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方法范文

时间:2024-02-01 18:09: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区域规划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区域规划方法

篇1

[关键词] 循环经济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应用

1 前言

中国近20年来社会经济高速增长,出现了投资增长过快,生产能力超出市场预期需求,产品结构不合理,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等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循环经济模式被认为是维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式,把循环经济理论和技术方法应用到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准入标准,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从理论上初步探讨了循环经济理论和技术方法在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以期进一步增强区域开发环评的战略和规划功能,供读者商榷。

2 循环经济的原则、方法和核心标准

循环经济是区别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盟和日本等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中国循环经济正从宣传示范的启动阶段向建立政策机制的推动阶段转变。经典的循环经济3R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在我国,由于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考虑到闭路循环在理论和技术经济上的困难,“无害化”显得尤其重要。因此,中国的循环经济发展原则还需要增加“无害化”。在企业和市民生活的微观层面,“减量化”处于优先考虑地位;在社会区域层面,“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优先于减量化原则[1]。

根据德国、日本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物质流分析与管理是调控社会经济活动物质流动方式和通量的核心技术手段和方法。生态效率是循环经济的核心[2],它是连接资源、经济、环境的节点指标,高生态效率必然意味着低资源能源投入、高经济产出和低污染排放。

3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特点和主要任务

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相比较,区域开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具有如下特点:①广泛性和复杂性;②不确定性;③战略性和规划性;④评价时间的超前性;⑤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等特点[2]。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任务是对拟议的各规划方案,包括选址、功能区划、产业结构布局、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基础设施建设、环保设施等进行环境影响分析比较和综合论证,制订监测计划和管理体系,提出完善区域规划的建议和对策,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可为单项入园区项目的审批和工程评价提供依据。因此,论证区域开发产业结构的生态效率,资源能源消耗减量化,废物的资源化、减量化和再循环,以及污染物排放最大限度的削减是区域环评的主要任务。

4 区域规划环评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

区域发展规划环评是保证区域规划遵循循环经济模式的重要技术手段。区域规划环评是区域开发规划方案制定过程中用于考虑环境因素的主要工具之一,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应用循环经济理论和技术方法对规划方案进行论证,评价区域规划产业生态化、污染物排放减量化、环境累计影响的最小化,通过具有法律效力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体现区域调整结构、增长方式转变和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清洁生产等方面的要求。在当前中国循环经济立法不完善的初级阶段,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已成为保证区域开发过程中遵循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有效法律和技术手段,应该得到环评界的高度重视。

5 循环经济概念框架下区域规划环评存在问题分析

以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衡量标准,目前区域环评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重视法律、法规、政策的合规性分析和判断,对规划方案的经济性、效益性、生态效率缺乏科学的分析和论证;②重视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以及区域环境基础设施配套,而对于区域开发生产、生活过程产生废物的“再循环、资源化、无害化”可行性论证不充分;③对区域资源、能源的最有效利用和废物的“减量化”缺乏分析,特别是缺乏对表征经济增长和资源投入、污染物产出“脱钩”分离趋势的分离性指标分析[3];④缺乏应用生态产业链技术对规划的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合理性、完整性和生态效率分析。区域开发的战略性决定其环境影响评价具有战略性和规划性,开发过程的不确定性给环境影响的预测带来了很大的技术困难。应用循环经济理论和技术方法,如生态工业园区设计、物质流分析方法、循环经济指标等,围绕提高区域产业结构生态效率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区内环境累积影响最小化等方面进一步扩展、完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广度和深度,充分体现区域环评的战略性和规划性,为完善区域规划和发展循环经济提供重要规划技术手段。

6 循环经济理论和技术方法在区域规划环评中的应用

6.1 应用工业代谢原理和方法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生态效率

张天柱[4]认为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是产业的生态化。产业和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要组织方式,区域是企业和产业的载体,区域发展规划很大程度上是对区域内产业结构的规划,而产业链的生态效率又是表征规划方案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因此,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规划方案分析重点是对规划的产业或行业的生态效率进行论证,分析各条生态工业链之间通过物质、能量、信息流动和共享,分析规划产业链间彼此交错、横向耦合与互补,构建累积影响最低的生态产业体系,为区域环境准入提供科学依据。

区域的核心产业定位是生态链构建的关键,也是分析评价规划产业结构合理性的基础。工业代谢是构建生态链的理论基础 [5],如贵港生态工业园区以制糖工业为核心,通过能物流(原料糖、纸浆、电力、蒸汽)交换建立了生态联系,形成了生态工业链。通过对核心企业分析,根据上下游关系、技术经济可行性以及环境友好的要求,绘制包含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梯级利用的生态链网总图,分析规划产业结构和布局的生态效率,按照生态产业链扩展、互补的原则编制区域环境保护准入产业名录,指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审批工作。

6.2 以物质代谢分析为手段,论证规划方案环境累积影响的最小化

区域开发是典型而巨大的人工系统。与自然界的物质代谢相比,人工物质代谢主要存在2个问题:①没有形成良好和完备的循环代谢机制;②代谢路径过长。区域开发形成的人工系统在物质代谢途径上存在先天不足,是造成资源过度消耗、污染物大量排放的直接原因,由此导致的环境影响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明显的累积效果。从物质代谢途径入手,分析区域开发规划方案的资源、能源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可以达到评价区域开发规划方案累积环境影响程度的目的。

物质流分析方法描述了人类从自然界获取资源、进行人类生产和消费的经济活动,并生产出废弃物,以及废弃物的再使用和资源化再利用的过程中物质的实物流量和流向[6]。环境影响评价中关注的是废弃物和能源消费及直接的物质投入量,废弃物包括气体废弃物(含能源消费废弃物)、工业和城市垃圾、废水及具有面源污染特征的流散废弃物(如粪便、农药、化肥等)。通过对不同规划方案的场景模拟分析,类比同类区域、行业的物质、能量消耗指标,应用物质流核算方法计算各类废弃物的产生强度,可以定性或半定量分析规划方案的环境累积影响,筛选累积环境影响最小化的规划方案。

6.3 采用循环经济指标进一步完善区域环境管理指标体系

现有区域规划环评中制定的环境管理指标在结构上基本可分成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2大类,直接指标包括环境质量指标和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侧重于环境保护;间接指标重点是与环境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区域生态指标等,侧重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2大指标体系侧重点不同,相互间的关联度较差。

在开展区域规划环评过程中导入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特别是表征经济增长和资源投入、污染物产出分离趋势的分离性指标,如水资源生产力(单位水耗所产出的GDP)、土地资源生产力(单位土地所产出的GDP),能很好的克服现行的基于线性经济基础上构建的、偏重于关注经济的增长和结构转变,缺乏对资源节约和再循环利用等方面考虑的间接指标体系所存在的缺陷,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标保障。实际工作中有三个类指标最具可操作性,即减量投入指标、污染减量排放指标和资源再循环利用指标,旨在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效率和减量化投入水平,改善区域的环境质量,促进区域各行业的清洁生产,加强污染治理,使污染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达到最小。

6.4 建立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框架,完善区域发展规划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影响评价司司长祝兴祥在第一届环境影响评价国际论坛上“环境影响评价未来十年”的讲话曾指出:“对一个区域而言,首先要有实现循环经济的计划,并制定出具体措施,才能开发。达不到这个前提,就不符合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要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区域规划工具之一,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根据区域开发的特点提出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框架模式,进一步完善区域发展规划,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国内学者通常将循环经济分为三个层次,即企业层面的清洁生产、区域层面的生态园区和社会层面的循环型社会的构建。以工业发展为主的区域开发为例,根据规划产业特点建立生态工业区是区域发循环经济发展的合理模式。

7 结语

循环经济在中国正处于起步阶段,循环经济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应用实践也在不断的探索。环境影响评价作为环境保护准入的一个重要的决策手段,对于推动中国建设循环经济步伐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但是,不论在生态工业链、物质流分析、循环经济指标还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理论和技术方法都尚未成熟,处在探讨和摸索阶段,这必然增加了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实践工作的难度,需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地深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任勇,吴玉萍. 中国循环经济内涵及有关理论问题探讨[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2):131~136.

[2] 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资格登记管理办公室.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登记培训教材[M].2005

[3] 石磊,张天柱. 贵阳市循环经济发展度量的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5):63~66.

[4] 张天柱. 循环经济的概念框架[J]. 环境科学动态,2004,(5):1~3.

篇2

【关键词】节水灌溉;规划;分区

【中图分类号】TU641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4-3954(2011)03-0194-01

一、引言

农业是我国的用水大户,用水总量达4000亿m3,约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0%,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3600~3800亿m3,占农业用水量的90%~95%。然而,农业用水中的浪费现象却相当严重,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低,平均仅为0.45左右;(2)农田对自然降水的利用率低,仅达到56%;(3)农业用水的效率不高,其中农田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仅有1.0kg/ m3左右,旱地农田水分的利用效率为 0.60~0.75kg/ m3。与国外发展节水灌溉先进发达的国家相比,农业浪费的水实在太多。随着我国节水灌溉的理论和技术的不断成熟,农田灌溉用水效率、水分生产率、农田对自然降水的利用率等不断地提高,表明我国农田灌溉节水潜力十分巨大。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发展节水农业,在全国范围内因地制宜地推广节水灌溉。发展节水灌溉的意义不仅仅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节约灌溉用水,而且改变了传统的用水、管水的方法,还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提高品质,甚至大大促进了农田水利科学技术进步,提高了灌溉科技含量。节水灌溉现已成为水利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因此,根据各地具体的地理、气候、农业种植结构、灌溉方式等编制的节水灌溉规划是科学合理地发展和推广节水灌溉的基础与前提,是政府上马节水改造项目的依据,发展规模要以其规划作为依据,然而节水规划分区是节水灌溉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区合理与否直接影响规划的科学性。

二、节水灌溉区划与规划概述

1、节水灌溉区划与规划的概念

节水灌溉区划是从摸清自然情况、分析客观的自然规律出发,对不同地区的农业水资源开发条件、现有的农田灌溉现状、农业生产对发展灌溉的要求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划分出不同的类型区,提出各区高效利用当地农业水资源的方向、战略布局和关键性措施。节水灌溉规划是根据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研究一个地区如何高效地利用农业水资源,从技术经济论证入手,拟定近期发展目标和远景设想,着重于确定具体的节水灌溉措施、工程建设规模、以及人力、物力和投资的估算与投资来源分析,拟定工程建设程序实施方案。

2、节水灌溉区划与规划的关系

节水灌溉区划与规划都是决策一个地方发展节水灌溉时不可缺少的前期工作,都是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的前期工作,但工作上有先后之分,内容上也各有侧重。节水灌溉区划是一个研究和认识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客观规律的过程,就是说这是一个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而节水灌溉规划是在认识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采用何种措施来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工作,就是说这是一个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上研究改造客观世界的工作。要改造客观世界,首先必须认识客观世界。也就是说,在相对的范围内来说,节水灌溉区划是节水灌溉规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制定节水灌溉规划提供依据,与规划工作相辅相承。

3、节水灌溉规划分区与区划分区的异同点

节水灌溉规划分区与水利、农业、自然等大型综合区划分区既有相似性,又有其特点。相似性是均需考虑当地的经济、自然地理、气象、生产力水平、水资源等因素,但节水灌溉分区更侧重考虑规划范围内的生产力水平、作物种植结构、水资源供需情况等因素。唯有了解这些基本情况,才能编制出科学合理、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形势的节水灌溉规划。政府以《规划》为主要依据,计划、安排节水工程的立项、上马,全面发展与推广节水灌溉;农民以《规划》为指导,采取适当的农艺、管理措施来提高水的利用率,实现增产、增质、增收的效果。

三、节水灌溉规划的作用及内容程序

1、节水灌溉规划在水利规划和农业规划中的作用

节水灌溉规划是水利规划和农业规划的基础,也是水利规划的组成部分,而水利规划又是综合农业规划的组成部分。节水灌溉规划的编制好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水利规划与农业规划的编制是否合理,影响未来水利与农业的发展。政府部门指导工作和科学决策就是以各种规划、指令、法律等作为重要依据的。任何一个好的规划都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其提出的要求,确定其发展的任务和重点。节水灌溉既是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又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它反映了水利与农业未来发展方向与趋势。节水灌溉规划为水利规划合理配置水资源、指导水利投资方向等内容和农业区划种植结构、发展规模等方面的提供了重要规划依据。但节水灌溉规划必须遵循水利规划的一些原则,要与整个水利建设方向一致,同时又要反映农业规划中对水利发展的要求。农业布局不当,必然导致节水灌溉措施不合理,而节水灌溉发展不遵循客观规律,也必然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节水灌溉规划主要是根据农业气象、农业水资源条件、水利建设现状和农业生产发展要求等因素划分的,而综合农业规划则是根据土地利用要求、农业气象、农业种植和农业技术改良措施等主要因素制定。可见节水灌溉规划与综合农业规划关系密切,但由于侧重点不同,节水灌溉规划又保持了本身的特点。

节水灌溉规划是比水利规划范围更小的一种专业性农业规划,是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灌溉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手段,节水灌溉是灌溉的一种形式。因此,节水灌溉规划必须服从水利规划中对灌溉发展的要求,只有需要灌溉的地方才有发展节水灌溉的可能性。从广义上说,节水灌溉规划是研究需要而又可能发展灌溉的地区,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方向和发展模式;从狭义来说,是研究灌区节约灌溉用水、增产增收应采取的技术措施。

2、节水灌溉规划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水资源的利用息息相关,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工业、农业、城市生活和环境用水量都会迅速增长,而人口的增加必然引起对农产品需求量的增加,从而要求灌溉面积亦随之增加。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与农业用水的矛盾将愈来愈突出,可以预见到下个世纪,中国的 水危机将愈来愈严重。如果采用节水灌溉措施,将灌溉水利用系数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 0.1,则每年可节约380 亿m3的灌溉水,相当于正在规划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年引水量的 2.7 倍,这对缓解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将起到重大作用。所以,搞好节水灌溉规划,摸清水资源家底,掌握农田灌溉发展情况,按照自然和经济规律拟定各地区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方向和措施,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很强地促进作用。

3、节水灌溉规划编制内容及程序

编制节水灌溉规划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区域的基本情况、农业用水与节水工程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供需分析、发展节水灌溉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节水灌溉分区、总体规划与进度、节水灌溉工程典型设计、农业用水管理、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环境影响对策、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区域节水灌溉展望等等。编制节水灌溉规划的一般工作程序包括:制定工作计划、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典型调查、综合分析研究、确定分区、选择规划方法、构造数学模型、参数分析计算、制定规划方案、效益分析、优选方案、规划图绘制等等。

参考文献

[1]黎华寿主编,农业区划与布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3

【关键词】地区主网规划;负荷预测;方法

引言

主网运行期间出现的负荷种类多种多样,如: 民用负荷、商业负荷、农村负荷、工业负荷等,这些负荷造成社会用电量大幅度上升。城网规划和建设、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很大一部分工作量发生在10kV配电网。城网规划能否简单套用以往用于电源和超高压(220kV及以上)电网规划的负荷预测方法,考虑到充分利用电能资源,实现电力供应的均衡稳定, 对各地区主网进行合理的规划非常关键。

1.负荷预测的特点

城主网规划中的负荷实际上就是电力需求量、用电量, 若能够通过预测的方法掌握这些数据指标则基本上可以估算出社会的用电量大小。在收集的资料中往往出现电网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和电厂年设备利用小时的数值变化较大或不合理的情况,这就需要从电网用电结构的变化情况、大用户的投运情况、电网限电情况、电厂运行情况及有关电量是否与负荷对应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所以,负荷预测工作所研究的对象是不肯定事件,只有不肯定事件、随机事件,才需要人们采用适当的预测技术,推知符合的发展趋势和可能达到的状况。这就使负荷预测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因此,城市电力负荷预测,要根据城市的用地规划,以空间负荷分布预测为基础,采用多种负荷预测方法进行负荷及负荷分布预测。历史数据的完整程度直接影响着负荷预测工作的开展。一般指的是对 1 h 以内的负荷预测, 若系统配备了安全监控系统,则应确定 5~10 s 或 1~5 min 的预测值,对于突况的紧急处理则需确定 10 min~1 h 的预测值。,除对常规的用电采用年均增长率来预测其负荷外,还需对一些大用户按其生产规模和单耗来预测其负荷,电网总的负荷为两者之和。其中前者主要反映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用电及部分工业项目用电增长情况;后者反映产业规划实施,各个地区不但供电严重不足,而且不同地区的供电情况差异性较大。这些情况随时都会给每一个地方造成巨大的压力与负担,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相当不利的。鉴于这种情况,很有必要对现在各个地区主网规划的负荷预测工作的现状做一个全面的了解。

2.负荷预测方案的基本流程

负荷预测并非盲目的勘察预测活动,而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次序、有组织的电力预测工作。如果可以对地区主网的负荷预测工作实施比较顺利,那么,地区主网中呈现出的绝大部分问题都会得到一个很好的解决。然而,这项工作并不是那么容易实行的,它不仅仅需要相关理论知识方面的支持,而且还需要经过大量反复地计算才可以尽可能达到预测的最佳效果。因此,地区主网规划的负荷预测工作应按照标准的流程操作。

①调查情况,收集资料。仍存在着明显的变化趋势,例如农业用电,在气候条件变化较小的冬季,日用电量相对稳定,表现为较平稳的变化趋势。这种变化趋势可为线性或非线性,周期性或非周期性等等。由于最初所收集的资料对后面的负荷预测有很大的影响, 使得用电负荷资料的收集也应

该细化处理,对每个方面的用电情况均要如实统计。

②历史资料,规范整理。负荷预测用到的资料不仅包括地区目前的用电状况,也应该充分利用好历史数据作为参考。主网规划期间可以结合当期电力部门提供的档案资料,由于各县市负荷主要分布在县城和经济开发区内,因此需重点做好这两区域的负荷预测工作。上述两区域的负荷预测一般依据城市的总体规划,按照各类用地的性质,采用负荷密度法进行。

③数据处理,结合方法。数据处理时可根据地区的主网规划要求使用不同的方法,主要以结合水平处理法和垂直处理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通常采用概率统计来预测负荷,需要注意的是,预测电网未来的负荷,在客观上必定存在一定的误差,产生误差的根源是存在一些影响电网运行的不确定因素以及与电网负荷变化规律不相符合等,总体上负荷预测模型的准确性还是很高。以确定负荷数据变动的标准范围,若处理后的数据超出这一标准则说明负荷数据预测不准。

④创建模型,综合分析。常用的趋势模型有多项式趋势模型、对数趋势模型、冥函数趋势模型、线性趋势模型、指数函数趋势模型、龚波茨模型和逻辑斯蒂模型等。主网规划人员则可以根据获得的数据材料创建相应的数据模型,进而对地区负荷大小进行综合预测分析。如:数学模型的构建,应确保计算所得数据的误差小于 5%,然后根据误差重新拟定规划方案。

3.主网规划负荷预测的新方法

不同预测方法从建模出发点、所需要数据样本和适用条件都不同,在同一评判尺度下进行比较是不科学。从适用条件来看,回归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主要用于统计规律的描述和研究,适合大样本,对历史、现在和未来发展进行同时预测。先进负荷预测方法的运用依赖于科学的理论研究体系,因此,电网规划要充分考虑这方面的适应性,电源和电网建设要适度超前外,也要密切注意各地经济发展和大用电项目建设情况,以及用电负荷增长的趋势,以便及时更新需求信息及调整工程建设安排。

①灰色数学预测。灰色数学理论属于系统概念,主要用于研究信息不完备时模拟的数学法。将部分信息未知和已知系统称为灰色系统,灰色模拟法运用模糊控制观点,将运筹学和自动控制相结合的数学分析方法。诸多因子的未知、不稳定等特点是灰色数学理论的典型特征,这些众多因子的未知性和不确定性,成为系统的灰色特性。灰色系统理论把负荷序列通过生成变换,使其变化为有规律的生成数列再建模,用于负荷预测。

②模糊数学预测。模糊数学模糊理论专用于未知数据的研究,若主网规划期间难以构建数学模型时,则可通过模糊数学理论编制出一套科学的预测方案。电力负荷模型对于电力负荷预测可以说是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电力负荷模型则主要包含了电力负荷的时空特性、负荷电压和频率特性。在拟合曲线的过程中需要精确度同拟合区间的一致性,选择合适的趋势曲线模型能够得出较好的预测结果,不同的曲线模型其误差也比较大,关键是结合区域电网发展情况,选择合适的曲线模型。

③专家系统预测。专家系统方法是用于连接计算机的自动化操作处理方式, 通过调出计算机内部存储的负荷数据自动化分析处理,对规划的主网进行供电可靠性、网损、电压质量计算、抗灾能力等技术评估,并与现状网与导则比较,分析规划方案的合理性。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对规划主电网项目进行分析,对规划主网进行盈利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这就需要在进行使用时充分结合区域实际,从预测花费、目标及精确度等方面综合选择合适方法。

4.结语

在分析了城市电网规划负荷预测中,结合当地的经济因素,采用具体的电网规划负荷预测方法,最终为提高我国电网规划的质量水平以及城市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某地区用电负荷大小确定之后,利用现有的数据及公式计算该地区每个季度、每年的电力需求量, 确保发电厂电能生产能持续供给社会使用。

参考文献:

篇4

【 关键词 】 启发式规则;优化;网页元素;精准提取

Heuristic-Optimizing Based Webpage Elements Extraction

Song Jian-hao Zhao Ga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Beijing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2)

【 Abstract 】 The heuristic rules of web information extraction method, is an important means for identifying tag’s information, analyzing the nodes and different body of pages, and finally extracting the information in the Webpage. Our study based on the existed research of heuristic rules, presents some kinds of optimized heuristic rules, by which the accurate extraction of title, release time, source and body cloud be achieved. Furthermore, this study proposes the use of Levenshtein Distance Method to determination the accuracy of the extraction of body, and proposes the threshold optimization method to overcome the shortage in body extraction resulted from the large number of noise nodes and the incompletely identification of body, which method can be utilized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the extracted information greatly.

【 Keywords 】 heuristic rules; optimize; webpage elements; accurate extraction

0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而组成互联网的这一实体的关键成分,即网页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从网页中准确且快捷的获取我们需要的内容已经成为研究者所关注的话题。众所周知,网页是由HTML组成的文本文件。由于HTML并不规范,每个网页的编排又有着很大的差别,所以传统的基于标记的提取方法无法精确定位网页元素信息,只能进行一部分文字的抽取和图片的去除,对于不同信息的识别有着很大的盲目性。

人工智能具有处理不确定性乃至不可知性和学习、解释和推理的能力。因此,本研究利用人工智能方法实现网页信息的提取。在对网页元素提取主要手段——启发式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对启发式规则进行了优化研究。我们提出了运用编辑距离算法计算相似度的方法,根据相似度判断信息抽取的准确率,从而大大提高信息提取的准确度。

2 网页元素提取方法

启发式规则应用的单位是标签,所以信息抽取需要先对网页进行分解,提取出标签。本研究采用构建DOM树来实现HTML的解析以及标签的提取。DOM树构造简单,易于遍历,结合启发式规则,方便于网页元素的提取与分析。

2.1 构建DOM树

DOM树是一种数据结构,HTML文档中的所有节点组成一棵文档树,树中的节点表示HTML文档中的元素、属性、文本等。树起始于文档节点,由此继续伸出枝条,直到处于树叶的所有文本节点为止。DOM树的节点构成示例。

2.2 过滤噪声

由于网页中存在着许多干扰源,如广告、图片等,因此构建DOM树过程中有很多节点是没用的。在对现有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研究的实验,我们利用遍历DOM树、过滤噪声节点的方法,提取出有用的文本节点以进行下一步的分析。

3 启发式规则的提出

人们的不同习惯会造成网页在设计布局上大相径庭,然而,总体上有规律可循。启发式规则就是利用这些规律对DOM树进行分析、提取信息的有效方法。启发式规则的优劣是决定网页元素提取准确度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在对现有的启发式规则进行充分研究和实验的基础上,针对网页不同要素、提出更加全面优化的启发式规则。本节对时间、标题、正文及来源等要素所对应的启发式规则逐一介绍。

篇5

关键词: 排水管网规划;现状排水管网;截流式合流制;完全分流制。

河北省雄县地处冀中平原京津保市三角腹地,南倚“华北明珠”白洋淀,北靠小商品市场白沟,地理位置比较优越。县城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改革开放以来,雄县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与之极其不相符的是城市没有完善的排水规划,污水还没有采取任何有效处理措施就直接排放,对自然坏境和社会环境均造成负面影响。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为了适应县城的发展必需做排水管网规划。

1.排水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雄县排水系统现状为雨污合流制,城区排水管道始建于1982年,管径为d400~d1200mm,埋深约1.5~2.5米。城区现状无污水处理设施,污水未经处理直接入河。现状管线服务面积约5.3平方公里。

排水设施不完善,系统性差,输水能力较低,部分处于低洼地带的街坊的雨、污水无法排出。

管道埋深较浅,竖向高程缺乏统一规划,管道坡度基本为平坡,污水中存在大量的杂质而阻塞管道,尤其在雨季部分生活污水同雨水一起外溢,最终排入河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总之,雄县排水设施建设未能与城市建设同步发展,造成了排水设施不能满足县城经济发展的需要。现状存在的问题要解决,且要投资少,见效快,为了解决好各方面的问题,我们做了大量现状调查,对现状排水做了严密的数据分析,最后完成了适合雄县自身发展需要的排水管网规划。

2.根据雄县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排水体制

城市排水体制的选择是城市排水系统规划中的首要问题。它影响排水系统的设计、施工、维护和管理,对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影响深远,同时也影响排水系统工程的总投资、初期投资和运行管理费用。

2.1截流式合流制

是在对合流制排水系统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排水体制。在改造合流制排水系统时,通常采用截流式的合流制,即将截流管道布置在城市合流制管网的管道排放口附近,收集城区雨、污水;随着降雨量的增加,雨水径流也增大,当混合污水量超过截流干管的设计输水能力时,部分混合污水经溢流井溢出,直接排入水体。此方式投资较省、见效快、易于实施,管道施工对城市交通、环境等造成的影响最小,旱季和降雨时,初期雨水和城市污水都送至污水处理厂,经处理后排入水体,有利于保护环境。

2.2完全分流制

是分别设置各自独立的污水和雨水排水系统,即规划区域内同时具有污水和雨水两套排水系统,分别将雨、污水输送至最终受纳水体和污水处理厂。该排水体制卫生条件较好,但仍有初期雨水污染问题,投资较大。

2.3排水体制选择

结合雄县具体情况,近期采用截流式合流制与分流制相结合的排水体制,远期采用完全分流制。在现状排水管道高程较低点设截流井,并沿路敷设截流干管,使现状管道的污水经截流干管输送至污水处理厂。截流管道远期作为污水管道使用,所以近期敷设时,在标高、管径及流向上按远期预留。在现状管道排向河道的出水口处均设闸门,小雨和初雨时闸门关闭,下大雨时闸门开启。当混合污水量超过设计要求时,部分混合污水直接排入水体。

采用这样的排水体制使管网改造在尽量减少投资的前提下发挥了最大的功能作用及经济效益。

3.选择适宜的管材、基础、接口及埋深

开槽施工时管材选用承插口钢筋混凝土管,接口为柔性橡胶圈接口,砂石基础。管道穿越重要干道或埋深较大时,宜采用顶管施工,管材选用企口钢筋混凝土管,接口为橡胶圈接口,土弧基础。

因北方冬天较泠,在充分考虑冻土厚度及街坊排水管接入的基础上,尽量减少投资,确定排水管道起点埋深为2.0~2.5米,

4.确定规划原则

(1) 根据规划区地形、地质、地貌的特点,合理划分排水区域,平坦地区考虑与各毗邻系统的合理分担;

(2) 充分利用地形,尽可能顺坡排水,在管线较短和埋深较小的情况下,让最大区域的污水实现重力自流排放;

(3) 排水干管布置在排水集中的地段及城市高程较低的道路下以利于收集雨、污水;

(4) 尽量避免或减少管道穿越不容易通过的地带和构筑物;

(5) 根据城市竖向规划,安排好控制点高程,保证汇水区域内的水都能够排出,并考虑发展,在埋深上适当留有余地,避免因照顾个别控制点而增加全线管道埋深;

(6) 在布管顺畅、经济的基础上,减少对企事业单位正常生产、工作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7) 近期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与远期雨污水分流制排水系统很好地结合。

5.泵站规划

在管线埋深较深,及雨水管道不能自排入河时设置提升泵站。

潜水泵是一种泵与电机连体,并同时潜入液下工作的产品,具有

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潜水泵由于潜入液下工作,因此可直接安装于集水池内,无需建造专门的泵房来安装泵及电机,可减少大量土建费用。部分潜水泵安装配有自动耦合装置,拆装及维修相当方便等优点。

本次规划采用潜水排污泵,采用自动耦合系统,安装简便,具有自动保护系统,能对各种运行状态进行集中控制,并进行有效保护。泵房主体均采用全地下式、自灌式、湿式泵房。泵站土建近期完成,设备配备近远期结合,分期安装。

6.中水利用及雨水资源化

6.1中水利用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资源之一。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及城市建设的发展,自然环境及水污染日益加重,使本来有限的水资源更加紧缺。水是自然界不可替代却可以再生的资源。污水经过适当处理,可以重复利用,实现水在自然界中的良性循环。污水再生利用是重要的节水措施,城市污水排放后就近收集,就近利用,减少了新鲜自来水的使用量,节约投资,实现污水资源化,对缓解水资源紧缺,保障城市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结合雄县具体情况,污水处理厂污水经深度处理后主要回用于市政杂用水及景观用水,这样即减少了自来水的给水量,节约自然资源,又节省了从外地引水的大量投资。

6.2雨水资源化的工程措施

(1) 充分利用规划区域内的规划河道,使之成为雨水的天然调蓄体,这样既可以增加雨水的调蓄途径,又可以作为区域景观水体,丰富人们的视觉效果。

(2) 通过提高城市绿化率,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和可渗透的道路铺装材料,可以增加地面的雨水渗透量,补充地下水。

(3) 建立屋面雨水集蓄系统,屋面雨水集蓄系统主要收集由屋面产生的雨水,并经简单处理进行再利用。该系统收集的雨水可用于居住区、公共场所和企事业单位的非饮用水,如浇灌、冲厕、循环冷却等中水系统。

(4) 开发地下水库,这种人工调蓄及开发地下水库的措施,具有蒸发损失小、调蓄能力大、工程措施简单、工程周期短、效益快等优点,是现代化城市水资源合理开发的有效途径之―。

7.合理化建议

(1) 在排水管网逐步改造建设过程中,现有合流管道所接污水用户,应转接到新建污水管网内,并加大监管力度,防止产生新的河道污染。如果改造过程中不能一步到位,应优先建设雨水管道及污水截流管道,现有合流管道可暂时做为污水管道使用,与污水截流管相接,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放。

(2) 为保证污水处理厂和污水管道正常运行,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水质监测,对于排入城市污水管道的工业废水应严格按国家颁布的《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1999)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标准执行。凡不符合要求的企业必须在厂内进行处理达到要求后,方可排入城市污水管网。

篇6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公交客流;疏解组织

中图分类号: U4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5-65-2

1 概述

随着城市轨道数量的逐渐增多,人们的出行已经不能达到最初的目的了,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目的就是为了人们的出行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但是随着人口数量的逐渐增多,城市楼房建设的逐渐增多,城市轨道的逐渐增多,人们的乘车出行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现在的车辆越来越多,人们在出行的时候会遇到严重的交通阻塞,浪费了人们大量的时间去等车,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与之前的轨道建设目的越行越远。

2 城市轨道交通需要进行疏解和优化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以往的生活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现在的私家车越来越多,造成了严重的交通阻塞,给人们正常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所以及时的采取正确的措施进行客流疏解和优化已经成为现阶段重要的发展目标。

我国现在基本国情就是国民经济水平不断的提升,城市进成化不断的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人口迅速的膨胀,土地资源日益短缺,造成了严重的交通拥堵,现在交通的问题已经日益严重,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城市轨道交通以运输量大、成本低、安全准时、快捷舒适并且还具有很高的节能资源,正是因为这种优势,人们才将城市轨道作为公共交通方式,还能够有效的解决交通的问题,大规模的发展城市已经将其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第一选择。交通枢纽站作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行的主要设备,所以采用疏解客流量方式非常满足迅速膨胀的交通需求,首先的任务就是保证旅客的乘车安全和换乘的便捷,给乘客提供极大的便利条件,但是长期以来轨道交通的阻塞问题没有有效的方式将其彻底的解决,在交通枢纽站客流组织的疏解过程中涉及到多种复杂的问题,正是存在这些问题,才导致现在的轨道交通出现严重的阻塞,还有就是不能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带来了许多的问题,目前,国家轨道交通想要对交通进行正确的疏解,虽然改善了客流组织,但是还是存在较多的问题,不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尤其是一遇到其他的影响因素,交通问题就会显现出存在的较多弊端,体现了疏解客流组织能力的不足,甚至是遇到火灾、寒暑假、大型活动等等这些紧急情况时,就一定会造成严重的交通堵塞问题,出现非常混乱的局面,严重的影响到人们的正常乘车,甚至有一些人因为这件事会耽误重要的会议和面试,造成最终的失败。所以建立健全一个行之有效的行车方针,能够制订一套能够进行紧急疏解客流量的制度方案成为交通运输的重要任务之一,城市轨道交通是一个非常封闭的环境,一定遇到火灾等危害时,在人流非常密集的地方进行人流疏散,耽误的时间太长,就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威胁到更多人们的生命安全,在拥堵的环境中如果出现危害,人们会产生较为恐惧的心里,会造成人们的绝望的心理出现,这非常不利于乘客自己想办法自救,从而选择了不恰当的自救办法,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的话,就非常不利于乘客的疏解,为乘客的疏解造成很大的困扰,那么如何科学有效地在短时间内对客流组织进行疏解就成为轨道交通重要的解决问题。所以为了避免造成更多的生命损失,避免在拥堵的环境中造成群集事故的发生,从车站的规划设计、疏解客流组织设定方案等多方面进行考虑,设定一套最为正确的疏解方法,保证乘客的乘车安全。

3 疏解客流组织的设计方法

通过对国外的轨道交通疏解方式的借鉴,我们也建立了一个行之有效的设计方式,保证了客流量正确的疏解,相对于国外方面的轨道交通,我国的轨道交通方面就不具有优势,还是处于比较落后的方面,所以我国借鉴了国外交通轨道的仿真软件进行交通运营情况的仿真,这种方式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找到我们国家轨道交通疏解过程解决问题的关键点,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优化,并且应用这种方法已经有效地解决了轨道交通换乘的问题,为换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通过这种软件的不断应用,我们已经提出了有效的优化设计,提高了换车的效率,为人们的乘车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国外的仿真软件已经非常的成熟,但是我国因为不想要照抄照搬国外的设计方式,我们自己也投入了深入的研究,争取找到更加有效的办法进行疏解客流量,虽然我国已经加大了投入力度,但是还没有达到成熟的地步,所以仿真软件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了各个环节。

4 城市轨道交通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轨道交通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就是主要将目标放在了换乘客组织的优化当中,但是这个阶段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自主性,所以在进行优化的时候对产生的干扰问题考虑的非常不充分,结果使得矛盾更加突出。还有就是枢纽站的客流引导和服务的设备建设得非常不合理,在通行时疏解能力不足,就造成了严重的交通拥堵,换车耽误的时间较长,绕行现象非常的严重。在交通枢纽站更多的注意的是乘客流,忽视了非乘客流,所以因为疏解对象的忽视较多造成了严重的堵塞过程。

在进行优化设计的时候,提出了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客流组织工作的优化和改善,为后期的处理提供便利的条件,从客流量运行枢纽的过程中设立重要的配制,提高服务的质量,加强对客流量的疏解,保证每个乘客可以找到自己的行走方向,不要在车站停留过多的时间,如果人们都在不断的寻找方向,就会造成人群的集结,造成人群的拥堵,从整体上进行分析,规划乘客的行走路线,采用交通的仿真软件对发达的城市进行规划设计才是最重要的,对枢纽站的客流量组织进行优化,提供更高端的设计方式。

在进行客流量的疏解路线的规划设计时采用了三种有效的方式:平面交叉疏解、立体交叉疏解、源头控制。还调整了客服设备的配制和属性,进行设备数量的合理配制,调转了设备的运转速度,改变了设备的衔接方向,优化了乘客的组织管理。首先就是控制了进站出站的乘客数量,规定了乘客的进站时间,提高了流转的速度,主要提高人们的行走速度,避免出现乘客的停滞时间,就会使得路口运行比较通畅。采用了引导法,在各个车站设立了广播系统,加大对人们的服务,帮助人们尽快走到目的地,有效避免了乘客出现停滞造成堵塞的现象。

通过对传统模式下公交换乘疏散的特性分析可知,缓解枢纽区域交通拥堵的一个有效手段是加强轨道交通枢纽的一体化设计,尤其是针对那些设施分散、功能离散、管理涣散的枢纽区域,更需要对其区域进行设计优化以及功能的整合,其中包括结点设计、控制设计、公交优先设计等。这样可以提高公共交通换乘的便捷性,进而提高轨道交通枢纽的服务水平,从而一方面提高轨道交通枢纽交通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促使交通方式的转移,使更多的乘客从私家车向公交车转移,这两方面均可以使枢纽的疏解度得到提高。枢纽疏解度指单位时间内枢纽疏解的客流量,又可称之为疏解速度。由此可知当疏解时间一定的时候,疏解速度越大,所疏解的有效客流就越多,因此就能有效地解决枢纽区域的拥堵问题,从而缓解道路的拥堵。轨道交通枢纽的吸引范围也得到了加强和扩大,同时也会集散更多的客流量。

5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强,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人口的膨胀造成了土地资源的缺乏,城市轨道数量的增加同时还提高了人们出现不方便的概率,就连去一个比较近的地方都会花费较多的时间,这种现状的存在造成了人们出行的极大不方便,所以为了达到建设轨道的最终目的,我们就必须对枢纽站的客流量组织进行疏解和优化,提出更加有效的设计方式,减少客流量的拥堵现状的出现,为人们带来更多的便利。

参 考 文 献

[1] 马国荣.城市公共交通的系统发展方向[D].成安大学,2012.

[2] 葛宏伟.城市轨道交通带来的问题分析[J].城市轨道,2012(4):99.

篇7

[关键词] 皮肤:皱纹评估;鱼尾纹:3D皮肤检测:Primos

[中图分类号]R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5)07-0044-06

面部皱纹是皮肤老化的代表性特征,导致面部皱纹的因素很多,如:年龄性老化、日光照射、万有引力、面部表情肌运动等。面部皱纹常发于外眦、眶下、前额、眉间、鼻唇沟等部位,其中外眦部位的鱼尾纹是较早出现的皱纹。

皱纹的评价方法可分为皱纹严重程度评分法和仪器客观量化评价法,皱纹严重程度评分法的优点是简便、直观,但容易受测试人员的工作经验、工作状态等丰观因素影响。仪器客观量化评价法是采用非侵入性的仪器进行皱纹评估,依据其测量原理可分为机械性皮肤轮廓测量技术、光学皮肤轮廓测量技术、激光皮肤轮廓测量技术、干涉条纹光投影技术、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技术和透视皮肤轮廓仪等。本文所用的3D皮肤检测方法是基于数字显微条纹投影的原理。测试时具有正弦曲线密度的条纹光被投影到皮肤表面,由于皮肤表面高度的凹凸不平,条纹光就会发牛弯曲变形,在一个特定角度放置的CCD摄像机将同时记录下这一变化,通过测试条纹光的位置变化和所有图像点的灰度值,可以得到整个测试皮肤表面的数字三位图像。自2000年问世以来,该仪器已在皮肤科、化妆品研究、医学研究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国外已有多篇文献报道了3D皮肤检测方法(Primos)在皱纹评估中的应用,但该方法在中国女性鱼尾纹评估中的应用尚无报道。此外,通过3D皮肤检测方法(Primos)分析得到的参数有30多个,在实际评估工作中如果将每个参数都进行计算分析是很费时、费力的,同时这些参数源于描述金属表面的标准参数,金属表面与皮肤表面是有区别的,并不是所有参数都可直接用于皮肤皱纹的评估。因此,需进行参数优选,将那些与年龄相关性较高、灵敏度较高、重复性较好的参数确定为优选评估参数,为该方法在皱纹评估中的使用提供指导。

1 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48名中国女性,年龄25~56岁,平均年龄为(40.0±10.1)岁,根据年龄段分为4组,依次为25~34岁、35~44岁、45~54岁、55岁以上,各组受试者人数依次为14名、13名、13名、8名,见表1。

1.2评估方法

1.2.1 3D皮肤检测法

3D皮肤检测法所采用的仪器为Primos,所有参数都由该仪器自带的软件Primos 5.7E分析得到。用该方法测量得到的评估参数共有30多个,包括Sa、Sq、Smax、Sz、St、Stm、Sp、Spm、Sv、Svm、Ssk、Sku、Sda、Sdq、Sla、Slq、Sdr、Sk、Spk、Svk、Vl、V2、Wd、maxWd、IWd、Wc、Wi、Wv、aWa、pWa、Ws、Ra、Ry、RZ。

1.2.2鱼尾纹严重程度评分法

鱼尾纹严重程度评分所用的图片为Primos仪器扪得的左眼角JPG格式图片。根据肉眼观察到的皱纹严重程度进行分级。鱼尾纹严重程度评分共分为5级,其中1级代表基本无皱纹;2级代表有极细的纹路;3级代表局部出现细纹;4级代表整体出现中等程度的皱纹;5级代表整体出现严重的皱纹。

1.3分析方法和标准

1.3.1重复性分析

选取年龄为35岁以上受试者1名,利用Primos仪器通过复位法对其眼角部位重复扪摄5次,并对5次的图片进行分析,计算各参数的CV值,以CV值代表重复性,CV值越低,重复性越好,优选CV值低于10%的参数。

1.3.2灵敏度分析

计算全年龄段各参数的均值及标准差,由此计算CV值(CV=标准差/均值),将CV值定义为各参数的灵敏度,参数的CV值越大说明该参数在全年龄段的离散度越大,参数的灵敏度就越高。优选CV的绝对值≥25%的参数进行后续分析。

1.3.3相关性分析

评估参数与年龄的相关性,评估参数与鱼尾纹严重程度评分的相关性,年龄与鱼尾纹严重程度评分的相关性都通过Spearman统计方法分析得到。在参数优选过程中优选标准为:各优选参数与年龄相关性R>0.55,P

1.3.4参数归类

对优选出来的参数通过因子分析法进行降维,形成较少的几个因子。降维的标准为特征值>1。采用最大方差法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确定各公因子与优选参数之间的关系。

2 结果

2.1 3D皮肤检测方法参数优选

3D检测方法(Primos)各参数与年龄相关性分析、灵敏度及重复性分析结果(见表2)。根据前述筛选标准,共筛选出12个参数作为优选参数,依次为Sa、Sq、Sv、Sk、Svk、V2、Wd、MaxWd、Ra、Wv、aWa、pWa,这些优选参数与年龄相关系数R值为0.552~0.655;灵敏度分析cv值为28.1%~56.6%:重复性分析CV值为1.4%~6.8%。

2.2鱼尾纹变化规律分析

对鱼尾纹严重程度评分与受试者年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鱼尾纹严重程度评分与受试者年龄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727,说明随着年龄的增大,鱼尾纹严重程度加重。

各优选参数与鱼尾纹严重程度评分的对应关系见表3~4,优选的各参数与鱼尾纹严重程度评分均有相关性,且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参数归类

优选出的12个参数通过相关分析矩阵结果发现这些参数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因此采用因子分析法对这些参数进行降维分析。因子分析得到的特征值和累积方差贡献率(见表5),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保留前两个因子,两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95.40390。

采用最大方差法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6(表中略去了低于0.5的系数)。从表上可看出第一因子在Sa、Sq、Wd、maxWd、Ra、Sk、Sv、Svk、V2、Wv上有较大的载荷,根据参数含义,这些参数与皱纹深浅相关,将第一因子定义为皱纹深度因子:第二因子在aWa、pWa、Wv上有较大的载荷,这些参数与皱纹面积相关,将第二因子定义为皱纹面积因子。

根据因子分析法提取的皱纹深度因子和皱纹面积因子也与年龄、主观评判呈现显著相关性(见表7)。

3 讨论

皱纹是皮肤老化的丰要指标之一,皱纹评估对于评价抗衰老护肤品的抗皱功效、美容外科的疗效评价都具有重要意义。从本研究结果来看3D皮肤检测方法( Primos)能够测量出随年龄变化而发生的肉眼可见的鱼尾纹差异,这与文献报道一致,该方法可用于衰老过程中皱纹的评估。在该方法得到的30多个参数中,优选出12个参数用于皱纹评估,其中Sa、Sq、Sk、Wd、maxWd、Ra、Sv、Svk、V2用于表征皱纹深浅,aWa、pWa用于表征皱纹面积,Wv则是表征皱纹严重程度的综合参数。

评估皱纹的方法除了Primos方法还有视觉评分法和硅胶覆膜法等,相对于视觉评分法Primos方法更为客观,与传统的硅胶覆膜法相比Primos方法操作便利性更好,因为其操作步骤相对简单、直接,硅胶覆膜法有一个先覆膜后测量的过程,对于覆膜的质量有很高的要求,如覆膜过程中形成气泡以及硅胶特性的不同都可能影响皱纹评估结果。

运用Primos方法研究鱼尾纹随衰老的变化规律发现,随着年龄增加鱼尾纹严重程度加重。除Sv以外的鱼尾纹深度参数随鱼尾纹严重程度评分的增加而逐渐增大,Sv值随鱼尾纹严重程度评分的增大而减小,这是因为Sv代表轮廓线以下波谷的深度值,是以负数来表示的,皱纹深度越深其值越小,所以其相关系数为一负值。

优选的各参数随鱼尾纹严重程度评分增加而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但在不同等级上增加的幅度不完全相同。Sa、Sq、Sk、Wd、Ra仅在4~5级间参数值有较大幅度的变化;Svk、V2参数在2~3级,4~5级间数值都有较大幅度的变化。这些说明鱼尾纹发牛本质的改变始于2级,在皱纹轮廓线以下的参数中体现;发展到4级厉随着皱纹深度的加深又发牛一次较大的变化,在皱纹平均深度和皱纹轮廓线以下的参数中均有体现。

与前述参数不同的是表征皱纹面积的aWa、pWa参数在4级时达到最大值,在4~5级间没有显著增加,这说明当鱼尾纹发展到4级时在皱纹面积上已经达到了最大,皱纹由4级发展到5级丰要涉及皱纹深度的变深。

表征皱纹深浅的参数可分为皱纹平均深度参数如Sa、Sq等和皱纹最大深度参数如Smax、Sz等,从与年龄相关性来讲皱纹平均深度参数与年龄的相关性高于皱纹最大深度参数(见表3),从重复性来讲皱纹平均深度参数的重复性优于皱纹最大深度参数(见表3)。丰要是因为皱纹最大深度参数除了受皱纹本身深度影响之外还受实验操作因素影响(如:拍摄位置的微小偏移),而皱纹平均深度的计算取的是一定面积范围内高度差的均值,因此,其值更稳定,受实验操作的因素影响更小,更适合作为优选参数。

根据粗糙度轮廓线可将皱纹分为轮廓线以上的部分(皱纹的突起部位)和轮廓线以下的部分(皱纹的凹陷部位),表征轮廓线以上部分的参数包括Sp、Spm、Spk、Vl,表征粗糙度轮廓线以下的参数包括Sv、Svm、Svk、V2。Sp、Spm、Spk、Vl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中相关系数分别为0.19、0.19、0.379、0.373,而表征皱纹凹陷部位的四个参数与年龄的相关性都大于0.55,皱纹的凹陷部位各参数与年龄相关性都大于皱纹突起部位各参数,这可能是因为皱纹突起部分在皮肤表面,皮肤特征中除了皱纹的深浅还有其他因素如色斑等因素也可能会影响皱纹突起部位的检测结果,因此各参数与年龄的相关性不高;而皱纹凹陷部位丰要受皱纹深浅影响,因此表征轮廓线以下的参数Sv、Svm、Svk、V2更适合用于皱纹评估。

篇8

关键词:区域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层次分析法;雷达图

中图分类号:TP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9006603

1区域规划的系统结构

区域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的可视化系统是采用C/S结构。整个系统分为几个逻辑层次,从上而下依次是用户层(注册用户、普通用户、系统用户等)、表示层(区域现状、分析评价、技术路线图等)、功能层(评价决策、查询、系统维护等)、业务层(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决策模型等)和知识库层(模型库、规则库、案例库等),如图1。

其中,知识库层是整个决策系统的数据存取的仓库,模型库是供选择处理决策的方法和模型,规则库和案例库是分别可以用数学模型定量处理和基于范例推理的定性处理的知识库;业务层是连接功能层与数据库层的桥梁,通过调用知识库中知识处理决策问题;功能层是整个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核心,供决策者评价决策、查询、系统维护等;表示层是将系统功能层数据处理的结果以文字、图表、声音、视频等形式呈现给用户。本系统采用的主要关键技术有:数据库技术、决策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VC程序设计技术等。

2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

2.1层次分析法的层次模型

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美国运筹学家托马斯·塞蒂(T.L.Saaty)正式提出。它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路与人对一个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思维、判断过程大体上是一样的。层次分析法的定义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

依据层次分析法的定义,结合区域规划的方案,本系统的层次分析法主要的分析过程如下:

(1)建立层次模型。根据区域规划方案,将区域规划中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准则因素,再将这些准则因素分解成更加简单的指标因素,这样就形成了从目标到准则因素,再到指标因素的逐次分解的层次结构。

(2)指标的正向化和无量纲化。将选择的评价指标因素进行正向化和无量纲化。

(3)构造各层次的判断矩阵。通过层次分析法中数学模型,从指标因素到目标值,构造各层的因素与上一层的各因素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形成的相对权重和判断矩阵、权值和一致性检验。

(4)指标层的综合评分和准则层的综合评分。

(5)各评价对象的目标值及排序。

(6)根据评价对象各因素的评分值和各因素的权,利用数学模型计算各因素得分和综合得分值。

(7)根据各评价因素的综合得分以及国际和国内评价标准,绘出相应的雷达图。

由此得出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区域规划的层次模型如图2所示。

2.2层次分析法的数据结构

对应评价目标,建立类AnalyObj有关数据结构如图3。

对应评价准则,建立类AnalyRule有关数据结构如图4。

对应评价指标,建立AnalyIndex类有关数据结构如图5。

3区域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的实现

3.1建立系统评价体系层次结构

根据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决策支持系统建立相应的层次评价体系结构。本系统的区域规划需要建立三层指标系统,即是目标层(决策目标)、准则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和指标层(投资、产值、利润等),层次结构如图6所示。

①确立目标层:建立一个评价目标,一个评价系统只有一个评价目标;②建立准则层:准则层可以建一个或者多个准则;③确定指标层:指标层是既可以从数据库中读取指标,也可以建立相应的指标,然后保存到数据库中,以扩展数据库。

3.2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区域规划的决策支持系统的实现

根据以上研究分析,实现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区域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的可视化软件,其效果如图7。

对2010年潜江转型发展规划综合评价为例,通过对2010年整个潜江转型发展规划的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发展规划指标数据用层次分析法来定量分析各准则因素对目标的影响,进而用雷达图直观地显示准则因素影响目标的一系列评价的实现过程。

2010年,潜江转型发展规划的准则因素(经济发展指标、经济结构指标、社会发展指标、生态环境指标和资源产出率指标)对潜江转型发展的影响分析如下:

(1)层次分析法的定量分析评价。从如图8得到2010年准则因素的数值,可以得知:准则层因素中的“经济发展指标”处在“较好”水平以上,“资源产出率指标”正好在“较好”水平上,“经济发展指标”、“经济结构指标”、“生态环境指标”处在“较好”水平以下。通过这个数据表格比较得出2010年准则指标处于一个什么样水平,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决策的数据依据。

(2)雷达图的定性分析评价。将从层次分析法得出的准则因素的数据绘出图9,更加形象地刻画准则因素所处的水平。

总之,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区域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的可视化软件的实现,既可以显示各区域中指标因素的实际值与规划值、表、图等因素,还可以通过层次分析法定量分析各评价指标对该区域的各准则因素的影响,从而通过雷达图直观地比较各评价因素的水平,从而方便决策者进行决策。

4结语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区域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可视化软件,既可以以文本、表格、图像、视频等动态形式表示区域中各种指标变化,又可以实现对区域发展中规划数据和实际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然后将评价结果以数据、表格、雷达图的形式呈现给决策者,供决策者实时监测区域的变化情况,及时做出正确决策和调整,从而提高了区域规划决策的效率,方便了用户管理,是决策者的一个有效工具。

参考文献:

[1]徐优丽.基于知识的目标规划模型的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2005(6).

[2]王祖和,李冲,王小静.基于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项目执行力综合评价[J].项目管理技术,2010(6).

[3]李答民.区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5).

篇9

Abstract: The regional economy has spatial characteristic. Due to its powerful capabilities of spatial analysis and visualization abilities of intuitive image, 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has been gradually introduced to the analysis of regional economy in order to make up for the lack of traditional research methods. A regional planning system based on GIS will be designed in this article. It provides conveni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ervices for regional planning makers through the data query, statistical analysis, spatial analysis, 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ies analysis and results of graphical output.

关键词: GIS;区域规划;系统设计

Key words: GIS;regional planning;system design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5-0194-02

0 引言

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能够综合采集、存储、管理、检索和分析各种地理空间信息的计算机系统,并能够进行数据和图形的传输和接收。这种系统能够将地理位置和空间数据相互结合进行分析,实现经济和空间的结合,对经济信息从空间的角度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数据表达。GIS与区域经济分析的联系主要有几点:首先,区域经济的各项数据由GIS的分析产生结果,这些数据对区域经济的未来预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经济信息和空间信息融合的产物;其次,GIS通过对区域经济的综合分析,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模型集成平台,可以更加便捷的对各种模型进行分析和集合;最后,基于GIS具有强大的可视化功能,这样就能够将分析的结果更加直观的展现在用户的面前,大大的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因此,GIS在区域经济的研究中是有很大的利用价值的,这种价值主要体现在经济学者利用GIS可以对区域经济的未来规划区域产业布局、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制定区域发展战略方面。本文就主要设计了一种基于GIS的区域经济规划系统。

1 系统的目的

区域规划是一定地域范围内区域发展的战略策划和产业发展与布局的方案设计及其实施对策的总和,是优化区域空间结构、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解决区域发展方向问题的重要手段。区域规划的制定者可利用基于GIS的区域规划系统,对地区的实际自然、经济、社会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对提出的发展目标进行预测,得出、比较和评价规划方案,最终确定规划方案。

2 系统的功能

2.1 GIS基本功能 本系统具有GIS的基本功能,如文件、编辑、视图等。文件功能可以进行文档的打开、新建、保存、另存,对各类地图图层的打开、保存、退出等,支持地图分层管理。编辑功能可以进行撤销、复制、粘贴等基本操作。视图功能可以对各类地图图层的文件进行缩小、放大、移动等操作。

2.2 数据查询功能 要设计一套区域规划方案,首先要进行调查研究——根据规划任务的要求考察区域发展的现实基础、环境条件和可能前景,以找到并明确区域发展中的基本问题。传统的方法是进行实地调查,获取区域经济、社会、科技、自然等各方面的信息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类和整理,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的专题研究,为规划的编制提供可靠的依据。

通过本系统的数据查询功能,既可以实现空间数据的查询,如属性查询、位置查询、空间位置和关系查询、邻接多边形查询、缓冲区查询、距离查询等。例如,通过位置查询,能够从一定条件的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具有完善基础设施的多个图层中查询出满足空间位置条件的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中心。也可以实现区域经济数据查询和编辑,如不同年份的行政区划、人口、文化状况、资源、工业、农业等各种统计数据,种类很多且数据量巨大。系统可根据用户的设定,将区域经济、社会、科技、自然等各方面的数据自动编制成专题图表输出。

2.3 统计分析功能 本系统的统计分析功能包括基本的统计分析功能和统计模型分析功能。基本统计分析功能可以实现某个地区、某个时段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标准差、均方差等基本的统计分析计算。而统计模型分析功能是从区域经济的特性出发,运用区域经济领域中常用的经济方法,如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趋势外推等,以完成不同种类的区域经济方面的分析,并能根据不同因素的影响,在因素变动的情况下,做出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的预测,建立预测方案供用户选择。通过预测模型计算指标数值,确定区域发展的目标。

区域规划最终要将各种分散的因素综合成一个统一的规划方案,利用本功能可以对各种规划方案进行评估和优选,综合规划模型和预测模型,制出规划的文本方案。

2.4 空间分析功能 为了使区域规划方案能够落实并实施,确定区域空间结构十分重要。这实际上是确定推动整个区域发展的空间增长极点,使经济资源、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能够集中起来,发挥更大的集合性作用。

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可以弥补当前传统区域经济分析方法在空间分析能力方面的不足,使其实现经济布局的分析、缓冲区分析等。

2.5 区域经济差异特征分析功能 不同的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基础、资源、政策、人口、教育状况、资金、资本等各方面的差异,造成各个地区区域经济之间的发展水平、发展阶段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区域规划的作用是优化空间结构,解决区域不平衡发展的问题;调整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关系;促进落后地区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综合开发优势资源,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系统的区域经济差异特征分析功能可以实现对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状况和发展阶段进行分析,用图形方式表现出来,并且实现对区域经济的分区。例如,可以设定不同的区域经济评价指标,利用系统生成类型区或系统区,行政区或经济区,核心区、区和过渡区,优化提高区、重点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等,按照不同区域构建区域发展格局。

2.6 制图功能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要制定供选方案,绘制规划图,编写规划报告及相关说明。这里首先需要专题研究,其次是综合研究。本系统的制图功能可以实现区域经济图形的生成、区域经济专题地图生成、区域经济专题统计图表和综合规划图的制作。这样就将区域经济分析的结果以图形、统计图表或者专题图等形象直观的方式展现在有需求的各类用户面前,更加形象地展示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并且预测其发展趋势。

3 系统的数据分析

按照系统应用上的需求以及所存储数据的性质,本系统所涉及的数据在逻辑上分成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两部分。空间数据(也称图形数据),是指和地理空间相关的各种数据,以矢量数据或栅格数据的形式在二维空间上描述区域地形、地貌、各级行政区域界定,以及与经济开发建设相关的基础设施和能源设施等要素的地理分布,可以将其抽象为点、线、面三种类型,并用不同图层来表示。而属性数据,是与各空间地理区域单元相关的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特征数据,以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共同说明要素的名称和性质。区域经济统计数据数量繁多,如土地资源背景、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聚集规模等,表现形式是字符串及统计数字,它是本系统主要用来进行处理和分析的数据。

地理空间数据(即图形数据)在图形上包含有不同种类的大量信息。通常利用“层”来组织并且管理数据,地图上的所有要素都可以被抽象为:点、线、面几个要素类,然后把不同专题的图层分别归类到点、线、面几个要素类中(表1)。系统属性数据包含历年的经济统计数据,经济数据量大并且种类多,用数据表会满足我们的功能需求,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在进行表结构设计的扩展。如地区生产总值信息表(表2)等。

结合研究需要,在建库时对数据进行分层处理,根据数据的性质分类,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归并为一个数据层,这样GIS对单幅或多幅图层进行分析和指标量算,以原始图层为输入,而查询和分析结果则是以经过空间操作后生成的新图层表示,有利于GIS空间分析功能的发挥。

4 系统的总体结构

基于GIS的区域规划设计的基本思路为:调查研究建立数据库数据的分析预测规划方案的输出,基本结构如图1。

5 系统提供的服务

通过基于GIS的区域规划设计系统,可以为区域规划的制定者提供如下便利的信息管理服务:

首先,制定区域规划所需要了解的区域经济的数据纷繁复杂,而本系统数据库中各种数据信息经过一系列的筛选、归纳、分类、整理,形成标准的数据文档,利用数字化手段结合区域电子地图,转化为所需的空间数据,针对不同类型的管理内容,按层进行地图编辑。用户在查询数据时,通过对数据类型的设定,可以得到规范化、标准化和数字化的数据。

其次,系统内设针对区域规划的分析方法和预测模型工具,根据用户的需求,可对区域信息进行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科学分析与处理,为区域规划提供详尽的数据分析以及多种预测方案,并可对规划方案进行评估与选优。

最后,系统利用GIS强大的可视化分析、空间分析及制图输出功能,可以方便快捷地得到所需的专题图、专题统计数据表以及综合的规划图。数据以地图的形式数据输出出来,更加直观,为最终规划方案的制定提供有效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陈斐,郭朝辉等.基于GIS的区域经济分析与决策初步研究[J].人文地理,2002,17(6):77-80.

[2]史嵘,肖龙阶.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经济研究中的应用[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3):54-56.

[3]黄芳芳.基于GIS的区域经济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以江西省为例[D].江西理工大学,2011.

[4]孙久文.区域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5]邱友良,叶舜赞等.珠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研究综合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热带地理,1998,18(4):361-366.

篇10

一、二十年来,我国规划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得以重视,在自身行业的发展中已日益形成了庞大的独特体系。而且,随着发展的需求,规划系统不断地补充与完善,业已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体系。

据现阶段规划体系来看,即有宏观,又有微观,两者之间又存在中观的系统。既有综合性,又有专业性;这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规划在不同地域、不同行业内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综观规划层次体系,(见表1)可以看出,还有一定地域范围内规划没有纳入进去。或者说是没有明确地纳入进去,这便是实践中可以看到的突出性矛盾问题较多的城乡结合部地域(地带)。广义上看,我国8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聚落,2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镇)聚落。而城市(城镇)与乡村的交融地带便客观上产生了一种特定涵义上的“城乡结合部”,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

实现国家的城市化(或城镇化)的快速增长必须重视城乡结合地带的有序控制和科学规划,变无序的混乱、自发状态为有序的合理组织状态。

笔者在近十余年规划实践中,参加了区域、市域、县域、镇域、乡域等规划以及各类课题的研究,深感城乡结合部是最具有活力、但矛盾又比较突出,亟需作为一项专题性、独立性的规划类型给以确定。本文试就城乡结合部规划的一些重要的原则性问题进行探索,希同仁位给以斧正。

二、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内涵与外延

内涵与外延是刻画概念的两个方面。内涵是本质,外延是范围。城乡一体化是针对城乡结合部,即城乡交融或城乡连接的地带。这是一个带有较为模糊性的地域范围,它是冲破行政界限而因城与乡内在的联系形成的模糊地域(地带)。因而它的外延也必然是不确定的,确定的是内部关联度较强的分野。因此,城乡结合部,既不同于城市总体规划的郊区规划范畴,因为郊区规划是被动式的辅规划;也不同于乡村规划,因为乡村规划面对的对象是乡村内部地域。按照区域规划的某些理论,也很难明确地解决城乡结合部的具体问题。如人口布局,劳动力布局,流动人口管理,产业布局,交通设施,仓储设施等方面。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因各种流动的不断加强,承担这些流动的载体建设客观上要求科学预测与规划。

我们将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概念拟定为:对城乡结合部具有一定内在关联的城乡交融地域上各种物质与精神要素进行系统安排称之为城乡一体化规划。

这是基于以下的认识所给出的:

(一)、城乡结合部是一种客观存在。

(二)、城乡结合部是一种可以用空间来刻画的地域范围。

(三)城乡结合部是打破行政界限,并因城市与乡村的本质性内在联系而形成的。因此,地域范围是一种模糊性的。

(四)城乡结合部不是城市部分与乡村部分的简单叠加,而是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空间范围。

(五)城乡结合部既可以是一定地域,又可以是一个地带,也可以是其它形态,这要看反映城乡结合的关联度依据是如何界定的。

(六)城乡结合部既然是一种空间范围,相应也便有了各种物质载体,也有一些诸如文化等领域的精神载体。因此,同样需要用系统学的原理与方法作为理论指导。

(七)城乡一体化归根结底是一种较为独特的规划形式。它与其它各类规划应该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应纳入规划法律体系之中。

三、过去处理城乡结合部问题的途径与弊端的总结

反思过去种种规划类型,可以得出一些基本的认识。

(一)认识之一

一般而言,区域规划是对一定地区范围内进行科技、经济、资源、社会、基础设施协调发展的总体规划。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未对城乡结合部地区(或地带)进行专题研究。如果将城乡一体化规划纳入进去就会对区域规划的内容起到补充完善的作用。

(二)认识之二

对各级城镇体系规划而言,如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以及镇(乡)域村镇体系规划,是依照行政区划的体制而划定地域范围,也未针对城乡结合部地区(地带)作以明确性的展开研究。

(三)认识之三

既然过去的规划序列层次缺乏这一现实及长远来看都非常重要的规划类型。那么给予城乡一体化规划明确的地位便是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的时候了。

(四)认识之四

如果不将城乡一体化规划成为独立的研究课题,则不利于规划的完整与系统性的建立。造成实践中的规划空白点产生及矛盾的解决滞后等问题会更加突出。

上述四点认识在笔者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中感受最深。

九十年代初期我们在黑龙江省讷河市、甘南县、延寿县、五常市等地参编市县域城镇体系和总体规划过程中,即感受到城乡结合部的一些矛盾无法用城镇体系规划或总体规划中的郊区规划来解决。

一般而言,传统及现实规划中城镇体系规划是针对市县域内各种聚落群体的空间组织部署。但实际应用上仅侧重在对市县域集政治、经济、文化等中心为一体的市区(或县城)的性质、规模及发展方向的宏观论证与规划。而对近郊卫星镇并未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再如总体规划中的郊区规划,只是以服务于市区(或县域)为主要任务的,而没有以“融合”、“一体”的角度刻画城乡结合部的深刻内涵与外延。对于绝大多数的城乡结合部,都存在着诸如:人口流动与管理,产业布局确定,发展方向定位性的预测,基础设施的需求量等诸多的问题,而且与传统行政意义上的区域规划,其更具有活跃、动态、变动等因素。在规划的宏观安排上及战略的选择上具有极大的变化特点。为此,如不进行总体上的科学合理部署,一方面可能产生滞后的结果,另一方面可能产生阻碍城区的进一步发展或影响市区(县城)的发展。同时,对农村地域的推动也将不利。

可以预见,城乡结合部的区域类型在国家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必以其强大的活力而为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挥重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及时的并有效地给以足够的重视,并及早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四、城乡一体化规划在规划序列中地位的认识

城乡一体化规划由于其规划的对象与一般的规划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因此,它作为一门独立的专项规划是明确的。但共性的存在又使其必须在规划序列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首先,它的规划对象是一种区域(地域)。这就决定了它属于一种区域规划的类型。但又由于规划对象的范围确定性差,而模糊性强的特点。在界定规划对象(即一定范围内的区域)时,首先要做的工作便是界定规划对象的范围,这需要引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做前导性工作。因此,它就不同于行政意义上的省域、市域、县域、镇域、乡域等区域规划,也不等同于因自然因素所制定的某些江河流域专题规划。因此,也决定了该项规划的先决条件是划定城乡结合部的范围,因此,与传统规划程序有别。

其次,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各种物质与精神因素与广义上的区域规划总体上一致,但由于该区域的要素流动性较强,是一个各项要素均活跃的区域,因此,它应该在理论指导和方法论指导方面有自身的需求。这可以进一步地探索与研究。

再次,基于上述两方面的认识,可以设想,城乡一体化规划应该说是一种区域规划的变种。因此,它便应属于区域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五、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理论基础

任何一门学科的确立都必须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做后盾,才能不断地发展与应用。本文仅就城乡一体化规划前述的内容根据长期实践的认识加以理论框架的建构,以期对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正确发展能有所遵循与指导。

(一)根基性理论:由于城乡一体化概念的确立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理论走向二十一世纪时提出的,相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又再次赋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内涵。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便是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根基性理论。

(二)基础性理论:由于城乡一体化规划是区域规划的一个变种,因此,区域规划理论的某些原理与方法便是它所应遵循的。

(三)方法学理论:由于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对象是一个有特色的开放的地域系统,因此,系统学理论必须引入,运用系统工程理论的原理和方法对城乡结合部区域的总体部署,是唯一解决地域上存在各种问题的一把钥匙。

(四)技术学理论:因为城乡一体化的概念是冲破现行的行政体制界限的。所以,在进行各种要素的配置上须综观城市与乡村两大地域的特征,一定意义上,肩负双重的协调性的任务。它应该着重发展意义上的规划、在布局规划上更应注重与城市规划、城镇规划、乡村规划步调一致。

(五)相关性理论:由于城乡结合部的位置处在城乡交叉地带,是同一种地带或向城市,或向农村过渡的两个方向性的战略研究。因此,诸如,边缘学理论,交叉学理论、门槛理论,社会学理论,经济学理论,技术学理论都应该成为指导规划实践的理论。

六、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内容和方法的初步探讨

(一)规划内容:规划范围的界定、规划的依据、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的期限、规划所采用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简介、城乡结合部的现状调查及研究、城乡结合的宏观区域环境分析、城乡结合部的总体发展战略、城乡一体化规划(经济发展规划、社会发展规划、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基础设施综合规划、居民点体系规划(等级规模结构规划、职能分工结构规划、空间地域结构规划)、措施的操作建议、可行性的分析与研究)。

城乡结合部的宏观区位分析图、城乡结合部的规划范围界定图、城乡结合部区域现状评价图、城乡结合部发展方向方案图、城乡一体化规划总图、城乡一体化规划专项规划图、(经济(产业)发展与布局图、人口和劳动力发展与布局图、环境评价及控制图、资源可持续利用意向图、居民点(聚落)体系规划图、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布局图)。

(二)规划方法:在系统分析总原则下采取: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定位分析、定时分析。

并严格做到以下七个方面的结合:

(纵向与横向、定性与定量、定位与模糊、近期与远期、宏观与微观、现实与理想、总体与阶段)。

参考文献

1、《经济地理》1997年第17卷第4期

2、《城市规划》1998年第1期

3、《城市规划》1997年第4期

4、《城市规划管理概况》刘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