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康复中心范文

时间:2023-04-09 03:28: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残疾人康复中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残疾人康复中心

篇1

我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加强,重视和谐社会建设与关注弱势群体间达成了共识。在2013年的统计中得知,全国各种残疾人共有8502人,在全国人口中占比6.8%,其涉及到五分之一的家庭,可见,我国残疾人的数字比较庞大。因此,为残疾人建设服务建筑迫在眉睫,例如:特教学校、残疾人的康复中心与康复学校等。

1、工程概况

某市残疾人的康复中心建设用地33000平方米,建筑规模是20000平方米,这种安排主要就是为残疾人提供更好的服务,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2、残康中心建设需要考虑的因素

2.1区位

残康中心建设用地位于城市干道上,南北规划成水平向的道路,且两侧道路并不是正南或者是正北,是从西北方向走向东南向,其中西北角设计成体育公园入口的停车场,使该建筑呈现L形,由于城市干道的原因,建筑物还要向后退,进而确保足够的缓冲空间。

2.2地形

规划设计体育公园时,东北角地块比较高,而西北角则较低,南北的地形高度差有两米,南部的最大高度差接近五米,东西的地形高差大约有十三米。因此,施工人员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充分利用这种地形差,将这种高差变成有利地势,利用地形现状实施无障碍的设计与竖向设计,这种方式设计的残康中心,将会更加实用。

2.3景观

在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应用自然景观的作用,为残疾人创造一个舒适、轻松的活动场所,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也就是在残康中心建筑过程中要巧妙应用退让空间与自然地形,错落有致、自由灵活的呈现出建筑高度差,使得建筑以丰富形态至于院落间,并创作优美景观,使环境和建筑可以和谐发展,实现人文精神和自然情趣间的融会贯通。让残疾人可以精神得到放松,进而更好地改善残疾人的情绪[1]。

3、总体规划

该建筑东西长度为170m,南北长度为70m。拟建的康复中心形状的L形,西边距老年公寓有22m的距离,北边退后有6m建筑红线。拟建康复的活动中心与老年公寓围合构成中心绿色场地,创造了优美、怡然的自然景观。东侧预留了发展规划用地,其主要是用来建筑两幢六层的公寓,用来托养残疾人或者是作为老年公寓。该建筑用地在民航限高的范围内,建筑场地中全部建筑工程高都不可以超过二十米。场地中设置的两个出口与入口都是场地的南侧,且出口入口正对着拟建的康复中心,经过主出口与入口就可以直接进入拟建的建筑,出口入口与地下车库的出入口紧密相连。而次出入口是场地现状的出入口,在主出入口的西侧,具体如图一。

图一 场地布局图

此外,场地内部设置了地下的停车位与地面停车,形成较好的整体面貌与次序。其中,地面车位主要出于场地的南侧,与现状道路紧密相连,便于到访车辆可以暂时停留。而地下的停车位主要是残康中心地下的第一层,共有十个停车位置。因为场地内部具有规划建筑、现状建筑与拟建建筑,所以整体空间使用非传统轴线的对称布局方式,再应用我国古典画的散点透视方式,对各个建筑在场地内部进行排列,创造一个古朴的意境,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功能要求,而且可以实现各建筑的良好采光,也与拟建康复中心的建筑风格相呼应,使整个建筑不失个性又井然有序。按照各建筑与场地对应位置的关系,使用场地周边的绿化、组团绿化与开敞空间的绿化,组成点线面相互结合的绿化体系,大幅度丰富空间的层次感,有效保证场地内部环境的质量[2]。

4、残疾人康复中心建筑的设计

4.1设计的理念

该建筑工程设计过程中,不仅使用了建筑物的基本功能,重视无障碍处理,而且着重彰显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尽可能满足残障人士康复、救助与指导需要,更好地为残疾人提供服务。

4.2竖向设计

残疾人康复中心竖向设计一般是围绕地形的特点,科学合理的对建筑空间进行布局,最大限度的满足建筑使用要求,还要在各个场地内部设置无障碍设施和无障碍道路,方便残疾人更好的使用建筑物,同时要处理好残疾人与道路、建筑物之间的关系,充分应用地形设计出符合残疾人需求的活动场所。此外,残疾人康复中心规划设计过程中,还要尽可能减低土方量,合理、经济地确定广场、建筑物与道路竖向的位置。

规划设计形成的竖向场地,主要包含三级场地,第一级场地主要是主道入口,还规划了康复中心绿化带,其东西方向纵深是四十米,地面的标高从2310米上升到2312米,而总体坡度是6%;第二级场地是康复中心的主要建筑用地,地面的标高是2316米,其东侧的放坡和第一级场地台地相互连接;第三级场地就是西侧用地,地面的标高是2321米,和第二级场地中的台地垂直相接,应用两者间五米的高度差设计地下车场,并在各场地的变化区设置了无障碍的坡道,以便残疾人顺利通行。

4.3无障碍的设计

残疾人康复中心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残疾人的特殊生理需要与心理需求,主要出入口的残疾人坡道和建筑物正面,不能和公用建筑设计方式一样,而是要充分尊重残疾人,确保残疾人可以完全便捷与无障碍通行,最大限度的满足残疾人需要。

第一,在主要出入口设置频闪或者是带有音响的紧急疏散灯,门厅附近要为一些视觉障碍者装置音响提示器。

第二,要设置两部电梯,按照无障碍的电梯标准进行设置,其呼叫按钮的高度是1000高,并设置出入无障碍平层的装置。设置一部专用电梯,便于行走不便者使用,且电梯操作的按钮要附带盲文的标识。此外,为确保轮椅调转的方向,要设置电梯厅4×4.9m开间的进深,电梯轿厢和电梯厅设置都要设置运行语音的提示[3]。

第三,房间的出入口也要进行无障碍设计,为了保证行走不便者可以顺利通行,房间出入口的宽度必须大于九十厘米,而且房间出入口不可以存在影响行走不便者通行的高度差,客房通道看度要大于一百厘米,客房内要预留直径一点五米以上的轮椅调转空间。

第四,走廊的无障碍设计主要就是为了保证轮椅和轮椅、行人和轮椅间可以更好的错车,且走廊的宽度要保持在2米左右。为预防轮椅碰撞导致墙面受损,需要在踢脚处设置三十厘米的护板,还要在走廊两侧设置地砖盲道。

第五,厕所出入口的有效宽度要在八十厘米以上,不能存在高度差。厕所的门口要设置男厕、女厕标识牌,再按照需要设置盲文标识与语音提示装置,并且在适当位置设置紧急报警的装置。

5、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残疾人是社会弱势人群,但使残疾人可以平等参与到社会生活中,享受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成果,是城市和谐发展、文明建设的主要标志。因此,为了给残疾人提供一个轻松、舒适的活动场所,施工人员要高度重视残康中心的建设,确保残疾人可以正常的生活与工作。

参考文献

[1]束顺健.浅谈残疾人康复中心规划与建筑设计――以西宁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设计为例[J].中外建筑,2013,24(10):122-125.

篇2

关键词:无障碍设计

中图分类号:S75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项目背景及提出的理由

乌鲁木齐市现有各类残疾人10.6万人,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残疾人事业作为构建和谐首府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乌鲁木齐市残疾人事业起步晚、底子薄,目前还没有为全市残疾人提供综合服务的设施,乌鲁木齐市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工作已落后于全国整体步伐。

为进一步改善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和条件,增强残疾人组织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能力,根据国务院残工委颁布的《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国残联《关于乌鲁木齐市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有关问题的函》(厅函[2005]14号)和自治区残联《关于加快乌鲁木齐市残联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的通知》(新残办字[2001]89号)等文件的要求,乌鲁木齐市迫切需要建立一个融劳动就业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康复训练、托养、用品用具服务及文体娱乐活动等为一体的综合设施,规范管理,使它成为乌鲁木齐市残疾人之家。

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2001年考察新疆期间,会见新疆自治区及乌鲁木齐市领导时对乌鲁木齐市残疾人基础建设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乌鲁木齐要有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标志性工程,建一座综合服务设施,形成全疆的龙头,起到窗口作用,辐射带动全疆的残疾人事业发展。本项目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2 项目概况

乌鲁木齐市残疾人康复就业服务中心位于乌鲁木齐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喀什西路北七巷3号,征迁用地面积:13570.87平方米,建设用地面积:11873.3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485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607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3415平方米。

3 总体规划

场地东西向长168米,南北长69.68米。拟建康复活动中心呈“L”型,西侧距现状老年公寓22米,北侧退后建筑红线6米。现状老年公寓及拟建康复活动中心围合形成场地中心绿地,营造出优美的自然环境。场地东侧为预留发展用地,规划为2栋6层公寓楼,作为残疾人或老年人公寓或托养之用。由于该用地地处民用航空限高范围内,场地内所有建设项目高均控制在20.0米以内。

设置主次两个出入口位于场地南侧,主出入口正对拟建康复活动中心,人流通过主出入口可直接通达拟建建筑;同时主出入口紧邻地下停车库出入口,方便来访车辆出入,实现人车分流。次出入口为场地现状出入口,位于主出入口西侧。总平面图及透视图如下图1、图2所示。

图1 总平面图图2 方案透视图

场地内分别设置了地面停车位及地下停车位,形成良好的秩序和整体面貌。地面停车位位于场地南侧,紧邻现状道路,方便到访车辆短暂停留。地下停车位位于拟建康复活动中心地下一层,设置10个停车位。

由于场地内既有现状建筑,也有拟建、规划建筑,整体空间采用了非传统轴线对称布局手法。运用中国古典国画散点透视原则,将各建筑于场地内一一排列,营造出古朴的“山形步步移,山景面面观”的意境,满足功能要求的同时实现了各建筑良好的采光,同时呼应了拟建康复活动中心建筑风格,使整体空间有序又不失个性。根据场地及各建筑相对位置关系,主要采用组团绿化、开敞空间绿化、场地周边绿化,构成点线面结合的完整绿化系统。在景观上形成了意味无穷的视觉效果,极大的丰富了空间层次,有效的保证了场地内的环境质量,规划绿地率达35%。

4 竖向设计

根据场地自然地面标高及外部道路的标高情况,场地竖向设计采用平坡式布置,道路纵坡大部分为0.5~1.5%,局部为3%,以减少土石方工程量。场地雨水排入紧邻场地南侧的现状道路排雨水系统。

5 设计理念

本设计中除建筑基本使用功能外,注重无障碍的处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以满足残疾人救助、指导、康复之功能需要。

6 建筑方案概述

图3 一层平面图 图4 剖面示意图图

本案使用功能较多,经与甲方多次协商,最终确定其功能分布。主楼地上5层,地下两层:其中地下二层主要包括篮球场等活动用房及设备用房;地下一层为地下车库(停车位:10辆)、体能训练室等;一层:培训宿舍、接待室及学员活动室等,其中两间培训宿舍布置为轮椅人士专用,相应设置残疾人专用卫生间及其他相关无障碍设施;二层:培训中心、展厅、阅览室及食堂等;三层、四层为办公用房、网络中心及、就业服务大厅等;五层为大会议室。配楼地上两层,包括残疾人用品用具展厅及图书阅览室等用房。

地下二层为残疾人运动场地,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为满足防火疏散要求,分设两个防火分区,东西两侧疏散出口。各防火分区间由防火卷帘隔离,另设防火门两个以相互借用其疏散出口。地下二层层高4.6米,篮球场局部7.6米,以满足其净高要求。

垂直交通部分,于建筑西侧布置残疾人坡道,贯通地下二层至地上五层,兼做消防疏散通道;于建筑中部布置疏散楼梯一部;另设电梯两部,其中一部兼做消防电梯。以此,满足残障人士日常使用及消防疏散需要。

平面设计结合办公、住宿及会议等多种功能开间需要,柱网主要采用8mX6.9m,灵活调整空间布局的同时满足不同功能需要。

建筑造型整体采用新古典主义风格。主体墙面层层递退,呈现出近中远三个层次,结合东侧突出的2层矩形大厅,平面的 “L”型分布呈现出半围合布局,建筑领域感油然而生。设计中以体块的构成、理性的组合给人一种凝固感的同时也寄托有力保障残障人士权益的情感,同时也兼顾了建筑的经济性和实用性,以满足内部使用空间的划分。建筑色彩以灰色为主,朴素内敛,且强调建筑功能,体现对残障人士的人文关怀之情。

7 无障碍设计

在本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残疾人特殊的心理及生理需要,主入口残疾人坡道布置与建筑正面,有别于其它公用建筑将其置于主入口侧面之做法,体现出对残疾人的尊重。保证残障人士能够完全无障碍、便捷的到达目的地,最大程度的满足他们的需要,以体现对残疾人的人文关怀。

(1)在主出入口设置带有音响和频闪的紧急疏散指示灯,在门厅附近为视觉障碍者设置了音响提示提示装置。(2)电梯2部,按无障碍电梯标准设置,呼叫按钮高度为1000高,设置无障碍出入的平层装置。布置专用电梯一部,方便轮椅使用者使用。电梯操作按钮带盲文标识。为保证轮椅调转方向,电梯厅采用4米×4.9米的开间进深。电梯厅及电梯轿厢内均设置运行状况的语音提示。(3)房间出入口无障碍设计:为保证轮椅乘坐者等人顺利通过,房间入口宽度应为90cm以上;房间出入口不得存在影响轮椅乘坐者等人通行的高差;客房内通道宽度应大于100cm,客房内应留有直径1.5m以上的轮椅活动空间。(4)走廊无障碍设计为保证轮椅与行人、轮椅与轮椅之间的错车,走廊宽度1.9米;为防止轮椅碰撞造成墙面损坏,在踢角处设有高30cm的护板;走廊两侧布置盲道地砖,并在房间出入口处铺设警示地砖。(5)于残疾人坡道及楼梯两侧连续安装高度为85cm和65cm的双层扶手。(6)厕所出入口有效宽度为80cm以上,不得存在高差。厕所门口分设男、女厕所标牌,同时根据需要设置语音提示和盲文标识装置;并在使用座便器时伸手可及的位置处安装紧急报警装置,同时并在蹲位间外容易发现的位置安装报警或蜂鸣器;蹲位间的门锁应能打开或锁住,并可在紧急情况发生时从外面开启。

8 结语

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让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成果,是一个城市和谐文明的重要标志。本方案现以进去施工阶段。谨以此文,祝愿残疾人士这一社会弱势群体得到更多的社会关爱,与全体市民一道,共享文明成果,共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M] . 张钦楠,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2 ]C・亚历山大,S・伊希卡娃,M・希尔佛斯坦,M・雅各布逊,Z・菲克斯达尔―金,S・安吉尔.建筑模式语言[M] . 王听度,周序鸿,译.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篇3

区残联以因地制宜、创建特色,健全网络发挥效能为切入点,采取借靠和扶助等形式,初步建成了以城区康复中心为主体,各乡镇社区康复示范点为网点,面向农村的全覆盖康复服务体系。

一、借船过河,与医疗机构合建康复中心

宿豫区是以农业为主的新设区,配套设施相对不齐全,至2007年底全区尚没有残疾人康复中心。区残联采取借船过河办法,抓住新建区中医院契机,与中医院密切合作,达成了共建区残疾人康复中心的意向,并得到区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区政府召开专题常务会议研究,有关领导深入现场协调督办。今年5月,区中医院新院工程建设完工,医院从门诊楼划出近1000平方米作为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场地,6月,区政府拨专项经费12万元购买康复训练器材并完成安装到位。医院从医务人员中安排一批兼职康复指导员,并结合医院康复治疗,设立康复训练项目,安排专门床位,初步形成康复治疗与训练一体化。目前康复中心管理制度健全,初步形成肢体和脑瘫康复训练能力,同时建成假肢装配中心。现康复中心一次可接纳100人训练、治疗,全区结束了没有康复中心的历史。

二、覆盖乡镇,建成社区康复示范点

全区16个乡镇和1个经济开发区,4万多残疾人大部分生活在农村,区残联把打造康复服务体系侧重点放在乡镇,与乡镇协调联系,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因陋就简,利用乡镇卫计大楼和敬老院场地,通过残联配发训练设备,大力推进示范点建设。2007年,全区在顺河、来龙、曹集、蔡集、侍岭等5个乡镇建成首批社区康复示范点,今年6月,剩余12个乡镇全部建成示范点,训练器材全部购置安装到位。区残联共投入资金20余万元,全区达到了各乡镇示范点有场地、有训练器材、有兼职管理员、有活动制度,并正常开放,实现了全区康复训练服务全覆盖。

三、利用资源,拓宽康复服务渠道

篇4

符理2008年3月调任海南省残联,赶上的机遇很好。先是中央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意见出台,继而是中央决定将海南建设成国际旅游岛。海南省委、省政府对残疾人事业越来越重视,除了明确联系残联工作的副省长、省政府残工委主任符跃兰之外,还专门确定省委副书记李宪生分管残联工作。就在记者采访符理6天之后,海南省残联第五届主席团第五次全体会议暨2012年全省残联工作会议召开,副省长符跃兰主持会议,省委副书记李宪生讲话强调,要充分认识残疾人事业的重要性,推动残疾人工作深入发展。

符理认为,发展残疾人事业是最大的民生、最大的善事。

他庆幸自己能有这样一个服务机会,来为残疾人多行善事。

努力填补几项空白

符理来残联以后,了解到残联职能是代表、管理、服务,但具体怎么做,需要借鉴和寻找差距。他就带队到广东、湖北、广西考察取经,了解后回来做计划。符理发现,海南残疾人工作有不少滞后之处,其中有几项工作几乎就是空白,必须积极着手填补。

其一是促进省级康复中心建设。海南至今没有省级残疾人康复中心,符理来残联4年,一直在争取之中。向省里提出建设省级康复中心,先有土地还是先立项目相互纠结。计划康复中心2万平米,中国残联和发改委下文,可拨款3200万元。已经向省里分管领导汇报,还需要与省医院协调,如何与医院联合运作。符理的设想是,积极争取省政府批复。虽然面临的问题很多,但先要争取批准建立康复中心,这样就争取到了话语权。如果政府把康复中心项目确定了,不管政府移交给残联或者其他部门去运作,只要能够解决残疾人康复需求,就算达到目的了,残疾人有了省级康复中心,就可以成为全省残疾人康复的示范点。符理的这些新想法,正在积极争取运作。

其二是完善基层组织建设。符理来残联时,海南残联组织系统只是到县。乡镇只有一个民政助理,而现在已经发展到乡镇残联除了民政助理,还有一个残疾人专职委员。全海南270个乡镇全部配齐了残疾人专职委员,是政府安排的公益岗位,补贴一般是每月600元,还有五项保险。专职委员按要求由残疾人和占总数20%的残疾人亲属担任,实行了动态管理。海南一共19个市县,17个县市的村级建立了残协,配备了专职委员,余下两个县市正在配备中。完善基层组织建设,阻力最大的是政府出钱这块,不仅乡镇残联专干每月需600元补贴,成立残联机构也需要开支。要提出一个方案,由残工委成员单位在会上通过,因为需要出钱,阻力不小,通过方案往往要拖很长时间。符理说,做残疾人工作,关键是敢于求人。符理自己就下到县市找当地领导多次,有时当地领导工作忙,没有时间接待,就等着当地领导吃饭会面,在饭桌上协调,说通了,底下再去做工作。

其三是实施重度残疾人补助。残疾人保障体系这块,海南残联的主要做法是搭车,即政府的低保、农保、新农合、医保等文件出台,残疾人这块就特别列出一条普惠加特惠。海南在这方面做得较突出的一点是,实施了重度残疾人补助。原来重度残疾人补助一分钱得不到,符理就去做工作。先后找了省财政和省民政,反复与他们协调,最后争取到由省财政下文,使用低保剩余的资金作为重度残疾人补助。现在还只是补助一级重度残疾人,省和县每人每月各补助50元,全海南每年就需要投入700万元。符理说,重度残疾人补助100元水平是很低的,但财政这个袋口开了,就可以根据经济发展提高标准,逐步扩大到补贴二级重度残疾人。

其四是增加18岁以上低保立户特惠。符理以前在省民政时管过低保,到残联后,他发现了一个有关残疾人的低保漏洞:民政的低保,是保户不保人,即必须一户家庭平均收入低于标准才能发放低保,而残疾人若放在一户家庭中平均,收入可能并不低。符理考虑,残疾人应该享受特惠,后来他就提出,残疾人符合低保条件,只要满18岁的,就帮他列出一户,列户以后他就可以按照保户政策享受低保了。作为一个特殊办法,2011年海南省残疾人保障法实施办法中加入了这一条,现在全省已基本按照这条去做了。

加快推进几项发展

符理认为,海南要建设国际旅游岛,必须向国际化标准学习。残联工作虽然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和发达省份相比还有很大距离,如果同步发展,海南将永远落后,必须推进差异化发展。目前能够超前做的工作,大致有几个。

其一是与深圳残友集团联手,创建海南省残联培训就业示范基地。这个基地是2012年初海南省残联就业中心创办的,位于风景秀丽的海口市海甸岛,占地58亩,门口挂了两块牌子:海南残友信息技术研究院和海南省残联培训就业示范基地。海南残友信息技术研究院领域涉及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平面、多媒体影视技术、电子商务、移动通讯设备以及其他与残疾人相关技术研发等,团队由全国重点大学计算机专业优秀残疾人大学生组成。

建立基地的起因是,深圳残友集团要在海南发展,就与残联联系。符理带人到残友集团考察,看到这个机构全部聘用残疾人,而且肢残人较多,会一点网络电脑知识,就可以工作。符理认为这对海南残疾人就业有很大帮助,因为海南肢残人占残疾人总数的28%,比例较高。海南残联借助这个基地,免费为残疾人培训计算机技能,培训后分为3个等级,一级搞一般的电脑组装,二级搞动漫,三级则可以开发软件。目前基地刚刚培训了第一期PS图片处理技术,总共30名小学至大专文化的学员,为期3个月,每人免学费5000元,吃住免费。紧接着新一期培训又开始了,每年将培训200人。

海南省残联还与残友集团联合,准备在龙门镇建设650亩的高效农业基地,2012年拿下土地,年底规划,3年完成,最低可安排200名残疾人就业。海南残联还要借助海南残友信息技术研究院,制作省残联开发的软件。使用这个软件,给每个残疾人配发一个手机,就可以把残疾人个人信息与残联网络连接起来。

其二是利用省私人眼科医院开展脑瘫、孤独症康复。这个项目海南还没有开展。这家眼科医院老板是个美国专家,他通过仪器电极刺激神经,对脑瘫、孤独症有康复作用。省残联准备跟他联系,利用他的技术一起来搞这个康复项目。如果能够实现,脑瘫、孤独症康复就可以跑到全国前面。

目前,省聋儿康复中心开展了规范化管理,2012年3月,北京听力协会赠送了3套多媒体教学电视,每套20多万元。总价值100万元。聋儿康复中心现有80多名孩子,实施全免费语训,海南残疾人康复事业正一点点起步。

其三服务体系这块,想方设法加快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海南残联的机构级别也要争取高配。海南省残联现在还是副厅级,这在全国是唯一的。符理一直想办法推动这件事,因为残联级别并不单纯是级别问题,而是重视程度问题。海南省政府部门都是正厅级,10多个群团组织,包括工会、青年团、妇联、文联等都是正厅,只有4个副厅,其中就有残联。

符理说,这个工作不能着急,要慢慢做,慢慢磨。

为残疾人服务是幸运的

符理1982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是学经济的。1998年到2005年,在五指山市当了两届市长,那时他不知道市残联在哪里办公,但是他与残疾人还是有些渊源。市残联上报的一个创办缝纫厂项目,符理帮助跑过,找了主管副省长,要了200万元扶贫贷款。但他的工作和残疾人没有直接关系,当时听说有个中国残联,也不知道是个什么联。

符理坚守一个工作原则,就是一切服从组织安排,只要组织上让做,肯定想方设法把工作做好。从五指山市长到省科协,又到省民政,他的思想一直没变。后来到了残联,尽管两眼一抹黑,不知道残联是干什么的,他仍然服从组织,要把工作干好。

符理对朋友说,我觉得来残联工作是提前做善事。我庆幸组织上给我这个机会,做残疾人工作就是做善事,做好人。尽管现在比原来累多了。那天去跟主管副省长汇报工作,她说现在连病的时间都没有。符理开玩笑说,那我们是连病都不敢病啊。符理认为,人最后就是希望留个做好人的名,这个好人不太容易做,但还是要努力去做。

篇5

这意味着,除了7个镇康复中心和118个社区康复站外,秀洲区残疾人又增添了一个多功能的“新家”。他们在那里不仅可以得到专业的康复训练指导和心理辅导,还能享受到就业培训、文化教育、法律援助、休闲娱乐等各项服务。

当然,秀洲区残疾人的这100多个“家”,并非一朝一夕建成的,它离不开秀洲区政府部门和残疾人工作者的多年努力,也离不开秀洲区人大常委会这些年的持续助推。

让残疾人拥有自己的“家”

近年来,秀洲区人大常委会一直十分关注该区的残疾人事业发展情况,早在2005年,区六届人大常委会就曾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和部分代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执行情况开展执法检查。

狭小的空间,简陋的屋舍,里面除了一两台简单的康复器械、几张桌子和一些台账资料外,别无他物。这是2005年8月,时任秀洲区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韩忠烈一行,在检查秀洲区洪合镇建北残疾人社区康复站时看到的景象。事实上,当时所谓的“社区康复站”,其实就是寄居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内的一间办公室。

陪同检查的区残联工作人员介绍说,由于缺乏康复器材和专业的康复医生指导,平时很少有残疾人去这些康复站参加康复训练。此次执法检查中,常委会组成人员还发现,全区有不少重度残疾人由于生活不能自理,没有劳动能力,缺乏经济来源,致使整个家庭生活陷入困境。

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秀洲区人大常委会向区政府提出了要注重残疾人康复需求,尽快建立镇残疾人康复中心,加快完善社区康复站设施,依托各地敬老院尽快开展重度残疾人托养工作等意见。

2007年初,张涵明等多名区人大代表又在区七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分别提出了有关建设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的6件建议。张涵明代表在建议中提到,“目前,我区的大部分残疾人康复仍停留在家中自行康复阶段,缺乏必要的康复器械、专业康复指导。当然,也有家庭将残疾子女送到周边地区去接受专业康复训练,但经济上、精力上和时间上的压力,让这些残疾人家庭苦不堪言。”为此,张涵明等代表希望政府部门能尽快筹建残疾人综合性康复中心,让残疾人早日实现就近康复、专业康复。

可喜的是,这些意见、建议引起了秀洲区政府的高度重视。那几年,区政府依托镇医院建起了镇残疾人康复中心,依托敬老院创办了5个重度残疾人托养所,各社区康复站的康复器材和人员配备也得到了加强。此外,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项目在经过选址、立项、审批等一系列程序后,也终于在2008年11月开工建设。

如今,秀洲区的残疾人社区康复站覆盖率已达100%,站内配备了143名社区康复协调员、92名社区康复医生和14名基层康复管理人员,这些经过专业培训的工作人员将免费为残疾人提供各类服务。据了解,目前秀洲区80%以上的残疾人,都可以在15分钟路程内找到一家社区康复指导站,在嘉兴市率先实现了残疾人“15分钟康复圈”。

与此同时,5个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所,也按每3至4名残疾人1名护理人员的标准配备了护理人员,并根据残疾人家庭实际情况,为重度残疾人建立了32个家庭康复点,为175名重度残疾人提供了居家安养服务。

授之以鱼,还需授之以渔

“现在残疾人要想找事做,实在太难了,因为我们根本不具备跟正常人竞争的实力,有时候好不容易找了份工作,可干不了几天就被老板辞掉了。要是政府能照顾一下,帮忙找个事情做就好了,这样我们就不用整天闲在家里,还能贴补点家用。”这是2008年4月,秀洲区人大常委会组织调研组到部分残疾人家庭、福利企业视察时,一位残疾人向调研组成员道出的肺腑之言。

事实上,调研组在走访残疾人家庭时,确实看到了不少家庭家徒四壁、生活窘迫的现状,他们除了每月领取一点政府救济金外,根本没有其他经济来源。

在随后召开的秀洲区人大常委会会议上,审议全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时,常委会组成人员就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各抒己见。秀洲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胡建丰认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业应是缓解残疾人生活困难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政府一定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残疾人就业帮扶机制。”傅一峰委员则建议: “应该落实好企业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有关规定,积极为残疾人提供适合的岗位。”邵金龙代表也提议,“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宣传好扶持残疾人就业的有关规定,以及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先进典型,为残疾人就业营造良好的氛围。”……

会后,秀洲区人大常委会向区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审议意见:要加大“造血型”救助模式的探索,因人而异地帮助残疾人等困难群体依靠自身劳动和发展生产逐步摆脱贫困;要创新救助方式,依托产业发展引导困难人员开展主动自救和相互救助。

接到秀洲区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书后,秀洲区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大力发展和完善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支持残疾人自主择业、自主创业,多渠道筹集资金设立残疾人就业(创业)专项扶持资金,建立和完善残疾人人才开发和交流的公共服务平台等多项举措。

在人大常委会的助推下,秀洲区还依托嘉兴虹亚纱管纸业有限公司,在残疾人相对集中的社区建起了以接纳智力、精神残疾人为主的综合机构――虹亚残疾人辅助工疗站。工疗站按智力、精神残疾人的康复、工作、生活需求,分别设立康复娱乐室、工作区、餐厅等功能区域,并按需配备了各项生活、康复训练、手工劳动的相关设施。在那里,残疾人不仅可以在家门口得到就业保障,更有了康复训练、技能培训和娱乐活动的机会。

与此同时,秀洲区通过福利企业集中安置和普通企业按比例分散安置等办法,累计安置残疾人就业1276人。按照“一镇一品一基地”的发展思路,先后建成洪合绿华基地、新塍自强基地、油车港半岛基地、王江泾乐丰年基地等助残扶贫基地,累计扶持残疾人1900多人次,让400余户残疾人家庭实现了脱贫。

据了解,秀洲区这些助残扶残的做法,不仅得到了从业人员及残疾人家庭的普遍赞赏,还引起了省内外各级残联的广泛关注。2010年5月16日播出的央视《新闻联播》助残日专题节目,还曾对秀洲区自强基地扶持残疾人创业进行了报道。

让残疾人共享品质生活

这些年来,秀洲区的扶残助残工作已是硕果累累。2010年,秀洲区作为嘉兴市首家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接受国务院残工委等相关部门的验收。同时,秀洲区还参与嘉兴市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联动,积极创建“浙江省扶残助残爱心城市(区)”(简称“两创”)。

秀洲区人大常委会对 “两创”工作也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将其列入区人大常委会2010年度重点监督议题。2010年上半年,秀洲区人大常委会便组织调研组分别赶赴各镇、村实地察看康复中心(站)运行情况,以及残疾人就业、生活状况和医疗康复情况。当调研组成员看到秀洲区完善的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康复工作人员专业的护理水平,以及残疾人的工作、生活条件都有了显著改善时,都感到无比欣慰。

更令人欣喜的是,2010年10月,秀洲区还成功通过验收,被民政部、卫生部和中残联授予“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称号。

可正当大家为这一系列成绩感到高兴时,秀洲区人大常委会又把目光投向了秀洲区残疾人工作的薄弱环节。2010年下半年,秀洲区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区政府关于残疾人“两创”工作情况的报告。会上,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到了重度精神病人集中托养问题。他们认为,重度精神病人集中托养工作目前已是秀洲区残疾人康复工作中的“软肋”,有关政府部门应该引起重视。

据统计,秀洲区现有精神病患者2112人,其中相当一部分患者具有自虐和暴力倾向,家庭监护管理难度大。而且,由于缺乏集中托养场所,这些病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不可预知的危险,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秀洲区作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应尽早建立精神病人集中托养场所,将其列入财政救济范围实施救助,并纳入城乡合作医疗保险范围提高其医疗费用报销比例。”

2011年1月13日,11位区人大代表又联名向秀洲区七届人大五次会议提出了《关于建立区重度精神病人医疗康复机构及相关保障机制的议案》。代表们认为,当前秀洲区在精神病患者救助工作上存在着救治制度缺失、救助工作覆盖面小、缺乏专业救助服务队伍等问题,建议政府着手建立一个综合性精神病人医疗康复机构,并配备相关的专业医护、管理人员。同时,建议完善精神病患者医疗康复的相关保障机制,为重度精神病患者的医疗康复提供政策保障。

篇6

一、残疾人医疗康复保障工作

1、全县残疾人参保率接近100%,人保、卫生、财政等部门,将城乡残疾人分别纳入了相应医疗保障范围,并出台了《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意见》、《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就医管理规定》以及《县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等一系列文件对残疾人实施救助。

2、我县残疾儿童抢救性医疗康复项目、白内障复明手术、精神病人住院及长期服药、中风瘫痪、肢体残疾等符合规定的残疾人康复医疗项目已经纳入社会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3、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并出台了我县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实施细则,将贫困及大病残疾人城乡医疗保险报销后个人需支付的费用纳入救助范围,补贴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建立专项资金予以补贴。多方面争取经费用于残疾人康复工作;精防康复经费及配套经费到位。

4、认真完成各类康复业务工作,其中6岁以下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训练141人,矫形器的适配25人,假肢装配15人,辅助器具适配及家庭无障碍环境改造480户,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手术150例,精神病患者免费服药300人,残疾人轮椅车配发400辆,康复救助项目全部保质、保量落实,部分康复项目超过下达任务数。

5、配合相关部门,制定和实施我县残疾预防行动计划;宣传普及残疾预防知识,在“爱耳日”、“助残日”、“爱眼日”等节日举行相应的宣传和慰问活动,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传单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和报道,这样不仅增长了有关残疾人康复方面的知识,也让残疾人朋友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和重视。

二、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建设

1、组织管理网络: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了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列入政府议事日程,纳入财政预算及相关部门工作目标;康复工作办公室工作制度健全,定期召开协调会,共同实施康复业务指导与管理;各镇有专人负责残疾人康复工作;社区(村)配备有社区康复协调员。

2、技术指导网络:我县依靠民政、卫生、教育等资源设立各类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小组,并发挥作用;各镇配备有1名以上社区康复指导员,并发挥作用。

3、训练与服务网络:县残疾人康复中心场地设施、科室设置等符合规范要求,为残疾人提供规范化康复服务;各镇卫生服务中心有设备齐全的残疾人康复室,面向辖区居民提供实用康复服务;规范普及社区康复服务,为出行不便、重症残疾人提供家庭康复训练指导服务;残疾人及其亲友康复服务满意率超过90%。

4、鼓励并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康复机构,2013年,在省、市残联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县残联的积极争取下,我县两家民办康复机构分别获得了价值30万元的康复设备补助。在各项残疾人康复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加强了对承担残联项目的康复机构的监督、管理和支持,不定期对康复机构进行检查,对于出现的不规范现象及时整改,保证残疾人康复训练的效果,同时也使我们康复机构更加规范和健全,做到服务:热情、温馨,疏导:科学、严谨,介绍:全面、到位,评估:客观、准确的总要求。

5、人才培养与储备和信息统计:制定与实施了我县的康复人才培养规划,县康复中心所有康复医师均是康复医学专业出身,积极参加国家、省、市各项康复的人才培养及培训,根据康复需要还自行选送有关人员到省级医院或康复机构进修,并定期对我县各镇康复协调员进行培训和指导。康复统计工作准确、详实、按时完成,康复信息及时上报。

三、开展康复工作取得的经验

一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总体规划,为康复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资源整合充分,各相关部门工作职责明确,积极配合,为残疾人康复提供优质服务;三是财政大力支持,为康复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经济保障;四是搞好康复员的培训,为康复工作提供坚强的队伍保障;五是真抓实干,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四、康复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支持我县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的经费来源渠道还比较单一;二是参加康复训练的残疾人及其家属对机构训练依赖性大,对家庭康复的重视不够,意识不强,因此康复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三是康复器材和用品用具老化、量少,满足不了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四是有些康复项目仅仅完成了上级下达任务数,与残疾人的康复需求相比覆盖面依然很窄。

篇7

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残联的悉心指导下,我会围绕市委、市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工作部署,团结和带领广大残疾人工作者,认真实施《珠海市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圆满地完成了年度各项指标任务和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促进我市残疾人事业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为建设和谐珠海作出了新的贡献。

(一)建立和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提高残疾人的生活水平。

一是残疾人救助保障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一年来,我会认真贯彻实施《珠海市扶助贫困残疾人实施办法》,按要求提供贫困重度残疾人生活困难、扶残助学、康复治疗、残疾人职业培训、残疾人创业、新招用残疾人岗位、职业介绍等七个方面的补助,使我市贫困残疾人生活状况得到了切实改善。一年来,全市共有850名贫困重度残疾人每月享受到了100元的生活困难补助,1371名贫困残疾学生得到了每学年500-1000元的扶残助学金,276名残疾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得到了公益性的服务岗位,全市共有3500多名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在生活保障、康复治疗、教育培训、就业劳动等方面得到扶助。今年我会还修订了《珠海市精神病防治康复社区(村)服药管理实施细则》,全市1062名贫困精神病患者人均每月免费服用50元药品。今年下半年,我会根据残疾人的实际困难,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争取市政府同意,扩大救助贫困残疾人的覆盖面,把贫困中度残疾人纳入困难补助范畴,从明年一月开始,又将有900多名中度困难残疾人每月得到50元的生活补助,使有困难的残疾人得到更多的扶持和帮助。

二是推动残疾人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残疾人由于生理功能的障碍,医疗保障对他们来说比健全人更为重要。我会与市劳动社保部门沟通,积极争取在我市建立的“小病治疗免费、中病医疗保险、大病统筹救助”社会医疗体系中,把残疾人康复治疗项目纳入医保统筹范围,并对重度残疾人参保给予全额补助,使重度残疾人不用花1分钱就可以得到每年最高10万元的医疗保障。

三是开展各项康复工作。我会充分利用各级医院和各类康复机构的技术力量,大力开展残疾人的各类康复服务工作,一年来,共有4600多名残疾人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康复,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康复任务。其中: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615例,为年度任务的123%;低视力患者配用助视器168名,为年度任务的175%;聋儿康复训练103名,为年度任务的140%;聋儿家长培训109名,为年度任务的150%;肢体残疾康复训练358名,有效率达96%;为残疾人提供特殊用品用具26种共936件,为年度任务的108%;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72名,为年度任务的136%;全市确诊的3366名精神病患者,全部得到了综合性的防治康复服务,重症精神病人及时得到救治,精神病康复者全部实行免费服药,显好率达到66.4%,监护率达到98.5%,全年没有出现重大的精神病人肇事肇祸事故。

(二)积极开展“全国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大力推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一年来,我市按照省残联等部门的部署和要求,积极开展全国、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建立起完善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使残疾人得到了方便和优质的康复服务。我们主要抓了以下三项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强市、区残疾人康复中心的规范化建设,不断完善康复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市、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在残疾人康复训练、康复技术人才培养、社区康复服务指导、康复知识宣传普及、康复研究等方面的骨干作用。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大楼落成后,综合开展听力检测、聋儿康复教育、肢残康复训练、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智障儿童康复教育、用品用具适配等方面的服务,为残疾人服务的环境和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全年在中心进行康复训练的脑瘫儿童16名、智障自闭症儿童20名、聋儿24名、康复训练的有效率达100%,努力把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办成我市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和资源中心。

二是加强康复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完善康复服务网络。我会与市财政局等单位联合制定出台《珠海市社区残疾人康复站建设项目管理办法》,从福彩基金划出专项资金对社区残疾人康复站的建设给予3-5万元的补助。一方面依托市、区医院的技术力量建立肢残康复等五类残疾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医院的资源,在每个街道(镇)建立1个残疾人康复室,重点开展医疗康复和训练。另一方面,依托社区活动中心和老人星光之家的场地和设施,建立一批残疾人康复服务站,为残疾人提供技能培训、康复训练、工疗娱疗、心理疏导和转介等康复服务。据统计,在开展示范区培育工作的香洲区,共建立5个技术指导中心、10个社区康复室和20个社区康复站,满足了全区残疾人在社区就地就近开展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的需求。

三是加强社区康复指导,以“购买岗位”和“购买服务”的方式,由康复技术指导中心的专家和康复室的康复员每周定期到各个社区指导残疾人开展康复训练,为重度残疾人提供家庭病床服务,做到“康复在社区,服务进家庭”,使广大残疾人能够就地就近进行康复治疗和训练,全年共有13550多名残疾人在社区得到优质和周到的康复服务。

(三)积极配合“三位一体”农村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大力改善农村残疾人的康复环境。

市政府在全市农村建设121个集医疗卫生、计生服务、康复服务于一体的农村卫生服务中心,为我市构建纵向到底的残疾人康复机构,建立农村完善的康复网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我会以此为契机,大力开展农村残疾人康复工作,为广大农村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着重抓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积极配合“中心”建设的需要,严格按照《广东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站建设规范》的要求,大力抓好农村残疾人康复站的规范化建设,不断完善康复站各项服务功能。

二是为完成基础设施建设的每个农村残疾人康复站配备了能满足残疾人康复训练需求的康复器材和电脑等办公设备,制定了康复站的工作内容、管理制度和康复协调员的工作职责,统一制作美观明亮的墙上资料。

三是抓好服务队伍的建设。在全市289个社区(村)公开选拔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担任康复协调员,对康复员、康复协调员进行了三期的上岗前业务培训,并以区为单位开展康复知识和服务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使康复协调员较好地掌握康复基础知识和为残疾人服务的本领。目前已有276名残疾人康复协调员经考试合格持证上岗,占全市村(居)的95.5%;其中,农村残疾人康复协调员120名,占全市121个行政村的99.2%。

(四)贯彻实施《残疾人就业条例》,认真做好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

就业是民生之本,只有让有就业能力的残疾人充分就业,才能彻底解决残疾人的生活困难,确保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得到稳定的保障。我会以贯彻实施《残疾人就业条例》为契机,认真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使我市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有效的形式大力宣传《残疾人就业条例》,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残疾人就业、重视残疾人就业、支持残疾人就业的氛围,使社会各界充分理解、关心和帮助残疾人就业,促进残疾人就业政策的落实。

二是加大残疾人就业技能的培训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有针对性地开展残疾人就业技能培训,促使残疾人掌握就业技能,提高残疾人参与社会劳动的能力,今年共培训残疾人300多名。

三是做好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建立残疾人求职登记、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网络,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推荐服务。一年来,共举办残疾人就业招聘会4场(次),成功推荐130多名残疾人就业。

四是配合劳动部门开展残疾人失业登记、就业统计和残疾人劳动技能鉴定的工作,把残疾人的就业、培训纳入劳动保障部门的就业管理和失业保障系统。

(五)抓好残疾人宣传、文化、体育工作,为残疾人事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出精品。一年来,我们为了更好地宣传残疾人事业,让社会各界和广大残疾人充分了解我会工作动态以及残联各项资讯,创办了市残联工作网站,使我会的宣传咨询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我们充分利用残联网站和各新闻媒体围绕残联中心工作和重大活动,大力做好残疾人事业的宣传工作,全年共刊发有关新闻168篇(条),使残疾人工作取得了电视有画面、电台有声音、报刊有文字的立体宣传效果,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残疾人事业的重视和关注。在组织媒体对残疾人事业各项工作的报道中,新闻宣传精品不断涌现,特别是今年2月,我会组织市“两报两台”的有关新闻作品参加“2006年度广东残疾人事业好新闻”评选活动,选送的9件作品全部获奖,这是历年来我市参加全省该项评选活动最好的一次。其中:一等奖2个(摄影、广播类各1个)、二等奖1个(报刊类)、优秀奖6个(报刊类1个、摄影类1个、广播类1个、电视类3个)。今年10月份,珠海电视台组织的“香洲区残疾人自己管理自己”新闻专访,被中央电视台选播。

成功举办首次“生活有梦、我有歌”有奖征文活动。为加强残疾人与健全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沟通,促进全社会更加理解、关心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实现“平等、参与、共享”,达到共创美好生活共建和谐珠海的目的。在“全国助残日”期间,由我会牵头,与市文联和市广播电视台共同举办了“生活有梦,我有歌”有奖征文活动。共收到各类稿件176篇,经过评审组评定:一等奖3篇,二等奖9篇,三等奖15篇,优秀奖35篇。为扩大社会影响,对获奖作品进行编辑、润色、整理,出版了一册获奖作品汇编。

残疾人文艺比赛载誉而归。今年7月中旬,在广东省第五届残疾人艺术汇演中,我市选送的聋哑学生古筝合奏节目《浏阳河》,荣获乐器类一等奖,辅导老师张瑞芳荣获乐器类辅导奖;盲生钢琴弹奏节目《小奏呜曲》、《庆翻身》均获得优秀奖。9月中旬,在广东省第二届盲人原创歌曲大赛中,我市选送的由盲人按摩师姑小清自创自编自唱的歌曲《最美妙的旋律》,荣获三等奖,同时,我会被组委会评为优秀组织奖。今年结合残疾人重大节日,成功举办了3场广场文化演出,6次送电影下乡;11月份在全市举行的广场文化优秀节目汇演活动中,我会选送的节目被评为优秀创作奖和组织奖。

残疾人体育再创辉煌。我市残疾人运动员杜军、麦文杰、郭海群在全国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上共夺得金牌2枚、银牌2枚、铜牌1枚、2个第四名,4X100破全国记录的好成绩,为广东代表团取得全国总分第六名立下了战功,为广东争了光,为珠海赢得了荣誉。5月22日晚市政府在得月舫酒店特为我市参赛残疾人运动员举行了庆功宴会,对获得奖牌的运动员给予了表彰。

(六)残疾人教育工作上新水平。

一是积极做好省培英学校的招生工作。考虑到省培英职业技术学校是目前我省唯一一所残疾人中专学校,我会把该校的招生工作作为扶持我市残疾人上中等院校读书,实现正规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组织力量狠抓落实。经多方努力,最终有6名聋哑青年报考并全部被录取,在该校计算机运用、美术设计等专业学习。

二是认真做好普通高考残疾考生申报登记和考前指导工作。为了准确上报残疾考生资料,做到“一个不漏”,我会采取了发动各区残联调查摸底、与教育局招生办沟通等双管齐下的工作方式,取得了明显效果。及时汇集了周玉嫦、邝红娣、洪振玉等残疾考生的资料上报省残联,并做好充分细致的考前指导工作。经过努力,我市上线的3名残疾考生100%被录取。

(七)专门协会工作日趋活跃。

调动各专门协会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残联与残疾人的桥梁纽带作用,是做好残疾人各项工作的重要环节。

一是开展第五十届国际聋人节庆祝活动。组织市特殊教育学校、市残疾人康复中心、香洲区琪琪聋儿康复中心等单位140多名聋哑学生到珠海石博园等地参观、游园,丰富了聋人的文化生活及群体间的交流。

二是开展第二十四届国际盲人节庆祝活动。围绕“拓展聋人就业渠道,促进聋人平等参与社会”的主题,组织了一场卡拉OK赛和盲人才艺展示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卡拉OK赛、盲人才艺和工作经验交流切磋等,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丰富了盲人的文化生活。

三是先后组织市盲协、市聋协的主要成员前往广州、韶关等地参观交流活动,增强了与兄弟市的的交流与沟通,开阔了视野,调动了积极性,促进了工作。

(八)抓好残疾人证换发工作,进一步规范残疾等级评定。

《残疾人证》是保障残疾人享受各项优惠政策的主要凭证。随着我市扶助残疾人工作力度的加大,规范残疾级别评定工作和残疾人证的换发尤为重要。我会根据开展工作的需要,与市卫生局联合制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我市残疾级别评定工作的通知》,对残疾级别评定和换发残疾人证工作进行了规范性要求和措施,确保了残疾的评定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实用标准》进行,确保残疾级别评定满足核发和兑现各种优惠待遇的工作需要。在各区残联和卫生部门的相互配合下,按属地管理的原则,使换发残疾人证工作顺利进行。为确保残疾人证发放率的提高,办证前我们做到严格评定、严格审核,严格把关和热情服务,规范了全市残疾人证的管理工作。今年全市共换发残疾人证749本,使发证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残疾人办证由被动转为了主动。

(九)广泛开展走访慰问送温暖活动,营造全社会关心、帮助和支持残疾人的良好社会环境。

春节走访慰问。为确保全市生活困难的残疾人过一个欢乐、祥和、喜庆的节日,我们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密切残疾人与政府的血肉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的高度,组织协调各级政府、残联和有关部门对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广泛开展了走访慰问活动。全市先后组织慰问团(组)31个,分别由市、区、镇(街道)党政领导亲自挂帅。共走访慰问福利企业、特教学校、残疾人康复机构等残疾人集中的单位12个;走访慰问贫困残疾人4759人;赠送慰问金和慰问品(折价)共84.15万元。在整个走访慰问过程中,我们既突出了慰问的重点,又注重了实效,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助残日走访慰问活动。我们紧紧围绕第十七次法定“全国助残日”“保障残疾人权益,共建和谐社会”这一主题,以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济困助残工程”和培育“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活动为契机,广泛开展送温暖走访慰问活动,妥善安排贫困残疾人的生产、生活。助残日期间,全市共组织慰问团(组)28个,分别由市、区、镇(街道)党政领导带队,深入社区、农村、边远海岛走访慰问。共慰问残疾人集中单位10个,贫困残疾人4502名;赠送慰问金和慰问品(折价)68.16万元、轮椅57张、拐杖12付、助听器20对,使这一弱势群体中最需要帮助的人真正感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他们的特别关爱,增强了他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心。

回顾2007年的工作,我们较好地完成了年度各项任务指标和市委、市政府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困难,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主要表现在:一是《残疾人就业条例》和《广东省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执法力度不够,对企业尚未开展全面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市残疾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二是为残疾人提供康复、培训等综合场地和设施未能满足我市残疾人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许多服务项目还不能开展。三是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康复、就业、社会保障和参与社会等方面与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残疾人的生活还比较困难,生活水平低于社会的平均水平。

二、2008年工作安排

2008年,我市残疾人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省残联的指导下,抓住培育康复示范区的工作重点,打造“助残工程”的亮点,全面贯彻落实《珠海市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促进我市残疾人事业再上新台阶。

主要目标是:

建立和完善全市残疾人信息平台;全市基层残疾人康复机构的建设达到100%,基层康复协调员和专职委员配备达到100%;香洲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和金湾区、斗门区“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验收达标;提高残疾人的康复率,提高残疾人的就业率,提高残疾人的资助标准,提高残疾人的保障水平。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平台、两个百分百、三个示范区、四个提高”。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康复工作。加大金湾区和斗门区创建“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力度,力争10月份申报验收并达标;认真组织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审评工作,促进康复工作上新台阶;继续实施“视觉第一,中国行动”无白内障社区活动,免费为30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随着农村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的逐步推进,康复站要开展以站为依托,以家庭为重点的社区康复训练与服务;市残疾人康复中心要充分发挥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和资源中心的作用,使学龄前残疾儿童康复工作在康复规模和康复效果上迈上新的台阶。

(二)教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积极配合教育行政部门落实残疾儿童少年12年义务教育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好《珠海市扶助贫困残疾人实施办法》之“扶残助学”工程,确保没有因贫困而辍学的现象;推进残疾人普通高中、中等学历教育的发展,扩大残疾人自学考试的对象和范围;完成0-15岁残疾儿童少年的调查摸底造册工作;积极介入,协助做好残疾考生高考录取工作。

(三)就业培训工作。加大宣传和协调力度,促使《残疾人就业条例》和《广东省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的全面贯彻落实;加强对全市残疾人就业工作的指导,认真做好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系,为残疾人就业做好推介;承担劳动保障部门的委托,做好残疾人失业登记、就业统计工作;帮助失业、求职登记的残疾人及时得到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培训,全面提高残疾人的综合素质,为走向社会实现就业打好基础;大力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探索新建立2个工疗站和庇护工场,为精神病康复者、智力残疾人提供工疗服务和就业技能训练创造条件。

(四)扶贫解困工作。认真组织实施《珠海市扶助贫困残疾人实施办法》,组织开展以救助贫困残疾人为主题的“助残工程”活动,全面推进、逐项落实,切实解决贫困残疾人的生产生活问题;重点开展智力扶贫和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残疾人危房改造工作;继续抓好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发挥培训功能和辐射扶持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区(镇)筹建残疾人扶贫基地,年内斗门区筹建一处残疾人扶贫就业培训基地,不断摸索经验,向各区推广。

(五)社会保障工作。各级残联要积极做好贫困残疾人的救济工作,确保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100%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积极推进《珠海市扶助残疾人若干规定》早日出台,建立我市扶助残疾人的长效机制,使残疾人在康复、教育、就业、生活和参与社会等方面得到更可靠的保障。

(六)宣传文化工作。继续做好全国、全省残疾人事业好新闻的组织上报评选工作,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协调,积极开展残疾人工作的专题报道;维护好市残联互联网站,使其成为了解和展示残疾人工作的窗口;积极开展2-3场残疾人广场文化和送电影进社区活动;组织编创具有岭南文化传统风格,反映珠海改革开放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特点的珠海残疾人艺术精品节目;积极参加全省和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

(七)体育工作。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残疾人体育工作的意见》精神,以北京残奥会为契机,以建设体育强市为动力,进一步加强残疾人体育的“四有三化”(有人员、有场地、有项目、有经费和年轻化、专业化或半专业化、基地化)建设;抓好残疾人运动员的集中训练,积极参加全国和全省各项体育赛事,力争继续取得好成绩;抓好残疾人运动员重点项目的常年训练和特奥活动示范区,为国家、为省输送人才。

(八)基层残联组织建设。加强与各区组织部门的联系和沟通,以残联换届为契机,配强配齐各区残联的领导班子;进一步加强对残联干部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残疾人工作者的专业水准,为残联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进一步开展对村级康复协调员和社区专职委员的培训和管理,发挥其紧密联系残疾人的优势,更好地为残疾人提供优质服务。

(九)残疾人工作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全市残疾人信息平台,科学准确地掌握和统计全市残疾人的基本情况、具体数据,促进我市残疾人工作的决策和执行更加科学;在信息平台建设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政府采购规章制度,花最少的钱办最好的事;在信息采集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全市基层残疾人专职委员和康复协调员的作用,使信息采集全面准确。

篇8

进一步提升已有的7个残疾人扶贫基地辐射带动能力,在此基础上再新建6个残疾人扶贫基地,以基地辐射、企业带动和资金扶持等形式,大力扶持农村残疾人发展种养业和家庭副业,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对2000名农村重度特困残疾人按每人每月5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贴;进一步落实农村残疾人参加新农合、新农保的优惠政策,将城乡贫困残疾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

动员党员干部扎实开展“帮、包、带、扶”活动,对2000户城乡贫困残疾人定期进行走访救助。

二、改善300户农村贫困残疾人住房条件

认真实施农村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将移民搬迁、易地搬迁、以工代赈等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同时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减免各类规费,扶持300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改善居住条件。省、市扶持300户,每户补助2500元。其中,省财政扶持250户,市上配套50户。在此基础上,市财政再安排15万元,对每个危房改造户分别给予500元补贴。县财政对每户再配套2000元,使户均扶持资金达到5000元。

三、对3000名残疾人进行免费培训,指导千名残疾人就业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免费为残疾人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20期、培训800人;实施“长江高科技助残培训”项目,对200名残疾人进行IT技术培训,提升残疾人就业层次;各县区围绕主导产业,举办各类职业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40期、培训2000人。

开展“就业援助进家入户”活动,进一步拓展残疾人就业渠道。全年按比例安置500名残疾人就业,福利企业安置150名、公益岗位安置115名、长江高科技助残就业100名、在市区建设100个“爱心亭”,扶持百名残疾人创业、就业,新发展盲人按摩连锁店、残疾人皮具护理店10个,扶持30名残疾人就业。同时,对100名贫困重度残疾人子女进行职业培训并安置就业。

四、实施贫困残疾人免费“三个千”行动

采取中、省残联补贴一部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一部分、市财政配套一部分的办法,邀请省复明手术车来我市巡回做复明手术,全年免费施行残疾人白内障复明手术1000例;在陈仓、麟游、凤翔等县区的山区乡镇,开展为残疾人提供个性化适配辅助器具和贫困精神病人康复服务,全面为1000名贫困残疾人提供个性化适配辅助器具,为1000名贫困精神病人提供住院和药物治疗,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康复。

五、实施贫困残疾人“一一二三”康复工程

免费为100名听力障碍儿童提供康复救助;免费为100名盲人和聋人配发语音手机或短信手机,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200名肢残人装配假肢、矫形器;为300名智残脑瘫儿童开展康复训练;为老年人提供助听器和下肢残疾人发放轮椅,并给予半价优惠。

六、资助百名贫困残疾儿童和部分残疾大、中专学生上学

认真开展“扶残助学”、“彩票公益金助学”、“春雨工程”等活动,在全市范围内资助100名残疾少年儿童重返校园;资助残疾人大、中专学生完成学业,对年新考入大、中专学校的残疾学生给予一次性助学补贴,其中本科生3000元、大专生2000元、中专生1000元,帮助其顺利进入高校。

七、建设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推进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

巩固残疾人康复基地,发展残疾人康复服务。根据《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积极筹建市残疾人康复中心。

年内建起市残疾人托养中心和凤县、千阳等县区残疾人托养机构,提升残疾人托养能力,使500名残疾人享受托养服务,500名残疾人在社区得到日间照料和居家安养。

扶持市启聪特殊需要儿童早期干预中心、市青青草残疾儿童康复教育园、县心悦启智康复中心、凤翔县唐村乡孤残儿童康复园及其它社会残疾人服务组织,办好陈仓特教学校,促进残疾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八、加强残疾人工作基层组织建设

认真落实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残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意见》精神,在全市311个乡镇、社区,1737个村配齐残疾人专职委员,并对其开展集中培训,提高素质,明确职责,努力提升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在残疾人工作基层组织健全、服务设施完善、残疾人比较集中的20个乡镇、社区建设残疾人温馨家园,使残疾人就近就便接受康复训练、贫困救助、就业安置、文化体育活动等服务。

九、丰富残疾人文化体育生活,营造残疾人事业发展环境

坚持办好残疾人飞翔艺术团、手语新闻栏目、盲人有声读物阅览室;将9600114阳光服务热线改建成阳光语音服务中心;在两个县开播电视手语新闻;巩固已有的5个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新建5个训练基地,培养选拔更多的残疾人体育人才,参加国内外重大赛事,丰富残疾人文化体育生活。

十、全力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

篇9

    第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应当动员社会力量,帮助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协调做好残疾人工作。

    各级残疾人联合会承担同级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的日常工作,负责检查《残疾人保障法》及本办法的实施。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残疾人保障法》及本办法的规定,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残疾人工作。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事业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根据当地国民经济发展情况逐步增加。

    各级社会福利有奖募捐机构应从所筹集的资金中提取20%以上的比例,划拨给同级残疾人联合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截留和侵占用于残疾人事业的资金和物资。

    第四条  经户籍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医院鉴定为残疾的人员,由县级残疾人联合会发给残疾人证。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发展残疾人事业的计划,组织力量实施,确保完成国家分配的康复任务。

    第六条  省、市以及有条件的县应当设立残疾人康复中心。县级以上人民医院应当设立康复科室,开展康复医疗与训练、科学研究、人员培训工作。

    第七条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支持社会团体及个人举办残疾人康复医疗机构,对残疾人进行护理治疗和功能训练。

    第八条  卫生、教育等行政主管部门和残疾人联合会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对从事康复工作的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向残疾人及其亲属和志愿工作者普及康复知识,传授康复方法。

    第九条  各级残疾人联合会建立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服务站网络,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予以扶持,保障残疾人用品用具的供应。

    残疾人购置辅助器械有困难的,由所在单位给予补助;没有工作单位的,可以向当地民政部门申请补助。

    第十条  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的业务经费,由各级人民政府解决。

    残疾人康复费用,属公费医疗、劳保范围的,按有关规定办理;不属此范围的,由本人或合作统筹医疗负担;本人负担有困难的,由当地民政部门给予适当补助。

    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作为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统一规划,组织实施,使残疾人教育事业与残疾人入学需求相适应。

    第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教育经费列为教育事业费的组成部分,随教育经费的增加逐年递增。每年征收的教育附加费中,应当拨出一定比例用于残疾人教育。

    政府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兴办残疾人教育学校。

    第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鼓励残疾人学习文化知识。普通学校必须招收能适应学习生活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学习。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学生,学校应当减半收取杂费。接受非义务教育(包括各类职业培训)的残疾人,生活有困难的,学校应当适当减收学费、杂费。

    第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鼓励教育工作者从事残疾人教育工作。从事残疾人教育工作的教职工享受特教津贴;从事残疾人教育工作满25年以上,并在残疾人教育岗位退休的教职工,可继续享受残疾人教育津贴。

    各级残疾人联合会举办的残疾人职业培训中心(学校)、聋儿听力语言康复中心(部、点)的教师纳入教师序列管理,其工资、福利、职称晋升等与残疾人教育教师同等待遇。

    第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残疾人联合会可以举办福利性企业、事业和按摩医疗机构,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

    第十六条  残疾人自行组织起来从业或自谋职业的,工商、金融、税务等有关部门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照顾。

    第十七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各种经济组织等(包括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按不低于本单位在职人员总数的1.5%安排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就业。

    第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农村基层组织,应当组织和扶持农村残疾人从事生产劳动,并将贫困残疾人列为扶贫对象给予特别扶持,在扶贫资金和物资上给予优先安排和照顾。

    第十九条  残疾人职工所在单位,应当为残疾人职工提供适合其特点的安全生产条件和劳动保护,并对残疾职工进行岗位技术培训,提高其劳动技能和技术水平。

    第二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生活有困难的残疾人,应当通过多种途径予以救济、补助。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定扶养人又无生活来源的残疾人,家居城镇的,由民政部门予以救济或者供养;家居农村的,由乡人民政府予以救济或者供养。

    第二十一条  残疾人参加县以上有关部门举办的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的经费,由当地人民政府解决。残疾人在集训、演出和比赛期间,所在单位应当保障其福利待遇不变。

    第二十二条  省、市、县各类综合性文化、体育活动中心或场所,应当因地制宜地开辟适合残疾人活动的场所和环境。有条件的市、县可以建立残疾人活动中心。

    第二十三条  公共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应当对残疾人提供优惠服务。残疾人有组织地使用文化、体育设施,应当给予优待,减免费用。

    第二十四条  报刊、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单位应当逐步开辟残疾人专栏和专题节目,有关残疾人的电视新闻和其他影视节目,应当逐步采用中文字幕和手语形式。

    第二十五条  为了配合“全国助残日”活动,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应当开展为残疾人办实事、做好事活动。

    “国际残疾人日”、“国际聋人节”、“国际盲人节”、“全国助残日”和国家规定的节日,公园对残疾人免收门票。

    第二十六条  全社会应当关心残疾人的婚姻家庭幸福。残疾人夫妻分居两地的,有关部门应当帮助他们解决分居问题。

    第二十七条  新建、扩建城市道路、车站、码头、商场、宾馆、影剧场等公共活动场所,应当进行无障碍设计和建设;现有大中型公共场所不方便残疾人进出的通道,应当逐步增设无障碍设施并设立国际通用的无障碍标志。

    第二十八条  铁路、民航、公路、航运等公共交通部门和卫生医疗机构、公用事业单位,应当为残疾人提供优先服务。

篇10

发 展

在我国传统医学中,有着丰富的康复思想,早在约公元900年的《旧唐书》中就有“武则天病后得到康复”的记载,实际上就是从疾病中完全恢复健康。

现代康复一词来自英文rehabilitation,意思为重新得到能力或适应正常社会生活。1942年,在美国纽约召开的全美康复讨论会上才给康复下了第一个定义:“所谓康复,就是使残疾者最大限度地复原其肉体、精神、社会、职业和经济能力。”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医疗康复专家委员会给康复的定义为:“康复是指综合地和协调地应用医学的、社会的、教育的和职业的措施,对患者进行训练和再训练,使其能力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对于康复的目的,大家已经一致认为是通过一切努力使残疾者能够和健全人平等地重新参与社会生活,即重返社会。因此,1981年WHO医疗康复专家委员会给康复下了一个新的定义:“康复是指应用各种有用的措施以减轻残疾的影响和使残疾人重返社会。”所以,康复不是疗养,不仅仅是恢复。治疗和休息后健康可以恢复到病前的水平,而康复却不能百分之百地恢复患者的功能。

总体上讲,康复是指采用医学的、工程的、心理的、社会的和教育的各种手段,使残疾人的功能恢复到尽可能好的水平,以便在身体、精神、社会活动、教育就业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回归社会。在实践中,广义的康复也就是全面康复,它包括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狭义的康复则指医学康复。

在我国,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从实际出发,将现代康复技术与我国传统康复技术相结合;以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康复为基础,残疾人家庭为依托;以实用、易行、受益广的康复内容为重点,并开展康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为残疾人提供有效的服务。

需 求

康复服务包括医院治疗、家庭康复、职业康复、教育康复、助听器、助视器、功能训练、安装假肢、安装矫形器、配置轮椅等。

在我国,残疾分为五类,即肢体残疾、视力残疾、听力残疾、智力残疾和精神残疾。全国人口大约有5%是残疾人,总数约6000万。截至2001年底,全国已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组建了残疾人康复中心。残疾人对康复的需求是巨大的,但是能够享受康复服务的仅仅是一小部分残疾人。

途 径

康复按实施的方式一般分为机构康复、社区康复和上门服务。机构康复是指集中专门的康复专业人才和利用较复杂、先进的设备,在康复医学研究所、康复医学中心、综合医院中的康复医学科、大型职业康复中心、特殊教育部门等地进行的康复工作。优点是:人才、技术比较集中,能解决复杂的疑难问题,还可作为康复专业人才的培训基地。缺点是:费用高,服务面窄。

社区是指一个范围较小,由某些人群居住的地区,在我国相当于城市的街道或农村的村镇。社区康复,又称基层康复。它是指在社区范围内,主要利用基层社区内的卫生、民政、教育、残联等有关部门和一切可利用的人力、物力、设施等资源,为残疾人提供就近就便的多种康复训练与服务。其优点是:费用低、服务面大、简便易行,应大力推广。社区康复可面对更广大的残疾人,真正体现康复的意义。如果要达到2015年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就必须大力发展社区康复事业。

上门服务是介于机构训练和社区康复训练与服务之间的一种服务形式,指医疗或康复机构和社区的康复资源,为辖区残疾人提供上门的康复训练与服务。

环 节

进行康复的主要环节包括:确定康复训练对象进行初次评估制定训练计划实施康复训练进行中期评估继续康复训练进行末期评估与总结。

领 域

康复所涉及的领域有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医学康复是指在医学上利用一切技术和方法,使残疾人康复。教育康复主要指残疾人的特殊教育,如盲人通过特殊的、不同于一般文字的盲文,使之完成知识技能培训,从而达到受教育的康复方法。职业康复是指残疾后需重新就业时,要通过对残疾后的就业能力进行评定,根据残疾者所能从事的职业进行就业前训练,根据训练结果决定就业方式以及合理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工作。社会康复是研究和协助解决残疾人经过医疗康复、教育康复和职业康复以后,重返社会时遇到的一切社会问题的工作。

对 策

康复是一门复杂的系统工程,基本对策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还未发生的残疾,基本对策是预防为主。分为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主要是为减少病损的发生所实施的各种措施,如进行公共卫生教育;提供干净、符合标准的水源和卫生设施;改善营养、卫生和身体状况;宣传优生优育,防止先天性疾病等。

二级预防:如果出现病损就要防止恶化,以免影响功能。

三级预防:如果出现功能受损,就要防止演变为残障。主要做法是提供及时、优质的康复服务。

另一类是对于已发生的残疾,处理原则为复原、代偿和适应。复原是指采用医疗措施恢复患者的功能,包括功能恢复训练、药物治疗和手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