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传统体育范文
时间:2024-02-01 18:09: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传统体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院自2007年建立了PACS系统,工作流程如下:
(1)病人在预约登记工作站录入病人基本信息,使用扫描仪扫描申请单;
(2)在CR检查室摄片,经CR工作站获取图像后自动将影像数据传送至PACS服务器保存;
(3)影像科医生在诊断工作站上观看图像,并可对图像进行后处理,调用报告模板书写诊断报告,根据需要可从技师工作站或在CR工作站打印激光胶片;
(4)临床医生可在各科室配备的工作站随时调阅图像及诊断报告。
经过两年多的实际应用,我对PACS系统有了一定的体会,现介绍如下:
(1)缩短了出报告时间,病人拍完片后,CR系统即可自动将数据传至PACS服务器保存,报告医生直接从诊断工作站调取病人申请单及图像,并利用报告模板书写报告。与传统手工书写相比,出报告时间大幅缩短,并且打印出的报告字迹清晰,书写规范,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服务质量。对于急诊病人,拍完片后临床医生立即可在线调阅,为及时抢救急诊病人提供了宝贵的时间。
(2)提高了诊断质量:我科诊断工作站配置巨鲨竖屏专业显示器,分辨率高,具有12bit灰度值,图像层次丰富,清晰度高,医生可利用工作站上的各种后处理功能,对图像进行观察,极大的提高了病变检出率,例如有次我看到一例手指异物的病人,病人自述有玻璃刺入手指,拍片后用常规观察手的窗宽窗位观察,未发现异常,可是调节窗宽窗位并进行图像放大后,即显示出软组织内有一细小异常密度影,后经手术证实为一细小玻璃异物。
(3)提高了工作效率:PACS系统中有报告模板功能,使报告医生摆脱了繁重的传统手工书写,另外,多种影像资料信息共享,可使报告医生方便的将各种检查影像综合分析,及时准确地做出诊断。目前我科每位报告医生每天平均完成70~80份报告,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4)方便了影像资料的存储与管理:传统的医学图像保存,存在许多问题,如需要建立胶片库来储存数量庞大的胶片,管理难度与数量同步增长,耗费大量财力、物力、空间,资料查询速度慢,图像传递需要大量时间,还会因胶片的丢失、片损和变质而使信息丢失。建立PACS系统之后,这些问题迎刃而解,所有资料都存入数据库中,解决了保存胶片的问题;采用计算机技术管理影像资料,可快速、方便的随时在各个工作站调阅影响资料,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5)提高了科室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由于系统自动化程度高,加快了工作流程,减少了病人等待时间,提高了病人满意度;PACS系统的统计功能、查询功能等,使科室的质控、工作量统计等变得快捷方便,医院及科室管理层也可通过PACS系统统计科室的工作量、经济收入等量化指标,对医院进行实时、系统地监督管理。
篇2
关键词:民族民间体育赛事 乡村社会秩序 价值 路径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2-0060-03
乡村社会是整个社会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乡村社会是否安定、有序对于整个社会和国家都有重大的影响。所以历来政府都十分重视对于乡村社会的管理。在管理的实践中产生了很多管理乡村社会的制度体系。但是不同的秩序对于乡村社会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有的能够给乡村社会带来安定、繁荣,有的却使得乡村社会陷入混乱之中。
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不仅是体育事业建设的内容,更是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事关乡村社会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发展权利。它负载着乡村社会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乡村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拢聚着乡村社会自我认同的凝聚力。
1 民族民间体育赛事
民族民间体育赛事是指如那达慕、赛马会、龙舟赛等具有赛会特征,并在一定的规则和制度的引导下,规范进行的赛事活动。可能这种规则更多的是民族文化特征的反映,更多的是体现在仪式规则、图腾与禁忌以及各种习惯法中Ⅲ。从民间体育属性来看,民族民间体育赛事是针对官方或主流体育赛事来讲的,整体来说,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就是区分于现代主流体育赛事的、乡村社会土生土长、体现自在自为生存理念的体育赛事。从民俗学上来看,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具有鲜明的内外部特征。内部特征表现为周期性、集体性、民族性;外部特征表现为地域性、传承性、变异性、仪式性以及娱乐性。
2 乡村社会秩序
2.1 乡村社会秩序的界定
乡村社会秩序是指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也就是国家政权能否控制住,同时治理好乡村社会,乡村社会能否服从并服务于国家政权,通俗地说就是乡村社会是否安定有序。从乡村社会秩序变迁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乡村社会秩序的维持单单靠国家强制实施的制度是不行的。因为乡村社会本身也是一个有地方权威的社会。这个地方的权威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主要形式还是广大村民的意志。这种意志本身也是一种力量,它是乡村社会地方权威的重要来源。所以,国家权威和地方权威的有效结合是保持乡村社会有序发展的前提,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考虑的。
2.2 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秩序的性质和状况
中国乡村社会秩序的性质和状况,关注较多的是乡村社会中的“经济和政治”因素,比如权力、市场、土地、理性、利益等等,这显然是一种西方化了的思维模式。其实,要理解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性质,不应以单纯的“经济”或“政治”来衡量,而必须以乡村“社会关系”为核心。这并非说经济政治因素不重要,而是作为伦理本位的传统社会,“关系”在其秩序的构建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一个历史越悠久的民族,在理解她时就越应该注重其社会文化传统,毕竟能够承载几千年历史的绵延的必定是积淀已久的传统,传统由于其惯性,会长久地影响该民族的发展。而中国传统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它所主张的性善论、教化论、贤人政治、伦理中心主义等实际上就是围绕“协调社会关系”提出的。
3 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在乡村社会秩序建设中的价值
3.1 丰富乡村社会文化生活,促进新乡村文化建设
民族民间体育赛事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使民族民间的优秀体育文化得以保存、丰富和发展。这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搏克比赛期间,常常出现一些年龄长者向年轻人传授技术经验,不同年龄的参赛选手,个个有模有样,他们也略懂摔跤技巧,这也是对青少年儿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大课堂。因此对于蒙古族的各乡村社会年轻一代人来说,更是学习和加强蒙古族文化传统教育的大课堂,参加这样的民族民间体育赛事活动,能够增强对乡村社会蒙古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认同。
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属于一种文化形态,以其浓郁的生产气息,鲜明的生活风格和生动的身体语言,充分地反映出乡村社会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作为农耕文化的产物,它以传统、习惯、风俗、经验、常识,等等,周期性、自发地调节和支配着日常生活的运行,构成了日常生活的自在图式。它是以民族节日,民风民俗,,舞蹈艺术,神话传说等民族文化与体育竞赛有机结合为依托,体现了仪式和秩序,图腾和禁忌,符号和象征等文化内涵统一,能够满足人们“求新、求健、求乐、求险、求变”的基本心理需求,更容易成为“吸引眼球,愉快身心”的文化首选。这种现实状态不是通过正式的社会组织进行,而是通过乡村社会自发自在的群体行为进行的。每个乡村社会都有自己的文化性格,对外体现了乡村社会的风貌,影响着其他乡村社会对它的印象。在民族民间体育赛事比赛期间,各地大多要举行一些仪式活动,这自然而然是一种乡村社会文化对比的渲染与强化。
3.2 提高民族文化认同,增强乡村社会的凝聚力
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而存在。作为一种文化,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具有集人心,集合力量甚至解决矛盾纠纷的独特社会价值。如在先前乡村社会中的村与村、寨与寨之间产生的矛盾他们会用体育赛事的方式来解决。这无形之中形成了乡村安定,村与村,人与人之间友爱相处的和谐社会关系。现在由于全球化和现代化对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各民族文化的差异略显甚微,而只有到了传统节日,多是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举办的日子,也是人们休息、娱乐、庆典、祭祀等活动的日子,各民族文化差异才能显山露水,传统节日里各族人们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装,开展自己乡村社会的特色体育活动,通过体育活动更是将人们凝聚起来,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达到民族文化的认同。另外,在这些节日里通过体育活动使不同阶层的人们达到了交往与交流的作用,整个乡村社会成员进行了互动,不仅使参加体育活动的人达到了自娱的目的,而且乡村社会人员之间进行了感情上的沟通,人与人之间关系谐和。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往往在草原上举行,人们从四面八方骑着自己的马匹、赶着勒勒车走到那达慕大会会场,在夕阳斜照下,蒙古包、勒勒车、牧马、牧马人、草原构成了一片自然风光,这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比赛期间各种赛手之间、赛手和观众之间、观众之间构成了人与人的和谐,这不正体现了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吗?如端午节各地群众自发组织龙舟队共有上百条龙舟,在汨罗江上进行龙舟竞渡,村民都在江边观看龙舟竞渡,并为各自的龙舟队呐喊助威。湖南汨罗市龙舟艺人杨治华先生题写的一首诗,“汨罗遗俗世代传,村村寨寨赛龙船。男儿下河挥桨楫,女人岸上喊争先。”更是反映了端午节龙舟竞渡将男女老少各种人群凝聚起来,这些都说明了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对提高民族文化认同,增强了乡村凝聚力的作用。
3.3 学习社会规范,进行道德教育,维护乡村社会秩序动态平衡
民族民间体育赛事本质属性是它的民俗性,有规则约束的竞技性。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一个成员的行为方式都具有的约束作用,这种约束是自觉不自觉地、人们很难意识到的一种“软控”,但却是一种最有力的深层控制。再加上体育比赛的规则性对参与者的约束,因此,通过民俗民间体育竞赛对人们进行社会规范教育的效果,比其他途径更显著。如在蒙古族搏克比赛中,没有任何限制,人人都可参加,不分民族和体重,而且是一跤定胜负,为每个人都提供了一个参与竞争的机会,体现了“人人参与,公平竞赛”的精神。搏克运动中投射出的这些精神,不正是社会生活的道德准则吗?龙舟竞渡属于集体性项目,要求各个划手动作一致,同时要求鼓手、舵手、划手也要配合一致,体现了全员团结一致,只有大家齐手共进,才能取得胜利,这正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团结一致,共创美好未来的愿望。
3.4 开发乡村社会旅游资源,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社会经济发展了,社会幸福指数提高了,乡村社会自然就和谐了。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具有群众性,把很多人会聚在一起,甚至别的区域和其他国家的人汇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周期性的临时市场,往往形成了“体育文化搭抬,经贸旅游唱戏”。一些民族民间体育赛事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节日,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既是一个农牧业生产经济贸易交流大会,也是一个体育文化娱乐大会。如端午节期间湖南省岳阳市政府承办的“全国龙舟月启动仪式暨中国岳阳汨罗江龙舟节――中国岳阳汨罗江国际龙舟邀请赛”,当地政府利用龙舟节大肆宣传当地,广告宣传标语多与促进经济发展有关,如“共享龙舟盛会,齐促汨罗发展”、“弘扬龙舟精神,努力实现汨罗新一轮赶超发展”、“借助龙舟,扩大开发,振兴汨罗”、“弘扬龙舟文化,扩大招商引资;龙舟故乡,欢迎您”等等;因此,一些地方政府把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作为开发当地旅游和经济贸易洽谈会的品牌来运作。
4 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在乡村社会秩序建设中的路径选择
4.1 地域文化庆典与规范重塑保护路径
社会规范的缺失是导致乡村社会失序的重要原因,因此重塑有效合理的社会规范就成为重建乡村秩序的关键。而规范是否有效合理则取决于乡村居民的认同度,公认的最好的制度规范不一定适用于乡村。如何让乡村居民接受认可符合乡村未来发展需要的新规范呢?这就需要首先借助传统的力量,用乡民喜闻乐见的传统习俗及仪式,唤回乡民们久违了的集体认同感。当下,乡村社会赖以生存的生产方式,以及建立在生产方式基础上的宗教意识、社会信仰和文化传统依旧,这是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文化基础。从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的形成历史来看,我国许多民族民间体育赛事项目都是在节庆中开展的,这些活动受时间限制明显,但它的历史传承性及在空间上的发展具有更大的活力与生命力,不但能使当地民俗风情能持续沿袭下来,而且还能对民众起到自觉规范的效果,找回丢失的优良传统,找回丢失的美好社会记忆,培养乡民的集体认同感,才能为乡村社会秩序的构建打好基础,以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为载体,倡导和建立现代规范意识,涤荡掉传统的、不合时宜的、落后的东西,渐渐树立起与现代公民意识相符合的规范,确立起与时代相符的新社会风尚,从而有利于乡村社会秩序良好的构建。
4.2 国家主导与集体推进相结合的路径促进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发展
良好的乡村社会秩序的构建不只是乡村自身的事情,乡村社会的发展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未来命运。长久以来,政府和学界的确都在关注乡村社会的发展,但这种关注不应停留在表面问题上,而应强调倚重乡村自身的力量或市场的力量解决乡村社会自身的问题。但乡村自身以及市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乡村社会秩序的构建应该成为全社会的事业。因此构建和谐乡村社会需要国家、乡村和乡民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全社会各界包括知识分子、媒体、普通大众的共同参与。以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为载体,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介人,鼓励、支持乡村社会群众开展传统节庆活动,通过节庆日,开展一些传统的由官方举办的民族民间体育赛事活动,或政府主导、社会赞助的非官方举办的民族民间体育赛事活动得以强化,得以壮大。另外,许多民族民间体育赛事项目已纳入到了不同等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当中,故借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申报之机,组织各种力量对民族民间体育赛事进行推广,宣传,以便使其做实、做强、做大,更好地为乡村社会建设服务。同时,要组织力量做好乡村社会本地的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开发、运用研究工作,包括对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的民间组织者和发起者的正确引导和参与者的鼓励。
4.3 理性借鉴之路径
建立在民族符号,地域特色基础上的文化品牌更具有亲和力和震撼力,西班牙斗牛,环法自行车,日本相扑,韩国跆拳道等早已成为享誉全球的文化品牌。这些传统赛事也为当地的乡村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秩序建设发挥这重要作用。我们以自己的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为载体建构乡村社会秩序的过程中必须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比如发挥第三部门、民间组织的力量,培育乡民的志愿精神,等等。据我国国情,我们除武术赛事外,在众多的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中还没有其他的项目做大、做强。借鉴国内乡村社会秩序建设的经验时,要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应特别注意与本土化、乡土化结合,毕竟乡村社会在地域、民族、国情等诸多方面有别,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无论国家还是乡民本身,在借鉴外国乡村社会建设和发展的经验构建自己乡村社会新秩序时,不能盲目照搬,一切要以自己乡村为中心,不能妄想着把乡村建成其他的复制品。
篇3
《体育旅游概论》(柳伯力,人民体育出版社2013年版)就是应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需求而产生的。体育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产品,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潜在市场,而且可以衍生出很多新的供给产品,因而体育旅游聚集了广泛的关注点。特别是随着现代化交通工具大量普及,人们的消费需求逐渐变得多种多样,人们开始了解到乡村旅游迅速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旅游方式。而体育旅游也是一种独特的户外休闲娱乐活动,它和乡村旅游存在许多相同的地方,只有把乡村旅游和体育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促进二者的发展壮大。而且,两者的结合对于更好地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更好地发挥乡村旅游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作用具有积极的意义。总体来说,《体育旅游概论》一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作者对乡村体育旅游的论述是非常新颖的。一直以来人们对体育旅游关注的重心都在城市,而相对地忽视了乡村的体育旅游。乡村地区丰富的自然条件和人文体育旅游资源促进了体育旅游活动的开展。目前,乡村旅游活动和体育旅游活动逐渐融合为一体,而体育旅游活动也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体育旅游概论》一书就从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两个方面论述了体育旅游对乡村的影响。首先,体育旅游对乡村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有助于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有助于带动农村经济增长,有助于优化地区产业结构,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有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作者又阐述了体育旅游对乡村社会价值的影响,例如可以促进农民的健康,更新r民的观念,提高乡村的知名度,有利于乡村景观的保护和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作者还指出了体育旅游可能给乡村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了促进乡村体育旅游业发展的相关办法与措施。
第二,论述内容全面,结构完整、视角广阔。本书论述内容全面,论述了与体育旅游相关的多个方面。比如,生态旅游的萌生和发展,生态旅游包含的生态旅游资源,如何去开发生态旅游市场,生态旅游与社会经济、城乡发展、社会休闲、生态环境等的关系,生态环境该给人们的文化体验,以及生态环境的各种分类,生态环境安全救援体系。此外,作者对书中某个知识点的论述也是多元的。比如,作者在阐述中国学者关于体育旅游的定义的时候,就从三个角度进行了研究,即社会学角度、市场学角度和旅游学角度。这种全方位的论述,不仅彰显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作者活跃的思维习惯,而且让人们对体育旅游有更加透彻的认识,拓展了读者的眼界。
篇4
关键词:乡村中学 体育教师 对策
一、前言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教育资源的关键所在,是学校体育工作正常开展的先决条件和现实力量。学生的体育教育和体质健康,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情况和发展前景与体育教师队伍是密切相连。随着小康社会步伐的全面加速以及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中小学体育教育事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尤其是我们比较薄弱的农村体育教育事业还存在着诸多急需解决的难题。
二、乡村中学体育教师的发展现状
(一)乡村中学体育教师学历、职称的基本状况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和分析发现国内大部分农村体育教师的学历普遍偏低,远不及国家的相应标准。当前的农村体育教师的师资水平有待提高。从学历结构来看,农村体育教师本科毕业的教师较少,大专居多,成教函授是相当部分教师获得高学历的重要途径。另外,从职称比例来看,高级职称的比例极少,少数教师还处于最低级别。造成该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村经济落后、学校重学轻体是体育教师流失的重要原因。
(二)乡村中学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状况
科学研究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也是全面提高体育教师能力的有效手段。较强的科研能力是衡量体育教师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大部分乡村体育教师没有科研任务要求,有的从没发表过作品,说明大部分体育教师科研能力比较低。
(三)乡村中学体育教师再学习、深造的现实状况
近几年,随着教育部对乡村中学体育教师在学历方面越来越重视,各学校对教师职称评定工作的严格把关,越来越多的乡村中学体育教师参加了各种各样的再学习。对在职的乡村中学体育教师进行专业的指导培训,是提高乡村中学体育教师各项能力的重要途径,为培养优秀的乡村中学体育教师队伍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福利待遇状况
由于人们对体育存在偏见,在部分乡村中学里,体育教师的待遇与其他教师有所差异,可以发现存在同工不同酬的不公平现象。个别学校在年终进行评定考核时,将农村体育教师单独管理,将正规体育课时按低百分比进行折算。造成乡村体育教师,虽然课上得多但钱却拿得少。
三、解决乡村中学体育教师现状的对策研究
(一)改变人们对传统乡村中学体育教育的误区,以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学观代替以往单一的观念
要将终生体育思想作为乡村中学体育的主要教学内容。在国家教育部的宏观指导下,结合乡村中学的实际情况,与教学的实际条件相适应。教学方法和手段应与知识、健身、育心三者并育的原则紧密结合。注重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学生的健康教育,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娱乐中“促进健康”,在体育活动中获得乐趣,在体育教学中获得身心得益的体验和锻炼能力。
(二)大力引进高学历高水平的体育教师,尽量实现教师学历本科化
带动乡村中学体育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要注重女教师的招聘录用,选择有经验、有责任、能吃苦的女教师,充分挖掘女教师在工作细心、方便,与学生更加容易亲近等优势,使体育教学中男女性别比例的协调性更优化。
(三)要加强体育教师在其他方面的学习
由于现在教学日趋现代化,国际化,不仅要求体育教师能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还要求体育教师会教育知识、技能技术等知识。专业知识方面:教师要通过函授、进修、脱产等各种渠道不断学习、培训。提高学历,提升教师职称。教育知识方面:体育教师要懂教学规律,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简单教会学生学习。技能技术方面:体育教师要能够操作计算机,识别外国书籍,学习其先进的教育技能
(四)应该多渠道筹集乡村教育经费
当地教育机构应起带头作用,利用各种手段筹措乡村体育教育经费。特别是动员一些优质企业和个人进行赞助,这样既可以缓解教育部门经费不足的状况,又可以使企业在民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从而促进相互发展。这样就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作为乡村教师的补贴,相对提高教师的待遇,组织体育教师的改行或兼职现状。
(五)要加强体育教师在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等方面的修养
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要求一个人有敬业精神,道德修养。这样的教师才会敬重自己的工作,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求积极乐观的情绪、豁达开朗的心胸、坚韧不拔的毅力,这样才能完成对学生情绪、心胸、毅力等各方面的培养。最重要的是体育教师要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做好本分工作,从而保证乡村体育教师在各方面的发展。
(六)科学安排教学内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利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针对教学,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体验到积极的情绪,精神上得到收获。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可采用各种先进、适当的方法增加一些学生有兴趣的技术动作,提高学生求知、求新的需求,巩固学生的基础动作。
参考文献:
[1]吴立柱,司鹏巧.河北省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3).
[2]郊淑玲.安徽省农村中学体育师资现状的调查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报,2006(7).
[3]翟兆峰,翟连林.山东省农村城镇中学体育师资现状调查与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1).
篇5
1.教育管理部门重视不够
许多乡村学校至今仍把守着应试教育这根"缠身令",以提高升学率为唯一追求,并以此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师的工作成绩。加之乡村学生从小就受一种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脱离农村的"传统"教育。家里家外、校里校外,形成统一"思路"。尤其到了中学,只要是高考范围之外的课程,一律不去“浪费”时间。基于这一思想,体、音、美自然成为可有可无的"小三门",被视为正常教学的附属品。
此外,乡村小学大都实行包班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遇到一位思想活跃、又有一定体育爱好和体育素质的包班教师,还可能灵活地给孩子们安排几节体育课;反之,孩子对体育活动的渴望也就成了奢侈品,这对于无数渴望运动、爱好体育的儿童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2.体育师资缺乏并质量堪忧
师资为教育之根本,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在某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乡村体育师资严重"贫血",多数学校无专职体育教师,其专业基本功也十分薄弱。据对某县中小学校的调查显示,仅有73%的中学和45%的中心小学配备有专职体育教师,在全部体育教师中,毕业于相关专业的又仅占体育教师总数的33%,即使这一部分人,为考核工作实绩及晋职评优的需要,又有近半数改教了数学、语文等"主课",体育只是兼教,教师的专业能力又如何提高呢?
3.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教学条件是学校的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促进。但许多乡村学校因对体育教育的漠视,不可能投资于体育教学设施的改善。有的学校连一块普通的垫子也没有,更谈不上横箱、踏跳板、体操棒、音像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还有的学校即使有一些体育教学设备,也大多不真正用于日常教学,而只在少有的公开课、比赛课时偶尔亮相一下,其余时间则束之高阁如同文物展览。
4.教学不规范
不少乡村教师,尤其体音美老师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和借鉴学习,也少有本地区同行之间定期的教研活动,对国内外最新教育动态及先进的教学方法知之甚少,教学模式仍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水平。多数教师无法胜任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诸如对韵律体操、民族体育等要求感到力不从心;不少人不会备课,缺少教学资源,更无从设计规范的教案,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体育课上教师教得很吃力,学生学得很乏味,单一的教学形式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针对我国乡村学校反映出来的上述问题,迫切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1.改变思想观念,提高对体育教育功能的认识
要改变当前乡村的体育教育状况,应首先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各级管理部门及广大乡村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大纲》要求实施体育教育;加强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充分认识体育教育在乡村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是增强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途径,使学生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正确处理和解决"正课"与体音美等"副课"的关系,让乡村体育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使其真正成为推行素质教育的主力军。
生活在广阔农村的乡村学生,时时处于大自然这一活动大空间内,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城市学生所不及的,一些乡村民间体育活动更是锻炼身心的独特"武器"。
2.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根据广大农村体育师资严重不足的现状,为基础教育输送人才的各级师范学校应结合社会需求,体现灵活而有针对性的办学原则,如利用暑假及业余时间函授办班;县区中学师范、进修学校利用本校条件开设短训班,并要求学生除搞好文化课学习之外,加强专业训练,做到多能并兼;此外,县乡也可利用假期时间聘请教师,有组织地挑选乡村学校有条件的体育教师,集中轮训。在此带动下,在岗体育教师更应钻研业务,研究教学方法,让校园内你呼我喊,你追我赶,处处出现体育氛围。
3.加强对教学设施投入,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活动
学校应首先配备体育教学的基本设施,如教学用具、场地器材、音响设备等。通过单位投资、社会赞助及勤工俭学等办法解决资金问题,还可以自力更生自做教具(如铁环、"山羊"、轮胎等)。
篇6
关键词 体育教学;地区差异;山区体育教学
一、地区差异与体育教学差距的表现
1.教育管理部门重视不够
许多乡村学校至今仍以提高升学率为唯一追求,并以此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师的工作成绩。加之乡村学生从小就受一种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脱离农村的“传统”教育。家里家外、校里校外,形成统一“思路”。尤其到了中学,只要是高考范围之外的课程,一律不去“浪费”时间。基于这一思想,音、体、美自然成为可有可无的“小三门”,被视为正常教学的附属品。
此外,乡村小学大都实行包班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遇到一位思想活跃、又有一定体育爱好和体育素质的包班教师,还可以灵活的学生安排几节体育课;反之,孩子对体育活动的渴望就成了奢侈品,这对于无数渴望体育运动、爱好体育的儿童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2.体育师资缺乏病质量堪忧
师资为教育之根本,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在某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乡村教师师资严重“贫血”,有些学校无专职体育教师,其专业基本功也十分薄弱。据对某县中小学的调查显示,仅有73%的中学和45%的中心小学配备有专职体育教师,在全部体育教师中,毕业于相关专业的又仅占体育教师总数的33%,即使这一部分人,为考核工作实绩及晋职评优的需要,又有近半数改教了数学、语文等“主课”,体育只是兼教,教师的专业水平又如何提高呢?
3.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教学条件是学校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促进。但许多乡村学校对体育教师的漠视,不可能投资于体育教学设施的改善。有的学校连一块普通的垫子也没有,更谈不上横箱、踏跳板、体操棒、音响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还有的学校即使有一些体育教学设备,也大多不真正用于日常教学,而只在少有的公开课、比赛课时偶尔亮相以下,其余时间则束之高阁如同文物展览。
4.教学不规范
不少乡村教师,尤其音体美老师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和借鉴学习,也少有本地区同行之间的教研活动,对国内外最新教育动态及先进的教学方法知之甚少,教学模式仍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水平。多数教师无法胜任《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诸如对韵律体操、民族体育等要求感到力不从心;不少人不会备课,缺少教学资源,更无从设计规范的教案,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体育课上教师教得很吃力,学生学得很乏味,单一的教学形式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针对我国乡村学校反映出来的上述问题,迫切的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1.改变思想观念,提高对体育教育功能的认识
要改变当前乡村学校的教育现状,应首先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各级管理部门及广大乡村教师应转变观念,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大纲》要求实施体育教育;加强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充分认识体育教育在乡村学校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是增强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使学生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正确处理和解决“正课”与音体美“副课”的关系,让乡村体育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使其真正成为推行素质教育的主力军。
生活在广阔的农村的乡村学生,时时处于大自然这一活动大空间内,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城市学生所不及的,一些民间体育活动更是锻炼身心的独特“武器”。
2.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根据广大农村体育师资严重不足的现状,为基础教育输送人才的各级师范学校结合社会需求,体现灵活而有针对性的办学原则,如利用暑假及业余时间函授办班;县区中学师范、进修学校利用本校条件开设短训班,并要求学生除搞好文化课学习之外,加强专业训练,做到多能并兼;此外,县乡也利用暑假时间聘请教师,有组织地挑选乡村学校有条件的体育教师,集中轮训。在此带动下,在岗体育教师更应专研业务,研究教学方法,让校园你呼我喊,你追我赶,处处出现体育氛围。
3.加强对教学设施投入,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活动
学校应首先配备体育教学的基本设施,如教学用具 、场地器材、音响设备等。通过单位投资、社会赞助及勤工俭学等办法解决资金问题,还可以自力更生自做教具(如铁环、山羊、轮胎)。
篇7
关键词:校园;体育教育;现状
自《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我国的校园体育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促进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校园体育能够提高校园生的体质,磨练校园生的意志,有效促进校园生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的发展,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1]但城乡教学资源配置仍不合理,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待革新,师资队伍急需建设等问题也同时存在。我国颁布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来,校园体育教育是否符合其要求,真正体现其倡导的基本理念,达到了其提出的五点目的,本文经过深入的调查,对我国校园体育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学校体育教育资源匮乏
在教育资源整体失衡的大环境下,体育教育资源的不合理也就愈加明显,无论是在教师资源、教学器材,还是教学管理、课堂规划,都存在着此类问题。
“体育教师是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主导因素,同时也是保证体育教学工作顺利完成的基本因素。”[2]因此,体育教师的素质决定了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但是,正规体育院校的毕业生仍然没有成为校园体育教育的中坚力量,而且,城市占据了其中八成以上的教师资源;乡村的体育教师大部分为其他科目教师兼任。至于教学器材,更是相差甚远,城市的校园有必备的教学器材、场地、运动设施等,条件好一点儿的还有体育馆、塑胶跑道;而乡村一般情况下只有些必备的球类,单双杠等,能满足基本需求,但要想达到教育部《校园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的相关要求,更是无从谈起。在课堂规划上,城市更加注重教师的培养和选拔,通过教学研讨等方式促进和督促教学,而乡村则无力顾及,缺乏必要的支持和监管。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体育教育资源配置难度进一步加大,但城市和乡村的体育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导致了教育不公现象的严重化,在乡村基础教育相对薄弱的今天,体育教育资源配置同样是一个应该引起广泛关注的问题。
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思想落后
所谓体育教育,是通过身体活动和其他一些辅手段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那么,是否能达到应有的教育目的,教育过程至关重要。
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很有市场,“不可否认,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程序和方法有合理和科学的部分,但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师的说教下,被动地进行机械的模仿练习。”[3]但其无法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老套乏味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失去了应有的兴趣,难以达到教学目的。现行教育体制下,教师基本能够按照大纲要求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教师再纠正”的单一授课模式急需改革。而且,在乡村体育教育中,“放手式”、“遥控式”教学依然存在,一个球就可以玩一节课;在城市体育教育中,也存在着自由活动时间过长,教学环节不完整,过于随意等现象。
落后的教学思想更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教学中,只注重学生的运动技能培养和体格素质锻炼,而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应该全面发展,更应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使其形成一种良好的个人习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倡导的就是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师生关系,从而摒弃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达到应有的体育教育目的。
三、学校教学不应挤占体育课时
体育课是副科,这种想法在极力倡导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依然被广泛认同。因此,素质教育掩盖下的应试教育变得更加可怕。在很多学校,体育课程经常被挤占,用于文化课程的学习。
学生文化课成绩决定着一切,“对成绩提高的过分追求使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甚至是学校忽视体育教育,占用体育教育时间,缩减体育教学课时,已经成为了多方默守的应试突击方式。”[4]因此,尽管课程表中的确排有体育课,但是经常被挤占,特别是如遇雨雪等恶劣天气时,更是有了堂而皇之的理由,体育课程被随意挪用侵占,直接导致校园体育教育得不到有效实施,校园生得不到应有的体育锻炼致使身体素质底下。
四、对校园体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校园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经过广泛调查,查阅资料,实地考察,提出如下建议及对策:
1、真正重视校园体育教育。各级领导、老师应该脱离应试教育的束缚,彻底转变观念,对校园体育教育给予高度重视,并落到实处,对政策执行不到位,挤占体育课时的现象要予以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要追究责任,这样校园体育教育才能得到应有的保障。
2、深化“健康第一”的育人理念。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前提条件是改变教师、家长乃至社会的传统育人理念,深入贯彻“健康第一”的观念,使学生健康成长。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不可偏废,只有科学文化知识,没有强健的体魄,是无法实现自身价值的。
3、转变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体育课堂应该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一个哨子两个球,学生老师都自由”的情况应当避免出现,尽量营造愉悦的体育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锻炼的潜在意识,尝试新型的“主动教学模式”和“开放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调整教学手段,深入挖掘教学素材,不断丰富体育教育课堂内容。在过去,体育课的教学的形式主要是以体育竞技为主,用体育项目的测试成绩来评估学生掌握的体育运动技能和水平的高低。正确的改革方向应是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兴趣爱好为主,并用这一项目作为锻炼学生的手段,从而达到提高心理、身体素质,培养社会的适应能力。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增加体育课程的内容,并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互动,全体,个人,竞赛,社团或表演的形式,而非单一的以理论、测试成绩为目的的教学。
五、小结
面对如今的社会发展,体育教学也应与社会的发展的趋势做出相应的改革。通过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知识和价值,以便让学生有更充足的自身条件竞争未来。只有真正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育人理念全面落到实处,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输送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作者单位:大连海洋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斌,赵亚敏.校园体育教学现状和对策的研究[J].校园教师,2009,(4)
[2]蔡雪红.浅谈校园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吉林教育,2009,(12)
[3]张铁庚.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论改革传统校园体育教学模式[J].江苏教育,2002,(8B)
[4]沈勇.浅析校园体育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新课程,2010,(7)
[5]代志星,刘海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校园体育师资的重要性和不足[J].大众文艺,2010,(18)
[6][德]德尔・雅思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6
[7]张成岗,现代技术:问题与出路――论雅斯贝尔斯的技术观[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7
[8]韩会君,刘会深,人文体育的流失与唤醒[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9
篇8
[关键词]乡村旅游 生态 农耕文化 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7-0148-01
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出去散心旅游,已成为多数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城市旅游的饱和使人们把目光投向离家较近的乡村。另外,由于发展乡村旅游业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中央以及地方对乡村旅游业大力扶持。近些年,在政策扶植与市场导向的共同作用下,乡村旅游业迅速发展,作为朝阳产业,发展前景一片大好。淮南市潘集区有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应依托本地的区位、社会、资源、文化、客源优势,综合发展吃、住、行、游、玩于一体乡村旅游业,促进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下面根据潘集的具体情况,提出几项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业的措施:
1、建设生态湿地景观
潘集区煤田塌陷形成大面积水域,包括大大小小的水塘、水池、水坑、低洼地、沼泽湿地不计其数。除少数被开发建生态园,部分水塘被农民放养鱼虾外,大多还待开发。水生植物较少,周边植物更是稀稀疏疏,或土壤或杂草丛生,冬天更是一片荒芜。由于煤矿、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垃圾污染等,一些水体与湿地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如果这些水资源与湿地通过生态恢复加以利用,建设大面积的生态湿地群,将成为潘集最宝贵的财富。可因地制宜养殖鱼、虾、鸭、鹅;种植淮南本地的水生蔬菜莲藕、红菱、白菱、芡实、荸荠、茭白等;综合栽植本地常见或易活的水生植物、湿生植物,荷花、睡莲、芦苇、菖蒲、水葱、再力花、水生鸢尾、美人蕉等。搭配卵石浅滩、生态铺装、木桥、景石、园林小品等综合造景,建设生态湿地景观。营造水草肥美,渔舟唱晚的怡人景色。这样不仅能发展农业生产,还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像淮南焦岗湖湿地公园每年能吸引大量的游客,除了清波绿水芦苇荡、蓝天白云翱翔的飞鸟,夏季更是有千亩之称的荷花淀,烟雾朦胧、超凡脱俗的自然景观成为焦岗湖湿地公园旅游的最大看点。与焦岗湖湿地相比,潘集区的湿地生态资源更丰富,可开发的旅游项目更多。应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将煤田塌陷区变废为宝,积极开发。湿地生态系统除了经济、社会价值,还有着深远的生态意义。9月1日开放的东辰湿地生态园,是在煤田塌陷区的生态恢复与治理的基础上上建设起来的,目前已经吸引部分鸟类栖息或停留进食,被破坏的生态链条正在恢复。
2、发展赏花游
人们天花,通过赏花游来吸引游客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已经显而易见。如合肥的香草农庄,植物种植以香草类植物为主,山坡上的香草花海是农庄中最美的景观。由此衍生出的香草类产品增加了经济效益。成功的赏花旅游业都有自己的特色,最忌跟风,看人家种什么就种什么。要找到适合当地的切实可行模式。可以某类当地适合生长植物为主,打造主题类花卉游。为避免观赏时间短,花种单一的问题,也要合理搭配其它植物,如荷花、油菜花、山茶花、迎春花、桃花、杜鹃花、栀子花、桂花、铁线莲、玫瑰、紫苜蓿、酢浆草、向日葵、鼠尾草、孔雀草、腊梅等,随四季交替与变化营造各具特色春景、夏景、秋景、冬景,将植物的季相美展现得淋漓尽致。种植形式灵活采用丛植、片植、列植、孤植等种植形式。借鉴英国庭院花镜种植方式,在路边、林边、篱边、水边,搭配岩石、园林小品等进行植物造景。这种种植形式以自然式为主,与中国乡村景观的气质非常吻合。注重植物整体的高矮层次搭配、色彩搭配、不同季节的效果与植物自身美感的展现。
3、农耕文化的展现
农耕文化的展现是特色乡村旅游业的核心部分。一方面,所有的农耕文化都来自于农业生产,生产性景观的营造是农耕文化的最直接表现。根据不同的土质,规划种植水稻、油菜花、桃树、葡萄树、有机蔬菜、潘集酥瓜、草莓等,既保留了农业用地,又能观花观果,营造乡土气息,还能发展果树认领、瓜果采摘项目,增加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土生土长的风土民情、民间艺术,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也是农耕文化的重要部分。流传于潘集的“花鼓灯”艺术,被称为“东方芭蕾”。表演形式以传统舞蹈为主,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艺术形式受到业界专业人士的高度评价。在“花鼓灯”艺术上发展起来的“采莲灯”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举办的夹沟乡农民体育文化节,是农民在农闲时举行的大型体育文化活动,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体育项目和文化艺术表演。充满丰收节日喜庆色彩的踩街、舞狮,色彩鲜艳、造型朴拙的泥塑小老虎也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应开拓思路,继承与发扬传统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现代文化产业。利用文化产业创造经济利益。如在景区设计露天剧场,表演潘集传统民间艺术;让“健康、休闲、运动、时尚”的理念引领农民体育文化节,注重游客的体验参与性;提供场所让游客特别是儿童、青少年学习泥塑小老虎制作技艺,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4、发展特色餐饮与民宿
借鉴四川新农村建设中的“微田园”与“农家乐”模式。在房前屋后的部分绿地种植有机蔬菜,为人们提供了新鲜蔬菜的同时,还能美化环境、涵养水分、增加空气湿度,形成良性小气候。在“微田园”、家禽养殖及其它旅游业的基础上,发展“农家乐”。农户自家种植的蔬菜、新鲜瓜果,养殖的土鸡、土鸭,加工成饭桌上的美味,低投入,低风险,回报快。在旅游密集区可建美食中心,专买特色美食,如淮南牛肉汤、淮南豆腐宴、祁老大豆制产品、芦集绿豆圆、糍糕。民宿的建造先试点后分期建立。根据市场需求、区位分析、客源分析,建造多种形式高品质的民宿,如农舍、邻水别墅、山坡木屋、传统建筑民宿、个性化民宿、主题性民宿。民宿建筑风格应体现中国田园建筑的风貌和农耕文化的内涵。延续传统的基础上,为满足游客现代生活的需求,内部配套设施要完善。制定相关的卫生、餐饮、服务、监管标准,服务人员应接受多方培训,提高素养与服务水平,确保为游客提供高品质的专业服务。让游客不仅能欣赏到自然的田园风光,还能享受舒心惬意的居住环境。在这里中国乡村特有的静谧与朴实,会让人远离城市的喧嚣与嘈杂,变得释然。
5、其它措施
要促进地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景区配套基础设施,如道路、路灯、水电、消防、公厕、垃圾箱、停车场等不容忽视。像潘集区煤田塌陷恢复治理的典型―后湖生态园,环境治理与景观设计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是周边市民村民短途旅游的好去处。但由于通往景区的公交车不多,部分道路不平,给自驾游也带来不便,大大影响了旅游的重复次数。景观效果的呈现很重要的是后期的细心维护与管理。基础设施要及时维修,植物要定期修剪、浇水,卫生要指派专人管理与清洁,避免垃圾成堆,无人打扫的局面。对附近村民进行相关知识教育,激发村民的责任意识,为共建村容整洁、生活富裕的乡村而努力。
小结
潘集乡村旅游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前景广阔。应顺应新农村建设的需求,以生态为基础,以农耕文化的展现为核心,走一条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道路。使旅游产业成为区域发展的助推器,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综合发展,把潘集的乡村建设成淮河岸边最美丽的乡村。
篇9
【人物简介】
王平云先生,香港大埔原住民,1979年参与创办大埔体育会,三十年来为推广体育文化、培训体育人才而竭尽全力,担任大埔体育会副会长、大埔区龙舟竞赛委员会主席(2004-2007年)、六乡村公立学校校监、大埔区文艺协进会副主席、大埔六乡村公所副主席、大埔乡事委员会执行委员、大埔六乡金竹排新村代表、新界区体育协会副主席等职务。
不求回报无私奉献
王平云先生早早地踏上了为大埔居民做贡献的道路,是内心使然的驱使,是社会环境的造就,抑或是他自己所创造的机会?不管最初的原因是为何,重要的是他在这条路上,目标不偏不倚,热情丝毫未减,贡献与日俱增。
1979年,是大埔居民在体育方面有重大进步的一年,因为王平云先生等一批热心人士在这一年里筹建了大埔体育会,为大埔居民提供有益身心的体育活动以及丰富的体育设施。1980年,大埔体育会正式注册为非牟利有限公司,旗下拥有李福林体育馆、赛马会、壁球中心等多个设施完善的场馆。其中李福林体育馆占地二千七百平方米,为综合性体育馆,近三十年来极受大埔居民的喜爱和欢迎。
本着“推广体育文化、培育体育人才”的创会宗旨,大埔体育会举办了多个规模大、水平高、人数多的大众体育赛事,如每年十月份举办的渡海泳,经常能吸引几千人参加,成为爱好游泳者一展身手的绝佳机会;从2007年开始举行的十公里长跑比赛,是为纪念十周年所举行的活动,也是香港市民生活中的一个盛大节日。同时,大埔体育会为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为香港培育更多的体育人才,发掘有潜质的运动员,增强香港体育的整体水平,一方面设置了多种体育训练课程,另一方面,致力着重推广幼儿基本体操、普及体操、精英体操及弹纲,为香港幼稚园小朋友及中小学生提供专业系统的训练。
王平云先生在大埔体育会兢兢业业三十年,从最初的创会会董开始,担任过会里的司库、连续四届主席,至目前的副会长职务,种种职务是他为会务呕心沥血的象征。抱有一颗为体育奉献的心,他所服务的领域涉及多个体育相关组织,如由大埔体育会领头的大埔区龙舟竞赛委员会,并担任了2004―2007年大埔区龙舟竞赛委员会的主席,成功举办四届大埔区龙舟竞赛。
2007年6月19日,在香港大埔区举办了“龙舟竞赛贺回归十周年”活动。当时的场面激动人心、蔚为壮观,竞赛选手们动作整齐、节奏分明、合作连城,只见百桨齐发、水珠飞溅,条条龙舟体态轻盈、神态悠美,而观看台也未曾闲着,呐喊声、助威者响成一片,热闹非凡。王平云先生表示:“十年来,香港市民增强了对祖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今年将特别邀请内地龙舟队伍参加‘回归杯省港澳邀请赛’。”
发展至今,大埔区龙舟竞赛的规模仅居于由香港政府承办的国际龙舟赛事之后,是香港民间举办的最大的龙舟竞赛活动。
回顾过往,王平云先生感叹着说,“以前我们做得很艰难,什么都没有。不过现在有了大改观,我们组建了委员会和基金,活动中的各个环节都上了轨道。譬如建造龙舟,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基金来承担。”
“目前,我们大埔体育会拥有许多资源和经验,能够在体育上进行投资,拥有举办大型活动以及持续培训的能力,这是目前相关社团所不能比的,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会更加积极地去做,不断地培训人才。”对于大埔体育会未来的发展,王平云先生提出了自己的愿景,“希望能够举办更多的大型体育运动,使更多的香港市民参与到体育运动中,享受更多运动所带来的快乐和健康。”
构建桥梁沟通你我
大埔的乡村,隐藏于繁华都市的背后,自然风光悠美,拥有天然的环境以及不少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古迹。大埔的村民,具有优良的传统,国家民族观念浓厚,村与村之间拥有团结祥和的氛围。
王平云先生是其中爱国爱港爱乡的一份子,他与许多同乡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取得了许多喜人的成果,加强了区内居民的爱国情怀以及对社会的归属感。
经村民的一致推荐,王平云先生担任六乡村公立学校校监、大埔区文艺协进会副主席、大埔六乡村公所副主席、大埔乡事委员会执行委员、大埔六乡金竹排新村代表等一系列职务,处理区内细碎繁锁但又紧系民生福祉的事务,忙碌在各个乡村之间。
“村代表起着沟通政府与村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主要负责协调政府与村民之间的关系,和谐解决双方在环境、交通、城建、土地资源等多方面的问题,使其双方保持良好、畅通无阻的沟通。每当政府部门向村民征地时,村民们都非常紧张,这时就需要我们从中调解;同时我们村虽然只有八百多原住民,但其中有五百人移居国外,我们就要负责与这些人的联系;当政府有政策时,也会通过我们下发等等。”王平云先生介绍道。
尽管身为村代表等职务都是义务劳动,但王平云先生工作起来都非常卖力,在他的脑海里,为村民服务的宗旨是不变的。正因为有着像王平云先生这样一群为各乡村甘为孺子牛的服务者,大埔区的发展势必会更加美好。
目前,大埔区大厦林立、车水马龙,已慢慢地发展成为一个繁华的闹市。然而在市中心的,各乡村仍然保存着传统的面貌,古木参天,祠堂庄严,宁静优雅,跟繁华大相径庭,和平共存。
简单做人诚心做事
一路铿锵前进的行程,都是王平云先生人生中的赞歌,做着服务大众的事,有着一颗简单磊落的心,其生命中强劲有力的声音,响彻他力所能及的区域。
“大埔体育馆如今能有这样的规模,如渡海泳及十公里长跑成为新界甚至香港一年一度的大节目,而且龙舟赛由大埔体育会领头以来,目前几经发展,与元朗天后宝诞、长洲会景飘色合称为‘新界三大盛事’,拥有平静而深水的比赛场地、宽敞而舒适的观众看台、穿梭区内主要地点的交通配套。我觉得这是一个安慰,最起码是对整个社区的交待。”王平云先生细数起这些成就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然而,往往在会里担任的职位越高,其所付出的就越多,面对三十年如一日的付出,王平云先生说出了使人敬佩的一番语言,“在大埔生活了这么多年,彼此都十分熟悉,为自己的家乡做事,就是在服务家乡人,这一点是应该的。但如果能把事做好,给大家带来方便和快乐,即使付出许多时间和精力,我会非常开心,有成就感。特别是像我七十多岁的人,如果不去做事,生活会过得很颓废,没有乐趣。所以对于我来说,肩负责任去做一些对大家有益的事情,能使我的生活充满目标和活力,使我保持健康向上的生活状态,衰老得慢一些。所以,我没有什么要求,多做一些无所谓,做人就是这么简单。”
是的,王平云先生做人就是这么简单,质朴的话语道出了他三十年来付出的精华之处:多付出,少索取。就是这种孜孜不倦、忘我付出的背后,沉淀和铸就了大埔体育会的今日,使更多的人有了理想的体育场所和健康的娱乐节目。
篇10
关键词:特色旅游;旅游文化;旅游资源
一、特色旅游的成因与定义
学者们对国内特色旅游的成因的探讨,主要从特色旅游的作用、资源条件、品牌竞争、市场需求等方面进行的,如梁向明认为特色是旅游业的灵魂和生命,没有特色,发展趋同,便会丧失竞争力和生存基础。特色旅游就是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气、以奇制胜的原则,招徕游客,繁荣与发展旅游业。叶张煌认为特色旅游是以“产品个性化、专业化、精品化”为主的特色品牌竞争格局满足消费者需求。徐斌认为随着旅游市场呈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旅游方式由静态观光旅游向动态旅游和参与性旅游转变,生态旅游、知识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和休闲娱乐旅游等特色旅游的总需求量增加。
二、特色旅游的影响因素
(一)特色文化与特色旅游研究。文化是特色旅游的灵魂,因此,学者们对特色旅游与特色旅游文化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杨阿莉从丝绸之路文化视野的角度主张,一要重振固有的历史文物古迹文化旅游特色,二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旅游特色,三要构建合理的丝绸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
(二)经济发展与特色旅游研究。经济状况是开展特色旅游的经济基础,马智芳认为发展特色旅游可以逐步形成淡季不淡、旺季拉长的旅游业发展新局面。刘晖认为民族特色旅游对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增加经济收入、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基础设施等方面。
(三)资源环境与特色旅游的关系研究。资源环境是发展特色旅游的物质基础和背景条件,梁向明认为特色旅游资源是发展特色旅游的根基和创造名牌旅游产品的重要前提。祥从文化资源环境分析的角度,认为风情旅游由于能极大的满足现代人的求新、求异、求知、求趣的心理要求,所以一直是特色旅游的重头戏,它与山水风光旅游、文物古迹旅游等并列构成特色旅游的系列产品。
三、特色旅游的分类研究
(一)生态旅游:针对目前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的现状,卢小丽主张国内的旅游研究者和管理者应注意到生态研究重点已转向如何教育旅游者和对生态旅游进行规划管理和最小影响等方面,还要在关注旅游扶贫这一目标的基础上将社区受益同旅游影响研究结合起来。
(二)乡村旅游:王秀红论述了国内乡村旅游理论研究方面的问题。方贤寨通过国内外的乡村旅游的比较来探讨中国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赛江涛主张丰富乡村旅游的的理论体系和指导乡村旅游的开发实践。吴必虎对我国大都市郊区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尹振华对我国乡村旅游中的文化问题进行了研究。
(三)民族风情旅游:丁健认为民族特色与民族知名度、交通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客源市场、旅游地民族形象、有无著名风景点或风景区、空间聚集与竞争、决策者行为、当地居民的态度是民族旅游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武魏巍认为发展民族旅游地现实意义在于能充分利用民族区域的自然和社会资源,调整幼滑产业结构、脱贫致富,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当地民族社会进步,提高文明程度。
(四)体育旅游:江涛认为通过文化透视的体育旅游能有效满足现代人审美的需要,体育旅游与文化的融合,有效提高神会效益;文化渗透的体育旅游为社会发展提供健康的人力资源。于素梅建议发挥体育资源的特色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维护与开发相结合。苏肖晴建议制定体育旅游发展规划、协调与相关旅游产业的关系、积极开发国际体育旅游市场、高度重视体育旅游市场的空间范围选择。
(五)会展旅游:王春蕾对会展旅游的概念与内涵、操作方式等若干基础问题进行了梳理;郑四渭阐述了国外会展旅游对国内的启示;王保伦从产业关联的角度研究探讨了会展旅游链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李香华认为会展旅游的积极作用在于它是增加客源、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旅游区增加活力的动力源,能促进服务、交通等软、硬环境的配套发展和社会环境的稳定。
(六)医疗保健游:中医药旅游是依赖于我国丰富的药物资源和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医药文化发展起来新兴旅游项目。它的出现是人们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推动的结果,反过来,它又顺应和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旅游消费需求;它的发展有利于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国际化与现代化。中医药旅游的开发为我国旅游产业特色化发展起到推波助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