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的本质范文

时间:2024-02-01 18:09: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教育的本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教育的本质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本质回归;现状分析;必要;具体途径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1.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定位太过具体

有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为整个教学过程设置太过具体的教学目标,往往将教学目标设定为既让学生能够扎实掌握语文知识,又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实现情感态度的升华;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过于具体会容易使整个教学复杂化。根据新课改的目标要求,将小学语文的课程目标设定为三个维度,而很多语文教师理解为三个目标。就具体的一堂小学语文课程来讲,短短的几十分钟的时间内让学生达到以上过于具体的目标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

2.盲目扩展小学语文的文本视线和领域

很多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往往感觉课本知识太少,用不了太多时间就可以讲完,常常存在对课程进行开发的现象,将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教材内容盲目地扩展了。甚至很多教师认为如果不在教材基础上对课程进行扩展,那么这堂课程就不是好课,会被他人认为是因循守旧的做法。

3.教学过程无序化、繁杂化现象凸显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为例,一位教师讲解《雨点》这课的时候给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设置了多达六个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唱歌;安排学生朗读课文、在课堂上画小雨点;还让学生扮演小雨点等等。把一堂语文课堂变成音乐、美术为一体的综合性课堂,但是很多教师仍不以为然,认为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原本很简单的一堂课,一些教师将其变得复杂起来,冲淡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爱好和兴趣,往往引起学生诸多反感。

4.盲目地采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现实中,一些语文教师为了达到所谓的引起学生的学习情趣、提高学生的情感感悟,变着花样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多媒体设施的帮助下,又是准备视频资料,又是准备儿歌舞蹈,认为这样能够与教材知识实现完美的结合,能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殊不知,这些看似热闹、看似内容精彩的课堂,实效甚微。甚至有一些教师将教材丢在一边,借助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将更多的时间浪费掉,忽略了学生的朗诵、感悟以及应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

小学语文教学要根据小学教育的规律,在充分理解新课改真谛的基础上,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合理安排教学过程。综合分析以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种种不良现象,小学语文教学要回归到简单的本质上来,已经显得非常必要了。

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简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小学语文应该是最扎实的知识教学和基础教学

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字、词、句,背诵、朗读以及作文,而不是将音乐、美术、自然等课程融入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就是语文教学,不是一门综合的学科结合下的课程。

2.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是最有实效的教学

教师通过教,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升情感态度,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对教材的感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3.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是师生关系最为和谐的教学

教师采取不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时候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所想、所感,并不是教师一人追求所谓完美的情趣和课堂氛围,要让语文教学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下、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追求教学的自然和朴实。

三、小学语文教学本质回归的具体途径

1.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回归要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小学语文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对话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善于聆听学生,对学生的表现以及理解能做出及时的判断。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为例,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解《我和祖父的园子》这一课的时候,首先让学生提问与文章有关的疑难问题。当一名学生向教师提问了“为什么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当然,学生问的这个问题看似没有任何价值。那位老师听后想了一会,说道:“你是不是想问为什么花儿活了?”当教师为学生作出这样的回答之后,学生的思维立刻被拓展了,提出了很多具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是对学生思维拓展、智慧生成的尊重。

2.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回归要尽力使课堂教学更加清晰化

简单的语文教学并不是不可以去追求简单,而是一种对平庸的拒绝,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之间、文本之间的一种对话。这种对话是在教师引导下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尊重学生对教材内容独立的理解和感悟。

3.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回归要实现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相处、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

小学语文教学的简单本质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掌握简单的读、简单的讲、简单的写,而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如何避免机械地读;在写的过程中避免单纯为了记忆而枯燥地写;在讲的过程中为了应付老师检查而乏味地背;而是在反复和严格训练的基础上实现语文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活泼性,让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情感交融下形成一种简单的情意融融的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周秀兰.回归小学语文学习本质的“七项高效学习法”[J].学周刊:C,2012(6):104.

篇2

一、体育的本质内容

体育的本质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以增强国民体质为目的的社会行为与社会现象。体育的主要对象是社会现象中的国民群体,是一种普及化的社会行为与现象,它是衡量一个国家人民体质强弱与健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其最根本的内容就是增进人民的健康。

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

(一)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中存在的弊端

高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时间里,有没有充分发挥“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功能?从高校体育的健康教育、文化教育、终身教育等几方面分析,体育教育的多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开发,而由于传统教育思想影响所造成的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滞后正是形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

1.健康教育功能不足。从体育教育的本质出发,健康教育是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注重体育教学对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是选用体育课程内容时应考虑的首要因素。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2.文化教育功能缺失。从体育教育的内涵分析,体育文化教育是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体育教学过程传递体育文化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忽视、甚至排斥体育文化教育的体育教学无论从教育或学习的意义讲都是不完整的。缺少文化教育的体育教育不仅不能使学生对体育形成正确的态度和认识,相反加大了他们步入体育理论和实践的误区的可能性。现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对体育文化教育的关注是不够的,据粗略统计,普通高校将“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并有意识将体育文化相关内容纳入课程内容体系的学校数量不足三成。

(二)造成这种弊端的原因

1.教学目标设置运动智能。首先,侧重于考试,每年都设置“达标”考试,每节课都以提高“达标”成绩为主要目标;其次,以学生能否掌握某种运动技能作为教学目标,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其他各方面的均衡发展。

2.课程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只以教学大纲为准。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以统一的教学大纲为标准和要求,往往只注重运动技术的教学,忽略体育文化和保健常识的教学。所学内容、形式单调,理论和实践相脱离,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健身能力的培养。

3.教学方法不灵活,忽视学生的个性。传统的学校体育强调统一的教学要求,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中心,强制性的让学生掌握技能,忽视学生创造性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

4.体育教学评价片面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校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仅重视技术评价和结果评价,而忽视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信息,没有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认可和鼓励,从而弱化了激励作用,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建立人本中心的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理念

高校体育教育是人才培养不可缺少和替代的一项内容、一个环节,它决不仅仅是动作技术的学习,而是通过运动技术学习而达到学生身心完善发展。所以,高校体育教育要以人为中心,而不能以运动为中心,每个学生具有各自的存在模式,对于体育的感受不尽相同。为此,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唤起学生自觉的主体性,在运动中体验人的价值。

三、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体育本质作如下断定:体育是人类根据自身的需求创建的一种社会文化形式,它存在于每一个特定时代或特定民族的文化模式之中,随着人类社会中需求的改变而调整本身的内容和结构,改造着自身的功能。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要符合体育的本质内容,体育课程的内容以体现体育教育的多功能为出发点,以最终促进学生主体发展为归宿。

参考文献:

[1] 张细谦.体育课程的本质涵义[J].体育与科学.2007(02).

[2] 任秀红,杨晓景.浅析体育的本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03).

篇3

关键词:小学体育;组织教学;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5-0247-01

由于体育课大都在室外进行,组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排除各种干扰,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只有合理而周密的组织教学,才可能使学生从心理和物质上作好充分准备,从而保证体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组织好教学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采取一定的组织教学形式来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从而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目的。然而,教无定法,任何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都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而变化的。怎样抓好小学体育课的组织教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1.根据体育课之特点组织教学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体育课是通过身体的各种练习,使体力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技巧以及室外上课的特点,行之有效地组织教学。

抓好体育课堂常规的组织教学。体育课堂常规是规范体育课的必要条件。教师必须严格认真,坚持不懈地抓好体育课堂常规教育。尤其是要抓好整队集合、服装、精神状态、礼貌行为、组织纪律、学生守则、场地器材的布置与收拾等常规训练与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使学生变成自觉行动,以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

抓好体育课各阶段的组织教学。体育教学过程是由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组成的,由于四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情绪各不相同,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忌出现先紧后松、龙头蛇尾的不良现象。上课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布置好场地器材等,为上课作好准备;上课开始时的组织教学特别重要,教师要抓住中国学习联盟都还处在课间休息活动的兴奋状态中的特点,采用趣味游戏,如:"请你跟我这样做",或"反口令训练法"等方法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他们兴奋的情绪稳定下来;基本部分是体育课中的重点部分,教师应力求做到精讲多练,语言生动,并不断改变练习方法,如在练习中引入竞争性游戏,不同形式的分组练习等,提高学习兴趣;结束部分。学生的情绪极易松懈,此时教师的组织教学更不能忽视,应采用一些调节情绪和恢复体力的放松性练习,保持学生兴趣,如舞蹈放松、意念放松,同时作好课堂的小结。

2.教学方法要儿童化、兴趣化和游戏化

2.1 儿童化。儿童化教学就是要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体育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儿童是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教学活动中。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儿童的"本性"往往毫无保留地反映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应懂得儿童的心理特征.按照童心、童愿和童颜组织体育教学,才能防止教育教学的"成人化"。要防止单纯技术传授。有些体育教师把现代竞技运动中的先进技术充实到小学教学中.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但必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看这样做是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切勿单纯以技术掌握程度来评定教学的好坏。

2.2 兴趣化。体育教学的兴趣化可以给儿童以情绪的满足.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较长时间练习某一个动作而感到枯燥.教师可采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此外。还应做到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准确的动作示范,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兴趣化,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

2.3 游戏化。小学体育教学中很好地动用游戏教材,充分发挥游戏教材的教育因素,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对小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体育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体育教材之一。体育教育应适当地采用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在课的开始和结束阶段.采用游戏法对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课的顺利进行。小学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抑制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产生疲劳,因此,要采用变换游戏方法,加深形象化教学。使每一个游戏都能吸引住学生。通过游戏,提高小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是小学生体育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3.加强课外活动的组织指导

篇4

【关键词】体育教学 教学计划 实施策略

随着《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 课程标准 》)的不断推进与深入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体育教学计划作为施教基础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体育与健康课程校本化的实施内容越来越丰富,教学资源的多元素内涵也在不断地增加,等等。同时,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也要求体育教师对体育与健康这门课程的有关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如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与传授、学生体能的有效发展、运动与健康综合评价的内容与标准等。如何将这些内容整合,如何形成有效的实施机制,如何走校本特色发展的道路……此时,制定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操作性的体育教学计划显得尤为重要。好的体育教学计划是有效实施教学、精致规范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它能够帮助教师理解、领会课程标准的理念,便于教师清晰、完整地设计课程教学过程。同时,也能体现学生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如何制订好体育教学计划,需要我们从深层次的角度领会与理解《 课程标准 》的理念精神,并开展深入细致的创新性研究。

一、研究创新校本化体育教学计划的实际意义

体育学科的教学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教学特征,制订教学计划时,在依据《 课程标准 》相关具体要求的基础上,还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学校场地、器材资源、体育教师专业水平等实际情况来进行。因此,研制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计划,并形成操作性强的文本资料,不仅便于有效教学的实施与管理,能切实将计划落实并应用于课堂教学,杜绝随意的教学行为,还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升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体育教学计划制订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为研究体育教学计划校本化制订与实施的实际状况,我们曾经采集了20所中学(包括公办学校、民办学校)的体育教学计划样本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发现了一些共性问题,一是进度计划缺少全校性的统筹安排,各年级教学进度安排出现混乱;二是教学进度与学期计划、学时数安排与单元教学计划不太相符;三是单元教学计划中对三年教学内容难度的安排不够合理,递进程度不够明显;四是教学内容安排不够具体明确,无法去检查教学的质量;五是考核内容不全面,考核方法、标准不具体,评价手段单一;六是选修个性化教学没有具体要求,随意性较大;七是高中田径必修课的内容安排,未能与本年度《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测试内容结合起来;八是高中体育与健康学分认定没有计划、标准和办法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会影响教学活动价值实现的效果,因此,在制订校本化教学计划时,要针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与讨论,结合本校的实际进行调整与完善,使体育教学计划符合课程目标的要求。

三、研究与制订体育教学计划的四个步骤

体育教学计划包括学年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这四种计划虽有各自的教学设计特点,但都是为实现课程目标服务的,它们互相衔接,互相促进,紧密结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文件。

第一步:制订学年教学计划。

计划指标:年级、学期(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教材项目内容(必修或选修、健康教育、考核内容)、学时分配、学分认定(高中阶段)。

第二步:制订教学进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

计划指标:周次、课次、教学内容(依据学年教学计划中的教材具体教学内容,每个教材的教学内容学时数要与学年教学计划相符)、考核内容(具体考核内容和办法)、体能发展(内容要细化,如耐力素质变速跑100米快跑+100米慢跑)。

第三步:制订单元教学计划。

是依据学期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某项教材,按课次顺序排列的单项教学进度,具有专项性教学的特点。

计划指标: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练习内容和练习步骤(研究该项教材的性质和特点,分析其技术结构,依据学生的特点、运动基础确定教材的难易程度合理安排)。

第四步:编写课时计划(教案)。

教案是体育教师依据教学进度、单元教学计划来执行的具体实施方案,是上好课的前提。教案编写的内容要与前面的相关计划对应,是相互联系的,这样才能有步骤、有效地实施教学活动。

四、研究与制订体育教学计划的改进措施

(1)采取集体备课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计划的研究。教研组长先拿出计划制订的整体思路,让各年级备课组都能清楚地了解,在此基础上,各年级备课组进行进度、单元教学计划的构思与设计,也就是按照教学计划制订的四步骤进行研究与编写。

(2)在现有的基础上,找出不足的部分进行修改。例如按课程要求将各年级教学进度与学年教学计划进行比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根据季节将教材进行适当调整,将各年级教材教学时数进行细化安排。

(3)依据本年度《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文件要求,将测试内容与田径教学内容结合安排。

(4)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目标的要求,研究确定考核内容与标准。

(5)对健康教育内容,可依据教材进行有计划的专题教学,并研究与制作系列课件。

(6)将学分认定实施的计划与办法纳入到学年教学计划中,要让每位体育教师都能熟悉学分认定要求,以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出这方面的要求。

五、学年教学计划多元素融合案例

以某校高一年级为例,学年教学计划多元素融合案例如表1所示。

六、有效落实体育教学计划的实施策略

(1)不断强化新的课程理念,使体育教师在全面认识课程目标体系的基础上,对如何选择符合课程目标体系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来达成课程目标的问题展开研究和探讨,集思广益,提出实施策略,以应对体育课程发展的新环境。

(2)加强体育教学管理,经常检查教学计划执行的情况。通过检查,了解执行计划的进程和所要达到的效果程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纠正偏离计划的状态,使教学计划得以顺利地实施。同时要重视检查教案的实施状况,采取抽查、互查、听课等方式,以促进教案优质化、规范化、合理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要积极开展多形式的集体备课,加强教法研究,力求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用新颖有效的教学手段,来达成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教师不仅要研究教的方法,而且要研究学的方法,以教法促进学法的改进,以学法促进教法的革新,使教法与学法相结合,为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搭建宽阔的平台。

篇5

【关键词】 品德教育 学校本位 实施策略

品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结构中重要的环节,对学生的发展所起到的奠基与导向作用,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学校在实施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却往往流于主观,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脱离社会现实和时代要求。鉴于此品德教育的科学化、时代化成为品德教育管理改革的主要目标。学校的品德教育工作必须要努力探索符合时代精神和满足学生需求的丰富多彩、生动活波的品德教育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彰显品德教育的学校本位,也就是现在本文要探讨的"学校本位的品德教育"。

1.学校本位的品德教育

何谓"学校本位的品德教育"?笔者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都没有发现其明确定义,其中顾明远教授在研究中提到"学校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整体,需要整个学校,包括每个教职工共同参与,形成一个良好的品德教育氛围来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而这种品德教育氛围每所学校都会有不同的特色,为此,学校要挖掘本校的德育因素,建立校本德育体系。" 据此可以认为,学校本位的品德教育即指:学校透过学校本位管理的精神,依照学校的情景特质、社区的文化背景、学生的素质与需求、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期望,设计符合该校学生的品德教育的课程与计划,并将品德教育的内涵融入学校本位课程,透过学校的行政措施、经费辅助、课程设计、教师教学、家长配合、学生参与等方式,发展符合学校特色及适合学生能力且永续经营的品德教育。换句话说,各级学校的品德教育课程,不再沿袭过去国家由上而下的决策管理方式,而要由下而上培养教师课程统整、设计的能力,来共同发展学校本位课程,让品德教育的根,透过学校本位品德教育的课程与教学,能在各级学校萌芽、茁壮,让每一所学校都拥有特色的品德校园化,满足本校学生的实际需求。

2.学校本位的品德教育与学校特色发展之间的关系

2.1 学校本位的品德教育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创建学校本位的品德教育不只是建立简单的品德教育体系,更是通过创建学校本位的品德教育来提升独特的办学理念,培养有特色的教师团队,开发有特色的德育课程,找到学校特色发展的切入口,打造特色学校品牌。

2.1.1 创建学校本位的品德教育,提升独特办学理念

学校的特色发展离不开独特的办学理念。学校本位的品德教育能够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与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成长。特色学校的发展过程就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实践过程,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需要通过理念与实践的不断磨合,提升学校实际的特色发展。

2.1.2 创建学校本位的品德教育,培养特色师资队伍

特色的师资队伍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支撑。有特色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各种不同的人才,才能使教学实现多元化。学校本位的品德教育需要全校教职工的努力配合,不断开发学校的特色资源,为学校本位的品德教育创建提供有力的资源,从而形成教师的特色发展。

2.1.3 创建学校本位的品德教育,开发学校本位课程

开发学校本位的品德教育课程就要以学校为核心,设立品德教育的课程目标,透过学校人力的整合和社区资源的运用,发展品德教育课程活动,再加上学校行政推动、教师教学、课程设计的方式,发展符合学校特色、学生能力、家长期望的品德教育课程与学生学习的方案。透过此种课程发展活动,可以提供最适合,也可以建立学校独特的品德教育课程的特色。

2.2 学校特色发展深化学校本位的品德教育

新课程改革,校本课程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也认识了学校本位的品德教育,更让我们认识到学校的发展要努力从自身探寻有特色的办学方向与目标,形成自己的办学风格。学校的特色发展投向管理特色、教学特色、课程特色、活动特色上来,逐渐的学校管理者也注意到品德教育特色也是学校特色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品德教育特色立足的核心就学校本位。学校本位品德教育的创建离不开学校实际,学校的特色发展也要根据学校实际,不能脱离实际空谈特色,因此,学校的特色发展与创建学校本位的品德教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一定程度上,学校的特色发展也可以深化学校本位的品德教育创建。

3.学校本位品德教育实施原则

品德教育是现今教育的趋势,也是人际互动的依据,更是学校教育的基石。在现阶段的教育环境下,品德教育的实施确有其迫切性与需求性,亦是当前教改潮流下相当被重视的议题之一。了解问题学校本位品德教育的核心特质之后,实施品德教育就要坚持一下原则:

3.1 启发思辨

除了"身教"之外,"言教"也是品德教育方式之一,品德教育不能只靠灌输学生道德规则,必须兼采和学生真诚的道德"对话",并藉由与学生对话的方式,解除疑惑并启发道德认知,使学生更加了解品德的本质与精神,才不至于沦为"教条式"和"说教式"的教学,令学生感到枯燥和无趣。

3.2 环境形塑

除了"身教"、"言教"之外,"境教"更是品德教育方式之一,环境的良善与否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经验与学习兴趣,也会影响品德教育的形塑,这正是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学校与教师要创造一个让学生感受到彼此尊重、共同合作、互相和谐的学习环境。

3.3 体验反思

"做中学"是实施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藉由学校提供服务学习、劳动学习和体验生活使学生能体验真实生活,领悟生活内涵,促动省思与实践,发挥替别人着想的同理心。

3.4 正向期许

教师应教导学生除了追求学业成就之外,也要达成品德教育的优质目标,并期许学生能终生奉行知善、爱善、行善并止于至善。

4.学校本位品德教育实施策略

学校本位的品德教育强调尽力满足学生的情感上、学习上的雪球,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在品德教育实施过程中解放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受教育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注重学生知行的结合,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并进一步促进学校风貌的改善。

4.1 课堂上渗透学校本位的品德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体验教学的运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来自教学内容所具备的品德教育的教化。语文课中,其文字的美,文字蕴含的深刻思想以及通过领悟作者独具魅力的气质,让学生在思考、体悟的过程中陶冶情操、震撼心灵;数学课上,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数学家在数学上取得的成就,激发起爱国心和民族自豪感。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本身亦应通过言传身教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的品德产生变化。

4.2 生活中延伸学校本位的品德教育

生活即教育,学校的品德教育,不能仅停留在各种具体品德教育活动、学科教学上。应该使学生在学校生活的各环节、各角落都受到学校独特的品德教育氛围的影响。学校本位的品德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学校层面,要走出校门,走进社区和家庭,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学生是品德教育的主体,更是生活的主人,学生要在生活中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反思、自我教育,以便更好地生活、更好地适应社会。学校本位的品德教育应该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为学生的美好生活服务。学校是一个小社会,学校应该提供机会让学生在这里锻炼自己的能力。

4.3 活动中升华学校本位的品德教育

在活动中得到体验,是提高品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学校本位的品德教育要以活动为载体,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为目的和宗旨。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内心世界,具有独特的个性和独立人格,学校本位的品德教育要尊重学生、了解、关心、关注学生,要通过开展发挥学生主体需要、满足学生自由意志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无限潜能和创造力。如在班集体活动、学生会、校团委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等,让学生参与设计、组织、实施,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锻炼自立、自治能力,培养责任心、自控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开发心理潜能、健全个性心理品质,最终实现积极优秀人格的养成,从而为自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师生是平等的地位,老师不能将自己的意志、观点强加给学生,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平等、不惧权威的精神。

综合上述品德教育实施策略,在建立学校本位品德教育方面,应以"自上而下、多元参与"的前提下,透过学校行政人员的支持、教师专业知能的提升、长期的校园文化的塑造,潜移默化,照顾每个学生的良知良能,使学生、老师在校园内外,都能知性合一、爱好行善。这样的品德教育才能深植人心,我们的家园也会温良恭让,和谐幸福也更环绕在你我四周。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积极开展中小学校本德育研究[J].基础教育参考,2009,(12).

[2] 杜时忠,刘长海.教师如何开展品格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04(10).

篇6

(一)明确师生双方的地位

我国新课程改革中,在课堂中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是关键问题。因此,要想真正实现生本理念下的教育教学活动,首先要明确师生双方的地位和责任,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英语有效教学。对于广大一线的职业院校英语教师而言,首要任务是积极转变教师的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进行以学定教,不断激发学生兴趣,实现师生双方的共同成长。在生本理念的背景下,教师要积极更新教学观念,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展,认真总结经验,加强研讨交流,总结教育模式,实现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程度的提升。具体来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角色应该是这样的:

(1)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中的绝对权威。相反,教师应该作为课堂的引导者与合作者,积极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去,促进学生学习,激发学生潜能。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方。生本理念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学习要点的控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激发学生潜能;根据学生的情感需要,进行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实现多样化的课堂教学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者,课堂上对知识点的讲述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时间,学生很少有自己思考和讨论的时间,那么生本理念的贯彻实施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教师一定要尽快实现多样化的课堂教学。

(1)小组讨论式教学。现在的英语教学模式总是围绕着老师备课本来进行教学,有时候为了赶进度而只给同学们讲解知识点,所以就忽视了学生中不明白的地方,即使同学间互相讨论也难达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我认为,现在的教学模式应该摆脱那种只依靠老师的备课本的束缚,进而运用一些针对性、可学性的教学模式,从学生们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多讲述学生实用的知识,不要束缚于课本本身的知识,课堂教学应以分组讨论的方式为主要的形式,贯穿整个教学课程。分组讨论可以激发学生自主的积极和能动性,就可以使不同的授学阶段,学生成为整节课的策划者、发起者、指导者、组织者、询问者、参与者或评论者。例如当学生每学习一项语言点时,通过全班同学的一起齐声朗读之后,小组内部或者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先口述,后笔试。练习活动后,在组内或组间进行评判,有争论的共同问题给老师统一解答;或者全体共同评判,找某个学生回答,老师点拨启示学生。多进行小组的练习时间,减少单组或者单人在全班范围内的评判检查时间,以获得更多的反馈信息及时做出指导以便巩固知识点。事实上,我们特别应当注意的是,教师在采用分组教学方法时,一定要制定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一方面,要突出对小组整体的评价,因为合作学习的成功不仅在于学生个人,更在于每个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整体目标的实现促进个人的成长。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能容忍某个学生的错误,给予学生指导和鼓励,防止个人英雄主义和歧视现象。让每个小组分别汇报,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小组和其它小组的情况,这实际上也是检验学生参与程度的一种方法。另一方面,还要体现出对个人的评价,对每个学生的参与性、积极度和创造性等方面进行分析,避免让学生产生以来倾向,促进每个学生不同层次的提升。

(2)创设情景进行教学。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还要通过其它的教学方式方法作为补充点。例如当今流行的情景设计交际教学的方法来教授课堂知识,就可以充分发挥情景交际学的作用。课堂上学生们通过各种情景设定来了解学会怎样与他人交流,遇到某种情况该如何予以应付。这样学生更好的投入情景中学会交流回答,并能学会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避免碰到类似的情景的害怕、腼腆。有的同学不敢开口的原因是遇到别人不知道该聊什么,怎么说,很是有恐惧的感觉,更怕自己说错话,别他人的冷嘲热讽。老师通过情景教学让学生学会尊重别人,还可以使缺乏自信的同学逐渐的自信。

(三)建立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会通过一次或者几次考试的成绩来判断学生的优劣,这也是为什么在老师的眼中会有“优等生”和“后进生”区别的主要原因。然而,要想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该尽快改变对学生的这种终结性的评价方式,大胆尝试过程性评价,以此来达到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的目的。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努力:首先,教师要公平、客观对待每一位学生,给予学生同样的关注,而不是只将目光集中在某几个学习成绩较为优异的学生身上。以课堂提问为例,多给那些成绩一般的学生机会。但是,特别应当注意的是,一定要对学生的作答给予及时的、必要的和客观的点评;其次,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成绩为基础,对其进行评价。如果学生现在的英语基础较为薄弱,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不仅课堂表现积极了,成绩较以前也有了一定的进步。这时,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必要的表扬,即便他的成绩依然够不到优秀的标准。最后,对于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师而言,一定要在长期的英语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摸索,不断学习,逐渐形成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立体化辐射模式,让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到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中来。

二、总结

篇7

1、个别教学。我国宋代以前的各级官学和私学,欧洲古代和中世纪的教育均采用个别教学,它是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主要的、甚至唯一的教学组织形式。

2、班级授课。即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进行教学的制度。

3、分组教学。分组教学能照顾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差异,但同时也给各类学生在心理上造成不良影响。

篇8

关键词:语言艺术;肢体语言;教学创新;情感教学;创设情境

小学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直接与小学英语教师的基本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人力、物力的限制,我们的英语教育不可能每一堂课都能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但是,我们每一堂课却少不了基本素质的施展。

教师有艺术的表演,会激发学生的热情;教师幽默的语言,会让课堂变得十分的轻松;而教师的情感丰富会让学生引起共鸣。而这一切都可以不需要多媒体的帮助,也不受环境的限制。所以,我把这些都归纳为基本素质的范畴。在我看来,教师的教学基本素质达到了一定程度就升华成了一种美的、有韵味的教学艺术。和其他的艺术一样,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具有一种自然之美,让人陶醉、让人享受、让人快乐。只要拥有了这种艺术,我相信教师在任何一种条件下都能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他的课堂会在朴实中流露出教育的本质,不修饰、不雕刻。这才会让教育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我认为我们可以从语言、行动、创新、情感、创设情景等方面加强基本素质的训练。

一、语言

这里所谓的“语言”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把最枯燥的语言,转化成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一种艺术。课堂上用得最多的还是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就显得特别重要。而语言的形成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就如何把握课堂语言提几点建议: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一直保持一种语调,应该抑扬顿挫,让你的声音里带些感情

有的老师一堂课下来,始终用一种语调,学生只会想睡觉。

2.教师在教某些单词或句子的时候,不要太严肃死板,可以用音乐的节奏来教。随便哼哈也许让学生更感兴趣,比如,教授“早上好(Good morning)”时,可以用新年好的节奏,效果就不一样了。

3.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可以用肢体语言配合达到很好的效果

肢体也是一种语言,在课堂上教师要灵活地把二者结合起来,也许这样会有很好的效果。

4.让你的语言充满温柔

也许你是男老师,也许你天生就是大嗓门,但在学生面前,你要让你的声音充满爱,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宽容。

二、行动

所谓行动,就是指在教学具体过程中,所运用的肢体语言给学生带来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全体学生产生学习的激情。

1.教师平时应该在生活中有意识地模仿一些具有典型特征动物的动作

比如,鸭子:把手放在自己的臀部上,手掌向外,扭着屁股走。

2.学习模仿某些动物的叫声

比如,狗、猫、牛、羊等,这些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

3.会跳一些简单的舞蹈

4.加强节奏感练习

5.学做一些卡通、鬼脸

6.注意自己在课堂上位置的变化,我们要随时把眼光发散到每一个孩子的身上,让每一个孩子都感觉到他并没有被老师忽视

三、创新

所谓创新就是指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不要拘泥于形式、一成不变,需要大胆创新,才能让孩子不感到枯燥无味。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想象,挖掘潜能。就我自己的教学经历举个例子:

我在教三年级学生数字时,在学生初步掌握后,我让学生编顺口溜:One只青蛙One张嘴,two只眼睛four条腿,学生的思维迅速集中起来与老师一起说:two只青蛙two张嘴,four只眼睛eight条腿。学生通过反复地练习这个顺口溜,既得到了乐趣也练习了数字one,two,four,eight。另外,在教学英语字母“f”时,学生经常把它的格式写错,总是少写一格,于是,我这样对学生说:“f’头顶天、脚立地、肩上还被系”。这样,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地写出它的正确格式了。

在新课改中,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的感受为基础,虽然我们的教学形式和过程多种多样,但是,我们的宗旨还是要传授学生基础知识,所以,单词记忆是难免的。而小学很多单词有很强的内在联系。比如,由rooster―hen―egg―chick―bird,zoo―tiger―monkey―panda―elephant.再如,记忆单词flag(红旗)时,f看作旗杆,l看作拉线,a看作滑轮。在记忆fish时,f看作钓鱼竿,i看作钓鱼线,s看作鱼饵,h看作一把椅子。这样枯燥的单词记忆反而让学生发挥无限的想象,何乐而不为。

四、情感

所谓情感,就是教师用自己的爱心来培养和唤起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同时又是教师对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中所蕴涵的好奇、好问和探索精神给予尊重、爱护和引导。有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是情感性学习形成的关键时期。”这阶段儿童的学习活动带情绪化倾向,当儿童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时,不仅能产生情感迁移,注意力也特别集中和持久,学习和交往能力迅速提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

1.深爱孩子

教师应该爱孩子的一切,他们的兴趣、他们的行为和他们那种并不成熟但却充满智慧的语言表达。

2.理解童心

教师应该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的世界。

3.体验生活

杜威说:“教育就是生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生活中那些自然的东西引入课堂中来,并且与他们进行交流,让他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4.把握细节

教师可以通过行动细节来和孩子们建立密切的情感关系。比如,在孩子的笔掉在地上时,你把笔捡起来给他,他心里会非常感激;当学生不会回答问题时,在他耳边小声地提醒他,他会有更大的勇气;当学生有疑问时,你注意他遇到了小困难,可以轻轻地抚摸他的脑袋,他会感受到轻松;这些“小动作”“小帮助”都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课堂环境,要善于观察和利用与课堂教学有直接联系的事物,创造新奇的情境,着意建立轻松直观、愉快的教学氛围。如,学习What colour?正逢下雨天的时候,学生带了各种不同颜色的雨伞,因此,我充分利用这一现有的资源创设情境,开始教学。再如,教学Happy birthday中,Sam的生日party,教师就可以利用录音机播放歌曲Happy brithday,让学生融入歌曲中,轻松愉快的歌曲很快就集中了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学习新课的欲望。

篇9

关键词: 校企合作 职业学校校本教材 实践应用

在国家倡导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各个地区的职业院校都开始推广校企合作模式,为了适应这一教学模式,需要针对校企合作的模式开发出职业校本教材。与高等教育相比而言,职业教育更加重视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关于校企合作校本教材的开发,必须注重教材的应用性和实用性。但是,就目前看,很多职业院校的教材都是直接照搬本科教材,教学理念陈旧,过于重视理论教学,严重影响校企合作模式的顺利开展。

1.校企合作模式下开发教材的急切性

虽然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也取得了很多的经验,但是教材一直未能跟上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存在借用本科教材的问题。但是职业院校与本科院校无论是在人才培养目的,还是培养制度上都存在一定差异,高职院校更加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而本科院校并非如此。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树立以能力为本位、全面教育为基础的教学理念,培养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综合型人才。此外,高职院校教学课时与分配与本科院校也存在差异,如果完全借助本科院校的教材,则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厌学心理,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现阶段高职教育改革的一个必然趋势就是制定一种以职业教育为核心的教育体系,通过多年努力,我们意识到,我国高职教育课程处在重点转型阶段,这个转型让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了人才培养的作用。教材建设属于高职教育的重要保障,只有高质量的教材才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鉴于此,必须重视教材的改革与建设,编写出具有针对性的教材,推动我国高职教育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2.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开发中的常见问题

2.1教材开发与教育水平不同步。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对于高职教育体系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在这一背景下,高职教育体系发生了深刻变化,虽然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做到这一点。从教材的编写上依然可以看出,并没有额外增加技能培养的相关知识,少数开发校本教材的高职院校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在这一因素的影响下,高职院校的校本教材既无法像本科教材一样完整,更无法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岗位素养。

2.2教材的开发缺乏行业协作。

高职教育重视“校企合作”,但是应该如何合作,采用怎样的渠道合作却一直备受争议,一些高职院校将合作重点放置在于企业的协议方面,实际上这只是表面上的工作。要提高校企合作的质量,需要抓好学校内部的各项工作,在教学活动中融入企业的技能和文化要求,在教材的开发中,要重视“校企合作”,也就是与企业、行业联合起来,共同开发教材,但是,少数高职院校并未意识到这一问题。

2.3设计思路与教学方法脱节。

高职院校的一线教师一直在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探索适宜的教学方式,然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却一直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调研显示,一些教师与学生对教材的编写都存在疑惑,认为教材是延续本科教育的路线,严重影响教学效果。而教学方法的应用也受到教材的影响,难以发挥出应有作用,因此,教材的设计必须与教学方法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实践技能。

3.校企合作开发职业校本教材的实践应用

3.1重视岗前调研,提炼教材重点。

在编写教材前,需要做好岗前调研工作,与企业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和细化,考虑到每一个企业的工作内容都存在差异,就可以将共性内容设置为必修模块,其他的内容设置为选修模块。同时,要对每个模块的内容进行合理的筛选,筛选出的内容不仅要是重点,而且要满足普适性的要求。

3.2深入企业一线,总结实践素材。

在目前的企业中,大多数工种都需要接受岗前培训方可上岗,以某重汽企业为例,关于总装线安装工,不仅要看懂图纸,正确识别零部件,而且要能够严格按照标准安装,安装完毕后,及时进行标记,同时,这一工作对于自动化程度有非常高的要求,因此,关于此类实践的总结,必须兼顾各个细节。还有部分岗位必须持证才能上岗,需要接受系统的技能培训,在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多地在企业中收集素材,让学生可以尽快适应企业的操作要求。

3.3合理选择主线,注重项目管理。

项目化管理模式是把一个单位或一个具体工作的各项活动当做项目对待,然后对其实行项目管理,项目化的管理模式不仅可以提高校本教材的开发效率,而且可以分工明确,促使参编人员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从编写项目启动前的指定目标到项目启动,再到项目实施都有具体的工作和操作步骤,这样防止教材编写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校本教材编写工作的实施与质量管理是项目化管理的重要环节。各工作人员根据分工按时按量完成工作,及时向负责人汇报情况,通过调研、开会、写报告的形式不断对教材编写工作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正,不断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学校教学主管部门也可以参与到项目的管理中,作为监督者对项目进行评估,构建激励体系,监督项目的顺利实施。

3.4坚持相应原则,按需编写教材。

在完成企业实践素材的培训工作之后,即可着手编写素材,现阶段,符合企业要求的校本教材,都是需要根据企业岗位需求进行设置,但是很多岗位的操作是存在共性的。在编写教材时,需要对这些素材进行提炼,制定出宽基础模块,在此基础上,根据岗位的差异和企业的要求选择拓展模块,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构建系统的教材框架。教材内容的编写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可以融入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一系列新型教学方法,这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活动有效性。

3.5注重教学评价,引入评估机制。

为了鼓励高职教师积极研究校本教材,学校需要为其提供必备的资金支持,同时,应该为教师提供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减少教材编写的盲目性。此外,可以邀请相关行业的专家、学者、技能型人才来学校为校本教材的开发提出见解,并为到企业中收集素材的教师制定工作任务,让他们收集更多与实际工作相关的素材,引入企业和行业的评估机制,为校本教材应用的成功奠定基础。

4.结语

高职校本教材在高职教学过程中,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校本教材开发体系的建设还处在摸索阶段。但是只要在教材开发过程中坚持“工学结合”的指导思想,积极进行探索,同时国家相关部门、高职院校给予相关政策扶持、鼓励,就必然会进一步推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槿,陈鸿,荀莉,康树林.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若干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9).

[2]罗颖.论中职数控专业项目化教学开发校本教材开发的必要性[J].科技视界,2016(03).

[3]姜南.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建设的现状与途径――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

[4]黄鹏飞,刘振华,张陵娜.中职卫校数学校本教材开发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4(06).

篇10

由于中职创新创业教育刚刚起步,经验有待积累,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理论还不够完善,课程的实施可以借鉴的经验也不多,虽然浙江省已组织人员编写了《创新教程》和《创业教程》两本书,但由于地域差异、生源差异以及创业目标差异,其适用性和效果可能大打折扣。而要解决这一问题,自主开发创新创业教育校本课程,探索形成校本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新创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成长,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创造了机会;有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

1.有利于学生的个性成长

创新创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重在创造性人格的培养。首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把创新性看成是生活中所必需的;其次培养学生的创业动机,动机是创业活动中的重要心理因素,动机越强烈,效果越显著;再次重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打破“校校相同,生生相同,所有学生齐步走”的局面,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校本课程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更好地满足中职学校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地发展。

2.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是教师, 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而改变了教师只是既定课程执行者的单一角色,成为课程建设者、开发者和执行者多种角色。作为主体参与到课程开发与管理的过程中,极大地发挥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专业特长和才能得以施展。

3.有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每所学校既要规范化办学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又要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学校特色是培养全面发展和具有个性的学生,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要求。校本课程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水平,创新创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能使一个学校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二、创新创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

1.用目标管理来设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在我们国家,创新创业教育核心目标应该是: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培养出在工作中开创新事业的人才,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具有创新意识、企业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一般目标是:一种善经营、会管理的人才,掌握创业知识、理论,能够有效把握创业机会,具有较高的组织、协调和交流能力。这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基础。

两个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学校必须根据学生群体的不同特点和职业发展目标,构建相对独立、分层设计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应该分模块进行任务型设计:启发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愿望知识课:促使学生掌握专业与职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综合性知识模拟课:通过创新创业模拟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和意识实战课:校企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一种最真实的创业实践活动,以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创业家精神。

2.用校本特色来开发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内容

要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校本课程的质量,应具有学校特色。创新创业课程开发必须考虑本校的创业文化、学生特质以及学生所就业的企业的层次和特点。注重利用本校的知识、技术、设备和教师的力量,开发出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工作创业时必备的知识和能力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内容。

学校应鼓励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将创业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激发创业意识;同时,加强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加强通用能力培养,提高开创性工作的能力和素质。

3.用学生参与来改进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方法

创新创业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主要在于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使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这要求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进行改进,应完全突破传统理论教学的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启蒙阶段,采用“细节示范”方法,每项任务都以简单的操作步骤和图例方式来描述,学生跟着示范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成熟阶段,采用“模块串讲”方法,把所有内容集中起来,一揽子解决问题,使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即学即用,在用中强化、巩固;学习过程,采用“全程导航”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学习建议和现场帮助。这样,可以充分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学更为生动和有效。

4.用学生评价来完善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发建设

如同其它校本课程一样,创新创业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应接受学生的评价,把学生的评价作为评价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标准,作为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课程内容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因此,应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反馈调查,就教师教学情况、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征求学生的建议和意见。

三、结束语

创新创业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的和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总结和反思,应重在开发的过程而不在结果。在这过程中,教师既要做课程的执行者,更要做课程的研究者,应深入实践,努力创新,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升。

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校本课程,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的培养和企业家精神教育,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社会责任意识、首创意识、冒险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拥有专业背景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更具潜力,更具备成为未来新型企业家的能力和素质。创新创业教育不应脱离专业课程教学之外,而应与专业课程紧密联系,以专业教学为基本载体,以专业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着力提高学生的开创性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晓杰,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J].中国高教研究,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