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4-02-01 18:09: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 宣传不到位
目前,庄浪县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积极引导和宣传工作,但部分农民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是很了解,部分农民甚至不知道《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是由于认识不够,导致其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体成员由于教育水平的局限,所以对合作社也没有清楚地认识,导致一部分农民认为合作社可以依靠国家贷款,还有一些合作社法人将其作为自己的发展实体,设置一些入社的壁垒,从而阻碍了农民加入合作社,也误导了人们的认识。
1.2 内部管理不够规范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中存在着文化程度低,专业知识缺乏,对市场发展前景了解不足的现象,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工商登记,制定了章程,但董事会、监事会流于形式,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日常运作和管理不规范。合作社的财务没有做到透明公开,使得农民对生产经营成本没有很好地把握。合作社的管理存在不规范的问题,合作社内部没有明确的分工,生产、销售咨询等职责不明确,并且对社员的约束不及时,管理不规范。合作社利益机制不健全,农民虽然身处一个组织,但是并没有形成合同关系,社员仅仅供应合作社的生产,因此无法有效地提高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很多社员的个人利益主义比较严重,只愿意共享经济利益,而不愿意一起承担风险。
1.3 资金不足
庄浪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也是一个财政穷县,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由于资金不足因素,限制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大力发展。加之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不健全,账目不规范,合作社的真实发展情况不能真实地反映出来,在融资的时候难以评定其信用,所以导致其融资比较困难;不仅如此,合作社在融资的时候没有明确的主体,运作不规范,所以在承担经济风险方面的能力较弱,融资机构对其分散管理的形式的信心不足,从而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1.4 人才匮乏
庄浪县虽然在农民专业技术培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务工人员外出,常年留守人员以中老年为主,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比较少,在特色产业经营以及市场营销方面没有专业的知识,进一步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
2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措施
2.1 加强宣传培训
为了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必须通过媒介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使农民真正了解合作社的概念和意义,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从而为合作社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与农牧、财政以及税务等相关部门的合作,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将各种资源整合在一起,为农民提供长期的专业技术的培训。
2.2 健全管理制度
健全的管理机制是促进合作社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为了促进合作社的发展必须建立健全运行职责、出资管理、产权归属、生产管理、财务管理、利益关系的内部制度,扩大合作社各方面的透明度,使社员充分了解合作社的发展与收益状况,保证其知情权、决策权以及参与权。通过建立健全各项内部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合作社规范运作。
2.3 提供保障措施
积极争取政府出台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相配套的包括财政、税收、信贷、产业等方面的支持、促进政策,进一步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将双联贷款、精准扶贫贷款向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方面倾斜。加大对合作社的财政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奖补的导向作用。鼓励农村土地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和种植大户转移。通过政策引导扶持,促进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平稳运营,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篇2
办好合作社有利于农产品流通和质量建设
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
城镇化的成败在于农民出路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先走出认识误区
务实求真:河北宽城
合作社发展形成自身鲜明特色
供销社成为合作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社有企业的品牌文化之路
“诚”字当头的苏果战略
擅打绿色概念的寒地黑土
品牌文化是否等同于企业文化
现代企业怎样建设一种个性化的品牌文化
浙江省供销合作社农产品批发(农贸)市场建设调研
坚持立社之本强化为农服务——湖北省荆门市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调查与思考
合作社成就沙棘产业三效共赢——内蒙古敖汉旗蒙鑫沙棘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调研
把牢服务根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开发“城市矿产”打造千亿产业
加强供销合作社企业统计工作刻不容缓
文化建设助力供销合作社跨越发展
浙江省供销合作社努力构建有凝聚力、有竞争力的组织体系
供销合作社可成为土地流转新的带动力量
见招拆招破“涨价潮”
我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对推动农村改革发挥积极作用
新闻速览
理性应对粮食价格波动
农业生产过度追求规模化、资本化的陷阱与反思
农产品出口企业亟待加快转型升级
亟须加强对农产品流通监管体系建设
供销合作社: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
安徽桐城:农资企业做活土地流转新文章
重庆黔江:土地入股合作生财
关于河北省辛集市民祥粮棉专业合作社的调查
湖南安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引领土地流转的调查
用合作文化改变农民和乡村——记江苏农信专业合作联社理事长杨远
专业合作社为传统手工艺品传承牵红线——陕西华县采访纪行
无公害产品的认定和申报
动态
把特产锻造成品牌
合作社让布艺刺绣出国门
拥有品牌才能成为市场中的强者
国务院出新规鼓励农民参保
推行“新农保”意义堪比取消农业税
理性看待消费品价格上涨
新闻速览
供销合作社制度的创新思路
合作社品牌建设调查
政府搭台品牌唱戏
让品牌唤醒合作社沉睡资本
因物制宜挖掘产品闪光点
打造品牌要学会营销
细分市场谋王道科技养殖成品牌
品牌调查报告一: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厘清品牌建设中的成本与收益专访报告执笔人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史冰清
品牌调查报告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品牌培育之路——全国供销合作社开展“千社千品”富农工程品牌化建设报告
动态
拿下乐购在京直采第一单的合作社
走联合发展之路——访北京卓越果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卓延伟
篇3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收益分配;合适度;评价分析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收益分配合适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分配决策程序
完善盈余分配决策程序,除了改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投资结构,消除大户对于盈余分配程序的影响外,还应注意健全成员的权利机制。由于相当部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机构设置和民主管理方面流于形式,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机制也影响着收益分配决策程序。决策程序可以从分配制度建设、理事会构成、盈余分配方案决定的民主程度、监事会的监督状况、理事会和监事会成员产生方式以及盈余分配实施等方面进行考量。
(二)分配执行过程
盈余分配的执行,是指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盈余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章程的规定分配给成员的行为。这一过程中需要理事严格遵守法律和章程的规定来进行盈余分配,在规范盈余分配程序的同时加大盈余分配过程中监事和成员的参与监督权。其用程序规范化、社员参与监督权、入股人数占社员的比例、股东分红占总收益的比例、二次返利占总收益的比例等指标来评价。
(三)分配效果
分配效果主要体现在实施收益分配后,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流、利益主体、文化建设及社员忠诚度等的影响,可以用对利益主体的影响、组织成员和谐度、工作积极性、资金流畅通性、社员继续投资意愿等指标来考察。
根据对合作社收益分配全过程的分析,本文对合作社收益分配合适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中,理事会构成的合理性依据农民社员的多少来考核;盈余分配方案决定的民主程度由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或理事长掌握决定权来判定;理事会和监事会成员产生方式由社员、股东或理事长掌握决定权来判定。
二、样本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的样本数据来源于2013年8月及2014年3月对河北省肃宁县发展运行良好的6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结果。本次调研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发放问卷66份,收回有效问卷47家。
三、评价分析
本文在数据分析之前,首先对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 适用性检验,其中KMO值为0.863大于0.8,Bartlett统计值显著异于0,因此适合进一步做因子分析。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收益分配合适度评价模型构建
1. 确定公共因子 利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提取了3个能代表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分配合适度的大部分因素的公因子,特征值均大于1,方差累计贡献率达到74.601%。
2. 命名公因子并标准化成分矩阵 首先,采用最大方差法将各因子正交旋转建立因子载荷矩阵,将发现的决策程序中有显著差异的d2指标剔除。其次,对剔除指标的数据进行第二次因子分析,提取3个公共因子D1,D2,D3,分别代表执行过程、决策程序和分配效果。再次,将各因子成分标准化处理后作为权重构建模型来计算3个因子的得分,由于篇幅原因,此处只列出标准化处理后的成分矩阵见表3。
将解释方差百分比标准化处理后作为权重构建模型来计算农民专业合作社收入分配合适度的得分,标准化处理后的方差百分比记为矩阵I,I=(0.435,0.343,0.222),表3记为矩阵DW,指标d1-d14的标准化数据记为矩阵d,主成份D1,D2,D3记为矩阵Di,农民专业合作社收入分配合适度记为D,则构建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收入分配合适度运算模型。
D=I・Di(1)
DC=d・DW(2)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收入分配合适度评价结果
运用模型计算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收入分配合适度的前十名如表2所示。
通过以上结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收入分配合适度分析如下:因本文选择样本的收入分配执行过程类似,所以即使执行过程成分的权重较大也并没有对收入分配合适度的最终得分产生明显影响。一些规模较小的合作社收入分配决策程序不够完善,导致整体样本的该指标差别较大。另外,成立时间较久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具备相对完善的体制,其收入分配合适度也会较高。
篇4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国务院原副总理回良玉曾指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党领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整体素质、推进现在农业建设的有效组织形式"。[1]自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的实施以来,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法律地位,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的辅助支持政策,使得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到2010年底,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达到35多万家。但是,由于我国农业发展滞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人民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了解不深,导致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
1、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历来,我国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力度相比其他产业有一定的差距,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之初,地方政府不管在政策还是资金方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视程度都不够,这就导致一些地方有条件发展合作社,却因资金缺乏或者政府政策不支持而滞后。
2、经营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不健全。存在为数不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是注重建立却轻视管理,内部经营管理和运行机制不规范。很多合作社有规章制度,有办公场所,但是只是一种形式,形同虚设;还存在一部分只是为了实现政府的组建指标而仓促建立的。很多地方政府不同部门针对同一个方面的制度存在明显差异,制度混乱,使得农民不知该听从哪个。
3、专业人员的缺乏。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上存在着人才的"三少",即合作社中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优秀人才少之又少;政府相关指导部门中懂法律、懂政策、会监管的指导人员少;理论深厚、善于把国际先进经验和我国特殊国情融会贯通、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的科研人员少。
4、合作内容层面低。与发达国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自身向着农产品加工领域延伸,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纵向一体化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向比较,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层次还很低,仍停留在初级产品的生产流通领域。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目前主要起中介和联结作用,其本身并没有设计农产品的加工、延长农业产业的链条和实现农产品价值的增加。[2]
5、金融机构服务滞后。当前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问题非常严峻,合作社资金主要来自合作社成员的资金。目前农村的金融现状如下:一是支持农村经济方面的金融力度不够。农业银行主要负责粮棉的收购贷款,在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的方面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徽;二是金融机构"嫌贫爱富"。大部分农民贷款金额较小,这就导致银行交易成本相对较高,而且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民的还贷能力存在一定的质疑。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新时期的发展思路
虽然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专业社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发展合作社是完善农村经济体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现实选择和必然要求。因此,为了新时期合作社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并结合合作社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宣传。加强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使农民充分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概念、合作社实施的意义以及将会带来的好处,以此来增强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同感和入社的积极性。
2、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章制度和经营管理制度。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出台,但这部法律的有关规定是原则性的,与现有的法律也有一些不一致的地方,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合作社法律法规,制定地方实施细则,因地制宜地推动合作社的发展。出了国家层面的立法,还要建立健全与合作社有关的组织章程、管理制度、风险调节机制相关的法律法规,将农民合作社的建立、发展和管理纳入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促进合作社的健康发展。[3]
3、加大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政支持。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实力不强,自我积累能力较弱,给予合作社资金支持就是直接扶持农民、农业、农村。国家非常重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支持,从2003年开始,中央就拨出专项资金并逐年增加。2003-2007年累计投入5.15亿元,2008年达到了3.3亿元。大多数的省(区、市)都在预算中安排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专项资金。据不完全统计,2004-2008年,各省的财政专项扶持资金达到了13亿元。接下来,要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资金持续化、制度化,并对资金的数额加以明确规定,制定完善的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制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资金真正用到应该用的地方。
4、加强人才培养和吸纳专业人才。各地应该制定相关的制度法规,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成员进行业务培训,使他们熟悉合作社有关的理论和相关政策,以便减少他们在经营管理决策方面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使农民更好的开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政府部门要制定一系列鼓励政策,鼓励大中院校学生和农业技术人员到合作社中任职,提高合作社的文化素质水平。
篇5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尧都区;求真务实
临汾市尧都区紧紧围绕产业富民战略,依托农村基层组织、龙头企业、能人大户等,引导和扶持了一大批技术服务型、产销一体型、生产流通型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全区经工商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达900多家,注册资金160余万元,资产总额12629余万元,社员人数20728人,带动农户41456户,合作社的服务内容,运行机制、建社规模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也存在着总量多,层次低,后劲不足等问题,离规范化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突出表现在:
数量多质量低。尧都区经工商注册的合作社数量932家,按管理运行规范化程度可分为三类。一是运行规范、作用发挥好的,占总数的10%。二是运行不规范的,占总数的60%。普遍表现为合作社章程不规范,或有章不循;登记不规范,有证无牌,或注册资金与实际出资不符等。三是只注册不运行的,占总数的30%。这些合作社无产业、无项目、无资金,有的只是一个“空壳”。
设立目的不正确。一些合作社发起人兴办合作社意在投机钻营、争取和享受扶持资金也;也有些人期待坐享其成,创立合作社后“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观望、坐等国家政策支持及有关部门项目的输血式扶持;部分企业或公司为了享受国家对合作社的优惠政策而转型,实际仍按企业的模式运营;乡镇为了完成政府下达的任务,在不考虑农户意愿的前提下组建了合作社,导致合作社有名无实。
合作关系不稳定 。一些群众只愿利益共享、不愿风险共担,个别成员只顾个人利益,有利则合、遇险则散,致使合作社组建不久就运作不下去,被迫解散;一部分合作社虽然在工商部门注册时设立了组织机构、明确了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但在具体运作过程中责、权、利不清,盈余分配不合理,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凝聚力下降。
组织化程度低 。目前,合作社的服务仅仅体现在统一社员种植和养殖,为社员提前、产中技术服务和市场信息等方面。然而,在统一农资供应、统一农产品销售等方面作用发挥不够,从事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类较少,增收空间很小。合作社亦无法解决困扰农民的“卖难”、“贷款难”、“信息技术难”等问题,合作社的成员从中获得的好处不多。
分配机制不完善。目前绝大部分合作社利益分配比较混乱,各部分所占比例及分配标准灵活多样,随意性很强;还有的合作社虽然建立了收入分配制度,但是并没有进行利润返还;尤其对国家和省市区扶持资金没有按照合作社财务核算要求划分到成员账户,合作社与其成员之间没有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年终盈余分配和利润返还几乎为零。
利益联系不紧密。许多合作社与农户间的关系是松散型的,在合作社整个生产营销产业链条中除收购环节之外几乎没有其他方面的合作关系。联结纽带比较脆弱,还没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
财务管理不规范。合作社理事长多数是农民,缺乏财务管理的概念和意识,所以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几乎是空白,多数合作社不记账、不编制会计报表、不设置成员账户。有的合作社只记收支流水账,有的合作社虽然有会计账,但没有按照财政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规定的会计科目记账。合作社的管理人员依旧用老办法结算收支,钱货两清就算了事,没有制作和保留原始凭证现象,无法起到会计应有的核算和监督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要在尊重社员意愿的前提下,依法加强指导和引导,逐步完善管理,规范运行机制。具体做法如下:
拓宽信贷支持。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信贷支持,金融部门除了在信用评定的基础上解决信用信贷外,应拓宽信贷门类,丰富信贷品种,开展生产设备抵押、土地流转使用权抵押、产业收益权抵押等贷款项目,充分解决合作社发展中的过程性资金不足。
健全财务制度。全面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切实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的各项制度,做到有章理事、依规办事。认真做好合作社财务收入管理、财务开支审批、财务预决算、财务公开等方面的制度建设,确保合作社的资金安全;认真做好合作社资产保管、资产台账登记、资产评估和资产经营等方面的制度建设,确保合作社的资产安全;认真做好合作社货币资金、采购、销售和投融资等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确保合作社会计信息的准确和经营效率的高效;认真做好合作社财产清查制度建设,定期对合作社的财产进行全面清查,及时发现和纠正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漏洞。
强化品牌建设。品牌就是效益,品牌就是生产力。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要积极申报和注册自己的产品商标,强化基地、产品认证,加快品牌建设,提高合作社产品的知名度。同时合作社要建立完善的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严格的监督检验制度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引领合作社农产品向无公害、绿色、有机方向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规范分配机制。首先要建立财务核算机制,要构建有效的风险调节机制和自我发展机制。按照章程规定或者社员大会决议从合作社盈余中提取公积金,用于弥补亏损和扩大再生产。其次,要形成合理的盈余分配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遵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有关规定,搞好年终盈余分配和利润返还,让成员从合作社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增强合作社凝聚力。
抓好示范带动。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强指导服务,着力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选择培育一批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质量安全优、民主管理好的示范合作社,进行重点扶持,促其健康发展,真正起到“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带动效应。
建立服务平台。政府部门要根据“程序合法、建设规范、运行健康、效果明显”的总体要求,加强指导服务,建立市场信息网络平台,各部门可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和政府相关资源,及时收集、整理、有关市场、产品、技术等信息,及时排解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更高更好地信息技术服务。
【参考文献】
[1]马丽.山西省农民合作社发展与对策研究.山西财经大学,2010.
篇6
关键词:理事长;胜任力;绩效;有序概率回归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4)05-0068-06
一、引言
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组织形式带头人,理事长的胜任力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良好胜任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家。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长期集中于组织本身,近年来才开始有研究关注合作社管理人员问题。例如,孙计东(2009)在其研究中提出了要加强合作社带头人的学习[1],计慧(2009)提出了人才是发展合作社的关键[2],杨灿君(2010)对合作社不同种类的组织者与成员之间的信任对合作社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3],鞠立瑜等(2012)对合作社社长的内部社会资源进行了分析[4]。对于合作社理事长胜任力也有所涉及。例如,刘文凯、胡同泽(2011)通过文献归纳和半结构访谈等方法制定了知识、能力、工作态度和意识四个维度,共15项特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模型[5]。霍丽丽(2011)通过文献归纳和行为事件访谈等方法归纳出公共服务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学习能力、民主参与能力、战略决策能力、市场导向、创新能力、成就导向、培养人才和个人表率等12项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的胜任力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带头人培训的建议[6]。郝松伟(2012)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协调沟通能力、决策能力、整合资源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知识完备、学习力、政策认知、责任感、敬业精神、民主精神、奉献精神、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等14条合作社带头人胜任力要素[7]。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胜任力的研究,虽然已经有了初步的进展,但仍有较多的缺陷,需要进一步探索:(1)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内外部的社会资源以及管理者的创业精神等要素较少考虑;(2)模型的构建主要依靠文献回顾和访谈等方法归纳总结出相关的特征因素,这些较多特征因素的提取相对主观,且内部多有相关性,这样就比较影响特征因素的区分,进而影响制定措施的效率;(3)对理事长胜任力与合作社绩效之间的关系缺乏研究,难以清晰地分辨特征因素之间的差别与重要性。因此,有效识别理事长的胜任力特征因素及其对合作社绩效的影响,进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胜任力的甄别、培养和开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胜任特征的度量
人类对于胜任力的研究,最远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对“好的战士”进行描述的“胜任轮廓图”(Competency Profiling)[8]。20世纪初,泰勒的科学管理则被认为是现代最早的胜任力研究,他通过对不同工作进行研究,寻找出对工人动作或体力产生的相应要求,而这种要求则被认为是胜任力的要求。McClelland于1973年提出了以“胜任力”为指标来克服传统人才甄选方法出现的人才与岗位和组织目标不匹配的问题,这被认为是最早对胜任力进行的系统研究[9]。1976年,McClelland《工作胜任力评测指南》的出版,标志着胜任力在实践中的应用。此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胜任力研究应用于实践工作,并对胜任力进行了不断的发展,并构建了多个胜任力模型。Spencer等人通过多年对胜任力的研究,提出了五个通用胜任力模型,其中,企业家的胜任力模型包括六个方面的特征:成就、思维和问题解决、个人成熟、影响力、指导和控制、体贴他人[10]。在此之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逐渐朝着特定领域的专用模型发展。我国于20世纪末引入胜任力的概念,国内的学者们利用胜任力模型的基本原理,对多个特殊行业或者特殊层级人员的胜任力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构建了相应的模型。
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组织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的胜任力特征既有一般企业管理者的特征[11],也有基于合作社特殊性形成的特征。本文利用德尔菲法对合作社理事长胜任力特征因素进行确定。笔者共选择了12位专家进行测试,其中,长期致力于合作社研究的学者、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合作社业务分管领导以及任职5年以上的省级以上示范合作社的理事长各4名。这12名专家被要求写出其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最重要的15种胜任力特征因素,笔者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搜集并反馈信息,通过4次交流,最终确定12项较为统一的因素。
确定的12项特征因素分别为:领导能力、人际能力、沟通能力、专业能力、规划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个人特质、人际特征、职业需求、管理技能、外部社会资本和企业家精神。在这些特征因素中,前10项都是作为一般企业管理者应当具备的较为综合的能力(杨湘怡,2007)[12],这些能力是对管理者概念、人际和技术技能的细化区分,其中也包含了同社员的联系。外部社会资本作为对外部社会资源的资本化认识,是衡量合作社理事长在该方面实力的重要指标。企业家精神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创新、冒险、创业、合作、执着、学习以及诚信等方面。对反映合作社理事长胜任力特征的12个指标,每一个下面设置2~5个问题,对每一个问题采用李克特五点度量表进行赋值,通过问题赋值的加总反映每个胜任特征变量的得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胜任特质变量的定义详见表1。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度量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经济组织,既具有互经济组织的特点,又是一种需要在市场中进行竞争的经济主体。因此,合作社绩效需要统筹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两方面进行度量。在经济绩效方面,主要采用业务增长情况、盈利能力情况两个指标来衡量;在社会绩效方面,主要采用社员满意度和社会效应两个指标来测量。由于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规范的统计数据和财务信息,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绩效进行度量。本文将反映合作社绩效的四个指标分别设置3个具体的问题,对每一个问题采用李克特五点度量表的方式进行赋值,通过问题赋值的加总反映每个绩效变量的得分。在得到结果后,将四个指标的得分加总,由低到高分为三个层级:总分低于9为第一层级,总分为9为第二层级,总分为10为第三层级,以此类推,直至总分15为第八层级。
(三)计量模型选择
由于衡量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的四类指标“业务增长情况”、“盈利能力情况”、“社员满意度”和“社会效应”都是分层级的有序变量(变量定义详见表2),它们与胜任力特征因素指标之间的关系不能用简单的回归进行估计。因此,本文采用Ordinal Probit Regression(有序概率回归)估计两者之间的关系。设回归方程为:
Yi=βXi+μi (i=1,2,・・・,n)(1)
(1)式中,Y为因变量,在本文中是衡量合作社绩效四个指标的层级;X是合作社理事长胜任力特征因素的集合;β为估计的参数向量;μ是随机误差项。Y作为一种分类层级,无法直接观测,且无法认为两个层级间的距离相等,但Y会落在m个序列当中的某一组。当Yi属于第j组时,则:
αj-1
(2)式中,α为常数的集合,α1=-∞,αm=+∞且α1
定义Zij,如果Yi落在第j组,则Zij=1;否则Zij=0。
P(Zij=1)=Φ(αj-βXi)-Φ(αj-1-βXi)(3)
对(3)式进行最大似然值估计(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or),即可求得参数的估计值。
(四)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是笔者2013年对参加重庆市农业委员会举办的三期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培训班的学员现场调查获得的。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9份,其中有效问卷157份,有效回收率为78.5%。问卷的信度系数(Cronbach’s Alpha)为0.936,结果是可以接受的。
三、实证结果及其解释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胜任特征的基本情况
从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十二种类的胜任力特征因素都受到了合作社理事长的普遍认可,每一种因素的得分值和满分的比值都是在3.5以上,也就是说,合作社理事长普遍认为这些因素都是出于“比较重要”的水平。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胜任特征的因子分析
相关分析表明,反映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胜任特征的12个因素之间或多或少都存在了一定的关联。如果直接依据这些相互关联的指标进行分析解释,容易造成结论模糊不清的情况,因此,需要对这些特征因素进行进一步提取。
通过KMO和Bartlett球体检验判断这些特征因素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通过检验,KMO值为0.928;Bartlett球体检验的值为1 223.712,其P值小于0.001。这两项都表明反映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胜任力的12个特征因素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
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这12个特征存在四个公共因子,并且四个公共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78.363%,这表示它们能够较为完整地反映原始数据所表达的信息。为理解公共因子的实际意义,采用最大旋转法(Varimax)对因子进行旋转,使每个因子上的负载尽量向着坐标轴靠近,统计结果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第一公共因子对12个特征因素中的9个因素都有较高负载(除了沟通能力、外部社会资本、企业家精神),而这9个因素是一般管理人员都需要具备的能力,因此,对该公共因子,将其命名为“通用管理胜任力”X1。第二公共因子只对沟通能力有较高负载,沟通能力本身也是管理者应当具备的能力之一,但因子分析的结果说明该公共因子与其他公共因子之间的相关度为0,因此该公共因子应当认为是合作社理事长与社员进行内部沟通时,相对于与其他管理者――员工沟通,需求不同的能力,将其命名为“特殊沟通能力”X2。第三公共因子只有对企业家精神因素具有较高负载,将其命名为“企业家精神”X3。第四公共因子只对外部社会资本有较高负载,将其命名为“外部社会资本”X4。相关分析表明,这些新生成的特征因素不仅方差解释度高(78%),而且相互之间两两正交,没有相关性。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与理事长胜任力特征因素的关系
由于本文将合作社绩效分为四个部分,最终将建立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胜任特征――绩效模型。这4个模型揭示了经过因子分析后得到的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胜任力的特征因子X1、X2、X3、X4同有序层次变量Y1、Y2、Y3、Y4之间的关系。四个模型都在1%的水平下显著性,卡方值分别为38.491、39.777、48.954以及68.707(见表5),这说明模型的拟合度较高。表5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列分别表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胜任力特征因子同合作社业务增长、盈利能力、成员满意度和社会效益回归系数的估计结果。实证分析说明如下:
篇7
农民合作社是农村发展产业化的一种产业组织形式,同时也是农村先进生产关系的一种实现形式,推动了农民的集体行动意识,整合了有限的农村社会服务资源。一个运作良好的农民合作社是维护农民根本利益、降低农民进入市场的交易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如大的农业跨国公司、农业龙头企业等市场领跑者和中坚力量正在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和要素加快发展。为了维护市场公平、公正,政府应在技术、资金、信息等多个方面给予处在弱势地位的农民合作社必要的支持,在另一方面,政府对合作社的扶持应该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理念,市场可以完成的,应该交给市场,只有对市场无法靠自身力量达到的公平和公正等方面的问题,才需要政府的介入。可见,政府在农民合作社发展过程中的角色是多重的、复杂的,涉及到市场、政府职能、农民合作社的角色等诸多问题,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政府应通过法律、法规手段来支持农民合作社的发展
在美国,合作社的概念是社员所有、社员自治、社员自主管理的企业,这种定位使得合作社受到各种优惠政策的支持。美国政府制定的“合作社销售法”、“农业营销协定法”、“农业公平交易法”等法案把政府对合作社的仓储、销售、技术援助等行为上升到了法律层次:美国农业合作社的税率水平不到普通企业的三成;美国国会通过的《卡帕一沃尔斯坦德法案》规定合作社的适当垄断可以免受法律的制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作社在资本、技术、销售等方面存在着先天的弱势,政府通过立法、政策等手段的介入势必为合作社健康有序地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有的观点认为,既然合作社的定位是“民办、民管、民受益”那么政府应该对合作社不闻不问。没有理由为合作社单独提供优惠的政策,这样会破坏市场公平。应当看到,合作社发展到今天有个实践和认识的辩证问题,在合作社发展初期,合作社尽可能避免与政府发生关系,试图保持中立,政府不干涉合作社的事务,当然也不会专门为合作社制定某种特殊政策。然而,当前的合作社性质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在我国,合作社逐步成为政府推行“三农”政策的载体,成为政府为了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一种有力工具,因此,政府支持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也就势在必行。如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在税收政策、财政政策等方面无不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国家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的各种优惠政策和方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保证和促进农民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国家各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在农民合作社的标准化生产、新品种引进、品牌建设、市场营销、灾害补贴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在农民合作社必需的信贷金融服务方面提供优惠条件,政府也可以为农民合作社各种科学合理的市场行为提供担保。
二、政府应对农民合作社进行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服务
我国的农民合作社在资本、技术等方面均处于较低的层次,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在我国解放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由于长期处于信息闭塞状态,农民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农业合作社的管理水平,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不能适应国内外环境的要求,对农民合作社成员进行技术指导、教育培训成为政府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政府对农民合作社的援助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根据具体情况为农民合作社制定中期、长期规划;帮助农民合作社的生产和再生产行为进行可行性分析;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设立专项基金,开展农民合作社方面的研究;将农民合作社骨干成员的培训纳入到职业技术教育规划中,有计划地开展短期培训;采取相互观摩交流,总结各地区经验,循序渐进地发展壮大一批农民合作社;为合作社应用农产品新品种提供平台等。
三、政府不应包办农民合作社的事务
在某些地方,农民合作社从组建、组织、运行等均由政府作为原动力来实施,农民合作社的成立由政府出资,合作社带头人由政府确定,合作社的成员范围由政府规定等,政府过多介入农民合作社的具体经营活动,出现了“为合作社而合作社”的不良倾向,背离了农民合作社的初衷,阻碍了农民合作社的健康运行,留下了诸多隐患,有的农民合作社由于在经营上过度依赖政府,丧失了发展的主动权;有的政府介入导致农民合作社的产权不清,致使合作社的发展陷入人为制造困难的局面;有的地方政府看到了合作社的良好前景,采取各种方式侵占合作社利润。可以看到,过去相当一部分合作社运行不畅的原因是政府与农民合作社职能的混淆,导致农民合作社处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压力之下,决策不能反映外部环境的客观需要。
篇8
[关键词]农村供销合作社;新时期;改革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供销合作社受到很大的冲击。近几年,由于政府的重视和系统上下的不懈努力,供销合作社整体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众多农村基层社依然处于困境,生存艰难。
一、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纵观供销合作社的30余年改革,应该说其思路是比较清晰的,始终是滑着由官办向民办的方向展开,同时兼顾了市场化的取向。但其改革是迫于外部经济改革大环境的压力,从上而下进行的,而不是出于自身内部的自发需要。其改革缺乏较充分的理论准备、思想基础和组织动员。同时在实际过程中,仍存在着种种困难和问题。
(一)体制不顺
现行供销合作社的体制是按照行政区划设立的,具有强烈的政府体制色彩。供销社既是政府的职能管理部门,又是生产经营型企业,实质上是政企台一的经济部门,性质和职能定位模糊使之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合作经济中的服务被服务关系转化成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由于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供销社职能是农村商业,但市场开放后,原来可以盈利的业务领域大家都去占领,无盈利的服务职能又不能随市场放开而摒弃,在其他经济领域又无力拓展市场,那么经营萎缩就是必然结果。
(二)产权不清楚
从当前供销社资本结构看,供销社到底属于什么性质的产权,没有谁能说的清楚。说是集体经济,却有国家的资金扶持和相应的增值;说是社员所有,而对具体入股人来说社员股金并不是资本金的概念。尽管从理论上来讲,基层社的现有资产是在当初入社的社员的资金基础上滚动发展起来的,但如果真正量化到每个社员确是十分困难的事。
(三)基层生存困难
2008年我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实现销售收入总额6859多亿元,汇总盈利102.2亿元,比上年增长19.34%,这也是供销合作社系统连续五年实现汇总盈利。但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众多基层社依然处于困境,生存艰难。截至2008年底,全国基层社由2000年的2.8万个降至2.1万个,呈现逐年减少的萎缩趋势。基层社销售额增长率低于县社以上企业的销售额16个百分点,基层社实际上已经成为供销合作社系统的最薄弱环节。
(四)内部改革动力不足
供销合作社改革,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但主要取决于内部因素的推动。长期以来,我国供销合作社改革内在动力不足,这是改革进展缓慢的主要因素之一。从供销合作社的领导干部产生来说,他们一般不是真正由社员民主选举产生的,而多是由地方政府任命。因此,他们首先要对政府负责,其次又要考虑职工的利益,从而在主观上大大影响了他们推进改革进程的积极性和工作力度,从供销合作社的职工来说,他们一直没有把自己作为供销合作社的雇员来看待,而认为自己是主人,对把供销合作社办成农民社员的合作经济组纵甚至持反对和抵触态度。
二、发展农村供销合作社的措施分析
供销社问题涉及农村改革各个方面,基层社改革也受到各方面的拉动和约束。当前政府部门提出基层社要为“三农”服务,与企业经济利益矛盾。深化基层社改革必须充分考虑条件和可能,放在整个农村改革环境和全局中实事求是地计议和实施。
(一)积极更新观念
重点更新三个方面的观念。第一是更新对基层社概念的认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必须摈弃计划经济的基层社观念,树立市场经济的成员社概念。也就是把基层社定义为最基层联合社的成员社。这个成员社可以建在乡镇,也可以建在县,还可以建在市。可以是综合合作社,也可以是专业合作社。从名称到概念都应该是多样的、开放的。二是树立全面的开放办社观念。开放办社不仅包括对外开放,也包括对内开放。不仅应该承认供销合作社外部存在合作经济的多种形式,也允许供销合作社内部存在合作制的多种形式。不求其名,但求其实。三是打破行政等级和人员身份等观念。不一定从县到中央层层组建联合社。未来的全国合作社组织可以是中央、地区和基层三级体系,也可以是全国联合社与成员社两级体系,甚至可以搞全国一级合作社,总之一切从市场经济出发,视各地合作经济发展需要而定,需要多少级就多少级。
(二)领办专业合作社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供销合作社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有利于发挥现有流通服务要素的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也可以推动形成新的合作经济。领办专业社,再造基层社,应作为供销合作社体制创新的大战略。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的是,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是基层社的重要任务,也是社有企业的重要任务;不仅是改造基层社的重要途径,也是改造社有企业的重要途径。社有企业的发展与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要紧密结合起来。各级涉农社有企业,主要建在县以上中心城镇,规模大,实力壮、专业性强,符合农业产业化的规模经济要求,应成为参与农业产业化的王导力量。
(三)推动农村流通现代化
经过前几年的改革,相当多的乡镇基层供销合作社社实行了抽资承包,大最职工实际已经成为“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理税费,自负盈亏”的自营商。现在的问题是要在此基础上,把改革再推进一步,用连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把这些职工自营商串起来,组成以自营职工为基础的零售商合作社,并以县社或中心城市供销合作社为依托,以连锁经营为联结纽带,广泛开展连锁经营,形成符合农村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农村现代物流体系。以推动农村流通现代化改造基层社,是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在这方面,供销合作社有优势,完全可以大有作为。在农村逐步发展连锁经营,不仅有利于开拓农村市场,而且能够推动农业产业化。供销合作社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原有的流通网络。这是农村商业,特别是供销合作社系统的重大改革。同时,通过农村连锁配送网络与城市连锁集团对接或合作,发挥供销合作社熟悉农产品经营的优势,组织农副产品进入超市,可以有力地促进农副产品销售,带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当地农村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高。
(四)促进农村服务网络建设
篇9
[关键词]社会资本;农民专业合作社;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2 — 0082 — 02
一、社会资本的阐释
对“社会资本”进行较为系统的论述并使之产生较大影响的是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James Colenan)和普特南〔Putnam)。科尔曼从功能的角度来定义社会资本,认为社会资本同时存在以个体为中心的微观层次以及强调制度与规范的宏观层次。微观层次的个体社会资本主要由个体的义务与期望、获得信息的潜力、权利等级的影响三方面构成。宏观层次的群体社会资本也由群体的规范支持、群体内部自发性的公民参与、适合的组织架构三方面构成。科尔曼的观点是建立在人际间有“待偿还义务”的前提之上,人们以“信任为基础”,对他人履行偿还义务有信心,因此有利于个体的行动,能提高整体内部的资源流动效率。〔1〕
普特南将社会资本界定为社会组织的一种特征,如信任、规范与网络。〔2〕普特南认为信任能通过行动的协调而提高社会的效率,并且使群体内的成员间愿意彼此合作,而使个体能获得所期望的资源;此外,也可以促使成员自发性地参与社会公民行为,同时有助于整体社会资本存量的提升。宏观层次的社会资本对于一个群体、社会或国家而言,就是指群体的内部社会资本,探讨其整体的网络结构、成员间的互动关系、信任、规范机制等;微观层次的社会资本则是以个体为中心,探讨个体与外部的网络连接与互动的情况,即所谓的外部社会资本。
美国学者林南(1eana)以“组织社会资本”(Organizational Social Capital)的观点,将组织社会资本视为是一种可以反映团体中社会关系的特质性资源,并且得以通过成员间集体目标取向与共享式信任加以实现。林南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镶嵌于社会网络的资源,行动者通过行动来取得或使用。简单说,社会资本即通过社会关系所取得的资本。
本文认为农民合作社社会资本就是通过合作社成员之间以及合作社成员与外部在遵守一定的规范基础上所形成的信任与合作的关系网络结构。〔3〕
二、社会资本的特点
按照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资本是一种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社会资本与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等有相似和相异之处,刘寿先对几种资本进行了比较。〔4〕
社会资本与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的相似之处有:
第一,四种资本的取得都需要投资,使用也能取得报酬。四种资本的取得都需要资金等成本投入。社会资本的取得也需要投入金钱,即使不需要金钱,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第二,四种资本之间不可转换性和专用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资本的使用过程中,在一定的条件下,一种资本可以转化其他资本。但四种资本都有特定的使用范围,四者是不能互相替代的。
第三,四种资本之间互补关系。只有四种资本按一定比例组合,才能实现组织功能和价值。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有机结合,可以弥补单一资本的缺陷,从而实现最佳效益。
第四,四种资本都能维护。物质资本在使用中得到耗损,人力资本会随着知识的更新、技术的进步而出现价值的贬值,金融资本也容易出现贬值。社会资本在使用中不会耗损,甚至会增值,但社会资本长期不用就会出现信任程度降低、关系不和谐等问题,所以社会资本也需要彼此的沟通和交往,通过真诚的沟通和共同参与活动来维护,需要投入维护的成本。
社会资本是一种信任与合作关系的网络结构。与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又有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
第一,社会资本具有共有性。组织的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具有使用的排他性。社会资本是组织成员共有的。这种共有性是指组织中的某个成员使用了社会资本,并不会使社会资本减少,甚至能增多,其他成员可以同时使用社会资本。但组织社会资本对于组织外成员和组织来说,就具有了竞争性和排他性,社会资本存量丰富的组织,就会在社会中取得更多的效益。
第二、社会资本存在于“关系”之中,而非个体所拥有。社会资本无法独立存在于个体之中,而必须通过个体间的互动才能创造价值。
第三,社会资本难以量化和衡量。社会资本虽然在概念上可以表现其所谓的由于互动关系所带来的益处,但是实际上难以量化和衡量。不仅社会资本的收益难以衡量,为维护社会关系而投入的资源、时间和精力,同样也难以衡量。
三、社会资本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影响
合作社社会资本分为内部社会资本与外部社会资本。内部社会资本和外部社会资本对合作社有不同的影响。
第一,内部社会资本是合作社存在的基础。成员之间的信任、合作及其网络关系构成了合作社的内部社会资本。成员加入合作社就是为了寻求个体状态下不能实现的利益,只有合作互助在市场经济中才能取得平等的地位和抵御市场的、自然的风险,合作是唯一的选择。信任是结成群体的核心,只有信任和合作才是合作社内部人际关系网络稳定的基础,如果合作社内部成员能够彼此信任、团结协作,则会产生效益,增强成员对合作社的信任与信心,合作社的社会资本也会增加,就会得到更多农户的信任并愿意加入其中,使更多组织机构愿意与之合作。因此,“组织是主体,成员是客体,互惠是基础,信任和合作是关键,这四个因素就构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社会资本的主要内涵”。〔5〕
第二,外部社会资本是合作社发展的条件。刘松博在其著作中指出:“企业外部的社会资本起着‘搭桥’的作用,与其他行为主体相联系而获得关键性资源以加强竞争优势;而企业内在的社会关系可以融合组织内部的行为主体,起到成员间和部门间的‘黏合’作用,为组织实现目标提供便利”。与各级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科研机构之间的信任、合作及其网络关系构成了合作社的外部社会资本。合作社与这些机构建立良好的外部社会资本网络关系,为合作社的物质资本、金融资本、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本为合作社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利于合作社获得机会利益。
第三,我们在看到内外社会资本对合作社积极作用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内外社会资本对合作社带来的负价值及社会负债。比如合作社内部一些具有亲属关系的成员形成的群体关系,因而排斥其他非亲属成员而结成的群体关系,则会减低合作社的凝聚力。亲属关系形成的网络一般在合作社成立初期对合作社绩效起到积极作用,当合作社发展到一定规模而现代组织规范未发挥作用时,亲属关系形成的内部小网络可能会起到消极作用。合作社与外部的某些合作社、企业的联盟,就阻止了其他的合作社、企业的经营伙伴关系,甚至可以引起其他同行业组织或联盟的过度竞争,如果当下的联盟是没有效率的,那么合作社就被束缚在这种没有效率的社会网络之中。
四、对策及建议
合作社建设应从提升合作社现代社会资本入手。各级政府认识到社会资本的培育不是合作社数量的简单增加,根本是积极培育合作社的社会资本。要认识到政府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作用。当前合作社发展初期的困境来看,政府在加大制度、教育培训等供给力来帮助合作社建立现代企业精神的组织规范外,政府应从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来培育合作社现代社会资本。
第一,市政府及基层政府应该积极筹措资金,给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合作社发展初期,最大的瓶颈因素就是资金问题。所以积极为处于发展初期的合作社筹措启动和发展资金是首要问题。市、区(县)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给予财政的支持,按照中央、省政府的各项补贴政策,把各项补贴直补给合作社,缓解合作社资金匮乏的压力。
第二,进一步落实和扩大合作社生产和经营的税收优惠和服务收费优惠。市区(县)政府在国家税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应真正落实合作社法和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中关于合作社生产和经营的税收优惠,并因地制宜地扩大优惠范围。各级政府积极与各行政部门和公共事业企业单位进行沟通和协商,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费用优惠。
第三,市区县政府及管理部门应会同金融机构为合作社提供积极的信贷服务。在支持合作社发展过程中,政府的财政支持只能解决部分问题,政府的财政支持过多也容易造成合作社的依赖和为了补助资金而成立合作社的问题。解决资金不足的另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增加对合作社的信贷。政府应积极协调信贷机构简化信贷手续、减低信贷利率、扩大信贷范围和担保范围。
第四,市区(县)政府搭建合作社和企业对接的网络平台。农民合作社一般都设在乡村,少数在乡镇,与市场中企业接触的少,所以需要政府搭建平台。
一是政府加大招商力度,继续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各级政府针对农业产业的实际加大招商力度。同时安排资金做好续建项目,鼓励同品合作社的合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合作社延伸产业链条,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作为龙头企业产业延伸续建项目的实施单位,承担与大项目企业对接的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垦、农机等项目。推广“企业+合作社”或“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
二是实现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合作社的有效对接。政府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同品种的合作社建立长期的合作供销关系,也鼓励依法加入或者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
三是建立新型农产品流通渠道,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销售企业的对接,减少销售的中间环节实现更多的利润。政府鼓励有独立品牌的合作社在大中城市建立合作社直销店。政府应为合作社提品推介会,使其成为合作社和省外企业对接的有效平台。
〔参 考 文 献〕
〔1〕刘寿先.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关系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15—17.
〔2〕〔美〕 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95.
〔3〕 庞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资本的对策〔J〕.行政论坛,2013,(4).
篇10
[关键词] 兵团 “三化”建设 农民合作社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8-0035-01
1 农民合作社的概念
农民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
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是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为主线,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坚持发展与规范并举、数量与质量并重,健全规章制度,完善运行机制,加强民主管理,强化指导扶持服务,注重示范带动,不断增强农民合作社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和带动能力,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
2 我国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现状
当今世界上存在两大类农民合作组织,一类是以美国、阿根廷为代表的垄断性大型农场合作社模式,另一类是欧洲和日本采用的的小农合作社模式。实践证明,两类合作模式以欧式更具生命力,符合世界多数国家农民合作组织发展方向。资料显示,德国3000家合作社,产值400多亿欧元。日本80%农产品销售,90%生产资料的购买行为通过合作社实现。荷兰95%的花卉,80%的蔬菜通过合作社销售。
我国农民合作社所采用的欧洲模式,既考虑了农村土地的现实,照顾到农民的根本利益,又期待透过农民之间的合作,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以达到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目的,防止出现美国垄断性合作组织带来的寡头经济组织左右和影响政府行为的现象。
近年来,我国农民合作社快速发展,在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发展中,一些地方重数量、轻质量,一些合作社有名无实、流于形式,甚至出现了违法集资等现象,严重背离农民合作社宗旨,制约了农民合作社功能作用的充分发挥。
造成上述局面的原因有很多,但根本上还是农民合作社的经营模式从一开始就出现了问题。绝大多数农民合作社分布在种植、养殖领域,整个产业链中的生产环节受市场影响很大,无法抵御国际大背景下的市场风险。农业生产的上游是种子、化肥、农药,下游是销售、产品加工、农业机械的使用,位于中间的是生产环节。上、下游不受生产者控制,而且上游一半的市场被外资和内资控制,下游则被国内大的商、大的批发商、中的批发商所控制。在生产环节控制上下游,掌控“6+1”才是最终的选择,但这是一个大家期望的理想状态,至少目前的现实生活中不存在。
3 兵团农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方向
2013年8月26日,新疆工商行政管理局出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场农工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暂行办法》。办法规定:“兵团农工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的条件,并与兵团特殊管理体制相适应。”由此,释放出兵团农工成立农民合作社,可以享受国家同等优惠政策的积极信号。
那么兵团农工怎样合作?是农工个体间的合作?还是以团为单位的合作?或是打破兵地界线与地方个体或组织的横向经济合作?是局限在生产领域的合作,还是打破行业垄断,在生产环节上、下游六个环节的深度合作?怎样才能在更广的领域,更大的范围内加强合作,以减少“6+1”对农工的剥削和冲击?
兵团农民合作社要克服传统合作社弊病,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就必须探索适合兵团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的合作形式。依据项目优势,树立竞合意识,向产品生产上下游纵深发展,合力打造极具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农民合作组织。
一是发挥兵团高度组织化优势,以团为单位开展经济合作。在面对大市场的背景下,分散的合作社与分散的小农户并无本质的区别,这也是农工对合作社缺乏热情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导致许多小合作社无法真正形成的原因。合作社遵循的是联合道路,师团两级的领导应加强工作,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多领域、多方式的联营与合作,逐渐形成规模化的优势,同时可以促进主导产业持续壮大。通过联合各个小合作社,从而实现大规模、大范围的总联合社,这样才能享有定价权,获得谈判地位,并在农资购买、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取得主动地位。发展合作社的过程中,最主要克服的难题就是追求数量倾向,政府应该引导农民重视规模和覆盖面。
二是政府的支持与帮助。发展合作社最关键的是政府部门给予的引导、扶持以及规范。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民合作社的建设,并成立领导小组,主要由政府或师团两级的主要负责人组成,然后合理制定相关的项目目标,及时、有效的解决合作社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合作社开始运行时,必须严格遵循示范、引导的原则,支持农户在自愿基础上形成专业合作社,注意培育典型,使合作社在数量上得到较快发展。坚持适度规范的原则,不断完善合作社的决策、管理、分配、监督机制,并使其制度化。坚持积极扶持的原则,整合政策资源,集中投向优先发展和重点产业的合作社。同时,在人才培训、品牌建设、营造合作社发展舆论氛围、促进合作社与地方合作社共建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联合社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是联合社的纵向发展与横向联合。联合社要有效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改变小农户与大企业不对等的经营状况。横向一体化不仅实现数千户分散农户的联合,进而方便与金融机构的对接。由联合社进行担保,银行提供资金,使联合社与银行建立更深层次的关系,有效解决融资难和信用担保之间的矛盾。另外,还能更好的与相关农业科研院所进行对接。合作社通过与大学、农科院合作,不仅可以聘请专业的团队进行技术指导与跟踪服务,还可以对农户进行定期的教育与培训,从而促进科技示范园区的建立,同时通过良种培育基地的建成,为推进产业基地储备资源与技术。为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和农产品商品率以及产业链条的纵深发展,积极引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洽谈,实行社企合资合作,形成农业产业链条,龙头企业+联合社+农户,捆绑基地提升初级农产品的附加值为农民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