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明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4-02-01 18:09: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文明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明式家具是中国传统家具创新再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现代家具设计中很多研究都来自于明式家具,更有很多国内外知名设计师对明式家具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和再设计,所以探究明式家具的内涵对于现代家具设计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通过对明式家具的充分理解,对传统家具进行拆分重组并加以现代工业材料的运用,赋予明式家具新的艺术意义,对中国现代家具设计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明式家具 解构 中式家具设计 材料的创新与节约
中国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7-0110-02
1 现代家具设计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1.1 现代家具设计的现状
在当今社会,现代主义、功能主义等过于强调产品的功能而忽视产品外在造型的“冰冷”设计已经逐渐被大众所排斥,各种各样的后现代主义、新现代主义纷纷出现。消费群体在现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更喜欢接受一些新奇的、满足心理需求的产品,而不单单是功能方面的便捷和形式服从功能的产品,这就促使了传统器物再设计的兴起。传统设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人们通过对传统器物的重新借鉴和利用,加以现代家具设计的创新手段、新型材料和现代家具思维模式进行重新再设计。这就赋予了传统家具一种新的生命力,让我们在体验现代生活的同时感受传统美学。
1.2 现代家具设计的问题研究
在现今的家具设计中设计师往往没有注意到传统家具的文化内涵而只是单一地对其进行材料的替换和繁复纹饰的删减。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很多家具设计师或是家具制造厂由于对中国文化内涵了解的缺乏,对传统家具特征的简单理解,造成只要求其造型形态相近,而这样的做法只是一时的传统家具的新型体现,不能称之为创新再设计。设计环节薄弱的产品或企业,是不能长久立足的,大众也只会暂时性的投以关注。很多经营者为了追求眼前的利润而把消费群众对于中国传统家具的喜爱当作一种赚钱的商机,利用一种盲目性,把明清家具等各种朝代的家具笼统的进行结合,不分历史、不分文化特征,这样无疑是错误的做法。产品对市场有一定的引导作用,而这种错误的文化定位会导致消费者的认知偏差。从长远方面考虑,对其本质的研究是不可避免和不可或缺的部分,否则只会造成现在的中式家具设计完全丢失了传统家具内在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定位。从传统文化中提取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然后抛弃它们的固有形式,并且结合现代设计方法加以创新设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使设计具有更高的“文化附加值”,为大众所接受,展现出中国设计的独特之处。
在现代的家具设计中,中国的家具设计基本上也是参考国外一些知名设计师或是知名设计品牌进行模仿设计,原创性极其差。这是我国当今设计发展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而对于如何提升我国本土设计的创新性与原创性而言,一个不错的选择或途径便是从悠久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现代家具设计也是如此。
2 明式家具的艺术特点
2.1 明式家具的出现与发展
我们对于明式家具艺术特点以及文化内涵的掌握和了解,是我们欣赏现代家具、鉴定仿古家具时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明式家具发展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根据历史资料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一是木材的丰盛。明代有著名的郑和七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直接造成了明朝与其他东南亚各国的密切交往,而东南亚国家向来以出产优质木材而闻名,这就为我国明朝家具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二是园林建筑的兴起。从五代到两宋,我国的园林建筑已经逐渐发展起来,而到了明代,已经是极为兴盛的了。北宋后期李诫编修的《营造法式》和明末计成所著的《园冶》都进一步证明了园林建筑的发展和兴盛。那么作为室内陈设重要的组成部分的明式家具,理应跟随社会的需要而发展起来。三,木工具的提高。没有好的工具就造不出精致优美的物品,而硬木质地坚硬,这就对木工具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就如宋应星在书中所说:“金木受攻而物象曲成,世无利器,既般安所施其巧哉。”而明代木工具的锻造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种类相较于以前的朝代有所增加,能适应于各种部位加工的需要。
2.2 明式家具的艺术造诣
明代家具的艺术特色鲜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以局部适当的繁复对比大面积的简洁以及曲与直的对比,营造出了简洁特质的特殊底蕴,使其整体给人一种清新隽永、庄重典雅的美态;在封建时期,大至房屋,小至家具都是体现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的象征。明式家具也是如此,如明式圈椅:明式圈椅往往过于宽大,这是一种的社会地位的体现,包括其本身的装饰也从侧面反映了这一点。所以,明式家具因其强烈的社会性而具有深厚的社会内涵、文化内涵和形象内涵;明式家具严格的比例关系是其家具造型的基础,其局部装饰与整体形态的比例,局部与局部的比例都是极为匀称而协调的,它的一线一面、曲直转折都有其严格的标准。如桌子与椅子的比例、扶手与搭脑一体化设计、靠背的曲线形设计、榫的链接、攒边的角度都是极为精准的,可以说臻至完美。并且其造型与功能要求完全契合,整体感觉就是流畅的线的组合与运用。明式家具对人体工程学的重视,与现代设计是不谋而合的;明式家具刚柔相济,线条挺而不僵,柔而不弱,表现出简练、质朴、典雅、大方之美。
2.3 明式家具的借鉴价值
明式家具之所以会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不仅仅在于它有着良好的发展环境,还因为它恰如其分地使用了工艺美术的设计原理,即“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也。”概括来讲可以归纳为四点:一,注意意匠美:“巧而得体,精而合宜”是其最好的概括。一件产品,不仅仅要注意它的功能之美,我们也应该注意其自身的形态美,它所营造出来的一种美的氛围。二,注意结构美。明式家具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用钉,不用胶,强调运用榫的结构,最主要的是,不同的地方不同形式的榫进行连接,既符合功能要求又具有结构之美,并且很牢固。三,注意材料美。一件产品不仅仅因为它拥有良好的功能和漂亮的外形就能够取得成功,材料的运用也是很重要的一点。明式家具充分的利用木材的原色和木材的纹理来展示木材深沉的色调和舒适的质感,使明式家具看起来更加庄重典雅。四,注意工艺美。面的处理,线的运用,都有适当的比例和尺度。造型简洁利落,庄重大方。细节处的点缀,如造型结束处和转折部位有加以不同的变化,使其产生丰富的造型形象,又比如牙子卷口等装饰物增添了家具的饱和度,使家具看起来更加具有形体美感。
3 明式家具对现代家具设计的启示
3.1 家具市场的发展
近年来,家具市场的逐渐规范、加工工艺的不断纯熟和高科技的运用、机械化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带动了现代家具的进一步发展。在现代家具市场发展的大环境下,传统家具被重新提出,并不断更新来适应市场需求。由于人们生活方式和社会认识的改变,明式家具制作工艺正逐步向现代人所能接受风格进行各种各样的转化,款式、图案更具有现代设计的特色。将传统家具的精髓作为基础,在工艺和款式上积极创新,打造出具备时代感的、富有独特性的家具是现代明式家具设计的统一趋势。然而我们所说的创新不是要丢弃我们传统家具的精髓,而是融合,从产品设计上体现现代家具特征,从元素、文化上传承传统文化,用现代的审美来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将创新作为红木家居发展的坚实武器,做到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3.2 对明式家具的创新精神的借鉴
明式家具开创了中国家具工艺的一个新篇章,它更多的是从生活方式上改变了人们的习惯。在明代以前,人们大多是席地而坐,所以家具的种类并不多。真正的家具工艺的发展是从宋代之后发展起来的,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间接的促进了家具工艺的转变。从低矮的家具设计到高座家具设计,不仅仅是家具工艺的一种创新,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创新。这种设计意识是应该被现代设计广泛吸纳的一种精神。中国现代设计有着盲目性,善于模仿与制作,中国沿海地区有着大量被誉为“中国制造”的厂家和企业,外国很多企业与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是我国现代设计的一大优势,但是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我国现代设计的一个现状:设计环节还相对薄弱。设计应该立足于产品的本源,也就是文化内涵,而不只进行简单地制造或是成品的搬运。明式家具之所以如此成功,文化内涵这个因素占了绝大部分的原因,当然它也有着科学合理的造型、严谨的态度、精美的细节,但是究其根源,设计真正可以长久立足的只有体内包含的文化和流露的气度,这是它至今为止仍让世人喜爱的原因。
明式家具的造型构成特点也是如今现代家居设计学习的一大要点。明式家具在整体尺寸比例及细节上的巧妙处理,使得功能和形式得到完美的融合,体现了实用的人性化,注重人体工程学。人体工程学是现在所有设计的基础,任何一件产品都应在设计的初始阶段就将人体工程学中提倡的人性化和合理化融入进去,使设计有着自然而合理的状态。
4 现今中式家具产品的局限性与改进
4.1 中式家具的设计局限性
明式家具在造型、材料、结构等上面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了,通过对明式家具在造型设计上的多方面仔细研究可以发现明式家具所蕴含的一系列文化内涵和产品特征。如明式家具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其阶级统治的形式,不同的阶层相应的家具也会发生变化。我们可以从现有的明式家具中发现一个现象:座椅和几案类的家具一般都过分的偏大,而明式家具因其木质的材质造成了它的―次成型的特点,所以会造成大量的材料浪费。我们如今研究明式家具,不仅仅要从材料的创新应用这个点出发,更要从节约资源、消除等级分化种种多方来观察和研究。艺术家并不是简单地将中国元素作为视觉符号,而是以中国哲学为底,构建现代和传统的精华。
4.2 中式家具的改进与建议
在现代中式家具设计的过程中,注重形式美感的同时也要包含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属性,其中造型设计应将文化理念、创新设计观念、新型材料、创造构成等元素融入对明式家具的改造。甚至可以去除一些固有的形式,利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对其进行现代演绎,使其既有传统的韵味美,也有现代的时尚美。明式家具设计主要是采用木材料和榫结构,质感精致细腻。这也为现代新型材料提供了很大的包容性,只要舒适耐用就是为了现代人的创新再设计。时代需要新的风尚,一种事物要永葆青春就要不停地注入新鲜的血液,多元化,功能化是现代设计的共同特点,一种传承性的艺术的存在不能―直拘泥在过去的辉煌成就。
通过对明式家具文化内涵的充分理解,对传统家具进行拆分重组并加以现代工业材料的运用,赋予明式家具新的艺术意义。采用现在工艺与新材料赋予明式家具新的内涵。利用现代化的金属和焊接替代古时的木材料和榫接结构,但是保有和承袭明式家具的结构美。椅身可采用金属复合材料代替长久以来的硬木材质起到环保的目地,也可使现代工业社会当中的新型材料的开发与利用提供良好的使用环境。同款座椅可以采用不同的材质进行设计,也可以利用木材复合材料替代以前的实木家具,增强废弃木质材料的循环利用,例如在材料中运用碳纤维增强树脂、超轻质中密度纤维板、纳米木纤维低密度人造板等新型材料,以此使明式家具因为现代美学的新解而产生新的明代美学价值。生产时也可采用预压成型技术完成椅圈,使座椅形态达到臻至完美的体态。
中式家具设计不仅仅是代表这复古设计的流行或是传统家具的再现,设计师们要汲取的是成功设计背后的设计文化和设计理念,然后融合自己国家的文化设计出真正属于中国的家具设计。
篇2
生活中,宽容无处不在,无所不有。生活中假若每一个人都明白宽容的意义,生活就充满快乐和质量。
——题记
人生中的故事如同一个色彩缤纷的五味瓶,让我为你打开这瓶盖,告诉你——难以忘怀的事。
记得上初一的时候,我的同桌杨琳把我新买的钢笔弄坏了。为此,我便不理睬她。两个人曾经形影不离,但现在两个人见面时就视而不见,这引起了班主任的注意。下午放学后,班主任叫我到她办公室一趟。我怀着好奇的心走进办公室,班主任热情地拿椅子让我坐下,我俩开始谈心······
班主任叫我单只脚绕办公室走三圈,办公室很大。我走完后气喘吁吁地说:“真累!”老师叫我休息一会儿,然后叫我双脚绕办公室走三圈,我答应了。我的动作很利落,很轻盈,如燕子似的,毫无费劲的就完成任务,我高兴的说:“两只脚走路轻松多了,我宁愿双脚走也不单只脚走!”班主任对我微微一笑,带着笑意向我点头。我目不转睛地望着老师,疑惑不解地问到:“您为什么要我尝试单只脚走路呢?”班主任一本正经地说:“人也如同单只脚或者双只脚。当你有好朋友与你为伴,为你喝彩,为你鼓励,为你支撑,他就是你的另一只脚,这样你走起路来就不费劲······”老师接着说:“‘人’字的结构是一撇一捺组成的,字的含义就是人的相互支撑和帮助汇聚而成的。如果你缺少其中的一笔,‘人’字就不形成字了。”
听了老师的话,我沉思其中。老师告诉我:“杨琳把你新买的钢笔弄坏了是件小事,但是你为此事不理睬她,这样你就错了。你应该真正从心灵领悟到是:人要有一颗宽容的心······”
一次不经意的对话,让我茅塞顿开。在此,我想对班主任说:“班主任,谢谢您,您让我懂得宽容的意义和力量!”
这事虽然过去两年多了,但班主任的话语始终在我耳边回荡。每当我遇到类似的事,就会想到老师的话······如今,我把“宽容”作为我的人生起点,把“文明礼仪”作为我的目标。我会竭尽全力去追求目标!
宽容是文明礼仪之一。形成文明礼仪的好习惯,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树立自信心,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及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自己性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良好的礼貌应该持之以恒。只有在讲貌讲文明的社会里生活才可能愉快,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才可以更加融洽,世界上也就可以减少很多不愉快事件的发生,因此我们争取让自己成为讲文明懂礼貌高素质的现代文明人。
篇3
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既有对光荣传统的发扬与继承,也有对现代文明的创造和发展。荣辱观包容了小学教育教学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全部内涵。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都含义深刻、充满期待、深怀希望,更是对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的教导和要求。
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班主任教师,所面对的是天真无邪的儿童。身为基层教师,我们平日所承担的不仅仅是传授文化知识,更是要培养具有高尚品德、文明素养、民族精神的未来社会人。我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团结互助、吃苦耐劳等思想品德教育。
弘扬爱国主义,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小事情看起来很不起眼,但它关乎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反映出我们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到底树立得如何。因此,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作为“养成教育”的核心内容,并落到实处,为孩子们打下正确荣辱观的基础。
篇4
关键词:废弃的生命;鲍曼;现代性
一、“我们的星球已经满载”
“我们的星球已经满载”,鲍曼指出现代性的发展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垃圾废品的增多,更是一种废弃的人口,是社会学和政治学意义上被淘汰的地球居民。废弃的人口,既是现代化不可避免的产物,同时也是现代性不可分离的伴侣。
废弃物是秩序构建的产物。废弃的人口是秩序构建(order-building)和经济进步(economic progress)必然的副作用。现代历史就如“采矿的历史”,“没有废弃物就没有采矿”“旧的不被废弃破坏,新的便不会产生”,在现性的支配下,人们通过不断地“设计”以及追求所谓的“经济进步”来作为实现更好生活或完美的重要手段和步骤。玛丽・道格拉斯说过,没有生来就是“废弃物”的东西,也没有将任何事物可以通过自身逻辑演化而变成废弃物。事物,不管是人还是非人,正是由于在人的设计中被指定为废弃物,而设计的标准就是现代性“设计的过程就是一个选择和抛弃的过程,一个不断产生“废弃物”的过程。这种秩序使现存的人口的某些部分成为“不适合的”、“不合格的”或者“不被人们需要的”。秩序设计的目的是让“好的”多一点空间,让“坏的”少一点或没有空间。是“好”使得“坏”成为了“坏”。“坏”是进步的废弃物。同时,这种对产生于“现代化的”和“正在进行现代化”地区的废弃人口的处理方式是殖民和帝国主义侵略最深层的含义。“发展”的极大悬殊,也可以委婉地称之为“文化滞后”,产生的力量差别催生了这种殖民和侵略,也使之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而这种发展的悬殊又产生于人们将现代化的生活方式限制于这个星球的某块“特权”区域。这种悬殊使得现代化找寻地区性“人口过剩”问题的全球化解决方式。在这个意义上,殖民、扩张、侵略和大屠杀都是秩序设计的必然产物。
总的说来,“废弃物”有两种表现形式,即人的与非人的。当人们在设计人类团结的模式时,人就是废弃物。人类团结的模式即是一种秩序模式,而人们的任务便是要完成这种模式的建构,即秩序建构。人们对秩序追求的前提是混乱的存在,而混乱“是某事物不在恰当的地方,没有发挥恰当作用的状态”,因此这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无所裨益的。秩序构建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它会将人们划分为属于秩序之外和秩序之内的两部分,而被划分到秩序之外的这部分人群处于一种无秩序状态,他们被秩序之内的人所排斥和鄙弃,并进而成为废弃物。在现代市场的竞争中,总有某些人会因为各种原因而被排除在外,而成为“社会剩余的人口”。流动的现代性是一个有着过度、剩余、废弃物以及废弃物处理的文明,是一种普遍的短暂性在每天所进行的排演。流动性的现代文化不再是像历史学家们所记录的那种学习和积累的文化。它看上去像是一种脱离、中断和忘却的文化。在这种文化和这种文化所重视和宣扬的生活政治策略中,留给理想的空间并不多。在乔治・斯坦纳所称的“赌场文化”中,每一件文化产品都被计算其最大影响和瞬间退化。消费者市场及其要求和培养的行为模式适合于流动性的现代“赌场文化”,后者也适应于市场的压力和诱惑。对于最终和谐和永久持续的追求已经被简单地重新描绘成为一种不明智的顾虑。只要价值还适合此时此地的消费价值就具有价值。价值是瞬间经历的特征。生命就是一系列的瞬间经历。上一秒还存在,下一秒可能就意味着死亡,变成一种文化的废弃物。
全球化的核心事实。只要现代性(即永久的、强制性的、强迫性的、成瘾的现代化)还是一种特权,秩序设计就会一直延续下去。一旦现代性变成全球人类的普遍状况,现代性的全球化霸权终将自食其果。当现代性进程的胜利号角吹响到地球最遥远的地方,人类整体的生产和消费全部以市场和货币为媒介,同时人类民生的货币化、商品化的进程渗透到全球的每一个偏僻的角落和缝隙,那时,地区性问题的全球化解决,或者说,地区性过剩的的全球化宣泄将不再可能。难以捉摸的全球化进程是无法控制的,是肆无忌惮的,不确定性以及由不确定性所带来的痛苦是全球化主要的产物,,这就是“全球化的核心事实”。国家权力几乎无力对此进行安抚,更不用说平息这样的不确定了。它们最常做的是将焦点重新放在触手可得的目标上:将其从自己无能为力的事物转移到那些至少还能应对和控制的目标上。那种只有持久的、行之有效的法律才能划分出的“合法”和“非法”之间的差别被宣布无效,已经不存在这样一部让人违反的全球性法律。在全球空间中,规则在行为过程中被制定和舍弃,而能够使规则变得牢固或松懈的是那些更强大、更狡猾、行动更迅速、更善于随机应变、顾虑更少的人。“全球性法律”是“远远脱离政治的,它没有宪法的形式,没有民主,从上到下都没有等级,没有牢不可破的民主立法机构”。它是“没有统治者的统治”。
二、该书在学术谱系中的位置
塞涅卡有言:顺从命运的人,命运领着走;不顺从命运的人,命运拖着走。在某种意义上,经历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乃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和民族都必须承当的一个历史命运。这个命运谁也无法逃避,但是究竟忤逆、顺从还是自决驾驭它,却往往取决于人们的能动选择。正因如此,现代学术自孕育和发端的那个时候起,便与现代性、现代化问题发生了实质性的关联。本文将从“世俗趣味”、“工具理性”、“个性表现”和“全球视角”四种文化逻辑与理论视角来解读本书在现代性学术谱系中的位置。
世俗趣味的高涨和自由秩序的扩展。西方社会从中世纪到现代性的转变最早起于文艺复兴,这个过程最早发生并初步完成于意大利。如果同传统价值做比较,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为我们揣度和辨识一种新型的价值偏爱系统提供了具有示范意义的样板,其基本品格可以概括为:世俗情趣、功利追求、个性精神、平等观念和开拓型性格。这一时期的研究以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最为著名,韦伯在书中指出新教伦理中的人世禁欲的精神最终推动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桑巴特则提出了经济推动力,认为新的尘世欢乐和新的享受欲带来新的欲和新的工作无限欲。这些观点在政治领域逐渐演变为自由、法治、与民主的观点,如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自然的数学化和行动的合理化。与世俗化潮流相呼应,现代文明的另一个主导趋向,可概括为科学精神的高昂和工具理性的蔓延。人们对自然奥秘的破解不仅达到至为准确的地步,而且还以科学原则为指导,对包括经济、政治、法律、管理等各个方面在内的社会生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制度型构与合理组织。正是从这个角度着眼,“合理性”与“合理化”在韦伯的视野中就成了开启现代文明之锁的钥匙。自然科学理性扩展到社会领域并导致了工具理性的蔓延和泛滥,韦伯也最早开始对工具理性的批判,认为理性化的发展可能会导致“理性的囚笼”。
漂泊的性灵和放纵的身体。现代文明初露端倪的那一天起,就有一些人本主义思想家深感惶恐,而嗣后的浪漫主义者及其现代传人,则更对它表示了深深的忧虑乃至满腔的愤怒。物质崇拜卑污庸俗、制度规范枯燥乏味、科学理性冷漠无情、其义无反顾的姿态,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现代图景的实质性分裂要素。尼采在《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中提出了“上帝死了”要求重估世间的一切价值。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从历时实践的角度去揭示疯癫与文明形成的过程,在《性史》中认为性与权力和话语是紧密相连的,致力于将作为主体的人从话语中解放出来。
全球化的视角。现代文明的高度发展使得全球化成为一个重要的视角,现代化与全球化紧密相连,这也是一个崭新的全球化的视角。吉登斯在《全球化的后果》并对现代性的全球后果做了分析,并指出全球化的四个维度:民族国家体系、世界军事秩序、国际劳动分工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鲍曼的《废弃的生命》从全球化和废弃物的独特视角切入,分析了现代化的秩序设计造成了大量的废弃的入口,在对现代性的分析中别具一格。
三、现实价值分析
鲍曼的《废弃的生命》无论是对于分析全球现代化问题,还是分析当前我国的现代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篇5
关键词 《飞越疯人院》 电影改编 情节 象征 人物
美国作家肯・克西是20世纪50年代“垮掉的一代”运动向60年代嬉皮士运动过渡时期的一位反文化代表人物,其代表作《飞越疯人院》1962年出版即成为本年度最为畅销的图书之一,被称为美国嬉皮士时代的反文化运动的经典之作。许多评论家将这部小说与J.D.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和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一起,并称为“垮掉的一代”的经典之作。1975年,原籍捷克的导演米洛斯・福尔曼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一举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和最佳剧本改编五项奥斯卡奖,而在奥斯卡历史上仅有《一夜风流》、《沉默的羔羊》和《飞越疯人院》获得了被称为“Big Five”的这五项最重要的奖项。同时,该片还被美国电影学院评为20世纪1D0部最佳电影之一。成为美国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然而,面对着影片的巨大成功,小说作者肯・克西却不买账,他不但提讼而且干脆拒看电影。其中的原因是他很不满意电影脚本对主角麦克墨菲和印第安病人布罗姆登等人物的处理。比较电影和小说,可以发现不仅导演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了较为大幅度的改编,在情节等其他方面也进行了再创作。那么。《飞越疯人院》这部电影与小说之间到底有哪些不同,导致了原著作者的不满呢?通过对比。以下三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情节的取舍与加工
电影因为时间有限,时空变换也不像文学作品那样自由。往往存在着对原著情节的取舍与加工《飞越疯人院》整部电影只有两个多小时,不足以容纳进小说的所有情节,而且原著采用的第一人称叙事方式不利于电影的表现,因此导演对情节进行取舍完全可以理解。但不可否认,电影中损害原著精神的取舍也是存在的。
与小说相比,电影在情节上最大的舍弃是对“酋长”布罗姆登的舍弃。在小说中,麦克墨菲领导病人同大护士进行斗争是一条主线,表现的是标榜为“现代文明”的社会体制对所谓“异端、另类”的压迫,以及后者的反抗。而“酋长”布罗姆登的经历可看作一条副线,表现了现代文明对自然、原生态文化的污染和破坏。小说采取第一人称叙事方式,通过布罗姆登的大量独白,回溯了他自己从正常到不正常再回到正常的一系列遭遇和心理变化。电影很难将两条线同时展现给观众,尤其是布罗姆登意识流动中自然的景象与梦幻般的场景。于是只选择了更容易表现的前者,而后者只在影片中布罗姆登与麦克墨菲的对话中一带而过。这种改编是不得已而为之,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原著的主题,降低了电影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力度,布罗姆登彻底沦为配角,其身上深刻的文化含义也丧失殆尽。这种改编可能在肯・克西的眼中无法接受。但很显然。对电影来说更易于表现,对观众来说也更易于接受。
电影对病房狂欢之后的故事情节的处理也与小说有所不同。在小说中,虽然麦克墨菲被切除了脑白质,成为了一个活死人,但他的斗争换来的不仅仅是布罗姆登“飞越疯人院”,还有其他病人的觉醒。几个病人不顾医生的反对出院了,医生也在这件事情之后提出辞职。大护士回到病房之后试图恢复往日的秩序,但这做起来已经非常困难。“麦克墨菲的灵魂仍然在大厅里蹬蹬地跑来跑去,仍然在会议上放声大笑,或者在厕所里高声歌唱。”大护士“再也无法凭借以前的权威来统治”。这一切有力地说明麦克墨菲的牺牲换来了其他人的觉醒。电影对此进行了模糊处理,病房似乎又回到了从前有大护士控制的局面。病人们在音乐中悄声打着牌,谈到麦克墨菲的时候也尽量躲开大护士的视线。这种局面使得麦克墨菲的努力付诸东流,他本人似乎完全成了一个悲剧人物。除了布罗姆登在影片的结尾逃离疯人院之外,其他病人似乎还会像以前一样。在病房中浑浑噩噩生活下去。直到终老。所以影片结尾与小说相比更加沉重,除了马蒂尼的一声狂笑似乎带有一定的暗示作用之外。没有给观众带来一丝光明。
二、象征意象的缺失
肯・克西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也是在电影中难以表现的,于是在电影中观众已经无法再看到这些意象。但是它们的缺失,无疑影响了电影的艺术魅力。
在小说的第一部分,布罗姆登提到最多的是精神病院中释放的烟雾,而且烟雾的浓度随着小说情节的进展在变化着。麦克墨菲进入医院之前,烟雾是非常浓重的,伸手不见五指,使布罗姆登看不清眼前的一切:麦克墨菲的到来使布罗姆登感觉到烟雾不像以前那样浓:而在收看世界杯棒球赛事件之后。布罗姆登发现烟雾不再存在,精神病院的环境变得清晰起来,更重要的是,他对世界的认识变得清醒。很明显,这里的烟雾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而是出现在布罗姆登的精神里的一种无形的统治力量。是“联合机构”对病人的控制,是现代文明对人自然本性的压制。麦克墨菲的到来唤醒了深藏在病人们头脑中的反抗精神,使布罗姆登摆脱了心中烟雾带来的恐惧,重新找到自我,最终实现了对疯人院的“飞越”。可以说烟雾的变化正是布罗姆登“飞越”这一心理过程的一种物化的外在表现,电影中烟雾的缺使得布罗姆登的“飞越”更多的只是一个动作而已。
钓鱼事件不论在小说中还是电影里都是极其精彩的一幕。电影对这一重要事件进行了再加工,但这种加工不仅是对情节的处理。更使得深刻的象征意义不复存在。
在小说中,这一事件经过了较长时间的酝酿,最终经过批准,麦克墨菲得以带领包括布罗姆登在内的病友们以及他的女友和医生一同外出,到海上钓鱼。在电影中,由于时间限制,前面的铺垫被删除,钓鱼事件被改编成了一次医院疏于管理而发生的偶然事件。这种情节的舍弃无可厚非,但值得探讨的是,原著中这一事件的象征意义的缺失。
钓鱼事件是极具象征意义的,是一次“海上朝圣”,与小说结束部分的“最后的晚餐”――病房狂欢相呼应。这种象征意义可以从小说的描述与《圣经》的联系来解释。据《圣经・马太福音》记载,耶酥最初的信徒也是得于海上。耶酥对海边的渔夫说“来跟从我,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而在麦克墨菲带领病友们出行时,病人埃利斯按住参加海上钓鱼的比利的手,对他说同样的一句“得人如得鱼”。麦克墨菲带走的人恰好是12个,也正应了耶酥的12信徒。在这次集体出海钓鱼的活动中,麦克墨菲带领12个人在海上,远离现代文明的禁锢,重新体味与大自然的搏击,找到自我,船上的所有人发出了在布罗姆登看来真正发自内心的笑声,这种笑声在小说中是追 寻自由、追寻本性的象征。在船上。“麦克墨菲被他的十二个人包围着……笑声在水面上回荡着,像海浪的波纹一样一圈圈地往外扩散,直到和海岸沙滩撞到一起。和所有海岸的所有沙滩撞到一起,一浪接一浪,又一浪。”而在电影中,参与钓鱼的人数不再是具有象征性的12人,尤其是布罗姆登的缺席使得这种象征意义荡然无存。
三、人物性格命运的改编
麦克墨菲在电影中毫无疑问是第一男主角,导演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再创造。比如在原著中。麦克墨菲与大护士的斗争并非一直在进行,当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精神病院中的“治疗”时间的长短要由大护士决定时,他很现实地停止了自己的斗争行为,并且他的放弃直接导致了契思威克的自杀。而在电影中,麦克墨菲几乎成为了一位永不停息的斗士,他的停顿只是一瞬而已。这种处理也与电影事件的限制不无关系。
麦克墨菲与大护士之间的斗争第一个应该是病人们争取观看世界职业棒球赛的电视转播的权利。虽然几经努力。最终在酋长布罗姆登的帮助下。以麦克墨菲为首的病人最终赢得了投票。但仍然被大护士剥夺了收看比赛的权利,而麦克墨菲却带领着病人们以独特的方式将这场斗争进行到底。在表现这一情节时,小说作者写到:“他就那样坐着,两手交叉放在脑后,他的脚伸出放在一把椅子上,一支点燃的香烟从帽檐下伸出来,眼睛盯着电视屏幕。”在他的影响下,其他病人也放下手中的工作,一起静静地坐到了关闭的电视机前。看着灰色的屏幕,就好像他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棒球比赛一样。而在电影中,导演的处理改动较大。麦克墨菲独自一人恼怒地坐在电视机前,突然他对着电视机像个体育栏目主持人一样开始为球赛点评起来,原本已经散退的人群陆续重新聚在一起,大家对着电视机一起为球赛欢呼呐喊。而当镜头转向电视机时,观众看到的仍是一个未接通电源的屏幕。麦克墨菲是在面对着没有任何图像的电视屏幕向病人们解说一场并不存在的球赛。两者相比较而言,似乎电影中麦克墨菲的激情表演更加符合他本人的性格,但是,一群受到“联合机构”压制的病人静静地坐在没有图像的电视屏幕前这一幕,对这个“联合机构”的控诉显然更为有力。因为这是一种无声的控诉,一种发自内心的控诉,起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篇6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充分说明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正是取决于人类在探索自然、改造自然与大自然的抗争中日趋成熟的思维模式。从四大发明古国到意大利文艺复兴、英国产业革命直至19世纪中叶以来层出不穷的各种以技术命名的时代。如:蒸汽机时代、汽车时代、飞机时代甚至今天人类正在不断努力探求的宇航科技。这此科学技术的成功无一不对人类的生活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样,人类生存必需空间之建筑也是在这种技术及人类不断发展的生活模式的作用下得到了飞速的前进。与建筑共生的室内空间的发展亦与建筑殊途回归。科技的高速发达,创造了辉煌的现代文明,但不幸的是伴随现代文明的成功,人类也向自身赖以生存的空间付出了昂贵的学费。资源的浪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劣,人际关系的淡漠,人口问题的突出……这一切,又使人类陷入了新的“危境”,以建筑而言。现代主义的大师,格罗皮乌斯、密斯、柯布西耶创造了著名的国际主义风格,由于代表了工业时代文明的先进,国际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泛滥世界,成为现代文明的代言词。20世纪中叶,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逐步地意识到了现代文明的“无个性”“单调”“无人性”的冷漠。随之而来的后现代主义、后期现代主义、新乡土主义、解构主义、高技派等流派的涌现,表明了现代人类个性化多元化的生活需求。本世纪末的今天,这种需求的反映更为迫切。刚刚召开的20届国际建协的《北京》,提出了“循环关系,着眼于人居环境建造的建筑学”。把建筑与城市规划“纳入一个动态听生生不息的循环关系之中……建立对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的建筑关系,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与城市建设中的体现。”与建筑并存的室内设计也理应如此。相对于建筑,室内设计与人的生活方式更加密切相关。今天的社会,已要求我们的设计师对人类生活模式的更加关怀。上海新近落成的浦东金茂大厦室内设计的成功应成为今天我们学习的典范。其酒店客房内办公桌上设置的intemet网接口及更多的电源接口,都反映了酒店更加服务于日夜穿梭的旅行商客工作生活需求。而客房卫生间的盆浴与淋浴使用的互分,表明了设计师对现代人类自尊的更加珍重。客房衣厨可在走道及卫生间内两面开启方便了住客的生活起居。浦东金茂大厦室内设计的成功,并不仅仅在于其辉煌高耸的室内空间和代表着最新时代科技的装修材料,更在于其所证明的对现代人类生活模式的更多关爱。是一次设计理念的成功。今天的设计师在沉湎于空间的摆布,立面的界定,材料选择的时候,应更多关注未来世界的变化。这些变化将改变未来人类的生活模式,从而影响设计的思维、法则。上海举办的世界经济500强大会,就是一个信号,从500强之中50%来自于信息通讯产业的特征可以预见,未来将是一个信息的世界,一个数的世界更是一个依赖于数字化生存的世界。“信息高速公路”今日已成为妇孺皆知的名词,网络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有资料表明:“美国已有1/5的人口属SOHO族(Smalloffice&honeoffice,即小或家庭办公靠个人电脑与网络在小写字间或家里工作)。1995年个人电脑进入约34%的美国家庭,同年全球个人电脑已达5757万台;比1994年销量增加24.7%,同时已有155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万用户进入互联网络。日本通产省的1997年《通信现状报告》介绍1996年网络购物的市场规模达285亿日元。图书馆的网络化也正迅速发展。美国约4000万人在万维网上购物。”在我国,前不久在北京、南京等进行的“网络生存实验”也正昭示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时代将成为未来的生活模式。SOHO式缩小了办公室空间,甚至使办公回到了使用者的住地。完全消除了办公与住地的空间距离,克服了今日交通的繁忙、拥塞。同时能源的共用,降低了资源的消耗。城市的空气又重新变得清新、宜人,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鲜花绽放,大地吐新,人类又回到了温暖的自然怀抱。SOHO式良好解决了与日俱增的人炸与用地稀少的难题。为了使SOHO式更加完善人类的生活,“多媒体实验室”更进行着人机间的情感互动实验。实验的结果将使人们摆脱SOHO式所带来的人机长时“静语”的对峙困扰。SOHO式解决了工业化时代由于工作地点的不停变动,人们频繁迁徒造成的邻里关系冷漠,社会安全动荡之顽症。在工业化时代“工作社会化,大集体共同操作,与生活孤寂并存,每人是一张牌,在不断洗牌的陌生化社会中,总是孤独脆弱的小纸片。”SOHO的工作方式重新合工作生活为一,以往令人生厌的许多事务工作在家庭的温馨氛围中重新使人感到兴趣。工作不再是以往的烦躁而是生活的乐趣。SOHO式已成为未来社会的主流。人类在SOHO式的工作状态下,自由选择休息、工作、游戏的时间。而随之而来,我们今日室内空间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今天流行的几室几厅可能不再是重要的居室主要单元,代之的可能是各类不同活动的空间。也可能随着网络生存的不断深入,未来家庭已经不再有那么多的各类橱、柜、桌子。网络生存方式将会伴之出现许多中介服务产业,今日我们生活中许多用品不一定都得在有限的生活空间“各霸一方”。而是由那些中介服务机构为您“代管”。今日电视的黄金时段,不再由电视台所限定。您可以根据自已的需要设定“黄金时段”拥挤的书房,已成为您家中悠闲的“酒吧。”那些以往堆积如山,也无法存贮的书籍,正静静地“躺”在您的“笔记本”上。甚至您可以带着“一屋子”书去旅行。未来的生活带来人类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这些需求取决于不同人的文化、知识、体验。应该预见到21世纪的生力军是今天的儿童和少年,他们正是与计算机网络共同生长的一代,我们今天颇感新奇、陌生的网络在他们的眼里就象每日晨起暮落的太阳一样平常、自然。在未来生活的创造中活动中,尼葛洛庞帝领导的“媒体实验室”(MediaLab)功不可没,正如媒体实验室的宗旨:“不为当前技术所限,发明和创造性地利用新媒体,以改善人类生活和满足个人需要。”今天媒体实验室利用超级计算机和全新的人机交互设备进行实验,正是为了使之成为明日人们日常生活中平平常常的东西。我们已可感觉到媒体实验室所做的一切,可能就是未来新生活的代名词。而这又将作用于我们的意识,最终导致生活模式的根本变革。正如马克思的“物质决定意识”,目前风行的SOHO式使工作形式上更个人,单体化,对老人易造成远离子孙,缺乏亲情的心理失衡。今日社会保健服务和医学的进步,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又一新的社会病症。1997年6月21日西文七国首脑会议声明:“我们现在面对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如何对付我们老龄化社会人口变化给经济、财政和社会带来的后果。”我国在1998年也已宣布,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些作用于室内设计,由于长期处于孤独的工作境地,可能会猝发病症,或由于年老体弱而造成的行动困难。因而室内的安全保障设施及便捷良好的通讯设施成为了室内的日常用具。再次,老人们比以往对人际交流的渴望将更为迫切,社区服务中心和以关爱老人生活的服务设施也会应运而生。21世纪的生活将会是丰富多彩,也是极端个人化的。人们将会以“我”来向社会提出更多的需要。工业时代的量产化、批量化和后工业时代的小型化,小批量将变为明日的非物质化、个性化。这一切可能正合《老子》的“反者道之动”“物极而反”。SOHO式反映于室内设计的作用。现在尚不甚明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其必然变革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生活模式。网络和光盘在今天的孩童眼里”就像成人眼中的空气一般稀松平常。“在数字化的环境中,新的一代正脱颖而出,完全摆脱了许多传统的偏见。如果你不想与时代脱节,就必须重新开始学习生活,去实在把握“数字化长生存”的含义。“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尼葛洛庞帝的预言,应成为今天我们设计师的警言。面对未来,设计师更应加强自身修养的学习,准备好去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相信,21世纪的未来,人类生活方式的革命将对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室内设计产生巨大震撼。人类的生活需求更趋于个人的“专有”。设计师是一个为各类人服务的综合产业。也许科技的飞进,我们今天被尼葛洛庞帝视为“原子”的平常物体,将被大量的“比特”所替代。也许这种革命性的变革,会把我们今天所坚信不移的生活理念“砸”个粉碎,但我们如果已准备好自己的知识,坚信,室内设计将会给日益发展的人类社会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室内设计将更加“以人为本”,给人类更加关爱。
参考书目:
《数字化生存》[美]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7年12月第3版
《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社会、文化与技术》[美]马克·第亚编著滕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
篇7
关键词:《原野》 原始生命力 意象
《原野》是一部充满诗性的剧作,将《原野》中驳杂的意象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张扬式意象、闭锁式意象和理想式意象三类。这三类意象两两之间是二元对立的关系,张扬式意象与闭锁式意象的对立关系反映了封建势力对原始生命力的压迫以及它对封建势力的反抗,张扬式意象与理想式意象的对立关系反映了现代文明对原始生命力的摧残,闭锁式意象与理想式意象的对立反映了现代文明对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摧枯拉朽的撼动力。
一、张扬式意象
张扬式意象象征着高扬的原始生命力,代表着人类的原始欲望和原始需求,是一种不受意识控制的本我力量,这是所赞颂的生命意识,肯定了它蓬勃向上的催动力。在《原野》中,极力高扬原始文明所孕育的原始生命力的巨大冲击性,肯定了它对打破人类精神桎梏的积极作用和回归本我的建设作用。
1.森林
整部戏剧以森林开头,它不仅是人类的栖息地,为初民的生殖繁衍提供庇护,而且也是原始生命力的集结地。森林是由树组成的,就树这个个体而言,树可以结果,孕育生命是女性生殖的象征,树的根延伸到大地,作为大地之根,它又与男性的相互指涉,象征着男性的生育。因此,森林还象征着人类最原初的。在《原野》中,森林意象有着对立的悖谬性,由起初的原始、神秘魅力转变为恐惧和禁锢的象征。“巨树矗立在原野中,仿佛是那被禁梏的普晓密休士, 羁绊在石岩上。”将森林拟人化为普晓密休士,而普晓密休士却被羁绊在石岩上,这是一个有意味的象征,即人们追寻的远方永远也达不到,原始的生命欲求永远也无法被满足。在最后一幕又再次加深了这个主题,仇虎在森林中迷失自己而且出现各种幻觉和荒诞的体验,这里的森林呈现出恐怖和严肃的面貌,与前面的象征意义形成巨大的张力。在原始社会,森林正是如此,虽然为初民们遮风挡雨,提供生存资料,但同时也危机四伏。面对这些危险和恐怖,初民们的生命活力在一次次地锤打中变得坚韧不拔,拥有发达的肌肉和强健的身躯,燃烧起熊熊的活力之火,迸发出生生不息的力量,精神上也被陶染得蓬勃向上,这是原始生命力应该有的姿态和力量。利用森林意象“召唤出这个时代最缺乏的形式”,也是他绽放独异艺术本我和宣泄力比多的出口,他抓住森林这个意象表现人类欲求被压抑的困境,进而呼吁人们恢复日渐消亡的原始生命力,补偿了当今社会所缺乏的对真的追求。
2.红花
著名的艺术心理学家阿恩海姆认为文学作品在运用色彩时,一方面给我们物理视觉上的感知和影响,另一方面,在我们的心里也会出现某种用语言难以表达的印象,这就是色彩意象。色彩与人的心理有某种特殊的联结,因而,色彩意象也成为了沉淀在人们心中的“集体无意识”,成为埋藏在心里的类似生活底片的“原型”。色彩意象在审美意象的表现、作品主题的揭示、主观生命体验的表达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原野》中设计了大量色彩意象的调度,形成了一系列色彩意象的谱系,尤其在仇虎送给金子花的时候用了大红色,十分耐人寻味。红和花配起来是一个有意味的设计。花是植物的生殖器官,带有浓厚的性意味,由花及人,这就象征着仇虎与金子之间的情爱和不正当的男女关系。红色是一种原始的色彩意象,首先它是血和火的象征。在古代,表示红的字即赤,在甲骨文、金文和篆文里,便是由大和火构成。除此之外,它还是情爱的象征,男性对女性近似心形的臀部进行生殖崇拜,使得心带有强烈的色彩,又因红色是心的颜色,红色自然也点染上的意味。仇虎送给金子一朵红花,那种抑制不住的已经喷薄而出,这对金子是裸的诱惑,金子半推半就地接受了。仇虎和金子之间的是人类原始欲望的高扬,人类原初的欲望在此绽放,也是金子和仇虎对抗封建势力压迫的武器,金子勇敢地冲破了封建枷锁,遵从内心的原始冲动,追求爱情。但是最终这朵花破碎了,也就象征着封建势力的强大,仇虎和金子反抗失败,以及原始生命力的萎缩。
二、闭锁式意象
闭锁式意象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封闭、禁锢,不与外界连通。几千年的封建文明以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为基础,这就形成了我们民族闭关、保守、自大、专制的封建文化传统。闭锁式意象与这些特征不谋而合,因此,它象征着封建势力和无形的封建伦理道德,代表着封建力量对作为个体的人的禁锢以及对人的本性的扼杀。
1.老屋
《原野》中的老屋,是一个封闭又隐秘的空间,以黑色调为主,充斥着压抑和阴森的气氛,它是固步自封的封建落后文化的代表,“门旁立一张黑香案,旁边立一焦氏祖先的牌位。”@个老屋,禁锢着焦母,囚禁着金子,更压迫着大星。几千年来的封建伦理纲常以其强大的专制性铸成了一道无形的枷锁,紧锁着人们尤其是女性的精神和灵魂,被神权、族权、政权和夫权禁锢的焦母在原罪意识的恐惧中自戕和害人,焦母在这个老屋中被异化,并且又在这里释放她残忍的母爱。老屋就是封建势力的化身,每当金子和仇虎时,阎王的画像就会以恐怖的监视力量出现,给金子以震慑力,因此,它是封建伦理纲常的具象化表现。在第三幕,焦母进来的时候,仇虎慌忙地从窗户里跳出去,奇怪的是窗户并没有破而是只烂了一个洞。跳出老屋,是仇虎反抗封建势力的举动,但是窗子并没有破碎,代表着封建势力依然很强大,仇虎用一人之躯与之对抗显然是微不足道的。老屋这个意象并不是的独创,鲁迅用铁屋子的意象来形容封建文化对人的禁锢作用,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把批判的锋芒指向这种老屋式文明。因此,老屋意象既是个体的创造,也是属于他时代的创造。
2.铁枷锁
枷锁是古代套在罪犯脖子上的刑具,代表着所受的压迫和束缚,是封建伦理道德约束人自由的工具。《原野》中枷锁的材质是铁的,在古代,铁就是黑色的金属。从光原理来看,黑色具有收敛和吸纳的性质,可以吸收任何颜色的光,这个特点与封建文化极其相似,封建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可以将其他文化或者个体差异纳入自己的体系之内,并将个体异化。铁这种金属具有沉重坚硬的特质,这就代表了封建文化的强大,表面是仇虎获罪入狱时受到惩罚带上的枷锁,实质上这幅枷锁就是封建文化对仇虎原始生命力的制约和压抑,仇虎本来是原始生命力的代表,在剧中他一出场却被描述为从地狱里出来的人,这显然是固步自封的封建文明对张扬的原始生命力的恐惧。仇虎挣扎了一生也没有打破自己身上的铁枷锁,他的死表明原始生命力对封建文明的最终屈服,仇虎在野性与理性的矛盾斗争中走向崩溃。《原野》的双重悲剧意识也在于此,它既是对野性的激情礼赞,也是对原欲的深刻悲悯,既是封建文明没落的挽歌又是原始生命力衰败的挽歌。
三、理想式意象
理想式意象是现代文明的代表,它是新兴的与封建文明相抗衡的力量,在三方的缠斗中,现代物质文明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它具有双重悖论性,一方面,它是社会发展的方向,象征着诗性的远方和人类理想的沃土,另一方面,它是用底层劳动人民的血和泪铸成的人间炼狱,处处充斥着暴力的血腥与掠夺。它是理想的存在,诗性的远方,但同时也是摧毁封建文明和压迫原始生命力的力量。
1.金子铺满的地方
金子铺满的地方是理想式意象的代表,现代物质文明裹挟着金钱的巨大诱惑力冲击着人类的心灵,对金钱的崇拜就是它的表征之一。在《原野》中,金子铺满的地方出现过许多次,首先在序幕中,“那金子铺的地方,张口就有人往嘴里送饭。”这俨然就是一个天堂,物质充足,金子将它想象成诗意的远方,一个人类的伊甸园,原始欲望在这里滋长,人类精神在这里自由翱翔。这里的金子铺满的地方从物质天堂延伸为精神天堂。在第三幕中这个意象的含义发生了“突转”,在森林中迷路的时候,仇虎向金子诉说“在那块地方整年整月地日里夜里受罪,挨鞭子。”在这里,仇虎揭示出了金子铺满的地方的本质,即它就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化身。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将人异化,它用强大的物质力量冲毁了顽固的封建文明,用强烈的异化力量扭曲着人类的精神世界,压抑着人的原始生命力。金子铺满的地方,一方面充满着丰富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充满着血腥与掠夺。它是人们心目中诗性的远方,理想的乌托邦,是目前为止人类文明进程的最先进的一个阶段。金子本以为找到了原始生命力的栖息之地,却不知在那个充满诱惑的远方是一个剥削与掠夺铸成的世界。这个世界用摧枯拉朽的力量瓦解了封建文明,物化了人的原始生命力,在三者的缠斗中取得最终的胜利。
2.铁路
铁路意象与金子铺满的地方具有同质性,都是理想的远方的代表。《原野》的第三幕中,金子和仇虎在森林中迷路了,仇虎发出怒吼,“出不了林子,就见不了铁道;见不了铁道,就找不着活路。”显然,在这里仇虎将铁路看成是拯救自己的救世主,是通向金子铺满的地方的路径。后来,将跌路意象进行深化,揭示出它的另一面,即铁路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标志着人类进入工业时代。铁路具有连通性,它的一端是封建文明,一端是现代工业文明,铁路修到老屋和森林边上可以看作是现代物质文明对封建文化和原始文明的入侵,现在物质文明以摧枯拉朽的力量打破了固守的封建文化,现代物质文明对以原始生命力进行不断的挤压,异化人的心灵。“铁轨铸得像乌金,黑黑的两条,直伸到天际。”铁路的使用加快了人们出行的速度,方便了人们的交流,是速度的象征,但同时也意味着,快速发展的物质将人的精神远远地甩在后面,这也是所担忧之处,人类精神世界的极度匮乏。在《原野》的最后一幕,仇虎把铁枷锁砸开扔向铁轨并在巨树前面向铁轨自杀,砸开铁枷锁意味着他挣脱了封建势力的压迫,将铁枷锁扔下铁轨意味着只有现在工业文明才能将封建文明彻底取代,在巨树面前象征着仇虎对复归原始生命力的渴望,面向铁轨则表明仇虎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期盼,期盼着它能带领人类向着一个新的阶段迈进。仇虎的死象征着原始生命力在戏剧中的终结在与理性社会的对抗中走向毁灭,从更深的层次看,意味着人在异己环境中失去自我和精神家园。
篇8
11月17日,一组北京凤凰岭书院开学典礼上学员跪拜老师的照片,引发众多网友争论,有网友称下跪并非中华文明的精华,应该摒弃,甚至有网友称之为“耻辱”。
引起争议的这组照片中,身着灰色长衫的学员们双膝跪地向坐在藤椅上红襟黑衫的老师们齐齐叩首,此外,学员们还双手向老师奉茶。
对网友的质疑,凤凰岭书院教务长韩国栋表示,网友的质疑是对跪拜的曲解和误读,跪拜的目的在于“尊师重教”,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师徒关系的诠释和传承。书院的回应,再次引发多数网友的质疑。
韩国栋表示,古代手工艺相传徒弟一定要跪拜师父,这种形式本身就来自儒家传统文化。跪拜是传统文化师徒关系的一个承诺,弟子诚心诚意接受老师的教诲,老师将毕生所学倾心传授,这种承诺神圣而崇高,师生双方也都是自愿的。
学员林先生则表示,男儿膝下有黄金是风骨,但对父母的孝、老师的敬、国家的忠才是精神,“跪拜的是先生的人格魅力,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畏,不了解的人始终不懂这里面的含义。”杨晓阳的学生吴先生也表示,当时跪拜确实是诚心诚意要向老师行礼。
【多维解读】
1.是传承还是返腐?跪拜尽管是一种传统礼仪形式,曾经包含着特定的文化伦理内涵,但是,文化传承不能照抄照搬,理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否则所传播的内容就会不合时宜,遭人耻笑。特别是,现在对跪拜不但没有植入新的时代价值元素,反而在封建旧伦理、旧礼法基础上,又因循了江湖化的烙印,更加背离了现代社会的公序良俗,自然会招致反感。恢复跪拜,是教育的返腐,文化的返腐。
2.是尊师还是盲从?教育者是不能推崇所谓的跪拜文化的,这种文化的核心不是尊师重教,而是一种盲从和膜拜。如果,教育培养的只是一群习惯听从,缺少独立人格和批判思维的人,即便他们满腹经纶,出口成章,又能怎样?如果任由跪拜这种“传统文化”之风复燃,人人平等这一最基本的现代文明观念就会被跪拜这一仪式践踏一地,人格与人权就将在这种跪拜中斯文扫地。
3.是感恩还是形式?尊师不在于徒具形式的什么礼节、礼仪、仪式,而在于学生内心里对老师的尊重、崇敬、感激之情,在于用自己的努力、成长、进步表达对老师的感谢、感恩。跪拜仅仅是一种形式,一种仪式,如果学生在心里并不认同自己的老师,根本没有感激、敬重、致谢之意,跪拜又有何用?相反,如果学生对老师心存感激,一直在用自己的勤奋努力和成长进步来回报,又何必拘于跪拜的形式?“尊师重教”不能停留在口头上,也不能仅靠跪拜来宣传,更应该落实在实处。
篇9
[关键词] 蒙太奇;数字实验短片;运用
一、回到原点——观众的期待心理
数字实验短片的创作过程是一个宽泛的影像体验,它涉及影像语言的众多方面,而蒙太奇的运用是影像创作过程中的关键。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对数字实验短片的主题分析、体验、感受生活;把最真实的生活进行艺术创作,对不同的生活场景提炼,有效地分解和组合镜头,去掉大部分无关紧要的琐碎的镜头;用合理的蒙太奇组接节奏,把最重要的内容展现给观众,从而表达艺术家的思想。这种形式的艺术创作手段,需要一个艺术家在对影像蒙太奇的基础语言和熟练运用的基础之上的。在电影语言的演进过程里对蒙太奇最初研究的是前苏联电影艺术家库里肖夫,而对蒙太奇有所发展的却是他的学生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在库里肖夫三个实验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他用不同女人的面部﹑女人的躯干﹑女人的手﹑女人的腿这四个镜头组成了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女人。由此得出了结论:真正对影片产生有意义的内容与胶片无关,是观看者对影片的期待与联想心理。可见这一个画面中所反映的内容是不能让观看者有所感觉的,而是要在画面与画面连接之后,才能让观看者对影片产生新的、特有的内涵。巴拉兹曾这样指出:“前—个画面与后一画面一组接,就把原有潜在于各个画面里的丰富内容如泉水似的喷发出来”。
在作品《杰克与露丝》中笔者用实拍影像与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一段镜头互相剪辑在一起由此产生了新的意义。数字实验短片《泰坦尼克号》中露斯和杰克之间情感的递进,通过露斯和杰克一段在船沿的邂逅的重新解构与组合形成了与电影里截然不同的含义。“这种品质就是,任意两个片段并列在一起必然结合为一个新的概念,由这一对列中作为一种新的质而产生出来。”[1]由此可见一部影片的基本元素是一个个单个画面,而组接这些画面的是蒙太奇方式,也就是说蒙太奇是所有影像艺术的基本表现手段。在这里我们所指的蒙太奇是画面与画面的衔接关系,当然也涵盖了画面空间和时间维度、音乐等之间的衔接方式。
二、数字实验短片中蒙太奇的熟练运用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媒体、手机视频成为人们广泛接触的影像,其中对数字短片的接触成为主要关注的影像对象。我们要问什么样的算数字实验短片?笔者认为数字实验短片就是通过数字拍摄与后期技术特效处理完成的影像短片,其内容与形式对传统叙事结构和技巧提出怀疑,探索个性视觉思维和情感体验的新方式;可以在不同的空间环境里来展示其内容的数字短片都可以是数字实验短片。
蒙太奇是数字实验短片衔接方式,数字实验短片和影视作品一样都需要对蒙太奇语法的熟练运用。创作一部数字实验短片的过程与影视作品一样有相似之处,在每一部数字实验短片中都需要有结构,每一片段之间也要有结构,这种结构表达方式也就是蒙太奇语言。在实际创作的过程中,也就是将一组镜头组成片段,再把几个片段组成一大段,最后把几大段组接成为一部实验短片;这里没有过多的诀窍,只要合乎影像表达的逻辑,能使影像画面语言有连续性,让观看者体验出影像主题就是熟练运用了蒙太奇。我们把这样的画面和声音组接方式称为蒙太奇手段,也是影像艺术家创作数字实验短片的基本“语法”。
数字实验短片《出租车》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给观众留下悬念,让观众想了解下面发生的事件。短片从剧本和拍摄开始,每个镜头的拍摄长度、移动方式与景别都包含了蒙太奇“语法”,这个过程,已经有蒙太奇思维方式。就其单个镜头来讲,从不同角度拍摄,不同的光影效果。“作为一种表现手段的电影,有它独特的特性,即它只使用从各个不同角度拍下的动作的片段就能取得一种连续动作。由若干片段将动作的典型部分拍下来,往往要比只用一个镜头拍下整个运动更生动更有趣。”[2]166即使相同焦距的镜头,如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其画面效果也是有很大差异的。此外,通过在不同的后期艺术效果处理的镜头,导致在画面艺术效果的多样性,包含了数字影像实验的具体艺术方式。此外,由于在拍摄画面时的时间长度与运动方式的不一样,所导致不同的画面效果有着不同的含义。蒙太奇可以使数字实验短片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对时间和空间的使用的自由。空间与时间的画面组接,可以产生一种紧张的悬念感。蒙太奇的使用,大大降低了观看者的观看时间或延长影像里的真实时间,这就是所谓的“电影时间”,不会给观看者带来不真实的感觉。“理由很简单,在运动中切,足以使切换顺畅到使观众觉察不到视觉上的不协调,而这种不协调是摄影机和拍摄对象在距离和位置关系上发生变化时常常产生的。”[2]183在数字实验短片《那些花儿》中,刘涛半个月坚持努力地学习吉它只用了15个平移运动镜头,带有逆光的景深镜头与移动的长镜头交叉剪辑在一起;而录音棚吉他弹唱段落中用了50个特写镜头,采用了硬切与叠化等剪辑手法把刘涛紧张弹唱的不自然形态在一个个特写镜头下自然地流露出来。在后期剪辑这一数字实验短片时重点放在故事陈述上,用一个一个影像画面与剪辑的内在逻辑关系来说故事,因而这也是整个数字实验短片的表述风格和蒙太奇语法。总而言之,用怎样的衔接方式来组接镜头,这是要影像艺术家明确了方法和表现形式的问题,也就是蒙太奇“语法”。这一画面空间转换的自由使影片在创作上有了对真实生活的再现,摄像机的灵活运用使短片画面质感增强;使一个个画面都真实而感动,触动着每个观看者的心灵。
在个别的特殊场景中,是以声音蒙太奇为主的。在整部数字实验短片某些片段中就没有声音,完全是沉默的,甚至连演员的台词都没有,但就是因为这种“静默”才会让你感觉到更多的艺术内涵。数字实验短片《出租车》中就用这种音效与静默交替呈现,互为依托与融合。在这一片段中这种静默的“无声”表现方式具有视听的象征含义,正所谓无声胜有声。在数字实验短片《那些花儿》中主角刘涛半个月的专心练习弹吉他是影片关键的一个段落,从影片创作上说这是承上启下的一段,即要表现刘涛弹琴是个初学者又要表现邓超是个专业吉他手。在短片创作中,根据短片主题与拍摄场地,最终拍摄了一组逆光连续移动的长镜头画面;剪辑时与一段轻松快节奏的音乐组合,这样就把要表达的含义传达给观看者。
三、蒙太奇创作的思维方式
影像是当代新媒体艺术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其表现语言是一个综合艺术媒介,是艺术家表达个人情感与观念的媒介。数字实验短片就其艺术实质而言,是新媒体时代的先锋派。作为影像艺术家是数字实验短片的灵魂,对数字实验短片的画面风格控制与音响节奏起着决定性作用。与传统影视作品不同,它关注的不仅仅是影像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而是直指影像作品其背后更宽泛的社会现实及社会场域问题。它的开始并非把数字影像艺术作为一门艺术,而是把蒙太奇作为影像画面的表现形式,是影像语法,是一种艺术创作思维方式。
“‘镜头’这个概念最终消失。只有‘取镜’的概念即始终让人感觉得到周围环境的一个现实情景的短暂结晶。”[3]数字实验短片《水》中观看者看到的是一个有意向性的纯净水瓶子,在这瓶子中每一层都充满着烟蒂、碎石、废旧电池,电子元件等现代文明所带来的生活符号垃圾。瓶子中下部是废旧的风扇,当风扇不停地转动时;时间的流逝与生命悄然在瓶中生长,郁郁葱葱的植物展现在观众面前时感悟着生命之顽强,植物开始凋零。短片以逐帧画面的有序剪辑,展示在时光流变中生命绽放与凋零。碎石、烟蒂、废旧电池、电子元件等,由现代文明所带来的现代文明生活废料,使用的这些生活废料有了社会现实符号,形成了蒙太奇思维方式“十分钟的固定长镜头”。在持续两个月的拍摄中,影像短片艺术创造性地进行了一次思维新的尝试。蒙太奇在这里得到了新的诠释——“真实性”,每隔2分钟或5分钟拍摄一张图片,大大缩短了短片的真实时间,蒙太奇这种思维方式最终使这10分钟的固定镜头显示了影像在时间和画面空间上的完整性。在这里数字实验影像艺术不再是影像的简单呈现,使数字实验短片试图找出虚拟与真实间的沟壑,从中展示它所暴露的社会问题。这也解释了当代影像蒙太奇的使用已不是简单的概念与技术,而是当代文化场域中的蒙太奇,是和社会的现实相互交融,蒙太奇有了更丰富更广泛的思维方式。
四、结 语
作为数字影像短片快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蒙太奇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思维方式或是其他,仍然有着其独具创新的魅力。无论作为影像艺术家对数字实验短片的内容与形式,还是画面上的数字实验的节奏和风格都起着决定性控制的作用。其根源是艺术家对生活的真实体验,通过影像画面与声音的特殊处理,把其真实的情感传达给观众,从而引起视听与内心情感的共鸣。随着科学技术与数字图像的发展,作为一个有着社会责任感的影像实验艺术家,在对其蒙太奇运用时应有着与多个流行文化相融合的特征。
[参考文献]
[1] [俄]C M爱森斯坦.蒙太奇论[M].富澜,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篇10
谈城市文化离不开交通,交通的设计、品貌、结构、关系、人情,都是城市的文化。
在古代城市里,可以乘轿,可以骑马,当然还有以车代步,不过,更多的是两条腿走路,不用任何交通工具。这种不同不是简单的交通形式的差异,而是地位、身份、贫富的区分。在现代城市交通中,交通工具变成了血脉,失去交通工具就失去了城市居民的起码条件,交通工具停止则意味着城市的瘫痪,但这条血脉的干流指的是公共交通工具,而公共交通工具必须是以平等的方式出现。
如果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暗示的是财力的不足、地位的低微、身份的可有可无,那么,公共交通工具本身也就标志着粗俗、随意、浑浊、迟缓。其实,这不是现代城市的公共交通,只是八抬大轿、驷马高车与贩夫走卒、引车卖浆那个时代的流风遗韵。因为,现代城市的居民采用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其依据在于便利;现代城市的城铁、地铁、出租车、公交车的产生也源自于方便,没有显示身份的含义。一个现代城市公共交通工具首先应该代表这个城市的典型文化,表现出这个城市文明的基本水准,所以,公共交通工具既要普及化又要整洁、顺畅、规范,足以保证哪个阶层的人士在此都不至于突显或者不适;任何一个人,无论衣着怎样、财产多寡,为了出行方便,都不妨身处其间,都不会因享受公共文化而低人一等。
在莫斯科或纽约,地铁是城市的文化风景,不乘地铁不如说没来过莫斯科没到过纽约。在香港、巴黎、东京,地铁、城铁、公交汽车让所有人的身份趋于模糊,特别是城铁、地铁的四通八达、迅捷方便,使每一位居民、每一位游客都会随时选择这样的交通工具。许多人中意公共交通工具不是由于没有私人轿车,不是因为没钱而不得已,仅仅在于方便,并且也不会有人认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只是老百姓的专利,是人在经济、地位方面的某种标识。
说城市文化也不能不说饮食,饮食的种类、环境、方式,显示了城市文化的独特性。
进什么馆子坐什么位置点什么菜,是生存状况的反映;开什么饭馆招徕什么客,是饮食档次的体现,这是我们饮食经济的习惯,也是任何城市都无法规避的生活差异。可是在现代城市,快餐文化的诞生,恰恰是城市平等的一种标志。大致几种规格、划成几类价码,选取的动机不是阮囊羞涩,也不是平时家庭背景而带来的习惯,而是为了便捷和食量。在快餐文化面前,失去了饮食之外的一切附加值。
虽然包子馆、饺子店、馄饨铺也可以具有现代快餐的品质,但是如果内里阴暗、逼仄、污浊、肆意,缺少起码的卫生条件和城市饮食的现代规范,就自然而然地将平等的含义遗弃,只能作为一种低廉甚至低级的形象获取自己的地位,不过是鲍鱼、鱼翅、四压桌、件、水陆杂陈的对应罢了。我去过的永和豆浆、麦当劳、肯德基一类的快餐店,尽管对食品本身仍有争议,也没有大快朵颐之福,可敞亮清洁、规范简便,人人坐在那里,无大堂雅座之分,不见服务员的脸色之扰,仅仅为了吃饭,大份小份、套餐零点、油条豆浆、炸鸡薯条,无所谓高低贵贱,即使专为上一趟卫生间,也自在情理之中。
在现代城市中,文化的平等形式还体现在电影院、超级市场、连锁式咖啡馆等等,不过当超市也以等级为依托,普通超市好像过去的农贸市场,灰暗、污浊、劣质,这样的超市形式就失去了现代城市的文化意义。
- 上一篇:雾霾形成的根本原因
- 下一篇: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心得体会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