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计划和总结范文
时间:2024-02-01 18:10: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经济计划和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测绘工程 质量管理 措施 系统控制
测绘项目管理是测绘系统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对测绘项目计划组织监督、控制协调等,以实现项目目标全过程管理的总称。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测绘市场日趋成熟,测绘单位承担的测绘项目越来越多,测绘生产规模也不断壮大。本文对测绘项目管理内容进行分析,对测绘项目管理与质量控制进行探讨,根据作者的工作经验提出了测绘项目管理的过程就是测绘质量控制的过程。
一、测绘工作实行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根据,近年全国测绘工程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国重点测绘工程的质量合格率高达93.1%,不可否认,测绘工程在质量管理方面的工作成绩斐然。但是,随着国内经济改革的深化及开放程度的加深,测绘行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将越来越严重,所以测绘行业只有不断提高运营效率和质量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为测绘行业竞争力的提高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做好制度保障
1.加强对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首先就是有关部门要根据目前的形式要求,制定测绘质量的专项法规,以法律为根本准绳,并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制度保障。其次,行政测绘的主管部门要严格依法办事,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惩处严重违反质量管理法规的单位及项目;第三,加强行政测绘部门的监管工作。设立测绘质监部门,不断增强各级测绘质监部门的地位,做好监管工作。
2.加强领导及员工的质量意识
领导重视,是质量管理水平提高的主要动力。质量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此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做好测绘产品质量提高的的基础工作。要提高领导和员工的质量意识,就要不断加强领导与员工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通过学习,不断加强员工的质量意识教育,同时,也可以通过各种经验交流会、业务培训班等方法,增强员工的爱岗敬业精神,让质量意识深入人心。
3.重视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点
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点应分别设定在人员、设备和数据采集过程上。人员的质量管理点主要是人员的能力水平能够胜任工作岗位,应达到一定的学历、职称、工龄、业绩、培训等。设备的质量管理点是年检和使用前的检校,以确保设备工作正常,满足工程使用。测绘工程数据采集过程的质量管理建立三个固定管理点:第一,己知数据的检查;第二,控制数据的检查;第三,地形要素,图形,碎部数据的检查。另外在控制网的布设,观测,平差和地形要素的采集,图形编辑等过程中根据需要建立临时管理点。
4.通过培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测绘单位要做好人员的技术质量培训工作,不间断的组织员工系统地学习国家测绘局颁发的《测绘生产质量管理规定》和《测绘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等文件;在学习过程中,要努力加强优秀技术总结、设计等技术资料的学习,把测绘技术管理、质量管理、计量管理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还要特别强调测绘行政管理部门的质量监督管理职能,维护测绘持证单位的合法权益,提高测绘单位的工作积极性。
5.加大经费与人力的投入力度
基础测绘工作的公益性较强,单靠市场机制进行自发调节,很难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势必造成测绘的基础产品的价格与价值出现严重背离。虽然,每年国家都加大了基础性测绘事业的经费投入,但是增加的费用仍然不能与生产成本增加的费用持平。按目前投入水平可安排的基础测绘工作量已呈逐年下降趋势,而且我国还只有为数不多的测绘生产单位具有先进的测绘技术手段。对此,我们必须加大对测绘工作经费的投入力度,让测绘生产单位能够更新设备并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测绘的科技水平和生产能力,保障测绘成果的精准度。测绘单位的经费投入要遵循以下三点进行:一是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的更新计划,当列入国家和省一级年度经济计划,在预算中列有专项,安排适当的经费额度,由测绘主管部门按计划实施。二是基础测绘实行分级管理,改变多年来我国大比例尺基础测绘都由国家测绘局包下来的状况。其三,还应注意采取多种方式,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比如通过建立测绘成果的有偿使用制度等方法,建立各种经费补偿机制。
6.文件化质量体系要实施动态管理
测绘质量体系文件要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加以改进完善,使其可操作性逐步增强,确保测绘产品实物质量稳步提高,这就要求质量体系文件必须实施动态管理,不断提高测绘质量体系的有效性。在质量体系运行过程中,出现文件规定不明确、规定与实际不符或文件未规定以及采取纠正措施而引起文件更改的情况,要按照文件规定的修改程序及时修改完善,使文件更加严格,达到质量体系运行更加系统、更加有效的目的。文件修改程序要根据测绘单位的实际情况规定合理,进行有效控制,便于文件的控制和修改的渠道畅通,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和提高效率的目的。
三、测绘质量控制
质量检点放在数学精度、地理精度和图面整饰上,而数学精度则是评定图幅质量的关键。随着数字测图技术的广泛运用,这一工艺方法得到改进,使成图精度提高了一个等级。按照《城市测量规范》的要求,数字图的数学精度已不再是主要问题,相反,对作业设计、地形图的分层检查、多余数据删除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各级质检员的技术素质急需进一步提高,以适应数字测图发展的要求。IS09000标准是国际公认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统一标准,从质量计划、管理职责、人力资源、质量记录到过程控制、产品标识、不合格品控制、产品检验等都做了规定并形成文件,使质量管理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保证产品的任何工序都得到有效控制。将测绘质量控制与IS09000标准结合起来,形成测图的质量控制,有效地控制测图的质量。
测绘项目管理是测绘单位工作的一条主线,测绘产品质量控制是测绘产品合格的保障工程.它需要有思想保证体系、技术保证体系以及质量监督体系进行支撑。要提高项目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应建立配套规章制度,加强产品质量控制,规范作业程序,不断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使测绘项目管理更好地为测绘单位的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景文. 建筑检测试验[M].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2009.
[2]赵向方.浅谈测绘工程监理的质量控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0(1).
篇2
【关键词】地籍测量;内容;作用;任务;功能;数字地籍
地籍测量是为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本人在长期的野外工程测量中做了一些探索和总结。
一、地籍测量的含义
基本内容是测定土地及其附着物的位置、权属界线、类型、面积等。具体内容如下:
(1)进行地籍控制测量,测设地籍基本控制点和地籍图根控制点;
(2)测定行政区划界线和土地权属界线的界址点坐标;
(3)测绘地籍图,测算地块和宗地的面积;
(4)进行土地信息的动态监测,进行地籍变更测量,包括地籍图的修测、重测和地籍簿册的修编,以保证地籍成果资料的现势性与正确性;
(5)根据土地整理、开发与规划的要求,进行有关的地籍测量工作。
像其他测量工作一样,地籍测量也遵循一般的测量原则,即先控制后碎部、从高级到低级、由整体到局部的原则。
二、地籍测量的特点
地籍测量与基础测绘和专业测量有着明显不同,其本质的不同表现在凡涉及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利的测量都可视为地籍测量,具体表现如下:
(1)地籍测量是一项基础性的具有政府行为的测绘工作,是政府行使土地行政管理职能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政性技术行为。现阶段我国进行的地籍测量工作的根本的目的是国家为保护土地、合理利用土地及保护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为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计划提供基础资料。
(2)地籍测量为土地管理提供了精确、可靠的地理参考系统。由地籍的历史和地籍测量的历史可知,测绘技术一直是地籍技术的基础技术之一,地籍测量技术不但为土地的税收和产权保护提供精确、可靠并能被法律事实接受的数据,而且借助现代先进的测绘技术为地籍提供了一个大众都能接受的具有法律意义的地理参考系统。
(3)地籍测量是在地籍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在对完整的地籍调查资料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不同的地籍测量技术和方法。地籍测量成果根据土地管理和房地产管理或其他相关的要求提供不同形式的图、数、册等资料。
(4)地籍测量具有勘验取证的法律特征。无论是产权的初始登记,还是变更登记或他项权利登记,在对土地权利的审查、确认、处分过程中,地籍测量所做的工作就是利用测量技术手段对权属主提出的权利申请进行现场的勘查、验证,为土地权利的法律认定提供准确、可靠的物权证明材料。
(5)地籍测量工作有非常强的现势性。由于社会发展和经济活动使土地的利用和权利经常发生变化,而土地管理要求地籍资料有非常强的现势性,因此须对地籍测量成果进行适时更新,所以地籍测量工作比一般基础测绘工作更具有经常性的一面,且不可能人为地固定更新周期,只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实际变化情况。
(6)地籍测量技术和方法是对当今测绘技术和方法的应用集成。地籍测量技术是普通测量、数字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面积测算、误差理论和平差、大地测量、空间定位技术等技术的集成式应用。根据土地管理和房地产管理对图形、数据和表册的综合要求组合不同的测绘技术和方法。
(7)从事地籍测量的技术人员应有丰富的土地管理知识。从事地籍测量的技术人员,不但具备丰富的测绘知识,还应具有不动产法律知识和地籍管理方面的知识。地籍测量工作从组织到实施都非常严密,它要求测绘技术人员要与地籍调查人员密切配合,细致认真地作业。
三、地籍测量的数字化及成图
(1)要素
地籍测量重点在权属要素(包括权属界线及与之有关地物要素),对于常规地形测量所要求的高程点、等高线、管线等地貌要素无强制要求。
(2)方法
地籍测量因对地貌、管线等要素不做要求,野外碎部采集及内业编辑成图工作量大大减少,但后续的宗地图制作、入库工作的工作量非常大,并且因为入库而对图形的拓扑关系要求很严格,体现在地籍图编辑上就要求严格的做好点、线、面的编辑与检查。
(3)精度
地籍图的精度优于地形图。如果先测制地形图,必须兼顾地籍图精度要求;如果先进行地籍测量,在补测成地形图,已测要素的精度完全可以保证。
(4)应用软件
地籍测量为了后续工作的无缝衔接而均使用各自的测量成图模块。这些测量成图模块均为我国的研发人员自行开发,与国外很多专业成图软件或在国外软件基础上开发的成图系统相比,在功能与实用性上差距很大。如果只是进行地形测量,在所使用软件方面可以有较大的选择空间;而如果在地籍测量的基础上进行地形成图,或者继续使用原软件,或者将原格式(MapGIS或瑞得图形格式)转为其他成图软件格式。
四、GPS全球定位系统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近些年GPS新技巧的涌现,可以高精度并快速地测定各级把持点的坐标。特别是利用RTK新技巧,甚至可以不布设各级把持点,仅根据必定数量的基准把持点,便可以高精度并快速地测定界址点、地形点、地物点的坐标。
地籍测量中利用RTK技巧测定每一宗土地的权属界址点以及测绘地籍图,同上述测绘地形图一样,能实时测定有关界址点及一些地物点的地位并能达到请求的厘米级精度。将GPS获得的数据处理后直接录入GPS系统,可及时地准确地获得地籍图。但在影响GPS卫星信号吸收的遮蔽地带,应用全站仪、测距仪、经纬仪等测量工具,采用解析法或图解法进行细部测量。
综上所述,如果已经进行了地籍测量,而又要测制地形图,应充分利用已测图形数据,然后进行补测。方法可行,只是工作量的问题。
篇3
关键词:县级档案;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域覆盖到哪里,档案工作就发展到哪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需要什么服务,档案工作就做好什么服务”。进一步为县级档案部门明确了民生档案工作的努力方向。
一、档案工作的重必要性
1、机关工作的查考凭据
档案记录了各种机关、单位过去活动的状况,其中包括行使行政职权的法律依据,处理行政事务的过程与结果以及管理活动的经验,它是任何一个政府、任何一个机关单位连续工作必须查考的凭据。自古以来,如《周礼》中即不乏执掌王命典法令则,“以考政事”,“以逆邦国都鄙官府之治”之类的记载。《现代档案DD原则与技术》认为档案“是一个政府藉以完成其工作的基本行政工具”。我们党和国家历来强调办事要实事求是,各种机关单位为了有效地实行管理,必须切实地掌握材料。档案可以为党、政、军等机关、企事业等单位的领导工作和业务管理,提供证据和咨询资料,借以熟悉情况、总结经验、制订计划、进行决策、处理各种问题。否则,只靠记忆处理工作则有时无以为凭,或往往有失准确,对间隔日久的事务难免被人遗忘。
2、生产建设的参考依据
档案中记载了各种生产活动的情况、成果、经验和教训。从自然资源、生产手段到生产过程以及计划管理和生产技术等各方面的信息,可以作为工农业生产和经济管理的科学依据和参考材料。当今日益增多的科学技术档案,更是进行现代化生产管理和科学技术管理的重要条件。但是,无论普通档案,还是科学技术等专门档案,总的来说,都在不同程度上和不同的方面反映了经济活动的情况,都能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咨询研究、统计监督的情报信息,对制订经济计划,检查和总结生产情况,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防止灾害等等,都是重要的参考材料。
3、科学研究的可靠资料
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研究,都必须详细地占有材料,才能据以潜心钻研,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档案可以从两方面为科学研究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一方面,专门进行科学研究的原始记录,可供现实的研究工作直接借鉴;另一方面,从记录的广泛事实和经验中,为各项研究活动提供大量的实验、观察和理论概括的基础材料。所以,档案是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
二、加强县级档案工作的措施
1、提升档案人员素质,提升服务意识,发展创新能力
县级档案工作要充分发挥它的社会功能,为经济建设服务,必须大力提高档案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档案工作者首先要练就过硬的业务技能。要求必须熟悉档案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步骤,掌握各门类档案、各种载体档案的管理方法。在具备这些基本业务技能后,还应该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的能力,能熟练地应用计算机,掌握相关知识和现代化管理所必需的技能。其次要遵循“档案服务社会”、“档案服务中心工作”的宗旨,牢固树立服务大局的观念,提升服务意识,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机制,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深入开展档案利用工作,切实体现档案“咨政惠民”的作用。最后要发展创新能力。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发展日新月异,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必须适应新形势,挑战传统观念,提出新办法、新思路,解决新问题。而要做到这些,唯有提高创新能力,只有创新能力的提高,才能做好新时期的档案工作。
2、尽可能扩大档案征集范围的同时,严把档案收集关
档案馆库应把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资料接收入馆,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为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奠定基础。在接收档案前,政府部门要下发通知,明确接收档案的范围、内容、标准及要求,及时修订和完善各种档案的整理细则、保管期限等,以确保馆藏档案更加丰富、具有特色。同时,要扩大档案征集范围,主动向社会征集有价值的档案,对个人所有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可采取代存、寄存、征购等办法进行监管,对保存在纠偏馆、博物馆和图书馆中具有文物价值的档案资料,可采取复制和建立目录及编制简介等形式,达到丰富馆藏,为利用者最大限度服务的目的。
3、完善基础设施、设备建设
档案馆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关键是建设经费问题,近年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很快,加强县级国家档案馆建设的条件日趋成熟。因此,档案部门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争取县级党委、政府的支持,采取以本级财政预算为主,多方筹集的办法,完善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在建设国家档案馆时,选择馆址要适宜,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国家档案馆的绝对安全性、综合管理性、日益开放性和公共服务性,要着力科学设置馆的功能分区,并尽量预留发展空间。馆库内的设施设备要齐全,库房必须达到防火、防水、防盗、防潮、防污染等“八防”要求。为使档案管理现代化与办公管理现代化同步发展,相对落后地区有必要为档案馆配备电子设备,将档案资料录入微机,实现微机检索。
4、以群众为主体,强化服务管理
社会和群众充分利用了档案内容,档案工作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所以,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开发和利用好档案资源。对于档案工作者而言,对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而言,他们首先要加强自身的素质以提高业务能力,还要加强信息化工作;其次,必须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要明白群众才是档案工作的主体;最后,要加强档案工作相关的制度和规定建设,不断完善各种服务制度,加强对档案服务的监管,使档案服务工作得到大家的认同,这样档案开发和利用才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价值。
5、加强档案管理现代化、信息化建设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开展,电子政务的普及,电子档案的增多,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与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档案管理现代化、信息化,要以档案信息网络化为基础,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为核心。首先,加大资金投入,配置服务器、微机、扫描仪、档案管理软件等与档案管理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相适应的软、硬件,完成“三网”建设。其次,建设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馆藏案卷级和文件级目录要全部输入,大力开展全文扫描,加快全文数据库建设,为“档案数字化工程”夯实基础。
结束语
总之,要解决阻碍影响县级档案工作科学发展的因素,除了要不断加县级档案部门领导班子和档案干部队伍建设,解决好档案事业发展等问题外,档案干部特别是各级档案部门的领导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改革,与时俱进,投身到努力推动档案事业与社会同步发展战斗中,要以身作则,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加大档案资源建设,增强服务意识,促进档案信息资源的公开、共享,使档案事业沿着科学发展的轨迹前进。
参考文献
[1]刘子芳.社会转型期的县级档案业务指导工作――以许昌县档案业务指导工作为例[J].档案管理,2010(01).
[2]孙芳.我国目前民生档案工作的管理现状与对策[J].黑龙江史志,2010(13).
篇4
【关键饲】制度变迁 经济理性 会计角色演变
一、制度变迁与会计角色的历史定位
1985年,欧美的会计学者在一项比较国际会计研究中,尝试对各国会计体系进行分类(诺比斯,帕克,1991)。他们认为,不论是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抑或法律制度分类,都存在着某些难以克服的缺陷。虽然各国会计体系“都奠定在一些共同的会计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但是一个国家的会计规制“是该国经济、政治以及其他环境因素的产物,这些环境因素决定了会计体系的性质”。因此,会计在不同的国家可能扮演不同的角色。然而在经济变迁中,会计角色也随之演化,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出现了各国会计体系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趋势,对会计角色的认知亦将趋于一致。
(一)利润计量:由市场理性目标的公度化所决定的会计角色。会计角色是指会计体系在一个特定经济系统中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在某种产权制度安排下的会计职能,决定了会计以何种方式,在多大程度上履行相关的社会经济责任。会计角色或者职能的体现(发挥)只能通过对交易事项的计量、记录和报告来实现。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会计所以演变为一个职业化的社会“角色”,是由市场理性目标的公度化要求所决定的。通过“会计”可以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手段(各种成本费用支出)和目的(利润或者财富的最大化)充分联系起来,使得从数字上考量经济理性目标的实现程度成为可能。
经济理性是基于自利原则的行为取向,它有自己的特定内容,并且经历了长期的演变过程。亚当·斯密认为,经济理性表现为对得失和盈亏的正确计算。约翰·穆勒把理性看作是对更多财富的冷静追求。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把理性定义为对效用最大化的追求。到20世纪中期,行为主义的观点被引入经济理性的定义中,理性被解释为在完全预期的假设下,经济人的目标一致性和手段与目标的相适应性。
在自然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由于经济活动(市场活动和家务活动)目标的多重性和非可逆性,导致手段和目标的不一致,理性行为的发展受到限制。只有市场活动与家务活动完全分离,经济理性和利润最大化的实施才开始无例外地统治企业。资本主义企业的出现是使经济活动从传统和习惯过渡到理性的转折点。奥斯卡·兰格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及理性行为的普遍化,导致理性活动的目的和手段的可测量性和有公度性(metrizability),利润成为资本主义企业活动的一致的、可以测量的目标。“复式簿记的发明,使企业活动的一切元素连同结果的全部计算成为可能”(兰格,1987)。
由于会计计量是“一个企业的活动中充分发展的理性的表示”,一些学者甚至把会计与经济理性等同看待,引发了对会计的角色崇拜:“会计核算高于所有的科学和艺术,没有会计核算,世界就不可驾驭,人们就不能相互理解”。“会计是一门慰抚心灵,保护财富和通向幸福的科学”(索科洛夫,1990)。20世纪20年代,德国新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w·桑巴特在考察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总结中,把会计对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等同于科学史上万有引力、血液循环和能量守恒对现代科学的作用。他写道:“没有复式簿记,人们简直不能想象会有资本主义”。另一位德国经济学家w·尤肯认为,德意志的汉萨城邦之所以在16世纪错过了经济发展的良机,是因为没有采用复式簿记,而奥格斯堡商人则在采用了复式簿记的同时迎来了经济的繁荣。然而更多的学者反对这种夸大会计作用的观点(布罗代尔,1979;海渥,1976;兰格,1971)。
(二)市场信息:满足社会化和市场化的企业财产制度要求的会计角色。企业是应用经济理性的最重要场所,企业之间的竞争保证了经济理性的实施,作为市场信息的企业会计报告的作用日趋重要。随着现代公司财产制度的发展和成熟,产权的分散性和高度可转让性导致所有权与特定控制权相互分离,问题也随之出现。由于存在人操纵企业经营目标并使之偏离所有者的收益最大化的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必然存在人操纵会计信息的可能性。
1929年美国的股市崩溃,暴露了上市公司财务会计中存在的种种缺陷,表明会计“驾驭世界”的能力十分有限。人们认为,操纵和滥用会计报告,对公司活动缺乏足够的信息以及政府对股市缺乏监督是股市崩溃的重要原因。在此压力下,美国1933年的《证券法》规定凡新股上市都要登记和充分披露信息。1934年的《证券交易法》规定政府要通过证券交易委员会来监管证券市场,以消除各种权力的滥用(阿塔克,帕塞尔,2000)。股市崩溃和两个法规被会计学者们列为影响会计发展进程的重大事项。此后,由专门机构制定出一般公认会计准则来控制会计报告,公司及证券市场的日益膨胀及复杂化使得政府和专门机构对会计信息的监管越来越严格。会计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发生了重大变化,由私人生产的会计信息从早期的自由放任状态进入准公共产品时代:得到证券立法支持的充分披露原则取代了曾经普遍流行的自愿披露原则;在传统的仅仅依赖于内部人员的自我道德约束来控制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上,公认会计准则无疑强化了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控制;会计管制被视为限制市场失灵的有效手段,取代了以往所谓的“双层市场结构”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由于现实经济并非是一个有效率的市场,要使所有的相关信息为公众所获知,必须通过会计管制措施和充分披露原则促进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转。会计信息的生产者与使用者之间的供求矛盾,迫使人们不得不从信息观念和决策观念出发,来理解和认知会计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定位:信息不对称是会计能够存在的基本原因。同时,会计要想得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向市场和市场参与者及时传递相关的、可靠的、有用的和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信息。因此,尽管会计的角色内涵没有发生变化,理性活动的可测量性和有公度性以及利润(收益)最大化的要求依然无例外地统治着企业。但是为满足企业财产制度的社会化和市场化的要求,会计信息生产也就超越了个别企业抑或行业范围而成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在整个市场范围内影响和协调社会资源的配置。在某种意义上,会计准则的制订和实施也就成为协调会计信息的生产与使用之间内在矛盾的一种特别的管制手段。
(三)公有财产的核算和监督人:满足计划体制要求的另类会计角色。会计作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产物,现代企业理性活动的手段和目标达到了完全的公度化,会计成为企业实现理性目标的一个必要条件,透明的会计报告在减少市场活动的不确定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在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导,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会计究竟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它又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显然,我们有必要考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角色。
按传统经济文本,决定会计在计划经济中角色定位的理论依据,根源于经济理性的实现条件不同。经济理性原理在资本主义的作用仅限于私人活动并且具有对抗性质;在社会主义可以通过社会经济计划的编制、实施、监督和协调,自觉地加以实现。奥斯卡·兰格在上个世纪50年代曾经深刻地阐释了计划经济中的利润涵义和方法论实质。他指出,由社会主义企业的公有制性质所决定,利润最大化不再是最终目标,虽然仍保留利润范畴,但它不再是企业活动的最终目标,而成为从属于计划体制的“一般社会目标”。“利润是对于完成计划指标的一种判断和遵守经济理性到什么程度的一种检验”。他进一步精僻地指出,社会主义计划方法论“借助于资本主义企业使用的簿记的范畴和方法,并且把它们用于生产和分配的全部过程”,社会经济计划“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中起的作用类似于一个企业中计算和簿记起的作用”,所以,“计算和簿记也就形成社会经济计划方法论的历史出发点”(兰格,1987)。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不但失去了通过利润计算连接企业理性活动的手段和目标的公度化作用,而且由于社会经济计划直接运用簿记原理和方法建立了国民经济核算的平衡表体系,在事实上把企业会计纳入了一个覆盖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计划管理框架中。在传统会计文本中,会计的角色被定位为对生产和分配的核算和监督。会计核算是国民经济统一核算体系中的组成部份,核算目的是反映企业完成国民经济计划的情况。而监督则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社会产品的价值及其创造过程;其二是计划执行者、工作负责人和财产负责人的活动(索科洛夫,1990)。
奥斯卡·兰格认为,经济理性原理的第一次历史性胜利是在资本主义企业发生的,“是一次有限的和扭曲的胜利”。他写道:“在资本主义企业采用复式簿记和平衡表会计之后,社会经济平衡表核算成为理性经济活动方法的发展中的第二个伟大的历史步骤”(兰格,1987)。虽然兰格的计划体制模式未能够解决多个计划目标与手段之间的一致和协调问题,但是他的分析对我们充分认识会计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中的角色差别是极有帮助的。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单一的公有产权制度所决定,个别企业只是公有制经济的组成部份,它们之间无须通过竞争来实现个别的目标,而是通过计划协调来实现公有制企业的整体目标。然而,一旦用整体目标取代个别目标,企业也就失去经济上的独立性和自主权,演变为一种单位化企业。与此相对应,会计也就失去了自己真正的活动场所,演变为对单位公有财产进行核算和监督的单位化会计。需要指出,会计之所以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得以存在,除了满足国家对公有财产实施管理的要求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人们试图将存在于各单位的会计核算、业务核算和统计核算相互统一使之一体化,借助于计算机最终建立国家簿记系统,以期解决与生产和分配有关的全部问题(索科洛夫,1990)。显然,保留会计的目的是要改变它本来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因此,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活动既与它的本来性质相悖,又与理想中的“国家簿记”目标存在相当遥远的距离,实际上充当了一种另类的会计角色。
二、企业组织中的会计角色冲突
在我国的制度变迁中,决策权由政府转移到企业和个人,当投资者面对资本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取得可供选择的会计信息尤为重要,由此产生的信息需求成为促进资本市场有效运行的内在动力。因此,为企业会计信息的社会化生产提供一套市场游戏规则也就成为合乎逻辑的必然选择。然而我国新会计规则的制订和推行,并非意味着全体市场成员对于市场体制下的会计角色有自觉的认同。由于传统会计观念的影响,在会计角色的转变过程中,围绕新会计规则的贯彻实施,角色冲突是必然发生的。
(一)基于“核算观”和“监督观”的会计角色期待。我国的会计制度改革是通过政府供给制度安排来实现的,具有外生性和强制性的特点。1993年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新的会计管理、核算模式”。包括两项基本内容:一是逐步建立起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以强化内部管理为中心,有利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同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新的会计核算体系。二是逐步实现会计法规体系的完善、规范、科学、配套,以有利于加强宏观调控和发挥地方、部门和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会计管理体制(财政部编写组,1993)。
如果说我国会计制度改革是以市场经济的理性目标为取向,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那么新会计规则的历史使命就是根本转变会计在传统计划体制中自我异化而形成的另类角色地位,把会计的本来角色归还给会计本身。然而,透过我国会计改革的总目标和初步形成的法规体系,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对会计的角色期待,其底蕴依然是传统的核算观和监督观,依然把会计视为一种经济核算工具,把提高国有企业微观效率和宏观效率的期望寄托于更加强有力的经济核算制度之上。
我国经济核算的思想可以追溯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突破传统体制设下的利润禁区,讲求企业经济效益,理论界和实际经济部门曾经就企业经济核算问题进行过讨论,人们把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记载、计算、分析和对比的制度,称为经济核算制度。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在承认企业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条件下,把企业的纯收益作为利润形态,便于考核企业经营效果,有利于督促企业精打细算,降低成本,增加盈利(许涤新,1979)。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经济核算观念的本质是在肯定计划体制的前提下,借用利润形式,有限度地发挥企业会计的部份作用。即便如此,最终并没有形成为一个企业经济核算的制度化体系。由于会计在计划体制下的角色抑制和角色扭曲,使得核算观念成为一个呼之欲出的历史情结。
新会计规则的推行,使得人们长期受到抑制的核算情结得以充分渲泻。从逻辑上讲,作为一种标准化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市场经济规则,在其推行过程中必然存在两种可能的后果:一种可能是正式规则与传统观念和习惯行为的冲突;另一种可能是正式规则能够得到普遍认同,市场主体能够自觉遵守新的正式规则。然而在核算情结的驱动下,人们往往总是把“核算出效率”奉为会计的金科玉律,总要试图向公众展示会计的“真正作用”。
始于“会计年”(1993年)的会计风暴“铺天盖地翻滚而来”,“以排山倒海之势全方位地融入会计国际化的洪流”。人们发出呼吁:只有在人民群众广泛的“呼应”和“唱合”的支持下,“中华民族的会计伟业才能早日登上国际经济的大舞台”。人们在憧憬着“新世纪的曙光已经照临人类的窗口,中国会计将怎样走向朝霞磅礴的黎明”?然而,在宏大叙事的背后却显露出某种“致命的自负”。当会计风暴过去之后,中国会计面临着超过以往的挑战和危机,“不做假账”的呼声宣告了曾经一度复活的桑巴特式的会计神话的破灭。
被誉为一大发明的复式薄记,在21世纪早已失去了昔日的神秘色彩,但是对会计的角色崇拜并没有因此而消失。尤其是制度变迁过程中,一旦人们对会计的角色期待和认定超越了它在市场制度中的作用边界,势必将其作为一支可以点石成金的权杖。这种夸大会计作用的后果,不仅招致神话破灭后的自我遣责和公众批评,更严重的是使会计的生存和发展陷入困境之中。
(二)核算观的历史局限性与内隐的角色冲突。在传统会计文本中,核算观和监督观是两大理论支柱,并且强调监督是核算的不可分割的部分,以此作为会计角色的认定依据。我们在本文已经讨论过两种类型的经济核算观念,即理想化的国家会计观念和“变通的”企业经济核算观念。人们之所以提出各种经济核算主张,是因为计划体制从根本上否定了作为市场微观基础的企业利润制度,取消了企业的利润目标,不得不建立某种经济核算制度来解决与生产和分配有关的计算问题,会计也才因此被改造为一种替代性的企业经济核算工具,并且被定义为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
从理论上讲,随着计划体制的消解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实施成本最小原理或者最大效率原理成为企业理性活动的唯一目标。因此,传统意义上的企业经济核算制度必然被现代企业制度所取代,经济核算观念也必然被经济理性所取代。从某种意义上讲,作为计划经济产物的企业经济核算构架在制度变迁中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与此相适应,会计也应该把本来不属于自己的“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管理职责“归还”给企业。或者说,会计必须在制度变迁中转变自己的角色,从传统的核算和管理的角色转向信息生产和报告的角色。
我国新会计规则的推行,为企业理性活动的手段和目标的公度化提供了一套标准化的信息计量、记录和报告的会计程序,它只是为企业实现其理性目标提供一个必要条件,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是间接的、相对的。即便是企业贯彻实施了新会计规则,也并非就意味着企业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利润激励机制。因为会计计量和信息作用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市场化进程,取决于企业有无利润公度化的内在要求。
我国国企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扩大自主权阶段(1979—1984)、实行两权分离阶段(1985—199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1994年至今),直接目的是使绝大多数国企成为“真正的企业”(周叔莲,1998)。随着国企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加强,以及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扩张,在微观经济层面,多种所有制经济主体之间,个别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剧烈。然而引人注目的是,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末,包括国有工业企业在内的整个工业部门的统计利润率呈不断下降趋势,特别是国有工业部门的财务表现在九十年代以来更加恶化。据统计,从1978年到1997年,我国国有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从508 8亿元降至427 8亿元;亏损总额由42 1亿元上升到831亿元;固定资产净值由2225 7亿元增加到25883亿元(国家统计局,1999)。按固定资产净值计算的利润率由22 9%降至1 6%,表明我国国有工业企业在总体层面上的盈利能力下降,配置效率恶化。对此,有的学者认为是非国有企业的“进入和竞争”侵蚀利润的结果;也有学者提出“亏损侵蚀利润”的假说来解释利润率变化的原因(张军,2001)。
引起我们反思的问题是,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与国有工业企业效率下降趋势之间存在的强烈反差。国有工业企业的利润率变化经历了一个长期过程,然而在此期间会计却难以通过“核算”和“监督”职能去“劝说”或者“制止”企业尤其是亏损企业在资本形成和超额生产能力累积上的无效率行为。我国企业市场化的实践表明,在会计制度改革与国企改革的“接轨”过程中,决定企业效率的是企业自身的理性要求,以及为实现企业理性目标必须具备的诸多条件(新会计规则只是其中之一)。必须从理论上充分认识“核算观”的历史局限性,走出“核算出效益”的悖论怪圈。
想要通过加强会计核算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角色预期引发的角色冲突,主要表现为企业的实际绩效与政府及会计主管部门对企业的预期绩效之间的差距,属于一种内隐式的角色冲突。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完善,政府和主管部门应该要调整对会计作用边界的认知,而企业则要应用更多的理性手段实现其收益最大化目标。
(三)传统监督观与外显会计角色冲突。从1993年以来,在不断完善、补充和修订的基础上,新的会计规则陆续出台,表明政府正在不断加大对会计信息的监管力度。会计规则有如一把双刃利剑,一方面降低了个别企业与国际会计惯例协调的信息成本,为企业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又起到协调和规范市场秩序的作用,其锋芒指向企业的违规行为,防范由于信息失真导致的市场失灵。应该指出,作为一项强制性的制度安排,在新会计规则的推行过程中,如果企业的市场化程度越低,现代企业制度的成份越少,那么,有悖于市场制度的不规范行为就越多,依据会计规则纠错的违规行为也就会越多。尤其是在制度变迁的早期阶段,会计规则的惩诫作用可能会大于它的激励作用。
大量事实表明,以做假帐为代表的会计信息失真,已经超出了诸如“成本”抑或“不买票”行为的会计管制底限,只能诉诸于法律。那么,到底向谁去追究法律责任呢?是会计人员还是企业?这里便产生了一个问题,即对于我国传统监督观的认知。因为传统监督观不仅仅是我国会计立法的理论依据之一,而且据此认定的会计的监督角色对会计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大的社会影响。
根据传统会计文本,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考察监督观形成和会计监督责任认定的理论依据:第一,由于会计活动“所消耗的劳动时间和劳动资料,都是非生产耗费,并不形成产品的价值”,所以会计职能的性质,“属于管理职能,而不是生产职能”。按照“管理就是监督”的定义,会计自然被赋以监督职能。第二,“任何单位的经济活动,都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来进行的。为了使经济活动符合规定的要求,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进行监督。会计监督是对各单位经济活动进行经济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三,“由于各单位的经济活动可以通过会计加以综合反映,所以会计在反映经济活动的同时,不仅有必要而且有可能对财经政策和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主要是审核各项经济业务是否合理合法”。所谓是否合法,指“是否违反财经纪律”。所谓是否合理,指“是否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会计监督“不仅是为了本单位的利益,而且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当二者发生矛盾时,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赵玉珉,黄代民,1991)。
我们之所以成段引录上述话语,是因为这些文字比较完整地刻划了会计在单位化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充当财经纪律和经济理性的最终裁判者的角色形象。显然,由传统监督观认定的会计监督角色,使会计获得双重身份:一方面就会计而言,它既要以企业下属机构和人员的身份,为企业提供核算服务;又要以国有财产人的身份,监督企业的经济活动。另一方面就企业而言,存在着以企业管理当局为首的最高权力中心和以企业会计人员为主的最终裁判权力中心之间的相互牵制和监督。由此可见,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虽然还不能表明“会计驾驭世界”。但是“会计驾驭企业”的实际安排己经把这种普世幻想发挥到极致。
如果是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的行政管理权与国有财产管理权相互分离,企业没有自主权和独立性,在计划目标的统一和协调下,会计的双重身份应该会起到强化计划管理的作用。由于角色冲突所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会计的自我异化,会计发展趋于停滞以致偏离国际会计发展的主流和方向。然而在我国制度变迁过程中,传统国企向“真正的企业”转变,必然要向会计追回本来就属于企业自己的最终裁判权,原先精心构筑的企业会计监督防线也必然成为企业市场化浪潮的突破口。在某种意义上说,由传统监督观认定的会计双重身份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末,给我国的会计改革造成的后果是:一方面,仅仅依靠会计人员的政策水平来最后把关的会计监督防线已然崩溃,但是人们依然对早已名存实亡的会计最终监督权寄以期望,在过高估计会计监督作用的同时,忽略和弱化了通过会计规则对企业行为的会计管制,从而留下了企业非法会计操纵的缺口;另一方面,双重身份在给会计人员带来权力荣耀的同时就意味着要承担企业会计违法行为的连带责任,“会计驾驭企业”的结果是使会计人员无法解脱其法律责任,最终损害了企业会计的社会形象。
直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找到认定会计监督权的可靠依据。在制度变迁中,传统监督观之所以仍然作为会计的主流思想,只能用传统和习惯的延续加以解释。需要指出,我国1985年和1993年制订和修改的《会计法》基本上承袭了传统监督观,规定会计人员对本单位实行会计监督的责任,对本单位的会计违法行为负有责任。然而1999年修订的《会计法》对会计监督的权、责作了较大的改变,规定对企业会计违法行为承担最终责任的是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虽然也对此承担责任,但已退居第二位。同时,会计人员也不再承担监督会计信息质量的责任,其解脱途径以自由检举制度代替强制报告制度”(吴联生,2001)。1999年政府对《会计法》的再次修订,成为我国会计角色演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表明政府已经放弃了对传统监督观的路径依赖,转向在现代企业制度框架内按充分披露原则的要求,对会计信息质量实施社会化监管。同时。对会计人员的监督责任在法律上的解脱并非意味着在道德责任上的解脱,在伦理学意义上,可以看作是由制度安排的监督责任转义为职业化的道德责任。只有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准则,才可能重建会计的社会形象。
三、会计的角色演变和面临的挑战
会计的角色演变是企业制度变迁的结果,企业产权关系决定着会计角色的作用内涵。在我国制度变迁中,既存在着以单一国有产权为基础的公有制企业组织,又存在着以多元化的排他性产权为基础的现代企业组织。因此,在企业的市场化进程中,还存在着与新会计规则的制度摩擦,会计角色的作用发挥也受到各种影响和制约。然而,在市场经济中,减少信息的非对称性和决策中的不确定性是会计的基本问题,市场对会计信息不断提高的质量要求,有力地推动着企业会计向信息生产者的角色演变。
(一)国有企业中的会计角色扭曲。长期以来,在我国制度文本中把国有企业分为“独立核算企业”和“非独立核算企业”两种类型。按照最早的规定,独立核算企业应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行政上有独立的组织形式:第二,独立核算盈亏,编制独立的资金平衡表;第三,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并在银行设有独立户头(国家统计局,1982)。在2000年的文本中,将独立核算企业改称为独立核算法人企业,仍应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承担民事责任;第二,独立拥有和使用资产,承担负债,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第三,独立核算盈亏,并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国家统计局,2000)。
改革开放20余年来,国有企业除了获得和落实法人财产权之外,其独立核算企业的内涵没有本质的变化,只要一个企业能够独立核算盈亏,提交规定的会计报告,就达到独立法人的基本条件。这就意味着对独立核算企业的要求仅仅满足于会计帐面利润的核算,并不追究利润核算是否体现了企业理性目标的公度化要求,是否具有经济学意义上的利润内涵。按照我国会计改革的内涵要求,新会计规则已经为企业建立竞争性的、以盈利为目的的利润机制提供了外部条件,但是会计改革的效应更多地表现在帐务操作方面,即结束旧帐,建立新帐,用资产负债表取代资金平衡表。在国有企业演变中形成的内部规则与会计体系演变中提供的外部规则之间,缺乏协调与互动。会计万能主义试图用与国际接轨的会计准则来拯救国有企业,然而会计目标模式的变革并没有促成国有企业目标模式的根本转变。
萨缪尔森把会计作为资本主义企业文明的组成部份,他认为,如果不懂会计学,不可能对企业的经济有深刻的理解(萨缪尔森,1981)。那么对我们而言,如果读懂了会计学,能否对国有企业的经济有深刻的理解?对国有企业的分析,主要有“两权分离”、“委托—”、“法定产权与事实产权不一致”、“产业定位与产权特性相对称”等分析框架。周其仁在对公有制企业性质的研究中指出,公有制企业并不追逐利润,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公有制企业根本没有办法追逐经济学意义上、而不是财务核算意义上的利润。因为消除了个人对于生产性资源的产权特别是选择市场合约的权利,严格说来市场价格、生产成本、交易成本等等概念都无法存在,利润概念也因此无法存在。他认为,公有制企业的管理体制从建立之日起就不断尝试并变换各种方向的“自我完善”,在种种看来毫无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寻找替代性制度安排的过程中,公有制企业逐步收敛于通过建立生产(管理)国家租金的努力与分享国家租金之间的正的关系来激励人力资源的供给。用国家租金替代市场体制下的利润,用国家租金最大化目标替代利润最大化目标(周其仁,2000)。
虽然利润体制远比国家租金体制具有竞争优势,但由于法定产权与事实产权不一致,公有制企业成为非市场合约性的组织。按奥斯卡·兰格的观点,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理性活动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经济关系发展中某一历史阶段的一个特点,不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一个普遍性质(兰格,1987)。既然利润体制并非是企业组织的惟一选择,在国家租金体制替代了利润体制的条件下,以利润体制为核心的会计制度被“嵌入”还处在演变阶段的国有企业组织中,会计角色的作用因水土不服将受到扭曲,表现为两个方面的局限性:一方面,由于国家租金和利润在实现的手段和目标上的差异,利润的实际形成过程和与此相关联的经济、法律关系都会偏离会计制度本来的内涵要求,使会计的利润计量作用受到抑制;另一方面,由于对企业理性活动的手段和目标缺乏完全的公度化计量,因而也就降低了企业向外界传递的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决策有用性,使会计的信息作用受到局限。
在制度变迁中,国有企业面临两种选择:在国民经济的竞争性领域,国企的命运就是或者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或者加速市场化改革;在国民经济的非竞争性领域,国企应该定位于、由政府直接控制经营的公营企业的角色。但是,对于目前还处于演变中的传统意义上的国有企业整体而言,利用市场规则对其进行监管,事实上是非常困难的,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会计制度在国有企业中的作用必然受到很大的制约。
(二)微观二元结构对会计角色的挑战。我国1992年颁发的《企业会计准则》,是我国会计体系从传统计划模式转向现代市场模式的一个里程碑式的重大变迁。如果说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只是我国会计改革的路径和手段,那么会计改革的首要目的便是重新确立会计在市场经济中的服务对象和角色作用,通过会计准则的实施,充分发挥会计在市场经济中的信息作用。首先,服务对象的变换决定了会计角色的变迁。会计从为管理者服务转向为投资者服务,从为政府部门服务转向为全社会服务;从而决定了会计作为国有资产人的核算者和监督者转变为企业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其次,企业会计信息由政府独享转向社会共享,企业作为会计信息的生产者,有权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最后,国家由企业的管理者转变为企业的投资人,政府部门对企业会计行为的管理也由直接的行政控制,转变为透过会计准则的制订权对企业会计信息实施间接的市场监管。
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有一套严密的管制程序,包括政府、企业和注册会计师有关各方达成会计规则制定权的合约安排;会计规则的制定、修订和完善;按照会计规则进行的会计信息的生产和报告。从逻辑上讲,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和执行为会计人员按照程序理性原则完成会计信息的计量、记录和报告提供了一条明晰的履职路径,只要会计行为程序无差错和无偏见,就可以视为提供了可验证的、真实的会计信息,企业会计也就在市场经济舞台上成功地扮演了自己的信息角色。会计准则在安排了企业会计的角色路径的同时,自然排除了外部附加的各种非规范的职能、非标准的乃至错误的程序,起到维护会计人员合法权益的作用。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正如我们在前面所指出的那样,在正式的会计制度安排之外,还存在着各种各样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存在着与会计信息角色相悖的其他角色认定,存在着对企业会计作用的非规范的认识。总而言之,由于对会计作用在认知上的差异,在正式的制度安排与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之间,必然存在着冲突与摩擦,并由此影响着会计角色的演变。
进一步分析,对会计角色的不同认知,根源于我国现存的微观二元企业体制。在市场制度框架下,根据有无市场契约可以将企业划分为两种类型:即以自由选择的市场合约为基础的体制内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代表)和以非市场合约为基础的体制外企业(以国有企业为代表)。对体制内企业来说,企业利润是市场合约产生的“组织盈利”,以盈利为目的决定了这类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必然产生扩大经营规模和所有权规模的迫切要求,在利润激励机制的作用下,企业对于会计信息的生产和提供具有较强的契约性动力和市场动力,往往是比较“自觉”的信息生产者,能够认同会计的信息角色。如果出现会计违法行为,一旦被查处,企业经营者的信用和利益要受到直接影响。对于体制外企业而言,由于排除了自由选择的市场契约关系和利润激励机制,企业对于会计信息的生产和提供缺乏契约性动力和市场动力。以国有企业为例,一方面,国有企业既不存在经营规模的困难,也不存在筹资的障碍,它是政府的企业,是全民的企业,它的筹资范围对内是全国性的,对外是由整个政府作为担保的,任何私人公司也无法与之相抗衡(杨灿明,2001)。另一方面,国有资产在法律上的所有权和事实上的所有权相脱节,从而导致国有资产的受益权与成本责任相脱节,造成国有资产的经营者不是其法律上的所有者,而是事实上的攫取者(周其仁,2001)。基于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国有企业缺乏生产和提供可靠的和透明的会计信息的内在要求,往列的冲突和摩擦,只能通过在整体制度内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之间的复杂的嵌入互动关系加以调整。从会计信息角色的确立直到获得全社会的普遍认同,还要经历一段曲折的路程。
(三)会计理论革命对会计角色的挑战。与工业化国家的会计发展相比较,我国的会计体系不属于原发的、内源的发展模式,而是属于迟发的、派生的发展模式。我们是在西方企业会计已经相当成熟,以至于出现自身的弊端和危机,在受到批判和责难之后由规范分析转向实证分析的背景下开始会计改革的。这样一来,我国的会计发展和角色演变既面临着来自外部的会计理论革命的挑战,又受到来自内部的传统和体制的约束。因此,我国会计发展和角色演变有着特殊的历史定位。
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会计理论革命,是对当代经济学现实主义运动的一种回应。现实主义运动在倡导一种研究历史中的现实和现实中的历史的动态非均衡理论的同时,对于市场经济主体的有限理性、不确定性和机会主义给予充分关注。会计学在为“决策有用”这一会计目标寻求可验证命题的过程中,形成了信息观、计量观和契约观三大理论架构。人们普遍注意到,由于会计信息在决策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对于管理者业绩和投资者利益的影响,必然存在内部人的会计报告与投资者利益的冲突,迫使会计人员常常陷入投资者与管理者利益冲突的困境中,而社会有关各方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会计人员面临着如何生存与发展的挑战。威廉姆·r·司可脱指出,如果会计人员能够清楚地认识财务报告对投资者、管理者和整个经济的影响,那么就会大大提高会计人员的生存能力和未来发展希望(司可脱,2000)。这就意味着会计人员从传统的程序理性操作向结果理性操作转变,对会计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程序理性的要求,人们可以不必去追问现有的行为程序是否符合事物的实际状态。而按照结果理性的要求,人们更注重行为程序的选择要符合实际存在的事实,关注特定行为所依据的知识是否充分的问题。在世界各国不断改善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进程中,对结果理性的诉求会推动程序理性的演进,而程序理性的改进则会有助于结果理性的实现(谢德仁,2000)。
在我国的制度变迁中,会计角色的变迁依赖于市场主体对于会计在企业组织和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作用及地位的经验和认知,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一个由决策结构、信息结构和动力结构组成的经济系统运行的协调性和有效性。我们认为,在对我国会计改革的十年经验教训进行反思和继续学习的基础上,我国的会计角色将会有一个合意的历史定位。
主要参考文献
奥斯卡·兰格 1987 政治经济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索科洛夫.1990 会计发展史 中国商业出版社
财政部编写组 1993 企业会计制度讲座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1979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二卷;荷兰会计学家海渥 1976会计史 波兰经济学家兰格.1971,政治经济学
国家统计局 1982 中国统计年鉴1981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吴联生 2001 企业会计信息违法性失真的责任合约安排 经济研究,2
威廉姆·r·司可脱 2000财务会计理论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许涤新 1979 论社会主义的生产、流通与分配 北京:人民出版社
谢德仁 2000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会计规则制定权合约安排 经济研究,5
杨灿明 2001 产权特性与产业定位 经济研究,9
周叔莲 1998 二十年来中国国有企业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社会科学,6
周其仁 2000 公有制企业的性质 经济研究,11
张军 2001 中国国有部门的利润率变动模式:1978—1997 经济研究,3
篇5
本科会计实习报告【1】一、实习目的
会计是对会计单位的经济业务从数和量两个方面进行计量、记录、计算、分析、检查、预测、参与决策、实行监督,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核算手段,它本身也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专业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经济管理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展会计工作就显得越重要。
在学校学的这四年,可以说对会计已经是耳目能熟了,所有的有关会计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结构体系,我都基本掌握了,但这些似乎只是纸上谈兵,倘若将这些理论性极强的东西搬上实际上应用,那我想我肯定会是无从下手,一窍不通。自认为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在这里只能成为空谈。于是在坚信“实习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下,认为只有把从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会计实务操作中去,才能真正掌握这门知识。因此,我作为一名会计专业的学生,就必须亲自动手去做,去实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会计究竟是做什么的。
二、实习单位情况
我所实习的公司是哈尔滨xx企业会计记账公司。服务的项目:记帐、税务申请、税务咨询、税收策划、财务培训、代办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银行开户许可证、劳动统筹;验资、审计、评估;开业办理国地税税务登记、税务变更、税务注销、一般纳税人认定转正、减免税等相关事宜;办理民营高科技企业认证咨询。
xx会计公司还针对记账客户的需要提供全程的跟踪服务例如:
1、免费为企业培训财务相关职位人员的专业技能,使其能更规范、出色的完成本职工作;
2、免费为企业提供财税方面的咨询服务,并针对各企业的实际特点进行税收策划方面工作;
3、免费为企业咨询办理营业执照及相关证照的年检事宜;
4、免费为企业咨询办理营业执照的变更适宜,再次变更按低于市场价格收取代办费用;5、对企业所需进行的验资、审计等方面需要,还给予低于市场价10%的折扣优惠价格为客户提供相应服务;
6、对企业所涉及的涉税项目还将每半年指派公司的高级会计师对其帐簿进行内部审计,保证不会因人为原因造成不必要的罚款。
三、实习过程
刚来公司实习,所以从最基本的做起,我的实习岗位是会计助理。带我实习的前辈是徐会计和郭会计,我也很亲切的叫她们徐姐和郭姐。也许因为年纪相近的缘故吧,徐姐和郭姐对我们非常和气。她们首先耐心地向我介绍了公司的基本业务、会计科目的设置以及各类科目的具体核算内容,然后又向我们讲解了作为会计人员上岗所要具备的一些基本知识要领,对我所提出的疑难困惑,她们有问必答,尤其是会计的一些基本操作,她们都给予了细心的指导,说句心里话,我真的非常感激她们对我的教导。在刚刚接触社会的时候,能遇上这样的师傅真是我的幸运。虽然实习不像正式工作那样忙,那样累,但我真正把自己融入到工作中了,因而我觉得自己过得很充实,觉得收获也不小。在她们的帮助下,我迅速的适应了这里的工作环境,并开始尝试独立做一些事情。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所作的工作就是一边学习公司的业务处理,一边试着自己处理业务。在两位会计前辈的安排下,实习期间,我共参与或个人承担了以下工作:做记账凭证,登总账,明细账,日记账,科目汇总表,还是编制会计报表等。电脑录制凭证,打印各种报表等等做过会计模拟做帐的人都知道,填制好凭证之后就进入记帐程序了。虽说记帐看上去有点象小学生都会做的事,可重复量如此大的工作如果没有一定的耐心和细心是很难胜任的。因为一出错并不是随便用笔涂了或是用橡皮檫涂了就算了,不像在学校,错了还可以用刀片把它刮掉,在公司里,每一个步骤会计制度都是有严格的要求的。
在实习将要结束之即,我总结出在实习期间比较深刻的体会:
实习真的是一种经历,一种磨练,只有亲身体验才知其中滋味。课本上学的知识都是最基本的知识,不管现实情况怎样变化,抓住了最基本的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如今有不少学生实习时都觉得课堂上学的知识用不上,出现挫折感,但我觉得,要是没有书本知识作铺垫,又哪能应付这瞬息万变的社会呢?经过这次实习,虽然时间很短。可我学到的却是我在学校四年中难以学习到的知识。就像如何与同事们相处,相信人际关系是现今不少大学生刚踏出社会遇到的一大难题,于是在实时我便有意观察前辈们是如何和同事以及上级相处的,而自己也尽量虚心求教,不耻下问。那样工作起来的效率才会更高,人们所说的“和气生财”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也是不无道理的。而且在工作中常与前辈们聊聊天不仅可以放松一下神经,而且可以学到不少工作以外的事情,尽管许多情况我们不一定能遇到,可有所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也算是此次实习的目的了。
会计本来就是烦琐的工作。在实习以前,我曾觉得如果整天对着那枯燥无味的账目和数字,肯定会心生烦闷、厌倦,以致于登账登得错漏百出。愈错愈烦,愈烦愈错,这只会导致“雪上加霜”。实习期间才感觉到和我实习以前想的一点都不一样。只要你用心地做,反而会左右逢源。越做越觉乐趣,越做越起劲。现在就是做得很开心,也已经喜欢上了这份工作!梁启超说过:凡职业都具有趣味的,只要你肯干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因此,做账切忌:粗心大意,马虎了事,心浮气躁。做任何事都一样,需要有恒心、细心和毅力,那才会成功!
本科会计实习报告【2】一、实习目的
毕业实习是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是一项实践性的教学环节,目的在于让财会专业的学生亲身体验会计工作的具体内容和操作,让大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巩固知识,积累经验,掌握技能,培养处理财务实际业务的能力、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财务职业道德,养成敏锐洞察财务改革并迅速做出相应工作调整的好习惯。通过实习,可以检验出学生的专业知识、业务水平、实际动手能力等,让大学生学到许多在课堂上根本学不到知识,为顺利毕业并走上工作岗位从事财务管理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习时间
20XX年3月5日至20XX年5月5日
三、实习单位
广东天禾农资股份有限公司
四、实习单位简介
广东天禾农资股份有限公司是广东省农业生产资料总公司(广东省农资总公司)通过股份制改组成立的主营化肥、农药、化工、进出口、仓储物流、种子等业务的广东省供销系统下最大的“三农”服务龙头企业。
广东天禾注册资本为1.25亿元,计划在两年内引进战略投资者,增资扩股达到3亿元,并通过五年努力,把广东天禾打造成为年销售额100亿元的大型农资流通龙头企业,成为“华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三农服务商”,并力争成为公众公司。目前广东天禾已发展区域配送公司31家、核心门店4000多家,销售网络遍布全省,并在湖南、海南、广西、河南、山东等地建立了农资经营分支机构。
五、实习内容
刚到实习单位时,公司的一位实习老师就耐心的向我介绍了公司的基本业务、会计科目的设置以及各类科目的具体核算内容,之后又向我讲解了作为会计人员上岗所要具备的一些基本知识要领,对我多提出的疑难困惑,她都有问必答,尤其是一些会计的基本操作,她都给予细心地指导。
初到实习公司,实习老师首先让我浏览了公司以前所制的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本着新鲜、好奇的心情,我认真翻阅了那些会计凭证和账簿。我用了一周的时间看完公司以前的会计账簿后,实习老师开始让我尝试着填制凭证。起初我觉得填制会计凭证应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只要按照以前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填制凭证就可以熟料掌握了。但是,事实上填制凭证却并非一件易事,需要十分地细心。由于浮躁的态度让我忽视了会计循环的基石——会计分录,所以我只能晚上回家补课了,把公司日常较多使用的会计业务认真熟透。凭证填制好后,还要把所有的单据按月按日分门别类,并把每笔业务的单据整理好,用图钉装订好,为之后的记账做好准备。
制单后就需要记账。记账看上去像是小学生都能做好的事情,可是重复量如此大的工作如果没有一定的耐心和细心是很难胜任的。因为一旦出错并不是随便用笔涂了或是用橡皮擦涂了就算了的,每一个步骤的会计指导都是有严格要求的。例如,写错数字就要用红笔划横线,再盖上责任人的章才可以作废。而写错摘要栏,则可以用蓝笔划横线并在旁边写上正确的摘要,平时我们写字总觉得应该要写正中间好看,可是摘要不行,一定要靠左写起不能空格,这样做是为了防止摘要栏被人任意篡改。对于数字的书写也有严格要求,字迹要清晰清秀,按格填写。记账时要清楚每一明细分录及总账名称,不能乱写,否则总账的借贷就不能截屏了。如此繁琐的程序让我不敢有丝毫的马虎,这并不是做作业时或考试时出错后扣分就可以解决的,而是关乎一个企业的账务,是一个企业以后制定发展计划的依据。
从制单到记账的整个过程就是我在实习期间所要掌握和熟悉的环节,刚开始接触会计工作时,总认为这项工作很复杂,但是一个多月的实习后,也开始对会计工作产生兴趣,但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才可以做好会计。
六、实习心得体会
实习真的是一种经历,只有亲身体验才知其中滋味。经过这次实习,虽然时间不是很长,可我学到的却是大学四年中都难以学到的东西。就像是如何与同事们相处来说,相信人际关系是现今不少大学生刚踏入社会遇到的一大难题,所以在实习过程中,我特别注意观察前辈们是如何与同事以及上级相处的,而自己则从中学习,虚心请教。在工作中,要想搞好人际关系并不仅仅局限于本部门,还要和别的部门的同事相处好,这样工作起来的效率才会更高。此外,在工作中常常与前辈聊天不仅可以放松自己的情绪,而且可以学到不少工作以外的事情。
除了在人际交往方面有所体会,对于会计工作我也有了更深的认识。通过实习,我明白了会计工作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从行业人员不但要有良好的专业素质,还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在刚开始记账的时候,有很多专业知识没有掌握牢固或是因为很少接触实践性的工作,都不知从何下手,通过这一个多月的实习,我将之前没有掌握牢固的知识重新温习了一遍,并且还获得了一些新的知识,从而加深了对会计这一行业的认识。以前认为会计不就是把每天发生的经济业务登记一下就可以了,但是在实习后,我才明白会计并不是单纯地记录每天发生的经济业务,它需要有专业的知识来规范它。而且还得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最新的会计准则、税法、法律知识及有关的经济动态,这样才能精通会计行业。
实习是一个真正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的大好机会。以往大学四年学了很多专业课,但都只是理论上的知识。通过实习,我们就可以真正的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真正体会到如何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也进一步的巩固了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实际工作中如何登记科目汇总表、明细表和日记账,和处理现金收付的程序等,学到了开设公司账户需要哪些资料和手续等。这都是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通过此次实习,我锻炼了自己,了解了自己的不足,检验了自己,培养了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增加了实际的操作经验,缩短了抽象的课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的距离,对实际的财务工作有了一个新的开始,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改正过来。实习开阔了视野,使我们对会计在现实中的运作有了更多地了解,也对专业术语有了较好的掌握,为今后踏入社会从事财务相关的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本科会计实习报告【3】随着会计制度的日臻完善,社会对会计人员的高度重视和严格要求,我们作为未来社会的会计专业人员,为了顺应社会的要求,加强社会竞争力,也应该严于自身的素质,培养较强的会计工作的操作能力,暑期我参加了实习,经过在浙江华欣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实习,我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对专业业务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使自己更加充分地了解了理论与实际的关系。这次实习的内容主要包括会计业务,从原始凭证到会计报表的流程,以及公司的资产运营,财务预算等。
浙江华欣控股集团由中外合资杭州华欣线业有限公司、杭州华成聚合纤有限公司、杭州欣阳化纤织造有限公司、杭州华欣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杭州华欣置业有限公司组成。公司实行总经理负责制,下设总工办、企业管理部、经济计划部、系统集成事业部、财务会计部、产品事业部。总资产3.6亿多元。年产各类涤纶绣花线1万余吨,各类涤丝5万余吨,加工、织造各类涤纶布、棉布1500多万米,年出口贸易额达到1000多万美元,年销售总额达10多亿元,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地区。为积极响应国家的战略决策,浙江华欣控股集团公司实行科学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注重企业形象,在装饰设计过程中,尊重业主的装饰理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低收费,高质量,为业主提供一流的装饰服务,博得众多客户的坦诚合作和青睐。公司遵循“科学管理,优质高效,顾客至上”的质量方针,本着适应市场的需要,以“蓝纺”品牌立足,以质量取胜,以降低成本参与市场竞争,为客户提供更完善,更优良的服务使客户获取更大的利益。
为期一个半月的实习结束了,我在这四周的实习中,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受益非浅,是这生中最重要的经历。作为学习了差不多三年财务管理的我们,可以说对会计已经是耳目能熟了。所有的有关会计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结构体系,我们都基本掌握。但这些似乎只是纸上谈兵。倘若将这些理论性极强的东西搬上实际上应用,那我们也会是无从下手,一窍不通。
以前,我总以为自己的会计理论知识扎实较强,正如所有工作一样,掌握了规律,照芦葫画瓢准没错,那么,当一名出色的会计人员,应该没问题了。现在才发现,会计其实更讲究的是它的实际操作性和实践性。离开操作和实践,其它一切都为零!会计就是做账。下面是我通过这次会计实习中领悟到的很多书本上所不能学到的会计的特点和积累,以及题外的很多道理。
首先,就是会计的连通性、逻辑性和规范性。每一笔业务的发生,都要根据其原始凭证,登记入记账凭证、明细账、日记账、三栏式账、多栏式账、总账等等可能连通起来的账户,这为其一。会计的每一笔账务都有依有据,而且是逐一按时间顺序登记下来的,极具逻辑性,这为其二。在会计的实践中,漏账、错账的更正,都不允许随意添改,不容弄虚作假,每一个程序、步骤都得以会计制度为前提、为基础。体现了会计的规范性,这为其三。
其次,登账的方法:首先要根据业务的发生,取得原始凭证,将其登记记帐凭证。然后,根据记帐凭证,登记其明细账。期末,填写科目汇总表以及试算平衡表,最后才把它登记入总账。结转其成本后,根据总账合计,填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损益表等等年度报表。这就是会计操作的一般顺序和基本流程。负责记帐的会计每天早上的工作就是对昨天的帐务进行核对,如打印工前准备,科目结单,日总帐表,对昨日发生的所有业务的记帐凭证进行平衡检查等,一一对应。然后才开始一天的日常业务,主要有支票,电汇等。在中午之前,有票据交换提入,根据交换轧差单编制特种转帐,借、贷凭证等,检查是否有退票。下午,将其他工作人员上门收款提入的支票进行审核,通过信息系统进行录入。在本日业务结束后,进行本日终结处理,打印本日发生业务的所有相关凭证,对帐,检查今日的帐务的借贷是否平衡。最后有专门的会计人员装订起来,再次审查,然后装订凭证交予上级。
篇6
【关键词】公共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精细化管理
芙蓉区是湖南省会长沙市的中心城区,也是彰显中部经济发展成就的标志性城区,历来是湖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湖南省有“芙蓉国”的雅称而得名。芙蓉区区域面积42.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4万。芙蓉区经济实力雄厚,十二五末,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分别突破千亿和百亿大关,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位列全省各城区之首,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全省率先、中部领先地位。
芙蓉区是长沙市面积最小的区,仅占长沙市总面积的1.96%,占城区面积的3.5%,但经济总量却占城区经济总量的21.2%,区域范围内集中了6000余企业和5万多户个体户,数量多、产业结构复杂、经济体量大,且集中分布中心区的商务楼宇之中,这一特点给区域经济的精细化管理带来挑战,为全面掌握区域经济的“家底”,以准确的视角、理念、方法来谋划区域经济发展,使城区经济在有限的发展空间中开创新局面,芙蓉区政府对全区范围内所有的企业单位、规模个体户进行了一次“地毯式”的清查摸底。清查摸底工作基本摸清了全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同时在工作中探索了一条整合基层经济职能部门资源、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共同服务经济发展的新机制、新路子。
一、具体做法
1.强化领导,建立高规格的工作机制。芙蓉区成立了工商企业、规模个体户清查摸底领导小组,由区长任组长,统计、工商、税务等所有的经济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下设5个工作组,将全区14个街道、园区分为5个片区,区级领导带队联点进行督促指导,形成了“分组落实、分街组织、分片摸底”的工作机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区统计局,负责日常工作。高规格的工作机制确保了工作迅速高效开展。
2.整合资源,实行“大协作”的部门联动。此项工作涉及到各经济职能部门、税务部门、街道办事处,必须依靠各单位之间的协调配合。在征询各部门意见和深入基层调研的基础上,区统计局科学合理设计了调查表格,确保调查结果能准确对接到区委、区政府和各个经济职能部门的现实需求。工商、国地税、统计、质监、金融办、楼宇办等部门按照“一盘棋”的思路,互相配合、协作,实行业务系统资源信息共享,以统计基本单位名录库、国地税纳税单位名册为基础,将清查摸底的调查结果与部门信息相互印证、完善和比对,提升工作质量。
3.系统重建,推行“精细化”管理。本次清查摸底工作是区政府一次创新性工作,也是一次建立标准的过程。芙蓉区尊重经济工作的专业性,通盘考虑工作方案,结合清查摸底工作目的,对方案设计、流程掌控、业务资料准备和培训、宣传方案、质量审核和验收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设计,谋定而后动。方案确定后,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动态跟踪反馈信息,及时修正工作方法,下l补充工作要求,对薄弱环节进行重点追踪,破解工作瓶颈,进行业务工作上的纠偏,确保工作进度。狠抓质量控制管理,制定一系列的质量抽查、集中会审和工作验收方法,建立调查数据验证和追溯机制,确保工作质量。为保证数据的全面准确性,清查工作借助了质监和工商的业务网站,制定了许多比对的流程和程序。从技术手段上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4.绩效考核,实行量化的考核办法。芙蓉区将清查摸底工作纳入全年绩效考核,制定考核方法,将各项工作进行量化,细化工作要求,落实工作责任,建立奖惩机制,确保工作落实到位。由于业务工作要求的细化和验证追溯机制的建立,各项工作有据可循,绩效考核可以量化且可确保公平公正,也反过来提高工作要求和工作质量。
二、主要成果
从清查摸底情况看,通过这项工作,全方位提高了芙蓉区经济工作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效能。
1.全面摸清了经济家底,为推进芙蓉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地毯式的清查摸底,建立和完善了街道的税源、招商、楼宇、项目、产业资源的台账,较为系统、全面地摸清了全区各类经济单位情况,搞清了全区的家底。同时建立了统一完善的全区分街道经济系统数据库,从目前情况来看,数据库内容详细全面,各类汇总结果均能追溯验证,可对接到各个行业、各个企业,能准确对接区委区政府和部门需求,为经济工作安排和政策制订奠定了坚实基础。根据清查摸底结果,区政府召开了一系列经济工作会议铺排了相关工作:制定了年度国民经济计划目标、修订了《芙蓉区经济发展奖励办法》,召开了各街道和经济职能部门的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经济工作发展思路、具体目标和任务。
2.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当前芙蓉区经济正站在转型升级、率先发展的新起点。通过清查摸底工作,全面掌握了全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也发现了发展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对芙蓉区情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对中心城区的发展规律有了更加准确的把握。通过对这次现代服务业、金融业、楼宇经济及其产生的税收、中央商务区发展情况等各方面的情况分析,更进一步明确了芙蓉区发展思路:作为中心城区,必须紧贴时代脉搏,把握发展大势,致力于集约发展、率先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创新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和都市工业,在有限的发展空间中开创新局面。创新推动中心城区的挖潜提质,发展优质产业,引进优质企业、整合优质资源、优先产业引导,从而全面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力争做到优质产业充分发展,产出高效,把芙蓉区建设为金融中心洼地、商务中心高地、消费中心福地。只有这样才能在转型提质中把握先机,在区域竞争中争取主动,在配套改革中找准位置。
3.创新工作机制,为破解经济信息难以共享利用找到一个突破口。长期以来,由于体制的原因,各个部门更多地是站在部门利益的基础上来谋划工作,各个街道也经常是站在街道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而很少能真正从全局的角度来谋划工作;从业务来看,统计、工商、税务、质监各有一套相对独立的信息系统建设,独立的系统致使一些业务工作密切相关的政府部门间各自为战,而这些信息又没有实行共享,形成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如某些经济单位搬迁很久,工商办理了注销,税务却浑然不觉。清查工作强化了街道、区级经济职能部门、税务部门的配合,以网格化管理的街道一级为实施主体,把税务信息、楼宇、招商、项目信息对接融入经济工作中,建立了多方的联动机制,整合了信息资源和业务资源,业务进行了对接,打破了部门分散管理的隔阂,有效破解济工作信息不对称难题。
4.在清查中强化服务,为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了一个载体。芙蓉区将清查摸底工作结合到全区特色工作――企业服务“直通车”工程中,在清查摸底的走访过程中,收集整理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接企业的服务需求,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实现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营造优良环境。并将根据搜集整理的问题和掌握的情况,对驻区单位、楼宇、市场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如解决部分楼宇停车难、电梯慢的问题,商务楼宇的白领午餐问题,企业扩大经营的办公场地协调问题,部分闲置楼宇的对接问题,部分市场的提质改造升级问题等,做到“一事一策”,对症下药,为企业排忧解难,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
5.充分挖掘经济增量,为芙蓉经济增强了发展后劲。清查出国、地税务登记均无的企业600余家,反馈税务部门新增了税源,新增接近或达到统计“三上”企业标准单位300余家,另外对接近“三上”标准的单位建立了纳入储备数据库,密切联系跟踪。全面了解了楼宇闲置、租赁情况,对盘活闲置楼宇资源,引导和扶植低端楼宇提质改造,盘活存量、引进增量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三、基本经验和启示
通过清查摸底工作,芙蓉区对区情有了更加全面、准确的认识,又对中心城区的发展规律有了更加准确的把握,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获得了许多重要启示。
启示之一:契合各方面的需求,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是推进工作的基本前提。经济工作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区委区政府和经济职能部门、街道均需要完整的经济信息来实现对制订决策、业务运作、流程管理以及企业服务等方面的全面掌控。从区委区政府层面来看,对掌握行政区域内各类经济单位整体发展情况、税收情况、行政管理情况、企业经营情况、经济工作思路、引导经济发展、经济政策的制订上有信息需求。从区直经济职能部门来看,对职能范围内的管辖单位有行政管理需求,同时对承担对应职能区域经济发展信息有搜集需求(如楼宇办、金融证券办对相应产业发展情况有信息需求)。从税务管理部门来看,对纳税单位的税收征管有现实需求,共享其他部门数据、结合街道协税护税工作,对加强税收征管、扩大税源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从街道办事处来看,作为直接面对经济体的驻地机构,对辖区内经济单位情况、发展情况、部门备案管理情况有直接需求。而此次工作正好契合了各部门和街道的需求和利益,实现了各方工作要求的统一性,所以就能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调动了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了工作有序开展。
启示之二:实现部门数据共享,以区县级政府实施主体,实现“大经济”工作格局是大势所趋。近年来的政务信息化建设,已使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基本实现了内部高效管理。然而,相对独立的信息系统建设,致使一些业务工作密切相关的政府部门间各自为战,丰富的信息资源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形成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现有工商、税务、质监彼此孤立的信息系统,无法实现对业务运作和流程管理的全面掌控。迫切需要抓住已成熟的信息需求契机,推动跨部门基础信息共享,实现大经济工作格局,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和必然选择。
推动关联部门的信息互联,既要基于现有管理体制,又要推动管理体制改革。随着信息交换特别是应用性数据交换工作的深入展开,要逐渐打破信息资源的部门垄断思维,变管理为服务,提高对基础信息共享的认识,并由此带动管理体制的创新,发挥信息资源在加强监管和服务社会中的作用。
一方面区县政府作为基层政府,直接面对基层经济单位。街道社区的网格化管理可真正意义上实现条块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区级政府协调能力和执行能力强,工作要求也更加具体化、可操作化,能够整合标准和资源,确保工作执行到位。要整合各级各部门的资源开展工作,下好经济工作部门街道联动这盘棋,运行机制保障是基础。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下,领导小组协调各部门工作,各个工作组进行指导和督查,部门人员进行业务指导。通过运行机制,部门和街道得到了有机配合,保证力量配备到位,耐心细致配合,形成合力,才能高标准完成工作,确保工作质量。
启示之三:充分运用先进信息技术,实施精细化管理和服务是搞好经济工作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在发展经济方面对精细化管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这必然要求政府对经济发展微观层面中所有经济体的各类信息进行全面掌握,准确详实的数据和情况是实施经济工作精细化管理的前提条件。要进一步激发经济活力,就必须对接企业需求,进行产业引导,服务经济发展大局。
经济发展是动态的,企业也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在当今的网络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是打破工作瓶颈,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建立一个基础经济单位实时动态数据库,是实现跨部门街道数据信息共享和实时更新的基础,政府部门也可以基于该数据库再进行开发和拓展各项应用,从而对接到具体业务工作,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基础。目前的清查摸底结果具有时点性,要实时掌握区域内经济单位的情况,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并建立健全相关技术手段进行实现。建立经济信息平台,并同时设置对应的行政长效机制和机构,保持常态化的运转,是经济工作的必然要求。
启示之四:转变政府经济职能,再造经济工作流程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实现信息共享和部门联动,实施大经济工作格局,把条线工作有机结合既是提高政府效能的有效手段,也是经济发展对政府经济工作提出现实要求。随着经济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政府的经济职能管理功能必须进行流程再造。如同淘宝网等网络购物改变消费购物方式一样,信息技术也将促进政府经济工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监管和服务水平。通过对微观信息的详实掌握,政府将更多的做好监管者、服务者的角色。一是政府监管职能将进一步强化。政府可实现全面掌握信息,实现动态监管,随着发展可以建立信用系统来建立档案,实现精细化奖惩,如食品安全、违约成本、责任追溯,通过这些手段优化经济微观生态环境。税收征管效率得到最大化,可用财力提升,为领导决策提供即时有效准确的信息。二是服务职能将大大提升。可实现即时对接,实现网上办事,同时建立互动机制,企业提供服务需求和困难反馈,经济职能服务对接企业排忧解难,实现良性互动。三是服务功能将大大拓展。随着网络化时代全面到来,移动终端以及4G网络广泛运用,云存储、照相、GPS地理信息均为系统拓展提供无限可能性,如经济微观主体和电子地图结合形成的数字化经济地图,甚至可实现GPS定位,从而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分析及企业信息对接;智能移动终端的及时性可解决信息采集成本降低、时效性提高、信息准确核对核实功能;3G网络和云端存储功能可实现信息及时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