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概论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4-02-01 18:09: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教育概论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教育概论知识点

篇1

关键词 小学教育专业 科学素养 培养对策

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肩负着未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启蒙教育的重任,提高其科学素养是基础教育对小学教育专业学校的基本要求。科学素养的培育是一项持久繁杂的工程,其提高是不可能通过短期或突击式努力能完成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过程中,提出系统合理的教育对策,为其提供良好的环境。

1创新小学教育专业科学素养培养方案,有效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1.1整合理科教学,开设跨学科选修课程

现阶段小学教育专业科学素养的培育更多的是依靠单科的科学知识教育,并没有体系化。这与现在小学教育的学科特点是不相符合的,急需完善小学教育专业科学素养培养方案,重新构建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体系。

现在小学课程如语文、数学、品德、科学等课程中出现了大量与科学素养相关的综合性知识,尤其是科学课程,在《科学((3- 6年级)课程标准》中,小学科学课程分为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五个方面,这些内容融合了生物、物理、化学及地球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这就要避免单学科教学的重复性和单一思维模式。例如讲“能量”,化学上讲的是物质变化导致的吸热及放热反应,物理上讲的是能量之间的转化,生物上讲的是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这样既浪费时间,还不能使学生对“能量”有一个系统正确的理解。如果把不同学科中的“能量”知识整合在一起,以科学思维的方式思考问题,就能更好地融会贯通。

根据调研和学校实际情况,我们建议将理科进行整合,前三年分别开设自然科学基础、科学与生活与现代科学技术概论三门通识课程,其中自然科学概论,主要是讲授基础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与生活主要是让学生以科学思维方式去理解生活,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则是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培养其科学价值观。第四年开设选修课,兼顾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开设科学与艺术、科学技术哲学导论。并且以专题研究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学科间知识交叉点的训练,让学生将其融合,在训练中形成综合能力,从而开拓视野,将知识系统化。

1.2有机融入“小学课程的相关科学知识”

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对孩子的科学素养培养有着重要影响,小学的各门课程都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例如语文课内容丰富多彩,课本中约有30多篇课文与科学教育有关,《祖冲之》中了解了“月食”,《我要的是葫芦》里介绍了植物的生长过程,《航天飞机》则展示了飞机的特点和功能……

为了更好地适应小学教学,在课程改革中,要先总结小学各门课程的科学知识点,将其纳入《自然科学概论》课程中;总结各门课程的科学实践活动,将其纳入《化学与生活》课程中,将其延伸拓展。例如在五年级下学期《科学》中有“身边的植物学”这一节内容,我们可以在《自然科学概论》详细讲解植物的器官;在《化学与生活》课程中,让学生做植物标本或叶脉书签;在六年级下学期《科学》中有“电磁奇观”这一节内容,我们在《自然科学概论》中讲述关于各种能量;在《化学与生活》课程中自制电池,以及各种小学实验教具。这种整合方式不但能够使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小学课程,还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从做中学”,在做的技能形成的同时,体会到科技创作的方法,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1.3将科学史作为“隐性课程”

通过学习科学史,可以逐步了解和掌握科学家探究科学的方法,对概念和理论有所理解,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这是小学科学教育的基本要素。因此有很多学校开设了《科学史》这一门选修课,但若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开设过多的科学教育课程,可能负担过重。因此我们建议精研小学教育专业的各门课程,将零散的各门科学史以“隐性课程”的形式加入到这些课程中,这样既减轻了课程负担,又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在《语文》课本中有鲁迅的《铸剑》一文,语文教师可以讲述金属的冶炼史,猜测铸剑所用金属,理解金属出现时间先后的原因,加深对科学方法的理解;在《自然科学概论》课程中讲解《元素周期律》时,可以讲述门捷列夫及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历程,使学生在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上都能有所收获。

1.4开设小学科学教学法

由于最后两年学生忙于就业或升学考试,时间紧张,学校不再安排科学必修课程,但基于以下两个原因,我们建议在第四年开设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法,最后一年开展科学课教育实习:

(1)根据调查,农村小学由于各种原因,科学课程基本没有专职教师,所以很多都是通过在职教育后兼职科学课程的,在科学素养方面存在着先天的不足。很多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毕业后大多直接在农村小学从事教育工作,也有一部分兼教科学课程的,由于学校以前没有开设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法,他们很难适应这门课程的教学;

(2)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是基于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其教学与其他课程相比,在课程标准、教学理论、教学设计、资源开发等方面有很大不同,开设小学科学教学法课程,能使学生更加熟悉科学实验的设计,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既提高了科学素养,还能对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游刃有余。

2构建新型科学教学模式

实行以STS教育理念下的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模式,采用探究―合作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技术,构建综合数字化实验平台,切实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2.1以STS教育理念为指导

STS教育是一种科学教育思想,具有显著的交叉学科性质,突出了对科学的文化解读、对科学的社会价值与人生意义的理解。

在教学中,STS教育更加注重探究与体验,重在唤醒主体的自我意识及情感体验,这将促进学生构建科学理念,理解科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会批判性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效提高科学素养。

2.2采用探究―合作教学方法

探究性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模拟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合作性教学是指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两种教学方法优点多多,但也各有缺点。我们建议将两种教学方式有机融合,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合理分组,优势互补。教师合理安排好探究过程,在课堂上合理干涉,及时引导,让学生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提高效率。

2.3运行

课前,制定STS教学目标,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合理分组,优势互补。课中,采用探究―合作教学方法,既面向全体学生,又能充分体现个人的独特价值,优势互补;实验操作结合使用多媒体,多层次、多场景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构建综合数字化实验平台。课后,实施全面评价机制,促进学生个性良性发展,并进行网络群讨论,分享个人成果。

3建设多元立体的校园科学素养教育环境

3.1充分利用宣传资源

例如利用学校的校园广播、宣传栏、网站,以及飞信、QQ、微信软件,定期向学生推出环球科技资讯、健康常识、流言百科、时事科学等栏目,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理解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3.2开发特色课外实践资源

例如有的学校可以利用空余土地较多,山区资源丰富等特点,成立了“少年农科社”,建立“生物观察园”,种植蔬菜,养花养鱼,积极开展农科活动,并使用各种实验器材,开展相应课题研究。最后完成科研小论文或进行农技比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效提高其科学素养。

篇2

关键词:微观世界 类比教学 改善策略

一、教学对象分析

大专小学教育二年级的学生,之前学过物理学、数学等相关知识,但理科知识的基础普遍较差,一大部分文科学生谈“理”色变,对理科类知识兴趣不浓厚。此外,该专业的学生普遍认为理科不重要,理论知识不能对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因此,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二、教学过程

针对该专业学生的特点,在讲述微观世界的三个层次时,将三个层次比喻为三大家族:分子和原子家族、原子核家族、基本粒子家族。这三大家族的族谱是怎么样的呢?首先是认识分子和原子家族,通过讲名人故事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家族是如何“出名”的。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玻义耳的盐酸和紫罗兰的故事及由此引出的一系列科学成果;道尔顿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盲患者等科学家的故事,以此扩展学生的人知面。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属箔发现了原子核,用阴极射线轰击氢,发现了带正电子的阳离子,将至命名为质子。通过讲述查德威克的故事讲述中子被发现的过程。由此引发学生的讨论:查德威克为什么能发现中子?他是靠什么成名的?学生得出一致的结论:他是靠善于分析、总结,善于反思、刻苦、坚持不懈而成名的。进一步引导学生要成功得勤于付出,善于思考。

三、教学反思

课后,我对该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发现这节课有以下三点可取之处:

(一)故事教学,浅显易懂

通过讲解科学家的生平趣事,让学生在听故事的时候了解科学家的成长过程,再以此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故事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深入了解科学家的一些趣闻轶事,而且能引发学生思考“科学家成功的秘诀”,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增强课程的趣味性。故事具体形象生动,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类比教学,深入浅出

将微观世界的层次类比为三大家族,讲原子核的组成部分,类比为爸爸和三个儿子。通过浅显易懂的类比,把复杂的物质基本结构类比为生活中常见的家族关系,不仅易于学生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而且能激发学生对物质组成结构的兴趣,为相关知识做好铺垫。类比教学能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通过浅显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知识,以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

(三)小组讨论教学,触类旁通

通过讲述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讨论“科学家成功的秘诀”,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以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 ,把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小组讨论的形式,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而且能让学生在相互讨论的过程相互启发彼此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将科学家的精神发挥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虽然这节课存在一些的可取之处,同样,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在教学之初,对该班学生学习《现代科技发展概论》这门学科时,已经具备的认知功能和一般认知能力发展水平缺乏深入的了解与分析。具体来说,就是对学生在感知、记忆、思维、言语、智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没有做到全面细致的分析。通过讲故事、类比教学的形式进行讲授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情景,教师成了知识的传授者。由此发展下去,有可能发展为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的积极性将被扼杀。

四、改善策略

(一)把握学生认知发展准备状态

首先,通过课间与学生交流的形式,了解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感知、记忆、思维、言语、智力等父母的发展水平,了解其对该学科的态度及相关的知识水平。其次,增强与班主任的交流与沟通,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能力及学生的学习氛围。再次,通过课前小测验的形式来了解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总体认知水平,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最后,通过学生课堂的表现及参与程度,动态观察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以达到全面、准确地把握学生认知发展准备状态。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形式

传统的教育学派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已不适合现代教育的形势。现代教育学派的代表――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他主张发展学生的个性,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一切措施都要围绕儿童而制定。[1]

(三)促进师生、生生的良好互动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习的促进者、学生的引导者、平等的合作者。因此,首先,我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其次,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小组成员去收集更多科学家的趣闻轶事,以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主动参与到学生的课堂讨论中,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做学生引导者。

参考文献:

[1]吴杰主,外国现代主要教育流派[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

篇3

关键词:新课程 提高 初中数学 课堂效率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每一位教师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更是孜孜不倦的探索着,本文就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这一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种方法以供同行参考。

一、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被动接受与主动学习的区别是很大的,而要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首先要调动的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爱因斯坦所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作为人民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来培养、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由 “要我学 ”转变成 “我要学。”而能使之产生这一转变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许多的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情景来诱发它,使其慢慢产生和发展起来,这里的情景一方面是指自由、宽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另一方面也是指互帮互学同时又相互竞争的学习氛围,此外在教学中引入问题情景并适时实施激励评价机制也是诱发并巩固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措施。

2.培养学生质疑的好习惯

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就是权威,教师所说的一切都是正确的,所以许多学生只等着老师教授自己死记,不会去质疑老师所说的是否真就是全部正确,也不会去探索老师还未讲授的那一部分内容。其实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质疑必识记更重要,因为质疑往往是和思考联系在一起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在我们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质疑的好习惯。

二、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随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这一目标的提出和减负这一任务的出现,在初中教学中,语文、数学和英语所占的课时也在相应减少,但减少的也只是课时,教学内容还是那么多,这就让我们短暂的45分钟课堂的任务更加艰巨,而对于需要大量练习作为辅助的初中数学教学而言要想取得好的成绩更是难上加难,原来使用习惯的老套路、老方法已经不再能让我们完成教学任务了,这也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原本陈旧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探索出一条与时俱进的新教学方法,准确无误的为每一堂课定出一个重点,重点与重点之间循序渐进,并且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些重点来逐步展开的,讲练得精,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讲练得当,以练为主

这里的“讲”主要是指教师讲解例题,“练”主要是指学生做练习题。数学学科跟语文、英语这些学科的区别很大,它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识记基本的概论,更需要学生能举一反三,灵活变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一方面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精选例题,并按照例题的难度、结构特征、思维方法等各个角度进行全面剖析。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能片面追求例题的数量,而要重视例题的质量,在剖析的过程中,务必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去。另一方面习题的选择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保障,所以作为教师还应该针对本次课的重点选择大量的习题给学生练习,这些习题由易而难,既能对基础知识进行巩固,又能围绕如何突破难点作文章。同时,教师在给学生布置练习之后要及时检查练习完成情况,并进行针对性讲解与评价。

四、要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新课改的提出,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已经成为我们日常教学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多媒体能够同时采集、处理、编辑、存储和展示两个或以上不同类型信息媒体的技术,这就使教师摆脱了以前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尤其是对于抽象难懂的数学教学而言,更是让学生更直观、更全面地获取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一些复杂的问题,它们有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的是纯理论的,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这样理想的条件,对于这些问题,应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突破,而多媒体恰恰能弥补这一缺陷。例如:10个棱长为a的正方体摆放成如图的形状,求出这个图形的表面积是多少?这道题是考查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的,我们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解,也许很多同学难以理解,每个面用不同的色彩制作成一简单的并能转动的flash课件,这样学生非常容易看到有6种颜色每种有6个面,共36个面,从而不难求得这个图形的表面各是36a2,使得大家茅塞顿开,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的使用也优化了教学过程,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容量,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以上我们遇到的课时减少而内容不变的问题。因为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例如在数学复习课上,由于复习的内容多且杂,所以教师往往要将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类、结合,成为一个融会贯通的整体。这时,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把所有的知识点进行归类、分析并展示出来,既可以突出重点,系统地复习彼此相关的知识,使学生回忆快、记忆牢固,又可以解决复习课密度大、时间不够用等问题。

总之,作为新时代的教师的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要与时俱进的改变我们的教学方法,用心专研、精心设计,以取得最优化的课堂教学效果,圆满完成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文涛,《论有效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2期.

[2]张奠宙,《数学教育的全球化.开放化和信息化》.《数学教学》,1998年第5期.

篇4

关键词:工程图学;课程体系;重构;工科通识教育

工程图学课程是各工科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传统的理解它是一门研究工程与产品信息表达、交流、传递的工具性课程[1],但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工程教育者认为其应归属为技术科学领域[2]。因为该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将图学知识与思维训练(尤其是形象思维训练)有机结合,能够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与空间想象能力,形成图学素质,增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兼顾的综合思维能力。这种能力和素质不仅仅是工科学生所必备,也是其他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积淀的基础之一,却又恰恰是学生在早期的中小学教育和后期专业培养中都有所或缺。因此,工程图学课程可以且应该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工程素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应成为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而我国高校目前的通识教育课程一般以人文和科学方面的知识居多,工科的课程并不多见,工程图学的通识教育作用值得期待。

我们在实践中结合工程图学课程的特点,对其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构,提出了分层分类的教学方案,既服务于非工科专业、工科专业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又为机械、土建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培养绘图技能,有机融合课程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一、通识教育及其课程体系的层次性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不直接服务于专业教育但又是人所共需的一些能力的培养,涉及基础知识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旨在打破学科壁垒,拓宽知识基础,沟通文理修养,扩展思想视野。一般认为通识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3],广义的通识教育是大学人才培养的一种教育理念,体现在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上,通常以培养方案、培养机制等予以实现。狭义的通识教育指专业教育以外的那部分课程的教学,其教学内容具有共同性、基础性、广博性、综合性和深刻性,一般面向全校学生。

通识教育课程目前是很多学者研究的焦点,文献[4]在分析了美国曼哈顿学院资深学者皮尔森对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评判后指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至少应包含全校性和专业性两个层次,全校性的通识教育课程具有“全人”教育的特征,是关于“共同的知识经验”方面的课程;专业性的通识教育课程涉及某专业的基本知识,为学生选择未来专业方向奠定基础。这个观点突破了通识教育课程全校性的普遍理解[4]。基于这个观点,我们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认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应该在全校性、专业性两个层次之间再增加一个“学科性”层次。我们知道,同一个学科门类(如工科、理科、医科、文科等)的人才往往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和素养,使之在人的气质和能力上有所区别,这表明同一学科门类的人才在培养上具有共同的属性,在课程设置及其教学模式上具有共同的特点。比如一个工程师不管是什么工科专业,一般都具有务实、创新、有创意、善动手等一些共同品质,这些品质的造就,工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功不可没,而这些课程应该就属于工科通识教育的课程。因此,学科通识教育课程就是那些致力于培养某科类人才共同的基本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课程,是全校性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桥梁。

二、工程图学课程的通识教育价值

首先,工程图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采取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综合思维方式,兼顾学生在逻辑空间和形象空间的几何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进一步提高左半脑逻辑分析能力的同时,更能够开发多数学生滞后的右半脑,实现左右大脑的并行思维和联动开发[5],这是其他很多课程所不具备的特点。因此,课程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工科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对其他非工科专业的学生也非常重要。

其次,工程图学课程以形象思维作为专项训练和教学目标之一,能够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形体构思能力。形象思维是运用直观形象、表象、想象等方式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形式,是一种立体的思维方式[6]。这种思维能力是工程技术人员获得创意所不可或缺的能力,也有利于非工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三,工程图学课程的理论和方法决定了其在教与学过程中师生都必须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脚踏实地的作风、耐心细致的态度、遵守标准规范的能力,这是每一个人做好工作的重要品质。

第四,工程图学课程历来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作业和实践内容都不能轻易拷贝,学生即便是抄袭作业也必须一笔一画地亲自临摹,这就迫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体验工程实践,提高动手能力。

综上,工程图学课程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和优良品质形成的作用和影响已大大超出了课程内容所涉及的知识本身,不仅符合工科通识教育的教学要求,也适用于面向非工科专业的全校性通识教育。而从学生的学习能力看,修读工程图学课程无大学先修课要求,只需要一些中学几何知识,对于经高考入学的学生哪怕是文科生也能够胜任学习。因此,只要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工程图学将对全校性、学科性、专业性各层次的通识教育发挥积极作用。

三、工程图学课程体系的重构

1. 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工程图学作为基础课程,大多安排在第一、第二两个学期开课,是工科学生进入大学首先接触工程的课程。由于工科专业繁多,课程体系一般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分为机械类、近机类、非机类、土建类等。其中机械类、土建类内容最多、要求最高,非机类要求最低、学时较少。教学内容一般包含投影基础、制图基础、绘图标准与规范、专业图绘制、计算机绘图等几大部分。目前各高校的教学现状主要表现为:

(1)课程的影响面与辐射面一般仅限于工科学生,基本不涉及非工科专业的学生。

(2)工科专业中,机械类、土建类的课程内容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在专业图方面差异较大,而投影基础、制图基础、计算机绘图部分的教学内容基本相同,对空间构型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绘图能力等方面的教学要求也基本一致。由于目前大多数高校实施按专业培养,两类工程图学课程的教学一般各自为阵,互不融通。

(3)近机类、非机类的课程与机械类相比,学时(学分)数和教学要求递减,但教学内容的架构相同,只是深度和难度不同,各知识点几乎是机械类的精简版。这样的横向压缩式精简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各工科专业对工程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要求,工科学生必需的形象思维能力得不到很好的训练和提高;一些非机类专业并不十分必要的工程图(如零件图、装配图)等内容,却需要简约式地教学,使学生不仅难以掌握,还会对课程感到厌烦而抵触,影响教学效果。近年来,已有部分非机类专业如电子信息方面的专业在培养方案中删去了工程图学课程,削弱了课程的地位。

2. 分层分类的课程体系重构方案

工程图学课程体系的重构思路是:充分发挥课程特点,综合考虑工科学生工程素养的共同性和专业培养的差异性,以及非工科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需求,对课程内容以纵向切分的形式合理取舍,构建面向不同专业的分层、分类课程体系见下表。

该课程体系设有全校通识课、工科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三个层次,其中专业基础课层次又分为机械类、近机类和土建类。各课程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需求,具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1)全校通识课层次。“形体构思基础”课程作为学校通识教育选修课面向全校非工科专业的学生,旨在训练形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课程安排了形体表达与立体构形两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基本形体的投影、截切、相贯和立体组合、形体构形、立体造型等教学内容,每学期根据学生的选课情况开课。

(2)工科通识课层次。根据我们所在学校实施的按大类培养模式,在第二学期面向工程技术大类中的全校工科专业开设“工程图学基础”课程,作为学生选择专业之前的一门工科通识教育课程。为此,根据工科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工程师品质培养的共性要求,安排了投影基本理论、立体构形方法、工程基本规范三部分教学内容。从最基本的点线面投影入门,重点强化形体构形训练,教学深度与难度相当于过去的机械类,旨在培养、提高工科生的形体构思与分析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求真务实能力。

(3)专业基础课层次。根据相关工科专业后期培养的要求,第三学期面向机械类、近机类和土建类专业分别开设三门图学课程作为后继专业学习的基础课,电子信息等非机类专业不设该层次的图学课程。具体是:

①“工程设计概论”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机械工程图样的表达能力,增强工程设计的感性认识。课程安排了工程规范、绘图技能、工程图表达、工程设计方法等四部分教学内容,重点训练工程图(零件图、装配图)表达方法与设计方法。课程借鉴了国外同类课程的教学经验,新增了工程设计方法的内容,包括6帽子思维方法、串行设计与并行设计、创新方案设计、设计团队与项目管理等,将产品开发方法与工程图表达相互融合。

②“工程图学应用”课程是近机类相关专业的必修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对工程图样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课程安排了工程规范、绘图技能、工程图表达三部分教学内容,侧重于产品工程图的阅读与理解。

③“土木工程制图”课程是土建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对房屋建筑结构图、施工图的表达能力,提高建筑工程设计能力。课程安排了建筑图表达规范、工程形体表达、建筑专业图三部分教学内容,重点训练房屋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结构基础和结构楼板等工程图的设计表达方法。

四、工程图学课程体系重构方案的特点

与传统的工程图学课程体系相比较,课程的重构方案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体系结构上兼顾了人才培养的多元性。重构的工程图学课程体系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相互融通,对工科学生与非工科学生的通识教育分层设计、相互兼顾,不同工科专业分类教学、突出重点,使课程的受众性更广,辐射面更大。

(2)在教学内容上突出了形象思维能力训练。面向全校非工科学生的“形体构思基础”课程以形象思维能力作为专项训练的内容;面向工科生的“工程图学基础”课程强化了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提高了近机类、非机类专业学生对形体分析训练的教学深度与难度,改革了非机类专业过去面面俱到的简约式教学,突显形象思维和求真务实能力的培养。

(3)在教学形式上加强了团队合作的工程实践。除“形体构思基础”课程外,其他课程均有约1/3课时的实践教学,并引入设计团队管理的思想,采用团队协作的方法推进各项实践内容,使学生在训练动手能力的同时,增强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

重构的工程图学课程方案已纳入学校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并从2007级学生开始全面实施,受益学生除工科专业外,还涉及工商管理、物流管理、会计学、金融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艺术设计、行政管理等专业,累计达7300多人。实践表明,课程有效地提高了各工科专业尤其是非机类专业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了选课的非工科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图学素质,较好地理顺了各工科专业的后继培养,推进了作者所在学校按大类培养模式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王秀英,白海英,张秀芝. 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工程图学综合实践[J]. 工程图学学报,2009(5).

[2] 徐健,张承谱,丁伯慧等. 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中工程图学课程的改革诌议[J]. 工程图学学报,2011(3).

[3] 张寿松. 近十年我国通识教育研究综述[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3(10):12-14.

[4] 张冲. 大学本科通识教育的他山之石——评哈佛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本科通识课程体系之争[J]. 复旦教育论坛,2011,9(1):43-46.

[5] 赵耀虹,王吉昌. 工程图学中组合体的构型设计探讨[J].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