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康复范文

时间:2023-04-03 13:20: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脑瘫康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脑瘫康复

篇1

【关键词】 小儿脑瘫;康复护理;护理措施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指以在妊娠到新生儿期之间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脑的非进行性病变为基础,形成永久的、但可以变化的运动和姿势异常。在我国其发生率为1.8‰~4‰,2007年8月至2009年3月本院对35例患儿采用康复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5例,男22例,女13例;年龄3~6个月3例,7~12个月8例,1~2岁10例,2~3岁12例,3~6岁1例;单纯痉挛型10例,不随意运动型8例,肌张力低下型7例,混合型8例,共济失调型3例;轻度2例,中重度33例。

1.2 围生期高危因素 出生时窒息11例,颅内出血5例,早产8例,黄疸持续不退2例,新生儿感染1例,双胞胎1例,羊膜早破1例,产钳或胎吸助产1例,妊高症2例,新生儿惊厥3例,其中部分患儿伴有2种以上的高危因素。

1.3 临床表现 运动发育落后35例,主动运动减少18例,肌张力增高30例,肌张力低下8例,膝腱反射亢进25例,巴氏征阳性27例,紧张性迷路反射阳性10例,非对称性颈反射5个月后阳性10例,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6个月后呈阳性15例,6个月后尖足支持24例,流涎14例,震颤1例,表情怪异1例,Vojta反射异常30例。

1.4 疗效标准 痊愈:瘫痪肢体功能基本恢复,与同龄儿的智力运动、言语等无差异;显效:瘫痪肢体功能部分恢复,智力明显提高,生活能力大幅度提高;有效:瘫痪肢体功能部分恢复,智力有一定提高,生活能力有所改善;无效:症状与体征无

改善。

2 康复护理

2.1 心理指导 多数家长会有悲观情绪和恐惧心理,应及时正确地疏导家长,多给他们一些关爱,帮助他们认识疾病,增加治疗信心,并向家长介绍脑瘫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知识,提高其康复意识,使之主动配合治疗。

2.2 头部训练

2.2.1 痉挛型 将两手放在患儿头间的两侧,把颈部尽力向上拉,并用前臂将患儿的肩膀往下压,以增加压力,然后用手抓住患儿的前臂将其手抬高并向外转,拉坐起来,即可使其头部抬高且保持正位。

2.2.2 徐动型 患儿的肩关节往往外转,双手或一只手挛缩扭曲,应将其手臂拉直往内转而稍往下压,尽力使其手放松以慢慢将患儿拉坐起来,使头部保持抬高而向前。

2.2.3 肌张力低下型 患儿肌张力低下,应用双手抓住患儿的肩膀,用大拇指顶在胸前,将肩膀往前给患儿较大的稳定性,协助将头抬起。

2.3 四肢训练

2.3.1 将患儿的手臂抬高,伸直向外转,拳头张开,若患儿的拳头紧握,可以利用手臂伸直外转的方法使手腕和手指都自然伸直;将患儿的手掌平放,腕部向上屈,使手活动,即腕、肘、手一起伸直的方式。

2.3.2 如果下肢呈僵直并夹紧状态时,要控制膝关节让患儿的双腿外转,两腿夹紧时可将髋关节弯起来,并旋转活动髋关节即可达到放松、患儿两腿一屈一伸的运动,活动时先将下肢往外转,足背屈,然后将脚趾拉直。

2.3 日常生活训练 脑瘫儿进食最好选用边圆平浅的、匙柄长而粗的较易握拿的汤匙。帮助患儿控制肩部,协助患儿的前臂外旋,大拇指根部往外转,将食物送入口中;患儿头颈常转向一侧,可将患儿的头转向另一侧并加以固定;对于后仰睡眠者可用布套将双肘套住,保持双肩向前,可促进两腿并拢,减少过分的踢动;俯卧睡姿的患儿,不要用枕头,将患儿的脸转向一侧,若患儿的脸总是固定在一侧,要摆成反相方向。

2.4 发音训练 教会患儿下颌控制法与呼吸控制法,学会用嘴和鼻子呼吸,训练患儿听力、视力、感觉、味觉等感官器官。如发现听力障碍者,应及早安装上助听器;有视力障碍者,应及时纠正。训练患儿模仿能力,训练师的声音要大,语调要有高低,应带有表情和动作,要让患儿感兴趣。

2.5 家庭指导 要求家长在家中完成布置的家庭训练任务,每天坚持2~3 h训练时间,针对患儿各个阶段布置不同的家庭训练任务,以达到最好疗效。

3 结果

35例患儿基本治愈5例,显效13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疗效与年龄、病情轻重度及脑瘫分型有关。中度以下或伴有智力低下,并在2岁以内显效率较高,年龄>2岁的重度脑瘫患儿伴有中度以上智力低下、迟缓型脑瘫、混合型者疗效较差。

4 小结

临床护士一定要将解释、疏导、鼓励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从而提高患儿的治愈率。脑瘫患儿康复要做到早普查、早诊断、早治疗,年龄越小,效果越好,且病情越轻,并存症状越少,效果越好。

参 考 文 献

[1] 郭新志.儿童脑性瘫痪综合诊治与康复.科学出版社,2007:9.

[2] 周雪娟.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

篇2

【关键词】小儿脑瘫 康复 护理

小儿脑瘫是由于胚胎发育期脑组织受到损伤,或分娩时及生后1个月以内的某种因素损害了未成熟的脑组织,导致运动障碍的一种器质性疾病,常伴有智力低下、癫痫发作、语言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等。目前国际上强调超早期疗育,重症患儿从新生儿开始治疗,包括功能训练、药物治疗、针灸、按摩等综合措施。但脑瘫患儿常因运动障碍、智力低下、语言障碍而不能配合治疗,因此康复护理的重要性日益明显[1-2]。2007年3月~2011年3月对本科85例脑瘫患儿实行康复护理,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脑瘫患儿85例,其中痉挛性四肢瘫39例,手足徐动型脑瘫17例,痉挛性双下肢瘫18例,弛缓性瘫7例(以后转为痉挛性),运动过度型4例。85例中语言障碍者66例,精神发育迟滞者18例,有1例时有癫痫(EP)小发作者;年龄最大者12岁,最小者10个月,其中,男54例,女31例。

1.2 方法

1.2.1 一般护理

病室应光线充足、温暖、安静,进行保护性隔离,室内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病房整洁,患儿病床应加防护设备,防止堕床,认真检查家长及探视人员有无感染性疾病,减少探视人员,各治疗室应每天按时空气消毒。

1.2.2 心理护理

脑瘫患儿由于肢体残疾及语言障碍,与外界交流困难,家长及患儿常有心理障碍,尤其是家长心情更加焦急,急于取得好的治疗效果,但患儿由于智力障碍,往往表现为敌视治疗,不能很好地与医护人员配合,甚至与之表现为敌视态度,尤其是痉挛性脑瘫患儿,常因抵触情绪使肌力高张的肢体更加僵硬而无法进行治疗。因此护理人员应先做好心理沟通,经常深入病房,向家长做健康宣教,同家长交流,了解患儿家长的思想状况,劝慰家长消除急躁情绪,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患儿配合治疗,以温和的语言、热情的态度诱导患儿接受治疗,遵照示范-等待-鼓励-示范的原则,使患儿有足够的反应时间,消除紧张,以便达到配合治疗的目的。

1.2.3 摄食训练护理

摄食功能是发育功能的前提,脑瘫患儿由于处于摄食功能发育期,常因残存的哺乳反射及其他异常反射和运动障碍而影响了摄食功能的学习,继而造成了语言学习障碍,因此,要对患儿进行摄食训练。摄食训练前首先对摄食功能进行评估,观察吃饭时头颅、躯干、骨盆的控制,肩胛带的稳定性及咀嚼功能,观察患儿入口的姿势、、过程、时间以帮助其自主摄食。如动作失调型脑瘫,因身体不能保持平衡而无法自主进食,对此类患儿可以使用带双耳的口杯进汤,以保持身体的平衡,也可以让患儿坐在特制的餐桌连椅上,一手扶餐桌把手,一手握汤勺,将碗固定在桌子上,这样身体能保持部分平衡,再鼓励患儿自主摄食。护理人员不参与喂食,而以语言鼓励患儿自主摄食,以培养其自理能力[3]。 转贴于

1.2.4 语言训练护理

脑瘫患儿尤其是痉挛性及平衡障碍型,因脑发育障碍,常使舌、咽、喉部肌肉发育也障碍,而出现构音障碍,加上颈部的不随意运动及紧张性颈反射的存在,抑制有节律的呼吸运动,可出现膈肌运动与呼吸运动的不协调,而发生心率和呼吸运动的异常,从而加重语言障碍,对这些患儿,语言训练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护理:

1.2.4.1 呼吸调节幼小儿童进行强制性腹式呼吸发,方法为:使小儿仰卧位,用腹带固定空胸廓下部,抑制胸式呼吸,同时让小儿学习腹式呼吸。先用手掌轻轻挡患儿口鼻,并将双下肢自腹部屈曲处轻轻按压,让小儿腹部放松,尽量呼出肺部残余气体,然后放开手,并将双下肢伸直,同时让小儿挺胸,尽量吸入新鲜空气,如此反复进行十几次。

1.2.4.2 发音调节随正常人的发音次序,以最好教的音为顺序,从单音音节到说话逐渐提高,原则为先发元音,如[a]、[u],然后发辅音,由双唇音开始加[b]、[p]、[m],能发这些音后,再学习发较难的音。对发音异常者,可咀嚼口香糖,使腭关节运动,也可利用压舌板或手指对患儿做被动训练,口唇开合及舌运动等综合运动才能发出音来。对小儿可从单音开始,护理人员做口型示范,让患儿对着镜子边发音,边纠正,然后练习说话、唱歌等,达到尽量使发音准确的目的。

1.2.4.3 协调运动的调节 小儿置于右侧,医护人员在患儿后头部调节颌关节;拇指贴在颌关节,食指放在上腭和下唇之间,中指放在颌下,平按住使之不动,也可从正面做颌的调节,拇指放在颌与下唇之间,食指置于颌关节,中指牢固地顶住颌下部位[4-5]。

1.2.4.4 口腔知觉的调节 脑瘫患儿除了运动之外,大多存在知觉的发育落后或过于敏感而使发音困难。因此护理人员可以使用各种各样形状的较硬的食物对舌和口腔进行刺激,以改善患儿口腔内的知觉。

2 结果

通过对脑瘫患儿进行正确的康复护理提高了患儿康复治疗的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了住院病程,提高了患儿的生活质量,为家庭和社会减轻了负担。

3 体会

康复护理是基础护理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对脑瘫患儿进行正确的康复护理,可提高患儿治疗的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病程,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尽可能使患儿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家庭和社会减轻负担,因此值得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杨亚丽,马堃.实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医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

[2]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0.

[3]李胜利.语言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篇3

【关键词】重症脑瘫;患儿;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288-02

重症脑瘫可称为重症残疾儿童或重症身心障碍儿。主要是指由于中枢神经系统严重损害所致,表现为身体的、精神的运动障碍和智能障碍,而且皆为重度[1]。临床特点:患儿在生后数周乃至数月出现明显的肌肉痉挛与强直,并发症多,最常见的是癫痫,另外常合并有小头畸形和智力低下、视觉障碍、弱视、听力欠缺或听力障碍等,早期出现角弓反张,下肢可见内收肌痉挛和过度的伸展。俯卧位上不能抬起头部,脊柱与髋关节不能伸展,不能独坐,摄食、呼吸困难、挛缩与变形迅速进展。我们针对其病情特点选择相应的护理方法,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现将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均取材于2008年1月~2011年12月我科诊治的重症脑瘫患儿,男孩20例,女孩10例;按年龄分组:6~12个月为18例,>12个月组9例。

1.2 方法 我科对30例重症脑瘫患儿进行推拿按摩、运动疗法、作业疗法、中药薰蒸、水疗、引导式教育、针灸、位点加穴位药物注射疗法等综合治疗的同时,配合康复护理,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护理目的:采取一些适当的措施去帮助重症脑瘫患儿获得最大程度的功能改善,降低过高的肌肉张力,恢复肌力平衡,不断加强运动学习和技能获得,努力减弱痉挛状态,对伴有严重智能障碍、癫痫等并发损害的患儿,以促进主动运动锻炼为主,改善步态,提高生活质量。

2 护理措施

2.1 日常护理措施 (1)抱姿 抱重症脑瘫患儿时,由于患儿不能以手臂搂住抱者的肩部,抱者抱患儿时必须使其有安全感,要一边和患儿交流,一边慢慢抱起。对头部控制差的患儿要从头部以手臂围绕两肩,以防止其头部落向后方。对重症角弓反张患儿侧卧位抱起,使其头部、肩部、髋关节及膝关节呈屈曲姿势。(2)卧位 根据重症脑瘫患儿的实际情况来调整卧位。仰卧位能使全身的伸展倾向增强,姿势稳定,但持续时间长也会发生新问题,易成非对称姿势,注意不要因此妨碍头部、躯干、四肢的抗重力发育,要防止压疮的发生。俯卧位容易压迫颜面、胸廓,活动时有困难。俯卧位时可在胸部垫一个小枕帮助肘支撑,肘支撑是为腹爬作准备。此种姿势可促进头部抬举、脊柱伸展、上肢的支撑和手眼协调。侧卧位为不稳定的姿势,此种姿势可促进手眼协调和上肢保持对称,可使头部轻度屈曲,躯干几乎伸直,下侧下肢伸展,上侧下肢屈曲位姿势,可用枕头、毛巾垫使之稳定。(3)坐位 重症患儿取坐位比较困难,可以利用坐姿矫正椅取坐位,坐时使臀部充分向后方,头部、躯干对称的伸展坐下。(4)立位 重症患儿立位更加困难,可利用立位电动保持轮椅、助行器、踝足矫形器站立。对重症患儿不论采取何种姿势,都要尽量保持对称姿势,要促进头部、上肢、下肢的抗重力伸展,促进手眼协调动作和使用上肢。

2.2 摄食护理 摄食动作是保证人生命的基础动作,并对发声、说话有重要影响。进食时在矫正异常姿势的同时,要对张口、吸吮、咀嚼、咽下等运动进行协助。重症患儿常有吞咽、咀嚼障碍、运动异常和上消化道肌肉紧张而致的误咽和胃内容物反流。对口唇功能不全的患儿尽可能取坐位或立位,使用小勺喂食。协助者站在患儿右侧或是后方用拇指和食指夹住口唇,教他自动地闭合口唇,也可从正前方来托下颌,以拇指推按口唇。重症痉挛型四肢瘫的患儿,全身性屈肌痉挛强烈,以颈部屈肌群、舌骨上肌群、喉肌群尤甚。在减轻全身屈肌痉挛治疗的同时,可采用下颌、舌、咽的处置方法,以促进颈部屈伸,舌咽部的蠕动运动。低张力患儿常有舌尖运动受限,食物运送困难,应采用颚舌的训练方法,使食物停滞在口腔内,挤出食物量减少,缩短进餐时间。此外因异常的紧张,热量的消耗和大量的汗液流失,以及口腔内触觉过敏、过度的躯干伸展侧弯而致上消化道通过障碍。空气咽下、横膈疝等病因造成的呕吐、便秘应及时处理。要注意营养和水分摄入,选择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多食瘦肉、肝、蛋、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根据患儿口腔功能的发展,由流食、半流食至固体食物逐渐改变质地,做到合理喂养,定时定量,防止营养不良及消化不良。指导家长摄食时应注意:对吞咽困难的患儿,喂养时要耐心,给易于咽下的食物。每一勺食物不宜过多,以免产生呕吐。用勺喂养时,应从正前方中线的位置给食物,如患儿有猛然吐舌,可以用勺压舌,训练合唇,取勺上的食物。用杯饮水时将杯边放在患儿下唇上,不要放在牙间,以防咬杯。若勺子被咬住,不要用力拉出,应等患儿自行放松。对流涎的患儿,避免用力擦嘴,以免减低唇部敏感度。可用毛巾轻拍咽部,增强吞口水的意识。餐具、奶具要定期煮沸消毒。

2.3 排泄护理 大多数重症患儿不能自行排便,尿布一般3~4h更换1次,选择舒适、合体、吸水性强、特别要应用不渗漏的尿布。应用尿布时一定要注意其大小,以保证髋关节的正常位置为度。如尿布体积过大,会加重异常姿势。对年长患儿可选用便盆或训练如厕动作,如脱裤子、稳坐在便器上等。同时注意保持外卫生。大小便后及时清理,清洗会,防止湿疹。

2.4 保持清洁和更衣护理 经常作全身皮肤清洁擦拭,剪指甲、洗头、勤洗手足和定期入浴,有利于保持健康和精神稳定。使患儿认识自己身体各部位、体验着衣物的感觉,理解穿脱动作。衣服要宽大易脱,质地要耐穿。对上侧能活动的患儿,训练在侧卧位自己穿脱。对重症脑瘫患儿衣物的穿、脱,要特别注意不要加重异常姿势与运动模式,动作要轻柔,防止骨折的发生。

2.5 功能锻炼 教会家长简单的家庭康复训练方法,加强被动运动活动的训练。(1)翻身训练 练习向不同方向的翻身,让患儿处于俯卧位或俯卧于球上,训练头部的控制能力。(2)爬行训练 让患儿先保持四点支撑,然后三点支撑,再左手、右腿、右手、左替训练。(3)步行转移训练 从扶物助行到独立行走,上下楼梯训练。还可配合推拿按摩、针刺及理疗。对伴有语言障碍的患儿,应按正常小儿语言发育的规律进行训练,平时要给患儿丰富的语言刺激,鼓励患儿发音,矫正发音异常,并持之以恒地进行语言训练,以增强患儿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2.6 卫生宣教 加强基础护理,保持病房的安静清洁,定时开窗通风,定期进行空气、地面消毒,晨间护理彻底细心,定时巡视病房,尤其夜间应加强巡视,防止小儿坠床、烫伤、自伤、他伤等其他意外事故的发生。注意对患儿的保暖,衣服应柔软舒适。营养丰富合理,提倡母乳喂养,尤其是早产儿及小于胎龄儿,母乳不足,采用合理的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幼儿应补充各种辅食,包括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

2.7 心理护理 在整个康复护理过程中,对家长的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每位脑瘫患儿的家庭都存在着巨大的精神与经济压力,重症脑瘫患儿的难治性让父母看不到患儿的希望,高额的经济负担使整个家庭都陷入困难,而社会的压力更加重了家长的悲观情绪。这些方方面面的压力,使家长逐渐失去了耐心,想放弃治疗,甚至会出现遗弃患儿的冲动。为缓解家长的精神压力,我们根据其知识层次及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做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详细讲解脑瘫的发病机制,并通过解剖、生理学知识增加家属对脑瘫医学知识的了解,并通过示范使其尽量掌握各期锻炼的特点,使其充分认识到功能锻炼的重要性,讲明康复治疗的渐进性及疗效,并结合实例,让家属看到康复的希望,通过及时的心理疏导,使其主动配合康复治疗。

3 结果

按疗效评价标准[2]:治愈8例,异常姿势消失,肌张力接近正常,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正常,头颅CT好转或无变化;有效20例,异常姿势好转,肌张力好转,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好转,头颅CT无变化;无效2例,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

4 讨论

脑瘫严重影响小儿身心发育,是儿童常见的致残性疾患之一,正确系统的康复训练至关重要。所以训练的护士要求具有扎实的解剖、生理学知识,掌握脑瘫发病机制,充分认识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掌握各期锻炼的特点,循序渐进并能进行熟练操作及示范,康复治疗是一个制定相应的康复目标并定期完成,使整个康复训练贯穿于患儿的日常生活中。研究表明,婴儿早期(0~6个月)是大脑发育最迅速和代偿能力最强的时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修剪性”,年龄越小,效果越好,尤其是6个月以内早期诊断的患儿,异常姿势还未固定化未出现脑的继发性变性,早期给予综合治疗和康复护理,可以促进操作的大脑在不断成熟和分化的过程中,功能得到有效代偿,使患儿向正常化发展。家庭的康复可减少医疗费用,又缓解了患儿及家长对医院环境的紧张感,所以在实施康复护理时,使家长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并持之以恒,循序渐进,使患儿得到长期的康复训练。护理过程中要坚持贯穿心理护理,要不断疏导、鼓励,从而提高治愈率。

脑瘫患儿的康复要做到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3],疗效会更佳,患儿的年龄最小,脑细胞受伤的时间越短,只是功能上的改变,也就是说,脑细胞还有代偿功能,还能维持正常的活动,随着时间的延长,由功能上的改变转化为器质上的改变,不经科学的治疗,脑细胞逐渐失去代偿,肢体变形逐渐出现,异常姿势相对固定,给治疗上带来很大的难度,完全正常化的可能性较小,尤其是重度脑损伤,疗效更差。再者康复的效果与家长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呈正相关,家长的接受能力越强,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多,康复的效果就越好。

参考文献:

[1] 李晓捷,陈秀洁,姜志梅.实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61.

篇4

[关键词] 小儿脑瘫;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7(a)-128-02

小儿脑瘫是由于胚胎发育期脑组织受到损伤,或分娩时及生后1个月以内的某种因素损害了未成熟的脑组织,导致运动障碍的一种器质性疾病,常伴有智力低下、癫痫发作、语言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等。目前国际上强调超早期疗育,重症患儿从新生儿开始治疗,包括功能训练、药物治疗、针灸、按摩等综合措施。但脑瘫患儿常因运动障碍、智力低下、语言障碍而不能配合治疗,因此康复护理的重要性日益明显[1-2]。2008年1月~2010年1月对本科65例脑瘫患儿实行康复护理,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脑瘫患儿65例,其中痉挛性四肢瘫27例,手足徐动型脑瘫14例,痉挛性双下肢瘫16例,弛缓性瘫4例(以后转为痉挛性),运动过度型4例。65例中语言障碍者50例,精神发育迟滞者15例,无一例癫痫(EP)发作者;年龄最大者12岁,最小者1个月,其中,男41例,女24例。

1.2 方法

1.2.1 心理护理

脑瘫患儿由于肢体残疾及语言障碍,与外界交流困难,家长及患儿常有心理障碍,尤其是家长心情更加焦急,急于取得好的治疗效果,但患儿由于智力障碍,往往表现为敌视治疗,不能很好地与医护人员配合,甚至与之表现为敌视态度,尤其是痉挛性脑瘫患儿,常因抵触情绪使肌力高张的肢体更加僵硬而无法进行治疗。因此护理人员应先做好心理沟通,首先劝慰家长消除急躁情绪,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患儿配合治疗,以温和的语言、热情的态度诱导患儿接受治疗,遵照示范-等待-鼓励-示范的原则,使患儿有足够的反应时间,消除紧张,以便达到配合治疗的目的。

1.2.2 摄食训练护理

摄食功能是发育功能的前提,脑瘫患儿由于处于摄食功能发育期,常因残存的哺乳反射及其他异常反射和运动障碍而影响了摄食功能的学习,继而造成了语言学习障碍,因此,要对患儿进行摄食训练。摄食训练前首先对摄食功能进行评估,观察吃饭时头颅、躯干、骨盆的控制,肩胛带的稳定性及咀嚼功能,观察患儿入口的姿势、、过程、时间以帮助其自主摄食。如动作失调型脑瘫,因身体不能保持平衡而无法自主进食,对此类患儿可以使用带双耳的口杯进汤,以保持身体的平衡,也可以让患儿坐在特制的餐桌连椅上,一手扶餐桌把手,一手握汤勺,将碗固定在桌子上,这样身体能保持部分平衡,再鼓励患儿自主摄食。护理人员不参与喂食,而以语言鼓励患儿自主摄食,以培养其自理能力[3]。

1.2.3 语言训练护理

脑瘫患儿尤其是痉挛性及平衡障碍型,因脑发育障碍,常使舌、咽、喉部肌肉发育也障碍,而出现构音障碍,加上颈部的不随意运动及紧张性颈反射的存在,抑制有节律的呼吸运动,可出现膈肌运动与呼吸运动的不协调,而发生心率和呼吸运动的异常,从而加重语言障碍,对这些患儿,语言训练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护理:

1.2.3.1 呼吸调节幼小儿童进行强制性腹式呼吸发,方法为:使小儿仰卧位,用腹带固定空胸廓下部,抑制胸式呼吸,同时让小儿学习腹式呼吸。先用手掌轻轻挡患儿口鼻,并将双下肢自腹部屈曲处轻轻按压,让小儿腹部放松,尽量呼出肺部残余气体,然后放开手,并将双下肢伸直,同时让小儿挺胸,尽量吸入新鲜空气,如此反复进行十几次。

1.2.3.2 发音调节随正常人的发音次序,以最好教的音为顺序,从单音音节到说话逐渐提高,原则为先发元音,如[a]、[u],然后发辅音,由双唇音开始加[b]、[p] 、[m],能发这些音后,再学习发较难的音。对发音异常者,可咀嚼口香糖,使腭关节运动,也可利用压舌板或手指对患儿做被动训练,口唇开合及舌运动等综合运动才能发出音来。对小儿可从单音开始,护理人员做口型示范,让患儿对着镜子边发音,边纠正,然后练习说话、唱歌等,达到尽量使发音准确的目的。

1.2.3.3 协调运动的调节 小儿置于右侧,医护人员在患儿后头部调节颌关节;拇指贴在颌关节,食指放在上腭和下唇之间,中指放在颌下,平按住使之不动,也可从正面做颌的调节,拇指放在颌与下唇之间,食指置于颌关节,中指牢固地顶住颌下部位[4-5]。

1.2.3.4 口腔知觉的调节 脑瘫患儿除了运动之外,大多存在知觉的发育落后或过于敏感而使发音困难。因此护理人员可以使用各种各样形状的较硬的食物对舌和口腔进行刺激,以改善患儿口腔内的知觉。

1.2.4对高危新生儿护理

出生后窒息及患有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新生儿,是发生脑瘫的高危因素,为防止和减少脑瘫发生率,除对患儿正常治疗外,常规给予头部亚低温疗法,减慢脑组织代谢,使神经轴突谷氨酸释放减少,抑制脑皮质区神经之内一氧化氮合酶(NOS)的活性,提高血糖水平,起到保护神经的作用,使细胞凋亡减慢,临床观察可减少脑损伤的进一步发生。

2 结果

通过对脑瘫患儿进行正确的康复护理提高了患儿治疗的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了住院病程,提高了患儿的生活质量,为家庭和社会减轻了负担。

3 体会

康复护理是基础护理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对脑瘫患儿进行正确的康复护理,可提高患儿治疗的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病程,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尽可能使患儿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家庭和社会减轻负担,因此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亚丽,马.实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医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

[2]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0.

[3]李胜利.语言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4]徐莉,李晶,杨玉新.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95-96.

篇5

关键词: 康复护理干预 脑瘫患儿 运动功能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278-01

伴随最近几年围生医学相关技术的迅速发展和重症监护相关技术的不断提升,窒息儿与早产儿存活率,危重病儿成功抢救效率都呈递出累年上涨趋势,同一时间脑瘫患儿数量不断增加。提升脑瘫患儿生活能力及日常运动功能,逐渐变成国内外医学工作者争相研究的话题[1]。对于脑瘫患儿的治疗,光靠康复师是远远不够,本院目前在做的就是把康复融入到生活护理,由康复师评估,制订计划,培训照料者康复技能,由照料者与康复师共同完成康复训练,将康复贯穿于整个护理中,不仅提高康复普及率,而且保持了康复的连续牲,自本院结合康复护理干预模式以后,已取得显著效果,现把有关情况做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收治脑瘫患儿180例,并将这部分人员随机划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90例病患。脑瘫患儿里男92例,女88例,年龄一个月至九岁,平均年龄(2.3±1.4)岁。两组病患无论性别,年龄与患病情况等方面都不具备差异性,存在可比性,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90例病患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90例病患结合康复护理干预的方法,主要举措是把康复融入到生活护理,即由康复师评估,制订康复计划,对照料者进行康复技能培训指导,由照料者与康复师共同完成康复训练,将康复融入到日常生活护理中。实验组具体护理措施为:首先,心理康复。脑瘫患儿基于肢体运动的障碍有可能出现心理障碍,对待该类患儿,要语气柔和,态度和蔼,多与患儿及照料者沟通交流,在短期内消除康复师与患儿间陌生感。护理过程当中动作要轻柔并富有爱心,摒除患儿对于康复师及训练环境的恐惧感,改善其心理状况,提升患儿对护理操作与康复治疗的配合程度,提升患儿配合治疗积极性,康复人员和护理人员对病患采取心理疏导方法,尽量减少他们的心理负担[2]。同一时间,对照料的护理员积极讲解脑瘫康复有关知识,提升其治疗自信心和对于脑瘫与脑瘫康复有关知识认知,教会护理员相关康复训练的技术,旨在将康复融入日常生活护理,提升患病儿童康复治疗的效果。其次,身体训练。照料者在康复师的指导下,对患儿基本坐,站,行走这些动作做康复训练,纠正异常姿势。再次,对电生理方法对病患肌肉,触觉与四肢这些感觉器官进行刺激。对患儿做生活自理能力相关训练。再对病患患侧予以按摩。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调研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处理,利用X2卡方检验,检验结果用P表示,P

2 结果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FMA评分在护理前为(38.4±2.5)分,FMA评分在护理后为(49.8±2.7)分;ADL评分在护理前为(3.5±1.0)分,ADL评分在护理后为(7.1±1.6)分。实验组采用康复护理干预方法,FMA评分在护理前为(41.3±3.4)分,FMA评分在护理后为(68.2±3.6)分;ADL评分在护理前为(4.0±1.2)分,ADL评分在护理后为(9.8±1.9)分。两组脑瘫患儿护理前的FMA评分和ADL评分,其差异性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脑瘫患儿FMA评分和ADL评分都明显上升,并且实验组脑瘫患儿FMA评分和ADL评分比对照组明显要高,其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瘫疾病对于儿童的身心健康都有着严重威胁,最近几年重症监护相关技术连年提升,危重病儿成功抢救效率都呈递出累年上涨趋势,同一时间致使脑瘫患儿数量不断增加。现如今脑瘫患儿多数不可完全治愈,有研究资料表明,早期施以系统化针对性康复护理干预,能够让脑瘫患儿生活自理的能力及肢体运动的功能有效提升,提升患儿的生活自信心,同一时间能够大幅降低家庭和社会负担[3]。国内已经有研究表明,零到一岁是大脑发育最快,新陈代谢最旺盛时期,这时大脑代偿能力也最的,未成熟脑的可塑性比较强,在该阶段对于脑瘫患儿采取早期干预,能够促使临近的细胞代偿局部受损的细胞,促使脑功能有受损的新生儿通过护理干预能够实现最大自身潜能,有效降低其患病程度,提升患儿基本生活和运动的能力,进一步取得比较满足康复效果。本院在给脑瘫患儿开展护理干预的时候,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实行早期干预康复护理。本次研究的结果表明,两组脑瘫患儿护理以后FMA评分和ADL评分都明显上升,并且实验组患儿护理以后FMA评分和ADL评分比对照组明显要高。

综上所述,对脑瘫患儿做康复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病儿童生活自理的能力及肢体运动的功能恢复情况,应得到大力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段勤.综合护理干预在脑瘫患儿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S3:145-146.

篇6

【关键词】引导式教育;脑瘫患儿;应用

脑瘫并非一种简单的疾病,它是一系列病症综合之后所导致的结果。医学界专家普遍认为,脑瘫疾病是因为婴儿在胎儿时期或者幼儿时期大脑没有进行发育,或者是在发育的过程中遭受到损害而造成一种姿势运动障碍。脑瘫患儿在患病之后,其病症有不可逆性,这为脑瘫患儿的家属带来了极大的伤痛。但是随着当前世界范围内康复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些康复方法可以让脑瘫患儿的行动障碍得到极大程度的降低。甚至可以掌握一些最基本的自理能力。这对于脑瘫患儿构建健全的人生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而在这些脑瘫患儿康复方法当中,引导式教育法便是我国使用最为广泛,收到效果最佳的一种康复方法。

一、关于引导式教育的相关概念

(一)引导式教育的含义

引导式教育时一种将康复治疗和日常行为教育进行融合的一种脑瘫患儿康复方式。它是凭借教育者所精心设置的活动,让脑瘫患儿在语言能力、行为能力、治理、设计交际能力和性格等多方面均得到锻炼和培养。并帮助脑瘫患儿克服自己身体能力的障碍和由此发生的其他方面的问题。简单地说,引导式教育就是鼓励脑瘫患儿开展主动学习,并主动参加教育者所精心策划的活动。

(二)引导式教育应涵盖的元素

1.引导员

引导员是针对脑瘫患儿所开展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并且自身还需要拥有作业治疗、理疗、语言能力治疗、教师、护理等多方面的职责。在部分没有充足条件对引导员开展专业性训练的福利机构,也可以凭借机构当中相关康复人员共同努力,一并对脑瘫患儿开展引导式康复治疗,并共同参与脑瘫患儿的学习目标的制定工作。

2.小组

小组的建立帮助脑瘫患儿和引导员提供了可以进行交流沟通的平台,并且能够帮助脑瘫患儿与引导员进行良好的沟通。帮助孩子们能够更好的回归并适应社会。并且,在同一小组进行学习的孩子彼此之间可以进行学习的竞争,对于养成孩子们的竞争意识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3.学习程序

针对脑瘫患儿开展引导式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今后走向社会之后,有最基本的自理生活能力,因此在孩子接受引导式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习相关的生活和学习技能。而脑瘫患儿在学习能力方面,肯定与正常人存在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开展引导式教育的过程当中,引导员应该为脑瘫患儿制定相关的学习程序,让孩子从每一个微笑的步骤做起。

二、引导式教育的具体开展

(一)制定脑瘫患儿康复计划

脑瘫患儿的病情可能存在有差异,因此针对脑瘫患儿开展引导式教育之前,福利院当中的康复医师应针对脑瘫患儿的病情状况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评估工作。引导员需要根据康复医师的评估结果,来针对脑瘫患儿制定引导式教育康复计划、为患儿进行长期训练目标的制定,并且在与孩子接触一段时间之后,引导员因根据孩子的生活习惯,将训练目标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并严格按照训练目标对孩子进行康复训练。

(二)使用引导式教育培养脑瘫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对脑瘫患儿所开展的引导式教育,应首先从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的锻炼开始。不同个体的脑瘫患儿,其肢体行动能力的障碍状况可能存在不同,因此应为患儿配置不一样的康复器材设置。

例如,针对行走能力较弱的脑瘫患儿,可以为其配置“T架”。这种T架可以帮助无法行走的脑瘫患儿锻炼其行走能力。并且患儿在接受训练的过程中,T架还可以针对患儿起到保护的作用;而针对无法进行独坐的脑瘫患儿,则可以使用木条床对其进行辅助。

(三)通过游戏的方式锻炼患儿的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

伴随着引导式教育的由浅入深,在进行教育的后期,因针对脑瘫患儿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等高级能力进行锻炼。

例如,在引导员所涉及的《劳动最光荣》这一课时的教学当中,引导员需要指导脑瘫患儿如何进行劳动。并根据脑瘫患儿的病情特点,让第一组的患儿捡取盘子当中的弹珠,让第二组的患儿将小盆子当中打满水,让第三组的孩子在泡沫当中还插上塑料花。并让每一组孩子描述自己在做什么样的劳动。通过这一教学活动的安排,孩子们的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都得到了应有的锻炼,并且引导员在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表扬之后,脑瘫患儿的自信心也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三、结束语

实验表明,使用引导式教育对脑瘫患儿基本行动能力、语言能力、认知能力的回复均有较大程度的帮助。但是该种教育方式对引导员自身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此,作为引导员,除了需要有认真仔细的工作态度之外,还需要有一颗宽容大度的心,这样才能让引导式教育发挥出最为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吕复莉,王良红,谢晓凤,Lesley Cannings,,唐久来.引导式教育与整体护理相结合的护理模式在脑瘫患儿康复中的应用[J].安徽医学,2010,04:391-393.

[2]王莉芸.促使脑瘫儿童康复的引导式教育[J].现代特殊教育,2006,06:39-41.

篇7

[关键词] 肌电及压力反馈治疗;脑性瘫痪;儿童

[中图分类号] R720.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3(c)-0164-03

Application of electromyography biofeedback therapy o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DENG Xiao-qing TENG Xin GU Li-mei WANG Shu-fen LIAO Liang-hua PAN Jie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Huizhou Municipal Central Hospital in Guangdong Province,Huizhou 5160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he sixth series of electromyography and pressure feedback on motor 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spastic hemiplegia. Methods 20 children with spastic hemiplegia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n=10) and treatment group(n=10).Both groups received traditional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The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the sixth series of electromyography and pressure feedback in addition.They were assessed with gross motor functional measure(GMFM-88) in D and E item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The differences of the scores of GMFM-88 in both D and E items were all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1),and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The sixth series of electromyography and pressure feedback can improve the motor capacity in children with spastic hemiplegia.

[Key words] Electromyography and pressure feedback treatment;Cerebral palsy;Children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是生物反馈疗法中的一种,是指将人们正常状态下意识不到的肌电等功能变化转变为可以意识到的视听信号,并让患者根据这些信号通过指导和自我训练学会控制自身不随意功能的方法,用于肌力弱或控制能力障碍肌肉的康复,通过训练可提高肌肉的紧张度和活动性,也可以增强肌肉间的协调性[1-9]。小儿脑瘫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能提高脑瘫患儿肌肉的收缩功能、抑制痉挛型肌肉的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2-4]。本研究对2013年1~10月本院康复医学科采用6系列中肌电及压力反馈治疗仪治疗痉挛型偏瘫的脑瘫患儿的效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本院康复医学科治疗的脑瘫患儿20例,所有患儿均为痉挛型偏瘫患儿,且符合2006年8月第二届全国儿童康复会议暨第九届全国小儿脑性瘫康复学术会议确定的诊断标准。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3~6岁。将所有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侧下肢肌张力增高,但无关节固定挛缩;②年龄3~6岁,无认知障碍,能理解治疗师的简单指令并能遵照执行。

排除标准:①既往或近6个月内使用过A型肉毒素注射治疗或手术治疗缓解痉挛;②患有影响步行能力及步行姿势的其他神经肌肉和骨关节疾病及患有严重的全身性疾病等。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接受传统康复技术治疗,包括神经发育促进技术、Rood技术、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训练等,40 min/次,1次/d,5~6次/周,连续训练3个月。

治疗组除接受以上治疗外,加用6系列中肌电及压力反馈治疗仪(荷兰Enraf-Nonius公司生产,型号为Endomed 682)进行治疗。治疗时在安静的治疗室内进行,采用酒精棉球局部皮肤脱脂,电极放置股四头肌、胫骨前肌、绳肌肌腹最丰满处,记录电极与参考电极的中心距离为20 mm,与肌肉纤维的长轴方向平行,用胶布固定电极,并用弹力绷带将电极线紧密固定在皮肤上。治疗师先做示范动作,然后指导患儿被动屈髋、伸膝、屈踝,同时提示患儿关注显示屏上肌电信息曲线的变化,以尽可能达到或超过最高肌电信息幅度,连续10个主动收缩为一组,休息1 min,反复进行[1,4-7]。20 min/次,1次/d,5次/周,连续训练3个月。

1.4 疗效评价标准

所有患儿于治疗前后均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中站立项(D项)和走、跑、跳项(E项)对患儿进行评定,每次重复评估3次,取平均值。GMFM-88中每项分值分为0、1、2、3分;其中D项分为13小项,总分值范围为0~39分;E项分为24小项,总分值范围为0~72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篇8

【关键词】 不同年龄;脑瘫患儿;语言康复

DOI:10.14163/ki.11-5547/r.2015.03.178

脑瘫为小儿时期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障碍综合征, 多合并行为异常、精神障碍、视听觉、语言障碍、智力缺陷等。其中语言障碍为脑瘫患儿的常见并发疾病, 会影响患儿正常的生活学习能力[1]。为研究不同年龄脑瘫患儿的语言康复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中, 分别给予不同年龄的脑瘫患儿实施治疗, 总结治疗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6月~2014年7月收治的118例脑瘫患儿, 所选取的脑瘫患儿经专科检查诊断分型, 排除合理听力障碍者。男70例, 女48例, 年龄0~6岁, 平均年龄(2.0±0.2)岁, <1岁57例, 1~3岁32例, 3~6岁29例。所选取的患儿均根据标准构音障碍检查表以及语言发育迟缓检查表分型, 语言发育迟缓70例, 语言发育迟缓合并构音障碍30例, 运动型构音障碍18例。

1. 2 方法 将语言训练时间设定为上午, 因该段时间患儿的注意力比较集中, 约训练0.5 h/次, 1~2次/d, 训练地点设定为家庭, 具体方法为:①注意力集中训练, 指导患儿进行串珠子、搭积木以及画画等训练, 并根据患儿的具体训练情况而将锻炼时间不断延长;②口腔知觉训练:采用不同形状、软硬、味道不同等对患儿的口腔以及舌进行刺激, 可有效改善患儿的口腔知觉。③构音器官运动训练, 调节患儿的不同, 让患儿的器官处于灵活自如的状态, 指导患儿进行唇舌的灵活训练, 嘴唇进行前突、张开、闭合、回缩训练。④增进沟通交流训练, 在患儿游戏过程中通过与患儿进行目光交流, 在游戏过程中可通过争夺患儿注意物, 锻炼患儿张口说话;⑤理解能力锻炼, 将一些常见的物品画在图片卡上让患儿识别, 让患儿对基础事物形成一个基本的概念。⑥表达能力训练, 指导患儿先进行简单的双唇发音练习, 并逐步过渡到较难的发音, 单词甚至是完整的句子。

1. 3 效果评价标准[2] 评价三个年龄阶段患儿语言康复治疗效果, 显著改善:构音障碍患儿可清晰发音, 语言发育迟缓者的理解能力以及表达能力与治疗前后1个阶段相比, 均有明显提高;改善:构音障碍患儿构音器官运动情况改善良好, 语言发育迟缓者的理解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有明显改善;无效:患儿的语言以及构音情况均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显著改善+改善)/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显示, <1岁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8.2%, 1~3岁总有效率为87.5%, 3~6岁治疗总有效率为58.6%, 其中<1岁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优于1~3岁、3~6岁, 1~3岁总有效率优于3~6岁, 三个年龄段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具体见表1。

3 讨论

小儿脑性瘫痪, 也可称为脑瘫, 是出生后30 d内脑发育不成熟阶段, 因进行性脑损伤而导致表现为各运动功能障碍的综合征。该病变主要发生于脑部, 会累及四肢, 多合并行为异常、癫痫、智力缺陷、精神障碍以及语言障碍等症状[2, 3]。如何最大程度预防脑瘫发生, 减少残疾, 是当前临床治疗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语言障碍为一种脑瘫患儿常见并发疾病, 主要是因大脑严重受损, 多数患儿的语言输入以及输出系统合并不同程度的障碍。据统计, 脑瘫患儿的大脑中枢神经一旦受到非进行性损伤, 极易出现全身运动功能障碍, 进而影响患者发音器官的运动功能, 导致患儿发音时出现声音异常、节律失常、构音异常等。语言障碍存在不仅会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 同时还会让患儿的心理受到较大的创伤, 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水平。因此, 采取有效的康复治疗措施, 对于治疗患儿的身心健康是相当重要的[4]。本次研究中, 给予收治的患儿根据年龄不同实施语言康复治疗, 包括引导患者进行口腔知觉训练, 构音器官运动锻炼, 促进交流锻炼, 理解以及表达能力锻炼, 结果显示, 年龄越小的患儿的治疗效果越显著, <1岁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1~3岁患儿、3~6岁患儿, 且1~3岁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3~6岁, 三个年龄段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主要是因患儿年龄较小时损伤容易恢复, 其运动模式以及异常姿势等不固定, 此时实施早期治疗有利于受损脑组织功能恢复, 减少细胞死亡率, 建立起轴突、神经细胞树突之间的联系促使其发挥作用, 有利于早日恢复兴奋神经传递, 起到较好的代偿作用[5]。且在临床治疗时, 一些患儿家长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只重视给予患儿实施肢体功能障碍锻炼, 并未重视对患儿进行语言功能锻炼, 导致最佳治疗时机延误, 不利于患儿身体健康的早日恢复[6]。因此, 脑瘫患儿一旦确诊后, 应早期实施有效治疗改善患儿的语言功能障碍, 可显著提高患儿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薛超, 孙家强, 侯晓燕, 等.青少年语前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语言理解能力康复效果评估.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4, 22(3):300-302.

[2] 周亮, 叶祥明, 李厥宝, 等.汉语失语症患者语言康复治疗前后N400变化的研究.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3, 19(12):1152-1154.

[3] 邹林霞, 宋雄, 蓝颖, 等.口肌训练对智力低下儿童语言康复的作用探讨.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1, 17(3):267-268.

[4] 姚宝珍, 凌伟, 夏利平, 等.脑性瘫痪患儿语言障碍的综合治疗.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6, 28(3):192-193.

[5] 常静玲, 高颖, 李胜利, 等.针刺配合语言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0, 16(1):58-59.

篇9

【关键词】 脑瘫;小儿;护理;延续性护理

脑瘫的康复治疗是一个漫长过程, 多数患儿由于功能障碍需要终身照顾和护理, 脑瘫患儿住院康复治疗及康复护理后病情好转出院, 在家庭里进行相应的康复治疗, 进一步提高患儿预后。延续性护理干预措施是将医院的护理干预措施延伸到患儿家庭中, 在患儿家庭中实施康复及护理干预, 在延续性护理干预中, 及时有效的解决患儿家属护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这是延续护理的重要内容。本文选择本院脑瘫患儿, 观察延续性护理干预此类患儿出院后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60例脑瘫患儿均为本院病例(符合脑瘫诊断标准), 同时排除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癫痫患儿、合并有精神疾病患儿、家属不同意参加或患儿不能有效配合医护操作完成实验的, 上述患儿为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病例。上述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本组患儿中男32例, 女28例, 年龄最小3岁, 最大5岁, 平均年龄3.4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干预, 嘱咐患儿家属出院后根据医嘱进行康复训练和护理干预, 对患儿及家属进行相应出院指导及出院后注意事项等。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护理干预基础上实施延续性护理干预, 患儿在住院期间, 对患儿及家属实施脑瘫康复的相关知识健康教育, 让患儿及其家属了解出院后康复治疗及护理干预对患儿功能改善起着重要作用, 让家属及患儿掌握相关的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及技巧。出院后, 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定期电话随访, 在患儿出院后的第1周开始, 而后每隔2周对患儿电话随访1次, 详细了解患儿的康复及护理情况, 并对患儿及家属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对患儿家庭康复措施和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指导、家庭访视, 出院后对患儿进行定期的家庭访视, 具体了解患儿的康复及护理干预措施和相应效果, 对患儿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并做好记录, 根据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对康复锻炼和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指导并纠正错误或不当手法及护理措施。

1. 3 观察指标 患儿出院时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评分, 评分越高提示生活活动能力越强, 患儿的生活依赖程度越低。根据Barthel指数进行评分情况对患儿干预效果进行评定, 患儿生活基本能够自理, Barthel指数评分为60~100分之间, 患儿为轻度残疾;患儿生活需要家人帮助, Barthel指数评分为40~60分之间, 患儿为中度残疾;患儿生活出现明显依赖, Barthel指数评分为20~40分之间, 患儿为重度残疾;患儿生活完全依赖, Barthel指数评分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儿干预后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儿中轻度残疾15例、占50.0%;中度残疾8例、占26.7%;重度残疾5例、占16.7%;完全残疾例2例、占6.7%。对照组患儿中轻度残疾6例、占20.0%;中度残疾9例、占30.0%;重度残疾6例、占20.0%;完全残疾9例、占30.0%。观察组患儿中轻度残疾和中度残疾所占比例之和大于对照组的中轻度残疾和中度残疾所占比例之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瘫患儿出院后康复及护理干预对改善患儿运动功能等有着重要作用, 最大程度的改善患儿生活活动能力是脑瘫患儿康复和护理干预的重点, 研究表明, 护理干预对脑瘫患儿康复效果起着促进作用[1, 2]。但常规的脑瘫护理模式不能满足脑瘫患儿出院后家庭康复中的护理需要, 而社区护理和家庭护理等对患儿康复起着重要作用。延续性护理充分考虑到患儿需要, 是以患儿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的体现, 通过电话随访、家庭访视等方式, 对患儿进行出院后的护理干预指导, 提高患儿康复效果[3, 4]。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儿中轻度残疾和中度残疾所占比例之和大于对照组的中轻度残疾和中度残疾所占比例之和, 说明延续性护理干预能提高脑瘫患儿出院后的康复治疗效果, 改善功能障碍, 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郭韶华.综合性护理对策在小儿脑瘫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 2(24): 136.

[2] 刘晓艳, 张海燕, 邱岸花. 出院后延续护理对脑瘫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 中外医学研究, 2014, 6(3):121-122.

[3] 林梅, 潘红飞, 李强, 等. 脑瘫高危新生儿父母脑瘫知识掌握情况及需求的调查. 右江医学, 2014, 42(1):13-16.

篇10

【关键词】

石蜡疗法;脑瘫;痉挛型脑瘫;康复训练;内收肌

Effects of combination of wax therapy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spastic Cecebral palsy with lower limbs adductor tension

QUAN Lijuan, CHEN Jiangui, FENG Zhen,et al.Department of Rehabilittatio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06,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effects of combination of wax therapy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spastic cerebral palsy with lower limbs adductor tension.Methods 40 cases of children wi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n= 20) and control group(n= 20).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wax therapy,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on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The effect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3 months aftert treatment. Results The two group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3 months after treatment,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 0.001). Conclusion Wax therapy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have better effects on lower limbs adductor tension in spastic cerebral palsy than simpl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Key words】

Wax therapy; Cerebral palsy; Spastic cerebral pals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Lower limbs adductor

作者单位:330006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科(全莉娟 冯珍 应德霞 曾丽萍);潍坊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陈建贵)

脑性瘫痪是儿童中枢神经系统障碍的常见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达到1.8‰~4‰[1],简称脑瘫,是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常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交流障碍、行为异常及其他异常[2]。痉挛型(spastic type)为脑性瘫痪患儿中占比例最多的一型,约为60%~70%[3]。痉挛主要表现在髋关节的内收肌群、股四头肌、绳肌、小腿三头肌、前臂屈肌等。髋关节内收肌张力增高导致患儿出现双侧下肢内收、交叉,妨碍患儿的翻身、爬行、坐位、站立、行走,严重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因此最大限度地缓解患儿双下肢内收肌张力,改善交叉步态,对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回归家庭、社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科采用石蜡疗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双下肢内收肌张力增高,获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1月至2011年8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科与山东潍坊市妇幼保健院康复科痉挛性脑瘫患儿40例, 均有下肢尖足,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大腿内收,行走时足尖着地,呈剪刀步态。诊断均符合2006年湖南长沙第二届全国儿童康复学术会议的脑瘫的诊断标准[4],并符合欧洲脑瘫监测组织推荐的脑瘫树枝状分型法中痉挛型标准。排除标准:同时接受降低肌张力药物治疗、接受过手术治疗或肉毒毒素注射者。随机分为两组:①观察组(n=20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5例;年龄10~36个月,平均16.25个月。②对照组(n=20例):其中男16例,女4例;年龄11~38个月,平均15.41个月。治疗前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运动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内收肌张力改良Ashworth痉挛评级和内收肌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和表2。

1.2 方法

1.2.1 康复训练

1.2.1.1 患儿仰卧于三角垫,训练师用自己的窝控制患儿一侧膝关节,使其一侧下肢外展、外旋固定。然后,用一只手扶持患儿的另一侧大腿或膝部,另一只手扶持患儿的足底部,使踝关节呈背屈位。依次屈曲患儿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进而外展外旋下肢,然后伸展下肢同时保持踝关节背屈,维持一定时间回到起始位,使这侧下肢被动地进行外展、外旋活动。反复进行两侧交替的操作可缓解下肢的痉挛,达到牵拉内收肌的目的,角度从小到大,循序渐进。

1.2.1.2 关键点控制,患儿坐小椅子或圆滚,屈曲髋、膝关节,可降低内收肌张力。患儿跨坐于橡胶马上,弹跳骑橡胶马进行适量运动,会产生持续性牵拉内收肌的作用。

1.2.1.3 患儿仰卧位或侧卧位,治疗师手中拿一玩具置于患儿体侧,言语指令患儿侧踢玩具,达到患儿主动牵拉内收肌的作用;能行走的患儿,扶墙横走,在运动中牵拉内收肌。

1.2.1.4 患儿沿圆滚横轴俯卧于其上,训练师的操作关键点移至双足,令患儿双手在头前方拍手,训练师通过控制双足来抑制患儿自发运动而产生的肌肉痉挛的再度增强或代偿模式,逐渐使双下肢呈外展外旋,足背曲位并保持一定时间。以此增强患儿上半身活动性,促进抗重力伸展,促进双下肢外展外旋,抑制内收肌张力。每次40 min,1次/d,每周6次,3个月为一疗程。

1.2.2 石蜡疗法 使用恒温蜡疗仪,首先将固体石蜡置于蜡疗仪中,采用间接加热法使蜡融化,温度70~80℃。将以融化的石蜡倒入陶瓷盆中,厚约2~4 cm,待蜡温在45~50℃左右,石蜡凝结后,取出置于塑料布上,将蜡直接敷于患儿双侧内收肌部位,包裹保温。每次30 min,1次/d,每周6次,3个月为一疗程。

两组均接受康复训练,由专业的脑瘫康复治疗师针对患儿具体障碍问题设计相应康复训练方案。观察组于康复训练之前进行蜡疗。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未出现特殊不适反应。

1.3 评定

1.3.1 肌张力评定 肌张力检查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评级[5]。0级:肌张力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整个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内均无阻力;Ⅰ级:肌张力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到终末端时有轻微的阻力;Ⅰ+级:肌张力轻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前1/2ROM中有轻微的阻力;Ⅱ级:肌张力轻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大部分ROM中均有阻力,但仍可以活动;Ⅲ级:肌张力中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整个ROM中均有阻力,活动比较困难;Ⅳ级:肌张力高度增加,患侧肢体僵硬,阻力很大,被动活动十分困难。

1.3.2 股角(内收肌角)评定 小儿仰卧位,检查者握住小儿膝部使下肢伸直并缓缓拉向两侧,尽可能达到最大角度,观察两大腿之间的角度。

1.3.3 评定标准 大腿内收肌肌张力评定是以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表进行评估:0分为肌张力0级;1分为肌张力Ⅰ级或Ⅰ+级;2分为肌张力Ⅱ级;3分为肌张力Ⅲ级;4分为肌张力Ⅳ级。

显效:治疗后大腿内收肌肌张力下降≥1分或恢复正常,内收肌角角度增加30°以上或达到正常范围;有效:治疗后大腿内收肌肌张力下降≥1分,内收肌角度增加20°~30°;无效:治疗后肌张力无改变,内收肌角度增加不足20°[5]。

每位患者于治疗前进行一次评定,治疗3个月后再进行一次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肌张力改善情况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的肌肉痉挛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观察组肌张力明显下降(P

2.2 内收肌角改善情况 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的内收肌角无差异,3个月后两组内收肌角均显著改善(P

2.3 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有效率80%,观察组有效率95%。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

3 讨论

脑性瘫痪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非进行性病变引起的,脑的损伤可能是局限性的,也可能是广范围的,脑损伤的结果引起运动障碍和某种程度的感觉障碍。目前认为脑性瘫痪是小儿时期运动障碍的主要疾病。痉挛型脑瘫病变部位为锥体系损害,引起所支配的肌肉张力增高,肌力减低,引起运动障碍。此型患儿多数是因早产、未熟儿、低出生体重以及新生儿窒息等原因而致,近年来,随着低体重初生儿存活率的上升,痉挛型脑瘫患儿逐渐增多。其肌张力异常干扰正常运动模式的产生,Bobath夫妇认为,正常的肌张力对于正常的运动模式的产生是必须的,并引用Sherringtonx(1913)的观点来支持[6]。

痉挛型患儿存在的下肢问题,主要表现为尖足,足内、外翻,膝关节屈曲或过伸,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大腿内收,行走时足尖着地,呈交叉剪刀步态,下肢分离运动受限等。越早发现患儿的异常,及时治疗,效果越好。国内对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手术、神经阻滞技术等研究较多,而有关于理疗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远没有手术治疗方面的多[7]。

脑瘫的治疗是全方位、多学科紧密联系的,但在临床治疗中往往只关注于康复的手法治疗,忽视了一些辅助治疗,例如温热治疗(蜡疗、中药熏药等)、电刺激等。

石蜡的热容量和蓄热能大,导热性小,其中不含水分和其他液体,不呈对流现象,治疗时与皮肤紧密接触,却不绝对接触,中间留有一空气层,故能使皮肤耐受较高温度((60~70℃)[8],石蜡的良好持久的温热效应,使患肢血液循环改善,缓解肌肉张力。此外,空气和汗液不能通过石蜡向四周扩散热量,故石蜡保温性能强。石蜡具有可塑性和粘滞性,在冷却凝固过程中体积缩小,对治疗部位产生机械压迫,有助于热向深层组织传递,增加胶原纤维组织的可延伸性,有利于对挛缩组织进行功能锻炼、恢复。所以,早期使用蜡疗结合康复训练可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减轻患儿家庭的精神和经济压力。

参 考 文 献

[1] 李晓捷.实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技术.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

[2] 陈秀洁.儿童运动障碍和精神障碍的诊断与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06.

[3] 陈秀洁.儿童运动障碍和精神障碍的诊断与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09.

[4] 陈秀洁,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标准.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5):309310.

[5] 黄任秀,张婧.针刺治疗脑性瘫痪患儿大腿内收肌痉挛障碍的临床观察.针灸临床杂志,2007,25(10):26.

[6] 邓庆先,李晓捷,李晓红,等.石蜡疗法配合作业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拇指内收的效果观察.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4):359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