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方法范文
时间:2024-02-01 18:09: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规划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城市规划制图软件工具
1.1 AutoCAD制图
AutoCAD是目前应用最广、影响最大的CAD软件。广泛应用于机械设计、土木建筑、城市规划、园林设计、电子电路、装饰装演、广告设计等各个领域。AutoCAD和绘图软件CorelDraw、Illustrator,FreeHand等一样都是矢量绘图软件,它的存储结构与位图有本质区别,能够随时对数据进行修改。它提供了上千个工具包,绘图精度高。因此,相当多的测绘单位已经把AutoCAD作为地图数字化和数字化测图的一种工具。
1.2 Photoshop制图
Photoshop是美国Adobe公司的一款图像处理软件,在设计领域,Photoshop因其独特的设计特点,在图形的后期美化加工阶段一直是城市规划设计人员所青睐的设计平台。它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和菜单功能,不仅能够进行图像编辑,特效处理,还具有强大的文字录入,图像存储等功能。同时在图文混排、图像输出等方面的操作快捷方便,因此能够很好地配合设计人员,将设计理念完美无瑕的表现出来。设计效果所见即所得,修改快捷方便。
1.3 CoreIDraw制图
Core1Draw是加拿大Corel公司推出的专业平面设计软件。它将绘画与插图、文本操作、绘图编辑、桌面出版及版面设计、追踪、文件转换、高品质的输出融于一体。目前在城市规划制图领域和测绘部门也逐渐开始推广使用,具有很大的实用意义与经济意义。
1.4 GIS制图
GIS并非专业的制图软件,制图功能只是其若干功能中的一个。但它却具备其他专业制图软件的大多数功能。GIS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本文第四章将详细探讨基于ArcGIS软件的城市规划制图方法。
2 城市规划制图存在的问题
2.1 地图内容安排欠妥
一幅完整美观的规划图应该包括专题要素和地形要素两部分。地形要素作为专题存在的背景,是为了更好的表现专题而存在的。城市规划图制作过程中,常常会有以下情况存在:(l)缺乏必要的地形要素。(2)仅有制图区域,无法表现制图区域与周边的关系,如图2-1。(3)地形过于复杂,遮掩专题表达。(4)邻区表达过于详细,制图区突出不明显。
2.2 专题要素表达不清晰
专题地图强一调表达主题要素的重要特征,且尽可能完善、洋尽。在实际的制图过程中,许多制图者忽略了专题地图的这一特征,在制图过程由于制图表示方法选择不科学而使专题表达效果差强人意。
2.3 颜色设计不合理
地图是通过视觉语言来传输地理信息的。一幅好的地图作品地图上各种符号特征应该清晰易辨,颜色设计过程中常犯的错误有两个:(l)颜色设计超出习惯范畴。地图作为一中古老的地理要素记录方式,沿袭至今己经经历了几个世纪,人们对某些地理要素颜色或者符号的表达己经逐渐形成了一种习惯。例如:蓝色表示水体、绿色表示森林、棕色表示地貌、黄色表示干旱等等。这些虽然只是一种习惯,并无统一的规定,但是它们已经在人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因此我们应该尽量遵守这些习惯,“用错了色”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2)颜色设计违反了心理学的范畴。设计过程中不考虑人的视觉感受及心理感受,在设技时相邻图斑颜色接近或者背景与主体颜色差异不明显,难以区分。
3 城市规划制图方法研究分析
3.1 地理底图设计
城市规划图的地理底图包括数学基础要索(地图比例尺和地图投影)和基础地理要素。它们是专题地图的控制基础和骨架,其数学要索能对专题内容进行控制和空间定位,而基础地理要素的作用是反映专题要素与其它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规划设计的依据。地理底图选取合适,会更好的反映制图对象的地理分布规律与区域差异,相反,地理底图不准确或者现势性不强,将直接影响图纸的科学质量。在城市规划制图中,根据制图专题的不同,地理底图可以选择DEM、地形图、遥感影像,也可以省略背景图层(利用制图区域周边的行政区划来说明制图区域所在位置)。
3.1.1 地图比例尺
根据地图用途,区域范围、图幅大小以及表示内容的详略不同,地图比例尺的选择也不相同。比例尺的大小的确定主要取决于制图区域范围以及纸张大小。
不同类型的规划图比例范围如下:
城市总体规划:大、中城市为l/10000~1225000,小城市为l/5000~l/10000,其中建制镇为1/50000。
城市分区规划系列图:1/5000。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系列图:1/1000~1/2000。
城市详细性规划系列图:1/500~1/2000。
具体的制图过程中,根据实际规划区域范围的不同,可以适当的调整。
比例尺作为一种地图辅助要素,它的设计有时容易被制图人员所忽视,人们常常会见到如图2-2所示的比例尺。它的设计不太合理,问题在于尺上的刻度。比例尺就好比我们现实生活中用来量距的直尺或卷尺。试想,如果我们的尺上的刻度线及其标注是非整数的,那一定会给实际的距离测量带来很大的麻烦。同理,作为图上量距用的比例尺刻度也应该尽量取整。如图2-3所示。
3.1.2 制图要素的概括与取舍
制图综合过程实质上是地图内容的选取与概括过程。城市规划涉及大量信息,除基本的自然环境信息(如地形、水系、植被等),还应包括大量的人工环境信息(如路网、境界、市政建设、建筑物等)。在专题制作过程中,如若所有的信息全部展现在地理底图上,将会影响专题要素的表达,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制图综合,根据地图比例尺、区域范围、专题内容进行底图内容的取舍,将重要的信息展现在地图上,舍弃无关或者关系不大的信息。
3.2 地图表示法设计
个体符号作为专题信息的载体,当他们以一定集合的形式表现在专题地图上时,展现出来的除了符号自身含有的信息外,还有超过符号总量的潜在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图表示法的选用是否合理。城市规划图中,专题表达的内容不同,专题要素不同,地图表示法亦不同。由于地图上表示的内容和指标较多,有时候需要多种表示方法的组合使用来实现所需要表达的效果。
3.3 图名设计
城市规划图的图名有两个:主标题和副标题。主标题用于标明项目名称(规划区、规划层次),适用于整个制图体系,如长汀县城市总体规划。在主标题设计时,通常采用仿宋体、黑体字。字体较大,在输出为A3的纸张中,一般设置为40-45号字。字体颜色一般与图纸边框用色相同。副标题是主标题的补充,用于说明图纸主要表达的内容(如道路交通现状图)。在设计时,为了突出标题的层次关系,副标题的字号要小于主标题的字号,一般设置为30-40号字。字体颜色与主标题相同。
参考文献:
[l]孟陶然.沦城市化进程中的科学发展观[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
[2]钮心毅.规划支持系统:一种利用计算机辅助规划的新方法[J].城市规划学刊,2006.
[3].Photoshop在园林设计后期处理中的运用[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06.
篇2
关键词:城市规划方法,情景规划,应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
城市规划可以塑造城市的性格特征。不同的城市规划会使城市有着不同的定位,因而也使城市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性格特征,身在不同的城市,自然可以体会和感受到不同的风格特色。不同的规划,形成了不同的感受。在我国,城市规划经历着不同时期的多样变化,时而欲体现中国传统古朴的规划思想,时而要借鉴西方城市规划样板,现时又有中西合壁之意。但审视一番现时最常见现象是:高楼林立,广厦连绵,道路狭窄,绿地稀少。不同的城市有相似的面孔,比比皆是国际模式的方盒子建筑,缺少特色,难道高楼广厦是国际化大都市的吗?究其原因,其根本是规划方法呆板、教条僵化既跟不上迅速发展的时代需求,又合不上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拍,造成了众多城市风格何其相似的可悲局面。诚然,做一次总体规划不是件轻易的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的事。从资料搜集到方案形成,需要一、两年甚至更长时间,必然是一个劳师动众的过程。现时的城市规划到方案批准了就万事大吉,实际上城市规划工作本来就不应该有停止的时候,而应该在不断研究中求发展变化。
城市规划呈现一定的随意性:当前,我国几乎所有城市的总体规划都已完成,但有的规划刚开始实施,甚至还未上报批准,就发现发展动态和规划方案相距其他甚远,修改方案己势在必行,何至于此?这也是我国规划领域的一种特色,主管领导个人的意见往往是专业技术人员执行的依据,也就是该规划方案时常为少数人的意见所左右,最终决策权不在专业人员手里。城市建设,规划先行。城市广场、社区街道、景观绿化等建设都应该纳入城市规划。然而,在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经常被改动,表现出了很强的随意性。究其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第二,地方领导的更替。第三,利益驱使。首先来自地方的利益,地方政府为了寻求财力大多热衷于土地出让,这些都牵涉到城市的规划。其次是个人利益,有些个人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操纵或诱导规划的调整,从中牟利。这一切都使现阶段部分城市的规划出现了随意性大的特征。
规划缺乏前瞻性:目前交通拥挤几乎成为每个城市的通病,这除了与我国汽车业的迅速发展分不开,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城市规划中缺乏前瞻性。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私家车的普及率提高,城市中道路的数量和宽度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行路难的现象凸显。在许多旧城区中,人口密度大、公共设施缺乏、户外活动空间有限,公众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严重影响了城市居住生活质量。这一切都与城市规划缺乏前瞻性有关,没有在近期或是较长一段时期内给建设留有一定发展空间,导致了大量的拆迁现象。
城市规划的可操作性差:规划管理工作效率也有待提高,由于目前城市规划的编制还是一项技术性工作,成果已被认为是技术性的成果,社会有人戏称规划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规划管理工作设计面广、覆盖整个城市,由于规划管理的人工操作,使管理工作效率低下。如何提高规划管理的效率,如何解决规划编制的适度超前问题,也是规划管理体制改革中需要加以研究解决的问题。而且城市规划方案大都单方面进行,缺乏群众的参与,规划中许多合理的意见,由于受到人为的干扰而无法落实。强调群众参与规划,并非城市规划由群众决策规划,而是让群众参与规划方案的讨论,以便汲取编制城市规划的良策。
情景规划概述
情景规划作为一种长期的规划工具,其思维的方式主要着眼于未来的情景,从影响事物变化的关键入手,变现出事物发展途径。情景规划的研究主要是为了增强应变未来的能力,对未来的变化做出最好的动作。情景规划研究的目的是避免过去决策上的两个错误。第一,我们对预测的过分信任具有危险性。第二,我们认为无法知道未来的情况,所以我们面对未来没有办法,但是情景规划在这两者之间搭建起了平台,帮助我们对未来有更多认识。
相比传统的规划思路,情景规划的主要优点是增强了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首先,情景规划在规划人员和决策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规划人员面临的任务不再是简单地制定一个终极方案并设法说服决策者相信自己的判断,而是利用自身的知识、专业、洞察力和协调能力,系统地提出未来可能发生的几种情景,拓宽决策者的视野;而后者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判断和验证情景与现实世界的匹配程度,将信息反馈到规划人员,不断对情景进行校准和改进。这就提高了决策的科学化,增加对实际问题的应对能力。另一方面,情景规划又为多方利益主体提供了共同参与、相互沟通的平台。在对未来情景的构建中,规划人员必须充分关注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将不同的价值观、预期观点反映到不同的情景中,并将多种情景展示给不同利益主体,听取他们的反馈意见。通过这种方式,促进了不同的利益主体的沟通、理解、协商,增强决策的民主化,成为达成共识、协作行动、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
情景规划在国内外城市规划中的研究、探索
国外研究
对于城市在发展中的不确定性,情景规划可以系统地检验、创造、探索各种可能出现的未来场景,是一种完善规划决策的规划方法。情景规划作为有效预测和评估的手段已经被应用在国外的城市规划中。因为情景规划在解决不正确问题时能很好的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把未来的发展界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而非简单的进行未来的预测。
在西方,情景规划已经发展成为很重要的规划方法,将GIS技术和情景规划的方法相结合,不仅体现了其开放性,也使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结合优势充分发挥,为未来城市的发展方案提供了很好的决策依据。
虽然情景规划已经在国外得到较广泛的应用,但是对情景规划理论的研究还非常匮乏,所以,在实际的使用中有一定的盲目性,并没有完全达成共识。
2.国内研究
由于战略规划不断发展,情景规划作为一种预测与评估的方法被广泛的应用于城市的规划建设中。但是,相对我国的国情,不管是城市总体规划还是建设用地预测或是用地分配都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前的城市发展规划方法很少会涉及直观地发展、不确定因素定量,根本满足不了现在城市的发展需求。如城市规划法规,作为不确定的因素之一,对城市的未来发展与发展方向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应该尽快做出相应调整,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效规划手段。
第二,对于城市建设用地的预测与模拟研究较多,却没有深入的研究国家政策或者人类活动给城市规划带来的影响。而在城市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城市发展动力是不确定且突变的。所以,需要一种全新的用地规划方法体现不确定因素。
第三,目前我国虽然针对用地分配进行各种技术的创新与探索,但是用地分配的各种技术都有相应的局限性,优先度的分配方法过于死板,数学模型的分配过程太过复杂,我们更需要一种符合政策规划且操作简便,可以示众的分配方案。
第四,对于城市规划的研究,情景规划本身的适用性以及与相匹配的定量分析等研究过少,国内的大部分技术是直接套用国外系统,只是作为实验研究,并没有达到可以使用的阶段,情景规划在用地布局中的应用方案还有很多需要探索和完善的地方。
篇3
【关键词】数字城市规划;技术方法研究
数字城市并非专家学者的空洞妄想,其来源于现代科学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快速应用打破了传统的城市规划概念,需要将城市建设与信息技术全面结合,才能打造出适合新时代居民的城市。数字城市规划技术起步较晚,且面临着一次次信息技术革命,其技术体系不断发生着变化。
1 数字城市概述
“数字城市”是计算机技术与卫星技术有效衔接后提出的城市建设概念,其主要是指利用虚拟的空间平台,通过卫星、互联网、遥感等新兴技术,将城市中的文化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以及基础设施、人文地理等有关信息生动地呈现给城市居民,从而服务政府决策、服务居民生活。其本质上就是把城市的各种信息资源整合起来用于规划城市、预测城市、运营城市、监管城市。建设数字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系统工程,是21世纪城市建设的主要发展趋向,其将大大优化城市内部的系统,并提高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互动效率,减少时间浪费,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总的来说,目前数字城市仍是一个虚拟概念,尚无法完全达到全面的信息化,仍需要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 数字城市规划的主要技术方法
数字城市规划的技术方法较多,包括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地观测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在此,笔者结合实际,立足于专家学者的研究,对数字城市规划的最为关键的四项技术进行分析研究。
2.1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技术
近年来,我国在地球信息科学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人们对地观测技术的研究也趋于成熟,使之逐渐实现了多时相、多角度以及高分辨率的目标。现阶段,城市中的各类建筑房屋、汽车等都可以通过卫星图片清楚地看到,它必将成为建造数字城市的重要信息源。就目前而言,数字摄影测量是数字城市数据采集的主要手段之一。由于摄影测量的独特优势,使之能够较好地满足当前城市规划中各种比例尺数字地形的精度要求,有效地促进了数字城市规划工作的发展。
2.2 虚拟现实技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
所谓的虚拟现实技术,指的是用数字空间取代传统的城市抽象地图等以生动的城市模型来模拟与显示城市的三维空间现实。实际上,数字城市的最重要目的就是为了行政部门及普通公众提供城市的信息服务。所以,城市中各类信息的管理、分发以及传输工作是十分重要的,而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则是虚拟现实技术有效实施的保证。现阶段,结合城市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加之因特网的传输速率,笔者认为数字城市完全可以采取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的网络结构体系。
2.3 3S一体化技术
3S一体化技术即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总称,它们是建立数字城市的三大重要支撑力量,只要我们能够充分地利用好这三大技术的特长,就能够真正有效地形成和提供所需的对地观测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多种能力。比如,我国北斗卫星被应用于商业活动,预计将带来4000亿产值。
2.4 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指的是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我国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研究长期受制于数据的获取与不足,规划工作的数据基础高度依赖官方的测绘数据、统计资料等。因此,开放数据是当务之急。近年来,国内外都纷纷建立了共享知识、开放获取、城市数据派等多种开放数据形式,可以说开放数据的形成是大数据的必要条件,而大数据又是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数据基础,因此,推动大数据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也是城市规划技术发展需要努力的方向。建立一个相对集中且完善的大数据中心,这样可以对庞杂的城市信息进行有效的存储、管理和分析,有利于各种数据资源的整合、挖掘与利用。
3 数字城市规划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意义
3.1 促进城市规划的数字化
传统的城市规划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认识,即人的意志力占据绝对地位,无法充分放大地理资源优势,导致城市规划中出现不合理的地方。如,著名的化工城市“泸州市纳溪区”,其城市规划与产业发展无法有效分割,导致城不像城,化工产业发展亦受到城市限制。数字城市规划虽然仍然取决于人的意志力,但数字城市规划技术将各类信息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科学计算,得出最为科学合理的数值,大大提升了城市规划的准确度和科学度,为城市规划决策者提供了较为详实的基础数据。
3.2 促进城市规划的信息化
信息化已经是城市21世纪各地城市建设中不可避免的关键附着物,城市居民习惯于网络上的生活,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元素。数字城市规划技术能够有效整合城市信息数据,扩大城市信息覆盖面,为城市军民提供最为经济的信息资源。如,城市WiFi的全面规划建设将全面促进城市信息化建设。这都是数字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基于信息技术,城市将逐步实现智能化和自动化,如智能家居、智能公交等技术的研发。
3.3 促进城市规划的系统化
传统城市规划虽然也讲究城市功能的完善,但其相对来讲较为独立,而数字城市规划技术依靠信息科学技术支撑,实现城市规划数据资料的共享,为决策者找准城市要素配套的最佳结合点,从而将城市规划成一个系统化的整体。在这样规划建设的数字城市中,各个城市要素相互连接,相互独立又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实现城市功能的全面化,打造出人与环境、人与城市配套设施、人与人的需求完美结合,大大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4 结束语
数字城市为城市规划、智能化交通、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基于位置的服务、城市安全应急响应等创造了条件,是信息时代城市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如果将数字城市建设好,这将成为未来智慧城市的空间基础,其势必将取代传统城市的建设模式,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写下灿烂的一页。城市建设的关键是规划,数字城市也是如此。因此,我们要牢牢把握数字城市规划的技术体系,充分利用各类技术方法,力争在城市规划理念上超前思维,减少城市建设的浪费。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城市规划;人口预测;方法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不断向城市集聚,导致城市人口不断增长。为了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人口分布和增长速度必须趋于合理。对城市本身来说,城市的用地规模、城市的布局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的组成和规模都与城市人口规模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城市人口规模预测合理与否,将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人口预测是指以人口现状为基础,对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提出合理的控制要求和假定条件,即参数条件来获得对未来人口数据提出预报的技术或方法。城市人口预测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首要工作,它既是城市规划的目标,又是确定总体规划中的具体技术指标与城市合理布局的前提和依据,因此合理预测城市人口对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传统人口预测方法
传统的人口预测方法包括平均增长率法、带眷系数法、剩余劳动力转化法和劳动平衡法,等。
2.1 平均增长率法
在城市进行总体规划时,对人口规模预测的常见方法之一为平均增长率法,计算时应分析近年来人口的变化情况,确定每年的人口增长率。人口规模预测公式为:P=P0(1+K1+K2)n。式中,P为规划期末城市人口规模,P0为城市现状人口规模,K1为城市年平均自然增长率,K2为城市年平均机械增长率,n为规划年限。这种方法适合初步经济发展稳定的城市,人口增长会逐步增加,人口增长率变化不大。但是随着人口基数的增大,人口结构逐步趋于老龄化,人口增长的速度将会越来越慢,不可能都以平均的速度增长。若要考虑到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对人口变动的影响,则可按预见的趋势改变人口增长率进行测算。该方法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但它对人口增长率的精度要求较高。
2.2 带眷系数法
带眷系数法是根据新建工业项目的职工数及带眷情况计算的。当建设项目已经落实,规划期内人口机械增长稳定的情况下,宜按带眷系数法计算人口发展规模。计算时应分析从业人员的来源、婚育、落户等状况以及城镇的生活环境和建设条件等因素,确定增加的从业人员及其带眷系数。
具体预测公式为:P=P1(1+a)+P2+P3。式中,P为规划期末城镇人口规模,P1为带眷职工人数,a为带眷系数,P2为单身职工人数,P3为规划期末城镇其他人口数[1]。职工带眷系数法主要用于新建工矿城镇,有利于确定住户居住形式,估算新建工业企业、
小城镇发展规模,但不适合对已经建好的整个城市人
口规模进行预测。
2.3 剩余劳动力转化法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机械化程度和劳动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出现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具体预测公式为:P=P0(1+K)n+Z[f·P1(1+k)n-s/b]。式中,P为规划期末城镇人口规模;P0为现状城镇人口规模;K为城镇人口的综合增长率;Z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进镇比例;f为农业劳动力占周围农村总人口的比例,一般为45%)50%;P1为城镇周围农村现状人口总数;k为城镇周围农村的自然增长率;s为城镇周围农村的耕地面积;b为每个劳动力额定担负的耕地数量,一般为1.4)1.7hm2;n为规划年限[1]。这种方法适合对具有剩余劳动力的小城镇人口规模进行预测,不适合对城市化水平很高的城市人口规模进行预测。
2.4 劳动平衡法
劳动平衡法的基本原理建立在/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0、在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以及相互平衡的原则基础上,由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基本人口数和劳动构成比例的平衡关系来确定。计算公式为:P=P1/[1-(B+C)]。式中,P为规划期末城镇人口规模,P1为规划期末基本人口,B为服务人口的百分比,C为被抚养人口的百分比[2]。这种方法是原城市规划中采用较多的方法,式中的被抚养人口百分比和服务人口百分比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或城市性质的演变而变化的,因此主要适用于有较大发展、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已具体落实、人口资料比较齐全的城市。
3 现代人口预测方法
3.1线性回归法: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法。用一元线性回归法预测的基本思想是:按照两个变量X、Y的现有数据,把X、Y作为已知数,根据回归方程寻求合理的a、b确定回归曲线;再把a、b作为已知数来确定X、Y的未来演变。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 Y=aX+b。一元回归模型在短时期内精度最好,但对中长期外推预测,由于置信区间在扩大,误差较大,尤其在转折时期函数形式发生变化,误差更大。一元线性回归法一般适用于人口数据变动平稳、直线趋势较明显的预测。º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法。人类社会系统是由人口和其它多种要素组成的,同时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因此,可根据人口与其它多种要素之间的定量关系,预测出未来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口。模型为:Y=b0+b1x1+b2x2+,+bnxn,利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偏回归系数b0,b1,,bn。多元回归分析方法通过研究人口数量的变化与有关经济社会变量的关系探讨人口变化的规律,预测人口的变化趋势。它的优点是考虑了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密切关系,通过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来间接推算人口走势,比较符合实际;缺点是人口与社会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并非直接的关系,而且各变量之间又相互关联,选择最佳的指标、模型都比较困难。
3.2移动平均法:移动平均法是在算术平均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预测方法。移动平均法是将一定历史时期的人口规模数据,根据近期数据对预测值影响较大,而远期数据对预测值影响较小的事实,把平均数逐期移动。移动平均法分为一次移动平均预测法和二次移动平均预测法。二次移动平均预测法是在经过一次移动平均形成新序列的基础上再做一次移动平均,利用移动平均滞后偏差的规律建立直线趋势预测模型。其中:一次移动平均数法的计算公式为:Mt(1)=(Yt+Yt-1+,+Yt-n+1)/N。式中,Mt(1)为第t周期的一次移动平均数,Yt为第t周期的人口数据,N为计算移动平均数所选周期个数。一般而言,如果实际数据没有明显的周期变化和趋势变化,则可用Mt(1)作为t+1周期预测值。二次移动平均数法。计算t周期二次移动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为:Mt(2)=(Mt(1)+M(1)t-1+,+M(1)t-n+1)/N。在此基础上可建立的线性模型为:Yt+T=a+bT。式中,t为当前时期数;T为由当前时期数t到预测期的时期数,即t以后模型外推的时间;Yt+T为第t+T期的预测值;a为截距;b为斜率;a、b又称为平滑系数。根据移动平均值可得截距和斜率的计算公式为:a=2Mt(1)-Mt(2);b=[2/(N-1)]@[Mt(1)-Mt(2)]。一次移动平均数法适用于实际数据没有明显周期变化和趋势变化的情况。二次移动平均数法补充了一次移动平均数法的不足。在实际应用移动平均法时,移动平均项数N的选择十分关键,它取决于预测目标和实际数据的变化规律。如果N值(周期)选择较大,则预测的结果较小;反之,预测值较大。在选择N值时,要通过多个N值进行试算比较而定,哪个N值引起的预测误差小就采用哪个。与该种预测方法接近的还有指数平滑预测法、移动平均法和指数平滑法适用于历史人口数据较少,人口发展趋势与过去相同的情形下的人口预测。
结语
上述介绍的大多预测方法所需的数据量都很大,如果采取传统的人工计算的方法,必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而且正确性也得不到保证。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摸索运用计算机进行处理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王炜,纪江海,冯洪梅.城镇规划中人口规模分析与预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1,24(3)B83-85.
篇5
关键词: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成本核算;策略方法
进行成本核算工作要结合城市规划设计的具体方案来进行,所以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成本核算工作对城市规划建设具有重要影响,为了加深对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了解,进一步提高成本核算工作水平,本文首先对成本核算工作进行了概述,针对城市规划设计公司成本核算的权责发生制原则、分期核算原则、相关性原则和连贯性原则进行分析,并针对成本核算工作提出采用品种法、分步法和把握城市规划设计项目成本费用核算的适用范围、完善成本核算管理机制等策略,希望对城市规划设计成本核算工作有所启发。
一、成本核算工作概述
进行项目工程建设,必须要对工程建设成本进行核算,整个工程的成本核算能够对工程建设作出重要的指导意见,同时可以对工程建设的领导提出相应的工作决策依据。面对工程建设工作,必须要将整个工程建设与工程成本管理结合在一起,另外一方面,进行工程建设和规划,需要结合工作的具体流程来进行成本核算,进行成本核算工作,必须要结合项目工程建设市场进行。城市的建设与规划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进行成本核算工作中,就必须将整个工程建设的成本核算与整个市场的变化结合在一起,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不断提高对社会行业的了解,从而有助于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成本核算工作,必须依靠法律法规的依据来进行成本管理与核算工作,将整个成本核算与新型的管理理念结合在一起,才能够促进整个城市规划设计的成本核算工作更加科学健康的发展。
二、城市规划设计公司成本核算原则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需要对城市规划工程所使用的成本进行核算。而所谓的项目成本主要是指项目工程在建造和规划设计中所产生的资源消耗和相应的资金投入。对于项目成本来说,堵整个项目建设进行成本的核算和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增加对项目规划的资金投入和费用使用的了解。同时在项目建设上可以有效实现项目资源的最大利用效率,为项目工程建设规划提供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依据。而针对项目的成本核算工作,主要包括有项目规划成本核算和项目设计成本核算。在项目规划成本核算工作中,主要包括对项目的规划和建设方案进行核算所产生的费用。项目的设计成本主要包括项目规划设计单位对项目的设计方案和施工图纸进行规划设计中,所产生的相关费用。
(一)权责发生制原则
进行成本核算工作,要将整个工程建设进行费用核算,针对在工程建设的分期费用,必须要将分期的费用放到当期的使用成本之中,从而将整个成本核算工作与各阶段的成本核算工作结合在一起,规定责任能够保证成本核算工作更加高效的进行。
(二)分期核算原则
针对城市规划设计工作进行成本核算工作,必须要保证整个规划设计工作中产生的成本核算与工程建设的周期或者是阶段进行研究和分析,整个城市规划和设计工作涉及到的工程建设工作往往众多而且繁杂,所以针对阶段性的规划设计工作必须在成本核算工作完成之后做好准确的记录和分析,尤其要针对工程建设的各项目进度进行规划分析,由此来促进整个工程建设的成本分析工作良好进展。
三、城市规划设计公司成本核算方法
(一)品种法
针对企业的成本核算,需要结合具体的工程建设来使用品种法进行成本核算工作。尤其是针对一些不同的生产企业,要结合不同的产品品种进行成本核算,同时在成本核算工作中,要做好品种的归类和处理,这样有利于实现对最终成本的计算。
(二)分步法
进行成本核算工作,必须要结合不同的城市规划设计企业来进行。针对一些生产程序和生产环节较多的企业,要采用不同的阶段性核算方法来进行。首先可以对一些企业的初步生产环节进行成本核算,另外可以在进行核算工作中,把握成本核算的具体步骤,然后再进行成本核算工作,这样可以保证整个工程核算的工作更加明朗清晰。
四、结语
总体来说,城市规划设计的成本核算工作对城市规划建设具有重要影响,为了进一步提高成本核算工作水平,首先要对成本核算工作进行概述分析,针对城市规划设计公司成本核算的权责发生制原则、分期核算原则、相关性原则和连贯性原则进行细致分析,在实际成本核算工作,具体采用品种法、分步法等,并积极把握城市规划设计项目成本费用核算的适用范围、完善成本核算管理机制,以此促进城市规划设计成本核算工作质量不断提高。
作者:梁静 单位:郑州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日常生活与建筑——2014新建筑论坛(春季)研讨[J].新建筑,2014,06:40-43.
篇6
关键词: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决策方法
中图分类号:D0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758(2012)02-0142-05
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来开展城市规划研究是一个新兴的学科交叉领域。近年来,逐渐有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城市规划在政府决策中的地位与走向,这大大丰富了城市规划学科的理论内容,为规划决策、执行的科学化提供了一种崭新视角,但由于学科交融尚不充分,现行研究更多倾向于宏观层次的理论探讨,还没有真正将公共政策的核心理念与优势内涵应用到广泛的规划领域中来。在城市规划学科方面,学者更关注规划技术方法和方案设计的理念更新,对于其作为政府政策行为的规划决策方法探讨还不够全面和深入,现行的城市规划决策主观意识过浓。本文尝试把政策决策方法引入到城市规划决策中来,探讨城市规划的关键决策点和一些基本决策方法,以促进城市规划决策系统的发展和完善。
一、城市规划决策科学化的意义与政策途径
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所作的权威性的分配。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特征日益得到强化,规划已从崇尚科学理性的技术性角色,转变到在公共事务中扮演组织群众意见和协调不同利益团体的角色,规划正逐步从一个蓝图变为一个过程。目前我国城市化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在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区面积快速扩张的过程中,城市能否按照既定的规划有序、和谐地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城市规划涉及到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或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并对城市居民、投资者以及外来人员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是城市公共政策的重要构成。在地方公共政策系统中,城市规划不仅对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诸多方面都有重要作用,还对城市拆迁、市政管理等其他城市公共政策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城市规划的正确决策是城市公共权力机关须要十分重视的问题,我国城市规划中所出现的许多问题也恰恰是决策不科学、不正确所带来的,城市规划决策方式方法的科学探索不容忽视。
城市规划程序中有一些关键环节需要进行决策(图1)。根据城市规划的程序来看,在规划的不同阶段,有四个重要的决策环节:(1)规划方案筛选。需要从众多规划候选机构的方案中,选择出适合城市本土实践、利于实现城市发展目标的优秀方案和规划队伍,这一筛选过程或将经过多个轮次、涉及多个角度的考量,最终作出决策。(2)规划评审和审批。规划评审和审批是城市规划中最核心的决策点,政府管理机构和专家需要对规划的人文性、合理性、科学性、可行性和先进性等进行全方位的审查,将规划方案和城市的整体发展目标、城市现有的整体规划设计、管理规定等公共政策进行对比,最终给出通过与否的决策,或者提出修改意见。(3)规划修订。规划执行阶段,政府主管部门还要常规收集规划修订意见,并对意见进行审查,作出修订与否的决策。(4)规划评价。公共政策的评价是政策健康运行和修正的重要信息来源,是公共政策运行的重要环节。城市规划一旦执行,将对城市空间建设形成难以撤销的影响,规划执行中出现的失误也将产生长期的很难纠正的后果。正因为此,决策者常常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城市规划方案的前期审查、论证上,城市规划政策效果评价制度反而存在缺失或不足。
从城市规划的内容来看,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等不同的规划中都有一些特殊的、对社会具有重要影响的决策环节:(1)城市规划首先需要明确城市发展目标,包括确定人口发展目标、经济发展走向、土地利用方向等导向性问题,在此过程中将有来自政府、规划机构等不同团体的谋划思路,同时也有来自政府不同行政单位、不同文件的指导方案,在最终确认发展目标时需要多方权衡并进行决策。(2)交通、绿地、文化场馆、市政工程等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机构的布局方案选择,决定着城市公共资源在空间、群体间的分配,进行公平、科学的布局决策十分重要。(3)重大项目建设,例如石化、核电、垃圾处理厂等,可能会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和环境安全带来较大影响,此类决策有必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为民众提供充分表达意见的途径,然后在权衡多方建议的基础上作出有利于民众、促进公共利益协调的决策。
二、城市规划政策决策的关键参数
因目标群体和所针对政策问题的不同,公共政策决策所需分析的参数也有差异,参数选择的恰当与否将决定着公共政策决策的优劣。城市规划公共政策重点要解决城市发展秩序问题,包括空间秩序、时间秩序和经济类型的秩序,因此和一般的公共政策相比,影响其决策的关键参数具有特殊性。
1.效用
效益和效率是政策决策的一般参数。效益是政策实施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目标的实现,体现政策所带来的利益的增加;效率考察政策在实现效益时所需消耗的能源、资源水平。效用指人们在消费物品或劳务过程中所带来的满足程度,政策效用则是政策给目标群体所带来的这种主观感受。对于效用的考察,更多地体现了政策目标群体、目标地区的特殊的主客观条件情况与政策效益的对应状况。因此,采用效用作为城市规划决策的关键参数,更能适应城市规划和目标群体的密切联系,也能更全面地反映城市规划带来的社会总效果。城市规划的效用不仅局限于规划对于当地居民、企业等群体所带来的主观感受,还应包括规划政策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特征、周边联系等特殊条件的回应性上。城市规划政策具有典型的地方性特点,空间资源必须根据城市的特殊条件进行针对性地部署,才能利于城市自身的发展,任何照搬照抄都将带来效用的极大损失。例如“世界城市”的定位、文化街区的设计等都是难以复制的,否则定位失误不利于城市各项目标的实事求是的设定,街区特色的照搬也会失去它原来所具有的特殊含义和地方性特征。
2.风险
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的影响是长期的,而且空间影响范围巨大,例如一些规划项目可能带来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生物损害和社会不良影响。因此,对于规划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和不良后果必须进行充分、全面、科学地评估,将规划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效益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进行衡量,对于风险较大的规划方案和项目,即便能带来短暂的经济效益,也必须采取审慎的决策。
3.灵敏性
城市规划政策的实施年限较长,许多中长期的规划都要经历十年至二十年甚至更长的规划实施阶段,在此过程中,必然面临各种各样的环境变化:经济转型、人口膨胀、交通拥堵、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等都难以预料且影响巨大,这要求城市规划政策应拥有较强的灵敏性,能在环境变化时灵敏、有序地应变,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变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4.回应性
优秀的政策不应只是政策制定和分析者的偏好,而应该更多体现民众的政策意向,城市规划政策应体现城市不同团体对于城市建设的需求,对于民众的要求和建议要给予充分关注。在对民众意见进行搜集归纳的过程中,还需要通过恰当的方法,对政策建议进行甄别、分类、梳理,并探讨不同群体建议的共性与冲突,给协调各方利益的规划政策的制定、运行提供重要参考。
以上参数是城市规划决策的一般参数,对于城市规划体系自身来说,因规划类型、规划层次、规划目标的差异而会涉及到不同的目标群体,所要解决的城市关键问题也有差异,所涉及到的政策决策参数也应做更具针对性的选择。
三、几种典型的政策决策方式选择
在政策决策方法选择时,需要首先分析城市规划的项目特征,根据性质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分析方法。政策决策常常可以划分成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这三种模式,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政策环境,并需采取不同的决策方法。时下,我国城市规划现行决策中已经较多运用因子分析、外推、层次分析等方法进行确定型决策,对于风险型和不确定型决策方法运用很少。鉴于不确定型决策随机性因素过多,在一般的城市规划项目中应尽量避免,因此本文在此主要探索几种风险型决策方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城市规划项目常常面临着多目标的追求,需要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多方面效益,涉及人口、土地、交通、产业等多方面因素。此外,城市规划具有较强的预见性,需要估计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一些规划项目的未来前景中有大量不确定因素存在,而这些因素又非常重要,需要权衡其发生概率和可能影响,然后据此来进行决策。这体现了显著的风险决策特征,需要采取风险决策模式。
1.交叉影响分析用于前景预测
交叉影响分析是风险型政策决策的常用方法之一。对于规划前景中有若干因素影响的情况,可借助交叉影响分析的方法来进行决策。交叉影响分析的基本思路是:考察一系列新状况或者方案的发生概率,以及它们相互作用的情况,从而对政策的前景进行预测,以助于进行决策。这种方法弥补了一般决策方法中对于方案和情景之间相互影响的忽视,对决策中的相关事件作了更全面的分析。
例如,为了促进新城区的有序开发、增进人气和活力,需要从三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完善新城区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管线和医疗、教育等市民生活的基本保障设施;二是积极促进新建住房的入住,提高社区的入住率;三是构建多元商服网络,促进购物、邮政、金融、餐饮、休闲等多样化空间的建设。在制定规划时,政府需要预测三个方面的呈现概率和发展前景,由于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某一方面的发展会影响到另外两方面的发展情况:基础设施的完善、商服网络的建设有利于居民入住率的快速提高,入住率的提高也会促进商业的入驻。在此类情况下,可以通过交叉影响分析来更准确地预测三者相互作用之后的发生概率。
假设这三个事件分别为A1、A2、A3,单独预测的出现概率为P1、P2、P3,则可建立如表l的影响矩阵,上升的箭头符号代表正向的影响。
具体影响的强弱可以通过咨询专家意见获得,评判标准一般建立元、弱、强、很强四级,用0~1之间的数字(0,0.5,0.8,1)S值来表示,用K(+1、-1)来表示影响的方向,正向影响为+1,负向影响为-1。建立交叉影响的KS值,如表2。
运用蒙特卡洛模拟随机实验,判断影响是否发生:若不发生则不影响其他事件的发生概率;如果发生,则根据交叉影响法的经验公式,计算交叉影响后的发生概率,计算公式为:Pi=Pi+KS×Pi(1-Pi),i=1,2,3。反复多次,计算最终的交叉影响概率,形成校正后的事件发生概率。
2.决策树用于规划方案选择
如图2所示,运用决策树分析某市城中村的改造的规划,则需要对不同方案进行细致探讨,按照以下步骤完成决策:(1)建立自上而下的决策树模型;(2)逐步估计每个决策点的分支方案的前景如何和成本大小;(3)分析每个方案在改造中遇到的拆迁阻力大小,拆迁顺利和不顺利的概率分别为多少;(4)核算每个方案在拆迁顺利和拆迁阻滞两种情况下的效益;(5)衡量每条分支的效益、成本,找到最优的建设方案。
3.灵敏度分析用于城市规划方案的转换
城市规划需要在对前景条件预测的基础上进行,例如土地利用规划需要结合人口、产业、环境等的发展前景来进行,而对于前景的预测基本来源于两个方面:依据历史数据所作的外推预测,依据社会发展规律所作的灵通判断。而预测往往会出现不准确的情况,规划已经完成却尚未建设的时候,如果发现预测信息的改变和某些事件发生概率的转换,有可能需要改变原有的某些决策以适应这种变化。那么,当信息和概率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变化到何种程度时需要改变决策呢?采用灵敏度分析的方法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例如,某市拟规划建设一个自来水处理项目,有两个优秀的设计方案,但是该市面临着本市水资源的不足和丰富两种前景,各自出现的概率为P、(1-P),据此可以衡量两个方案的效益情况,见表3。
计算两个方案的预期收益:
E(1)=1100×P+800×(1-P)
E(2)=1600×P+400×(1-P)
确定本市水资源丰富或者不足的概率后,就能根据期望收益值计算出两种方案的预期收益,选择收益大的方案进行决策。但现实中,水资源丰富与否并不是一个固定的预期概率: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气候环境的变化,水资源不足的可能性往往会增加;城市从外区域引水项目的成败或效果,也可能会增加水资源丰富的概率。当水资源丰富的概率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需要转换决策方案,令E(1)=E(2),计算转换的概率临界:
1100×P+800×(1-P)=
1600×P+400×(1-P);
P=4/9≈0.44也即,当水资源丰富的概率大于0.44时,方案2的预期效益更好;当水资源丰富的概率小于0.44时,方案1的预期效益更好。如果在城市规划初期确定水资源丰富的概率为0.6,则应该选择方案2,但是在若干年后即将实施规划时,发现随着城市人口和产业聚集,水资源不足的概率逐渐增加,再次预测是水资源丰富的概率只有0.3,那么应该把具体建设方案改为方案1。在规划实践中,往往涉及复杂的多因素影响,需要在此基础上探讨多因素敏感性分析的应用。
四、城市规划决策方法多元化前景
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决策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现象仍一定程度地存在,政府机关、规划机构及相应的领导在作出决策时较少采用系统的方法进行权衡和考虑,讨论相关方案之后进行决策时,经常凭借经验、见识、灵感、直觉等灵通判断来确定,或者进行简单的投票来判决。显然,在城市规划中引入多元决策机制,有利于增强城市规划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合法性和公平、公正性,但这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进程,需要规划学者、规划实践者、决策学者和政府相关单位的共同支持与努力。
在公共政策决策中,已经有大量关于决策方法的研究和实践,城市规划可以结合公共政策决策的方法和决策学的相关理论,促进本领域的决策方法科学化、多元化。本文仅仅引介了几种决策方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初步应用,在城市规划的其他决策中,还有很多可以尝试的方法,从前景展望看,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
(1)不作为分析法。在方案筛选时可以运用该方法,把原有规划作为对比方案之一。
(2)头脑风暴分析法。专家意见搜集时,可组织规划师、专家、市民等构成的团队,运用该方法来提高评审讨论的创造性和有效性,避免专家之间意见的干扰。
(3)优序图分析法。在分析总结专家意见时运用优序图来分析,利用这种量化的方法来提高意见综合的客观性。
(4)前后对比、有无对比分析法。在规划评估中可广泛运用这种方法,以更科学地评价城市规划的效果和效益。
(5)博弈分析法。梳理规划制定和实施等一系列程序中的利益团体构成,并分析利益团体之间的权力、利益博弈模式,从而完善城市规划的政策程序,促进规划公平。
篇7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关系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也即对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只的关系的协调。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时代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历史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建筑是组成城市的重要因素,也是城市的主要象征,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掀起了大兴土木的热潮,一大批各种类型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争奇艳,使城市的景观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城市得到了长足发展。同时使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显得尤其重要。
1 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城市规划是一门正逐步完善和发展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在实践中安排城市发展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相对关联的实用性学科,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它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面和线问题。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全面设想,并根据其功能具体确定建筑物的空间组合形式和详细尺寸,构造及材料做法。它也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点和面问题。同时城市规划设计主要是通过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来实现的。
2 正确处理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2.1 科学对待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设计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健康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因此城市规划设计应该包括从策划到维护的所有内容。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类型。根据阿普尔压德(D•APPLeYard)的观点,城市规划设计内容日趋综合,方法包容性更强,从单纯注重形态的设计发展到综合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必须强调“城市规划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包括建筑物)进行联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设汁者不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还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与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因为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在我国一般一个城市规划设计经批准后,要执行十年以上,在批准城市规划设计时一定要采取科学认真的态度。
2.2 建筑设计服从城市规划设计
美国城市规划师伊•沙里宁曾经说过:“通常做设计是要把它置于一栋房子中;将一栋房子置于周围的环境中;将周围的环境置于一个城市规划中。建筑师在设计单体或群体建筑时,必须考虑建筑的大环境和开发地盘红线内的小环境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设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建筑创作繁荣的同时,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在快速发展中,建筑师在建筑创作时对人文的关注、对环境的关注显然不够。一味追求“新、奇、特”而不考虑建筑物所处的环境。例如北京的长安街,虽然每栋建筑单体都采用了中国最好的设计院和最优秀的建筑师的作品,而且在建筑造价上也毫不吝啬,就其艺术价值本身而言,仍然是业界人士批判的焦点。究其原因,主要不在于建筑本身造型,而在于对周围环境的忽视,以及强烈的个体表现欲所造成的整体不和谐。再例如希腊的爱琴海上有一座叫伊特拉的小岛,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尤其是摄影家和画家,被称为“艺术家之岛”。整座岛上布满了十分简单的希腊式的民居,连警察局、医院、饭店都化整为零,成为民居式建筑尺度。几百年来,岛上的居民始终恪守一个规则:所有建筑均不超过三层,所有外墙均为白色。这种热爱自然、相互协调的观点,已经形成了一种设计理念。可见,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下,注重周围环境的协调,即使是最简单的建筑设计也能取得好的效果。
2.3 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2.3.1 场地设计
场地设计是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基础上,组织场地中各组成要素(建筑无、交通系统、室外活动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工程系统)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 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对于室内空间的要求是建设目的中最主要的部分,这使建筑物成为一个项目最主要的内容,建筑是场地设计中的核心内容)与其它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工作内容上看:场地设计即是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这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园设施(绿化、景园小品等)、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工程管线)的详细设计。
从建设流程来看:实际建设流程中,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是在野猪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包括详细培植项目的组成内容,并对这些内容的规模、形式等一些有关的问题做出较为明确的规定,同时要与业主协商,以取得一致的意见。
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一是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二也是主要的,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对场地设计有更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的切实反应。这些要求一般包括:“对用地性质和用地范围的控制,对于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方面的控制,以及对交通入口的方位规定等。它们会对场地设计尤其是布局形态的确定构成决定性影响。
2.3.1.1对用地性质的规划:具体建设项目的选址上,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这一项目只能在某一允许区域内选择基地地块;对用地进行开发的场地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该地只能做一定性质的使用。
2.3.1.2对用地范围的控制:规划是有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共同完成的。
2.3.1.3对用地强度的控制:是通过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来实现的。对容积率、建筑覆盖率最大值及绿化覆盖率最小值来限定,可将基地使用强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畴之内。
2.3.1.4对建筑用地范围的控制:由建筑范围控制线来限定。即基地允许建造建筑物的区域。城规中一般都要求建筑范围控制线从红线退后一定距离。
2.3.1.5规划中对建筑高度、交通出入口的方位、建筑主要朝向、主入口方位等方面的要求,在场地设计中也应同时予以满足。
2.3.2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研究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中间环节,是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依据和和土地有偿使用的前提条件。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其控制力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建设加速,同时也出现种种失控现象。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⒈开发商和建设单位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不断更改建设用地和增加建设密度。⒉行政领导为了招商引资,强行干预控制性规划。而美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典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物,规划法规系统比较完善,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的区划。美国地方规划管理工作的三种控制手段:区划法、土地细分法、和设计指导原则。 其中,区划法和土地细分法是真正的法规,设计指导原则只是一种引导性的控制手段。 美国的区划以“保护公众的卫生、健康和福利”为出发点,其结果是对土地经济利益的严格控制。区划包括:⒈允许的用途。⒉地段的设计要求(地块的最小面积和面宽、红线退后、容积率等)。⒊建筑设计要求(限高、层数、建筑面积等)。这些区位、用途和开发强度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地价,关系到房地产所有者和地方政府的利益所在,因而只能遵循公开的法定程序来决定。即每一个影响地价的重要因素都在控规中得到了明确控制,而没有对视觉美感的直接控制。
我国控规传统做法忽略了经济规律。目前,我国控规典型的做法是由规划师在指定的大街区或几个大街区内,参照甲方提供的容积率(密度),摆房子,即在保留部分现状的前提下,追求空间体量的美学关系和视觉效果。然后以此来分割地块、分配楼板面积、指定建筑红线,以供将来批租土地之用。这种做法常常土地市场经济规律。如,规划师为了追求美的原则,把地块分配的大小不一,建筑规定的高低不一,丧失了统一的标准和公平的原则。还违背了地价运作的经济规律。
我国城市规划的误区。历史上由于种种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规划设计与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的设计之间一直难以区分,这种现象造成我国的控规地从美学和视觉效果出发,缺乏对土地经济体制的全面认识。在控规立法上,我觉得应该注意两个原则:⒈对用地的控制要符合土地建设开发的经济规律。⒉一切对地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应该在立法中有明确的规定。
求同与求异的原则。在同一区位的相邻地段,美国区划的控制原则是求同,即遵循地价运作的经济规律,在同一区位,保证土地转让(批租)时地价相同,自然要把地块的大小、建筑体量、容积率、红线后退等做一视同仁的规定。这种控制手法在产生和谐的风格、有序的城市肌理、保护街道界面、合理利用土地方面是成功的。
视觉美感的控制。美国的经验:引导性手段。
以美国的城市设计指导原则为例,它控制的是街景透视,关心的是人在以街道为中心的公共空间的心理和视觉体验。城市设计指导原则对一切影响街景透视的因素提出设计要求,包括建筑体量关系,广场之间的围塑关系,街道及建筑界面的尺度关系等。
2.3.3建筑设计之我见
起初,做设计时经常的手法也是从主观的感觉出发,通过形体、体量的造型来首先达到视觉上的审美要求。对于细部则由于时间的限制而来不及仔细推敲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结合环境总体考虑。
2.3.3.1结合环境。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间。
2.3.3.2造型。有自己的风格,整体性强、简单中体现复杂,不变中起变化。这方面我喜欢板材效果,直接、明了、轻佻。
篇8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问题;方法;
Abstract: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is gradually accelerated, with the gradual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people increasingly high requirements on the living environmen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modern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s well as three aspect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sues and the solutions.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problem; method;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3-00
城市是社会发展的中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为人们提供必要的物质资源,还提供了生活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规模逐渐扩大,这在很多方面给城市规划带来了困难,工业废料的排放也给城市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于是,在当今社会,城市规划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接下来,本文针对一些主要问题加以讨论。
一、生态保护问题及解决方法
1、生态规划问题
现在,全球都在提倡城市生态型景观设计,以减轻水环境恶化、水资源耗竭、热岛效应以及温室效应等环境方面的影响。生态型景观包括很多方面:生物活力、地理格局、美学方面的和谐度等等。现代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要创造出一个舒适、干净、美观、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但是,目前我国的现状是,从景观大道到城市的广场、从五一花坛到十一花坛,从自然公园到小区园林,都是非生态型的规划设计,并且都是不可持续的景观。
2、解决方法
现代城市规划设计在生态方面要引入天人合一的观念,将经济和以人为本完美的结合到一起,具体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把空间的需求提升到对生活质量的需求;
不要单纯的考虑污染治理,而是首要考虑人们的心理以及生理健康方面的需求;
把城市生态服务作为设计的宗旨,而不是盲目的进行绿化;
在注重城市形象的同时,更多的考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素。
二、景观设计问题及解决方法
1、景观设计问题
现在,我国的城市规划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景观设计主要体现为绿化环境的艺术性和功能性不能合理结合,也就是说城市规划中对于环境的设计有很多时候会影响到居住环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起的物种单一
在我国的城市规划中,香樟和法国梧桐是主要绿化树种,也有个别的城市为了美化环境从山区购进一些已经成型的老树或者大树。但是设计人员忽略了植物之间生存依附的关系,导致一些树种因为生存环境的影响而发育不良,城市生态系统变得更加脆弱。
(2)盲目引用稀有树种
一些设计人员对植物的特性不熟悉,为了突出设计成果的艺术性,盲目的引用外地的一些珍稀树种,这不仅增加了成本,还使城市失去了本来的特色,而且我国也有句老话“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引进的树种经常因为不适合本地的气候和环境而枯萎甚至死亡,这都会给城市规划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不仅没有达到美化环境的效果,不良生长的树木还会使城市看起来更加沉闷,同时还浪费了自然资源以及经济成本。
2、解决方法
(1)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要以当地环境为依托,结合地方特色,充分体现地域特征,保留原有环境以及文化特点,大量采用本地资源,对一些材料可以循环利用,减少成本。
(2)要考虑物种的生存条件和生长环境的要求,对植物进行合理的搭配,并配合周围建筑物的整体建筑特征,使城市中任何一个部分都有其独有的特点,但是从整体上看,又体现出同一个主题。
三、环境保护问题及解决方法
近些年,我国的城市建设不断扩大,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污染的速度也在迅速增长。过度的城市扩张给城市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直接威胁城市的发展和规划,所以解决城市环境保护问题迫在眉睫。
1、环境保护问题
(1)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废气、硫氧化物、碳氧化物以及臭氧等。一旦这些有害物质被排入到空气中,空气的质量就会严重恶化。甚至会让整个城市烟雾缭绕,而居民呼吸着受到严重污染的空气之后,也会影响健康。而硫化物以及氮氧化物在下雨时,和雨水一起降临到地面,还会腐蚀城市的生态环境,对建筑物、桥梁、铁路起到腐蚀和破损作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废水污染
根据我国环境部门的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城市每天大概有l亿吨污水在没有经处理的情况下直接排出。我国的七大水系之中有一半以上的河段水质已经受到严重污染,三分之一的水体不适合鱼类生存,四分之一的水体不能用于灌溉,城市中90%的水域污染比较严重,以上数据明显说明,解决废水污染问题刻不容缓,如果我们还对水污染的发生不够关注,那么水资源就会越来越短缺,尤其是2011年我国云南地区已经出现了供水危机。
(3)固体污染
固体废物污染按照来源可分三种:生活垃圾、危险废物、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另外,还有一部分来源于建筑废料和弃土以及农业固体废物。对于这些固体废物,如果不及时妥善收集、处理就会给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甚至危害人体的健康。
解决方法
(1)工业合理布局
工厂不能过分集中设置,控制一个地区的污染排放量。把可以供应原料的化工厂建设在一起,这样可以对废气加以利用,减少排放量。
绿化造林
茂密的林丛可以降低风速,控制空气携带的大粒灰尘四处飘荡污染。树叶表面有绒毛或者能够分泌粘液以及油脂,能够吸附大量的飘尘。蒙尘的叶子经过雨水的冲洗之后,能够继续吸附空气中的飘尘。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减少交通废气的排放
控制汽车尾气污染的关键就是要提高汽油的燃烧效率并改进发动机的燃烧设计,使汽油能够充分燃烧,进而减少有害废气的排放。
(4)提倡节约用水,鼓励废水利用
在城市的各个重点区域建设相应的废水处理厂,使用新的科技净化污水,控制污水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海之中。同时积极推广中水利用,节约城市用水。
(6)填埋和焚烧垃圾
现在,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建设正处在稳步发展的阶段,在建设的时候,要注意有效节约国家土地资源、尽量降低填埋场的污染、大力加强填埋气体的回收再利用。对于垃圾的焚烧处理方式,只针对可燃垃圾适用,在土地资源相对比较宝贵的东部沿海地区,垃圾的焚烧处理是一种重要的处理措施。
结束语: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规划建设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的形象代表,直接体现了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也有了新的要求。这都给现代城市规划设计提出了更高端的要求。而我国的城市规划设计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一些城市的规划不仅没有美化环境,相反的,还危害了城市的生态平衡,耗费了大量的资金。本文从生态环境、环境污染以及环境保护三个方面对我国城市规划现状作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希望在以后的城市规划设计中,可以充分考虑上述问题,创造出宜居、舒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李丰春,浅析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22期;
吴丁杰,徐聪,夏圆圆,关于新时期城市规划发展趋势的两点探讨,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年05期;
孙伟,浅析现代城市新区建设中景观的规划设计,城市建设,2011年14期;
周颖,现代城市新城区空间结构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优化措施探讨,中外建筑,2009年11期,
朱海东,关于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中几个问题的分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年33期,
篇9
【关键词】三维;建模;方法
1.地形模型(DEM)的建立
地球表面高低起伏,是一种连续变化的曲面,这种曲面是无法用平面地图来确切表示的。随着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的提高,自动测量仪器的广泛使用及制图技术的发展,一种全新的描述地球表面的方法――数字高程模型被广泛采用。数字高程模型(简称DEM),是以数字的形式按照一定的结构组织在一起,表示实际地形空间分布特征的模型。DEM的核心是地形表面特征点的(x,Y,z)坐标及一套对地形表面进行重建的算法。
目前对于地形模型的构造有许多方法,如规则格网法(GRID)、不规则三角网(TIN)、混合法(GRID-TIN)等多种方法。其中,GRID模型是用一组大小相同的格子来描述地形表面,适用于地形较为平坦的地区。TIN模型是由分散的地形点按照一定的规则构成的一系列不相交的三角形组成。它描述地面的真实性由地形点的密度决定,适用于地形较为复杂的地区。为了充分利用GRID、TIN两种模型的优点,又提出了混合模型(GRID――TIN)的方法,即在平坦地区使用GRID模型,在复杂地区使用TIN模型。
1.1 TIN构建方法
在数字地形建模中,不规则三角网(TIN―Triangulated Irregular Network)通过从离散的不规则分布的数据点生成连续的三角面来模拟地形表面。TIN模型的特点是它能以不同层次的分辨率来描述地形表面。
当地形中包含有大量特征如断裂线、构造线时,TIN模型能更好地顾及这些特征从而可以更精确合理地表达地表形态。TIN数据结构由两个基本元素组成:(1)点(X,Y,Z)坐标;(2)连接点形成三角形的一组边。这些三角形镶嵌形成了一个连续的面片表面。TIN构网的方法满足Delaunay准则。Delaunay三角剖分采用最近化原理,它要求通过三角形三个顶点的外接圆不包含其他点。这意味着所有样本点与它们最接近的两个邻近点相连形成三角形。Delaunay三角形外接圆内不包含其他点的特性被用作从一系列不重合的平面点来构建Delaunay三角形的基本法则,也称为狄洛尼法则。除此之外还有最大化三角形的最小角,以及最小化各个边长之和等法则。
1.2 GRID构建方法
所谓规则格网DEM是利用一系列在X、Y方向上都是等间隔排列的地形点的高程Z来表示地形,形成一个矩形格网DEM。其中任意点Pij的平面坐标可根据该点在DEM中的行列号i,j及存放在该DEM头部文件的基本信息推算出来。这些基本信息文件应包括DEM起始点坐标,DEM格网在x方向与Y方向的间隔Dx,Dy及DEM的行列数M,N等。点Pij的平面坐标(x,Y)为:
Y=Y0+I*Dy
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基本信息外,DEM就变成了一组规则存放的高程值,在计算机语言中,它就是一个二维数组或数学上的一个二维矩阵{Zij}。由于离散的原始数据的排列一般是不规则的,为了获取规则格网的DEM,内插是必不可少的步骤。所谓DEM的空间内插,就是用一种根据己知数据点(样本点)可以近似地代替一定区域内的表面空间形态的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的运算内插出按一定要求分布的格网点的高程值,在数学上叫曲面拟合。内插是DEM的核心,内插主要有两个目的:(1)把离散分布的数据点转化成规则网格分布的数值;(2)加密原始数据点。原始样点的位置和密度往往不一定能满足要求,内插可补充采样点数量和密度上的不足。
1.3 TIN与GRID的比较
在现有的地理信息系统中,TIN和GRID是广泛采用的用来表示数字地形模型表面的数据结构。
TIN模型的优点:TIN能充分地表达地形的结构特征,具有可变的分辨率,即当地形表面粗糙或变化剧烈时,TIN能包含大量的数据点,而当地形表面相对平缓时,TIN只需最少的数据点。此外,TIN还具有考虑重要表面数据点的能力,便于表达断裂线、构造线等地形特征。但缺点也很明显,主要表现在数据存储与操作复杂,存储空间较大。
GRID的优点:数据结构简单、易于构网、数据存储量小、可以方便有效地进行各种分析与计算、建模方法直接等。它的缺点是存储数据冗余,在地势起伏不大的地区数据冗余量较大。从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GRID和TIN各有其优点和缺点,没有一种能够完全满足实际的需要,在实际应用中还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
2.建筑物模型的建立
在数字城市中,建筑物的三维建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由于城市三维景观主要是人造建筑物,所以三维建筑物信息的获取与建模是城市建模的主要内容。目前的典型研究主要有:从城市影像中自动提取建筑物,检N-维建筑物和DEM数据、线条分析、使用阴影、透视几何等辅助信息,直接对建筑物或表面进行建模,以及通过影像测量并结合物体的几何知识构建出多面体对象模型的方法等,结合已有的二维地图矢量数据利用航空激光扫描或激光高度计算数据;利用三维深度传感器、多CCD相机和彩色高分辨率数字相机获取的数据实现建筑物建模: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3DGIS数据的可视化;其它方法如人机交互下的半自动三维建筑物建模等。
3.植物的三维建模
植物无疑是自然场景的重要构成因素,复杂的结构使其无论在造型、存储还是在绘制上都存在相当的困难。目前在植物模拟方法上主要有以下三种:
3.1分形方法
这是一种利用植物形态结构的分形性质(结构自相似性)产生植物图形或图像的方法。其中有L-系统,IFS(迭代函数系统)法和DLA(受限扩散凝聚)模型法等。
3.2粒子系统(Particle System)法
粒子系统方法是由W.T.Reeves在1983年提出的,最早用于模拟火焰、烟雾等,逐渐被用于生成真实感的自然景物,如森林。其基本思想是采用许多形状简单的微小粒子(例如点、小立方体、小球等)作为基本元素来表示自然界不规则的模糊景物,粒子的创建、消失和运动轨迹由所造型的物体的特性控制,从而形成景物的动态变化。粒子系统的一个主要优点是由于其几何图元是点,易于被变换和实现反走样。其主要缺点是景物的表达涉及大量的基本图元,因此设计是一个反复试验和修改的过程,绘制必须有专用的阴影计算方法。
3.3三维结构模型
三维结构模型是一种基于植物形态结构几何描述的模拟方法。目前这一方法包括基于静态结构的几何设计方法和基于动态结构及其调节的生长法两种。几何设计法以一组几何描述量和描述规则产生植物的几何结构,并以此建立植物的三维结构模型。生长法通过对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的模拟而得到植物的形态结构。
4.其他地物的三维建模
大比例尺地图上城区内的绿化地、中小比例尺地图上的植被都具有明确的边界,且都紧贴在地表上,其模型的构造比较简单,首先从DEM中获取其平面图形的边界点高程,根据算法即可建立它们所覆盖范围的曲面的模型。湖泊、水塘等面状水系要素,也都具有明确的边界,并且由于其范围不大、水面近似水平,所以可以通过平面多边形的三角剖分来建立三角网,同时从DEM得到其边界高程从而建立其模型。至于线状水系要素,则直接从DEM得到线上各点的高程即可进行下一步的图形显示了;绿化地、植被、水系的结构定义与地形三角网相似。其他基础设施地物的三维建模,如雕塑、路灯、围墙等,可以通过其他三维建模软件如3DMAX等直接建模。
【参考文献】
[1]尹贡白,王家耀等.地图概论.测绘出版社,1996.
[2]徐青.地形三维可视化技术.北京:测绘出版社,2000.
篇10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优化决策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决策的有效实施,可以降低城市交通建设成本,提高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交通能力,促进城市交通和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但就我国已建设且开通的城市轨道交通实践情况来看,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存在诸多问题,其未能科学、合理、有效的运用,致使城市轨道交通运行效果不佳。对于此种情况,应详细、深入的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存在的问题,在明确原因的基础上,探究优化方法,对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加以调整,使其优化落实,如此可以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决策的应用效果。
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原因分析
对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原因,笔者从必要性、充分性两方面予以说明。
(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出行量较大,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客运交通呈现出行量增大、出行距离变长的情况,这使得原先以常规公交+小汽车+慢行交通的城市交通体系运行效果不佳。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提升了客运交通速度及客运交通量,有效的解决了城市较长距离出行困难的问题,可以缓解当前城市行车拥挤、道路堵塞等问题,促使人们出行更加方便快捷。另外,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还可以满足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技术需求和持续发展的长远需求。城市轨道交通能够满足环保、方便、快捷、安全等多方面的要求,促使轨道交通深受城市居民的青睐,这必然会促进城市交通现代化发展、城市持续稳定发展[1]。
(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充分性
城市交通建设需要巨大投资、较高的施工技术以及高运营管理要求。但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则可以降低城市总体运行成本、优化城市交通服务水平,提升城市形象,带动城市发展,从而在总体上提升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竞争力。通过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配合城市公共交通和综合交通系统的提升和改善,可以改善城市总体交通出行结合,使其符合城市长远运营及发展需要[2]。
二、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决策存在的问题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包括城市相关规划研究分析、轨道交通建设必要性分析、客流需求分析和预测,轨道交通功能结构、规模和制式的选择,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轨道交通综合规划,建设和土地时序分析控制规划。基于此点,可以确定科学、合理、有效的进行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能够使城市轨道交通良好运行。但从多目标决策的角度来分析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发现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有:
其一,与城市规划协调问题。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不仅服务于城市轨道交通,还要服务于整个城市的规划,为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创造条件。如何在轨道网络规模、制式选择、线路方案布局方面更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是轨道交通线网规划需要首先解决的。
其二,经济性问题。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为城市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因此,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不仅仅要考虑轨道交通的运行问题,还要考虑其经济问题,即建设成本的降低和经济效益的提升。但很遗憾的是一些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其三,网络设计问题。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繁琐性,设计者在对其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参考城市交通现状、城市规划、城市发展、轨道交通应用、城市网络、线网客流需求等,规范、合理、科学的展开轨道交通网络规划设计。但从专业的角度来分析一些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设计方案,不难看出其线网规划不合理、网络规划复杂等问题。这充分说明,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设计深度不够、专业性不强、合理性差[3]。
三、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优化决策方法
面对当前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还不够成熟的情况,探究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优化决策方法是优化建设和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必经之路。
(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优化决策原则
为使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优化决策可以有效实施,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技术出发,方案的制定都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其一,体现绿色交通理念。现代化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是服务城市居民的,而基于绿色交通理念原则的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可以按照城市居民生活需求、和谐社会发展需求以及环境需求来加以优化和调整,如此可以使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合理且可行,促进轨道交通良好运行,方便居民出行的同时,不破坏环境,不阻碍城市发展。
其二,与其他运输系统有效衔接。轨道交通网络应与公共交通网络衔接配合良好,可以使两者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使各种运输方式协调配合,提高城市交通功能。
(二)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优化决策方法
1.发现问题,确定可行方案
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决策应用存在诸多问题的情况下,首先就是对决策应用存在的不同层次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方案存在的缺陷和弊端。其次是基于对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方案的了解,提出解决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最后,将所提出的问题处理方法巧妙的融入到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方案中,使其可以优化实施[4]。
2.选用适合的优化方法
基于以上对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决策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应该将层次分析法、消除和选择转换方法等方法合理的应用到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方案中,优化决策,为使其有效应用创造条件。对于层次分析法的有效应用(如图一所示)是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的实际情况,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网络规划层次及判断矩阵,进而对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方案进行客观的分析,提出有建树性的优化决策。对于消除和选择转换方法的应用,则是构建决策矩阵,进而利用决策矩阵来掌握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决策详细信息及决策者的价值,提出几种可行的优化决策方案,并对这几种决策方案能否消除轨道交通网络规划问题进行思考,进而选择适合的优化方案。
图一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结构图
结束语:
目前,诸多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方法和方案都存在一定问题。对此,笔者建议通过发现问题,确定可行方案、选用适合的优化方法来制定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优化方案,弥补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的不足,促使城轨道交通可以在其支持下科学、合理、高效的运行。
参考文献:
[1]高鹏,汪鲲.浅析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的优化决策方法[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93-94.
[2]陶克,吴小萍.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的优选决策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0,34(3):608-610,615.
- 上一篇:能源与动力工程认识
- 下一篇:乡镇为民办实事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