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指导意见范文

时间:2024-02-01 18:09: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指导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程指导意见

篇1

一、切实加强对通用技术课程的领导与管理

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高度重视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工作,选派专人负责检查各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开设的准备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要求落到实处。

2.各普通高中应有一名校长具体负责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工作,加强对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管理,做好实践活动的安全工作。各普通高中必须开设通用技术的两个必修模块,每周2课时(建议连排),共72课时;至少为2006级学生在高三开设一个选修模块,并逐年增加选修模块的开设数量。

二、高度重视通用技术教师队伍建设

3.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早规划普通高中教师专业结构的调整,督促学校根据需要逐步配齐配足通用技术教师。通用技术必修课按每5-6个平行班配备1位专职教师,选修课可配专职教师,也可聘请固定的兼职教师。

4.各普通高中应安排原教学能力较强的劳动技术教师、科技发明教师或动手能力较强、知识面较宽、有较大发展潜力的理科教师任教通用技术,应鼓励和吸收青年教师充实通用技术教师队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支持学校招聘工科院校的优秀应届毕业生来担任通用技术课程教师,支持学校聘请职业高中、职业技校的专业教师担任通用技术兼职教师。

5.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切实做好通用技术教师的培训工作,要坚持&ldquo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rdquo的原则。

6.各高等师范院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开设技术教育专业或设置有关的选修课程,及早开办通用技术课程的师资培训班或函授班,解决教师的培养途径和专业技术培训问题。

三、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抓紧专用场地建设

7.省教研室应统筹规划、组织开发通用技术教学资源,编写学生活动手册、教学案例集,建立浙江省通用技术教研网页。

8.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学校建设通用技术专用教室。各普通高中应在20*年至少配有一个专用教室,并在3年内达到每6个班级配有一个专用教室的标准。专用教室依据《浙江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装备配备目录》配备器材,各普通高中应在3年内达到标准。建设专用教室时应充分发挥学校已有的劳动与技术教室的作用,根据通用技术实施要求对其进行改造,并利用好已有的器材。专用教室应配有通用技术实验员进行管理。

9.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规划选修模块教学场地的建设,除利用已有的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心、劳动与技术教育实践基地、职业高中实践场地以及学校自建实践基地外,还可统一建设技术教育基地(中心),或由临近的几所学校分别建选修模块的专用教室,实行学生跨校选课制度。

10.各普通高中应积极开发和利用通用技术课程资源,建立有特色的通用技术资源库,并鼓励通用技术教师开发课程资源。

四、充分重视通用技术课程评价工作

1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教研部门和高中学校通用技术课程评价研究工作加强指导,监督各普通高中的通用技术学分认定工作,监控和评估各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通用技术项目测评的质量。

为确保各普通高中按规定开好通用技术课程,在课改刚实施的现阶段,通用技术课程会考暂不执行免考制度。各地各校要组织做好通用技术课程的会考工作。

12.各普通高中要加强通用技术课程的过程管理和档案管理,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

五、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工作

13.各市和规模较大的县(市、区)必须配备通用技术专职教研员,其他各县(市、区)必须配备专职或以通用技术为主的兼职教研员。各市、县(市、区)应成立由骨干教师组成的中心教研组,负责指导通用技术教学和开展教学研究工作。

14.各级教科研规划部门每年要有一定数量的通用技术课程方面课题,通过课题研究解决本课程推进实施过程中的教育教学问题,提高通用技术教学质量。

15.各普通高中应成立通用技术教研组,或跨校联合成立通用技术教研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六、认真落实各项保障措施

16.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通用技术教师的工作量核算、职称评定、继续教育及评先评优等相关政策。可参照理科教师的标准确定通用技术教师工作量,职称评审时对通用技术教师可单独设置学科评议组,并给予适当倾斜。加大通用技术学科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以引领学科的持续发展。

17.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向当地政府争取,为通用技术课程专用教室建设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通用技术课程的顺利开设与实施。各普通高中应设立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相应的配套经费。

篇2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辅助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5-0091

一、引言

2004年,广州掀起了对新课程、新课标的学习热潮。现阶段,是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围绕素质教育这个话题,多种教学方法、教学理念随之涌现。在繁多的理论面前,笔者就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高中新课程中的指导意义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由认知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提出的。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的认识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到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识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过程。当儿童的认知结构能同化外部刺激时,他的认知结构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当儿童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外部刺激时,即不能接受新信息时,平衡就被破坏,而接受新的信息使自己的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的,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学习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中,借助他人(教师或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学习工具,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称四大支柱。

三、指导意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高中学生处在14-18岁的年龄阶段,他们在获取知识的时候,已有相当一部分的经验。新课标倡导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使人摆脱传统知识的钳制,走向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那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新课标下教学中有何指导意义呢?这里就以笔者的几个教学设计为例进行阐述。

1. 情境创设

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意义建构,这就要求在教学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教学目标的分析,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有利于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的创设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通过对情境的领悟或认知而形成认知结构。从建构主义关于学习的含义可知,情境的创设对学生进行意义建构有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情境创设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学习者对意义的建构,同时情境的创设必须符合教育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原则。

通常,我们在教学设计的时候,会通过图、文、声、像、视频或者动画来创设情境,把他们有机的组合起来,能够很好地创设至真至美的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有利于学生对意义的建构,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在设计《多媒体的应用》这章教学设计的时候,就曾以动画“咖啡猫”的视频片断和开发者在制作过程中花絮,这样展现在学生眼前的,不仅是他们熟悉的动画人物,还有多媒体技术如何运用的实际例子。“噢,原来多媒体可以这样来使用”;又如,在讲信息与信息能力这节书的时候,恰逢9.18纪念日,在上课时我用了“日本人如何获取大庆油田情报和如何获取景泰蓝的制作工艺”为例子,让学生回答这两则例子给我们的启示。课堂上一下子炸开了,纷纷开始讨论。笔者也动情地以问题为牵引,将学生高涨的情绪慢慢引入到信息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去学好信息技术这门课,如何培养个人的信息能力上来。

教学实践表明,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可见,利用图、文、声、像、视频甚至动画可为学生创设至真至美的情境,为学生有效地进行意义建构创造条件,从而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2. 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者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协作学习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是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它能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社会技能和民主的价值观。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所期望的。

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从一开始就强调分小组学习,期望所有学生能有效的进行沟通,有效地解决内部冲突,达成和谐统一的小组局面。例如:在学习“多媒体的应用”这节课时,笔者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并演示小组认为最能突出多媒体应用的例子。在观察他们进行讨论的时候,有的说用教师教学的例子,有的说用手机为例,有的说用电影动画为例子,一开始小组成员很难达成统一,有的学生开始说服其他的组员。争论一会,最后达成统一,用手机的例子。然后开始做Powerpiont幻灯片。又是先争论一番,设计一通。有时候小组里的个别成员相对比较弱的时候,教师要适当地进行提醒,提醒其他组员要共同进退。笔者还发现,第一次上台的,多数是这个小组的领导核心人物,也有小组成员一起上台的。这时候你就会发现各个小组之间的存在的差异和他们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最后可以进行适当的小结,提醒他们。

教学活动结果表明:利用协作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通过协作“交换思想”,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3. 通过会话加强意义建构

笔者以“如何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这课为例。在这节课里,笔者只是进行了课前培训,把学生分成两个大组别,一个是正方――多媒体技术应用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优势和效益;一组是反方――多媒体技术应用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劣势和缺陷。并让各小组在课前寻找相关的材料,组织人员辩论。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会话例子。当然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进行会话,例如小组讨论、平台交流等等。

教学活动结果表明:通过会话,鼓励学生通过与他人交流来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学生从其他学生的多种解释中认识认知的灵活性,从而获得知识迁移能力。所以,会话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4. 意义建构

通过及时练习、及时评价使学生全面正确地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在情景引导,协作学习的基础上,教师提供补充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建构。在上面这堂课中,笔者在课后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是“通过辩论比赛,对比自己在课前课后哪些观点是变了或者增加了,哪些是没有改变的,理由是什么?”通过这个小结,来让学生自己达成意义建构。

四、结束语

篇3

论文摘要:教授新课程的教师,必须重新审视以往的课堂常规经验和活动方式。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自觉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本文作者以新课程理念来设计了《走进意象艺术》一课的课堂实践。其中,作者注重课程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特征的结合,研究了课程内容和学生思维与表达的内在规律,对课程做了必要的整和与拓展。在课堂实践中作者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美术新课程“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引自《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第1页)。显而易见,作为走进新课程的美术教师,必须对以往的美术课堂常规经验和活动方式重新审视,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自觉适应美术新课程的变化。认真研读教材、分析学情是新课程理念转化成具体课堂教学行为的基础。

《走进意象艺术》是人民美术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系列之《美术鉴赏》模块的第四课,让学生较为充分地了解了这种介于具象艺术和抽象艺术之间的重要的综合艺术形式——意象艺术,是美术鉴赏的重要方面。高一学生的整体素质很高,他们有着很强的思辨能力,很好的学习自觉性,勇于探究,敢于否定,但对美术作品的判断标准仍单一、稚嫩,本课将进一步丰富他们的审美知识结构。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注重课程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特征相结合,研究课程内容和学生思维与表达的内在规律。对课程作了必要的整和与拓展。在教学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创造参与平台,培养学生探究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具体体现在以下教学环节中。

一、启发导入

视频:游动的虾与齐白石的《虾》。

白石老人名言:“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为什么《虾》如此灵动传神?由于画家改变了虾的自然形态,为了突出虾的神韵而作了主观的处理。启发学生思考表达老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含义:“似”指的是酷似自然物的具象形象,“不似”是比较抽象的形象,“似与不似之间”就是艺术形象中的意象形象,画家认为这是最奇妙的。引出课题意象艺术。

设计理念:在导入阶段,我没有遵循教材从“怪异”的现代派作品引出课题,而是选择他们熟悉的国画名作。而虾的创作恰恰是画家主观创造的经典形象,这样使他们自然地接受意象的形象,在对白石老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表达中学生很自然地明确意象是在具象与抽象间的艺术形象,它们来自于画家对客观世界的艺术创造,并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二、体会新知

1 意象的定义。

意象即“意欲之象”,“意念之象”,或者说“主观之象”,就是艺术家所感觉到的或要表达的事物的样子。

这是辨析理解意象性美术两个角度:

(1)是从艺术家按照“我”感觉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的角度:

(2)是从艺术家根据“我想”表现的意图的角度。

2 从中国写意画、民间美术作品等入手,使学生体会意象艺术本是我们最熟悉的艺术形式,再进一步引出《呐喊》等作品,体会意象艺术形式的多样。

由于主观世界是多方面的包括思想、情感、性格、情趣、意念,甚至包括潜意识、幻想、梦境等,所以意象艺术呈现出形象类别多样的艺术面貌。其中既有如《星月夜》这样表达情感情绪的感情化的意象作品,又有如《三个女人》等追求形式理性化的意象作品,更有怪诞,如《内战的预感》《错误的镜子》《左手与右手》等所构成的超现实的艺术世界。设置问题:你是否认为意象艺术具有表现力?引导学生领会意象艺术是解放个性自由的艺术天地。并由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意象艺术的特征。

设计理念: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是外来信息与学生原有知识和思维结构相互作用的过程,新课程注重贴近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

实践效果:在给出定义时学生根据字面含义理解,对主观之象的感觉很朦胧。这时从传统国画和民间美术中熟悉的作品展开,使他们感觉亲切、自然,思维自然开启。中国绘画中意象的成分很多,大多数中国绘画。民间美术都是意象的,这也是意象领域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即便是“90后”的一代,传统文化对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依然很多,而理解了东方的含蓄,对于理解外国的表现有很好的迁移作用。教学中一两幅图片带着一个问题层层深入:如果《呐喊》以具象的形式表现会怎么样?意象艺术都是表现强烈的情绪吗?《内战的预感》局部很真实,它属不属于意象?这样的置换组合的形象我们还能说出哪些?这幅画表达了主观世界的哪方面?教学活动随着这些有趣有意义的问题展开,这种提问是发散式的,调动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激发思维,充分发挥自主探究的能力,使教学生动活泼,并达到对内容的理解。而意象艺术的特征中主体情节和个性语言等特点正是下一部分的精讲内容。

三、理解与探究

精讲山人花鸟画,夏加尔《我和村庄》,达利《永恒的记忆》。提供画家背景资料,让学生对具体作品进行深层、全面的剖析,感受画面中蕴含的意境,体会画家的心境,并带着具体的问题与教师互动讨论。

在这个环节,我依然采用问题深入法,如观察朱耷画中的鱼、鸟和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是动物的表情吗?山人的题字像什么?看《孔雀图》猜这是什么鸟?有这样难看的孔雀吗?孔雀的三根羽毛像什么?看《生日》猜一猜画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对于达利《永恒的记忆》请学生说出你对柔软的钟表等意象的理解。

这部分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体会意象艺术是“表达作者内心世界”的艺术形式,理解意象艺术的创作构思是如何与作者个人的主观意识、生活经验等进行整合与联系的。并抓住这个点深入挖掘拓展,使学生在探究中认识现实物象作用于心灵,经过艺术的创造成为意象的语言,构成心物一体的意象世界,而这与心灵相映相融相生的意象正是“我”的真实的存在。通过学生的发言、讨论与争辩,再加上教师的点拨归纳,学生对“意”与“象”的关系有了深刻的理解,并体会到“我”在艺术中的重要性,对意象的“真实性”产生了认同和共鸣,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

设计理念:当学生对所从事的活动产生兴趣和需求后,教师就需要设计一种情景,并创设情景氛围,使学生在浑然不知中进入学习的境界,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索,进而达到自我感知、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内化效果,最终到达自我构建知识网络的境界。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是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神奇世界,高中美术教学应该在鉴赏的难度和深度上下功夫,教学应着眼于内心的释放,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启动,随着问题的出现,对形象载体所赋予的意念越来越深入。

实践效果:如在解析《永恒的记忆》时,请学生说出对柔软的钟表等画中意象的理解。学生赋予了不同的涵义。这一问题容易产生多种答案,于是产生了思维的分化、交流和碰撞,深化了学生的主体性思考和学习,扩大了欣赏的广度与深度,课堂气氛极其活跃。在适当评价后,我告诉他们达利一般拒绝解释他绘画的含义,达利说有时候也对这些形象感到惊讶,不如由观者自我解释更有意义。学生感觉到自己对达利画的解析就是一次与艺术的对话,而对话于思维和心灵的启迪比正确的答案更有意义,自我在鉴赏中的价值和艺术家创造的价值一样重要。

四、想象与创作

我展示杜尚《L.H.O.O.Q》,英国画家培根的《被牛肉包围的肖像》与《教皇英诺森十世》,米勒《晚钟》,以及达利的改编作品,鼓励学生追寻大师的足迹,做有益的尝试:将《晚钟》改编成一幅意象作品,并阐述艺术形式与意图。

我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发挥与联想空间,让学生简单地画出图例,阐述自我的想法,然后引导学生自评、互评,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创新意识,感受成功喜悦。

设计理念:新课程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学生的自主参与,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呈现主动探究的特征,其中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的实践活动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特点和亮点。学生只有在情感、思维、经验等方面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其学习的主体性才能得到落实,也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求。我们不应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应是教学的巩固与深化,应发现课程内容与学生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生主体的实际情况与活动的预期间求得相融与统一。画家创造意象艺术的主观的重要性和学生张扬自我的个性不谋而合,学生意象创作中的主观表达与画家“立象以尽意”的创作思维不谋而合,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形式。

实践效果:这个阶段提倡自主自由抒发,张扬个性,先不定模式。学生在创作中会自然流露自己的情感和态度,他们对社会的感受,对人生的领悟。在自己阐述的同时,也适当互评,调动全体参与的热情。学生创作难免稚嫩,教师应擅于点拨引导,促进表现形式的深入与完善。对于作品表现中积极的方面予以肯定和赞美,对消极的情绪适当引导和疏解,对错误的情感予以指出,这也是关注学生心理的健康,培养完善人格的美育目的体现。

五、延伸拓展

1 继续完善作品。

设计理念:课堂中学生作品艺术形式往往很单薄,这样可以引导他们课后有意识地学习一些意象表现的方法,进一步完善作品,使他们的艺术技能得到提高。

2 可选择最感兴趣的一幅意象作品探究其创作所涉及的丰富的人文知识。

篇4

关键词:中职会计 课程改革 教学现状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1-0212-02

北京市教委启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改革工作,海淀区两所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全程参与课程开发和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工作。作为海淀区会计专业专职教研员,笔者参与了课程改革工作并深入到一线课堂听课、发放调查问卷、与教师、学生座谈,调研海淀区会计专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改革项目教学现状。

1 课改背景

作为教育大区,海淀区一直致力于将教育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海淀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重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其定位是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发展有区域特色的职业教育。在客观方面,教学软件、硬件水平达到实施课程改革项目的要求。会计专业银行实训基地、综合实训基地、模拟仿真教室、电算化教室现已投入使用,为一线教学提供硬件支撑。同时,国际国内职业教育培训、企业讲师进课堂等活动加大了“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为一线教学提供智力支持。在主观方面,教师专业化发展、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是课程改革内驱力。传统“填鸭式”式教学导致教师费力、学生厌学、教材脱离工作实际,不适应教育教学发展需要,限制了教师和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因此,海淀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课程改革工作势在必行。

2 课改成果

2.1 理念转变

自从项目启动以来,学校加强与企业行业人员、课改专家、教学专家的密切联系,共同开展课程改革工作,强调专业设置密切联系岗位要求、课程内容标准对照工作标准、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工作内容的原则,实现了“四个转变”――从以教师为主导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填鸭式”教学方法转变为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学重理论轻实践转变为理论实践一体化、注重终结性评价转变为多元评价方式,为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奠定了基础。

2.2 课程安排

北京市海淀区共有两所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会计专业,均为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学制三年,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毕业实习四部分,分别占课程总数的31%、30%、3%及36%。其中,两年内完成14门专业核心课程,共计1008学时。(高一年级完成五门课程,高二年级完成九门课程)

2.3 课堂教学

2.3.1对接实际岗位要求,设计课堂教学

结合我区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及典型职业活动分析,对接工作岗位能力要求,教师合理选择课程载体,编排设计课程单元内容。例如,《创立企业》以完成创立企业的实际工作为载体,分设筹备工作、企业创立、处理经济业务和事项三个单元。其中,企业创立单元按照企业创立办理流程(工商注册、税务注册、统计注册、银行开户、划拨注册资金、其他事项及文件的归档保管)设计课程内容。

在具体课堂教学设计中以工作任务为载体,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按照工作流程组织实施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同时提升工作胜任力。以工商注册课堂教学设计为例,按照工商注册办理流程(网上申报企业预名、提交表格、验资报告、领取执照),教师借助网站、实训基地模拟实际工作任务,构建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设计。

2.3.2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开展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强调“理实一体化、课程综合化”,即理论知识与技能实训一体化、理论课程与技能课程综合化。教学过程呈现完整工作过程,教师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让学生在完成任务或模拟情境的行动导向教学实践中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形成职业能力,树立职业道德,真正做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领悟,自主构建自我知识体系和形成职业能力。以银行存款清查为例,综合《货币资金核算与管理》和《会计信息系统应用》两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同时,整合实际工作中应用到基础会计、银行会计和会计电算化知识,设计手工对账和财务软件对账任务模式,使学生全面掌握出纳工作手工、电算化期末账务处理方法。

2.3.3引入真实企业标准,评价课堂教学

与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改革相配套,在评价标准上,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企业行业标准相结合,邀请企业讲师进课堂,辅导学生建账、登账、记账、结账等实际操作,对接企业操作规范和员工考核标准;在考核方式上,从单一闭卷考试,改为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口试、实操考核、过程考核多种形式并存;在考核内容上,死记硬背的东西占很小比例,重点考核知识应用、能力水平、实操技能,实行多元化评价方式。

2.3.4教材实用

教师围绕会计工作过程、贯彻现行会计准则、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提升会计职业能力为原则设计14门专业核心课程,将一个公司案例贯穿于每一章节始终,便于学生学习理解。当前,我区共自编会计专业教材十四本,体例设计务实、编排形式多样、资料丰富时效性强,已全部投入一线课堂教学使用。其中,《创立企业》和《税费申报与缴纳》两本教材正式出版发行。

海淀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在教学理念、课程、课堂、教材四个方面的课程改革工作初显成效,不仅构建了理实一体化课堂氛围,激发了学习兴趣,实现了做中学,而且提升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形成教师会教、学生乐学、教学相长、课堂和谐的良好局面。

3 问题

3.1 课改授课师资教研能力、实践能力未能与时俱进

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改革实验项目会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中指出:“教师要求具备‘双师’素质及良好的师德;具有会计工作实践经验,熟悉企业会计工作流程;具备行动导向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是教学、教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据调研,我区会计专业教师均为师范院校毕业、缺少实际工作经验导致运用课程改革新理念探索不深入,对最新会计动态及政策法规不敏感,师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3.2 教材理论知识分布缺乏系统、编排欠缺整体筹划

在课程改革实验项目实施阶段,14门核心课程没有材,由一线授课教师编写。由于教师缺少教材编写经验、课程编排体例不统一、内容逻辑安排不严谨,同步开展课程之间教学内容存在交叉等情况,造成课程内容重复繁杂,知识链接不连贯,不利于学生系统学习会计知识。同时,由于理论知识“适用”、“够用”原则并且打散、分布在14门专业核心课程之中,导致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理论架构不系统、迁移运用能力较弱,对学生深入学习会计知识构成了不利影响。

4 建议

4.1 培养理实一体化教师

当前,海淀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已达到80%,今后将进一步拓宽各种渠道,开展校企合作师资培养项目,充分借鉴银行、会计事务所等相关机构的内部员工培训经验,为教师积累一线企业工作经验提供有力支撑;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尝试建立“股份制合作企业或办学机构”,创设真实工作氛围,积累真实工作资源,提升实用经验技巧,实现由“双师型”教师向“理实一体化”教师的转变,全面促进教研、科研、实践能力的提升,成长为“教学专家+职业人”,满足课程改革工作的要求。

4.2 构建海淀职教特色教材

建议学校组建编写团队及专家指导团队,宏观统筹14门课程教材的编写;建立教材质量保障机制,全面统筹、修订、审议教材并定期反馈,满足教学质量的需要。在内容安排上,适度增加技术类、服务类应用型会计专门化人才所需的个性化内容,以满足海淀区中小型企业的用工要求,提升就业竞争力;合理补充理论扩展知识,为学生构建会计知识体系坚实保障。在编写体例上,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增强教材的可读性、生动性、趣味性,形成海淀区职业教育特色教材。

总之,海淀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课程改革工作构建了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理实一体化课堂氛围以及理实一体化教学资源,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指导作用,取得初步成效,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史瑞玲.会计教学模式应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J].教学探讨,2010.7.

[2]姚安,何江华,黎国玉.中等职业学校一体化教学模式浅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6

篇5

农村中学学生英语的现状

首先,农村中学高中生的英语基础薄弱。虽然高中学生都有初中三年的学习英语的经历,但普遍基础词汇量小,对句子结构的理解和句子成分还不清楚。第二,农村中学的学生竞争意识不强,对英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写作不感兴趣。第三,部分学生有学好的愿望,但积累太少,对某些作文不知道写什么,也不知从何处着手。

新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要求

写是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英语四项基本技能(听、说、读、写)之一,它属于学习者语言输出过程。因此现行的新课程教材的编写中,每个模块都有一个围绕着单元的话题的写作任务,我们教师应该紧紧抓住这个任务,充分地利用成果教学法和写作资源上好每一堂写作课。

现以新课标(外研社)教材必修五Module 2 A job worth doing中的写作任务为例,来阐释成果教学法对农村中学英语写作课的指导作用。

Module 2的写作任务是要求学生按照书中的招聘启事,仿照教材18页的范文,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职位写一封求职信。

首先,教师给予刺激,让学生熟悉范文――让学生读书中的求职信,并给出一封经过修改、适合学生水平的求职信;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范文的结构模式和语言特点。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分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分组讨论这篇范文:一是书信的格式;二是求职信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主要讲解的是什么内容(让学生熟悉求职信的结构模式);讨论过程可以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求职信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格式:Paragagh1 信息的来源以及要申请得到这份工作。Paragragh2 介绍自己。 Paragragh3结束段:表明被录用后的决心。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在写作之前就对求职信的组织结构,大的框架有一个比较清楚的概念,不会再下笔写作文的时候无从下手。

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基本能知道第二段要写的内容(介绍自己),这是讨论的成功之处;但作为一封求职信,在现实中要在其他的求职者中占优势,脱颖而出;教师要特别强调让他们在做自我介绍的写作中必须突出自己的优势,在介绍自己写作时,可以加入表递进关系的词或词组如:What's more; besides或also, further more,especially等,这样学生自我介绍的行文更紧凑。这是学生所没有注意并引起重视的地方,成果教学法要求教师对求职信中自我介绍要突出自己的优势这一成果进行展示,让学生重视。

第二,学生把范文中体现与求职的相关句式划出,再根据求职信的要求进行替换。如:Para 1利用课本中的句子I'm writing in response to your advertisement for a temporary position as a/an ...;还可以使用相同的表达方法:I have learned the news from the newspaper that you are in need of/need a/an... I'm writing to apply for the job. Para2 Introduce yourself and express your advantage over other applicants.学生除了范文中的句子,可以应用下面的句型:I'm a student from…I graduated from...university/college. I'm good at...或者 I'm skilled/experienced in...或I have a good knowledge of…Para 3结束语: 学生使用用固定的表达I would appreciate it if you offer me the opportunity(if I am offered the chance /opportunity) . I would be thankful if I…If I work as a/an... , I would work hard or I will try/do my best to …最后加上I'm looking forward to hearing from you/ your early reply.

学生可以模仿以上固定的句式,选取自己熟悉且容易记住的把整个求职信的框架结构搭建起来,再选取适当的词汇(学生讨论得到关于这个职位所需要的技巧、技能的词汇)根据职位的要求加到句子中;书信从开头到结尾框架结构固定。

第三,学生分组,模仿范文,把事先准备好的词汇,连词成句,连句成篇。成果教学法注重语言知识的运用,强调文章中要使用适当的词汇、句法和衔接手段(Pincas,1982)它鼓励对输入信息(input)的模仿和再创造。写作中教师要加强学生词汇和句子练习;在一个小组内,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能很快连词成句,有的则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写出一个完整的句子;小组成员要相互帮助,这时候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作用,鼓励他们尽量的应用之前讨论时求职所需要的词汇,尽量使用已有的句式,避免犯错误。

分组讨论写作中,出现了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快慢不一;或根本没有讨论结果,所以在下一次英语写作课分组的时候,老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各个层次,照顾到英语学困生和英语较好的学生之间的搭配,学困生就会得到同学及时的帮助,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解决一些困难。

篇6

一、就业指导课现状分析

就目前现状而言,就业指导课在很多高校成了“花瓶”,响应了教育部的号召,但实际的授课效果却并不如人意。很多学生反应,高校在就业指导上缺乏个性化指导,针对性不强,消息渠道不全,并不了解就业市场,指导不符合实际。很多人甚至直言不讳地表示,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就业指导只是形式而已,内容空洞,与实际需要有很大距离。一些毕业生甚至总结出就业课“老三篇”:先强调形势严峻,增强紧迫感;然后调整心态,对工作不要挑三拣四;最后提出本专业往年就业率高,鼓励要有信心。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不少学生却昏昏欲睡,达不到应有的效果。通过分析,本人认为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第一,学时的设置不合理,没有形成体系化教学。目前医学类专科学校由于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对于就业指导课的学时往往设置不足。大多数院校是只在大学二年级才开设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而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应该遵循全程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即在大一的时候进行意识的培养,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大二的时候进行择业面试技巧和创业方面的指导,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大三实习的时候开始接触社会,积累经验,修订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显而易见这样的发展性的规划更利于学生的真正就业。

第二,课程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教师专业能力不够全面。一直以来,制约大学就业指导课发展的瓶颈因素应该说就是师资力量的不足。就业指导课的特殊性不仅要求教师掌握或熟悉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以及法学等方面的知识,还要时刻把握时代的脉搏,了解经济发展的趋势,掌握最新的行业动向,更重要的是还要有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实战经验。

第三,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性不足。目前,多数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没有科学规范的教学大纲,缺乏系统的、规范的、有针对性的教材,有的高校采用部编教材,有的采用省编教材,还有的高校根本没有教材,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采取的也大多是讲授法、演示法等传统教学方法,缺少实践性和创新性,课程显得枯燥、不切实际。因此,老师在上面滔滔不绝,学生却在下面昏昏欲睡的情况屡见不鲜。就业指导课形同虚设,学校开了课,学生还是一头雾水。

二、提高就业指导课效果的几点建议

就业指导起源于西方,所以西方的一些就业理念也值得我们借鉴。因此,参考国外的一些理念,本文对我国医学类大专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与医院之间的合作,在实习前也可以请一些医院的专家对就业形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让学生对于就业的形势有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引起足够的重视,结合课程的讲述,效果会更加明显。

第二,加强相关课程教学,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在就业指导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哲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地介绍一些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近年来,一些高校从学生入学后分层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学基础》、《医学心理学》、《创业教育》等系列课程,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第三,采取灵活的授课方式,增加课程的实用性。由于这门课程的特殊性,教学方法不能单单采用演示法和讲授法,应结合心理学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情景性互动,比如进行模拟场景实战,团体活动增加团队合作精神等。必要时可由多位老师共同参与,弥补个人专业知识的不足。

第四,充分发挥职业测评的作用。学生的发展有其自己的个性特长及发展方向,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充分发挥职业测评的功能,让每个学生操作起来,更好的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倾向,更好的规划自己的人生之路。

第五,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中心,为学生在就业当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帮助学生调整就业心态,更加健康的迎接挑战。

总之,医学类大专院校的就业指导课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就业指导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应当积极汲取国外的经验,结合本国的国情,加强就业指导课的效果,真正的能够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能够自觉地去学习和要求就业指导。

参考文献:

[1]苏光鸿.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问题与对策探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119-120.

[2]黄仕强.如何提高就业指导课教学效果的探讨[J].科教视野,2007(32):46.

篇7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高职;药学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3-0041-02

2003年,于机械与电器类专业中出现了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范式,在职业教育多样化发展的新形势下,无疑给职业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不仅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更注重学生自行获取知识与技能能力的培养。即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职业能力,更要使学生能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的变化。我院课程组从药学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出发,结合职业特性和教育学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药学专业课程体系。

分析药学岗位典型工作任务

课程组对湖北近十家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质检部门进行了走访调查,组织医药行业企业专家对药学岗位群进行了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针对不同岗位和不同的工作任务提出了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如表1所示。

校企合作,整合行动领域

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质检部门行业专家及药学专业教师一起对药学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了分析,根据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整合成三大块,形成了药品生产、药品检验及药品经营三个职业行动领域。药品生产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包括按照GMP规范操作,严格遵守各项SOP,使用衡器、量器称取原辅料,操作洗涤设备对内包装材料及器具进行洗涤,操作制水设备制备纯化水及注射用水,操作空气净化设备制备洁净空气,并对环境、设备、器具进行消毒,制备溶液剂、混悬剂、乳剂等液体制剂,制备软膏剂等半固体制剂,操作粉碎机和混合机粉碎、筛分、混合固体物料,制备散剂、颗粒剂、片剂、胶囊剂等固体制剂等等;药品检验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主要有取样,查阅《中国药典》等药品质量标准,选择检测方法,配制试剂,清洗玻璃仪器,调试并操作检验设备,对药物进行性状等常规检查,对药物进行水分、杂质检查及书写检验报告等等;药品经营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包括按照GSP规范经营药品,药品采购,处方调配,问病卖药,药品仓储和养护等等。

构建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

药学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学习领域、专业公共平台学习领域和专业方向学习领域。公共学习领域包括政治、英语和计算机等课程;专业公共平台学习领域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中医药基础、临床医学基础知识、临床疾病概要、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化学、药事管理与法规等课程。在构建专业方向学习领域时,应根据高职学生的形象思维、易于掌握过程性知识的认知特点,由药学专业教育专家将学科体系中的教学内容加以解构,重新序化,构建新型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各学习领域的内容应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每个学习领域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课程排序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以药物质量检验方向为例,设置的分析化学、药物分离与纯化、中药鉴定技术、药物质量检验分析技术、药物制剂质量检验、微生物检验技术等6个专业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课程排序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工作才刚刚开始,要将工作过程导向的理念贯穿于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做到“授人以渔”,帮助学生形成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的正确思维习惯,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真实或拟真实的环境中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教师的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培训,使教学的组织者领悟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理论的真正内涵,将工作过程导向理念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J].职业技术教育(科教版),2006,27(1).

[3]董丹虹.中等职业学校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4.

作者简介:

高保英(1975―),女,湖北孝感人,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医学院药学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高职药学专业天然药物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与研究。

篇8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 计算机网络专业 高职院校 能力培养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高速发展,使得计算机网络专业方面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十分缺乏。而高等职业教育正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具备必要的理论基础,能够在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从事计算机网络及相关系统的建设、应用、管理和维护工作,也能在IT行业从事网络产品销售和技术服务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近十几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一直在不断发展和进步,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更加强调职业素质,更强调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行为能力的培养。那么,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如何适应社会和职业发展的需要,突破传统,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成为了高职教育和实践的重要任务。作为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师,研究所在院校——北海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的基本概念

1.工作过程。工作过程是指“在组织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所以,工作过程的意义在于“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职业,是因为它具备特有的工作过程,即在工作的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方面有它自身的独到之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模式是在借鉴北美CBE、德国的双元制、国际劳工组织的MES、英国的BETC与国家职业资格(NVQ)证书、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国家资格框架(AQF)和培训包(TP)等先进的职教理念基础上,汲取其精华,并根据我国当前国情,结合自身条件,进行的有力创新。即从实际工作岗位的典型任务出发,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为学习内容,以培养企业所需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实践过程的学习为主要过程的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模式。

它打破了传统学科系统化的束缚,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按工作过程中不同任务的相关性来实现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串联整合。在培养目标中强调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被动的适应能力的训练。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教学体系,重新定义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接收知识的容器。这种教学模式使教师和学生都有了重大的转变。学生成了教学的主体,激发了学习兴趣,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能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学习效果大大提高;教师也转变了自己的角色,从演员变成了导演,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策划者和指导者。

2.行动领域。行动领域是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职业、生计和社会的行动情境中,构成职业能力的工作任务的总和,它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岗位能力标准的集合。行动领域体现了职业的、个人的和社会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习过程应该有利于完成这些行动情境中的任务。行动领域的开发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开发的主导思想,以专业定位——职业岗位——职责——任务——工作流程的分析为依据。经过专业定位与岗位群论证,工作岗位调研,典型任务分析,归纳行动领域等最终确定具体岗位或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形成行动领域,行动领域是课程体系设计和开发的基本平台。

3.学习领域。所谓学习领域是指“以职业任务和行动过程为导向的,通过目标、内容和基准学时要求描述的课题单元”,是建立在教学论基础上,由职业学院实施的学习行动领域。学科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的知识相对孤立、自成体系,缺乏融会贯通。而学习领域包括了学科课程体系中相关的课程知识,将相关课程知识融合于一个学习领域,在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中按照工作过程组织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贴近生产实际。它包括实现该职业培养目标的全部学习任务,通过行动导向和学习情境使其具体化。一个学习领域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三部分构成。

4.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是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也即实施方案,或称作实施单元。它是设定一定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将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转换后,在学习领域框架内构成“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例如项目、任务、案例、产品等。

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路

1.调查和分析社会需求。高职院校开展教学工作的任务就是满足社会对这职业人才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设计起始点时,首先就要调查和分析社会对职业能力和素质的需求。根据高职教育应先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的要求,高职院校应在所在区域选取有代表性的行业企业进行充分调研,对企业现有的专业岗位和新的岗位对从业人员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调查。通过职业能力的分析,使我们知道学生职业发展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为确定培养目标提供依据。只有充分了解市场的需求状况,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体系设计工作。

2.岗位工作过程分解。工作过程是指一个完整的工作进程,即完成企业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一个完整的劳动进程。针对具体的岗位和岗位群,必须由学校的专业教师与企业的专家、基层管理人员和一线生产技术人员一起进行分析调研,并将其分解成为完成这一岗位工作所必须具有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并进行排列整理,从而形成一整套从业人员所需岗位能力的标准。

3.工作任务向课程方案进行转换。将工作任务向课程方案进行转换的过程实际就是如何将岗位能力要求转换为课程方案的学习领域,这项工作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设计的关键。按照“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相一致,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要求,将具体工作过程所需岗位能力一一进行分类转化成多个具体的教学项目,每一个教学项目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即每一节课的理论和操作内容,将专项职业能力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将相关的专业技能转化为学习、训练内容,并以此作为依据制作具体的课程方案。

4.设计学习情境。通过与精通岗位技能的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学团队的合作,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设计指导思想, 以企业真实工作流程和岗位操作规程为导向,针对学习领域具体的能力要求将完成这些能力的学习内容重构组合,将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穿插在一起,选择合适的载体将学习领域分为若干个学习情境,并按照认知规律和能力递增的原则合理安排学习情境的顺序,设计出具体的学习情境。

5.完善课程体系设计方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它是建立在不同工作岗位上的,而由于不同工作行业、工作地域、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工作性质、职业能力要求等因素的差异性,必然导致各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不同。各高职院校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本地企业行业的具体情况开发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同时密切与企业的沟通联系,让企业参与到课程体系的开发过程当中,并同步收集更新企业的生产知识、技能要求,迅速将这些信息进行汇总,及时对课程体系进行修改和调整。

四、我校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及实践方案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课程,我校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总体思路是:按照真正体现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的要求,分析研究本校培养目标的能力结构与特点,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观,由职业相关的工作任务按教学论要求,进行归纳总结,设计相应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同时,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紧密结合,共同构成教学计划的四大模块——公共课模块、基础课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创新模块。课程体系的建立彰显了能力培养的核心地位.并鲜明地表现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特征,按照“必须、够用、实用”和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原则,围绕“网站建设能力”、“网络建设能力”和“网络管理能力”设置课程。其中,在“网站建设能力”模块中开设了网页图像处理、网页设计、网络数据库、网站测试、网站运营等核心课程,使学生熟悉网站架设。了解网页设计构件,既具备网站前台设计技能,又具备网站后台数据库设计和程序开发能力;既能从事有关网络程序设计、动画设计、图形图像处理、页面设计及美化等相关工作,又具备网络自主创业能力。在“网络建设能力” 模块中开设了网络服务器管理、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Linux管理、网络综合布线、网络测试与故障诊断等核心课程,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能安装、配置和维护路由器、交换机和防火墙等常用的网络设备,培养学生把各种设备和不同的技术整合起来,提升整体的网络集成能力。在“网络管理能力”模块中开设了计算机网络安全基础、操作系统安全、安全审计与风险分析、数据备份与灾难恢复、网络攻击与防御技术等核心课程,使学生掌握信息安全基本理论,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掌握一般的防黑客技术及防病毒技术,掌握主流操作系统安全机制,能够规划计算机网络安全平台,具有信息安全分析与实施能力,并具备快速跟踪信息安全新技术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意识和方法。此外,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教师应适当地安排各部分课程的学时比例。在突出实用性的基础和够用的原则上,各专业模块课以职业岗位所需的核心理论知识为主,尽可能安排的学时数少些,门类多些,范围广些,内容新些。坚持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必须针对职业岗位,由职业岗位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进行倒排的方法,建立相应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1:1比例。

同时,采用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一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教学课件,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用生动的动画形式来进行展示,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中学到知识。二是将类比法、启发引导法、讲练结合法、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等融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以行动作为学习的起点,以实践教学为先导,以校内实训室作为主要教学场所,将基本理论渗透到实践训练过程中;待学生掌握所需的技能后,再通过“顶岗实习”“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等方式进入校外实训基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工作。四是构筑网络学习交流平台,通过网上教学、网上练习和网上答疑等,及时帮助学生解决课程中的疑点,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五是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做出实验方案,实施后写出分析报告,锻炼学生学习能力。六是开展通过走访企业和举办“技术论坛”等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找到学习的切入点。

五、体会与思考

1.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教学改革,改变了传统学科体系建设中的课程设置的方式,成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明显区别。

2.高等职业教育强调职业针对性和职业技能的能力培训和培养,是以人才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而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双师型”教学团队、丰富的教学资源、充分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训练项目则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实施的基础和保障,这又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总之,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教育理念,很好地解决了实际教学和生产实践相脱离的矛盾。这样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以实际工作为导向,让学生在实际的工作过程来学习,能帮助学生在工作中查找自己的不足,并能将学习的知识及时地应用的实践中,对包括专业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是很有帮助的,是培养创新人才模式和丰富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重要手段,也是构建工学结合、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 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 赵志群.对工作过程的认识[J].职教论坛,2008.

[3] 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中国高教研究,2009.

[4] 李圣良.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6.

[5] 严中华.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教课程开发与实施.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篇9

关键词: 以职业需求为导向 高职日语 专业课程体系 构建

本校商务日语系根据本专业的“打造基于日语能力的宽口径、多方向的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广泛的人才市场调查基础上,“应用日语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专业骨干教师,就2006级学生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在课程体系及教学设计上采用了“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模块式结构”。整个课程体系分为三大部分:职业素质课程模块、专业知识课程模块、职业技能课程模块。职业素质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能够就业的基本素质,其中包括:大学英语、英语听力、计算机文化基础、大学语文、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等职业素质课程,通过学习,学生可以考取大学英语A级证书、计算机水平证书等专业技能证书;专业知识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日语进行商务活动的基础能力。其中包括:基础日语、日语听力、日语会话、日语泛读、日本风土人情等专业知识课程,通过学习,学生可以考取国际日语能力考试一、二级证书、日语托业考试证书等技能证书;职业技能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应聘某一特定岗位时的专业应用技能,其中包括:酒店服务与管理、导游实务、秘书实务、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日语等职业技能课程,通过学习,学生可以考取国际贸易业务员职业资格证书、国际贸易跟单员职业资格证书、涉外日文秘书职业资格证书、日语导游职业资格证书等职业资格证书。

这样的课程设置从三个方面体现了其优越性:打破了学科体系结构,以不同专业方向职业岗位的需求为导向,同时考虑了学生的职业生涯需要;形成了以职业岗位工作流程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结构;注重中和运用知识、技能、态度来完成工作任务,初步形成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本专业是小语种专业,所有的职业技能都是建立在职业素质和专业知识基础上的,必须先掌握职业素质和专业知识之后才能学习其它的职业技能,这种职业技能必须在课程体系及教学设计上有所体现。此外职业教育的特点也要求本专业不能拘泥于语言,语言只是一种工具,必须培养适应职业需要的多方向应用人才。本专业课程模块的第三大部分就是职业技能课程模块,开设的一系列职业技能课程,有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职业技能之后,就能在就业时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经过对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实践,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得到了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了提高,职业证书获证率稳步上升,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对就业的信心,良好的课程体系改革也促进了订单式培养

的校企合作的比率。

二、继续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展望

为了不断完善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结构,形成任务、项目驱动的课程特色,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使其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相对稳定,具有前瞻性,形成专业特色。我们认为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加强建设措施:

1.继续开展市场调研,根据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及时提出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意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使其规范科学、相对稳定,具有前瞻性,能够及时主动对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作出反应。

2.深入开展课程研究。继续依托各人才市场和相关企业所开展的市场调研和论证,随时了解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对课程体系加以调整优化,同时以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心,按照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态度的要求,完善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结构。外语专业的学生培养模式以及高规格合格人才培养等问题涉及各教学环节的许多微观层面,这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在研究的同时进行实践。

3.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完善“企业全程参与,紧密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性教学。

4.继续深入开展教学方法的研究。大力推进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方式多样化、立体化、层次化,更多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树立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观。

5.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比率,作为培养学生的本专业教师应具备该方面工作的经验,特别是实际操作经验。因此,对教师的培养除了重点放在学历提升方面,还要设法帮助专业教师进入该类企业进行实地工作和调研工作。

6.进一步完善毕业实践教学环节。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形成以“学生作为主的毕业实践环节教学制度”,加强毕业实践的指导,确保每名教师指导的学生不超过15人。在符合劳动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开展顶岗实习,每年向合作企业输送毕业生进行半年以上的实习。严格对毕业实践进行考核,确保实践环节不走过场。

7.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校园网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的精品专业学习平台与学习资源库,确保资源共享,使学生在网络中更能自主地学习。

8.总结专业职业能力考核的经验,根据不同课程的类型与特点,完善考核标准,并能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确保学生的能力考核符合能力培养要求,效果明显。

9.丰富教学内容。在把职业精神教育贯彻理论教学的同时,将学生带入合作企业现场进行实习实训或现场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现场体验职业精神,并纳入学生的评价考核体系。

总之,只有确立了明确的职业岗位指向和职业能力要求,和符合学生实际的课程目标,明确课程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态度目标和课程在职业能力培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和价值,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体现,在将来的就业岗位上具有更大的优势。

篇10

关键词:精品课程建设;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9-0066-02

自2007年12月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以来,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开设了就业指导必修课或必选课。为了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许多在就业指导教学一线工作的教师从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设置教学内容以及创新教学手段等多个方面着手,对加强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做了全方位的探索和研究,师资队伍建设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成为了研究热点。通过研究分析,大家普遍认为,师资队伍素质不高、数量不足、人员不稳定是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师资队伍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师资队伍的建设亟待加强。

与此同时,不少高职院校当前正在开展将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国家级、省级或院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和申报工作。精品课程建设是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重点,以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目标,涉及教法、教材、学生、教师等多个方面的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主体,其素质直接决定课程的质量,要想把就业指导课程真正建设成体系完整、内容全面、教学规范、指导有效的精品课程,就必须注重加强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组建合理的教师梯队,必须培养出一支素质过硬的能担任精品课程教学和建设的骨干教师队伍。因此,我们可依托就业指导精品课程建设这个平台,打造具有高职特色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

培养课程教学带头人,

建立专业化的骨干教师队伍

精品课程建设实行的是项目负责人制度,由项目负责人负责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项目负责人要求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并同时担任精品课程的主讲教师。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成立了就业指导教研室,安排了专门的师资负责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这些师资虽然多数都没有就业指导方面的专业背景,但他们来自教学工作或就业指导的第一线,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完全有能力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就业指导精品课程的教学组织、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工作。而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就业指导精品课程的重要建设项目之一,不仅对项目负责人应具备的能力与条件有明确的要求,也为项目负责人进一步获得学习培训和提高提供了机会,同时还能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这无疑为培养课程教学带头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课程教学带头人是课程教学组织、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领头羊。然而仅靠几个出色的课程教学带头人还难以带动就业指导课程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在全面提高项目负责人能力和水平的同时,精品课程建设还应十分注重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和组建一支素质过硬的能承担精品课程教学和建设的骨干教师团队。目前,高职院校专职从事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教师还不多,多是由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人员和辅导员兼任课程教师。随着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学时不断增加,专职教师缺乏,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等矛盾日益凸显出来。依托精品课程建设建立高素质的专任教师队伍也是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可以利用精品课程建设这个平台,通过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各类教研教改活动和不定期安排教师深入企业学习实践等多种途径全面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建立起一支稳定的专业化的骨干教师队伍。

突出课程特点,建立

多元化的兼职教师队伍

在高职院校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中,充分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提倡开放性,强调职业性的改革方向,注重含有实践环节课程的建设,注重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和体现工学结合的特色。就业指导课作为一门新兴的公共必修课程有其突出的课程特点:注重理论讲述与主题实践的有机结合,注重将课堂教学与形式多样的课外辅导有机结合,注重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求职技能的提高有机结合。要将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成精品课程,必须从课程特点出发,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灵活设计教学环节,如果仅靠几个专任教师实施单一的课堂教学,课程建设目标将难以达到。因此,建立一支多元化的兼职教师队伍显得格外的必要和迫切。依托精品课程建设的平台建立高职院校多元化的兼职教师队伍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是请专业带头人或骨干专业教师参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而广泛,包括了职业指导、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等多个方面,只有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师,灵活地安排授课方式,方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以职业指导这个版块的内容为例,认识所学的专业,了解专业的发展前景,了解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等各方面的要求,把握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是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职业目标,明确专业学习与能力培养目标的基础。这部分教学内容如果由为数不多的专任教师来承担话,由于涉及专业面太广,他们会力不从心,而这部分内容真正的权威发言人,当属高职院校各院系的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他们与行业领域内的企业联系密切,掌握着最多最新的行业资讯,由他们来承担这部分教学内容是最合适的。因此,专业带头人或骨干专业教师是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二是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校友充实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实例分析是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指导学生把握角色转化原则,实现顺利上岗就业以及对学生进行创业指导等教育环节,运用来自校友的真实案例进行分析讲解,容易启发和触动学生,请校友以专题讲座的形式现身说法,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将请校友返校做专题讲座作为课程改革建设的内容之一,进行了一些尝试,但讲座的举办和主讲校友的邀请带有较大的随机性。为了充分发挥校友讲座的教育作用,在目前的就业指导精品课程建设中,可尝试分院系、分专业收集不同类型优秀校友的信息,建成一个校友资源库,在保持与老校友联系的同时,不断吸纳新校友加入,形成相对稳定的校友讲座主讲师资队伍,真正将校友讲座作为规范的教学模式纳入整个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体系,这样一来,不仅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形式更丰富多样,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中也增添了一股新鲜血液。

三是力邀大中企业高管和人力资源专家丰富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在就业指导精品课程建设中,我们注重改革教学模式,注重加强实践性教学,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指导学生在实践实习中了解职业社会,体验职业角色,进而适应职业环境,提高职业素养。目前,高职院校普遍施行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一批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这些企业是我们依托专业实习或顶岗实习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的最佳场所。在这一实践性教育环节中,一方面,要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体验中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另一方面,可在学生实习实践的过程中,分专题邀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和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为学生举办讲座,向学生介绍企业文化、企业发展规划、企业对员工能力素质的要求以及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等多方面的内容,达到帮助学生全方面了解企业,进而懂得从企业需求出发,完善自我和准确定位自我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一旦作为固定教育环节纳入到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体系,一支由人力资源专家和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的兼职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将逐步形成,就业指导课程的师资队伍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丰富课程教学形式,

创建全员化的课程教育氛围

就业指导课程是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为出发点,将职业指导、学业指导、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有机结合起来的一门导向课程,是一门内容丰富、实用性与参与性极强的公共必修课程。我们力求通过课程教学帮助学生认识专业与职业的关系,认识学习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对胜任相应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个人能力与素质的拓展对未来职业发展的影响,进而达到帮助学生提高专业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综合职业能力、提高求职技能、转变就业观念、培养创业意识的课程教学目标。要全面实现这一课程教学目标,仅靠数量有限的专职或兼职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和举办专题讲座是不够的。在高职院校开展就业指导不仅仅是就业指导中心一个部门或几个专任教师的职责,就业指导应从就业指导课堂延伸到其他的基础课和专业课课堂,从课本理论知识延伸到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课余活动场所,无论是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还是其他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大家都应从实际工作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渗透就业指导,形成一种全员参与的教育氛围,让学生的心灵在不经意间获得熏陶和感染。

我们相信,一支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化、多元化、全员化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建成,定将有效推动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并最终将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成体系完整、内容全面、教学规范、指导有效的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刘宇.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创新建设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09(9):46-48.

[2]张瑶祥.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反思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3):169-171.

[3]余燕.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就业指导课程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7(2):59-60.

[4]郑虹,张哲.新时期高校就业工作队伍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8(3):116-118.

[5]梁业胜,余耀森.高校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化的若干思考[J].高教论坛,2006(4):223-225.

[6]王玉婷.中外高校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比较分析[J].中国电子教育,2011(2):5-9.

[7]吕炜.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1):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