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案范文

时间:2024-02-01 18:09: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案

篇1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125-02

指出:“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不言而喻,创新创业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我国高等教育已迈入大众化教育行列,每年毕业生急剧增加,就业形势异常严峻,鼓励毕业生创新创业已成为解决就业矛盾的一条新途径。高校是育人的重要场所,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是实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就业渠道的现实选择。

一、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学校综合改革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报告明确了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引领着国家科技创新的未来。《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指出,把创业精神培育和创业素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实现全社会创业教育和培训制度化、体系化。《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指出,要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引领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同时,他特别强调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高校办学水平予以考核,从根本上奠定了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深化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坚实基础。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高等学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根本的要求。国家层面上对创新创业教育做好了顶层设计,提出了新要求,高校就应该顺势而为,主动适应和融入国家创新创业改革的洪流中,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深化综合改革的突破口,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

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整体设计原则。2015年6月1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这是国家层面上对创新创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对于凝集创新创业教育共识、浓郁创新创业氛围、推动创新创业发展具有重大的引领作用,也是高等教育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指导性文件。

2.各方联动原则。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涉及政府层面、社会层面、学校层面等,单靠任何一方主导都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整合全社会的资源,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形成多方联动合力。

3.特色发展原则。各个高校学科专业布局、人才培养定位、大学文化建设等不尽相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应结合各自校情,发挥优势、彰显特色,确保源头创新。特色发展不是“怪异”发展,出奇招、耍花招,而是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4.固本强基原则。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我们仍需坚持知识传授、能力提升、素质拓展这一根本,坚决杜绝为了创新而“创新”,失去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应有之义”。

三、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思考

1.健全组织机构,聚集改革合力。高等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学、科研、学生、后勤的副校长为副组长,人事、教务、学工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二级学院院长为成员的创业创新教育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学校创业教育改革的统筹协调、工作方案制订及组织实施等工作,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各相关单位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将工作方案细化好、组织实施好,做到全校一盘棋,上下联动,形成改革合力。

2.统筹多方改革,确保多因联动。深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邀请专家学者、政府首脑、企业单位、创业家等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讨论制订,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化课程改革,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与生产实际有机统一。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大力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意识。深化学籍改革,将学生科技创新、学科竞赛、发明创造、学术研究与论文等与课程学分互通互换,实现评价学生学业水平的多元化。深化学生评价标准改革,做到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经济学等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鼓励支持教师系统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提升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更好地帮扶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并将教师帮扶指导情况纳入年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中。深化制度机制改革,探索建立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相适应的制度机制,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深化学生教育管理改革,积极为学生创新创业搭建平台,提供有关保障,让学生在平台中接受创新创业锻炼和培训。制订改革方案时,要统筹兼顾,多方联动,确保每个方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都相互关联,发挥作用。

3.加强监督指导,促进工作落实。一个好的制度,贵在执行;一个好的方案,贵在落实。而监督检查则是促进制度和方案落实最有效的手段。高等学校应成立由教育专家、外聘学者、行业精英等有关人员组成的督导工作组,负责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组织落实的监督检查,以监督促实效。同时,高等学校要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年度教学质量报告和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必要时,高等学校可以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检查评估,并以评估报告为依据,不断优化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方案,形成良性l展机制。

4.重视教育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宣传部门应通过辅导报告、专题讲座、网络媒体、广播电视等多种宣传媒介,做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重要性的宣传工作,增强师生员工自觉投身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主动行和自觉性。要积极聘请创业精英回校开展现身说法,用他们的成功事迹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和梦想,引导学生敢为人先、敢于冒险、勇于创业。要及时宣传创新创业的成功典型,总结经验,大力推广,聚集创新创业的正能量。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果评比表彰,形成推动创新创业改革“比、学、赶、超、争先进”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30条举措瞄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9项改革[N].中国教育报,2015-05-15.

[2]田启发.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J].高等学刊,2015,(13).

[3]雷家骤.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分析[J].中国青年科技,2007,(152).

[4][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中译本)[J].华夏出版社,2015.

篇2

关键词 创新创业 工科院校 教与学模式 改革创新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gradually diversified and internationalized, an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can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higher education. Especially for engineering colleges, facing the complicated market competition situation, should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to speed up the reform teaching mode, promote the docking curriculum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to cultivate talents with innovative spirit and abil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lear necessity and teaching mode reform in Colleges of engineer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discusses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mode reform in Colleges of engineering, and analyzed the specific example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eaching mode the reform of Colleges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so as to further promote the docking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ourse teaching and innovation of Engineering Colleges in China.

Key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ngineering colleges; teaching and learning mode; reform innovation

0 前言

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热点。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主干,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培育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1-2]工科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应当积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利用相关工程技术知识来进行产品创新和产品研发设计能力,并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实现产品向商品的转化,从而实现自主创业。基于以上,本文结合实例,简要探讨了创新创业教育下工科院校教学模式改革的相关问题。

1 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世界各国积极注重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美国哈佛大学早在1947年就开设了面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课程,政府、高校及社会机构联合建立了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体系;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则实行“导师制”教学模式来实现差异化教学,以此来培养创新型人才。相较于国外来说,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为了促进经济转型和发展,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上做出了重要努力。2002年,教育部对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进行了创新创业教育试点,2008年,教育部建设了多个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试验区,2012年,教育部和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3]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创新创业教育包含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两个层面,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创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举办一些创业参观活动,更重要的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一种转变和革新,将高校教学模式与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无缝对接。

工科院校肩负着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重任,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在创新创业教育下,工科院校应当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形势,从教学模式的改革着手,促进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对接,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积极提升工科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这对于扩大大学生在就业、促进社会经济创新发展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

2 创新创业下工科院校开展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1)适应时代经济发展和变革诉求。着眼于世界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社会产业链条不断变化,我国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4]社会经济发展是教育事业的领航器,建设创新型国家必然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应运而生。因此,工科院校需要积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以此来将工科院校打造成为教学、科研、生产的一体化基地,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输送更多的人才。

(2)凸显工科院校竞争力的契机。在创新创业教育下,工科院校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必然趋势,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实现特色化教学,避免办学趋同性,有助于提升院校的竞争力,打造特色院校品牌。

(3)实现学生个体发展的重要路径。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每个人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而创新创业教育着眼于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培养,目标在于促进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工科院校为了缓解就业压力,需要积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对接,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发展,以此来实现学生个体发展。

3 工科院校教学理念和教学特征分析

3.1 工科院校教学理念

CDIO是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工科院校教学理念的基础,CDIO主要表现为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现)和Operate(运作)。即以产品从研发到运行的整个生命周期为基础,对产品进行系统性的设计,以此来对学生职业能力、交流能力及团队配合能力进行培养,同时提升学生产品构思、设计及实施运行等综合素质能力。[5]对于工科类院校来说,其课程有着显著的技术特色,实践性与综合性较强,要求学生不仅要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掌握,同时要具备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推进CDIO理念,重新构建教育模式,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教学体系、课程体系、评价机制及实习实训等诸多方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及素质提升等教学目标融合在一起,真正实现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对接。

3.2 工科院校教学特征

在创新创业教育下工科院校的教学特征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师及学生互动等方面体现,具体特征总结如下:

工科院校涉及到的专业课程大多理论性较强,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6]从课程内容上来看,工科院校涉及到的课程知识面广泛,且知识更新快速,尤其在创新创业教育大力开展的背景下,许多工科院校各个专业的培养方案都融入了创新创业专业课程,这也无形之中增加了工科院校相关课程的教学难度;工科院校相关专业课程还有着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教学目标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在创新创业教育下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在课程体系构建上,不仅涉及到理论课程,涉及到实验教学、项目教学及实践实习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这就要求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当遵循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以此来更好地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

4 创新创业教育下工科院校教学模式改革

4.1 教学内容

上文中提到,工科院校学生有着基础知识丰富但实际动手能力较弱的特点,因此,有必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应当以教学大纲为基础,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同时注意各个专业学科之间内容的交叉和联系,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在知识讲授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基础理论和原理的讲授,同时应当融入领域中的新技术,并将专业领域内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前沿创新知识搭载到教学内容中。[7]此外,工科院校专业课程涉及到的知识相对庞杂,不仅涉及到理论分析与计算、工程建模等抽象性和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同时由于相关知识更新快速,涉及到众多前沿技术,许多专业教学模式中都融入了创新创业教育。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应当有效梳理教学内容,以知识难易程度、重要程度及学生接受能力等实际情况为根据,对教学内容进行层次性划分。在基础层阶段,主要进行理论知识、基本实验及参观实习等方面的教学,积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提高阶段主要以专项训练、科研项目、专题讲座及案例训练为主,积极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探索能力,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和创业能力。

4.2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不仅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是连接教与学的重要纽带。教师应当综合考虑课程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实际学情等多方面因素,合理的选择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灵活应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合作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打破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的局限性,让学生在掌握扎实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

工科院校不同专业课有着不同的特点,教师应当以此为依据,结合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求,采用“课堂教学+实验实习+项目设计+创业训练”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于核心专业课教学来说,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灵活采用网络、多媒体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学内容讲授,同时将创业训练、创新竞赛等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活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对于偏重于工程实践的专业课来说,应当适当增加项目实训、参观实践、实验教学等学时的比重,以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及探究教学法为主,将理论知识教学与实习实践有机结合到一起,以此来深化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

4.3 考核方式

对工科院校课程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有利于发挥引导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导向作用,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创业素质的培养。在考核方式上要打破传统以试卷考试为主的考核的局限性,坚持以学习过程为主导、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灵活采用技能考试、小组团队测评等多种考核方式,考核重点集中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上。考核内容要增加实践性、拓展性及涉及到创新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团队配合和技能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

5 实例分析

自2013年起,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全面开展“教学模式改革”,“自动控制原理”作为主要专业基础课赫然在列。本文以“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模式改革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及考核方式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具体的改革方案。

5.1 教学内容改革

“自动控制原理”是自动化及电气工程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主要从时域、频域和复频域的角度对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并探讨非线性系统的分析方法。要求学生逐步掌握“定性、定量分析、仿真实验和实践应用”的研究思路,提升学生的理论研究和创新实践能力。课程总学时为80学时,改革前理论教学72学时,实验教学8学时,教学内容过于注重理论教学,不符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的要求。本文以模块化思想为基础,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下工科院校教学需求和教学特点,将整个课程教学细分为四个模块。

(1)理论讲授模块(56学时,占总学时70%):主要包含六方面内容:①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让学生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式,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稳态和动态性能要求;②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讲述复频域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和求取方法、梅森增益公式的正确理解和应用,奠定学生学习的理论基础;③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从整体上介绍线性系统的稳态与动态性能指标,典型系统的时域分析法,重点掌握二阶欠阻尼系统的分析方法;④线性系统的根轨迹分析法:重点讲述根轨迹的绘制法则及利用根轨迹分析系统性能;⑤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重点掌握频域特性的绘制方法,利用频域法分析系统的性能,组织学生进行专题探讨,探讨BODE图和NYQUIST图在实际系统的应用,并引导学生拓展思路,提出关于频域法分析的新想法。⑥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探讨校正环节对系统性能改善的作用。

理论讲授内容学时虽然有所减少,但内容更加精炼,重点突出,为后续实践教学奠定扎实理论基础的同时,融入了学生探索的相关内容,有利于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和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2)案例分析与综合训练项目模块(12学时,占总学时15%):选取一级和二级倒立摆、智能寻迹小车等先进性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系统数学模型建立的过程和方法,以及控制理论在实践中的具有应用;综合训练项目主要以“自选被控对象数学建模”、“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撰写研究论文”为主。通过综合训练项目让学生了解如何从工程背景下提取系统的数学模型,以及先进控制理论的应用是提升系统控制质量的关键。通过案例分析与项目综合训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并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拓展,此外,综合项目训练可以与工科院校相关创业项目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

(3)实验模块(8学时,占总学时约10%):实验模块主要包括二阶系统过渡过程研究、控制系统的校正、控制系统的半实物仿真等,实验的选取要有着典型性和创新性,通过实验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并设计实验讨论和探究,引导学生展开思维进行工艺创新等。

(4)实习与实践模块(4学时,占总学时约5%):与当地企业进行合作和交流,到实际企业观察控制系统的具体构成和操作流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

5.2 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特点,对传统偏重于讲授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灵活使用启发式、探究式及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举例来说,线性系统频域法、非线性系统分析等是课程中的重难点,涉及到的知识相对抽象,不便于学生的内化吸收,此时教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合理的引导与启发来发散学生思维;在讲解频域分析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工程实例对频域法的详细过程进行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微视频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频域分析方法的特点呈现在学生面前,最后对频域法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进行总结和探讨。

5.3 考核内容及方式改革

考核方式遵循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考核内容适当增加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项目设计等与创新创业教育息息相关的内容,最终设计考核方案如下:①平时成绩(10%):主要对学生上课出勤率、听课认真程度、思维拓展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考核;②项目设计(20%):主要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项目设计能力及创业素质等进行考核;③实践动手能力(20%):主要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等进行考核;④考试成绩(50%):在试卷中增加实际应用试题,考核学生的创新思维。

6 结论

综上所述,创新创业教育下,工科院校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是十分必要的。而工科院校教学有着知识更新快速、基础理论繁杂及学生动手能力较弱的特点,基于此,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工科院校教学模式的改革方案,实例分析表明,此方案能够与创新创业教育良好对接,有助于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琼.知识运用与创新能力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6.37(3):62-67.

[2] 胡文龙.工程专业认证背景下的高校教师教学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73-78.

[3] 孙伟,王美,费兆奎.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科学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1:51-53.

[4] 肖国红,周梅,弓清忠.工科类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基于集美大学机电工程专业成功案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7:43-45+90+128.

[5] 宋之帅.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

篇3

本学期机电部管理团队通过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需求的深入研究,根据学校的统一规划,主要完成了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1.中职课改深化,彰显教学改革实力

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为政策依据,结合学校“十三五”总体规划布局,建立了融合中高职衔接、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需要,进行校企合作课程改革,编写教材6本,学生技能竞赛获奖34项。在浙江省上报教育部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典型案例(3个高职+1个中职)中,学校是唯一一个中职的代表。

2.现代学徒制推进,彰显校企共育实力

系统推进现代学徒制实践,形成“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机电技术应用专业202名学生全部纳入“学徒制”培养;174名机电专业现代学徒制学生积极助力企业复工复产,被中国教育报报道;学校入选第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

3.核心素养发展,彰显“三全育人”实力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推进核心素养提升三大工程:书香校园、活力青年、创新创业,构建“书香、活力、双创”的核心培养培育体系,机电专业形成了具有专业特色的德育品牌“少年工匠”。 举办机电部第九届“弘毅杯”学生技能节。

4.师资队伍建设,彰显教师综合实力

以“共性+个性”发展作为目标,提供了培养平台和保障,使师资队伍的建设满足品牌专业的需求,创新打造了“育驼、行驼、领驼”三驼工程。教学能力大赛获得全国二等奖;姚志恩老师主持的省规划重点课题结题;朱金仙老师荣获浙江省技术能手;何立老师负责的机电团队立项为湖州市第一批中职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5.信息化建设,彰显智慧教育实力

继续扎实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服务于“职业教育+智能化”的教育教学变革。完善之江汇专业通用资源库2个,总访问量63万次;完成省级网络精品微课程5门;建设何立、宋涛两个省级名师网络工作室,13名专业教师的网络空间被评为市级特色教学空间,年度活跃空间比率大于64%。

6.服务能力提升,彰显辐射引领实力

面向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需求,构建员工培训、技术研发、东西协作三大领域的社会培训平台。历经防疫仍完成技能培训1083人、技能考证713人、技师鉴定121人;与企业合作重大技术革新以及产品加工10项,获得专利11项;开展“山海协作”和“东西协作”,招收云南、四川48名学生进行学徒制、“2+1”模式帮扶学习。

7.学生技术工作坊,彰显创新育人实力

在研究工作坊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构建“高技能培养、创新创业培养、技术研发培养”三种类型应用的基础上,新建技术工作坊2个,开发4本工作坊校本教材。工业设计与创客工作坊学生取得机械行业职教技能大赛机械数字化设计一等奖等。

篇4

关键词:中职学生电子应用技术专业核心素养校本课程

课题:本文系温州市教科规划立项课题“基于职校生核心职业素养培育的选择性课程开发研究”(立项批准号:WK2016093)的研究成果。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培育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培养和发展中职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职业教育影响力的迫切需要”。《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已推行选择性课程改革多年,但各校的选择性课程设置比较随意,未经调研或未根据区域资源特点和学校特色办学的现象比比皆是,存在选修课程课时严重不足、实施效果差等现象。调研显示,社会和企业对用人的标准有了全新的要求,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精湛的专业技能、创新的思维能力,除此之外还对应聘者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要开展核心素养视阈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培育中职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职场适应能力,实现三全育人的需要。

一、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一)了解企业与学生的需求

永嘉县第二职业学校(以下简称“本校”)成立课程建设小组针对样本课程开发进行调研。

一是调研企业。课程建设小组通过对当地企业及相关人员的调研,形成了电子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基于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课程改革调研报告。调研显示,企业更关注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二是调研学生。通过对本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真实学习兴趣和个性需求,为选择开发教学项目奠定基础。校本课程开发主要以满足学生个人学习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提供充足的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

(二)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条件

本校的电子应用技术专业为省级示范专业,拥有省级电子应用技术实训基地及市级创客基地、市级中职“双创”示范实验室等资源。现有本专业实训室、工作室共34个,本校为实训设备投资两千多万元,能够充分为本专业教育教学提供服务。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可以以专业和实训基地为基础,充分挖掘并利用实训场所、设备、媒体、软件及专业教学资源,发挥现有资源优势。

(三)发挥师资队伍优势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课程开发的必备条件。本校择优组建了一支素质优良又能积极参与课程开发的团队,包括校内外课程专家、企业专家及青年教师。其中,主讲教师是关键成员,他们能真正地内化核心素养课程内容,并能将这些核心素养进行适当的表达,为完成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任务创造条件。

(四)建立校本课程开发保障机制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一是校本课程开发是科研项目,本校教师对其接触较少,对课程开发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二是教师个人能力有限,缺少组织与引领,信心不足;三是本校缺少校本课程开发激励保障机制,动力不足。为此,建立健全校本课程开发激励保障机制,规划校本课程顶层设计,适时组织开展校本培训与评选,以校本课程建设促进学校、教师发展,就显得很重要。

二、核心素养视阈下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

(一)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分解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培育中职學生核心素养的指导意见》,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可分解为品德优良、人文扎实、技能精湛和身心健康四大方面,其中“技能精湛”主要包括匠心文化、专业技能、“双创”意识等。进一步分解显示,培植匠心文化的途径主要有学科教学渗透、能工巧匠进校园、工匠文化宣传、优秀作品展示等;强化专业技能的途径主要有打造核心课程、强化专业课程、参加技能大赛、推行选修课程、顶岗实习;渗透“双创”意识的途径主要有完善创新创业课程、渗透创客课程、举办创业创客大赛、组织社团活动等。

(二)课程设置

课程是核心素养培育的载体,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至关重要。围绕“精湛技能”核心素养下所推行的匠心文化、专业技能及“双创”意识培育,需要设置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门化课程及选修课程。以电子应用技术专业为例,培植匠心文化需要设置大师进校、作品展示、社团活动等公共活动课程,还要在电子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匠心文化;强化专业技能需要设置电子应用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双证制”课程、专业拓展类选修课及顶岗实习课,并开展技能竞赛;强化“双创”意识需渗透创新教育教程、创业教育教程、创客类课程,开展“双创”竞赛活动,开展创客成果展示活动等。其中,专门化课程和“双证制”课程的校本开发,一般由专业名师、骨干教师及企业行业的技术能手联合进行,结合本地产业与地区特色,以职业素养为核心,引入行业企业标准,注重职业资格鉴定,确保“1+X”证书制度实施。

(三)课时分配及比例调整

依据电子应用技术专业培养方案,调整三年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课时比例。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为1020课时,专业核心课程为374课时,专门化课程和选修课程为918课时,顶岗实习为1160课时。可见,公共基础课程课时不到总课时的三分之一,专业课程、专门化课程及选修课程的课时占比较多。

三、核心素养视阈下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路径

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组建课程开发团队,分工协作,着手课程方案研究,确立课程目标;实施课堂教学,生成典型教学流程;研讨教材编写体例,形成特色样本;建设课程资源,丰富学习平台。基于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路径如图1所示。

(一)研究课程方案,确定课程目标

课程方案是课程开发的指南。课程建设小组应认真研究课程方案,领会本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与课程标准,结合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对照纲要进行补充、拓展,确定课程方案、类型及专业内容。同时,重视选修课程的育人功能,强调“德技并重”“课程思政”,结合新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精选案例、素材,融知识、技能、德育为一体。此外还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突出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确定课程目标。

(二)实施课堂教学,形成典型教学流程

形成课程基本方案后,课程建设小组分工合作,搜集课程教学的相关资料,选派业务骨干教师担任主讲,按照项目化课程教学特点进行理论与实践教学。同时,教师反馈教学效果,调整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形成典型教学流程。实施理实虚一体的教学方式,以学生兴趣为起点,以任务为主线,虚实结合、学做合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三)研讨教材编写,生成特色样本

特色与创新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之一。在内容方面,课程要能体现创新性、趣味性,具有可操作性,此外还要编排合理、有序、科学,要充分考虑青少年学习特点、适合目前青少年学习规律;在形式方面,教材编写体例要体现以问题为中心。

(四)建设课程资源,丰富学习平台

开发“学生选课管理”和“资源库”平台。“学生选课管理”平台供学生自主选择选修课程,相关方要根据选修课程来搜集、积累、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习平台。课程资源包括教材、导学案、微视频、课件、学生作品等,教师把课程教学资源上传至“资源库”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

四、校本课程评价机制研究

(一)组建机构,制定制度

为了落实学校课程结构改革方案,全面实施选择性课程改革,本校由校办牵头,建立了由教务处、科研处、实训处联合组成的校本课程评价机构,出台了《校本课程开发制度》和《科研奖励制度》,增加了选修课时费,大大激励了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热情,保障了开发者的权益。

(二)丰富测评,反馈效果

测评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一环。对课程,主要从课程方案、教材编写质量和资源等方面进行评价;对执教教师,主要从课堂教学质量和选课人数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对学生,主要通过学生作品和问卷调查等进行评价。通过多种评价方式,验证开发课程的成效。

(三)研究评价,促进提升

为了衡量课程质量,应参照精品课程评比量化要求分解评价内容,要对教学内容、学生收获、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师资队伍、教材建设及教学管理等合理分配分值。明确说明指标内涵,让课程建设团队在建设过程中明确标准,促进质量提升。

五、研究成效

(一)学生方面

1.增强了专业学习兴趣(来自问卷调查)

为了解专门化课程,专业拓展类、特色类选修课程实施一年来的效果,笔者对本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76.35%的学生对专业学习有较大兴趣。

2.提高了专业成绩(来自学业水平测试与技能考试)

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增强,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并提高。学生在温州市专业课学业水平测试中通过率达94.3%,其中优秀率达28.5%;在温州市无线电装接工技能等级考试中,学生合格率达85.3%,特别是参加“双证制”课程的学生,通过率达95.5%。综合起来,比上一年级学生的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

3.渗透了双创意识(来自学生竞赛与创客作品)

学生参加了创客活动、科技创新、创新创业大赛等项目,并在各类大赛和评比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不仅让参与者有了“双创”带来的实践体验、经验与收获,也让“双创”意识、“双创”理念影响了更多学生。

4.提升了实習就业能力(来自企业的声音)

学校对高二后学生实行分流:参与实习就业,或进行高三复习准备高考。对部分参与实习就业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的结果显示,一方面,有较强专业技能的学生找到了对口的专业实习单位,并受到肯定而直接就业;另一方面,专业能力较弱的学生只能进行短期实习,不能顺利就业。

(二)教师方面

1.增强了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和意识

对于大多一线青年教师而言,课程开发是一块空白。两年来,本校电子应用技术专业共有75%的教师参与了校本课程开发或实施。这些教师亲历校本课程开发,了解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要求及方法,提高了课程开发能力和意识。

2.提高了发现学生的能力

一方面,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选修课程,表现出一定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展现了个性和特长;另一方面,实施小班化、多样化教学后,教师易于跟学生交流沟通,并发现学生的潜能。如通过无线电装接工实训课程发现技能操作强的学生,通过创客电子课程发现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生。

(三)课程方面

1.生成了系列优质校本课程

教师开发选修课的同时,生成系列选修课程,确定课程标准,积累教学资源,以此来编写教材。其中《无线电装接工实训教程》《创客电子》《维修电工(初级)》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无线电装接工(初级)获浙江省中职精品选修课程一等奖,创客电子获温州市中职精品课程一等奖;家庭电子电工基础成为浙江省社区教育特色课程项目,青少年电子制作成为温州社区教育特色课程项目。

篇5

【关键词】创客教育;高职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创客教育概述

1.1内涵

创客是近些年兴起于西方的一种概念,指的是在兴趣的导向下,将创意落实到实践中,并使之成为现实的人。创客教育指的是在高校内通过各种课程体系的有效设计,使高职学校的课程设置中能够有效体现出创客人才所需的各项技能修炼。创客教育以兴趣作为学生学习与实践的出发点,从这一理念出发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高职院校的创客教育简单来讲就是在高职教学领域中引入创客教育的发展理念,将二者结合起来共同进行高职教学,在高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由于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是以培养国家、社会所需的实用型人才为主,因此,创客教育理念的引入刚好与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相吻合。由此,在高职教学领域中得到极大的推广与应用。

1.2创客教育在高职教学中的特点

1.2.1具有项目性

创客教育在高职教学领域的应用必须以一定的教学项目作为载体,切忌只是对创客教育进行空洞无物的讲解。通过将创客教育融入高职教学中的某一个专业、或某一个具体的项目中去让学生能够在实践学习中感受创客教育的魅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带动起来,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创新的将各个项目落到实处。这也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多提供参与项目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项目中锻炼自己创新精神。

1.2.2合作性

当前,在高职院校的创客教育中主张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各项创客项目的小组学习。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出创客教育具有一定合作性的特征。创客小组的成员多是由具有不同能力以及专长的学生共同组成,因此,在创客项目小组中,小组成员之间要注重加强沟通交流,在合作中能够发挥所长,同时,培养自己的集体主义意识以及沟通交流的技能。

1.2.3强度高

创客教育在高职教育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强度高,但是这个强度高指的并不一定是狭义上的体力强度高,而是指创客教育在高职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能够在求学问知、探索的过程中越走越远,在实践操作中将大量的心血与精力注入到创客教育项目当中去。

1.2.4分享性

分享性也是高职院校在进行创客教育时的重要特点,高职院校的创客教育是建立在小组成员合作的基础上开展的教学,在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中必然会涉及到各种信息的传递、共享,只有在高职的创客教育中强调分享的观念,鼓励学生们之间进行资源共享、智慧共享、创意共享,在众人合力的基础上不断推动创客项目的落实。

2高职营销专业进行创客教育的意义

2.1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时展型人才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国家以及社会发展更是如此,因此,在21世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对于创新型与具有先进科学技术的人才需求量进一步增大。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信息时代的来临,这一需求就更加明显,国家也开始在高校领域开展相应的人才培养改革方案,将适应国家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放在了重要的战略地位,尤其是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的营销专业的专业性质决定了其与创客教育的良好融洽性,在高职教育的营销专业中融入相应的创客教育的教育发展理念,为培养国家所需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2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有效措施

高职营销专业开展创客教育是对国家“双创”发展理念的有效呼应,创客教育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个颠覆,在传统教学中,高职营销专业的教学多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营销理论知识的教学,另一部分是社会实践教学;在营销理论教学中教师多采用案例或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向学生们传递营销专业的理论知识;而实践教学多是要求高职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前的半年或一年时间内到有关专业对口的单位中进行营销实习而创客教育是对这两种教学方式有效补充,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更能发挥指挥自主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为国家培养所需的“双创”人才。

2.3有助于启迪学生思维

创客教育在高职营销专业的引用,还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主要原因在于创客教育是一种基于学生兴趣导向出发所进行的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而通过相关的营销专业理论知识,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行业进行深入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鼓励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去探寻行业内的未知领域,并且能够对行业或有关问题提出创新性的解决办法。通过创客教育与高职营销专业的有效结合可以使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摆脱课堂中原有的奴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发展思维,增强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

2.4使课程体系科学化构造有了可靠的保证

传统的高职营销专业的课程设置多是采用较为固定的课程设置模式,长期以来都是沿用近乎完全相同的教材进行高职的营销教学,对市场人才需求变化的敏锐度以及反应度较低,这就使得高职营销专业人才的课程设置存在僵化的问题。而创客教育模式的引入使传统的课程设置体系有了较大的改观,创客教育对市场导向以及市场需求有着较为敏锐的要求,要求高校营销专业的教师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能够把握市场发展现状,对课程进行一定的预先导入,创新课程设置模式,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更有助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3创客教育视角下高职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

3.1高职营销专业庞大的生源

在高职营销专业进行创客教育主要依托其庞大的生源,尤其是随着近些年素质教育深入发展,高校普及化、大众化使得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在全国范围内扩招生源。在这样的背景下,在高职营销专业进行创客教育能够有效的保证创客教育者的参与数量,为创客教育的推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创客教育的引入,为其在高职营销专业培养具有创新实践精神的人才提供了可能。

3.2高职院校能够帮助筛选创客人才

高职营销专业在引进创客教育模式前,首先要在高职校内进行一定的创客宣讲活动,或者举行与创客教育相关的主题竞赛,吸引高职院校的学生参与进来,在参与的过程中对创客教育感兴趣的学生就会自动参与到高职营销专业创客教育活动的下一个环节,而对此缺乏兴趣的学生就会自动退出,这一过程实际也是一个对于创客人才筛选的过程

3.3高职院校营销专业的资源与实践基地优势

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开展创客教育的另一大重要优势就是其所拥有的的教育教学资源以及广阔的高职院校实践场地,尤其是高职院校内的先进的计算机实验室、图书馆、自习室以及其他活动空间、多媒体展示平台等都为创客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便利。

4创客教育视角下高职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4.1创客园区的建立

要想在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开展创客教育视角下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在高职院校内为创客实践者提供专门的实践学习空间,使创客小组成员之间能够有一个进行互动交流的场所,使对创客教育感兴趣的学生能够聚集到一起开发创意项目。由此,创科园区的建立在高职院校内的建设就显得十分必要,高职院校营销专业的教师在创客教育开设之初可以先划拨一间办公室用于创客教育供其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开展。

4.2创客文化的普及宣传

在对高职院校营销专业的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当前,高职院校营销专业中还有许多学生对于创客教育的理念一无所知,或是只闻其名不知其意,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高职院校营销专业的学生能够广泛参与到创客教育的活动中来就要对创客教育的教育模式在高职院校内进行广泛的宣传、造势,使这一理念、教学方式在高职教学中得到广泛的普及。在高职校园内对创客教育进行普及时可以借用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不断扩大创客教育的影响力,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创客教育中来。

4.3创新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

在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开展创客教育首先是要对其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变革,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与传统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建设有较大的不同,突出创客教育模式下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与培养;此外教师在高职营销专业课教学中也要不断培养自己的创客教育思维理念,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创客教育进行一定的引导;同时,高职营销专业的领导还可通过知名人士讲座的方式来提高高职营销专业创客教育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与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248-03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是福建省闽东唯一的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招生资格的公办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院坐落在海西环三滨海中心开放城市的福建省福安市区,福安为全国茶叶产量第三的县(县级市),坦洋工夫等名茶驰名中外。作为闽东地区唯一的高职院校,承担着为茶产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和为企业提供社会服务的责任。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设置于2006年,一直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前身为宁德市农业学校茶业专业,由茶界泰斗著名茶叶专家张天福创办于1934年,庄晚芳、李联际、庄灿彰等曾任专业课教师。茶业专业创办以来,培养大批茶叶技术人才,成为福建省茶业界的中坚骨干力量。

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是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服务能力专业,秉承中国茶界泰斗张天福老校长提出的“实事求是、身体力行”的办学精神,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育人思想,坚持厂校一体、工学结合的“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形成了“产学研结合、强化技能培养”的教学特色和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促使每位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理念。在高职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科技服务以及学生就业创业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改革方案,并成功付诸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果,彰显了“校企共建、科教并举、打造茶产业特色专业”的高职茶专业的教育办学特色,创出了一条较成功的高职茶专业教育改革道路,在全省乃至全国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处于领先水平,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一、专业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建设的思路与措施

1.改革指导思想与基本思路。(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职教育的基本规律,围绕“高等性、技术性、职业性、社会性、区域性”这一高职教育特征,以更新教育理念先行,以工学结合,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以课程改革建设为核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加大投入,建设和优化教学资源,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特色专业和专业特色,办出水平,为海西经济区建设和环三都澳区域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2)基本思路。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培养茶叶生产、加工、品质检验、贸易、茶文化传播的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现代茶业(生态茶园建设,茶叶加工及综合利用)为依据,以茶业领域实际需要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学结合为手段,以教学、生产、技术研发、示范推广相结合为载体,以服务为宗旨,融“教、学、做”为一体,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形成在全国独具福建地方特色的专业。

2.改革的措施。(1)建立人才培养模式。教改过程紧贴生产实际,根据茶叶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采用多样化的结合模式,时间序列上,阶段性与全程性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空间序列上,校内与校外结合;数量序列上,由少渐多,由单项到综合。建立“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课证融合,逐轮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2)专业与课程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综合技能。为提高专业教育教学质量,茶叶专业教研室开展了《高职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教学改革试验研究》和《(茶树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改革》等教改课题的研究。课程建设与茶业经济职业标准对接,创新课程体系与教材;以教学做一体为突破口,探索工学结合模式与机制;强化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保障体系。主动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探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项目式教学法在职业技术课程中的应用。并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依据,基于工作过程开发制订了《宁德职业技术学院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技能训练与考核标准》,加强实践教学。

二、改革实践及取得的成果

通过几年建设,取得的很大成果,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和示范引领作用。

1.专业建设成果显著。全面修订和完善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本专业职业能力标准为主线,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优化的原则,打破原有课程设置,设计综合化改革课程和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构建核心课程和综合实训为主体特征的专业课程体系框架。《茶叶病虫害防治》、《植物与植物生理》、《茶叶加工》3门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其中《茶叶病虫害防治》评为省级精品课程,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被省教育厅批准为2013年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2011年至2012年与福建隽永天香茶业有限公司、武夷山市幔亭岩茶研究所等企业合作开发编写并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福建省高职高专农林牧渔大类十二五规划富有地方特色的教材《无公害茶园建设管理技术》、《茶叶加工与审评技术》、《茶叶加工与审评技术实训指导》和校本教材《茶树病虫害实验实训指导书》、《茶叶市场营销技术》等6本。2012年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获批为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并于2013年12月顺利通过两部验收,2013年6月茶叶生产加工实训基地获批为福建省高职教育生产性实训基地并于同年获批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013年6月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被评为省级高职教育示范专业。4年来共为企业培养了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毕业生100多人,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为社会培训实用技术培训28期,受训学员2185人次,为茶业行业、企业培训茶叶加工工、评茶员、茶艺师等工种18期,考核鉴定516人;2013、2014年举办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学历教育(茶叶)大专班,招收学员219人。2013年6月成功协办第五届海峡两岸茶业发展研讨会,明显提升了我院在大陆和台湾地区的知名度,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和示范引领作用。

2.“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成效。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现拥有一支结构配置合理、素质高、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本专业现有教师20人,其中专任教师12人,兼职教师8人;高级职称教师14人占70%,中级职称教师6人占30%,其中副教授7人,硕士2人,8人担任茶叶相关工种的考评员,5人兼任企业顾问;双师素质教师达80%以上。同时聘有校外兼职教师8人。已形成层次结构基本合理,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科研力量较强,副教授、讲师、高级农艺师、技师、实验师相结合,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双师型”教学团队。茶叶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学院首批优秀教学团队。教师主持或参与立项教学科研项目10项,20余篇,其中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隽永天香茶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省级重大科技项目《生态茶园套种绿肥与病虫持续调控技术的研究与示范》项目2012年9月通过省级专家评审验收;《高职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课题于2012年7月通过专家评审,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于2013年获第五届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人工调控白茶萎凋室温湿度试验研究》,2012年4月通过专家评审,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茶树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改革》课题获学院首届教学成果二等奖;2013年本成果获得学院首届教学成果一等奖。一位教师2011年获福建省第七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13年获第三届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奖和宁德市“十佳教师”称号;2013年两位教师获学院首届教学名师奖。建成了一支专业水平高、教学能力强、专兼职比例适当的双师型优秀教学团队。

3.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我院09、10、11、12、13级中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就业率分别达到94.12%、97.37%、96%、100%;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的毕业生100%获得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2013年学生参加福建省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取得了中华茶艺技能大赛3人3项三等奖的可喜成绩。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社会声誉不断提升。

4.提升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水准。充实完善本专业实验室、实训室的同时,重建一个按茶叶企业QS认证标准的,融多茶类(绿茶、青茶、红茶、白茶等)加工为于一体,集科研、教学相结合的面积为600m2的茶叶教学实训中心;并在校外建立13个专业实训基地。一是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参与课程设计等;二是老师与企业师傅共同指导学生顶岗实训;三是校企形成质量契约关系,实质性开展“订单”培养;四是校企合作搞科研和示范推广、研发新产品,学院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培训企业员工。通过这四方面的合作,走出一条“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育人服务双赢”的校企合作新路子。

三、创新与特色

1.创新了“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课证融合、逐轮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学员制+学徒制”教学模式。通过校企共育,推行“学员制+学徒制”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课证融合,逐轮递进”的培养模式;课程建设与茶业经济职业标准对接,创新课程体系与教材;以教学做一体为突破口,探索工学结合模式与机制;强化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保障体系。以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为核心主线构建“理论课体系+实践课体系+素质教育体系”相互交融的课程教学体系,并创立以“专业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与考核标准”为基础的实践课体系。使理论课体系和实践课体系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打破“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这一传统课程观。

2.针对茶叶有明显的生产季节性的特点进行校内生产性实训的设计和实施,组织开展工学交替的生产实训,突破传统学科的实践教学模式。从茶叶生产加工的特点看,它不同于工业、商业,有着明显的生产季节性,误过生产季节,实训就无法开展。为此,我们根据茶叶生产季节性的特点创新设计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充分利用茶季,组织开展工学交替生产实训。同时利用学院的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国家级和省级实训基地优势以及合作企业在学校建立的“校中厂”生产实训车间,实现了专业理论教学与生产工作任务的有机结合,主要形成了以生产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做中学、做中教”的高职教育特点,突破了传统学科的校内实训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现状,在项目选择上突出专业特色和高新技术,管理模式上实行产教结合、工学结合、产学结合,以专业教师领办、学生顶岗实训的形式为主,逐步发展为集教学、生产、科研、示范推广和经营服务“五位一体”特色鲜明的教学实训基地。实现了高职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校内实训教学的创新。

篇7

【关键词】就业;大学;人才培养;小百花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0-155-02

一、引言

近些年来,高等教育的扩招政策带来的弊端开始显现,应届毕业大学生数量呈井喷态势,人数逐年增加,就业这座大山始终压在社会、学校以及师生的肩上。2013年,也就是教育部叫停大学扩招计划的第一年,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应届毕业生数量刷新纪录;另一方面由于世界经济低迷,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衡量经济增长的各项指标不断降低,宏观态势从增长趋势变成下行趋势,虽然政府坚定不移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出台了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但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仍有较大压力,计划招聘岗位人数减少,被网友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进一步增加,达到727万人,2015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749万人,应届毕业生连续十五年递增,“史上最难就业年”的名号在不断的更迭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也始终是悬在社会及个人的头上一把达摩克利斯剑。“僧多粥少”的现状短时间内并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毕业即失业”、学非所用等情形也是当下大学生求学漫漫路途的困扰。

在就业压力如此大的情况下,大学生如何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呢?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就是要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求职者需要在招聘者面前展现出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匹配符合公司发展需要的能力。这就需要同学们在培养自己的集体意识、团队意识以及合作意识的同时,有意地锻炼统筹执行力、组织能力、领导力以及协调能力等职场人必备的良好要素,从而可以在求职面试中脱颖而出,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让自己学有所用,在追求人生价值的康庄大道上越走越远。

二、我国大学教育现状及例举

现阶段,我国大学的人才培养主要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没有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及创新性,虽然国家不断强调要加强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但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校教育资源的差异,各高校的发展条件有较大的差距,并且难以短时间内得到彻底的解决。众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具有创新性,就业观念跟不上时展,导致就业难题,从而加速了我国的高校转型。教育部高校转型改革方向已明确,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其中308所1999普通升格的本科高校,287所独立学院,将率先转作职业教育,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破解中国高校发展同质化、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走‘产教融合,校企结合’发展模式”,高校首先要增加改革的紧迫性和主动性,要主动与政府、行业、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的需求,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渗透到每一项制度、每一个专业、每一项课程、每一个教师,使学校成为产业的大学、城市的大学、社区的大学。

较之于一般高校的大众化、普遍化、同质化,国内顶尖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遵循教育规律,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为导向,争创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实现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的目标,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激发高校内生动力和活力。

如今年9月20日六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完成了一箭20星的新亚洲纪录,这其中就包括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和哈尔冰工业大学在内的四所国内顶尖高校研发的多颗卫星,尤其是哈尔滨大学研发的“紫丁香二号”,这是我国首颗由高校学生自主设计、研制与管控的纳卫星。该研发学生团队包括学校航空宇航与科学技术、力学、计算机技术、控制工程、机械工程、通信工程、电气工程、热能工程等8个学科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40多人,是一支学科交叉的学生研制团队。

作为我国顶尖高校,从科研实力到教育资源在国家的大力扶持、自身长久积累下,远胜于一般普通高校,这就为他们进行开拓新领域、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5新学年,天津大学开设了《恋爱学理论与实践》课程,打破传统,由天津大学学生社团“鹊桥会”负责组织开设。天大开展课外实践教育课程化改革,鼓励支持引导学生社团在内的各单位申报课程项目,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需求。该课程是以讨论为主,打破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主导到以学生共同参与为主。天津大学实施学生课外实践教育课程化、学分制改革方案,将有一定开展基础且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课外实践教育活动设置为课程。课外实践教育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人文艺术、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社会实践、身心健康等类型。同时将课外实践教育学分情况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范围,并与学生评奖评优和推免研究生挂钩。丰富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待人接物能力、思维创新等综合能力,通过鼓励支持引导学生自主申报开展新课程,提高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加强了学生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并可以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拓展提供一个好的平台,从而实现遵循教育规律,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时代教育目标。

三、“小百花”文艺活动的项目简介

应对于当下社会的就业难、大学生素质的缺失现象,结合我院实际,通过历史悠久但与时俱进的这样一个文艺汇演的形式,来探究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新途径与新渠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习使人明智,文艺陶冶情操,通过“关于校园内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拓展――‘小百花’文艺活动”项目的开展,我们在国贸学院作为试点,探究新时代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小百花”晚会在国贸学院的悠久办学历史中承担了育人的重担。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需要的就是自觉成为一名具备综合素质、全方位提升自我、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各种各样的活动层出不穷,大到各类学科竞赛校级选拔赛,小到摆台宣传。国贸学院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浓缩进了一台精彩纷呈的晚会,展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你关注到的只是台上表演人员精湛的技艺,无法一窥全貌,但是整台晚会的完美呈现,需要涉及的人数上达数百人,如何让所有人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都会是我们在项目开展期间所想要达到的阶段性成果。我们需要的是一个个的高效率团队、能够及时有效的完成各项任务,需要的是将所做的事看成是自己、甚至高于自己事的高度责任感的团队成员,需要能和老师、同学进行有效沟通,起到上传下达、完美中枢作用的团队,能够和赞助商进行洽谈、展现良好语言魅力的同学,我们求职、入职时需要的能力,就是经过与广大同学商讨研究并付诸实践的“小百花”所能锻炼到的东西,领导力、执行力、团队协作能力、责任心、统筹协调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能力等等。

四、结语

我们可以达成这样的共识并给出如下人才培养建议:首先大学教育在提高同学们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不能忽略对人文素养的提升,其次教育需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接受能力的人选择同性不同质的培养体系,最后作为求职者,大学生需要把握市场经济规律,及时了解市场变动,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中国梦相结合,将自己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早日成为社会所需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晓芳.基于社会需求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D].燕山大学,2010.

篇8

Abstract: BIM's great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and interaction capability, provides new research methods and direction for the civi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artography teaching. After analyz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civil engineering graphics teaching,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BIM - based civil engineering drawing from 2D to 3D, and discusses the advantages of BIM - based civil engineering graphics teaching reform.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uperior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design modeling and drawing based on BIM, and its process is more visual and intuitive than the traditional manual drawing and CAD drawing. It is pointed out that it is feasible to reform the drawing teaching of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based on BIM. Therefore, BIM civil engineering drawing course should be actively carried out.

P键词: BIM;土木工程专业制图;教学改革;CAD制图

Key words: BIM;Civi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drawing;teaching reform;CAD drawing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4-0138-03

0 引言

长期以来,土木工程专业制图都是作为各广大高等学校教学计划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版块,其开设的相关类课程一般有《画法几何与土木工程制图》、《工程制图与CAD》、《建筑制图与AutoCAD》、《AutoCAD建筑制图基础教程》、《建筑制图与识图》等等,具体选择哪类课本作为开设课程就因学校而异。此类工程制图有一个共性,就是大多课程都是基于CAD制图,CAD(Computer Aided Design)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于二十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的概念,目前主要是用在二维平面上进行设计制图与出图,它的三维绘图功能相对滞后太多,对表达模型的三维立体感,直观性不够,因此对于复杂的节点与构件,学生理解起来也会比较困难。同时CAD制图还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不能将三维形体与属性信息很好的结合起来。在当前教育行业这个大环境的引领下,传统的本科教学培养模式显然与当今社会所需人才不相契合,高校是在为社会培养精英人才,而近年兴起的BIM技术是一个非常值得推崇的技术手段,故应当被应用于高校教育当中,比如在土木工程专业制图教学这方面。相反,若高等学校对学生制图识图能力的培养继续采用这种单一的制图教学模式,必将不满足目前建筑设计行业对所需就业人才的需求。

1 土木工程专业制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教育行业必须顺应时展,紧跟其脚步,与国际接轨,不能犯“闭关锁国”“自给自足”的老错误。长期以来,我国土木工程专业制图系列课程教学都是基于CAD二维平面上的设计制图与出图,对三维立体的空间感知认识相对比较薄弱,这样单一的教学方式存在着一些问题。

①课程教学都还局限于传统的CAD二维制图制图,其三维制图功能尚不完善,对于复杂的构件及节点,缺乏空间想象力的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显得特别困难。

②忽略了设计主线与工程主体,以狭义的教学理念为起点,就教学而教学,对设计制图教学思维的提炼与实际工程项目的衔接还远远不够,以及对设计规范、工程材料以及结构细部构造等了解的还不够,有产业经验和设计制图背景的师资较少。

③缺乏与建筑设计行业、企业单位或与社会的互动,就不同学校而言,教师教学所具备的工程实践能力差异较大,大多都是基于理论知识,造成与现有对应行业脱节,对当今社会建筑设计行业人才所要具备的技能要求不够与时俱进。

随着国家对BIM技术在工程建设领域的大力扶持,相继推出了一系列配套的使用标准及指导意见,引领着工程建设领域迈向更高层次发展。土建类专业就业形势相对较好,随着城乡建设走向稳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也趋于饱和,常规的技术人才相比以前优势就显得薄弱。同时,BIM近年来在国内大力推崇和发展,导致专业技术人才缺失,大部分公司又都急需BIM技术人才。若在高校教学中就开始培养学生对BIM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具备一定的BIM认识以及初步的去掌握好BIM技能,这就能使得学生毕业后面对社会能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和优势。

2 BIM发展理念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简称BIM,是菲利普・伯恩斯坦于2002年首次提出的,是对建筑设计的创新。它的建筑模型是是基于工程项目各项相关信息数据建立的,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构件信息,打破了传统二维图纸不能形象直观地展现出工程实体竣工后的一个三维整体面貌的局限性。它的目的是推行建设工程设计、现场施工和项目管理工作中的工程信息的模型化和数字化,避免工程项目信息流失,以及各方因交流过少或不到位而导致项目后期某方面冲突的问题,并且可为处于设计和施工中的建设项目,提供和建立起相互协调的、内部一致的及可运算的信息。它具有信息完备性、信息关联性、信息一致性、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特点。BIM的卓越三维动态显示和信息交互能力,结合中国建筑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BIM在中国建筑业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要求应用BIM技术的政策,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于2016年1月12日了《关于印发广西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其政策要点:①到2017年底,基本形成满足BIM技术应用的配套政策、地方标准和市场环境。②到2020年底,我区甲级勘察、设计单位以及特级、一级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工程施工企业普遍具备BIM技术应用能力,以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大中型建筑、申报绿色建筑的公共建筑和绿色生态示范小区新立项项目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中集成应用BIM的项目比率达到90%。

3 基于BIM的土木工程专业制图教学改革思路

市场需求促进了人才需求,同时也促进了教育培训需求,为了更加的去迎合市场需求,高校必须适时的去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并制定新的教学方案。在原有土木工程专业CAD二维设计制图与出图的基础上,注意土木工程制图教学培养方案是否与现实建筑设计行业发展的趋势相迎合,这样才能使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符合建筑设计企业的需求。BIM的出现,解决了传统二维图纸并不能形象直观地展F出工程实体竣工后建筑物的一个三维整体效果,重点是还能对模型信息起到集成的作用,同时也能达到平面出图的效果,这为建筑设计领域带来了新的变革。传统的二维CAD、三维CAD都是建筑物的几何表达方式,但是几何表达并不是建筑物的全部。建筑物的几何属性加上非几何属性(材料信息、施工信息)统称为建筑信息,组合成的模型称为建筑信息模型(BIM)。所以三维CAD比二维CAD进了一步,BIM又比三维CAD更进了一大步。

在客观认识BIM技术的前提下,对现有的二维CAD教学应该给予肯定和坚持,同时也要不断地向新兴技术学习,将两者相结合,做到“1+1>2”效益。教学团队抓住“互联网+”机遇,把当今建设领域中最炙手可热的BIM(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制图课程教学内容,把BIM技术确定为设计制图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实施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在原有传统CAD教学课程的基础上增设BIM教学内容,同时制定新的教学改革方案。

①将CAD制图与BIM技术相结合,开设更具发展理念的新课程,例如:《CAD与BIM建模基础》、《工程制图与BIM建模实训》、《结构设计BIM软件应用》、《工程管理BIM软件应用》、《工程造价BIM软件应用》等课程,在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服务建筑行业人才需求。

②打破常规,不能仅局限于课本理论知识,要做到学以致用,大力开展实习实训,通过具体的工程案例去带动学生的积极性。

③加强“实训+就业”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理念。在现有的条件和资源基础下,充分利用好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积极开展好校际、校企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取其长,去其短,建立更多的校外企业实践教学基地,通过把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的方法,高质量地完成好教学计划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4 教学改革实践效果

为了检验教学效果,学校建设也是紧跟时代脚步,积极开展BIM技术领域的生产、教学、应用等工作,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面具有良好外部条件与领先技术基础,在广西高校中具备一定技术优势。积极开展BIM相关类课程,并于2013年还创建了“广西科技大学BIM研究所”,是广西区内成立首个的高校BIM研究所。结合地方本科院校的实际,针对土建行业的特点,充分发掘教学团队在BIM技术应用的技术优势,与广西建工集团第五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广西建工集团第三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开展BIM技术工程应用,实行校企合作,共建BIM实训基地,给本科生提供了一个有助于提升自我和增加就业的平台,激励大学生充分利用在校学习机会,夯实专业基础,进一步拓展大学生未来的就业能力。先后由学生完成的项目有广西南宁金融广场、南宁凯悦花园、柳州中医院东院一期、百色干部学院6号楼等项目,荣获的荣誉也是颇多。这里以全国奖项为例,其中广西南宁金融广场荣获“2015第四届“龙图杯”全国BIM大赛―三等奖”;柳州中医院和百色6号楼分别荣获“高校组”和“施工组”的“2016第四届“龙图杯”全国BIM大赛―三等奖”等。参赛的结果充分显示了基于 BIM 平台的土木工程专业制图教学方法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设计效率等方面的所具备的一定优势,充分说明了本文提出的土木工程专业制图教学改革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高校根据市场需求,制定新的教学方案,为企业打造所需人才,既满足企业需求,又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这将是一个互利共赢的局面。图1-图3为部分获奖作品的BIM三维模型展示,BIM应用点在此不作叙述。

5 结语

通过以上研究,将BIM应用于土木工程专业制图教学是可行的,实现了建筑CAD技术从基于点线面的二维表达向基于对象的三维形体与属性信息表达的转变。将CAD制图与BIM相结合进行教学这一理念,不仅为土木工程专业制图教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和方向,也为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中运用BIM技术打下来初步的基础,满足了社会对BIM技术性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述红,刘婉婷,赵文.基于BIM技术的岩石力学实验教学课程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6(04):137-141.

[2]齐聪,苏鸿根.关于Revit平台工程量计算软件的若干问题的探讨[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8(14):3760-3762.

[3]宣云干.基于面向对象数据库的参数化建筑建模[J].工程管理,2012(S1):117-118.

[4]郭亮.BIM在工程管理专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教学改革研究[J].学园,2015(09):01-02.

篇9

Key words: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s;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1-0145-04

0 引言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基本要求。新世纪以来,在历史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基础上,学校应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新时期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开放发展,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围绕学生全面发展、成人成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这一主线,突出两个问题,“德”――做人的素质,“实践能力”――做事的本领,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格定位,在实践中凝炼出既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学校办学实际的“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简称“三大”)教育理念,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素质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改革成果。

1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核心概念

以培养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途径,提高学校支撑企业技术进步、区域经济产业升级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健康发展。这里的转型不单单指人才培养类型的转型,还包括学校办学定位的转型。

2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遇到的问题

2.1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国外:在新的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欧洲发达国家都及时从高等教育的层次和科类等方面对高等教育的形式进行了调整,通过教育结构与经济产业结构的适切调整与匹配,前后经历了多元化扩张―横向整合―纵向整合的三大发展阶段,使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竞争力实现了有力的支撑,充分发挥了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在多元化扩张阶段,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主要侧重于扩大办学规模;在横向整合阶段,侧重推动高等教育机构的横向合并与重组,优化教育结构;在纵向整合阶段侧重于强化“双元”结构(综合性大学和应用技术大学)之间的联系。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为“双元”结构,高等学校总数为421所,包括108所综合性大学,210所应用技术大学。

2.1.2 国内:国务院提出要推动一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这个发展的核心是要建立中国高等学校的分类体系。引导一批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转型学校可以是新建学校,也可是历史悠久的学校;可以是大部分专业,也可以是一部分专业。他表示,对于要转型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的独立学院,国家鼓励它们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对于2000年以后新设高校,也鼓励它们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的高等学校。目前已有130余所高校提出了试点转型的申请。

2.2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遇到的问题

2.2.1 思想观念不够开放,服务意识不强,积极性与主动性还不到位。学校开放办学观念还不到位,主动与社会各界沟通和建立密切关系还有待加强。争取办学资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不强。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能力弱,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还不到位,为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与地方政府的良性互动关系有待进一步加强。

2.2.2 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欠缺高水平的学科领军人才;师资队伍的年龄、职称、学历等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

2.2.3 学科水平有还不高,独立承担、独立获得国家级重大项目较少,独立获得国家级奖励较少。科技创新能力、社会服务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2.2.4 国际化水平不高。在国际学术交流、国际间科技合作、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和留学生培养等方面还有很多的提升空间。

3 黑龙江省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对策

3.1 优化专业结构,强化专业特色

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对专业进行分类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专业结构优化,形成工、管、文、理、经、法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建成以大矿业为特色、大工程为背景、大企业为依托,适应能力强、竞争优势明显的特色专业群。

依托行业,进一步强化矿业特色,鼓励和支持各专业在自己的领域中办出特色。重点加强优势、特色专业群建设;瞄准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升级等对新型人才的需求,通过集成整合,大力培育特色优势,建设一批地方和行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形成若干个服务区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专业群,实现专业与企业、专业群与产业链的有机对接。以4个国家特色专业先行先试,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

3.2 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完善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的规章制度,充分发挥三级教学督导的作用,加强教育教学督导作用。完善现行的教学质量标准,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及时对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做出综合和科学的评价,进而保障人才的培养质量。

3.3 加强学科团队建设

进一步完善学科带头人的观项政策,通过政策引导,构建起学科带头人水平高,学术骨干实力强,结构合理、有序稳定的学科团队。根据学校确定的学科结构,按照学科建设需求,通过引进、共享等方式,为各学科配备本领域的学科领军人物,优化学科团队结构,提高学科团队的人员层次,提升学术水平。以重大项目、高水平研发平台为载体,根据国家和黑龙江省区域经济战略需求,引进培养共享一批具有龙江学者水平的人才,建设一批省级及以上学科团队。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想,聘请大型企业、大所、高水平大学的相关专家为我所用。

有计划、有目标地选派学科骨干到国内外名校做访问学者或研修,到大型企业锻炼或开展产学研合作;对学科专业发展潜力大,业绩突出的年轻教师,进行重点培养,资助其到名校攻读博士或访学。创新资源配置,促进跨学科、跨领域、跨单位合作,形成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

3.4 完善学科制度政策

完善学科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学科淘汰机制,调动各学科发展的积极性。加强学科绩效考核,根据绩效考核确定建设经费的投入。鼓励全体教师参与到学科建设当中,发挥全体教师的主动性与创新性。力争获得政府相关项目的支持和社会各类资金的支持。建立高层次项目、高水平科技奖、省重点实验室等培育与建设的专项政策,通过政策机制创新破解学科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3.5 创新科技工作体制机制,构建完善的科技评价体系

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的扶持政策,按照扶优扶特的原则对科技创新给予扶持。按照科技创新项目与国家、区域和行业的重大战略,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程度,给予不同的支持,促进学科建设、科技创新的发展,提升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的能力与水平。

改革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加快建立与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相适应的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科技企业孵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

建立导向明确、激励约束并重的分类评价标准和开放评价方法,针对科技活动人员、创新团队、平台基地、科研项目等不同对象,按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工作特点,分别建立涵盖科研诚信和学风、创新质量与贡献、科教结合支撑人才培养、科学传播与普及、机制创新与开放共享等的评价标准。

改革科技服务人员的评价标准,强化服务意识,将科技服务人员的业绩与科研指标挂钩,与为教师争取科研项目、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评奖等环节提供的服务联系起来,形成大家共同努力及时完成科技工作的良好氛围,促进学校科技工作的发展。

3.6 加大高层次、“双师双能型”人才引进力度

调整人才引进政策,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计划地引进优秀博士或具有博士学位、学成回国人员,从全球人才市场引进高端人才。实施龙江学者计划、学科带头人计划等,着力引进和共享一批学科领军人才、学科后备人才等。按照应用型定位的要求,在科研院所、大企业中引进或聘用实践经验丰富,具备相应学历、理论水平高的双师双能型人才,作为专兼职教师,提高师资队伍“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比例。

3.7 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

完善师资队伍培养培训体系,建立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机制。对不同职业发展期的教师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提升教学和科研能力。创造条件,支持和鼓励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提升、进修以及专项技能培训等。

实施青年才俊支持计划,加大优秀青年人才培养力度,探索建立杰出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结合国家、省战略的重大需求和“省部共建协议”,依托特色与重点学科、平台,对优秀青年人才给予专项配套、重点支持,提高其学术水平、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水平,培养一批学科后备带头人。

支持教师强化学科专业的实践能力,支持教师获得相关的职业认证、执业资格证等,增强教师的行业技能、提高专业化水平。依托相关的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支持中青年骨干人才到相关企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兼职,增强实践能力。

3.8 提供精准精细服务保障

加强“一站式”服务和“德育实践”品牌建设,健全学生资助、公寓服务、心理健康、国防教育工作体系,加强服务内涵建设,提高服务质量,不断适应和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加大学业支持力度,全程规划,全力支持,个性指导,激励学优生,帮扶学困生,保证学生圆满完成学业。

4 案例分析

为推动黑龙江科技大学在“十三五”期间转型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黑龙江省教育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高等教育改革形势和学校实际,制定了《黑龙江科技大学转型改革方案》在实践过程中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4.1 办学层次实现了新跨越

2012年10月学校获得了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13年4月学校更名为黑龙江科技大学,2014年9月学校获得安全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4年10月学校成为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4.2 人才培养取得新成效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启动了校企协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了矿业特色鲜明的,工、管、文、理、经、法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本科专业数量从48个增加到55个,学科门类达到6个。省重点专业达到10个,国家特色专业达到4个,省级卓越工程师建设项目1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拥有实验室、实践基地70个,校外实践基地226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3.2亿元。学校承担各类教学研究项目932项,获得各级教学成果奖279项。获得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二等奖近20项。

生源质量显著提高,电子信息类、工商管理类和地质类3个专业实现大类招生。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获得国家级奖励31项,省级奖励153项。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200项。学生资助体系不断完善,通过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等资助金额1.1亿元,受益学生7.43万余人次。就业质量稳步提高,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五年来一直保持省内高校前列,就业于世界500强企业与考取985、211高校硕士研究生的比率不断提升。2012年该校获得“全国就业50强”荣誉称号。

研究生培养类别不断丰富,教育层次、数量和质量显著提升。开展了“煤矿事故应急救援与影响控制”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和安全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的培养。研究生主持省、校级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近800项,1200余篇。在省硕士学位论文合格评估中,合格率100%。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有2个研究生导师团队获得“黑龙江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的荣誉称号,有4名研究生导师获得“黑龙江省优秀研究生导师”荣誉称号。

国际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深入。新增俄罗斯乌拉尔矿业大学、德国马格德堡应用技术大学等15个国际合作伙伴。加大了教师出国访学及培训力度,与国外高校开展科研及技术合作5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特色鲜明,通过了教育部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评估。

4.3 学科建设实现新进展

学科建设稳步推进,学科水平不断提高。获得1个省级煤炭产业重点学科群,矿业工程、电气工程和机械工程3个省级一级重点学科。构建起8个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开展了一级学科博士人才的培养和一级学科博士后人才培养。硕士学位点涵盖了工学、管理学、理学、经济学、法学5个学科门类,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专业学位拥有工程硕士(含7个工程领域)、工商管理硕士(MBA)、会计硕士(MPAcc)和金融硕士4个类别。

4.4 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取得新突破

纵向科研项目取得重大突破,获批国家级项目4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项(包括重点项目1项),科研经费达到2.53亿元。获得授权专利738项、软件著作权24项,出版专著29部。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69项。

科技创新平台取得突破性进展,建成瓦斯等烃气输运管网安全基础研究国家级专业中心实验室和煤矿深部开采地压控制与瓦斯治理省重点实验室。建成“石墨加工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黑龙江省石墨深加工技术服务创新平台”、“黑龙江省微(纳)米石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黑龙江省3D打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煤矿瓦斯分离与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等5个省级科研或服务协同创新中心。

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省东部煤电化工程技术研发平台研发项目达到54项,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4.6亿元。协同创新项目“高纯石墨材料开发及其典型应用”列入“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石墨烯科研成果实现了产业化。与鸡西煤矿机械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MG180/420-BWD型桥式采煤机通过黑龙江省科技厅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系列面结构光扫描测量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产业化;“金属粉末激光选区熔化3D打印机”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大型并联机构熔融沉积3D打印机(FDM)”填补了国内空白并产业化。黑龙江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专项资金项目“充填开采技术研究与应用”通过了黑龙江省科技厅验收,在龙煤集团应用显著效果。

4.5 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师资队伍水平不断提高,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聘请龙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培养龙江学者后备2人、遴选培养青年才俊84人,引进博士41人、硕士83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达到85.4%。聘任兼职教授67人。选派57名教师赴国外访学研修,选派43名教师到国内知名高校做访问学者。

建成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多名教师获得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

4.6 大学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取得新成绩

文化建设成果显著,进一步深化教育理念、继承学校精神、培育优良校风学风和营造人文环境,以“江畔朝阳”为品牌,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体育活动,形成了“七月两节一讲坛一沙龙”的校园文化活动格局。2011年获得“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2013年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2014年学校被省纪委命名为第二批全省廉政文化进校园示范点。2015年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

和谐校园建设不断深入。教职工福利待遇不断提高。偿还7亿多元债务。数字化校园建设更加深入,改造多媒体教室,满足了教育教学的需求。校园安全体系不断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得到加强。校园环境不断改善,江堤拆迁获得资金和土地补偿。新增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