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培养计划范文

时间:2024-02-01 18:09: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村官培养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村官培养计划

篇1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当前我国为建设新农村而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鼓励大学毕业生下乡当村官是打破农村人才匮乏局面,搭建农村人才高地,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项有力举措。但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效果不佳,造成大学生村官胜任力不足急需改革以使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战斗堡垒作用。

一、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

当前的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具有成本低、产出快、操作简便等优点,但是也存在致命的缺点,不利于培养适合新农村建设的高素质人才,具体来说具有以下缺点:

1.培养主体责任不明。培养主体责任不明确,缺乏沟通互动。在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中,作为培养主体的高校和政府二者缺乏沟通和交流各行其是,致使作为大学生村官的供给和需求严重脱节,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不出真正的能够挑起新农村建设大梁的人才,将会间接葬送新农村建设的前途。

2.培养对象的目标人群没有锁定。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难以精确锁定培养对象。当前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是先无目的培养后大规模选拔形式的典型,在学生毕业之前无法确定哪些大学生是作为村官的后备人才来培养的,大学生村官选拔相对于培养的滞后性致使大学生村官培养的目标人群难以精确锁定,游离分散。

3.培养内容脱离实际,培养方式难以为继。在培养内容上,当前的大学生村官培养的课程设置脱离实际。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除极少数学校外基本上没有专门的村官专业。在校学生无法区分哪些将来会是村官,所以课程根据专业统一设置,没有特别针对性,专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的农村人才培养模式缺失。

二、目前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弊端存在的原因分析

目前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弊端重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宏观着眼剖析了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弊端存在的深层次原因。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目的的误区。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滞后,无法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对口有用的人才,主要原因在于有关当局尤其是地方政府没有明确认识到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目的,其首要目的究竟是为了新农村建设还是大学生就业。

2.部分激励政策和条例的短期化负作用。我国的大学生村官工程培养的应是能够长期留在农村。能够“下得去、留得住”的村官。但是目前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村官激励政策却是与“下得去、留得住”的目标南辕北辙。在这些激励性的优惠政策中,大多是考研加分、考公务员优先录用等“离农”政策,存在方向的偏差,根本就看不出有让大学生“扎根农村”的导向,不能使大学生村官落地生根。

3.扭曲的政绩观。大学生村官弊端重重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方政府扭曲的政绩观-村官质和量之争,随着大学生村官工程在全国推行的如火如荼,大学生村官工程的推行已经成为考察地方官员政绩的一个方面。当然科学合理的整机考察体系表现在大学生村官制度推行上应该包括大学生村官工程的“质”与“量”两个方面,更侧重在“质”的方面。

三、构建大学生村官培养新模式

1.优化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思路

(1)优化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的四大原则。为优化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更好的发挥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四大原则即本地性原则、专业性原则、实践性原则、长效性原则。

(2)优化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划拨巨资打造大学生村官定向培养模式。明确培养主体即中央、省级及地方各级政府的作用;精确锁定培养对象,改革大学生村官的课程设置,为新农村建设输入最优秀的人才。

(3)克服当前培养模式的弊端需要建立大学生村官定向培养模式

新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定向培养”,根据这一特点将新模式定义为大学生村官定向培养模式。大学生村官定向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政府在财政上的大力支持;二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三是培养对象的针对性加强。

2.构建大学生村官定向培养模式具体步骤

(1)明确培养对象并细化培养主体的责任。为了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培养出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人才,必须在初始阶段明确哪些人要作为村官专门培养,加强培养的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缩短大学生村官上任后着手工作的磨合期,才能使大学生村官很快融入农村赢得农民信任担当起领头人的重任。

(2)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及高校在大学生村官培养中的责任。政府和高校作为大学生村官培养的两个主体,其在培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各有侧重。应将政府作为大学生村官培养的投资主体,明确政府的投资主体身份。目前高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为提高大学生村官培养的素质和质量,高校应该有效回应农村的现实需要,培养能有效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领头人。

(3)改革课程设置,提高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胜任力。要构建大学生村官胜任力模型作为优化培训内容的依据。一个优秀的大学生村官不仅要具备过硬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有不可或缺的软特质-吃苦耐劳敢于面对困难的无私奉献精神。

参考文献:

[1]张清国.大学生村官选拔与培养途径探讨[J].法制与社会,2009(01):33.

[2]田巍.如何选拔任用大学生村官[J].江苏农村经济,2009(06):65.

[3]赵光年.农业高校培养村宫的思考[J].农村教育研究,2009(01):35-36.

篇2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多元化发展;社会流动;困境

所谓的“大学生村官”,就是选聘高校大学毕业生到农村等社会基层去任职,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主任助理或者从事“三支一扶”工作。任职时间一般为三年左右,在大学生村官任职期间,政府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享有政策优惠,工作期满后可以自主择业。它是实现新农村建设和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最佳决策,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目前,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就是大学生村官期满后何去何从的问题,这也是对大学生任职期间的工作成效的检验。笔者认为,要实现大学生村官的多元化发展,就必须从其社会流动的方向入手。

一、社会流动理论

社会流动理论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索罗金发表的专著《社会流动》一书中。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社会流动理论逐渐发展成熟,社会流动正式被社会学家定义为:社会身份地位改变的总和。根据索罗金的相关理论,社会流动的类型主要包括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其中,垂直流动就是社会成员的职业或地位发生了质变,水平流动则不同,它是一种在同一个职业中的位置同样的社会地位中的横向的移动或者发展。社会学研究的社会流动实际上是流动还是不流动,也就是说应不应该在原来的位置上占,合适就应该继续,反之就应该流动。影响社会流动的主要因素有社会的性质、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教育水平、家庭背景和社会网络资源等。

二、大学生村官的培养与流动现状

大学生村官这项政策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实施中却也遭遇着一系列的困境和现实问题,影响着大学生村官的质量和数量。

(一)身份处境尴尬

在大学生村官任职期间,大多数被管理的村民不认同甚至排斥“外来客”的引导,是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处境遭遇尴尬,难以融入村民生活,各项工作没有办法达到很好的展开。由于没有明确的任务标准和具体的工作事项,他们往往被当作一个办事员,充当端茶倒水跑腿的角色,没有施展专业技能的平台和机会。另外,大学生村官是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其身份不属于公务员,也不属于国家干部,在任职形式上属于“空降”,因此更有大学生村官违法之说。这就造成了大学生村官身份遭质疑,对自身的角色定位模糊,处境尴尬。

(二)经济待遇偏低

据有关调查显示,大部分地区的大学生村官待遇相对较低,在生活上也条件一般,很多大学生来自城市,甚至受不了农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因此“干不长、留不住”成了大部分地区大学生村官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这与大学生的理想追求也是有很大现实差距的,例如大学生村官一般都具有党员的身份,到农村任职,是一种逆向的就业追求,需要经历艰难困苦的基层考验,这也是在经过了理想与现实的几经比较之后的慎重选择。再者,看到自己的朋友等在大城市拥有好的工作,高收入、高消费,自己羡慕而又不得,很多大学生村官往往会陷入迷茫的境地。

(三)工作推动艰难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推动艰难也是一个较为现实的问题。这是由于大多数村官在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是文史类和理工类的,而与村官相接的农学类的专业的人甚少,这就造成了所学知识在农村的实际需要中根本用不到,专业不对口,所以在工作时还要从基础开始学起。同时,大学生由于刚出校园,社会阅历尚浅,实践经验不足,因此对农村的环境和民风民情等了解甚少,很难在农村尽力自己的交际圈,这也给实际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

(四)期满出路困惑

由于相关的政策和机制不健全,不完善,造成了大学生村官在任职期满结束后无法得到合理安置,使得大学生对自身未来的发展前途问题上感到困惑和迷茫,也使其在任职即将满的时候往往无法安心投入工作。另外,相关的政策出台往往也面临着现实的困境,具有相对滞后的特点,这也造成了大学生村官难以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在是去是留的问题上犹豫徘徊。

三、影响大学生村官流动的主要原因

(一)机制不健全

社会群体的合理流动是正常的,能体现出其社会管理和社会结构的活力性。目前大学生村官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相关的机制不健全,使大学生村官计划火热之后变成了隐患。首先在待遇上没有给大学生很好的保障,尽管各地在大学生村官的待遇上包括政治和经济待遇等都制定了相关的措施,但是真正实现起来仍有难度,很难落实到位。其次在相应的配套机制上也不达标,只注重前期的选拔和任用,对后期人员的管理如激励、评价等机制往往较为忽略。再次,国家宏观上也制定了实现大学生多元化发展的相关社会流动政策,但还是出现了竞争公务员的现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村官的社会流动。另外,国家鼓励大学生从事村官工作,而期满后大学生多流回高校自主择业,却缺少了一定的支撑条件,也影响了大学生村官的多元化发展。

(二)思想存在误区

影响社会流动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因素。因此,促进大学生村官的流动,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在意识上加以引导。但是调查发现,大学生村官多数并不愿意长期服务农村,扎根基层的意识薄弱,而仅仅把村官当做“跳板”,以便为了以后更好的就业。也有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较弱,他们多是从城市的繁华来到农村的朴实,满腔的雄心抱负在现实的工作中遭到打压,因此巨大的心理落差使很多大学生村官对未来失去信心,很难从心理上接受这一现实。因为对农村基层缺乏全面的了解,应对繁琐的服务工作也是他们渐渐迷茫,产生被社会忽视的边缘化的心理问题等。因此,在长期发展中,这种经历也会被当做一种体验,逐渐影响大学生村官这一社会群体的社会流动方向。

四、如何解决大学生村官的社会流动问题。实现其多元化发展

针对当前大学生村官出现的社会流动问题及其原因的分析,笔者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要把这项工作做好,就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此,笔者运用社会流动的相关理论,从不同的视角对大学生村官的社会流动提出相关的建议,以实现其多元化发展。

(一)留任续聘

根据社会流动的相关理论,留任续聘属于水平流动领域。大学生村官在任职期间深入基层、熟悉农村生活,对群众有较深厚的感情等就可以选择继续留任,成为基层管理的后备人才。对于这个群体的培养就应该鼓励大学生村官,在期满后续聘,也可以竞聘村委会职务等,鼓励他们在农村发展,实现自己的一番天地。

1.培养其职业认同感

大学生村官由于深入基层,心理落差较大,难免对自己的工作不重视,甚至只是为了能拥有较好的政治待遇等。所以,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就要从心理上使其产生很好的职业认同感,能够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全面的认识,并能够在工作中全身心的投入,将自己真实地融入农村基层生活,扎根农村,并为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当然,这就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如进行相关的培训、开展农村特色活动、文娱活动等并使其担任相关角色,帮助大学生村官真正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树立责任意识和职业认同感。

2.引导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

目前大学生村官普遍的职业是公务员,在任职期间如果能自主创业,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不错的发展方向为此,政府可以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组织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鼓励大学生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等。这也有助于大学生村官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合理引导水平流动。

(二)进企事业单位或继续深造等

大学生村官在任职期满后选择考公务员、进企业或者留校继续深造等社会流动属于垂直流动。针对这一流动群体,可以灵活地采取相关措施,选择继续健全相关机制,培养大学生村官的职业感,另一方面在其他职业层面也可以促进其社会流动,实现其多元化发展。

1.健全流动机制

健全相关的流动机制,首先要建立高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联动机制,具体来说,高校可以在每学期安排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深入基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支教等。同时,用人单位也可以通过成立宣传小组,介绍地区特色及对人才的需求,帮助大学生有好的职业定位。另外,在选聘的方式上也要多样,这对大学生村官的社会流动有着关键的作用和影响。

2.引导其进入企事业单位

在这一环节的社会流动中,要及时公布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招聘信息和大学生村官转入编制的计划和数目,制定相应的转编制考核细则和规定。同时,也要鼓励大型的企业留有合适的岗位给即将任职期满的大学生村官,政府适当给予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等,使在基层待久但缺乏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村官也能流动到企事业挝唬促进其多元化发展。

3.考公务员

在现行的形势下,报考公务员无疑是当前大学生村官最热门的选择。利用报考公务员加分的政策也可以有效引导大学生村官留在基层。但在制定相关机制的时候,一定要指定规范化的指标,例如可以提倡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等,也可以鼓励大学生积极工作,工作优秀即可被扩充到公务员队伍。

4.支持继续深造

有的大学生村官也认为自身的知识修养不够,想要回校继续深造,对这一群体的培养,要出台相关的政策,不能仅仅依靠加分政策来鼓励学生继续深造。如可以开设大学生村官培训班、设置相关专业的硕士培养等,鼓励优秀的村官通过深造学习,提高知识结构很能力,促进其社会流动。

篇3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 有效需求 充分供给 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2

大学生村官就是通过政府选拔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的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早在1999年,海南省就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从2005年起,北京、四川、等省市先后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总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四川省近年来大学生村官的流失率高达70%以上,海南省大学生村官计划渐趋停滞。这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大学生村官这种制度安排是不是一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1 新农村建设对大学生村官的有效需求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合法性,《村委会组织法》第十一条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因此,大多数地方政府的“空降村官”,多以村支书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形式出现。虽然这些职务的安排有打擦边球的嫌疑,但只要能够得到村民的认可和接受,权且不去纠缠合法性的问题。我们仅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人才交易的方面分析大学生村官的有效需求。

1.1 大学生村官岗位的事业平台

在对人力资源的激励因素中,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首要因素是事业平台。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农村,乃至三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农村,尤其是西部或欠发展的农村地区,并不具备吸纳大学生这一人才群体的环境和条件。然而,在以行政主导为特色的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模式中,农村的领导班子和管理队伍的水平和素质,对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以政府需求的方式,搭建一个村官的事业平台,首先在农村村级领导层中引进具有高层次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大学生人才,作为农村吸纳人才的突破口,无论从成本与效用的比较,还是从可行性考虑都不失为一种立足现实的择优设计。

目前大学生村官就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优势,协助并村委班子,引导农民认识农村发展的模式与大趋势,传播农业科技,发展农村特色产业,走规模化、集中化和合作化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着力发展农村的社会和文化事业,推进国家的农村社会事业政策的落实等方面施展才干;大力促进农村的民主政治进程,法治进程,促进农村的和谐社会的形成。

1.2 大学生村官人力资源交易的报酬机制

作为一种人力资源交易的大学生就岗村官,公平、合理的报酬待遇是必不可少的。就目前情况来看,由大学生村官的使用村来承担其薪酬显然是不现实的,一是一般的村集体收入缺乏,根本无力支付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即使是现任职的村干部的津贴,往往也是由上级财政拨付的。因此,现在的大学生村官的报酬都是由省级政府拨款的。陕西省每年每一大学生村官2.1万元的津贴。除了现金报酬以外,政府对大学生村官还附加有若干非经济报酬的条件,诸如考研加分、考公务员优先等,重庆市规定到农村岗位工作满两年的大学生村官可以直接转正为公务员。

纵观这些对于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和待遇附加,不难看出具有很强的暂时性和应急性的特征。在陕西,每年2.1万元,对于目前就业状况不佳的大学生来说,考虑先解决目前短期的就业问题,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这种一刀切政策,能否长期执行以吸引优秀的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和奉献才能,都是存在疑问的;对于大学生村官所附加的考研、考公务加分或优先的条件,更是与设计大学生村官的实际意义相去甚远。因为如果大学生村官立志于考研、考公务员,他(她)们根本就不会去就应招村官,因为农村根本就不具备考试的学习或复读环境,加那么一点点分数,根本抵不了留在城市或学校复读取得的进步的幅度。再说,到农村去,每天都复习考试课程了,那还有时间和精力承担村官的工作;对于工作几年后能够直接转正为公务员,这倒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如果这种政策能够长期实施,无疑,大学生村官队伍肯定会壮大和发展。

因此,大学生村官的报酬机制必须要有一种长效机制,否则,现行大学生村安排,也就是毫无意义地解决了一些大学生的临时就业,与真正意义上新农村建设中的知识、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相去甚远。

1.3 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

除事业和待遇外,吸引和留用人才的重要因素是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其考虑的主要内容有事业发展前景、职位提升的阶梯、收入增加的预期,以及家庭、婚姻和生活环境。对于受市场经济环境熏陶,越来越讲求现实的大学生来说,这些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必然在其抉择村官的考虑之中。然而,在事业、职位和收入的未来预期不明,个人生活环境明显差于城市的条件下,就职村官只可能是一种短期的或者是权宜的选择。因此,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从长远考虑,必需为他们的事业发展和生活前景设计出适合其预期的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大学生人才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

1.4 大学生村官有效需求的长效对策设计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制度安排,不应该是一项临时的、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权宜之举,而是借此机遇,从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应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农村,乃至于“三农”发展趋势和变迁的战略高度出发,以农村基层管理水平提升的一项长远的工程和长效的制度设计。

1.4.1 岗位设置法定化

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岗位只限于村支书和村主任助理,且没有明确、统一的国家或地方法律确认,这些大学生村官,很容易就被只作为临时性的跑腿打杂工来使用。国家或地方可以通过立法或行政法规将大学生村官的岗位,以及岗位职责进行规范,这些岗位不仅仅限于助理,也可以在大学生不是当地村民的情况下,以村官的身份经由村民选举和认可成为合法的村主任或村支书。

1.4.2 报酬待遇常态化

借鉴于行政岗位的报酬待遇,对于大学生村官可以按助理、副职、正职等相应地与科员、副主任科员、副科长等级别予以对应。使得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待遇常态化。其它有关大学生村官的考研、考公务员加分等附加措施完全可以不要。

1.4.3 组织管理和生活保障双重化

在组织管理上,大学生村官的组织关系保留在县级机关,他们以县派干部的身份,在县城和所工作的乡村拥有和安排生活保障条件。

1.4.4 职业生涯通道法制化、正常化

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县乡公务员管理渠道,规定在村官岗位上工作满两年以上的可以经考核和选拔,成为公务员。同时可以将已经被村民选举为村副职以上的正式村官,按相应级别的公务员对待。

2 大学生村官的供给机制分析

农村所需要的是大学生村官,而不仅仅是大学生。而目前的情况是只要是大学生,就可以就岗大学生村官,而不论其所学专业与技能。由此而导致的情况是,一些理工科和人文社科专业的大学生村官,由于自身缺乏适应于农村的经济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出现了无法适应农村环境,专业知识技能无处发挥,只能做一些打杂跑腿的零活。因此,作为农村基层管理岗位的村官,并非是只要是大学生都能适应,同样需要与岗位职责相对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学必须有针对性地培养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培养。

2.1 大学生村官岗位的知识、技能

(1)具有一定的农村发展变迁与农业经济的知识和信息;

(2)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的技能;

(3)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

(4)具有农村行政管理,以及农村社会事务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5)掌握党和国家的新农村建设和“三农”政策和法规;

(6)具备基本的现代信息知识和技术的运用能力和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和能力。

2.2 大学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或专门培训机构的设置

我国现行的大学专业设置并没有专门针对村官的管理专业。从能够真正的培养适合农村工作需要,又能够留在农村工作的现实考虑,让重点大学或外地大学培养当地所需要的村官人才是不现实的。因此,可以在高职学院,地方性的二本院校,或农业院校设置农村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有针对性地为农村村级行政管理培养村官人才。

现在大学并没有针对性村官专业,或不设置村官专业的情况下,对于已经选拔确定的大学生村官,必须指定相关的大学再进行一定时间的专门培训。培训内容是大学生村官的岗位知识、技能要求的内容。并且在培训过程中,适当地安排一些实践性的考察和训练的科目和内容。

2.3 大学生村官的培养

由于我国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且不同发展程度的农村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必须以适应当地农村的村级行政管理需要为导向,培养能留得住、用得上的村级干部。在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和政策支持方面可以考虑以下内容:

2.3.1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适应农村基层行政管理需要的管理人才。

2.3.2 专业知识技能模块与课程设计

专业的知识技能模块和课程设计不要求统一,而是根据地方的实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村级行政管理的需要,以及当地农村的特色与优势进行具有特色的课程设计。具体实施时可以在保证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设置具有侧重经济管理、社会事业管理、农村文化的组织管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管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与管理等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方向。

2.3.3 实践性教学环节

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应该加大对学生实践性环节的训练力度。采取建立实践基地、校村结合的方式,从入学开始,在各个学期都应设置和安排认识实践、调研实践、问题分析实践和具体的专项管理实践等实践性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际农村现实的管理能力。

2.3.4 学生的专业思想和品格的教育培养

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是为农村村级组织培养管理人才的,因此,必须教育学生具有热爱农村、服务农村和奉献农村的思想和品格。加强学生对农村,以及农村发展的新认识,增强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 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与考核

大学生村官作制度安排,只有将其纳入公务员管理范畴,才可能成为一种长效机制。在这种长效安排中,对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和考核必须体现为建设和发展新农村事业,以及为了加快我国农村的转型与变迁选拔农村行政管理人才的初衷。

3.1 大学生村官的选拔

在选拔大学生的过程中,首先明确其目的是为农村村级管理选拔行政干部,必须使应聘的大学生清楚,村官岗位设置不是政府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应急举措,同时就岗村官不应成为择业的过度跳板和再选择的镀金过程,它是奉献新农村建设事业的职业选择。其次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必须体现出不同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村级行政管理的人才需求特点。

3.1.1 大学生村官选拔过程的政府主导

虽然大学生村官是村级需求,但是就现行的农村,特别是西部或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并不具备对外来大学生的有效需求。因此,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还必须是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计划安排。政府承担大学生村官岗位的全部成本。

3.1.2 大学生村官岗位需求的地方特色

由于我国农村发展的极不平衡,以及不同的农村具有不同的地域特点,因此在选拔大学生村官时,不能够进行一刀切式的计划安排。对于不同地区大学生村官的知识、技能要求进行深入的调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大学生村官岗位的职责说明。这样就能够保证选拔到适合于当地村级管理需要的不同专业、不同技能的村级管理人才,也能够确保大学生村官就岗后具有其发挥优势的有效的事业平台,和发展空间与前景。同时,也能够实实在在地为农村建设事业的发展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3.1.3 大学生村官选拔过程中的村民参与

大学生村官最终是与村民打交道,对农村的了解、与村民的融合是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基本前提。为了预防所选拔的大学生出现不适应农村、村民不接受情况、难以同村民融为一体的尴尬境地,在大学生村官的选拔过程中,安排由村民参与的大学生村官面试环节,以使村民了解当代的大学生知识、技能和信仰品格,大学生了解农村和农民生活状况,双方进行深入、有效的勾通,确保在随后村官工作中的融合基础。

3.2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和业绩管理与考核

大学生村官,是具有我国特色的村级行政管理的一种制度安排尝试,大学生村官工作具有很强的探索性、适应性和创新性的特点,是一个不断地干中学的过程。因此,对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评价应形成融管理、培育与考核为一体的评价体系。

3.2.1 制定明确的大学生村官业绩评价体系

大学生业绩评价体系应包括目标责任、岗位要求、发展通道,评价方式,以及奖励措施等完整的激励内容。使大学生村官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职业发展前景。同时,业绩评价体系要既能够保证大学生村官的个人发展和个人权益的保护,也要能够确保村官的工作促进农村的发展与建设,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转型与进步。

3.2.2 业绩考核与培养提高相结合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评价过程,不应仅仅进行与升迁、奖励等激励相挂钩的单向结果考核过程。由于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探索性,各级政府组织应从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干部知识技能化需要的战略高度出发,对他们更多的进行帮助,培养和促进其农村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业绩评价方式是一个目标沟通、形成共识、支持帮助、结果反馈、不断提高的循环进步过程。

3.2.3 大学生村官考评过程中的村民意见表达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考评,必须更多地考虑村民的意见表达。大学生村官的去留、升迁、奖励等,都应以村民的意见作为主要依据。这样,既能够对大学生村官的业绩和作为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又能够促使大学生真正努力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为新农村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总之,大学生村官制度安排,不应是一种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临时举措。只有从新农村建设对知识型、技能型村级行政管理人才需要的战略高度出发,以村级行政管理人才的有效需求和充分供给为基础,开展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使用和考核评价工作,才能使大学生村官的安排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赵锦山,《论大学生村官权威的合法性》[j],天府新论,2008年第5期.

[2] 李法霞,《大学生“村官”的角色社会化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10期(中).

[3] 李包庚等,《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思考》[j],青年探索,2007年第6期.

篇4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中央作出的一项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重要决策。对于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结构,提高农村干部整体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开辟了一条在基层培养人才的新道路,找到了一个化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新平台,锻炼了一批与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后备干部人才,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务实举措。

我镇现有大学生村官15人,除一人今年9月辞职,其余14人均在村担任村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一方面优化了基层干部队伍结构,从根本上弥补了基层干部队伍年龄老、能力弱、队伍散、素质低、激情差的缺陷问题,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激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农村人才的合理配置和流动,提升了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另一方面,维护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大学生村官工作积极主动、深入农户,了解农村情况和及时掌握群众需求,在村两委班子和群众中架起了新的沟通桥梁。在工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大学生村官虽然文化程度高,但所学专业与农业实用技术对不上口;还有一些大学生村官基层经验欠缺,实际工作能力不强,工作相当吃力,很多时候他们只能做一些打字、复印,送材料等琐碎而简单的工作,整天不知道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村里很多实际工作插不上手,无法真正的参与到农村管理事务中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多岗位锻炼:

一、让大学生村官参与乡镇热点部门锻炼。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年纪轻、有文化、接受能力强、积极肯干的优势,让他们到镇拆迁办、经管站、招商办、党政办、宣传办、文卫办等重点热点部门或综合部门进行岗位锻炼,为大学生村干部开阔眼界、增长才干、增强素质提供锻炼平台

二、让大学生参与阶段性工作锻炼。根据大学生村官各自的特长,有计划的安排大学生村官到镇里部分任务重、时间紧的阶段性工作,如:征地拆迁、纠纷调解、项目建设等岗位锻炼,以不断提高大学生村官沟通协调和处置复杂、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让大学生村官参与特殊工作岗位锻炼。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优势,安排大学生村官服务于农村小康村建设、村庄整治、计划生育等农村建设重点工作,使他们在工作中逐步成长。

四、让大学生多参与集体活动锻炼。积极为大学生村官参加各类主题实践活动搭建平台,通过征文、演讲比赛等不同形式,展示大学生村官的良好形象,锻炼他们的能力。

篇5

2006年8月,在北京打拼了5年的泸县石桥镇新屋嘴村女青年杨芳,听说县里要选拔一批优秀农村青年,经过高校两年的培训,成为大学生“村官”后,已是一家房地产公司销售部经理的她,毅然放弃了高薪,毫不犹豫地回到镇里报了名。经过资格审查、笔试和面试,她被录取到泸州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为期两年的学习。

从这年起,泸县开始实施订单式培养大学生“村官”计划:全县投资230余万元,用3年时间分3批选拔优秀农村青年到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农村行政管理专业脱产学习,为全县251个村分别培养1名大学生“村官”。泸县订单式培养大学生“村官”的创新和探索,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领导的充分肯定:“将会是农村用人制度改革的方向。”

抓好三个环节 达到三个目的

长期以来,村干部队伍存在素质较低、年龄老化、观念陈旧的现状,选用村干部面临选人难、留人难、培养难的“三难”问题。如何改变村干部队伍的现状,改革现有村干部选拔培养模式,泸县实施订单式培训大学生“村官”计划,2006年和2007年两年,选拔202名优秀农村青年到高校脱产学习,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有本事、用得上、留得住”的大学生“村官”。

订单式培养大学生“村官”主要抓好三个环节。一是公开考选。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通过摸底调查、宣传动员、资格审查、笔试和面试进行考选,实行全过程纪委监督,确保选拔工作公平公正、公开透明。二是高校培训。订单式培训大学生“村官”不同于一般的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泸州职业技术学院针对村干部的特点,设立农村行政管理专业,对教学和管理模式进行了创新。学员通过两年脱产学习,经成人高考及格后,发给大专毕业文凭。三是回村任职。为了减轻学员的经济负担,县、镇财政每年补助每名学员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和差旅费共4600元。学员毕业后,按照入学前与泸县县委签订的就业服务协议,回本村任村干部,服务期限不得少于6年。服务期内,鼓励他们报考公务员。

订单式培养大学生“村官”,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选拔农村优秀青年到高校学习后回本村担任“村官”,实现大学生“村官”本地化,解决了普通高校大学生任村干部磨合期长、基础不扎实和“水土不服”等问题,确保了大学生“村官”留得住;二是紧扣农村管理设置课程,解决了普通高校学用脱节的问题;三是突破了村干部选任的传统模式,拓宽了选人渠道,提升了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使村干部的培养选拔朝着职业化方向发展。

提高村干部素质 改善村干部结构

泸县订单式培养大学生“村官”,既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

创新了村干部选任模式,引入竞争机制,真正做到优中选强、强中选优。拓宽了选人视野,把农村优秀青年、复员退伍军人等纳入了选拔范围,有利于改善村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提高了村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解决了村干部“本地化”问题,选拔本村青年任“村官”,既熟悉村情,又解决了外派“村官”难留的问题。

篇6

一、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上的“扎根”问题。大学生选择到农村担任“村官”的原因较多,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于就业的考虑。调查显示,许多大学生认为担任“村官”是在就业压力下的无奈选择,对农村怀有感情、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仅占四分之一左右。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基层工作,是由于上级党委政府在招聘前的一些优惠承诺,这些大学生表示在担任一段时间“村官”后,会通过考公务员、考研、提拔等途径,尽管脱离农村基层。可以看出,到农村担任“村官”,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压力和优惠政策引力下作出的选择。针对这种情况,如何教育引导大家在思想上扎下根来,集中精力、发挥聪明才智,在新农村建设中真正有所作为,是今后工作中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职责定位不明确,工作上很不适应。“大学生村官”非官非民,担任助理这样的虚职,并没有多少实权,最终的决定权还是掌握在支书或者村主任手里,有什么想法,想要开展工作,要是得不到其他村干部的支持也只能无可奈何。一些地方的村干部不想让“大学生村官”插手本村的事,一般就安排其打打字、写写报告、会议记录,送材料诸如此类的琐碎之事。“大学生村官”只是个摆设,大学生的才能没有得到真正发挥。

(三)对大学生村官缺乏有效管理。虽然出台“大学生村官”的管理考核管理办法,但管理和考核机制还很不健全,导致部分乡镇以轮训或中心工作需要的名义挪用“大学生村官”,做免费的劳动力,把“大学生村官”安排到乡镇一级打杂,严重违背了大学生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本意。另一方面,对“大学生村官”缺少必要的配套技能培训,自己对当地的情况、如何做工作、工作的困难一无所知。

二、建议及对策

一是出台刚性规定,破除模糊身份。明确“大学生村官”的身份,是使用和管理好这个群体的首要条件。“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中央的导向性政策,相关规定很灵活的,这给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制出相应政策,留下很大空间。当前应当按照中央《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精神,依据“先定身份、后定行为”的原则,尽快出台刚性规定,对“大学生村官”的身份进行科学界定,使“大学生村官”的干事创业、使用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篇7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走访

调查时间:2008年7月至12月

调查地点:山西省高平市北诗镇拥万村、北诗午村、神农镇庄里村、大同市浑源县西留村、青瓷窑村、水磨町村、阳泉市平定县张庄镇宁艾村、锁簧镇前锁簧村、冠山镇南关村

调查对象:村民、村干部、大学生村官

【关键词】新农村;大学生村官;民主建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建设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60%以上,可以说,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成效,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是一项事关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系统工程,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搞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改革和发展。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主要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四方面的基本内容。在民主选举方面,80%的农村能够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的进行选举,但是在调查过程中个别村庄存在贿选问题,一些村干部利用在村里面的势力,再加上一些金钱的诱惑,使村民做出违背自己意愿的行动,村民的选举权受到了极大地侵害;在民主管理方面,一些村官独立专行,我行我素,目无政策法律;在民主监督方面,由于农村在国家组织体系中处于末端位置,没有专门的监督机构,出现了“监督空白”,使村官在有时候就像村里的“土皇帝”,自行其是,盲目蛮干,由于监督的缺失,使村里的村务公开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有将近23%的村没有认真落实村务定期公开制度,只是上级监督一阵子,下面公开一下子,不监督不公开,不反映不公开,在一些村里出现了这样的矛盾:一方面农民民主意识越来越高,表达民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在机制体制的制度上,未能建立起充分表达这一愿望的平台;在民主决策方面,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目前一些村里有许多硬性任务需要完成,如土地征用、计划生育、退耕护还林,这些都涉及到农民的切实利益,类似这样的事还有很多,村委会在处理此类事宜时,往往不考虑农民的感受,而是一味的迎合上级领导,在这些问题上没有倾听农民的声音,处理的不够恰当。

二、目前山西省大学生村官任职情况

为了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从2005年开始,在全国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提出了选聘优秀大学生到农村任职“村官”的振兴和拉动农村发展的政策,这项政策一方面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后备干部,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另一方面,为一部分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为农村的经济及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农村是一个广阔的社会大舞台,向落后的农村输送了高素质的人才,让他们在担任“村官”的过程中,直接与广大的人民群众相联系,不仅帮助了农村,而且在工作过程中极大地锻炼了自己。目前山西省国家大学生村官计划进展顺利,2006年和2007年山西省已经选聘的9748名大学生“村官”中,目前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2人,担任副书记的有1038人,依法选举成为村委会副主任的有4人,担任主任助理的有8704人。2008年选聘人数更是达到10000人。2009年再次选聘近万名“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提前实现全省“一村一社区配备一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

三、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民主建设中的作用

(一)优化了农村干部队伍,有助于提升基层组织的整体文化水平。大学生村官为高知识、高文化的群体,在高校接受过系统的教育,他们视野开阔、知识丰富,他们的加入使该地区的基层组织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改变了原组织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民主建设进程。在这过程中,一些民主的思想和处事方式被带到工作中去,民主的思想和宣传力度将在以后的服务过程中大大加强,更能调动农民参加基层组织民主建设的积极性,也能使基层组织更加具有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使我们党在群众中的基础更加牢固。

(二)打破了农村传统的保守的思想观念,有助于推动农村民主建设的进程。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要求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依法、民主和科学治理的要求来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农村基层干部是农民的领路人,是农村各项事业的组织管理者,也是农村各种复杂矛盾的协调和处理者。这就要求村干部在解决农村事务的过程中要有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而当前农村工作中遇到的首要问题便是农村基层干部思想观念相对落后,法制意识薄弱,由此导致工作方式拘泥于原有的经验基础,很难有大的改观和突破,而大学生村官恰恰能弥补这一缺陷

(三)有利于开展各种法制宣传活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新农村和谐稳定。在我们的调查和对大学生村官的走访过程中,有65%的村庄在大学生村官的引领下,已经真正实现了村务公开、逢大事民主决策、民主选举村干部,实现对村干部的民主监督等。在调查过程中一位法学专业的大学生村官这样和我们说;“大学生到村工作确实促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农村发生矛盾纠纷后,当事人对当地的村干部普遍存在一种戒备的心理,担心他们顾及乡里乡亲情面,调解时有个亲疏之分,一碗水端不平,处事不公。这时充分发挥我们大学生村官的法律知识多、见识广、群众比较信任的优势,充分发挥我们的专长,采取法律讲座、以案说法、黑板报等形式,广泛宣传与村民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积极参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

四、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民主建设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村官计划自2005年实施以来,从山西省整体来看还是比较成功的,选派大学生村官到农村任职的做法受到了社会各方面广泛的欢迎和充分的肯定。但是,随着此计划的大范围实施,我们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都阻碍了新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的进程。

(一)在工作方面大学生村官和村委会不够融合。一些村官到村任职后,和村委会处于貌合神离的状态,大学生村官和村干部在工作中没有真正的融合在一起,调查发现有38%的大学生村官面临工作着难以深入的问题,如感到人际关系难处理,村里人缺乏认同感,生活不习惯,工作无从下手等,因此如何让大学生村官尽快了解农村,融入农村,和村委会携手管理村庄,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没有引起村委会的足够重视。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帮助农村脱贫致富的政策,理应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将农村的工作做好。而一些村干部对此并不重视,对大学生村官不闻不问,甚至有的村干部直接将大学生村官“发配”到村小学代课去,或者有的大学生村官因为无事可做另找一份兼职,他们多数时间不在自己的岗位上,不参与对村里的管理工作,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

(三)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态度不端正。一些大学生村官并不是真心的想帮助农村发展,而是为了自己的“钱”途和从中能够得到国家对大学生村官的优惠政策,只是单纯的把农村当作他们人生发展的一块跳板,没有长期扎根农村、为新农村发展的想法,没有与挫折长期作斗争的决心,遇到一点困难便放弃自己的目标。调查显示,许多大学生认为担任“村官”是在就业压力下无奈的选择,对农村怀有感情、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仅占25%左右。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基层工作,是由于上级党委政府在招聘前的一些优惠承诺。

(四)专业不对口,导致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无法真正发挥出他们的专业技能,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在选聘过程中,对报名大学生的专业没有任何限制,这就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调查显示,有19%的大学生因专业不对口难以在村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比如核电子工程这种专业,专业知识在农村根本用不到,包括金融、物理电子工程等专业,这样的大学生不是不能当村官,而是这样的话大学辛辛苦苦培养出的大学生没有用到真正的地方,人力资源没有达到最优化的配置,而在走访过程中,农民最希望农林类的、法律类的大学生服务农村。

(五)大学生村官社会经验不足,处理问题过于理想化,不能和农村当地的实际情况相联系。在大学生村官计划中,所招募的大学生大都为大学应届毕业生,他们从大学校园出来后直接步入社会,在社会经验方面略有不

足,缺乏专业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和足够的人际沟通能力,使得他们在处理问题时不能得心应手。

五、为了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新农村民主建设进程,我们课小组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以下解决措施: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管理部门要着眼于新农村民主建设大局,不断健全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又不至于管理僵化,做到这点,一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选拔机制,坚持大学生自觉自愿原则,在保证公开、公正、公平的基础上,确保把有志向、有热情、有潜力的大学生选;二是要加强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和管理,通过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三要适当限制大学生村官的专业,引导更适合农村的大学生到农村去,使人力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四是建立监督、考核、奖惩机制,健全完善科学的考核体系,对工作表现突出的,及时给于奖励,对工作业绩较差,村民不认可的大学生村官,经严格考察后,予以辞退。五要设计好大学生村官任期届满后的分流导向机制,确保各项优惠政策充分落实,保证长期稳定吸引和留住真正热爱农村、有能力的大学生扎根农村,为新农村的民主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大学生“村官”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大学生投身新农村民主建设,充分发挥自身作用,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提升自己:一是热爱农民,热爱农村事业,真正做到了解新农村民主建设情况,掌握“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扎根农村,把农村作为自己建功立业的舞台。二是有吃苦耐劳、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在磨炼自己的同时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三是提高处理具体复杂问题和矛盾的能力,要在实践中学习技巧,积累工作经验,锻炼和提高组织管理、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能力,四要充分把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实践工作结合起来,推动农村民主建设进程。

(三)深入务实不懈的普法,诚信正确有效的执法。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农村普法长期以来徒具形式、缺乏实质内容,致使农民对法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法律在农民眼中就是一空架子,在农村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故而,就必须要改变现在的普法形式。首先,使普法者对即将下乡的的法律进行揣摩研习,使其对相关法条的规范意义价值原则等一系列的整体观念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对农村进行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普法。其次,结合农村当地实际,多种形式、丰富多彩的送法下乡,其目的只有一个:使农民对法律有一个清醒地认识,使法律所代表的公平、正义深入人心,使法律能够在农村扎根开花。再次,普法要有重点分步骤地进行,比如可以先从一些在农村德高望重者、取得一定成就者等人开始,利用他们的影响力来扩大普法的效果。最后,发展教育。一个人文化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这个人接受新事物的快慢。在调查过程中,当问到村干部普法效果是他们这样说,农村教育太落后,新的政策不能被农民很好的理解,导致很多工作无法有效的展开。所以只要教育跟上,就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诚信有效正确的执法,也可达到一定的普法效果。

(四)注重对农民民主意识的培养,大力提高村干部的政治素质。农民是基层民主的主体,村委会是行使基层民力最主要的实践组织,通过各种有效措施提高农民和村干部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对民主政治文化的理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建设中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加强村民和村干部的民主政治素质,就必须强化宣传教育,全面营造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的氛围,构建社会主体参与政治生活的激励机制,不断扩大村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范围,使村民能够切实享受到新农村民主建设的伟大成果。

结语:

大学生村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建设是开天辟地的新事物,没有知识分子的参与,没有先进的知识做支撑,新农村的建设就不可能五彩缤纷、生机勃勃。我们希望更多的大学生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民主建设中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贡献自己的力量。

山西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项目编号080027)

作者简介:

秦飞(1988--),山西大学法学院学生

庞成文(1986--),山西大学法学院学生

篇8

20年8月,我镇分配到两名省委组织部选聘生(大学生村官),分别在我镇的黄台村和村任职,为各该村的团支部书记。两个村均以水产养殖为主要产业,有较好的创业基础。

大学生村官创业帮扶计划主要依托团省委“计划”,联合其所在村和镇涉农部门对其提供帮扶,主要包括为其创业提供场地,组织技术人员帮助其选择创业项目,制定创业方案,开展养殖技术、疾病防治、日常管理、市场信息等服务工作,为大学生村官创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活动开展半年以来,我镇团委主要做了一下工作:

1、建立帮扶机制,选择切实可行的创业项目,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及实施方案。镇团委负责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其项目选择提供咨询意见,并帮助其制定发展规划,联合起所在的村组织和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对其提供多方面的帮助。

2、镇团委负责帮助其解决前期资金筹集、场地建设、养殖品种引进等方面的问题,联合有关部门协调解决生产用水、用电及交通畅通等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帮主其申请“田园小康”项目和争取“计划”创业资金,目前,两名大学生村官都已经获批了“计划”创业资金,其中一个还申请到了“田园小康”的创业帮扶资金,初步解决了其创业所需的资金问题。场地方面主要是做当地养殖大户的工作,从其养殖场地分出一部分提供给大学生村官作为出资,年底可以用分红的形式补偿收入,目前,两人均得到了适合的创业场地,可以直接用于生产。

3、组织涉农部门为其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在其创业过程中,组织涉农部门对口帮扶,主要是为其提供技术指导,并组织当地养殖大户进行经验交流,提高经济效益,扩大养殖规模,以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去年底到今年初,由于养殖周期问题,只能做场地维护,技术学习等方面的工作,三月份以来,我镇团委两次带领涉农部门技术人员到现场指导,在鱼苗购买和放养等方面为其提供指导。同时鼓励其参加相关的水产养殖技术培训会,自己多掌握一些技术,确保创业成功。

4、在其创业过程中,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尽力帮助解决其遇到的困难,提供相关的便利条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其代购饲料、药物等,力争助其创业成功。由于刚参加工作,经济能力有限,虽然有团省委各个项目的大力支持,但是在资金方面还是有些压力。今年三月,在各方面的努力之下,经销商承诺,为两名村官每人赊购4000元的饲料和药物,在一定程度上增长了其创业积极性。

与此同时,我们还加强与大学生村官的沟通,了解他们有什么想法和需求,并鼓励他们在创业中求创新,大胆尝试新技术和新方法,争取在一年内将自己培养成大学生村官创业致富带头人,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循环养殖模式,为周围的群众提供经验借鉴,并为其以后发展打下基础。大学生村官从中受益,实现了创业致富,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这有助于其扎根基层,发挥自身的才干,带领村民致富,更好的去服务基层、服务农村。

大学生村官创业帮扶计划为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农村开创了一片广阔的天地,有助于其自身发展成才,同时也为农村留住了人才,有效的发挥其示范作用,更好的带动和帮助农村群众创业致富,在基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篇9

一、强化帮带措施,促进角色尽快转变。采取乡干部二对一帮带的方式,让大学生村官全程参与村日常工作,提高大学生村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指定一名班子成员和一名工作经验丰富、群众基础好的机关干部担任大学生村官工作“辅导员”,传授群众工作经验,帮助开展各项工作。同时,把大学生村官的思想政治学习、工作目标确定、工作任务的完成、业绩考核结果等内容与所在村“两委”的年度计划和年终工作考核捆绑在一起,促使所在村“两委”主动帮助、支持、鼓励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为大学生村官搭建平台。

二是强化教育培训,提高基层工作能力。建立村官培养实施规划,实行“三项制度”。一是定期工作汇报制度。每日记一次工作日志、每月一次工作总结汇报、每半年一份调查报告。二是集中培训制度。定期参加乡村干部的培训,提高业务能力,使他们对如何更好地适应基层工作,提高自身素质,担当起新农村建设重任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三是会议制度。乡要求大学生村干部都要参加所在村的会议和乡干部会议,全面了解村日常工作议程,了解乡整体工作情况。

三、强化实践锻炼,提升综合能力。一是“压担子”。乡党委给予大学生村官安排具体的事务,如在各类材料撰写、文化宣传、远程教育管理等方面,明确要求,落实责任,进行交任务、压担子,增加他们的工作责任感,使他们在锻炼中成长,在成长中发展。二是异岗锻炼。为增进他们尽快熟悉工作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尽可能多的积累工作经验和方法,更好地做好基层服务。

篇10

论文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村官;工作站

一、大学生村官工作站的基本情况

2009年4月2日苏州科技学院高新区大学生“村官”工作站成立,120多名大学生“村官”成为工作站成员。成立后的大学生村官工作站将依托高校的智力优势和资源优势,为大学生“村官”返校“充电”搭建新的平台。大学生“村官”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图书馆资源、各类课堂教学资源、各系列讲座学术报告资源实现便捷的返校“充电”,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理论水平和学术研究能力。同时,学校将通过聘任大学生“村官”担任在校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校外辅导员,组织大学生“村官”经常性来校交流,通过座谈会、经验报告会、茶话会、联谊会等形式,与在校大学生进行沟通和互动。大学生“村官”们将以自身的成长经历、成才感悟、在基层工作的经验以及在就业、创业过程中总结出的心得等作为“教材”,引导在校大学生及早端正就业态度,更有针对性地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以便其更好地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顺利实现就业、创业。

大学生村官工作站的成立,为大学生“村官”和在校大学生之间搭建了一个重要的交流和互动平台。随着当前就业环境的根本性变化,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而大学生村干部经过基层实践的锻炼,开阔了视野,丰富了阅历,增强了分析解决问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他们的工作心得和就业经验将对在校大学生改变就业观念、提升就业能力等产生激励和启发作用。

二、大学生村官工作站的主要做法

1.成立专门组织机构,保障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工作站的建立得到了政府和学校的高度重视,苏州市委组织部、团市委以及学校党委等领导出席了工作站成立仪式,在2009年苏州科技学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村官工作站成为高校服务地方的整改项目。此外,工作站专门成立了指导和管理机构,学校团委和高新区团委为指导单位,管理办公室为具体执行机构,下设外联部、活动部、宣传部、网上互动论坛等。

2.以工作站为平台,广泛开展先进经验学习活动

村官工作站的建立,为在校大学生与大学生村官建立了沟通交流的平台。工作站组织大学生“村官”经常来校交流,通过座谈会、经验报告会、茶话会、联谊会、网上村官论坛等,与在校大学生进行沟通与互动。大学生“村官”们以自身的成长经历、基层工作经验以及在就创业过程中的心得等作为“教材”,引导在校大学生端正就业态度,针对性地提升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3.以工作站为契机,为大学生基层实践活动整合资源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苏州科技学院人才培养目标,项目管理办公室在此目标的引领下,积极挖掘“村官”资源,组织各基层团委积极与村官结对子,通过开展 “三个一”等活动,即一次结对仪式、一场报告会、一次学生实践,聘任大学生“村官”担任在校大学生的就创业校外辅导员,为学生开展实践锻炼提供指导和帮助。利用村官提供的资源,组织在校大学生到村官所在的社区、街道集中开展科技服务、文化普及、志愿服务、知识宣讲、文艺演出等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在校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基层、服务基层,在实践中增长见识,历练品质,提高就业技能。

4.以工作站为阵地,积极实施村官返校“充电”计划

依托高校的智力和资源优势,为大学生“村官”返校“充电”搭建新平台。大学生“村官”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图书馆、课堂教学、系列学术讲座等资源实现返校“充电”,提升自身素养和理论水平,从而提高基层工作能力。

三、大学生村官工作站的初步成效

1.多项受益、良性循环

工作站的建立促进了学校、基层、村官、在校大学生的共同发展,在点上实现了学校育人与地方建设、学生成才与村官成长的良性循环。大学生村官工作站成立以来,苏州科技学院13个基层学院团委已与高新区8个乡镇街道、开发区的120余名村官进行了结对,学校为30余名“村官”办理了图书证,工作站相继开展了“村官的自我价值实现培训”等各类讲座、报告会20余场。40余名村官成为在校大学生的“校外辅导员”,同时也拥有了科技学院的“绿卡”。 转贴于

在2009年的暑期实践活动中,500余名在校大学生到村官所在社区、街道参加实践,集中开展了扶贫帮困、助老助残、义务家教、环保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20余项。

2.媒体广泛关注、社会反响较好

《光明日报》、《新华日报》、《苏州日报》、《扬子晚报》、苏州电视台新闻频道、教育频道等多家媒体都对工作站进行了广泛报道,新华网、光明网、搜狐网、腾讯网、网易、中华网等也进行了转载报道,社会反响强烈。

四、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站的几点思考

1.大学生村官工作站开辟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新阵地

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激增,更多的大学生开始选择到基层就业。以2011年江苏省大学生“村官”选聘情况为例,全省3827个“村官”职位吸引了全国570所高校的近1.9万名大学生报考。考生综合素质比较高,高学历人员较多,呈现出“强强竞争”的态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正在面临新的挑战,这要求必须拓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途径。村官工作站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如何在基层就业的指导工作。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站的目的正在于搭建一个学校与地方互动共建的平台,共同致力于增强大学生的就业意识、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落实团省委关于发挥团组织的作用、深入推进大学生村官培训工作的有关要求,更好地服务新区大学生村官的发展提高和高新区的开发建设。这是一件对在校学生和大学生村官双向受益的好事,也是一件对学校和地方发展双向受益的大事。

2.大学生村官工作站拓展了大学生村官宣传工作的新载体

大学生村官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是具备较高政治理论素养和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青年楷模。工作站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就是希望大学生村官能够以自身的成长经历和成才经验,对在校大学生形成积极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在校大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强化专业技能、拓展综合素质。为此,苏州科技学院聘请新区120名村官作为本校大学生的校外辅导员,以工作站论坛活动为载体,以发挥大学生村官先进性作用、服务广大学生。此外,通过大学生村官工作站开展的教育、管理、服务、咨询等活动,既锻炼和提升了大学生村官全面发展的能力,展示了先锋模范形象,又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积极投身基层,为开展大学生村官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和阵地。

3.大学生村官工作站是大学生村官工作能力提高的新平台。

大学生村官工作站为大学生村官返校充电、提高能力提供舞台和机会。学校为大学生村官工作站开展工作和举行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支持,帮助其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研讨、实践等活动。大学生村官工作中碰到实际困难时,可以旁听的形式参加专业课和公选课的学习,也可以到校图书馆查阅资料,还可以与站内村官沟通探讨,使村官们尽快成为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基层高级管理人才。

4.大学生村官工作站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新窗口。

高校是大学生“村官”的输出者,是他们最亲密的“娘家”,由高校整合各方资源,发挥科教优势,为“村官”排忧解难,提供全面支持服务是最为自然的选择。高校与地方共建的模式,高校既发挥了为地方发展服务的重要使命,也促进了自身建设和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