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前景范文

时间:2024-02-01 18:09: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前景

篇1

关键词: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是研究利用化学与化工的理论和技术来解决能量转换、能量储存及能量传输问题的战略性专业。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将是21世纪化学科学与工程的前沿性课题,也是当前社会急需的具有广泛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我国于2010年开始设置了能源化学工程战略新型专业,并于2011年进行试点招生。目前针对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例如:

(1)东北石油大学对能源化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构建,专业按照“通识教育+学科专业基础+专业教育+实践教学”四个层面对课程体系进行了设置[1];

(2)沈阳工程学院对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教学探讨,制定了一系列实践教学的相关规章制度,如《实验室开放制度》《实验室守则》《校内外实习管理办法》《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管理办法》等实践教学的规章制度[2];

(3)北京化工大学对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注重学科发展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每年邀请国际上著名的学者到能源化学工程实验室进行访问和交流,通过学术报告和互动交流,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并与多所国际著名大学建立了密切的科研合作关系和联合培养学生机制,为学生搭建了国际交流平台[3];

(4)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教学主要侧重于学科研究方向的改革,主要包括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功能晶体材料的制备,生物质能源的开发,生物质能源与化工原料的转化研究,多晶硅高效回收新技术,发光二极管(LED)用荧光粉的研制,LED新型散热器材料的合成及LED封装材料等研究方向[4]。菏泽学院是一个应用型的地方本科院校,2012年菏泽学院化学化工系紧扣菏泽市煤炭石油资源丰富和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需要,成功地申请了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并于2013年开始招生。构建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对象,并占据了主导地位[5]。近年来,菏泽学院根据地方资源特点、经济发展需求和学校的师资结构特点对应用型本科能源化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构建。主要从人才培养规格、理论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式方法革新、实践教学和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的完善、考核评价方式的改进、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1人才培养规格的建构

人才培养规格是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6]。为此应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应用人才为核心,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多规格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为制定切合实际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我系深入菏泽市及周边地市各个能源化工企业进行调研,与人力资源招聘部门进行接触、对已毕业的学生进行调查反馈等,多方收集相关信息,并结合菏泽学院化学化工系师资结构特点,对我们的人才培养规格进行了定位。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社会对能源化工专业的人才需求有三种类型:科研创新性,动手操作技术性和管理经营性人才。考虑到我系师资力量和学校发展目标,我们把能源化学工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动手操作技术性和能源化工企业管理经营性人才。采用“一个专业两个方向”进行培养,实行“5+3”分流培养方式,即前5个学期在一起上通识课和专业基础课,后3个学期按照学生的意愿进行分开培养,主要开设专业课。同时对经营管理型的学生聘请经济系的老师开设经济管理型方面的课程。

2课程培养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能源化学工程是一门内容丰富而又广泛的科学,是涵盖能源、化工、环境和材料的交叉学科。课程体系按照“通识教育+学科专业基础+专业教育+实践课”四个模块设置,注意学科前沿和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厚基础、宽口径、重视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重视实践课的建设。在课程体系构建中,我们十分重视实践课的比例,规定不少于总课时的20%。课程除了基础课程实验、专业课程实验、暑假实习、毕业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外,还应增加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大学生创业计划项目、开放实验室等项目。教学是基础,是传授知识;科研是创造知识,是教学的延伸和发展[7]。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机械设计竞赛、结构设计竞赛、大学生挑战杯赛等竞赛项目。其目的是以竞赛为载体,把探索精神、创新技能、动手能力、合作能力、针对具体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作为培养目标。这些竞赛对于培养我国本科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起到了积极作用[18],加强了学生应用型能力的培养。

3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

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全方位的教学改革模式。在教学方法上,根据“多元智力理论”和应用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结合企业生产实例,采用范例教学改革模式,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受应用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过程,倡导“做中学”,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比赛中体会自己的成长。在教学实践中可采用“项目活动法”,在项目设计过程中,教师仅起指导作用,学生可以自主查阅资料并开展与项目有关的研究性活动和合作学习。

4实践教学和科技创新体系的完善

实践教学和学生科技创新是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构建多层次的包括校内实验、实训、课程设计、参加科技创新竞赛、毕业设计,校外工厂见习、项目合作导师制、校外实习的“双导师”制以及校企合作协同培养制度,切实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9]。“双导师”制是指学生的实习过程中,由学校教师和企业老师共同指导,使学生对工厂实际生产的流程和工艺有一个全面清楚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工程问题和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现在我们已与菏泽市的玉皇化工集团、洪业化工集团、多友科技等企业合作建立了10多处校外实习基地。双导师制的实行,加强了校企结合,有力地培养了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避免了学生“所学”和企业“所需”脱节的问题,实现了学校培养和企业所需人才的对接。

5考核评价方式的改进

评价是学科教学的指挥棒。在能源化学工程专业课程评价过程中,采用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8]。对于通识课和专业基础课程,采取以闭卷考试(70%)和平时成绩(作业、小论文、实践报告)相结合为主;对于专业课,可采用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和设计(论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对于选修课,采取教师自主考核与院系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实习和实践课程,结合“双导师制”,采用化学化工系与企业共同考核的方式;对于实践课程,采取小组提交实践报告并答辩的方式进行评价。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的“复合”能力(高深的专业理论和丰富的工业实践操作技能)是培养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结合专业发展实际,构建“外引+内培+实践锻炼”相结合多渠道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方式,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联系,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近三年来,我系派出4位教师到能源化工企业进行业界锻炼,培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使教师明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同时加强与企业之间的科研合作。我们还聘请企业的业务骨干为我们的兼职教师,不定期地给学生开设讲座和实践课。同时,我们鼓励年轻教师考取化工安全评价师、化工工程师、设备设计工程师等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些措施有力地培养了教师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加强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总之,根据社会发展对能源化学工程人才的需求和菏泽学院建设应用型地方特色明显建设的目标,化学化工系根据师资结构特点,对能源化工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和改革,目前取得了一定的经验。而对如何更高效的进行校企合作,建设产学研联合协同创新体系,打造有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特色的培养模式和体系,是我们继续努力和探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淑芝,王宝辉,陈彦广,等.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6):209-210.

[2]赵海,刘瑾,董颖男,等.应用型本科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4):547-550.

[3]北京化工大学能源化学工程[EB/OL].

[4]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介绍[EB/OL].

[5]邵波.论应用型本科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4(5):30-34.

[6]董泽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J].大学教学科学,2012(3):30-36.

[7]任成龙.论科研实践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1):48-51.

[8]陈彦广,韩洪晶,陈颖,等,基于国际化、工程化能源化工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及效果[J].教育教学论坛,2013(13):224-227.

篇2

关键词:化学工程技术;研究热点;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Q02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5-96-1

化学工程是一门将一系列化学有关的知识进行深研究的化学或物理过程的知识学科,它还包括对原有化学设备进行改革,以化学思想为基础将理论和实际工程知识糅合。具体工作可包括研发新产品、设计、模拟、操作实验来强化装备等硬件设施。化学工程领域包括范围广泛,其中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石油化工等领域,因此化学工程是国民经济建设从而推动社会进步重要的工程领域。目前化学工程技术的发展方向是逐渐趋向连续化、集约化、自动化、高效化和自动化、精密化。由于化学工程技术被广泛运用到生活领域所以对其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1 化学工程技术的新热点

1.1化学超临界反应技术

超临界的化学反应技术是指反应过程中的温度和压力都在临界点之上,这样的状态往往是液体和气体之间。这样形式的存在被广泛运用到生物化工、食品、医药等领域,已经显示出很好的效益,发展前景很好,但近年来的探究和发展阶段仍处于初级,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1.2绿色化学研究技术

绿色化学由于能够有效避免对环境的污染,近年来备受推崇。绿色化学就是指利用化学反应技术来充分利用资源、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来起到对环境的保护。比如,它可以对产生污染物的相关溶剂和废料进行处理,利用原子技术或高选择性的化学反应生产处对环境有利的产品,这不仅能够增加经济效益而且带来可观的社会效益。

1.3分离技术的新研究

首先,分离技术强调对生产设备的强化,其次是生产技术。总结来说就是将设备更新,将生产率提高的技术都属于化学分离技术的结果。古老的分离技术方法是利用各种材料沸点不同将其分离然后做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领域研究合作分工改变为分离技术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比如近年来,在力学的传递以及多相流方面,采用信息技术发生分离,还有分子的模拟就很大的提高了预测热力学平衡的水平,对分子的人为设计加速了分离等等。因此进一步研究高效的分离技术有着深远的意义。

2 传热过程新的研究发展方向

2.1传热学中细微尺度的研究进展

细微尺度是指从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进行更细微的研究的热学范畴,如今它在热学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分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当一个物体的尺寸远大于其载体时,这样的情况会存在,但是由于尺寸的更加细微,原来的假设影响因素也会发生相应变化。目前纳米技术已经取得显著的成绩,很多领域都是围绕传热学中的细微尺度技术进行研究的,近年来取得了高集成电路、多空介质流等新成果,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2传热设备的研究进展

近些年来,利用翘片来强化传热,管外的翘片强化传热原理包括有前缘效应和非稳定性扰动以及减薄边界层等几种。常用的片是冲缝片和百叶窗。将来对此的研究应该将分布参数和场地模拟相结合,来优化传热装置结构的参数,实现管翘式的传热针设计。

2.3与计算机技术的相结合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是化学中大量的技术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同时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增加了数据和相关机械的精密度。计算机的主要贡献表现在计算流体力学、数值传热力学、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统计、计算有利于将数据更直观的表现出来,表现形式更加多样,能够有效分析大量实验数据。

2.4与材料科学和信息工程相结合

科学的进步和新技术的研究涌现就为化学工程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机遇。如何形成优质的服务体系和完整地理论作为研发支撑成为化学工程面临的问题。所以它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发展中应注重与多学科的交叉,更多的研究应该包括信息和化学应用、生物与化学以及能源环境与化学相结合的学科,这都为化学工程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由于信息技术不断深入各个行业,为此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将大量的信息收集、整理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的结论可以为化学工程发展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3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专业人员对化学工程研究已经从单一走向研究领域与多学科相结合的多元化方向发展,随着时代的需要,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发展热点的出现,化学工程的发展方向也是多元化的。化学工程技术多元的发展给社会带来的也将是全新的面貌,推动整个社会向前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韩钢,宋.化学工程技术中微化工技术的应用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2(34).

[2]陈惜明,彭宏.化学工程技术的几个热点与发展趋势.[J]安徽化工.2006(01).

篇3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着重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可以看做是社会人才需求变化的一个风向标。2013年新兴产业专业的学生也必将随着这个风向标,踏上求知之旅。

报志愿:多数从懵懂开始

对多数刚从题海中爬出来的学生而言,无论是在社会认识还是人生规划方面都没有一个全面清晰的了解与认识,此时,决定自己今后可能从事的行业并不容易,那些选择新兴专业的学生更是懵懂。

“我只是在网上查询了这个专业的学习内容、侧重方面、就业方向及社会贡献等。”北京化工大学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学生王范勤回忆自己当初选择专业的情景时表示,在填报志愿前对这个专业了解不多。

不过,确实有提前做了很多功课、非常有目的地报考志愿的,北京化工大学的刘亚朝就是一个。她说:“在报考之前我就有这方面的理想。我爸爱看新闻,我也跟他一起看,新闻上老说石油涨价什么的,当时我就想,这能源种类也太单一了。假若我们不以石油为主要依赖的能源,或者说不依赖化石能源,我们国家就不会花重金从外国进口那么多原油。推广到国际上,也就不会有那么多因为石油而引发的战争。”于是在报志愿时,在充分了解了专业所学内容以及发展方向之后,刘亚朝才决定报考这个专业。

让人欣慰的是,得知录取结果后,大多数学生开始试图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去了解自己的所学专业,以图有备无患。在得知自己的专业是新兴专业后,大家在入学之前就对专业有了很多期许。

谈前景:期待未来

说起自己所学专业的前景,已经上了快一年专业课的学生们都满心期待。“我们的这个专业就业前景还是挺不错的,就业面也比较广,只是我觉得我们应该更多地接触一些新能源方面的知识,还要有一定的专业特色,最后就是希望得到国家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北京化工大学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的学生拓永永如是说。

拓永永的同学刘亚朝也认为这个专业未来的就业形势肯定不会错,在她看来自己未来最可能从事的是一些煤化工、石油化工,或者能源清洁转化方面的工作,而且肯定要考研,“因为我觉得本科学的东西还是很浅,加上这个领域需要学习的知识也比较多,能源这方面的问题也不是本科这些基础的课程能够解决的。” 国家现在对能源和节能减排的重视,让刘亚朝对未来信心满满。

同为新兴专业的物联网专业发展形势也很喜人。今年,北科大第一批物联网专业学生已经是大学三年级了,王志良教授介绍说,还没毕业的他们已经得到了物联网行业企业的认可――很多知名企业向他们伸出了橄榄枝,邀请学生们进行实习。众所周知,去大企业实习,是很多应届毕业生进入名企的敲门砖。

冷思考:热门专业难保证一直热下去

篇4

本期杂志,小编邀请了三位就读于天津大学工学院的同学,为大家现身说法。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王文毅

上了大学之后,每当我和高中同学说起自己专业是化工时,几乎都被误解为化学,这时,我常常会用做菜的例子来解释两者的差别。如果把做菜比作做实验,那么化学专业研究的是什么食材搭配什么食材才好吃,或者说多少食材A搭配多少食材B才好吃,它研究的是“为什么”(Why)。而化工专业研究的是这次做的是这个味道,下次如何能做出相同的味道。这次在家用小锅做两三个人量味道很好,下次在食堂用大锅做几十个人的分量如何能够保持同样的味道。总之,化工研究的是“怎么办”(How)。从一个角度来说,化学是在实验室中用试管做实验探索。化工则是用比一间屋子还大的容器来实验。它研究的是在安全、环保、稳定和节能的条件下得到最大产量。

我们专业课程十分繁重,除了必修的化学类课程外,化工流体流动与传热、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设计等成了我们的专业课,这些课都是在推导公式,要求数学和物理知识。为实验课打下基础。

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化工设计这堂课,课堂上老师不仅传授知识,同时也给我们讲解许多实际问题。如今,国内许多化工厂的工艺要么是国外已经淘汰的,要么是花了重金从国外买的新工艺,自己的技术很少。比如,我国每年用于从国外进口芯片的外汇甚至高于石油进口。但我国的汽车工业发展并未达到预期。化学工程师的匮乏就是原因之一。

老师提到,我们的化工厂之所以常常伴随着污染,一部分原因是有的地方只图眼前的经济利益忽视长远的环境利益,不注重或者根本就不治理污染造成的,另一部分原因就在技术上。这也是我们化工人应当注意的地方,治理污染常常需要花很多钱,我们如果能研发出成本很低的治污技术,或者说研发出整个生产过程中,只产生一点或者根本不产生污染物的生产工艺,那么人类的生存环境将会好很多。化工虽然会产生污染,但处理污染,还是得靠化工。老师的讲课让我情绪高涨,也找到了自己的奋斗方向。国内的化工存在技术落后、污染重的情况,因此我们化工人任重而道远,国内哪儿有不足,我们今后就朝改进它的方向奋斗。

我们的专业最有趣的,是实验课。我们的实验课程很多,能够给同学们提供足够的机会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实验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有趣的化学现象,进一步提升了对化学的兴趣。学院有许多优秀的导师,我们可以在大二之后进入课题组,参与科研。这些都调动了我的积极性。

大三、大四学年,我们分别设计了换热器和精馏塔,之前学习的那些枯燥的公式和规则,此刻突然变得有用起来。同时,理论课也远比前两学年少,我们有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了。在大三学年末,我与同学组队参加了全国化工设计大赛,比赛中,我们要设计从生产到防污的全套工艺流程。设计常见的设备同时考虑它们的布置,同时设计自动化控制方案,还得为工厂选址以及做经济核算。我们不仅运用了所学的知识,还学习了有趣的三维画图软件。大大丰富了知识结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请到了学校里有工程经验的教授做指导老师,并且,我们还得到了国内最好的精馏技术老师的指导。这次比赛收获很大,我们综合运用了所学的课本上的知识,还从老师那儿学到了实际的工程经验。更让人难忘的是,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聚在一起为同一个目标奋斗的历程。同时,可喜的是,这个比赛中我们的指导老师,现在成了我的研究生导师。

现在我们已经大四,我的同学中有的签约了宝洁之类的日化行业,有的选择进石化等企业,还有的选择出国深造,而我保送了本校本专业的研究生。我希望继续深造,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努力从老师那儿学得实际经验。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 刘芃宏

经历了惊心动魄万分紧张的高考之后,根据估计的分数和我的兴趣爱好,我决定填报工科专业为自己的第一志愿。可是当我拿起填报志愿指导书时,各式各样的专业名称让我眼花缭乱。在基本了解各专业的概要介绍后,我填写了六个志愿专业,最后又因为调剂的原因,我误打误撞成为一名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的学子。

一踏入校门,系主任和老师们就为我们进行了详尽的专业介绍。广为人知的是,工程科学分为机械工程、化学工程、材料工程、信息工程、控制工程、能源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电气工程几大下属分支学科。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是工程科学的一个分支,但严格地讲,它又不能完全归属于传统意义上对工程科学的分支。它是在多个大学科发展的基础上交叉、融合而出现的新兴学科分支,也是生产需求牵引、工程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因此,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过控专业的前身叫做化工机械,顾名思义,它是化工和机械的结合产物。天津大学等一些化工比较强势的高校将过控专业划归在化工学院,而山东大学、东北石油大学等则将过控专业划归在机械学院,这和学校的定位有关。1998年开始,教育部根据发展要求将专业更名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是充分考虑到自动化控制在化工过程中的应用而更名的。

至此,过控专业主要研究加工制造流程性材料的由过程单元设备和机泵群通过管路、阀等连成的机电仪监控一体化的连续性复杂系统的定位进一步明确。

作为一个综合性的交叉专业,这些特点决定了过控专业的课业负担也是比较重的,比如我们要学习基础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普通物理、普通化学,有专业基础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化工原理、机械设计、控制工程基础等,也有专业核心的工程材料、过程装备控制工程、化工流体机械、化工设备设计、现代化工设备制造技术和压力容器安全管理以及许许多多的基础课和专业实验。

刚开始学习基础理论课程时,是比较枯燥的,我也觉得毫无目的性,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可是随着年级的增长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我发现大多数公式的推导和应用条件都与基础的数学和物理有关,所以按部就班的学习是有必要的。总而言之,我们既要学习机械工程类专业的知识,也要学习化学工程类专业的知识,还要学习本专业独特的知识内容。在这一过程中还要不自觉地学习和应用自动化控制、焊接和防腐等专业的内容。我们的确是走在一条交叉学科的康庄大道上。

学即有所用,正是因为过控专业的同学们掌握了许多方面的知识,所以我们有很多的用武之地。

许多年前。刚从苏联引进这一专业时,本专业毕业生们被企业戏称为“万金油”。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们的应用范围之广。在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不论发生什么条件的反应,设备都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没有设备的支持,再好的工艺都是纸上谈兵。

近些年来。实现大型炼油设备的设计、制造成为关键。农业是一国之本。而化肥的生产过程与设备也是过控专业的重要研究方向。传统的煤化工,新兴的生物质能、核能都对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广泛的应用领域决定了过控专业的良好就业情况。在最新出炉的《麦可思2012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中,我们过控专业的就业率高居前列。常见的石油、化工、冶金、重工、发电(火力发电/核电)、制药、食品、橡胶制品等企业,自然是一部分同学的好去处。而一些地区的特种设备检验所,管道运输部门,设计院也需要过控专业的学生。在一些航天、海船等方面的科研院所也有我们过控学长学姐们的身影。就这样,一批批的过控学子们斗志昂扬。去拥抱属于他们自己也属于过控专业的美好未来。

制药工程专业 谭清杰

经过了高考的洗礼,我们的人生又面临着一个新的起点。我想,得知自己的高考成绩后,大家会纷纷对报什么专业,哪个专业好和学的专业毕业后如何就业等问题感到迷茫。接到录取通知书后,我才得知自己被化工学院的制药工程专业录取。我当时对制药工程这个专业完全不知道。非常担心以后学了这个专业怎么就业,我自己能学会这些东西吗。就这样怀揣着这些疑问我上了大学。

我现在是一名大四学生。经过这三年专业课的培养,我从一个门外汉到变得非常喜爱我的专业,以身为一名制药人而骄傲。制药工程专业是一个新型交叉学科,作为化工学院的制药工程,我们专业偏向于工程,它是奠定在化学、药学、生物技术和工程学基础上的一门工程技术学科。制药业并不是大家所理解的那样研究药物的药理药效,而是致力于解决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问题和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实现药品的规模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

刚开始步入大学,我很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大学里很随意,学习完全靠自己,我对要学习的专业也是一头雾水,由于我们专业的特殊性,我们从大一开始就接触双语教学。我们所上的物理化学、化工流体流动与传热、化工传质与分离工程、药物化学等课程都是双语教学,老师的PPT都是英文,这就要求我们学生课下多花时间复习老师课上所讲的内容。我们经常是既买中文教材又买英文教材。两份教材同时看有助于我们理解。

对所要学习的基础课程。我在开始的时候也很头疼,特别是高等数学,它里面的概念和高中时所接触的概念大相径庭。我记得当时我除了上课认真听老师所讲的课,记好笔记,课下还经常和老师、同学探讨问题。总之,对于大学的学习我们要有一颗不断进取的心。对于自己不懂的问题,一定要自己积极主动去问老师、同学,不要像高中那样指望着老师主动给你讲,毕竟大学里的老师都比较忙,还有自己的科研项目。

大一、大二阶段,我们主要学习一些基础课程,学习了许多关于化学方面的知识,如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大三的时候我们开始涉及专业课。我们是一个以工程为主的专业。制药工程设立在化工学院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不在于探究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而是要研究如何将药品生产实现工业化,因此我们接触到的专业课程是化工流体流动与传热、化工传质与分离工程、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程、制药分离工程、制药工艺学、制药设备与工程设计,这些课程都是与工程实际密切结合的。而我们知道实际药厂的生产都是由一个个化工单元操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我们制药工程是在传统化工单元操作的基础上发展深化的学科。

我们学校的制药工程专业在本科生阶段并不区分方向,在研究生阶段分为化学制药、生物制药、中药制药以及药物制剂方向。专业的就业情况也很乐观。对于本科生而言,可以从事药品检测与分析方面的工作,也可以从事医药代表的工作。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以至于制药专业在本科就业的人数并不多,大部分都选择读研继续深造,还有少部分人选择出国深造。以我们系为例,全系一共58人,每年大约能保研11人,而这58人中大约有4-5名同学选择出国,工作同学大约有10个左右,剩下的同学就是考研。研究生毕业后是可以进入药物研发部门、进入工程设计公司、从事药品质量保证等工作。

从茫然不知到投身制药工程专业,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儿,从对制药专业的一无所知到爱上这个专业,我以身为一名制药人而自豪!

问题1:报考化工类专业对身体有没有要求?

答案:化工类专业对眼睛有一定的要求,色弱和色盲不能报考。因为化学做实验时要经常分辨试剂的颜色,以鉴定成分和纯度。

问题2:化工类专业是否适合女生报考?

回答:一般的化工院系,男女比例差不多在2:1。当然,在就业的时候,由于某些岗位的特殊要求,使男生的需求量要远远要高于女生,导致女生在就业中产生一定的压力,但也并不是太大的难题。

问题3:化工行业的就业环境据说比较差。而且不安全?

回答:近几年化工行业的工作环境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一方面是国家对企业的严格要求,凡是不达标的企业实行一票否决:另外目前绝大多数企业从经营的角度选择新工艺,严格管理与控制。以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降低成本的目的。事实上,人们听到的化工厂的危险事故,往往是由于违章操作导致的,如果完全按照规章制度来实施,事故发生的几率很小。

篇5

    在生产混凝土超塑化剂聚磺化萘甲醛的过程中,水污染严重,而且在半固体的滤饼中含有大量的最终产品,为了降低污染,减少浪费,生产企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过滤过程中滞留水的回用,反应器洗涤水的循环利用,高压泵采用闭环冷却系统,控制原料、产品和水的跑冒滴漏,充分利用固体废物中的最终产品等。经过工艺路线改进,实现了清洁生产,提高了经济效益[29]。清洁的反应体系反应体系对反应十分重要,以超临界CO2、近临界水、高温液态水和离子液体等作为清洁生产的反应体系,可以获得良好的反应效果。徐明仙等[30]在超临界CO2中进行水杨酸合成,CO2既作为溶剂,又作为反应物,成为合成水杨酸的绿色原料。朱宪等[31]利用临界水作为反应介质,提取黄姜中的薯蓣皂苷,发现其可以克服传统水解法需要加碱中和、水消耗大和环境污染严重等缺点。张辉等[32]利用超临界水氧化法与非色散红外法相结合测水质中有机碳含量,发现其反应快,氧化彻底,检测结果准确。Lv等[33]利用高温液态水的特性水解生物质资源生产化工原料,如木糖水解等,具有较好的效果。离子液体作为一类新型绿色反应介质,不仅可替代传统有机溶剂或酸碱用作化工反应和分离的新介质,而且具有作为新型磁性材料、纳微结构功能材料、材料、航空航天推进剂等的潜力[34]。磁性功能化离子液体具有液程宽、蒸气压低、溶解能力强等特性[35],在有机合成中可作为溶剂兼催化剂和模板剂,具有产物易分离、可回收重复使用等优点。超常规反应技术由于人们对物质状态和反应过程的认识有限,对物质的利用主要基于其正常状态下的物性。随着人们对各种物质处于不同极限状态的特性的研究,化学反应过程在极限状态下的特性受到化工界的广泛关注,于是各种超常规状态的技术不断涌现,如超临界流体技术、超重力技术等。超临界流体技术超临界流体指的是处于临界点以上温度和压力区域下的流体,在临界点附近会出现物性急剧变化的现象。利用流体超临界状态特性的技术称为超临界流体技术,如超临界法制备微粒技术和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等。利用超临界法制备微粒技术有超临界溶液快速膨胀法、超临界辅助雾化法和超临界反溶剂法等。采用超临界法制备微粒,与常规的机械加工法、重结晶法、冷冻干燥法和喷雾干燥法相比,制备的微粒粒径较小,粒径分布均匀,而且解决了有机溶剂残留等问题,具有绿色环保的特点[36]。超临界技术是未来大规模制生物燃料的理想方法,特别是用于废油和脂肪制取生物柴油。

    与传统的生物燃料生产方法相比,超临界流体技术具有反应快、生产率高、易于连续操作、而且不需要催化剂等优势,但操作压力和温度高,材料成本高,难以推广应用[37]。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利用处于临界压力和临界温度以上的流体所具有的超常规的溶解能力而发展起来的化工分离技术。与其它分离技术相比,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具有适用性广、效率高、所得产品无毒无残留等优点,是一种典型的绿色化工分离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处理常规法难以处理的废水中的有机物和高分子材料等方面具有显着的优越性,在污染治理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38]。超重力技术在超重力环境下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的应用技术叫超重力技术。与传统塔器相比,在超重力环境下,微观混合和传质过程得到高度强化,因此超重力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39]。超重力技术在分离方面的工业应用比较广泛,如超重力脱氧技术、超重力脱硫技术和超重力脱挥技术等[40]。超重力技术在反应中的应用也比较多,如纳米材料的制备以及在精馏分离和快速反应过程中的应用等[41]。浙江工业大学研发的折流式超重力场旋转床已实现工业应用,与传统的塔器设备相比,该设备高度降低1~2个数量级,可节省场地和材料[42]。其它超常状态技术除超临界流体技术和超重力技术外,还有其它极限技术,如超高温技术、超高压技术、超真空技术、超低温技术等。随着高科技的迅速发展,这超些常规技术在化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将越来越多[43]。催化技术催化技术是化学工业实现清洁生产的主要方法。在有机化工中,为了得到尽可能多的目标产品,减少副产品和废物,除了采用合适的工艺设备和工艺线路外,非常重要的是采用高效环保的催化剂,如利用酶催化剂、手性催化剂和仿生催化剂等。酶是一种高效催化剂,催化选择性极高,无副反应,便于过程控制和产品分离。科学家们研究发现2-羟基异丁酰-CoA的酶可以将直链C4化合物转化成支链,作为甲基丙烯酸甲酯前体,这意味着在常规的化学路线基础上有可能会延伸出一条新型的生化法工艺路线[44]。人们在利用酶催化剂时,也在探索研究模拟酶催化剂,如将分子印迹法应用于聚合物模拟酶催化剂的设计合成中,制备的模拟酶催化剂具有抗恶劣环境、高稳定、长寿命等特点[45]。在天然酶催化剂和人造催化剂之间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如果能将固体催化剂坚固耐用、容易与产品分离、耐高温等特点与酶催化剂活性高、变构效应好、选择性控制精度高的特点结合,合成兼具固体催化剂和酶催化剂两者优点于一体的催化剂,则化学反应中的清洁生产又将有进一步的突破[46]。在化学工业中,特别是精细化工中,除了催化剂化学选择性外,催化剂区位选择性、立体选择性和对映体选择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47],如不对称加氢反应催化剂。目前,不对称加氢多相手性催化剂主要有固定化的均相手性催化剂、手性小分子修饰的多相催化剂和以天然高分子为手性源制备的多相催化剂等[48]。生物界有许多高效催化反应,人们可以根据生物界的反应特点研制仿生催化剂,提高催化效率。叶长英等[49]根据生物表面具有多层次微米和纳米复合结构,以便最大限度地捕获光子进行光合作用的特点,采用模板-超声-水热法制备仿生界面结构的二氧化钛催化剂微球,应用于苯酚光催化降解,发现其具有良好的催化能力,而且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易沉降分离,有利于光催化技术在实际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化工设备技术随着化工工艺的进步和发展以及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化工设备技术也不断发展和完善。目前,化工设备逐渐专业化、系列化,并朝着大型化、微型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化工设备向大型化、精密化、一体化、成套化和采用先进控制技术方向发展[50]。其中换热器趋向大型化,并向低温差和低压力损失的方向发展,压缩机向超高压方向发展,化工流程泵向超低温方向发展等。与设备大型化发展相反,化工设备的另一个发展方向是朝着小型化和微型化方向发展。微反应器技术是把化学反应控制在尽量微小的空间内,化学反应空间的数量级一般为微米甚至纳米,化学反应速率快,转化率和收率高,并能解决强腐蚀、易爆、高能耗、高溶剂消耗和高污染排放等问题,具有清洁生产工艺的特点,在化学合成、化学动力学研究和工艺开发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51]。目前已有微反应器用于工业化生产,产量可达几十吨到几千吨[52]。随着信息化与工业化不断融合,化工生产系统逐渐智能化。化工设备的智能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设备控制的智能化;二是设备设计的智能化[53]。设备智能化是提高产品质量、产量,提高能源利用率以及满足环境要求的重要方向。清洁能源现在化学工业的供能主要来自石油和煤炭,这两种能源在消耗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的污染,而且石油和煤炭在开采过程中也会对环境造成破坏。面对国际国内节能减排的重压,使用清洁能源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降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人们努力开发清洁的能源技术,包括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但开发和利用这些清洁能源技术并不一定清洁[54],因为尽管清洁能源利用时对环境无污染或少污染,但从整个生命周期来看,清洁能源的开发和使用实际上需要从其它环节获取资源或者将污染转移到其环节。生物燃料是一种比较清洁的燃料,是柴油发动机等的理想替代燃料。目前先进的生物质燃料生产技术有超临界流体技术,包括采用酯交换反应利用植物油生产生物柴油、通过生物质气化和生物质液化制取生物油。但目前生物燃料生产的成本比较高,难以推广应用[37]。目前,国内外有关清洁能源的研究热点除了核能、太阳能、水能、风能和生物质能外,还有常规天然气和非常规天然气。天然气是一种清洁能源,但随着常规天然气资源的逐渐减少,开发难度不断加大,以页岩气、煤层气为主的非常规天然气将成为研究和开发的热点[55]。我国第一部《页岩气发展规划(2011—2015)》提出,到2015年,页岩气将初步实现规模化生产,产量将达到65亿立方米/年,到2020年,产量最高达到1000亿立方米。虽然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已是大势所趋,但伴随着开发的热潮,开采技术制约、开采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初期投入大、开发成本高、回报周期长等方面仍面临争议。但毋庸置疑,随着技术进步和能源安全问题的日益凸显,非常规天然气在未来化工领域中的应用还是非常有前景的。尽管关于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很多,但在化工领域中利用清洁能源取代化石能源的还极其有限,有关取代技术需要进一步研究。为推进燃煤工业锅炉清洁燃料替代,加强工业锅炉的节能减排,上海市为天然气优化替代燃煤提出菜单式的技术指导以及余热深度利用技术,开发生物质气化气部分替代燃煤的混烧技术,为清洁能源替代专项工作提供支撑[56]。刘超等[57]尝试利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代替化石能源为冶金生产提供能量支持,提出“风光互补非碳冶金”,以减少碳排放。通过研究,解决清洁能源利用技术与钢铁冶金技术相融问题,最终确立的系统单元之间,基本满足了能量的协调匹配,能够获得1600℃以上的冶炼高温。这种钢铁冶炼中的“风光互补”思路为化工企业中利用清洁能源代替化石能源提供了借鉴作用。

    研究热点

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 产业结构 化工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c)-0249-02

1 研究前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在全球向节能、减排方向发展的进程中,在《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的驱动下,化工产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正在持续提高信息化水平,实现向低能耗、低排放和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因此企业对现代化工操作工的技能及内在素质要求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而目前对化工操作工的培养无论在层次还是质量上,都难以适应化工行业需求的快速发展。如何形成新的培养策略,改革现有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己成为我国化工行业人才培养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2 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关于化工产业的结构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研究成果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化工产业区域发展研究;二是区域化工产业人才研究;三是关于青海化工产业人才的研究;四是化工专业的相关研究。

2.1 化工产业区域发展研究

天津职业大学陈保荣[1]对滨海新区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内涵进行分析,提出高技能人才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的对策。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刘卉本[2]分析了湖北省三大产业内人才分布现状,找出了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和合理化建议。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伍静[3]通过我国化工产业现状的深入分析,提出了一些对策以及对我国化工产业发展的战略构想。齐齐哈尔轻上学院王墨林[4]提出了建设学科群、高技术产业基地、人才工程等观点,对精细化工如何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对策。

2.2 区域化工产业人才研究

宿州学院徐基贵[5]对宿州学院如何适应化工人才需求构建新建地方高校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谈了一些经验;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马占梅[6],根据国家对青海地区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地方经济发展特点,提出了培养适应该地区产业结构的“分层递进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徐维琳[7]通过对区域化工制造业人力资源与职业教育的分析和解读,提出职业教育一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高技能人才这个目标上,二要根据企业需求,为企业培养一般的技能人才。

2.3 关于青海化工产业人才的研究

中石化集团公司九江石化总厂组织部陆文豪[8]通过对企业三支人才队伍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企业可采取的具体措施。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孙秀华[9]阐述了海西地区化工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了适应目标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2.4 化工专业的相关研究

2.4.1 应用化工专业

吴雨龙[10]提出了“宽基础、重技能、强素质,大专业平台小专门化”新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卢鑫[11]对应用化工技术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对应用化工技术特色专业工学结合的实施成效及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吕海金[12]以服务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为目标,实施“1.5+1.5”应用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吴卫[13]通过企业调研,开展应用化工职业岗位群岗位分析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2.4.2 工业分析及检验

杨龙[14]针对市场对工业分析人才的需求,提出高职院校应准确地把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丁敬敏[15]提出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地配合的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郑伟[16]探讨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高职工业分析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可行性及应用前景。张建忠介绍了工业分析专业课程标准开发的依据和原则,着重解读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要点。

2.4.3 工业仪表自动化

张丽在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之中,提出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服务为宗旨”的教学改革新理念。陈永刚[19]提出在工业仪表自动化专业教学中应该以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多种实验原理为主要特征的大型实验为主,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2.4.4 化工装备技术

李琴从化工装备技术专业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着手,构建了基于全面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张国勇根据职业行动领域进行专业教学设计,重构了化工装备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解利芹从意义和实践两个方面,研究了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化工装备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3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对化工产业的人力资源队伍建设问题的研究,比较零散并没有形成一个体系。首先,对于化工产业人才培养多集中在对高校课程的设置上,从产业自身如何进行人才的再培养方面的研究较少;其次,在化工专业中应用化工技术等成熟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应对产业结构调整研究的比较成熟,而对工业仪表自动化专业等的研究相对短缺;再次,研究多集中在内地以及沿海省市,对西北省市尤其青海地区的研究甚微。因此改革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化工各专业的培养计划、缩小各省市化工人才之间差距以适应现行的化工产业结构是十分必要的。

⒖嘉南

[1] 陈保荣.基于滨海新区产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分析和对策研究[Z].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1.

[2] 刘卉.湖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

[3] 伍静.我国化工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

[4] 王墨林.面向21世纪精细化工的发展战略对策[J].化学工程,1997(4):93-95.

[5] 徐基贵.面向就业市场构建新建地方高校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5):113-114.

[6] 马占梅.“分层递进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青海省海西州职业技术学校化学工艺专业改革成效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5(1):89.

[7] 徐维琳.江苏化工制造业对人才需求的现状与对策[J].高职教育研究,2007,1(4):1.

[8] 陆文豪.关于企业三支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江西石油化工,2004(4):156-157.

[9] 孙秀华.《无机物工艺》中理实一体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1):93-94.

[10] 吴雨龙.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4):105-106.

[11] 卢鑫.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探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50-151.

[12] 吕海金.适应蓝色经济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例[J].价值工程,2013(5):191-192.

[13] 吴卫.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3(1):173-174.

[14] 杨龙.对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课程改革的探析[J].职教论坛,2010(11):185-186.

篇7

论文关键词: 环境工程 特色培养 石油石化 工程实践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环境工程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重要性。然后结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实际情况,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可供参考的特色人才培养方式,强调培养方案的实施应从加强基础、优化课程设置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入手。我们也看到本校通过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服务于石油石化行业的特色人才,在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引言 

近几年由于我国资源能源日益短缺以及污染问题不断加剧,国家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及能源行业的发展战略,导致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旺盛需求。因此各高等院校纷纷针对各自行业优势设置了环境工程专业。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化工和教育部共建的唯一一所重点大学,半个世纪以来在石油石化行业中形成了较强的地位和行业优势,因此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 

二、环境工程专业教育现状 

中国的环境工程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环境工程高等教育的师资和办学基础条件方面的不同,各高校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环境工程专业的历史发展历程,从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专业的教学计划设置上会出现不平衡的现象。比如一些院校由于脱胎于原化工、建材等行业,在课程设置上既开设了化学工程、建筑材料类等课程,又开设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等环境类课程,课程间的重复现象很多,实验室建设也容易出现重复建设的现象。而且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完成这众多的专业课程,自然是任务繁重、学时紧张,难免是“学习面宽、深度一般”。进而无暇顾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最终造成毕业生的实践技能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这成为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的一大困惑。各高校应尽快探索出一种适合本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三、人才培养 

(一)人才培养目标 

环境工程专业从根本上讲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加之各个高等院校的发展方向与原始基础的不同,从而决定了环境工程专业在各个高等院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的环境人才上有较大差别,因此应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培养特色型环境治理的技术人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资源,坚持环境工程专业与实际生产过程紧密结合,主要培养以石油石化行业和社会环保部门为主要服务对象,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二)培养方案的制定 

在不同行业环境治理人才的需求下,高校应按照“在宽口径专业内设置柔性专业方向”的原则,制定合适的培养方案,培养带有自身特色的专业技术人才。 

本校根据石油石化行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探索和优化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形成“重视基础、强化实践、突出特色”三大原则为基础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本专业从培养能够从事环境工程有关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定位出发,针对专业方向需要,培养方案精心安排了专业选修课程。在培养方案及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方面,既要面向社会环保部门,又要突出石油石化领域环境工程的行业特色。 

(三)培养方案的实施 

1.加强基础。学生应比较扎实地掌握环境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该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培养环境工程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本校环境工程专业一向重视基础教育,先后建成了《水处理工程》《环境监测》《物理化学》等校级及国家级精品课程。在本科教学评估中,基础教育环节得到了评估组专家的一致好评。 

2.依托优势学科,优化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专业课程设置既要服从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总体要求,又要考虑学校自身的优势学科,培养具有特色专业知识的人才,增强市场竞争力。 

本专业依托“环境化工”学科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点、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环境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加强学科建设,建成了一支师资力量雄厚的教学队伍,承担并完成了一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和中石油创新基金等省部级科研课题,形成了较强的学科优势。 

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综合大实验以及在毕业设计中,教学内容涵盖了石油勘探过程、石油开发过程和石油加工过程等背景知识和对环境工程技术的需求。同时,教师及时地将科研项目中的成功案例编写进教材或讲义中、将科研成果带进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水平。 

3.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实践和实践教学是获取新知识的源泉,是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学与用相结合的关键,是训练技能、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在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本校依托校内外各类实践、实习基地等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实验资源,根据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以培养德才兼备型人才为目标,以重视理论基础、强化实践能力和突出石油特色为原则,以石油石化和地方环保为背景构建产学研相结合培养模式,创造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条件。 

(1)“211工程”建设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环境工程研究开发中心为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实验资源。自启动“211工程”建设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环境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建设以来,充分利用学校为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累计投入近500万元的建设经费,创建了独具工程或接近工程特点的实验条件和研究场所,总面积约达1300平方米。其中最具特色的有:①水处理工程实验室,包括石油石化污水处理及回用的实验装置等,可进行油田开发、石油炼制过程中排放污水的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的实验与研究;②恶臭污染控制实验室,包括多组分动态配气系统、动态嗅觉检测仪、恶臭污染评估及控制系统;③环境微生物实验室,针对油田开发过程中落地油污染土壤的问题,筛选高效石油降解菌群,构建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④环境监测实验室,包括炼化废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分析监测技术、石油污染土壤中石油组分监测技术、石油炼化企业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监测分析的实验与研究;⑤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实验室,可进行油田开发及石油炼制过程中产生的“三泥”进行控制及资源化利用的实验与研究。所有这些实验室及设备,工程实践性强,可达到与生产企业的情况接近或一致,为保障训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实验平台。 

(2)完整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通过学校、企业、科研院所和相关部门的紧密结合,根据石油石化行业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创新和优化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课程和环节的结构体系,做到了“工程实践四年不断线”。 

一年级学生进入基础性实验室,结合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的学习,在公共基础实验平台开展实验技能训练;二年级学生进入专业基础实验室,开展环境化学等专业基础实验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参加实验技能竞赛,提高学生的实验和实践技能;三年级学生进入学科专业实验室和研究性实验室,并开展课程设计等综合实验,通过认识实习提高实践能力;四年级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通过专业综合大实验、校外生产实习、理论联系实践的毕业设计等环节,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总之,实现了四年内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专业实践训练不间断、应用能力培养不断线,依托中国石油大学半个世纪以来在石油石化行业中形成的地位优势,使本专业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与石油石化企业紧密结合,形成了有效的工程实践训练的产学研链。 

 

(3)创建了因材施教的平台,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建了因材施教的平台,具体措施是: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实行优异生导师制,安排硕士生导师进行指导,让学生参与科研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安排其进入实验室,参与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机会;对于创新能力强的学生,鼓励并引导其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等竞赛活动,指导其进行发明创新,并申请专利。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安排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行一帮一制度,力求做到学困生不掉队。通过上述措施,实现了因材施教的办学理念,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近几年来,共有55人次获得科技奖励,有十几名学生获得了社会实践方面的奖励。 

(四)培养模式 

根据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建立石大科技集团炼油厂、胜利油田稠油厂、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齐鲁石化公司、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公司等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基地,并在实习过程中聘请石油石化行业专家作专题讲座。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大赛、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等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平台,构成了有效地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模式。 

四、特色人才培养的成效 

无论是过去计划分配,还是现在的自主择业,本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主要就业方向为石油、化工企业环境管理部门、环保企业以及政府事业和研究机构,有些已成为该行业的环境工程领域中高级专家和技术骨干,就业形势较为乐观。 

“环境工程”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本科专业,与目前我校许多石油主干专业相比,它面向石油石化行业以外的社会环保部门和研究单位就业适应的面要宽得多,尤其是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节能减排战略的实施,对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不断扩大。不仅如此,在石油石化领域,随着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随着“绿色油田”的建设与发展,大量的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技术在石油钻井、采油、油气集输、油气加工等领域获得了十分深入而广泛的应用,并且已经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迫切需要本专业毕业生能将环境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与石油石化行业的应用相结合,使本学科培养的毕业生在知识结构上既兼顾面向社会,又具有自己的“油味”特色。本专业的这种“双重面向”特色化建设,对于提升本学科毕业生的就业适应面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我校作为石油高等学府对于石油工业发展所肩负的责任。 

五、专业需求及前景 

随着中国资源与能源短缺问题的加剧,社会经济发展导致的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矛盾问题包括环境治理行业将会逐步实现快速发展,特别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大调整,如倡导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进一步推动了对环境工程专业领域的人才需求。 

与环境工程专业密切相关联的产业是被称之为“朝阳产业”的“环保产业”。随着我国政府gdp中用于环保比例的逐渐增加以及减排目标要求的提高,国家、社会投入到环保产业的资金将逐渐增加,企业投入到污染源治理的费用也将逐步增加,因此污染治理这个行业必不可少,环保产业的发展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环境工程专业10年以前就被提出是“未来人力资源短缺十大职业之一”。目前的调查结果表明,与往年相比,2010年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明显乐观,目前民营环保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环保部门开始招聘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保投入的增加,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需求将出现上升的势头。可以预见,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对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将会不断增加,专业发展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彭永臻,曾薇.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7,(6):36-37. 

[2]谭文轶.对地方高等院校新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以环境工程专业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08,(10). 

[3]吴烈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形式和人才培养定位浅析[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s1). 

篇8

鲍哲南,1970年出生于江苏南京,本科就读于南京大学。1990年赴美留学,后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2015年因柔性人造电子皮肤开发,入选Nature2015年度对全球科学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十大人物。201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日前,第“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揭晓,华裔女科学家、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鲍哲南等5位在基础科学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的女科学家获此殊荣。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创立于1998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欧莱雅集团联合设立,旨在表彰女科学家的杰出成就,并为她们的科研事业提供支持。该奖项每年从全球各大洲遴选出5名为科学进步作出卓越贡献的女性授予该奖。自设立以来,共有5位中国女科学家先后获此殊荣。

记者采访了鲍哲南教授,听她讲述自己的科研工作经历和感悟,对中国科研和年轻科学家的关注和期望,以及如何平衡家庭与事业的体会。

最想看到研究成果被应用到实践中

记者:这次您获奖的缘由是“对柔韧、弹性、导电材料的研究能够提升假肢使用者的生活质量”,为什么会选择这个研究方向?

鲍哲南:我博士毕业后到贝尔实验室工作。在那里我的研究方向是柔性电子和软性电子材料。8年以后,我希望做一些可以改变人类生活的研究,而且我比较喜欢和学生一起工作,所以13年前,也就是2004年,我去了斯坦福大学。

在斯坦福,我决定拓宽柔性电子材料的应用前景,于是开始研究人造皮肤。在我看来,这项研究既可以造福人类,又可以大大拓宽柔性电子材料这个领域,而且还有可能颠覆整个电子工业的发展前景。

记者:您的研究目前进展到哪一步?

鲍哲南:我们开发的新型塑料材料,可以表达硅具备的某些电气功能,但同时又具有与人体皮肤相似的延展性、生物降解性和自我修复功能。前,我们开始致力于传感器的研发,包括压力传感器和触觉传感器,其后,我们还开发出了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

记者:如何看待您的研究意义?

鲍哲南:就长期而言,我们希望掌握并精通相关知识,以设计出拥有所有预期特性的电子材料。例如,用户可能说“我希望它的长度可拉伸至两倍,我希望它在一个月内降解,我希望它在一分钟内自我修复”。然后,我们就能够开发出按照这一特性设计的材料。这是我们的长期目标。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研制的人造皮肤的主要应用是假肢,这可以帮助失去四肢的人恢复触觉。

就短期而言,我们开发的材料和设备能够使可穿戴电子设备更加完美贴合肌肤,仿若无物,在某些情况下我甚至看不到它。

记者:您的研究成果在临床中有哪些应用?

鲍哲南:长远的应用是让假肢可以有触觉。近期内已经有一些不同的应用,比如可以用触觉传感器来测试脉搏跳动,然后变成血压的信息。另外,温度传感器可以放进锂电池里,当锂电池充电或放电时,如果出现过热、超热的情况,或者有缺陷时,温度传感器可以自动测试到,然后自动停止电池的工作。最近有很多电池充电时着火,就是因为电池过热。另外,我们的自修复材料可以让锂电池(比如电动汽车的锂电池)更加稳定。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将它投入到实际应用中。

记者:在研究中,您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鲍哲南:在我的研究过程中挑战有很多,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因为我们做的电子器件要模拟人的皮肤功能,而人的皮肤具有延展性、生物降解性和自我修复功能,这些性质都是传统电子材料不具备的,现在人们使用的电子器件都是用硬性材料制成的。所以如果要做成皮肤一样的电子器件,我们首先必须发明新的材料,从分子设计方面着手。

其次,我们需要让这些材料有知觉,有触觉,还能感受到周围的温度变化和不同的环境,所以需要设计一些新的传感器。我们设计了金字塔形状的微尺寸传感器,并且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可以很快地感受到触觉。然后我们通过设计一些会改变电信号的材料,温度改变时电信号会随之改变。

最后,这些信号要通过神经中枢传输给大脑,并且能够被大脑识别,所以这些信号必须具有一定的传输方式和一定的形状。我们还需要设计电子电路,可以将测试到的信号变成大脑能够识别的信号。这一点我们已经做了一些及时的证明,在动物的大脑里演示,动物的大脑可以感受到我们这个传感器所接受的信号。

记者:您在科研中碰到过什么烦恼,是如何解决的?

鲍哲南:烦恼肯定有,比如有时候需要扩大实验室,或是需要更多资源,如果你不说出来,首先别人不会知道你需要,但一旦你讲出来,并且每次都去争取,别人又会说这个人太野心勃勃了。这是比较矛盾的。

不过后来我想明白了,如果你不去争取,肯定拿不到。所以不要去担心别人怎么说,如果我需要,我就去争取。我现在就是这样,勇于说出自己的需求,不要因为别人的看法而不去做自己的事情。

记者:有人说您的目标是诺贝尔奖。现在看来,这个目标还有多远?

鲍哲南:我做科研的目标不是诺贝尔奖,而是能够用我的研究成果去帮助人类,这也是我心目中科学的最高境界。如果只是以获奖为目标,会很难尽心去做研究。我最想看到的是我的研究成果被应用到实践中,让人类受益。

记者:在很多人看来,科学是由一连串数据和公式组成的,十分枯燥。您遨游在数字和公式的海洋中,是否有乐趣?是否会感到孤独?

鲍哲南:其实我一开始选择化学,也是因为不喜欢公式和枯燥的数据。我觉得化学很像烹饪,可以自己做不同的东西,所以我喜欢化学。但是做到深入的时候我发现,理解这些公式和数据是非常必要的。当我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数据和公式就不再那么枯燥了,也不再那么抽象了。因为我有很清晰的目标,明白这些公式和数据的用处在哪里。所以说,如果想要解决一个问题,所有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过程都不会枯燥。

在科学的世界里,我从来没有孤独的感觉,反而越做越兴奋,因为可以看到我工作的意义,可以看到我们的研究被认可。而且,现在有很多学者都在介入这个领域,在这个方向有很多志同道合的研究者,我很高兴。

记者:在您看来,科学如何才能解决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鲍哲南:人类未来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环境、能源、水源,以及健康。作为一名科学家和工程师,我可以在很多领域应用我的专业知识,但我更希望将我的知识应用于真正对人类有影响的领域。

想干事业就要付诸实施

记者:据说您刚到美国留学时要打两份工维持生计,在这种情况下只用了20天时间复习GRE,就考出了令人惊艳的分数。能讲讲您当时的生活和学习状态吗?

鲍哲南:我1990年去美国,之前在国内读大学三年级。那时候中国的经济条件比美国落后很多。到美国之后,要生活,要读书,都需要自己去挣钱,所以我同时打两份工。而且还要复习考试,因为我知道,高等教育是唯一能使我在美国社会立足的方式,所以学习很有动力,但又没有太多时间去准备考试,只能很快复习,抓住重点,然后去考试。我也很幸运,芝加哥大学有一位中国教授,他对我帮助很大,他比较了解中国学生的情况,所以他接受我进芝加哥大W学习,引领我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

记者:您对年轻科学家有什么建议和忠告?

鲍哲南:我的信念是如果想干一番事业,就要付诸实施。我总是告诉我的学生,尽情去尝试你想做的事,否则你将永远不会实现自己的目标。树立远大梦想,无所畏惧,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对年轻的科学家们,我想说两点:一是坚信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对自己有信心,不要担心会有太多工作,或是会面临很多困难。因为对你困难的事情,对其他人也一样难,所以不要担心自己的能力。二是如果遇到一些负能量的事情或说法,不要太在意,那都是别人的看法和说法,你不能去控制别人怎么想、怎么做,只要坚信自己做的事情是对的,就朝着这一方向去努力,并且要一直保持乐观的状态。

记者:您与国内科研界是否有合作?如何看待中国目前的科研状况?

鲍哲南:我与国内许多高校、科研院所都有交流和合作,比如与南京大学的合作就很紧密,同时还担任一些学校的客座教授或荣誉教授。此外,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等也有很多访问学者到我这里来。

我认为现在国内科研发展非常迅速,国家也投入了非常多的资源,这非常好。现在国内的学术环境和条件跟我20多年前离开时相比有很大改变,不少科研领域都走在世界前列。希望国家继续大力支持各类研究,也希望国内的科学家更有信心,去主攻一些前沿项目,他们完全有这个实力。

既要有开心的家庭,也要有满意的事业

记者:获得本届“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对您意味着什么?

鲍哲南:这个奖项的宗旨是表彰女性对科学的贡献,我希望该奖能激发更多女性对科学的兴趣,吸引更多女性献身科研,并且能让社会更多地了解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女性。

记者:作为女性科学家,您如何看待爱情、婚姻、家庭与事业的关系?如何在事业和情感、家庭之间做到平衡?

鲍哲南:我觉得女性一定要做好几方面的平衡,既要有开心的家庭,也要有自己满意的事业,两边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足够的时间。自己要定一个准则,不能为了一个而放弃另一个。这就需要选择最重要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兼顾所有,所以必须有所选择,让重要的事情不会被牺牲掉。特别是不能因为事业而牺牲家庭生活。家里的事更要做好选择,比如,我不可能所有时间都用来陪孩子或家人,但我会选择最重要、最有效的时间来陪伴他们。

记者:在科学界,顶尖女科学家的数量仍然很少。在您看来,要成为世界顶尖的女科学家,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思维和素质?顶尖女科学家应该在科学界发挥什么样的能量?

篇9

在多姊妹的家里,山红红还是大姐,因而从小就担负起了照顾弟弟妹妹们的职责,大姐的角色使得她逐渐形成了独立、大胆、敢闯、敢承担责任的个性。1977年高中毕业报考大学志愿时,山红红从一位熟悉石油系统工作同学的父亲那里得知:山东东营有一个大油田,而且还有一所不错的石油院校。猎奇心和独立的个性促使她决定走出去闯一闯,于是萌生了到油田干一番事业的想法。很快,她和同学一起各自瞒着父母报考了当时的华东石油学院。“那时候对石油完全是一种感性的认识……”宣传画上,站在高高钻塔上飒爽英姿的女钻探工曾深深吸引着她。当然,对石油行业的艰苦山红红也了解一些,因而在专业选择上,她毅然选择了石油炼制。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她才“通知”父母,虽然他们开始有些反对,希望她报考师范类大学,但是知道她的脾气和性格,想想女儿作为后的第一届考生上大学本身不容易,就没有再坚持,那是她父母第一次领略了她要强的个性。

拿着录取通知书到大学报到一看,山红红心里咯噔一下:条件很恶劣,学校周围荒芜一片,住的大都是千打垒……自己毕竟还是来自大城市的女孩子呀!想像中的大学在哪里?在当时积极报考石油学院的同学中,她是最积极的一个,她开始后悔了,但并没有想要退学的想法。“我当时想,自己既然做出了这个选择,就好好学习吧,学成之后肯定能为国家做贡献!这个目标一直很明确。”山红红动情地回忆道。

从35年前报考华东石油学院时起,山红红的人生就和石油结下了不解之缘。转眼35年过去了,曾经的那位独立要强的女学生,已然成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最高执掌者。谈到担任校长的感受时,她对记者说:“这所大学对我而言,已不单单是一种缘分和热爱,更多的是一份建设好她的重任。”

当下的中国高等教育,百舸争流。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作为高等教育长河中的一支劲旅,被原国务委员陈至立称为“一所战略性的高校”。学校对国家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乃至国家整个能源战略中都负有重大责任。

身为校长,必然对大学的发展负有重大责任,这种责任感自从被任命为校长的第一天起就牢牢植入山红红心中。如何使学校在保持石油学科强劲优势的同时,拓展多学科协调发展?如何在高校间生源竞争日益激烈、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的新形势之下实现更大发展?如何在学校发展面临困难时能够不畏艰难……山校长一直在思考并大胆实践着。

本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红红校长做客《高端访谈》,将结合自己切身的成长体验和认识,为大家讲述她眼中不一样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还有对考生在职业规划、高考志愿填报方法方面的温情建议。其中,有关石油大学的许多观点和想法,她还是第一次向外界透露,这些都值得我们关注。

一所特殊的大学:石油之外更有风景

《高校招生》:山红红校长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注意到,您是中国石油大学本土成长起来的校长。从1978年考入华东石油学院(学校的前身),到2005年开始担任中国石油大学校长。30多年来,您一直与她相伴成长,在您眼中她是一所什么样的大学?

山红红:首先感谢《高校招生》杂志,你们的工作非常有意义。从1978年初我来华东石油学院(编者注:今中国石油大学)上学至今,我在这所大学学习、工作了整整35年。在这里,我的思想得以成熟,同时也获取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如今我身处学校主要领导岗位,主持并引领学校的发展,今天再来审视这所大学,我的感触很深,更因为自己曾经是一名石油大学学子感到自豪。

在我眼中的这所学校首先是一所事关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性”高校。学校因油而生、因油而兴,始终与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始终把为石油石化工业提供优秀人才作为重要使命,学校被誉为“石油科技人才的摇篮”,是石油行业技术创新与人才储备的基地。现在,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已经超越美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石油的需求必将大幅提升。作为“国字号”的中国石油大学和她的学子们,对服务国家发展一如既往地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是为我国能源战略的实施要提供坚强的人才智力支持。

她更是一所具有光荣传统的大学,从踌躇满志的北京石油学院,到历经风雨的华东石油学院,再到风华正茂的石油大学(华东),现如今展翅腾飞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建校60年来,学校四易其名、三易其地,历尽艰辛、弦歌不辍,形成了“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校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和“惟真惟实”的校训。这是学校在新时期实现办学目标的不竭动力,我们的奋斗目标是,把学校建成国内著名、石油学科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高校招生》:目前国内冠名“中国石油大学”的有两所院校,分别位于山东和北京,对许多考生和家长而言,他们并不完全清楚这两所院校究竟有哪些区删或是联系。借此机会,请您解答一下。

山红红:我们是一所大学,两个办学实体,既是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在申请国家“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以及“2011计划”等重大项目时,我们都是在一起的。

从办学历史上来看,我们可以比较清楚的了解两所学校的来龙去脉。1969年,北京石油学院整体搬迁到山东东营,并更名为华东石油学院。1978年,华东石油学院开始招收研究生,但由于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条件受限,招生工作并不理想。于是决定利用北京的有利条件,在原北京石油学院校址内剩余的一点地方建研究生部。到了1984年,为扩大办学规模,学校主管部门决定在北京昌平建新校。1986年,昌平校址建成,部分研究生开始在昌平学习。1988年,华东石油学院更名为石油大学。1989年5月,学校主管部门发文时正式使用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大学(北京)的字样。就在这一年,北京校区开始在招生工作中打破原来的限定。北京校区除了招收100余名研究生外,也招收了少量本专科生。华东校区除了继续招收本科生,也开始招收研究生。至此,石油大学两地独立办学的格局逐步形成。

《高校招生》: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贵校都是一所以培养石油化工专门人才的单科性大学,面对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贵校在由单科性大学向多学科大学转型过程中,做了哪些探索?

山红红:您提出的这个问题,是我们学校多年来都在认真思考并实践的一个问题。中国石油大学在创建初期有着十分特殊的时代背景,当时学校隶属于原国家燃料工业部,这也使得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生就业直接与石油行业挂钩。那时,学校的学生全部面向石油企业就业,学校也是完全按照行业的需求办专业,立足于为行业服好务,而对于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主动思考不够。

2000年,学校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划归教育部管理,正好又赶上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大扩招,这样的外在形式促使学校必须思考一个问题——在新的环境下,我们大学究竟该怎么发展?作为一所教育部直属、“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和具有战略意义的大学,我们不追求“大而全”,而应该是“有特色、高水平”,于是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定位,那就是要把学校办成一所国内著名、石油学科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那么,我们要做的就不单单是把石油相关的学科发展到极致,这就是和以前完全不同的一种挑战。完全是从企业向国家层面进行了剥离,因而办学层面也不一样了。当学校从一所学科单一的行业大学向办一所研究性的高水平大学转型时,她的定位就不仅仅再是石油了。

面对紧迫形势,近十年来我们在这两个体系的构建中,做了很多的思考。尤其是在一些新学科、新专业的发展上,我们非常慎重,同时也做出了大胆探索。首先考虑到的是要和石油行业的结合、和新能源行业的结合以及跟更广阔能源行业的结合,从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从与国内高等教育院校发展相协同。

我们虽然不是一所综合性大学。但也是一所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因此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上,我们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将石油人特有的铁人精神渗透到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当中,形成了独特的石油文化。

《高校招生》:2011年,贵校从山东东营市整体迁往青岛市办学。离开了办学近60年的老校区。这是基于何种考虑?

山红红:东营是一个新兴的油田城市,在大油田办学,的确极大方便了产学研结合,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但是,因为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尤其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们的高层次人才留不住、引不来,人才资源流失严重。另外,许多重大课题往往需要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教授联合攻关、共同完成,东营只有中国石油大学一所高校,而且交通也相对不是很方便,无法与其他学校产生协同效应。

面对人才稳定和引进人才双重难题,为了拓展更好的发展空间,我们决定将学校的主校区由东营迁到青岛,而东营校区主要是作为科研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教学实习和学生实践基地,并承担一些继续教育的职能。这次学校办学主体的迁移,还可以称得上是学校的战略性转移。

选择在青岛办学,还是基于青岛这个城市的重要地位。因为它不仅是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更是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港口、国家重要的区域性航空港,在山东省经济发展中也处于龙头地位。我们相信青岛这个城市所具备的国际化、开放性、丰富的经济教育文化资源将为我们学校的崛起增添十足的动力。青岛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开放的姿态,也有利于吸引海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前来任教。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的青岛新校区依山傍海,风光秀丽,学校南门外就是大海,南面紧临蔚蓝大海,有着亚洲最好的沙滩——金沙滩。平日同学们可以在靠海的草坪上晨读,可在清晨雾气缭绕、海风拂面以及海浪拍打岸边的浪声中享受别样学习时光。

《高校招生》:作为中国石油化工行业的最高学府,“石油”二字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学校的行业特色。但因此也让不少考生和家长产生了美丽的“误会”:觉得这所大学除了石油类专业,其他专业就没有特色,事实上是这样吗?

山红红:中国石油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管、文、法、经协调发展的大学。石油是我校的特色,石油类专业也是我校的主干专业。除此之外,我校的机械类、电子信息类等专业实力也很强,例如我校现有的13个国家特色专业:石油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安全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应用化学、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物理学、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环保设备工程,其中非石油类的专业占了一半。不仅如此,我们本科招生的50多个专业中,真正和石油行业密切相关的专业占总数的三分之一都不到。当然石油类专业是我们最好的专业,因此学生在找工作上不存在问题。其他通用专业包括了文科、理科、管理等一半的专业。学校在对非石油类专业的扶持与建设方面,还是保持着非常清醒的头脑的。因为我们知道,石油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会逐年下降,如何在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进行其他方面的探索,非常重要。我们建立这些学科和专业一方面是考虑到了石油行业也急需这类的专业人才,更多的考虑还是希望站在一个更广阔的事业和平台去培养学生。因此他们就业并非完全是去石油行业。

另外一组数字也可以说明,以前我们学生的100%就业都在石油系统,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划归教育部后,我们的学生面向石油系统就业的比例由60%开始呈逐年下降趋势,到现在,我们提出了“3331”的布局,现在已经初具成效。其意思就是30%多一点进入石油石化企业,接近30%升学或出国留学,30%到地方或其他企业,还有10%是自主创业。这个目标是在三四年前提出来的,今年就已经靠近这个目标了。

一份特殊的行业:适度吃苦大有裨益

《高校招生》:石油行业是一个很特殊的行业。许多考生家长觉得进入石油行业就意味着丰厚的薪水和待遇,但同时也有不少人觉得石油行业太艰苦、寂寞。如何正确看待石油行业,怎样理性选择石油类专业,您有哪些建议?

山红红:大家认为石油行业艰苦,主要是受到了上世纪50、60年代描述石油行业电影的影响。现在石油行业的条件不知道比以前好了几十倍,即便是在开采石油的第一线,屋里面的暖气、空调、上网各种设施都是一应俱全的,包括饮食都是非常好的,虽然室外是戈壁滩、荒漠。尤其现代勘探、钻井技术的普遍使用,都让从业人员不再像以前那样艰苦。

作为学生、家长,都希望大学毕业后去更加舒适的环境工作,但我认为去一些相对艰苦的基层、行业去吃一点苦,锻炼一下,是很有必要的。这种实践经历对于学生个人价值观的成熟、团队合作精神的养成、艰苦奋斗精神的形成都是大有裨益的。将来,学生无论走到多高的岗位上去主持工作,这些经历都会帮助他们把工作做得更好,这是宝贵的财富。

试想,一个学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一毕业就往机关坐着,和那些先去井队工作一段时间再到机关的人相比,他们一样不一样?很显然不一样,因为他们没有对基层的感受、不了解基层的工作,因此他在做管理和出台一些政策的时候,他们的视角是完全不一样的,也会出现严重的偏差和失误。我觉得人吃点苦不是坏处,不管是城里的孩子还是农村的考生。我女儿今年也要高考了,我经常告诫她要学会自立自强、多吃一些苦,当然这里说的吃苦并不是非要危及孩子的身体健康,而是说有了这段吃苦的经历,对孩子将来取得更大的进步有好处。

说实话,石油专业虽然被看作是热门专业,但是近几年来,它的就业形势是慢慢走向平稳的,如果考生盲目报考这些专业,毕业后都想往研究院、设计院走,那肯定是不太现实的。我建议考生和家长们需要冷静思考,认真掂量自己的兴趣爱好,想一下自己究竟适合做什么?比如同样属于石油类专业,有是地质勘探,有的是地质学。它们一个是工科专业,一个是理科专业,差别非常大,这些都要求考生提前进行了解。

今年我们学校有五个学科的排名进入了全国高校的前十位,这其中也有学科不是石油学科,借此机会我也建议考生们不要只看到了我们学校的石油类专业,其他专业同样值得关注。

一所值得选择的大学:特色铸就宽广成才路

《高校招生》:再过几个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即将迎来60周年校庆。建校印年来学校沉淀出了怎样的办学优势?

山红红:在中国石油大学6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鲜明的学科特色。学科专业覆盖石油石化工业的各个领域,石油学科总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学校的5个国家重点学科和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全部为石油学科或与石油密切相关的学科。特别是经过三期“211工程”建设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了石油学科优势。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我校共有5个学科进入全国前十名,其中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蝉联第1,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第2,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第7,地质学学科第8,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第10。二是人才培养特色。建校60年以来,学校已经为石油工业和国民经济建设输送了20余万名各类毕业生,涌现出了吴仪、等一大批杰出校友,走出了10多位两院院士,还涌现出了“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当代青年的榜样”秦文贵、“石油科技楷模”苏永地、还有“石油报国英模”孙波等全国知名的英模人物。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看,我校毕业生校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工作踏实,作风务实,比较鲜明地体现出“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品格特征。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8年保持在90%以上。三是产学研结合的办学特色。产学研结合是大学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我校开展产学研结合有两大优势:一是拥有直接面向石油工业服务的学科专业体系;二是石油工业的广阔市场及发展需求。学校是教育部和四大石油石化企业集团、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校,学校成立了理事会、董事会,先后与50余家企事业单位和地方政府签订了长期全面合作协议,与企业事业单位共建校外实习实践基地217个,覆盖了学校全部56个专业。可以说,经过长期探索,学校逐步建立起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层次齐全的产学研结合体系,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搭建了坚实的平台。

《高校招生》:具体而言,贵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特色?

山红红:我校是一所追求教育本质的大学。一直秉持“育人为本、人才为本、学术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在这里,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爱好,选择进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试点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班”“理科实验班”,接受专门的个性化培养;还可以根据需求与志向,参与到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和香港等国家与地区高校的“2+2”、互换生、以及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中来。在这里,学生可以参与科技活动节、文化艺术节等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尽情角逐“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以及化工设计大赛等国内外学术赛事。此外,学校还拥有完善的奖助体系,每年发放各类奖助学金累计超过7000万元,决不会让任何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辍学。

《高校招生》:贵校就业情况如何?

山红红:专业的就业前景是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密切相关的,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石油行业还处在一个发展时期。特别是国家汽车行业的发展,必将推动石油行业的发展。因此,石油行业对石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保持稳定增长,石油类专业的就业前景还是相当光明的。石油类专业就业的“主战场”还是在石油行业内,十多年来,我校大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学校曾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称号,并入选“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高校招生》:贵校学生在考研深造,出国留学方面,有哪些具体的尝试和探索?

山红红:长期以来,由于我们毕业生就业方面突出的优势,所以学生考研率一直不是很高,但近年来通过加强就业引导,采取在优秀推荐免试生中选拔直博生、在优秀的在学研究生中选拔硕博连读生、加大研究生奖助力度等措施,这种状况也在逐步改善,现在每年毕业生考研率大约在30%,其中超过95%考入“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大学。

篇10

【关键词】区域特色 研究型大学 学科建设 特色学科 优势学科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86-03

学科建设是大学建设的基础,制定学科建设规划有利于大学管理者指引学科建设方向,对学科建设进行整体把握和布局。国务院通过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中提到优化高校布局结构,办好一批有特色、高水平大学,支持西部地方高校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发展,大力建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加快广西民族地区发展。

广西大学自1928年建校以来,始终秉承学校创始人、著名教育家马君武先生的办学思路:“开办实用科学,培养广西经济建设所需的人才,服务广西经济社会”。现今,广西大学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办学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是教育部和广西人民政府共建的地方高校,也是我国“211工程”和“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计划”建设高校,提出了以建设“高水平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为目标的办学方向和定位。研究广西大学建设高水平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建设现状并提出建议,不仅能提高学校的特色办学水平,还能加快学校建设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的步伐。

一、立足区域建设特色学科,增强学科特色

目前,广西已进入工业建设中期,继续立足区域经济建设的规划和战略,抓住我国西部大开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广西“14+10”(14个千亿元产业和10个战略新兴产业)产业体系建设等发展机遇,与区域重点产业、区域重点工业建设加强联系,加大与区域建设所需项目的合作,有利于区域特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目前,广西面临“双核驱动”、“两区统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桂西资源富集区、左右江革命老区和西江经济带)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重大发展机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重点打造交通运输、海洋经济、农林渔业、能源开发、跨国旅游、生态环保等高水平的沿海工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西江黄金水道内河港口吞吐能力6000万吨,沿江中心城市形成汽车、机械、冶金、高新技术及建材等产业布局;桂西地区开发的优势资源有铝、锰、有色金属、水能、制糖、红色旅游、农产品加工等并建有特色优势产业基地。

2010年,自治区政府加快“14+4”产业体系建设,坚持产业优先发展。14个千亿元产业有食品、汽车、石化、电力、有色金属、冶金、机械、建材、造纸与木材加工、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纺织服装与皮革、生物、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等,4个战略新兴产业为: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海洋经济;2012年起,广西又新增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农业、先进装备制造、养生长寿健康产业。根据广西大力建设的重点产业需要,建设和增设有色金属、农产品加工、高科技术产业等区域特色学科,是加快高水平区域特色学科建设、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构建特色学科体系,完善学科建设规划

虽然每所大学都有自身独特的学科建设模式,但是借鉴著名高水平大学的学科建设共性可快速提升自己的学科建设水平。有学者研究了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我国大学学科建设模式,构建一个由主体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和特色学科构成的学科体系,即建设奠基性的基础学科作为学校的主体学科;建设标志性的强势学科和优势学科作为学校的主干学科;建设常规性的支撑学科和跨越式的特色学科。广西大学在完善和落实学科建设时,可借鉴这一学科体系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规划。

(一)构建以文理学科为基础的主体学科。广西大学早在1931年就成立了理学院,设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4个系,办学历史久,有较深厚的历史积淀,但现在总体上落后于工学和农学两门学科;人文社会类基础学科发展较缓慢,学科总体薄弱,如文学、哲学还未设置博士培养点,历史学建设还存在空白。因此,进一步加强对哲学、文学、社会学、数学、化学等文理基础学科建设的重视和支持,尤其注重加大对人文类学科建设的支持与投入,才能为学校主干学科和特色学科的成长和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构建以工学和农学为强势学科的主体学科。广西大学在创办之初,学校创始人马君武先生就提出首先开办实用学科的办学思路,培养广西经济建设和发展所需的理学、工学和农学等专业技术人才,服务广西社会。工学和农学经过80多年的办学积累,如今已成为学校的优势和代表性学科,其中工学中的结构工程和农学中的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两门二级科入选国家重点学科。基于工学和农学中的土木工程、畜牧学等强势学科构建学校的主体学科,作为学校的标志性学科进行建设,培养高水平领军人才,产出标志性科研成果。

(三)加强学科关联度构建支撑学科。加强支撑学科建设,如理学作为工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对工学壮大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广西大学工程学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行列,这标志着广西大学工程学学科已经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而土木工程、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等工学学科的高水平建设就需要基于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理学学科的支撑和援助。此外,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不仅能培养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学生,还有利于新兴交叉学科的出现和为学科创新提供平台。

(四)立足广西建设需要构建特色学科。广西大学在特色学科构建方面,除现有广西区重点建设学科中的特色优势重点学科外,加大学科参与广西区域建设发展的力度,如加强食品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林业工程、矿业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区域经济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所需学科建设,满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广西新型工业化、广西“14+10”产业体系建设需要,促使学科增加区域服务特色,成长为特色重点学科,进一步提高服务区域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三、培养和引进高水平教师,完善学科建设队伍

高水平教师队伍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保障,要以培养中青年教师为主,同时加大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力度,发挥重点学科的高端人才和优秀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提高高水平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壮大高水平人才队伍,为学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形成特色学科优势,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

(一)大力培养中青年教师。将中青年教师培养成为在国内外学术上有一定影响力和号召力的高水平教师,既要有短期培养措施,更要做好长期培养的准备与决心。同时,需要继续完善教学和科研制度和管理,完善教师激励机制,为他们的工作创造条件和提供成长的平台,留住优秀的中青年教师,使优秀中青年教师成长为高水平教学名师、学科领军人才,逐步壮大高水平教师队伍。

努力为中青年教师提供自由的学术和科研环境,完善教学和科研的基础设施与条件,减少日常的工作琐事困扰,同时满足中青年教师住房等物质需求,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提高工资待遇水平,继续采用激励措施,提高对在教学科研中表现优秀的高水平中青年教师的奖励;加深对中青年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公平对待不同成长阶段的中青年教师,肯定他们的努力和价值,认真倾听和重视他们的需求,增强中青年教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提供中青年教师实现价值的平台,主动采取措施引导中青年教师与学校共同发展,将学校的发展定位和目标方向同中青年教师的切身利益相结合,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二)引进国内外著名的高层次人才。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优先考虑重点学科和特色优势学科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需不断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和服务机制,制订高层次人才引进需求计划、多样化引进等优惠政策、科学合理的人本管理和用人制度等。设立院士、杰出人才、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等不同的人才层次,结合学科、科研建设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制订不同层次的高水平人才需求计划,制定不同的薪酬待遇标准;对于院士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领军人才采用柔性灵活引进的方法,为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兼职院士设置特定的岗位,聘用国内知名专家来校进行学术访谈和交流、参与科研合作、进行短期工作等,为他们提供自由的工作方式;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管理和使用,灵活管理学校和学院引进的双聘和兼职的高层次人才,对引进的全职高层次人才制定专门的发展规划和服务措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和实现他们的价值。

四、着力建设重点优势学科,提升学科知名度

重点优势学科具有一定的历史积淀和实力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办学优势与知名度。广西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基于广西经济社会长期以来的工业需求、农业需求等,工学、农学等学科起步和建设较早,有长期的学科专业历史积累,有利于这些学科形成学科建设的特色和优势。土木工程、动植物等学科历史悠久,现在不仅是学校的重点学科,也是学校的特色优势学科。学校集中力量建设重点优势学科,不仅能带动相关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还可以通过重点学科的知名度提升学校的学术声望。

(一)探索重点学科管理模式改革。长期以来,重点学科建设以院级管理为主,主要在各二级学院独自规划并进行建设,影响了学科之间的关联度,重点学科不能较好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探索“学校―学院―学科”三级管理模式,将管理重心下移至重点学科,学校和学院对重点学科进行总体规划和资金支持,重点学科成立学术委员会进行全面协调;基于科研平台,负责组建跨学科科研团队,整合临近和相关学科的资源,负责科研活动的具体管理与开展,发挥重点学科的带头作用。

(二)投入专项资金加强重点优势学科建设。在重点建设特色学科群中的土木结构工程、动植物遗传与繁育、生物学等重点优势学科和专业已经有一定的历史积累和良好基础,其中一些重点学科甚至取得了国内外知名的先进科研成果。学校集中力量建设重点特色优势学科,设定专项建设资金,加大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特色优势学科的经费投入,建设重点优势学科的国家级高水平科研基地,增加学校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科研成果奖励资金,有利于学校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和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取得,重点优势学科的发展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三)加快重点学科的国家级科研基地建设。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具有区域特色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科研机构等研究基地不仅是学校特色重点科研活动开展的重要场所,也是学校区域特色重点优势学科建设的标志性成果。加强重点学科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可以进一步加强特色学科科研资源的整合,带动这一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培养学科建设所需的高水平人才。 例如,重点学科土木工程现建有相关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有3个:工程防灾与(下转第117页)(上接第87页)结构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西防灾减灾与工程安全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和广西北部湾重大工程防灾减灾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继续加大对土木工程重点科研基地的投入和建设,已有的重点实验室也为工学学科申请国家重点实验室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与区内外高校签订重点学科合作协议。积极与国内具有国家级重点学科的高水平高校签署合作协议,借鉴它们的重点学科建设经验,与中西部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等同类办学层次与定位的高校签订特色办学和重点优势学科建设的合作协议,相互交流与学习。此外,学校基于自身所处的区域环境、区域发展方向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与区内高校在区域重点建设项目相关的重点学科加强学科和科研合作,例如在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加大与桂林理工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在动物医学、生物技术等学科加大与广西医科大学的交流和合作;在民族学、语言学等人文学科方面加大与广西民族大学的交流和合作,进而全面加快学校重点学科的建设步伐。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重点资助项目(2011JGZ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