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工程技术范文

时间:2024-02-01 18:09: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林业工程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林业工程技术

篇1

1林业工程技术的发展态势

1.1多元化的以林养林模式

当前形势下,林业工程正在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形成了以苗木养林、以林木生产深加工林、以发展果业林等模式,通过科学生产、妥善管理等模式来保护林业发展,农林牧副渔同步经营的模式,逐渐打造出了集经济、社会、环保等多重效益为一体的林业发展模式。重点开发既具有经济价值、兼具生态价值的经济林。主要采用林草相间种植、林渔同步经营、林菜与林果共同栽培等模式,以此来充分利用林地,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打造出一个动态、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系统,最终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推动林业工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2地方责任制发展模式

地方林业管理部门主管负责林业工程监管,全权负责指导、检查并监督林业工程建设,并负责统筹协调工作,积极执行国家的林业政策制度,积极指示林业工程的相关原则、政策、制度、法规等,同时,不断进行引导,确保林业工程建设的高效开展。地方林业主管部门遵照特定的政策、法规等来指导林业工程建设,积极检查林业工程建设情况,重点审核林业工程资金的数量、使用以及归属等,集中归纳总结林业发展的经验、教训等,并负责有效推广。地方林业主管部门同样负责相关工程任务的展开、落实以及完成等,总的来看林业工程技术主要朝着地方责任制管理方向发展。

1.3品种日益丰富,关联性发展

随着林业技术的发展,林业品种研发进程不断加快,林木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林业工程不但能独立发展,而且还实现了同农业、渔业、牧业等的同步发展,依托于林业带动了关联性行业的发展。当前来看,日益丰富的林木品种,为与之相关的农业、渔业、牧业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正在逐步打造出经济性、生态性、社会性相结合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林业工程建设形成了一个经济辐射范围,形成了多个林农生态圈,该生态圈既具有经济价值又兼具生态功能,林业工程技术也刺激了其他关联性农业技术的开发、推广与应用。总的来看,林业工程技术正在支持并带动林业经济逐渐朝着正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1.4林业工程技术的创新发展

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研发力度的加快,林业工程建设步伐持续加快,各种林业技术被逐渐研发出来,被推广与应用于林业工程。林业工程技术也正在朝着创新方向发展,依托于传统的林业工程技术,不断更新创造出全新的林业技术,各种新型林业品种得以培育、种植,林木工程技术的创新性发展。我国也积极引进国外林木品种,使我国的林木结构更具多元性、复杂性。

1.5林业工程技术的生态化发展

新时期,生态环保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林业工程技术也正在朝着健康、生态、可持续方向发展,更多的生态化林业技术正在被逐渐引进,林业主管部门也加大了对林业工程技术的生态化审核力度,严厉打击非生态林业品种的培植。林业技术研发部门也积极践行国家生态林建设标准,加大力度研发生态林业种植技术。林业工程技术的生态化发展是生态环保形势发展的结果,也是林业工程建设的大势所趋,未来的林业工程技术只有朝着生态化方向发展,才能为人类社会打造出一个自然、和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才能支持整个林业以及整个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林业工程技术的管理

2.1积极更新林业品种

林业工程的建设与发展从根源上控制了林业生态环境的不良发展,维持了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支持并带动着整个林业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可以围绕天然林进行分类,不断更新林业品种,积极引进新型品种,优化林业资源的经营发展方向,积极培育并保护天然林,保护林业生态圈,支持并带动整个林业工程的积极建设与健康发展。任何一类林业品种、资源等的引进、培育与发展都应该以生态、健康、良性等为目标,这样才能体现林业工程技术管理的积极意义。

2.2生态化可持续管理

无论任何一种林业种植技术、培植技术,都应朝着生态化、可持续化方向发展,林业技术所建设培育的工程项目,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本着生态化、可持续化的思想理念,从林业技术的引进、研发到推广,林业主管部门都要进行严格审核,坚决杜绝一切危害生态环境、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的林业品种,同时,应该制定林业技术生态化发展的法规制度,严格要求林业经营企业在法规制度范围内进行生态化经营。

2.3创建防护林工程系统

防护林工程是一项大型工程项目,也是生态林业发展的必要举措,我国应该加大防护林工程建设力度,支持防护林建设,拓展防护林的建设范围,形成一个健全的防护林工程系统,利用防护林系统来防护自然灾害,发挥其自然环保功能,形成一个纯天然的生态化防护系统,从而支持并带动整个林业经济的生态化、健康发展。

3总结

新形势下,林业工程技术的发展有着全新的目标和方向,主体趋向于生态化、可持续化方向发展,林业工程技术得以创新,形成了多元化的以林养林模式,支持并带动着相关行业的发展,林业工程技术的良性发展,推动着整个林业工程的积极健康发展。

作者:董素环 单位: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林业局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高职工科院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植物类课程

1 引言

城市园林建设作为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和城市环境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园林产业在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各高校的风景园林专业也蓬勃发展,百花齐放。园林是一门跨众多学科的专业,包括以植物及其应用为主要内容的自然科学、以园林工程施工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工程技术类学科、以规划设计为主要内容的艺术类学科。正因为园林类专业涵盖的范围广泛,开设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也众多,大致可以分为4类:农林院校、工科类院校、艺术类院校和综合院校,各院校因性质不同、办学背景和学科基础的不同,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高职工科院校开设的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更偏重园林工程施工和园林建筑等相关内容,其专业核心能力是园林施工技术与管理。作为高职园林类专业三类核心课程之一的园林植物类课程的设置,要根据院校的实际情况,既要满足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植物及其应用的知识结构要求,又不能占用过多的课时和资源,因此要对植物类课程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在一定的课时范围内合理安排园林植物类课程、园林工程类课程、园林设计类课程这三大类核心课程。

2 高职工科院校园林专业植物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植物类课程体系不严谨、课程之间衔接不紧密。高职园林专业完整的植物类课程体系应包括植物生理学、生态学、分类学基础,观赏植物识别,园林植物生产繁育技术,园林植物栽培技术,园林植绿地养护管理技术,园林植物造景设计,园林植物应用等。对于高职工科类院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来说,在植物学科基础薄弱、课时数有限、师资力量有限、实训条件有限等条件的限制下,要想开设体系完整的植物类课程不切实际,因此很多院校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地开设一部分课程,使得植物类课程体系不够完整严谨,课程之间衔接不够紧密。

(2)植物类课程内容交叉重复严重。园林植物类课程体系里有部分课程内容存在严重重复和交叉,比如《观赏植物学基础》、《园林树木学》、《花卉学》、《草坪学》等四门课,里面都会涉及到植物识别分类,不同老师在讲授这些课程时经常出现重复讲授或漏讲现象;《园林苗圃学》、《园林树木栽植与养护》、《花卉栽培与生产》等三门课,都有植物生产繁育技术的内容;《园林树木栽植与养护》、《绿地养护管理》、《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都包含有植物养护管理的内容,由此可见,园林专业植物类课程内容交叉重复严重,不仅让学生对植物课程重难点产生困惑,也浪费了课时和师资。

(3)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园林植物类部分课程内容偏重微观,强调理论知识,如在《观赏植物学基础》、《园林树木学》、《花卉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使用植物学的专业术语来讲解树木的形态特征、观赏特性及生物学特性等,导致学生只记住了植物的细微特点,对植物整体把握不够,以至于某种植物换个地方,学生就不认识了。另外由于班级人数过多或是课时限制,栽培与养护课程大多也只能在教室里学习,教学上过分强调栽培养护理论,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很少,教学效果不理想。

(4)高职工科类院校植物实训基地建设滞后。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对实践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高职工科类院校本身植物学科基础就薄弱,植物类课程相关实验室如植物生理实验室、植物病理实验室、植物标本实验室等不完善,有的院校可能多个专业合用一个实验室,有的院校根本就没设置这些实验室,至于苗圃基地、温室大棚、盆景基地等实训场地更是设备陈旧、工具短缺、管理粗放。除此以外,院校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到园林工程类和设计类课程的实训基地建设上,对植物类的基地建设投入过少也是造成实训基地建设滞后的原因。

3 高职工科院校园林植物类课程改革实践

针对上述高职工科院校园林植物类课程存在的问题,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本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近年来对园林植物类课程做了一些改革探索。

3.1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植物类课程设置

本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自开办以来,植物类课程经过多次整合和调整。以2008级教学计划为例,园林植物类课程设置。

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反映园林植物及其应用类课程课时过多、课程之间存在很多的交叉和重复,应该对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以理顺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笔者对2012级教学计划中的植物类课程做了修改,如把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和草坪学的认知部分合并为观赏植物学,把园林树木栽培养护、花卉栽培与生产、草坪建植与养护的栽培管理部分及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合并为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等,具体课程设置。

新的课程设置改革,解决了课程内容的重复和交叉问题,使园林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更加完善,师资得到高效利用。但植物类课程删减过多,使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能力缺乏延伸,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课时数有限,很难再增设新的课程或大幅增加课程内容,因此,可以将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园林苗圃学,商品花卉、园林植物与环境作为选修课程设置,以使园林植物类课程体系完善,衔接合理。

3.2 植物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本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在植物类课程的改革探索中,除了合理设置植物类课程,更进一步优化了课程内容。以《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为例,该课程是由四门课程整合而成,由整合之前的《园林树木栽植养护》、《园林花卉栽培生产》、《草坪建植与养护》、《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四门课组成,整合后的课时总共为144课时(不含1周实习课时)。该课程根据实际工作任务需求为驱动选取教学内容,确定为3个教学模块:模块一,园林植物生产技术(48学时),模块二,园林植物栽培技术(52学时),模块三,园林植物养护管理技术(44学时),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按照园林植物生长养护的季节性和先后顺序序化课程内容,按照园林植物生长养护的季节性和校内绿化生产养护任务来安排教学内容,授课时间安排为一整年,正好适合园林植物生长养护的季节性。学生通过该课程掌握的植物生产、植物种植施工、绿化养护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对从事相关岗位群的工作有很强的适用性,并为学生将来在园林、林业、园艺等相关行业内的职业拓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3.3 植物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本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摸索出一套教学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如《观赏植物学》课程教学中,带领学生去公园广场实地参观认识植物、指导学生为校园植物挂牌、组织学生参加植物知识竞赛等。在《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教学中采用项目训练法,结合岗位职业能力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依据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教学理念,根据园林生产实践的实际工作流程,将课程设计为 25个学习性工作任务,让学生学做结合,与生产实际和生产季节紧密结合。现场教学法则是以课堂讲授和现场示范相结合,当场考核嫁接、扦插苗繁殖技术、起苗包扎等,或后期检查苗木移栽成活率、扦插苗成活率、播种苗质量等。

3.4 植物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植物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认识实习、教学实习、专业技能训练、生产实习、毕业顶岗实习等。为了能更有效地开展教学,笔者已经编著了《园林植物实习手册》,对学生掌握植物材料的种类、内容作出明确的量化规定。本校新老校区有种类丰富的园林植物,这是学生认识园林植物的最佳场所,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校园条件完成对园林植物的识别工作。本校还主动与苗木、花卉企业联系,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了解市场上的苗木、花卉供应情况,并参与苗木和花卉的培育、种植、管理等生产活动,学会使用各种设施设备。在植物栽培与绿地养护管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或企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教学,安排学生参与校园绿化,亲自开展园林植物的养护和管理工作。

4 结语

实践证明,通过对园林植物类课程的整合与改革完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可使得工科类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植物类课程的设置逐步得到完善,教学方法得到提升,最终实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包 志,邵 锋.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2(3):58~60.

[2] 汪诗德.高职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文汇,2011(2):166~167.

[3] 费 芳,李永红.高职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析[J].职教论坛,2009(9):39~41.

篇3

关键词:环境质量;退耕还林工程;数字林业技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人们生活环境质量的改善提供了可靠地保障,促使生态环保理念的影响范围正在不断地扩大。结合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实际发展现状,可知其中依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客观地决定了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必要性。这项工程的有序开展,不仅关系着当前我国环境建设的实际作用效果,也对未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有着深远的影响。

1退耕还林工程的相关内容

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对于各种能源的依赖程度非常高,为生态环境质量的增强埋下了一定的安全隐患。结合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现状,可知其中依然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资源短缺、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土地荒漠化影响范围越来越大、绿化面积少、森林资源匮乏等。这些方面的不同内容,客观地体现了目前我国环境质量改善过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不利的发展现状,国家制定和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并取得了良好的作用效果。相对而言,退耕还林在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林业资源等方面的实际作用效果显著。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因地制宜,选择合理的草木树种。这项工程的政策性非常强、持续的时间久、影响范围大、群众参与度高,为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无论是耕地方面的退耕还林,或是荒山造林,都给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带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战略目标。由于其中的林业资源众多,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巨大,客观地决定了采取有效的措施维护好这项工程相关成果的必要性。截止到2015年,中央对新一轮的退耕还林还草专项资金49.64亿元,工作经费一次补助0.36亿元,明显高于2014年。

2数字林业技术的主要内容

作为林业资源管理方面信息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林业技术在实际的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作用效果。它的本质是指对人类赖以生存环境的有关数字领域方面的科学认识,其中包含着众多的数据信息,是一项研究林业资源方面的重要科学技术。数字林业技术的内涵主要体现在:a.高度智能化的3S技术作用下的林业信息数字化。这种技术最大的优势是具有空间遥感的功能,可以完成实时的图像采集,并对相关的林业信息进行准确的空间定位;b.在可靠的系统平台支撑下,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对信息的存储、分析和处理。目前常用的数字化林业方面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a.数据的实时共享、快速的存储、数据挖掘;b.具有遥感功能的3S技术;c.系统功能完善的虚拟现实及可视化技术。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涉及的范围非常大,客观地加大了林业资源方面的数据信息量,为相关的管理部门带来了一定的工作压力。而采用数字林业技术,可以运用可靠的信息化技术进行有效地分析、管理。在其中的中心数据服务器的作用下,大量的林业资源数据通过高速的传输方式实现了数据的存储、共享。通过对海量数据的转换、模型化处理等,可以完成数据的挖掘,。而虚拟现实及可视化技术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实时存储效率高,在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应用较多。相对而言,为了获得可靠的数据信息,增强森林防火的实际作用效果,需要依赖具有遥感功能和全球定位系统的3S技术。

3数字林业技术在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应用

3.1在退耕还林工程中预防自然灾害方面的应用

退耕还林工程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性工程,在建设和推广的过程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影响范围的扩大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步伐的加快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其中的林业资源非常丰富,工程涉及的面积非常大,客观地决定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和管理的必要性。而数字林业技术的出现,为这些发展目标的实现带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尤其是在预防自然灾害方面。比如,运用数字林业技术中的3S技术可以对火灾事故的有效预防和处理提供必要地指导。当退耕还林工程中某些重要的林业带发生火灾时,消防安全中心的工作人员可以与林业技术中心的工作人员及时取得联系,利用3S技术中的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及时地了解到火灾事故发生的具体地点、火势的大小、事故发生地的环境特点、火灾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等,从而对事故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做出全面科学地评估,并制定出详细的救援事故,最大限度地缩短救援时间,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这些方面的具体内容,客观地反映了数字林业技术在退耕还林工程中预防自然灾害方面应用的重要性。

3.2退耕还林工程长远规划布局方面的应用

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实施,不仅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也逐渐地产生了巨大的生态效益,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为了使退耕还林工程长远的规划布局更加合理,推动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相关的林业管理部分充分地发挥数字林业技术,为相关规划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科学的指导。比如,在工程实施中不同区域对于草木树种的生长特性可能影响不同,需要技术人员对这些区域的土壤特性、气候环境等有着充分地里了解。此时,相关的工程人员便可以充分地发挥数字林业技术,利用这种技术中的数据挖掘功能,可以对不同区域有关气候条件的数据信息进行有效地分析、处理,并在虚拟现实技术的作用下构建可靠的参考模型,为当地草木树种的栽植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这样的举措,不仅有利于提高树木的成活率,也会有效地控制工程的投入成本,实现退耕还林工程效益最大化的发展目标。

结束语

随着数字林业技术的不断发展,退耕还林工程在管理方面有了更多的参考依据。这种技术在实际的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作用效果,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采取可靠的技术增强林业资源的管理能力,为退耕还林工程经济成本的降低提供必要地保障。文中通过对退耕还林工程相关知识的阐述,客观地说明了数字林业技术对于退耕还林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郭鑫.浅谈“3S”技术在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15(11).

[2]汪明华.浅析数字林业技术在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5(20).

[3]桑娟萍,廖永峰.退耕还林工程中遥感技术应用研究现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2(4).

[4]喻永红.退耕还林可持续性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4(5).

篇4

【关键词】林业工程 计算机 措施

1 计算机技术在林业工程中的应用必要性

1.1 粗放管理期待信息技术

目前,大量的数据经过统计进行相应计算从而得到归纳的情况,是森工企业管理主要采用的模式。但此统计形式大多通过手工完成,某种程度上会有失误而引起不准确的结果。林木检尺管理中还是用尺杆检尺人工统计的方法,很显然会出现误差,而且对经济也有不利影响。

1.2 企业经营决策呼唤信息技术

以前森工企业的管理是人工统计和手工记账的模式,既消耗人力浪费时间又存在很大误差,但用信息技术就能把几天的工作量完成。并且从数据上分析,对一些具体数量产量的树种以及占不同单位生产比例的树木,手工记账是无法达到的。

1.3 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模似仿真

运用地理资源相关系统,森工企业叠加有关数字地图、森林中的制备资料等,形成了比较实际的的三维电子沙盘。给预防火灾、森林管理等工作提供了真实可现的环境,使不同方案之间对比清晰,真实再现了决策不一的场景。

1.4 信息技术是减少管理成本的载体

文件制定完成,发送到指定单位只需轻轻点击一下,而且收集相关资料的工作仅是关键词语的输入,无需查看文摘,剩下的事情让计算机完成。手工作业做这些是无法企及的。

2 计算机技术在林业工程中的应用措施

2.1 在森林资源管理上的应用

在林业工程的发展中,会涉及到很多的植物种植,而对于植物的选择也要严格的根据具体植物的特点以及实际地区土质的情况,这项工作就会花费很多的人力和物力。比如对于林业工程造林区的可视图绘制,就需要有很多的人员和时间来完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林业工程造林工作效率的地下,也会加大造林工作的时间周期,一般在一年以上。而如果积极的引进计算机技术,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应用计算机技术可以更快更准确的做好对区域可视图的规划制作,这就在很高程度上促进了工作效率的提升。有关林业工程的造林人员可以应用计算机系统制作出的可视图清楚的看到区域内的生物体,实现对其具体种类特点的分析,以此正确的、快速的制定出游戏的生产及经营方案。并且也可以通过计算机制作出的可视图来实现对生产经营方案有效性的论证。除此之外,计算机可视图系统可以将地区的实际情况做成地情分析图,以此方便林业工程工作人员正确的做好对林业工程的科学规划设计,以为后期的实际工作做好保障,最K提升整体林业工程的工作效率。

2.2 在信息管理上的应用

林业工程的信息涵盖有着非常广的范围,所以对其数据的有效管理有很大的难度,而对计算机系统技术的有效应用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利用GSP技术对相关数据进行检测和采集,最后对采集到的信息实现分析统计以及计算管理,进而强化计算机系统技术的应用效率。林业工程信息系统的技术处理,可以很好的降低具体的工程难度以及实现工作量,实现对林业工程数据的分析整理。比如可以有效应用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在林业工程的管理工作中建立健全信息管理系统,按照正确的数据分析以及排序方式,通过计算机软件的分析之后,实现对林业工程数据信息的有效管理,并且可以按照有关的结果实现对信息的有效管理,更好的促进林业工程的工作效率。

2.3 在绘图中的应用

林业项目的工作,其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实现对林业工程制图的设计,它是项目的指标,可以指导工程,保证工程的平稳发展,所以合理、准确的借鉴先进经验晒西安对制图的绘制是必不可少的,高质量的图形可以显示林业工程各个资源的实际分布情况,也可以把重点放在保护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方向。如果选择传统的手绘制图方式,其有着很强的主观性,而林业工程的绘图过程又非常的繁琐复杂,所以要想保证林业工程的图纸实际规格以及高效的正确性比较困难。而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应用有效的解决了之前传统手工绘图工作的困难,很好的减少了人的主观性参与,进一步提高了制图的准确性。而林业工程制图工作中对于计算机的应用通常包含有全球定位系统以及遥感技术,我们可以在实际工作中添加绘图工具,与之实现结合使用,以此进一步提高林业工程的实际绘图质量,也很方便实现对施工图纸的修改,以此进一步提升林业工程制图质量安全。

2.4 防止灾害上的应用

林区林业工程的建设发展已然逐步形成一定的规模,大小不一,其蕴含着丰富多样的草地资源。而树木的生长很容易受到自然条件、火灾以及病虫害等等因素的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林业工程树木的高质量生长,所以做好林业工程的灾害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不同的树木其适应环境的水平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一些病虫害的影响范围,也就非常容易导致较大区域的林业经济损害。所以实际工作中为了很好的避免这一现象,林业工程的有关林业管理中心应充分发挥计算机相关技术的优势,建设国防系统的可靠性,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增强林业工程的服务功能。例如,在一些区域性突发灾害的现象中,林业工程中林业管理者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可靠的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对灾区进行实时监测,降低灾害风险。在构建系统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GPS系统、GIS的优势,在灾害多发地区集中监测。在这些方面做的工作,可以逐步提高林业管理的综合效益,扩大林业项目的影响范围。

总之,在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以及经济建设水平的不断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为林业工程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方便,但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故而作为我国经济社会以及生态化建设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我们要积极应用计算机技术在林业工程的发展中,以此促进林业工程的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志威.浅谈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J].科技资讯,2011(18):159.

[2]陈永宁,毛小兵.浅谈电力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管理[J].发展,2010(08):85.

篇5

森林对于生态环境的而重要形式不言而喻的,与此同时,加强林业工程建设的力度也是发展现代社会经济的重要举措。因此,积极开展科学技术研究,保证林业工程建设技术的完善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前提下,造林工作的开展所涉及的方面较为复杂,需要科学地管理制度进行全面管理,才能够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如若不然,必定会给林业工程的建设造成严重的影响。

1 林业工程造林管理意义及原则

林业工程的造林工作对社会条件和经济条件的要求逐渐提高,其为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效益也不断进步,这能够充分证明出造林工作对整个林业工程建设的影响是十分巨大地,因此,要保证林业工程的建设的科学性,必须加强造林管理,遵循合理化的原则。下面本文将对林业工程在理管理的意义及原则进行研究。

1.1 开展工程造林现代化管理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任何一项协作性生产经济活动都离不开管理,工程造林也不例外。管理在经济建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是使理论设计或决策变为实践的关键性环节。没有有效管理,就不会有生产成果,管理不善,可使生产活动或经济建设遭受不同程度的失败。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林业的生产关系,有利于发展林业生产力,提高造林的经济效益为森林资源的现代化管理奠定基础。

1.2 工程造林现代化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 工程造林不同于单纯性机械工程或土木工程,它属于综合性生物生产工程,它是以苗木种植生产系统为主要子系统的复合性系统,因此,它的管理须贯彻系统性管理的原则。仅就苗木种植生产系统而论,管理的对象就有以下6大要素:苗木生产及种植任务;参加苗木种植生产劳动及管理的各类人员,如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劳力工等;有关苗木种植的各类物资,种子或苗木,包装及运输材料,工具,燃料及各种消耗品等;设备:机械设备,有关的建筑物,设计或验收用的各种仪器等;经费:从各种渠道汇集的工程造林投资款项及各种费用;信息:包括各种情况统计资料、文件、计划、图纸、工艺规程、规章制度、方针政策、决策方案等。

2 林业工程造林管理的方法

造林管理工作能否科学地开展对于林业工程的建设影响深远,进而影响到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面对社会的进步所提出的新要求,人们需要在林业工程造林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加强再临科学管理,以保证工作的有序性和实用性,为林业工程的建设产生积极地影响。下面本文对造林管理的方法进行了探讨,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1 强化林业工程造林技术管理 学技术在林业工程造林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的造林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国林业部门应该重视造林技术的科研及创新,与此同时,还应该与先进的造林技术相结合,实施科学的造林管理。造林技术管理应该以实用、经济、先进为准则,也就是应用的技术应该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同时又能够达到造林要求。我们平时所说的先进性,也同样是相对而言,能够代表某一流程或者某个工艺、机器的发展趋势,如果不能够代表这些发展趋势,也就称不上先进。

2.2 对林业工程造林管理者应该进行全面培训 林业工程造林管理人员对实施我国的造林政策,强化我国的造林管理力度,提升造林管理能力,推进林业工程造林管理的有序进行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从事林业工程造林工作的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科学的管理能力,并熟悉我国造林工作的实际情况,能够全方位地掌握我国造林工程方面的政策法规,同时自己还应该掌握科学的造林管理方面的专业技能。但是我国当前的造林管理人员的素质却良莠不齐,我国相关部门应该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不懈地培养管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及管理水平,应该定期组织培训,提高造林业工程管理队伍整体素质,适应我国林业工程的发展趋势,这样才能有效落实我国林业工程方面的各种政策措施。国家林业管理机构还应该调查并研究基层林业管理人员的实际情况,我国林业工程造林管理的基层管理人员还应该提升自己的造林管理的理论知识,强化自己职业道德素质,改变以往的造林管理理念,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去引导实践工作,在林业工程造林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动我国林业快速健康发展。

2.3 培养林业造林基层员工,提高造林队伍的整体素质 造林工程基层工作人员是推动我国林业管理工作有序进行的不可或缺的劳动力资源,但是对于当前从事造林管理的基层员工来说,整体的素质还存在不足,缺少先进的造林工程发展理论指导,在造林管理工作中没有科学的管理经验作为指导,并且我国的造林管理基层员工的整体素质也不能与国家林业工程的发展形势相适应,因此,提升我国林业工程基层员工的素质势在必行,改变林业工程造林管理的传统思路,同时不断提升本身在造林技术方面的能力,掌握并灵活使用造林技术,提升造林管理基层员工的工作效率,为我国的林业工程造林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6

【关键字】:教育生态学 园林工程 专业建设

引言

调节学校功能与社会需求之间互动关系的过程即是专业建设过程,它不仅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点,更是学校适应社会人才的需求。它反映了学校对社会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之间适应的程度。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知识社会对教育供给的新要求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上,创新和专业设置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劳伦斯・A・克雷明1976年在《公共教育》一书正式提出了教育生态学。其中,把教育视为一个有机的、复杂的、统一的系统教育是教育生态学思想的核心,生态系统中的各个因子都是有机联系着的,这种联系又动态的呈现出平衡与不平衡、一致与矛盾的特征。由于社会、自然和教育系统都遵循着共同的生态学原则,这对于用生态学的理论在教育上的研究,无论在生态学理论移植性的可靠性上还是在方法论上对教育的研究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本文中,我们将根据教育生态学的理论,从生态学研究教育的视角和方法的几个方面,并以四川区域环境为背景,详细分析了园林工程专业的建设上的相关问题,并对该专业建设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1、对四川省园林工程专业建设的环境分析

许多地方高等职业教育中开设比较普遍的专业中就包括园林工程专业,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特征,不同区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构成了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上的外部环境。对于四川省的园林工程类的企业,我们根据2006年到2009年的四川省企业工商注册信息和区域市场调查,以园林工程设计类、园林植物栽培经营类、园林工程施工类和园林工程综合类这4个专业,对园林工程类企业的属性进行了统计。

从统计中的数据中,自2006年以来,园林工程施工类公司的逐渐增加,说明了四川省园林工程产业的发展在这4年中逐渐增加;园林工程类企业按照企业的属性所形成的结构上,园林工程综合类公司明显减少,也许是园林工程企业分工有明显细化的趋势;园林植物栽培经营类公司的逐渐增加是与四川省园林工程产业在这4年的发展上呈正相关,但园林植物栽培经营类公司在数量的变化上不是很明显;园林工程设计类公司逐渐减少,说明了在园林工程的设计企业的集中度在逐渐增加。

2、园林工程专业建设的专业生态位

一个专业或者专业群维持生存和发展所需条件的集合是专业生态位,它是专业与资源、环境之间的一种定位。但自然生物生态位与自然生物生态位不同,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相对而言一经形成后比较稳定;专业生态位大部分都是人为选择决定的,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专业生态位只有在人为作用下才能使专业自身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环境和资源变化协同。这一过程表现为专业生态位发生了变化,即专业在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中所能占有的资源空间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专业的共生性除了指某一个教育主体在环境变化与专业建设上或产业结构变化相协同之外,还指不同教育主体由于教育主体自身的内在禀赋和支撑专业在相同的专业建设上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资源上的差异,在所建设的相同专业中可能会有不同的特色。由于园林工程在专业属性上覆盖了制作设计、植物栽培与经营和工程施工这三个在知识结构上几乎完全不同的3个模块。

从生态位的角度上看这样的课程模块知识结构的设计和分布是一种宽生态位设计。由于专业生态位宽度是专业在发展过程中所能利用的各种环境资源的总和,这表示专业的发展对环境资源适应的多样化程度。如果选择这样宽的生态位设计,可能是基于四川地区的园林工程综合类公司数量比较多的情况和复合人才的培养目标下,尽可能大的增加学生的就业面。从专业生态位宽度的内涵来看,一个专业的生态位越窄,该专业的特化程度越大;一个专业的生态位越宽,该专业的特化程度越小。从近4年来四川省园林工程类企业的属性的变化趋势上看,在分工上更加细化的情况下园林工程类企业建议对园林工程专业在专业生态位上进行调整,以教育主体自身的内在资源做为基础,采用专业生态位的扩展、压缩和位移等来避免不同教育主体在园林工程专业生态位上的重叠,使之能在主动的毕业生、招生竞争就业市场的培养质量和竞争的竞争中。

3、园林工程专业建设上知识要求的“遗传”和“变异”

通常是以三种价值取向来进行专业建设的课程体系设置的。第一种是以知识本位的取向,这种取向的基础是教育的内适性质量,根据知识学习的内在逻辑关系,为一个阶段的学习和满足下阶段的学习有更高充分的程度是它的本质;第二种是以社会本位的取向,这种取向的基础是教育的外适性质量,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是它的本质;第三种是学生本位的取向,这种取向的基础是学生的个适性质量,通过教育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它的本质。由于在专业属性上园林工程包括了制作设计、植物栽培与经营和工程施工,在知识结构上这三个几乎是完全不同的领域,所以以某个领域的系统知识来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是不完善的。建议在园林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上,要把三个学科的构成形式和内容作适当的变异,传承这三个学科自身固有的知识内核,并以教育主体自身的内在支撑专业生存发展的内在资源为依托,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找在园林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上的有效融合。另外,应积极参照园林工程专业建设上的环境分析所揭示的园林工程行业中各细分行业的变化特点、趋势,适当的对专业建设上的知识要求进行“变异”,使专业建设中的能力培养、知识结构等能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的动态要求。

4、结论和建议

专业建设、专业设置的逻辑起点是社会和教育之间的依靠和服务所形成的镶嵌多维关系,教育生态学为这种镶嵌多维关系的分析提供了分析视角和理论支撑。根据生态学研究教育的视角和方法,以园林工程专业的建设为对象,从这个专业建设上的专业生态位、环境分析、遗传和变异的三个维度上,分别在实证的基础上对四川省的园林工程专业的建设进行了分析。为此建议产业结构的变化和特征在进行专业建设时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依据,根据产业结构变化的跟踪来进行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预判和调整,是园林工程专业建设中应该考虑的一个问题,更是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其他专业的建设上应积极关注的。另外,可以通过专业生态位的视角,避免在专业生态位上出现重叠的趋势;通过遗传和变异的分析视角,从学校自身的特点来建立相应形成有效信息教育区的教育模式的课程结构,使不同的学校在这个专业的建设上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参考文献:

[1]吴桂昌,黄德斌,何衍平,论园林工程技术管理与境外设计落地,中国园林,2010年7期。

篇7

关键词:林业工程;树木养护;管理技术

林业工程研究,主要是对树木的种植以及采伐使用过程中的综合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强化对播种环节的土地利用情况,以及对自然环境方面的影响因素的规划和设计,完善对种植环节的流程体系的建设,实现其科学合理的发展。通过对种植基地的整改工作,改善了培养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但是由于养护工作方面的纰漏,导致很容易引发树木死亡的情况,由于后期养护工作缺乏严谨的技术支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林业系统的良性发展,阻碍了树木种植工作的开展。

一、林业工程发展现状

林业工程主要针对树木的培育种植及采伐使用进行综合研究,对播种环节中的土壤情况和自然环境影响做出设计规划,完善种植流程,使其更科学合理,同时涉及到环境、农学等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现阶段我国森林工程发展平稳,在经济和环境促进中同时取得了进步,通过对种植基地的整改,前期培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在后期养护与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实质性问题,造成树木在生长阶段因缺水或遭受病虫害侵蚀出现死亡情况。后期养护中缺少先进技术的使用,管理体系也相对落后,这些因素阻碍了林业工程的发展,不利于树木种植工作的开展。在管理和养护中加强技术创新与应用,是提高林业生产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树木养护的具体技术方法

1、控制土壤含水

树木正常生长对水分的需求是有科学定量的,土壤中含水量过高会造成部分根系腐烂,严重还会出现死亡现象,同时若种植基地缺少水分,根系在土壤中不能吸收得到养料就会消耗自体的水分营养物质从而维持生命,这期间树木生长处于静止状态,自身的养料消耗尽时同样会死亡,因此,养护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保持水分平衡。土壤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营养元素,植物在吸收水分同时可将这部分养料吸收,在对土壤含水量进行取样调查时,需要对其营养物质含量进行化验,并结合数据计算出科学比例的水分含量。树木各生长时期对水分的需求量不同,大规模自然降雨后土壤长时间处于饱和状态,树木在这种多水的环境下可以通过自身调节加快光合作用,蒸发掉一部分水分。但同时也受温度影响,降雨后的气温偏低,此时养护人员要积极做好排水工作。持续高温天气土壤较为干燥,缺少水分森林内部环境温度急剧升高容易出现树木灼伤造成的死亡,种植人员应根据温度湿度的变化适时进行人工灌溉,使土壤维持在一个适合树木自然生长的状态。

2、掌握肥料供给

园林管理过程中,对于大型乔木,其对肥料的要求较为特殊。在其生长的过程中,根系发展不够,往往从固定区域内进行肥料的吸收,因此需要对肥料的供给进行全面的掌握和控制,根据不同类型的林木所需施肥的时间和多少来进行管理作业。与此同时,在施肥的过程中,需要着重有机肥料的施加,避免单一品种肥料的长期使用。在使用有机肥料进行施肥前,需要对有机肥料进行较为充分的腐熟处理,从而使得肥料的肥力得到提高。同时,施肥在白天较为适宜,避免阴雨天气对肥料的浓度和施肥区域造成影响。施肥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肥料触及叶片,造成叶片的烧伤。在园林的管理过程中,肥料的施用也要注意参观和美观的需要,经过充分腐熟后的肥料需要进行填埋处理,公园或者林园开放的时间,要避免一些异味肥料的施用。同样,在施肥过程中,要注意也可以将营养液直接注射到树干内部,以满足树干对营养的需求,需要注意的是,在注射营养液时,要注意对钻孔进行及时消毒。

3、杂草处理

在园林树木的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对土壤的整改和处理。使用中耕是有效疏松土壤表面板结的有效做法,其能够促进土壤的通透性,并且提高土壤的温度,使得肥料得以更为快速的分解。根据园林的参观游客较多和城市中人流量大的特点,土壤很容易僵化和板结。根据不同树木的树龄,其对土壤的松动程度要求也有所差异,因此要结合施肥情况具体处理。同时,在植物生长较为旺盛的季节,要注意对及时其进行杂草的清除和整治,避免杂草等与树木进行营养的争抢,从而保证树木健康茁壮的成长。对于杂草的清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还能够预防病虫害传播,杂草在生长过程中,能够成为病虫害传播和滋生的介质,使得病虫害大量发生。在处理杂草的过程中,要注意提早进行,并且清理彻底,避免杂草在经夏后,大量滋生情况。同时,在清除杂草的过程中,尽量使用人工进行拔除或者使用锄头和铲子等铲除,避免使用化学药剂进行清理。

4、病虫害的有效防治

在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要进行科学性和针对性的治理。由于园林管理的特殊性,因此在进行病虫害的防治时,应避免大量使用农药或者化学药剂进行防治。这就要求我们使用生物手段,合理引进病虫害的天敌,并且有意经营病虫害天敌的生长环境,从而有效对病虫害的数量进行控制。同时,在防治过程中,还要注意运用综合手段对病虫害进行防治。运用物理手段,对病虫进行诱杀和清除。如必须使用药物进行防治的情况下,也需要注意农药的使用浓度,避免药剂对病虫害天敌的危害,尽量减少农药防治的次数。

三、建立保护体系,促进生态园林发展

园林树木与农作物、乡村林木有着不少共同点和内在联系,但又有很大的差异。城市树木是园林病虫害的载体,而城市是人造的环境,与农业、林业的自然环境相比较起了质的变化。如气温偏高、相对湿度下降、土壤结构复杂;城市产生的废气、废水、废物,污染城市的大气、水源及土壤,生态环境恶化;城市规模大,建筑密度大,阻碍大气的流通和交换,容易产生热岛效应,这样的环境必然会影响园林植物种群的分布和生长,相应的也会影响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根据城市大环境的特点,利用植物群落内部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工植物群落,使它们互相促进、相互制约、共同繁衍,形成稳定的生态环境,控制灾害性病虫害的发生。建立生态健全、稳定的园林植物群落,即生B园林体系,有利于病虫害的防治,能够实现不用药或少用药的有效控制。当病虫害超出控制允许标准范围时,又要及时用药防治予以遏制。

小结:在园林树木生长的过程中,由于其具有特殊的观赏和维持自然生态平衡的作用,在养护和管理过程中与单纯的经济获利类树木有所不同。在养护过程中,注意根据其生长的特殊性质,调整林木生长的状态,从而使得林木能够在生长过程中呈现出健康的生存状态。对于园林水分和施肥情况也要根据不同的林木情况区别处理,建立水分供给设备,从而实现水分的及时供给。同时,还要通过中耕措施等避免土壤出现板结和僵化的情况,避免在病虫害的防治中使用农药制剂,导致其对参观园林的人员造成健康影响。

参考文献:

[1] 陆英权. 解析林业工程中林政资源管理的创新[C]// 软科学论坛――工程管理与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 2015.

[2] 许新桥, 刘俊祥. 腐植酸营养制剂在树木移栽、养护上的应用[J]. 腐植酸, 2012(6):5-8.

[3] 刘华. 林业苗木育苗管理技术的应用分析[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3(16).

篇8

【关键词】林业生态工程;档案管理;计算机网络;应用

林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做好林业工作,加快林业健康有序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保证。

当前,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是我国整体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档案工作又是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与质量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应该说,提高林业档案工作的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满足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需要,已成为林业档案管理人员的共识。

一、林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原则

1.开放和利用为中心。在档案信息资源中,除去关系国家安全及个人隐私的内容,大部分是可以开放和利用的。因此,在林业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特别是在相关软件的开发中,要围绕开放和利用来设计。

2.抓住重点、阶段性推进。林业档案信息化建设要经过起步、试运行、成熟、全面应用等发展阶段。现阶段,工作重点应放在林业档案信息的有序整理、林业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林业档案信息网络建设、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档案信息化人才培养以及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的制定等方面。

3.以基础工作带动数据库建设。档案信息化特别是档案信息库的建立,要依靠基础工作才能实现。夯实基础工作,建立和完善数据库,这是林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二、目前我国林业生态工程档案工作发展的现状

林业生态工程档案是林业生态工程勘察、规划、育种、造林、抚育、保护及项目验收全过程的真实记录和客观反映。因受工程管理特点的影响,林业生态工程的档案实体呈现出典型的分散性管理状态。

1.工程档案实体管理的分散性

森林生长的地域性及工程实施的分散性,决定了作为工程真实记录和客观反映的档案材料不可能像一般土木建筑工程档案一样作为一个整体集中保管,而是处于一种分散管理的状态。一个林业生态工程项目的启动、运作及验收涉及诸多省、市、区及其属下的县、乡,档案材料也相应分散保管在项目所涉的省、市、区。

2.工程档案利用的成套性

森林生长的周期很长,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就是近年来培育的速生丰产林至少也需要数年的时间才能成材。为了研究分析森林资源的演替及变化规律,进行有效的科学决策,制定科学的经营方针,编制生产方案,常常需要依据一个项目甚至几个项目中一个周期或几个周期完整、系统的档案材料。

由于生态工程项目的档案材料分散保管在项目所涉及的省、市、区的各级林业部门,利用者要想完整、系统地检索某一工程的档案材料就需要到工程所涉及的各个地区查找。

三、林业生态工程档案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及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为林业生态工程管理中颈瓶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异地查询、共享工程档案信息资源已不再是梦想。将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用于林业生态工程档案管理工作中,实际上是通过计算机网络的建立与运行,突破档案信息资源所有者的局限,原本孤立的档案信息因此构成网络而实现集成调用,让有限的资源为更多的用户所利用,使分散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单位的林业生态工程的档案信息如同存储在一个库里一样查用方便。

1.制定规划

林业生态工程档案网络化管理的实现是一个涉及面广,具有综合性、长期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不是仅仅通过计算机网卡和电缆线将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计算机连接起来就能实现的。因此,在此项工作运作之前,国家林业局主管部门须组织由档案管理人员、计算机管理人员及工程管理人员组成的专家调研小组对林业生态工程档案实体的管理状况进行调研,并依据(国家信息建设规划)、《林业2010年的远景目标规划)和《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等有关规划,制定(林业生态工程档案管理上网规划)及实施细则,用以指导工程档案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工作的开展,避免因网络建设的盲目性而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力求用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使之沿着规范化、健康化的轨道发展。

在编制《林业生态工程档案管理上网规划》时要充分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网络的接轨问题。档案信息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取决于档案信息网络的覆盖面,因此,在制定上网规划时要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充分考虑工程档案网络与相应网络的接轨问题;二是依据(林业生态工程档案管理上网规划》确定近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分阶段实施;三是在制定上网规划时要在硬件的配备、软件的开发、管理系统的分工与合作、人才的培训等方面提出要求。

2.开发网络应用软件及数据库系统

档案计算机管理网络化的实现,除了必要的硬件设备作保证外,还需要有一套功能齐备、操作简便、兼容性强的网络软件及科学适用的数据库系统,开发工作就显得尤为迫切。在进行软件的开发过程中,编程人员要与档案人员紧密配合,力求使开发出来的软件系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档案管理及档案开发利用的需要并具有最大限度的兼容性、安全性、扩展性和实用性,并做好软件开发后的后期服务工作,使计算机网络软件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计算机的应用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

3.建立数据库

通过档案数据的采集和准备,将不同的信息变为可统一调配和使用的数据资源。如果只注意网络硬件建设和网络软件的开发,却忽视了丰富库藏,积累档案数据量,就难以真正发挥出网络技术的优越性,网络的实现就会成为一纸空谈。

4.培训人员

档案计算机管理网络化的实现,要求所配档案人员不仅要精通档案管理知识,而且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等现代化管理设备的操作技能。因此,项目所涉及各省林业主管部门要根据(林业生态工程档案管理上网规划》,结合本地区项目档案工作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分期、分批地对档案人员进行培训,使档案工作人员逐步掌握这一现代化的信息处理工具,跟上时展的步伐,满足林业生态工程档案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的需要。

篇9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 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为市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的培养理念,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人才日益满足实际岗位能力的要求,从而呈现出居高而稳定的就业率。21世纪,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对这一难题的解决,风景园林将起着特殊的作用。我国未来对具有综合素质的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很大的,专业前景十分广阔。园林行业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对高职院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是机遇也是挑战。高职高专院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就必须结合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及学生兴趣构建合理的、有特色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

一、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制度和教学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善的高职高专类教育体制,而在现行的招生制度指导下,筛选出的进入职业技术院校学习的学生大多是文化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他们往往在开学之前根本不知道园林是什么, 将来干什么,更不了解自己有没有园林方面的特长。

(二)教学内容急需调整

尽管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已大量普及,但仍有一部分课程没有面对职业教育的教材, 只能采用本科院校具有较高理论性的教材代替, 这显然不能满足基本的教学需求。因此,真正高质量的高职高专类规划教材亟待出现。

(三)教师队伍实践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现有的职教结构普遍是一个“金字塔”式的, 一些既有实践经验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的教师在高职院校里为数不多,而那些忙于校外工程,没有时间备课、提高自我及教学认真而无现场实践经验的教师相对较多,这种教师结构亟待调整。

(四)学生观念落后

长期接受应试教育的学生人文素质较差, 知识面较窄, 对事物的理解也较狭隘,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创造性。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普遍认为专业学习偏重于园林设计, 而忽视园林工程与施工技能, 以及相关的标准及规范、园林经济知识和现行法规等多项内容。当今园林市场需要的不仅仅是一流的设计人员, 更需要懂技术、懂工程管理的园林专业技能人才。此外,高职院校的学生竞争意识不强,不能正确评估自己,总感觉自己不如本科生。这便迫切要求职业院校的教育尽快引导学生转变观念,增强竞争意识。

二、课程体系建设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科涉及到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科学,具有相当的综合性和边缘性,这就要求课程设置的多样化和完整性。要培养园林专业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就必须根据现代园林特点和当今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以应用能力为中心,模块式的课程体系,即公共课、专业理论课、技能实训课和选修课四大模块。

(一)公共课和专业理论课

公共课和专业理论课应立足于为技能教学服务,以实际应用为目的,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不要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些课程可以进行适当的取舍和整合。比如:将《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土壤学》等课程整合成《植物生长环境》。把《园林建筑设计与施工》、《园林工程》和《园林施工组织管理》等课程进行适当的加强。

(二)技能实训课

把实践教学列入教学计划并建立实训课课程体系,且要求实训教学占到教学总学时数的60%左右。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需要,分学期分环节明确技能实训教学项目,学生由易到难地接受技能训练,训练内容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可自编和选编专门的实训教材。

(三)选修课

设置选修课的主要目的是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他们的创造力。可以开设《摄影技术》《园林美学》《盆景制作》《演讲与口才》《市场营销》等课程供学生选修。

三、教学反思与改进

(一)转变教学思路

园林行业的发展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拓宽专业口径, 培养多层次的人才将成为我们教学目标的一部分。除专业能力外, 计算机应用能力、公关能力、与人协作能力等也成为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标准。教学思路应从以前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强调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让学生用自己的感觉去思考,去认识事物,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应突出技能性

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讨论、案例分析、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技能训练,让学生接触实际,提高实践能力。例如,在《植物学》、《园林树木》等课程教学中,经常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带领学生到现场进行观察,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实训指导与管理, 注重检查与验收。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应体现现代化

利用现代化手段教学不仅让学生获取最新的知识,还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信息量大而且具体生动的教学信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给学生呈现大量的园林工程建设图片,可将空间移位,将丰富多彩的园林工程案例搬到屏幕上,使学生感受到情景教学。

(四)改革考核内容与考核方法

以前,很多课程理论考试全部以笔试考核为主,学生机械记忆一些知识点,往往可以考出较高的成绩,很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现象,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没有体现和得到提高,以学生能力目标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应把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考核的中心内容。

参考文献:

[1]杨建刚.人工神经网络实用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2]段晓鹃.初探园林职业技术教育[J].教育科学.2009;

[3]王颖、巩如英等.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太原科技.2009年第3期;

篇10

关键词: 营造林;作业设计;森林体系;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林业作业设计的理论基础

1.1 林业作业设计在森林经理技术体系中的地位

森林经理是以森林资源为核心的森林经营管理技术体系, 主要包括: 森林资源调查、森林经营决策、森林经营监测与调控、森林经营效果评估等。森林经营决策是利用森林资源调查成果进行的宏观战略决策, 是针对林业工程项目编制的总体规划或总体设计而进行的区域宏观决策。

1.2 林业作业设计的类型划分

根据林业生产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对象, 可将林业作业设计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在森林培育阶段, 林业作业设计包括营造林、封山育林、中幼林抚育、经济林园艺作业设计及林业场地施工设计, 由于森林状况和培育方式不同, 近年来又出现了低产低效林改造作业设计和近自然经营作业设计。

2 作业设计在林业建设中的作用

2.1是林业工程施工的主要依据

林业作业设计是在林业工程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 是施工作业的依据。任何林业工程的作业设计都是将年度建设任务、技术措施和建设资金落实到具体的工程项目上, 使施工作业做到有据可依。

2.2 是工程监理和检查验收的依据

林业工程建设单位按作业设计施工, 在施工过程中, 工程监理单位按施工设计开展监理, 施工结束, 林业工程建设单位按作业设计进行自检自查, 工程监测部门再按作业设计检查验收。

2.3 是工程综合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业作业设计是林业工程综合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业工程综合评估包括建设任务、资金使用、工程质量、技术进步、工程效益等方面内容。诸多评估内容均以工程施工作业设计和监测结果为据, 形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工程建设综合评估结论。 其中作业设计是工程评估最基础的依据之一。

2.4 是建立工程技术档案的原始资料

建立工程技术档案是林业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林业作业设计是工程技术档案中的原始资料, 是工程技术档案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包括林业工程建设的整个生产周期。

3 营造林作业设计的基本要求

项目建设单位必须聘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

作业设计要符合总体设计确定的工程建设范围、建设对象、设计内容、年度计划、技术标准及相关规程和管理规定。

作业设计要充分体现造林高标准、高质量的指导思想, 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科学营林的原则, 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科研成果。

各项技术设计、施工作业顺序、时间、劳动安排、资金概算、保障措施等要求科学合理。

小班调查、统计。要根据操作细则, 将年度建设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进行详细的小班区划调查和现场设计。

技术设计。在小班调查和现场初略设计的基础上, 编制符合当年造林地块特征的造林类型表、立地类型表、封山育林措施类型表和单位投资模型表。

设计预算一般不突破总体设计确定的单位指标,不突破总体设计的资金概算标准, 应说明资金投资渠道, 获得上级部门的批准。

作业设计说明书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层次清楚、文字简炼, 设计采用的技术经济指标、标准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4 营造林作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严重的形式主义问题

目前有很大一部分营造林作业设计达不到指导施工的要求。由于过分强调标准化, 导致严重的形式主义,设计文本雷同, 内容和形式没有创意, 而且体现不出区域特点和造林树种的特性。另一方面,设计说明书存在两种极端倾向, 要么很草率, 仅片言只语, 丢三落四, 抓不住设计要点, 逻辑关系混乱, 设计意图不明确; 要么堆砌了一大堆空话、废话、套话, 故弄玄虚,最后成为内容空洞的花架子文章,对实际因造林作业设计起不到积极作用。

4.2技术问题

部分小班区划有误。 在地形地物不明显的地段, 小班区划界限不明确, 往往造成小班移位, 造林地与作业设计不符。

部分小班造林建设期限不明, 很难确定造林具体完成时间;

投资预算只有结果, 没有构成、依据和计算过程, 其经济指标差异过大;

部分封山育林设计的补植株数已相当于人工造林, 没有结合小班现有母树、幼树幼苗、灌木株(丛)数及封育的目的等进行设计。

4.3 作业设计依据的基础资料不详细

基础资料是作业设计最重要的依据, 基础资料的调查、收集是作业设计中最重要的环节。但是有些作业设计, 小班现场调查基础资料不详细, 如施工区概况模糊不清导致造林小班区划粗放,有的甚至没有进行实地调查;普遍存在小班立地因子记载不详细, 如土壤情况、山地小气候类型等; 现场设计记载不详尽, 如树种选择、混交方式等;设计采用的基础资料不统一, 有的缺少文字说明,调查表格不全, 文字、图、表数据不相符。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作业设计的施工指导价值。

4.4作业设计图停留在示意图水平上

营造林作业设计图始终达不到施工图的要求,仍停留在示意图的水平上。 大多数作业设计图的比例尺过小, 不符合用图规定, 导致造林小班内应该调绘的非造林地块和混交地块的位置无法标出。 附在设计图上的小班注记表过于简单, 特别是小班因子注记和技术设计注记简单, 依据造林设计图在现地无法指导施工, 没有可操作性。

5 改进措施

5.1 加强监管, 确保设计质量

林业重大工程的管理部门要根据设计方的要求, 加强对作业设计的监督管理。 主要方法有:

实施单位按项目要求必须聘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作业设计;

参加设计的人员要认真学习有关政策及技术规定, 熟练掌握设计方法, 吃透技术要点, 严格按照技术要求搞好作业设计;

设计人员必须要到现场进行调查;

实行设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 实行“谁设计, 谁签字, 谁负责”的制度。

5.2 改进营造林技术设计

营造林作业设计的核心问题是造林、营林技术设计。所以要制定出符合年度造林区域立地环境的立地类型表、选择适生树种, 规划好适应树种生态习性的造林典型设计, 如造林密度、混交方式、整地方式和经营措施, 同时安排好造林区配套设施建设, 如病虫害防治、林区道路和生物防火带建设。

5.3 提高文本编写质量

作业设计文本编写, 首先要对内外业调查设计材料分类整理汇总, 做到每个小班材料齐全, 图、表、卡一致;

在对基础资料、设计资料进行仔细分析与整理的基础上, 分清主次, 突出作业设计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描述详细。项目区概况部分应对工程规划总任务、实施以来的计划完成情况、实施效果、成功的经验等作简要阐明, 立地类型、造林类型要具体,技术措施、保障措施要有特点, 要突出树种选择、苗木质量、运用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等, 投资概算符合实际;

作业设计说明书文本形式要规范, 重点突出、层次清楚、文字简炼, 使施工作业者能看明白。

5.4 作业设计图应增加的内容

重点改进小班营造林设计图, 设计图的图例规范, 比例尺适当, 标注的内容完整清楚, 方便指导施工。

在设计图上标示出混交地块、示范样板地块、封山育林标志、补植补造地块、防火隔离带、小班扣除地类等图示。

在图廓下方附小班注记表, 主要内容有人工造林和模拟飞播造林包括乡村名、林班、小班、小班面积、经营面积、造林树种、整地规格、造林密度(株行距)、苗木质量(地径、苗高)、混交比、地理坐标等;封山育林包括乡村名、林班、小班、小班面积、经营面积、地类、封育措施类型、封育方式、封育年限、补植补造面积、树种、整地规格、造林密度(株行距)、苗木质量(地径、苗高)、地理坐标等。

参考文献

[1] 查贵生我省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项目作业设计存在问题与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 2003, 28(4): 46- 491

[2] 景宏玉, 王志武 我省成林抚育和低产林改造中作业设计存在问题和几点建议[J] 1 山西林业科技, 1986( 2):32- 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