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服务能力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4-02-01 18:09: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服务能力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疗服务能力调研报告

篇1

医养结合调研报告范文(一)

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我国今后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民革中央一直思考的问题。

今年全国两会上,民革中央提交的37篇提案中,《关于大力发展康养产业的提案》引起广泛关注。民革中央认为,健康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养老问题则是当前我国最重要的社会热点之一。健康与养老产业(以下简称康养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头连接民生福祉,一头连接经济社会发展,可以被打造成为我国又一个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这份提案源自民革中央去年的调研。去年4月和6月,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齐续春率民革中央调研组分别赴四川攀枝花和河北秦皇岛,就健康与养老产业发展问题展开调研。

调研组发现,由于我国康养产业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政策体系还不完善,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目前各地尚未形成集养老、医疗、休闲等多位一体的综合性健康与养老服务体系,致使相关产业无法得到突破性发展。调研结束后,民革中央在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

20xx年12月,由民革中央与四川省政协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康养产业发展论坛在四川攀枝花召开。论坛达成了《首届中国康养产业发展论坛攀枝花共识》,并推动240亿元的21个攀枝花康养产业项目成功签约,总计签约意向高达400多亿元,为康养产业发展注入一剂强针。

找准切入点,就能推动经济发展。针对当前康养产业发展面临的难题,民革中央提出,将康养产业定位为国家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康养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涉及医疗、社保、体育、文化、旅游、家政、信息等多方面,可以成为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健康与养老产业对扩内需、促就业、惠民生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健康老龄化巨大刚性需求的长久之计。民革中央参政议政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目前,国务院已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康养产业顶层设计基本完成。为此,民革中央建议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体系,研究出台产业子领域专项政策,督促政策落实、落地。以科学规划为先导,指导地方结合实际进行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以设立国家健康产业投资基金为引导,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以生态环境为依托,以中医药服务为特色,鼓励自然环境优渥地区先行先试;以医疗资源为保障、以规范标准为基础,推进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融合,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新路子、新标准。

康养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如何寻找到合适的突破口?在民革中央看来,医养结合就是最大的突破口。建议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和扶持医养结合的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健全健康保险体系,发展护理保险,鼓励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加强合作。将养老机构所设医疗部门提供的医疗服务纳入医保范围,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采取远程医疗、委托管理、健康管理咨询等多种形式,提高对失能失智老年人的服务能力,提供多样化医疗、慢性病管理和健康管理服务,有力推动建立医养结合体系。

人才是康养事业发展十分重要的条件。民革中央在调研中发现,当前康养产业亟需的专业人才极为匮乏,直接制约了康养产业的发展壮大。为此,民革中央建议国家重视康养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康养职业教育体系,提高康养职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康养事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力资源保障。

此外,民革中央还建议设立国家康养产业发展实验区,赋予实验区一些先行先试的相关政策,形成以区内优势产品和服务为龙头的产业集群,为实现康养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探索路子、积累经验,推动我国现代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

医养结合调研报告范文(二)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养老观念的转变,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养老,除了日常生活照料外,更关注疾病治疗、身心健康和精神生活等问题。及时有效地获得医疗保健和养老服务是老年人安度晚年的重要保障。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xx〕35号)、《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xx〕40号)和《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xx〕39号)等文件精神,调查了解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以下简称医养结合)情况,积极探索推进养老服务新模式,20xx年7月21日-23日,以省卫生计生委党组成员、干部保健局局长兰青为组长的调研组深入无锡市社区、养老和医疗机构,走访考察了南山家园养老中心、江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朗高护理院、滨湖区太湖街道养老院、无锡市社会福利中心老年公寓、市康复医院和同仁康复医院,并召开医养结合工作座谈会针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无锡市开展医养结合基本情况

无锡市是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全国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和全国康复医疗服务分级医疗双向转诊试点重点联系城市。近年来,该市通过政府试点、机构探索、社会协作等方式推进医养结合,取得了较好成效。截至20xx年底,全市拥有养老机构150家,居家养老服务机构1092家,护理院11家,康复专科医疗机构7家,其中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28家,每千老人养老床位39张,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55%以上。具体做法是: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制度建设。无锡市将养老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领导,加大投入,超前谋划,统筹推进。近五年,仅市、区、街道三级财政资金投入就超过20亿元。20xx年,制定《无锡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提出到20xx年市区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65%,江阴、宜兴等农村地区不低于55%,2020年护理型养老机构要大幅度提高,在社区形成融老年活动、照料、护理、老年健康的十分钟服务圈。20xx年,市政府制定《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更加突出养老机构医疗护理服务功能的建设。20xx年,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医养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做好医养融合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主要任务、时间安排及工作要求。去年,市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无锡市养老机构条例》,以地方法规形式,将养医融合、医疗服务、医保定点等养老服务中涉医服务的具体事项作了规定,形成了医养结合发展的法律保障。

二是坚持试点先行,优化服务内容。医养结合是一项创新性工作,无锡市坚持试点先行,点面结合,不断优化,逐步完善。20xx年,在市级层面上,选择滨湖区朗高养老院开展内设老年护理院及医保定点试点工作。20xx年,开放了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门诊医保定点政策。20xx年,又对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住院医保定点政策作了具体规定,对符合要求的,不设门槛、数量,一律纳入住院医保定点范围。这些政策起到了很好的效应,促进了医养结合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该市不断优化医养结合服务内容,鼓励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明确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开设老年病科,提倡多学科团队合作模式,规范开展老年常见慢性病诊治,满足老年人医疗和康复需求,推动二级以上医院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等之间的转诊与合作,积极构建养老、医护、康复、临终关怀服务相互衔接的服务模式。

三是落实激励措施,加强政策引导。无锡市在推进医养结合工作中,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不断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将符合住院定点的机构,优先纳入门诊定点医保范围。民政部门对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接收护理型老人等实施专项补贴和运作补贴。其中对养老机构内部设置医疗机构的,给予10万元一次性补贴。对接收全护理、半护理老人,按实住老人床位数,分别给予每月180元、120元运行补贴。对收住进市失能老人托养中心的低保、低收入家庭的失能老人,分别给予老人家庭每月每人1425元、1200元补贴。卫生计生部门鼓励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支持各类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机构合作,畅通设置审批绿色通道,推进医养融合信息化建设。其他相关部门积极支持医养结合工作,完善相应的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引导社会各方参与健康养老,更好地促进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发展。

二、医养结合发展模式及存在问题

医养结合服务是以基本养老服务为基础,着重提高疾病诊治护理、健康检查、大病康复、临终关怀等医疗服务质量的一种服务方式。从医疗与养老服务关系看,医养结合将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本质是养老服务的充实和提高。目前全省各地医养结合类型和路径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种模式:

一是医养整合模式,即由单一机构提供医养结合服务,包括具备医疗功能的养老机构和具备养老功能的医疗机构。一种是养老机构自办医疗机构,另一种由医疗机构依托自身医疗资源建设护理院。该种模式打破医养封闭分割,老年患者在疾病加重期或治疗期进入住院状态、在康复期和病情稳定期转为养老院休养状态,形成一体化服务。无锡朗高护理院将服务区域分为病理区、护理区和养老区3个功能区,为入住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康复理疗等服务。

二是医养联盟模式,即由一个或多个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互利共赢。以无锡市社会福利中心、南山家园养老中心、滨湖区太湖街道养老院等为代表,这个三个养老机构都和医疗机构紧邻,他们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整合养老和医疗两方面资源,建立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签约合作关系,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入住老人提供预约挂号、会诊等专业技术指导,并开辟转诊绿色通道,护理院提供病后的护理和康复服务,实行无缝对接。

三是医养协作模式,即医疗机构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开展合作,为居家社区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务,实现居家式生活照料服务与专业化的医护服务有机结合,筑起一所没有围墙的医养结合模式。我省各地还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居家养老服务相结合,为目标人群提供医疗和保健服务。

调研中我们也了解到,各地在推进医养结合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但在服务能力、医保结算、政策引导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亟待研究解决。一是在服务政策方面。康复养老不等同于医疗,入住者多是以慢性病和老年病为多,收费相对低廉,直接经济效益低,在政府投入补偿不到位的情况下,社会创办热情不高。而目前,多数养老机构所属的医务室医疗水平偏低,无法取得首诊资格,也无能力与医疗机构相对接。而诊疗水平高、信誉好的医疗机构,特别是大型医院本身医疗资源十分紧张,缺乏为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支持的动力。二是在医保政策方面。由于养老不属于诊疗项目,即治病的医保钱不能转为养老钱。因医保报销金额和住院时间的限制,造成康复期较长的老年患者不得不连续出院转院,或采取各种方式压床。无锡市具备医疗条件的28家养老机构中仅有8家实行了住院医保定点,即使老年人在养老机构中能够就医,也无法享受医保报销。三是在人才政策方面。老年人护理特别是对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护理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目前一线护理人员和专业养老服务管理人员十分短缺,难以为老人提供专业康复保健、健康咨询等服务。同时,养老护理员工作劳动强度大、福利待遇低,就业吸引力有限,专业化护理人员不愿从事养老护理。此外,我们调研中也发现,不同部门对医养结合工作在认识上还不完全统一,存在不同程度的部门本位主义。

三、推进医养结合的思考和政策建议

推进医养结合既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的重要任务,更是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必然要求。国家已经将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打造健康养老服务体系作为发展服务业,推进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改革的优先方向。省委省政府坚持养老服务和医疗卫生相结合,全面推进医养融合发展,着力解决老年人生活照料和医疗服务需求高度叠加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实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已初步建立;通过实施医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条件显著改善,社区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卫生服务功能得到加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基本医疗保险等已实现了制度全覆盖。基本养老、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险已具备互联互通、统筹推进的条件,这些都为今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医养结合工作还处于起步、爬坡阶段,推进医养结合,构建健康养老服务体系,为老人提供及时、便利、优质的医疗服务,还有许多基础性工作要做。

一是要明确医养结合的服务对象。这是难点,也是重点,涉及到医养结合的服务内容和路径的选择,也牵涉到医保政策的确定。 医养结合机构主要针对需要中长期专业医疗服务的老年人,即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与老年慢病和恶性疾病患者的重合部分,其服务特征是治疗时间长,医疗技术含量偏低,生活照料等劳务费用比重较大。服务的内容以生活护理服务、精神慰藉服务为基础,医疗诊治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为重点。而普通老年慢病中的生活自理老人,可以通过医院门诊解决医疗康复问题。处于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期的老人,由于治疗时间短、技术含量高、药品和检查费用比重大等原因,应采取医疗机构住院治疗方式解决。对于健康老人,以及失能、半失能老人中的未患病人群,由于无治疗项目,养老仍应以生活照料为主,辅之以健康管理、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建议率先开展老年人能力评估和服务需求评估工作,确定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需求类型。

二是要确定医养结合的发展路径。针对不同的养老服务形式选择不同类型的医疗服务,实现医疗机构和养老的有机对接。要坚持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强化政府统筹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发展设置规划,探索建立基本医疗保险支持政策,在科学界定服务对象和服务需求前提下,以整合和利用现有养老和医疗卫生资源为重点,以发挥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在健康管理、家庭病床、老年病治疗方面的作用为基础,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开展双向转诊、远程医疗、协议委托等多种合作,合理引导养老机构、养老居住社区建设医疗机构,以及部分一、二级医院和专科医院转型为老年人康复院、护理院。稳步推进养老机构建设医疗机构,提升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建议推进养老和医疗机构结合集团化发展道路,一方面鼓励大型和综合型医疗机构依托现有的医疗资源,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另一方面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提供专业化医疗服务,建立医疗型护理院。

三是要优化医养结合的政策措施。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医养融合的文件精神,统筹基本养老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保险以及商业保险等多方资源,破解制度藩篱。要将医养结合作为养老机构设立许可指导的重要内容,加强民政和卫生计生部门在规划和审批环节的合作,做好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建设的规划衔接。要理清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的责任界限,在规范医保资金监督管理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医保结算方式,将养老护理费用适度纳入医保范围,切实解决部分高龄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长期患有慢性病老人经济负担较重的实际问题,让更多的老年人能够看得起病、养得起老。建议积极推广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促进长期护理保险与医保政策的衔接。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风险分担作用,设计开发适应医养结合需要的商业护理保险,健全寿险、健康险、意外险等多种人身保险险种,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医养结合选择。各级政府应设立养老扶持专项资金支持建设,加大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医养结合养老机构。金融部门加大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人信贷支持,放宽贷款条件,提供优惠利率,给予税费优惠政策。此外,要优先保障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建设用地等。

篇2

2017医养结合调研报告一 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老龄人口总量急剧扩大,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口大幅增加,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叠加的趋势越来越显著。目前医疗和养老服务相对独立的体系不能满足老年人需要,迫切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与养老相结合的服务。加快医养结合,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增加就业。2017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医养结合的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为了解医养结合发展状况,今年6月,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在全省11个市对78家医养结合机构和入住老人进行访谈调查,了解当前浙江省医养结合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医养结合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必然选择

(一)老龄化加速,老年人口规模扩大。

1.老年人口快速增长,已接近老龄社会。老龄化是我国社会变化的重点特征之一,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老龄化速度远快于其他国家。按户籍人口统计,截至2017年末,浙江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984万人,占总人口的20.2%。“十二五”期间,净增老年人口195万人,年均增长率4.6%。全省11个设区市中,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嘉兴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已达24.3%,舟山市和湖州市的老年人口比重也达到了24.0%和23.2%,差不多四人中就有一位老人。浙江省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老年人口比例比全国的16.1%高4.1个百分点。到2017年末,浙江省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619.3万人,占总人口的11.2%,依据联合国标准,这一比例达到7% 即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超过14%成为老龄社会,我省正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已接近老龄社会。

2.医疗护理需求大的高龄人口总量迅速增加。随着年龄增长,人的健康状况逐渐衰退,生活自理能力减弱、疾病增多,对医疗、护理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75岁前属于年轻老人,以居家养老为主,健康需求侧重于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75岁以后,需要一定程度的护理,日常生活起居需要有人给予帮助;80岁以后,对医疗、康复、护理的依赖程度逐渐提高,生活起居需要专人照顾。当前,人口高龄化加速,“十二五”时期,全省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净增34.74万人,年均增长率5.19%,到2017年末达到155.83万人,人口高龄化明显快于老龄化速度。随着人口高龄化,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数量进一步增加。子女供养的传统养老模式淡化,空巢老年家庭比率保持高位,2017年末,全省纯老年家庭人口数为234.2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23.8%。

(二)老年人对医疗护理照顾一体化的需求增加。

1.老年人口收入水平提高,需要方便、优质、全面的医疗服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老年人口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保障条件持续改善。国家连续10年以接近10%的幅度调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根据住户调查资料,2017年,浙江离退休人员的人均离退休金(养老金)达到40707元。全省还建立了高龄老人生活津贴制度和养老服务补贴制度,2017年全省有136万老年人享受高龄补贴,对困难老年人的救助经费金额超15亿元。住户调查数据还显示,全省60岁及以上老人中,97.6%都参加了医疗保险。当老年人收入有了保障,医疗保障水平也不断提高,开始追求健康的高品质老年生活,医疗需求提升。据2017年浙江调查总队对723位65岁居家老人的医疗需求调查,有88.8%的老人要求定期体验,40.2%要求组织健康讲座,32.6%希望提供上门看病服务。老年人行动能力减弱,当生病时能得到便捷、快速、优质的医疗服务,是老年人的最大期盼。

2.家庭照护功能弱化,缺乏完善的护理条件。传统的三代同堂家庭结构逐渐瓦解,老俩口独自生活越来越普遍,空巢老人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23.8%。对独生子女家庭来说,也无精力、无时间承担起照顾多代多家老人的责任。老年病多发、易发和突发,患病老人的就医治疗、住院照顾子女难以承担,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生活护理,既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还要求有专业护理知识、完善的护理条件,靠家庭自身也无法解决。老龄化带来这些问题,已从家庭困难转化为社会性问题,需要通过社会化、专业化来解决。

3.医疗和养老机构自成系统,不能有效满足老人的医疗护理需求。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完善、生育率自然下降的情况下产生的,伴随老龄化产生的问题有一个逐渐适应和解决的过程。而我国老龄化发展迅速,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管理和应对机制不健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机构、设施缺乏。多年来,为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养老的需要,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养老机构迅速增加,多元化、多层次的机构养老体系基本建立,较好满足了老年人生活照顾护理的需要,但针对老年医疗需求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相互独立,养老院不提供全面医疗服务,而医院只负责疾病治疗,老年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往返于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既耽误治疗,也增加了家属负担。医疗和养老的分离,也致使许多患病老人把医院当成养老院,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打破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间的分隔,围绕老人对养老、医疗、护理、康复需求出发,通过医养结合,建立医养一体化的机构,为老人提供全面综合性一体化服务,成为老人们和子女们的期盼。

4.医养结合发展方式的提出。医养结合是针对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叠加,而目前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又相对独立这一客观现实问题而提出的,通过提供医疗卫生与养老相结合的服务,最大限度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特别是对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以医养结合机构为依托,提供医疗康复护理服务。不仅提供生活、心理及文化方面的服务,还增加医疗保健康复服务,配备专业的医疗护理团队,提供医疗诊治、护理保健、大病康复、临终关怀等服务项目,消除了患病老人及其家属的后顾之忧,使得患病老人在养老机构也能得到及时治疗。实现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养老与医疗相结合。对居家养老为主的老人,通过医养结合,提供健康医疗服务。

二、政府推动下医养结合得到较快发展

2017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这是国务院首个专门针对医养结合发展出台的政策文件,医养结合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加以推进。浙江省医养结合发展比较早, 20XX年省民政厅等五部门出台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统筹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支持医养融合发展。2017年省民政厅开展医养结合示范点建设,确定26家养老机构为省级医养结合示范点,各市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开办医养结合机构,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医养结合得到快速发展。

(一)医养结合的主要模式。

针对老人医养服务需求,各地积极探索养老、医疗、生活照料服务结合的有效途径,据今年6月对全省85家医养结构机构的调查,浙江医养结合发展主要有四种类型:

1.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内老人集中、年龄较大、疾病多发易发,医疗服务需求很强。在医养融合发展的政策鼓励下,养老机构通过自办或与专业医院合作成立医疗机构,为入住老人同时提供医疗护理服务。在调查的78家医养结合机构中,有54家属于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形式,占69.2%。内设医疗机构形式有多种,以诊所、卫生所和医务室为主,共有25家,占46.3%;有15家养老机构设立了医疗科室完整、设备齐全的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或老年病医院,占27.8%;有10家设立了康复和护理医院;设立卫生院或门诊部的有4家。

2.提供医疗和养护一体的医疗机构。养老最大困难是老弱失能和疾病照料护理,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同时提供医疗与护理服务,针对不同医护需求,形成各具特色、服务于特定群体老人的医养结合机构,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医养融合。在调查的78家医养结合机构中,属于这种模式的有13家,占16.7%,其中以康复医院为多,有9家,护理医院有4家。如果包括养老机构内设立的康复护理机构,共有23家,占全部医养结合机构的29.5%,这类医养融合机构能更好地满足需要特别治疗和护理的老人,医养结合更为紧密。

3.医疗机构内设老年养护机构。一些综合性医院和专业医院,为了满足既需要长期治疗、又不能长期住院的老年人需求,成立专门的保健护理部、康复中心,以医疗服务为主、兼顾生活护理,也有一些民营医院,为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增设养老床位或设立养护部,提供养护服务。在调查的78家医养结合机构中,有11家是由医疗机构设立的,占14.1%,有6家设立以康复为主的医养结合机构的;有3家设立老年病区;有2 家同时具有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多种功能。医疗机构发挥老年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护理的优势,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供养老服务,成为医院拓宽服务领域的新路径。

4. 医疗机构为居家老人提供医疗服务支持。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通过全科医生与社区居家老人签约的形式,提供家庭病床、初诊、转诊、举办健康讲座等多种医疗服务,在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和起付额度上给予优惠。杭州市大力推动社区全科医生与居民医疗服务签约,2017年至,已有1100多名全科医生与71万居民签约。

(二)医养结合基本满足入住老人的医疗需求。

由于医疗资源相对紧张,医养结合的难点在提供医疗服务,通过医养结合,提供医疗服务,实现医养护一体化服务。在医养结合机构中,提供了比较全面的医疗服务,在调查的78家医养结合机构中,有53家设立了内科,有49家设有中医科,设全科的有39家。平均每家医养结合机构有医生33人,多数医养结合机构配置了心电图、B超、X光机等医学影像仪器设备,部分医院还配备了CT机、磁共振等大型医学检查设备。

2017医养结合调研报告二 为积极应对日益增长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提高老龄人口健康服务能力,满足“老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基本需求,近年来,我区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工作进展及成效

(一)探索医养结合体系建设,推动资源优势互补。

按照国务院及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医养结合的指示精神,区政府制定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方案(试行)》,待政府常务会研究通过。按照方案,大力推进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整合:一是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开设老年病区、老年护理床位;二是推动有条件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举办医养结合联合体;三是鼓励辖区内部分医院转型为养老护理院;四是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有机结合;五是支持养老机构按相关规定申请设立医务室或护理站,提高养老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护理服务的能力。

截至目前,区民政部门管理养老机构11个,设养老床位1186张(其中批准新民医院开设老年护理床位300张)。区卫生部门核批了乐年长者之家等3家社区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护理站,区民政部门牵头组织我区6家养老机构与市一院建立了医养结合联合体,初步实现养老机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

(二)创新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构筑居家养老服务基础。

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层优势,建立以家庭医生为主的“点对点”健康服务体系。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主动深入社区和家庭,通过实施“积分制”、“健康储蓄银行”、“粉丝签约”和老年人健康俱乐部等形式,对社区老年人实施分级分类健康管理。截至今年5月底,全区组建57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签约服务3.8万余户7.8万余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4.3万余人。

建立以“医联体”为专业技术支撑的“个性化”健康服务体系。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与市一院、省针灸医院建立“医联体”,把综合医疗专家和中医康复专家纳入到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开展“个性化”签约服务。今年4月,双岗中心创新组建 “2+2”家庭医生专业服务团队,成立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病、糖尿病和脑卒中康复4个专业服务小组,已与56位居家老人签订了有偿签约服务包,以满足多元服务需求。

(三)丰富医养结合服务内涵,建立机构养老服务机制。

为强化养老机构中集居老人的健康保障,从今年6月起,区属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辖区养老机构建立固定服务关系:一是每季度主动上门对养老机构开展1次健康教育讲座,对老年人进行常规健康体检,并指导康复治疗。二是与养老机构建立24小时服务热线,对常见病、多发病随时进行上门诊疗。三是接收老人住院治疗和康复,根据康复情况及时转回养老机构。四是老人享受慢病选择性药物免费治疗等卫生惠民政策。2012年以来,我区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免费发药人次分别达8.9万人次、4.3万人次,免费金额达310余万元,其中老年人发药比例占98%以上。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持续发展,老年人的健康和养老是当今社会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而解决健康和养老问题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医养结合。从全国范围看,医养结合是一个新兴课题,都处于积极探索中。实际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一)医养结合服务需求与承载力不对称。据统计,2017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6.1%,而且每年处于上升趋势;预计2024年超过20%,2041年超过30%,并于2050年达到近34%的水平。我区2017年60岁以上老年人8.4万人,达到全区户籍人口的17%,老龄化趋势与全国同步。而我区在养老机构养老的不足800人,基本上是一些患病、失能、失智等需要长期医疗、护理、康复和生活照料的老年人,绝大多数老人包括“失独”、“独残”等计生特殊群体选择居家养老。庞大的养老和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给现行养老和健康体系带来严重挑战,已成为全社会不可回避的问题。

(二)医养结合行业管理体制不完善。目前养老机构由民政部门设置审批和管理,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由街居负责,医疗服务由卫计部门主管,医保支付政策由人社部门制定。由于制度、行政职能和资金分割等因素,各相关部门在实施医养结合时存在行业壁垒、职责交叉、业务交织等情况,其分而治之的格局势必造成医疗和养老资源相互阻隔,难以做到目标一致,优势互补,协调统一和横向整合,老人的医养统一问题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三)医养结合机构定性定位不明确。从实际服务看,完整功能的医养结合机构既不能完全替代养老机构,也不能替代医疗机构,应该有其鲜明的特点和需求群体,在设置审批上也必须进一步明确标准体系和审批部门。按现行政策,完整的医养结合机构审批权归属不明确,即使同一投资主体在设置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时分别由卫生和民政部门审批,运行机制相对独立,没有解决医养结合到底姓“医”还是姓“养”的问题。

(四)医养结合医保支付政策仍然保守。以疾病医疗为中心的现行医保支付政策,对老年人的健康管理、疾病预防、早期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家庭病房等医疗健康服务项目均未出台相关支付标准。即便是最新出台的医养结合病床医保支付办法,对老年人的患病病种有明确规定,且病种数较少。可以说,当前医保支付政策不同程度地遏制了医养结合服务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放开。

三、对策和建议

针对当前人口发展现状、老龄化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发展医养结合将会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当前,在积极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基本建立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法规体系,多元化、多途径形成医养结合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生命过程中各个时期所需的可负担的公共服务。为此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做好医养结合顶层设计。

一是出台意见,分类明确定位。各级政府要从上而下出台实施意见,成立领导小组,明确部门职责和牵头单位,形成工作合力。要根据不同类型,分类明确医养结合机构姓“医”或姓“养”的问题。凡是养老机构开设医疗诊室由民政部门为主管单位;凡是医疗机构增设养老机构,由卫生行政部门为主管单位;凡是以医疗、护理、康复为主的护理院(完整功能的医养结合机构)增设养老床位,由卫生行政部门为主管单位。以上三种形式医养结合机构,同级民政、卫生行政部门要相互备案,并针对老年人群“医”或“养”的不同需求,做好入院引导和合理分流。

二是配套政策,建立运行机制。卫生行政、民政、人社等多部门尽快联合出台相关政策,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审批准入、行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规划、房产部门要出台相关规定,在新建的一定规模的社区中同步规划建设医疗、养老配套用房。要积极改革医保政策,将完整功能的医养结合机构优先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将医养结合服务项目、居家养老诊疗费用逐步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消除行业障碍和“瓶颈”。

(二)坚持多元资本发展,完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

积极探索社会资本参与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资本发展医养结合的扶植政策,引入专业医养结合品牌企业入驻。规划、土地、财税等部门为社会资本举办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在规划布局、土地使用、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有步骤、有规划地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

加快医疗养老机构转型升级。鼓励二级以下医疗机构增设医养结合病床或转型为医养结合机构;提高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护理科室覆盖率;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的有机融合,开展签约服务;鼓励综合性医院与养老机构建立“医联体”,实行对口支援、双向转诊、医护培训等。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原则,为计生“失独”、“独残”家庭及农村“五保”户提供基本医疗和养老服务保障。

(三)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强化医养结合保障措施。

一是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评聘和使用机制。民政、人社和卫生等部门应加大养老专业服务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加强对医养结合机构中的医生、护士、管理人员和护理员的培训;鼓励专业院校毕业生到医养结合机构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并给予相应的特殊岗位补贴;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及其医护人员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技术准入等方面,与其他医疗机构同等对待,激发医护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二是建立人员岗位配套政策。对政府主导的医养结合型医疗机构,合理增加护工型人员岗位,保障基本服务需求;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合理增加医护人员岗位,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对社会力量举办的医养结合机构,根据投资规模合理核定医疗技术岗位、护工岗位和一般服务性岗位,并根据多部门考核情况,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予以基本保障。

篇3

遵照组织安排,我转岗担任医务科科长职务。一年来,我在院党政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分管院领导的指导下,在同事的帮助下,使个人素质、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等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今天向领导和同志们述职如下。

一、努力学习,加强修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自觉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和业务技术知识,时刻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的思想和头脑,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预见力,增强干事创业的能力,努力做到信念上坚定,工作上自觉。强化科室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医务科办事高效、反应果断、协调得当的工作作风。

二、爱岗敬业,尽职尽责,为塑造医务科崭新形象做贡献。

1、强化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彻底改变坐等推靠坏习惯,抛弃生冷硬顶旧作风,千方百计为临床一线科室保驾护航,为领导分忧解难,宁肯自己受委屈,不要科室担风险,宁肯自己有压力,不要领导有不满。一年来参加科室早会29次,科室专题协调会11次,组织院内外专家危重病人大抢救16人次,组织医院专家召开学术专题讨论会12次,解决医疗纠纷21件,撰写专题调研报告4遍。

2、提高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使我院医政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转变。编写了40万字的《中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安全手册》,组织要求全院专题学习36次,强化了医疗制度建设,规范了医疗流程,使医疗管理向精细化转变,确保医疗安全。

3、增强实干精神,尽职尽责,恪尽职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一年来加班100多次,特别是刚到医务科上任之初3个月,基本上每天加班2小时以上,班外处理医疗问题63件,今年三甲复评,增加了许多三甲西医新内容,我负责三甲内容占了426分,我边学习新标准新内容,边请教三甲西医院和我们医院的医疗管理人员,并参加了卫生部主办的三甲西医院新标准培训班,依靠我们的团队实干合作精神,我负责的三甲部分工作受到了三甲评审专家的好评。

4、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对上级部门和各级领导,做到尊重而不崇拜,服从而不盲从,到位而不越位;对同事,团结协作,互助互爱;对科室,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身作则;对困难,做到坦荡处事,不避不推;对患者主动热情,做好各方面的解释工作,注意用自已的一言一行,维护医院的信誉,维护医务科的整体形象,保证了医院医务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有效运行。

四、努力提高医疗质量管理和服务水平

医疗质量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是医院管理永恒的主题,更是医务科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狠抓“医疗质量”“优质服务”两个主题,一年来协助开展了许多工作:完善医疗管理组织;加强质量控制监督检查,构建流畅管理体系;增强依法执业意识,健全核心医疗规章制度全面落实;倡导全面质量管理理念,注重环节质量控制;加强医疗安全教育和医疗质量管理培训,有效防范医疗纠纷;改进服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合理规范使用使用抗菌素,加强医疗应急管理建设,强化临床应急危重病人抢救意识;加强医患沟通,及时处理医患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推动医院重点科室建设,积极协助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全面提高医院医疗质量。

篇4

2017宿州市政府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物质生活,也使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得到提高;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使得人口出生率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和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宿州市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不断加剧。人口老龄化和老龄人口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广泛关注的社会性问题之一。2017年宿州市对全市人口老龄化和老龄人口养老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全市老龄人口情况

截至2017年12月底,宿州市总人口为649.51万。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03.5万人,占总人口的15.94%;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76.13万人,占总人口的11.72%;80岁老年人14.44万人,占总人口的2.22%;100岁老年人601人,占总人口的0.01%。

依据老龄化社会标准(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7%),我市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行列。按照每年1%的增长速度测算,到2017年底全市老年人口将增至110万。

二、全市养老机构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养老问题,主动作为、积极应对,采取多种措施,开展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养老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共有养老机构(设施)747个,床位27875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269.32张。其中,农村敬老院170家,床位15263张,实现了乡镇全覆盖;民办养老机构64家,床位7492张;城镇日间照料中心75家,日托床位870张;农村幸福院438所,床位4250张。全市100张及以上床位的养老机构有97家,包括公办敬老院71家(萧县20家、砀山县18家、灵璧县12家、埇桥区11家、泗县10家)、民办养老机构26家(包括埇桥区15家、砀山县4家、泗县3家、萧县2家、灵璧县1家、宿马园区1家)。全市300张以上床位的养老机构7家,包括公办敬老院1家(泗县社会福利服务中心为310张床位)、民办养老机构6家(泗县2家、埇桥区2家、萧县2家)。初步搭建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框架。

三、老龄人口养老情况

从生活来源情况看,全市60岁以上人口中,约有40%的老人依靠自己劳动满足日常需求,52%的老人依靠子女和亲属供养,约5%的老人依靠保险救助,约3%的老人依靠退休金。

从居住情况看,约40%的老年人口与子女同住,52%的老人单独居住,少数老人在子女家轮流居住。

从老人健康情况看,很大一部分老年人口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需要适度的护理和照料。据统计,有子女照料的老人仅占80%左右,无人照料的老人比例高达20%。

从医疗角度看,医疗费用的支出比较大,约20%的老人的收入主要用于医疗费用支出。

从老人养老意愿看,居家养老符合大部分人员的愿望,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对机构养老抱有期望。一是慢性病所带来的医疗需求催动老年人愿意入住养老机构。二是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家庭,子女养老压力较大,老年人愿意入住养老机构。三是部分失独家庭,在没有子女照料的情况下,老年人选择入住养老机构。

四、全市养老政策实施情况

近年来,我市相继出台了《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宿州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20XX-2020年)》、《宿州市社区居家养老实施方案(试行)》、《关于成立宿州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关于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和敬老院管护工作的通知》、《关于下达20XX、2017年养老设施建设任务指导计划的通知》等政策性文件,明确了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我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一)落实老年福利,努力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1.发放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市、县区财政从20XX年1月份起,对城镇户口80岁以上低保老人给予每月100元居家养老服务补贴。截止20XX年12月,全市共为786名老人发放补贴94.32万元。 2017年居家养老信息平台全面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全面铺开。

2.大幅度提高五保供养标准。近几年来我市五保供养标准每年按照不低于10%幅度增长,20XX年发放五保供养经费7307.4万元。2017年,供养标准再次大幅提高,集中供养由20XX年每人每年2900元提高到3600元,分散供养由每人每年1900元提高到2400元。

3.实施高龄津贴制度。凡户籍在宿州市辖区内的年龄在8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含80周岁),均可享受高龄津贴待遇。宿州市从2013年在全市建立高龄老人津贴制度,补助标准为:对80至89、90至99、100周岁以上老人分别给予每人每年200元、300元、2400元高龄津贴。对80岁以上低保老人,高龄津贴每人每年提高到600元。2017年,共计为全市13.1万名高龄老人,发放高龄津贴3662.6万元。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大力推进养老设施建设

1.突出示范带动,加快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全市2017年新建、改扩建敬老院20所,建设床位1870张,计划投入资金2057万元,设计全部带有室内卫生间。目前,所有敬老院已完成勘探、选址、规划设计,即将进入招投标。埇桥区祁县敬老院、永安敬老院已开工。市政府投入建设的社会福利中心,即将采取公办民营方式投入使用,灵璧县、泗县、砀山县各建成了1所政府主办的示范性养老机构,萧县、埇桥区也将于今明两年建成。

2.落实扶持政策,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采取发放建设和运营补贴、减免税费、购买服务等方式,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补助标准为:新建社会办养老机构每张床位给予1000元至2000元一次性建设补贴,入住率达到50%的养老机构,每个床位每月给予200元运营补贴。为失能失智老年人服务的,按照其轻、中、重度失能失智程度,补助标准分别上浮50%、100%、200%。2017年,市县区财政拿出302万元发放社会办养老机构建设和运营补助。2017年养老机构补贴正在核查,待媒体公示后发放。

3.积极申请各级资金,不断加大养老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坚持以公共财政为导向,不断加大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力度,为各类养老设施建设提供有力的财政保障。十二五期间,我市地方投入和申请上级拨款共5.3亿元用于各类养老设施建设,其中争取国家发改委3200万元用于养老项目建设;申请省级财政补贴2200万元,市县财政配套1.3亿元用于五保供养机构建设;申请1005万中央福彩公益金建设335个农村幸福院;申请省级财政补贴500万元,并投入300万元用于社会办养老机构建设;投入各类资金1.3亿元用于社会福利中心建设;申请世行贷款1800万美金(地方政府按1:1配套,需配套1亿元)全部用于全市农村敬老院升级改造,届时,农村敬老院保障能力大幅度提高。

五、医养结合工作情况

为了推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医养结合机构建设,满足群众需求,市政府自2017年开始,大力推进医养结合工作。目前,全市已经建成1家医养结合机构(宿马园区安杰养老服务中心养生苑),33处医院已经取得民政部门颁发的社会福利机构执业证书,市残联院内的二级康复医院、灵璧县的三级康复医院正在申请以老年人康复医疗服务为特色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

(一)宿马园区安杰养老服务中心养生苑情况

总投资2亿元的民营安杰医养结合养生苑一期于2017年投入使用。安杰养生苑总设计6000个床位,环境优美、条件优越,已与宿州市立医院实行医联体深度合作,加快其二级医院资质建设,努力创建三级医疗机构,实现养老与医疗的高度融合。

(二)33处医院医养结合情况

目前,33处医院取得市民政部门颁发的社会福利机构执业证书,设置了养老床位,实现了单一医疗机构向以医疗服务为特色的医护型养老机构的转变。

(三)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养老情况

2017年,我市将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中的60岁以上老人纳入医养结合扶助范围,主要实施4444保障工程,解决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人员的养老问题:一是明确四个联系人:分别为亲邻照护联系人、签约医生联系人、党政领导联系人、村级干部联系人;二是签订四个协议书:分别是养老机构与本人协议书、亲邻与本人协议书、签约医生与本人协议书、乡镇与亲邻协议书;三是确立四个政府兜底:养老兜底,医疗兜底,大病兜底,临终关怀兜底;四是落实四个保险:即按最高标准代缴养老保险、代缴医疗保险、办理大病救助保险、意外伤害保险。

六、存在问题和工作建议

篇5

LIU Ying-ying.

Department of Medicine Luo He Medical College HeNan Luohe 46200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he employment for medical students of the setting of rehabilitation direction medicine class in three-year junior level of clinical medicine specialty. Methods. By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for graduates of clinical medicine professional rehabilitation direction in the form of questionnaire and discussion of the research, to understand the employment of graduates employment (including employment areas and employment units, the employment of professional), job satisfaction,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n student's employment that rehabilitation direction class setting. Results The survey found that students employment intention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big city, secondary hospital, clinical and rehabilitation professionals, the actual job sit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county, the job that they engaged in clinical professional and rehabilitation professional students accounted for 49% and 49%, respectively. The students employment satisfaction was 82%. Conclusion The rehabilitation direction class setting in clinical medical specialty is beneficial to promote students employment career, 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clinical medical specialty; general medicine direction class; employment; comprehensive ability

中?D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201-02

目前我国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但是健康意识,尤其饮食健康意识未充分重视,造成普遍人群营养过剩,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尤其脑血管病高发,危害大,致残率高。

随着人民生活富足,对这些病人将来重回社会将会越来越重视。同时中国调研报告网的中国康复医疗行业现状调研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5年版)显示,我国老龄化程度日益提高。老年人口的老龄化、高龄化,意味着失能、残疾、带病的老年人口越来越多,这些老人将面临日常生活照料、医疗康复、失能等诸多突出困难。由此带来的老年康复医疗问题已引起社会的重视。据统计,我国需要康复治疗的残疾人有3600万人,41万脑瘫患者、600万脑中风患者和1600万精神患者也有康复需求,中国康复医学会的调查表明,我国从事康复服务的队伍只有5600多人,平均每10万人口仅“分摊”0.4名康复治疗师。

目前全国省级康复中心只有1477名工作人员,而整个社会需求是35万人,只能满足需求量的1/70。在西方发达国家康复医师与康复治疗师的比例要求达到1;5到1;10。按卫生部等四部门联合颁发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3-10万居民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可设置若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约8万个城镇社区服务站。康复医疗服务是社区服务的重要内容。而我国公立医院目前基本医疗尚不能保障,私立医院尚未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对康复医疗需求大,供需严重失衡。目前政府加大推出多项政策扶持,但依然不容乐观。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起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原以残疾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现在它是一门以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设法改善和提高人的各方面功能的医学学科,也就是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医学学科。可以认为康复医学是一门有关促进残疾人及患者康复的医学学科。当今康复医学已经和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一起成为现代医学体系的三大支柱。而我国尤其是我省康复医学教育普遍存在规模小、系统差、临床实践和科研能力比较薄弱的问题,经专业培训出的合格康复人才极少,故而各级康复机构基本处于虚设状态。

我国拥有13亿多人口,目前康复专业技术人才的现状远远跟不上实际的需求,因为康复人才的短缺,导致许多患者难以达到预期康复效果。鉴于目前形势,近5年来,开设康复治疗专业的院校数及招生人数增长迅速[1,2]。

而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医学院校的陆续扩招,升学门槛放低,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临床医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亦随之不断增加。而对于一些专科层次的临床医学毕业生来说,由于学时短,学历低,动手能力不强,学生综合素质不高,使其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再者我国医学专科生的培养一直沿用医学本科生“掌握现代医学专业诊疗技术、满足医院需求的专科型临床医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训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严重脱钩。

这直接影响到了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未来发展。如何解决目前部分专业医师匮乏与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毕业生相对过剩的供需矛盾,已成为当前扼待解决的主要问题。鉴于目前的严峻形势,国内逐渐在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内开设康复方向定向培养进行尝试。

一、资料与方法

本课题主要面向临床医学专业康复方向班的毕业生采用问卷调查、座谈的方式进行广泛的调研,采用(1)通过电话方式访谈(包括学生个人手机与家庭电话联系方式)地址固定、 工作相对稳定, 但交通不便者;(2)通过 QQ 群 、 微信朋友圈、 E-mail等方式访谈地址不固定、 职业自由、 频繁更换电话号码者 ;(3)实地走访在市内就业、 交通方便调查者等调查方式,了解上届临床医学专业康复方向班毕业生的就业择业(包括就业地区、就业单位、就业专业)情况,就业满意度。从而能有针对性的指导毕业生择业与就业,提高本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力,同时可评估在临床专业设立亚专业,进行定向培养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有助于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二、结果

1.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调查结果见表1

2.毕业生实际就业地区分布调查结果见表2

3.毕业生实际就业专业分布调查结果见表3

表3 毕业生实际就业专业分布

4.就业满意度为82%。

三、讨论

本课题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就业意向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二级医院临床与康复专业,实际就业地点主要集中在县区,从事临床专业与康复专业的学生各占49%与37%,临床专业康复方向班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82%。对所学专业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情况的反映仍是满意者居多。认为学校课程设置较合理的90人占90%,认为不合理有8人占8%,认为无所谓的2人占2%。希望多开设中医课的有67人占67%,希望多开设全科医学课的有56人,占56%。 临床专业学生经过康复亚专业课程培训后,绝大部分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收获,尤其是在康复功能评定、康复治疗技术、疾病康复学、推拿学、针灸学、康复护理技术方面的收获最大,并且将近37%在康复相关专业就业,如基层医院康复医学科、工伤康复中心、疗养院、社区医疗机构康复部(社区康复站)、残联康复中心、儿童康复中心、按摩理疗院、民政系统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养老服务机构、残疾人用品服务站、康复医疗器械公司及中专院校或特殊学校(聋校、语训学校等。显示了该项改革对毕业生就业择业的影响。

在三年制临床专业设置康复方向班的该项改革具有如下优势:

(1)侧重于医师核心能力培养, 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本改革实现了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两个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以临床医学为主线,结合融入康复医学知识,培养既能对临床各种疾病进行诊疗的临床医生,又能针对各种急慢性疾病引起的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康复机能评价和康复治疗的临床复合医学人才。

篇6

关键词:卫生主管部门;预算审核;医院预算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加强医院预算管理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范医院财务行为、实现医院精细化管理的需要,也是卫生主管部门对医院实施科学化监管的需要。2012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新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医院预算应经医院决策机构审议通过后上报主管部门。主管部门根据行业发展规划,对医院预算的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科学性、稳妥性等进行认真审核,汇总并综合平衡。该制度明确了主管部门在医院预算编制中的地位与作用,并对如何审核医院预算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因此,卫生主管部门对医院预算不应只作简单的任务分解和需求汇总,而应认真审核、全面考量、综合平衡。本文对主管部门如何做好医院预算审核工作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抛砖引玉,以促进卫生系统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完善制度管理

卫生主管部门应加速推进预算管理基础工作,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对医院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分析、考核等环节制定统一的管理制度与实施细则,既方便各医院按照执行又便于主管部门考核,加快医院预算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进程。

二、建立卫生主管部门预算审核机构

对医院的预算审核不应只由卫生主管部门的财务人员参与,而应由卫生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为领导,组织财务、医政、设备、信息等相关处室负责人和专业人员并聘请财政、规划等部门相关专家构成预算审核机构,以确保预算审核的严肃性、公证性与权威性。

三、卫生主管部门审核时的具体要点

1.审核医院预算的合法性

(1)卫生主管部门应以《预算法》、《医院财务制度》、《医疗机构内控规定》等法律法规为基准对医院预算进行审核,以确保其充分体现国家方针、政策。

(2)审核医院的发展是否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整体要求,区域卫生规划是一定时期内政府对本地区卫生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主管部门对医院预算进行审核的重要依据。

(3)在对甲、乙类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预算进行审核时应着重审核其购置是否符合《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要求,是否已取得卫生部、省厅核发的配置许可证。

2.审核医院预算的真实性

(1)审核医院人员、床位的编制数和实有数、各项资产数据是否真实,使用状态是否相符。所预测的门诊人次、住院人次等是否有可靠的依据。各项医疗收支与医院工作量是否吻合、是否做到精细分析、合理测算,是否与本地区近年来疾病走势和病种统计资料相协调;财政补助收入、科教收入预算是否符合实际,要充分考量医院的能力和财政补助的可能。

(2)以成本控制为核心加强医院预算管理。医院成本核算能为医院编制预算提供详细的资料,同时反映了医院工作的数量与质量,也是主管部门审核医院支出预算、确定医疗服务合理补偿标准的重要依据。卫生主管部门可通过对医疗服务项目、病种等为核算对象制定出同等条件下的标准成本,以审核医疗支出预算的合理性,促进医院加强成本管理,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3.审核医院预算的完整性

医院预算不因只是简单的院级收支预算,而应包括详细的收入预算、支出预算、项目预算、设备采购预算等。主管部门应审核医院是否将租金收入、食堂收支等非财政性资金的收支按预算管理的要求纳入预算;项目支出预算内容是否完整、连续,是否经过认证,有无有明确的方案、科学的调研报告和实施的可行性报告。

4.审核医院预算的科学性

(1)关注编制方法的科学性。目前医院基本采用以去年的基数加本年增减来确定年度预算的“基数法”,卫生主管部门应鼓励和组织医院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的预算项目采取固定预算、零基预算、滚动预算等不同预算编制方法,科学地编制。

(2)推进医院预算编制与审核的信息化。医院预算的编制与审核不仅要求有财务数据,而且需要大量的医疗业务数据、成本核算数据,因此卫生主管部门应统一组织本地区医院预算软件的开发与设计,建立完整、规范的预算编审系统,统一预算编制与考核指标,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和统一,实现信息化编报与审核,提高预算编审的质量和效率。

5.审核医院预算的稳妥性

(1)注重审核医院收入预算的稳妥性。卫生主管部门应审核医院预算是否符合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不得编制赤字预算的原则,审核医院是否有盲目高估化验、检查收入的行为。

(2)注重医院的财务风险。当前不少医院盲目举债扩大建设规模、竞相购买高新设备、违规对外投资,因此主管部门应通过对医院预算的审核,加强事前控制,禁止公立医院利用集资和擅自贷款等手段借入债务;严格控制医院对外投资的范围,加强对对外投资项目的效益评价与可行性分析。

6.审核医院预算的社会公益性

医院的财务预算编制往往只注重经济和服务指标,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主管部门对医院预算进行审核必须考虑其社会公益性,通过对平均门诊人次诊疗费用、平均出院人次诊疗费用等指标进行预算审核,促使医院合理收费,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上涨,从而使医院的经营活动不脱离社会公益性,加强其社会责任感。

四、做好医院预算的综合平衡

卫生主管部门应在合理地配置和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增强基层服务能力,促进城乡卫生服务优质均衡发展的角度上做好区域内各医院预算的综合平衡,避免医院间的恶性竞争与重复建设,当各医院预算有冲突时,应重点保证边远薄弱专区及基层医院的发展,以促进公共卫生资源的均等化。

五、卫生主管部门要完善对医院预算考评机制

将医院预算执行情况纳入卫生主管部门对医院的考核体系,是促进医院提高预算管理水平、保证预算执行的有效手段。主管部门应制定绩效考核办法,对医院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及所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并将结果作为对医院管理决策层进行综合考核、实行奖惩的重要依据。从而加强对医院的科学管理,强化预算约束和成本核算,优化医疗资源,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

参考文献:

篇7

首先,我们学习实践发展观要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其次,结合我院的实际院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以科学发展观理论精髓为指引来发现问题寻求医院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影响我院科学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工作以来,在回顾医院的发展历程,肯定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的同时,通过学习、调研,全面查找和分析医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群众的迫切要求。我们清醒地看到,医院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医院领导班子在领导和推进医院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存许多不足。医院因为底子薄等原因,与国内外的同类医院比较,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个差距存在于人、财、物各个方面,表现在医院规模的扩展、医疗的综合实力提升、学科发展的前景等方面。受发展空间拓展的制约,医院的发展受到巨大阻碍,已成为医院发展的瓶颈;医院综合实力不够强,高端人才不多;管理理念和手段需要更新;医院发展的特殊历程造成学术梯队和管理梯队的建设还跟不上发展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和反腐倡廉作风建设等工作任务还十分艰巨。显然,出于维持快速稳定可持续性的需要,医院二次创业已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可回避的话题。

总结和分析以上困境形成的原因,主要表现在:

一是历史方面的因素。由于传统的思想观念,使工作中缺乏创新精神。医院员工还是习惯于用过去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理解发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医疗事业的发展,对全体员工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和答案,这需要我们从思想观念方面不断适应,从实践锻炼方面不断努力,才能切实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而这种适应和努力都需要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要想在短时间内全面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是不现实的。

二是主观方面的因素。我们当中的一些同志,对科学发展观存在着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对中央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虽然从口头上是坚决支持和拥护,但在具体的贯彻执行中,还认为要解决好医院在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强调又好又快发展的决心不够。由于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影响了大家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能力的自觉性和实效性。另外,有些同志忙于抓具体业务,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不够系统不够深刻,有的虽然学了,但还不善于理论联系实际,不善于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不善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以上这些都直接影响了科学发展能力的提高。

三是制度机制方面的因素。科学发展能力具体到医院工作的方方面面,主要还是医院领导和各科室负责人科学发展的能力问题,它不是量化的事物,很难在主观上得到一致的认同,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评价标准。虽然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已逐步成为共识,但对提高领导干部科学发展能力的要求缺乏刚性要求;对于医院来说,各项评价科学发展能力强弱的体系还不够完善,评价医院全体教职员工推进科学发展的成效机制还要进一步健全,需要进一步增强针对性和操作性。

以上这些因素在主观和客观上影响着医院全体员工科学发展能力的提高。针对问题我们将采取的对策与措施:

(一)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是要义

医院是治病救人的场所,需要先进的基础设施、精湛的医护技术、优质的服务和独特的医院文化来支撑。随着疾病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医疗竞争的加剧,如果医院停滞不前,必将在竞争中败下阵来惨遭淘汰。所以,提高医疗效果,增强竞争能力要靠发展;提高管理水平,实现优质服务要靠发展;打造医院品牌,形成特色专科,还是要靠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加快医院发展就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好体现。

从我院近年来的变化看,就是抓住了发展这个要义。2006年,全院收入421万,2007年达474万,2008年达487万,2009年1-4月份上升势头良好(已达185万),这为医院的各方面发展提供经济基础;门诊量上升,显示医院良好的发展势头,也为病人求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二)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优势是关键

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在医院工作中,必须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没有速度就不存在发展。但是发展是协调和具有优势的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求真务实,踏踏实实,推出医院的发展优势。

(三)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前提

医院担负着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以人为本、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是每一位医务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首要内容。我院首先做到要以病人为中心,把患者满意作为医院工作的首要任务。医护人员要重视服务质量、服务态度的提高,以优质的服务来吸引病人,赢得效益,赢得发展,最终达到人民群众的真正满意。否则,医院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在竞争中必然难以生存,更谈不上发展。其次要以员工队伍为本,提倡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形成“尊重人、关心人、依靠人、培养人”的文化氛围,不断提高员工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努力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人生目标。医院决策层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要以方便广大病员、增加群众信任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好群众的联络员、监督员、服务员,努力为临床一线服务。唯有这样,科学发展观才能落到实处。

为加强医务人员的廉洁自律行为,做到文明行医、廉洁行医,我院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同时严格物价管理,规范收费行为,多年来,平均每一诊疗人次医疗费用低于同级控制标准,收费水平在同级医院中处于较低水平。为优化医疗服务环境,我们坚持以病人满意为标准,在“方便”两字上下功夫,注意改善工作中不方便群众的工作程序,简化优化就医流程,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全面推行无节假日值班制度和免收取挂号等等,尽量做到“便民、为民、利民”。医院这一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对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

医院依托医院党支部的工作,分别在“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一切”的服务宗旨、等方面精心设计、全面推进;围绕“一线服务病人、后勤服务一线”建立认识主体,把服务理念贯穿工作实践之中。医院充分发挥工会、团支部、宣传等部门的作用,开展职工座谈、专家讲座、主题教育、全院趣味活动等多种形式活动,既丰富了职工文化生活,又增进了职工之间的感情交流,在医院的发展建设中充分发挥了团队的团结协作和拼搏竞争优势,促进了医院的和谐、高效、快速发展。

(四)加强医疗安全意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为坚持增进医疗安全意识,实现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新突破,将2009年确定为“医疗质量安全年”。

(五)坚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升医院管理水平

坚持党员中心组学习制度,制定了中心组学习计划,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班子科学管理能力。能采用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全面实施医院管理。其重点内容是要有行之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完善的领导体制;标准化的管理制度。

(六)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理清思路是目的

我院正处在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有很多不足需要改进。这就需要通过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大讨论,理清发展思路,把医院的事情做好。一是要增强忧患意识,加快发展步伐;二是要增强创新意识,构筑发展高地;三是要增强服务意识,完善发展体系;四是要增强竞争意识,提升发展动力;五是要增强品牌意识,实施发展战略。

通过认真学习和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我们获得基本经验和主要做法:

科学发展观是医院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医院发展过程中各种新矛盾、新问题的基本原则。作为医疗服务部门,如何提高全体员工的科学发展能力,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必须认真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如何学习实践好科学发展观,是否真正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非常关键。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是统一思想,凝聚人心。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院职工,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强化了求真务实的意识,管理理念不断进步,科学管理水平和科学发展能力不断提高,进而统一了思想,凝聚了人心,推动了新一轮思想大解放和在更高水平上推进改革开放。

二是激发活力,鼓足干劲。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提高了广大党员领导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牢固树立起正确的政绩观,进一步增强了群众观念,鼓足了干劲,推动了医疗和教学事业的全面和可持续性发展。

篇8

1、与合川电视台、广播电台建立通信联动机制,让广大市民能经常听到医院发展建设的声音,看到医院“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持续提高服务质量的动人画面。及时宣传报道医院多项工作动态。上半年合川电视台、广播电台派记者跟踪报道我院8次,合川电视台播放我院新闻10次。其中区人民医院积极救助困难高危病员戴顺容;区人民医院开展专项救治活动为儿童先天性疾病和贫困白内障患者带去福音;科学发展观动员大会;邀请党校唐老师讲课—关于科学发展观;医院百名医院走村入户活动等新闻影响空前。

2、充分利用与合川报社建立的“联办”平台,09年上半年共发文章32篇,超额完成“联办协议”的工作要求。其中爱心挥洒康复路——区人民医院积极救助困难高危病员戴顺容;钢丝定位在触诊阴性的包块切除术中的应用;把健康送到农村患者心坎上——区人民医院“百名医生进村入户”活动小记;心血管病的二级预防策略;三把尺子论发展等文章影响深远。

3、及时组织撰写有份量的稿件,《合川卫生与健康》上半年发表5篇文章。

4、制作“医院名片”和区宣传部、科协、区健康教育所合作开展健康知识进家庭进社区活动,各科业务骨干就大众常见病、多发病在老干部活动中心,广场,医院健康教育中心进行免费科普知识讲座14次。

5、包装打造名医名院,与医务部等科室衔接,有计划地在合川报分期推出了急救中心特色专科和名医介绍两期。

6、强化门诊内宣传展板的作用。更换了门诊外现有的固定宣传展板13版,重点宣传医院概况、专家组成员、临床副高以上人员的简介;医院主要先进设备展示;医院主要荣誉;公共卫生健康教育;卫生改革和相关卫生法律法规;医院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重点学科和特色专科等。

7、协办卫生局网站,医院拓展部与区卫生局办公室协商向人民医院开放卫生信息网部分权限成功,达到了医院重要新闻信息、图片稿件等可以在其网站及时目的。在该网站的新闻信息、图片稿件由医院供稿部门交分管院长审查后,送达拓展部审核后挂网。利用网站把医院近期新技术、医院新情形,名医名科等内容向外做深层次宣传报道,对复杂问题进行剖析解释。以展现成果、消息、传播人文、布道标准;提供知识;拓展品牌。

8、加强与工会合作,利用工会纽带桥梁作用,开展2次丰富、健康、寓教于乐的活动,提升了医院的团队建设水平和医院文化内涵建设。

9、开展联谊活动,利用各种节假日,与院外各有关单位广泛开展联谊活动,如和合瑞运输公司:重庆长途运输公司:祥合运输公司平安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合川区交警大队、合川教委、武胜劳动局、广安市人事局等。努力营造积极的有利于医院发展的外部环境。

10、强化体检中心的宣传,完成了体检中心的内部流程,导示和各门牌标示,制作了固定和可移动的宣传展板,正在印制彩色宣传联系册,在体检候诊大厅增设了电视机。

11、完成了体检中心的顺利搬迁。

12、完成了《救助困难高危病员戴顺容企划案》;《加强急救中心平台建设企划案》;《春节联谊活动企划案》;《电梯内饰企划》;《合川区人民医院协办合川区卫生信息网企划》;《区人民医院院内宣传方案》;《合川区人民医院《合川医苑》内刊可行性方案》;《合川区人民医院协办合川广电、合川日报社企划》;《协办医院内网企划》;《宣传资料定点制作企划》《落实科学发展观,女性乳腺义检企划》《为儿童先天性疾病和贫困白内障患者送福音企划》《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宣传企划》;《急救中心宣传企划》;《名医推介企划》;《医院形象宣传企划》;〈践行科学发展观;送医送安全进矿山企划〉

13、完成了《践行科学发展观;创二甲医院医院调研报告》

14、体检中心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早超半。

但是,虽然我们相信“发展是硬道理,硬发展没有道理,不顾安全的发展更没道理。”我们也相信拓展部在关键时刻能做到“顶得上去、帮得上忙、管得上用”。同时我们也信守“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地位,理念决定道路,性格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脑袋决定口袋”的道理。我们也希望建立一种理念——规制是市场经济的中心和准则. 拓展部工作人员也曾经通力合作草写了2012年工作计划,对硬性职能做了比较认真的设想,对软性职责也做了真诚建议,希望审定后能组织实施。但毕竟拓展部是医院新成立的职能部门,加之医院近期工作分繁复杂,医院对拓展部认识有异、定位不明,到目前为止,职能职责还不清楚,工作范围尚待圈定,计划的落实无论从理论上或者是实际操作上都未令领导满意,更不能令我们自己高兴。有鉴于此我们希望:

【2012年医院拓展部工作总结】相关文章列表:到 部门工作总结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1、对拓展部做出正式的定位,划清职能职责。以便按职尽责,规制运行,有章可循,有制可依。

2、规范医院内外宣传——包括管理、方式、部门。统一性、协调性、操作性的介定。避免越位、脱为的发生。努力做好宣传形式的规范和“五统一”(即:位置统一、字体颜色统一、大小统一、制作统一、管理统一)。

3、医院形象的包装、医院精神的张扬。医院文化的培养,医院品牌的铸造,医院名医的推介是一项长期持续的综合工程,医院应该预算相当的的拓展宣传费用作为长期投入,并尽可能保证经费到位。此乃常抓之策;更乃久治之方。

篇9

关键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养老体系;医养中心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6日

一、医养结合养老体系的构成

所谓医养结合养老体系,就是通过制度安排和组织设计,把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结合起来的组织体系。医养结合的养老体系由五部分构成:第一,医养服务对象。医养服务对象不仅仅是老人,而且是需要进行长期医疗照护的老人,主要是患有慢性疾病、急性疾病的恢复期、智残、体残等老年人;第二,医养服务供给机构。它包括: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及主导机构;第三,组织制度安排,养老体系是一个制度体系,运用各种制度规范上述三个机构之间的关系。宏观上,是由政府主导统筹安排,将部分医疗机构进行功能转变,转型为老年人医院、康复医院或者护理院。微观上,则是每一个医养结合机构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制定的制度体系;第四,机构人员。在养老机构中应增加专业医护人员,在医疗机构转型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则增加生活护理人员,从而达到基本医疗、康复、基础护理、公共卫生及急救等方面的医疗水平;第五,服务内容。医养结合服务的内容是在做好老年人生活照护服务、精神慰藉服务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医疗诊治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临终关怀服务的质量。

二、颍上县医养结合养老体系背景条件

(一)颍上县医养结合需求现状。颍上县位于淮河、颍河交汇处,面积1,859平方公里,耕地10.3万公顷,辖30个乡镇、348个村(社区),2016年全县人口178万。该县以农业为主,2015年人均GDP16,611元,位于全省末游,属于国家级贫困县。颍上县的养老需求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基础养老指普通大众的养老。这部分需求最大,主要形式是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部分为机构养老,需求人口分散在城区与各乡镇,难点在于如何提供充足的养老服务,如何将在社区居家养老中实现医养结合等;第二,高端养老指经济能力较好,有较高服务水平要求的民众的养老。主要形式为机构养老,需求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区;第三,特殊养老指失能、失智、患有传染病等特殊情况的老人的养老。主要形式为机构养老,需求人口较为分散,且要求的服务水平也不同。

(二)颍上县医养结合的资源条件。一是医养结合的医疗服务资源。颍上县城区现有大型公立医院两所,县人民医院与中医院,共有医生近500人,护士等相关工作人员700人,病床1,500张。30个乡镇医院及社区近2,000张左右;二是颍上县现有养老服务资源。颍上县共有敬老院59处,分布于各个乡镇,可容纳1,780位老人,以公办为主,收纳各地五保户等特殊人群。老年公寓11家,全部为私立,可容纳老人700人,相当于托老所;三是实现医养结合的主体资源。颍上县建有医养研究所与医养科,均隶属于县人民医院,负责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该院医养科环境和设施齐备,开设有80张床位,运行1个月即已住满,目前前来预约的老人有300~400人。在此基础上,医养科于2016年建立了颍上医养康复技术研究所,和安徽财经大学建立产学研基地,探索并运行的养老模式已通过省级鉴定,鉴定为省内领先模式,并获阜阳市科技进步奖。

三、医养结合体系是现有养老模式的升级

颍上县社会化养老包括社会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两种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由社区提供养老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颍上县现有社区养老服务所存在的问题不仅在于基础设施不足,更在于不能为老人提供医疗照护服务。机构养老是指将老人集中在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综合的机构中养老的模式。老年人往往患有一种甚至几种慢性病,慢性病治愈难度大,对其处理方式一般以养为主,这就需要有相应的养老机构。然而,机构养老也面临着建设不足、卫生人力资源短缺、专业医养人才数量不足且质量不高等问题。因此,颍上县机构养老也同样存在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医养结合服务体系的建立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第一,成立一个有支撑辐射作用的医养机构,以此作为医疗与养老的结合点,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等为一体,能提供生活照护、营养配餐、保健医疗、康复调理、修身养性等方面的服务与指导;第二,针对老年人群易多病,需要经常进行医与养转换的情况,医养机构可以指导安排老人去医院医疗,协助医院出院的老人回归养老;第三,针对特殊情况与慢性病的养老,而慢性病的养老又对医养结合要求高,因此这两者可交由前文提到的医养中心负责;第四,颍上县现有的医养科,可以承担部分高端与普通的养老任务,但由于所能提供的服务量较小,可以考虑同样将之纳入医养中心。医养中心对外输出医养结合的技术、理念、人才等,又能起到支撑辐射的作用,这样就可以初步实现“三位一体”。

四、颍上县医养结合养老体系的构建

(一)建设医养中心作为医养结合养老体系的核心。按照前文所述B老问题的解决办法,颍上县的养老可以做到覆盖面广,并初步实现全面医养结合。医养研究所提供技术、理念,医养人才培训机构提供各类专业医养护理员。而医养中心则发挥支撑辐射作用,帮助并指导以上各机构完成医养结合的养老任务。然而,这样安排有两个问题:一是医养结合不够充分,医与养没有深度融合;二是不成体系,各部分单独运作,难以统筹协调,无法最大化利用资源。因此,需要一个核心统筹各部分,养老体系应围绕这一核心打造,核心的最佳选择是医养中心。医养中心由总部和下属5个机构组成,其中总部负责统筹协调和管理医养档案,特殊养老区和护理院即特殊情况养老机构与慢性病养老机构。医养中心内部运作模式为:医养研究所向医养科提供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理念、方法等,经过医养科实践检验后,反馈回研究所形成知识与经验储备。然后医养研究所将储备的医养结合专业知识、技能等提供给输出培训机构,后者培训出专业护理员提供给护理院与特殊养老区,而这两个机构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新情况又反馈给输出培训机构,由此产生新的需求,反馈给医养研究所,而后研究所对此进行研究,其成果提供给医养科进行检验,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

(二)养老体系的整体布局。在围绕医养中心这一核心打造的养老体系中,医疗与养老不直接对接,而是通过医养中心转接,在医院与养老机构直接对接的情况下,老人发病送往医院就医,治疗完成返回养老。然而,等到病发再去医院医治略显迟缓,而有的老人会直接选择在医院休养,挤占医疗资源。医养中心可以通过与养老机构的联合运行,实时监控老人健康状况,早发现早治疗,且不是所有情况都需要送往医院,医养中心本身具备医疗能力,可以及时处理能力范围内的情况。这样做,既能为老人提供更周到的医养结合服务,也能节约医疗资源,缓解医院医护压力。

(三)养老体系的关键――医养档案。医养档案是养老体系的关键,是医养结合的重要联结点,医养档案记录的信息包括:基本信息、病历、习惯、爱好、注意事项等,其建立与使用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作为养老“履历”,记录老人养老信息。根据老人生命周期发展规律,老年人口划分为三个阶段:自主期、援护期与终末期,每个时期特点不同、需求不同,但又相互关联;二是可以积累医养经验。医养档案记录了不同疾病、不同情况、不同医养手段、不同效果的老人的医养信息。这种第一手的资料对提升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品质至关重要,经过医养中心收集、整理、归纳和分析,将转化为经验积累,既能指导医养结合的养老实践,也有利于医养结合的研究,促进医养事业的发展;三是医养信息化,挖掘利用大数据资源。当医养档案形成一定规模以后,就可以引入大数据对比分析方法,既方便公共卫生行政部门的监控和管理,对老年人进行慢性病和疫情的宏观管理,也便于医疗与养老机构的数据分析,制定个性化的医养方案,实现医养服务精细化管理。

(四)养老体系的运作方式。按照前文设想的养老体系,可以满足颍上县的养老需求。当老人开始参与养老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社区居家或机构养老,不管选择哪种,医养中心都将对老人进行全面的检查、评估,并建立医养档案。然后,根据老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医养方案,各养老机构依据方案照料老人。同时,医养中心通过定期体检、生命体征监控等,实时掌握老人身体状况,一旦发现问题,立即调度人员、设备等进行处理。若需送往医院治疗,则由医养中心负责安排,并根据治疗情况与医生建议制定康复方案。随着老人生命周期变化,医养中心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医养方案,使之向医或养侧重,始终贴合老人的需求。

这种养老体系覆盖了各种养老需求的群体,服务内容包括了老人各生命周期的需要,可以应对养老人群的各种情况。然而,该体系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临终关怀方面尚不完善。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与不断发展,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整个体系建设得更为科学、完善,为人民提供科学、全面、舒心、便捷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颍上县养老体系的建设,将是颍上县养老工程的一大重举,同时也是中国养老事业的一次有意义的探索尝试。

主要参考文献:

[1]杨贞贞.医养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筹资模式构建与实证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14.

[2]黄佳豪,孟P.“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7.6.

[3]王素英,张作森,孙文灿.医养结合的模式与路径――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调研报告[J].社会福利,2013.12.

[4]周国明.宁波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政策路径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34.11.

[5]郭斌.论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养结合”模式的可行性[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28.1.

[6]区慧琼.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的“医养结合”机构模式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5.379.6.

篇10

党的十七大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明确“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的卫生工作方针,明确卫生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乡镇卫生院是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为了全面摸清我县乡镇卫生院的现状,了解存在问题和制约卫生院发展的因素,我们采用发放表格、召开座谈会、查看相关资料和实地了解等形式,对乡镇卫生院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综述如下。

一、乡镇卫生院机构设置

乡镇卫生院共有13间,太平镇、沈所和罗坝镇各有两间,马市镇等7个乡镇各有一家卫生院。马市卫生院和顿岗卫生院是中心卫生院建制,江口、花山和都亨是分院建制。

一般卫生院分三个组,即医疗组、防保组和妇幼组,其他为附属科室,包括药房、检验检查、后勤等科室。中心卫生院有条件的设有中医组和口腔科。

二、乡镇卫生院人员结构

(一)乡镇卫生院核定编制299名,实有在职在编在岗240人,乡镇卫生院缺编59人,占20%。省委省政府《关于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改革与建设的意见》(粤发[20__]9号)“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按每万名户籍人口配置10名医务人员”补助人数为240人。

在职在岗在编人员最多的是城郊,有69人,最少的是深渡水,才2人。卫生院人员结构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取得上岗执业资格的卫生技术人员,有174人,占现有人员总数的72.5

%,其中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76人,妇幼保健人员26人,注册护士55人,药剂人员7人,检验人员10人;第二类是未取得执业资格的卫生技术人员,有38人,占人员总数的15.83

%;第三类是其他技术人员(含后勤服务人员)27人,占人员总数的11.25

%,其中财会大专或初级资格以上人员8人,工勤人员19人。

编外分为医务人员和非医务人员两类38人。编外医务人员24人,多数是近几年聘用的大中专毕业生,近几年通过参加全国执业资格考试取得资格证(含考试合格正在办理中)有15人,编外非医务人员14人。

(二)在职在编在岗人员社保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通高等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身份分配的,社保只缴个人部分,共有176人;一种是合同工和工人招考为聘用制干部身份的,社保全额缴交,共有

64人。

三、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和设备设施情况。卫生院业务用房共15569平方米,其中:危房1685平方米。需改造业务用房的卫生院有沈所、城郊、江口、都亨、澄江、深渡水等六所卫生院,改造面积为7048平方米;需新建业务用房的单位有马市中心卫生院,面积为约20__平方米;司前、隘子、城南、罗坝四所卫生院需要改造业务用房面积为约2400平方米。

现有医疗专用设备:

x光机9台,黑白b超9台,心电图机7台,全自动膜式洗胃机1台,尿液分析仪4台,半自动生化分析仪3台,血球计数仪2台,监护仪1台,手术床1张,图象记录仪1台,血细胞分析仪1台,高频电刀1台,麻醉呼吸机1台,无影灯1台,皮测胆红素1台。

四、乡镇卫生院运作情况

__县乡镇卫生院服务人口246994人,年门诊量269590人次,年住院量8093人次,防保服务人口246994人。

业务状况较好的是城郊卫生院,业务收入在韶关市乡镇卫生院名列前茅,其妇产科和口腔科是该卫生院主要科室。卫生院业务状况大体上分为四类,第一类为业务较好的,有城郊、马市和隘子三间卫生院,能正常运作;第二类为业务一般的,有深渡水、都亨二家卫生院,由于在职人员少能保工资;第三类为艰难运作的,有花山、江口、司前、顿岗四间卫生院,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工资;第四类为难于运作的,有澄江、罗坝、沈所、城南四间卫生院,拖欠社保住房公积金,拖欠不足额的工资。

五、乡镇卫生院存在问题

(一)卫生技术人员缺额大。现有执业资格的仅174人,占总编制的58.9%,无执业证上岗证人员较多,部分卫生院存在难以安排值班状况。可以说卫生院医疗技术人才缺乏已成为我县卫生院发展的瓶颈。

(二)医疗服务水平不高。医生医疗技术水平不高,保证不了服务区内群众“中病不出镇”,每年在乡镇卫生院住院的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比例仅报销总数的10%,远远满足不了乡镇群众医疗的需要。由于技术水平不高,业务状况往往是门可罗雀,与上级医院人满为患形成鲜明对比。

(三)以药养医的环境仍然存在,卫生院在公益性和市场性之间徘徊不定。过半卫生院自己养活不了自己。

(四)继续教育工作力度不够大。在职人员培训比例不高。参加各种培训的比例过低,时间不长,继续医学教育缺乏经费支持和统筹安排。

(五)医疗工作压力大。乡镇卫生院存在着诊疗水平有限,急救设备设施简陋、管理不严操作不规范等因素,稍有疏忽,就发现医疗事故。只要一出医疗问题,医疗业务一落千丈。如澄江、沈所卫生院,如今的医疗业务不到出医疗问题前的三分之一。

(六)省补人员面临较大缺额。省委省政府《关于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改革与建设的意见》(粤发[20__]9号)“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按每万名户籍人口配置10名医务人员”补助人数为240人。目前,全县乡镇卫生院在职在编人员240人,其中,持有执业资格的仅174人,三年后,即到20__年省将按实有具有执业资格的卫生技术人员数拨款,加上近三年退休20人左右,缺额将达90

人。

(七)房屋、设备简陋,诊疗病人 大部分还靠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而相应辅助科室形同虚设,不能满足群众的医疗需求,严重影响当地的卫生事业发展。

(八)公共卫生投入不足。乡镇卫生院承担广大百姓的预防保健,完全属于公益性质,在开展预防保健这项工作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五、乡镇卫生院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财政对乡镇卫生院的的投入不足。以药养医的体制和房屋、设备简陋是投入不足的主要原因。

(二)卫生院人员缺额大的主要原因是招聘实用人才难,吸引力不强。乡镇卫生院的不利因素,一是在山区工作的环境较差,二是收入较低,三是医疗技术水平难于提高。在韶关市春季人才招聘会上,市直单位招人门庭若市,乡镇卫生院则无人问津。

(三)缺具有执业资格人员主要有三种原因,一是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时,政策性照顾安排家属子女中大部分是非卫生技术人员,二是执业医师法的出台实施使一部分人员不符合条件参加执业医师资格和护士资格考试,部分人员多次参加考试不合格。三是卫生院校毕业生毕业时,能领取学历证书,但不能领取执业资格证书,毕业上岗一年后才可以参加执业资格考试。与师范类毕业生毕业时毕业证和教师资格证书同时发放反差太大。

(四)卫生院的医疗业务性质存在风险。由于医术水平有限,影响诊断和治疗,如有医疗问题,在群众中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业务上一落千丈,几年都难于恢复名誉,恢复到正常业务。

六、关于加快发展乡镇卫生院的建议

(一)逐步配强配齐卫生技术人员,保证老百姓“中病不出镇”。每年通过向社会上招考具有执业资格的卫生技术人员。建立健全人才吸引机制。实行优惠政策,吸引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创造良好条件,使高学历医疗卫生专业人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二)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使乡镇卫生院从自食其力以药养医转到政府养医。贯彻落实党的卫生工作方针,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以农村为重点”,“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落实省委[20__]9号文精神,“从20__年起,对全省乡镇卫生院按财政全额拨款的公益性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进行改革与建设。”“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卫生院事业费主要由县(市、区)级财政负责,省和市级财政给予支持。”

逐步改造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逐步购置、更新设备设施。

(三)逐步推进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改革。根据区域卫生规划,按功能将乡镇卫生院明确划分为中心卫生院和一般卫生院。加强乡镇卫生院编制管理。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根据服务人口、工作项目等因素,合理核定乡镇卫生院编制,规范乡镇卫生院科室设置和岗位设置。严格准入条件,禁止非卫生技术人员进入卫生技术岗位。对不符合执业资格人员,要逐步分流、清退。

(四)加强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建设

一是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按照国家确定的农村公共卫生基本项目,卫生院设置防保机构,配置专门人员,承担区域内公共卫生工作。加强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建设。规范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项目和诊疗行为,为农民提供能为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等诊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