说,仅美国关注中国军事的智库就有1000余家,它们对中国军事的关注之仔细,甚至不会放过一部电视剧。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是一家颇有影响力的智库,在一份关于中国军事现代化的课题研究过程中,《DA师》《突出重围》《亮剑》等军事题材作品被一遍又一遍地观看。
智库的模式
智库,需要独立的人格。清华大学布鲁金斯研究中心朱超平称,“不属于任何党派使它(智库)保持了公正性,捐款人不会左右智库研究的结果,为它奠定了独立的基础,这样才会有影响力”。
“美国智库一个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他们独立于政府、政党派别。美国智库强调透明公开他们的工作、项目的各方面以及和其他国家相关的研究。”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詹姆斯·麦根说,美国的智库可以自由地挑选课题,而不为政府所管制。
当前,中国的多数智库直接或间接地隶属于政府机构,甚至还有较为明确的行政编制。正是这种权力图谱,使得这些智库出现两种行为偏好:在研究方向的选取上,有意或无意地迎合上级的喜好和意图。研究内容上,并不是在决策之前的有效建议,而是在决策后进行解读和注释。
官方智库一家独大的垄断格局正在打破。近年来,民间智库蓬勃发展,它们通常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和企业,也有不少分布在高校。
“我对建设高校智库还是挺有信心的,从普通决策咨询到顶层设计,有专门资金扶助,比如第一年就给了高校几十万启动经费,发展前景越来越看好。”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副教授喻常森说,仅广州的高校,就有三家智库——中山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大洋洲研究中心,以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加拿大研究中心。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各类智库应与之相契合。”金灿荣教授认为,国内智库应被纳入决策轨道,进而解决智库之间的重复工作与无序竞争。
智库的尴尬
“最令人尴尬的就是经费。由于一个时期相对忽视社会科学研究的财政投入,加上财力不足,许多单位不得不在市场化大潮下自己找食吃。”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中心主任江涌说,三十多年来,一些国内智库一度出现管理混乱和经费困难的局面。
据调查,一家中国半官方研究机构的经费来源中,来自主管单位的资金只占2%,委托课题费用占27%,而来自一家美国慈善基金和一家德国跨国企业的资助共占63%。
不少中国智库接受了来自国外的捐助。其中,美国能源基金会2010年度工作报告书透露,受捐助者包括中国国家发改委能源所、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科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等官方智库。
“我们当然坚决不会做他们的利益代言人,但也确实使我们的行动受到了限制。”北京一名不愿具名的半官方智库负责人坦言,该机构近六成的经费来自日本的捐助,每年研究人员赴日考察近200人次,从机票等交通费用到餐饮住宿,一概由对方支付。当前中日围绕的争端风起云涌,正是智库显山露水的时候,这家以研究日本问题为目标的智库却告诫研究人员:不得接受新闻媒体采访—一在资金捐助和国家利益面前,他们选择了沉默。
智库的发展
“中国外交开局场面很大,时间站在中国这边,稳扎稳打特别重要。”金灿荣教授认为,中国国防和外交的进步,离不开与智库的良性互动。
这几年,“利益共同体”“软实力”“国家利益”等西方学术名词陆续被纳入决策层文件,智库被认为功不可没。
“对于国家利益的概念,党的十二大写入了报告。十二大以前不提国家利益这个词,这的确有点模仿西方国家,将国家利益分类为核心利益、重大利益和一般利益。”金灿荣教授说,国际利益的层次分析法被中国智库引进之后,在学界和舆论界传播,最终进入中国官方的外交话语体系。早在上世纪80年代,西方国际关系学界就早已流传国家利益的层次分析法。
篇7
[关键词]:国际能源署 电动汽车 政策 市场 挑战机遇
许多政府正在制定清晰的电动汽车部署目标。汽车制造商和消费者也在迎接这一技术转变。许多主要电动汽车市场经历了强劲增长,大量汽车制造商推出了新的电动汽车车型,电动汽车部件(如电池)成本显著下降,这些正在促进这个新兴市场的成长。无线充电、汽车共用、工作场所充电等创新的产品和商业模式正在促进新型电动汽车生态系统的形成。许多政府通过提供大量的研发投资和消费者激励措施,正在促进市场转型。
一、数据与分析
1.电动汽车部署目标与进展
许多国家设定了电动汽车销售量或保有量目标,释放了长期致力于汽车电动化的信号。在15个电动汽车倡议(EVl)成员国中,有9个国家设定了官方目标,计划到2020年销售量合计590万辆,保有量合计2000万辆。
截至2012年底,全球电动汽车保有量超过18万辆。过去两年里,电动汽车累计销量和在售车型数量均实现增长。2012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首次突破10万辆,增加一倍以上。电动汽车在售车型约为20个,其中6-8个在一些国家大量投入市场。从地理分布来看,在2012年全球插电式混合电动汽车市场中,美国占据70%,日本位列第二。在全球纯电动汽车市场中,日本位居第一(28%),美国位居其次(26%),中国位居第三(16%)。
2.电动汽车充电设施部署目标与进展
电动汽车倡议成员国的目标是,累计安装240万个慢充点和6000个快充点。其中日本的官方目标最高,计划到2020年部署200万个慢充点和5000个快充点。截至2012年底,电动汽车倡议成员国在非住宅区部署的慢充点为4.751万个,快充点1907个。
3.研发与示范
2009年,由于美国政府出台经济刺激计划,美国电动汽车研发与示范资金大增。日本和德国也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大幅增加了电动汽车研发与示范资金。2009年后,公共投资依然保持高位,这表明许多政府继续致力于电动汽车创新。
考虑到电动汽车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电动汽车倡议成员国的重点在于研发与示范。2008-2012年,电动汽车倡议成员国政府用于消费者购车补贴等方面的财政激励支出超过30亿美元,用于充电设备等基础设施的支出约8亿美元,用于研发与示范的支出超过87亿美元。从政府支持的研发与示范类别看,蓄电池(约12.5亿美元)和燃料电池(约20亿美元)更受重视,因为它们在电动汽车成本中所占的比例最高。此外,电动汽车示范也获得大量资助,因为政府希望从电动汽车和基础设施的初步部署中获取经验。一些趋势表明,插电式混合电动汽车比纯电动汽车具有更大的市场动力,这也许是因为消费者希望保持燃料的灵活性,获得更大的续驶里程。
4.国家政策
针对消费者的国家和地方财政激励政策正在降低电动汽车和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前期成本,加速市场销售和基础设施部署。这些激励措施不仅使早期使用者受益,也为汽车制造商和其他消费者提供了市场发展信心。
各种非财政激励措施也在奏效。在美国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加利福尼亚州,允许电动汽车在受限制道路上行驶的政策正在推动销量上升。一些公用事业机构正在采取分时电价的充电支持措施。一些地方政府正在支持批量购置电动汽车,并与私营机构就地方交通计划开展合作。汽车共用也是一项好措施,能够使司机不必负担高昂的电动汽车前期成本。示点城市正在从初期经验中互相取经。
此外,蓄电池、燃料电池和车辆系统研发与示范正在对市场产生积极影响。蓄电池开发成本已经大幅降低,从2008年每千瓦时1000美元降至2012年每千瓦时485美元。除蓄电池外,在车体轻量化、电驱系统等领域开展研发也有助于降低整车成本。
二、挑战与机遇
尽管过去两年汽车电动化取得了许多进展,但是汽车电动推广还存在一些重大障碍。如果不能通过进一步的研发与示范、公私合作和创新的政策与商业解决方案解决技术、金融、市场和政策上的挑战,市场转型将会受阻。
1.技术
成本制约。当前电动汽车面临的最重大挑战是部件的成本和性能,特别是蓄电池。例如,日产聆风配备了24千瓦时的电池组,电池成本接近1.2万美元,约占该车零售价的1/3。插电式混合电动汽车由于有两套传动系统,其价格甚至更贵。许多国家虽然提供了购车补贴,但是近期内绝大多数的电动汽车的售价依然高于同等的汽油车。
续驶里程限制。续驶里程的制约似乎正在阻止许多潜在的消费者购车。对美国消费者的一项调查发现,75%的受访者认为续驶里程是电动汽车的劣势。美国人一天平均驾驶46公里,居世界之首,因此对于全球大多数消费者,现今的电动汽车很可能够用。但是,只要消费者期望与实际驾驶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就会存在对续驶里程的负面看法和担忧。
安全性和可靠性。对电动汽车安全性和可靠性的看法也是问题。例如,2011年中国和美国的电动汽车起火事件引起媒体高度关注,尽管广泛的实验和评估已经表明,电动汽车的起火风险并不比汽油车高。其他关于电池故障、电池召回、电池退化的报道进一步增加了人们对电动汽车技术的疑虑。
通过研发取得进展。近年来,电池成本一直在稳步降低,并有可能因电池组设计优化、电池数量减少、电池材料成本降低、规模经济效益和制造工艺改进而进一步降低。持续的研发投资对于2020年前降低成本和提高性能十分必要。目前锂电池技术与其能量密度的理论极限还有很大距离。提高电池组的能量密度、运行温度和循环寿命是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续驶里程和电池寿命的重要创新。为打消消费者担忧,并开启新市场,有必要提高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这需要大幅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对锂化硫、锌空气、锂空气等下一代电池技术开展研究。此外,更可靠的制造工艺和对电池耐用性的进一步研究将会提高电池的可靠性。
2.金融
购车价格高。电动汽车购车价格高带来了直接挑战,这需要不同于现有的金融方案。如果电池和电动汽车成本没有快速下降,那么就需要有吸引力的金融机制以维持销量增长。车辆租赁是一条潜在的路径,但在新兴经济体仍然有限。因此,还需要寻找其他的电动汽车购置筹资方法,例如,仅租赁电池而购置汽车的其他部分。
基础设施融资方式与商业模式。在所有的电动汽车市场,最紧迫的挑战是为充电基础设施融资。目前,在市场驱动的主要作用下,电动汽车和充电基础设施正在同时部署。此外,国家和地方也在为基础设施投资。下一步最突出的问题是寻找并运用可持续的充电设施商业模式,以实现供需匹配,尤其是在公共场所的充电设施。
发挥公私合作的作用。虽然政府在支持研发与示范、提供财政激励方面具有独特作用,但私营部门在为公共充电设施部署提供资金方面可以发挥更大作用。在市场初期,公私合作共担成本可以促进基础设施的初期部署,但政府还需要明确如何监管充电服务提供商。监管政策越明确,就越能鼓励私营投资。从长期来看,要促进电动交通的发展,必须通过创新的商业方案满足对公共充电的市场需求。
3.市场
优化充电设施部署。不仅要寻找可持续的基础设施供给出资模式,还要优化基础设施部署的规模和分布。一些在城市大量建设充电站以期促进电动汽车大规模采用的早期努力并没有产生预期效果,结果是客户很少甚至没有使用这些充电设施。在另一些例子中,充电设施的广泛部署并没有促进电动汽车销量的增加。因此,与其最大限度地增加充电设施,不如优化充电设施的部署。公共充电设施的部署应当依据驾驶者地点、出行模式、基础设施利用情况和充电行为方面的有力数据,以确保安装地点得当,避免过度投资。在数据收集和分享方面,政府可以发挥作用。
工作场所充电。汽车的停车时间占90%以上,通常是停在家里或工作单位。这意味着,充电设施有望建在最经常停车的地点,而不是最易于充电设施许可和安装的地点。尤其是工作场所的充电设施可以填补住宅区充电设施和公共充电设施之间的重要缺口,会增加潜在充电次数,使电动汽车的通勤里程有效翻番。它还可以增加电动汽车消费者的曝光次数,充当“第二展厅”。
总体拥有成本。尽管初始购买价格高,但电动汽车在整个寿命期内的总体拥有成本可比内燃机汽车低30%,这主要因为它节约燃料,而且其检修、保养成本低。但是,电动汽车的“投资回收期”取决于汽车及部件寿命等其他因素。在某些市场,政府补贴交通燃料的做法还削弱了电动汽车的成本优势。减少或取消燃料补贴很有可能促进电动汽车普及率的提高。
通过宣传教育加快普及。一些调查表明,大部分消费者不了解电动汽车的基本特点,或对当前性能存有认识误区。因此,要开展积极的大众宣传教育活动,以引起消费者对购买电动车的兴趣。此外,亲身体验活动可以使消费者接触电动汽车技术,合伙用车为消费者熟练驶车电动汽车提供了良机。为提高公众意识,减少信息不对称,监管机构还可以采用通俗易懂的电动汽车标识,告知消费者上市车型的燃料节约情况和总体拥有成本方面的好处。
标准统一和互操作。充电系统缺乏统一的标准和互操作能力是另一个市场挑战。通用的充电接口标准和通信协议对于市场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它们可以降低制造成本,并为电动汽车驾驶者提供无缝操作。为避免零部件和软件增加,产生高昂代价,应通过国际电工委员会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等标准制订组织制订统一的标准。政府应支持产业界领导的自愿标准活动和国际电动汽车标准合作。
车型多样化。价位不同、功能差异化的车型数量还比较有限。尽管目前在售电动汽车的供应量充足,但现有产品并不能覆盖所有的细分客户群。续驶里程、款式、功能等属性上的多种选择能够提升消费者的兴趣。
4.政策
一些政策对电动汽车部署已经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缺乏政策或规章不清晰会阻碍电动汽车的部署。充电设施引导标识是往往被忽视的领域,而提供统一、充足的引导标识可以提高电动汽车驾驶者续加燃料的便利性,并能向潜在的电动汽车购买者突出充电设施的可及性。
多单元住宅区的充电设施也成问题。在缺少车库或不易安装充电设施的公寓楼或其他多单元住宅,电动汽车难以带来在家充电的方便性。在这个问题得到解决之前,人口密集城区的电动汽车需求(尤其是纯电动汽车)可能保持低迷。因此,当地政府可以将充电设施的补贴范围扩大至多单元住宅,或者修订建筑法律与法规,要求所有新建建筑具备电动汽车充电设备接入能力。
目前,各国政府还可以利用其他重要政策促进电动汽车市场发展。例如,通过实施更严格的燃料经济性规定,激励汽车制造商投资电动汽车技术。制定透明、可预测的未来燃料经济性规定,使汽车制造商为达标做准备。国家和地方政府还可以通过大规模的批量采购直接促进电动汽车销售。例如,法国政府计划为20家公共和私营单位协调购买5万辆电动汽车。这样的大规模采购可以加快规模经济效益,并使政府发挥率先垂范的作用。
(作者:刘润生,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科技参考研究室负责人,主要从事科技战略与政策研究。
张丽娟,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实习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与管理。
刘琳,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实习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与管理。)
链接:
当前,在各种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中,以混合动力、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为代表的电动汽车被普遍认为是未来汽车能源动力系统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强国和主要汽车制造商发展重点。中国已经是世界汽车产业大国,但“大而不强”,中国未来的汽车工业必须探求新的思路。电动汽车产业有望为中国汽车工业开拓新的增长点。
未来10年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中国高度重视电动汽车的发展,在2011年3月出台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中国把新能源汽车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提出要重点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开展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研发及大规模商业化示范工程,推进产业化应用。
篇8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珠海 519088)
(Zhuhai College,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Zhuhai 519088,China)
摘要:本文从空调行业的实际应用出发,通过对家电产品包装打包段封箱、套包、贴码技术的调研,着重对全过程智能化、自动化、无人化的研究,重点对其工艺流程、工作原理、控制技术、适用性进行阐述。总结了成品自动套包贴码机组技术应用的前景。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air conditioning industry, through the technology research of sealing, head collar, mark collating of electrical appliances product packaging, thia paper mainly study intelligent, automated, unmanned of the whole process, expounds the technological process, working principle, control technology, applicability of it in detail and summarizes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automatic head collar and mark collating technology.
关键词 :智能自动化;自动套包贴码;在线打印贴标;控制技术
Key words: intelligent automation;automatic head collar and mark collating;online printing and labelling;control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B48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9-0146-03
作者简介:赖丽娟(1976-),女,福建龙岩人,工程师,本科,主要研究方向为机械自动化、能源动力工程。
1 技术背景与必要性
纵观世界包装设备制造业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包装设备制造业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它已伴随着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而共同进步,并充分体现出包装设备制造技术向智能化、柔性化、网络化、精密化、绿色化和全球化方向发展的总趋势和时代特征。总之,走向多功能和单一高速两极化,是世界包装设备制造技术的时代潮流。根据行业规划预测,到2015年,我国将进口超过1500亿元的包装设备。面对严峻的国际竞争及巨大的国内需求,必须开发新工艺、新技术,引进和使用新设备。目前国内家电企业成品包装基本上是采用人工包装,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为解决问题,需开发适用多品种,实现空调生产包装段全过程智能化、连续生产的全自动化生产设备,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减低劳动强度、减员增效的目的。
2 全自动套箱及贴码技术
结合制造行业产品包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本设备实现该包装段全流程自动开箱、无人化上顶盖、自动封箱、自动装箱和自动贴条形码及其辅助输送定位等连续智能化、无人化生产。
2.1 系统工程布局图(图1)
2.2 系统构成表(表1)
2.3 系统自动作业工艺流程图(图2)
2.4 动作流程说明:①取欲开箱之未成型纸箱放入储料槽内,放下储料推板,吸箱吸盘吸附纸箱,经主推箱杆与辅助推箱杆后进行开箱作业;②设备开箱后通过两边夹送皮带输送,在纸箱输送过程中会通过封箱机,封箱机的贴带机头贴带轮进行封箱贴带;③纸箱封箱后通过滚筒线输送,推箱板将封箱后纸箱送至取箱机构位,取箱机构下降,吸盘吸附取箱,提升后移送至套箱位置;④空调经滚筒输送线输送,取箱机构取箱后,移送至套箱位置,产品输送线上产品定位,取箱机构下降,进行套箱作业;⑤产品套箱后通过滚筒线输送,输送至贴标限定位置时定位,贴标机对外箱进行实时打印贴2张条形码。贴标后产品通过滚筒输送线到下一步进行条码检测;⑥产品自动贴标后经滚筒输送线输送,设备自动进行条码检测,检没后产品通过滚筒输送线到下一步扎带;⑦设备自动进行条码检测后,经滚筒输送线输送,设备自动进行扎带。
2.5 机组工艺质量管控(表2)
2.6 主要组成及技术特点
2.6.1 自动开箱成型机 ①工艺概述:取欲开箱之未成型纸箱放入储料槽内,放下储料推板,吸箱吸盘吸附纸箱,经主推箱杆与辅助推箱杆后进行开箱作业。②特点:1)自动开箱机集自动开箱,自动折盖,自动封纸箱底部于一体,快速的完成纸箱的成型;2)此开箱机采用专业精密设计,全机采用凸轮连续系统,机器运转准确,稳定;3)成型及封箱采用无级变速控制,可任意调整速度,节省工时纸箱储存采用立式设计;4)可随时补充纸箱,无需停机,操作简单,容易调整,损坏纸箱担忧,无胶带时自动报警;5)可单机作业,也可以与自动化包装流水线配套使用。
2.6.2 空纸壳封箱机 ①工艺概述:产品通过两边夹送皮带输送,在纸箱输送过程中会通过封箱机,封箱机的贴带机头贴带轮进行封箱贴带。②特点:1)本系列是以单机机型,上下“一”字型自动封箱包装作业;2)传动设计方式,采用上下两侧传动送箱设计;3)适用纸箱规格内,手动调整(1分钟内)可完成。4)适用包装封箱类型,如:电视机、电脑、电风扇,较扁高型包装箱皆可采用。
2.6.3 取箱、套箱机 ①工艺概述:纸箱封箱后通过滚筒线输送,推箱板将封箱后纸箱送至取箱机构位,取箱机构下降,吸盘吸附取箱,提升后移送至套箱位置;产品输送线上产品定位,取箱机构下降,进行套箱作业。②特点:1)自动取箱、套箱机集自动取纸箱,产品定位,将纸箱套入产品于一体,快速的完成纸箱的取箱、套箱作业;2)此套箱机采用专业精密设计,全机采用凸轮连续系统,机器运转准确,稳定;3)快速取箱、产品定位精准,套箱稳定;4)取箱及套箱采用无级变速控制,可任意调整速度,节省工时纸箱储存采用立式设计;5)操作简单,容易调整,无需担心损坏纸箱;6)可单机作业,也可以与自动化包装流水线配套使用。
2.6.4 实时打印贴标机 ①采用热传打印技术,打印标识清晰美观。②打印内容可灵活改变,无需预先印刷,方便库存管理。③可根据用户要求选用Zebra或CAB打印引擎。④采用多种贴标方式,有气动、气吹、转脚贴、直接贴等,可满足不同应用场合的要求。⑤可以通过以太网或与该设备联网控制,方便传输各种打印信息。
条形码等级B级以上。
2.6.5 扫描检测设备 ①全部自主知识产权,32位ARM微处理器,解码、纠错能力更强。②USB接口为直接USB键盘输出,数据传输更快(行内其它公司产品一般为PS2键盘,再经数据线转USB键盘)。③超舒适按键手感,按键寿命更达到500万次。④手动触发/连续扫描。⑤支持红外自感应扫描,全面实现无人值守(选配功能)。⑥传输条码数据时:最多可自定义5个开始符/结束符,以实现一对多(一台PC/PLC主机对多台条码扫描器)通信。
3 创新技术及应用效果
自动套箱及贴条码机组是集产品识别、开箱成型、封箱、取箱、套箱、在线打印贴码、自动控制技术于一身的工作站。适用于制造业各类包装行业的大型产品套箱作业。
3.1 采用人机交互方式自动显示并采集实时产量、产品质量、设备运行数据,通过以太网传递到数据处理中心。
3.2 防错料系统 ①权限管理:不同级别人员具备不同的操作权限或采用密码设置方式;②上料防错:通过扫描(客户提供扫描终端)唯一条码可实现快速上料;③与线工控机(PT200电脑)连接智能提取数据;④整体动作相互协调又相互联锁,前序部件动作时,后序部件自动等待。
3.3 可预设50余种切换模式,不用更换零件即可切换多种套箱方式。不污染、损坏(划痕、破裂)包装箱表面质量(特别是印刷图案),开箱后的包装箱对角线误差≤10mm,两面的平行度误差≤10mm。
3.4 项目生产节拍≤13s,每班产能2500套,设备调整切换时间≤5min,可适用多品种产品的快速切换作业,同时满足机组生产线联机生产节拍。适用于制造行业包装段的套箱、贴条形码生产作业,可实现单线减少4名操作工的减员增效效果。
4 结论
全智能、自动化套包贴码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实现了制造业生产过程中重体力岗位包装段的全过程智能化、自动化,无人化生产,降低劳动强度,实现了减员增效。项目应用前景广泛,具有可观的自动化减员增效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中外食品和包装机械[J].技术与市场.
篇9
关键词:产业 GDP 就业 速度 相关 调整
0 引言
GDP实际是指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而作为实现GDP的“人”(即:“就业人员”)与GDP的关系则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假设GDP与“产业就业人数”(下文简称“就业”)有关,那么它们之间为何有关、如何证明、关联的程度等则是本文的研究方向。就业与GDP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状况的基本指标,受到政府与学者的普遍关注。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简称“OECD”)(1995)对19世纪以来的GDP增长率与就业率的研究表明,上两个世纪的增长与高就业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增长对就业的正向影响是主要的,其负向影响可以忽略。
M.Pianta[2](2001)的实证研究表明,内生增长模型中GDP增长对就业肯定存在显著性影响,但是正相关关系还是负相关关系取决于国家发展和实际情况。Fabien Tripier[3](2002)对战后美国的生产率增长与失业率进行实证分析,认为在短期内生产率增长与失业正相关,而在长期中则负相关。Piacentini & Pini[4](2000)选择了包括西德、意大、英国、法国、瑞典、美国、日本等7个国家1979~1995年的数据,得到了在1980年代以后,就业弹性日益减小,GDP增长的就业弹性在个别国家为负的结论。
国内对GDP与就业的研究包括陈安平、李勋来[5](2004)通过计量模型分析了GDP增长与有效就业之间的数量关系,表明GDP增长带动了有效就业的增长。蔡P等[6](2004)对城镇的GDP增长与城镇就业总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城镇就业弹性没有急剧下降,认为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没有带来显性的就业,从而出现GDP增长与就业增长的不一致。
在前人对GDP与就业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主要运用“相关分析”的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各产业GDP与就业间的相关关系,并重点研究产生其特有相关关系的原因。
1 产业发展分析
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产业结构仍以第一产业为主要产业。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产业发展迅猛、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发展缓慢,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第一产业明显下降、第三产业上升、第二产业上升。
1.1 数据来源于指标选择
GDP作为最重要的经济指标,一国GDP增长会带来劳动力需求扩张、就业增加,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存在着一致性,同时失业率会随着GDP的增长而降低。为了客观说明和研究GDP与就业的关系,本文以1978年~2012年我国GDP、三次产业GDP、就业人口、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等统计数据(数据来源《2013中国统计年鉴》)作为分析依据。
1.2 各产业发展速度比较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在1978年-2012年,我国GDP平均年发展速度为115.70%,其中又以第三产业发展最快,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发展相对较慢。(如表1)
表1 1978年-2012年平均发展速度
■
1978年-2012年平均发展速度对当代中国产生影响如下:
有效促进二元城乡一体化,城市化率提高。二、三产业的崛起,有效吸收了更多的就业人员,使城市发展更加迅速,为城乡一体化创造条件,从而提高了城市化率。
综合国力和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国力和现代化水平,为国民经济的各部门提供物质技术装备,能源动力,大量的原材料和资金积累,成为了整个社会生产的“工作母机”。
缩小与世界的差距。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等于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可以用来衡量第三产业发展的绝对水平。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样促使了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的增加,从而缩小了与世界发达国家同一指标的差距。
2 产业产值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化
改革开放的实现,为中国经济带来了发展,也为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思想,由单纯追求吃饱、穿暖到希望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人们在不断追求现代化、智能化的过程中成功推动了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也带动了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复苏,而与之对应的第一产业的发展则受到了挑战。
“城市化”理念的提出,又一次撼动了“产业结构”大厦,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增长,使以钢铁、水泥为代表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发展迅速,资本品需求的增长同时推动了重工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制造业的技术革新和产值增加,形成了以资本品、制造业、工业、建筑业为主的经济循环体,有力促进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耕地面积的大量缩水,使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第一产业举步艰难,“内部改革”似乎成为了第一产业摆脱瓶颈的唯一途径,而处于摸索阶段的第一产业,可能依旧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
3 劳动力结构变化分析
1978年-2011年,我国就业总人数始终稳定增加,就三次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分析,第一产业始终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保持稳定上升;由于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下降幅度较大,总就业人数的增加未能明显拉动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的上升,反而促进了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显著提高。在尚未有效论证“就业”与“产业发展”的相关性的情况下,本文单从“人”是经济的创造者这一角度,对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的变化原因进行简单分析。
中国可耕面积为1.282亿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为0.101公顷,居于世界第四位。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江河资源为发展种植业和渔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农村耕地荒废、留守儿童问题、留守老人问题、农村房屋闲置和垮塌等社会问题的集中出现,昭示着大量的农村青壮年放弃了祖辈赖以生存的土地,而选择进入城市打工,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不断减少,在总就业人数逐年递增的前提下,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仍然走低。
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高。主要体现在生产成本、消费成本和时间成本三方面。
农村人均产值低。由于农民往往处于产业链的第一环,且农产品又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于是农产品价格往往随市场波动较大,收益极不稳定。从事农业往往伴随较高的自然灾害风险,远没有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收益稳定,于是造成了大量的产业人员外流。
经济因素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第一产业劳动人数也有较大影响。中国人思维将“农民”放在了较低层的行业等级,社会媒体和舆论又将城市的优点过分夸大,进而造成农村青壮年对城市的盲目崇拜,这一些因素也应为第一产业劳动人口的流失承担责任。
而对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而言,城市化、工业化、智能化等概念的提出,有效推动了产业就业人数比重的增加,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
4 产业发展(GDP)与产业劳动力的相关分析
GDP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经济指标,产业吸收的劳动力是产业成本的重要一环,GDP和产业就业人员在理论上可视为“投入”和“产出”的关系,但如何能客观证明两者间的关系,则是本文内容的核心。本文接下来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对三次产业中各产业的GDP值与产业就业人员数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
总GDP与总就业人数相关系数:
r=0.700311228
第一产业相关系数:
r=-0.250815248
第二产业相关系数:
r=0.853346774
第三产业相关系数:
r=0.840042348
1978年-2011年,总GDP与总就业人数、第二产业GDP与就业人数、第三产业GDP与就业人数均为高度正相关(其相关系数r值均大于0.5);而第一产业GDP与产业就业人数的相关系数r=-0.250815248,其GDP与就业间为负弱相关关系。
三次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经济发展不平衡对总体就业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第一产业从业人口众多,就业已经达到饱和,GDP的增长促进了农业的机械化,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致使第一产业就业机会的缩小。第二产业作为一个资本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化逐渐增强,会使得GDP增长吸收就业的弹性下降,目前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第二产业GDP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非常显著,第二产业不仅充分解决了新增经济活动人口施加给第二产业的就业,而且对提高总体就业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第三产业作为我国新生代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时期主要集中在近10年左右,产业的快速发展成功带动了产业就业人员的吸收,但由于发展时期较短、产业内部结构不完善,第三产业尚不能充分解决新增经济活动人口施加给本产业的就业压力。
5 结束语
纵观改革开放30年,在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双重推动下,形成了当下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结构新模式。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体系和内容正日趋完善,基于我国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的现实,我国的产业结构仍有改善的空间。
当前,我国第一产业在GDP结构中所做出的贡献和其吸纳的劳动力数量不成比例,即使考虑到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人均劳动生产率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但这样反差巨大的劳动力投入水平和产出水平仍然非常惊人。同时,必须注意的是,中国第三次产业吸纳的劳动力人数非常有限,单位劳动力产出远远低于第二产业。
如何平衡各产业GDP产出和劳动力投入关系,保证各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性和稳定性,是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方向。要想实现未来经济的较快增长,合理分配和利用资源、发挥各个产业的最大效能、实现各产业间的动态平衡,是未来产业结构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3中国统计年鉴,2013年9
月.
[2]邹东涛.“发展和改革蓝皮书(No.1)”《中国改革开放30年
篇10
关键词:工程建设;分包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4-0190-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4.094
1 概述
随着现代化经济建设进程的飞速发展,我国工程建设行业的作用变得越来越明显,已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当前,我国建设工程项目具有规模大、工期短、技术复杂、专业性强等特点,一方面,作为施工总承包单位,一些施工企业在设备、资金、施工能力及资源配置等方面往往不能满足市场实际需要;另一方面,一些小的承包商由于受到施工经验和资质的限制,不能满足直接承包大项目的要求,这就促使我国建设工程项目的施工自发地走向市场,大量分包单位随之进入相应的建设工程项目之中,并成为我国工程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所谓工程分包包括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是指工程总承包单位为完成总承包任务,可以将建设工程的一部分依法分包给具有一定资质的承包单位,与分包单位一起共同完成建设任务。鉴于工程分包已经成为我国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较为常用的方式,而目前我国工程分包管理的研究尚不够系统,多数专家学者仅单纯从个人所从事的专业角度出发,就分包管理的某一方面提出建议或见解,因此,系统地了解我国建设施工企业工程分包管理存在的问题,全面掌握分包管理的内容及措施,对于规避风险、顺利完成工程建设任务显得极其重要。
2 分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针对我国工程建设项目分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的总结或研究很多,归纳起来我国建设工程分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
2.1 管理部门专业能力低
部分管理人员缺少必要的项目管理经验以及专业知识,在签订分包管理合同时,并没有按规定对承包商进行严格的审核或者存在私下交易等现象,这种方式下所选择的分包单位往往不能满足工程施工的资质要求,有可能对工程施工质量以及获取效益造成不良影响。部分单位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将分包工程肢解,致使分包量过大,违反了分包管理条例,势必会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
2.2 分包管理流程不完善
在建设工程项目分包过程中,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单位的专业素质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着各种管理漏洞并影响最终的管理效率。一些建设工程项目的分包审批工作程序不规范,定的价格也没有完全按照分包管理规定来实施,普遍存在着先上车后买票的现象,这就为劳工纠纷埋下了极大的隐患。
2.3 安全管理不到位
由于安全管理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上级管理人员没有把安全施工监督工作做到位,使得施工安全无法得到保障,生产事故的发生率居高不下。
2.4 分包单位选择不规范
由于在选择分包单位的过程中存在着关系户现象,往往忽略招标投标的过程,一旦选择了技术水平较低的分包单位将会导致工程质量不过关;施工过程中不重视管理,以包代管,也很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
3 分包管理内容
安全、质量和成本是工程建设项目的核心,作为施工过程管理的一部分,分包管理是工程建设项目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工程分包管理的内容也离不开安全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
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工程分包安全管理必须要强调的是分包单位负责人的安全意识、分包单位员工的安全水平和分包单位的安全投入,应该要加强对分包单位负责人的安全教育、督促分包单位配置安全管理人员以及提升员工的安全技能。作为总包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分包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总包工程的质量以及总承包单位的信誉,因此有必要对分包工程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工程分包质量管理主要包括施工前选择分包队伍、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施工中监督材料质量、检查工程质量、管理施工进度、监测施工机械以及竣工检查验收等。工程分包还必须加强财务管理,以此避免分包工程可能存在的合同风险、资金风险、成本结算风险和税务风险等财务风险。分包工程财务管理需注意分包合同签订的及时性、有效性以及分包合同的风险预测评估,控制分包单位的资金支付,严格按流程进行工程分包结算,规范工程分包的成本控制,加强对节税意识的正确理解,合理纳税,完善风险防范机制,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
4 分包管理措施
针对工程分包安全管理,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建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按照施工组织设计组织施工;建立教育培训制度,提高所有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加强安全生产检查,确保施工过程安全无隐患。
针对工程分包质量管理的措施可分为事前准备、事中控制和事后检查。事前准备包括成立分包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工程质量管理目标,建立健全分包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完善各项质量管理制度;选择有经验、信誉好、资质符合要求、最好有过较好合作的分包单位,组织分包单位参与图纸会审,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事中控制包括分包人员设备的核查、材料设备的质量把关、工序质量的监查、分包施工人员持证上岗的不定期核查、施工机械设备使用的监查,并且定期组织分包单位参加工地协调会,以便于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事后检查包括实物质量验收和竣工资料检查验收。
工程分包管理过程中还应从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重视财务风险的防范工作,具体包括增强分包合同的管理,明确分包工程的性质、施工范围、分包单位的作业人员及相关责任,要根据相关造价管理的规定确定合同金额;建立完善的财务控制体系,合理支付分包工程进度款;加强分包工程的资金控制;按月统计报送实际工程量;财务部门与工程项目部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分包款项的拨付要和质量、安全、工期、文明施工等因素挂钩;结算时应核对施工任务单,强化分包结算的管理;财会部门和材料人员还要分析分包单位的债权债务,监督管理各项费用支出;加强印章和票据管理,分包发票要及时回收;及时做好包括财务结算、分包工程验收、项目资料整理归档在内的工程结算工作。
5 结语
目前,我国建设项目工程分包管理中存在着管理部门专业能力低下、分包管理流程不完善、安全管理不到位以及分包单位选择不规范等问题,工程实践中可以从工程分包的安全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着手,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应对措施,发挥总包单位和分包单位的积极性、业务能力以及整体协作能力,避免各项工程分包风险的发生,使得工程质量达到标准,提高建设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由此看来,我国工程分包管理的发展方向应从安全管理、质量管理和财务管理的角度综合考虑,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新型有效的工程分包综合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 注册建造师继续教育必修课教材编写委员会.机电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 严爱华,章晓霞.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分包管理探讨[J].新经济,2014,(8).
[3] 朱炜婷,周霞.电力项目分包管理系统设计和实现探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36).
[4] 滑福昊,熊涛.从管道工程分包历史和现状看管道工程分包的安全管理挑战[J].江西建材,2014,(13).
[5] 杜莹.浅谈建筑施工企业分包工程质量管理[J].科技资讯,2014,(19).
[6] 马彦刚.浅谈分包工程的质量控制[J].科技展望,2014,(9).
[7] 曲玉欢.工程分包的财务风险管理[J].价值工程,2014,(20).
[8] 周翊君.建筑工程承包企业分包风险管理[J].财会通讯,2015,(17).
[9] 韩宝江,姚波,郭玉花.建设工程总承包和分包中的安全管理[J].安全,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