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器械范文
时间:2023-03-22 16:50: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康复器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8-0108-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50[本刊网址]http://
一、引言
据2015年人口统计数据,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已有22200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6.1%;65周岁以上人口有14386万人,占总人口10.5%;除此之外,我国还有残障人士近9000万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民不再满足基本的温饱问题,而是对生活质量和个人价值体现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需求下,智能假肢、康复机器人、智能轮椅、智能家居等一系列康复辅助产品日益融人的人们的生活中。肢体功能障碍不再是一种疾病,而是看做缺失某个零件,只要适配合适的辅具便可继续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随着社会对康复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大,康复产业成为了朝阳中朝阳产业康复产业。然而,我国康复产业的发展较发达国家起步较晚,相关康复人才较少,并且由于我国传统康复概念,国内大部分高校设立的康复相关专业绝大多数为康复治疗学;对于工程类人才的培养还十分稀少,如上所述,我国缺少的更多的是具有康复工程背景的专业人才。上海理工大学根据人才形势需要建立了假肢矫形工程(康复工程)本科专业来满足社会对康复工程人才的需求。
康复工程技术是当今先进科学技术与人体康复需求相结合的产物,其任务是研究与开发用于人体功能评估、诊断、恢复、代偿以及重残者护理所需的各种设施。上海理工大学所建立的假肢矫形工程(康复工程)专业以培养医工结合、机电结合、兼容管理并具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工程应用人才为目标,开设了多门具有较强实践性专业基础课程,《人体康复辅助器械》是其中的特色课程之一。
《人体辅助康复器械》主要讲授内容包括辅助技术与康复器械两大部分。辅助技术是用于辅助技术装置(康复器械)或辅助技术服务的设计技术;康复器械(根据ISO标准的定义中文翻译应为辅助产品,但由于我国文化背景的需求,现在国内用辅助器具、康复辅助器具康复器械等名词,本文统一采用康复器械作为专属名词)根据《ISO 9999 Assistive Products for Per-sons with Disability:Classification and Terminology》,其可分为12大类,132个次类,包括个人医疗辅助产品、训练技能辅助产品、矫形器和假肢、个人护理和防护辅助产品、个人移动辅助产品、家务辅助产品、住家和其他场所的家具及其适配件、沟通和信息辅助产品、处理物品和器具的辅助产品、环境改善辅助产品,工具和机器、职业康复产品,以及休闲辅助产品,目前已列入国际产品目录的产品有8000余种。辅助技术服务是直接帮助功能障碍者来选择、获取和使用辅助技术装置所做的任何服务。总的来说,人体辅助康复器械这门课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课程,涵盖了康复医学、生物力学、人因工程学、仿生学、机械工程学、控制工程学、电子工程学、化学工程学、材料工程学及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领域。并且,现在康复产业的发展更需要能即刻工作,即具有独立适配各种康复器械的能力、具有独自设计康复器械的能力,并具有分析和评估康复器械和适配人需求的能力,因此该门课不能只局限于理论的教授,还需要让学生进行实操训练,真正做到培养可适应现代康复技术一线生产及研发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由此可见,《人体辅助康复器械》这门专业基础课较其他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一)教学内容多样化
本门课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课程,涵盖了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但是从本专业整体的教学计划上看,学生无法在学习本门课之前把所有需要的基础知识学完,因此,本门课程在每一部分理论讲解的同时需增加部分与该课程相关的其他学科基础课。由此可见,本门课的教学内容不只包含12大类,132次类的康复器械产品学习与认知、辅助技术服务(尤其是适配服务)的学习,还要包含涉及到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如机械学科机械设计理论与产品设计理论的学习,电子学科中基本控制电路的设计理论等教学。只有教学内容多样化才能保证该门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密切性
由于康复器械是与人直接接触的一种特殊产品,所以从研发到应用,无论哪一个环节都需要技术人员具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对于一个刚毕业的本科生来讲,他们的实践经验来自于课堂,因此本门课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避免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纸上谈兵的尴尬情况。
在此背景下,作者基于模块化理论提出模块化教学来解决传统教学方法在这样应用型课堂教学不足的缺点。
二、模块化理论
H.Simon最早提出了“模块”的概念,他将在进化环境中促使复杂系统均衡动态演进的特别结构称为模块。美国心理学教授Michael Gazzaniga在此基础上,提出大脑是各个神经系统的子系统以模块形式组织在一起的。自此,一些学者开始对模块化进行深入研究,将模块化理论应用到重型设备的设计、手表、自行车、快餐及教育、法律等领域。
模块化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初被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形成一种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即模块式技能培训。从而形成由若干不同又相互联系的功能部件组成动态的教学过程,通过教学目标贯穿整个教学的新型教学方式。
随着模块化教学方式的形成,许多具有实践性的课程逐渐开始引用这种教学方式来弥补传统教学中枯燥、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等缺点。但是模块化教学能够合理的实施却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模块的划分
将一门课程根据不同的功能划分成多个模块是模块化教学的根本条件。然而一门课程不同于一项产品设计,每节课的内容都有较强的关联性,因此,如何划分一门课程是模块化教学成功的关键点之一。
(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学生学习能力及基础各不相同,对知识理解的能力也存在差异,学习的主动性也会大不相同。因此,如何设计模块化内教学目标才能满足不同学生个体学习需求是模块化教学难点之一。
(三)实践教学的实施
模块化教学是实践性课程进行的必要教学方式,如何结合知识点的实践性教学也是模块化教学的难点之一。
三、《人体辅助康复器械》模块化教学方案设计
(一)模块的划分
教学内容多样化,在规定课时的限制下,很容易引起教学内容过于科普化,前后内容不连贯的问题产生。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主要有讲授、提问等两种方式,将多样化的教学内容通过这两种方式进行教学,会造成课堂单一、枯燥,调动不起课堂学习气氛等问题;除此之外,该门课强调实践教学,即需要锻炼学生的实操能力,因此,该教学方法也无法实现教学目的。因此,结合这两点现存的问题,本文提出一例带全课程的教学方案,一例就是利用一个轮椅适配、设计的例子来贯穿整个教学内容。由于多样化的教学内容,本课程必须借用模块化理论将整门课内容进行模块化划分,然后再通过实例进行前后贯穿。基于此,本课程将分为两大主模块--理论模块和实践模块。理论模块根据知识点分成辅助技术、辅助技术服务、康复器械设计三个模块。其中,辅助技术再分为人工智能技术、脑机接口技术和物联网技术三个子模块,通过三种先进技术的教学让学生了解目前康复器械前沿技术。辅助技术服务重点讲适配服务,包括以机构为主的适配服务模块和以人为主的适配服务模块。康复器械设计包括产品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康复器械设计三个子模块来诠释康复器械设计的技术要点内容。实践模块即为实操模块,根据理论模块的内容也分为辅助技术实践模块、辅助技术服务实践模块和康复器械设计实践模块三大模块。如前所述,本课拟通过一个案例贯穿课程始终,因此实践模块详细划分为:智能轮椅、脑机接口轮椅、物联网中的智能轮椅、个人轮椅适配、公共轮椅适配、轮椅个性化设计等六大模块,将每次课程都分成理论模块与实践模块,使学生能够做到学到即用到,牢固掌握知识点,学习目标明确。
(二)模块内目标的设计
如前所述,模块化教学的难点之一是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但是如果设立的目标出现等级的划分,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反而不利于教学的开展。因此,本课程将教学目标根据模块内容设立三个目标,第一个目标为基础目标,主要是理论模块内容基本概念的掌握与理解;第二个目标为进阶目标将理论模块内容在实践操作中的应用掌握;第三个目标为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主要是结合前面两个目标,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自身知识应用于创新能力。每个目标的等级不同,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在课下思考,最终完成三个目标,最大程度的降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三)实践教学的方案设计
实践教学是本门课程的难点,本课程采用本体感觉方法来让学生对本课程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本体感觉概念来源于康复医学,旨在利用患者自身感受来帮助患者恢复器官功能。将“本体感觉”应用在《人体辅助康复器械》课程教学中,一方面让学生互相适配康复器械,感受现存康复器械优缺点,增加其学习兴趣,并引导其在设计中所应注意事项,依据自身本体感受学习并设计或改进康复器械,最终达到设计实践的目的,该方法还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本文研究中,实践模块根据理论模块内容分成六大模块,根据每个模块内容特点,让学生真正理解所学内容与掌握技能。例如轮椅适配和设计两大模块,首先请学生自己操控轮椅,根据自己对轮椅操控的感受来讲解适配原则与理由,再对所操控轮椅提出改进方案,并利用3D建模软件进行实施,或者利用现有产品进行改进,充分感受适配原则BAD(Buy-Adapt-Design)原则。除此之外,本门课将针对临床适配和工程设计两大专题,聘请临床适配技师和康复器械设计工程师进行专题化教学,从而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
四、实践与讨论
篇2
妻子突患重病又遭下岗,丈夫鼓励她坚强面对人生
徐灵霞是河南洛阳关林镇人,她曾是河南省洛阳市地质调查队的一名职工。1988年年底,徐灵霞和在洛阳一所中学当化学教师的郝天禄结婚。1990年,儿子的降生,为这个夫妻恩爱的家庭增添了无穷欢乐。
然而,儿子4岁那年,不幸降临这个家庭。那是1994年4月的一天早上,徐灵霞起床后,突然觉得头很痛,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了。她紧张地叫着丈夫的名字,伸手去扶墙时,又发现自己右半边的身子开始发麻不听使唤了!
郝天禄闻声赶来,连忙将妻子送进医院。住院后,医生安排徐灵霞做了一系列检查,几天后经过会诊,怀疑她是患了脑肿瘤,而且因为肿瘤位置特殊,不宜手术。经过几个月住院治疗,徐灵霞的右半边身子恢复了正常,头疼有所减轻,眼睛也慢慢看得见了。当年7月下旬,徐灵霞出院了。
可出院才一个月,徐灵霞又发病住进了医院。这次,徐灵霞昏迷了两天。醒来后,头仍然很疼,半边身子无法动弹,眼前一片漆黑。徐灵霞很绝望。
住院期间,医生在对徐灵霞进行脑部检查时,发现那片阴影如上次一样,既没有变大,也没有缩小。最后医生得出结论:是脑脓肿。
1994年11月,徐灵霞病情稳定后出院,她在丈夫的搀扶下回到家。目睹妻子遭受病痛的折磨,郝天禄心疼不已。以前从不下厨房的他,每天早早起床做饭、干家务,还陪妻子去公园锻炼身体。
1995年10月,徐灵霞再次发病昏迷。郝天禄把妻子送进另一家医院治疗。经过检查,徐灵霞脑部的阴影依然没有变化。医生无法确定她到底是脑肿瘤还是脑脓肿,建议暂时不考虑做手术,继续采取保守治疗的办法慢慢恢复。
出院时,医生特意叮嘱徐灵霞:“千万不要忧虑过度,否则会加重病情。”
这次出院后,徐灵霞边治疗边上班。为了减少病情发作的次数,她学会了自我宽慰。而郝天禄则瞒着她辞去了教师工作,调入地质系统与妻子成了同事,以便更好地照顾她。徐灵霞知道丈夫的良苦用心后,非常感动,答应他一定要好好活下去。
1996年5月,因单位减员增效,徐灵霞下岗了。这对病中的徐灵霞又是一次重大的打击。她只觉得万念俱灰,不知道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见妻子丧失信心,郝天禄紧紧握住她的手,说:“有我在,你啥都别怕,一定要保持好心情,让身体好好恢复!”丈夫的体贴,使徐灵霞深为感动。她想,自己好,家人才会好。一定要坚强面对人生,战胜病魔,走出生活谷底!
在丈夫鼓励下重拾信心,从零起步画牡丹驱病魔
为了让徐灵霞重树生活信心,郝天禄想尽了办法。他不但常常带妻子到公园和野外散步,还给她读书读报,讲一些笑话给她听,每天都要逗她开心。在丈夫的努力下,徐灵霞虽然有时头会隐隐作痛,但再未出现突然昏迷的情况。
1997年11月的一天,徐灵霞又一次发病。经过医院检查,她脑部的阴影还是那么大,除了双目几近失明外,其他未发现新的异常。医生再次劝诫她除了吃药外,要保持好心情,以控制病情不再发展。当年12月底,徐灵霞出院回家。
1998年3月的一天,郝天禄在报纸上看到一条信息,说是俄罗斯医学博士的研究表明,通过彩色刺激视觉系统,能活跃大脑皮层,对治疗眼疾有帮助。郝天禄顿时眼前一亮:妻子以前在野外进行地质测量时,常爱趁休息时间在纸上信手涂鸦。如果鼓励她学画,不但可以刺激她的视觉,还可以怡情养性。
在郝天禄的鼓励下,徐灵霞信心十足地拿起了画笔。考虑到雍容华贵、色彩鲜艳的洛阳牡丹是中国名花,徐灵霞决定学画牡丹。
刚开始,徐灵霞因为从未画过牡丹,加上眼睛不好,她拿着画笔常常不知该从哪里下手。见徐灵霞不敢动手,郝天禄就带着徐灵霞去观赏牡丹花,一边给她讲花的颜色和样子,一边近距离地让她看花,通过色彩刺激她眼睛的视觉神经。
在白马寺、龙门牡丹园,徐灵霞面对成片姹紫嫣红、恣意怒放的牡丹花,开心地笑了。在模糊的视线中,她认真地欣赏那墨绿的叶子、艳丽的花朵,在一朵朵黄灿灿的牡丹前,从花蕊中间散发出的幽幽香气,让她心醉不已。
那天回家后,徐灵霞心情很好,立刻动手画牡丹。她先在普通纸上练习,用了整整半天时间,终于画出一株牡丹,并上了颜色。虽然画面粗糙,但徐灵霞开心极了。
红、橙、黄、绿、青、蓝、紫,画牡丹常用这7种颜色,让徐灵霞感觉生活突然变得多彩起来。有时画着画着,她还情不自禁地哼唱起《牡丹之歌》:“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啊,牡丹,众香国里最壮观……”
见妻子画牡丹很开心,每年花开时节,郝天禄每天早晨都要带妻子去看牡丹,让她感受新鲜有形的色彩刺激。牡丹花期过后,郝天禄就买来各种颜色的牡丹绢花,让妻子临摹。在郝天禄的帮助下,徐灵霞的病情逐渐好转,绘画技巧也不断进步。
2002年10月的一天,徐灵霞画牡丹时,仿佛感觉眼前有一朵正在怒放的牡丹,那微风下散发的阵阵花香,吸引来蜜蜂和蝴蝶……她顺着自己的思绪专注地画着,就连丈夫走到她身边都没有发觉。见妻子画出了牡丹细腻的花蕊,郝天禄惊奇地说:“你现在把花蕊也画得这么漂亮?你的眼睛……”徐灵霞揉揉眼,扭头看看四周,这才发现,自己的视力已不知不觉有了显著提高。
15载潜心作画病魔遁形,画作远销国外赢得“洛阳牡丹王”美誉
到了2003年春,因为画画时精力的专注和集中,徐灵霞居然很少头痛了,而且再也不用吃药了。这一切,让她深受鼓舞。
2004年年初,徐灵霞夫妇去公园锻炼身体时,认识了国家一级美术师李松茂。李老师知道徐灵霞的情况后,就免费收她为徒,教她画牡丹。在李老师的指导下,徐灵霞懂得了重墨、轻墨、布局以及画面深、浅、远、近的层次感,她画的牡丹越来越逼真了。
徐灵霞在跟李松茂恩师学画牡丹时,还学会了装裱。2005年8月,画技娴熟的徐灵霞在关林附近开了一家“牡丹画廊”。每天,她都在画廊里作画,来看她画牡丹的人越来越多,有时她刚画好一幅牡丹,就被看客买走了。
画廊越来越火,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不久,徐灵霞又在龙门风景区附近开了第二家画廊。随着时间的推移,徐灵霞画的牡丹越来越出名,受到了书画爱好者和艺术品收藏者的热捧。同时,对那些喜欢画牡丹的来访者,她还义务向他们传授牡丹绘画的技艺。
2010年5月的一天下午,在龙门画廊里,一个碧眼金发的外国女郎买了一幅牡丹画后,用流利的汉语问徐灵霞:“老师,您可不可以教我?我非常喜欢中国文化,还特别喜欢中国的牡丹花!”徐灵霞当即高兴地答应了。原来,她是一位郑州大学的法国留学生,名叫安妮雅。此后,安妮雅便经常从郑州坐车到洛阳向徐灵霞学习画牡丹。
徐灵霞画牡丹出名后,热心教下岗职工、贫困家庭的孩子画画。她的徒弟越来越多,有的徒弟创作的作品还在国内外绘画大赛上获得大奖。
2013年4月,洛阳牡丹花会举办期间,美国游客史密斯也来洛阳赏牡丹,无意中发现了徐灵霞的画廊。看到徐灵霞创作的牡丹画作,他爱不释手,接连挑选了3幅牡丹画。临走时,史密斯对徐灵霞说:“我真希望在美国也能买到你的牡丹画!”
篇3
关键词:外骨骼 康复 仿生 机械结构
中图分类号:TP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c)-0005-03
穿戴式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是一种典型的外骨骼助力装置[1],穿戴在患者下肢外部,为患者提供诸如助力、保护、身体支撑等功能,同时又融合了传感、控制、信息获取、移动计算等机器人技术,使得该机器人能在操作者的无意识控制下完成助力行走等的功能和任务,是典型人机一体化系统[2]。穿戴式助力装置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国内外许多机构正在积极投入研究,其中,在医学领域:美国伯克利仿生技术公司研制了帮助截瘫患者摆脱轮椅的外骨骼系统eLEGS,日本筑波大学[3]已研制出用于协助步态紊乱患者行走的HAL系列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日本神奈川理工学院[4]为护士研制了“动力辅助服”PAS,以色列的发明家开发出了帮助腿部瘫痪者重新站立的rewalk助走器5。上述的外骨骼机器人分别采用了电机或液压系统两种驱动器,其中,液压传动的突出优点是单位质量输出功率大,但若想结构紧凑达到实用化目标,则必须精确开模,成本很高;电气驱动具有易于控制、运动精度高,响应快等诸多优点,虽然其机构较液压开模驱动方式体积大、较笨重,但具有易于加工实现的特点。因此,本文设计的外骨骼机器人采用电机驱动方式。
1 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工作原理
1.1 康复机器人功能
本文设计的穿戴式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主要用于截瘫、踝部以上部位下肢手术患者以及骨关节炎患者的康复治疗。对于截瘫患者,它与患者实现人机结合,不仅实现对患者的支撑,更能以正确的助力方式带动病人进行类正常人的行走,以协助患者迅速康复;对于踝部以上部位下肢手术患者,外骨骼机器人可用于手术后下肢体的运动康复,加快患者下肢肌肉运动能力的恢复;对于骨关节炎患者,外骨骼机器人可以通过助力减轻行走过程中膝关节的疼痛感。
1.2 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工作原理
如图1所示,穿戴式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在助力过程中,以符合或跟随人节拍的适当转矩、、驱动机器人髋、膝、踝关节转动,从而在穿戴者腿部绑带及足部产生相应的助行力、、,实施了对患者的康复助行。
2 穿戴式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结构设计中的关键问题
本文所设计穿戴式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机械结构,基于仿生学原理,实现对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关节布置、自由度分配及动作设计。另外,在实现目标功能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轻量化、集成小型化、穿戴方便、快速可调的原则。设计中的关键问题如下。
(1)可穿戴性: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要有良好的可穿戴性。经过简单的训练即可非常容易顺利快速地穿脱。
(2)可调节性: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面向的患者群体年龄跨度大,外骨骼应能适应各种身高体重的患者,因此其在长度及宽度方向都应能调节以适应不同患者穿戴。
(3)结构轻巧:外骨骼机器人应尽量轻巧、简便。方便穿戴和驱动,节省能源。
(4)相互干扰性小:尽量减小人与外骨骼的直接接触面,减小人机相互干扰,从而减小对人体各方面的限制。
(5)柔顺、舒适性: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的运动与人体下肢的运动要具有很好的协调性。其结构、自由度的配置要与人体结构与自由度相匹配。使穿戴着感觉柔顺自然。
3 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机构设计
3.1 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结构组成
穿戴式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要实现带动患者模拟正常人行走动作的功能,从结构上讲,要包含以下几部分。
(1)具有驱动能力的髋关节、膝关节:为患者的模拟行走能力提供原始动力。
(2)实现支撑及与患者同步行走的两条金属腿。
(3)将患者体重传递到地面的脚。
(4)起辅助支撑作用的腰部结构。
其示意图如图2所示。
3.2 自由度配置
康复机器人要求体积小、重量轻,机构实现十分困难。在设计制造时,每增加一个自由度都会使机械的复杂度和成本成倍的增加。因此有必要根据实际需要,对下肢自由度进行必要的取舍,建立一个新的运动模型,使所设计的穿戴式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减少自由度。
本文设计的穿戴式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主要用于截瘫、踝部以上部位下肢手术患者的康复治疗。而康复治疗的过程主要是模拟人正常行走的过程。如图3所示,人体行走时主要是依靠髋关节和膝关节在矢状面内,绕冠状轴的屈/伸运动来完成跨步功能的,而且实现这两个自由度的运动所需的能量较大,必须施加驱动力,因此这两个关节的自由度设置为主动自由度。上述患者康复治疗过程主要侧重矢状面的助力行走,恢复下肢肌肉运动能力,而不在于水平面内行走方向的改变,而病情较轻患者行走方向的改变可借助上躯干的平衡力,因此主要用于改变水平面行走方向的髋关节旋内/旋外运动在本文中不予考虑。
另外,为使得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穿戴更加舒适,康复治疗更加有效,本文设计了髋关节在冠状面内,绕矢状轴的外展/内收被动自由度,使其可以更好地调节平衡状态。
此外,对于截瘫、踝部以上部位下肢手术患者,医学上能够有效进行康复治疗关节的主要在于髋关节和膝关节[6],因此供这类患者使用的康复机器人在设计时并没有考虑踝关节的屈伸自由度设计;相反,为支撑患者的体重,下肢机器人的足部与小腿设计成不能旋转的刚性结构,起到全支撑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应用中,部分患者(如骨关节炎患者)其本身仍具有活动能力,只是在行走过程中会有不同程度的关节疼痛,对于此类患者,如果使用康复机器人将其足部与小腿绑定,使其不能自由活动,反而会增加其行走的不舒适性,此时外骨骼康复机器人需要设置有踝部的屈伸自由度。
综上所述,本文设计的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自由度配置为髋关节屈/伸运动,髋关节外展/内收运动,膝关节屈/伸运动,踝关节背屈/跖屈运动,两条腿共8个自由度,其中踝关节的背屈/跖屈运动又可以根据不同病人选择是否锁死。
3.3 主要关节活动角度
根据穿戴式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工作情况,机器人各关节的转动范围应符合正常人行走过程中下肢各关节的运动。表1列出了正常人下肢主要关节最大运动范围以及正常步行时下肢主要关节运动范围[7]。
参考表1所述人体的运动参数,结合康复机器人实际工作情况,本文设计了穿戴式下肢外骨骼智能康复机器人的各关节运动范围,分别为,髋关节屈/伸范围-35~25度,外展/内收范围-10~5度,膝关节屈/伸范围-70~0度,踝关节背屈/跖屈范围-20~25度。
3.4各连杆机构尺寸
为了能满足不同身高的人群使用,机器人的大小腿连杆及腰部连杆必须设计成可以调节的形式,根据GB10000-88中提供了中国成年人人体部分尺寸,得出人体大腿杆长度尺寸范围387~523 mm,小腿杆长度尺寸范围300~419 mm,腰杆长度尺寸范围273~400 mm。
据此本文设计了康复机器人各机构的合理尺寸。分别为大腿杆尺寸范围380~524 mm,小腿杆尺寸范围310~418 mm,腰杆长度尺寸范围274~350 mm。
3.5 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机构设计
(1)连杆机构设计。
为了最大限度确保使用者的活动自由及灵活性,保证安全及避免康复机器人与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运动干涉等问题,穿戴式下肢外骨骼智能康复机器人需要采用拟人的结构形式,设计时必须考虑人体的实际参数,根据人体的大、小腿长度,腰围和关节自由度等进行设计。机器人各连杆长度应与使用者相应段保持一致,为了能满足不同身高的人群使用,机构的大小腿杆及腰部连杆均可以调节长度。连杆长度调节机构如图4所示。采用内外杆及螺栓固定的调节方式。最小调节长度为18 mm。
(2)驱动关节机构设计。
自由度的确定则是以能够保证人体最基本的行走功能为前提,这就确保康复机器人可以完成类似于人的步行功能。由于机构装置完全是刚性结构体,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点也是与人体下肢结构存在的差异之一。
康复机器人髋关节、膝关节的屈/伸自由度都由直流无刷电机+减速器直接驱动的,为使得设计的驱动关节小巧轻便,本设计中选用了特制的无框电机,该系列电机属于超扁平电机无外壳,无输出轴,轴向尺寸小;此外,为提供足够的力矩,本设计还选用了harmonic的CSD系列谐波减速器组件,该系列减速器组件由钢轮、柔轮及波发生器组成,可提供50∶1,100∶1,160∶1等不同比例的减速比。髋关节驱动器的结构如图5所示。
(3)髋关节外展/内收自由度设计。
为使得外骨骼机器人使用者穿戴舒适,使用灵活自由,穿戴式外骨骼机器人设计了髋关节的外展/内收自由度,主要由转动轴、弹簧、弹簧活塞、弹簧缸体、端盖以及外骨骼腿支架组成,如图6所示。由于在行走过程中髋关节外展/内收的角度值较小,当患者进行外展或内收时,弹簧会通过外骨骼支架对患者施加相反方向的力,可以避免患者无意识地偏转过大的角度8,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4)外骨骼腰部结构设计。
为了使患者可以穿戴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模拟行走过程,在患者身体背部腰部部位以上设置有相应的支撑架机构。该支撑机构与患者上肢紧密连接,在髋关节驱动大腿屈伸时固定外骨骼腰部结构,使得髋关节能够带动大腿发生相对运动,从而实现大腿的迈步动作。此外,支撑架设置有放置电控箱的支架,电控箱中有电源、工控机等电控部件。支撑架结构图如图7所示。
为提高外骨骼与患者的耦合性,增强行走过程的舒适性,采用仿生设计,使得髋关节的屈/伸关节轴线与外展/内收关节轴线相交,其中外展/内收关节设置在背部腰杆,屈/伸关节设置在侧面腰杆。腰杆结构如图8所示。
(5)踝关节屈/伸运动结构设计。
根据上文自由度配置中所叙述的情况,本文设计了一种可锁死的被动式踝关节屈/伸自由度。可根据需要对踝关节进行开锁或者锁死。如图9所示。
4 结语
目前利用外骨骼机器人评估、重建和提高残疾肢体运动肌灵活性的研究已成为当前国内外的热点研究课题。本文根据外骨骼机器人得功能与工作原理,分析了其结构组成与设计中的关键问题。并从仿生学角度为外骨骼机器人配置自由度,设定关节活动范围及连杆尺寸,对机械结构进行了初步设计,为进一步的研究、分析、设计工作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DARIO P, GUGLIELMELI E, LASCHI C. Humanoids and personal robots: Design and experiments [J]. Journal of Robotic Systems,2001,18(12):673-690.
[2] 张付祥,付宜利,王树国.康复机器人研究进展[J].河北工业科技,2005,22(2):100-105.
[3] Yoshiyuki SANKAI, wearable action-assist device and control program, Pub. No.US2011/0004322 A1,United States Patent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4] Yoshinutsu T., Yamamoto K. Development of a Power Assist Suit for Nursing Work[J], SICE 2004 Annual Conference,4-6, Aug.2004:577-580.
[5] Robert Bogue, Exoskeletons and robotic prosthetics: a review of recent developments, Industrial Robot: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Volume 36, Number 5,2009:421-427.
[6] 金德文.张济川.康复工程学的研究与发展[J].现代康复,2000,4(5):643-646.
篇4
谢强教授系全国第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西省名中医、博士生导师,临证近四十年。对围手术期,他特别注重术前、术中、术后患者出现的一系列变化,精研经典,结合现代医学,开创了“谢氏围手术期中医平衡康复疗法”。现介绍声带息肉围手术期“谢氏围手术期中医平衡康复护理法”,即一个核心:平衡阴阳;两个步骤:术前、术中平衡护理;术后康复护理。
一个核心:平衡阴阳
平衡阴阳是声带息肉围手术期的护理核心。疾病发生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衡,当一个人身体在各个方面都达到平衡点的时候,是最健康的,这种平衡既包括个体身心的平衡,也体现在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平衡。正如《内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见阴阳是宇宙万物活动的总规律和人体生命的根本,自然界的一切变化,均离不开阴阳的消长变化。生理状态下,只有阴阳相互协调平衡,才能维持正常的功能活动,此即《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谓。一旦人体的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治疗时皆当遵《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之大旨,或心理疏导,或针或药,或泻或补,总以平衡阴阳为护理之大要。
两个步骤:术前、术中平衡护理;术后康复护理
一、声带息肉是由用声不当与用声过度引起的局部损伤,加之上呼吸道感染,变态反应等因素而引起的局限于声带膜部的粘膜肥厚与增生性病变。中医学认为,此病多为肺脾肝肾失调,气机郁结、疏泄失常、气滞血瘀,阻塞脉络结聚而成,药物治疗较难收效,西医临床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而手术对患者来说是大事,术前要忍受疾病与情绪紧张,焦虑带来的煎熬与折磨,术中要忍受麻醉与切除息肉体破坏性手术的痛苦,手术后又担心是否会复发。因此,患者在这种状况下,一定会产生心理,生理上的不平衡反应。根据这种情况,应用“谢氏围手术期中医平衡康复护理法”中的平衡护理法为指导原则,常常取得满意效果。
二、术前,术中平衡护理就是根据声带息肉患者术前出,现的一系列心身失衡情况而采取的平衡护理。谢强教授的“谢氏围手术期中医平衡康复护理法”中的术前、术中平衡护理就是对即将手术的患者(患者因疾病而有阴阳失调,加之临近手术又可出现心理紊乱失衡,此时应据情辨证)施以谈话疏导、空气温湿度的调节,中药和针灸等调理,以调理心理、气机,气血,寒热,虚实等,使阴阳趋于相对平衡,心理趋于稳态,可增强患者对手术的适应性使手术安全顺利。
术前,大多数患者对医院不习惯,对自己的疾病没有一个正确认识。因此,让患者全面了解病情,是做好手术前心理护理的重要前提。针对这种特定的心态进行调护,解释、安慰和暗示,以取得患者的信任,调动患者自身的“自我平衡,自我调整、自我调节”的作用,从而改善患者的心身失衡,使患者处于最佳心身状态度过手术期。由于患者对声带息肉这一疾病和将要施行的手术缺乏认识,往往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负担,情绪消极,焦虑不安的,甚至会担心自己做了这个手术之后声音能否恢复正常。各年龄阶段的人对声带息肉摘除手术的恐惧心理也不一样,如小儿害怕手术中出现疼痛不适;青壮年对手术的安全性,对手术是否能够成功及并发症等问题上忐忑不安;老年人多为担忧自己声带长的东西是否是恶性的等等。针对这一情况,谢强教授认为护理人员就要在手术前1~2天,就要到病房看望患者,了解病情,讲述声带息肉摘除术的目的和意义,讲述手术治疗对患者的利弊及手术的必要性以增强患者的手术动力和欲望,排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与焦虑。另外要做好患者家属工作,鼓励家属多开导患者,告之家属其言行可能影响着患者的情绪,要嘱家属尽量避免带给患者不良刺激。而且我们护理人员还可以提供一些手术程序的信息。
术中,当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应将其安置稳妥。任何手术患者进行手术室,都会有紧张,恐惧的心理状态。通过观察100余例声带息肉手术病人,大部分患者在进入手术室后平均血压上升15毫米汞柱,脉搏加快了12次/分,故进入手术室的患者应作好心理调护,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针对这一情况,谢强教授主张护理人员在手术室要指导患者如何进行放松使心态趋稳。例如播放患者平素喜欢听的音乐或聊一些患者感兴趣的话题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在手术室医务人员态度一定要好,让患者感到来到手术室有一种安全感,给患者以亲切感,让患者感觉到你是他的亲人,要缩短医息之间的距离,增加患者对我们的亲切感,信任感,为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这样会增加患者的信心。总之这样进行护理可将大部分患者对手术的心理应激水平调整到一个较好的水平,对于手术敏感的患者效果更佳。
三、术后康复护理就是声带息肉患者术后采取一系列措施促使患者早日康复护理。当手术结束或病人苏醒时,医护人员要及时的告诉患者“手术非常成功”,并将切除的出病变组织拿给患者看,使其放心,叮嘱患者6小时后进食流汁食品,两个星期内尽量不要讲话《因为刚做完手术之后声带本身就会有水肿,讲话会加重声带水肿)。当然,对患者和家属要进行耐心说服,解释这一情况,以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和配合。手术虽切除了病变部位,但术中有不同程度的创伤和失血,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气血耗伤:术后手术创面又有渗血、渗液,水肿等情况,其后又有组织粘连,纤维化、瘢痕化改变。据此,谢强教授强调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如何做术后调理,嘱咐病人尽量张口呼吸,因为张口呼吸能够预防术后声带粘连;嘱咐患者术后第二天就应下地活动,保持大便通畅、避风寒,调饮食,畅情志。另外施以中药、针灸等调理,调补气血,益气散淤,化痰软坚等可加速手术创伤修复,缓解瘢痕形成和避免疾病复发。针对声带息肉术后,以针刺“开音1号”与“开音2号”穴(谢强经验穴)和口服消肿散结利喉饮(谢强经验方),能有效地改善声带局部微循环,减少组织渗液,消除水肿,修复受损粘膜,促进手术创面的愈合及嗓音恢复。
典型病例
万某某,女,42岁,广播员,声嘶哑进行性加重3个月。以电子喉镜检查诊断为声带息肉(双),拟定在全麻下行“支撑喉镜下声带肿物摘除术”。
术前患者出现消极情绪、焦虑不安的心情,反复多次问医生做了这个手术之后声音能否恢复正常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护士耐心地向患者讲述了声带息肉摘除术的目的和意义,讲述手术治疗对患者的利弊及手术的必要性。因此增强了患者的手术动力和欲望,排除患者对此手术的恐惧与焦虑。此外,又做好了患者家属工作,嘱咐家属多开导患者,尽量避免带给患者不良刺激。
术中,患者进入手术室后表现为极度恐惧不安,全身发抖。针对这一情况,护士耐心地给患者释讲声带是耳鼻喉科常见手术,并将手术程序的信息告知,指导患者如何进行放松使心态趋稳,经过精心细致的心理护理,使患者从原来不安的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如此才开始手术,使手术顺利进行。
术后,细心指导患者的术后调理有关注意事项,嘱咐病人尽量张口呼吸,因为张口呼吸能够预防术后声带粘连。嘱患者术后第二天就应下地活动,保持大便通畅,避风寒,调饮食,畅情志。针刺“开音1号”与“开音2号”穴配合治疗和推荐口服消肿散结利喉饮,达到益气活血、生津悦音、消肿散结,清热止痛,减少组织渗液,消除水肿,修复受损粘膜之目的,促进手术创面的愈合及嗓音恢复,手术十五天后讲话声音恢复正常。术后一年内没有复发。
篇5
【关键词】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婴幼儿
Clinical research of bifidobacterium tetravaccine tablet in treatment of infantile 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 WU Xiong-ji, LU Qiao-qun.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Maoming Maternity and Infant Health Hospital, Maoming 525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safety of bifidobacterium tetravaccine tablet in treatment of infantile 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 Methods A total of 120 cases with infantile 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nd each group contained 60 cases. All cases received basic treatment,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by bifidobacterium tetravaccine tablet in addition. The frequency, quantit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ses’ stools were record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88.3% and 66.6%,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Bifidobacterium tetravaccine tablet; 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 Infant
婴幼儿免疫能力低下, 发生细菌感染的几率较高, 发病后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然而随着抗生素在儿科临床的广泛应用, 治疗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腹泻, 引起患儿哭闹、烦躁、胃纳差, 严重的病例可出现脱水、酸中毒、电解质失衡, 甚至导致脱水休克, 危及生命。这种使用抗生素后发生的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的腹泻被定义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 AAD)[1, 2]。在我国, 儿童AAD的发生率是15%~39%[3]。对于AAD的预防, 最有效的措施是严格掌握抗生素的使用指征, 力求合理用药。而益生菌在AAD的治疗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本院儿科病房以患AAD的婴幼儿为研究对象, 观察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AAD的疗效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在本院儿科病房住院的120例AAD患儿, 其中男63例, 女57例;年龄3个月~1岁58例, 1~3岁62例。所有入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60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感染程度、抗生素的种类和疗程等方面进行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入选患儿在使用抗生素前大便的性状、次数和大便常规检查都正常。住院后由于细菌感染使用静脉滴注抗生素治疗, 所用种类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 使用抗生素时间>3 d。患儿在使用抗生素24 h后出现腹泻, 每天大便次数较前增加2次以上, 稀水样便、血便或黏液脓血便, 水样便者查大便轮状病毒阴性, 解血便和脓血便者行大便细菌培养, 未见痢疾杆菌生长。
1. 2 治疗方法 所有出现腹泻的患儿都给予基础治疗, 包括输液或口服补液盐、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失衡, 使用蒙脱石散止泻(不使用其他止泻药如铋剂和消旋卡多曲以及止泻的中药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 年龄3个月~1岁者, 3次/d, 1片/次;年龄1~3岁者, 3次/d, 2片/次。将片剂溶于牛奶或温开水服用。
1. 3 观察指标 记录入选患儿每天的大便次数、量、性状和伴随症状、脱水纠正情况、抗生素的使用情况等。
1. 4 疗效判断标准 ①显效:3 d内大便次数和性状回复正常, 脱水等症状消失。②有效:3 d内大便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 大便性状有所好转, 脱水等全身症状有所减轻。③无效:治疗3 d后大便次数、量、性状和脱水等全身症状无变化, 甚至症状较前加重。总有效率为显效和有效例数占入选例数的百分比。
2 结果
所有入选患儿在疗程中未见不良反应。两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8.3%和66.6%,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抗生素的发明和使用是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曾挽救了无数严重细菌感染的患者。随着抗生素在临床的广泛使用, 尤其是个别地区对抗生素的滥用, 使得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率越来越高, 疗效越来越差, 迫使临床医生使用杀菌力更大和抗菌谱更广的抗菌药。然而抗生素在杀死人体内致病菌的同时, 也可杀死很多正常寄居的对人体有益的细菌, 这当中包括400多种正常存在于肠道的各类微生物, 从而造成机体菌群失调, 继发二重感染或机会感染等, 在这些并发症当中AAD是最常见的。
AA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 已知的因素包括:①肠道正常寄居的菌群减少, 条件致病菌大量繁殖, 破坏肠道黏膜屏障, 影响肠道正常的消化和吸收功能。②具有发酵功能的正常细菌减少, 使多糖发酵受阻而堆积, 导致肠腔的渗透压升高, 阻碍水分的吸收, 产生渗透性腹泻。具有去羟基作用的有益细菌减少, 导致肠道的鹅脱氧胆酸无法代谢, 此物质对肠道黏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产生分泌性腹泻。③抗生素引起的变态反应和毒性作用可直接损伤肠道黏膜和上皮细胞的纤毛, 产生吸收障碍。有研究表明[4], 抗生素使用的种类越多, 抗菌谱越广, 疗程越长, 患者的年龄越小, 肠道菌群的调整能力越小, 则AAD的发生率越高, 发生腹泻后病情越严重。
微生态制剂是用对人体有益的正常微生物或者促进物质生产的制剂, 其作用为保持肠道微生态平衡, 防治肠道菌群失调, 按其成分又分为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三大类。益生菌含有一定数量对肠道功能产生有益作用的微生物, 是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微生态制剂, 与其他化学药物相比, 此类药物的作用特点、体内过程和效果评价有明显的特点[5]。AAD 发病的主要因素是肠道菌群失调, 针对病因的防治, 有研究积极推荐使用双歧杆菌、乳杆菌、粪链球菌、酪酸梭菌、芽孢杆菌、布拉酵母菌等[6]。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思连康)包含的益生菌有双歧杆菌、粪链球菌、乳酸杆菌和独有专性需氧菌蜡样芽孢杆菌, 其中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构成了肠道主要的正常微生物。该药可以直接补充正常生理细菌, 尤其是其中的双歧杆菌作为革兰阳性无芽孢专性厌氧菌, 能在肠道形成生物屏障, 同时调节促进肠道蠕动, 并通过产酸降低肠道局部的pH值抑制致病菌繁殖。它产生的细胞外糖苷酶能降解肠黏膜表面的多糖, 从而阻止致病菌和毒素的粘附;它可促进肠道营养物质的吸收和B族维生素的合成、维护肠道的生物屏障等[7]。
综上所述,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AAD疗效较明显, 安全性高, 未见不良反应。临床应用时仍有一些注意事项, 如要用温开水泡服活菌片, 避免热开水导致活菌被杀灭;如用牛奶泡服, 需等到牛奶适宜进食时再把活菌片放入溶化等。
参考文献
[1] 廖, 刘作义.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研究现状.儿科药学杂志, 2008(14):55-57.
[2] 吴芝兰.儿科病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危险因素分析. 儿科药学杂志, 2008(14):17-19.
[3] Guarino A, Lo Vecchio A, Ganani RB. Probiotics as prerention and treatment for diarrhea. Gurr Opin Gastroenterol, 2009, 25(1):18-23.
[4] 陈巍, 唐静.布拉酵母菌预防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疗效观察.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8):27-28.
[5] 郑跃杰, 黄志华.正确认识、评价和使用益生菌药物(评述).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1, 26(1):24-26.
[6] 贺松, 张德纯, 程芳, 等.国内双歧杆菌制剂预防小儿继发性腹泻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9, 21(8): 692-694.
篇6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日益上升,脑卒中的发病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化问题。很多脑卒中患者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经过急性期的抢救和治疗生命体征平稳后,便回到家中等待自然恢复,由于缺乏基本的康复知识,往往错过最有利的康复时机。脑卒中康复医疗通过社会的参与,尽可能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预防脑卒中和其他脑血管疾病的再发[1]。中国脑卒中每年新发病约150万,患者总数600万~700万,约3/4存活者有残疾,而目前康复技术资源相对匮乏,社区康复具有资金投资少、服务覆盖广、康复效果好的特点[2]。康复训练越早,患者的功能恢复越好。
社区康复训练室的基础设施要求。康复训练室的分类:①按治疗病种分类:有偏瘫康复训练室、小儿脑瘫康复训练室及综合训练室等;②按训练项目分类:有运动训练室(PT训练室)、作业训练室(OT训练室)。训练室的要求、器械的选择及布局:①基本要求:训练室要宽敞明亮,有空调及良好的通风条件,地面要防滑;②康复器械的选择:根据训练间的大小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力和财力情况、康复的主要病种及所开展的训练项目,选择系统的康复训练器械;③康复器械的布局:应按治疗程序来布局,同时要保证30~50m2的空间,以便于轮椅移动。运动训练室:①房屋面积:可根据病床及门诊量而定。PT训练室面积一般应在200m2,每小时训练18人次,每日可训练150人次;②PT训练所需基本的康复器械:PT训练器械多达几十种,我们可以根据治疗的主要对象及具体条件进行最佳选择。急性期患者所需的器械主要有:训练台、倾斜台、站立架、多用组合箱、肋木、肩梯、平行杠等;恢复期患者所需的器械主要有:肩关节旋转、前臂内外旋及腕关节掌屈运动器、墙壁拉力器、股四头肌训练器、阶梯、姿势镜、铁哑铃、砂袋及功率自行车等。作业训练室:①作业训练室最好在运动训练室隔壁并要求有安静的环境。400张床位的综合医院OT训练室面积应为100m2,每小时训练10人次,每日可训练80人次;②OT训练所需的基本康复器械:有砂磨台、升降桌、手指机能训练台、滚筒、木钉盘、铁棍插盘、套圈、粘木、训练球、分指板等。综合康复训练室:面积应为50~200m2,训练项目为PT、OT训练。
康复医务人员业务素质要求:由康复医师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出训练计划,把PT(运动疗法)、OT(作业疗法)及语言训练,甚至心理治疗结合起来,每个患者由一名康复人员全面负责,自始至终进行系统的康复。
资金投入要求:开展康复工作需要投入资金、进行康复人员培训、购置规范的康复设备等,若想一步到位,需购置成套设备,改建康复场地,投入太大,社区医院难以承受。所以,对患者经常用到、必不可少的设备,择优购置,这样既能开展工作,又减少了资金投入。对部分简单的设备,我们则根据需要,自行设计制作,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如将木制插件改造成各种棋子,配合特制的棋盘,以增加训练的娱乐性,这种方法对患者智能的恢复也有帮助。另外,像矫正镜、沙袋、保持腰带、手指训练桌等,均可自制,以节约资金。
有关研究表明脑卒中偏瘫患者出院回到家后约73.5%有进一步接受康复治疗的愿望。可见康复治疗需求非常大,但我国还没有真正能够形成有广泛性和有组织性的社区康复治疗服务网络,不能延续住院期间的系统康复治疗。所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成为患者训练和治疗的主要场所,合理地构建社区康复训练室,利用现代康复器械对偏瘫患者进行康复训炼,充分发挥康复器械的作用,提高康复训练效果,可使患者的残存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使之以最佳状态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篇7
一、结果与分析
1.患者基本情况患者年龄分布:最小23岁,最大95岁,60岁以上患者119人,占66.8%。其它基本情况见表1。
2.脑卒中患者使用治疗项目的情况针对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五大类:康复治疗、针刺治疗、物理治疗、灸法治疗和推拿治疗。本研究结果显示,2012年脑卒中患者使用的康复治疗项目中,偏瘫肢体综合训练使用次数最多,为1872次(见表2)。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偏瘫是脑卒中患者目前最常见和最迫切希望得到解决的问题。
3.接受康复治疗项目数对出院好转情况的影响2012年脑卒中患者接受康复治疗项目数最少的为0,最多的为11项。根据结果,接受康复治疗项目数相近情况下,患者人数和出院好转人数都很接近,因此将患者接受康复治疗项目数分为六组,第一组接受0~1项康复治疗,第二组2~3项,第三组4~5项,第四组6~7项,第五组8~9项,第六组10项及以上。经χ2检验,六组间出院好转情况不完全相同(P=0.000)。通过对六个组重新规定检验水平α’=0.003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第一组(接受0~1项)与第六组(接受10项及以上)的疗效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4.452,P=0.000),且接受10项及以上的患者出院完全好转,好转率明显高于接受0~1项的患者。其余两两组间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4.康复住院费用构成脑卒中患者康复住院费用的构成中,西药费、治疗费、床位费居前三位,分别为46.75%、19.52%和7.60%(见图1)。
5.有无医保对脑卒中患者康复住院天数的影响对有医保和无医保两组的人均康复住院天数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显示,Mann-WhitneyU统计量2829,WilcoxonW统计量9438,双侧P=0.013<0.05,按α’=0.05,两组的平均秩次之差有统计学意义;Z值小于0,并且有医保组秩均数小于无医保组,说明有医保组人均住院天数低于无医保组(见表3)。6.康复治疗费用医保报销情况成都市目前对康复类治疗项目已纳入医保可报销项目的包括偏瘫肢体综合训练、作业疗法、运动疗法等九项,于2013年开始实施。
二、讨论
1.脑卒中患者中老年患者比例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老年人的划分标准,60岁以上为老年人,本研究中60岁以上患者占66.8%,可见成都市脑卒中患者中老年人占很大比例。脑卒中在我国已经成为老年人的第一大死因。脑卒中的年龄特征非常突出,我国有关资料表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75岁以上组的发病率是65~74岁组的1.4~1.6倍,是55~64岁组的3~4倍,是45~54岁组的5~8倍,是35~44岁组的30倍,脑卒中患者年龄每增加5岁,其死亡风险会增加1倍。
2.康复治疗项目的选择还需进一步合理化脑卒中会导致患者躯体、认知、心理以及行为等方面异常,认知功能障碍会影响患者对环境的感知,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所以认知功能障碍康复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本研究显示,认知知觉功能障碍训练的使用频次并不高(一年仅27次),在很大程度上与2012年成都市还未将其纳入医保有关。
3.康复治疗费占康复住院总费用的比例不合理从脑卒中患者康复住院费用构成分析可知,西药费占了最大比例(46.75%),远远高于康复治疗费用。这个比例在加拿大仅4%,在美国仅5%。
4.患者康复治疗的经济负担较重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成都市脑卒中患者人均康复住院费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8.16%,超出了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而人均康复类治疗项目费用占到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50%,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2.49%。本次调查中无医保患者占36%,这部分患者的所有康复费用都是自掏腰包。可见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费用几乎处于自付状态,经济负担较重。
5.医保对减少患者平均住院天数有积极作用本研究中,有无医保对患者平均住院天数有影响。一般情况下,无医保患者考虑到住院的经济支出,会减少住院时间,而医保患者则会因为有医保报销,从而进行不必要的医疗消费、增加住院天数,出现“赖床”现象。但是本研究结果显示,成都市有医保的脑卒中患者平均住院天数比无医保患者更少。分析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有医保患者更充分利用了各项医疗服务,所以康复好转率高,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无医保患者经济条件较差,考虑到脑卒中的致残率很高,患者若得不到及时康复就会造成更严重的家庭负担,因此只有让患者在医院“赖床”。
三、对策建议
1.针对老年患者,建立新型老年医疗保险目前基本医疗保险由于有较高的起付线和严格的封顶线以及报销比例的限制,所以实际报销比例和名义报销比例相差很大,患者自付比例很高。考虑到老年患者的特殊性以及我国老龄化趋势,应建立针对60岁以上脑卒中患者康复的新型老年医疗保险。目前相关人士提出了“建立新型老年医疗保险体系”的构想,根据脑卒中患者的分布特点,本研究建议将其运用到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保障上(见图2)。
2.加快康复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与创新根据国家《医疗器械“十二五”规划》,目前我国大型和高值的医疗器械大多是进口的,费用很贵,这无疑给患者增加了经济负担,所以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必须加快发展和创新。在康复领域,医疗器械公司应紧紧围绕“人人享有康复”,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针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器械,必须考虑智能化、疗效好、成本低、普及广的要求。
3.充分发挥医疗救助对贫困患者的保障作用近年来成都市不断提高医疗救助的保障水平,救助对象主要为低保和五保等贫困患者,但仍有很多贫困脑卒中患者未能享受医疗救助政策。随着我国脑卒中患者人数的增加,医疗救助不仅要依靠政府,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相关机构、企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慈善组织,都应该加入到对脑卒中贫困患者的救助工作中来,使更多脑卒中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篇8
[关键词] 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手损伤;综合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9(c)-0140-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operating room for repairing surgery with free ultra-thin posterior tibi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 Methods 33 cases underwent repairing surgery with free ultra-thin posterior tibi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 in our hospital from 2013 January to 2013 December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And other 35 cases underwent the same surgery in our hospital from 2014 January to 2014 December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related to the surgery, and thos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operating room. And the mean duration of operation, length of stay, time of postoperative recovery, scores of postoperative movement, sensation, appearance, and operating room nursing satisfa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①The duration of operation, length of stay and time of postoperative recovery was short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③The operating room nursing satisfaction was 100%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much higher than 90.91%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Posterior tibi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 Hand injuries; Comprehensive nursing
穿支皮瓣是近年来软组织修复的一项新技术,因其术中不损伤动脉主干,临床预后效果较好,在临床上逐渐得到应用[1]。超薄穿支皮瓣避免了臃肿的外形,国际上认为穿支皮瓣是目前最理想的临床应用皮瓣[2],但是,该术式由于胫后动脉穿支血管口径小,吻合难度大,手术时间长等因素,对手术医师与护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手术室全程综合护理干预对提高手术效果,促进患者早期康复,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显著临床意义[3],为此,该院手术室自2014年起开展手术全程综合护理干预,在游离超薄型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外伤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3年、2014年1―12月手外伤接受游离超薄型胫后动脉穿支游离皮瓣修复手术的患者68例,其中2013年患者33例,列为对照组,男20例,女13例,年龄17~46岁,平均(31.58±9.66)岁;左手12例,右手22例;损伤部位:手指12例,手背13例,虎口区8例;缺损面积1.0×2.0 cm~3.2×4.5 cm;致伤原因:机器挤伤20例,压砸伤8例,交通事故伤4例,电烧伤1例。2014年患者35例,列为观察组,男23例,女12例,年龄18~47岁,平均(30.89±10.25)岁;左手14例,右手21例;损伤部位:手指14例,手背14例,虎口区7例;缺损面积1.0×2.2cm-3.0×4.5cm;致伤原因:机器挤伤21例,压砸伤9例,交通事故伤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损伤部位、病情、病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手术室常规护理,包括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遵医嘱辅助清创,传递手术器械,遵医嘱静脉用药等。
1.2.2 观察组 在手术室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全程综合护理干预,干预方法如下。
(1)术前访视:做如下工作:首先术前1 d巡回护士到病房访视患者,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讲解手术配合的注意事项,以及手术的预后状况,以及类似手术成功患者的先例,使患者以平和的心态来配合手术,以愉快的心情接受手术,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并耐心细致的解答患者的疑问,并叮嘱患者做好禁饮食,注意保暖,预防感冒,以免延误手术;仔细检查供区皮肤状况,保持皮肤清洁,取得患者对手术和护理工作的配合。
(2)物品准备:①物品准备:清创车及温水、皂液、无菌冲洗盐水、双氧水、一次性手刷、电动止血仪、绷带、棉垫、显微镜、显微器械、血管冲洗针头、9/0-11/0医用无损伤缝合针线、记号笔、钢尺、缝线、电刀、双极电凝、手外科器械、各种带针慕丝线、吸引器等。②皮肤准备:观察供区皮肤有无炎症、瘢痕、外伤;做好取皮区的皮肤标示以及胫后动脉定位标示;术前备皮,保持皮肤的清洁。③药物准备: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药物、低分子右旋糖酐、罂粟碱、0.1%肝素、生理盐水、解除血管痉挛药、创口消毒剂、利多卡因、外用冲洗盐水、3%过氧化氢等。
(3)术中配合:①器械护士配合要点:手术配备2名器械护士,1名护士负责配合创面扩创和寻找受区可供吻合的血管、神经,另1名护士配合取皮瓣及修复供区创面。器械护士应提前15 min刷手上台,整理器械台物品,将器械物品分类放置,整齐有序,并清点数目。手术过程中,保持器械台整齐干燥,供受区器械不可互用。后期使用的器械台可暂用无菌单遮盖,减少器械在空气中的暴露时间,确保无菌。②供皮瓣区:准备各种型号的血管夹以及充足的盐水纱布,结扎线,护士准确无误、有条不紊地传递各种型号的结扎丝线及缝扎线,密切配合医生进行皮瓣游离,用500 mL生理盐水加利多卡因0.2 g,配比成创面冲洗液,在切取皮瓣时持续喷洒创面及血管蒂,严防皮瓣及血管蒂干燥和血管痉挛,皮瓣离断后用肝素盐水纱布包裹保持湿润交受区组备用。小腿切口彻底止血,清点器械、敷料无误后,直接拉拢缝合或植皮修复,小腿切口区用敷料包扎后绷带加压。③皮瓣修薄:由于胫后动脉穿支血管较细,需要在显微镜下进行皮瓣修薄,要保持显微镜下整齐无杂物,及时将修剪下的脂肪清理掉。用250 mL生理盐水加利多卡因0.2 g,肝素钠12 500 U,配比成皮瓣冲洗液,在修剪皮瓣时器械护士持续喷洒皮瓣及血管蒂,防止血管痉挛和血凝块的形成。④创面修复:术前器械护士应认真检查器械的性能,以便术中使用,手术中及时擦净器械和手术人员手套上的血迹,吻合血管时根据需要及时传递显微器械及10-0、11-0的医用无损伤缝合线,随时用皮瓣冲洗液冲洗血管腔。吻合血管用的11-0无损伤缝线因肉眼较难观察,传递针线时应医护共同确认后再交接,缝针用过后及时与巡回护士清点并交巡回护士按锐器处理,血管通血后随时观察皮瓣血运。同时为预防血管危象,应做到:配合默契,缩短血管吻合的时间;湿润血管组织,肝素盐水冲洗,在整个神经、血管吻合配合过程中,护士应不断地用0.1%肝素盐水冲洗吻合口,如血管发生痉挛或栓塞时,则用罂粟碱灌注冲洗。
(4)巡回护士配合要点:①认真核对并记录患者的各种资料,进行手术安全核查,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连接好高频电刀及双极电凝,检测好电动驱血仪及袖带,处于良好状态,并配合麻醉医师进行麻醉。②手术。患者取平卧上肢外展位,患侧上肢外展小于等于90°,注意勿过分牵拉,以防损伤臂丛神经,健侧上肢自然放于身体侧,中单固定肘关节部位;双下肢自然伸直,双膝下及脚踝处放合适的软垫,以免双下肢伸直时间过长引起神经损伤,以及跟骨处皮肤受压引起坏死,约束带松紧适宜,注意保暖,并以病人舒适、安全、无损伤为原则。及时监测生命体征,调整好输液速度,由于手术时间长,为避免发生压疮,骨隆突部位垫软垫,保持病人体温并保持手术间温度适宜,并准备好记号笔,钢尺,协助医生设计供皮区皮瓣范围。术中变换时注意保护创面及皮瓣,防止皮瓣过度牵拉及扭曲。③于供皮区肢体扎电动气囊止血带。术前检查气囊是否漏气,设定好扎止血带时间(上肢60 min、下肢60~90 min),不驱血,抬高肢体5 min,术中注意提醒医生扎止血带时间,放松止血带前备好温盐水及双极电凝做止血准备。放松止血带10 min后可再次充气使用。术后解除止血带后检查患肢皮肤有无受压损伤。④胫后动脉穿支血管较细,有时需要在显微镜下进行皮瓣游离和修薄,巡回护士术前根据手术医生情况调试好调整显微镜的位置,目镜距离,检查关节、升降操作是否灵活,照明强度、焦距、视像是否合适,推至手术床边备用;使用时与器械护士套好无菌显微镜套后调整至合适位置,使术者可在术野上方自由控制显微镜。⑤严密观察病情,监测生命体征、出血量、尿量的变化,调整好输液、输血速度,维持有效循环血量,抗生素在术前30~60 min给药[7],吻合血管前输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以改善微循环,调节室温在20~25℃左右,加温输液输血,温盐水冲洗伤口,预防低体温引起的血管危象,根据手术进程调整手术,及时准备温热盐水、引流管等。缩短手术时间,减少皮瓣离体时间,有利于皮瓣成活。⑥皮瓣手术时间相对较长,在使用止血带的过程中患者会有明显的不适感,显微外科手术精细的操作要求患者安静配合,如为清醒患者,术中注意与患者交流,及时给予患者安慰和鼓励,用适当的语言向患者解释手术的必要性和可靠性,介绍手术医生的的水平及大体过程,及时了解患者的不适,并对手术进程予以必要的提示,说明手术很顺利,以增强患者的信心,同时取得患者的积极主动配合,避免其紧张烦躁情绪,有利于防止血管痉挛的发生。⑦手术完毕,协助医生进行术肢石膏外固定制动,观察皮肤情况后再送患者回病房,与病房护士做好交接班。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康复时间;②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标准》[4],术后3个月对患指的运动、感觉、外观进行评分,最低0分,最高100分;③统计患者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率,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与不满意三个级别,满意率=(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康复时间比较
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康复时间均较对照组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运动、感觉、外观进行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运动、感觉、外观评分均略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满意度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0.9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86%,低于对照组的12.1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游离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是近几年新开展的手术,胫后动脉穿支血管较细,手术在显微镜下操作较多[5],这就要求器械护士对供区、受区的局部解剖、皮瓣移植的手术步骤都应非常熟悉,做到及时准确地传递手术所需用物品和药液等,护士动作要轻柔、准确,传递器械时一定要传至镜下视野,才能缩短手术时间。另外,外伤病人,住院时间长,心理都有一定的创伤,情绪多不稳定,常有多次手术经历,患者对手术虽有一定信心,但仍存在恐惧、焦虑心理,担心手术失败,皮瓣坏死,又增加一处新的损伤和痛苦,基于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因此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术中对皮瓣血运的观察,均可以降低血管危象的发生[6-7]。此外,术前充分的物品准备和术中密切观察与护理,巡回护士对仪器设备的熟练掌握,器械护士的熟练密切配合是手术成功不可缺少的部分。
国内王巧君等[8]对58例显微外科皮瓣修复小腿复杂软组织缺损患者进行研究证实,进行全程综合护理干预的患者手术时间、康复时间明显缩短,术后恢复效果良好,且有助于改善护患关系。金晓燕等[9]研究发现,对手皮瓣移植患者加强心理护理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患者早期康复,本研究,针对该类患者的特殊性给予手术全程针对性综合护理干预发现,综合干预的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康复时间均较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明显缩短,术后运动、感觉、外观评分略有增高,患者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满意度达到100%,同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仅3.03%,仅出现1例轻度感染,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术后11.43的并发症发生率,本研究与王巧君[8]、金晓燕等[9]研究结果基本趋于一致,充分证实手术室全程综合护理干预游离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手外伤修复具有显著效果。
针对本研究所发生的并发症,笔者总结出该手术护理工作需注意的特殊事项:①感染是影响皮瓣移植成活率的重要因素,由于此类手术时间较长,创面长时间暴露,有些甚至为污染创面等,增加了手术感染的机会。同时手术过程中常需变换,或需要显微镜,要严格注意无菌操作,并根据医嘱使用抗生素,使患者术中体内抗生素浓度维持在一定水平。为防止术后感染,手术开始3 h后再追加1次抗生素;并限制手术间人数及人员走动,做好监督者和管理者,杜绝医源性感染[10]。②保证皮瓣有效血运,创伤及手术后全身血液凝固性升高、血管痉挛是机体的保护性生理反应,因此,适当应用一些抗凝、解痉药物来消除和抑制这个高峰的出现,对减少血液循环危象的发生是有利的。在皮瓣游离完成后及时准备热盐水,罂粟碱,用来防止血管痉挛;并注意保持室温在25℃左右,保持静脉输液的通畅,注意防止因寒冷、血容量不足等因素影响皮瓣的血运[11];③准确配置创面冲洗液和皮瓣冲洗液.随时帮助术者冲洗术区,防止血管痉挛和血凝块形成;④术后及时解除止血带,保持术区手部垫高,也是保证皮瓣动脉供血和防止静脉回流障碍的关键因素。
综上所述,手术室护理是手术患者获得满意治疗效果,早期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关键环节,手术室综合护理干预游离超薄型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术效果显著,且有助于改善护患关系,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Kroll SS, Rosenfield L. Perforator-based flaps for low Posterior midline defects [J]. Plast Reconstr Surg, 1988, 81(4): 561-566.
[2] Wei Fu-chan, Jain Vivek, Celik Naci, et al. Have we found an ideal soft-tissue flap? An experience with 672 anterolateral thigh flaps[J]. Plast Reconstr Surg, 2002, 109(7): 2219-2226.
[3] 高建华,姜平.穿支皮瓣之浅见[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12,28(2):81-82.
[4] 刘鸣江,夏晓丹,唐举玉,等.股外侧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2,35(2):100-103.
[5] 张功林,葛宝丰.超薄穿支皮瓣技术进展[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0,31(4):229-234.
[6] 赵风林,赵太荣,王鑫,等.胫骨滋养动脉穿支薄型皮瓣在手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J].中华烧伤杂志,2013,29(4):399-400.
[7] 陶珍晖,吴瑛,徐艳.北京两所医院手术科室护士对手术部位感染预防知识掌握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2):171-174.
[8] 王巧君,杨淑芳,王英彩,等.58例显微外科皮瓣修复小腿复杂软组织缺损患者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l0,45(8):702-704.
[9] 金晓燕,王青青.手外伤皮瓣移植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实用护杂志,2012,28(20):44-45.
[10] 赵风林,李宗宝,王鑫,等.超薄型胫后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学观察与临床应用[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13,29(4):261-265.
篇9
【关键词】 医疗器械;眼科;消毒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116-02
医疗器械的相互交叉使用常常导致感染,随着人们对医院感染控制认识的进一步提高,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成为当前医疗器械质量控制的重要防线,医疗器械感染容易给患者带来交叉感染,影响患者的康复,因此做好医疗预防感染工作是医疗部门每个医务工作人员的责任。供应科是医院部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医疗器械消毒灭菌质量,负责全院医疗器械、敷料的卫生垃圾处理、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包装、发放等流程。医院内感染不仅导致患者的病情感染,甚至危及患者生命,会引起很多医疗纠纷,因此,消毒供应中心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把医院内的医疗器械消毒工作做到彻底,加强科学和管理手段和采用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全方位地做好医疗器械消毒中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1 眼科术后医疗器械消毒不当的危害分析
当前眼科医院重复使用的创伤治疗医疗器械,经不同患者使用后会被人体的有机物如血液、脓液、体液等非水溶性污物污染,其中不乏病原微生物,由于存在着阻挡遮盖物,给彻底清除有机物、无机物、微生物增加了难度,如果清除不彻底附着在器械关节、齿槽、缝隙、管腔内的有机物干结,并频繁接触体液和血液容易产生锈斑,一方面将会严重缩短医疗器械的使用寿命;另外再次使用时造成医源性感染。眼部组织因其具有特殊性,手术操作精细,对眼科手术器械要求较高,加上眼科手术医疗器械结构特殊,复杂、精细,一旦医疗器械上有锈点、锈斑、污渍,严重降低影响医疗器械的使用性能,器械上的微粒或异物,一旦进入患者体内将会生成无菌性炎症,严重影响患者伤口的愈合,从而影响手术的效果。据报道,手术器械只用清水常规清洗后残留血阳性率达84%以上,清洗不完全会使残留在器械表面的有机物腐蚀不锈钢表面的铬层,缩短器械的使用寿命,增加器械投资费用。如何通过物理和化学的方法将污染在器械上的有机物、无机物和微生物清除到安全水平,对灭菌的成功和控制交叉感染具有重要的作用。
2 医疗器械消毒预防控制措施
2.1 医疗器械的回收与清洗 严格控制医疗器械的污染源,减少医疗废弃物对供应中心的污染,对回收后的医疗器械必须严格分开放置,将重复使用率高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与一次性使用物品分开,重复使用的应直接置于封闭的容器中,临床科送来的交换包内不得有用过的纱布、棉球、针、线及各种一次性穿刺等物品,这些废弃物在病区内直接按医疗废物进行处理。彻底清洗是保证消毒或灭菌成功的关键。眼科手术用的医疗器械精密度高、结构复杂、对使用、清洁、灭菌过程中的保护要求极高,用后的清洗难度较大。回收回来的手术器械应放入专用容器中清洗,避免与其他普通医疗器械混放。器械的手动清洗流程分为多酶浸泡,漂洗,再除锈,等几个过程,清洗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将器械、器具和物品置于流动水下冲洗,初步去除污物;②初步冲洗后用酶清洗剂或其它清洁剂进行洗涤,清洗液中浸泡5分钟,有轴节的应打开,如角膜剪、膜状内障剪;管腔器械内应注满清洗液,如前房维持器。刷洗时应用软毛刷轻刷或纱布块轻拭,彻底去除器械、器具和物品上的污染物;③洗涤后再用流动水冲洗洗涤后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残留物;④最后即终末漂洗,即用软水、纯化水或蒸馏水对漂洗后的器械、器具和物品逐一冲洗干净,进行最终的处理过程。清洗过程中注意事项:①清洗过程中应轻拿轻放,避免损伤器械的尖、钩等;②具有传染性疾病患者手术器械清洗前应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掌握有效浸泡时间;③消毒液必须现用现配,浓度要准确。
2.2 器械检查、保养与包装 眼科手术的特殊性,对器械要求较高,器械性能不好直接影响眼科患者手术效果。消毒供应中心应首先了解眼科医疗器械的性能特点,才能有效做好医疗器械的检查工作,从而保证为临床提供合格的手术器械。针对清洗后的医疗器械检查工作应在5-6倍带光源放大镜下进行,对于有锈迹、污垢的器械应重新除锈和消毒,保证器械无污染、无锈斑、性能良好,针头无钩、无裂缝、无折断、无弯曲、无异物,管腔清洁、通畅、检查器械轴节、弹簧的灵活度。对合性能是否良好等。包装时应按照器械盒内的装配卡将器械平稳的放入配有保护垫的器械盒内的,认真检查器械数量、质量、并进行装配,并注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有效日期,包装者和核对者签全名。
2.3 灭菌后的器械存放和发放 灭菌后的器械物品应分类,要严格检查,检查包的完整性、闭合性、干燥度及化学指示胶条是否达到灭菌色泽状态,合格后放入无菌存放架上。对于一次性医疗用品,如注射器、一次性无菌敷料、植入眼内的人工晶体、穿刺刀、缝线、硅胶海绵、硅油、惰性气体等,严把进货关,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应去除外包装后进入无菌物品存放区;物品放置在固定位置,设置标识。使用前医疗工作人员应认真查对一次性用品的名称、有效期、包装是否完整、是否灭菌等,确认合格后使用。
3 结 语
综上所述,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对医疗器械进行清洗、消毒与保养,能有效提高器械的灭菌质量,达到控制医院器械交叉感染,提高了手术效果和患者的康复,为全院安全防护提供了重要保证,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器械的使用寿命,减少了医疗器械的投资,降低医疗成本。
参考文献
[1] 朱桂玲.眼科医院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2(09).
篇10
【关键词】 运动疗法 肌张力 共济失调 康复训练
【Abstract】 Cerebellar ataxia sex is the cerebellum injury after a kind of common disease, its main symptom for neural control disorders, balance ability is poor. The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has extensive research, there is no effective cure method, this paper studies to find an experiment, simple and practical method to alleviate cerebellar ataxia sex.
【Key words】 Exercise therapy Muscle tension Ataxia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运动疗法是指采用物理治疗方法时主要以力为因子的治疗方法[1][2],其优点为通过设置合理的运动处方来使患者得到身体功能的全面改善,此方法作为康复治疗的核心方法,在康复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合理、有效的运动处方可以使患者尽快的康复[3],因此如何设置合理的运动处方成为了学者们研究的重点,本文介绍针对一例小脑性共济失调病人设置的运动处方,为学者研究提供一种借鉴。
1 实验对象资料
实验对象,男,15岁。2006年因车祸导致小脑性共济失调,曾在车祸中左侧锁骨,左侧股骨骨折,车祸后患者住院昏迷四个月后苏醒,患者主要症状为:左侧手臂与腿出现肌肉萎缩,左侧肱二头肌与股二头肌肌张力明显增大。颅脑MRI显示,患者小脑部有淤血,全身CT图像查示,患者骨折处预后良好,骨折愈合处无偏移。右侧手无法完成指鼻试验,出现神经性放电现象。具有典型的闭目难立特征,患者双脚平行并立时,无法闭眼超过1秒。
实验前对患者进行的测试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治疗前的测试数据
测试项目成绩(单位)
坐位体前屈-18.9(cm)
俯卧撑7次(膝关节着地)
选择反应时1.112(s)
握力左手:13.2(kg)
右手:23(kg)
单脚站立左脚:2.7(s)
右脚:7.1(s)
2 运动处方方案
运动处方的设置主要围绕如何降低患者肌张力,增强肌肉的力量,并通过进行平衡练习来达到缓解患者闭目难立的症状,增加指鼻的稳定性。运动处方实施的时间为2010年1月4日到1月17日上午9:00-11:30、下午2:00-5:30,每天训练时间为6小时。
2.1柔韧性练习
柔韧练习之前患者需进行10分钟的热身活动,热身器械为跑步机,负荷起始为3.5,逐渐增加,通过心率监控来确定热身的负荷,心率应控制在120-130次/分。热身结束后马上进行柔韧牵拉,股二头肌的被动牵拉:患者取坐位,双腿伸直,髋关节弯曲,双臂伸直用手触摸足尖,康复师用力压于患者的背部,使其腿后侧股二头肌得到充分的拉伸。每天6次,每次3组,每组至少牵拉90秒。肱二头肌的被动牵拉:每天6次,每次3组,每组至少牵拉30秒。
2.2力量训练方案
2.2.1肱三头肌的训练
对患者设置三种肱三头肌锻炼方法,其锻炼方法如表2所示:
表2 肱三头肌训练方案
训练方法器械负荷(kg)组别
坐位胸前推推臂器455
坐位伸肘关节哑铃155
颈后臂屈伸哑铃55
2.2.2 股四头肌的训练
训练方法如表3所示:
表3 股四头肌训练方案
训练方法器械负荷(kg)组别
坐位伸膝关节M4仰卧式倒蹬训练机785
负重单腿蹲起哑铃685
2.2.3其它肌肉的训练
其它肌肉的练习包括:背阔肌、伸腕肌群、胫骨前肌、胸大肌。
锻炼方法如表4所示:
表4 其它肌肉的训练
锻炼的肌肉训练方法器械负荷(kg)组别
背阔肌直臂下压拉力器285
胸大肌夹胸夹胸器 285
伸腕肌负重伸腕哑铃2.55
胫骨前肌负重足背伸哑铃305
2.3平衡训练
平衡功能是人体维持正常及完成各项日常生活活动的基本保证[4],平衡功能的维持依赖于感觉器官对人体所处位置信息的正确接受及输入,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对这些信息的加工及整合,还有运动系统对中枢信号指令的正确反应等等[5]。
训练时患者在具有上肢支持功能的椅子上进行静态平衡训练,并逐步缩小基底支持面;同时还要叮嘱患者积极活动头部、上肢及躯干以改变身体重心,并指导其进行动态平衡训练及骨盆控制训练。训练时,治疗师一手扶持患者倾斜侧的上肢或躯干,另一手则扶持患者肩部向倾斜侧方向加力,以加强其头部的调整反应及健侧躯干的侧屈功能,如平衡积分小于7分的患者应每日训练2次,每次训练30 min。
3 治疗后的评价
患者在接受康复治疗两周后进行一次测试,指鼻试验时,患者可以稳定的指鼻时间超过100秒;闭眼单脚站立超过10秒。治疗前后数据对比如表6:
表6 治疗前后测试数据对比
测试项目测试前成绩(单位)测试后成绩(单位)对比(+提高 -降低)
坐位体前屈-18.9(cm)-5.7(cm)+13.2(cm)
俯卧撑7次(膝关节着地)16次+9次
选择反应时1.112(s)0.634(s)+0.478(s)
握力左手:13.2(kg)左手:18.8(kg)+5.6(kg)
右手:23(kg)右手:34.4(kg)+11.4(kg)
单脚站立左脚:2.7(s)左脚:7.46(s)+4.76(s)
右脚:7.1(s)右脚:16.82(s)+9.72(s)
如表6所示:患者在接受康复治疗后,其身体形态与机能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坐位体前屈显示的是患者的柔韧功能,提高了13.2cm;俯卧撑与握力显示的是患者的力量素质,分别增长了9次和5.6kg、11.4kg;选择反应时显示的是患者的反应能力,提高了0.478s;单脚站立显示的是患者的平衡能力,左右脚分别提高4.76s和9.72s。
4 讨论
柔韧训练是为了提高患者的柔韧性及关节的活动度,在柔韧性和关节活动度恢复到正常水平的前提下进行肌肉力量的训练,这是康复训练的基本原则[5],本文的柔韧训练采取多次牵拉的方式,保证了牵拉的时间与频次,可以使患者的柔韧性得到有效的恢复。
力量训练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分析患者症状后,选择所要锻炼的肌肉进行专项训练,欲通过肌肉力量的增加来降低患者的肌张力,从而使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针对患者的目标训练肌肉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训练中通过器械的刻度来监控患者的力量变化情况,使力量练习量化。肱三头肌的训练主要是降低患者上肢肱二头肌的肌张力,改善患者走路时手臂的紧张状态,同时稳定与肱二头肌配合稳定患者的肩关节与肘关节,从而改善患者的指鼻稳定性[6][7][8][9]。
平衡训练是共济失调患者训练的主要内容,完整对称的人体结构组成、前庭系统、视觉调节系统、身体感觉系统、大脑平衡反射调节功能、小脑共济协调系统以及肢体肌力、肌张力平衡等在人体平衡功能的维持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两周的运动疗法的实施,可以看到患者的稳定性有明显的提高,左右脚闭眼单脚站立的数据具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指鼻试验的时间有了显著的提高,从原来的无法完成指鼻增加到指鼻时间稳定100s,由此可见,采用运动疗法,以力量训练为主,改善患者肌张力来改善患者关节稳定性的方法是可行的。
5 结论
5.1通过目标肌肉的训练,可以改善患者关节稳定性、减少肌张力。
5.2平衡训练能改善患者走路的稳定性。
5.3通过力量训练为主的运动疗法对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的康复作用明显。
参 考 文 献
[1] 毕胜.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的起源与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3):739-743.
[2] 励建安.运动疗法进展[J].继续医学教育,2006,30(5).
[3] 王文清,晁志军等.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在脑损伤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10).
[4] 陈惠君,朱雨岚等.平衡训练对不同年龄共济失调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26(3).
[5] 张轶美.小脑性共济失调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12(27).
[6] 李欣.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10例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8,4(3).
[7] 刘宁疆,张本恕.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3,3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