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研讨方案范文
时间:2024-02-01 18:09: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单元教学研讨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校本教研;对象;主体;实践;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5-0056-02
体育校本教研是基于学校的体育教研,是以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为教研对象的研讨活动。体育教师是体育校本教研的主体。促进学生、教师、教研组、学校体育共同发展是体育校本教研的目的。有效地开展体育校本教研对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完善学科建设、打造学校体育特色等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要发挥体育校本教研的这些作用,校本教研的有效性是前提。那么,如何才能确保我们所开展的校本教研科学有效,体现校本化?本文确定了开展校本教研的三个步骤:确定教研对象、构建教研主体、教研活动的实践,并依此对三个步骤进行阐述、分析。
一、体育校本教研的研究对象
确定研究对象是开展体育校本教研的重点,也是开展体育校本教研的难点,同时也是确保体育校本教研有效性的最关键因素。首先,体育校本教研研讨的对象要体现校本化。对于体育教师来说,最能体现我们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就是我们的常态教学。常态教学的规律特征,以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这就是我们开展校本教研主要的研究对象。
1.从常态教学的规律特征看
(1)常态教学具有教学连续性的特征,是落实单元计划最主要的途径。根据这一特征,体育校本教研可围绕“单元计划的构建”进行。具体的教研对象包括“单元计划的制订与规范”“单元计划落实的有效性”“技术、体能、运用三维策略下的单元计划构建”等。
(2)常态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承担着多个班的教学,因此,同一教学内容的重复教学是教学的常态。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手段、语言表达、动作示范、组织调动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可以在下次课迅速得以改进;或者教师可通过备课,针对某一点的教学预设多种手段,在多次课上进行不同尝试,从而获得改进教学的最佳方式。根据常态教学的这一特征所衍生出的校本教研对象包括“‘同课重构’教学模式意义的探究”“教学目标预设的有效性”“教材的重点、难点解读”“教学手段的开发”“教学语言的规范”“教师技能的发展”“教学密度的分析”等。
(3)教师的教学对象固定,对学生的学情了解都很清晰,可以根据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制定公平、合理的评价标准有效促进全体同学的发展。因此,开展相关主题的教研具有重要意义。具体的教研对象包括“分层教学的实际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根据个体差异制定合理评价标准”等。
(4)对于一些班级较多的学校,同一年级的体育教学往往由多位老师承担。这一现象对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也存在一些问题。从作用看,教师间可共享教学资源、教学经验,共同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同课异构”“同案各施”等教学模式的研讨。从问题看,不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存在差异,教师间如何协调考核方案和评价标准,也是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重要对象。
2.从常态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看
(1)常态教学中,教师课务量大,教学实效性受到教师体能、精力等方面的约束。在教学的热身、课课练、放松等环节实现内容化、系列化,不仅能减轻教师在教学中的精力消耗,也能确保教学的实效性,同时还能让同学们掌握更多方法。因此,“热身活动的系列化探究”“课课练的系列化探究”“放松活动的内容化探究”等是我们校本教研的重要对象。在初、高中的体育教学中,体育中考和体质健康标准相关项目的练习占据了许多的教学时间。有效处理教学与中考、体标的关系,不仅能确保教学的有序进行,也能促进学生在中考项目和体标项目上的能力发展。因此,校本教研围绕“中考内容教材化”“体测内容教材化”等研讨对象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运动损伤是常见的问题。如何有效地预防,发生运动损伤后如何操作,针对这两点形成制度范,形成具体的操作方案,对学生和教师来说是一种重要的保护。因此,校本教研可围绕“学生上课规范”“准备活动的规范性”“教学中的安全措施”“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案”等研讨对象开展。
(2)阳光体育大课间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生体质,也是学生缓解学习压力的重要途径。过去的大课间是单纯做操,如今的大课间是学生在学校的体育生活,是学校校园文化的载体。通过研讨“大课间如何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大课间的内容、形式”“大课间的组织方案”等主题,能有效提升大课间的质量,展现学校的特色文化。
(3)校园体育活动、体育比赛是发挥学生特长、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展现学校体育文化的重要平台。对于体育活动、体育比赛的教研,主要体现在活动的组织规范、活动如何体现学校特色文化,以及活动如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等方面。因此,校本教研的对象可确定为“校园体育活动的创新”“体育活动的组织方案和安全预案”“学生参与校园体育活动的多种形式”“集体项目的开发”“学生裁判员的培训”等。
最后,体育教师的成长、教研组和学科的建设还需要课程的建设、教育教学的成果等来充实。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学研究的主题”“教学资料的整理”“教学经验的总结”“学科组发展的规划”“教师参加教学比赛的培训”等都是体育校本教研重要的研究对象。
二、体育校本教研的主体构建
在开展体育校本教研活动时,要合理构建、划分校本教研的主体结构,根据体育教师的现有职务或工作的差异进行合理分配,笔者所在学校的体育学科组,原本设有学科组长、备课组长、教科研联络人。为便于清晰地划分校本教研的主体结构,重新构建了五个体育校本教研主体:学科组、备课组、科研组、竞训组和教师个人。学科组即传统的体育组,由学科组长负责,主要协调各组工作,以及大课间、校园体育活动的校本教研;备课组由备课组长负责,教研对象包括单元教学计划、课时计划、训练计划等;科研组由教科研联络人牵头,主要负责课堂教学、课程开发、课题研究、教师竞赛等校本教研;竞训组一般情况下也由学科组长负责,教研对象包括运动训练、运动员管理、运动员发展等;教师个人的校本教研主要体现在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如教学语言、教学手段、教学组织等。
三、体育校本教研的实践
从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实际出发,确定校本教研对象和合理构建校本教研主体是有效开展体育校本教研的前提,是体育校本教研实践最初的两个环节。在教研主体和教研对象合理搭配的前提下,体育校本教研才能取得实际效果。
体育校本教研的推进也需要借助教研主体以外的力量。各教研主体在开展不同“主题”的校本教研时,还需要结合其他相关主体共同研讨,或是依托其他资源开展教研。比如“大课间组织方案”“学校体育活动、体育比赛的组织方案和安全预案”等主题的研讨,学科组需要协同分管领导、团委、年级组、教育处共同完成;“运动员学习、训练、生活的保障和管理制度”“运动员学习和专业发展指导”等主题的研讨,竞训组协同分管领导、班主任,甚至学生家长共同完成,可取得更好的研讨成果;“课题研究”可依托学校教科室,但基于校本教研的科研不能脱离学校,必须围绕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校本课程开发”要结合学校体育特色,或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进行。如笔者所在学校要求各学科组开发三层四类(三层:正心明志、博雅和美、求真敏慧;四类:兴趣特长、知识拓展、雅趣生活、职业技能)校本课程。在这一前提下,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教研要围绕学校顶层设计思路,再结合学校体育特色进行深入。
大多数与教学相关的校本教研主题的研讨还需结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笔者近几年参加的教研活动的主题涵盖了“教学设计的规范”“常态课教学‘七个一’要求的解读”“技术、体能、运用三维策略下的单元计划的构建”“中考内容教材化的探究”“田径教材的重点、难点解读”等。这些主题源自学校体育教学、常态体育工作中,与许多校本教研主题都相关联。充分汲取各级教研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参照中小学体育课程纲要精神,结合教学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开展体育校本教研,对改进教学必将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教师个人也是不可或缺的教研主体结构。我们所研讨的多数对象都是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或是需要通过教学实践去验证。学校体育教学的任务基本是靠教师个人去完成的,而且教基本都承担了多个班的教学。因此,教师个人作为校本教研的主体,更能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明确教研的对象,同时也更能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取得教研成果。教师个人的校本教研可以是即时发生的教研,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在课后反思,形成改进方案,在下一次课中实践,并最终形成经验;也可以是有预设、有计划的教研,在多次课中去验证,并最终形成教学成果。此外,教师个人的校本教研同样需要经验和理念的支撑,要依托其他教师的指导和各级教研活动所传达的教学要求、教学理念的引领。积极开展个人为主体的校本教研,不仅有助于改进教学、提升教师能力,也能有效促进其他校本教研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烁标.中小学体育校本教研的理解和分析[J].体育教学,2016(8):83-85.
篇2
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以常规工作求深入,以重点工作求突破,特色工作求实效为指导,全面加强学校管理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工作思路
以迎接省督导评估和省教学评估工作为中心,以抓好学校常规管理和学校内涵发展为重点,全力推进我校的素质教育。
教学工作
一、抓实教学常规管理工作,使教学常规科学化、规范化。
1、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全科目,开足课时。合理利用教育资源,落实校本课程。
2、加强教学流程的科学管理。
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把功夫下在课前。教师上一堂课并不难,上一堂有质量的课就不容易,经常上高质量的课就更不易,其功夫应该下在课前。学校领导对备课的指导放在课前,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采取集体讨论的方式备课,坚持单元集体备课的指导。
第二,把力量放在课内。加强对课堂教学过程指导,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40分钟教学效率,注重教学反思。
第三,精选课堂教学例题、习题、作业题。我们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例题、习题和学生作业题做到精选精改,注重效率。探索学生作业的多种形式,做到“两个结合,一个体现”即:口头作业与书面作业相结合,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体现学生作业的实践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对于书写性的作业,要求字迹清楚工整,作业本干净整洁。
第四,坚持进行阶段教学质量过程监控,每学期每学科单元目标检测不少于2次,同时做好期中、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工作。
第五,营造勤奋学习的氛围,形成一种活泼、主动、向上的学习新风尚;建立学习奖励制度,表彰奖励优秀学生,为差生树立榜样,使他们尽快赶上来。
二、教务处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管理办法:
第一,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各类学科的教学进度和执行情况,随堂听课,不打招呼,根据实际提出相应的指导意见。
第二,了解各学科课堂、课外作业的数量、质量和批改讲评情况,合理调控学生课业负担。
第三,了解并控制各学科测验考试的次数,分析教学目标达标程度,提出调控教学目标和要求的指导意见。
第四,定期听取教师、学生、家长的意见,及时研究改进教学策略。
三、校本工作
1、校本培训
以转变观念为先导,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增强教师教学创新意识。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继续加强教材培训工作,以年级组为单位,分单元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为:a、继续观看视频专家对教材的分析讲座,以逐步加深教师对教材的理解。b、每个单元安排一个课例研讨。另外,组织教师观看光盘、听取校领导和学科带头人讲座,讨论课改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交流教育教学经验等,做好培训计划和总结,落实活动过程。
2、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主题“实施有效课堂教学”。
(1)成立教研组——语文组、数学组、综合组、音体美组。语文组组长:赵月;数学组组长:胡秀丽;综合组组长:潘丽娜;音体美组组长:吕凤萍。
(2)各教研组以落实课标用好教材为基础,以实施有效课堂教学为重点,立足实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不断反思。开展校本教研主题研究。
(3)在教研组内,每两周开展一次校本教研课例研究。倡导“一课两上”式课堂教研。主要流程是:个人钻研教材并备课(个人备课)——针对个人的备课进行具体研讨并确定教案(集体备课,也可以说是课前研讨)——根据确定的教案上课(课堂观察)——针对上课过程中出现的典型现象进行研讨评析(课后研讨,总结提升)——个人根据大家的讨论评析再次备课(个人备课)——再次针对个人备课进行集体研讨并确定教案(集体备课)——再次上课(课堂观察)——再次针对上课过程中出现的典型现象进行研讨评析(课后研讨,总结提升)。
使教师们的设计——行动——反思——行动——反思中经历先实践,再反思,再进行理论升华,再实践的过程,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增强实践智慧。
(4)继续探索多种校本教研形式。利用“磨课”、“同上一节课”、听“推门课”、观看“名师课、人人上一节“亮点课”等校本研修手段,浓化研究氛围,提高教学水平。
(5)教师要善于总结教研成果,在博客中、学校网站、古冶区教育网教育论坛中展示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科研成果,丰富交流信息,扩展教育教学思维,提升教学素养。
(6)加强管理,落实西欧本研修制度,校长带头参与校本教研活动,课后进行研讨,在整个研讨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课后研讨后及时进行总结
3、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工作。
根据学校育人目标和资源,制定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确定校本课程内容,制定课程门类和内容,确定目标,加强组织和实施。
四、加强骨干教师队伍的培养与管理,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
1、组织示范课、研讨会,突显学科带头人的示范作用。
学校拟定每学期组织学科带头人开展示范课、研讨会。由学科带头人根据教学实际和个人的研究选题方向,组织相关教师共同示范及研讨。做到每堂示范课后由授课的学科带头人讲述个人的研究方案和教学构想,并相对完整地表述专题研究心得和教学实验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做到科学理论和教学实际相结合。
2、加强校内“点带面”工作,以课堂为载体,切实提高学科带头人专业水平。
教师成长的主阵地在校内。从思想交流、课前的学情分析、教材分析到教学过程设计、课后反思均进行随时对话、“跟踪听课”、重点强化“示范课”、“随堂课”、“诊断课”,逐步形成自身教学特色和风格。
3、“压担子”促使学科带头人稳定、持续发展。
学校为学科带头人稳定、持续发展创设有利的外部环境。对学科带头人适时加压工作担子,如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公开课及各类检查推举授课等,驱使教师“内动力”的发展和作用的发挥。并进一步适时提出新的工作要求,促使其沿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教师的轨迹发展。经过3——5年的培养,让部分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教师群体的领头人,在社会上有一定知名度,在学校里有较大凝聚力;教书育人特色突出、效果显著,并得到同行广泛认可的名牌教师。
五、其它工作
1、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继续构建健康课堂,使“心语连线”向纵深发展。
2、落实校本课程。
3、9月组织参加河北省综合实践课例、论文、经验总结评比、市语文、品生、品社优秀教案评比、河北省小学科学录像课评比。
4、10月组织参加数学教师优质课评选。
篇3
摘要:2017年11月26日《化学教学》杂志举办“新高考与化学教学”学术研讨会,来自浙江、上海等地的专家、学者和一线化学教师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和探讨。介绍了会议概况以及主题报告涉及的内容,分析和阐述了化学新高考的政策内容、课程建设、教学转型、评价改革等方面,藉此分享会议中有价值的理念、思想、观点和经验方法,以促进有关化学新高考的学术研讨和教学实践。
关键词:新高考;化学教学;课程设置;教学评价;会议综述
文章编号:1005-6629(2018)1-0001-05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作为教育改革热点之一的高考制度一直都在持续地调整、革新,在探索中发展。2014年9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把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作为考试招生改革新的目标,标志着我国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拉开了序幕。2017年,浙江、上海作为首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迎来了全面实施“新高考”招生方案之元年。化学是新高考改革方案“6/7选3”中的一门,在改革形势的背景下,研究新高考改革方案对化学教学的新要求,研究化学教学如何应对新高考方案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搞好化学教学、提高化学教学效率十分重要。
2017年11月26日,由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化学学科教育领域代表性学术刊物之一《化学教学》杂志主办的“新高考与化学教学”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的具体议题包括:“新高考改革理念与价值取向及其对化学教育目标定位的影响”,“新高考对高中化学课程设置、实施的影响及应对”,“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转型”以及“新高考化学命题变化及导向”。来自上海、浙江等高考试点地区的专家、学者和一线化学教师50余人参加会议。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教育部基础教育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项目组组长,教育部义务教育、高中化学国家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主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祖浩;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教育部基础教育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项目组核心成员,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吴俊明;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化学教研员、特级教师徐睿;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高中部主任、高中化学教研员、特级教师任雪明等人先后做了主题发言。《化学教学》杂志常务副主编吴敏主持会议。会议气氛热烈,代表畅所欲言,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1新高考方案中的化学学科
根据上海和浙江两地颁布的新高考改革试点方案,新高考从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行。
浙江省每年安排两次学业水平考试,分别是4月份和10月份,考生均可参加,较高成绩纳入学业水平成绩。同时,学生还必须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7科中任选3科作为高考选考科目(即“7选3”)。各选考科目在学考“必考题”基础上增加“加试题”,“必考题”为必修内容,分数为7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加试题”考试内容为高中课程的必修和选修内容,分数为30分,考试时间为30分钟。选考学科分数按照等级赋分计人高考成绩。
上海方案把原来的“3+x”高考模式改为“3+3”模式,前一个“3”即仍然保留语文、数学和外语三门必考科目,并实行文理同卷;而后一个“3”表示在6门科目中根据考生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任意选择3门作为等级考试科目;化学是“6选3”中的一门,“6”指的是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学科。
上海市的方案与浙江有所不同,学生只有一次参加选考科目等级性考试的机会,时问是高三的5月中下旬。同样将选考学科分数按照等级赋分計人高考成绩,但分等级时是将当次高中学考合格成绩以上的分数按人数比例分为五等十一级。这样可以避免按照人数比例划分等级给学生造成的即便已经取得A’也要再次参加考试的困扰,也减轻了学校教学上为部分两次考试都参加的学生开课的负担,但对于有些偶然发挥失常的学生会少了弥补的机会。
2新高考改革理念与价值取向及其对化学教育目标定位的影响
新高考方案的“最终目标是促进素质教育大发展和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会学者回顾了我国高考改革的历程,重点关注了面向新课程的化学高考的新动向,在新高考的价值取向视角下对化学学科教育目标进行了深入研讨。
王祖浩教授介绍了他对浙江新高考进行调研的结果,对重构新高考背景下的化学学科教育目标进行了理性审视,指出中国基础教育正经历从单纯的“应试教育”到能力创新、素质提升的“素质教育”,再到学科素养的拓展,需要在新高考改革理念和价值取向的视角下重新认识化学学科的育人目标,才能真正开启中学化学教育以学科素养为导向的变革性实践。
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学校发展中心主任徐凯里指出,新高考改革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能力的考查,高考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得到全面提升。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正在进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也将核心素养作为了重要的育人目标,实现从知识和技能本位到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转型。化学新高考命题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注重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以为大学选拔可持续发展型人才。因此,化学教育需要注意新高考育人导向的遵循、坚持推进化学教学目标分层分阶段设计,促进化学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
3新高考对高中化学课程设置、实施的影响及应对
新高考改革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取消文理分科,“3+3”模式客观上倒逼高中不再采取文理分科的课程设置和实施模式,适时调整学校的课程实施模式成为必然,这也是对普通高中教育影响比较大且备受关注的一个方面。与会代表围绕“学生选科的积极意义”、“理科萎缩现象及干预”、“校本化特色化走班制度的建立”等议题展开了互动交流。
与会专家较为一致地认为新一轮高考改革对于高中生高考科目的选择具有积极的影响,其导向作用体现在:充分尊重學生自由选择学习与考试科目的权利;高考考试科目相对减少,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鼓励学生对感兴趣的学科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徐睿老师向与会的同行们披露了上海教研室组织的全市范围内“招生制度改革与教学转型”专题调研的结果,指出上海市大多数学校给予了学生自由选课的机会,学生表现得更加主动积极,学习更具成就感。
同时,专家们也指出这样的改革存在的突出问题:考生对于选考科目的选择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兴趣并不一定是主导因素,学生考虑更多的是自己将来的专业方向及课程的难易程度,普遍表现出过于畏惧理科科目的学习难度而带来的选考避难就易;等级赋分制下在选考决策上的“田忌赛马”策略,选择竞争对手较弱的部分文科学科等。代表们对教育界近来持续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展开了热议,就是在“3+3”的新高考中,选物理、化学的学生确实在下降,产生了“理科萎缩”现象。有代表指出,据统计浙江在文理分科时代,选择理科的学生占比约为65%,而在浙江2017届高考考生中,选择任意一个理科选考科目的学生比例都比以往文理分科时有明显下降,其中化学学科是选择人数最多的理科,选择比例也仅有50%。上海情况也与之类似,理科选考科目选考比例低于改革方案出台时的各方预期。基于此,与会专家认为教育研究者和政策制订者不应放任学生自由选科,而应该进行相对温和的指导和干预,尤其对学生选考化学、物理等理科给予主动干预,确保学生的选择符合国家利益和个体利益。并呼吁一线的中学教育实践者、教育研究者对于理科选考科目干预的途径、策略及其有效性展开研究,以形成经验,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非理性因素,为自身发展与国家民族的未来作出最优的选择。
高考模式下科目选择产生几十种选考科目组合,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将产生冲击,高中目前的教学组织形式需要随之发生变革。专家们指出上海高考的学业等级考试科目“6选3”可以产生20种组合,而浙江省的“7选3”则会产生35种不同的组合,只有积极探索更加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才能适应这么繁多的选课组合。在多种选课方案并行的情况下,实行走班制是一种相对适合的选择。徐睿老师公布的调研结果表明,上海地区走班制开始普及,各类学校能根据自己的师资配备、环境条件和办学特色,形成校本化的走班设计,同时探索配套的管理机制;为促进走班制的实施,部分学校探索并建成了一批学科专用教室等。浙江省瑞安市第四中学校长、浙江省特级教师张克龙则具体分享了所在学校结合浙江省高考改革方案开展的高中化学教学管理变革,阐述了该校从校本课程到分类选修再到个体指导的课程重建策略,具体包括“已有的变革:基于行政班教学的校本课程的重建”;“正在探索的变革:基于分类组班教学的选修课程的重建”;“未来变革的设想:基于‘私人订制’的个体指导的重建”三个发展历程。其中“分班组教学”是根据学生有关化学的多元考试选择设计化学教学的整体规划、学期计划和短期具体做法,该校把化学教学活动分成三种类型,配以相应的校本课程,一是纯粹的学考班,针对对化学兴趣不浓,重视程度不足,化学基础差的学生,以确保学考合格率;二是纯粹的选考班,针对化学兴趣和能力稍强的学生,教学以学考为基础性要求,适度拓展,力保选考中“共同的70分”;三是学考、选考相兼班,学生对象在学考前确定,仍以学考为基本要求,严格控制教学拓展,在学生学考报名后进行分类走班。最后,张校长还特别指出化学教师需要从单纯的学科教学中适当转移视线,了解学科的发展倾向,把握化学与高校专业的对接和今后的就业前景,提升自身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个体指导,使学校课程建设变革更具专业化的趋向。
4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转型
教学是保障课程落地的关键环节,是实现课程愿景和发挥课程效力的重要路径。多年来,高中化学教学过度强调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熟练认知及应试技能的培养,而弱化甚至忽视对学生的科学视野、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及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培养。大量的应试训练使得化学教学偏离了化学学科的本源,降低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次新高考制度的改革也是高中化学教学重大变革的契机。与会代表对重新审视原有的教学模式,探索多层次的化学教学体系,以适应不同类型人才发展的需求进行了多维探讨。
任雪明老师对当前适应新高考改革而开展的化学教学实践产生了深深的忧虑,他指出当前的化学教学存在迷失学科特点的现象;在一些学校,为了搏弈上的成功,备受诟病的题海战术异化成为了对题复习模式,即根据高考命题中相对稳定的试题类型进行针对性的说题和习题训练,以此代替学科素养的强化,高考试题的导向作用表现成了狭隘的功利性的习题、训练选择的参照;教学中赶进度,学生吃夹生饭……
基于此,与会专家对新高考背景下化学教学实践如何转型展开了热烈讨论。王祖浩教授指出,化学新高考改革使高中化学教学的变革迎来了机会,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需要打破教材固有结构,整合教学内容。教师要注意区分教学内容中的合格性考试要求与等级性考试要求;在教学时,注意针对学生实际水平,合理控制内容及难度,设置分层分阶段教学目标,遵循从易到难、从合格性考试要求到等级性考试要求的原则。另外,教师还要注意不同化学课程模块内容的适当整合,避免因等级性考试较现行高考时间提前,复习时间缩短造成的负面影响。接着,王祖浩教授进一步指出新高考背景下化学教学要充分凸现化学学科特点,做到引人入胜,让学生充分感受化学学科的价值及其魅力;以化学实验为依托,加强实验探究,关注学生研究过程的体验,为学科关键能力发展提供契机;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解决真实而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体验学习成功及快乐。
徐睿老师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进行了深刻剖析,指出单元教学作为当前学科教育适应时展的要求、满足新时代对人才的重要教学形式,化学学科更是将其视为践行化学课改教育理念、达成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基本教育教学活动方式。教师需要以新的教育理念指导化学教学,深入理解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和要素,并结合化学单元教学的特征和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建立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内容体系,具体制定单元教学目标和单元内部的课时教学目标,使得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得以具体化,并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组织和实施恰当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认识角度、认识思路以及相应的认识方式,形成化学学科特定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从而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如何突破传统的课时教学模式,构建教学单元,探索中学化学单元教学的原则、策略、过程和方法,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王祖浩教授也主张重新审视单元内容的教学价值,从学生通过单元教学能获得怎样的思维技能、形成何种价值判断、获得哪些可迁移应用的方法经验等方面来研判和分析化学单元教学的意义,实现新高考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5新高考化学命题变化及导向
命题研究是高考改革的重点,范式是研究命题的根本问题。随着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开启,我国高考命题范式正在发生变化,处在范式转换的关键时期。与会代表就浙江、上海两地新高考试题的变化特征及问题、高考命题的导向作用、以能力考查为旨趣的命题策略和方法等方面展开研讨。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化学学科秘书李子明,介绍了基于学情研究进行高中学业水平化学等级性考试命题设计的思路和实施情况。浙江省台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教研员、特级教师郭君瑞则对浙江省选考化学试题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上海市金山区教研员唐其生老师强调了考试评价的积极意义,认为新高考从单一的考试分数评价转向考试分数加综合素养评价,从“关注结果性的学科成绩”向“关注过程性的学生成长”转型,回归了教育的初衷——人的发展。同时,唐老师对浙江省选考化学加试题的命题规律与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化学高考命题“不停步,迈小步”在发展,稳定与创新并举。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化学教研组长俞建锋老师指出,浙江学考、选考命题为求稳定已经出现题型、考点的程式化命题倾向,其中选择题、客观题题型均高度一致,命题角度也基本确定(如31题即为物质制备实验),教师因此認为“很多内容完全可以不上,就是上的内容也可以区分重点处理什么、省略什么”,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课堂教学的应试化;高考命题具体落点求新,但目前情况并不理想等。俞老师认为教师对以能力、素养为导向的选考命题的变化适应相对迟缓,要注意引导教师关注高考命题的范式转换,有意识地主动地研究高考命题并思考对化学课堂教学的影响及应对,强调素养导向的新高考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应注重目标、内容、活动、评价的一致性;同时,建议在学考、选考中关注高考命题的基础性、价值性和题型变化的比例。
徐凯里老师指出,由于心理学教育学等基础理论研究的限制,我们对于能力的理解尚不全面,对于如何考能力,无论理论还是操作上都仍然面临着较大的挑战。他认为高中化学学业等级考试旨在检验学生是否具有在化学科学研究中进一步深造的潜能,用于为国家选拔化学科学类人才,属于能力倾向测验。因此,高中化学学业等级考试比高中化学合格考试在命题方面更加注重能力考察。在广度上,要求对学生化学学科基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综合能力进行考查;在深度上,要求对比较、归纳、演绎、评价和创造等更高层次能力的考查。同时,在命题时希望能够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变得可观察可测量,使其更有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更为全面的评价,尤其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有了更好的发挥平台。
徐老师还指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起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价项目PISA是产生于世纪之交的一个新型教育评价项目,认真研究学科自身规律和类似PISA这样大规模考试的行业运行规律,才能不断提高以能力考查为旨趣的考试命题质量。在发言中,他介绍了诸多PISA测试中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考查的案例,提出综合分析题是鉴别学生思维水平的评价方式,并阐释了综合分析题的特征:取材于真实情景;设问抽象,往往仅有“如何解释”的要求;答案开放,同时强调“怎么答”比“答什么”更重要,我们应实现从“标准答案”到“评价标准”的转变。此外,徐老师还补充介绍了对学科知识应用方式的评价,对信息提取、对比能力的评价等评价类型的案例和策略。
篇4
关键词:网络课程;智能学习导航;系统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目前,主流网络课程一般都采用超文本、超媒体的结构,它能很好地体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超媒体信息组织形式使学习者在学习时可以自己制定学习目标,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路径,支持个性化学习风格,有利于学习者进行发散思维,特别有利于学习者在问题解决能力、思维能力上的培养。但是,也正因为超文本、超媒体结构的“非线性”和“交互性”,使学习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迷失方向,也就是所谓的“信息迷航”。信息迷航使学习个体不能循序渐进地、系统地获取学习内容,不利于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也容易导致学习个体浪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路径,增加了不必要的认识负担,降低了学习效率。这就要求在设计网络课程时,在发挥超文本、超媒体优长的同时,要认真考虑向学习者提供引导措施,这个措施就是“导航”。成功的网络课程必须要具有方便良好的导航系统和灵活多样的导航策略。
二、导航与智能学习导航
(一)导航
导航原是航空或航海学上的术语,就是导引飞机或轮船沿一定航线向一定目的地航行的意思。网络课程中的导航是为网状知识结构中的学习者提供即时有效的引导,以避免学习个体偏离教学目标,帮助学习个体进行有效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策略。随着网络课程使用对象的泛化和开发指向的复杂化、人文化,对导航的设计要求逐渐系统化。网络课程导航系统的根本任务就在于为学习者准确地指明当前位置,同时能快速、方便地进入下一个学习内容而不会迷航。具体体现在:让学习者清楚了解教学内容的整体结构框架;让学习者快速而简捷地找到所需信息;让学习者了解当前学习内容在课程知识结构体系或学习过程中的位置;让学习者根据学过的知识和走过的路径,确定下一步的前进方向;让学习者在使用网络课程遇到困难时,能顺利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
(二)智能学习导航
与传统学习导航相比,一个完整的智能学习导航系统不仅包括课程结构说明、课程知识拓扑图、课程和学习单元快速链接、资源检索、导航帮助等静态导航策略,而且包括诊断评价控制下的多种动态导航策略。诊断评价主要通过初始性诊断评价、形成性诊断评价和终结性诊断评价等方式来实现,随时探知学习个体的认知风格和认知能力;动态导航是根据诊断评价的探知结果,随时自动调整不同学习个体的学习资源分配和呈现方式。
基于此,智能学习导航系统最大的特点在于,它能控制网络课程对学习个体逐步开放,自动适应不同学习个体的导航要求,根据学习个体知识结构、认知风格和认知能力的逐步提高,而适应性地扩大学习个体所浏览的范围和改变学习资源的呈现方式,具有诊断评价支持下的主动性、动态性和适用性特征。智能学习导航系统是诊断评价与动态导航的有机结合。
三、网络课程的智能学习导航系统结构
网络课程的智能学习导航系统主要由诊断评价和动态导航两个子系统组成。诊断评价是动态导航的依据,动态导航则是诊断评价的最终目的。
(一)诊断评价子系统
诊断评价子系统主要由初始性诊断评价、形成性诊断评价和终结性诊断评价等三部分构成。
1.初始性诊断评价
在网络课程的个性化学习中,学习个体具有较大的自由度,教师的“监控引导”作用相对减弱,因此对学习个体初期的诊断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动态导航子系统制定学习方案提供依据。
初始性诊断评价的主要作用是得到不同层次学习个体认知风格和认知能力的具体参数,并存入动态导航子系统的学生模型库。
(1)认知风格
所谓认知风格是指学习个体相对稳定的组织和加工信息的方式。如场独立型—场依存型、聚合型—发散型等等。
这里的“场”是指周围环境,它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人的感知。场独立型—场依存型就是根据学习个体受环境影响的程度而划分的一组认知风格。场独立型指个体凭借自己所处生活空间的内在参照,从自己的感性知觉出发去获得知识、信息;场依存型指个体依赖自己所处周围环境的外在参照,从环境的刺激中去定义知识、信息。在人际交往和学习上两者有明显的差异:场独立者较少或不受环境影响,比较喜欢独处,社会交往能力差;场依存者容易受环境的支配,更多地利用外在的社会参照来确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对其他人有较大兴趣,表现出善于与人交往的能力。在学习偏好上,场独立者偏爱与人无关的学科(如自然科学),学习过程中惯于个人研究、独立思考,擅长从整体场中分辨具体信息,具有较好的内在学习动机和较强的理解、分析、推理能力;场依存者倾向重视人际关系的学科领域(如人文科学),在学习过程中对环境因素敏感,乐于在集体环境中学习,擅长于社会交往、移情,具有循规蹈矩和条理化的学习倾向。
(2)认知能力
所谓认知能力是指学习个体认识、理解知识的能力。主要描述为学习者对网络课程学习内容认知能力的高、中、低三种形式。
2.形成性诊断评价
形成性诊断评价的主要作用是在动态导航子系统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习个体制定学习方案,对其学习行为进行动态跟踪评价。将每个学习个体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反馈到动态导航子系统,对其学习方案进行必要调整,以达成提高网络学习效率的目的。形成性诊断评价主要通过精确评价和概略评价来实现。精确评价是通过课堂练习、课堂作业和单元测试等形式为学习个体对某章节内容实际学习效果进行精确评估。概略评价是通过上网时间、发贴次数和发言质量等指标对学习个体的学习态度进行概略评估。
3.终结性诊断评价
终结性诊断评价的主要作用是对学习个体的学习效果进行统一标准的衡量和鉴定。主要通过组卷模型、考试程序和判卷程序以及综合评估等程序来实现。在终结诊断评价过程中,无论学习个体的认知能力有何差异,均需通过统一标准的综合评估。
综合评估包括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是对学习个体课终考试以及各单元和小节成绩进行的综合分析。定性分析是对学习个体是否通过本网络课程学习做出最终的衡量和鉴定。
如果综合评估不合格,系统将再次返回到动态导航子系统,找出学习个体在某章、节或知识点中的薄弱环节,进一步进行复习性指导,直至达到整门课程的学习标准为止。
(二)动态导航子系统
动态导航子系统主要是根据诊断评价的结果,为不同学习风格、不同心理因素和不同起点水平的学习个体,在学习的每个阶段自动设计出与其相适应的学习方案,并以导航界面的形式体现出来。以便使学习个体置于最有效的教学程序中,实现人与学习资源的最佳优化组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动态导航子系统主要由学生模型库、媒体资源库、知识库、导航引擎和导航路径等部分组成。
1.学生模型库
学生模型库是存储学习个体认知风格和认知能力描述性参数的信息库,是形成不同学习方案的基础。
2.媒体资源库
媒体资源库是用于存储支持课程内容的多媒体资源,如:图片、声音、视频、动画以及多媒体课件等。同一个教学内容,一般可以通过多种媒体形式来表达。每个学习单元都对应着多种形式的媒体资源,例如《美学概论》中关于美的形式的描述,就有文字阐述、专题教学片段、图片举例、教学录像、教学课件等多种表达方式,可以根据不同学习者的个性需求来选用不同的媒体资源。
3.知识库
知识库是指网络课程各种学习资源和学习模型(教学方式)的综合仓库。对本门课程所涉及的全部知识点信息以及具体教学方式进行统一管理,以提供与学习活动中的学习个体导航界面相一致的格式化接口。
4.导航引擎
导航引擎的主要作用是:依据诊断评价子系统存入学生模型库的评价结果,结合媒体资源库的媒体情况和知识库知识体系,制定出与学习个体的认知风格和认知能力相匹配的学习方案,最后形成可操作的用户导航路径界面。
5.导航路径
导航路径是输出结果的最终体现,是整个智能学习导航系统面向学习个体的唯一出口,也是学习个体进行学习的具体界面。
综上所述,智能学习导航系统可以结合学习者认知能力的差异性,融注先进教育理念,使其学习过程更具人性化,更符合自主性学习的规律和特点。
四、网络课程智能学习导航系统的运行机制
以《美学概论》网络课程为例,对网络课程智能学习导航系统的运行机制做进一步描述。
(一)评价机制
诊断评价是智能学习导航的基础性工作,主要由初始性诊断评价、形成性诊断评价和终结性诊断评价三部分组成。
当学习个体初次进入课程学习时,要进行“初始性诊断评价”,“初始性诊断评价”主要用来测试学习个体的“认知风格”和 “认知能力”。
当学习个体对小节和单元学习结束后,将分别进行小节和单元的形成性诊断评价,其包括:小节的课堂练习、课堂作业和单元测试以及评价综合分析等内容。
当学习个体通过规定的单元和小节以后,导航系统将对其进行终结性诊断评价,其中包括:课终考试和综合分析评价等内容。
(二)分类指导机制
根据初始性诊断评价结果,把学习个体分为高级、中级和初级三大类。智能学习导航系统就根据每个学习个体认知水平层次的差异,结合课程教学资源生成学习个体导航路径界面,使不同认知水平的学习个体可以进入不同的学习模型,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初级水平学习个体采取“形象认知式”的认识方式。因为初级水平学习个体对美学知识所知甚少,因此宜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这一类学习个体学习流程的基点是浏览各种资源,感受美的形象,在审美欣赏的过程中,增加对美的事物的表象记忆,再通过对电子教材的学习、听课堂讲授、参与研讨活动的概念学习环节,逐步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统一起来。
中级水平学习个体采取“概念认知式”的认识方式。因为有了一定的基础,同时很多重要的知识点还不巩固,所以巩固相关知识点是关键所在。这一类学习个体学习流程的基点是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将记忆中熟悉的和不熟悉的概念进行梳理、整合,再通过学习电子教材、听研讨教学讲授、进入研讨站研讨等系列环节,全面学习相关内容。
高级水平学习个体采用“问题解决式”的认识方式。其选择性和随机性较大,这一类学习个体的学习流程基点是参与研讨站点的研讨活动。在研讨中,高级水平的学习个体可以担任研讨站的站长,通过和同学的交流,深化对知识点的认识,再经过对电子教材的学习,对资源库的浏览或在师生论坛发表文章,深化其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三)学习激励机制
学习激励机制主要是为适应学习个体在认知风格和认知能力上的不断变化,而采取的认知能力自动升降级的机制。
在开放的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个体的认知能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其对美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以及对开放网络学习环境的适应,其认知能力有可能发生变化。这样就要求导航系统应随时检测出学习个体在认知能力上的变化,并随时对其学习导航做出调整。
参考文献
[1]张红.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电化教育研究,2001,(7).
篇5
一、个人初备,写出说课稿 “说课”是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说课是教师以教学理论和教材为依据,针对教学中某一节具体授课内容,分析教材地位及授课对象的认知基础,阐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选择何种教学方法和指导学习方法,教学方案的设计思路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教学研究和交流的形式,有利于教师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从而使教师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从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奠定基础[1]。教师初备课时通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手段、备教法、备学法,写出说课稿 (包括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备课组内主备人(中心发言人)在个人初备时要注意思考以下问题:①教材内容是否为达成课时教学目标所必须的,应删去或略去哪些学生已学过或者已经熟悉的内容?②教材上哪些知识不够充分需要补充?③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如何定位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④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哪些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且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实例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态度?⑤教学程序的设计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学习的层面上,教师的“导学”如何体现在学生的“自学”和“共学”过程中,从而真正起到启发、点拨、调控的作用。无论是主备人还是辅备人都要列出自己的困惑和疑问[2],以便交流时供大家重点讨论。
二、主备课人说课,集体研讨 主备课人采取“说课”方式陈述自己的备课方案,供同伴研讨,扬长避短,统一思想,达成共识。第一次集体备课时,要对本学期的课程进行整体规划,按照“全册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的思路,通览教材,把握整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要明确每一个教学内容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准确定位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依据学情确定教法。需要注意的是集体备课的中心发言人不能总是教学水平高的老教师,要让青年教师担任中心发言人,促使他们钻研教材,广泛收集资料,这样才能迅速成长起来。学期初各备课组应根据授课计划制定一学期的集体备课分工安排表,按照教材内容将备课任务分解落实到人,确定每次备课的主题、主备人、时间、地点,便于主备教师明确任务、充分准备,以提高备课质量。
三、采纳建议,完善教案 集体备课时主备人说课,其他老师探讨、补充,使说课内容更加完善。之后各任课教师根据集体备课的备课提纲结合各班的学情,撰写自己的教案。同一学科任课教师应在 “五统一”(统一单元教学目标、学重点、难点,统一课时分配和进度,统一作业布置, 统一单元评价测试)的前提下,融入自己的教学风格,最终形成对某一教学内容的教案。备的内容统一,教的风格和方法各异,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
四、跟踪听课,效果反馈 经过备课组研讨过的教案是否可行还有待于验证,因此,有必要进行跟踪听课进行检验,以便总结、提高,备课组成员之间要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尤其是跟踪听主备课人讲课,根据实际上课时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师生互动方面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五、课后反思,再次改善 自我反思是校本教研的基础。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才能扬长避短,才能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师通过对集体备课后的教学方案进行课堂实践,并进行课后反思,对备课组成员听课后的反馈意见进行归纳总结,最后主备课人对自己上课前的教案进行最后修改,制作成电子教案,交教务科保存备案。
为保障集体备课活动常态化,学校应制定科学的集体备课评价制度,把集体备课作为学校的常规工作来抓,如统一集体备课时间进行跟踪管理,要求备课组及时上交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将集体备课情况纳入年度量化考核等。通过制度化管理,使集体备课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无序变为有序,凝聚集体智慧,切实把备课组建成一个直面教学的研究型组织,当越来越多的教师以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学工作时,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才能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篇6
集体备课是教师学习、交流、资源共享的专业化成长平台,是集众人智慧、采众家之长,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要提高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应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功能,以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以教师专业提升为生长点,通过“严、实、细、”三个关键环节的把控,提高集体备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一、严明关
1、制度关
集体备课既是教研活动,也是教学管理活动,应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让教师有“规”可依。如四定”制度(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人员);中心发言人制度;课任务分配管理制度;新老教师分层备课制度;教案、课件管理制度;教学录像制度;出勤管理制度;检查督导制度等,教研组应进行定期、不定期抽检、考勤、统计等结果上报主管校长,校长将及时通报集体备课情况。对无故不组织、未参加者,记入教师业务考核档案,督促全体教师全身心地投入集体备课,共同提高业务水平。
2、领导关
备课组长是集体备课的策划者、组织者,备课组长应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教研能力,要始终站在体育教、学、研、训的最前列,对相关的问题要有深入的研究,要统领全局,主动地、创造性地提前设计好每次集体备课的主题和内容,组织大家全面、深入地进行学习、探讨;对问题的争议要有科学、艺术的裁决,使全体教师在交流甚至是争论的氛围中,对教材、教法、学法、练法有一个更新、更深的认识,实现双赢。组长要善于引导、总结,概括大家的长处,指导中心发言人整理备课提纲。使集体备课更好地体现合作性、实效性、研究性、创新性 、统一性(辩证的统一)、超前性、完整性。
3、认识关
要搞好集体备课,必须从教师观念和认识抓起,充分认识集体备课的意义和作用,强化参与意识,树立主人翁责任感,与备课组休戚与共、荣辱相依;应树立合作意识、整体意识、超前意识、反思意识,促进教师备课行为的集体化、自觉化。集体备课中要处理好组长与组员的关系、个人钻研与集体讨论的关系、骨干领路与培养新教师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备课与试讲的关系,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性。
二、细节关
集体备课要遵循“备前研讨—主备人备课—个人初备—形成共案—个人二备—课后修改归档”的流程,从抓紧抓好每一个操作关联环节的细节入手,循序渐进地逐步落实,使集体备课从形式到内容、从方法到手段要都能集中群体智慧把课备深,备透,备活,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性。
1、备前研讨关
集体备课前要组织大家共同分析本学年、学期、单元的教材体系、目标体系,让教师明确备课目标、任务、课题,编排出学期、单元备课计划。不管是谁来上这个课,都要围绕集体备课目标体系、计划体系来进行教学设计,你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手段,但是不能改变教学整体目标,以提高集体备课的针对性、指导性,减少盲目性。
2、个人初备关
在集体备课前每位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反复钻研课程标准及有关资料,弄清所备课的内容在单元教学或模块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或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设计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设计切合实际的、贴近学情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以及创新点、教育点。设计合理的练习方法、手段、形式、量与强度、评价方法、标准、注意事项等。思考在哪些环节和思路上还存在疑惑和障碍等,带着问题参加集体备课。以便会诊,排除困难。同时要注意超前备课,集体备课时一定要带好提前一周或一个单元的教案。
3、主备关
集体备课要确定一个主备人,以书面的形式形成简案;协备人具体负责组织、记录工作。主备与协备要尽量做到新老搭配、以老带新、以老促新,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帮助年轻教师尽快提高业务水平。主备人向本组教师详细介绍本单元或课时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前后联系,教学目的,三维教学要求,教材重点难点,突破考点,及时突出重点,教材的取舍整合,教学方法的设想等。
4、集体备课关
集体备课时,主备人应向本组教师详细介绍本单元或课时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前后联系、教学要求,教材重点难点,教材的取舍整合,教学方法的设想等;协备人具体负责组织、记录工作。主备人应组织大家以商榷的形式提出自己的见解,针对教材的广度、难度、跨度、深度、进度;教法的完整性、系统性、针对性;练习的时间、距离、间歇、次数等进行优化。帮助共同理清教学思路,改进原有教案的一些不符合学情的教学手段。主备人应综合集体的意见,确定每个环节的最佳方案,对主备教案进行修改,如跳跃练习中,如果让学生长时间进行大强度、大运动量的跳远或三级跳远练习,会使学生体力下降,甚至出现疲劳积累而造成意外伤害事故。集体备课时应紧扣练习的量与强度,进行集体攻关,使量与强度得到最优化考量,使教学方案最佳化、教学过程最优化,提高课堂有效性。
5、二次备课关
各教师针对集体备课时全体教师提出的教法、学法、练法、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建议,结合本班与教师实际,对自己的初备教案,通过“标、增、改、删、调”方法等不断进行消化、补充、改进、完善自己的教案,获得最优化的教学策略,使自己的教学既充满集体智慧,又体现个人风格,实现共性和个性完美的结合。
6、整理归档关
经过集体备课形成的二次教学设计是否可行还有待于考证,备课组要适时进行跟踪听课进行检验,主备人与协备人要积极、主动地进行收集、整理教师课后反思的教案,对集体备课的共案进行修改、完善集体备课的教案,把文本教案与电子教案一起交备课组长,备课组将一学期的集体备课教案、电子文稿收齐, 交教研组留存,并以校本资源上传学校网络系统供全体教师共享。
三、实效关
1、真实关
要提高集体备课的含金量,就应认认真真、实实在在地进行集体备课及研讨。备课组应及时筛选出教师备课中反馈的典型性、突出性的重点、难点、疑点为切入点,从常态、多元的角度,进行全面、深入地剖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以深化教材解读,细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简化教学组织、量与强度等为突破口,以提高集体备课的目的性、针对性、指导性。如滚翻学练中学生滚翻时分腿、低头不充分、团身不紧等问题;如支撑跳跃中学生助跑、踏跳、第一腾空的协调配合;推手与第二腾空、落地后的保护问题等,通过集体备课,借鉴、汲取其他教师更好的方法、更有效的手段、更周全的教学组织,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合理、教学进程更科学、教学组织更严谨,提高教学有效性。
2、反思关
通过集体备课,促进专业成长,需要年轻教师以更细腻的心思、更敏锐的洞察力,回顾、审视,去梳理、剖析备课与上课各环节是否科学,如教学目标的准确性、教学内容的适用性、教学进程设计恰当性、教学组织的严密性、教学方法的针对性、量与强度的科学性、教学难点的突破性、偶发事件处理的合理性、教学效果的最佳性等。通过整体反思、专题反思、细节反思相结合,不断改进与提高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耐久跑练习,一节课跑多远的距离?一次跑多少距离?跑多少次?用时多少?间歇多少时间等,既反思预设出时量与强度的适切性,也反思练习过程中的准确性,不断提高设计与实践的相融性与适宜性。
3、合作关
“闭门造车”和 “孤军奋战”的备课形式,不利于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备课组长要善于营造民主,平等、互相、合作、共享的集体备课氛围,针对备课与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困惑进行全面、多元、深入的品、评、析、辩来进行教学会诊,提出针对性、实效性的改进建议、优化策略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性。如中长跑练习的量与强度;体操教学的保护与帮助;武术、广播体操教学的讲解与示范的时机;教学节奏的把控;场地、器材的设计与运用等。集体备课活动中,青年教师更要勇于交流,善于交流,通过对比、吸收、改进、提炼、创新,形成教师个性特色的学习资源和教学特色资源,把集体智慧内化为教师的教学策略、使教学方案最佳化、教学过程不断最优化,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 徐建平.课程领导力的着力点—加强备课组建设 [J]. 上海 教育,2007(10).
[2] 徐继锋.当前体育集体备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究 [J]. 中国学校体育, 2009(11).
[3] 刘苗.谈体育新课程的有效备课 [J]. 体育教学,2007(2).
[4] 李童.落实集体备课建立研究型体育教研组 [J].体育科技文献报, 2006(8).
篇7
[关键词]研讨课;固态存储;科研能力;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号] 2095-3437(2017)03-0182-02
一、提出问题
研究生的研讨课旨在提高本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本专业领域的最新技术和研究方法,一般授课对象为高年级硕士生和博士生。因为这类课程对于新技术和新理论讨论较为深入,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背景,所以本专业的学生选修这类课程比较多。面向全校研究生的选课系统给其他专业学生敞开了一扇大门,他们对于其他领域的新技术新进展以及研究方法也非常感兴趣。我们在过去几年的授课过程中发现,在某些选修课中,接近一半甚至超过一半的选课学生是其他专业的学生。他们的专业领域距离该门课程跨度较大,其与课程相关的专业知识背景相对薄弱,但是他们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这些学生更加希望能从这门课程中学习到不同领域的新进展与研究方法。
教师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需要额外注意这一点,让讲授和研讨内容兼顾本专业和其他专业学生,既让本专业学生掌握新技术和新理论,也要让外专业学生听懂,并且能够把在课程上学习到的研究方法应用到自己的研究领域中。教师需要向学生重点介绍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研究目的,讨论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挖掘学术创新点,指导不同专业的学生完成课程研讨。
本文以固态存储技术研讨课程为例,总结了以新技术为授课内容、指导学生研讨新技术的研究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研讨课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式在提高不同专业学生的科研能力方面效果明显。
二、提高不同专业学生科研能力的方法
国防科技大学面向全校研究生开设了一门固态存储技术研讨课,经过几年的教学,我们总结出了一些提高不同专业学生科研能力的方法。
(一)以学习新技术和新理论为授课内容
固态存储技术最近十几年发展迅猛,其中的新技术和新理论不断涌现。[1]这门研讨课主要讨论固态存储技术中关于存储芯片、主控制器、传输接口、数据安全、阵列存储等方面的新技术研究。课程涉及面比较广,每一个研究方向都有很多新技术值得研讨,教师在备课时需要纵览全局,较为全面地介绍与研究方向相关的主要新技术和新理论,然后落足一点,详细介绍某一项新技术。
以学习新技术和新理论为授课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研讨兴趣和创新意识。选课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不尽相同,他们在理解时会有差别,所以教师在介绍新技术时要由浅入深,详细分析新技术的产生原因、解决方案以及应用效果,对于其中很有创新性的算法以及工艺要给学生逐层分析清楚,因为这些创新的想法和做法对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二)指导学生研讨新技术的研究方法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重点指导学生讨论新技术的研究方法,因为对于不同专业学生,研究方法有时是相通或者类似的,解决方案也能找到相似的做法。所以教师不仅要解释清楚新技术的来源,更重要的是如何设计并实现这些技术的方案。
例如,在均衡损耗这一章(均衡损耗是闪存芯片寿命管理的一种方法,考查芯片内部每一个存储单元的使用情况,设计合适的算法和控制程序以达到对所有存储单元实现均衡的磨损[2]),教师会提及动态均衡损耗和静态均衡损耗两类算法[3],并指导学生将两种均衡损耗类比,首先分析动态和静态的区别和各自的优缺点,然后研究这两种均衡算法的具体实现方法,最后挑选较新的学术论文,分析其中的算法并对比效果。
动态和静态这样的分类方法在其他研究领域中也会出现,在研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一些自己研究领域里与动态均衡损耗和静态损耗类似的研究方法,并加以对比,这样的研讨方式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有借鉴意义的。
(三)以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为目的
在授课和研讨过程中,教师要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为目的,指导他们查找资料、阅读文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找学术创新点,设计研究方案,撰写小论文。
尽管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的能力有所不同,但是课程设计的宗旨是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指导他们能够独立完成科研中的每一个环节,让他们接受系统的训练,并将在课程中学习到的研究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专业领域中。
三、教学实践的具体实施方法
笔者以固态存储技术研讨课程为例,谈几点实施以上教学方法的体会和具体做法。
(一)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指导研讨时的侧重点略有不同,需要教师提前指导
例如,对本专业学生,要提高研讨难度。指定新技术关键词,让他们自己去查找文献、阅读并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并鼓励他们寻找可能的改进方法或创新点,自己设计算法和实现方案,并且付诸实施,验证后撰写小论文,并投稿发表。其中的重点环节是指导学生寻找改进的方法,这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开始的时候可能不知道该如何寻找,教师需要指导他们多阅读对比不同的文献,对比其中的改进和创新点,让学生逐渐掌握研究方法。
对其他专业的学生,可以减少一些指导环节,他们只需要达到最关键的一步就可以了,即寻找可能的改进方法和创新点。因为专业领域不同,强迫他们完成算法并撰写小论文及发表并不太现实,但是思维方式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指导其他专业学生研讨时,要格外注意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这对他们自己专业的学习也是非常有好处的。
教师需要提醒其他专业学生不要只关注本专业,还要保持对其他领域的好奇心,并且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应用到该课程的研讨中。
(二)教师提前设计好大报告选题,兼顾不同专业学生
较为专业的题目可以指定本专业学生选择,较为基础的题目可以由其他R笛生选择。让学生选择好题目后,教师需要在课下给每一名学生予以具体的指导,并给每一名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研讨的机会。虽然教师的工作量增加了,但是学生的收获也增加了。
在固态存储技术研讨课程中,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设计好了20个确定的题目。学生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就能看到这些题目,在第二次上课的时候就将自己选好的题目交给教师。即便学生选题时有重复,教师也可以划分更细致的研究分支给不同的学生。学生在整个学期的学习和研讨过程中,一边思考自己的选题,查找文献并阅读,一边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研讨其他选题,锻炼自己的科研能力,最后在学期末完成自己的大报告,并准备课件答辩。
(三)鼓励不同专业学生之间思维方式的碰撞
在课堂研讨时,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会就同一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个时候,其他专业学生普遍发言较少。虽然他们的一些观点和想法往往不太切合实际,却能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问题,并提出独特的解决方案,对本专业学生是很有启发的。所以要多鼓励其他专业学生发言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同专业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有时会产生很有价值的创新观点。教师在指导学生研讨时,要格外珍惜这些思维的火花,可以在课后指导本专业学生实现这些有趣的想法。
四、结语
不同专业知识背景的学生可以在研讨课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把自己的专业知识用到该课程的研讨中。教师在备课和授课时,需要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选题、指导步骤,并在课堂上鼓励不同专业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虽然这样教师的工作量比单纯的授课增加许多,但是学生都收获颇丰。
经过几年的授课,我们总结了以新技术为授课内容、指导学生研讨新技术的研究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式在提高不同专业学生的科研能力方面效果明显。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冬. 大话存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篇8
一、要使学生认识到方法的重要性
1.学习方法是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的科学发展史既是记录成果的历史,也是研究方法、学习方法的历史。物理学是一门很成熟的学科,特别是中学生学习的经典物理学部分。它所阐述的概念和规律是完整、深刻、系统的,充分体现了研究思想和方法的完善与正确。著名科学家们对自己方法论的评价远比对科学成果的评价高得多。巴甫洛夫认为:“重要的是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的总结,认识一个科学家的方法远比认识他的成果价值更大。”
2.科学的方法是科学成果获得的重要条件
要用实例使学生认识科学成果的获得常与方法的突破有着密切的关系。著名的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发现之前,安培和科拉顿都做了与法拉第相同的实验。只是科拉顿将电流计放在另一间,结果将磁铁插入线圈后再去观察电流计,没有看到感生电流的产生,错过了一个重要现象发现的时机。
3.要使学生认识正确的学习方法、科学的思维方法是科学世界观的体现
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的形成过程是辩证唯物世界观形成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对自己近期学习效果和未来成才都是极为重要的。
二、物理学习方法的指导
1.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1)掌握观察实验的方法。要在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中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有意观察,并养成综合分析观察习惯。在观察实验现象时善于根据观察的目的发现现象的特征,这才是有意观察,然而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有意观察。测试表明,未经过训练的学生中能够有意观察实验现象的约占10%~15%。
(2)掌握实验方法,提高实验的技能技巧。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思路和实验技能技巧的训练非常重要。
在中学物理教材中,实验可分为物理量测量和规律的探索与验证两类。无论对科学家做过的但现在不能再现的探索性实验,还是现在可做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我在教学中都注意对实验原理的分析和实验设计思路的剖析,以便加强对学生进行设计思路和方法的训练。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独立设计实验,上好实验设计方案,讨论答辩课。在分组实验中,注意总结有独到见解和实验操作巧妙的学生的经验,用以启发提高其他学生的实验技能技巧。
(3)掌握理想化模型法。将复杂的物理过程、物理现象中最本质具有共性的东西抽象出来,将其理想化、模型化,略去次要因素和条件,研究其基本规律,这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在中学物理中应用的理想化模型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①实体物理模型:质点、系统、理想气体、点电荷、匀强电场、匀强磁场。②过程模型:等温、等容、等压过程;匀速、匀变速直线运动;抛体运动;简谐振动;稳恒电流等等。③结构模型:分子电流、原子模式结构、磁力线、电力线。
指导学生掌握此研究方法时要特别注意指出理想化模型不是实际存在的事物,是有条件、有范围、有局限性的抽象,所以在运用时要十分注意其规律的适用范围和运用条件。
(4)掌握等效思想方法。等效方法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又一重要方法。中学物理教材中体现出的等效思想方法有以下几种:①作用效果等效:力的合成与分解,速度、加速度的合成与分解;功与能量变化关系;电阻、电容的串、并联计算。②过程等效:将变速直线运动通过平均速度等效为匀速直线运动;将变加速直线运动通过平均加速度等效为匀变速直线运动;交流电有效值的定义;抛体运动等效为两个直线运动的合成等等。
总之,在学生学习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时,还要将研究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揭示出来,以帮助指导学生掌握这些正确的思考方法。
(5)掌握数学方法的应用。研究物理问题离不开数学工具,数学方法在物理上的应用很多,如比例,一次、二次函数方程;三角函数、指数、对数及正、负号;数学归纳法;求极值等等。
以上所述为研究处理问题的五种基本方法。在平时章节教学中分散训练,贯彻始终,总复习时可分专题总结归纳,以达到使学生条理清晰的目的。
2.物理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方法指导
只有掌握学习物理的正确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我在平时教学中采用“单元自学研讨式”教学法。力图使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法的训练。“单元自学研讨式”教学法在以下四个环节上下功夫,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训练和指导,使学生掌握正确学习方法,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1)自学质疑课。按照老师下发的单元教学计划,在指定的课堂时间内进行自学,将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写在质疑小本上交给老师。初期为了帮助学生质疑,在课堂上专门安排提问题竞赛,促进其思考。
(2)讨论研究课。由教师依据学生的疑点及大纲要求确定适当的讨论题目,引导学生各抒己见,通过辩论加强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对于可以通过实验研究的课题,引导学生根据研究课题设计实验方案(方案中包括原理、器材选择、实验步骤、记录表格和数据处理方法),经过讨论和完善后,学生按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动手实验,并分析实验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这不仅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而且对学生进行了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
(3)教师精讲课。此课将引导学生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整理单元知识(其中包括概念、规律、方法),指导学生理解重点、难点知识,归纳总结掌握规律、概念需要注意的问题。
(4)习题课。针对分析解答各部分习题的关键,精选例题,用小组竞赛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技巧的训练。
3.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的指导
准确的自我评价,可以不断增强自我完善的自觉性,对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有显著作用。
(1)促使学生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如组织小型竞赛、课堂讨论、问题答辩及单元测验总结等。对学生提出正确了解评价自己的标准和要求。
篇9
备课制度是前提与保障
为了保证集体备课的有效开展,在集体备课的管理方面,我园实行分级管理负责制度。首先,园长每学期对全园的集体备课提出宏观性指导意见,定期结合实际开展集体备课专题研讨活动,给教师理论和操作层面的支持;其次,年级备课组结合《纲要》精神,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法研讨,制定备课组整体教学方案;最后,要求教师每周按整体教学方案上一节高质量的课。
在实施集体备课过程中,做到定时、定内容、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农村幼儿教师有其自身的特殊情况,白天在园上班,下班回去有孩子、有家务、有农活等着她们,为了让教师能安心参加研讨,我们将集体备课的时间安排在中午,即幼儿午睡的时间段。参加集体备课的人员可以以年级组为单位,也可以学科组为单位。如一个主题活动开始前则以年级组为单位,讨论主题开展环境的创设、家长工作、区角游戏的投放及主题里的内容是否适合本地区、本班幼儿,将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加和删减等。坚持行政分工管理是确保集体备课有效性关键因素,因此园长、副园长、保教主任分别负责一个年龄段,参与她们的集体备课,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督促、检查、指导,并做好评价登记工作。定内容是指各年级组在开学初制定出有价值、有困惑、有特征的集体备课计划,如中途因特殊情况有变动的,教研组长则提前一周告知备课内容,让教师有充分准备的时间。为了不影响幼儿午睡,我们将备课的地点安排在会议室和多功能室。这“四定”让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集体备课的重要性及园领导对集体备课的重视,期末将教师的教学研究态度和能力作为考核教师的内容之一,从而使教师更积极主动参与备课活动。
备课形式是有效手段
个人初步备课 以往的集体备课往往流于形式,教师的积极性不高,备课的效果不佳。这主要表现在由一人主备,其他人辅备时,往往出现了以主备人为主的“一言堂”现象,其他教师充当听众。人大都是有惰性和依赖性的,为了改变现状,挖掘教师的潜力,我们提前下发集体备课的形式和内容,每位教师结合《指南》精神研讨教材,对集体备课的内容提前思考,各自备出自己的最佳教案。这样教师在研讨时就有话说、敢说、愿意说,提高了教师参与研讨的积极性。
集体研究讨论 首先以年龄组拟定主题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理清各领域间的关系。然后学科组再集体研讨每个领域的活动单元。确定活动的目标,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运用什么形式、方法、手段来解决问题,重点阐述设计理由、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程序的设计。每个人根据前期的备课经验讲述自己的观点和心得,重点围绕活动方案的重难点、教学法、教学具以及指导要点等问题进行讨论,然后修改。主讲人(教研组长或骨干教师)理清教学的环节步骤,对每个环节设计理念或依据、达到什么目的进行阐述。每位教师根据自己备课实际需要提出困惑,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集体研讨是一项重要的环节,能解决个别教师知识盲区,帮助教师建立正确、科学的知识体系。如,在一次研讨语言活动《痒痒树》时,一位教师就误认为“痒痒树”是一棵形象、拟人化的树。而生活中确有“痒痒树”,又名“小紫薇”,及时发现并纠正了教师的错误概念。
在实践的基础上,再次备课 集体研讨是寻求科学的、合理的教学方案。由于各班的教师、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与个性,虽然集结了大家的智慧,但具体操作与方案要结合本班的特点与实际情况。
以“一课多研”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个人的初步备课和集体研讨活动都是经验和理论层面上的,将理论知识落实到具体实践活动中,此环节是活动关键所在。活动开展时参与讨论的行政人员一同跟进,及时了解、反馈信息,便于一次次的调整和完善,从而确保集体备课有效性和教学质量的最优化。
个人教学反思 教师在进行一课多研的基础上,能够教出有质量的研讨课;活动后,从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学目标的完成、重难点的突破、教师语言的准确性、教具科学合理性等方面进行反思,反思本节活动的亮点和存在的问题,并写出反思记录。
收集资源是有效途径
开展集体备课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积累更多有效的园本课程资料,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因此,平时集体备课工作的总结和交流、教学案例的收集、整理和推广显得特别重要。经过大家集体智慧碰撞和个人反思总结出的活动教案是现阶段的最佳教案。为了让集体备课少走弯路,有必要将集体备课的教案和本活动使用的图片、视频、幼儿操作材料收集整理,分类收藏到资源库。便于以后使用教材的老师能结合本次集体备课的情况,进行更有效的讨论和使用。
篇10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精神,策略研究,把握中考方向。加强毕业班工作领导,狠抓毕业班的备考工作,认真落实学校对毕业班工作提出的各项具体要求,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做到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强化教学研究抓质量,计划思想教育挖潜力,深化责任意识讲协作,力争实现优秀生有突破、中等生有提高、薄弱生有进步的分层目标,确保2016年中考能取得胜利,确保学校的持续和谐发展。
二、期望目标
力争2016年中考成绩更进一步:实现优秀生有突破(A+人数:语文25,数学28,英语30,物理16,化学18,政史20,总分25)、中等生有提高(B+、B等人数占50%)、薄弱生有进步(B等以下人数20%以下)。
三、领导小组
成立中考领导小组:
组长:李刚校长
副组长:朱伟兵 朱懋平
组员:九年级全体教师及各科组长。领导小组成员负责中考科目,力争加强领导、指导,确保中考科目协调均衡发展。
领导小组的工作职责:
确定目标——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检查成效——适时反思——稳步提高。
具体有如下:
①制定中考备考工作方案并负责组织实施。
②对中考各项备考工作进行全程管理和考核。
③组织中考备考工作培训和考纲学习。
④组织月考、模拟考以及每次考试的质量分析。
⑤抓常规教学管理。对备、讲、辅、批、考常规环节定期检查,一月一小结。 ⑥抓集体备课的落实。
⑦抓备考视导督查。对学科教学加强视导,务求实效,增强教学针对性。 ⑧抓思想教育,保稳定良好的迎考心态;
⑨抓学校部门配合,保紧密联系,齐抓共管。
四、教学计划
(一)授课计划
新授课完成时间:2015年9月——2016年3月
中考总复习时间;2016年4月——2016年6月中考前
(二)复习计划
采用三轮复习法:夯实基础——专题训练——综合检测。
l.第一轮复习(2016.3下旬-2016.4):夯实基础,教学时间约6周。
复习内容:全面系统复习,要求以课本为本,分单元、章节,依据课程标准、考纲要求复习,强化知识点、单元章节、考点过关训练,夯实基础,扎实培养基本技能。
复习方法:依据课本,单元知识考试连前不连后(连前指的是上次不过关的知识),层层夯实,步步为营。
2.第二轮复习(2016.5月):专题训练,教学时间约4周。
复习内容:巩固基础,依靠《考试大纲》、教辅资料中的《中考总复习》构建知识网络,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强化分块综合和专项知识训练,突破重点、难点,突出训练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检查堵漏知识盲点。加强训练,强化优秀学生薄弱科目的训练。
复习方法:可采取分专题、分知识点复习法,即以知识网络为线,专题分块复习和考试。
3.第三轮复习(2016.6——中考前): 综合检测,提高,教学时间约3周。 复习内容:注重综合、模拟、适应性、规范训练,提高应试能力。同时,还注意对学生答题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反馈、点拨,指导学生回归课本。复习方法:综合检测,查漏补缺,减少非智力因素失分。
(三)检测安排
1.检测安排:2016年3月前,每月均安排阶段考。 2016年3月起至中考前,精心组织模拟考(分别在每一轮总复习后)并积极参加模拟。
2.精心做好每次检测工作,要求:
①深入研究考纲,广泛收集中考资料,精心编制月考试题。
②考前周密安排,严格监考,形成良好考风,促进学风。
③每次考试后及时有效地进行质量分析,及时反馈并对下阶段复习提出新的改进意见。
五、工作措施
(一)工作思路
明确目标,优化过程,科学有序,勇创佳绩。
(二)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九年级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形成中考工作领导小组、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年级组、班主任、任课教师齐抓共管的管理网络。强化过程管理,真抓实干。
2.强化考纲学习研讨,加强中考信息搜集整理。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学科新课程标准精神和内涵,深入研究考纲和近三年中考试题,准确把握中考改革趋势,认真分析和研究中考趋势,题型的变化,明确复习方向和重点,研讨新形势下中考复习策略,制定好各学科毕业班教研计划,提出科学合理、可行有效的中考复习方案。同时多与上级主管部门及兄弟学校联系,搜集整理有效信息,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中考备考。
3.加强学科研讨。要发挥教务处、教科室、科组及备课组的集体力量。并在各备课组进行专项研讨,重点研讨中考试题、教材教法,提高课堂效率,制订周密的教学与复习计划,精心组织教学,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避免滥发资料,上课满堂灌的现象;强化教师课堂教学案例分析,跟踪听评课,学科组会诊,在整改中提高,使课堂教学更适应考试改革要求,使中考的核心工作“提高学科的教育质量”真正落实到实处。
4.抓学风班风建设。抓班风、学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加强班级管理,科任教师与班主任一起加强学生思想的教育工作。年级组分层次召开学生学习加温鼓劲会,学生家长会,通过各方力量,教育好每一个学生,促进和改变学生学习和行为习惯的转变,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5.班主任具体解决六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稳定学生的思想,确保学生有稳定、良好的复习迎考心态;二是优秀生的培养;三是抓竞争机制的形成;四是学法指导;五是心理疏导,让学生有健康的心理,保持平衡的心态;六抓家校配合,做到家校齐抓共管。
2.第三次年级组教师大会,分析研究教与学的情况,提出改进意见,落实措施要求。
3.了解师生教与学的情况。
4.各科教师进行专题研究。
2015年12月:
1.对优秀生开设提高讲座开始启动。
2016年1月:
l.期末复习动员。
2.期末考试及学期结束工作。
3.年级教学的再次专题研讨。
4.各科期考质量分析。
2016年3月:
l.各学科制定总复习计划。
2.年级组教师会,统一进度和计划。
3.年级组学生再动员,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明确目标,端正态度,树立信心。
4、组织九年级教师考纲学习及中考备考工作培训。
2016年4月:
l.认真组织好本校模拟考试及质量分析。
2.各学科开设复习指导讲座。
3、召开优秀生工作会议,提要求,多鼓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九年级师生誓师大会,鼓动师生士气。
2016年5月:
l.调整复习计划,实施第二轮复习。
2.增强与各兄弟学校毕业班工作交流活动。
3.全面复习及相关研究。
4.组织学生参加体育测试及理化生实验操作测试及英语口语测试。
5、做好填报中考志愿、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工作。
6.学生的思想教育主要是稳定学生情绪。
2016年6月:
l.全面复习,强化训练,练考点、讲重点、破难点,提高优秀率。
2.考前答题、考试技能指导,以适应考试环境。
3.对考生进行心理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