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设计的优缺点范文

时间:2024-02-01 18:10: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案设计的优缺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案设计的优缺点

篇1

【关键词】教案 启示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C-0023-03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本文选取德国职业教育教案范本与我国教案样本进行比较,尝试分析中德教案设计的异同,比较优缺点,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职业院校的教案撰写提出有益的参考建议。

一、中德两国教案设计概况

中德两国教案设计概况具体可见表1。

(一)中国教案设计的概况

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并没有出台统一的教案模板,但整体认识比较一致主要包括要素结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信息。一般教案都包含有开课单位、授课教研室、课程名称、授课课题、授课形式、授课教师、授课对象、教材、授课时间及时数等。此部分信息以表格式撰写为主要,层次清楚。

2.教学目标。根据我国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通常以陈述语句表达,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即知识与技能目标(Knowledge & skills);过程与方法目标(Process & steps);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emotional attitude & values),俗称三维目标。

3.教学重难点。通常是教师根据本节课(本单元、本主题)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重点,即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教学难点即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点。

4.教学方法、手段及媒介。教师在教学实施的过程可以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中用的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如教鞭、翻页笔,多媒体计算机,PPT课件等。

5.教学过程。本部分是教案的主体,教师需要详细描述教学实施的过程以及过程中所涉及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等。具体包括课程复习引入、课程新授、小结、布置作业等环节。本部分内容有些教案以文本式的结构表达,也有用表格式的结构表达。

6.作业布置。作业布置是教学过程的延续,为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而设计,巩固加强的内容,作业布置分为书面作业或口头作业。

7.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一方面帮助教师把握教学主体内容,另一方面方便学生进行知识的归纳与整理,提供必须要参考。

8.教学反思。授课教师在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实施后,对教学的具体过程,教学内容及自身的教学直接感受与学习的反馈进行反思,挖掘优点,指出缺点,以便进一点的改进。

9.参考资料。本节课教学设计过程中所用的文字性材料。

总之,我国教案的撰写主要以教师个人编写为主,有部分属于集体备课,教研组或课题组共同撰写。

(二)德国教案设计的概况

据了解,德的教案有国家的法律进行相关的规定,提升到国家法律的层面,内容要求比较规范,由教育行政部门提供框架。本文德国职业教育教案范本来自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职业教育学教授授课提供的翻译稿,笔者进行了相关整理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基本信息。以表格的形式,要求撰写授课教师的相关信息,主要有:教师姓名、学校名称、专业、本课时的主题、时间、年级与班级、教室、地点与日期等。

2.阐述本课时的主题意义。要求从教学大纲相关规定,与职业实践的相互联系两方面出发,阐述本课时选取的主题的当前意义,即为什么教学内容对“今天”而言是重要的;未来意义,即这节课对学生的未来有什么意义;典型性意义,即为什么选择这些教学内容作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同时,本部分填写课时安排,安排中要求突出本节课的内容与前后的内容之间的关系,必须列出具体的上课时间,主题及内容要点。

3.学情分析。对学生已有的基础进行全面分析,对学生的人数与性别、学习兴趣状态、家庭背景、居住环境、社会背景、年龄结构、学历背景等基本信息进行数据统计。对专业能力从四个纬度出发,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等,描述学生目前的能力状况。

4.学习目标。从三个维度进行学习目标的设定,即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

5.教学设计分析与说明。要求教师从教育学角度对教学设计内容进行深层次、剖析式的分析,并说明设计的理由。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说明教学目标对本节课的重要性。二是说明为什么要这么设计教学流程。三是为什么使用主要阶段中的检验学习成果的方式与方法。四是主要的阶段有哪些,做出过程特征描述,设计检验学习成果的方式。

6.教案设计表格。本表格细化落实具体的教学过程,包括有基本信息,学习目标与前面的内容要对应,保持一致性。强调了上节课结束前布置的作业或上节课结束前对本节课提出的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描述中,从时间,行动阶段、教师活动、参与者活动、学习方法、学习媒体(材料、媒介)等方面着手,特别强调每个阶段之间的过渡语言行为。本部分是描述得最细致的部分,将直接做好课堂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另外还要进行总结,板书结构布局及家庭作业。

7.参考文献。列出本节课参考或者引用的文献。

8.附录。把本节课用到的材料都需要附上。

9.备注。

二、中德两国教案设计的异同

中德两国教案的异同可见图1。

(一)相同点

中德两国的教案从整体的结构上来说,结构清楚,层次清楚,有基本信息,学习目标,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描述、参考文献等相同的结构点。透过整体的结构深入到具体的内容里分析,两国的教案课时安排包含的要素基本相同。

(二)不同点

通过深入内容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德两国教案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具体有以下方面的差异:

1.整体感受。比较中德两国教案的整体感受是中国教案比较概括精练,采用表格或者文本等表达方式呈现,内容比较偏理论、学科化比较严重。而德国教案倾向具体而有可操作性,注重教学内容与实践的关系,采用表格方式呈现,内容要求细致,而且表述要求有理有据,必要时需指明出处。教学过程中从第一部分进入第二部分都必须要设计相应的过渡语言。

2.设计理念。从教案设计理念分析,中国教案侧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权威体现比较明显;而德国教案更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不论是学情分析还是教学设计的具体过程,较多的细节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关注的是学生可以学到的内容,而不是突出教要教的内容。对于教学内容选择,教师必须要说明为什么要学这个知识点,有什么社会意义,情感意义等。

3.学情分析。中国教案的学情分析,在教案撰写的内容中涉及了一部分,更多是出现在说课稿,内容比较空泛,不够具体细致,这个方面与德国教案的差异比较大。德国教案对学情分析是细致入微,一是特别强调了数据统计重要性,对学生的基本信息都要求进行数据统计,用表格的形式呈现,一目了然,有助授课教师特别是代替教师迅速了解所教班级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二是学情分析深入学生的经验背景,这对于教师准备课程的针对性与适切性方面大有裨益。三是突出能力分析,将能力细分为四种进行详细阐释,突出德国职业教育的理念,以行动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四是分析的内容突显动态性,与德国职业教育的理念一致。

4.学习目标。关于学习目标,德国分成了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我国教案将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强调了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其中最大区别在于,德国教案特别强调了教学目标的分析与说明,不仅要撰写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而且还必须分析说明确定的教学目标对本节课的重要性,必须从教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找出其理论的依据,不是教师想当然的确定目标,而是基于一定教育学理论才可以确定。在能力目标方面,中国教案内容更关注学生的学业能力,特别知识能力而非实践能力;但德国教案除了关注学业能力之外,更关注学生的社会能力与个人能力的发展。

5.教案设计。在教案中的主体部分教学过程的设计中,中国教案一般都是比较精练写出教师的活动,对于学生活动强调不如德国教案的细致。其区别在于,一是时间安排上,德国教案要求从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必须明确标注。二是设置了行动阶段,这是行动导向教学的特色之处;三是强调每个阶段的学生方法与学习媒体(材料、媒介)。四是注重每个阶段之间的过渡性语言行动,每个环节的细致点都考虑到,教案相当的具体且有可操作性。

6.评价方式。关于评价方式,其实是中国教育的弱点,因此在教案里也体现比较明显,几乎没有涉及,如果有也是比较笼统,没有具体化。而德国教案特别强调评价,对于教学目的是否实现,都有一定的评价,把评价细化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与教学目标需要一一对应。

7.板书设计。中国教案的板书设计放在教学过程之后,而德国教案的板书设计置于教学设计表格之中完成。

8.附录与备注。中国的教案没有这两个部分,而德国教案有附录与备注,主要原因是与督导评估有关系,尽可能为督导提供更丰富的材料,以便于进行合理、恰切的评估。

三、启示与思考

经过两国教案的对比,发现了中德两国教案之间的差距,比较在于借鉴他人的优秀经验,更好的改造、完善自身。因引,我们从德国职业教育教案比较入手,学习德国职业教育的优秀经验。

(一)教师能力培养从细节入手

撰写教案是我们培养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教案撰写能力的优劣会直接影响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特别是课堂教学实践能力,它是指导课堂教学的行动指南。比较发现我国教案存在的弱点,完全可以借鉴德国的优秀经验。

在撰写教案上,我们必须学习德国人对待教案的严谨、细致、务实等优秀品质。特别是对准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培养,必须从细节入手,加强教师教案设计能力的培养。注重基础性,每节课都要撰写详细的教案,对知识内容选择依据、教学中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等,都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是单纯在教案出现相关的文本而已,从理念入手改变对教案的表层,粗浅的认识。

在专业化日趋细致的时代,专业性的体现更注重于细节,教书育人不仅需要宏观理念的指导,更需要从细节中着手,能力培养才可以落实。

(二)教案设计凸显“以生为本”理念

由于受“师道尊严”的影响,我国教案对“以生为本”理念体现不够,内容设计突出了教师的主导性,学生出现在教案中基本上是被要求完成各项任务,而且答案都是单一的,学生的多元性、个别化完全被忽视,教师关注的是统一的进度,而不是学生能力的发展。

德国教案从多个方面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本节课选题意义中从三个方面强调了选题对学生的价值与帮助。学情分析更是服务学生的又一例证。教学设计从教育学角度阐释教学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教学设计表格别增加了参与者活动的描述。这些都体现了“以生为本”理念,设计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一终极目标进行。

对于我国教案的改进,可以借鉴德国的教学设计表格,不是学形式,关键是学生内在的实质。一是以“互联网思维”中的用户思维来设计教案,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做好细节学情分析,需要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教案设计提供统计数据支撑。二是在设计选择教学内容时,问三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学生学这个内容?”“这个内容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什么社会性意义与价值?”“学生如果不愿意学,我应该怎么办?”如果能给这三个问题以肯定的、满意的回答,教案的设计往往能体现“以生为本”。三是教学活动设计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参与感,让学生融入教学活动中,而不是被动地听,关键在于动起来,参与进来。这样考虑学生的参与感,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性。

(三)教学设计强调有理有据

我国的教案撰写基本上都是教师的个人行为,对于教学设计从来没有在教案体现出设计的合理性,没有强调设计的依据理论。在德国教案中,从目标的确定,选题意义、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成果的检验方式、教学过程方式与方法等都有明确的阐述,强调是否有理论依据、是否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是否符合职业实践的要求。这可能与德国的教育相关文件都上升到国家法律制度有关系,但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有益于我们在撰写教案去掉主观性,能从更客观地角度审阅教案的合理性。

将“以教师为中心”现状改变,突出“以生为本”理念,需要我在撰写教案时,必须做到有理有据,不是教师的主观臆造,“这个学生可能喜欢?这个学生可能需要?”一切都要有事实依据,追究其合理性,撰写、设计教案时,我们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设计是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等等,要有问题意识,让追求真理变成一个习惯,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当前的现状。

(四)教案设计注重集体智慧,强调团体协作

德国教案是按照行动领域、学习领域来撰写的,一个领域通常由3-5名教师来承担,教案设计都是小组合作完成,更加注重集体智慧,强调了团体协作,让每个人的特长尽可能发挥在他擅长的领域,进行优化组合,将团队建设到最佳的状态。我们的教案受到学科式的影响,有一定的局限,借鉴德国的经验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不对称逐步被消除,单靠一个教师的力量备好一节课,上好一节课,越来越难。我们更需要团队的力量,一起协作完成教学任务。借助互联网形成教研团队,参加教师实践社区,向他人学习,注重教育智慧的分享。同时,在学校里要学会依靠教研组,向教学名师,骨干教师学习,一起共同备课,共同协作,共享集体智慧,享受教学的乐趣。

(五)教案设计突出能力导向

我国的教案撰写也有能力目标,但不够细致,在德国教案中不仅对能力进行了细分,并且要求能力目标在教学设计哪些环节进行体现,强调对应的一致性,作为德国职业教育理念的重要方面,突出能力培养的经验,给予我们诸多好的建议。

要做好突出能力导向,需要教师改变理念,不仅关注知识成长,还需要关注能力发展,找到这两者之间的联系,结合学校的实际与学情分析,有步骤地改革,突显能力导向在教学应用。

教案的设计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培养出来的,它需要时间,需要教师投入精力,明白一个道理容易,重要的是坚持不忘初心,关键在于落实到行动。只要我们坚持学习他人优秀经验,一定可以不断地完善自身,改进教学,促进自身能力的成长。

【参考文献】

[1]佘雅斌.信息化环境下幼儿活动指导课程教与学的方法[J].广西教育,2014(15)

[2]曹周天.教案写作的概念、问题与策略[J].教育理念与实践,2014(29)

篇2

一、逐步抓实了常规教学的过程管理

一是落实了教育组提出的领导干部和教师的十项工作内容与要求,建立健全了教师每学期一侧的工作留踪记录手册。每位教师把自己一年来按工作任务、教学进度,把自己完成的各项任务,逐项几时归档留踪,是自己工作的每一环节都留下了踏实的脚印。

二是学校检查及时,做到了至少每月落实常规检查一次。包括备课、课堂教学、单元考试情况、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综合实践活动情况、练习、作业和预习情况。

三是定期组织各年级的阅读活动,促学生阅读习惯的形成。做到了两周搞一次合班阅读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有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展示热情。

四是抓实了单元过关考试,使教师在教学、辅导上有的放矢。通过单元过关测试和过关分析,教师能够很好的把握学生对本单元学习情况,对哪些学生能很好的掌握本单元的知识、哪些学生能勉强掌握本单元的知识、哪些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本单元的知识,底码清楚,并能采取相应的措施,落实辅导,减少掉队学生。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五是抓实了课堂后记,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执教能力。通过教师观看自己的课堂教学实录和教师评课交流,让教师发现自己的课堂教学优缺点,写出自己的课堂教学后记,从而达到改进缺点,发扬优点,不断提高。

二、抓实了教研的针对性,进一步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执教能力。

1、本学年我校听课实行了听、评、教学面对面。也就是在教师讲完课的同时,听课人就在课堂上与被听课教师,在课堂现场,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直面交流,包括教学环节的设计,板书设计,练习设计、课堂用语、教态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等。加深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方法手段认识的进一步提升,使教师的受益得到提高,青年教师的执教能力得到了提高。

2、教师的课堂教学与空课、网上优秀课实现有机对接。本学期我校除及时收看县空中课堂播放外,学校从网上下载名师名课,统一存放学校名课库,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随时观看,同时也解决了小学校教师同时听课难于解决的问题。学校要求教师看后学习其精华,应用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并且要求教师每学期上一节自己满意的与空课对接的模仿课,从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的能力与素质。

3、学校要求五年以下教龄的新教师,要参考成教案、网上优秀教案,写出自己的教学教案和教学后记,促使教师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和运用教材。学校检查教案的同时还要教师说说某一课教案设计的理由,这样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教材的开发、运用能力。

4、新老教师结对子,以老带新共同提高。本学年,骨干教师分别与新教师结为教学对子。做到了定期和随时听课,这样也解决教师听课前的有意准备,突出了常态课的特点,也更有利于解决常态课的问题。

5、中老年教师着重解决了,备课希勒糊涂的现象。对中老年教师使用的成教案、网上优秀教案进行月检查,均做到了“圈、点、勾、画,加批注、加修改。是老教师的老牛干山的做法得到了遏制。

三、养成教育效果显著,学习习惯得到培养。

一是加强了阅读课和课外阅读的活动,学校每两周组织一次一至六年级穿插合班阅读展示。通过阅读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了阅读习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

二是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围绕教材内容,以教材为中心,增强了本资.料来源于文秘范文 学生的兴趣,提高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三是加强了课堂常规教育。学校统一按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了各年级的课堂常规,各科教师严格按课堂常规要求学生,促习惯的养成,为学习习惯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四、抓实了学校、班级的文化氛围的不知,改善了教师、学生的办公、学习环境,同时也发挥了隐性教育的功能,是学生处处能见到行为的提醒、警示。本年度,布置了橱窗,展板,楼道和教室,增强了育人功能。

五、落实了两课、两操、一活动,培养了学生做事有条理,讲效率的精神。一年来,我校的广播体操、眼保健操和课外活动从不间断,只要能做就坚持做。并定期组织广播体操、眼保健操比赛,是学生在得到锻炼的同时,增强了集体主义荣誉感和责任感,同时也培养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六、加强了音、体素质的培养,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打出了学校的知名度。

小篮球和艺术队坚持常年训练,学校小篮球连续几年在全县篮球比赛中获得好名次;艺术汇演连续几年获得县级奖励。实现了学校有歌声、天天操场有运动,使学生在学校生活,有规律、有秩序。

七、存在的不足

1、在美术学科上由于师资缺少。学生的美术素质得不到培养和发展,只是学生在此方面的欠缺。

2、学校的各项检查工作有时出现,走马观花的现象,存在抓得不实、不透的现象。

3、后进生的辅导还欠力度,辅导措施有不到位的现象。

4、个别班级还有不管理不到位现象,学校检查就搞,不检查就拖。在一些教师中还存在懒惰思想。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克服缺点,发扬优点,使各项工作抓实、抓深入,把工作做好,是Xx小学的各项工作再创佳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篇3

关键词:体育教师;畏惧;展评课;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10-0028-03

体育展评课是指为了提升体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而组织进行的以展示交流或评比择优为直接目的的体育课。由于教师执教的出发点不同,体育展评课的教学策略、模式和形态常有别于常态体育课。但它仍是各级各类体育教研活动的重要载体,为促进学校体育教研交流和教学发展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然而,许多体育教师在面对体育展评课的执教机会时,常出现消极、推脱和怯缩等畏惧现象;从而导致体育展评课的主要执教群体正逐步向年轻教师群体靠拢,而优秀的体育展评课则往往由一小部分精英教师群体所掌控。体育展评课正逐步脱离普通教师群体和常态课堂教学,这显然偏离了开设展评课的最初愿景。为此,针对教师执教展评课畏惧心理的分析和建议,对提升体育展评课的参与面和受众面具有积极意义。

一、体育教师畏惧执教展评课的现象分析

1.教师的教学素养一般,未能借助团队的力量

案例:初三年级的某老师是全校师生公认的好老师,连续多年任教初三年级,不但工作认真而且每年体育中考成绩都在区里名列前茅。然而他在参加区课堂教学评比时,赛前就有些手足无措的他最终空手而归,令人大跌眼镜。

目前,基层体育课堂教学规范性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有些教师长期只教体育中考、体质测试和个人喜好的内容,使得自身的教学广度和水准大打折扣;从而导致部分体育课出现教学计划制订和执行随意,以及教学策略落后、教学方法不当和教学手段偏低的问题。另外,这些教师往往还会忽视对课堂教学的执教反思和问题应对,在外部监督机制缺失的情况下,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必然会不断消退,使得他们在面对展评课时会心存畏惧。

同时在教学快速发展和信息高度交互的背景下,教师忽视团队力量而单纯依靠自身能力已难以满足执教展评课的现实需求。即便是教师为了保留教学个性和创新而坚持一定层面的教研独立也不会例外;因为大多数教师在面对相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资源时所能展开的教学活动往往相似,教学个性仅能停留在神情、语态和仪表等教师魅力层面。教学创新也不是毫无根据的另起炉灶,建立在成功经验基础上的创造更符合价值趋向。为此,团队力量在展评课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2.教师的心理预判过低,难以承受展评课评价

案例:某区组织体育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为能选拔优秀教师参加上级比赛,要求三十五周岁以下教师必须参赛。某八年教龄的教师看到通知后说:“我是真不想参加比赛!反正上好上坏都要被专家批评,就这样随便参与一下好了,而且参加上级比赛也不可能轮到我们普通教师。”

在一些教学评比活动中,名优教师参加上级比赛的优先权使得本级比赛的严肃性大打折扣。在这样近似内定的氛围下,名优教师提升自身能力素养的动机存在不足,同时也会因为缺少应有的评比热身而易导致状态失准,从而开始畏惧执教展评课。而对于普通教师来讲,则常常会因人选内定而导致其在报名和参赛过程中表现消极,即便他们因为自身问题致使评比落选也会颇多怨言地声明不再参加展评课。为此,消除教师不必要的心理预判有助于改变他们的畏惧心理。

另外,评课早已成为展评课活动中的重要一环,但同时也是执教教师最怕的一环。在传统的教研活动中,虽然常见报喜不报忧的表扬式评课,但更多的是直指教学问题的批判式评课。特别是忽略教学问题背景、情境和后效而对展评课进行全盘否定的评课,对执教教师来讲将是沉重的打击。为此,引导听课教师对展评课进行客观公正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3.教师的执教经验不足,无法把握展评课机会

案例:某教师是区名师,工作以来获得了很多荣誉称号和业务奖状,唯独缺课堂教学评比的奖项。由于近年来他参与学校管理和指导教师,虽然勉强通过了区级推评参加市级比赛,但在赛前半个月他就开始失眠了。加之比赛前赶上学校有创牌任务,最终教学评比因准备不足而失利。

很多教师在面临展评课时常因毫无头绪而手忙脚乱,甚至因压力过大而产生焦虑。加之平时的资源积累和教学经验不足,使得展评课的筹备效率低下。教师要么疲于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查找教学设计;要么就是独自漫无边际的胡乱假想,最终在设计环节就为后继教学埋下了隐患。而在磨课过程中,也常会出现教学设计因预估预判不足而无法执行,甚至连试教也会因为准备不足而取消。这主要是因为教师的展评课经验较少,尚未形成有效的应对模式造成的。

同时,团队力量在展评课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甚至关乎到最终的成败。从教学设计、试教磨课到参评参赛的每一个环节都不是教师个人所能完全应对的。特别是在借班上课评比活动中,教师既要利用课间十分钟整备器材、布置场地、调试设备,还要对所教学生建立了解、传递信息和调动候课。此时,教师如果没有相关的协作经验和团队机制,必将因慌乱迤榷错失展评课的机会,从而更加畏惧展评课。

二、体育教师畏惧执教展评课的应对建议

1.注重常态课的自我完善和集体提升

(1)规范教学,不断反思,形成教师执教的自我完善机制。

首先,教师应规范自己的常态课教学行为。在开学前教师应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制订科学合理的学期工作计划,然后根据水平教学目标确定具体的单元教学规划,并围绕教学内容拟定可操控和执行的教学进度。开学后教师需严格按照学期计划、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实施教学,特别对于各项教学的时间、内容和策略等不能随意更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从教态、口令、讲解、示范到交流互动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例如,教师可通过制订教学计划的执行率目标来做自我约束,同时每周向学生公布本周的授课计划做外部监督。另外,每学期采取不记名的方式收集学生对教学的反馈评价。

其次,教师还要不断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即便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也不可能完全覆盖课堂上的所有生成,而且过度的课前预设可能会束缚教学的有益生成。为此,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后的教学反思去修正和完善先前的教学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例如:在同一课题的教学时,某教师在教过首个班级后就在教案上用红笔进行第一次的修改和补充;而在后继班级的教学后,教师再用蓝笔在教案上进行第二次完善和标注。在完成本课题教学后,最终在教案的教学反思栏里记录整个反思的过程、要点和心得。

(2)集体备课,网络拓展,形成教研团队的集体促进机制。

首先,要依靠学校体育教研组进行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基层体育教研组在教学整备的常用模式,它有利于教师扬长避短和提高备课时效。但由于受制于教研组规模和教师的教学自主性,往往集体备课时教师间的共性课题较少,为此集体备课常采用个人课前说课而其余组员提出意见和反馈的形式进行。即便如此这仍有助于教师提高个人教学设计能力,而且集体备课资源的积累将提高整个教研组的水平。例如,某校采用先教师专项主备再集体完善的方式开展集体备课,经过一个学年的实践积累,体育组初步建成了各项教材的校本资源库,整体教学水平得到了提升。

其次,要尝试借助网络教研团队进行业务提升。信息时代教师间的时空距离已不是彼此教学交流的障碍。目前网络上的名师工作室和教研团队除了积极传播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研视频外,同时也乐于帮助一线教师成长。积极关注并尝试拓展网络学习资源,必将促进教师开拓视野和提升水平,为后继参加展评课打下团队协作基础。例如,某位新教师为了上好汇报课,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与某体育名师取得联系。在观看学习公众号的相关教学视频和文本资料的同时,还通过交流获取了当地近年市级教学评比的教学设计,为上好汇报课打下了基础。

2.强化展评课的客观评价和方向引领

(1)建立逐级推评制度,激发名优教师的动力。

首先,学校应将教师参与展评课的情况进行评价。规定教师每学年开设展评课的次数,并组织专家评审组对展评课进行量化评价。评价结果将作为教师绩效考核和推荐执教上级展评课的依据。名优教师如不参加校级展示或评比,不但在教师绩效考核中会失分,还会失去参加上一级活动的机会。可见建立体育展评课的逐级推评制度对提高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和提升活动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某校在教师绩效考核办法里明确规定,教师未经学校选拔推评的展示课不列入绩效考核范畴。

其次,各级教研展评活动应明确要求下级单位必须进行相应评比,方可推荐人选参加上级活动。这有利于节制以往可能存在的内定直推情况,对促进基层教学展评活动的交流与繁荣有积极的意义。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但很好发挥了名优教师的先进示范作用,还为其自身的水平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例如,浙江省的所有省级体育教学评比均规定各地市必须经由组织本级相关比赛、评比选拔后方可推荐教师参加上一级比赛。同时,需提交本级比赛的比赛通知、活动报道和获奖公示等过程性证明材料。

(2)建立“评示结合”制度,缓解普通教师的压力。

首先,通过下发评课表格来限定评课的优缺点数量,以引导评课教师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只谈优点或只讲缺点的评课都是不可取的,发现别人授课的优点其价值并不亚于发现别人的问题,只是后者更加直接和激烈而已。限定评课反馈的优缺点数量,既可以避免评课出现一股脑的表扬或否定,同时也可以将更多的评课机会留给他人。例如,某校给教师下发的听课笔记中明确规定,教师所听的每节课都必须提出三个亮点和三个不足之处。这虽有些武断,但也不失为一种折中策略。

其次,还可以尝试引入“评课+演示”的评课模式,即评课教师在指出授课教师问题后可通过模拟上课来现场演示改进办法,若条件具备还可让评课专家在授课教师上课后进行基于自己评课观点的改进课展示。这样的模式能够促进教师对展评课进行慎重的评价,同时通过评课还能生成新的观点和思考。例如,近年来浙江中小学体育区域联盟的多次活动,就采用先由教师上研讨课,再由评课教师上示范课的模式开展活动,令人眼前一亮。

3.打造展评课的工作模式和保障体系

(1)按部就班,打造展评课的工作模式。

首先,体育展评课需建立以工作进度为轴的纵向质量提升模式。执教教师先要按照展评课的具体要求进行初始教学设计,然后借助集体备课形式进行主备说课。教研组要对教学设计中存在的理念偏差、方法不足和亮点缺失等问题提出修改意见,教师修改完善后进行教案初定。随后邀请专家观看教师的模拟上课或片段课,提出进一步的修改意见。执教教师在吸收意见后便可开始整合教学和适度磨课,做参加展评课前的最后准备。一般来讲,教师执教过展评课后要进行以教学反思为主的课后说课,总结和分享经验为后继教学做参考。

其次,体育展评课需拟定以执教行为为轴的横向教学实施细节。尽管我们不提倡过度的教学预设,但对展评课中必然进行的讲解示范、检查纠错和组织调动等教学基本元素仍需做充分准备。而客观来讲这些教学要素的执行,最终体现为教师的语言、动作、路线和方位等教学行为。为此,教师在课前将必要的教学信息转换为具体的教师行为,并制定以教师行为为轴的教学实施细节,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准的稳定发挥。例如,某位教师在参加区教学评比前,通过模拟上课后将自己的教学语言写成了讲话稿进行推敲完善,还结合教案设计了自己的教学检查路线以及关注重点。

(2)团队协作,确立展评课的保障体系。

首先,可根据展评课的层次确立必要的技术支持团队。展评课筹备可根据实际需要建立教研组和专家组两个技术支持团队。教研组通过集体备课等形式进行策略设计、教案初定和教学成形等初始阶段筹备工作。随后专家组通过看课进行理念提升、亮点突出和教学定型等整备阶段的审定工作。一般经过两个阶段的教学技术完善,教师的课堂形态能够提升到应有的教学水平和层次。例如,某位教师在参加区优质课比赛前,经过校内磨课后邀请区内专家进行看课指导,最终取得了满意的成绩。

篇4

关键词:专业素养;中学生;教育教学

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师应具备专业素质,比如: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这三方面。专业知识是数学知识的基础,是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形成与有效发展的前提,也是数学教师很好教学的基石。数学文化知识也是陶冶人文精神、形成内在人文素质价值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数学教师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数学文化知识,才能丰富中学生的客观世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理解数学知识。然而,高中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新课改下要求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需要认真的分析数学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的必要性、清楚地认识到高中数学教师专业方面的特征与内容、学会思考高中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考虑的问题、通过有效的措施提升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数学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的必要性

第一,教育部门的相关改革,其要求高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提高。高中是中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教育质量不仅受到教师与学校的关注,还受到学生与家长的重视。众所周知,高中数学是科目当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分支,我们要想提高此阶段的教学质量,不仅需要学生的努力,更主要的是要有优质的数学教师,有完备的专业化数学教学,这是确立专业化数学的前提。怎样培养一名专业素养较高的数学教师,是我们共同要追求的一个目标。

第二,高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提高,是实现新课改要求的前提条件。新课改以来,大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比如:新课改中增加了三视图和投影的相关知识,引入了一些概念性的问题,要求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数学理论与实践方法的学习;还有的教学内容是数学教师没有怎么接触的知识,比如:分形和编码等。这种新内容的设置不仅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完善知识储备,还需要完善心理、价值观和情感方面的素质,不断修身养性,不断提高专业素养。这才利于数学教学。

二、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特征与内容

首先,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特征。第一,漫长性。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而不断发展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不断调整思想、价值取向,不断丰富专业知识,锻炼出适合数学职业发展的一个角色。第二,复杂性。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是培养优秀人才,这就决定了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个性化,还需要具备复杂性。第三,阶段性。教师专业化的阶段:职前教育阶段、入门适应阶段与在职教育阶段。第四,规律性。一门合格的数学教师需要在不断成长的同时均衡完善自身。

其次,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第一,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观念。数学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需要有耐心,尊重中学生,正确善待学生的错误,学会换位思考,为学生着想,为中学生创造一个美好的人生。第二,完善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比如:高中数学教师要明确学科知识(算法、微积分、数据处理、概率统计等),切实掌握这些知识的结构与体系,把握重难点,灵活运用知识题型;高中数学教师需要掌握与其相关的知识,如:解析结合、数学分析等;数学教师还需要具备先进而实用的思想方法,帮助中学生在概念的基础上,正确运用思想方法解答数学题;高中数学教师还需要具备数学史方面的知识,如:数学发展的大概情况、初等数学发展史等,这有利于数学教师用数学史材料很好地对中学生进行教学;高中数学教师更需要具备教育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结合数学知识很好地把握中学生的心理与年龄特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适合中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进而促进数学任务良好地完成,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数学教师还要具备教育决策、教学机智、与学生交往、自我方面的知识。第三,构建数学教师能力结构。高中数学教师的能力结构是以数学能力为基石的,它的核心是数学心理活动中的分析部分,通过反思实现数学教学。比如:高中数学教师需要具备认识方面的能力(数学思维、对学生思维活动的了解、分析、教案设计等方面的能力等);操作方面的能力(表达能力、数学情感表达技巧、组织教学内容的方法能力、反思能力等);监控方面的能力(善于观察、调整自己教学的能力,正确判断与评价的能力等)。

三、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考虑的几个问题

第一,高中数学教师不注重职前教育。大部分数学教师对职前教师不够重视,这影响了其修养的提升。良好的职前教育能够让数学教师接触教学,直接感受到与自身优缺点和兴趣有关的知识,进而作出规划。在这个阶段,数学教师需要自我反思、听课、观察学习等,这为其专业素养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第二,数学教师不注重规划。以往的教学中,数学教师忽视职业规划,这不利于数学教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不仅要注重教师群体队伍的共性,还要关注个性发展,让教师充分认识到收集资料、发展目标、发展途径、行动策略等方面的重要性,这有利于提升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篇5

关键词:机械加工项目教学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当今世界教育的潮流,最早由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基于建构主义的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三个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在机械加工专业中采用项目教学法,可以将教师的主动性、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可以增强同学间的团队协作精神,这对知识的传授与更新产生更重大的影响。

一、什么是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这里,项目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它应该满足以下条件:

1、该工作过程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2、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

3、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有直接的关系;

4、学生有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

5、项目工作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

6、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7、项目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

8、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

二、机械加工专业较为适应开展项目教学

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注重的不仅是合格零件产品的最终结果,而更注重的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教学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体验加工生产的艰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感受成功的乐趣。以机械加工课程实训教学为例,可以通过一定的产品生产项目让学生完成零件图的识读和绘制、工艺路线的编制、机床的操作、工量刃具的使用、零件加工生产、产品质量检验与分析等生产流程,从中学习和掌握安全操作规程、机械制图、机械原理、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工艺、工件测量与极限配合、切削原理与刀具的刃磨、各种机床的使用与操作方面的知识、还可促进职业行为规范及职业习惯的养成。

三、机械加工专业开展项目教学的几个阶段

机械加工专业项目教学法分为7个阶段:

1、确定项目任务。由教师到企业承接一些零件加工甚至是半成品加工任务,并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

2、组织学生测绘零件图,深入了解零件的材料、几何形状、公差尺寸要求、形位公差要求、表面粗糙度要求以及加工的其它要求。

3、组织学生制定加工工艺路线,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

4、对学生进行分组,对人员、机床设备、工量刃具、加工工作内容进行整合及统一调配,下达生产任务。

5、实施产品的生产加工。学生确定各自小组的分工以及成员合作的形式后,按照计划开始生产加工。此阶段教师的重点是严格规范学生的操作动作,严格执行工艺流程和生产加工内容。

6、产品质量检查。学生加工生产的零件及半成品,特别是首件、首批零件进行自检之后,交到教师或专门的质量检查员进行检查验收,对生产加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找出差异原因,并一一解决之。

7、总结评价或结果应用。作为项目教学产品零件,必须是经过严格的出厂检验,并能通过企业的合格验收,在进行出厂检验的同时,要组织学生总结和回顾整个生产加工过程,并将其知识点、技能点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并根据每一个学生在生产中所取的作用进行充分的肯定,并确定成绩或学分。

四、开展项目教学几个注意事项

项目教学法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等,学生唱“主角”,而老师转为“配角”。

项目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所以机械加工专业在具体开展项目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所选项目教学要尽可能来源于企业。来源于企业的教学项目,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项目教学的功能,只有来源于企业的产品零件,由于毛坯数量的限制及产品质量的要求,教师和学生才能提起高度的重视,只有严格执行工艺规程和各加工程序,才能确保不出一件废品。

2、任何一个项目(如一个产品、一个零件或是一个半成品等),只要有利于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都可以作为项目。因此,项目的选择不一定是要制作一个完整的产品。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小项目或较为简单的项目更有利于教学。只有到了教学后期,大项目或综合性项目的教学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教学价值。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项目的选择与排序要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职业能力的发展水平要相适应。

3、作为项目教学的零件产品数量,每批次数量不宜太少,也不宜过多,数量太少,学生反复操作动作次数就少,就不足于形成技能,同时,项目变化频繁,组织项目教学难度也大;零件产品数量过多,加工时间过长,占用教学时间过多,学生学习过的项目就少,不利于完成整个技能教学训练计划。

4、作为项目教学的零件产品加工,不要只算经济效益帐,还要算社会效益帐。如果不接产品加工,为满足学生的技能训练要求,仍然在占用机床,消耗材料,发生刀具磨损、电费和机床折旧费用。如果承接了产品加工作为项目教学,最低都能保证原材料零消耗,甚至还可有一些创收,学生既得到了锻炼提高,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又有一定的经济效益,这一反一正的核算差别是很大的。

5、项目教学是以零件产品的生产加工为载体来设计教学活动,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只是加工的终极目标,不是项目教学的目标。项目教学的目标是加工过程,是识图、了解加工要求、确认加工工艺、规范操作机床、正确使用工量刃具、进行产品质量检查。教师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分解、规范和明确,需要进行细致的备课和准备,还需对教学进程进行详细的设计。

6、项目教学的过程是以行动为导向,由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要也要恰到好处,要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指导的深度和侧重点要有所不同,要注重因材施教、个别和分组施教学,既要实施差异教学指导。项目教学法的根本宗旨是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自己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自己积累和总结知识,自己动手提高技能,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指导的尺度。即使学生出现了一些问题,也应该是启发性的,非正面、非全面的提示性指导不但使学生记忆深刻,还能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

篇6

关键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教学竞赛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招生规模的急剧增加,大批青年教师充实到高校教师队伍。青年教师不仅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希望,也是高校教学、科研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和骨干力量,因此,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是高校管理者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由于教学是教师的首要职责和任务,要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必须重点培养和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并把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和教学水平提高摆在青年教师培训培养工作的突出位置,探寻培养和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最佳途径和有效措施,这是高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普遍共识,也是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亟待解决的矛盾。

一、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现状分析

从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的现状来看,其关注的重点大概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注重岗前培训。通过岗前培训提高青年教师职业素质,强化教书育人的意识和责任,掌握教学的基本规范和要求。第二,注重学科专业能力,尤其是科研能力的提升。学科专业能力是教师教学的基础,科研能力关系到青年教师的发展。只有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学科专业能力、科研能力才能保证教师的素质,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第三,注重学历层次的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提高是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的根本,也是很多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第四,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和师德教育。青年教师要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严谨求实、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与时俱进,这是成为一名合格教育工作者所必备的政治素质和师德风范。应该说,以上针对青年教师队伍实际情况开展的培养、培训工作都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不足之处或薄弱环节,这就是,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尤其是教学过程中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和指导不够。具体表现是:第一,教师培训内容的偏颇,现有教师培训多以相关教育法规、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外语能力为主,有关教学论、课程论、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价等直接与教学活动有关的知识和问题讨论欠缺。第二,培训工作机制不完善,多数学校的教师培训由学校人事部门负责,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教学改革、课堂教学结合不够。第三,少有职业化的培训教师,培训教师对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和课程开发等方面实际需求了解不深入。青年教师培养工作这一缺憾造成的结果是,一方面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在加强,一方面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二、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内容与办法

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仅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师个人能力、水平、地位、作用等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对于提高高校整体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不仅常被高校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所忽视,有关教师教学能力的内涵研究也非常欠缺,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的讨论也是众议纷纭。正因为如此,高校有关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的方法、措施也是丰富多彩,各有侧重。但作者以为,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主渠道,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手段,因此,所谓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质上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所应具备的一些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知识组织和传授能力、教学活动组织能力、课堂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以及教学反思、监控和改进能力。那么,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也应着力围绕课堂教学所需具备的能力构成成分开展,以促进教学能力构成各因素协调发展和提高为目标。

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办法、措施和方式很多,如老教师的“传、帮、带”;教学督导跟踪听课和意见反馈;青年教师助教制度;首次开课试讲和持证上岗等等。但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上述办法和方式或流于形式,或产生效果甚微,或影响程度不够。比如,老教师的“传、帮、带”是高校青年教师培训的最通行的模式,但倘若制度不健全,双方权利义务不明确,监督执行力度不够,学校支持奖励力度不够,指导教师和青年教师对传帮带的认识不深入,那么这种制度和方式就形同虚设,难以发挥其作用。再如青年教师开课试讲和持证上岗也仅仅是一种准入考量,而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实践、反思、总结、改进、提高的长期发展过程。这就需要探索出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新举措,一种能让青年教师广泛参与、对青年教师整体产生影响、制度化且行之有效的措施,一种与教师教学过程联系紧密,且有助于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各构成因素协调发展和提高的培养途径。

三、教学竞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武汉大学历来非常重视主讲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采用多种培养形式,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并着力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校在各种常规教师培养培训的基础上,为激励和引导青年教师积极投身教学工作,认真研讨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确保教学质量,于2001年制订了《武汉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实施办法》,开展两年一度的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活动,分别于2002年、2004年、2006年连续举办了三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取得成功经验,达到预期效果,青年教师普遍得到较好的锻炼,一批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其中,有的成为校教学名师,有的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有的走上学校教学管理领导岗位,更多的成为学院教学和学科发展的骨干教师。这批青年教师不仅是学校发展的希望,也是学校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中坚力量。

武汉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分学院预赛、学部复赛和学校决赛三个阶段,要求35岁以下青年教师都参加学院预赛。各学部按学校分配的名额评出进入决赛的教师名单。决赛由学校教务部组织,竞赛成绩由课堂教学和教案评审两部分综合得出,评委由校教学督导专家、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学生代表三方面人员组成,学校领导和各学院教学副院长现场观摩。从预赛开始,各学院为每位参赛教师配备教学名师、教学督导、或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授进行指导和帮助,在参加正式比赛前进行试讲,由指导教师指出优缺点和需改进的问题;正式比赛时,由评委给出点评意见,书面反馈给参赛教师。学校对决赛实况进行全程录像,刻成光盘发给参赛选手,供参赛教师对照评委专家的点评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

学策略和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一等奖获得者的比赛录像和评委会集体讨论推荐的具有经典案例特征的其他等次获奖者的比赛录像,在学校电台进行展播,并提供给学院,作为青年教师教学培训示范讨论的案例。实践表明,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是综合培养和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是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水平的全面展示和检阅

从青年教师角度来讲,广大青年教师事业心和上进心很强,希望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并得到领导和同行们的认可和称赞。“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正好为他们提供一个打擂比武、展示风采的机会。通过参赛,青年教师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教风教态、教学责任心、教案设计和编写能力、对所教课程内容的理解和熟悉程度、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教学方法和技巧、语言表达、图示板书、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以及教学特色等,并在展示自己的同时,与其他参赛教师进行各个层面的广泛的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从学校和职能部门的角度讲,举办一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是一次对35岁以下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的检阅和教学质量的评估。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怎样,是学校领导和教务部等相关职能部门经常关注的重要问题,虽然平时通过学校教学督导团和各学院督导组成员以及领导干部深入课堂听课,对教师的教学情况有所了解,但那毕竟是局部性的。通过学院、学部和学校的三级竞赛,使青年教师集中地进行现场教学汇报,让学校、学院领导和职能部门全方位地看到青年教师在教学方面取得的重大进步和存在的问题,为学校、学院领导和职能部门今后制定教师培养的计划和政策提供第一手材料和可靠的依据。

2、“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是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途径

高校青年教师的共同优势是学历层次高,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科研能力强,计算机水平和外语水平较高,思想活跃,敢于尝试,具备从事教师教学工作的能力和基础;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大部分不是师范大学毕业,缺少教育理论和教学法的基本修养;由于教师总量不足、现行教师聘用制度的不完善,多数青年教师研究生毕业后,直接承担起教学任务,没有做助教的经历,也不能经常得到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和同事的帮助和指导。所以。许多青年教师虽然在主观上想把教学质量、教学水平尽快提升上去,在教学第一线做出成绩,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培训和帮助指导,自己的愿望往往难以实现。“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则为青年教师提供一种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锻炼机会、学习机会。这是因为,参赛青年教师从决定参加比赛开始,就要做认真细致的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名师、老教授、老专家精心的点拨,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得到帮助;在正式比赛时,评委对每参赛者都有评语。综合所有评委对每位参赛教师的评语,有褒有贬,基本上可以比较客观、真实地反映出一个教师在教学上的优缺点。这些意见通过相关渠道反馈给每位参赛教师,成为他们发扬优点,克服不足的一面镜子和今后继续努力奋斗的方向。经过反复的准备和多次比赛的实践,这个过程本身就使广大的青年教师得到锻炼提高。一位参赛者曾很有感触地说:“过去认为教学工作能上台讲就行了,不知道课堂教学有那么多学问,讲好课还那么不容易。在参赛的过程中得到了老师们的耐心帮助,精心指导,使自己受到了一次严格的训练,教学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所受教育终身管用。”

3、“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是高校青年教师在岗培训培养制度和机制的补充完善

认识到“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是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途径还不够,更重要的是通过竞赛活动这种形式正确指导和引导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教学竞赛不仅帮助青年教师弥补了缺乏育人经验、缺乏教学艺术和教学技巧等方面的不足,也引导他们关注和了解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和当前教育教学的现状,还培育了他们的责任意识、一流的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解决了青年教师应时刻思考并付诸教学实践的三个问题:教师教书的目的是为了什么、要达到什么目标以及怎样达到这个目标的问题。教学过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而课堂教学又是主渠道,教师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精心组织课堂教学,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说青年教师培训的着力点在于帮助青年教师树立良好的“师德风范”、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那么,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方式,它使青年教师经历了一次全方位的过程训练,全方位地展示了参赛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也是对各种常规青年教师培训培养活动的效果检验。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这些作用和影响是其他培训措施所无法比拟和取代的。

四、进一步做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思考

“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从某种意义上是培育名师、发现名师和推介名师的重要渠道,越来越多的高校把开展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作为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和举措,列入其教师培养培训计划,以赛促教,强化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提高教学水平。但由于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涉及面广,导向作用明显,要充分发挥其对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影响作用,结合武汉大学开展此项工作的实践经验,笔者以为进一步做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要进行以下思考和改进:

1、进一步加大对“青年教师教学竞赛”重要意义的宣传力度。尽管武汉大学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但从几年的工作情况来看,仍有少数学院的领导对“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活动热情不高。态度淡漠,被动应付,并影响了一些青年教师参赛的积极性。其根本原因在于某些领导对“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工作的重要意义缺乏认识。为解决这个问题,除有关部门需要做细致的思想工作外,学校的各种媒体还需加大对“青年教师教学竞赛”重要意义宣传的力度,使学院领导们认识到“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不是作秀,而是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教师培养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学院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管教学副院长必须要做好的工作任务。通过加大宣传,营造一种让青年教师以能讲好课为光荣和感到自豪的环境和氛围。

2、正确指导和引导青年教师。因为是竞赛,自然有等级、名次之分,个别教师和学院过分注重结果,导致参赛教师在竞赛时给人以作秀的感觉,不能反映教师的正常课堂教学状态。当这种不好的苗头一出现,组织者、指导教师和评委专家就要态度明确予以指出,强调比赛不是目的,取得名次不是目标,参赛者切记不能把讲课变味为作秀,追求教学艺术,而不是教学表演,自然再现课堂教学常态。在比赛选题上,坚持从参赛者所讲课程内容中挑选,确保竞赛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的真实效果。针对大学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学校领导

和管理部门要大力倡导教学做得好,科研同样做得好的行为,真正优秀的教师会把自己的科研拿来充实自己的教学,同样,真正优秀的教师也会把教学上的问题作为科学研究的方向,会把自己研究的问题在教学上继续深化,能够把教学和科研都做得非常好的老师必定是付出了心血的老师。学校的政策要真正体现对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促教学的激励和引导。

3、建立巩固竞赛成果的长效机制。笔者曾就开展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活动情况走访过一些教师和干部,他们普遍提出如何巩固竞赛成果的问题,认为不能竞赛完了就没有下文,学校和学院应考虑建立一个巩固竞赛成果的长效机制。学校相关部门,如教务部、人事部等应将“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列入对学院教学工作、教师培训工作的考核内容,在表彰奖励参赛青年教师的同时,针对学院组织此项活动的情况,分别给予奖罚;加大对参赛获奖青年教师的奖励力度,把决赛中一等奖的获得者树立为校一级的教学标兵,把二等奖的获奖者树立为院一级的教学标兵,号召青年教师向他们学习,为共同提高教学水平而努力;或对在学校决赛中获得一等奖的教师提一级工资,或破格晋升高一级职称,激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比赛并取得成绩;在学部、学院内举办获奖青年教师教学示范课堂,推广他们的教学经验,展现他们的教学风采;创造条件,重建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机制;将竞赛的要求和组织竞赛时给予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落实到日常教学之中,注重平时对青年教师严格要求,精心培养。

篇7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实践;探究;反思

一、反思性教学的界定与理性思考

(一)反思性教学的界定与意义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再探索、再创造,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美国学者波斯纳(Posner,1989)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会出现滑坡。”美国教育家玻斯纳的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朱永新教授曾说过:案例+反思=名师。由此可以看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课后反思正好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和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方法。

(二)反思性教学的理性思考

我认为反思性教学要从以下几方面去认识。

1.对反思性教学要有正确的理解

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与研究,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运用教学标准中的要求不断地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而这种合理性的涵盖量就很大,如教学计划中的目标设定是否合理,教学过程设计是否合理,目标达成是否合理等等。同时它研究的不仅仅是让教师如何“学会教学”,即教学方式的改变,它更强调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即学习方式的改变,进一步理解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角色及行为的转变。并能快速地把教师塑造成学者型教师。

2.需要定期不定期地进行教科研活动

通过不同层面的教科研活动,可以快速的积累经验,获取新的观点、理念,从而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升教研能力,有利于快速、有效的反思,形成再反思。通常有以下三个层面:(1)教师个人的反思,是教师走向学者型、研究型教师,远离平庸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是教师的自我对话;(2)同伴互助,即教师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分享经验、共同成长;(3)专家的指导和引领,可以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先进的理念、思想方法,拓宽教师的视野。

我利用双周教研组活动中的备课、开课、听课、评课。课前以集体备课的方式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课中观察,小范围结思;课后以集体讨论的方式发现自己的教学收获与教学遗憾,然后将自己这节公开课相对完整地记录下来,使之成为一份课堂教学实录。

3.注重知识的积累

知识积累可以通过写教学反思、教学日记、教学案例等方法,批判性地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通过理性梳理自己零散的实践经验,改进自己课堂教学行为,并写出论文,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形成文章、论文,独特教学风格的基础上,一方面,提升了对教材的认识、处理能力,另一方面,才有可能进行更有效、更彻底的教学反思。

4.反思性教学要把个体反思与集体反思相结合

个体反思可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研究型教学,更新其固守的经验和模式,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包含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集体反思是指与同事一起观察教育实践(自己的或同事的),或与他们就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对话、讨论,是一种合作―互动式的研究,即使出现认识上的冲突,也是一个智慧碰撞和切磋学习的机会。常常体现在集体备课、说课、评课的研讨中。

如果说个体反思是一种静态的自我完善研讨(种子发育,发芽)的过程,那么集体反思就是在动态中暴露自己的优缺点、吸取集体智慧并不断完善的过程,相当于种子钻出地表后,只有能经受风雨、阳光、干旱历练的,才能生存,茁壮成长。因而,只要把个体反思与集体反思结合起来,就会大大提升反思性教学的实效。

二、反思性教学的案例研究法

教师的案例研究是教师对典型教育事件进行具体描述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概括出具有普遍性结论的研究方法。案例分析的质量,取决于案例反思的深度。案例反思是教师对自己遇到过的教育事件,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检讨与思考,它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与理论功底,因而案例研究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案例的选择上必须具备的案例特征

1.案例应该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可以给人带来许多思考,若遇到同样或类似的事件有如何应对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2.案例必须要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二)案例研究的程序

1.案例描述

记录教师本人的原始想法;用具体事实表达教育效果。

2.案例分析

分析案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问题即想法,当时和事后的想法,同事或同行的想法;做法,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效果如何。

3.案例归纳

即由某案例分析归纳出来的若干教育教学策略。

4.案例创新

即从“追溯研究”走向“试验研究”,由此产生另一个或多个相关新案例。

(三)案例研究的功能

通过案例研究、案例撰写、分析案例,对于自身教学的成长有诸多帮助。

1.为自己提供了一个记录自己教育教学经历的机会

2.可以促使自身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3.可以对自身行为促进反思,提升教育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4.为教师之间分享经验、加强沟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

三、《东西半球划分及判断》的教学课例研究

(一)《东西半球划分及判断》教材介绍与分析

关于《东西半球划分及判断》的教学点,位于《历史与社会》教材七年级上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章节中,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这一教学课题中。教材的编排非常简单,教材中没有详细罗列相关知识点,而是要由教师来整理教材,给学生提供相关知识点的概念、特点及经线、经度与半球之间的关系。

教师根据教材,由地球仪引出经线、经度的概念及特征。在解决经线、经度知识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如何利用经线、经度划分东西半球及如何利用经度来做出对东西半球的判断。

利用经线、经度的相关知识,对东西半球作出判断是初中地理部分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之一。这一知识点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比较抽象又涉及空间知识,因而学生掌握起来的难度非常大,一直以来有关这部分知识的得分率一直非常的低。本人利用反思性教学,针对《东西半球划分及判断》的教学点,在一定程面上解决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

(二)第一次教学

1.第一教学设计与实践

首先是东西经度划分的教学。结合图示一,进行讲解。

(1)0度经线又称本初子午线,经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

(2)由0度经线向东至180度,为东经区,由0度经线向西至180度为西区。(并结合图一进行讲解)

(3)自西向东的方向观察,可发现自西向东,东经区度数在递增,西经区度数在递减。由此规律,给予任意二条相邻经线的度数,就可判断,这两条经线是东经还是西经。如:自西向东依次出现20°、25°,一般可判断为东经;反之为西经。

解决了以上问题后,再来讲解如何利用经线、经度对任一点进行东西半球判断的教学。

结合图示二,进行讲解东西半球的划分:①分界线,由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构成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②半球划分由西经20度以东至东经160度以西部分为东半球,另一部分为西半球。在讲解的同时作图、标注,如图二。

由以上方式、方法讲解这一知识,问学生听懂了没有,90%以上的学生都会说听懂。但随便出一道题目,如:“25°W,位于什么半球?”结果发现正确率只有50%左右,而且这50%正确率中还有相当大的运气成分在。这么低的正确率,促使我去反思原因:问题出在哪里?

2.第一次教学后的反思与改进

反思其原因,其一,90%以上的学生说听懂了,其实大多数说听懂仅仅是听懂,并非真懂了,并非真理解掌握。大多学生在听懂与真正知识的落实之间是存在很大差距的。其二,当时是听懂,而且会了,但一离开图示,就会出现无从下手,说穿了还是没掌握,没能落实到实处。其三,这一知识点的掌握需要有一定的立体空间思维能力。对于七年级学生的年龄而言,在空间思维方面的发育还不够成熟,因而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还较弱,致使掌握起来的难度加大。

发现以上问题之后,思考解决的途径。方法一,讲解时放慢速度,给予学生思考消化的时间。方法二,图文结合,尽可能把抽象的文字转换成直观的图示、视频,以降低难度,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方法三,加强练习来加以巩固。通过这样的教学操作,应该说有效,但效果不理想,像我们学校基本达到57%左右。因而考虑改进教学方案。

(三)第二次教学

1.改进

在以上的教学反思的过程中,观察发现,东西半球划分中,东半球具有以下特点,如图三。

(1)西经中除度数小于20度的经线在东半球外,其余西经区的经线都在西半球上。

(2)东经中除度数大于160度的经线在西半球外,其余东经区的经线都在东半球上。

(3)刚好位于西经20度与东经160度上的点,就位于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上。

2.改进后教学

由于东西半球划分在东西经度上有以上特点,因而在第二次教学中,在第一种教学方案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教学改进与教学补充,并着重强调有关东半球的以上三个特点。通过以上的调整,做题时,学生的准确率有很大的提高,基本达到了67%左右。但依然不能令人满意。

3.改进后反思

分析学生造成错误的主要因素,总结后概括为:上述的三个特征,一是没能记住,二是没有理解,做题时当然也就不会应用了;东西经不分,不会分;没有图示,不会做;有图示,落实不到准确点上。

在教学中,每每遇到这一问题,促使我去探究思考:有无更加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在今年的九年级复习中,又遇到了这一老问题,在备课、画图示、观察图示与相关的数据时,发现一种针对这一问题,有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与规律。

(四)第三次教学

1.再改进

这一方案,是在第一、第二方案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图示与数据的基础上发现,东西半球判断中,东西半球划分与度数有以下规律,如图四。

(1)经度小于20度的点,不管东经、西经都位于东半球(某点

(2)经度大于160度的点,不管东西经都位于西半球(某点>160°)。根据这句话,只要提供的某点经度是大于160度的,就可采用这一观点来判断。如:西经171度,只要看到度数大于160度的,不管东经还是西经,都在西半球。因而,由于171度,大于160度,位于西半球。

(3)经度大于20度,小于160度上的点,东经在东半球,西经在西半球(20°

(4)经度刚好等于20度的点,是西经20度的,刚好位于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上,是在东经20度的,就位于东半球(某点=20°)。这句话,是针对某点的经度刚好是20度,所采用判断方法。如:某点(20°E,30°N),判断出是东经20度,根据这一观点,这一点在东半球。又如:某点(20°W,70°S),读出是西经20度,根据这一观点,这一点在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上。

(5)经度刚好是160度上的点,是西经160度的,就位于西半球,而是东经160度的,就刚好位于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上(某点=160°)。这句话,是针对某点的经度刚好是160度所采用的判断方法。如:某点(160°E,66°N),判断出是东经160度,根据这一观点,这一点在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上。又如某点(160°W,70°S),读出是西经160度,根据这一观点,这一点在西半球上。

2.改进后再教学

由于发现东西半球划分与度数之间有以上规律。因而在教学上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讲解时着重渗透东西半球划分与度数之间的以上规律,适当配合题目练习加以巩固。学生只要练习几次,就能掌握领会。从教学过程中的课堂练习及考试反馈,采用这一教学方式,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率达到95%以上。做到了,只要提供任意一点经度位置,采用以上观点中的相应观点判断,就能准确快速地作出判断,某点是位于东半球还是西半球?还是在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上?因而针对《东西半球划分与判断》教学点,这一教学方式无论在操作性、实用性,还是在实效性上都非常好。

思考之,针对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难度,降低学习难度,使难点让学生容易掌握,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一教学方案,对于解决利用经度对东西半球的判断,目前只在九年级学生的复习阶段进行了行为研究,效果满意,但对于刚进入初中阶段的新生,在缺少地球空间知识认知状况下,采用这一方法效果如何以及有无影响到教材设计中,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在空间上对这一知识的认知有无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究。

四、研究后的反思与结论

(一)反思性教学的重要性

反思性教学是提高教研效果的有效途径。随着反思性教学的开展不断深入,积累不断增加,越加感触到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催化剂,是教师研究解决教学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正如叶澜教授说的,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会成为名师,但如果认真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

反思性教学的目的与教研活动的目的具有一致性,将反思性教学的理论运用于教研活动之中,将二者有机结合,可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与教研组的功能,极大地提高教研活动的效果。因而,对于我来说,教学反思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改进了教学实践,而且是使自己的教研水平得到了提升,有利于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

(二)怎样进行教学性反思

我是这样一来做的。把自身的教学反思渗透在课前、课中、课后三环节中。在对各个具体环节进行反馈、调控和重新建构中,再配与实践(行动)─反思─调整─再实践(行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教学过程。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有效反思,也会出现无效反思。教学反思的有效无效在于教师自身对于所面临的问题的把握程度,解决问题的经验能力及对学生认识学情的把握程度。同时,对于无效反思经过改进,不断的改进会成为行之有效的有效反思。

具体在课前、课中、课后中我是如何做的:

1.课前反思,要有前瞻性

在教学活动之前,对学生认知水平、教学内容、教案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自觉地进行审视、预测和分析,查漏补缺。它能使教学建立在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基础上的、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性和分析能力。

2.课中反思,有监控性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对教学环节以及突发事件进行及时、有效地调控和应变,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课中反思能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使教师的教学得以高质、高效地进行。

3.课后反思,具有批判性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完成之后,教师反思自身教学情况,反思学生学习状况,反思授课内容、方式、技能、技巧,反思课堂整体状况,反思失误,记下闪光片段和困惑,写下执教反思体会。这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能使教师的教学经验理论化。

(三)行为跟进

反思性教学对于目前的我而言,仅仅是摸到门,需要在今后的教学、教研中不断积累,不断完善才能窥到门道,提升实践。目前本人正在从以下两方面作进一步的探究。

1.行动研究

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畅通反馈渠道,不断地获取自己及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分析、整合。教学反思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通过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方法上的差异,反思教学行为,从而提升自己。

2.案例分析

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积累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文献案例,从他山之石中汲取精华。通过案例分析,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特别是教学思想,通过交流反思,促进自己专业化成长。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07.

[2]殷伟康.论反思性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