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堂改革方案范文

时间:2024-02-01 18:09: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课堂改革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课堂改革方案

篇1

祝国强

摘 要:至2014年下半年,浙江省普通高中全面、全员实施《深化课程改革方案》,普通高中各个学科包括思想政治学科都将按照《深化课程改革方案》运作。思想政治学科改革的“深化”主要表现在那里?如何引导思想政治学科教研员和教师尽快适应深化课程改革的要求?本文首先从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两个方面介绍了思想政治学科改革“深化”的表现;然后从学科层面对《深化课程改革方案》实施过程中所采取的主要举措及其成效进行了总结和提炼。

关键词:课程改革 思想政治课 主要举措 成效

作者简介:祝国强,男,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

从2012年下半年入学的普通高中学生开始实施的《浙江省普通高中深化课程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深化课程改革方案》),按照“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总体思路,遵循多样化、选择性、可持续发展、循序渐进等原则,全面深化了从2006年开始的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至2014年下半年,浙江省普通高中全面、全员实施《深化课程改革方案》,浙江省普通高中各个学科包括思想政治学科都将按照《深化课程改革方案》运作。本文试图对两年来思想政治学科在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的情况做一介绍,以求教于同行。

一、深化课改的主要思路

深化课程改革是相对于2006年浙江省课程改革而言的。与2006年课程改革相比,思想政治学科本次课程改革的“深化”是多方面的,其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方面,这是本着《深化课程改革方案》关于“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的精神而作出的调整。

1.课程体系方面的变化。2006年浙江省课程改革中的思想政治学科课程体系框架大致如下:

2006年浙江课程改革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体系框架与全国《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相比既有共同之点,又有不同之处。共同之点是:整个学科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个部分构成,其中必修课程包括全国统一的四个模块,选修课程包括选修I(国家课程)和选修Ⅱ(地方课程)。不同之处是:浙江省课改把选修课程I划分为选修IA、选修IB和选修IC,其中,选修IA是列入高考文科综合测试命题范围的内容,选修I B是列入高考“自选模块”命题范围的内容,选修工C则是由各普通高中学校视具体条件开设供学生选择的内容。

2012年深化课程改革后的学科课程体系框架大致如下:

深化课程改革方案下的思想政治学科课程体系有较大的变化,变化主要集中在选修课程的体系结构上。《深化课程改革方案》一改2006年课程改革方案把选修课程分为选修I(国家课程)和选修Ⅱ(地方课程)的框架,把选修课程分为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四类,每一类又细分为若干部分。其中与思想政治课教师关系最为紧密的是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这类课程又分为必修拓展课程、大学初级课程、学科发展前沿和学科研究性学习四个部分。在这四个部分课程中与一线思想政治课教师关系最为紧密的则是必修拓展课程,必修拓展课程又进一步分为国家选修课程和自主开发选修课程,国家选修课程再分为全省统一要求(包括选修3、选修5、选修2三个模块,由省统一提供教学意见)和不作统一要求(其余模块,不提供统一的教学指导意见)模块,在全省统一要求的选修模块中又有进入高考“自选模块”的命题范围(选修3、选修5两个模块)和不进入高考范围之分。

2.课程设置方面的变化。2006年浙江省课程改革中的思想政治学科课程设置和开设情况大致如下:

必修课程: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共4个模块8个学分,每学期开设1个模块,每周2学时,每个模块的开设学段全省统一。

选修课程:浙江省课程改革实施意见把选修1分为选修IA、选修IB、选修ic,思想政治学科对侧文、侧理的学生分别提出如下选修课程开设与学分安排要求:

侧文的学生,选修课程分设选修IA、选修IB和选修Ic,具体开设安排如下:①选修IA:共设置1个模块,即选修3。凡要进行文科综合高考的学生都必须选学选修IA这一模块,统一在高二第二学期开设。②选修IB:共设置2个选修模块,即选修2、选修5。对于选修IB的模块,学生可以选修其中的1个模块或2个模块,也可以不选修。统一在高三第一学期开设。③选修Ic:共设置3个选修模块,即选修6、选修4和选修1。

侧理的学生,选修课程分设选修IB和选修Ic,具体开设安排如下:①选修IB:共设置2个选修模块,即选修2和选修5。对于选修IB的模块,学生可以选修其中的1个模块或2个模块,也可以不选修。统一在高三第一学期开设。②选修Ic:共设置3个选修模块,即选修6、选修4和选修1。

2012年浙江省深化课程改革后的思想政治学科课程设置和开设情况大致如下:

必修课程:与2006年浙江省课程改革方案相比,必修课程在课程设置方面稳中有变:一方面,开设的要求与2006年基本相同,《深化课程改革方案》明确要求,学校每学期必须按规定要求开设必修课程,这里的“规定要求”就是《课程标准》中的“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必修模块的学习主要在高中一、二年级”、“本课程必修部分每周2学时”规定,即要求4个模块在高一、高二每学期各开设一个模块,每周2课时,每学期2学分。另一方面,具体开设顺序的规定不同于2006年课程改革方案,4个模块开设的具体顺序和学段安排不再全省统一,而是由各学校自主确定。

选修课程:与2006年浙江省课程改革方案相比,选修课程在课程设置方面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取消了选修IA、选修IB和选修ic的划分,而是把原来的选修IA、选修IB模块归人至“必修知识拓展”全省统一要求的选修课程,选修ic模块划入至“必修知识拓展”不作统一要求的选修课程。这些课程的具体开设学段全省不作统一规定,而是由学校自主确定。其次,其他各类选修课程的开发、实施,一方面《深化课程改革方案》中的一些基本要求各学校必须切实遵照执行,另一方面具体的安排、实施则由学校自主确定。

二、深化课改的主要举措及成效

从《深化课程改革方案》实施以来,全省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和教研人员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探索和实践,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1.培训。为顺利实施和推进深化课程改革,思想政治学科在省级层面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培训:

(1)教研员培训。按照统一部署,于2012年暑假组织全省各市、县(市、区)全体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研员进行深化课程改革专题培训。培训围绕深化课程改革主题,安排了深化课程改革通识培训、学科调整方案解读及选修课程开发、选修课程建设典型案例介绍、国家选修课程相关模块深度解读以及学科前沿专题等五个部分内容。

(2)骨干教师培训。从2012年暑假开始,用3年时间,组织全省各市、县骨干教师(培训者、业务领头人)进行深化课程改革专题培训。三次培训围绕深化课程改革主题,先后安排了深化课程改革通识培训、学科深化课程改革调整方案解读及选修课程开发、选修课程开发实施典型案例介绍、国家选修课程相关模块深度解读、学科前沿专题、浙江省思想政治学科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建设指导纲要、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学科基地培育学校思想政治学科课程体系构建方案介绍、省一级特色示范学校必修课程走班制实施典型介绍、微课程与微课制作等内容。

(3)学科疑难问题解决专题研训。与深化课程改革相配套,从2013年开始,省教研室举行3年一轮的学科疑难问题解决培训。在已经举行的2013年培训中,围绕深化课程改革中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开发开设这一疑难问题,安排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选择了4所学校交流了思想政治学科课程体系构建方案、选修课程开发开设规划;二是安排了两位教师现场开设了由自己开发、设计的知识拓展类选修课,并对所开设的课进行了现场说课;三是请浙师大教师教育学院特聘教授姜根华的团队现场开设了由他们自己开发、设计的知识拓展类选修课,并由姜根华教授结合这节课,就思想政治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开发、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等问题作了专题报告;四是请一位教师结合由他开发、开设的省精品课程,作了专题介绍,为参加培训的教师提供了一个值得参考和具有可操作性的优秀案例。培训期间,还介绍、学习和讨论了浙江省思想政治学科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建设指导纲要。

通过各类培训,统一了教研员和教师们对深化课程改革的认识,掌握了深化课程改革的理念、政策和方案,弄清了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目标和要求,明确了深化课程改革中教研工作和学科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增强了深化课程改革的信心。

2.课程开发。为推动选修课程开发和实施,《深化课程改革方案》提出了多方面配套措施,如开展普通高色示范学校评比,改进、完善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普通高中学校的考核内容,增加普通高中教师评优、评职称的相关条件等。从学科角度讲,在课程开发方面主要组织或参与了以下几项工作:

(1)编制《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建设指导纲要》。省教研室组织省普通高中专业指导委员会各学科组编制各学科《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建设指导纲要》,为学校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开发、课程开设提供方向性意见。思想政治学科的《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建设指导纲要》主要内容包括“课程类型及目标”、“各类课程的内容”、“课程开设建议”和“课程教学评价”等四个方面。其中“课程类型及目标”如下表:

“各类课程的内容”部分,分类列举了一些课程的主题或专题,供学校和教师们开发课程时参考。如“I类:必修课程知识拓展”列举的主题或专题有“就业与创业”、“投资理财”、“消费知识基础”、“产业知识基础”、“财政税务常识”、“经济全球化现状和趋势”、“我国国家机构概况”、“我国派概况”、“我国和世界民族概况”、“我国和世界宗教概况”、“中国文化简介”、“外国文化简介”、“趣味哲学”、“哲学故事”、“著名哲学家简介”、“著名哲学命题趣谈”等等。

(2)省级网络课程、精品课程开发建设。为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提供范例,省级层面开展了普通高中选修课程的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评选活动。

一是省级网络课程开发建设。省网络课程评比由省教育技术中心具体组织、省教研室参与,参加课程评审的有学科教研员、高校专家和普通高中著名教师。参加评比的每一门课程必须提供“课程简介”、“开发教师简介”、“课程纲要”、“教材”、“课件”、“作业题”以及“上课录像”等材料,被评上的课程统一放到省教育资源网上,全省普通高中学校和教师都可以免费浏览和选用。从2012年开始至今已经进行了五批网络课程评选,共评选出了977门网络课程。

二是省级精品课程评选。省教研室组织开展了省级精品课程评选,参加该项评选的课程经过层层推选,最后由省教研室组织各方面专家按照“课程定位与价值”、“课程纲要与内容”和“课程实施与评价”三个方面标准、12个主要指标进行评审。从2012年开始,至今已进行了两批评选,第一批评出了100门,第二批评出了近150门。

以上两类课程负责评审的部门不同,各有特色和侧重点,如果说网络课程侧重于课程的文本,强调课程文本的规范性和完整性,那么精品课程则侧重于课程的实施,强调课程实施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3)建立学科培育基地。为顺利推进深化课程改革,尤其是在选修课程开发方面取得预期成效,普通高中各学科开展学科基地建设活动。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思想政治学科基地培育学校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第一,促进了各基地培育学校深化课程改革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的完善,形成了思想政治学科课程建设方案。第二,开发、开设了一定数量、较高质量的思想政治学科选修课程。第三,在省级培训中多次介绍了各基地学校的想法和经验,使其发挥了一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第四,影响了所在学校其他学科的课程建设,并且影响了所在地区其他学校的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建设。与比同时,还加快了所在学校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基地学校普遍开展了思想政治学科专用教室建设。

3.教研活动。从2013年开始,思想政治学科的教研活动把侧重点转向深化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进上,通过一系列活动配合深化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进,尤其是在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方面有较深入的改革。

(1)课堂教学评比。《深化课程改革方案》实施后的第一次浙江省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评比,就是紧紧围绕选修课程开发、开设展开的。本次评比活动所确定的主题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开发与教学模式变革”——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开发和教学研究。评比活动采取“录像课十录像课展示与自述”的封闭式方式。录像课的课题为知识拓展类课程——“我国的农业”,参评教师可在这一主题范围内选择、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并根据所选内容自主确定上课的具体课题、自编教材、自主进行教学设计、自己实施并完成课堂教学和录像。面试的内容和环节包括参赛选手结合录像课展示进行自述、评委提问、对话交流等。本次活动录像与面试相结合、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相结合、评比与研究相结合取得了多方面成果:首先,展示了一线教师在课程开发方面的创造力。其次,推动了课程开发方面的思考和讨论。再次,一些地方和学校直接开发出了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最后,锻炼了参赛教师从开发课程、课程实施到反思教学的全方位能力。

(2)学科调研指导。《深化课程改革方案》实施以后,思想政治学科参加或组织了多种类型和形式的调研,包括参加由教育厅组织的对各市进行的深化课程改革综合调研,参加由几个学科联合举行的深化课程改革课堂教学专题调研,由本学科组织的思想政治选修课程开发开设情况调研,还有对省思想政治学科基地培育学校的调研,更多的则是结合日常教研活动进行的微调研。通过各种调研了解情况、总结经验,发现典型和问题,对成功经验和典型通过一定途径予以推广,对存在的问题通过现场研讨寻找对策予以解决,对存在的困难通则过一定途径反映给相关部门。

3.评价考试。深化课程改革如果没有评价考试的配合,其实施和推进将会举步维艰。

(1)明确不同课程、教学内容与考试评价的关系。为了便于思想政治学科教师更好地安排和把握教学的进度、难度和要求,通过培训和途径让教师们明确不同类型的课程、不同的教学内容与相关考试的关系。

①必修、选修课程与相关考试的关系:

(2)学业水平考试。与《深化课程改革方案》相配套,同时了《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其中思想政治学科的学业水平考试:全省统一命题、统一施考、统一阅卷、统一评定成绩,每年开考2次;考试范围为必修课程中的基本要求和不作拓展两个部分,卷面总分为100分,基本题型为选择题和综合题,考试时间为80分钟;学生最多可以参加2次考试,以最好成绩记人档案,允许学生再参加一次未及格学科的考试,作为学业水平考试补考。

篇2

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重点是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破解择校难题,把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腾出更多的时间,探究思考,加强锻炼,了解社会,参与实践,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是坚持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强化全员育人。探索建立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践课堂等体验式德育机制,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设示范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实施中小学体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落实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制度和年度报告制度。深化“阳光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加强美育,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制定实施中小学生课外活动指导意见,引导学生发展兴趣爱好,培养体育艺术特长。

二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制定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规定,严格控制中小学生在校时间、作业量和考试频次,严禁节假日补课。推进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制定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完善教育质量评估监控制度,推广高效课堂教学典型经验。研究制定中心城区小升初就近入学工作实施意见,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研究制定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方案,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完善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定向分配制度。研究制定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完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

三是全面提升学前教育水平。推进学前教育提升计划,新建、改扩建和提升改造一批幼儿园,建设一批“阳光乐园”,启动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教学设施设备及图书配送项目。研究制定幼儿园办园标准、教职员工配置标准、收费标准和管理办法。完善保教质量管理和动态监测机制。加快早期教育指导中心和社区服务平台建设。

篇3

关键词:校本选修课;开发;原则;实践

当今社会需要多样化的人才,高中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需要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求,这对高中教育提出了更高更具有时代意义的要求,同时也使高中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要挑战。本文试结合2012年6月的《浙江省高中课程改革方案》谈谈有关高中英语校本选修课程开发的一些思考。

一、高中英语校本选修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英语是一门语言类的学科,涉及很多的文化背景和风土人情。英语同时又是一门实践的课程,是在人们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更新的语言学科。高中英语教学需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和运用这种语言,使之成为一种工具。

2012年6月的《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将选修课程建设作为深化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将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分为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四大类,要求浙江省普通高中学校根据本校、本地区实际,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开发开设选修课程。这个要求正好弥补了必修课的不足之处。

二、高中英语校本选修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坚持有利于培养普通高中学校特色,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原则,为学生提供丰富且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依据方案中的原则,并结合高中英语的学科特点,笔者认为高中英语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设置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完整性原则

作为规范的高中英语校本选修课程,必须符合课程的一般规范,课程的要素要齐全。需要有课程计划、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课程评价应包括课程体系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

2.多样性原则

英语这门学科涉及的内容很多,这给高中英语校本选修课程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这就要求高中英语选修课程开发设置要多样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比如文化类的可以设置以下课程:西方节日简介、西方礼仪、美国文化与社会、英美文化概况等等。应用类的可以设置旅游英语、体育英语、科技英语、商务英语、文秘英语等课程。实践类的可以设置英语配音、英语辩论、英语写作、英语初级翻译、英语戏剧与表演等课程。当然,在课程开发设置时还需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3.趣味性原则

高中学习任务繁重,虽然减量,但是学生还是面临着高考的压力。作为教师,我们应尽可能增加课程的趣味性,使学生在接受繁重学习任务的同时也能享受学习的乐趣。

4.拓展性原则

英语选修课程应根据学生需求和特点对其进行更多角度、更大范围的拓展,这更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不同学生多样化的需求。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与语文、数学、历史等其他学科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开发英语选修课程,也可将有关学科的相关内容整合来形成有拓展性的校本课程。比如,把英语跟历史相结合,可以开发设置西方历史与文化这门选修课程,能够很好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

以上四个原则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教师要在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结合这四个原则来开发设置选修课程。

三、高中英语校本选修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

笔者认真学习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结合以上四个原则,积极探索高中英语校本选修课的开发。下面是笔者实践中的一个课程设置,还需要不断地实践和改进。

课程名称:英语电影与配音 学分:1分 周课时数:1课时

总课时数:18课时(前3个课时看完电影完整版,4~15课时分片段欣赏、学习运用词汇及配音训练,16~17课时小组展示配音比赛,18课时词汇测试)

教学目的:(1)学生能看懂一部英文电影。

(2)学生能理解电影中的一些重要词汇并通过翻译等联系运用词汇。

(3)学生能对电影中的一些片段进行配音并以小组形式展示。

教材和教学设备要求:The movie:The Game Plan

电脑、投影仪等设备

学生选修条件:对英文电影感兴趣,喜欢表演,想提高英语口语及发音的学生

评价方式:课堂30%、测试30%和小组展示40%

教学步骤:(下面举第8~9个课时的具体内容进行简介)

StepI:片段欣赏

StepII:影片精讲(此处提供字幕稿)

Step III:词汇与语法学习:

inform,entire,confuse,incapable,take care of,care about,depend on doing作后置定语

Step IV Exercise: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nto English

(1)让我来补偿你的时间。

(2)我所知道的是我有一个队,不对,整个城市在指望我。

(3)你这么大的人居然告诉我你不能演一棵树?

(4)你女儿拥有所有成为职业舞蹈家的能力。

Step V:配音练习

Step VI作业:掌握相关词汇及配音练习

上述选修课程设置主要是针对趣味性原则开发的,并结合了完整性原则和拓展性原则,使学生更多了解其语言特点和文化知识。学生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能学以致用,进行词汇运用和口语训练。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英语,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只是笔者一次小小的探索,还需要不断地实践与完善。

随着新课改的深化改革,校本选修课的开发和设置已经刻不容缓。这对高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中英语教师,我们的职责是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学情,依据正确的指导原则,设置合理的选修课程以培养多元化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展素贤.新课改背景下影响高中英语教师角色转换因素的探究.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2(09).

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思维;特点;教学方法

为了缓解早期教育体制对学生造成的压力,教师要重新调整课堂教学模式,从教学方法改革开始,为学生创造更加优越的课堂学习环境。因此,从语文学习思维角度出发编制教学改革方案,有助于全面提升高中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一、高中语文的重要性

高中语文教学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对培养高中生综合文化素质具有深远意义。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语文是其它课程学习的基础,作为汉语言文字集中的一门课程,与其它高中课程相互贯穿着,学好语文也是学习其它课程的基本要求。

二、高中生语文思维特点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有人感到学习语文很吃力,主要是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没有拥有一把打开语文之门的“金钥匙”。从根本上来说,高中生感到语文课程学习难度,主要是期思维模式与课程标准不一致,尚未掌握科学的语文思维,才导致现实学习中出现一系列困境。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思维特点包括:

1、历史性。语文课程是立足于汉语言文字的教材内容,所有课题、教案都是用汉字语言描述出来,这些都具有历史传统元素。因此,高中生语文思维也带有历史性,从历史中感受语文教材内容,才可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内容,从历史情境中学习语文知识,体会教材编写内容,才能真正学好语文知识。

2、灵活性。中国汉字语言多种多样,不同组合形式表达的语言含义也不一样,这体现了高中语文课程的灵活性特点。为了展示语文教材固有的学习特色,高中生思维应当灵活多变,参照语文教材内容形式选择不同的方式去学习,才能理解语文知识的要点。当然,这对于高中生思维活跃性要求更高,如何灵活变动思维是需要长期培养的。

3、系统性。语文是高中教学的核心课程之一,学习语文知识必须注重系统层次划分,按照不同时段参与教学活动。一年级是语文学习的初始期,学生刚刚接触语文教材,对学习语文要形成相对完整的概念认知;二年级是语文学习的关键期,学生必须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思维,详细学习语文教材内容;三年级是语文学习的考核期,学生思维要灵活多变,结合高考大纲灵活地变换学习方法。

三、高中生语文教学方法改革对策

高中是学习生涯的特殊时期,尤其面对高考体制,学生往往承载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对语文课程学习失去了应有的积极性。为了进一步优化高中语文教学方案,教育部门颁布了新课标准则,指导教师与学生参与课程学习。针对高中生语文思维特点,注重教学方法改革是教师必须重视的工作,具体包括:

1、语言表达。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是高中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对培养阅读语感具有辅作用。

2、学习情境。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教学应该注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3、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4、创新改革。教师本身也要坚持创新改革,学习更多的教学经验、教学理念,为语文高效率教学课堂做好准备工作。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科书,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

结论

总之,语文是高中教学课程体系的核心构成,学好语文是每一位高中生的学习目标。根据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呈现出来的思维特点,教师需适当调整原有的教学方案,依据新课标准则建立更加完善的课堂环境。其中,灵活变换课堂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模式改革,这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瑾.浅论高中语文课创新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2(06)

[2]刘艳丽.关于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整合的探讨[J].新西部(下半月).2009(12)

篇5

学校积极推行校本课程,走有本校特色的选修课程模式,并提出每位教师都要有自己的校本教材,开设有自己特色的校本课程。我们信息技术组教师结合自身的特长,均开发了一门选修课程。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着眼于地方特色,依托先进的技术平台,实现深化课改的理念。

一、着眼地方特色,开发课程资源

如何开发并充实课程资源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所谓课堂是为小天地,而天地则为大课堂。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着眼于学生熟悉的地方特色(如下所述),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县市的人文、自然、经济等特色和学校的办学特色进行课程的选题和开发设计,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学习信息技术,并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1、县市特色

“千年古县・田园松阳”,学校处于有悠久历史的松古平原,其县情特点可以用“一城二区三乡”来概括。“一城”就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二区”就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革命老区。“三乡”就是中国名茶之乡、浙江脐橙之乡、全国松脂之乡。松州古邑,古韵悠悠,长松山水,秀色迷人,其历史之悠久,风景资源之丰富,经济产业之多样,民风之古朴,均为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创造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2、学校特色

松阳县第二中学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原址为正念寺,古树成群,松鼠跳跃,鹭鸟翱翔,鸟语花香。2003年,被省政府挂牌的百年古树就有50多棵。密集的古树群,孕育着欢快灵动的小松鼠,吸引着成百上千只鹭鸟繁衍栖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它既是学生潜心求学的理想场所,又是校本开发的宝贵资源。此外,学校另有两大特色基础,即:自我培养模式下的美术特色和准军事化管理模式下的德育特色。

二、关注课程特点,彰显技术魅力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课程理念中亦提出在关注前者的同时也需要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依托先进的技术手段,尽可能的实现:课程开发项目多样化、课程实施方法多元化、课程评价全面化。

1、课程开发项目多样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课程也在不断发展、更新。新课程标准中除了原有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之外,其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涉及到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与计算机紧密相连的应用技术,还渗透了人文、艺术、社会法律道德规范等问题。因此,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结合具有当地特色的课程资源,开发了以下课程:

(1)《Photoshop平面广告设计》:Photoshop软件的教学在学业水平测试中是有一定要求的,该门校本课程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一种延伸和拓展,依托地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经济产业发展等地方特色资源实现公益广告、商业广告等内容的设计,同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美学意识及与他人沟通与协作的能力。

(2)《Flas设计》:以地方特色为课程资源,开设以“家乡”为主题的二维动画作品设计。通过动画设计,掌握多媒体作品创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同时渗透人文、道德教育,让学生对家乡特色有更深入的了解,使之更加热爱家乡。

(3)《网页规划与设计――以保护松阳二中自然环境为主题》:该课程依据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网页设计模块的相关章节衍生而来。本着与保护校园环境、电脑制作活动相结合的意图,让学生在自己喜欢、感兴趣的方向寻找更易于展示的平台。培养学生保护校园环境的意识。

(4)《网络营销》:网络营销成本低,运营简单且实效,已成为当今年青一代创业的首选,亦有更多的人开始选择网络购物、网络交易;通过针对地方特色产品营销的实战演练,使学生了解网络营销的特点和应用,通过合作探究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此外,还根据学生的实际及生活中实际应用的需求开设了诸如《office办公软件轻松学》《家庭网络布线》《视频制作》等校本课程,这些校本课程的开发即能与必修部分的教材内容有所衔接,又在一定程度上延伸和拓展了教材知识点,满足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进一步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行选择,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课程实施方法多元化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学方法,就是指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灵活整合各种教学方法,譬如:讲授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教学法、WebQuest教学法、范例教学法等等,使教学更加适合学生的学习,适合时代的需求。

3、课程评价全面化

《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中明确指出:“要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完善学生成长记录,全面准确地将课程修习情况、个性特长发展情况记录学生成长记录。”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作用,合理而全面的评价可以使学生了解到自己在课程学习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可以帮助我们老师调整和改善教学行为,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因此在实际评价中针对以下几方面:“到位情况、对课程的兴趣及学习态度、合作精神、有关课程的知识理解、独立思考能力”等进行综合性的评价,通常会采用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调查问卷等方式来进行。

三、初步成效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时的会有作品形成,对于学生的作品,均予以收集保存,经常在课堂中开辟若干时间对学生的作品进行互相欣赏点评,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另外,也会借助中小学生学生电脑作品设计大赛将学生作品提交评比,或组织学生参加县里举行的现场作品制作大赛等,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近40位同学获得了国家级、市级、县级等不同级别的奖项。这些评比活动的开展使得同学们更有积极性,更为认真的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同时也吸引更多的同学加入到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学习队伍中来。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新高考模式;英语;分层走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115

一、引言

随着《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2015〕35号)、《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浙政发〔2014〕37号)、《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法》(2014.11)和《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选科目考试实施办法》(2014.11)等文件的相继颁布,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改革方案已经清晰明朗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这一改革方案回应了百姓对于教育的期盼、呼声和诉求,为学校的基础教育指明了科学育人、全面发展的方向,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平台。这一改革方案提倡在共同基础上发展差异,教学上主张对学生进行分类和分层教学,引导和帮助学生科学规划人生,创设自主学习空间,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新高考模式下,学生选择多样化和适切性的要求给学校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科学性和有序性提出了重大挑战,但也给学生学业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条件、平台和保障。这样,以目标为导向的高中英语分层走班教学顺应了新高考的要求,满足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需求。

二、英语分层走班教学的意义

好的教育必然是在学校与学生不断相互选择中实现的。(朱振岳,2014)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招生改革的核心理念是“选择性教育”,目的是在贯彻“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发展规律和谐结合的基础上,使高中教育在学生的共同基础上更加尊重其个性发展,实现人人成才。新高考改革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将教育拉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新高考模式带来的是一种育人模式的变革。它提供给学生的是由原来的教育教学“配餐”转变到现在的教育教学“自助餐”,真正使学生拥有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个性化选择。自主选择选考科目可实现“考其所长”“考其所好”;自主选择学考、选考时间有助于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分散考试压力;自主选择语、数、英三门基础学科的不同层次教育,有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学科实际水平,定位学习进度,以此来增强学习自信心,实现各学科齐头并举。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有助于学生发现专业性向,合理规划学习及发展方向;同时,也有助于减轻学生学习心理负担,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以目标为导向的高中英语分层走班教学的意义也就在于此。

三、英语分层走班教学的内涵与要求

大家都知道,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有的学生若干学科强一些,而若干学科却弱一点。如果将不同基础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学习,往往会导致拔尖的学生吃不饱,而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分层走班教学破解了这一难题,它使好学生吃得饱,差学生吃得了。

要做好高中英语分层走班教学,我们必须时时关注学生的多元化和层次化两个基本特点,并以课程标准和考纲、教材内容、优化学习方法等为目标导向,制定好教学目标细目表,明确分层知识目标,实行因材施教,实现高效英语课堂教学。

在制定教学目标细目表时,应把握好以下三个要求:1. 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落实学习目标时要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好学生吃得饱、差学生吃得了”为宗旨;2. 无论对于哪一层次的学生,为他们设定的目标都应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华国栋,2007),不能降低要求,迁就低水平;3. 不可以要求学生只停留在识记、了解的层面上,对学习基础最差的学生要进行适时、必要的思维要求和训练。

四、实施目标为导向的高中英语分层走班教学,实现高效英语课堂教学

1. 以课程标准和考纲为目标导向,制定详细目标

以人教版教材词汇教学为例,我们应删除或简化处理课标之外的词汇,选择有助于话题表达的功能词汇和生活中的高频词汇,选择有助于学会学习方法和策略的词汇。

如在教学Book 1 Unit 3 Travel Journal时,我们应删除或简化处理这些接受性的课标之外的词汇;选择有助于话题表达的功能词和生活中的高频词;选择有助于学会学习方法和策略的词汇,因为这些产出性词汇或积极词汇,是需要被正确理解和运用的词汇。

因此,我们给学生编写这一单元的词汇目标卡如下:(见表1)

表1

(1)以教学内容为目标导向,实施因材施教

对于同样内容的教材,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基础水平给以不同的要求,实施因材施教。因材施教需要判断学生之材,然后决定施教的内容和方法。(刘福荣,2015)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我们在教授Book 1 Unit 4 Earthquake时,根据新课标和高中英语学科指导意见要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见表2)

表2

注:A层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相对薄弱,尤其是学习的主动性差,学习习惯上出现偏差,应当以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为要求;B层学生:大多智力因素好,非智力因素差,学习习惯有待改善,但潜力较大、成绩中等的学生;C层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均好,学习兴趣浓,求知欲望高,基础知识扎实,整体素质较高的学生。

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2)以优化学习方法为目标导向,实现高效英语教学

我们所谈的教学指的是教与学两者的并列与共建,是双边关系,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行为。学生能够学好,就必须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形成一整套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当然,这离不开我们教师的指导、渗透与点拨。

①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

在布置学生预习作业时,我们可以通过导学案的使用来强化和促成不同层次学生良好学习方法的形成。例如,在Book 1 Unit 3 Travel Journal的语言点教学时,我们运用导学案让学生直接进入重点词汇学习。(如表3)

表3

②作业的布置与补偿性作业的编写

“以学定教”使我们的课堂在转型,同样“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来组织教学”也使我们的作业在转型。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而设计的精细优化作业,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减负空间,真正将“轻负优质”教育落到实处。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先天以及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差异。要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就必须要求教师在作业要求上做到因人而异,让每一个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品尝属于他们自己的成果。(赵启鹏,2013)我们根据前面的学生分层,让学生有机会选择自己的作业。

五、结语

篇7

【关键词】新高考政策 高中生 生物学习兴趣 路径

引言

高中生物学科主要描述以细胞为核心的微观世界,教材内容较为抽象,知识体系更具系统化和理论化,这就直接使得高中生对生物学习的积极性下降,同时也在无形之中挫伤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习兴趣不仅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行动,而且也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石。在新高考政策背景下,如何有效激发高中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这是每一位高中生物教师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新高考政策背景解读

2016年4月12日,湖南省政府正式出台《湖南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指出:新高考实行“3+3”制度,并且不分文理科,外语享有两次考试机会,择优计入高考总分。高校在录取过程中,应根据语、数、外三门全国统考成绩和自选三门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参考各项综合素质能力,以实现择优录取。新高考政策将于2021年起实施,主要针对2018届高一新生。上述可见,改革之后的高考科目发生巨大的调整和变化,突破当下现行的文理分科高考模式,并将3门学科的自由选择权交由学生,最大程度上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考试需求。

二、激发高中生生物学习兴趣的具体路径

1.构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高中学习阶段正处于学生体力和精力释放最重要的时期。高中生的逻辑思维尚未全面开发,情绪宣泄也较为频繁,所以更容易产生极端、冲动的想法。另外,由于学生能力的缺乏而出现各种迷茫与烦恼,但这一时期是兴趣、动机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思想和情感极为敏感,通常会因个人对任课教师的喜好来决定该门课的学习态度。因此,就高中生物课而言,要想使学生从本质上接纳高中生物学科,就必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往往与日常交际行为存在一定的密切联系,并且二者均影响学科教育质量。而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不仅能够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灵沟通,同时也能够充分发挥奇妙的教育功效。在新高考政策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应本着公正而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无论是对于何种层次的班级还是何种等级的学生,都要坚持公平公正原则,进而而让学生体会到任课教师的真情实意。与此同时,在高中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最大限度地为学生营造开放自由的课堂讨论氛围,进一步调动学生课堂参与性和主动性,从而为激发高中生的生物学习兴趣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以新课导入方式来吸引高中生的注意力

精彩的课堂导入能快速使学生进入正式学习状态。高中生物课导入环节就好比音乐的前奏或影视作品的序幕,充满着酝酿意味,并且具有集中注意力、渗透教学主题的功能,从而让学生产生一种求知探索欲望。以下是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而总结出的教学方法。

(1)生活实际导入

高中生物教师应积极运用实际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现象或见闻,推进课堂教学导入环节,使学生切身感到“生物”知识就隐藏于生活之中,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其学习的兴趣。比如,教师在讲授微生物培养一课时,运用新闻时讯中的“超级细菌”来进行导入,通过观看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新闻,导入本节课的教学主题,适当地抛出思考性问题。由此可见,通过利用时下流行的新闻资讯来激发高中生对生物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2)实验推理导入

通过实验演示可将高中生物知识生动化和具体化,适当地使用课本所提供的实验素材来导入新课,进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物质跨膜运输实例”一课中,教师可在课堂上演示“渗透”实验,同时要求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思考实验结论。

(3)问题导入

生物教师在讲授“植物体细胞杂交”一课时,可创造性地向学生提问:世界上是否存在这种植物,地上长番茄,地上种土豆呢?而类似这种问题一经抛出,必然会引起高中生的热烈探讨,一旦其学习情绪激涨,学习效果也随之提高。诚然,高中生物新课的导入方式有很多,但仍然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认真准备和实践,从而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提供良好的开端。

3.创新高中生物课教育教学方法

固定化教学模式只会使高中生心生厌倦,因而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不仅有效增强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而且迅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首先,要积极引导高中生勤于动脑动手。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组织并开展一系列活动来调动高中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通过课堂实践活动的实施,营造较为热闹的课堂学习氛围,进而加强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其次,要巧妙运用日常现象来具化生物知识点。教师使用日常现象来具化抽象的生物知识点,既有利于加深高中生对其记忆,同时又有利于增强高中生对其学习兴趣。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高考政策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教学参与性和自主性,积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采用不同的课堂导方式,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生物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自动化英才班;试点学院;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137-03

一、自动化专业发展概况

作为高等教育的自动化学科专业,以其口径宽、面向广和需求多的特色,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最大的学科专业之一[1]。在自动化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传统学科专业名称中嫁接“自动化”或“控制工程”的现象,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等。教育部最新公布的专业目录中,以自动化或控制工程命名的专业共有八种,占工学类专业总数的11%以上[2]。

由此可见,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及大学教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这也给现在的自动化专业留下了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即带有行业背景的和自动化相关的专业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都从传统自动化专业剥离出去了,当前保留下来的自动化专业是没有任何行业背景的。这种情况导致了学生对专业了解的缺失以及对自身发展的迷惘,学生普遍感觉不清楚自动化专业究竟是做什么的,学完这个专业后能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虽然在入学初老师们都给学生介绍了自动化专业的特点,但是学生普遍还是不了解。当前自动化专业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人才培养模式老化,工程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弱;(2)教学模式单一,自主学习能力低下,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3)眉毛胡子一把抓,忽视专业主干课,学生的专业素质下降;(4)知识更新慢,教材建设不能与时俱进[3];(5)专业特色不明显或者没有专业特色;(6)体系上和理念上的教学模式问题[4]。

二、自动化英才班人才培养改革方案

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针对自动化专业改革需求,提出建设自动化英才班,实施小班化教学,变革传统培养方案,对部分课程实施双语教学,改革了实践教学环节,取消了传统实验方法,以课程作业和综合作业的形式完成实践教学等改革方案。

1.传统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方法比较传统、单一,文字教材“一统天下”,缺乏多样性、效率性;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集中授课“满堂灌”,使学生的独立思维、发散思维、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得不到充分培养,不利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人才的成长[4]。在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自动化专业同样也存在这些问题,学生不习惯于主动学习,很少有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思考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如作者所承担的《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这门课程,在课堂教学中,作者试图在课堂上引入一些新的教学办法,如“基于PBL的教学模式”、“反转课堂”这两种方法。对于前者,少部分学生表示还可以接受,大部分学生都表示不能接受这种问题式的教学方法;对于反转课堂,学生普遍反映不能适应,建议不要采用。其实这两种教学方法都是非常好的教学改革实践思路,为什么大部分学生都不能接受和适应呢?这就说明了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已经习惯的传统的被动式教育理念给学生带来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非常差,严重依赖于教师的课堂指引,这种教学观念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和创造性。

2.针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为了克服这些难题,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针对自动化专业,提出了英才班建设方案,相比普通班的培养计划,变化非常大,主要体现在:彻底修改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将培养方案修改为由通识核心课37学分、学科基础课28.5学分、专业核心课38.5学分、素质拓展课(最低要求选修14学分)和专业拓展课(最低要求选修34学分)五部分组成,在完成素质拓展课和专业拓展课最低要求选修学分基础上,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必须再选修部分课程学分,使总学分达到最低毕业要求的166学分。通识类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教育类课程、历史、英语、体育等基础课程,属于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包括数学类、物理类及机械制图。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电路》、《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数值分析》、《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器与可编程控制器》、《电机与拖动》、《传感器技术》,都是属于控制类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

与传统的培养方案相比,自动化英才班最大的特色体现在专业拓展课和素质拓展课上。

表1中,课程作业模块包含6门课程作业,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至少选择3门课程作业,综合作业模块含3门课程,学生至少选择一项完成,工程师课堂模块中,毕业设计是必选模块,其余依据学生自身兴趣自选,但总学分不得低于18学分。

素质拓展课所含内容见表2。

素质拓展课要求至少14学分,所选课程类别不限,不要求与专业相关,学生任凭兴趣选择,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3.实施小班化教学。现行教学模式中,几乎都是大班教学,一个班级中学生人数几乎都是120人,有的课程甚至到了150人,可以想象,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学质量将会大打折扣。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自动化英才班全面实施小班化教学,每个班级人数限定在30人,采取只出不进模式,即如果所选定的30人,在今后的学习中如果不能满足英才班的要求,将会回到普通班中,但是所缺名额将不会递补,此举在于给学生一定的压力,使其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从而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传统教学中比较薄弱的一环,针对前面提出的各种弊端,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借助试点学院改革的契机,实施基础实验体系、专业实验体系、创新实验体系。基础实验体系包括校平台基础实验,如军训、金工实习、物理实验等;学院平台实验,主要指我院5个专业共享的5基础实验平台。

专业实验体系由课程作业平台、综合作业平台和工程师课堂三个部分组成。

1.课程作业平台。课程作业实验体系主要针对实践性很强的几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设置,包括:《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可编程控制及应用》、《自动控制理论》、《电力电子技术》、《DSP原理与应用》、,《计算机控制》。课程作业与以往的课带实验有本质区别,以往的实验主要是教师先讲述实验要求、目的和过程,学生基本都是依照老师的思路完成。改革后的课程作业教师只针对实验平台做基本介绍,然后给出任务书,其余大部分时间都留给学生完成。至于学生采用什么样的思路来完成该课程作业,都交给学生处理,教师只在大方向上加以掌控,保证学生能及时完成。

2.综合作业平台。结合自动化专业的实际特性,这里设计了三项综合作业:电子系统综合作业、计算机系统综合作业、控制系统综合作业。综合业单项4学分,学生至少选一项完成。每项综合作业的准备工作要在开课学期的前一学期准备就绪,这里包括综合作业申报表、综合作业任务书。申报表和任务书要求说明每项综合作业中的总体目标、任务分解、要求的结果、评分方式等。每个教师可以申报多项综合作业,同时每项综合作业必须包含多个学生,依靠学生之间的配合来完成最终目标。

3.工程师课堂。工程师课堂主要包括邀请校外专家进课堂,以及主要针对大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其设置有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电子与创新设计、数学建模、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工业自动化大赛等赛事活动,所选中的赛事都要求是国家级的竞赛,由教务处认定,同时配备课外专职辅导教师。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赛事,这些赛事本科生和研究生都可以参加。

四、结束语

自动化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到了需要改革的时刻,各个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特点充分发挥专业特色。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自动化系在湖北省省级试点学院的春风下,借助电力行业的背景,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等多方面出发,修订了针对自动化专业英才班的人才培养方案。目前该方案正在实施之中,自动化专业的每名教师都积极参与到试点学院改革浪潮之中,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还需要进行积极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自动化专业调研报告(II)[EB/OL].

http:///yjbg_9536/20100204/t20100204_448065.shtml,2010-02-04.

[2]甘俊英,罗兵.高校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南六省(区)2010年第28届年会:54-57.

[3]吴才章.高校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14):25-27.

[4]丁有军,毛建东,段中兴,何波.培养自动化专业创新性人才的教学模式初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增刊),2009,(9):124-127.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Student Training Mode for Automation

LIANG Hui-jun,WANG Ling-yun,TAN Chao

(Colleg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New Energy,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Hubei 443002,China)

篇9

关键词:高中音乐 新课改 个性

一、当前高中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重知识技能、轻审美熏陶现象严重

据调查当今高中音乐教师在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重知识技能、轻审美熏陶现象较为严重。一味的增加学生的知识技能而没有达到音乐欣赏课有别于技术课的目的。例如,有位教师在上《蓝色多瑙河》时,先介绍音乐家约翰・施特劳斯,然后讲解圆舞曲,接着分析每一首小圆舞曲的曲式结构,所以等到这位教师将这首音乐的序曲、五首小圆舞曲、庞大的尾奏都解剖完时,一节课只剩下5分钟了。学生们几乎得不到欣赏的机会。这就是传统的“重知识技能,轻审美体验”的教学观念仍在起主导作用的缘故。

(二)教学理念陈旧,以语言代替音乐

在课堂欣赏中,教师的语言满堂灌,以语言代替音乐。有些教师很认真的备课,找了许多有关音乐或音乐家的背景资料,在课堂上喋喋不休、一字不漏地灌输给学生,结果音乐欣赏课变成了音乐故事课。学生会感到枯燥,教师也会很疲惫。曾经有位教师在上歌剧《白毛女》时,热情、耐心地向学生介绍电影白毛女的故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但结果是完全脱离了音乐本体,整整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歌剧的了解,对喜儿、杨白劳的音乐形象感受却仍可能是空白。也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在教学中经常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音乐,并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他们上课往往喜欢从标题着眼,把想象中的视觉形象描绘得有声有色。但是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是由音响通过听觉,使听者产生联想、表象、想象等心理活动的过程,绝非确定性很强的文字语言可以表达的。它诉之于流动的音响中,其艺术形象是非视觉性的,也非语义的。这就决定了音乐欣赏教学应以听赏为主而非讲解。我们在音乐课堂中要将音乐的耳朵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各自的聆听中去品评、咀嚼,享受音乐,体验音乐的独特美感。

二、新课改下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策略

(一)注重个性化教育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个性化教育是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主要内容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所以我们在高中音乐教学实践中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他们主体性作用,重点发展学生的个性。

1.更新观念,树立个性化音乐教育的理念

教师应从自身上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立志做到“四心”。“信心”:对每一位的学生给予成功的期望;“爱心”:让所有学生都能感受到爱心的润泽;“公心”:对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要一视同仁;“耐心”:尤其是给予问题生全面照顾。

2.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个别学生

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成就动机。首先,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的热情。尽量的多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及时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表扬,即使再微小的优点,表扬后的效果都会很大。另外,教学信息要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适当的归因总结,从中掌握成功的方法。最后,把握各种类型学生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因人而异的对其不断提高其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

3.研究、发现、个别辅导学生

传统的教学观念,通常是以统一的模式要求每个学生,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学生的独特性。要想挖掘出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质,就必须确立多层次、多维度的教学目标。学生是一个有独立思想、情感和个性的有血有肉的个体,教师不可能根据一个目标,一种模式把学生塑造成完全一致的标准产品。现实的教学目标必须是多层次的,在达到最基本的统一标准的前提下,依照学生的志向,他们愿意或适合向哪个方向发展就向哪个方向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多样性,要求教师必须丢弃陈旧的教学思想,根据学生不同的要求,分层次、有目的地进行教学。

4.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发展学生的个性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二者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做到“主体”和“主导”相统一。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他们的情绪,让他们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改“教师强制教”为“学生主动学”。所以,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转换教学角色,把原来课堂上的以教师教为主,一言堂似的模式变成以学生学为主,教师引导的模式。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才能激活出他们的内在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潜能挖掘出来。

(二)了解学生需求,改变教学观念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高中音乐教师都会发现有这种现象的存在:高中学生由于年龄上的特点,学生在音乐课堂上表现出不主动、不交往、不合作的行为,课堂气氛因此往往会较为压抑沉闷。他们不再像小学或初中学生那样天真、忘我、积极地来投入音乐活动,他们更注重自己在集体中的形象,因此怕出错,怕遭人笑话,有了很多的顾虑。这对音乐教师来说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其在音乐课中得到应有的美的享受,从而使高中音乐教学有实质性的突破呢?笔者认为,热爱学生,一切从学生自身出发,建立新的教学观念,掌握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需求,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我们需要了解他们在个人兴趣方面的喜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他们,同时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兼顾学生由于年龄、兴趣以及认识水平等方面的特点而产生的独特的审美需求,以此来设计教学。另外,当今的学生都有许多自己喜欢的歌星,音乐教师应与时代同步,了解学生关于音乐的热门话题,搭建起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曾说过,一个好的教师体现在能够读懂学生,了解学生的需求。相信这样的音乐教师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这样的音乐课也自然会成为学生们的所爱。

三、结语

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新理念的树立,新实践的实施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究,认真吃透新课标精神,努力按照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要求加速改变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大胆进行全新的尝试。根据高中新课改背景下高师音乐教育的现状反思,笔者认为,高中音乐教师应在现行改革方案的基础上及时进行调整以适应高中新课改的状况,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改变陈旧、老套、不适宜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提高高中音乐教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王安国.音乐教学研究与案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曹理,缪关言.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篇10

认真学习贯彻《XX年xx市教师教育工作计划》和《XX年上半年xx市教育教学教研院工作计划》,结合《xx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xx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和《xx市教育局关于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认真落实xx市教育局XX年工作重点,以深化课改和新高考改革为重点,以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为核心,深入开展新学考与高考和“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的研究,提高教师队伍总体素质,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重视教学“五个环节”,进一步加强对各项教师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检查督促。

2.加强课改与高考研究,提高教师在新高考背景下对学生分类分层走班机制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3.进一步提高教师信息化在教学中的各项应用的能力,为迎接教育部信息化试点单位验收做准备。

4.以“教师技能提升四个一活动”为抓手,提升教师队伍专业素养。

三、工作重点

1.规范管理,狠抓教学常规落实

(1)坚持“教师教学考核制度”、“教研组考核制度”、“集体教研(备课)制度”、“一教师一学期一节公开课制度”、“行政每周推门听课制度”、“每学期教学公开周活动”,“每月学生作业量抽测活动”、“期中教学质量网上调查”和“学生座谈会”,持续改善教师教学行为。本学期在听课要求上的变化:每位教师公开课听课数应该达到规定听课数量的50%;每位教师在高三听课数应该达到规定听课数量的1/4。

(2)通过量与质上的控制,编印学生的暑假作业并做好相应的微课,提升教师对作业研究的能力。

2.加强教师对新高考的研究,为分层走班奠定基础。

(1)以教研组长为培训为基础,开展辐射式培训。

(2)以教研组为单位,加强对新高考制度的研究,制订教研组切实可行的课程设置和阶段目标,为形成学校分层走班制度奠定基础。

(3)研究20学生三年的课程设置,及时解决新高考改革中出现的师资、管理等新问题,总结相关经验。

(4)借助省培训平台培训,加强对教师开展生涯规划课的技能培训,力争10以上的教师参加相关培训。

3.加强的XX年高考的研究,为创造更佳成绩奠定基础。

(1)建立与兄弟学校的协作联盟,通过参观交流,学习先进经验,以研究教学质量提高的策略。

(2)认真组织好高三试卷讲评公开课,提升公开课质量。

(3)加强高三课堂教学调研,开展切实有效的教研活动。

4.围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课题,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1)继续开展以平板教学为手段的“课堂变革”和“信息化教学创新班”的试点工作,加强校本研训,以创新班为基础,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推广平板教学。

(2)继续开展“微格教室公开课面向家长网上直播活动”,拓宽家校沟通渠道,促使教师关注课堂效率。

(3)继续利用22中微课网进行“论语诵读”和“每日一题”的微视频学习活动(继续开展假期作业微视频讲评制度),提高教师微课质量,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4)做好课后自主学习网络构建的工作,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管理能力提升的研究。

5.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为契机,努力推进教师专业发展

(1)做好对新一轮省培训平台教师培训的梳理、总结工作。

(2)结合“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工作和校级公开课,利用微格教室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组织好相关竞赛工作。

(3)做好师徒结对的管理工作,通过监督,形成成果,以项目研究促进课题申报和结题。

(4)组织好各类教师技能、论文等竞赛,形成从校级推荐市级的基本模式。

(5)修改和完善“教研组考核条例”,采用“常规”+“项目”式考核推动教研组建设,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引导各教研组逐步形成“课堂教学模式”、“听评课”、“自编导学案”、“自编作业本”等学科特色项目。

四、行事历

XX学年第二学期教务处工作行事历

周次

日期

内容

1

3月2日—3月8日

1.高一、高二段返校考试

2.备课组长、教研组长会议(课题辅导、新学期教师个人考核条例解读、下发教师教育院、教研院工作计划)

2

3月9日—3月15日

1.xx省教师培训平台报名与审批

2.微课制作培训和实践

3.市高三学生第一次适应性测试分析会、高三段会

4.教研组长7选3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