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部门审核意见范文
时间:2024-02-01 18:10: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制部门审核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司法行政系统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工作,促进司法行政法制建设,根据有关规定,结合我局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规范性文件是指市政府办公室《*市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中规定的决定、办法、意见等。
第三条制定规范性文件,应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从我市司法行政工作实际出发,有利于规范和促进司法行政各项业务的全面发展。
第四条规范性文件由业务科室和部门起草,法制部门负责审核、协调、备案工作。
第二章起草、论证
第五条规范性文件的起草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规范性文件的内容不得与法律、法规、规章相抵触;
2、规定本机关的权利和相对人的义务都必须有法律。法规、规章依据;
3、符合法定程序和规范化要求,具有可操作性。
第六条规范性文件涉及的主要问题要进行调研和可行性论证,调研、论证中应广泛征求基层单位以及有关专家学者的意见。
第七条规范性文件的内容涉及到其他行政机关的权利义务的,应征求有关单位的意见,意见不一致时,送审时要附加说明。
第八条规范性文件的内容涉及其他科室(部门)的业务或与其他科室(部门)业务关系密切的,应当与有关科室(部门)协商一致;无法取得一致意见的,由法制部门提交局领导决定。
第九条起草规范性文件,应当注意与有关文件精神的衔接和协调,对同一事项,如果作出与已文件不一致的规定,应当在送审时说明情况或理由。
第三章审核、
第十条业务部门起草的规范性文件,由业务部门负责人签署意见后连同起草说明和有关资料送局法制部门审核。
第十一条规范性文件审核的内容:
1、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
2、是否符合司法行政全局发展的实际需要;
3、是否与已文件及上级文件精神相冲突;
4、规范性文件的内容、格式、用语是否规范、适当。
第十二条法制部门审核后,应及时将审核意见反馈业务部门。业务部门应根据审核意见对规范性文件进行认真修改、完善。法制部门的意见与业务部门的意见不一致时,报局领导研究决定。
第十三条涉及司法行政全局性的规范性文件,由局领导集体研究通过,由业务主管领导签发。
第十四条规范性文件应以文件形式正式。对关系到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规范性文件应通过新闻媒介向社会。
第十五条司法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与其他部门联合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交由地方政府的规范性文件,在后30日内,报送*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和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备案。
第四章废止、修改
第十六条对已失效的或与法律、法规有明显抵触的规范性文件,办公室应提出废止或修改建议。
篇2
司法局根据《省司法厅关于报送全面推行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机制工作情况总结的通知》有关文件精神,将全面推行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机制作为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工作任务重要一环,现将推行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机制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20年市政府法制办对3件规范性文件进行了合法性审核,出具了合法性审核意见,并及时向州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进行了报送备案。从源头上防止违法文件出台,切实保障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
今年因机构改革等原因,未收到过相关规范性文件的审查,因此未对规范性文件出具过合法性审查意见书。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认真传达文件精神,增强法治意识和业务水平。
一是发挥市法治政府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核心作用,通过文件签批、开会传达等形式,及时传达相关文件精神,要求各相关部门认真组织学习,深刻领会并贯彻落实;
二是加强部门协调联动,明确责任分工,在行文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审核范围、确定审核主体、规范审核程序、明确审核职责、严格审核标准、强化督察考核,切实提高审核时效,组织合法性审核人员对规范性合法性审查制度相关内容进行培训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二)进一步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工作。
一是明确法治业务综合股作为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主体,落实2人为法制审核人员,为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提供人员保障;
二是对规范性文件法制审核坚持有备必审、有错必究的原则,建立合法性审核台账,统一文书格式。在审查规范性文件时,从制定主体、法定职权、文件内容、制定依据、制定程序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核,确保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有效,重点审查规范性文件制定是否超越制定机关法定职权、是否符合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政策规定等问题,对审查中发现的问题,依法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及时纠正。同时规定对行政规范性文件未经合法性审核的,不得提交审议、印发;
三是建立完善行政规范性文件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三统一”制度,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要求各部门规范性文件在印发之日起及时向市司法局报送备案材料;
四是不定期对市人民政府(含其派出机关)及其办公室制发的规范性文件;各部门(市级人民政府部门,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制发的规范性文件;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制发的规范性文件进行适时清理,对已公布的不符合实际的规范性文件及时修改或废止,实行动态化、精细化管理。通过形成一系列务实管用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日常监督管理机制,为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工作开展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三、下一步计划
篇3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审计复核,是指审计机关内部的复核机构或者专职复核人员依法对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书、审计建议书、移送处理书以及所附审计报告等材料进行审核,并提出复核意见的行为。
本准则所称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书、审计建议书、移送处理书均为代拟稿。
第三条审计机关的法制机构是本机关的复核机构。
未设立法制机构的审计机关,应当确立本机关的复核机构或者专职复核人员。
第四条审计组所在部门向审计机关主管领导提交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书、审计建议书、移送处理书以及所附审计报告等材料前,应当经复核机构或者专职复核人员进行复核。
第五条审计组所在部门应当向复核机构或者专职复核人员提交下列复核材料:
(一)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书、审计建议书、移送处理书;
(二)审计方案、审计工作底稿及审计证据;
(三)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书面意见;
(四)审计组对被审计单位意见的说明或者修改意见;
(五)审计组所在部门对审计报告的审核意见;
(六)审计定性、处理、处罚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
(七)复核机构或者专职复核人员要求提交的其他相关材料。
第六条复核机构或者专职复核人员收到复核材料后,应当办理签收手续。
第七条复核机构或者专职复核人员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对下列事项进行复核:
(一)是否按照审计方案确定的审计范围和审计目标实施审计;审计工作是否符合相关的审计准则;
(二)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事实是否清楚;
(三)收集的审计证据是否具有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
(四)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是否正确;
(五)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的定性是否准确,处理、处罚意见是否适当;
(六)审计评价、审计建议、审计移送处理是否适当;
(七)审计程序是否符合规定;
(八)其他需要复核的事项。
第八条复核机构或者专职复核人员在复核过程中,发现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充分,或者其他复核材料不完整的,应当通知审计组所在部门限期补正。
第九条复核机构或者专职复核人员应当自收到复核材料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提出复核意见。特殊情况下,提出复核意见的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但最长不得超过十个工作日。
遇有本办法第八条规定的情形时,补正材料的时间不包括在复核时间内。
第十条复核机构或者专职复核人员复核后,应当提出复核意见,出具复核意见书。
复核意见书应当包括下列要素:
(一)标题;
(二)主送机构(审计组所在部门);
(三)复核意见;
(四)复核机构的负责人或者专职复核人员签名;
(五)提出复核意见的日期。
第十一条复核工作结束后,复核机构或者专职复核人员应当将复核意见书连同复核材料退还审计组所在部门。审计组所在部门认为复核意见正确的,应当修改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书、审计建议书、移送处理书,连同复核意见书一并报送审计机关主管领导或者提交审计业务会议审定。
审计组所在部门对复核意见如有异议,应当报请审计机关主管领导或者提交审计机关审计业务会议审定。
第十二条复核意见书应当归入审计档案。
篇4
海口市规范性文件制定与备案管理办法全文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强规范性文件制定与备案管理工作,根据《海南省规范性文件制定与备案登记规 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规范性文件是指除市人民政府规章外,市、区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派出机关、乡镇人民政府和法律、法规授权具有公共管理职能的组织依据法定职权制定的涉及或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公文。
第三条 规范性文件的起草、审查、决定、备案、公布,适用本办法。
下列情形,不适用本办法:
(一)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具有公共管理职能的组织为规范内部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表彰奖励、人事任免、转发上级文件以及对具体行政行为作出决定等事项制定的文件;
(二)实行垂直领导的行政机关制定的文件。
第四条 市、区人民政府法制机构负责本级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审查备案工作;没有成立法制机构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区人民政府工作部门、街道办事处、法律法规授权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应当指定专门机构负责本单位规范性文件的审查备案工作。
第五条 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与备案管理,应当遵循合法、公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
第六条 制定规范性文件不得损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以及社会公共利益。
第二章 规范性文件的制定
第七条 下列行政机关、组织可以依职权制定规范性文件:
(一)市、区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派出机关;
(二)乡镇人民政府;
(三)法律、法规授权具有公共管理职能的组织。
第八条 下列机构不得制定规范性文件:
(一)临时性行政机构;
(二)议事协调机构;
(三)行政机关内设机构;
(四)政府工作部门的派出机构。
第九条 规范性文件的名称,一般称办法、决定、通告等。市、区、乡镇人民政府的规范性文件标题应当冠以本行政区域名称。其他规范性文件标题应当冠以制定单位名称。
规范性文件可以用条文形式表述,一般不分章、节。起草规范性文件应当做到文义表述准确、逻辑结构合理、内容合法且不相互矛盾。
第十条 规范性文件不得规定下列内容:
(一)行政许可事项;
(二)行政处罚事项;
(三)行政强制措施;
(四)行政收费事项;
(五)其他应当由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事项。
第十一条 制定规范性文件应当按照调研起草、征求意见、协调分歧、法律审核、审议决定、签署、公布等程序进行。
第十二条 规范性文件一般由制定机关负责起草,必要时也可以邀请或委托有关专家、学者、研究机构负责起草。市、区人民政府及其办公厅(室)组织起草规范性文件时,可以指定本级政府职能部门具体负责起草工作。
第十三条 规范性文件应当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起草单位应对规范性文件所要解决的问题、拟确立的主要制度和措施等内容进行调研论证。
第十四条 规范性文件草案报送法律审核前,起草单位应当通过书面征求意见、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有关机关、组织和公民的意见。
采取书面征求意见的,被征询意见的部门应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出书面意见,并加盖公章后回复。
规范性文件内容直接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切身利益以及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起草单位应当举行听证会或向社会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第十五条 对规范性文件草案内容有重大分歧意见时,起草单位应当进行协调;协调不成的,由制定机关决定。
第十六条 规范性文件草案应当经制定机关负责审查备案工作的机构进行法律审核。
市、区人民政府制定规范性文件由其办公厅(室)批转本级政府负责审查备案工作的机构进行法律审核。起草单位不得直接向本级政府负责审查备案工作的机构提请法律审核。
未经法律审核的规范性文件草案不得提请审议。
第十七条 起草单位应当提供法律审核所需的下列材料:
(一)规范性文件草案及起草说明;
(二)各方面的意见;
(三)起草规范性文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文件;
(四)其他需要报送的材料。
第十八条 规范性文件草案的起草说明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制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主要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文件材料;
(三)征求意见以及采纳意见的情况;
(四)重大分歧意见的协调情况;
(五)主要内容、制度和措施;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第十九条 法律审核原则上只审查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不审查可行性和适当性;但审查中发现可行性或适当性存在问题的,可以提出修改的建议。
第二十条 负责审查备案工作的机构审核规范性文件,应当出具书面的法律审核意见。
法律审核意见包括下列内容:
(一)是否超越制定机关的法定职权;
(二)是否与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相抵触;
(三)是否与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协调、衔接;
(四)其他需要法律审核的内容。
第二十一条 对负责审查备案工作的机构出具的法律审核意见,起草单位和制定机关应当予以采纳;不予采纳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二十二条 制定规范性文件应当经制定机关常务会议或者行政首长办公会议审议决定。
第二十三条 规范性文件在审议通过后,应当由制定机关主要负责人签发。
在提请制定机关主要负责人签发前,应当将规范性文件批转制定机关负责审查备案工作的机构出具法律审核确认意见。未经法律审核确认的,制定机关主要负责人不予签发。
第二十四条 因保障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公共利益或者应对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而制定规范性文件的,可以简化制定程序。
第二十五条 规范性文件应当自公布之日起30日以后施行;但因保障国家安全、重大公共利益的需要,或者公布后不立即施行将有碍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执行的除外。
第二十六条 制定机关应当根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调整以及实际情况变化,对已公布的规范性文件及时进行修改或废止。规范性文件的修改或者废止,应当按照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程序办理。
第三章 规范性文件的备案
第二十七条 规范性文件备案登记不应影响法律、法规赋予制定机关制定规范性文件的法定职权。
第二十八条 规范性文件自签发之日起4个工作日内,按照下列规定报送备案:
(一)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向省人民政府报送备案登记;
(二)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向市人民政府报送备案登记;
(三)乡镇人民政府、区人民政府工作部门、街道办事处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向区人民政府报送备案登记;
(四)法律、法规授权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向其本级政府报送备案登记;
(五)联合行文的规范性文件,由主办单位按照本办法规定报送备案登记。
第二十九条 报送备案登记,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报送备案登记的函;
(二)规范性文件及起草说明(含电子文本);
(三)制定机关负责审查备案工作的机构出具的法律审核确认意见;
(四)制定规范性文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文件材料。
第三十条 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应当自签发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将报送备案所需的全部文件材料及电子文本批转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自收到备案所需的全部文件材料及电子文本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向省法制机构报送备案登记。
第三十一条 市、区人民政府受理备案登记的,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审查备案工作的机构应当自收到报送备案登记的全部文件材料及电子文本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完成备案登记,并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提交备案材料齐全、符合规定形式的,应当统一登记编号,并将登记情况及编号书面通知制定机关;
(二)提交备案材料不齐全、不符合规定形式的,暂缓备案登记,由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审查备案工作的机构通知制定机关补充或者重新报送备案材料。补报或重报的备案材料符合备案登记要求的,应当予以登记编号。
不具备制定规范性文件主体资格的机构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审查备案工作的机构不予办理备案登记。
第三十二条 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应当建立规范性文件网上备案登记系统,使用政务互联网平台开展备案登记工作。
第三十三条 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审查备案工作的机构应当于每月5日前,将上个月本级政府办理备案登记的规范性文件目录及备案登记号,通过邮寄、传真或电子邮件等方式报送其上一级政府法制机构。
第三十四条 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审查备案工作的机构对本级政府备案登记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备案审查,发现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的,应当书面通知制定机关及时纠正。
制定机关应当自接到纠正通知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审查备案工作的机构提交该文件的合法性依据及书面说明;制定机关在规定期限内,既不提交合法性依据及说明,也不自行纠正或者所提交的合法性依据及说明不能成立的,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审查备案工作的机构可以提出修改或撤销的处理意见报本级政府决定。
第三十五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规范性文件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的,可以向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审查备案工作的机构书面提出合法性审查申请。
第三十六条 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审查备案工作的机构应当自收到审查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作出如下处理:
(一)认为该文件违法的,按照本办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处理;
(二)认为该文件不违法的,书面说明理由并告知申请人。
第三十七条 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审查备案工作的机构审查规范性文件时,可以要求其本级政府的有关部门或者下级人民政府对文件相关内容提出意见,有关机关和部门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回复意见。
第三十八条 上下级人民政府之间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对同一事项规定相冲突的,应当执行上级人民政府的规定;下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修改本级政府规范性文件中与上级人民政府规范性文件规定相冲突的内容或者废止本级政府的规范性文件。下级人民政府不及时修改或废止的,由其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审查备案工作的机构提出修改或撤销的处理意见报本级政府决定。
区人民政府之间、市人民政府部门之间、区人民政府与市人民政府部门之间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对同一事项规定相冲突的,由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进行协调;协调不成的,由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提出修改或撤销的处理意见报市人民政府决定。
第四章 规范性文件的公布和查阅
第三十九条 未按本办法备案登记的规范性文件不得公布实施。
规范性文件备案登记后,应当及时在政府指定的刊物、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公开发行的报纸等媒体上向社会公布,也可以同时在政府网站上公布。公布规范性文件,应当标明规范性文件备案登记号。
未向社会公布的规范性文件,不得作为实施行政管理的依据。
第四十条 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审查备案工作的机构应当定期汇编公布由本级政府备案登记的规范性文件目录。
第四十一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免费查阅已经公布的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有义务提供本单位已经公布的规范性文件。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 制定机关有下列情形的,由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审查备案工作的机构报本级政府责令改正或撤销,并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由同级监察机关对制定机关行政首长予以问责,并依法对制定机关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
(一)制定规范性文件损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二)制定规范性文件对同一事项作出与上级或本级政府规范性文件相冲突的规定;
(三)制定规范性文件未经法律审核予以签发;
(四)未取得备案登记号,公布实施规范性文件;
(五)其他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制定、备案和公布规范性文件的情形。
第四十三条 制定机关违反本办法,不向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免费提供查阅本单位已经公布的规范性文件的,由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审查备案工作的机构报请本级政府责令改正,并给予通报批评。
第四十四条 负责审查备案工作的机构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规范性文件法律审核、备案等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同级监察机关依法对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的具体应用问题,由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负责解释。
第四十六条 本办法自20xx年6月1日起施行。
规范性文件的行政需求国家行政机关制定 行政 法规和 规章以外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的行为, 法律上称之为 抽象行政行为。
由于这类行政规范性文件数量多,涉及面广,是 行政管理权和行政强制力的体现,直接关系到公共利益、社会秩序和公民的切身利益,因而日益受到公众的关注;对 抽象行政行为的法律监督也在逐步加强。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 行政复议法》第七条规定,如果认为 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不合法,公民、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向 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审查该文件的申请。此外,国家法律对于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权限正在逐步予以严格规范。
例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十四条规定,除了本法第九、十、十一、十二及十三条的规定外的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处罚。
篇5
根据《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国家统计局关于认真贯彻实施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的通知》(国统字[2005]58号)和《**省统计局关于做好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的通知》的通知,结合我市实行属地统计工作的实际,为做好《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的贯彻落实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认真组织学习和宣传
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重要的行政许可制度。对于稳定基层统计队伍、提高统计人员素质、确保源头数据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各级统计部门要组织广大统计人员认真学习《行政许可法》、《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及其他相关知识,深刻理解《行政许可法》的基本精神和《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的主要内容,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意识和技能,准确理解和把握公开、公平、公正及效率、便民的原则,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各区、市统计局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报刊、杂志、网络、电台、会议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宣传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的重要意义、工作程序、证书管理、法律责任等,使有关各方及当事人全面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为《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的顺利实施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
二、加强领导,明确分工和责任
各区、市统计局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过问、支持这项工作。依照统计从业资格文件及法律文书的要求,建立必要的工作程序和工作规则,使这项工作尽快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确保公正、规范、高效、有序地进行。
按照《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的要求,此项工作的实施机关是省统计局,承办机关是县统计局。必要时,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可以决定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承办统计从业资格的有关工作,由于我省各市都设区,因此省、市、县级职责分工如下:
(一)区、市统计局的主要职责:
1、负责公布报名条件、报考办法、考试科目以及考试大纲;
2、在办公场所公示有关统计从业资格认定的依据、条件、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
3、负责受理并对已受理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将初步审查意见和全部申请材料二十日内报市统计局;
4、考试的报名、考务组织、成绩通知;
5、证书的送达。
(二)市统计局的主要职责:
1、负责公布报名条件、报考办法、考试科目以及考试大纲;
2、在办公场所公示有关统计从业资格认定的依据、条件、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
3、负责对辖区各市、区报送的材料进行审核,将审核意见和全部申请材料十日内报省统计局;
4、考试的报名、考务组织、成绩通知;
5、证书的送达;
6、负责监督各市、区统计局的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
(三)省统计局的主要职责:
1、负责公布报名条件、报考办法、考试科目以及考试大纲;
2、在办公场所公示有关统计从业资格认定的依据、条件、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
3、负责受理省直部门的申请材料并进行审查认定;
4、负责对市统计局提交的初步审核意见和全部申请材料进行审批并在十日内做出书面决定;
5、考试考点的设定、试卷的印制、组织阅卷、成绩登记造册;
6、证书的印制;
7、证书的颁发;
8、负责监督各市统计局的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
三、严格依法办事,切实做好各项工作
一要按照《行政许可法》和《办法》的要求,通过多种方式及时向全社会公开与统计从业资格认定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公布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的报名条件、报考办法、考试科目以及考试大纲,在办公场所公示有关统计从业资格认定的依据、条件、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公布统计从业资格认定申请的受理时间。
二要积极争取把办理统计从业资格的经费列入到地方财政预算中,为这项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的费用主要是办理认定的费用和考试费用。按照《行政许可法》第58条规定: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不得收取任何费用。同时还规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所需经费应当列入本行政机关的预算,由本级财政予以保障,按照批准的预算予以核拨。《国务院关于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的通知》中也明确要求:“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所需经费应当列入本行政机关的预算,由本级财政予以保障,防止将本行政机关的预算经费与实施行政许可费用挂钩。”
三要积极受理统计从业资格申请。要严格按照《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的规定,依法受理申请人的申请,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推诿。对于不符合条件的申请,要详细、耐心地做好解释和说服工作。
四要依法审查申请材料。各承办机关应当在《统计从业资格申请表》上填写“受理意见”,“受理意见”由受理人签字并加盖“××县(市、区)统计局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专用章”,在20日内报市统计局。市统计局对已受理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审核意见”由市统计局审核人签字并加盖“××市统计局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专用章”,在10日内将审核意见和全部申请材料自受理之日起10日内报送省统计局。省统计局在收到初步审核意见和全部申请材料后,严格按照法定期限、条件,在10日内依法做出授予或者不授予统计从业资格的书面决定。“审批意见”由省统计局审批人签字并加盖“**省统计局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专用章”。
五要搞好培训和考试工作。要选聘具有较高水平和丰富经验的人员任教,切实提高培训质量。各区、市统计局不得强制申请人员购买教材和参加培训。国家统计局按照大纲的要求编写了教材,教材全套为40元,其中《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16元,《统计法基础知识》10元,《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培训教材学习指导》10元,《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4元,各区、市于8月10日前将教材数报市统计局统计教育中心。
1、报名范围:凡是未取得统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及不具备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统计类专业大专、其他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的、在乡镇以上各单位中承担经常性统计任务的人员。
2、报名时间及所需材料:报名时间自7月下旬至8月中旬。参加统计从业资格考试人员须填写《统计从业资格申请表》一式两份、本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两份、本人近期小2寸正面免冠彩色照片3张。
3、培训时间:培训时间自8月中旬至9月中旬。
4、考试时间:由国家统计局统一命题,省统计局统一阅卷。全国统一考试时间为2005年9月18日。上午9:00-11:00考《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下午14:00-16:00考《统计法基础知识》。
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属于国家级考试,各区、市统计局设置考点、考试要按照高考和自学考试的标准进行监考,市统计局要组织巡视。各区、市统计局要按照考务规则的要求,确定主考、监考人员,编排考场,制定具体的考试安排,做好考试的准备工作。考试工作人员要严格执行考务规则和考场纪律,严禁利用监考或从事考试工作之便泄露试题或为考生舞弊提供条件。考试时,主考、监考人员要各司其职,保证考试的顺利进行。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要认真填写考场情况报告单,回收的试卷数量应与发放数量相等,按规定封装好,指定专人在考试结束后第二天把试卷送交市统计局,由市统计局于考试结束一周内把试卷送到省局。考试中发现应考人员有违犯考场纪律行为时,监考人员应按规定采取相应措施,将情况如实记入考场情况记录单。
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准考证由省局统一设置,挂在培训中心网站()上,由各区、市统计局下载填写于考前一周内发放给参考人员。
各区、市统计局于8月26日前将报名人数及申报材料报市统计局。
5、培训费。根据(鲁价费发[**]176号)文件规定,凡参加统计从业资格培训人员每人交纳培训费200元。
六要做好对持有《统计证》的统计人员换发《统计从业资格证》和申请《统计从业资格证》的受理工作。
1、充分认识换发证工作的意义。自1996年实行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以来,我市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法制意识进一步增强,为统计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的规定和(鲁统字[**]17号)文件精神以及实际情况,对统计人员所持有的《统计证》换发《统计从业资格证》,这是落实贯彻《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的精神,加强对所发的《统计从业资格证》后续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
2、换发、申请统计从业资格证的范围和时间:根据《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规定和(鲁统字[**]17号)文件精神,凡2000年以后换发的《统计证》需全部换发《统计从业资格证》;已具备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统计类专业大专、其他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的乡镇统计员和在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中承担经常性统计任务的人员,可免予参加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申请统计从业资格证。
换发、申请统计从业资格证时间定于8月份以后每月25日至30日到各区、市统计局办理。各区、市统计局于次月1日至5日报市统计局由市统计局统一到省统计局办理。换发统计从业资格证的人员须填写《统计从业资格申请表》一式两份、本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两份、本人近期小2寸正面免冠彩色照片1张和原《统计证》;申请统计从业资格证的人员须填写《统计从业资格申请表》一式两份、本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两份、本人近期小2寸正面免冠彩色照片1张和合格学历证书及其复印件两份。
篇6
一、基本情况
根据工作安排,区司法局于6月初转发了《省司法厅关于做好2020年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工作的通知》,对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工作作出具体安排。整个评查工作分为安排部署、部门自查、互查互评和整改规范四个阶段。经统计,全区2019年形成执法案卷239302卷(含一般程序和简易程序,包括公安交警和垂管部门),其中行政许可33915卷,行政处罚205387卷。在各单位自查的基础上,区司法局于8月中旬组织召开行政执法案卷评查会,重点对公安、自然资源、文化旅游、市场监督等12个部门单位2019年已办结的行政执法案卷随机进行抽查,共评查行政执法案卷50余卷。在评查过程中,评审人员严格对照《省行政许可案卷评查标准》和《行政处罚案卷评查标准》,并结合本系统、本行业要求,从主体、事实认定、证据收集、法律适用、程序适法、文书格式等方面进行评查。总体来看,大多数案卷执法程序符合要求,在执法过程中能够做到收集和保存证据,体现了行政执法的基本内涵。经评查,共推选优秀行政执法案卷6卷,其中行政许可3卷,行政处罚3卷,涉及公安、烟草、市场监管、卫生健康、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
二、主要工作
(一)积极作为,主动谋划。区司法局及时转发了《省司法厅关于做好2020年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工作的通知》,并对评查对象、评查范围、评查方式、评查时间、评查标准、工作安排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此次案卷评查工作的顺利开展莫定了基础。
(二)对照标准,严格自查。为确保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工作顺利开展,区司法局督促指导行政执法机关严格按照省、市工作要求,明确自查机构和评查人员,对本机关的行政执法案卷装订归档、列明目录,准备好完备的案卷资料,依据《省行政许可案卷评查标准》和《行政处罚案卷评查标准》对本部门行政执法案卷进行自查。
(三)随机抽查,现场反馈。区司法局组织召开行政执法案卷评查会,重点对公安、自然资源、文化旅游、市场监督等12个部门单位2019年已办结的行政执法案进行互查互评。其中,行政许可案卷侧重从申请、受理、审查、作出决定的依据和期限等方面进行评查;行政处罚案卷侧重从主体资格、执法程序、案件证据、法律适用、权利告知、处罚决定、案件执行、案卷装订等方面进行评查。共评查行政执法案卷50余卷,并对评查出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和工作建议,以督促被评查对象进行规范管理。
(四)举一反三,督促指导。结合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推进工作,对照近几年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发现的问题,区司法局从执法主体、事实认定、证据收集、法律适用、程序适法、文书格式等方面,对卫生健康、林业草原、农业农村等相关单位形成的案卷进行指导,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建议。
三、主要特点
(一)证据收集比较齐全。大多数执法机关重视对证据及申办材料的收集工作,收集的证据及材料较为齐全,收集证据的方式较为规范,行政处罚案件基本做到了事实清楚、证据确凿,行政许可案件做到收集材料齐全、完整。
(二)执法能力有所提升。大多数执法机关能够严格依据《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开展行政执法活动,按照立案审批、调查取证、权利告知、审查决定、送达执行等法定步骤实施行政执法,做到主体合法、事实清楚、依据正确、程序正当,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逐步提升。
(三)案卷整理总体规范。从外观、文书目录、装订顺序、文书填写、页码标识等方面来看,大多数执法机关使用执法文书较为规范,案卷制作和装订总体符合要求。
四、存在的问题
(一)立案审批阶段。立案审批(呈批)表填写不规范,有的案卷案件来源不明,意见栏缺少具体审批意见;个别案卷立案审批(呈批)表只有1名办案人员签名,不符合最少2人执法的基本要求。
(二)调查取证阶段。有的案卷对检查内容记录不全,未载明被检查单位或个人意见,未经当事人签字确认;有的案卷现场照片、视频等证据或相关材料未注明拍摄人员、拍摄时间、拍摄地点、基本情况或情况属实等信息,且未经当事人签字确认;有的案卷调查笔录或询问笔录内容不完整,未注明当事人对调查笔录或询问笔录有无异议;个别案卷对要求签收或记载的情况未予体现。
(三)审查决定阶段。有的案卷没有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及集体讨论的相关记录;有的案卷虽履行集体讨论程序,但流于形式,未反映案件办理及相关情况;有的案卷引用法律不规范,未具体到条、款、项、目;个别案卷对要求实地勘查或检查验收的文书制作不规范,无亮证执法的记载;个别案卷处罚决定书中未体现出罚缴分离。
(四)送达执行阶段。个别案卷送达文书无送达人签字或未注明送达时间;个别案卷中签收人并非受送达人,且未注明与受送达人的关系;个别案件存在邮寄送达的,送达不规范,未通过邮政(EMS)进行送达。
(五)案卷归档阶段。有的案卷复印材料未签写“与原件核对无误”字样;有的案卷既没有装订,也没有目录和页码,不符合立卷归档标准,案卷质量有待提高。
五、下一步打算
(一)加强领导,提高思想认识。以业务学习、集中评查为切入点,不断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同时,认真开展“回头看”,梳理总结存在的各类问题,进一步提高办案质量。
(二)完善制度,落实执法责任。抓好制度建设,尤其要抓好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等制度的落实。严格执行未经合法性审查或审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讨论的要求,防止因程序上的不足影响到执法行为的合法性。同时,进一步增强证据意识,在执法活动中做到主动收集和保存证据。
篇7
一、继续加强《纲要》的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纲要》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型政府的纲领性文件。2013年上半年县法制办按照上级工作要求,进一步贯彻落实《纲要》的各项要求。一是继续开展了《纲要》的学习和宣传工作,发放《纲要》宣传彩页,悬挂横幅,全面宣传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性。二是完成了上级政府对我县的依法行政迎检工作,办主任李淑彬同志荣获全市政府法制工作先进个人。
二、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做好规范性文件备案工作
我县不断完善备案制度建设,建立了政府规范性文件前置审查制度,在政府发文签上设有专门的法制机构审核意见栏,规定规范性文件在签发前必须送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否则文件不能签发,使事前的审查与备案的事后监督有机的结合起来,发挥了法制机构的监督作用。在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中,我县不断完善内部管理措施,保证“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凡经县政府法制办审查的规范性文件,一是要求审查人员对每一个审查过的文件填写审查意见,落实审查责任;二是规定审查时限,要求每个审查人员自接到备案文件之日起规定时间内完成审查任务;三是建立审查纠错制度,对经审查违法嫌疑的文件,由初审人员提出自己的意见,经集体讨论,界定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步的处理方法;四是经法制办领导签署意见后反馈给制定机关。今年上半年1月,我县还荣获了全省规范性文件审核先进单位的称号。
三、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工作
为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我县按照省政府《行政执法责任追究试行办法》,进一步加强了法制机构对执法过错的追究力度。一是要求各行政执法部门内部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二是在去年换证的基础上加强了对行政执法人员、监督人员资料数据库的管理,加大对持证上岗,亮证执法工作监督检查工作,上半年未发生严重的执法违法行为和违法不作为。
四、精心组织,做好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
为进一步优化我县经济发展环境,创建良好的法制环境,县法制办对2000年至2007年规范性文件进行了一项专项清理。为确保清理工作取得预期的成效,县法制办按照有关清理工作的时间要求并结合我县实际,在对规范性文件清理时,着重从两个方面进行清理和指导。一是与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不一致,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二是与新情况新形势要求不适应的,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体现制度创新要求。县法制办经过对照相关法律法规,提出了有效、废止、失效或者修改的意见和理由。2000年至2007年涉及的35个单位共计1048件文件,其中县政府2000年1月1日至2002年12月31日的规范性文件拟保留8件,其余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或与现行法律法规相违背的全部废止。2003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的规范性文件拟修订废止50件。全县9个街道办事处、35个县直部门共修订废止18件
经过半年的努力,我县的依法行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纲要》的目标、与依法行政的要求、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我们的工作还有很大差距。一是自身业务知识需要进一步加强;二是执法监督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三是执法人员的培训需要进一步加强;四是工作的质量需要进一步加强,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五是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方式方法需要进一步加强,有些工作虽然开展起来了,但是深度不够,总结提高不够,有些亟需开展的工作尚未开展起来。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大力贯彻依法行政五年规划(2010-2014)。今年是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颁布七周年,也是《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正式实施的第二年。我县政府将在全面总结七年来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在2010制定《县2013年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要点》基础上,研究贯彻我县今后五年贯彻落实《纲要》和《决定》精神,推进依法行政的思路和措施,为建立法治政府奠定基础。
(二)坚持学习和树立科学发展观,结合“创业服务年”活动,进一步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继续做好行政执法依据梳理、调整,规范性文件清理、备案及审查,行政执法证清理,行政执法评议考核、规范行政检查行为、依法行政培训等工作。
篇8
第二条设立**壮族自治区建设厅政务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政务服务中心”),作为厅机关的服务窗口,负责办理建设厅的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以及登记确认等公共服务行政事项(以下统称行政审批事项),机关相关处室不再办理行政审批事项。
第三条政务服务中心定编13人,其工作人员从厅机关各处室抽调。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实行岗前培训、轮换制度,要求政治素质好,业务熟悉,身体健康,能够履行首问责任人的职责。
第四条政务服务中心除履行首问负责制规定的职能外,还履行厅长授权的以下职能:
(一)办理行政审批事项的受理决定权。对行政管理相对人的申请事项,由政务服务中心决定是否受理;
(二)即办件的审批权。属于即办件的行政审批事项,由政务服务中心直接审批;
(三)承诺件的组织协调权。办理行政审批事项需要组织评审、专家论证、现场勘察的,政务服务中心可以组织召集相关处室和有关专家进行;
(四)办理行政审批事项的应诉权。因行政审批事项引起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由政务服务中心派员应诉,厅法规处给予指导和帮助。
第五条政务服务中心在窗口接待行政管理相对人、首位接收行政审批事项申请材料的工作人员为首问责任人。首问责任人履行以下职责:
(一)接待前来咨询、申请办理行政审批事项的行政管理相对人;
(二)指导和帮助行政管理相对人填写有关申报所需的材料;
(三)审查行政管理相对人提交的申报材料,提出是否受理的意见;
(四)办理行政审批事项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手续;
(五)办理行政审批事项的即办件,提出审查意见,并负责该即办件的卷宗归档工作;
(六)对行政审批事项的承诺件(含初审上报件)跟踪督办,对超时办结的向政务服务中心负责人报告;
(七)将行政审批事项办理结果通知或者送达行政管理相对人,并将批准事项的决定送给相关业务处备案;
(八)对不属于本厅职责的事项,告诉行政管理相对人该事项的具体承办部门。
第六条政务服务中心负责人指定的负责承办行政审批事项承诺件(含初审上报件)的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为该事项的事项承办人。事项承办人履行以下职责:
(一)办理政务服务中心负责人交办的行政审批事项承诺件(含初审上报件),提出审查意见;
(二)组织行政审批事项的评审、专家论证、现场勘察等事宜;
(三)做好所承办的行政审批事项的办理交接手续;
(四)负责所承办的行政审批事项的卷宗归档工作。
第七条政务服务中心负责人对厅长负责,履行以下职责:
(一)管理政务服务中心的日常工作,协调、指导、监督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办理行政审批事项;
(二)安排窗口值班人员,分配行政审批的办理事项,指定事项承办人;
(三)行使行政审批事项的受理决定权和即办件的审批权;
(四)审核行政审批事项的承诺件(含初审上报件),提出审核意见。
第八条厅长对办理行政审批事项负总责,主管副厅长领导、协调、监督政务服务中心工作。根据职责分工,对政务服务中心报告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时予以处理,对需要审批的事项在规定的流程时限内作出审批决定。
第九条下放行政审批权限。对于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由县级以上建设系统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实际操作中主要由市、县实施的项目,一律下放给市、县,本厅不再审批。
第十条清理精简行政审批事项申报材料,编制事项申报材料标准。对于每一个行政审批事项,应当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确定申报材料标准;法律、法规、规章没有规定的,应当按照精简、效能、方便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原则,确定事项申报材料的标准。行政审批事项申报材料标准的编制由厅法规处组织,报厅务会批准公布施行。一经公布施行的申报材料标准,应当严格执行,不得随意增减。
第十一条制定《建设厅行政审批事项收件回执》,执行统一规范的标准。按照首问负责制规定的文书样式要求和厅务会议批准公布的行政审批事项申报材料标准,制定每一个行政审批事项的收件回执。由厅法规处组织制定,报厅务会批准公布施行。首问责任人应当严格执行统一规范的收件回执。
第十二条压缩内部运转时间,编制行政审批事项流程,承诺办理时限。对行政审批事项应当承诺办理时限,法律、法规、规章有办理时限规定的,承诺办理时限应当少于法定时限,法律、法规、规章没有办理期限规定的,应当根据具体情况,按照高效便民的原则,合理确定承诺办理的时限。行政审批事项流程时限由厅办公室组织编制,经厅务会审定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施行。一经公布的流程时限应当严格执行,确保按时办结。
第十三条严格行政审批事项的审批,编制事项的审批标准。法律、法规、规章对行政审批事项的审批标准有规定的,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确定审批标准,法律、法规、规章没有审批标准规定的,按照效能建设要求和建设系统管理实际需要,确定事项审批标准。行政审批事项审批标准由各业务处室负责编制,送厅法规处和厅办公室审核,经厅务会批准后公布施行。一经公布的审批标准,必须严格执行,不得擅自降低或者提高标准。
第十四条行政审批事项实行分类管理,按审批形式分为即办件和承诺件(含初审上报件)。分类目录由厅务会议确定并公布施行。
即办件是指收到行政管理相对人申请材料后,当天能够办结的事项。
承诺件(含初审上报件)是指收到行政管理相对人的材料后,当天不能够办结、但必须承诺具体办结时限的事项。初审上报件是指本机关不是最终审批机关,只负责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提出审查意见报最终审批机关的审批事项。
第十五条行政管理相对人申请行政审批事项原则上应当到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办理。条件具备的可以通过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提出,也可以预约申请。
第十六条对行政管理相对人有关行政审批事项的咨询、申请,按下列程序办理:
(一)有关咨询的事项,应当告知该事项的法律依据、法定条件、需要提交的材料以及办理需要的时间等。
(二)申请材料齐全并符合法定形式的,填写《建设厅行政审批事项收件回执》,注明收件时间、受理时间、承诺取件时间,当场交付给申请人签字认可,不再出具《受理通知书》。
(三)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充的全部内容,并给予指导帮助,然后填写《建设厅行政审批事项收件回执》,将申请人提交的材料退回,并在收件回执中注明,当场交付申请人签字认可。
一次性告知的范围和内容,仅限于申办材料是否齐全和符合法定形式。材料是否符合许可(审批)的条件标准,属于事项承办人的审查范围。
(四)发现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不予受理,出具《不予受理通知书》,告知不予受理的理由:
1、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产业政策的;
2、明显不具备批准条件的;
3、因政策调整等因素须暂缓办理审批的。
第十七条即办件按下列程序办理:
(一)受理后,首问责任人应对申办材料进行审查,提出审查意见,报政务服务中心负责人审定;
(二)政务服务中心负责人对首问责任人提交的审查意见进行审核,当场决定是否批准;
(三)首问责任人当天将办理结果交付给申请人;
(四)当天不能办结的即办件可以转为承诺件,承诺时限不得超过一个工作日;
(五)经审查不予批准的,应当制作《不予行政许可(审批)决定书》,说明不予审批的理由。
第十八条承诺件(含初审上报件)按下列程序办理:
(一)首问责任人在一个工作日内将受理的申办材料移送给事项承办人;
(二)事项承办人收到申办材料后,在规定的流程时限内,按照审批标准,提出审查意见并拟写许可(不予许可)决定书,报政务服务中心负责人;
(三)审批事项需要组织评审、专家论证、现场勘察的,事项承办人应当提出意见,报政务服务中心负责人批准;
(四)政务服务中心负责人对事项承办人的审查意见进行审核,提出审核意见报厅领导决定;
(五)重大的审批事项应经厅务会审定;
(六)报送厅领导审批和厅领导审批后的材料收取,由政务服务中心指定专人负责。厅领导的审批结果,取回后应当立即交给首问责任人;
(七)首问责任人将许可(不予许可)决定书交付申请人。
第十九条初审上报件的初审结果报出并通知了申请人的,该事项即为办结。
初审意见和相关材料经密封后由申请人自行携带向最终审批机关报送。介绍信由政务服务中心出具。申请人应当自行到最终审批机关领取审批结果。
第二十条对初审上报件,在审查过程中发现申请材料内容不完善的,可以书面通知申请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修正或者补正。申请人在规定期限内不能修正或者补正的,不影响审查的进行。申请人在规定的时间内要求延期修正或者补正的,应当书面提出撤回申请,经政务服务中心同意后退回申请材料,申请事项即为办结。
第二十一条各市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初审机关初审上报本厅审批的行政审批事项,原则上由申请人携带初审意见和上报材料到本厅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办理,也可以由初审机关直接报送。
第二十二条有关行政审批事项不得越级请示。对各市建设系统行政主管部门向本厅报送的有关行政审批事项的请示,相关办理处室收到请示件后应当承诺办理时限,实行限时办结。
第二十三条对重大、紧急的行政审批事项,应当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厅领导应当亲自组织力量办理,在事项承诺的时限内提速,但必须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不得降低审批标准。
第二十四条办理行政审批事项实行AB岗工作制度。首问责任人、事项承办人、政务中心负责人、厅领导等A岗因事离岗时,应当由B岗接替履行其职责,AB岗要做好交接手续。
第二十五条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承诺时限办结需要延期的,事项承办人要在期限届满前3天按照规定填写《机关办理事项延期申请表》,由政务服务中心负责人签署意见并报厅领导审定,向自治区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申请延期办结时限,经同意后方可延期。
经批准延期的,政务服务中心应当在承诺期限届满前告知行政管理相对人,并说明原因和理由。
第二十六条办理行政审批事项使用印章实行登记制度。使用印章由政务服务中心负责人签字批准,但使用**壮族自治区建设厅印章的,除即办件外,须经厅领导签字批准。
办理行政审批事项,属于依法应当出具证书、证件类文书使用“**壮族自治区建设厅”印章;属于决定类文书使用“**壮族自治区建设厅行政审批专用章”;属于程序类文书使用“**壮族自治区建设厅政务服务中心”印章;属于服务类文书使用“**壮族自治区建设厅业务管理专用章”。
第二十七条承诺件批准后,需要制作相关证照、执业印章等的,应当在决定文书中注明有关证照、印章的制作时限以及申请人领取的时间。制作证照、印章期间,申请人的许可依法已经生效。
第二十八条行政审批工作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勤政廉政纪律,不得向申请人提出购买指定商品,不得接受有偿服务,不得索取或收受申请人的财物,不得以任何名义乱收费,不得谋取其他不正当利益。
第二十九条行政审批事项实行审批、管理、监督分离。审批由政务服务中心负责,对获批准的事项实施中的管理由相关业务处室负责,对审批和管理工作的监督由监察、法制机构负责。
第三十条相关业务处室不承担审批职责后,应当切实履行行业管理职责,加强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实施许可(批准)事项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及时纠正被许可(批准)人的违法行为。对监督检查中发现属于审批的问题,及时提出处理意见,向政务服务中心和监察、法制机构反馈。
第三十一条监察机构负责对政务服务中心和相关业务处室的作风、效能方面的监督检查。受理申请人对工作人员违反效能建设规定行为的投诉、举报,并组织核查。对违反“三项制度”和本办法的规定应当追究行政责任的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行政责任追究。
第三十二条法制机构负责对政务服务中心和相关业务处室的行政执法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对政务服务中心的审批行为和相关业务处室有关被许可(批准)事项活动的监督检查行为应当进行定期抽查、案卷评查;对执法不当或者执法中有争议的问题提出意见,向政务服务中心和监察机构或者有关处室反馈,协调解决。协调不成的报厅领导研究决定。
第三十三条政务服务中心办理行政审批事项实行周报制度,每周一将上周已办结的行政审批事项整理汇总,向厅领导报告,属于批准事项的应当送有关业务处室和事业单位备案。
政务服务中心应当按照自治区的规定和要求,负责上报本厅行政审批事项的办理情况。
第三十四条政务服务中心应当加强对中心工作人员的教育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各相关处室和监察、法制机构反馈的问题及时研究,能立即改正的立即改正,不能立即改正的要研究制定整改措施,限期改正。
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办理行政审批事项中有过错,必须向行政管理相对人赔礼道歉。
第三十五条行政审批工作人员办理行政审批事项,出勤率高、按时办结率高、群众满意率高、工作差错少、工作成效显著的,应当给予奖励,在评比先进、晋级、提职等方面优先考虑。
篇9
为推动地名管理工作实现法制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民政部《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县地名管理办法》的规定,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加强地名命名与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加强地名命名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地名是社会交往和经济活动中最广泛使用的媒介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加强地名命名与管理,推广使用标准地名显得越来越重要。近年来,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全县地名命名与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但是,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地名使用单位不依法申报,非法命名或冠名新建设小区;相关部门不按标准地名设标;广告媒体在宣传中不使用标准地名;地名命名与规划建设不同步;门牌户牌及镇街、村标牌设置少、不规范;地名名不副实、重名同音,有路无名、有名无牌等。这些问题增加了社会管理成本,降低了公共服务效率,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带来了不便。因此,做好地名命名与管理工作,对于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传播先进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镇(街道)、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地名命名与管理工作,充分认识做好地名命名与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做好地名命名与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强化措施,不断提升地名命名与管理工作水平。
二、地名命名、更名原则
地名命名要严格按照《地名管理条例》、《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有关规定进行命名。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依法审批原则。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擅自命名、更名地名。
(二)采词规范原则。要使用规范的汉字,做到雅俗共赏,名副其实,特点突出,指位性强。
(三)突出特色原则。要突出自身特点,注意发掘古地名,保护历史地名,新命名的地名要反映当地人文或自然地理特征。
三、职责分工
(一)县民政局。负责县地名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宣传地名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编制并组织实施本县行政区域内的地名工作规划;负责本辖区内各类地名命名和更名的有关审核工作;对各类地名标志的设置和管理进行指导,根据路牌、门(幢)牌的标准,对地名标志的生产及设置进行检查和监督;负责检查公用设施使用标准地名;指导镇(街道)地名标志牌的设置工作;收集编制辖区内各类地名资料,管理地名档案;指导辖区内涉及地名的有关工作;对各类地名出版物进行地名审定;向社会提供地名咨询服务,推广并监督标准地名和标准地名标志的使用。
(二)县发改局。在计划立项及审批基建项目中凡涉及到地名命名、更名的,应督促建设单位的主管部门将拟定命名的名称报县地名办审核后,凭地名办的审核意见给予办理有关立项手续。
(三)县财政局。保障地名办的日常办公经费,落实地名标志设置和维护经费,及时核拨地名管理工作中必需的专项经费。
(四)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在开发建设项目中凡涉及到地名的,应负责将拟定命名的名称报地名办审核;在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凡涉及建筑物名称的,应当查验地名审核文件,未经审核的,督促办理有关手续;协助县地名办进行地名规划编制工作;对各类住宅、大型建筑物的竣工验收,应将地名标志的设置作为验收内容之一,并请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参与验收;在办理房屋登记时,所涉及的地名必须以标准地名为准;对未办理地名使用手续的开发建设项目暂缓办理房产手续。
(五)县交通运输局。负责对交通设施中的桥梁、公路等名称的申报;在省道、国道两侧设置地名标志时,必须使用标准地名;做好国道、省道两侧地名标志的设置、管理和维护工作;凡涉及地名的公共交通站点,必须使用标准地名。
(六)县公安局。在户籍管理过程中,坚持使用标准地名;协助相关部门告知前来办理证件的群众应当使用标准地名;道路、交通指示牌上的地名应使用依法批准的标准地名;协助县地名办做好地名管理的执法检查工作;依法查处毁坏地名标志的行为。
(七)县国土资源局。在办理土地使用权证登记、变更、发放及办理土地使用权转让时,所涉及的地名必须以标准地名为准;对未办理地名使用手续的开发建设项目暂缓办理土地使用手续。
(八)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楠溪江风景旅游区管委会。负责文物古迹、游览地等地名名称命名申报和地名标志设置及使用管理。
(九)县工商局。户外广告涉及地名的,必须查验相关的地名批准证明。
(十)电信分公司、县邮政局。负责在本部门业务工作中使用标准地名。
(十一)县档案局。负责提供各类涉及地名的档案资料。
(十二)各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负责辖区内标准地名命名(更名)申报、设置和维护工作,做好辖区内标准地名的管理工作;做好辖区内门(幢)牌的编码、制作、安装及管理工作。
(十三)其它部门。凡涉及地名的事宜,必须以标准地名为准,配合地名管理部门开展地名管理工作。
四、开展地名整顿、规范标志设置活动
地名整顿规范标志设置活动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调查摸底阶段(5月15日—6月15日)。各镇(街道)对未按审批程序命名的地名或命名不科学,以及重名、有路无名、有名无牌、有楼无号、有门无牌等,进行普查,并登记造册。第二阶段为组织实施阶段(6月16日—8月15日)。对需重新命名、更名的,各镇(街道)要按照命名、更名原则和审批程序上报命名、更名。第三阶段为地名标志设置阶段(8月16日—10月15日)。各镇(街道)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名标志》强制性标准,全面开展地名标志设置工作,设标的范围包括:农村的村标、户牌,城区及镇(街道)政府(办事处)所在地的街、路、巷、桥、楼、门牌、单元牌、广场、台、站等具有地名意义的场所。第四阶段为检查验收阶段(10月16日—11月30日)。对重新命名、更名及设牌落实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五、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地名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构。要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重要地名的命名、更名和标志设置,推广和监督标准地名的使用。
篇10
为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深化镇级财政“两个集中”工作,提高部门预算编制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有关规定,现就年本区镇级部门预算编制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立符合区情的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实施“二上二下”部门预算编审办法,以公共财政预算审查监督制度改革为契机,实行分类核算的预算支出管理,完善预算决策和管理制度,推行以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编制模式,提高部门预算管理水平,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提高对民生项目投入的比重,加大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努力实现预算编制的科学、规范和透明,提高预算资金分配、支付和使用过程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
二、预算编制的原则
1、公共性原则
部门预算要充分体现公共政府和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确保财政性资金对公共需求的投入。
2、综合预算原则
单位的预算内、预算外资金等都要纳入部门预算,实行综合预算、统筹安排。
3、真实性原则
部门预算编制必须以区“”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及本部门职能需要为依据,对每个项目支出的数据指标应认真测算,力求各项数据真实准确,逐步建立预算编制正确率的考核机制,并加以运用。
4、保证重点,有序安排原则
严格按照人员支出、社会保障支出、日常公用支出、行政事业性项目、基本建设性项目和其他类项目支出顺序依次编制支出预算,体现政府支出的公共性。基本支出按定员定额和实际情况编制预算,可参照区本级的定额标准。项目支出根据实际需要与财力可能合理安排,择优排序,不考虑部门和单位历年基数。
5、法制性原则
部门预算经镇级人大审议批准后,具有法律效力,各单位必须贯彻执行,不得随意调整和追加。
三、预算编制的范围
各镇所属行政事业单位(包括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
四、预算编制的内容
1、收入预算
各镇级行政事业单位取得的财政拨款收入、非税收入、经营收入、以往年度结余资金均应纳入部门预算。
2、基本支出预算
基本支出实行定员定额管理。基本支出预算是部门支出预算的组成部分,是行政事业单位为保障其机构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编制的年度基本支出计划,包括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两部分。人员经费预算定额的支出内容包括:基本工资、津贴及奖金、社会保险缴费、离退休费、生活补助、医疗费、住房补助、其他人员经费等。公用经费预算定额由各镇政府制定,可参照区级财政部门的预算定额,根据所属单位所承担的职能、编制内实有人数和事业单位的行业及业务特点,予以分类分档设定。
3、项目支出预算
行政事业单位在基本支出之外为完成其特定行政任务和事业发展目标所发生的支出作为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包括行政事业性项目、基本建设性项目和其他类项目。项目支出实行一个项目一个预算,并按要求填报申报理由、主要内容、测算依据、总体目标等,根据综合定额标准以及相关政策据实填报。
4、政府采购预算
根据区政府采购的目录和有关规定,由点到面、分步推进,逐步编制政府采购预算。
五、预算编制要求
1、执行公共预算审查监督制度
各镇在财政预算编制过程中,要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特别是根据区人大《公共预算审查监督制度改革方案》精神,请人大、政协、公众以及有关专家学者提前介入,通过政策咨询、专家评估、公众征询等多种形式,实现公共财政预算编制的规范化、合法化、民主化。
2、推进以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编制模式
预算编制方法从合规性和政策性逐步发展到绩效预算,从传统的资金控制为主转向以结果导向为主的政府管理。通过预算编制方式的创新,提高预算编制和执行的质量。
3、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定额标准
各镇要按照区政府要求,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定额标准,提高预算编制的质量。
4、各镇要合理安排预算,优化支出结构
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公共财政理念,合理安排支出,优化资金投向,保障政权建设以及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支出需要。要压缩不必要开支,按照本单位履行职能的真实需要以及中长期发展规划,考虑财政的承受能力,提出切实可行的项目预算。
5、严格遵守编报时间
预算编制时间紧,环环相扣,各镇务必按照各阶段的时间要求,及时督促所属行政事业单位报送,确保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如期完成。
六、预算编制时间节点
按照自下而上逐级编报的顺序,由镇财政所负责审核、汇总后报区财政部门(表式和编报文字说明)。
1、7月底前各镇按照指导性意见,参照区本级的编制方法、程序、要求等,制定本地区部门预算编制有关文件,报送区财政局备案;
2、8月15日前,各镇所属行政事业单位将本单位部门预算报镇财政所,由镇财政所进行审核、汇总。
3、9月10日前,各镇财政所将审核汇总的一上预算报送区财政局。
4、10月10日前,各镇财政对各镇的预算基本完成二上审核,并将审核意见反馈给各预算单位。
5、11月10日前,各镇财政所将编制的镇级预算草案报区财政局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