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建设制度范文

时间:2024-02-01 18:09: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诚信建设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诚信建设制度

篇1

关键词: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

作者:李杰

1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社会发展阶段性的根本性改变,我国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和不断应用也随势而进,其影响力也深入到传统的建筑业。近年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民生产总值已达世界第二。从而带动了国内的软实力和硬实力的不断升级。建筑业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之一,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现阶段建筑行业各种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日新月异。从而使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活动繁琐复杂,相关法律法规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但在不断健全中,因而要求从业者在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时必须采取其他的更有效、更便捷、更规范的方法予以解决。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在西方已有上百年的发展历程,我国千百年来虽也有代表性的优秀建筑工程出现,但就真正意义上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体系,也就近几十年才开始。笔者就此感觉任重道远。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工程,为了符合现代化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的科学建设及管理方式或许是解决目前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问题的关键。

2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现如今,我国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各种网络技术成出不穷,为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建设部于2011年了《2011--2015年全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标志着有关政府部门就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布局进入了快车道发展阶段。伴随着此“纲要”的出台,各地陆续推出了建筑业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相关意见。

伴随着此“纲要”的出台,我国在建筑业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尤其是现阶段社会背景正处于城乡一体化及社会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时刻,特别以北京、上海、江浙、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但整体建设水平与之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差距主要体现在监督机构的相互兼容性方面、信息传递的快速性方面、研发相关软件方面、研究成果实施方面、信息化标准制定方面、相关数据库建设方面及整体规划方面。因此,全面实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我们还要做许许多多的工作。

目前,信息技术在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互联网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对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海量信息,包括文字、图形文档和声音、视频资料实现有效存储和快速查询。

(2)先进检测系统的应用,采用摄像监视系统,覆盖整个施工现场,用以监视施工现场质量、安全、消防等工作,降低施工现场管理难度,提高工作效率。

(3)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对建设工程质量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将系统行为和形态、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及其时空表现模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立系统仿真模型并求解,然后进行纠偏校正,实现工程建设目标的有效控制。

3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而长久以来,我国工程质量监督信息的查询、统计主要依靠单纯的人工记录,并以书面或简单的报表方式上报、审批、归档。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不准确、不及时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有关责任主体确定、工程的监管效率和监管力度。无法实现工程质量的快速统计、分析、解决,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对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新要求。科学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结合目前建筑施工特点,确保工程质量监督人员及时的掌握一手监督资料,更加的增强建设工程施工质量的透明度和公正度,对于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效率能得以大幅度的提高,为建设工程的其他方面的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参考性依据,另一方面就对建设工程参与各方也是一种威慑力,并就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部门、个人也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因而就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必要性,笔者认为毋庸置疑。

4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的应用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的应用应落实到建筑行业的方方面面,其具体表现在社会性监督的应用、政府职能部门的应用、建筑企业管理部门的应用等,笔者就以上三个应用谈下具体看法:

(1)社会性监督的定义比较广泛,其主体可以定义为一个组织、一个群体、甚至于某个人。其也是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一个主力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网络技术和传媒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信息量的不断激增,网络、传媒的监督平台也在不断扩大。为建设工程监督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社会舆论监督平台。合理的、科学的运用好此平台能极大的确保建设工程质量的有效管理,实实在在的发挥建设工程的社会效应。确保国家和地方性的法律、法规、工程质量验收强制性规范的实施。

(2)政府职能部门近年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办事程序环节、增强政府政务公开在信息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国各地区的建设职能部门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络和通讯平台,及时的向社会和其他单位公布新的工程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及强制性的工程质量规范。确保国家和政府性文件能及时地传达落实到具体部门,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提供了及时的、完善的、准确的、科学的强有力依据。此外,政府职能部门通过信息化的监督管理软件,能第一时间发现工程质量存在的问题,及时的组织工程的各参与方解决问题,为社会、企业、个人挽回损失及不良的社会影响。该平台也能加强政府职能部门与社会各方面的沟通,从多方面渠道获得有关工程质量监督信息,纵、横向的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管理,对不合格的工程质量及时的提出整改要求和处理意见。

(3)工程质量的信息化监督管理为建筑企业的内部管理体系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更为科学的管理方式,为建筑企业简化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根据建设部的“纲要”的内容,企业应在信息化应用上围绕两个层面重点发展“建设一个平台、应用系统”。两个层面指核心业务层和企业管理层:一个平台指信息基础设施平台;应用系统指核心业务层的设计集成、项目管理、项目文档管理、材料与采购管理、运营管理等系统,以及企业管理层的综合管理、辅助决策、知识管理与智能企业门户等系统。就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应用方面,企业应重点运用好、维护好信息基础设施平台,为企业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信息化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此外,应用系统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具体信息化实施提供了明确的建设方针,简化了繁琐的监督管理程序,准确采集了工程质量的各项数据,为工程质量的实现打下了牢固的基石。

篇2

互联网作为行业经济,其信用必然具备经济信用的特质。信用的经济学定义主要是借贷和延期支付,符合这个定义的可能是互联网的电子商务和支付、网络借贷。目前电子商务主要是预付款和货到付款,将来可能会实现延期支付。电子商务的信用是互联网信用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网购、团购、网络促成交易都必须遵守2011年国家工商总局颁布的《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和商务部最近《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服务规范》。

毋庸置疑,随着相关法律法规陆续出台,互联网行业日趋成熟,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甚至是网民素质的大幅攀升,互联网的信用肯定会健康快速发展。

各相关部门、行业协会、互联网企业也都在主动寻求诚信和安全的举措和方案,比如网站备案、网站经营许可证、各种准入许可资质、实名制等,同时一些相关第三方认证应运而生。信用认证和评价可以提高网站经营主体的信用意识,督促网站诚信经营,也有助于行业监管部门实行信用分类监管,引导市场优胜劣汰。互联网信用管理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还需要不断强化诚信职业道德、提高自身权威性和公信力、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互联网信用涉及道德层面。网站服务提供者兑现服务承诺,诚信经营;网络用户诚信守法,对自己言论负责。信用可以被记录,并且和时间有关系。比如某网上商城退换货很方便,质量有保证,买过的人会更加信任,同时也会推荐给朋友,形成信用的口碑。互联网信用档案是信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信用档案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体系构建原理、技术及标准等系列问题也有专门的学者在研究。

互联网信用从法律角度来看,所有的网站与用户都存在契约关系,所以都受法律和契约的约束。网络侵权行为包括侵害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著作权等。《侵权责任法》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只要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都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网络用户可以是自然人即广大网民,也可以是法人,而网络服务提供者则一般为各类网站的经营主体。人肉搜索,实质上就是通过各种网络途径收集和公布某个人的隐私信息的行为,是一个网络侵权行为的典型案例。

篇3

关键词: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体系

随着近几年的工程建设的发展,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督体系更加完善,在不断地发展和建设中积累经验。目前,在信息化社会的大环境下,信息化技术已融入到各行各业,工程质量和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也将在信息化科技的影响下进行创新和改革。利用信息技术的高效便捷,及时全面地了解工程建设的相关状况,进而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推动工程建设的长期稳定发展。

一、工程质量和质量安全监督工作的相关概述

工程质量是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设计文件以及工程合同中对于工程的安全、使用、经济、美观等特性的综合要求。工程质量所涉及的方面众多,包含工序质量、分项工程质量、分部工程质量,单位工程质量。从功能和使用价值来看,工程项目质量又体现于适用性、可靠性、经济型、外观质量与环境协调能力等方面。由于工程项目是根据业主的需求而兴建的,不同的业主对于工程有着不同的功能性要求,所以,工程项目的功能与使用价值的质量是相对于业主的需求而言,并非是一个固定和统一的标准。在工程建设中,参与工程建设的相关人员的工作质量也是影响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工作质量是参与工程建设者,为了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所从事工作的水平和完善程度。工作质量包含了社会工作质量,即社会调查、市场预测、质量回访和保修维护服务等;生产过程工作质量,即整治工作质量、管理工作质量、技术工作质量和后勤工作质量等。工作质量是工程实体质量的保障和基础,而工程项目实体质量是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是当地行业行政主管部门派出的监督机构,对当地所有工程的质量安全行为实施监督,且有一定的处分权力。监督的对象分别为建设方、勘察方、设计方、监理方、施工方。主要精力在于施工方,其次在于监理方。开工、验收、竣工等程序、步骤是否合规合法;各方资质、岗位、证件是否齐全有效;质量管理资料、质量控制资料的完整、真实、有效性;对质量安全技术的违背规范违背当地规范性文件的行为进行制止,甚至处罚。

二、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信息体系的相关分析

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信息体系将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将各单位各部门的工作内容、进度、情况进行网络信息的传输。但它又不能单纯的作为信息传递系统,还应结合相关的信息管理方案和质量安全监管的应用软件,相互之间协同工作,进而达到对于质量和安全信息的监督的时刻管理,完成对于各类下属部门职责范围、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等方面做出规范化的监管。而系统的管理流程则是由最初的监督申报,到接下来的日常管理、日常监督、执法检查,最后竣工备案。监督申报是在工程建设工作开工前,建设单位向监督管理部门所申报的质量和安全相关的具体监督内容。其中包括了工程概况和参建各方的相关信息,施工计划、资金预算、人员管理等相关内容。日常管理工作同时包含了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质量管理工作是指对于工程质量进行评优,检查相关工程质量,对于检查工作中发现的不合格材料进行处理以及质量资料档案管理工作。安全管理工作包括了对于施工工地的安全性检查,安检信息档案管理等;日常监督工作包含了对于工程质量的监督和施工安全性进行监督,在质量监督工作中,根据不同的工程种类,往往是从业务分法开始,到首次分发,之后的工作中分为定点监督和动态监督,随后进行竣工验收监督,提交监督报告,最后将质量信息归档,完成竣工备案。

三、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工作意义

首先完整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将全面地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和安全,信息化建设也将彻底地改变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的工作体系。从安全监督部门极为烦琐缺乏条理的工作方法中解脱出来,将监督管理工作变得便捷高效,所涉及到的各部门监管信息也在网络信息中变得简明有序,进而更好地进行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在工程建设中,监督和管理密不可分。工程是科学和数学的某种应用,通过这一应用,使自然界的物质和能源的特性能够通过各种结构、机器、产品、系统和过程,以最短的时间和精而少的人力做出高效、可靠且对人类有用的东西。如果说,工程建设过程中没有监督和管理,工地里全是工程师,只关心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那么工地会一塌糊涂,因为工程的目的是将物资和能源的特性通过各种结构机器、产品、系统和过程做出对人类有用的东西,工程需要这样的专业人员,也需要进行劳务工作的工人。此时就应结合工程中的监督经验,运用管理科学技术去将工程系统的管理起来,通过建立信息化平台的方式,组织人力资源、调配建设资金、处理项目利益相关方的关系,建立工作范围、时间、成本、质量、安全、采购管理体系,结合相关管理措施,让所有人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为工程师、农民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他们能够将脑力、劳动力最大化地发挥出来,从而做到让工程里的所有人、所有物、所有资金最大化地为这个社会做贡献,这就是工程中监督和管理的价值。工程建设中的质量安全监督也应加强对于监管单位的内部监督工作,规范监督部门的工作模式,强化安全监督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完善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的设施建设,在高效准确地监管其他部门的同时,避免因为工作人员吃拿卡要,在不合格的工程的监管中放水,给相关的监管工作带来障碍。现阶段监管部门的核心骨干往往年纪较大,对于网络信息知识了解较少,为满足信息化的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工作改革,还应在单位内部加强相关知识的教学和培养,使得工作人员能够适应全新的工作方式,也让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信息体系得以充分发挥。

结语

当下信息化的社会体系中,网络信息的时代已然来临,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转型已是工程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良好的信息化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体系将是推动工程建设和发展的核心环节,将网络信息技术与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相互结合,吸收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从而大幅提高监管工作质量,进而推动工程领域在信息化的时代中得以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艳玲.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信息体系初探[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27):421-421.

[2]史敏磊.强化数据分析,提升质量安全监督能效——区域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信息系统升级方案浅析[J].工程质量,2013,31(9):39-40.

[3]林尧清.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信息分类与管理模式研究[J].工程质量,2013,31(9):80-81,93.

[4]乔军志,谢良球,张焱君,等.应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的全方位监管[J].工程质量,2014(11):66-70.

篇4

关键词:诚信政府;公共行政;制度

中图分类号:D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0-0074-02

1 价值分析

1.1 提升政策执行力

政策的有效执行是以政策目标群体对所推行政策的认同和接受为前提条件的,而政策能否被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则取决于作为政策目标群体的社会公众对作为政策执行者的政府官员是否信任以及信任的程度。在现阶段,之所以有些政策的执行效果不甚理想,其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因作为政策目标群体的社会公众对作为政策执行者的政府官员缺乏信任而导致对其所推行的政策缺乏认同感。正如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所言:“社会文化中缺乏信任将给公共制度的建立带来极大的障碍。那些缺乏稳定和效能的政府的社会,也同样缺乏公民间的相互信任,缺乏民族和公众的忠诚心理,缺乏组织的技能”。作为政策执行者与政策目标群体之间发生的一种互动性活动,政策执行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样需要政策执行者与政策目标群体之间的相互信任,特别是作为政策目标群体的广大民众对作为主要政策执行者的政府官员的信任。因此建立诚信政府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只有提高政府在公众心中的诚信度,才能使各种公共政策得以有效实施,也才能真正树立起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认同感。

1.2 提升政府形象

所谓政府形象,是指政府的外在表现,是公众在心目中对政府的言行、表现所形成的感觉、印象、评价和信念。公众是认识政府形象的主体,政府是公众心目中的反映对象。政府形象沉淀于公众的心中,通过感觉、印象、评价和信念逐步形成和表现出来,并最终决定着政府形象的被判断及其政策言行被接受和被拥护的程度。政府形象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资源,它是构成政府影响力的基本要素之一。而政府影响力体现着政府与公众之间双向互动的心理关系,它是决定政府政策能否为公众所接受或多大程度上被接受的一项重要因素并直接影响着公众对政府政策的心理、行为或行为倾向。一般来说,良好的政府形象具有极大的凝聚力,它能够孕育出民众对政府的认同感和信任感,并构成政府权威的合法性基础。因而,良好的政府形象可以大大减少政策执行的阻力,是政府推行政策、实现既定政策目标时可资利用的重要资源,是降低政策执行成本、提高政策执行效率取之不尽的源泉。阿尔蒙德指出:“在许多当代社会中,人们对政权……的支持,会很快受到当局在满足公民选择要求时实际作为如何这一因素的影响。……即使在最传统的社会里,统治合法性的标准中也包含着人们对政府作为的某些长期的期望”。政府形象是政府整体形象与政府个体形象的统一,政府形象的好坏不仅取决于政府职能履行的效果,而且还受到政府官员个体行为表现的影响。政府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由一个个具体的政府官员构成的组织机构。政府形象在很大范围内正是通过这一个个作为政府构成要素的政府官员“做”出来的。在现代社会,政府的广阔活动范围使得公众经常要与政府机构及其官员接触。阿尔蒙德提供的数据表明,在美国,有72%的成年人一年中至少与一个政府机构打过交道,大约有1/3的人与更多的政府机构打过交道。接触最频繁的是税务官、学校行政人员和警察。其实,不仅美国的情况是这样,在现代世界各国,伴随着政府行政权力日益膨胀这一世界性趋势,公众与政府机构及其官员的接触都是十分频繁的,在那些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以及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中则更是如此。正是在这些频繁的接触中,公众通过对政府官员行为表现的认知确立了政府形象的直观认识和感受,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加以传播。阿尔蒙德指出:“无论在学校里讲授的政府制度观点是多么积极,一个公民如果被警察折磨,被福利机关忽视。或者不被公平地征税,是不会对政府当局有多大好感的”。可见,政府绩效的提高不仅需要从宏观上提升政府的行政能力,而且还应该在政府官员队伍中加强勤政廉政建设,从微观上改进政府官员的个体行为表现。

1.3 政府功能转变

美国著名学者登哈特曾提出: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念。登哈特认为,公共行政已经历了一场革命。目前,与其说公共行政官员正集中于控制官僚机构和提供服务,倒不如说他们更加关注掌舵而不是划桨的劝告。公共行政官员在其管理公共组织和执行公共政策时应该致力于承担为公民服务和向公民放权的职责,其工作重点既不应是“掌舵”,也不应是“划桨”,而应是建立一套明显具有完善整合力和回应力的公共机构。政府角色的重新塑造和政府职能的合理定位必然伴随着政府行为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此时以诚信原则约束行政行为就凸现出其重要性与必要性,以诚信原则为指导转变政府职能,应是主观诚信与客观诚信的统一。主观诚信即注重行政官员的道德教化、内心自律,如果不以这种理性的价值观作为指导,很有可能重走以前的老路子甚至造成行政效率低下或失效。客观诚信是指政府政策必须具有相当合理性,不能显失公正:不能违反惯例和平等对待原则;必须符合最少损害要素原则并具有平衡性等等。

2 制度建设方向

诚信政府建设需要提供制度平台,为政府走向诚信提供制度安排,着力打造政府的良好声誉和形象。

2.1 有限政府

有限政府是强调政府理性利能力的有限。要求政府在既定能力条件的约束下,有效地控制行政权力的扩张,实现与市场和社会力量的职能均衡,打破“政府万能”的神话,改变政府统揽一切、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权力格局。在市场经济社会,政府只是资源配置的一种强力手段,而不是唯一手段。政府若过度干预市场经济,会导致政府失败;若政府对市场经济不进行宏观调控,放任自流,也会导致市场失灵。建立有限政府需要进行市场化改革,而市场化改革的难点是政府职能的准确定位。关键是正确处理好政府与企业、与市场、与社会的关系。建设有限政府要求政府从市场利社会中退缩一些职能,政府不该管的事情,坚决不要去管理;老百姓自己能作主的,攻府也不要过多地去管,市场竞争机制能解决的,政府也不必过多地去管;社会中介组织能够自律管理好的事务,政府应放手让他们去管。政府不能因为有利可图就与之争利,更不能有责相推、撒手不管。

篇5

【关键词】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创新;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应建设工程的质量也受到了相应程度的重视,建筑工程的质量对其使用时间和安全性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而在建设工程的建设过程中,相应的质量监管体系的建立对工程的建设质量影响较大,建设工程的监督管理模式受到了一定的创新和发展。

1.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影响因素

1.1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意识

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意识对相应的工程质量的控制和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关系到相应建设工程的整体建设和实施。部分施工企业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却忽视了长远利益,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未形成相应的质量控制的责任意识,不仅使相应的建设工程质量难以保证同时也忽视了相应建设施工企业的服务意识和品牌意识的树立,不利于建设企业的科学持续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建设行业的整体发展。

1.2建设工程的管理机制

建设工程在施工中的质量意识影响到工程管理体制的建立和管理,从而影响了建设工程的质量和管理机制的建立,建设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未建立质量保证体系,那么相应的管理体制和管理规范也难以跟上工程建设的发展,难以从整体上着手对建设工程的质量进行管理和控制,管理体制和质量控制意识的缺乏致使相应的建设工程难以达到相应的建设要求,甚至相应的施工团队未按工程图纸进行施工,不按规程进行作业,造成了相应建设工程的质量难以保证。

1.3建设工程的施工材料和相应的人员素质

建设工程的施工材料和人员的素质对相应的工程质量以及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工程的质量管理意识的树立影响重大。管理体制的缺失以及相应建筑市场的监管缺失致使相应的建筑工程的施工材料以及工程建设和管理的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相应的建设工程的施工和管理缺乏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不注重业务培训致使企业相应职工的素质偏低,对建设工程的质量产生了影响。

2.建设工程企业质量监督管理的创新和发展

2.1建立建设市场管理模式,增强工程质量管理意识

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建立应建立在运行良好的建设市场的运行和发展模式之下,以监督管理体系的建立促进相应的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意识,从整体上和系统上贯彻相应工程的质量意识,从而奠定建设工程在精神上和主观上的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建设行业的新的管理体制,具体建立纵向管理和横向管理的良好结合和重点突出的管理体制,灵活建立新型的管理体制,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为建设行业的管理和创新建立相应的典范和规范。在促进建设市场的管理过程中,还应从更广的层面上建立建设行业管理的创新秩序,建立统一的市场和监管的管理体制,从而为整个建设行业的发展建立相应的规范。

2.2建立人员素质的提升和管理发展模式

建设工程的质量和相应监督管理体系的建立实际上依靠管理和相应的人员素质,因此,人员是建设工程的质量和监督管理体系建立的核心要素。企业应在科学合理的工程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人员素质的提升和管理的体系,管理体系的建设是基本的因素,相应的管理人员实际上是对管理条例和体制的执行和协调。但在一定程度上,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对工程的管理有着很高程度的促进作用,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不仅能提高企业的工程管理和创新,更能促进建设企业的发展,形成建设工程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相应的企业应合理建立职工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和管理发展模式。

2.3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法制化发展

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涉及因素较多,各管理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那么更应建立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建立规范化的发展,从而促进建设企业的科学持续发展。最有效的规范和执行方式是实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立法,应用法制化的手段促进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规范和发展。使相应的违规行为依法得到查处,从而发挥出法制的真正规范和调整效用。通过对建设工程监管体系的资源整合实现统一的执法管理,实现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从建设工程的招标、投标、承包、施工以及验收等建设工程的资格审查以及建设的全过程实现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通过法律建立相应的规范机制,从而实现了相应过程建设的透明度和施工建设的明朗化,使相对较为复杂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调整为规范而有序的规章和体制的执行和控制过程。

2.4建立多元化的监控防范体系

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和监督体系实际上从宏观的层面上实现了对相应建设行业的管理和规范,因此建设工程的监督管理实际上不仅仅依靠建设工程企业的改革和创新,更是一个行业整体的规范和发展,为相应的建设行业的发展创设良好的规范和发展的环境。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的创新和发展应建立在多元化的工程质量监控防范体系,将政府的监控和市场的监管调节以及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控制良好结合起来形成多元化的监控防范体系。强调建立重点的监督管理体系,形成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的监控和防范模式。在市场监督管理层面上应建立健全的协同管理机制,建立建设工程的质量评估机制,推进保险业务等新行业进入相应的建设工程的监督管理体系,形成建设行业监督管理的较全面层次的服务体系。具体在建设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实现相应的监督管理模式,推进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和权责的分明,建设层次分明的施工控制的流程,从而在提高建设工程的施工效率同时实现相应的监督管理的效率提高。

3.总结

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体系是系统而协调的过程,通过对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综合整理实现对建设工程质量的有效监督管理,同时也能实现对建设行业和建筑市场在一定程度上的规范和管理模式,建立创新的和发展着的监督管理模式。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体系的创新和发展不仅表现在相应的管理层次的深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基础之上,相应的工程监管部门还应建立现代化的工程监督管理模式,如监督管理的模式与计算机技术和相应的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形成创新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创新和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篇6

“诚者,真实无妄之为,天理之本然。”,“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人们坚持以诚为本立身,以信为基处世,诚信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然而近些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的转型,多元文化的冲击,新的市场经济尚未成熟,与之相适应的道德建设没有建成,使得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大学生,面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分配不公以及文明风范等方面存在的差距缺乏正确的认识,一些大学生在错误思想的影响下,道德沦丧,自甘堕落,不能把握社会的主流,诚信严重缺失,部分大学生明白诚信的重要性,既想践行诚信,又为了眼前的利益背离诚信。客观地讲目前各高校虽然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相当重视,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诚信教育,如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开展各种宣传诚信行为的活动,组织学生诚信考试签名,诚信宣誓等,但收效甚微。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诚信知行背离

知行问题不仅是一个认识论和实践论的问题,也是伦理学的问题,知行是对立统一的,知而不行的是空谈,行而不知是盲动。社会的转型,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得当前一些大学生的诚信存在知行背离,许多大学生在停留在道德层面,没有形成强烈的道德情感和坚强的道德意志,很多大学生知而不行,他们虽然知道伦理规范的行为要求,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不愿意遵守诚信行为,以至于在物质诱惑面前,很容易失去自己的底线,难以坚持诚信道德标准[1]。正如万增奎在《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学研究》中所说:“知而不行是我国道德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经过几十年的道德教育,社会倡导的许多伦理规范为公众所熟悉和了解甚至认同,但并未成为多数人的行为准则。”[2]

(二)诚信教育虚化

人有别于动物不仅在于其社会性,而且也在于其思想性和精神性,因此,人除了具有物质需要外,还具有精神需要。道德作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一种实践精神,不仅是社会有序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成员安身立命的需要。对于一名大学生来说,大学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诚实守信之德是培养大学生价值观必须学习的科学知识,是大学生追求人文知识之必须,《礼记?大学》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3]。尤其在一些理工科院校,人文气息缺乏,比较注重社会本位工程,重技术,轻文化。学校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虚化,教育方法手段单一、陈旧,缺乏多种方法、手段的配合,流于形式,只做表面文章,如开展诚信教育,诚信签名,诚信宣誓等没有内化于大学生内心的活动,甚至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诚信存在问题,言教与身教不相符,抄袭论文,学术腐败,学术造假,既破坏了科学教育的严肃性,又给大学生树立了不守诚信的“榜样”。

(三)诚信管理制度不健全

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是学校实现诚信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各个高校重视开展诚信教育活动而忽视了诚信管理制度的建设,制度建设是根本性的建设,虽然近几年来高校在诚信制度建设方面狠下功夫,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许多高校的诚信管理制度要不没有建立,要不就是流于形式,无人使用,无人执行,成为空架子。部分学校的规章制度甚至空泛,没有操作性,往往是对教育部文件的稍加改变复制,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本校的诚信管理制度,一些制度简单粗暴,单一。

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其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墨子曾经以“素丝比喻人的品格,认为人的品格如同白丝一样”[4],“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5]以此道理用于大学诚信问题,表明了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水平的高低与其生活的环境具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教育和理论灌输的层面上,还需要建立一个维系诚信道德的社会环境。

二、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对策

(一)构建高校信用制度体系

制度作为环境结构状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避免人为干扰,明确每个人的权利义务,禁止错误行为的重要制衡因素。所以加强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建设,需要完善高校的各项管理制度,使其合理化。

1.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的“个人诚信档案”

首先,建立和完善大学的“个人诚信档案”。在高校学生入学之时就要建立,对他们的诚信行为进行跟踪记录,由班干部、辅导员以及学校的各个职能部门联合,统一协调,对学生的诚信进行收集,及时记录学生所受的奖励与处罚信息。其次,要大学生的诚信档案进行科学管理、定性评价以及公开化、透明化,学校要高度重视,不能让诚信档案流于形式,要与教育部门,社会中介组织和银行等机构联合,使得学生充分重视到诚信的重要性,使个人信用档案真正成为学生的通行证。

2.科学系统地完善学校诚信规章制度

高校诚信制度体系是一个完善的体系,环环相扣,互相配合的,它包括考试管理制度、学术诚信制度、贷款制度、诚信监督制度等等。考试管理制度要加强对考试作弊行为类型的具体归纳与描述。更要对考试作弊形式细化以及作弊所受到的处分做出详细的处罚措施,使得处分有所依据,规定合理。目前各个高校的学术诚信制度建设已经开始加速运行,但是大部分内容空泛、单调,缺乏可操作性,震慑性不大,学生造假行为比较突出,健全学术诚信规章,要建立相应的专门惩治学术腐败的法律,使得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增强学术严密性和可操作性。这需要细化学术诚信制度的相关内容。对于违背学术诚信的大学生,要做出具体的处罚条例。完善贷款制度,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支持贫困大学生上学,高校和地方政府也积极参与,帮助大学生贷款,使得其能够顺利完成学业,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大学生没有养成诚信习惯或者故意不还贷款,导致大学生贷款诚信出了很多问题,高校在积极帮助大学生贷款的时候,完善贷款条件的审核,使真正的贫困学生能够获得资助,减少以致避免作假行为,细化贷款和还贷规定,大学生要恪守信用,对大学生贷款进行诚信方面的教育。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文化

文化价值的选择和价值导向决定着大学生诚信道德形成的方向,而大学校园是大学生主要接触的地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校园诚信文化会对学生形成诚信道德压力,不诚信的校园文化只会助长学生的不道德行为,大学生即是诚信文化建设的接受者,也是诚信校园文化的创造者。校园诚信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水滴石穿、日积月累,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要建立诚信文化体系,一方面要体现在有形物质方面,加强校报、学校官方平台,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等对诚信文化的宣传活动,在教学区和学生宿舍等适当的位置设置诚信格言。另一方面要在广泛开展诚信团学活动月,将诚信活动以日常化的形式落实在学生中。其次要开展隐性教育,以另一个看不见的手进行诚信教育。在校园诚信文化建设之中,开发隐性课程教育,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提高诚信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篇7

成都与中国其他城市一样,已走过主要依靠税收减免、土地折价等优惠政策吸引外来投资的初级阶段。现在,完善的基础设施、发达的产业配套特别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广阔的市场规模、便捷的交通、公平透明的营商制度,成为吸引投资者更重要的因素,而这也正是成都努力发展的方向。

为打造西部高地,实现全域开放,成都在营造具国际水准的生产服务环境、生活服务环境以及政务服务环境方面都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在众多软环境建设中,成都又特别把知识产权保护和政府效率放在重中之重。目前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已经超过了229家,吸引企业落户重要因素有两点:一是出色的政务服务环境;二是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这两方面的制度创新也成为成都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出色的政务服务环境

自2003年以来,成都便持续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政府的行政权力全部实现网上公开运行,重大政府信息全部公开。成都是目前中国同类城市中审批事项最少,审批效率最高的城市之一,其中尤以成都高新区最为突出,在全国获得赞誉。英特尔成都公司公共事务经理顾仪,对成都高新区政务服务效率与效力表示“规范、高效,比火箭还快。” 如表1所示,成都高新区“小机构大服务高效率”的制度创新为高新区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在经济方式转变的今天,知识产权保护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关注的焦点,直接关系到企业利益。成都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在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等知识性产业过程中十分注重保护知识产权。

2010年3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落实发展议程地区研讨会在成都市召开,出席研讨会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副总干事杰弗里・奥利亚马认为,在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社会发展所作贡献方面,成都是很好的范例;2012年9月联合早报网《成都“抛弃”政策招商》一文指出: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说,一个企业寻找投资地更看重的还是法律环境,他们希望自己的创新产品能够得到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这有利于他们创新积极性的提高,而成都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完善;2012年10月,欧洲通讯社在《中国:投资成都,欧洲应该抓住的机会》报道中,对成都的投资环境和知识产权工作给出了高度评价:“成都是中国投资风险最低的城市,同时也是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做得最好的城市。”

截至2011年,成都市专利申请累计达到16.18万件,专利授权累计达到9.8万件,均位居中西部城市第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915.29亿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产值占73.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的30.76%。国家知识产权局将在成都设立专利审查协作中心,一些知识产权的“成都创新”已成为“成都经验”在全国示范推广(见表2)。

篇8

【关键字】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创新;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应建设工程的质量也受到了相应程度的重视,建筑工程的质量对其使用时间和安全性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而在建设工程的建设过程中,相应的质量监管体系的建立对工程的建设质量影响较大,建设工程的监督管理模式受到了一定的创新和发展。通过相应法律和规制的建立实现了建设工程的监督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的管理阶段。工程建设要提高监督管理的效率应在更多的层面上创新和发展质量监管的方式,从而实现了工程质量监管的有效模式。

1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影响因素

1.1 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意识

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意识对相应的工程质量的控制和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关系到相应建设工程的整体建设和实施。部分施工企业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却忽视了长远利益,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未形成相应的质量控制的责任意识,不仅使相应的建设工程质量难以保证同时也忽视了相应建设施工企业的服务意识和品牌意识的树立,不利于建设企业的科学持续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建设行业的整体发展。

1.2 建设工程的管理机制

建设工程在施工中的质量意识影响到工程管理体制的建立和管理,从而影响了建设工程的质量和管理机制的建立,建设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未建立质量保证体系,那么相应的管理体制和管理规范也难以跟上工程建设的发展,难以从整体上着手对建设工程的质量进行管理和控制,管理体制和质量控制意识的缺乏致使相应的建设工程难以达到相应的建设要求,甚至相应的施工团队未按工程图纸进行施工,不按规程进行作业,造成了相应建设工程的质量难以保证。

1.3 建设工程的施工材料和相应的人员素质

建设工程的施工材料和人员的素质对相应的工程质量以及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工程的质量管理意识的树立影响重大。管理体制的缺失以及相应建筑市场的监管缺失致使相应的建筑工程的施工材料以及工程建设和管理的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相应的建设工程的施工和管理缺乏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不注重业务培训致使企业相应职工的素质偏低,对建设工程的质量产生了影响。

建设工程的施工环境和相应施工管理过程中的多种因素造成了建设工程的管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建设工程的涉及面较广,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体制对建设工程的有效发展和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相应的企业应从整体上进行研究、从系统上进行管理和监控,实现建设工程质量的有效提高。

2 建设工程企业质量监督管理的创新和发展

2.1 建立建设市场管理模式,增强工程质量管理意识

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建立应建立在运行良好的建设市场的运行和发展模式之下,以监督管理体系的建立促进相应的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意识,从整体上和系统上贯彻相应工程的质量意识,从而奠定建设工程在精神上和主观上的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建设行业的新的管理体制,具体建立纵向管理和横向管理的良好结合和重点突出的管理体制,灵活建立新型的管理体制,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为建设行业的管理和创新建立相应的典范和规范。在促进建设市场的管理过程中,还应从更广的层面上建立建设行业管理的创新秩序,建立统一的市场和监管的管理体制,从而为整个建设行业的发展建立相应的规范。

2.2 建立人员素质的提升和管理发展模式

建设工程的质量和相应监督管理体系的建立实际上依靠管理和相应的人员素质,因此,人员是建设工程的质量和监督管理体系建立的核心要素。企业应在科学合理的工程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人员素质的提升和管理的体系,管理体系的建设是基本的因素,相应的管理人员实际上是对管理条例和体制的执行和协调。但在一定程度上,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对工程的管理有着很高程度的促进作用,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不仅能提高企业的工程管理和创新,更能促进建设企业的发展,形成建设工程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相应的企业应合理建立职工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和管理发展模式。

2.3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法制化发展

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涉及因素较多,各管理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那么更应建立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建立规范化的发展,从而促进建设企业的科学持续发展。最有效的规范和执行方式是实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立法,应用法制化的手段促进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规范和发展。使相应的违规行为依法得到查处,从而发挥出法制的真正规范和调整效用。通过对建设工程监管体系的资源整合实现统一的执法管理,实现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从建设工程的招标、投标、承包、施工以及验收等建设工程的资格审查以及建设的全过程实现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通过法律建立相应的规范机制,从而实现了相应过程建设的透明度和施工建设的明朗化,使相对较为复杂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调整为规范而有序的规章和体制的执行和控制过程。

2.4 建立多元化的监控防范体系

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和监督体系实际上从宏观的层面上实现了对相应建设行业的管理和规范,因此建设工程的监督管理实际上不仅仅依靠建设工程企业的改革和创新,更是一个行业整体的规范和发展,为相应的建设行业的发展创设良好的规范和发展的环境。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的创新和发展应建立在多元化的工程质量监控防范体系,将政府的监控和市场的监管调节以及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控制良好结合起来形成多元化的监控防范体系。强调建立重点的监督管理体系,形成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的监控和防范模式。在市场监督管理层面上应建立健全的协同管理机制,建立建设工程的质量评估机制,推进保险业务等新行业进入相应的建设工程的监督管理体系,形成建设行业监督管理的较全面层次的服务体系。具体在建设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实现相应的监督管理模式,推进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和权责的分明,建设层次分明的施工控制的流程,从而在提高建设工程的施工效率同时实现相应的监督管理的效率提高。

2.5 深化拓展建设工程的监督管理

建立假设工程的监督管理体系还应实现建筑行业的整体监督管理水平,向深入的方向发展,通过相应的工程项目的建设,实现相应工程项目的示范作用,从而实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综合化的执法发展,监督管理模式由单一的建设工程行业向与建设工程相关的各方面延升,从而实现全方位的监管和服务,因此形成综合化的监督管理体系。同时监督管理体系由规范相应的经营和建设向提升参与建设的行业的社会责任的承担延升,从而扩大了监督管理体系的主体范围,将建设工程置于社会发展的整体范畴的监督管理体系之下,实现更为有效的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并且将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中的施工质量向工程的建设、检测等各方面进行监督管理,从而实现了建设工程监督的全过程管理模式。

2.6 建立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防范管理

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应建立相应的防范管理机制,从而防止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应对相应的建设工程的结构和相应的基础质量造成的安全隐患进行一一排除。包括相应的建设工程的地基建设、交通的通道旁等工程建设的难点和重点建设技术进行重点关注和检测,明确各工程建设要点的掌握程度,从而对相应的施工企业进行监督和管理,给予其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充分发挥相应建设企业的建筑优势,强化相应的技术手段,有效集合建设工程中的管理资源,对相应的建设工程的质量进行严格的监控和安全性能以及工程实施的可行性等方面的分析和控制,最大程度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

3 总结

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体系是系统而协调的过程,通过对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综合整理实现对建设工程质量的有效监督管理,同时也能实现对建设行业和建筑市场在一定程度上的规范和管理模式,建立创新的和发展着的监督管理模式。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体系的创新和发展不仅表现在相应的管理层次的深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基础之上,相应的工程监管部门还应建立现代化的工程监督管理模式,如监督管理的模式与计算机技术和相应的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形成创新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创新和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沈洪忠.工程质量监管理论和实践创新与发展[J].住宅产业.2009(12).

[2]陈 进. 加强质量监督管理创新监督管理模式[J]. 甘肃科技纵横.2009(06)

[3]周 斌. 新时期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创新管理措施的分析与思考[J]. 中外建筑.2010(08).

[4]郑广锋.试论建筑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其对策 [J].建筑安全.2009(11).

[5]马荣霞 . 开拓创新 规划管理 全面推进朝阳水务质量监督工作 [J]. 北京水务. ( S1) .

篇9

【关键字】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创新;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应建设工程的质量也受到了相应程度的重视,建筑工程的质量对其使用时间和安全性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而在建设工程的建设过程中,相应的质量监管体系的建立对工程的建设质量影响较大,建设工程的监督管理模式受到了一定的创新和发展。通过相应法律和规制的建立实现了建设工程的监督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的管理阶段。工程建设要提高监督管理的效率应在更多的层面上创新和发展质量监管的方式,从而实现了工程质量监管的有效模式。

1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影响因素

1.1 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意识

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意识对相应的工程质量的控制和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关系到相应建设工程的整体建设和实施。部分施工企业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却忽视了长远利益,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未形成相应的质量控制的责任意识,不仅使相应的建设工程质量难以保证同时也忽视了相应建设施工企业的服务意识和品牌意识的树立,不利于建设企业的科学持续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建设行业的整体发展。

1.2 建设工程的管理机制

建设工程在施工中的质量意识影响到工程管理体制的建立和管理,从而影响了建设工程的质量和管理机制的建立,建设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未建立质量保证体系,那么相应的管理体制和管理规范也难以跟上工程建设的发展,难以从整体上着手对建设工程的质量进行管理和控制,管理体制和质量控制意识的缺乏致使相应的建设工程难以达到相应的建设要求,甚至相应的施工团队未按工程图纸进行施工,不按规程进行作业,造成了相应建设工程的质量难以保证。

1.3 建设工程的施工材料和相应的人员素质

建设工程的施工材料和人员的素质对相应的工程质量以及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工程的质量管理意识的树立影响重大。管理体制的缺失以及相应建筑市场的监管缺失致使相应的建筑工程的施工材料以及工程建设和管理的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相应的建设工程的施工和管理缺乏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不注重业务培训致使企业相应职工的素质偏低,对建设工程的质量产生了影响。

建设工程的施工环境和相应施工管理过程中的多种因素造成了建设工程的管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建设工程的涉及面较广,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体制对建设工程的有效发展和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相应的企业应从整体上进行研究、从系统上进行管理和监控,实现建设工程质量的有效提高。

2 建设工程企业质量监督管理的创新和发展

2.1 建立建设市场管理模式,增强工程质量管理意识

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建立应建立在运行良好的建设市场的运行和发展模式之下,以监督管理体系的建立促进相应的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意识,从整体上和系统上贯彻相应工程的质量意识,从而奠定建设工程在精神上和主观上的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建设行业的新的管理体制,具体建立纵向管理和横向管理的良好结合和重点突出的管理体制,灵活建立新型的管理体制,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为建设行业的管理和创新建立相应的典范和规范。在促进建设市场的管理过程中,还应从更广的层面上建立建设行业管理的创新秩序,建立统一的市场和监管的管理体制,从而为整个建设行业的发展建立相应的规范。

2.2 建立人员素质的提升和管理发展模式

建设工程的质量和相应监督管理体系的建立实际上依靠管理和相应的人员素质,因此,人员是建设工程的质量和监督管理体系建立的核心要素。企业应在科学合理的工程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人员素质的提升和管理的体系,管理体系的建设是基本的因素,相应的管理人员实际上是对管理条例和体制的执行和协调。但在一定程度上,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对工程的管理有着很高程度的促进作用,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不仅能提高企业的工程管理和创新,更能促进建设企业的发展,形成建设工程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相应的企业应合理建立职工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和管理发展模式。

2.3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法制化发展

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涉及因素较多,各管理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那么更应建立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建立规范化的发展,从而促进建设企业的科学持续发展。最有效的规范和执行方式是实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立法,应用法制化的手段促进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规范和发展。使相应的违规行为依法得到查处,从而发挥出法制的真正规范和调整效用。通过对建设工程监管体系的资源整合实现统一的执法管理,实现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从建设工程的招标、投标、承包、施工以及验收等建设工程的资格审查以及建设的全过程实现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通过法律建立相应的规范机制,从而实现了相应过程建设的透明度和施工建设的明朗化,使相对较为复杂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调整为规范而有序的规章和体制的执行和控制过程。

2.4 建立多元化的监控防范体系

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和监督体系实际上从宏观的层面上实现了对相应建设行业的管理和规范,因此建设工程的监督管理实际上不仅仅依靠建设工程企业的改革和创新,更是一个行业整体的规范和发展,为相应的建设行业的发展创设良好的规范和发展的环境。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的创新和发展应建立在多元化的工程质量监控防范体系,将政府的监控和市场的监管调节以及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控制良好结合起来形成多元化的监控防范体系。强调建立重点的监督管理体系,形成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的监控和防范模式。在市场监督管理层面上应建立健全的协同管理机制,建立建设工程的质量评估机制,推进保险业务等新行业进入相应的建设工程的监督管理体系,形成建设行业监督管理的较全面层次的服务体系。具体在建设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实现相应的监督管理模式,推进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和权责的分明,建设层次分明的施工控制的流程,从而在提高建设工程的施工效率同时实现相应的监督管理的效率提高。

2.5 深化拓展建设工程的监督管理

建立假设工程的监督管理体系还应实现建筑行业的整体监督管理水平,向深入的方向发展,通过相应的工程项目的建设,实现相应工程项目的示范作用,从而实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综合化的执法发展,监督管理模式由单一的建设工程行业向与建设工程相关的各方面延升,从而实现全方位的监管和服务,因此形成综合化的监督管理体系。同时监督管理体系由规范相应的经营和建设向提升参与建设的行业的社会责任的承担延升,从而扩大了监督管理体系的主体范围,将建设工程置于社会发展的整体范畴的监督管理体系之下,实现更为有效的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并且将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中的施工质量向工程的建设、检测等各方面进行监督管理,从而实现了建设工程监督的全过程管理模式。

2.6 建立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防范管理

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应建立相应的防范管理机制,从而防止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应对相应的建设工程的结构和相应的基础质量造成的安全隐患进行一一排除。包括相应的建设工程的地基建设、交通的通道旁等工程建设的难点和重点建设技术进行重点关注和检测,明确各工程建设要点的掌握程度,从而对相应的施工企业进行监督和管理,给予其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充分发挥相应建设企业的建筑优势,强化相应的技术手段,有效集合建设工程中的管理资源,对相应的建设工程的质量进行严格的监控和安全性能以及工程实施的可行性等方面的分析和控制,最大程度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

3 总结

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体系是系统而协调的过程,通过对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综合整理实现对建设工程质量的有效监督管理,同时也能实现对建设行业和建筑市场在一定程度上的规范和管理模式,建立创新的和发展着的监督管理模式。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体系的创新和发展不仅表现在相应的管理层次的深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基础之上,相应的工程监管部门还应建立现代化的工程监督管理模式,如监督管理的模式与计算机技术和相应的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形成创新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创新和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沈洪忠.工程质量监管理论和实践创新与发展[J].住宅产业.2009(12).

[2]陈 进. 加强质量监督管理创新监督管理模式[J]. 甘肃科技纵横.2009(06)

[3]周 斌. 新时期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创新管理措施的分析与思考[J]. 中外建筑.2010(08).

[4]郑广锋.试论建筑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其对策 [J].建筑安全.2009(11).

[5]马荣霞 . 开拓创新 规划管理 全面推进朝阳水务质量监督工作 [J]. 北京水务. ( S1) .

篇10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独立董事

现代公司治理强调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所有股东都在不同程度上依赖于信息来保护自身利益,信息披露架构是公司治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证券市场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由于市场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人的有限理性,信息的不对称分布的客观性,造成了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一系列问题的产生。而独立董事制度正是这种客观环境的产物,它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处于重要地位,可以说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重要制度安排。但现实情况表明,这种制度安排尚存在一些缺陷,如何提高这种制度安排的有效性,则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逻辑起点:信息不对称

经理层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实际操作者和管理者,其最大优势是拥有企业的主要控制权,对企业经营情况了如指掌,他可以借助这种信息优势,对董事会实施反向控制,使董事会进行公司战略决策时,体现高层管理人员的意愿,损害全体股东的利益。同时,经理层与股东的信息偏差可能导致两种经济后果,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因为股东难以观察到经理层的努力程度和工作效率,于是经理层就有可能偷懒,或者通过盈余管理等手段操纵会计报表,获得超额管理报酬。股东也可能因为事前的信息不对称,他们就会怀疑公司提供的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在购买公司证券时更加谨慎保守,则可能导致证券交易出现萎缩,影响证券市场的有效运转。

在公司的股东群体中,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是有偏差的。广大中小股东由于股权比例小而无权参加股东大会,对他们而言,最便捷、最有效的行权方式不是在股权大会上,而是在证券市场上。他们对公司信息占有上处于先天的劣势地位,对经理层和大股东的控制微乎其微。而大股东凭借优势股权成为董事会成员,从而拥有公司重大决策和实务的操纵权,能够直接从公司取得较为详细可靠的信息并监督经理层。

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利益冲突直接对证券市场产生消极影响,扭曲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资本的合理流动。为了消除信息不对称现象,我们推行会计信息市场化与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这些措施已成为现代资本市场制度保证信息披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但证券市场总是复杂多变的,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市场制度。

二、独立董事制度――有效防范信息不对称的重大举措

所谓独立董事指独立于公司的管理和经营活动,以及那些有可能影响他们判断的事务之外,在公司战略、运作、资源、经营标准以及一些重大问题上做出自己独立判断的董事。他必须充分了解公司以便能参与制定公司的长远目标,必须对公司的未来战略和计划有独立的见解。他既不代表出资人(包括大股东),也不代表公司管理层。独立董事被看成是站在客观公正立场上保护公司利益,尤其是中小股东利益的重要角色。

三、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信息偏差及根源分析

(一)独立董事的工作方式影响信息获取

在我国,独立董事每年花在参加上市公司重要会议的时间大多为10天以下,在上市公司进行实地办公的时间平均为5天以下,并且不参与公司的日常管理,而经理人是全职的,后者的整个职业生涯可能与公司捆绑在一起。因此,经理人对公司的了解比独立董事多,独立董事可以得到想要的数据,但现任管理层的介绍、财务数据和书面报告只说明部分问题,此外,管理层可能会对独立董事隐瞒、歪曲和误导信息。即使没有这种行为,由于决策角度和决策层次不同,管理层提供的信息也未必是独立董事进行决策所需的信息。

(二)独立董事缺乏将信息转为知识的能力

除了获取信息,更重要是对信息进行提炼,但只有深入了解公司的市场与经营,这些信息才能转为有用的知识。独立董事制度推行不久,许多独立董事是“新官上任”,不能通过多年的任职过程消化公司的数据并使其转化为公司的知识。况且,市场变化莫测,由于技术、市场的迅速发展使得任何公司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对宏观局势的把握是制胜的关键。而独立董事对外部事件重要性的认识已比不上管理层,原因之一是独立董事的信息是由管理层提供的;另一个方面是独立董事可能在金融财务方面处于优势而拙于捕捉市场技术方面的发展变化。独立董事缺乏了解公司的历史,对公司新技术、新产品和服务、进入新市场取得的进步缺乏全面分析,面对日益复杂和专业化的公司决策问题,不能妥善行使决策权。

(三)独立董事与经理人的业务关系扭曲了信息

我国大多数经理人视独立董事为增加的“第三只眼”,他们认为有权利的、积极的独立董事至少是一种麻烦,甚至是一个盲目干预公司管理的因素。他们喜欢那些满足于在征求意见时提出建议,在重大决策方面保持沉默,在自身发生危机时支持管理层的独立董事。独立董事本身容易滋生“受雇于人,敢怒不敢言”的情绪,他们在与经理人的业务往来中结成密切的关系,在面对经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时,需要付出巨大的勇气。可能会因为担心被辞退而故意视而不见。这种担心导致独立董事传递的信息可能是歪曲的。

(四)独立董事的报酬过低

有效的制度安排应该有利于调动经济活动主体的积极性,而制度的有效性取决于制度对努力的保护,为专业化所提供的机会及所允许的活动的自由。制度对努力的保护实际上就是指激励机制,如果一种制度安排不能使个人努力体现在收益上,那么这种制度安排必然导致效率低下。

据调查,我国独立董事每年收到的报酬都不超过5万元,上市公司为绝大多数执行董事提供如公司用车和住房这样的福利,给独立董事提供的是津贴。奖金平均占董事年收入的24%,其中执行董事的奖金更多,而独立董事的奖金则较少。较低的报酬降低了信息的可获取性,独立董事缺乏动力去尽可能多地掌握信息。

四、多管齐下建设独立董事的信息网络

(一)建立独立董事的准入机制

独立董事一职要求的专长是有特定含义的,这一职位应更加注重聘用具有一定程度的教育背景和相当的企业或商业阅历,具有资本市场运行理论与经验,熟悉法律法规,懂得财务会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他们能看懂财务报表,能理解金融和企业经济学。我们也许应建立类似英国公司董事协会那样的独立机构来认证独立董事的资格,同律师、会计师等专业人士一样,建立一定的准入机制,促进独立董事的职业化。如果独立董事持有资格证书,相当程度上保证了所获信息的质量,同时股东会更加信任独立董事,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杜绝人情关系。

(二)拓展信息获取渠道

独立董事得到的大多数信息来源于管理当局,为了寻求更多渠道获取信息,独立董事之间应定期召开会议,独立董事应从公司中自己获取信息,我们需要加强独立董事与公司非经理人的接触。同时要从公司以外获得数据,仅仅从内部来源获取的信息具有内存的偏离,歪曲了公司竞争态势或财务状况的现实性。尽管许多独立董事的事务可能是按部就班地,不必倾听外部的意见,独立董事也应该接触独立的律师和审计师,此外,市场分析家、管制机构、媒体和学术刊物也是外部信息的潜在来源。增加渠道有利于独立董事全方位把握公司情况。

(三)独立董事的权利和责任不仅需要明确界定,而且要确保能够得到落实

现在的法律法规没有足够清楚地阐述独立董事的权利和责任,如果能借鉴国外的经验,将有关责任和权利转变为法律条款,规定独立董事要对参与赞成的失误决策或违法决策负连带责任,从而强化独立董事的责任意识,使其因为害怕被而对股东更加负责。权利的条款化也减少独立董事对经理人的依赖,使其在权限范围内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传递尽可能多而准确的信息。当然,我们也须完善配套的责任保险制度,使得独立董事在遵循规定的行为标准下免于被,降低其正常履行职责可能引致的法律风险。

(四)考虑独立董事适当持有公司股票

除了正常的直接收入报酬,独立董事需要拥有足够的股票,以便使得他们能够有直接的经济利益去积极地监督管理层。无论监管或法律行动的威胁是多么强大,它都不能替代正面激励的作用。在缺乏足够的股权激励的情况下,独立董事很少有动力去积极地服务于股东,积极完善信息披露架构。但独立董事持股应该有“度”,既要避免其与大股东形成利益共同体,并通过地下渠道从公司抽血,有意扭曲公司治理;同时,独立董事的持股方案也要区别于其他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以避免他们之间的合谋行为。

参考文献:

1、斯道延・坦尼夫,张春霖,路・白瑞福特.中国的公司治理与企业改革[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许燕.独立董事“独立性”初探[J].会计之友,2002(4).

3、于中宁,赵瑜.中美两国对“独立董事”制度设计的差异[J].经济导刊,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