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重点知识范文
时间:2024-02-01 18:09: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生物学重点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知识点一、大肠杆菌在分类上属于细菌,原核微生物。
例题一:下列生物中,均由真核细胞组成的一组生物是( )
A、小麦、大肠杆菌 B、酵母菌、蝗虫
C、蓝藻、团藻 D、人、流感病毒
解析:流感病毒为非细胞型生物,大肠杆菌和蓝藻为原核生物。小麦、酵母菌、蝗虫、团藻、人是真核细胞构成的真核生物。故答案为B。
知识点二、大肠杆菌的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厌氧型。
例题二:下列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类型属于异养厌氧型的生物是( )
A、根瘤菌 B、圆褐固氮菌 C、大肠杆菌 D、反硝化细菌
解析:根瘤菌、圆褐固氮菌的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大肠杆菌的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反硝化细菌在缺氧环境中可以将硝酸盐转化为亚硝酸盐并最终转化为氮气,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故答案为C 、D。
知识点三、大肠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在生态系统中能够将动植物的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所含的有机物,逐渐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被绿色植物重新利用,所以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例题三:下列微生物中属于分解者的是( )
A、根瘤菌 B、蓝藻 C、大肠杆菌 D、硝化细菌
解析: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是消费者。蓝藻是光能自养型生物,硝化细菌是化能自养型生物,都属于生产者。只有大肠杆菌是分解者。故答案为C.
知识点四、大肠杆菌的细胞结构
大肠杆菌为原核细胞构成,结构比较简单,与真核细胞相比,最主要的特点是没有核膜包围的典型的细胞核。细胞表面有一层坚固的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由糖类与蛋白质结合而成的化合物,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与真核细胞相似,细胞质内没有高尔基体、线粒体、内质网和叶绿体等复杂的细胞器,有分散的核糖体、质粒,细胞内含有丝状的区域叫做拟核,DNA分子上不含有蛋白质成分,所以没有真核细胞所具有的染色体。特殊结构有荚膜、鞭毛和芽孢。
例题四: 大肠杆菌在生长时,细胞内钾离子的质量分数是培养液的3000倍。如果在培养液中加入不影响细胞呼吸作用的药物,大肠杆菌细胞内钾离子的质量分数立即下降,这种药物的作用是( )
A、破坏了线粒体的结构 B、抑制了细胞内呼吸酶的活性
C、破坏了细胞内的遗传物质 D、抑制了细胞膜上载体的活性
解析: 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细胞内无线粒体。钾离子是通过主动运输被吸收的。此药物不影响呼吸作用,则ATP可正常合成,所以只考虑载体的情况。故答案为D。
知识点五、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和基因结构:大肠杆菌为原核细胞构成,其拟核中有一个大型的环状DNA分子,控制着大肠杆菌的主要遗传性状,细胞质中含有质粒,质粒上面含有几个到几百个基因,控制着大肠杆菌的抗药性、固氮、抗生素生成等性状。构成大肠杆菌的基因是由成百上千个核苷酸对组成的,包括能够编码蛋白质的编码区和编码区上游和下游不能编码蛋白质的非编码区,编码区是连续的,不间隔的。
例题五:下列有关大肠杆菌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肠杆菌只有拟核中含有遗传物质
B、大肠杆菌的基因中只有外显子,没有内含子
C、大肠杆菌基因结构中的非编码序列是位于编码区上游和下游的核苷酸序列
D、大肠杆菌基因结构中的非编码序列是位于编码区上游和下游的核苷酸序列和编码区中的内含子
解析:大肠杆菌为原核细胞构成,其拟核和质粒中都有基因,原核细胞基因是连续的,不间隔的,无外显子和内含子之分。故答案为C。
知识点六、大肠杆菌在基因工程中的作用:在基因工程中大肠杆菌可作为受体细胞,细胞中的质粒可以作为运输目的基因的运载体。例如:将大肠杆菌的质粒取出,连接上人生长激素基因后,重新置入大肠杆菌的细胞内,然后,用这种带有人生长激素基因的工程菌进行发酵,就能得到大量的人生长激素。
例题六:1979年,科学家将动物体内能够产生胰岛素的基因与大肠杆菌的DNA重组并且在大肠杆菌内表达获得成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胰岛素基因和大肠杆菌的DNA重组时,需要DNA连接酶
B、通常用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处理人的胰岛素基因,用另一种酶处理大肠杆菌的质粒DNA
C、检测胰岛素基因是否进入了大肠杆菌,通常根据受体细胞是否具有质粒特有的某种抗性来确定
D、将胰岛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后,由于大肠杆菌繁殖的速度非常快,因此在短时间内就能获得大量的胰岛素
解析:基因工程中要用同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取目的基因和运载体,以露出相同的黏性末端,两者的黏性末端黏合时,需要DNA连接酶。作为运载体,大肠杆菌的质粒要具有标记基因。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体积小,繁殖速度快,在发酵工程中被广泛应用。故答案为B。
知识点七、大肠杆菌的鉴定:在微生物培养基中加入伊红和美兰,如果有大肠杆菌,其代谢产物(有机酸)就与
伊红和美兰结合,使菌落呈深紫色,并带有金属光泽。
例题七:如果大肠杆菌和圆褐固氮菌混合,采用下列哪组培养基可将大肠杆菌鉴别,将圆褐固氮菌分离( )
A、无氮培养基和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B、加食盐培养基和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C、加青霉素培养基和伊红-美兰培养基 D、伊红-美兰培养基和无氮培养基
篇2
关键词: 微生物学 教学改革 教学实践
微生物学是生物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它既是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又是当前生命科学中极其活跃、生命力强大的学科。[1]如何让学生通过微生物学教学,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从事生产与管理、产品开发、科学研究等工作,是微生物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为了使微生物学教学适应生物工程产业的需要,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好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微生物学教学中进行了如下改革与实践。
1.明确教学目的,转变教学思想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着眼于理论的运用,突出应用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制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计划的关键是如何安排好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在学时安排上,我们将理论课学时数与实验课学时数之比从原来的7∶3调整为6∶4。使学生不但要学习好理论知识,更要在实践中掌握微生物学的应用技能,积累实践经验。[2]
面对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总结以前教学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转变教学思想。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我们将教学大纲进行重新调整。具体做法是:(1)将教材中容易理解的内容,编写自学提纲让学生自学,并作适当的课后辅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对那些相互间既有联系又重复的章节,进行重新编排,合并讲解,既节约时间又更加清晰。(3)与实验课密切相关的内容,纳入实验课的教学中,丰富了实验课内容,减轻了理论课的压力。(4)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使用幻灯机、投影仪、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更观、生动和富有吸引力,而且可以在短时间内传授大量的知识。上述措施可以将原来的教学内容压缩1/3左右,就可以利用有限的时间,完成微生物学教学任务。
2.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现代教育思想表明,教学方法应将素质教育、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即教师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上。在微生物学教学中,单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将大量的微生物学专业名词及抽象的理论硬“灌输”给学生,将会使他们产生厌倦的情绪,既不利于知识的获取,又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探究微生物学知识的认识过程,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学概念和原理是在如何产生的,让学生明白微生物学实验的原理、操作方法。当学生了解了知识的“背景”后,便可以用这种方法去获取更多的知识,为毕业后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3]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坚持教研室集体备课。在备课时,分别列出微生物学教材中的重点知识、一般知识和学生自学章节的提纲,分别发给学生。在授课时,结合各章节具体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和归纳的方法主动地学习,使他们对教材内容有比较深刻的领会。例如生物类群形态结构时,可将各种微生物的类群和结构先作扼要介绍,如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菌落形态牲和繁殖方式有何异同,它们之间是如何区别和分类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本章节内容讲完后,再针对性地出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思考题,供学生在课后复习之用。学生要完成思考题,必须在网上或图书馆查资料。这样不仅能拓宽、强化专业知识,而且能锻炼自学能力。
3.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实验技能
微生物学是建立在实验之上的一门科学,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因此,实验既是科学研究的手段,又是教学工作的手段。学生通过做实验,可以验证理论知识,使基本技能得到训练,还可以养成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培养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因此,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我们对能开出的实验,如糖发酵实验、理化因素的诱变效应和噬菌体的分离与纯化等都尽力开出。对于不易开出的实验,如动物病毒鸡胚培养法、昆虫病毒的培养和吞噬作用等,利用放碟片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要求教师将科研和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成立课外研究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搞科研,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如我院2006级学生黄葆文、潘江等同学完成的“水牛奶酒的研制”项目,获得了2009年国家大学生挑战杯科技创新三等奖,并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还有“桑椹饮料酒的酿制”项目、“黑米、黑芝麻婴儿营养食品的研制”项目等也获得了学校的科研奖励,并发表了科研论文。
4.培养创新能力,改革考试方法
在微生物学教学中,我们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教会学生逆向思维,大胆想象;充分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能,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不怕困难、不怕失败,努力进取的精神也是很重要的,学生创新能力的大小,是衡量学校教学水平的高低和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志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教学管理和考核是提高教学质量保证。[4]考核不应仅仅停留在检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水平上,而应将重点放在知识的应用上,即重点考核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探索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在试题的命题上作了改革,即将试题分为固定答案型和非固定答案型两大类。如在非固定答案中,给定所需的材料、仪器或设备,怎样确定一种微生物属于某种营养型等问题,目的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
5.重视科学研究,提高教师素质
深化教学改革,开展教学、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微生物学教师,仅有微生物学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同时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无科研工作的教师,许多知识仅停留在理论上,深入展开就显得力不从心。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除了要抓好课堂教学外,还要抓好科学研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或主持科研课题,这样能既锻炼教师的科研能力,又能活跃学术气氛,还能使教师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在教学过程中能对深奥理论知识的讲解做到深入浅出,言之有物,使学生为教师的知识所佩服,显著地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兰时乐,林元山,邓林伟等.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9,(18):168-169.
[2]王芳.PBL教学法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J].实验室科学,2009,(4):49-50.
[3]苏文金,周常义,苏国成等.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集美大学学报,2008,9,(1):55-58.
篇3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实习生;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208-03
近10年来,我国微生物学快速发展,特别是2012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出台的抗菌药物专项整治项目工作的推进,临床抗感染治疗越发依靠参照实验室的病原微生物诊断报告。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的针对实验室检测方案的标准也每年随之不断更新。而这一现状对临床微生物检验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顺应临床微生物学科的发展,让即将投入工作岗位的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能更好地适应新的临床微生物检验学科发展,临床实习期是关键环节,其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培养其独立工作的能力,使其更好的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对学生施行各种带教模式,切实提高临床教学质量,是临床带教工作必须要深度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一、当前检验医学发展对微生物人才的要求
根据我国医学科技“十二五”规划要求,目前临床医学的发展趋势是个体化医疗、转化医学、可预测医学、预防医学和健康管理[1-3]。检验医学的发展是这些医学发展的基础。没有切实可行的个体化诊断,个体化医疗只是空谈;没有医学检验指标及技术设备的发展,早发现、早诊断、早预防、早治疗等不可能实现。而微生物检验结果对临床医生显得更为重要,其直接指导临床医生用药。近年来,该学科的发展对我们微生物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检测项目扩展到细菌、真菌、病毒等多个领域,工作面从医院常规检验到感染控制,参加临床会诊和病例讨论。要求微生物人员能够更多地深入临床,参加查房、会诊、阅读病历,关心患者疾病的发展和转归,关心检验报告对临床诊治的影响,将微生物学检验与临床紧密结合,以便更及时、准确地服务于临床,并不断满足临床的需要。
二、临床微生物检验实习生带教面临的现状
检验专业学历分为专科和本科,其中检验专科教育存在的问题是专科生理论知识欠缺,对理论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差,导致在实习中对操作注意点的理解不够深刻。检验本科生较检验专科生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上稍显优势,但在动手能力上和专科生没有区别,有的专科生动手能力甚至比本科生还强。现阶段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承担责任的意识,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大部分实习同学六月底七月初到实习医院,第二年的二三月份就心神不定了,一是参加各种类型的考试,如事业单位入职考试、研究生考试和公务员考试等;另外还参加各种类型的招聘会以及双选会。同学将会花很多时间复习和参加各种辅导班,有的同学直接请假复习考试,这些都耽误了大量的实习时间,严重影响了实习质量[4]。
由于全国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人数的剧增,导致临床实习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更为突出,有时实习同学比教师还多,常常是同学带教同学,严重影响了实习质量。大部分临床检验工作人员带教的意识薄弱,认为将常规检验工作完成是他们主要的职责,只顾埋头工作,不注重传道、授业、解惑。
实习同学进入实习单位应由实习单位主管部门、学校以及实习科室共同对实习过程进行管理。但实际情况是:一方面,实习同学一旦离开学校,学校对实习同学管理的责任似乎就全部交给了实习单位,平时几乎没有联系;另一方面,一般的检验科没有配备专职的实习管理人员。这样就会出现实习同学懒散、消极的现象。
1.增强安全意识培养。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是针对病原微生物检测分析的特定场所,是各种潜在传染源相对集中的地方,所以要重视实验室人员和实验室周围环境的安全。实习生进微生物室前要对其进行安全培训,如穿防护服、戴防护手套、戴口罩、加强手消毒等消毒措施,正确区分和处理黑色袋的生活垃圾及黄色袋医疗废物;学习如何应对职业暴露、标本溢洒等生物安全应急事件的发生,并且要多举一些工作中或学生实习时发生的实例,增进实习生对生物安全的认识[5]。
2.PBL教学模式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习期中的应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模式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首创,是以案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学,通过PBL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系统掌握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6-8]。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临床思维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以PBL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正在临床医学专业进行[9,10]。临床微生物检验实习教学阶段因其涵盖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应用PBL教学法具有良好的前景,应逐渐加以运用和完善,以满足微生物学检验快速发展对人才培育的要求。
3.制订带教计划,且与临床实际相结合。我院是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承担着医疗科研和大量教学工作。按照南京医科大学的要求对带教教师进行“教师资格”认定,带教教师的工作热情、教学意识和自身素质直接影响到临床实习教学的质量[11]。微生物教师在带教之前,首先按照实习生的实纲制订带教计划,明确学生进行微生物实习后需要达到的目标,还需对课后学生应具备的相关微生物检验能力进行系统规划。同时,每两到三个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采取口头提问或试卷考核形式。根据考核情况适时调整带教计划,使带教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在带教中要强化对典型病例的学习,如给出一个临床病例,提出问题:(1)剖宫产术可能的污染菌有哪些?(2)血中感染为革兰阴性杆菌通过什么途径进入?(3)临床如确诊感染病例需要我们实验做哪些检查?(4)工作中碰到阳性瓶,但镜下未找到细菌应该怎么处理?等等。激发学生思考,让每个学生阐述自己的见解,教师最终对学生的回答汇总点评,分析当中的正确与不足,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在热烈的讨论中传授给学生。教导学生要主动走进临床,很好的和临床对话。比如一个感染科医生高度怀疑病人是肺结核,而送了几次痰找抗酸杆菌,结果都是未找到抗酸杆菌。此时你就要思考标本的采集、涂片、染色、镜检哪个环节会出问题,我们的方法有没有改进的可能?怎么来提高检出阳性率?标本采集是清晨第一口深部痰吗?采集、送检到实验室的涂片有多长时间了?有条件送支气管刷片吗?只有通过与临床的沟通交流,才能使我们的检验结果更可靠,更有价值,能更快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4.微信平台在微生物检验带教中的作用。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依托于无线网络的智能手机、智能APP迅速普及,信息传递更加方便快捷,极大地便利了学生的学习生活。QQ临床微生物论坛、微生物公益大讲堂、各种微生物论坛群以及公众号临床微生物论坛,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微生物发展的最新前沿。目前上海医院实验诊断科周庭银教授创建了十几个临床微生物论坛群,汇聚了全国各地各层次的微生物工作者近5000名,极大地丰富了微生物人的生活。实习中由教师组织学习,提出问题、讨论、总结。还可以把日常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发到群里请教,群里会有好多不相识的大咖为你指点迷津。网络平台中有微生物最新信息、学术讲座视频,让局限在一个小空间的微生物的实习生请教到无数的教师,也能及时地学习掌握最新知识,跟上知识发展的步伐。通过微信平台,使随时随处学习成为可能。
5.实习成绩考核。学生在实习结束时,均需要进行出科考核。一方面,由微生物组长对学生进行考核,不仅要强化对重点知识点的考核,且涉及的内容还应全面,既要有各种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还要对具体的实验操作进行考查,强化对病例资料分析能力的考核,还要提高对交叉性知识的运用方式的考察力度,使学生能够做到灵活运用各项知识,具备一定的自主分析判断能力[12];另一方面,结合学生平时的出勤情况和学习态度,最后进行评分。出科时给每个学生一个综合性评价小结。
6.加强实习管理。科室由一名副主任分管科研教学工作,还配有一名教学秘书,主抓教学工作。对实习生进行规范管理,首先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包括实习生教学管理制度、实习教学质量检查、实习生请假制度、实习教学事故的判定及处理办法等。制度是保障,管理靠制度,只有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才能保障实习教学质量[13]。
三、结语
本检验科自2013年通过ISO15189以来,实验室的标准化管理发展迅速,对实习学员都按标准化教学流程管理,这将对他们入职后的职业生涯有着深远的影响。微生物检验方向是检验学专业的重要方向之一,微生物室的实习在微生物检验学习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临床实习教学质量的好坏对实习学生的未来将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先进的教学模式、完善的管理制度、优秀的带教队伍、科学的考评制度是保证实习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Salari K,Watkins H,Ashley EA. Personalized medicine:Hope or hype[J]. Eur Heart J,2012,33 (13):1564-1570.
[2]Zerhouni EA.US biomedical research:basic,translational,and clinical sciences[J]. JAMA,2005,294 (11):1352-1358.
[3]Rodricks JV. Risk assessment,the environment,and public health [J]. Environ Health Perspect,1994,102 (3):258-264.
[4]钟政荣,郭普,田万林,等.医学检验专业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安徽医药,2012,16(10):1552-1553.
[5]戴芳,黄冬梅,唐玉竺,等.新形势下医学检验临床体液实习教学的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12):1809-1810.
[6]Neville AJ.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medical education Forty years on. A review of its effects on knowledge and clinical performance[J]. Med Princ Pract,2009,18 (1):1-9.
[7]Schmidt HG,Rotgans JI,Yew EHJ. The proces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what works and why[J]. MedEduc,2011,45 (8):792-806.
[8]Mishoe SC,Hernlen K. Teaching and evaluating critical thinking in respiratory care [J]. Respir Care Clin N Am,2005,11 (3):88,477.
[9]张静,丁士刚.PBL教学法在八年制临床医学生消化科见习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5(10):25.
[10]曾俊杰,王沙龙,李进华,等.PBL分析不典型病例培养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综合能力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5(7):9-10.
[11]徐婷,戎国栋,陈丹,等.医学检验专业新型实习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6):84-86.
篇4
关键词:高职 动物微生物 微课
一、高职动物微生物课程的特点
动物微生物课程是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及实践性。本课程的知识点和实操技能既是某些工作岗位的核心技术,又是后续专业核心课的学习基础。
1.高职学生能力参差不齐,学习兴趣低,动手能力弱
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其特点决定了教学方式和效果。高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实操能力弱,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对学习有抵触心理,缺乏自信。
2.教学内容繁多,课时量少,对实践教学重视不足
动物微生物课程包括基础微生物学、免疫学、病毒学等内容。知识点和实操要求很多,但局限于课时,学生对很多内容都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这对教学效果带来很大的影响。不仅如此,很多教师还存在“重理轻实”的思想,实践教学课时被压缩了。这对这门实践技能要求很高的课程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实践教学配套设施少,实验室建设不足
随着高校扩招,生源增多,学校的教学硬件配套已经出现不足,尤其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更显得捉襟见肘。动物微生物课程涉及微生物学、病毒,以及对实验设备要求很高的血清学实验,这些都是一般基础实验室不能满足的。
二、微课的特点
“微课”自2008年被美国学者首次提出后,就迅速地完成了从国外至国内、由小学至高校、由局部至全面的推广传播。微课是以视频为载体,针对某个典型知识点开展的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微课”顾名思义,以“微”见长,以“课”立本。
1.微
一方面指的是时间短。5~15分钟的微课符合人类的认知过程,有利于知识点的吸收,不会使人产生疲劳感。另一方面指的是内容的精简。一个微课就一个典型知识点展开,目的明确,主题鲜明,更易于学生准确地把握知识要点。
2.课
微课依旧是“课”,能够成为“课”,是因为其具备课程的要求。一方面,微课的知识点突出,所有内容都是为其服务的,但这也构成了一个相对的知识体系,使得微课既独立又相对完整。另一方面,微课形式多样。通过音频、视频、图画、动漫等多种形式提升学习效果,使学生摆脱枯燥的学习状态。
三、高职动物微生物课程中微课的应用
1.微课应用于动物微生物课程的必要性
动物微生物课程的特点决定了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微课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出现了。
首先,动物微生物课程内容繁多,但课时有限。教师可以制作辅助微课教程,鼓励学生课后自学,缓解课时不足的问题。教师也可以针对重点知识制作微课,用于学生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
其次,高职学生能力参差不齐,微课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可以着力于基本的知识点,而且多样的教学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尽快地掌握知识点。而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更进一层的知识点学习,丰富学习内容,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自身素质。
最后,由于高校师资力量有限,硬件配套不足,动物微生物课程实践教学部分的开展并不尽如人意。而微课可以很好地弥补这方面的缺失,不能在实验室完成的实践教学也可以通过微课进行详尽的学习。例如,病毒检测,一般实验室不能满足安全性要求,就可以通过微课进行学习。借助多媒体的辅助,可以让学生详尽地了解病毒检测的方法和不同情况下出现的实验结果。
2.微课开发的困难
微课以蓬勃发展的趋势很快就覆盖全国,虽然微课的推广很快,但微课的设计、实施、管理以及评估体系却并没有建立统一的标准,尚处于初期的摸索阶段。因此,微课的开发面临着一系列不可避免的问题。
微课制作工序繁杂,教师能力需要突破,统一规范尚待完善,团队合作方能完成。制作微课不是简单的知识罗列,需要精巧的心思设计、形态可爱的动画支持以及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的运用。微课制作的精良程度、被学生接受的程度将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这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素养,更要具备现代化信息能力。
微课尚未深入人心,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微课的使用使得学生从简单听课转向更为主动的学习,许多高职学生最初接触微课都不是很适应这种学习方式。同时,摸索阶段的微课制作未必理想,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微课教学成为纸上谈兵。
3.解决问题的对策
解决以上问题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需要尽快建立微课开发的相关准则,各个高校组建微课团队,分专业、成系统地开发微课;将专业教师、实验员、精通多媒体制作的教师组织起来,组成微课研发团队,充分发挥团队力量,取长补短,进行微课开发;注重人员搭配,打造一支专业素质硬,现代气息浓厚、“能文能武”的教师团队。其次,从学生入手,通过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利用微课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最后,由于微课的开发和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应该建立系统的微课评价标准和反馈信息整理体系,这样可以提升微课的质量,加强教学效果。
4.微课设计案例
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微课教学。在微课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内容的选取,选取典型事例、核心知识点,最好是有关工作岗位技能的案例。这里以细菌革兰氏染色为例介绍微课的制作。
片头:播放各种形态的细菌染色图片、动画引起学生的兴趣。
原理:采用三维动画将核心原理表述清楚,并配音解释。
实验:视频展示包括实验准备、步骤、注意事项、不同的实验结果。
小结:思考题及总结。
由于处于起步初期,这个微课制作的效果并不理想,将其给笔者所在学院2014级学生使用后,得到许多反馈信息。
首先,很少有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微课,即使强制他们学习也很难保证学习效果,原因可能是学生本身有惰性,微课制作不精致,来源于网络的视频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
其次,将微课在课内作为教学手段使用,意外地引起了一些学生共鸣。在播放网络视频时,一方面,学生对照视频上和现实中不同的实验器械,仿佛在做猜谜游戏,兴趣很高。另一方面,教师承诺选取学生中最好的实验操作录制成视频,添加进微课,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实操过程中,出现了良性竞争,几乎每个人都能熟练掌握了革兰氏染色实验技能。虽然实验结果有差异,但是学生的学习热情却空前高涨。
最后,将微课修改后,用于课内教学。一方面,将实验视频改为学生自己录制。另一方面,将需要注意的事项通过问题提出,小组抢答。还可以进行实操比赛。通过竞赛这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学生甚至可以举一反三,将实验技巧运用于其他实验中。
四、小结
由于动物微生物这门课程的特殊性以及实践条件的限制,人们难以探索微观世界。微课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将发挥越来越巨大的作用。虽然开发和制作微课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制作完微课不仅可以用于学生自学,也可以在课堂、实验中辅助教学,更为继续学习的人提供了良好的网络学习资源和平台。微课的引入定能丰富教师的课堂,点亮学生的热情,开拓学习的领域。
参考文献:
[1]张云坤,罗.浅谈微课在高职“药物制剂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14(25).
[2]张婧.微课在高职教学中的意义[J].科教导刊,2015(5).
篇5
关键词:食品营养与安全 免疫学 教学
中图分类号:TS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20-0063-03
免疫学是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的一门古老而前沿的学科,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特点,免疫学的发展水平是反映一个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指标之一[1]。食品科学作为典型的交叉学科,与医学、生命科学等相关领域密切相关。随着食品科学的发展,有关对食品安全检测、食品营养素、食品功能性成分、食品毒理、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等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食品科学特别是食品营养与安全专业的研究热点内容。因此,国内外食品科学发展较好的食品学院非常重视食品科学教学中基础生命科学知识的教学,其中,免疫学是最受重视的学科之一[2]。本文笔者不断的在免疫学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与改革,现就如何从课程内容优化、诱导学习科研兴趣、改进实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体会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1优化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免疫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学科知识系统性强、逻辑缜密、更新迅速、与多个学科联系密切,要讲好这样一门学科,要求教师精心准备授课内容。首先,要吃透教材内容,并掌握大量的相关的背景资料和综合知识。笔者通过反复研读和比较不同版本的教材,包括轻工业出版社、宋宏新主编的《食品免疫学》,化学工业出版社、江南大学胥传来主编的《食品免疫学概论》、人民卫生出版社、金伯泉主编的《医学免疫学》,高等教学出版社、高晓明主编的《免疫学教程》,这些教材覆盖了免疫学的方方面面,且各有特色,通过对这些教材的反复钻研,系统理解各自的整体安排目的和各个章节内容特点,可以更好的利用好教材,并不受教材内容的局限,区分出主要和基本的东西,选取适合在食品安全专业讲授的教学内容。其次,在明确教学内容后,要选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这部分知识。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依据,精心进行课堂设计,针对性的采用问题、讨论、演示、归纳、实验等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课堂上习旧引新,每一章节讲解做到有重点、有层次、由简入深,尽量用最简洁、最易懂的语言将重点内容传授给学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 诱导学习兴趣,增强科研意识
通常那些对人类健康或科学进展有深远影响的问题都是学生感兴趣的科学问题,在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家是如何解决这样一些科学问题,可促进学生获得的不同的科学研究思路的心理体验,这样通常能有效激发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在免疫学领域的教学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实例其实很多,比如天花等瘟疫的历史及牛痘疫苗的发明,比如抗体的发现过程及应用,补体的发现,超敏反应的发现及有关人类健康的各种过敏性疾病等。这些科学问题都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接下来的科学理论本身相对枯燥,有时甚至会出现理解困难。通常情况下,用科学家小故事、历史上重大疫病的流行及解决办法、讲解实验过程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保持最初的学习兴趣,但还需要教师在后期理论上做有效的引导和讲解,不然学生也会在中途丧失兴趣。
另外,在展示免疫学骄人的历史成就,让学生知道免疫学领域有百年来有二十多位科学教获得诺贝尔奖,是单一学科中获奖次数最多的学生,使学生对免疫科学有崇敬之心[3]。但也要让学生明白,科学的探索永无止境。虽然很多疫苗研制成功,有效控制或消灭的很多传染性疾病,如天花、麻疹、鼠疫、脊髓灰质炎、小儿白喉病,但至今仍有乙肝、艾滋病、结核病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期待着更好的预付与治疗方法。现今不断发现新的病原微生物,包括尚有没有发现的病原微生物,如何预防、诊断和治疗它们引起的疾病?化学的、生物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以食物为载体的食源性致病菌、化学有害成分通过摄食进入人体消化道,食源性疾病的致病机理、预防、控制与治疗措施是食品免疫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当今社会人们工作生活压力巨大,相当一部分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另中国社会正逐步进入老年化,有关免疫力低下的老年人群的健康问题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因此,研究食品中的营养素、保健型功能因子,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对其机理的探讨须在免疫学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进行,从而达到对免疫增强食品研发的指导。特异、灵敏、快速的免疫学检测技术在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研究开发是食品安全检测研究的重点内容。等等尚需解决的问题的存在可以激发学生捍卫人类健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励其远大而崇高的志向,提高其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增强科研意识。
3 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网络资源
多媒体教学可直观、生动、形象、动态展示教学内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多媒体课件是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环,一个好的课件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课件不但要制作精美、准确,更要求生动、逼真、引人入胜。在课件制作中,不但要加入大量的精美的免疫学相关知识图片,还应合适的应用动画、声音与视频,并将相应的知识点系统的联系在一起[4]。比如,在补体激活的三条途径、MHC分子对抗原分子的递呈、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等较难理解的抽象内容,笔者就自行制作含动画、音效的流程图,让学生可以直观的理解这些相关的免疫知识,并结合相关视频,把抽象的内容讲述转变成直观的图片、动态的流程、音效的刺激,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保持,便于增强记忆。
在网络社会的今天,新时代的教师更应通过网络学习交流别人的先进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笔者除全程听取本校有经验的免疫学教师授课以外,还利用网络资源,听取多个免疫学教学团队的免疫学精品课程,如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免疫学》、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免疫学》、山东大学《医学免疫学》。通过学习这些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教学经验,并应用于自己的课堂,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另外,除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程学习以外,笔者还经常浏览专业的免疫学网站,并向学生推荐,让有兴趣、学有余力的学生自行课外浏览。如中国免疫学信息网(http://),该网站上就具有丰富的资源,包括免疫学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很多免疫学会议的PPT和录音、国内外免疫学电子教案、免疫学书籍、免疫相关动画及电影,通过对最新的会议、论文的追踪,可以紧跟免疫科技前沿,探索生命奥秘。同时,笔者还加入国内的免疫学讨论QQ群(58527089),以便更方便、更及时地讨论、交流免疫学前沿热点知识和教育教学经验。
4 绘制思维导图,助学生建立网络式知识结构体系
免疫学是在人类抗感染免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免疫学知识与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学科关系密切,并向各个学科渗透,产生了许多免疫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因此,要透彻领会免疫学的精髓,必需将相关学科知识有机贯穿到免疫知识中去。同时,免疫学自身的专业知识横向面广、纵向面深,理论深奥、机理复杂,相互交错形成复杂的网络知识结构。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出现前后概念混淆不清,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够明确等现象,不能很好地把握课程的整体并形成清晰概括、系统全面、有机联系的网络。针对以上特点,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该将前后知识、相关学科知识系统地联系在一起,明确学科体系框架,整体构成一个网络式的知识结构,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课程复习时根据自己章节安排,加上自己理解,绘制各个章节的思维导图,展示学习和思考的内容,帮助归纳总结、分析记忆,建构网络式的知识体系。
5 改进实验内容,使理论服务于专业实践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在教学中起到同样重要的作用。开设免疫学课程目的是让本专业学生掌握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为今后的科学研究、食品研发、食品安全检测工作提供指导。针对食品营养与安全专业的专业特点,考虑到课时的限制(时),我们建议在实验教学内容中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可开设免疫系统与免疫细胞的观察(2学时)、抗原抗体沉淀反应(琼脂双扩散实验,2学时)、抗原制备与动物免疫(3学时)、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2学时)等内容。此外,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实验在食品营养安全科研及检测工作中非常重要,是学生十分有必要掌握的一项实验技能,虽然此实验耗时较长(2天),但如果时间和条件允许,免疫学实验课程可考虑增设本实验。同时,可根据仪器设备资源情况,采用现场讲授,演示实验的方式对免疫电泳、免疫PCR、流式细胞技术等进行讲解,让学生对这些技术有感性认识,为今后的相关实验设计和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总之,食品营养与安全专业的免疫学课程应该体现该学科、本专业的特点,注重免疫基础理论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基本知识与前沿热点研究相结合,使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现学科的快速发展,并加强先进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培养出理论丰富、技能扎实、具有完整知识结构体系的高素质食品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慰峰.免疫学在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J].上海免疫学杂志,2002,22(2):73-78.
[2]匡华,彭池方,徐丽广等.食品科学专业“免疫学”教学实践与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3,4:174-175.
篇6
关键词:农林高校 生物分离工程 教育 教学
随着现代农业的兴起与发展,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农产品深加工技术日新月异,生物工程下游的生物分离技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所有这些变化对农林高校教授生物分离工程课程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有责任在新形势下,依托农林高校的优势资源和大农科生物背景的支撑,通过不懈努力,为国家培养一批生物工程领域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1 以农林高校资源为平台,教育教学同时抓
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和社会习俗偏见的影响,人们总爱将农林高校专业与综合性大学或工科大学同专业作比较。以我校开设的生物工程专业为例,即便我们使用的教材、设置的专业课程与学时、所授的学位与综合性大学或工科性大学完全一样,也很难让学生在思想上产生认同感。一些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信心不足,兴趣不浓,缺乏学习热情,上课时不认真听讲,不做笔记,课后不交作业。针对这些现象,学院组织学生参观了学校农博园、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设施农业工程园以及教师的科研成果。学校还邀请了国内知名校友和国外杰出校友来校讲学作报告。通过参观学习和分享校友的经验体会,学生逐渐感悟到农林高校的学生同样可以大有作为。在了解了学校办学特色后,学生深感我们农林高校就像一个生物大磁场,在这个磁场中不仅有传统的农业、林业、园艺、植物保护、农化、畜牧、兽医等国家一级学科,而且还有很多的二级学科。各个生物类学科与专业不仅齐全,而且各生物类专业的实验室、科研条件、师资力量都具有相对的优势,这对农林高校开设生物工程专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保障,也为生物分离工程课程的教学与实验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认识了农林高校办学特色和优势后,学生转变了观念,热爱学校、热爱专业、认真学习的风气在学生中悄然兴起。
2 以农林高校资源为支撑,教好学生教师需先行
2.1 不断学习,完善自我
教师是教育之本。对于毕业于综合大学,有着工科教育背景的青年教师来说,要想站好农林高校的讲台,就得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完善自我。依托大农科生物背景,有意识地补充相关学科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与本专业知识有机整合,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在讲课时游刃有余,得心应手[1]。当然这个过程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和自我展现与提高的过程。常言道“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因此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站稳讲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索一种适合农林高校学生发展的生物分离工程课程教学模式。另外,教师应该用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爱岗敬业精神去影响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2 努力钻研,认真备课
生物分离工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比较强的课程。要教好这门课,教师应对所讲内容十分熟悉,为此,笔者除了选定孙彦主编的《生物分离工程》为该课程教材外,还选了一些相关的参考书籍,如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现代生物分离工程》《生化分离技术》,俞俊棠等主编的《生物工艺学》,严希康主编的《生化分离工程》以及我校教师编写的《生物分离工程》(普通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教材)。对以上每部分内容认真钻研,从各书中取长补短,使教学内容更为充实和完善。对遇到的疑问和难点一方面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一方面与学院在该领域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探讨,同时积极参与学院教师在生物分离方面的相关课题研究,通过实验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在讲课时做到言之有据,论之有理,句句经得起推敲,堂堂讲得精彩。
3 依托农林高校优势,优化教材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3.1 加强兴趣培养,注意互动教学
歌德有句名言“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为了培养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在讲《绪论》时,首先,指出生物分离过程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的生产实践,在化学工业、生物工业、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生化产品能否产业化的关键。自然界中很多生物是可以被人们所利用的,而有用物质的最终产品需要较高的纯度,而有害物质需要充分净化和妥善处理,这些都必须借助各种分离技术加以实现[3]。我校植保学院张兴教授等人研制开发并投入生产的生物农药,就是利用植物或微生物为原料(如雷公藤、放线菌),采用生物分离的方法(如有机溶剂沉淀、柱层析等)得到的。生物农药的成功研制产生了极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借助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很快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认识到该门课程并非是空泛的理论,而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4]。其次,选择得当的教学手段,做到与学生互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讲固液分离这一部分内容时,设置问题:“为什么要先进行发酵液的预处理?”通过提问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给予肯定或纠正。这样学生在讨论中学到了许多知识,也锻炼了思考的能力。
3.2 丰富教学内容,注意教学效果
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收获最多知识和技能,在讲解《萃取》一章时,我们将重点放在原理及影响因素上,对有关萃取的计算略讲,让学生课后自己推导,这样既保证了对全章内容的学习,也锻炼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同时避免与其他课程(如化工原理、物理化学等)内容重复。在讲课时不一定按教材的章节顺序,可按照生物质分离的基本工艺流程顺序讲解。将学过的一些技术方法进行比较,哪种最好,它们之间的先后顺序怎样最合理,这样,学生的思路很自然地跟着教师的讲解走,不但使学生熟悉了生物质分离的整个流程,还对每个技术方法印象深刻。讲课中还可穿插一些学科前沿知识及最新研究进展,将热点研究的新型分离手段引入课堂教学,如双水相萃取,它作为一种新型分离方法,与其他方法比较有哪些优点,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解决,以后的发展方向及应用领域等,让学生了解国际一流的技术和信息。这对本科毕业班的学生很有吸引力,而且对学生考研或就业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将学院教师的科研工作,如发酵、分离提取具有抑菌活性的新物质,建立双水相体系等方面的工作内容带入课堂,用科研的实例加强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将国内外有关生物分离工程与设备的经典书籍与期刊推荐给学生阅读,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这种多样化、丰富的教学内容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提高了教师自身的教育素质和教学水平。
3.3 适当使用多媒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多媒体教学是当今大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它的出现与应用使得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生动、形象地显示出来,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了学习效率[5]。在简介分离操作单元时,为了防止由于学生对分离生产设备及生产工艺的感性认识不足而对大量的分离操作单元学习感到枯燥乏味。笔者用多媒体课件,将复杂的分离操作单元通过动画或视频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其简单化、实际化、生动化,让学生得到了充分的感性认识,对所学内容印象深刻。但教学中如果完全采用多媒体授课,也会让学生有时跟不上教师的速度,因此要配合适当的板书,对于重点知识可以在黑板上书写以示强调,使教师与学生的思维同步。对于一些需要重点讲解的公式推导等内容,在运用多媒体时以板书补充为佳,这样更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另外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将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两者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堂讲解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课程论文,通过让学生查阅文献资料,锻炼学生检索文献以及撰写论文的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自学能力。
4 发扬农林高校的教学传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农林高校的优良教学传统。实践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该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为配合理论课教学,学院多年来不断进行探索与改革,开设了一些与理论紧密结合的实验课程,亦配有发酵、生物分离等实验室,为实验课的开展提供保障。在开设的生物工程综合大实验中贯穿了从发酵到产品的分离提取的内容,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让学生亲自进行菌种活化、接种、发酵以及发酵产物的后续分离与提取,使学生对生物分离工程知识有了全面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各种技术的应用能力。需要注意的是,任课教师在正式实验之前,首先应做好预实验,熟悉实验流程,保证实验课的顺利进行。在实验课开始后督促学生预习实验及填写实验报告,在实验过程中帮助学生分析并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实验课结束后,还应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参观实习,让学生了解和接触生产实际,将专业理论同生产实践密切结合,增加生产知识和提高操作技能,为踏入工作岗位或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从学生做实验以及去工厂实习的情况来看,学生对典型生物产品的生产原理、工艺过程、主要设备及构造等理解和掌握情况都比较好,达到了生物分离工程教育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杨淑子,吴昌林,吴波.再论要真抓课堂教学质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6.
[2] 贾俊敏.浅谈新课程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J].科技资讯,2007(20):168.
[3] 孙彦.生物分离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 生物药物制备技术课程 课程建设
进入21世纪以来,生物制药产业已成为制药工业中发展最快、活力最强和技术含量最高的领域,是21 世纪的“钻石”产业,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生物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1,2]。我国已明确将生物医药产业建设成高新技术支柱产业,生物制药作为成长性产业在医药行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3]。鉴于这种产业形势和社会对生物制药专业人才的需求,我校前瞻性地在10年前就设立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迄今为我国培养了大量优秀的生物制药专业技能型人才,促进了生物制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在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生物药物制备技术课程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它综合了生物制药上游、下游技术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术,具体包括微生物制药、细胞工程制药、酶工程制药、基因工程制药和生化药物分离技术等内容,完全能满足培养生物制药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为学习后续实践课程提供强有力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支撑,较全面地掌握专业技能满足实际岗位职业能力需求,而且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整体素质的提高都起着重要作用。鉴于该课程在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突出地位,多年来,该课程教学团队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理念,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设计和建设该课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现将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学内容更新和完善以及教学模式、方法与手段的探索和改进等工作情况加以总结。
1 以人为本,注重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第一要素。强校必先强师,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的第一要务[4]。师资队伍建设是促进高职教学质量提升、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所在。近5年来,课程教学团队一贯注重教师的培养,采用“送出去、请进来、自提升”等多种师资培养模式, 已经建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整体结构合理,专业素质高的教学团队。
1.1 送出去,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
“双师”素质教师的特点是,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还有较强的运用专业技术理论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移、技术咨询、技术创新以及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5]。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教育性质所决定的,建设一支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也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6,7]。教学团队定期输送教师到国内知名高校研修、培训、做访问学者(访问工程师),提升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等能力;输送他们到国内知名制药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并采用挂职、顶岗等方式到生产一线锻炼,了解现代生产企业的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及产品信息,提高专业教师自身的操作技能水平,积累大量课程教学的实践案例,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为进一步提高本团队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技能竞赛,通过比赛,为青年教师搭建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平台,以赛促教,全面促进教师“双师”素质的提升。
1.2 请进来,专、兼职教师优势互补
教学团队聘请国内生物制药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课程的兼职教师,承担实习、实训课程的教学,与专职教师一起完成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利用兼职教师在生产一线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将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补充到实践教学中,增强教学效果。同时,本校专职教师也从中吸收了营养,综合教学能力也获得了提高。
1.3 自提升,提高教师的学术研究水平
以职称晋升和教师本人发展需求为内在动力,团队积极助推教师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鼓励教师申报各级各类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课题,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学技能,把握生物制药专业相关领域的学术前沿,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水平。近5年来,团队成员承担了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3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项,校级、厅局教研和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3篇,授权专利6项。这些研究成果反哺教学,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
2 加强教学条件建设
本课程教学团队通过各级各类教学建设项目的申报,获得学校、政府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将建设经费不断地投入到课程建设中,利用学校在行业的地位和影响,加强与制药企业的合作,构建校外实训基地,从而完善校内外的教学条件。
2.1 联合国内兄弟院校,共同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库
2011年,课程教学团队积极申报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子项目―生物制药技术课程资源包项目,与国内兄弟院校9个课程教学团队共同承担了该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目前已经完成文本知识点1 100余个、动画200多秒、自制实验实训视频120分钟、习题近600题,今后这些资源将不断补充、丰富。本课程团队可充分利用这些课程资源,有助于增强课程教学效果。
2.2 加大经费投入,不断改善校内实践教学条件
我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是浙江省特色专业,该专业所属生物制药技术实训基地受中央财政支持。近年来,来自市、省和国家各级财政支持和学校配套近千万元经费投入到该专业教学条件的建设[8]。生物药物制备技术课程实验室和实训车间是该专业实训基地的核心场所,因此,经费的投入主要是用于本课程实践教学条件的完善。目前,本课程现有实验和实训教学场地面积约1 000m2,仪器设备总值超800万元。实验室配置了3套全自动发酵系统、大容量高速冷冻离心机、荧光定量PCR仪、蛋白分离纯化系统、冷冻干燥仪、凝胶成像系统、超低温冰箱、全自动高压蒸汽灭菌器等大型仪器设备。实训车间建有包括育种、消毒/灭菌、种子培养、发酵、预处理、提取分离、精制纯化、冷冻干燥等完整的中试生产线。此外,还有已经投入运行的青霉素发酵生产工艺虚拟实训室。这些设施为该课程实验和实训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同时也能满足本团队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需要。
2.3 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和利用校外实训基地
我校是浙江省唯一的一所医药类高等专科学校,在省内医药行业中有突出的地位和影响,在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浙江金华康恩贝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等省内知名制药企业内建有生物制药实训基地。学生通过在企业实训基地的学习和训练,不仅能更好地掌握本课程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能了解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将来能尽快地适用工作岗位,发挥自己的才能。
3 及时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
生物制药是一种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的新兴产业,近几十年发展迅速[9]。为了适应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趋势,培养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课程团队每年深入制药企业调研,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岗位技能要求以及生产工艺技术发展等情况,结合我校实际教学条件制订课程标准,及时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
3.1 以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选取教学内容
根据制药行业企业对高职高专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学生在实际工作任务中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考虑行业发展特点和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以培养学生职业工作能力、学习能力为重点,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主要遵循3个方面的原则。(1)以“培养岗位职业核心能力”为理念,教学内容与后续专业实训和顶岗实习紧密衔接,对后续课程和技术实践以及生物技术职业工种的技能考核提供核心支撑作用。(2)以“注重基础理论、强化技术应用能力、拓宽知识维度、提高综合素质”为原则,做到理论知识基础扎实、知识更新、注重实用,注重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养成,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3)突出实践教学的开放性,实践内容设计着重考虑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具有普适性,能在实际工作中拓展。
3.2 以培养岗位职业核心能力为理念,组织与安排教学内容
生物药物制备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理论教学服务于实践、服务于职业资格考试,强化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在理论教学上注重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联系生物制药应用的实际,力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教学上注重实际岗位职业技能的培养。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生物制药知识基础、发酵工程制药技术、酶工程制药技术、细胞工程制药技术、基因工程制药制剂和生化分离技术6个模块,根据生物制药企业实际岗位需求,突出微生物发酵制药模块和生化分离技术模块的重要性,相应的课时分配和实践内容设置比重大(约占60%)。同时考虑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趋势,本课程也设置了基因工程制药、酶工程制药、细胞工程制药等高新技术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继续学习的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使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学生掌握生物制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熟悉和了解生物药物制备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动向和进展。
3.3 以厚基础、重实用为原则,编写特色教材
由于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迅速,应用生物制药技术所需基础理论知识要求高,因此我们培养生物制药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该课程的教材充分考虑了这一点。教学团队对生物制药企业进行了充分调研,确定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在这些基础上结合团队成员多年的教学、科研和企业工作经验,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以“厚基础、重实用”为原则,编写本课程的特色教材[10]。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发酵工程制药技术、酶工程制药技术、基因工程制药技术、细胞工程制药技术和生化分离工程技术的理论知识体系、应用实例以及相应的实践技能训练项目,融合基础理论、应用实例和技能训练为一体。教材部分内容采用了团队成员的科研成果,如手性药物关键中间体―手性酸和手性醇的酶法制备、固定化技术技能训练等;还有部分内容是我省著名制药企业目前正在应用的生产技术,如甾体药物的微生物转化技术、霉酚酸提取工艺等。力求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4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课程教学团队努力探寻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并切实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促进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4.1 设计并采用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模式
根据国内知名制药企业的实际岗位技能需求,企业技术专家(兼职教师)与课程组专职教师共同开发、建设该课程,并合作授课,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选择不同的教学场所,分别在校内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实训基地完成教学。突出企业实际岗位工种的技能要求,有针对性地强化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使学生在潜意识上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态度、实训态度更加认真和端正,求知欲、责任心逐渐增强,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素质的提高。在理论知识教学方面,采用传统课堂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并重的模式。由于生物制药行业是高技术门槛行业,现代生物制药企业需要高素质专业人才,这就要求岗位人员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因此,我们充分发挥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保证理论教学的效果,通过专任教师言传身教,把丰富、先进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采用多种现代教学手段,如计算机辅助、网络、虚拟课堂等强化理论教学,实现基础理论强有力地支撑职业技能,从而使学生胜任企业技术工作岗位。在实践教学方面采用以岗位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对应岗位工种主要有培养基配制工、消毒/灭菌工、育种工、发酵工、提炼工、纯化精制工等,生物药物制备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了这些岗位技能的培养。在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实施中,针对这些岗位技能需要,模拟完成岗位任务,强化职业技能。如以发酵工岗位为例,要求学生完成接种、温度控制、溶氧控制、泡沫控制、pH调节、发酵补料过程操作以及模拟染菌的处理操作等工序,并且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给出每个动作的理论依据,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通过这种岗位任务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使培养的学生可以直接上岗。
4.2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要充分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选用启发引导、生产实例、项目任务演练等教学方法,从而增强教学效果。采用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法是在讲课时设计提出一些与重点知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或让学生发问教师解答,使课堂生动活泼,变成师生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及时归纳总结,点面结合,前后联系,达到融会贯通的作用。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性。采用生产工艺实例教学法,通过实际的生物药品生产工艺讲解,逐步分析工艺过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在实践教学中采用项目任务演练教学法,教师给出具体任务,让学生进行设计并完成相关内容,或者教师给出具体的实际操作让学生进行分析。例如,教师提出在发酵过程中出现染菌现象应该如何操作处理等问题,让学生来分析原因、提出具体处理措施并完成模拟操作。这样可使教学形式和内容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让学生真正掌握实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能独立完成相关任务,从中产生成就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4.3 应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
收集或制作教学相关图片、动画、视频,精心设计并编制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多媒体电子课件,以多媒体教学和板书教学相结合,更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借助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仿真软件,建立虚拟生物药物生产车间。本课程教学团队已经建立了抗生素发酵生产虚拟车间,可在计算机上完成抗生素发酵生产工艺的学习,加强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设计并创建本课程网站,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第二课堂,可在线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在课后建立多种形式的广泛联系。
5 结束语
本课程教学团队经过近5年的努力,课程建设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师资力量明显增强,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认可, 近3年就业率(当年)始终保持在95%以上。但是我们知道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而且生物技术日新月异,生物制药产业发展迅速,对专业人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生物药物制备技术课程组将继续进行教师队伍、教学环境和条件建设,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及时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适应岗位知识和技能的需要,为社会和制药企业培养出优秀的高技能型人才,服务于生物制药产业。
参考文献
[1] 袁勤生.飞速发展的我国生物医药[J].中国药学杂志,2009,44(19):1451-1453.
[2] 吴梧桐,王友同,吴文俊.持续快速发展的生物制药产业[J].中国药学杂志,2010,45(24):1881-1888.
[3] 胡显文,陈惠鹏,张树庸.全球生物制药产业概况[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09,4(2):85-89.
[4] 俞洁华,王波.强校必先强师―也谈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27(3):85-87.
[5] 李开勤.“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12):73-75.
[6] 王学民.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J].职业与教育,2011(11):65-66.
[7] 莫柳军.试析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J].职教论坛,2010(29):87-89.
[8] 周双林,夏苗芬,崔山风,龙正海,何军邀.高职生物制药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12,39(4):566-571.
篇8
[关键词]精品课建设;以生为本;知识网络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2-0109-03
“以生为本”是指立足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生为本”的精品课程建设理念,应该是各高校推行精品课程建设的最高行动指南。课程建设是直接影响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因素,而精品课程建设则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质量工程”重要内容之一。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不仅要促进学校的事业发展,还要着眼于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提高,更要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和谐发展。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只有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才有可能取得新的突破,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初衷。
精品课程人才培养功能的实现应在遵循知识、能力、素质相互关系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中心,本着不断优化、不断完善的原则,使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养成学生素质这个相融相通的过程在课程平台上精彩演绎。
1授予学生立体化的知识网络是精品课程的基础功能首先,知识的量。精品课程应传授给学生广博的知识,使学生具有广泛的知识面,所以在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时,要以基本教学内容为圆心,尽量延长半径,使课程包容更多的相关知识,从而把更全面、更丰富、更深刻、更直观的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譬如引入对知识本身的历史回顾和未来展望;吸纳相近学科、交叉学科的有关知识;补充不同侧重的知识,如基础理论类的精品课程要尽可能向应用理论延伸;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互为渗透,如自然科学类的精品课程要把相关的人文知识穿来;人文科学类精品课程要巧妙适宜地吸取一点自然科学的知识。这对学生的成才格局将大有裨益。
其次,知识的质即指知识的精深粗浅对学生的契合程度,契合程度越高,知识的质越高。精品课程要传授给学生大量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对学生并不是同等重要的,所以要根据学生的需要,使知识有主有次,有轻有重。其一,在编排教学内容时要详略得当,深浅适宜。主要领域的重点知识宜精宜细,次要领域的非重点知识要粗浅一些,而一些体验性、渗透性知识则可以在教学中即兴穿插在相关知识中。
最后,知识的结构。结构决定功能,结构化的知识才有力量。精品课程应授予学生这样的知识结构:把知识置于三维坐标系,x轴和y轴组成的平面代表知识的量即知识面,纵深方向的z轴代表知识的质,以一定的思想、逻辑规律为对应法则,使具体的知识分别在知识平面和知识的质轴上找到对应的点,然后延伸相交,知识便在坐标系中找到了位置,更形成了一个开放有序的立体化知识网络。不难发现,知识的量和质是建构立体化知识网络的基础,思想和逻辑规律才真正使知识定位并紧密连接。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把知识的内在联系科学、精准、透彻地转化为教学内容结构,并以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为出发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巧妙应用教学方法,进而引领学生进入知识网络,使学生随着教师的导航,在环环相扣的知识中尽情探索。
2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能力是精品课程的主体功能2.1培养学生自我更新知识与自觉随实际要求而自我调整认知结构的能力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立体化的知识网络内化于自身的认知结构中。这是一个“二合一”的过程。其一,这种内化的过程是学生吸纳新知识的过程,学生必然会在教师的启迪下从中掌握并领悟到学习知识的正确思路和方法,从而为以后更新知识奠定方法基础。其二,学生自身的认知结构是其更新知识的强有力工具。当学生遇到新知识时,便会有意识地从认知结构中寻找能联结新知识的切入点,然后充分发挥认知结构的功能以分析、理解新知识,并通过认知结构的延伸或扩展使知识归位。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知识采取批判的方式来取舍运用。通过实例告诉学生知识的正确性和合理性不是绝对的,而存在一定的前提和限度。尤其在现代社会,知识的更新往往是以打破原先的前提和限度为基础的。这样,当学生不能把新知识纳入认知结构中时,便会批判地审视与新知识冲突的相关认知结构,并在深刻理解新知识的基础上,大胆调整原认知结构,从而使知识获得更新,认知结构得到完善。在新知识的基础上,大胆调整原认知结构,从而使知识获得更新,认知结构得到完善。
2.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链
在某种意义上,人类的一切进步都起源于“问题”,在问题的牵引下,人们才思考、才实践,思考化解了困惑,孕育出文明;实践澄清了混杂,推动了发展。在教育过程中,问题好比“靶子”,它牢牢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并激发学生去“瞄靶”即分析问题、去“打靶”即解决问题。精品课程应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能动性,努力培养学生“树靶”、“瞄靶”、“打靶”的能力。
首先,“树靶”能力即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这种能力要重视两个问题,第一,要赋予学生提出问题的胆量。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有问题产生,但他们常常怕提得不适当,所以不敢把自己的不惑表达出来。因而,在精品课程中,要用人文化的教学管理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宽容、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有勇气提出问题。
其次,要赋予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即对问题提得是否符合时机与问题是否已经具备了解决的条件的判断能力。这是一种综合化的能力,取决于学生的发展阶段、认知结构、思维方式和品质素养。在精品课程中,教师要在积极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把更多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送给学生,帮助他们学会提问题。
再次,“瞄靶”能力即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是一种建立在认知结构基础上的思维能力,是问题能否得以解决的前提和关键。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师自身的思维方法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两大法宝。其一,教师要以适宜的教学方法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如泉水般喷涌而出,并顺着教学方法的疏导深入下去。其二,教师要以自身的思维方法和思维风格影响学生,通过问题使自己的思维过程充分外化、思维风格充分展现,学生将在感性和理性的交融中学会分析问题。当学生的思维逐渐具备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其分析问题的能力便日趋成熟深厚。
最后,“打靶”能力即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为个体经过对问题的系统分析之后,确定解决方案以及把方案付诸实施的能力。其一,确定解决方案往往是问题分析过程的逆向梳理。在这个环节,因学生已对问题之所以为问题了然于心,所以教师应把方案决策权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只从旁协助引导。这样学生便能在回顾、尝试、确定、判断的良性循环中把问题解决方案大胆呈现。其二,实施解决方案或体现为理论演绎,或体现为实证归纳,或体现为动手实验,或体现为实践探索,但无论哪种过程,都是知与行的高度合一。在精品课程中,教师要针对具体问题使学生成为实施解决方案的主体,让他们从每一步理论推导、每一次实证分析、每一个实验现象、每一项实践操作中全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它推动着人类历史永恒发展,社会也热切期望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开拓和创造能力。因此,尽管我们在前面的讨论中已提及思维能力的培养,但还是要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单独列出来进行讨论。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能力结构为基础,帮助学生实现对这两种结构的突破。在精品课程中,不妨从以下三方面做起。①合理的认知结构是创造性活动的基础。教师在引导学生建立立体化的知识网络时,一定要本着拓展深化、优化重组、敢于扬弃的原则,使学生不仅拥有深厚的基础知识和宽阔的知识面,而且掌握了最前沿的现代科学知识和突破常规的知识组合方式。②教师要引导学生创新思维方式,这主要体现为教学方法与思维方法的完善。在教学方法上,要吸取众家之长,既重视演绎、推理、综合等传统教学方法,又青睐归纳、分析等由结果到原因的教学方式,从而使学生既能深入系统地掌握知识,又能在体会知识发现过程的同时,展开更全面、更广泛、更深刻的思考。在思维方法上,要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协同作用并相得益彰。例如,在自然科学类精品课程中,要让学生感受到灵感、直觉、顿悟是多么奇妙和深邃,在社会、人文科学类精品课程中,要让学生体会到逻辑、推理是多么严谨有致。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拓展开来,创造将在不经意间和他们不期而遇。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即一种使学生向着更好、更完善努力的思维定势的培养。在精品课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与技术时,要多采取审视和批判态度,把其不足也讲深、讲透,留给学生一点“遗憾”和“尾巴”,让他们在“遗憾”的激励下追寻完美,在“尾巴”的牵引下走近创造。
在上述三种能力中,第一种能力的培养好比磨刀,第二种能力的培养好比打柴,而第三种能力的培养则是突破磨刀和打柴的局限,为打柴寻求更好的工具,把磨好的刀派上更大的用场。所以这三种能力必须同时培养,而且使之互相为用,互相促进。
3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素质是精品课程的核心功能从根本上讲,知识和能力内化为素质的过程是学生自觉自为的过程。如何使这种自觉自为的内化顺利实现?不外乎提供两种支持,一种是内化的精神支持,另一种是内化的方法支持。精品课程也应遵循这一思路去实施,努力引导学生将知识和能力内化为良好素质。
3.1为学生内化知识和能力提供精神支持
已掌握的知识不会凭空渗透到学生骨子里,已具备的能力不会自觉融化在个体血液中。只有强烈情感的推动和高尚精神的支持才能使学生领悟到知识和能力的终极价值,从而把具体的知识和能力从“形而下”转变为“形而上”,并充溢于个体的全身心。精品课程应在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为学生注入人文情感和人文精神的源头活水。
首先,精品课程要从知识中挖掘精神养料。尤其是在社会、人文科学类精品课程中,民族文化、历史典故比比皆是,将其核心精神挖掘放大,学生会在这种精神光辉的笼罩中获得感悟。例如我国民族文化的原典,《老子》、《论语》等,可以说是一个开放式的哲理,它们超越了时代的限制,直接指向宇宙、社会、人生,博大精深,许多论点与内容,至今仍极富有活力。教学中涉及相关内容时,教师应多视角解读它,或延伸、或拉近;或放置现实、或理论抽象,学生不仅读懂了知识,更从中收获了人生观和世界观。再如历史人物的诗词,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屈原的《离骚》到文天祥的《正气歌》,无不倾诉着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教学中应在分析知识的同时,把这种精神提炼出来去教化学生,知识在感动中内化,价值观和道德观在感动中生成。
其次,精品课程要超越知识和能力寻求精神资源。这主要体现在自然科学类精品课程中,具体知识和能力要求本身没有寄托精神因素,但却可以从知识的生成过程中找寻到种种可贵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例如,窥知事物奥秘的热情和了解未知世界的渴望是学习科学知识的精神源头。教学中应激发起学生对这门科学的兴趣,在这种好奇心鼓励下获得的知识必定深深植根于学生心中;坚定的科学信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是深入掌握知识的精神支柱。教师应通过例子使学生懂得,科学知识凝聚的不仅仅是科学家的智慧和心血,更流淌着他们坚持真理、敢于为真理献身的科学精神。当知识被赋予了这种精神色彩,学生将能更加直接地触摸到知识的灵魂,更加神圣地洗涤自己的灵魂。
3.2为学生内化知识和能力提供方法支持
当丰富的情感和精神鼓舞着学生把知识和能力与自己融为一体时,学生内化知识和能力的方法便显得尤为重要。精品课程无疑要为学生提供方法支持,使知识和能力内化得更到位、更透彻。
首先,精品课程要为学生提供思维支持。思维支持即要在教学中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使知识和能力在思维品质的意志下获得内化。如学数学不止于定理、公式和各种计算方法,而要使学生从中学习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学物理不止于力、热、光、电等物理现象、概念和定律,而要从中学习物理观、时空观、宇宙观和崇尚理性的品质;学习社会、人文知识不止于各种事件、典故和文化现象,而要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一种超越的境界,并由此产生丰富的想象力,灵感和顿悟,如此等等。这样,各种具体的知识和能力便在上位思维品质的支配中得到内化,成为学生和谐应对问题的柔性武器。
其次,精品课程要为内化提供实践支持。实践是知识和能力内化为素质的重要环节。《论语》开篇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讲的“学”主要是向实际学,向群众学,学做人做事;这里讲的“时习之”,不是讲经常温习功课,而是讲要经常实践所学到的东西。只有到实践中去体会和思考,才有可能求得真知,提高素质。精品课程要让学生走进实践,融入实践。①要创新学科实验和实践环节。学科实验和实践是一种人为安排的使学生进行实践的环节。精品课程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扩充实验和实践的内容;增加实验和实践的形式;加深实验和实践的难度;改善实验和实践的条件,从而使学生能在实验和实践的过程中,经过思考作用,将自己掌握的丰富的感性知识和各种具体的能力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形成对客观事物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的认识。②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使学生总想通过实践求证和完善已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并在实践过程中看到未知知识为自己亮起的灯光。在教学中,要以质疑、反问等方法激励学生去实践,更以演示实验和模拟实践引导学生去实践。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践意识,他们将脱离课堂,深入自然和社会进行真正的实践。久而久之,知识和能力将内化为他们内在的个性心理品质,指导他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相互关系。
参考文献:
[1]韩立敏.论自主的学习者[J].开放教育研究,2001(6).
[2]丁兴富,王龙,冯立国,等.北京市精品课程网上资源运行情况专题调研及主要结论[J].中国大学教学,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