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环境分析范文

时间:2024-02-01 18:10: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习环境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习环境分析

篇1

【关键词】学习困难学生 家庭教育环境 质性研究

学习困难(learning disabilities,LD)研究问题是近30年来国内外心理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这项研究对如何提高此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具有重要意义。

有关学习困难问题的研究,从世界范围来看,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历代教育家都有论述。研究者通过查找文献得出表1如下:

基础教育环境中的所谓的学困生大都属于这一类型:即“学困生”指的是智力属于正常范围,但由于各自不同的原因,学习成绩未能达到同其智力水准相称的学业不良的学生,而这种不良是可逆的,在一定的补救教育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即通过教师的耐心指导、家长的积极配合及本人的奋发努力,最终还是可以达到学业优良水准的学生。

就笔者了解,大约有70%的学习困难学生是因为家庭教育环境不良所导致。经选取某学校小学、初中、高中三阶段学生,运用质性研究之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就学习困难学生家庭教育环境具体分析总结如下:

一、父母教育方式不一致,一个过于严厉,一个过于宽松,孩子无所适从,不信任父母,对学习丧失热情,学习动机不足,学习过程中出现知识的脱节,即所谓的掉链子现象。

二、父母教育方式一致但对孩子学习过度干预,从而让孩子感到压力太大,学习上消极被动,长此以往因缺乏学习积极性而厌学导致学习困难。

三、隔代抚养,源于祖父母的溺爱而疏于管教。父母忙于工作或外出务工,对孩子学习不闻不问,把孩子交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老人过分溺爱孩子,造成孩子不求上进、我行我素,缺乏自制力,逃避学习。这一点在农村较为常见,因此留守儿童成为一个问题备受关注。

四、单亲家庭父母一方爱的缺失。因父母一方离世或父母离异,有一方抚养带来的爱的缺失导致孩子性格孤僻,不合群,学习上遇到困难不主动求助,放任自我导致学习困难。

五、因父母离异,生活在重组家庭里的孩子,得不到足够的关爱。他们会经常遭遇一些矛盾冲突,情绪不稳定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学习上出现掉链子的现象。

六、家庭条件优厚,父母对孩子疏于管教,任其发展。这类学生在当今众多学习困难学生中所占比例约为50%,在学校、班级里,他们呼风唤雨,左右逢源,对老师也是不屑一顾,上学对于他们来说,就是选择一个可供玩乐的场所。

转化学困生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家校联合,需要社会的支持,需要教师、家长乃至学困生三方积极团结、配合,才能谈得上出效果。改善学习困难学生的外界环境成为家长和老师们的共同责任和目标。具体对策就是家校联合,改善教育环境。

作为学校“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学校要设立学困生帮扶计划和措施,并列入教师的评价机制之中,以保证这项工作的持久进行。同时,建设并利用好心理健康教育基地,让心理辅导人员对学习困难学生给予人文关怀、自信心训练和必要的心理辅导。

另外,还需要家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家长和学校通过各种可行方式及时、有效地沟通,对于学生的最新情况需要家长和班主任坐下来进行必要的洽谈。学校可在一学期内安排两到三次大型家长会,提供平台,让老师和家长之间就某一个孩子的具体的问题进行沟通交流。平时,班主任可以每月安排一次本班学生家长见面会,就不同学生的问题,一起集思广益,商讨解决办法,帮助学习困难学生远离不良因素干扰,这样既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友谊,还可以减轻老师和单个家长的心理负担,让孩子感觉到大家都在关心他,这个社会是充满爱和力量的。

教育是全人的教育,旨在让每一个孩子获取知识的同时让心智得以健康发展。积极关注并有效转化学习困难学生,应该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抓。

【参考文献】

[1]刘万玲.学习困难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05(12).

篇2

[关键词]土壤与环境分析 实验课程 教学改革

“土壤与环境分析”课程是普通高等农业院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必修课,是该专业的主干课之一。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该课程的教学大纲经过了多次的修订,如今只有实验教学部分,学时为60学时。与该专业的其他课程相比,土壤与环境分析作为重要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同时可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或今后从事测试分析及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验教学过程中往往是在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下,学生按照教材上具体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实验的原理,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而只是被动的完成实验。因此,面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常常不知所措,这样非常不利于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没有讲授课时的情况下,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采用多种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必须深入探讨的问题。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和现代教学手段,对土壤与环境分析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以下几方面探索。

一、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土壤与环境分析是一门技术性、操作性、科学性很强的课程,在分析方法、手段快速发展的时代,所用的分析方法不可避免地带有滞后性。针对这种情况,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将新技术、最新的国际或国家标准方法,及时补充到课程内容。通过查阅文献及时捕捉新信息,把国内外新研究动态和成果补充到各章节,这就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解决当前课时少,教学内容多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了改变学生实验前对实验一无所知,实验课满堂灌的状况,要求每个学生在实验前必须进行预习。那么如何能保证预习的质量和解决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呢?我们可以利用校园网建立网络课堂,上传教学大纲、教学课件、国内外先进仪器的介绍及目前实验室尚不具备条件开展的实验等,丰富教学内容。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来讨论,互相交流,同时可以检验学生的预习情况。通过预习,学生在课堂上会特别注意老师是如何讲解自己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并选择性地适当做一些笔记,尤其是书上没有的内容,同时明显提高了自己的自学能力。在课堂讲授中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演示一些实验操作技能、仪器使用方法、实验过程等内容,使学生实验操作规范。总之,通过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使有限的学时可以无限的延伸。

二、将实验教学与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

土壤与环境分析课程教学是以掌握实验技能为目的,通过分析土壤的理化性质来加强操作能力的训练。但通过课程的教学,学生往往只是知道具体的测定方法。当学生遇到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时,很难灵活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该课程与学生的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

农业生产实践也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必修课,学生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分组负责一定面积地块,从玉米种植、玉米的田间管理到玉米的收获整个过程都要进行管理。要求学生到自己负责的地块采集土样,学生做每一项试验都用该土样。实验完成后让学生对所要调查地块的土壤理化性状和养分含量进行分析,这样就可以获得该地块土壤肥力状况的基本数据,对土壤的肥力水平有总体认识。学生通过农田观察以及对作物生长情况和产量调查,就能把枯燥的实验数据和作物施肥、生长和产量直接联系起来。如果更进一步,学生还可以根据土壤营养状况和粮食产量状况,为下一届学生的生产实践提供施肥方案,这样会更加调动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通过比较不同农田肥力数据和粮食产量,还会促使学生去分析,这个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过程。

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长期积累生产实践农田土壤营养状况数据,对这些农田土壤肥力水平长期变化趋势进一步研究,为指导更加科学合理的施肥和保持土壤肥力提供直接可靠的依据。如学生在学习土壤地理学的过程知道沈阳农业大学附近的主要耕地土壤类型为棕壤,并对其特性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土壤pH值大概是6.5左右,但随大量施肥土壤pH值已经明显下降。通过学生亲自测定使学生真正了解大量施肥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将实验教学与农业生产实践很好地结合。

三、引导学生思考,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就是按照实验指导上的具体操作步骤完成实验,教学过程相对枯燥乏味,学生不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生进入实验室看到的是已准备好的实验药品与器材,在实验过程中 往往只是进行简单的机械重复性操作,缺乏积极的思维和创新,也没有探索的方向和目标。甚至有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动手,只作旁观者。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很少,这种单一的实验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丰富想象力、独立动手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了引导学生去思考,在实验教学中,需要教师挖掘实验内容中潜藏的信息,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非常简单的实验内容土壤pH值的测定,按照实验指导要求学生按水土比2.5:1加水,那么如果水土比变化对于pH的影响如何?影响的程度有多大?如果把水换成其他的盐溶液,测定的土壤pH值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通过这些实验可以使学生对土壤的pH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我们也可以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例如农田土壤酸化是目前大家关注和研究的特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施肥对土壤pH的影响,将采集的土样中加入不同类型的氮、磷、钾肥,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进行培养,定期采样分析土壤pH值。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可以达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当然要有选择地安排学生设计实验,避免随意性和简单化。

四、改革考核方式,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恰当的考核办法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从某种角度来讲也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如何合理的评价学生的成绩非常重要。长期以来,依据学生每次上实验课的考勤、实验测定结果、实验报告字体是否工整、问题回答等情况作为实验成绩考核标准。期末实验成绩是所有实验的平均成绩。这种实验成绩考核标准导致有的学生上课不积极主动参与做实验,而是抄袭同组同学的实验结果,频繁出现实验报告雷同现象。所以要对土壤与环境分析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必须改革考核方式,能够从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数据的处理及测定结果的准确度等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成绩。

我们将土壤与环境分析的考核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学生的实验技能考核,包括平时实验成绩和期末实验操作技能综合考试,共占总成绩的60%。平时实验成绩不仅仅参考实验报告,同时还要考察平时对实验的态度、参与实验准备情况、实验课上的表现和实验预习情况等作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实验操作技能考试包括试剂的配制、常规仪器的使用方法、操作熟练程度等,占总成绩的30%。第二部分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占总成绩的40%。由于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所用的土样都是自己亲自采集的土壤,而且要求所有的实验内容都用同一土样,因此根据自己所测定的各项实验结果,完成一份报告。在报告中对土壤质量状况进行评价,并注重对实验结果的解释,最后提出适宜的施肥方案或土壤改良方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土壤与环境分析实验教学改革并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它同时需要实验室基本条件、仪器设备及教学管理等配套进行。总之,教师不仅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将相关理论知识通过实验让同学们加以验证和理解,而且还要引导学生从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达到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因此,作为一门实验课程的改革,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探索、实践以及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程红艳,谢英荷,冯两蕊.土壤农化分析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5):89-91.

[2]刘春梅,张兴梅,何淑萍,王鹏,侯雪坤.土壤农化分析教学改革的探讨[J].吉林农业,2010,(6):210-211.

篇3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环境;就业状况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226-02

大学毕业生就业是社会劳动力就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特殊群体的就业,属于“高阶劳动力”的就业范畴。各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尤其是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张以后,都或多或少会面临一些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困扰。如何为每年数百万新毕业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高校毕业生又如何端正就业心态,找对自身位置,使这些中国的知识精英发挥其重要作用,并促进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

一、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环境分析

1.高校毕业生的供求分析。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幅度都比较大,高校扩招对高校毕业生所引发的就业压力是客观存在的。2007年前全国高校毕业生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8年往后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增速放缓,但是基数庞大,还有大量的下岗职工需要再就业,加之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人口向城市转移,在一定程度上都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了一定冲击。就业岗位低于就业需求,出现严重的供过于求。

2.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分析。①人才结构和经济结构的不适应。在整体供过于求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早已不再是曾经的“天之骄子”,在求职的过程中也遭遇频频波折。工程师、管理人员、白领等高端岗位需求远小于扩招后的庞大高校毕业生数量,在没有应聘到心目中的这些体面工作时,有些高校毕业生就会选择延缓就业。知名大企业,培训体系和公司制度比较完善,员工工作环境好,工资高,并可以充分展示自身才华,升迁机会也多;而小企业,缺乏相对规范的管理制度,竞争力弱,员工工作环境差,工资低,工作不是很稳定,升迁机会较少。所以大部分高校毕业生会倾向于选择知名大公司和大企业。②高等教育培养体制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脱节。目前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但与此同时,很多用人单位却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各行业出现了技术工人尤其是具有熟练技术的高级技术工人人才短缺现象,说明劳动力市场上的供需两方都出现了问题;另外,高校的课程设置偏重于理论的学习,导致基础理论学了一堆,对日后工作起到实际帮助的实践课程和应用课程却接触很少,即使以后工作了,还要企业从头培养,花费巨大的人力成本和时间代价,毕业生也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在实践中摸索;国内的高校,名气主要来自于其科研成果,学校本身没有花很多的心思去考虑如何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曾有知名企业在招聘专业对口毕业生时,通过面试后发现很多高校毕业生学的东西只能空谈而根本与实际操作无关,然而任何一个用人单位在选择应届毕业生的时候都会希望他们可以很好地适应工作,而不是代替学校进行再教育。在市场经济时代,调整教育结构,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要与经济结构相适应,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在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观念上应有效围绕市场进行调适,尽量将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减小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高校不能关门办学,要向产业开门,与企业合作,培养更多优秀的实用型人才;学生除具有广博的知识基础外,且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自主创业能力,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让他们懂得学以致用,开拓进取,使之更好适应社会变化。

二、高校毕业生几种群体的就业状况分析

1.重点院校与非重点院校毕业生。①院校背景差异伴随的就业歧视。近年来,受人才高消费的影响,一些地方和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求职者的学历,同样的专业、同样的学历,是否来自名校,情况就大不一样。名校的学生通常比一般院校的学生基础好,入学成绩好,而且大多数都是来自地方比较好的重点中学,在中学时也往往是非常出色的。这些好学生集中在一起,相互影响,加上名校的教师队伍更优秀,实验条件更好,图书更丰富,国际交流机会更多,一系列综合因素的作用,便形成了这些重点院校的毕业生当然具有其他一般高等院校毕业生所没有的优势。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中当然也拥有比较大的优势。许多企业招聘时要求毕业院校是985或211,而对一般院校的本科生十分冷淡,对专科生、高职生更是不屑一顾。一般院校大学生就算有幸能与名校大学生共事,在工资待遇上,差别也是很大的。重点院校和非重点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差距不断加大,许多国有、企事业单位在招聘时都要求是重点高校毕业生。②高校毕业生就业院校背景歧视的透视。高校歧视导致人才选拔的不公平不科学,使人才选拔有局限性。实事求是地说,名牌高校学生整体素质要高于一般院校学生,但是生活在名校的学子并非个个出类拔萃,而一般院校学子也有很多品学兼优的。用人单位在很短时间内要想选出优秀人才,如果仅参考学校知名度,这样不仅使得选拔的面过于狭窄,而且很可能会错失真正适合他们的高素质优秀人才。

2.女大学生。近年来,女大学生数量超过在校生的一半,但是就业却不如男生理想,在应聘时往往因为身高、容貌等原因遭到拒绝,某些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在招聘时声明只招男生,或者是对女生提出除专业技能外的许多其他条件,如形象好、气质佳、身高1.6米以上等,在录取过程中也会优先考虑外貌条件较好的应聘者,女性频繁遭遇就业歧视,导致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很多女大学生由于就业前景的不乐观,自身又受传统观念和社会偏见的影响,便退而求其次,学习过程中只求高分,能够顺顺利利毕业,找个比较稳定的工作,而不是太注重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依附心理严重。当女大学生面对不公正的待遇时,应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积极努力完善自己,给自己争取更多表现机会,充分发挥女性的优势,为自己赢取更多就业机会。

3.考碗族。近年来,持续火爆升温的公务员考试已经在大学校园里催生了一个特别的族群——考碗族。由于公务员考试的不断升温,事业单位的考试热度也有增无减,四大银行和部分国企的求职热度也十分高涨。不论是报考人数还是报考比例,公务员考试都再创历史新高,甚至出现了一个职位几千人竞争的现象。近期对一些高校毕业生关于“毕业后会选择什么单位工作”进行了调查,大部分人的回答是首选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公务员职业稳定性强,整体工资水平居于社会中等偏上,而且有各种各样的明和暗的补贴,其职业发展、工资福利、退休养老等通常都有较为完备的保障体系,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也比较高。我们从“公务员”热中看到了社会保障体系的不足,公务员成为考生眼中的“香饽饽”,除了“铁饭碗”的诱惑外,还有“铁保障”的诱惑。

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在短期内无法改变,但可以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与改进进行缓解。作为就业主体的高校生、高等院校、用人单位以及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在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过程中,都应肩负起一定的责任,构建和谐的就业环境和秩序。

参考文献:

[1]王佳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理论探究[D].硕士学位论文,2012.

[2]胡解旺.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3-22.

[3]张素芬,钟晓红,张冰清.高校毕业生就业院校背景歧视问题探讨[J].高校教育管理,2012,6(6):50-53.

篇4

    我国草地面积约4亿hm2,占世界草地面积的12.5%,占国土面积的41.7%,是我国耕地面积的3倍多[3]。草地资源是我国重要的国土资源,是维持食物安全和改善膳食结构的重要物质财富,是维持国家生态安全的主要阵地。当前我国草地环境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1草地生产力低下

    我国草原牧草平均产量不足450kg?hm-2,其中优良牧草比重不足20%,灌丛化趋势增加,小半灌木+杂类草>禾草+豆科牧草。天然草地的家畜承载能力十分有限,饲草供给能力差,在正常气候条件下仅能保障夏季的家畜放牧性饲草供应。而在退牧、禁牧的国家政策下,传统自由放牧正在转向舍饲、半舍饲,以及全年放牧到季节性放牧的转变。因此,草地生产力低和可收获性差就成为今后限制我国草地畜牧业发展的短板和瓶颈。另一方面,人工草地保有面积小。我国严格意义上的多年生人工草地的实际保有面积不足33.3万hm2,占全部草地面积的比例不到0.1%,造成冬季饲草储备不足,严重缺乏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1.2生态系统稳定性差

    草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差是我国草地畜牧业面临的另一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牧草产量年度波动大、生物多样性降低、功能类群计量关系失衡和难以以草定畜。牧草产量年变化率一般在30%~80%,优良牧草年变化率高达60%~180%。中科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1979-2010年监测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封育30年、保护最为完好的羊草(Leymuschinensis)草原,其牧草产量年变化率也高达36%。夏季干旱是当前影响草地生产稳定性最主要的自然灾害类型。

    1.3土壤固持能力减退

    随着过去10年西部大开发“退牧还草”和“围封转移”战略的实施,我国草地生态环境趋于好转。但必须看到,这种恢复仅是植被结构与功能的部分恢复。例如,植被覆盖度和高度有所提高,但产量依然低下,以先锋植物和一、二年生杂类草为主,而生物多样性未有改善,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依然未有根本改观。就草地生态系统功能的主体土壤系统而言,天然草地土壤贫瘠、沙化依然严重,地下生产力低下;土壤有机碳贮量整体没有明显变化,而土壤N库则整体继续下降,有效P养分供应明显不足;植物根系进一步表层化,细根比重增加,死亡周转加快。研究表明,土壤固持能力的恢复尚需要30~50年的时间。

    2世界草地科学的新理念与新趋势

    占世界陆地面积52.2%的草地生态系统是物质生产和生态服务最主要的陆地生物圈与人类活动圈,对于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无论是现代草地生态学的发展趋势,还是全球环境问题和中国的现实状况,都要求草地生态学研究与草地畜牧业实践都要在可持续性科学的大框架下继续发展,即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不断提高草地的物质生产和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人类要想获得更广阔的可持续发展空间,必须树立人工生态设计和定向干预的理念,而不能一味被动地适应自然[4,5]。因此,无论是健康的、还是退化的草地生态系统,“进一步提高草地生产力,维持草地稳定性和提升草地固持能力”是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科学命题。

    2.1草地生产力调控

    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各种计量关系。例如,生命物质的化学生态计量比、土壤C/N比与机械组成比、植物根冠比、植物功能群组成比,乃至整个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比、畜牧业的草畜比等等。生态系统调控的实质就是对上述各种计量关系进行调整。当前,草地生产力调控研究的重点是:如何提高牧草的总产量?如何增加优良牧草比重?以及如何增强草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长期以来,“围栏封育,依靠自然力恢复”一直是全世界普遍采用的一种恢复退化草地和提高草地生产力的技术措施[6]。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长期封育的草地,其生产力提高的幅度不到其最大潜力的46%,主要是由于植物萌发受到阻碍并导致植被更新困难等[7]。由于缺少动物采食,生态系统物200质循环和自我调节功能丧失。此外,其恢复速度缓慢,容易产生火灾,浪费生物量[8,9]。面对当前全球人口不断增长和社会物质产品需求的压力,这样的生产力调控方式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因此,亟待寻求高度人工设计和定向干预的草地生产力调控途径[10]。草地施肥的效果是毋庸置疑的,在30kg?hm-2的施N强度下,牧草产量通常可以提高30%~80%[11]。国内外研究结果均表明,长期少量施N可以显着增加禾本科优良牧草的比例,能够定向调控植物群落的植物功能群组成,主要是由于不同植物具有不同的N素利用效率和响应对策[12,13],以及提高优良牧草(例如羊草)的结实率。天然草地大面积施肥的可行性一直受到学术界和管理人员的高度质疑,主要是经济上的投入-产出比和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基础割草场的雨季施肥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草地生产力调控途径,其在冬季雪灾年份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经济效益是显而易见的。然而,这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都极其有限。通过浅耕翻、松土补播优良牧草,能够显着增加天然草地中优良牧草的比例。然而,在草地改良中其效果往往不理想,主要是由于实施的经营理念和技术细节上的问题。目前,国际上提出了适应性草地管理的科学概念[14],并进一步提出了将精准农业的发展思路引入到天然草地管理、退化草地恢复和草地生产力调控的实践中[9]。长期以来,国际上一直将草地灌丛化作为草地退化或荒漠化的一种类型。当前在全球变化背景下,需要对灌丛的生态系统功能重新加以认识。由于灌丛地下根系生物量大,木质素含量高,具有超强的固碳功能;另一方面,灌丛类多属于固N植物,根系深、吸收地下深层水能力强,在严重干旱年份仍然能够保持一定的地上生产力。在冬季大雪年份,由于其地上部高大,大部分枝条能够露出,可解决家畜的急需。在美国长期以来,一直通过保持一定比例的灌木、半灌木种类来增强草地抵御冬季雪灾的能力,特别是对于野生动物[15]。人工和半人工草地是生产力提升的主体。在我国农牧交错区发展人工草地、加强全年饲草储备,可以极大地缓解天然草地应对自然灾害(干旱、雪、沙尘暴)的饲草供应压力,发展高效优质的集约化草地畜牧业[1]。通过在不同区域建立国家战略饲草贮备基地,进行区域间、不同季节间饲草调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草地应对灾害气候和全球变化的能力[16]。在灌溉、施肥、田间管理等集约措施下,其牧草生产能力能够超过温带天然草原[9]。在当前科技手段和综合国力明显强盛的情况下,在半干旱区大规模调水工程实施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因此需要在传统经营理念的基础上,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草地发展思维。由于全球人口的激增,对食物的需求将在未来50年翻番,这对食物生产和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将形成严峻挑战[17]。从被动适应和改善自然到主动的人工生态系统设计,是实现可持续性生物圈、增加地球承载力的必由之路[5]。通过人工设计,形成具有结构完善、功能稳定、信息完整及调控有效的生态系统,保证系统的健康运行和良好发展并不断调整使之日臻完善[18]。应用人工生态设计的原理与方法,进行生态-生产功能区优化布局是实现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途径[19]。当前的发展趋势是通过大量的野外控制实验,研究高度人工设计和定向干预的草地生产力调控途径,为草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具体的研究实例,丰富其理论基础、完善其理论框架。

    2.2草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

    生态系统稳定性主要通过对其物质生产和生态服务功能的时间和空间格局与过程的波动程度来考察。就草地生态系统而言,主要是考察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的季节变化和年度变化,以及群落之间、地域间以及区域间随气候和环境要素变化的波动程度和稳定性[20]。由于物种与功能群之间存在着补偿效应,乃至群落之间、地域间以及区域间通过人为调控可以形成的补偿性,构成了草地的稳定性维持机制[21]。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生产力及其稳定性具有正效应的机制归纳为互补效应和选择效应,其中,互补效应包括生态位分化和互利效应[22];将多样性导致稳定性机制归结于平均效应、负协方差效应和保险效应[23]。国内外研究均表明,草地生物多样性导致群落的稳定性[23~25]。长期封育的草地将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下降[24]。长期少量施N会导致植物丰富度的损失,使净初级生产力的年度波动增加[13,26]。放牧、刈割、火烧和少量施N能够定向调控草地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与功能类群计量关系[11]。土壤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的根本。目前,对保持稳定性的草地地下生态学过程及其调控途径尚不清楚,其长期被作为一个“黑箱”来对待。土壤中生活着大量的微生物,大约只有1%的土壤微生物是可以分离培养的。对于土壤中C和N转化微生物功能类群多样性仅具有初步了解,而对于完整的土壤生物链、营养级构成及其多样性特征基本上一无所知[27,28]。草地土壤动物在稳定性维持中的作用相当关键,但这方面的研究开展极少[25,29]。

篇5

关键词:学习环境;满意度;主成分分析

一 主成分分析原理概述

多元统计分析处理多变量、多指标问题时,由于变量较多,增加了分析问题的复杂性。但在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多变量中可能存在信息重叠。我们希望客服这种相关性、重叠性,用较少的变量来代替原来较多的变量,而这种代替可以反映原来多个变量的大部分信息,这实际上是一种"降维"的思想。在这种降维的思想指导下,人们提出形成了主成分分析的多元统计方法。

主成分分析的数学模型是:

其中是x的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实际应用中为了消除量纲不同的影响,往往首先对数据x进行标准化,本文中的数据均是通过打分所得,不必标准化。

二 评价指标的选取和测量

本文选取了以下11项指标:

x1——科研设备:主要指机房硬件配置、网络连接、电脑使用年限和运行状况。

x2——文献资源:指学校图书馆的馆藏规模及更新状况、电子数据库的更新速度和规模等。

x3——导师水平:指研究生导师的平均能力,包括科研水平、指导能力及学生的培养计划等。

x4——授课质量:指研究生老师上课过程中的重难点讲解情况、老师的教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情况等。

x5——学术讲座:指学校定期为研究生开展的学术讲座数量和质量。

x6——学术氛围:指课上与老师的互动、课下的老师指导和同学间的交流。

x7——生活环境:指研究生在校内的生活质量,包括饮食、住宿、运动、卫生等方面。

x8——奖惩制度:指学校提供给研究生的奖学金名额和评优项目。

x9——安全措施:指学校的安全管理是否到位,包括校园派出所、门卫和防盗监控系统。

x10——教务管理:指联系老师、学生和学校的机构的工作质量,包括信息传达效率、课程设置合理性、服务质量。

x11——社会实践:指学术之外的实习活动,包括实习状况和就业状况。

本次分析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获得数据,调查对象是本校商学院现在在读的研究生,问卷中主要设置5个分值:1——很不满意、2——不满意、3——一般满意、4——比较满意、5——非常满意,让被调查者针对上述的11个指标进行打分。

三 运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

将问卷所得数据整理后输入spss软件运行得出各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表,公因子方差表,特征根和方差贡献率表,因子载荷矩阵,特征向量矩阵,最终得到主成分表达式。

主成分表达式:

以上5个主成分可以代替之前选取的11个指标来衡量研究生对学习环境的满意度。

四 研究结论及建议

各指标的重要性比较:以特征根为权,对5个主成分进行加权综合,得出各指标的综合得分:

各指标的满意度平均分:

结论建议:

综上所述,在我们设定的11项指标中,科研设备、奖惩制度、授课质量和导师水平这四项重要性和满意度都较高,属于持续关注指标,在以后的发展进步过程中要继续高度关注这四项指标,不能松懈,包括及时更新电脑设备,健全合理公平的奖惩制度,定期考核培训老师来保持师资队伍的质量等;其中文献资源、学术讲座、学术氛围和生活环境这四项指标重要性较高,满意度较低,属于优先改进指标,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当着重从该四个方面着手改进工作从而提高研究生的满意度,包括:购进更多的图书文献资源并及时更新,经常举办针对性的学术讲座,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形成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提供更健康舒适的衣食住行条件等;而教务管理、社会实践和安全措施这三项指标重要性相对较低,满意度相对较高,属于保持优势指标,要求以后不必高度关注,顺其自然即可。

参考文献

[1] 肖艾平.一年级硕士研究生学习满意度调查分析-以h大学为个案,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j].2010.9:134-139

[2] 刘京会,赵淑芹.试论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年限问题[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 465(3): 90-91.

第一作者简介: 马珂(1988-)女,山东潍坊人,人力资源管理与

织文化方向.

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信息技术;结合;多媒体教学

在这个网络的时代,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也逐渐频繁起来。我们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不再被动学习,让学习更加容易,同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老师讲学生学的模式已经不再适用,我们需要的是以学生为中心,老师引导学生去学习的模式。这样可以让学生主动探究,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让他们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多媒体教学是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使教学加以变化,从而起到吸引学生并且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手段。

一、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

在信息发展迅速的今天,多媒体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高中学校教学中了,它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多媒体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教学,不仅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对高中数学的热情,摆脱了黑板不足以吸引学生的弊端,多媒体可以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多媒体教学可以让“静止”的物体变为“动态”的,这样不仅便于学生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由于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这样的一个特殊时期,他们的思想会有所发展,但是老师的引导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一些复杂的几何图形,在黑板上只是平面的、抽象的,但是如果我们运用多媒体技术,那么就可以让它们变为具体的、动态的,这样更便于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理解,但如果只是平面的、抽象的,就会复杂很多,学生们理解起来也不是很容易。

比如我们在圆柱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在多媒体上展示易拉罐、薯片桶、万花筒等物体,然后可以直接从这些物体上分离出圆柱体,并且讲解他们的半径、周长,还有高,将这些身边的物体融入到多媒体教学中,让学生们更加直观的看到,同时更利于理解。

二、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新课程改革后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为引导,而老师讲学生学的被动学习模式不再适用,我们现在需要的是让学生和老师合作学习的模式。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首先应该自己进行分析研究,然后求助于老师,而老师只是给予适当的引导。只有让学生自己具备分析能力,才能适应当今的社会。

让学生不再依赖于老师,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独立思考,这样才能开阔他们的思维,让他们独立思考,分析并解决问题。以往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反复地演示推理过程,只关注学生掌握所教授知识的状况,而忽略了学生的能力。

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创建一个自主探索的模式,根据学生不同的自身状况、特点、兴趣爱好,通过不同的思路来解题,然后相互分享、探讨,最终达成一致结果。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还可以让他们有所互动,提高他们的沟通表达能力,为更好地学习高中数学打好基础。

三、 通过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进行复习

多媒体教学不仅仅可以让学生学习知识,还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帮学生做复习的工作,巩固所学的内容。比如我们可以在每节课的最后将本节课的所学内容进行总结,然后将他们的难易程度划分等级,这样就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师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共享一些其他教材的经典试题,让学生们多练习,以达到熟练掌握知识的目的。我们还可以通过调节题型、题量来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可以通过电子信息技术的运用来设计不同的电子试卷,这样就可以系统地记录学生在某一时期的学习状况,同时比较容易发现问题,找到症结所在,更利于针对问题的个别辅导,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我们也可以在期末考试的时候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整理汇总,将平时容易出错的题和不容易理解的题提出,然后让学生加以练习;也可以通过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监测发现该学生的问题所在,针对不同的学生所存在的问题,逐一解答;还可以在网络平台一些往年的试卷,或者一些比较经典的试题,将这些试题进行划分,然后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这样不仅仅可以做到针对性教学,更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可以避免学生弄丢试卷这一尴尬情况,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地找到复习材料。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也会不断地完善。随着教师的不断努力,不断加强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认识,多媒体教学会更多地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这一技术不但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同时提高自身的能力,拓展思维,这一技术也可以在课堂上使学生可教师更好地互动,摆脱被动学习的情况,让高中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同时提高自身的水平,将知识自由地运用。

参考文献:

1.胡凤娟,王万良,王尚志,张恩明.高中数学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现状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2.

篇7

关键词:环保税;税负转嫁;收入分配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9-0156-02

1 环保税概述

环保税主要是指对那些污染物和污染行为征收的一种税收。世界各国的环保税主要有:

(1)对废气排放课征大气污染税;

(2)对废水排放课征水污染税;

(3)对垃圾排放征收垃圾税;

(4)对噪音征收噪音税;

(5)对农业污染物征收污染税;

(6)征收固体废物税。

这里,笔者把环保税划分两大类:

(1)对居民个人直接课征的环保税(以下简称“直接环保税”)。如根据每个家庭的人口、垃圾排放情况等向居民个人征收的直接税收。

(2)对生产者课征的环保税(因其对居民的影响是相对间接的,所以以下简称“间接环保税”)。如利用环境监控装置,根据企业的废气、废水的排放情况征收不等的环境税收。

2 环保税的收入分配效应分析

2.1 直接环保税的收入分配效应分析

向居民个人征收的环保税,因其是税收的直接承担者,因而纳税人即是负税人。同时对于居民来说,一方面,因家庭人数是固定的,其维持基本的和正常的生活支出具有一定的刚性,因而垃圾等的排放量相对来说也就具有一定的刚性,所以环保直接税会直接影响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另一方面,低收入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较高,高收入家庭的恩格尔系数相对较低,而且高收入家庭可能更加注重在外面的高档消费,如桑拿、旅游等,这样他们就把环保税的税基转嫁给了外面的服务商,而低收入家庭则更多地是在家里消费。所以,低收入家庭的基本和正常的生活支出占其总支出的比重比高收入家庭要高,这就意味着环保税是累退的,它会造成居民收入分配的更加不均等。

2.2 间接环保税的收入分配效应分析

2.2.1 税基弹性分析

设税基弹性EB=(ΔB\\B)\\(Δt\\t)=(t\\B)•(ΔB\\Δt)。税基弹性是指某种税率变动而导致的税基的相对变动之于税率相对变化的敏感度。其中B指税基,即污染量或污染行为。t指税率,即为实现减排目标而予以治理污染的边际成本。T指税收。一般情况下,税基弹性EB

对于间接环保税来说,其税基弹性因行业不同而有很大的区别。一般来说,那些资金密集型,特别是能源密集型的企业,如电力、石油等,由于其对煤炭等原料、动力的消耗是必须的,且这些原料、动力的替代性较差,其排污量具有一定刚性,所以-1

2.2.2 税收负担和税负转嫁分析

从理性经济人出发,各企业为了获取最大化的利润,往往会将其在生产过程中所应负担的税收转嫁给消费者。在局部均衡分析中,那些税基缺乏弹性的行业往往较富有弹性的行业其税负转嫁的能力更弱些。

从图1可以看出,征税前,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相交于A点,其最有产量为Q0,价格为P0,征收环保税后,因其边际私人成本增加,供给曲线向上移动至S1,此时和需求曲线相交于B点,产量为Q1,生产者获得的净价为P1-T=PN,这时生产者负担的税收为P0PNCA,消费者负担的税收为P0P1AB,其中P0P1AB>P0PNCA,显然,对于富有弹性的生产者来说,其将大部分的税收都转嫁给了消费者;从图2可以看出,同理,生产者负担的税收为P0PNCA,消费者负担的税收为P0P1AB,其中P0P1AB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

(1)对生产者征收的环保税,最终会通过价格转让机制,而将部分税收转嫁给消费者,导致人们实际收入的减少。

(2)居民不同的消费结构,会导致不同的政策效果,从而影响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效应。具体来讲,若消费者的消费结构中更大部分是对那些征税对象且缺乏弹性的产品的消费,则消费者要承担较多的税收,而那些偏重于消费非征税对象且富有弹性的产品,则居民承担的税收相对较少,从而导致不同的收入分配效应。

前面是在局部均衡分析中得出的结论。那么在一般均衡分析中,会是怎样的呢?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图3中所示企业生产的A产品为环保税的征税对象,而图4中所示的企业生产的B产品则为非环保税征税对象。由于征税,导致A产品的价格由P0提高到P1,销售量从Q0减少到Q1,其中转嫁给消费者的一部分税收为P1P0AB。生产者获得的净价由P0降到PN,从而导致了其利润的减少,因此,生产A产品的生产要素会流向生产B,这样B产品供给则会增加,从而会降低价格,进而生产B产品的利润也有一定的下降。这就意味着原先转嫁个消费者的部分税收又通过价格传导机制转回给了生产者,只是这是在不同的消费者和不同的生产者中间进行的一次再分配。

3 结论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不管是向居民直接征收的环保税,还是向生产者征收的环保税,最终都会导致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减少。其中直接环保税对收入分配的累退效应更明显些,当然还得受居民的消费结构而有所差异;而对于间接环保税,在局部均衡分析中,因征税对象的替代性强弱差异会有不同的政额策效果,其中对于那些物料的消耗若其替代性较差,则环保税更多的是用于事后的治理,而那些替代性较强的则更多的是激励企业转用环保物料,即侧重于事先预防;在一般均衡分析中,消费那些属于环保税征税对象的居民会将一部分收入转给那些消费非征税对象的居民,导致财富的流动。

参考文献

[1]彭丹.开征环保税的影响因素分析[J].税务研究,2009,(287).

篇8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把上一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料变为下一生产过程的原料(生产要素),使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实现环状式的有机组合,变成几乎无废料的生产。这是一种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最大限度地提升资源利用率的经济增长模式。

在人类历史上,早期的采集业和农业的生产是一种基本上不交易、生产规模十分有限、以生物原料的投入为特征的循环经济。工业经济的显著特征是大规模投入不可再生资源、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消费,整个经济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难以循环的线性状态。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特别是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的报告以后,经济发展的轨迹又开始转向循环经济,而且是一种层次更高的循环经济。

那么,是什么原因、什么力量使得经济发展又重新而且是在更高层次上回归循环经济呢?首先是资源约束条件的改变,是被持续大量耗费的不可再生资源已经不能支撑粗放的、不循环的经济增长模式。当不可再生资源越来越稀缺的时候,灵敏而准确的市场价格会及时地显示这种生产模式对企业来说已经不划算,如果不转换成可以替代的原料、可以循环的增长模式,企业就难以生存。其次是社会约束条件的改变,即社会要求企业与社会和谐相处,要求企业善待员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以使人类有一个更好的生存空间和生活质量。最后是企业制度的约束。市场经济下的竞争性企业,莫不以赢利为目的。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会通过市场价格对资源约束状况的变化作出灵敏而及时的反应。根据现代经济学的研究,企业会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方案。当资源成本大大增加的时候,不发展循环经济就会丧失竞争力。相反,如果污染环境、浪费资源对企业来说是一种投入最小、收效最大的生产方式,循环经济就很难成为企业的自觉选择。

这些约束条件,也决定着技术创新的方向。通常而言,技术创新的目的在于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性问题。例如,当土地资源丰富甚至土地所有权也没有明确的时候,人们会选择广种薄收的粗放经营。而一旦土地资源稀缺,人们则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单位土地面积的产量。又如,18世纪以后的西欧,技术发展的方向是用机器代替劳动力,因为劳动力价格不断上升。今天,当不可再生资源越来越稀缺的时候,技术创新的方向是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变废为宝,以及创造出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资源。于是,一方面旨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节约资源的技术得到重视,另一方面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又催生了一系列可替代、可循环的资源能源。在这种情况下,循环经济就水到渠成了。

目前,我国相当多的行业、企业并不缺少循环经济的技术,如把煤矸石做成砖的技术、用瓦斯发电的技术等,而是缺少发展循环经济的机制、环境和内在动力。就机制而言,主要是价格不能准确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换言之,粗放经营、不循环是有利可图的。就企业制度和管理制度而言,现有的企业制度和管理制度很难使环境污染的成本内部化,即企业会很方便地把本来应该由自己承担的污染治理成本转化为社会的负担。显然,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仅仅停留在号召的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让市场价格准确地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让企业对资源价格和污染环境的成本有灵敏反应,以制度的力量迫使经济增长模式从不能循环转变为能循环以至更高层次的循环。

篇9

关键词:贸易与环境 可持续发展 经济学 解决措施

贸易与环境间存在的问题一直都是国际上的热门话题。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贸易中关税壁垒的降低和消除,各国对外贸易得到迅猛发展,然而环境问题却日益严重,尤其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贸易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因而,人们认为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甚至将环境问题加重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归咎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在此后的三四十年间,贸易与环境问题成了人们争论不休的一个重要话题。的确,贸易与环境间有着纠缠不清的关系,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影响,有时二者的关系并不协调。但不能笼统的认为是贸易活动导致了环境问题的产生。贸易与环境之间总是相互影响着的,贸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其相互间的正面影响是最主要、最基本的,然而贸易与环境间的负面影响就成了贸易与环境间所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应及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抑制贸易与环境间的负面影响,保证贸易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贸易与环境间所存在问题

环境贸易是指以环境物品与服务为内容的贸易活动,而物品是从环境中汲取而来,贸易与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由于贸易与环境关系得不到协调,随着贸易与环境的不断发展,两者间所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多。贸易与环境的关系难以协调,其中最关键原因就是两者存在的冲突性。

1、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冲突

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各国需追求最大限度的贸易自由,而为了实现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各国又需对某些国际贸易进行限制或者禁止,这就使得两者间存在冲突。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国际贸易对环境保护的限制影响。世界各国为了自身经济的发展,提高国内人民的生活水平,使本国资源利用率达到最大化,力求得到最大限度的贸易自由。虽然贸易自由化能够很大程度上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但在实现贸易自由化过程中需采取各种方式去排除各种贸易障碍。由于贸易是建立在对环境资源利用的基础上,要想实现贸易自由,就必须大量开发环境资源。如果对环境资源过度的开发利用,使环境资源遭到肆无忌惮的掠夺,就会导致生态环境失去平衡,从而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二是环境保护对国际贸易的制约。在世界各国追求最大限度贸易自由的同时,贸易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引起了各国的重视,纷纷制定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然而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就必须对与环境有关的贸易进行限制或禁止。随着相关环境保护政策的增多,环境保护措施日趋多样化,极大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2、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冲突的实质

解决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冲突性问题,首先要明晰其实质所在。其实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利益的冲突。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只是表面上的问题,其实质上是世界各国间的利益冲突问题。世界各国间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有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分,不发达国家为了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往往对自然环境资源大量开发利用,导致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有些不发达国家为了经济的发展,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其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相关环境保护政策不完善,加上国家经济水平落后,难以抑制环境的恶化,缺乏改善环境的能力,其综合经济利益无法得到保障。而对于那些发达国家,由于其经济水平的发达,使之有能力加强关于环境保护各项制度的完善,公众环境保护意识高,在各项事务中都时刻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对环境的破坏,保证了环境的良好性,使得自身经济利益得到有效保障;二是规则的冲突,因贸易与环境冲突引起的国际争端案例时有发生,在各方争论中,其自身制定的规则成为各自阵营辩论的基础。而由于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在环境保护政策上,以及规则的制定上有所不同,在争论中双方往往利用规则的差异寻找对方的漏洞为己方进行辩解,相互间难以协调,导致各国间争端日趋激烈,使得问题更加复杂化。

二、解决贸易与环境问题的措施

为了协调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应解决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间存在的冲突性是非常必要的。以下从经济学角度深入分析,提出一系列的协调途径。

1、以发展绿色经济为本

贸易与环境保护问题的矛盾在不发达国家尤为突出。各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根据本国国情采取切实有效的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扶持环境保护技术的利用,加大环境无害技术的开发,坚持以发展绿色经济为本的策略,采用环保工业技术,加大环保产品的生产,这样即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又协调了与环境保护间的关系;各不发达国家应加强彼此间的团结合作,共同制定相关的经济与环境保护政策,相互间促进经济水平的提升,与此同时,不发达国家应加强与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环保生产技术,汲取其开发经验,并将其先进的生产技术引进至本国,针对本国事情进一步开发利用,促进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更加协调。

2、建立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

国际经济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和相应的贸易机制,通常包括国际分工、国际协议及惯例和贸易规则等。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国际贸易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由于没有建立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导致金融危机和环境危机等国际领域的矛盾更加深化,并造成国际贸易冲突频繁发生,各国间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更加恶化等一系列问题的发生。因此推动建立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日趋迫切。世界各国应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发达国家应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不发达国家自身的发展,不发达国家应积极吸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促进本国的发展。在国际经济秩序的建立中,世界各国都应积极参与有关环境贸易政策制定的过程,共同制定基于各国平等的环境贸易政策。只有建立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调整现行多边国际贸易制度与多变环境条约之间的关系,从而协调贸易与环境保护关系,才能最终实现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3、尊重各自的国情

由于世界各国间存在经济水平的差异,各国国情各有不同。有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分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经济水平的差异。发达国家拥有强大的经济能力去发展各方面事业。而不发达国家由于经济水平的落后,制约着各方面的发展。从而导致发达国家变得更加发达,并在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都比不发达国家先进。贸易是建立在环境资源的基础上,当经济贸易不断得到发展时,环境问题就会出现,而要想有效解决环境问题,就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当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时,发达国家能够减缓经济的发展速度,而侧重于对环境问题的解决,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去控制和改善环境问题。但对于不发达国家来说,要想舍弃经济的发展而去解决环境问题显得很难。在许多不发达国家中,认定经济发展是国家最基本国情,从而忽视了环境的问题,导致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在世界各国共同协调贸易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同时,需尊重各国国情,从各自国情出发,解决贸易与环境保护存在的冲突。

4、进一步完善基于环保的国际贸易机制

各国应共同努力,进一步完善诸如碳排放交易的基于环境保护的国际贸易机制,使经济发展的收益与环境消费的成本挂起钩来。一方面,促使基于经济发展需要的国际贸易效率更高,对环境的影响更低,从而,降低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国际贸易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使环境保护措施的成本从国际贸易中得到补偿,推动各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由此,建立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促进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琴,张志辉.国际贸易与环境相关假说的评述[J].国际贸易问题,2005,(9):73-76

[2]刘力.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分析及相关研究综述[J].国际经贸探索,2005,(1):20-23

[3]沈荣珊,任荣明.贸易自由环境效应的应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7):66-70

篇10

P键词:图书馆学习环境

1 前言

在大学,图书馆在很多人眼中无疑不是为最好的学习地方。在那里你可以尽情畅游书海。“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你既可以丰富自己的学识,也可以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安静的环境可以生出智慧的火花;在那里你可以与学识更丰富的人交流思想,在那里你还可以……但是,有些时候总是有一些人一些事会破坏这里的美好的气氛。在图书馆里,总会有一小部分人吃东西,大声打电话,频繁的问问题、讨论问题等影响了周围学习的同学。甚至有一些人在图书馆打情骂俏,把图书馆当做恋爱的场所,让人反感与恶心。

2 调查研究

2.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涉及河南城建学院图书馆自习室学生(从400份中随机抽取50份)

2.2调查情况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约有44%的同学对学校图书馆学习环境状态表示良好,玉约有55%的同学表示对学校图书馆环境状态表示差,还有1%对学校图书馆环境表示没有意见。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还是认为学校图书馆的学习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来增加学习的舒适度,从而达到学习的高校性。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约有56%的学生表示图书馆有特殊气味,约有28%的学生表示图书馆没有特殊气味,还有16%的学生表示不清楚。这表明有绝大多数的同学对图书馆的环境表示不乐观,特殊气味的散发,导致身心的不悦从而严重影响学习效率,甚至身体健康。

调查结果显示见图1,白天大部分学习环境的分贝数已经超过50分贝,甚至达到70分贝以上,而适合人类生存的最佳声音环境为15分贝至45分贝,60分贝以上的声音就会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与工作。

3 原因分析

从上述现状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关于这种现状产生的原因:

1)、图书馆的管理机制不健全,环境处理机制还不够完善;

2)、学生的个人素质有待加强,学校没有过于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只是注重成绩的好坏,往往“冷落”学生身心的发展,导致许多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之关没有得到都很好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