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建设性意见范文

时间:2024-02-01 18:09: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园建设性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幼儿园建设性意见

篇1

幼儿园教育 文化建设 重要性

幼儿园校园文化是一种环境教育力量,是幼儿和教师茁壮成长的土壤,它对教师的健康成长起着深刻的影响,它对幼儿的茁壮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对幼儿园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动力。为实现培养今后能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根本目标提供文化底蕴和精神支撑。因此幼儿园的校园文化建设十分重要,在当今引起了广大幼教同行领导层的重视,同样得到了广大幼教工作者的支持。

一、幼儿园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校园文化是提高幼儿园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首先,幼儿园文化具有凝聚功能,可以把教职员工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使他们目的明确、协调一致。幼儿园文化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情感。这样可以在幼儿园中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团结、友爱的和睦氛围,使教职员工之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其次,幼儿园文化具有激励功能。幼儿园文化所形成价值的导向和校园内部的文化氛围能够起到激励的作用,极大地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园领导与教职员工以及教职员工之间互相关心、互相支持。特别是领导对教职工的关心会使其感到受人尊重,自然会精神振奋,努力工作。

2.校园文化是促使幼儿园持续成长的重要保障

校园文化是支持幼儿园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实践证实,独特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个园所长期生存的秘诀。幼儿园文化的本质实际就是体现在其核心价值观上,一个幼儿园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在于这种核心价值观是不是能够成为全园教职工认可的共同价值观。这种共同价值观就能在幼儿园不断发展的道路上得以延续和发展,并成为幼儿园可持续成长的重要保障。

二、幼儿园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误区

幼儿园校园文化建设对幼儿园的生存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许多幼儿园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形成了各自的特色。然而什么才是真正的“幼儿园文化”,因为每个幼儿园的管理者理解的不同而出现了较大的偏差,从而使幼儿园校园文化建设陷入了各种误区。

1.片面化倾向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是幼儿园文化建设的构成部分。由于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具有“物化性、操作性、外显性”等特点,其建设速度较快,容易出成绩。所以许多幼儿园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急于求成,将幼儿园校园文化建设片面的理解为制度文化或物质文化的建设,从而忽略了其核心部分――精神文化的建设。如我们常常会见到有些幼儿园用现代化的房屋建筑、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各种昂贵花俏的玩教具等来吸引家长的眼球,但是没有精神的物质最终只能是冰冷的奢侈品。还有些管理者在谈到幼儿园文化建设时,会滔滔不绝地对你炫耀他们制定了多么完善的规章制度,却不知没有精神文化的规章制度只能是束缚人的条规。

2.功利化倾向

许多幼儿园在市场竞争中真正学会了“适者生存”的本领,为了吸引生源,它们就像墙上的草随风倒。市场的需要是什么,就提供什么;家长的希望是什么,就满足什么。幼儿园自认为这么做会颇有成效,确保了幼儿园的发展,实则不但是在误人子弟,更是为幼儿园的长远发展埋下了看不见的隐患。幼儿园校园文化建设应与幼儿园特色有效结合,或许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多少有一些相通之处,但特色建设应该有它的更深的内涵,而不是搞几个特色班就是特色,幼儿园校园文化建设更应作为一个更宽、更大、更深的背景而存在的。

3.模仿化倾向

有些幼儿园在进行幼儿园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喜欢效仿他人,看到某个幼儿园取得了成功于是就争相模仿,套用别人的成功模式。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是好的,但如果完全照搬,不顾自身的实际情况,就宛如削足适履。幼儿园文化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体,首先都必须遵守相同的管理规律和教育规律。因此,可以说幼儿园文化具有其共性的一面。但由于历史环境、地理环境的不一样,园长的价值观、教职工的特点、社区环境、发展特点的不同,幼儿园文化有它的独特性,应该形成自己独有的特点。以园为本,幼儿园文化只有形成其鲜明的个性,才能产生活力和生命力,才能发挥幼儿园校园文化的作用,使幼儿园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三、对幼儿园校园文化建设的见解

1.对教职员工进行人文精神培养

幼儿教师是幼儿园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人,是幼儿园发展的关键。所以幼儿园的文化建设应以人为本,积极地培养人的正确价值观,努力让广大教职员工把实现自身价值与本园的发展目标结合统一起来,培养教师正确的是非、善恶观,树立积极竞争意识、拼搏进取意识和奋发向上的意识,把为幼儿教育事业作贡献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最高追求。切实地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尊重人才,尊重教师。幼儿园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应把教师置于幼儿园管理的最高点,将教职工视为幼儿园发展的第一资源,将教师文化素养的提升、创造性的发挥,视为幼儿园发展的根本动力;另一方面,应重视培养教职工爱岗敬业的精神,这是幼儿园校园文化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良好、和谐的幼儿园环境无论是对于幼儿的成长还是教职工的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应根据幼儿园文化的作用,认真进行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建设积极向上的幼儿园校园文化环境。良好的幼儿园校园文化环境应该符合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能够让幼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符合幼儿对环境质量的需要;另一方面,要符合教职员工所需要的、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物质、文化环境,最终才能完全激发教师对幼儿园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良好的幼儿园校园环境的创建要充分考虑这两方面的和谐与统一。

3.幼儿园校园制度的规范

制度是幼儿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是为了保障幼儿园校园的管理有序、有效。在校园制度建立的过程中,要紧紧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自觉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制定适合本园自身实际的各种规章制度。让大家明白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等等细则,从而形成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制度文化。

4.利用活动提升幼儿园文化

在活动中培养自身良好的素养,把每一次园所活动都看作是培养人的机会。参加活动的主体不论是园长、教职工还是幼儿,参与活动的内容不论是管理、教学还是孩子的游戏与学习,都要力求从大处着手,小处着眼,关注细节,提升品味。

参考文献:

[1]邹广文.当代文化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杨艳.论企业文化[J].科技风,2008,(5).

篇2

关键词:幼儿园一日活动; 过渡环节; 组织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108-001

要贯彻“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就要全面了解幼儿各年龄段和各领域的行为发展,重视学习环境的创设,使幼儿真正能在与环境材料的互动中学习,细化一日生活的具体要求,保证幼儿自主与教师安排有一个基本平衡,细化领域内容和建议,努力使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得到具体落实。

一、目前存在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梳理已有相关研究发现,目前幼儿园过渡环节组织和实施存在如下问题:

1.教师对过渡环节欠缺教育意识,表现为忽略过渡环节教育目标、教育指导和幼儿自理能力培养;过渡环节形式乏味,没有采取幼儿喜欢的形式,教师语言平淡、简单,指令性语言较多。

2.过渡环节消极等待和集中做一件事情的幼儿多,幼儿常常无所事事;教师忙于准备下一活动,淡化对幼儿的观察、沟通和指导。

3.从一日活动的时间安排来看,过渡环节都是紧凑化的处理,但是从“以幼儿为本”的角度来说,紧凑、频繁的活动转换环节,并不是幼儿真正需要的,单一的紧凑化处理并没有解决过渡环节的实质问题。

4.从教师的组织来看,教师一般都是用如厕、洗手等生活环节来代替过渡环节,环节之间的转换比较生硬,过多干预和催促的现象仍大量存在。

幼儿园过渡环节的转换仍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幼儿园一日活动过渡环节的相关研究也较为稀疏。在梳理、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试图分析过渡环节的价值、目前幼儿园一日活动过渡环节组织及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本园十几例过渡个案教学,梳理并总结一日活动过渡环节组织及实施的些许理念、建设性意见及可操作性方法,以期对幼儿园一日生活过渡环节的组织及实施给予一定的借鉴与指导,进而优化幼儿的一日活动安排,促使幼儿能在过渡实践中充分体验自主与自然。

二、优化幼儿一日活动过渡环节的意见和建议

1.调整幼儿身心转换的节奏,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

幼儿园一日活动中需要过渡环节,这不仅是适应日常教学活动有节奏的更替的需要,还是适应幼儿日常身心活动有节奏更替的需要。这两种情况在日常的教学中既有彼此的区别,又互相交织在一起。以前,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幼儿在活动中身心转换的需求,而只是单纯考虑了教学转换的需要,用教学的转换生硬地取代了幼儿身心转换的需要。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两种节奏的更替存在一定的重合与交叉,但从实质上来分析,幼儿的身心节奏与教学活动更替的节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幼儿的身心节奏是有个性差异的,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身心转换节奏,不能用一个划一的时间或标准来加以转换;而教学活动的转换则是一个人为规定的节奏,主要是为了集体活动时节约时间。所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当适当调整时间的设置,寻找如何处理两种节奏转换的适宜方法,在尊重幼儿身心的同时,也能顺利地进行教学活动。

2.理念与实践接轨,给幼儿一片自由的天空

新《纲要》字里行间都旗帜鲜明地高扬尊重幼儿、保障幼儿权利、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儿童观,强调“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等,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以幼儿发展为本”。幼儿园一日活动的过渡环节相对于其它环节来讲是一个较松散、自由的环节,也是一些意外事件易发的环节,教师们因为怕出事而过多限制孩子的活动。“尊重”与“限制”之间往往是一念之差,在组织活动中的“松散”不是放任,有规则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研究过渡环节让我们在反思中不断发现我们侵犯孩子权利,剥夺他们自主的行为,在实践中逐步摆脱传统的习惯,理解、尊重幼儿,给幼儿一片自由的天空。

3.优化幼儿园一日活动过渡环节的组织,挖掘过渡环节的教育价值

重视一日生活各环节的过渡的组织,树立“教育无处不在,教育无时不有”的积极教育观。从《纲要》的要求“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活动”的角度出发,在一日活动中区分出哪些是必要的过渡环节,哪些是不必要的过渡环节,将不必要的环节从一日活动中删除。组织符合幼儿心理特点及具有吸引力的活动,使幼儿生活由被动变主动。从整合教育资源的角度出发,根据季节及课程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调整幼儿的作息时间,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果。从尊重幼儿主体性,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角度出发,老师用愉快的情绪感染幼儿,让幼儿在宽松自在的环境中,形成活泼、开朗、积极、主动、自尊、自信的健康心理。

过渡环节有利于培养幼儿自主自律的能力,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过渡环节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具有独立、积极的教育价值,满足了学习活动与自由活动不同节奏更替的需要,有利于科学、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过渡环节能让幼儿在轻松、愉快、自然的氛围下紧凑地进入下一个活动。处理好过渡环节,能加强教育活动的有效性,能给幼儿提供一个释放心理能量的空间。

只有重视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过渡环节,才能让我们有机会去发现并挖掘其中蕴涵的教育价值。在过渡环节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满足幼儿兴趣的前提下,引导支持他们的活动,让过渡环节发挥其独有的教育功能。过渡环节的等待可以是一种教育资源,其丰富的独特的教育价值有待我们去发掘。

参考文献:

[1]张菁,茅莉雅.等待的艺术――幼儿园活动中过渡环节的组织与管理[J]家庭与家教(现代幼教),2008,(05)

篇3

然而,我们看到,在新教师的管理过程中面临重重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着新教师的发展进程。关注新教师的成长,首先要关注幼儿园新教师管理中目前存在的问题。本人结合实际思考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二是自信心不足。新教师刚刚参加工作,对工作的具体情况都摸不着头绪,加上有的幼儿教师培训学校压缩学制,去掉实习期,致使新教师对幼儿园的工作一无所知,估计不足,一涉及具体事务时会无所适从,从而使幼儿园新教师的自信心大大受挫。多数新教师在业务会议上,在与家长的交流中,在与老教师的探讨中,明显缺乏自信心。从而影响新教师成长的步伐和进程。

四是所学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存在较大反差。先是组织能力,把一节课组织好,不单要有专业能力,而且要有组织能力,和孩子沟通的能力,了解教师的角色,了解什么时候应当干预,什么时候孩子需要帮助,教师以什么方式介入,起什么作用等。这些都是新教师面临的问题,而这些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完成的。

第一,加强新教师的业务学习。由于幼儿园平时的业务学习是不间断的,新教师之前没有任何接触,教研活动一开展,就会面临手足无措的尴尬处境。因此,我们可以在幼儿园正常业务会议之外,专门为新教师开设业务学习课,使她们对业务学习有个大体的理解,避免突然介入使她们措手不及。

第三,充分调动新教师的积极性。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我们要看到每个教师独特的发展一面,还要看到每个教师的优势所在,给她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充分调动新教师的积极性,多给予鼓励,少一点批评,让她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并以这种优势带动教师整体业务素质的提高。

篇4

为进一步增强人大监督实效,2014年以来,河上镇人大探索将监督环节“前置”,对镇政府重点项目实施“介入式”事前监督,有效弥补了传统监督方式中出现的“马后炮”等问题。

投好“决定票”,把好事前立项关

千年古镇――河上镇曾经商贾云集,里河上船只川流不息,十分繁华。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河上老街显得破旧狭小,河道淤积严重,里河黑臭。

当地人大代表曾多次呼吁河上镇政府集中整治这些“脏乱差”问题。2014年,镇政府积极回应代表呼声,决定启动集镇整治改造工程。与往常不同的是,这一次河上镇人大对整治工程的监督,赶在了施工队进场施工前,早在立项阶段便组织代表进场开展监督。

“过去,一般在项目进场施工后,人大才组织代表视察,这种‘生米煮成熟饭’式的监督往往无关痛痒,被群众诟病为‘马后炮’。”镇政府一位工作人员表示,现在镇人大对政府重点项目实行“介入式”事前监督,使人大监督真正发挥了推动作用。

2014年,通过集中整治改造,河上镇逐渐找回了桃花流水、绿柳红鲤、粉墙黛瓦的江南风光。2015年,该镇还计划对集镇地下管网进行改造,切实解决积水、内涝问题。

与此同时,镇人大还经常针对一些政府有投资意向的项目,主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事先论证和踏勘,并根据实际情况对项目建设与否、如何建设、资金投入等问题提出意见建议,让人大监督真正从“马后炮”变成“马前卒”。

捂紧“钱袋子”,把好事前预算关

除了把好“立项”关,河上镇的事前监督还体现在预算环节,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有效防止政府决策和投资失误,进一步规范政府施政行为。

2014年初,河上镇03省道两侧绿化工程全面开展,该工程计划新增绿化3.5万平方米,并对原有2.76万平方米进行适量补种及养护。在审查原定方案时,镇人大听取了项目预算报告,并组织人大代表进行现场视察,最终提出了“原方案道路两边植株过密”、“部分原定绿化处不宜或不需进行绿化”等意见。

最后,镇政府采纳了人大意见,及时调整了项目施行方案,节省资金100余万元,进一步提高了政府资金使用实效。

今年,该镇还计划将预算监督关口从次年年初的人代会,前移至当年年末的预算编制前,组织代表提前了解当年预算执行情况、下一年度预算编制和重点支出安排情况,并适时提出改进和完善预算编制的意见建议,进一步扎实、有效地推进全口径预算监督。

画好“设计图”,把好事前规划关

对于政府开展的重大项目、实事工程,镇人大除了行使好决定权、把好预算关,更重视把好规划关,确保项目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为监督镇政府画好“设计规划图”,镇人大全程参与项目技术性方案论证会,积极发挥代表作用,力争实现方案的最优化设计,避免事中监督时因发现方案设计有问题而又无法改变的情况,也避免了进场施工后设计方案仍随意变更等问题。

篇5

根据《重庆市幼儿园一日活动保教常规行为细则(试行)》的要求,晨间接待主要由教师接待和保健员接待两个部分组成,为了更好地发挥晨间接待的课程价值,我们创设了入园接待“三道关”,制定了文明接待岗位和岗位职责,“三道关”声声“早上好”,树立了幼儿园文明礼仪的形象,开启了幼儿园充满爱意和温暖的富有生机的生活。

一、“大门礼仪迎送”是第一关――快乐的一天从这里开始

幼儿踏入幼儿园的大门就开启了他们的在园生活,因此,幼儿园的课程也从大门入园接待开始,我们特设了“大门礼仪迎接三道岗”,通过礼仪迎接幼儿,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尊重,体验入园的快乐,增强入园信心。

1.“安全保卫岗”,由两位及以上的安保人员负责,在安保人员配置不足时也可以安排教师担任校园护卫岗,分别站立于大门外的两侧,具体负责维护幼儿入园环境的安全,指导幼儿、家长排队文明入园。安保人员必须提前20分钟到岗,做到文明执勤、专心执勤、细心执勤,及时排查和清除幼儿园大门内外及周边环境中不安全的因素,包括对未佩戴入园证的可疑人员的排查和阻截,对家长、幼儿携带物品的安全隐患的排查,指导家长按规定停放交通工具等,有效保障幼儿入园安全。

2.“行政礼仪岗”,具体由行政值周担任,要求站立在幼儿园大门内,负责文明迎送幼儿和家长,观察、分析幼儿园的入园情况,为幼儿园开展教育活动提供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3.“礼仪迎宾岗”,又分为“教师迎宾岗”和“幼儿迎宾岗”。

(1)“教师迎宾岗”由值周教担任,负责礼仪迎送幼儿和家长,展示幼儿园文明礼仪形象,协助行政值周做好入园情况的综合分析。

(2)“幼儿迎宾岗”,可由中大班幼儿轮流担任,在大门内站立成两排,负责礼仪迎送幼儿和家长,既展示了幼儿园文

明礼仪的教育成果,又为幼儿提供了锻炼和学习的平台,在确定上岗幼儿的时候必须尊重幼儿的意愿,遵循幼儿自愿参与和公平参与的原则,保证每个幼儿都有选择的机会和权利。

二、“晨间健康检查”是第二关――健康的一天从这里起航

晨间健康检查由幼儿园保健医生或保健员具体负责,主要通过一摸二看三问四查五防把好幼儿入园健康关,及时发现、记录和处理幼儿健康异常情况,指导班级老师做好特殊幼儿的生活护理,有效防控流行性疾病在园传播。科学的晨间健康检查能避免健康事态不可控和恶化,为幼儿园的健康质量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健康检查秉持细检查、早发现、早治疗、保健康的原则,一般设有四道程序:

1.测体温。运用电子体温测量仪对每个幼儿进行体温测量,发现发热幼儿,及时通知家长带到医院检查、治疗。

2.消毒和检查。幼儿自觉到流水洗手池进行清洗消毒,然后接受保健医生的检查和口腔喷液消毒。

3.记录特护要求。在保健医生的指导下,由家长按班级分类负责登记幼儿特护(一般为服药幼儿)要求,并将药物放在指定的盒子里。

4.发放晨检牌。对不同健康类型的幼儿发放不同标志的晨检牌,一般分为健康幼儿、服药幼儿和待观察幼儿,晨检牌由幼儿带回班级,有利于班级老师根据情况重点护理。

三、“班级老师接待”是第三关――幸福的一天从这里进发

如果说第一关和第二关是流线型的单项工作,那么第三关的班级老师接待则是富有特色的个性化的双向型的工作,班级是晨间接待工作的终点站,是幼儿活动的中心。教师既要面对随时到来的幼儿和家长,做到主动、热情、礼貌地迎候幼儿和家长,观察幼儿身体、情绪和精神面貌,查看幼儿的晨检牌,是否携带不安全物品,是否按要求带齐当日所需用品,有针对性地向家长了解幼儿情况、向家长发放接送卡等,又要组织已到的幼儿开展观察、劳动、值日、自主活动等,教师能否分身有术,会不会顾此失彼,依靠的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经验积累。

篇6

大家在检察官引领下,先后参观了案件管理中心、办案工作区等办公、办案场所以及检察官学习教育中心,近距离了解检察工作。随后集中观看了微电影《谁之过》,深受启发。

党组成员、副检察长罗永红介绍了未成年人检察工作职责、受案范围及今年1至5月份未检工作开展情况,并围绕今后如何加强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特别是落实法治进校园、最高检“一号检察建议书”向大家征求意见及建议。

座谈会上,支部书记吕世红表示,今天来到临猗县人民检察院,能够深刻感受到检察机关在关爱未成年人成长、加强法治教育上是下了功夫的,这次活动符合教育实际,很有必要并且及时,建议检察机关深入校园开展法治巡讲,将普法活动展板放置到各个校园,不仅组织学生、还要多组织家长来检察机关进行参观。

篇7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于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提出了若干建议,其着眼点是成人主动创设良好的环境,在环境中创造机会发展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幼儿期,与家庭成员、同伴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是幼儿获得人际交往技能的主要途径,幼儿通过观察学习、模仿和亲身实践获得了那些对人的一生都起重要作用的人际交往技能。

教师在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教师可以直接与幼儿发生互动,帮助幼儿在同伴交往中获得相应的技能;教师可以在与幼儿的直接交往中示范良好的人际交往行为,让幼儿观察学习必要的交往技能;教师还可以与家长协商,有时甚至可以指导家长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那么,教师在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中可以采取哪些策略呢?

一、给予幼儿与同伴交往的空间和时间

幼儿期的同伴交往是儿童获得社会交往技能的重要途径,幼儿与同伴有着相似的年龄和心理发展水平,更乐于和易于接受同伴的影响,因此同伴交往对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幼儿园是幼儿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在集体、小组和个别活动中,幼儿之间或主动或被动地发生着相互作用。正是在这种交互作用中,幼儿一方面可以以亲历学习的方式发展其社会交往行为,尝试、练习自己还不会的社会交往技能和策略,并根据对方的反应作出调整;另一方面,幼儿有了观察学习的机会,可以在与同伴交流、协商和讨论中观察同伴的反应,并采择那些有效的行为方式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

有学者通过观察4~6岁儿童在幼儿园的交往行为,发现同伴间的充分交流往往能带给儿童精神上的愉悦与放松,从而使儿童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更大的热情与耐心。但是,现在幼儿在幼儿园中,自由而充分交往的机会与时间并不是非常多,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几乎都被严格规定,甚至连活动之间的转换环节都是精心设计好的。无论是高结构的集体教学活动,还是结构化程度较低的区域活动,儿童几乎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某些既定的目标,这就造成许多教师卡着钟点在进行各个活动,而忽略了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交往的时间。鉴于此,教师在设计一日活动时应该将幼儿同伴交往视为一个重要的教育目标,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发展社会交往能力。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如下两方面人手。

第一,加强游戏活动,尤其是自由游戏。不同的学者曾经对幼儿园同伴交往发生的环节进行过统计,几乎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即幼儿与同伴交往的行为在游戏中发生得最多。在游戏中,幼儿要相互协调、商议,制定游戏规则,然后分工合作,遵守共同制定的规则,努力完成游戏。在游戏中,幼儿还会面临各种问题,甚至发生人际冲突,这些都为幼儿提供了人际交往的平台。现在幼儿园虽然非常重视游戏,但是大部分游戏活动偏重教育功能,并且有着与主题活动相关的预设目标,教9币在游戏中的主导性十分明显,从游戏的目标、内容到形式都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这种游戏忽略了幼儿的自主性,从而导致幼儿在游戏中遇到问题时首先向教师求助,而不是与同伴商量解决。而且幼儿园中大部分游戏的时间都比较短,幼儿间往往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相互交流、协商与调整。幼儿应该是游戏的主体,教师要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充分的人际互动,要相对淡化游戏的教育目标,因为游戏从本质上说应该是没有外部目的的,是受儿童内部动机驱使的。

第二,延迟干预,给予幼儿自主解决人际交往问题的机会。在同伴交往中,幼儿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同伴不遵守游戏规则,等等。教师每天都会观察到若干幼儿与同伴交往的问题,也会遇到幼儿状告同伴的情形。许多教师为了防止幼儿同伴间矛盾激化或者出现攻击性行为,往往会急于干涉,试图将人际冲突解决在萌芽状态。其实,幼儿间的大部分冲突都是他们自己可以化解的,而教师的介入有时反而会起消极作用,因为幼儿会慑于教师的权威而听从教师,不去寻求用自己的方式处理问题,从而失去学习交往技能的机会。那么,面对幼儿同伴交往中的人际矛盾,教师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呢?儿童心理学家Kostelnik提出了幼儿园教师冲突协调模型的理论。她认为,教师观察到幼儿之间发生矛盾时,应该耐心观察,不急于干涉,如果幼儿花了很长时间来讨论如何解决矛盾,或者开始制定规则来解决问题,那么教师只要在旁边观察即可,不需要介入,而且教师应该留给幼儿足够的时间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只有在观察到幼儿之间的矛盾激化或者开始出现攻击性行为时,才是介入干预的时机。但是,教师进行干预不是为了给幼儿答案。教师首先要平息幼儿激动的情绪,然后了解每个幼儿的想法,最后提出可供选择的解决问题的若干方法,让幼儿自己对选择何种方法达成一致。这样的干预才是有效的,才能为幼儿提供发展同伴交往能力的空间。

二、帮助幼儿掌握人际交往原则和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

幼儿社会性发展离不开成人的言传身教,其中身教尤其重要。教师作为幼儿成长环境中的权威,其一言一行都对幼儿起着示范作用。教师的人际交往行为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在某种意义上比教师的“说教”对幼儿的影响更大。教师要注意言传身教,帮助幼儿学习与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原则和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

第一,帮助幼儿学习与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原则。根据幼儿认知、语言与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水平,悦纳、互利和自愿应该是幼儿在入际交往中首先要学习并遵循的原则。悦纳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原则。人际交往始于个体间的接纳、肯定、支持、喜爱,教师应当教育幼儿,当别人对自己表示友好时,要作出“应答”,而这种“应答”得到强化后,会刺激交往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这有利于幼儿更进一步的交往关系的建立。同时,教师还应当鼓励每个幼儿尽力看到同伴的优点,并且身体力行。人际交往中另一个重要原则是互利原则。研究者很早就发现,学前儿童选择同伴一起游戏的最显著标准是相似性,即选择那些认知技能、社交性格、动作发展都与自己比较相近的同伴。第二个标准是互补性,即选择与自己发展水平相似、优势项与自己互补的同伴做朋友。这两个常用的同伴选择标准显示出幼儿人际交往的主要目的是互利。在幼儿园我们经常能听到教师对某个幼儿说:“班级里所有孩子都是你的好朋友。”其实,这种把朋友强加给孩子的做法并不被幼儿接受,因为人际交往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自愿原则。现实中幼儿对于自己愿意交往的对象有着选择性。仔细观察幼儿,不难发现,幼儿在一段时间内喜欢和某几个幼儿一起玩,形成亲密的同伴关系。教师强调幼儿之间要相互喜欢,出发点是好的,但事实上喜欢一个人是一种情感体验,是很难被强迫的。教师应该允许幼儿有喜欢和不喜欢的人,与此同时可以帮助幼儿学习如何与自己不是那么喜欢的人友好相处。教师在教育幼儿遵守这些人际交往原则时要以身作则,实践这些与人交往的信条。

第二,帮助幼儿学习与掌握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教师要教给幼儿人际交往技能,自己必须先掌握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并在适宜的时机展示给幼儿,供幼儿模仿。下面就列举一些适合幼儿园教师的人际交往技能:(1)接纳、欣赏和赞美。人际交往中的3A技巧——接纳(Accept)、欣赏(Appreciate)和赞美(Admire),其实就是人际关系的剂。(2)动作与姿态。人们的一举一动都能体现特定的态度,表达特定的含义,而这些含义不但成人能够感受到,幼儿也可以本能地觉察到。例如,一个人在倾听时如果身体略微倾向于对方,表示这个人对对方说的话很感兴趣;相反,如果身体后仰或侧转则会让说话者感到不受重视。在幼儿说话时,教师如果侧过身体,那么幼儿就会感到教师不耐烦。(3)交谈。一次成功的交谈不仅取决于交谈的内容,更取决于交谈者的神态、语气和动作等。无论是和幼儿还是和周围的成人,教师在交谈时都要表示自己的友善之心,不能居高临下,同时还要避免长篇大论,否则容易给听话者带来压力和不受尊重的感觉。(4)倾听。教师常常教导幼儿要耐心地倾听他人说话,其实倾听的技巧不仅要耐心,还要作出适当的反应,如表情自然,经常与对方交流目光,适当地点头以示赞许,或是用微笑来表示自己很乐意倾听。这样,别人才更有信一心继续讲下去。

三、帮助家庭形成融洽的亲子交往氛围

亲子关系是人一生中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其重要性不言自明。然而,许多家庭中的亲子交往并不尽如人意,幼儿园教师常常会遇到家长来求教:“老师,我孩子在家怎么怎么不听话,你说我该怎么办?”其实,帮助家庭建立融洽的亲子交往关系,也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工作。

第一,教师必须认识到家庭在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并与家长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许多研究都表明,学前儿童的社会性教育最重要的基地是家庭,幼儿园只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合作者,当家庭与幼儿园建立起彼此尊重、相互合作的关系时,幼儿的社会性教育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有些教师常常抱怨:“为什么我在这个孩子身上花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但他还是不能和其他小朋友和睦相处。”其实,这种抱怨反映出教师没有考虑到家庭在幼儿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因为如果家庭中没有好的人际交往氛围,那么仅靠教师的干预也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的。教师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改善家庭亲子交往的氛围,对提高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二,教师在和家长沟通的过程中要多提建设性意见。一项针对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调查显示,家长对教师指导作用的满意度不是很高,认为教师的批评性意见太多,而建设性意见太少。例如,一位家长因孩子依赖性强而苦恼,询问教师该怎么办。教师认真倾听,并不时发表评论,告诉家长这种做法不对,会剥夺孩子独立的机会,那种做法不适宜,会造成孩子不自信。在整个谈话过程中,家长对教师的分析连连点头称是,可是回家后仍然不知道正确的做法是什么。下面摘录一段香港学者李中莹有关亲子交往技巧的论述,教师可以借鉴这些理念,并依据不同家庭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传达给家长,以帮助家长更好地进行亲子交流:(1)少一些长篇大论和说教,多一些简短句子。(2)少一些埋怨(如“都是你不好,你本来就不应该”),多一些用“我”开始的句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每当你发怒,我觉得不想说话”)。(3)少一些“以偏概全”(如“你从来没有听过一次话”),多一些用描述的方式直接说出事情(如“听到你这样说,我觉得你没有做好这件事”)。

篇8

一、改革传统教研模式,浓化教研氛围

1.教研管理规范化。(1)进一步规范全园教研活动,建立以横向教研组为面,纵向教研组为点的教研体系;(2)重新制定和建立了有利于教师主体性发展的教研制度;(3)重视教研组、年级组的规范建设,注重良好组风建设。

2.活动内容专题化。每学期初,教研组根据本学期教学研究重点和当前教育研究热点问题,为每位教师提供若干专题,引导教师从自身特点和幼儿园整体的幼教改革两个角度确立研究专题,鼓励教师大胆进行实践和探索,并注重学、做、写相结合。学,学理论、学经验。做,重操作、重实践。写,学心得、写认识。这样形成对教育理念的“收支的平衡”,使每位教师的能力和理论素质呈螺旋式的上升态势,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同时在日常活动中,我们注重实施教研活动的前承制,每次活动的主题事先通知每一位教师,明确各自任务,使教师能有时间进行事先的思考和前承学习,在教研活动中做到有内容可说,有问题可提,有体会可交流。从而使教研活动次次有成效,真正发挥教育研究探讨促发展,促提高的作用。

3.教研活动创新化。(1)理论学习方式创新化。为调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打破以往教研组长“一言堂”的做法,注重采取多种激励的学习方式,让每位教师参与到教研活动之中。如在理论学习中,教研组事先将学习资料下发到每位教师手中,并提出若干思考问题,然后集体学习、交流、讲座并在教研园地中展示教师学习心得,对有独到见解的教师给予表扬和鼓励,并通过有效的形式切实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2)活动内容、过程的创新。在改革传统学习方法的同时,我们还十分注重教研活动内容与过程的创新,做到了四个结合,即:专家讲授与现场指导相结合、自我学习与集体学习相结合、外出学习与园内相互观摩研讨相结合、学历进修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帮助教师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3)活动方式的创新。在《纲要》的指引下我园积极探索以教师为主体的教研活动培训方式――教师参与式培训,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与同伴共同合作,互相启迪,产生思维碰撞,让教师在参与中学会参与,在做中学。并结合案例分析、话题研讨、教学微格研究等形式培养教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真正使教研活动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服务。

4.引进竞争机制,调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我们为激励教师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把竞争机制引进到教研活动中来,尝试在学年结束时根据教师参加活动情况与成绩,评选园优秀教研组(年级组),教研组积极分子,给予一定的奖励,并在教研活动中开展提高教师教育技能的竞赛活动,如教师建构技能比赛等,教师积极性高,参与踊跃,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创新性。

二、深入开展教研活动,以研促教

1.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使教师主动参“研”。为了调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我园领导坚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尊重、了解并鼓励每位教师,营造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在活动中,园领导始终以参与者的身份与教师共同研讨,虚心听取教师意见,及时鼓励和肯定教师的创见,为教师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指导教师开展研讨,使教师在轻松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研活动,增强了对“研”的兴趣。有时,为了解决一个难题,教师能自觉地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凑在一起进行研究,查阅有关的书籍,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2.立足教师实际,注重解决教师实际问题,努力以“研”促教。观念的更新需要扎实地扎根于实践。我园把教研工作的立足点放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上,注重结合本园实际及当前幼教改革动态与《纲要》精神,从教师教育、教学及一日保教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入手,积极开展研讨,寻找最佳教育策略。如话题研讨“探索性主题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面对爱插话的幼儿”、“幼儿不愿意参加区域活动怎么办”等等。由于话题来自于教师的教育实践,教师们研讨的积极性高,纷纷阐述了自己的见解,解决的问题针对性强,实效性强,而且从研讨中可以看出,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正在悄然地转变。

3.以幼儿园探索性主题活动为突破口,以科研为契机,使教师勤于钻“研”,善于钻“研”。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重心逐渐从“学习知识”向“学会学习”转移,我们也把目光从研究教材转向研究幼儿。同时作为区《纲要》试点园,我们结合《纲要》实施中的困惑,把幼儿园探索性主题活动作为实施的突破口,试图缩短新《纲要》精神与教师现有观念之间的落差,关注幼儿发展的全体性、全面性、差异性和可持续性,努力改革教育学的方式,促进幼儿主动、生动地学习。在课程结构上,探索和研究生成性和预成性的关系;在指导策略上,研究和探索顺应与推动的关系;在组织形式上,研究和探索集体与小组、个别的关系,使教师在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方面有新的突破。

篇9

幼儿时期养成教育至关重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的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各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里指出“幼儿园应和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共同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而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指出“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发展自信和自尊,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从这些表述都可以看出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不同之处。我觉得幼儿园更多的是服务家长和社会。幼儿园没有升学和考试任务。但是做好保教工作,做好家长工作,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共同关注孩子的养成教育,为孩子一生奠定基础至关重要。取得家长的信任和配合很重要,下面我就如何做好家长的工作,以一个孩子改变一个家庭,谈一点浅显的看法:

一、 树立服务意识取得家长信任

幼儿园的老师,首先要树立服务意识。只有耐心细致的做好服务幼儿和家长的工作,家长才愿意把孩子交给你。我们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的:

1、 每天必须提前到园,做好晨检工作。每天第一时间老师接待幼儿和家长。做好一天工作的开始。同时利用这一段时间,充分和家长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

2、 及时反馈幼儿在园表现。(注意说话时一定要先表扬再委婉的提出教育孩子的建议,因为有的家长很固执的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不愿意听不好的话。)让家长觉得老师很关注他的孩子,也就信任老师。我们要求班主任老师在做好其他工作的同时,每天用心关注一个孩子,关注孩子的点滴进步。更有利于孩子成长。

3、 做好班主任《值班记录》。为管理提供一手资料,便于反思和研究。

4、 做好卫生保健工作,确保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按时要求幼儿喝水,每月及时汇报幼儿身高体重。及时体检,邀请保健医生,召开幼儿卫生保健家长讲座,传递合理科学的育儿方法。

二、 加强责任意识确保幼儿在园安全

幼儿是完全没有自我保护意识的人,教师要时刻呵护着他们,我们从幼儿一到园。大门口有保安,不会让孩子走出去,教室里有老师,课间活动时也由上节课的老师照看。放学了,如果家长接孩子太晚,我们也有专人照看。这样家长就很放心。还有,一旦发现孩子有什么异常,也会及时通知家长。很少有置之不理的事发生。尽最大能力保护孩子的安全,取得了家长的信任。也就愿意把孩子送来。

三、 树立品牌意识引领家长转变观念

无论是公办园还是民办园,举办者都要立足于为孩子一生发展奠定基础,立足点要高,不能一味的迎合家长小学化要求。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 一日活动公开透明,让家长知道孩子在园生活学习情况

主要方式有:

1、 《家园栏》最少一月一期。,内容主要有:宣传家庭教育、家园合作、家教中存在的误区、健康饮食、预防疾病、幼儿园的活动照片(比如培训、学习、幼儿活动、上级部门检查等)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方方面面。

2、 《家园联系册》每学期至少一次,反馈幼儿一学期的情况,了解家长的心声,有力的促进了班主任的工作。

3、 《幼儿发展评价表》和《快乐成长手册》,从各方便对幼儿进行评价,方便家长了解幼儿身心发展情况。

4、 《周活动安排表》和《通知栏》,让家长知道一周活动安排,参与到活动中来。

5、 《调查问卷》,对于家长的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能解决的及时解决,让家长觉得他也是幼儿园的一位,就会更多的为幼儿园的发展出谋划策。

6、 开学发放《家长须知》,提出要配合幼儿园做的工作。期末发放《给家长的一封信》,给家长汇报一学期的工作一级今后工作的打算。

7、 主题活动的开放极大程度的调动了家长的配合。每个主题活动,班主任老师都会根据课程需求,做好《课程生长树》,家长知道近期的活动安排,能积极主动地配合幼儿园工作。在主题墙的展示区,幼儿的作品、照片及时上墙,给家长汇报学习生活收获,鼓励家长更好地配合老师的工作。

(二)召开家长会,通过汇报课、讲座、育儿经验交流等,宣传幼教理念,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学前教育,认识幼儿期习惯养成的重要性,改变家长重知识轻能力培养的不正确教育理念。

四、 以游戏活动促发展让自己与众不同

除了大家都重视的“六一”活动外,我们现在开展更多的游戏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幼儿教育走进社区、融入社会。“三八”“新年”“教师节”幼儿会做贺卡或送鲜花给妈妈老师。学会感恩。开展安全演练,大班幼儿坐“公交车”学做文明小乘客。“逛超市”学做文明顾客。开展“创建绿色横山、爱我美好家园活动”。活动那天,我们组织幼儿到环城公园,了解横山的民俗风情,了解我们生活的环境,捡垃圾。懂得爱护环境。这些活动是无声的宣传,当我们的孩子唱着歌,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在街上,当我们穿着整齐的园服出现在超市,周围的人会新奇的看着我们,会很欣赏地说:“县幼儿园就是好。”我们的老师和孩子也会很为幼儿园自豪。

还有,我们搜集废旧物品,自制玩教具,极大的丰富了幼儿活动。真正落实了以游戏活动为基本形式的幼儿教育。

五、评选优秀幼儿和家长

篇10

关键词:幼儿 音乐教学 有效策略

2001年我国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德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强调,“每一个幼儿都具有音乐的才能,问题仅在于通过音乐教育要尽量发展它和培养它。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让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可见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幼儿音乐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现代幼儿园音乐教学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幼儿的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初步培养、调动幼儿的学习主动性,使其在快乐的氛围中,体会音乐的乐趣。目前,尽管许多幼儿园在音乐教育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观难以真正进入音乐教育领域。幼儿的所感、所想、所为常并非源于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而是教师意志的巧妙强加。在对唱歌技巧、动作准确性的过分追求中,许多孩子付出了兴趣的代价。正像美国幼儿音乐教育家萨蒂丝?科尔曼所说:“幼儿天生就有热爱和探索音乐的倾向,只是这种自然的倾向由于后天非自然的强化与训练,大多无法继续保持,往往被限制乃至被扼杀。”以下将对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的有效策略进行探讨。

一、体验感悟策略

在教学活动中,体验感悟策略包括激趣、感悟启发、表达外化三个阶段,强调幼儿对音乐的体验与感悟。教师首先通过创设与音乐意境相一致的情境,唤起幼儿的审美注意与审美期待,激发幼儿产生主动体验的欲望;然后使幼儿心灵主体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最后运用音乐或非音乐的手段自由地、合理地表达个人与众不同的音乐体验,使得审美体验得以回味与反思与升华。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能引导幼儿主动体验音乐的美好形象与意境,孩子们能主动倾听音乐,大胆展开想像,并对音乐形成了自己的认识与理解。以音乐欣赏《啄木鸟》为例说明:

(1)教师创设森林的意境,“森林里多美呀,这时飞来一群啄木鸟,它们在干什么?音乐里记录了这个故事,哪个小朋友能听出这个故事”。

(2)幼儿边倾听音乐边自由通过身体动作表现自己的对音乐的想像。

(3)幼儿相互交流自己对音乐的探索和发现(音乐成为背景)。

(4)请部分幼儿向所有小朋友展示自己的发现(用语言或动作方式),小朋友们共同分享发现的快乐。

(5)幼儿与教师边听音乐边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创造性的表现(美工区、舞蹈区、故事区、器乐区)。

二、情感同构策略

在教学实践中,情感同构策略包括感受体验、情感沟通、艺术创造三个阶段。教师首先引导幼儿充分感知音乐,体验音乐的情绪情感;然后引导幼儿根据音乐的情感,将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中所蕴含的审美情感有机沟通,帮助幼儿形成较为完整的审美形象;最后启发幼儿以各种艺术形式表现自己的情感体验。该策略可以广泛运用于唱歌、舞蹈、打击乐器演奏等活动之中。运用时应注意要充分激发幼儿表达情感的愿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律动活动《敲锣打鼓放鞭炮》举例说明:

(1)逐一出示小朋友敲锣打鼓放鞭炮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图片的小朋友在干什么?看她手里拿的什么”;

(2)出示实物锣、鼓,让幼儿体验敲锣打鼓,感知发出的声音;

(3)欣赏音乐敲锣打鼓放鞭炮。引导幼儿听辩敲锣打鼓、放鞭炮的音乐;

(4)鼓励幼儿在音乐伴奏下进行游戏,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让我们跟着音乐去找你的朋友跳起来吧”。

三、合作学习策略

合作学习策略是指幼儿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自己感受体验音乐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形成个人的主观感受,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的形式交流个人体验,同时在对话与协商中形式小组的共同观点,最后各小组进行合作表现。合作学习策略强调合作者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配合与协调,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与帮助下,学习到了各种社会交往技能,获得与人交往的情感体验与宝贵经验,同时也增强合作的自信。以教唱《幼儿学唱歌曲》为例说明:

(1)教师做锻炼动作,请幼儿猜(搓手、跳、跑步等),在教师语言提示下,幼儿模仿教师动作,教师与幼儿边说歌词,边做相应动作;

(2)教师范唱,幼儿倾听,教师用问答方式说上半句,幼儿说下半句,然后师幼完整朗读歌词;

(3)教师与幼儿速度较慢完整跟唱。

(4)将幼儿分成4人一组,边听音乐边想像音乐所表现的情节,并讨论如何编制伴舞,教师进行观察、指导。

(5)各组幼儿进行表演,其他小组观摩评价,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教师结合各组表演,也提出意见与建议。

音乐对一个人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有效的音乐教学能过提高幼儿的鉴赏能力;在听与唱的过程增强音乐记忆力;在感受、欣赏的过程中陶冶情感;在想象、参与的过程中提高联想和创造力;愉悦的音乐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在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激励、促进幼儿即兴发挥的创造力,使得愉悦身心与学习艺术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程英.激发幼儿的音乐灵性.幼儿教育[J]

[3]卡尔?奥尔夫.学校音乐教材[M].廖乃雄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