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学范文
时间:2023-03-14 17:09: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康复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从古至今,人类社会由健全人与残疾人相伴组成。残疾人本应与健全人一样都享有平等的权利。但是,由于身体的障碍,他们的权利和尊严往往受到损害,参与机会受到限制,生活和劳动能力受到影响。因此,让残疾人和健全人一样,以平等的社会成员的身份全面参与社会生活,共同创造并享受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构成了现代康复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奋斗目标。
目前,世界上各类残疾者约有6亿人,占世界人口的10%。我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听力语言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视力残疾、精神病残疾以及综合残疾的人数,就有6千多万之众,约占人口的5%。
随着物质生活和健康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口比例在逐步增加,老年病和慢性病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因此,康复的对象还应包括老年人和慢性病人。面对如此众多的康复对象,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了我国开展康复工作的迫切性和艰巨性。
现代康复学的核心内涵是强调对康复对象进行全面康复,即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
1、医疗康复
凡是在医学上为达到康复目的而应用的功能诊断、治疗训练、预防的技术和科学,均称为医疗康复。
医疗康复的工作内容包括残疾的预防、残疾的功能评定和残疾的康复治疗。医疗康复的主要手段有运动治疗、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心理治疗、营养治疗、康复工程等,必要时还要应用手术治疗。其中运动治疗是让患者在治疗人员或器械的帮助下进行被动或主动运动,是以克服运动障碍、矫正姿势为目的的治疗方法;物理治疗是使用电、热、冷、光、水、磁、超声等科技手段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最大限度地恢复肌力和协调动作的方法;作业治疗主要是训练残疾者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动作,使患者出院后能适应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劳动的需要;语言治疗是对失语、口吃、听力障碍的患者进行训练,尽可能恢复其听说能力;心理治疗是应用心理学的方法,对患者进行科学测定和疏导,使其改变畸形心理,获得重返社会所必须的心理承受与适应能力;营养治疗是拟定合理的食谱,以保证不同类型的患者摄入必需的营养;康复工程是应用电子、机械材料等为残疾者设计、制作假肢和矫形器,以补偿其功能的不足和感官的缺陷。
医疗康复是残疾人全面康复的基础,在康复的全面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2、教育康复
教育康复的对象是残疾青少年和幼儿,它的内容是对肢残者进行普通教育,对智力残疾、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者进行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是通过认知训练、纠正法训练、社会适应训练,语文、数学的学习,自然、卫生等常识教育,纠正患者的不良行为,提高其智力水平。让他们学会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为适应社会作准备。
3、职业康复
职业康复的主要内容包括:就业咨询指导、职业智力的测定、就业前的职业教育与训练、就业安置以及就业后的随访等项工作。通过以上系列工作使残疾者最终具有从事某项适当工作的能力。职业康复的根本任务是:既要帮助残疾者掌握技能,为他们创造发挥潜在能力的机会,也要启发他们积极对待工作和认识自我价值。
4、社会康复
社会康复是残疾人全面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社会的角度推进和保证医疗、教育和职业康复的进行,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为残疾人的工作、生活和社会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要使残疾人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能力,自强自立,不受歧视和虐待,完全享有做人的权利、尊严和公正待遇,充分参与正常的社会生活。
现代康复学是一门涉及诸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在这一学科理论指导下的残疾人全面康复实践活动,可分为两类:
一是集中方式,如美、英、法、德、日本等国所建立的康复中心和于1988年落成并投入运转的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等。其优点是设备先进、专业技术性高,可为残疾人提供高水平的康复服务。同时还能进行研究和培训工作,是基层康复工作的指导中心。其缺点是费用高、容纳量小、受益面窄,并不可避免地造成残疾人与家庭生活隔离。
二是分散方式,即社区康复。社区康复弥补了集中方式的缺点,它动员和协调基层有关部门及人员,包括残疾人自己及其家庭成员。开发基层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使残疾人在家庭及社区就可以得到经济、有效的全面康复服务。费用低、受益面大、康复技术便于掌握,社区康复顺应了绝大多数残疾者的康复需求,近年来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积极倡导。
篇2
摘要:结合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特点,在传统康复医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基础之上,综合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辅助课程教学,提高疾病康复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康复;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9-0000-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功能障碍的患者越来越多,需要相当数量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员,因此,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毕业生需求量较大,近几年,我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生源不断扩大,教师授课负担越来越沉重。并且,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有“一专多能”的康复治疗师,比较强调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技能学习和训练[1]。而单纯的传统教学模式,己不能满足目前的教学需求。近几年来,我们针对三年制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实践,将现代化多媒体技术适当整合到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学效果较好。
一、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我们的授课对象是已进入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学习的第三学期的学生,他们已初步具备康复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础知识,对康复科常见病,多发病已有初步地了解,而且能初步地进行评定,所以我们尝试在疾病康复学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法,具体用于课程导入、临床实例、理论教学和康复治疗方案讲解等环节。
(一)多媒体病例录像导入
在课堂教学时,一个好的导入,具有吸引注意力、唤起求知欲、启发思考的作用[2]。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理论与临床康复专业技能结合得很紧密,但对于学生来说,却又是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课本知识,所以,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们的做法是授课前针对所讲内容,先利用多媒体,介绍l-2个相关临床病例的录像,向学生提出一些简单的相关问题,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发挥学生们主观能动性;在提供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导入新课,能最大化的调动学生的兴趣。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多媒体放映录像的导人法,可以立即吸引学生眼球,活跃课堂气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视听印象。
(二)多媒体实例讲解
教师教学过程中,将仅通过文字描述难以理解的康复治疗技术内容,配以图、表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不失时机地放映,直接认识疾病。这些感性认识过程能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及记忆,使理论得到消化和掌握[3]。例如在讲授烧伤的康复时,我们首先得评定烧伤的面积和程度,这时候我们结合多媒体放映临床的烧伤病人的实例,让同学们直观的看到什么样的临床表现才是三度烧伤,对应着图片中的创面焦黑、炭化,树枝状栓塞血管;告诉同学们这些分度的关键要素是哪些,学生被这种视觉冲击刺激后,课程知识的记忆就会更加的深刻。再则烧伤早期康复的摆放是非常关键的,但是针对身体各个不同部位烧伤,肢体摆放的方法又各不相同,这时候我们采用动画鲜活地显示,同学们就能牢牢记住。
(三)多媒体康复理论教学
授课教师在课前详细准备教案,做到重点突出,精简扼要,层次分明。老师备课,不仅要熟知教材,还要备出自己对教材独到的见解、紧密结合临床实践,而不是照本宣科,充当教材的“传声筒”。我们可以充分运用网络多媒体查找临床热点资料,吸收医疗实践中的鲜活素材,资料可以是图片、电视录像、动画文件、视频文件、声音文件等等,并把它们巧妙地融合到课堂教学中。然后将教案内容输入计算机,编制成电子幻灯[4]。授课时,除主要采用电子幻灯外,还利用录像、投影,配合适当板书等手段进行传授。如讨论冠心病的康复时,可先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教材;提出问题,找出规律;这既可活跃气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又可克服长时间观看屏幕造成的疲劳。然后再通过三维动画计算机模拟,结合投影,直接告诉答案,从而加深对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和康复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另外,使用多媒体教学最突出的优点是可以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5]。如通过动画演示冠心病发病中最关键的因素-粥样斑块的形成,了解冠心病的发病机制,进一步我们就会联想到有什么原因可以导致斑块的形成,诱导性提问,接着我们就会问,有哪些办法可以防止斑块的形成,同学们这时候就可以有的放矢,大家讨论之后与教材中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方法一一对照,理论知识很好的得到诠释,讲解康复治疗方案时,就顺理成章了。并且,在突破重、难点时,教师要熟悉画面、录象、投影等媒体的适时变换、切入、特写、定格、递次显示等技术,调节授课时的教学进度,需强化的强化,需淡化的及时淡化,能够有效地调控了教学进程。
(四)疾病康复学课程的多媒体摹拟教学
由于康复医学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症状和操作技术,若单纯理论讲解,比较枯燥抽象,学生由于无感性认识,掌握的效果不佳;我们利用电子幻灯可以将有关操作画面用图片形式展示给学生,如介绍偏瘫后病人关节活动受限时,开始前先让学生观看教学录像,让学生对关节活动受限有一种感性认知,然后再具体进行关节活动范围的评定的实践和如何增强关节活动范围的实践,实践后再一次观看教学录像,观看时教师加以适当的讲解、提问。这种直观地图像、图片演示和教师的讲解相结合的方法,使教学过程更形象逼真,贴近临床实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易于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6]。
另外,多媒体教学课件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教学使用的电子幻灯教材保留在多媒体教室的电脑或者学生拷贝到自己的电脑里,课后,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必趣或者是自己认为需要强化的课程,按照示范练习,自己把动作做出来,启到“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效果;这也是个性教育的一种方法,使学生有更大的选择余地,为个性化和谐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此外,学生之间还可以互相检验、交流, 渐渐地养成自学的良好习惯。这种学生主动学习、独立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与现代医学教育的要求相一致。
二、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在教学中人与人之间的语言是最具亲和力、最灵活的交流工具,师生之间课堂上互动性的交流才是最有效的教学途径。虽然计算机多媒体以其灵活、生动、形象、鲜明的文字、声音、图形和动画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有助于学生突破重难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7]。但是,现代教学媒体不能过多取代传统教学手段,更不能完全代替。与其他教学手段一样,多媒体教学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应用恰当,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应用不合适,非但不能提高教学质量,反而搅乱了正常的课程教学秩序。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依然是遵从医学教育的规律,同时还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既要充分利用传统教学独有的优势,如教师多年的教学和临床经验,使医学知识和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同时运用面部表情、抑扬顿挫的声调、手势动作、身体语言及情感感染学生,又要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这一现代医学教育的辅助手段。运用时,根据课程内容,适当选用多媒体,使之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从两者优化组合中求得最佳教学效果[8]。
通过近几年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多媒体课程教学,总结以下几点经验:1、运用多媒体辅助课程教学要有明确的目的,就是借助其形象性、直观性,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教学内容,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而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方式可以多样,如一小段录像、动画、一个简单的病例资料,只要能达到课程教学目的就可以了。2、补充的课件要服务于教学目标。在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的教学资料一定要与教材内容相统一,针对不同媒体的特点和功能进行合理选择,尽量采用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将抽象化为具体的媒体材料,不能过多链接教学资料,避免学生“看热闹”和产生视觉疲劳[9]。3、把握时机 如讲解之前的启发诱导,突破重点、难点时的形象讲解;4加强互动,师生互动,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人机互动,教学者能灵活运用声、像、图文并茂的信息,提高教学效果。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忽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临床技能教学特点,背离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辅助”的本意。
总之,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所教授学科的特点。医学多媒体教学是先进的教学手段,要想更好地提高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的课程教学效果和质量,要从课程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培养要求和临床特点,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澎,励建安,孟殿怀,等.康复治疗学本科教学改革方案探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10):912-913
[2]陆敏,黄晓琳.医学生康复医学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3):215
[3]刘铮然,崔成立,杨玉梅.案例教学法在药理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0:93-94
[4]苏邵军,李凤兰,蒋锡沂.电子教案在医学基础学科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1):988-89
[5]唐静.扬长避短努力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成效[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16(1):45-47
[6]刘立东,刘开明.医学多媒体教学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3:77-79
[7]张琼,王静.医学院校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效果的比较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2006,5(12):1140-1159
[8]贾华生.关于多媒体教学中的几个关系的思考[J].发展,2006,11:114-115
[9]刘红.浅论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7,11:65
[作者简介]蒙兰青,副教授,硕士生研究生导师,神经病学教研室副主任,广西百色市城乡路98号神经病学教研室。刘华,(1978-)女,讲师,200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硕士学位,从事康复医学教学和临床研究。目前正负责研究一项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课题。
基金项目: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课题(项目编号Szwzy200705)
篇3
关键词:康复;肿瘤;进修实习
肿瘤是一种恶性疾病,是引起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受医学发展的制约,大部分肿瘤患者尚无法治愈,在与肿瘤的斗争中,患者要忍受身心的痛苦和巨大的压力,如何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是医院肿瘤康复科研究的热点之一。现在从事肿瘤康复的人员相对较少,而医学院校设置该专业的和培养的学生也很少,根本满足不了临床的需要,因此,如何对实习及进修人员进行康复训练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现将我院实施的相关措施介绍如下。
1 岗前培训
康复专业的学员在进行报到后,要对其进行专业的培训。培训主要由医院医务科组织培训,主要培训内容包括医院的规章制度和各项守则,增强康复人员的岗位责任意识,学习医院的各项纪律,强化职业道德意识,培养肿瘤康复人员对患者、对医疗事业、对医院负责的高度责任意识,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增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在医学方面的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康复意识。在对康复学员进行基本的培训后,科室的教学秘书要拟定详尽的进修计划书,安排每位学员的带教老师。带教老师要明确肿瘤康复学员的学习重点、学习方向和学习目标,了解每位学员的优势和缺点,因材施教,制定出有效的进修计划,并且安排肿瘤康复学员进行查房工作,查房工作每周要有一次到两次。
2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医学学科,要求肿瘤康复学生对肿瘤有正确的认识,了解掌握肿瘤的检查方法,对肿瘤的预防和诊断有足够的认识,培养学生在工作过程的科学、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康复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包含了医学、工程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这要求学习康复的学生掌握多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因此,教师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科室每月都要组织相关的由高资历的医师结合实际动作开展的教学讲座。但是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与实践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使学生学会、学透系统的理论知识,并且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3 教师的教学方式
随着学科的综合发展,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只局限于课本内的知识,要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座谈讨论、多媒体演示、实际操作能方式进行,将这些融会贯通。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临床实践中遇见的问题为中心,教师要加强学生主观能动性,支持横向思维的自主发挥,增强学生知识灵活运用的技巧,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肿瘤康复医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它要求康复人员有极高的操作能力来操作康复设备,而设备的操作技巧和一些治疗手法不能通过口头教学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因此,教师应该应用多媒体教学,在多媒体教学中插入视频、图片等影像资料来加强学生对于抽象知识的理解,这样就能使教师更加轻松的传授知识,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轻松,更容易理解抽象知识,对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例如将肿瘤患者刚入院时的情况进行录像,治疗的具体操作录像,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再次对患者进行录像,将两者进行对比,这样既能了解康复效果,又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操作步骤。
4 加强肿瘤康复人员的素质教育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医患关系在现阶段的关系矛盾突出,医生与患者之间缺乏最基本的信任和沟通,缺少换位思考,医疗纠纷事件经常发生。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就要努力改善医生和患者之间矛盾关系,使医患关系变得和谐。这就需要肿瘤康复人员具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和专业素质。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就是肿瘤康复人员者的良好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因此,教师要培养肿瘤康复人员的心理素质和专业素质,要加强医务工作者医风医德的建设,加强医务工作者的素质。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专业素质进行全面培养,以身作则,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将医风医德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各个阶段,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肿瘤病人是特殊的群体,对肿瘤康复人员的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学生要具备最基本的服务意识,一切从患者出发,做到以人为本,以肿瘤患者为中心,关心病患,理解病患,加强与病患的沟通,增强彼此间的信任感,了解病患的需要,鼓励病患,增强病患的信心,这样才能得到病患的信任,确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5 加强带教老师素质的培养
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师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掌握丰富知识的教师才能教会肿瘤康复专业的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研究问题,能从理论到实际操作并灵活运用各种治疗方法。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给康复教师定期进行进修培训的机会,确保培训次数和实效,鼓励教师继续深造学习,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同时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师的举止言行无时无刻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肿瘤康复人员不仅要精通与肿瘤相关的知识还要掌握实际工作对设备的操作方法。教师要对课堂的内容进行设计,加强肿瘤康复人员的素质教育,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康复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程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出优秀的肿瘤康复人员,为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和创新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篇4
在培养目标的落实过程中,建设课程体系是其核心环节。国内医学院校在其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不可盲目照搬,而应从实际出发,结合本院具体情况,并以康复医学内容为依据制定出适合本院发展的独具特点的康复医学课程体系。对于传统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应对其展开整体性结构调整。将调整知识结构作为课程体系建设的突破口,以目标培养为中心,将现有教学计划予以重新组合优化,对部分需调整或更新的课程进行科学设置,同时在康复理论上应加强教学力度,康复治疗技术应在教学过程中予以突出和侧重,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康复治疗学的比例,以便与康复医学人才的社会需求化和医学模式转变相适应,对培养综合素质和能力训练尤其应重视。康复医学教学过程中应强化专业基础课程的系统性,重视临床基础理论与实践的密切关联,同时重视在学习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现代医学与祖国医学的互补和交融,应对康复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有充分理解。在临床课程开展中尤其应重视临床运用辩证观和整体观,应充分关注并严格训练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治疗技术。
2教学内容改革
2.1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适当删减部分较为单纯的康复理论内容,适度增加师生互动部分以及学生提问环节;课程中较为简单且典型化的病例讨论内容应适当增加,充分培养学生对突发性事件以及常见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临床思维能力;具体的康复实践操作流程也应适度增加,例如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观看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
2.2优化实践课程
康复医学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在整个康复医学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因采用分组教学模式,将大班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5~6人,分别由相应的带教老师负责,为实践效果提供有效保障;课堂上应为学生留置充分的练习时间,以便于其在学习过程中针对各类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针对课程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充分实践,使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更加透彻;为学生提供各类见习机会,学生能够更多地走进医院,进行实地参观和学习,提高操作技能。
3教学方式与教材改革
3.1教材改革
在康复治疗学教学过程中,康复治疗教材是其重要保证。就当前形势分析而言,康复治疗学教学过程中教材水平普遍不高,尤其缺乏具有中国特色的康复治疗学专业教材。当前的康复教学过程中大部分以康复治疗学系列教材(人卫版)为主,包括《理疗学》、《运动疗法技术学》、《康复医学基础》、《康复医学评定学》、《作业疗法》、《社区康复学》、《言语治疗学》等等。但在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要求下教材建设仍应进一步加强。相关部门可积极组织教研,或与同类学校之间展开通力合作,编写出蕴含有中医康复理念的康复治疗教材,即对西医中有关康复教学的理念予以阐明,无有遗漏,更使中医康复理念的背景得以凸显,特别是在康复医学临床中中医康复理念、措施及技巧的应用,极具参考价值。
3.2教学方式的改革
在康复医学的教学过程中,要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保证和提高,关键在于对教学方法与手段展开积极的改进。“形象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场景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会诊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多种超脱于常规教学模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广泛应用于康复治疗学的教学过程中。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教师应注意最大化启发并引导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深层次挖掘,掌握基础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对现代化技术下的高效教学手段予以充分利用,例如多媒体教学模式下利用幻灯片、视频、相关影像资料等在课堂上展开直观教学,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激发,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争取校方支持,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教学网站,为师生互动打造交流平台,在网站上公布教学大纲、网络课件、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计划等相关内容,学生据此可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性地进行知识的学习和复习。由此可使学生更加深刻和形象地理解教师所讲述的临床理论以及相应的实践操作,从而使课时过少、缺乏实验条件等缺点得到有效弥补。
4结语
篇5
【关键词】实验室 开放式办学 康复
医学高等院校的实验室在高等教育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它既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重要场所,又是教师科研及对外服务的重要基地。调查显示,实验室是实现康复治疗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滨州医学院康复实验室在成立之初,就秉承服务地方的理念,坚持开放办学。
滨州医学院刘树琪书记曾指出,开放办学,服务地方是履行大学职能的应有之义,是服务蓝黄战略的客观需要,是立足新起点,新阶段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并且指出要把开放办学和服务地方理念贯穿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开放办学对于医学院校的意义较其他综合院校的更为深远。医学生的培养不是简单的职业技能培养,因为当一个优秀的医务人员面对患者时不仅需要扎实的医学知识和先进的医学科技,更需要和病人进行深入的交流与互动,综合应用医学知识、社会常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等进行综合的判断与决策。开放办学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在“准医务人员”时期就能接触学校围墙外边的临务,让学生接触接触患者,同时在开放过程中也能为地方提供一定的服务。作为医务工作者中的一份子――康复治疗师的职业要求是熟练掌握各种康复技术,应用现代康复仪器,并能明确仪器的作用机理,可能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职业道德、足够的耐心及体力,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敏锐的洞察力,而这些能力都能在开放办学中中得到锻炼和强化。
实验室应该作为开放办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当然有些实验室有其特殊性不便对外开放,但是笔者认为:学校的康复实验室完全可以对外开放。原因有三个,第一,康复实验室内设备先进,除了满足教学、科研需要外,还有医疗功能尚未开发。第二,康复实验室有别于其他实验室,内部设备更具临床应用性,能切实为患者解决实际问题。第三,康复治疗学专业是新兴专业,能在开放中宣传康复理念,在开放中谋求发展。
康复实验室的开放可以分为两步走,先对内开放然后逐步扩展到对外开放。
一、对内开放
对内开放,以康复实验室为依托,送康复知识,送康复治疗。在实验室内开设面向全校各个学院师生的专题讲座,普及康复相关疾病的预防和康复知识。在专业康复老师指导下为校内有颈椎病,腰肌劳损,肩周炎,鼠标手,运动损伤等的师生提供康复服务,让校内的师生享受到先进设备和专业康复人士的服务。在开放中服务师生,同时提高康复专业学生的专业技术和综合素质。据悉,国内开设康复专业的学校都正在开放或计划开放自己的康复实训中心,有的已经率先在校内开设康复模拟诊疗室,在为师生提供专业服务的过程中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也分为两步,第一步是“走出去”,第二步是“请进来”。我校的康复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康复知识扎实,临床经验丰富,且在国内最好的康复专科医院――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进修过。并且大都肩挑两职,既承担校内教学和科研工作也在附院开展临床治疗工作,能充分的将临床工作和日常教学工作相结合。“走出去”让那些专业知识扎实,技能可靠的学生在专业康复老师带领下走出校门走入烟台周边的福利院,养老院,特殊教育学校,社区,农村。为烟台的基层民众送去专业的康复理念和康复服务。新形势下基层康复市场潜力巨大,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可以预见今后基层社区将是养老的主战场而康复治疗师将是社区康复的主力军。让学生下基层,熟悉社区康复养老模式,拓宽就业视野。同时也在一方面让我校’服务烟台行动计划”从纸上落于实处。“请进来”一:请知名专家进入实验室和本校的教师进行交流共享优质资源,联合开展相关科研工作。和学生互动带给学生实时信息和专业知识。二:请病人进入实验室,让实验室和附属医院对接,安排一些病情稳定,病人自愿,家属知情同意并且签署相关协议的病人进入实验室依靠实验室里一大批进口国外和国内的先进设备进行相关的科学诊断和治疗。在医院和实验室对接过程中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一定程度上弥补医院部分设备的欠缺,同时也能弥补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真实病人这一短板。
三、康复实验室开放式办学的进一步思考
首先,实验室开放过程中,尽量的病人能在过程中切实获益,获得相关科学诊断和治疗。当然实验室也可以在开放中获益,实验室可以进行相关疾病如脑卒中后遗症,小儿脑瘫,截瘫,听力言语功能障碍等疾病的数据采集,在此过程中必须要建立相应的疾病档案和疾病数据库。便于实验室今后开展相关的科研工作,可以用相应的科研成果指导今后的临床康复工作。进一步推动我校康复治疗的发展。
其次,在知道康复学生对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一定要有具有相关医疗资格的带教老师在一旁监管,防止因学生操作不熟练,造成医疗事故。
以上是本人作为一名康复治疗学教师的课余思考,希望学校能以开放助服务,以服务促开放,让我校康复实验室在开放中赢得社会效益和学术效益,让康复专业在开放中壮大。
篇6
调查对象:调查对象来自于绵阳师范学院康复保健专业110名在校学生。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通过问卷形式对康复保健专业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康复保健企业接轨的可能性进行调查,发放问卷110份,有效问卷为86份,有效率78%;并以这批学生为访谈对象,访谈内容与问卷调查内容相。数据分析:通过对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二、结果与分析
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调查康复保健专业是在体育保健学的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之前,体育保健学只是体育院系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从表1中不难看出,康复保健专业学生对康复保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目标的全面性、综合性表现评价不好的占48.3%,评价是好、较好、一般的分别占9.0%、14.6%、28.1%;对健身指导、组织管理、开发研究单方面发展培养模式认为不好的占51.7%,评价为好、较好、一般的分别占13.5%、11.2%、23.6%。根据数据显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健身指导、组织管理、开发经营等方面的培训模式不够完善,结果是大学生知识面狭窄、能力培养缺位、专业素质单一。康复保健专业是在体育保健学的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之前体育保健学只是体育院系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这就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时要调查市场需求,并根据市场需求来进一步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2.课程编排调查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的编排大体上应根据市场需求和专业课为中心,采用“倒推式”逻辑设置课程,按照课程科目不断深入、细化和组织课程,注重专业本身的系统性、整体性,各学科都从不同的侧面研究保健康复,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保健康复学科群。表2调查显示:学生对课程编排是根据市场需求而定持肯定意见的占32.6%,持否定意见的占67.4%;对课程编排体现专业重心是肯定意见的占42.7%,否定意见的占57.3%;认为课程编排的基础课和专业课比例合理的占30.3%,持否定的占69.7%。数据显示,学校课程设置缺少市场调查,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编排比例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反映不出社会体育发展的新动向。
3.能力训练调查能力训练为学生在社会实践和毕业就业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依据。康复保健专业的能力训练包括:过硬的专业知识、操作技术、组织管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这已是各大高校达成的共识[4]。从表3调查显示:对能力训练完善度的评价是“不好”的占48.3%,评价为“好”、“较好”、“一般”的占10.1%、14.6%、27.0%;对能力训练巩固专业知识评价为“不好”意见的占47.2%,评价为“好”、“较好”、“一般”的分别占12.4%、15.7%、24.7%;对专业能力训练提高操作水平评为“不好”的占51.1%,评价为“好”、“较好”、“一般”的占16.9%、18.0%、18.0%;对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组织管理能力评价为“不好”的占43.8%,评价为“好”、“较好”、“一般”的分别占5.6%、19.1%、31.5%;对能力训练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为“不好”的占49.4%,评价为“好”、“较好”、“一般”的分别占15.7%、10.1%、24.7%。根据数据显示,学校组织的能力训练在提高或巩固专业能力方面的方法不够完善,会导致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不到训练和提高;训练过于狭窄,使学生能力培养达不到预期效果。这就需要康复保健专业加大对能力训练活动的调整和不断改善,以满足学生的需要,适应社会的需求。
4.学生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自身认识调查许多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心态是:一种是对自己的专业充满信心,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的发展前景有着美好的憧憬;另一种是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没有勇气去做自己可以做到的事[5]。表4调查表显示:在实践中希望参与管理和技术指导的分别占很高的比例,分别是43.8%和24.7%,希望做一线操作的和其他实践的分别占12.4%和19.1%;认为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自身应该加强管理和技术指导方面的分别占51.7%和22.4%;认为应加强一线操作和其他的分别占13.5%和12.4%。结果表明,向往中高层职位的学生比例比从事一线操作的大得多,这种现象与教育部人才培养目标相违背。这就需要开展必要的教育措施加强学生的学习心态和知识追求的指引,对学生发展方向的定位有利于适应社会市场需求。
5.在社会实践中对“实用性”知识需求的调查从表5调查可知,有36.0%和34.8%的学生认为企业在招聘中需要的是管理和技术指导方面的人才,有11.2%和18.0%的学生认为企业需要一线操作人员和其他方面的人才;有40.4%和29.3%的认为自己在实践中欠缺管理和技术指导方面的能力,有14.6%和15.7%的学生认为自己欠缺一线操作技术和其他方面的学习;有43.8%和30.4%的学生认为在实践中自己应该做管理和技术指导方面的工作,有15.7%和10.1%的学生认为自己该从一线操作和其他的工作。根据数据显示:大学生对知识追求的有一定的盲目性,很多学生在社会实践结束后都会要求学校开设一些“实用”的科目,这些建议对学校的课程设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学生对这种“实用性”知识的片面追求实质是一种狭隘的功利心态的反映[6],其认识态度需要加强,以便提高学生对社会实践和自身的认识,并在学校的引导下以积极的心态学习发展。
三、结语
篇7
关键词:特殊教育师范类院校;动作康复训练;教学特殊教育专业
自开设以来,就有两种人才培养取向:一是以知识型、研究型人才为培养定位,以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为主;二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如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给予特殊教育高度关注,要求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2014年《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出台,明确提出建立“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要在特殊教育教师中培养康复类专业人员。在这种政策背景下,众多高校纷纷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并加强康复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即使以知识型、研究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北京师范大学也在思考培养出的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2013年,教育部新增了教育康复学专业,重点培养能胜任未来特殊教育工作的康复训练人员,成为与特殊教育学平行的专业。一些院校纷纷申请增设此专业。但是,现实情况是,有教育康复学专业的院校仍是少数,绝大部分院校仍是特殊教育专业。这些院校为了适应特殊教育的发展,加强康复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就要增加一些康复类课程。部分特殊教育师范类院校增开了动作康复训练课程,以针对有动作障碍的人士开展康复训练为教学目标。医学院校和体育院校也有类似的专业或课程,如运动康复学、物理治疗学等。但是医学、体育院校开设的类似课程因为培养目标的不同,在教学中难以给师范学校中的动作康复训练课程提供指导。所以,探索适合特殊教育专业动作康复训练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成为当务之急。
一、动作康复训练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目前,特殊教育专业开设该课程的主要有重庆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昆明学院等少数院校。各院校在课程开设中,课程性质、课时、实验教学、评价考核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如重庆师范大学以课外选修课的形式,利用周五、周六、周日三天时间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一年的学习;理论课时较少,以大量的实践为主。考核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整体来说,这些院校的课程开设,主要以实际情况为依据,相对来说缺乏借鉴性。所以,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在教学中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可供师范类院校学习的训练方法有限
学校针对动作障碍人士的训练方法有很多种,如针灸、按摩、理疗、运动疗法等。师范类院校的学生由于缺乏医学背景,再加上未来面对的主要是有动作障碍的儿童,所以,在动作训练方法的选择上和医学、体育类院校有较大差别。
(二)师资缺乏
目前,全国几乎所有的特殊教育专业都面临康复训练师资缺乏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康复训练人才的培养需要长期进行;而且这类课程的实践性强,需要教师具有大量的临床实践教学经验,而这也是缺少此专业高校教师的原因。加之,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师资的缺乏成为制约课程的一大问题。(三)重理论,轻实践由于师资缺乏,而且现有师资的实践能力有限,所以在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建设中,存在完全的纯理论教学;或者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安排少量的实践课。这样安排的结果,就是培养了一批“纸上谈兵”的人才,与该课程的教学要求相去甚远。
二、对动作康复训练课程的思考
(一)对课程的认识动作康复训练
课程体现“医教结合”的课程设置理念,旨在培养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康复技能。在课程定位上,学生不能向医学类院校的相关课程看齐。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师范类专业的学生没有深厚的医学基础,只是开过一门课——特殊教育医学基础。它主要是介绍和各类特殊儿童有关的医学问题,并没有深入讲解人体的神经、肌肉,以及人体各动作出现的影响要素。其次,教育康复和医学康复有所不同。作为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立足点和归宿还是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主,虽然康复机构也成为就业方向之一,但是康复机构的基本要求还是以掌握特殊教育教学,特别是个别化教育为主;医学类康复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出路则以医院或医院系统为主。从这两点出发,笔者认为,医学院校教材不能直接拿来用到特殊教育专业中,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借鉴医学院校的动作康复训练课程,进行加工、整合,以适应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需求。
(二)教材的选用
目前国内相关课程的教材很多,但多是供有医学基础的医学、体育院校学生使用,对医学基础较为薄弱的师范生来说,这些教材的难度较大;而且相关的教材主要是对运动康复方法的介绍,没有提及运动康复的对象。考虑到课程面向的对象特点及今后的服务对象,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了陈秀洁主编的《小儿脑性瘫痪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和金容主编的《动作障碍儿童训练新指引》这两本教材,取其中的部分内容作为教学内容。这两本教材涉及到的解剖学和运动学的知识较少,较适合师范类院校使用。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分配
根据动作康复训练的课程目标分析,学生至少需要掌握以下内容:动作康复训练的对象——脑瘫儿童的定义、病因、诊断、合并障碍;正常儿童的动作发展和脑瘫儿童异常姿势发育;动作康复训练方法——平衡疗法的基本理论、重要观念;肌张力及其检查;动作障碍的评估;动作训练的技术和方法。如果相关院校的课时较多,还可以加入日常摆位技术和动作训练的其他方法的介绍。对于基本知识以理论讲授为主,方法的操作部分以实践教学为主。
(四)实践实训环节的探索
1.编制实验课教学大纲和学生实训指导手册。与实践课对应,教师教学要制定实验课教学大纲,明确实验课时数、实验名称、实验的目标、实验的内容,便于老师开展实践教学;与实验课教学大纲相应,教师教学要制定学生的实训指导手册,主要呈现实验课中的具体操作要求,为学生开展实训提供指导。
2.实验课学时的安排。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下,学校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此,在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实验课的安排上,学校应加大课时量。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54课时的总课时量,可以把实验课时数设置在36课时以上。但是学校这样安排还不足以让学生掌握动作康复训练的技能。据了解,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选修动作康复训练的本科生,要在一年的时间,利用周五、六、日这三天,超过580个小时,连续不间断地学习。到学年结束时,学生才能进行动作的评估、动作训练的设计和具体操作。
3.实践教学形式的探讨。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形式的选择上,也不能采取单纯的讲授式,教学也不局限在教室里,要选择能调动学生主动性,促进其积极主动学习的方法和形式。以下几种形式,教师从课堂教学中逐渐过渡到实习实践现场,并结合学生的经验反思。
(1)直观演示。本课程很多内容需要老师用各种手段演示给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针对某些内容,如人体各肌肉的介绍、平衡观念的解释、动作评估的方法以及各发展阶段的主要训练方法,可以采用直观演示的方式;教师或学生的直接演示,让学生理解抽象的观念、掌握评估和训练的主要方法。
(2)案例分析。实践教学中,案例往往被认为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迅速掌握操作方法的手段。针对一些重点内容,如动作障碍的评估,教师提供大量的评估案例,课上与学生一起分析,课下让学生讨论,理解评估表各项目是怎么确定的。通过分析、观察与总结,教师让学生找出评估表中各项目之间的联系,并和教材内容进行对照,深化知识。
(3)实践观摩。通过以上两种形式,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实践观摩则是把学生带进训练现场,让学生亲身经历、观摩康复训练师的操作技巧,与儿童互动的能力。此形式可以看作是学生从课堂进入现场的过渡阶段。
(4)实习操作。笔者所在学院学生的实习恰好安排在动作康复训练课程中期,所以利用一个月的实习期,给学生布置实践内容,让学生把所学变为所用,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适当延长实习时间,让学生多实践、多接触个案,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5)经验反思。在实践教学中,经验反思贯穿其中。对案例分析反思、对课堂模拟的反思、对现场观摩反思、对实习过程反思,这些不仅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也是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并结合实践活动,迅速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五)课程评价考核形式的改革
1.增加对章节教学的评价考核。教师对章节教学内容的评价,不仅能知道学生哪个章节有问题,还能促使学生掌握所学内容,注重知识的积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应各章教学,编制章节练习题是评价章节教学效果、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途径。章节练习题在使用时较为灵活,既可以进行章节小测验,又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检查。
2.加入实践教学的评价考核。动作康复训练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学生平时的操作过程,哪里有问题,如何纠正,纠正后的效果怎样,都要在实践环节体现,因此,教学评价对这些内容也要进行系统考查。在课程评价考核中,教师可以在传统的期末考试基础上,加入实践课的考核。评价考核形式包括平时成绩、实践课考核和期末考试成绩三个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出勤情况(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回答问题情况、实践课操作情况;实践课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个案的评估、训练计划的拟定、案例分析以及操作技术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成绩则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查。同时,对这三个部分的权重也可以做适当分配,如平时成绩占5%,实践课考核占25%,期末考试成绩占70%。当然,权重的分配要和学校的具体情况联系,但是一定要突出实践课考核的重要性。
三、总结
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在医学、体育类院校已形成成熟的体系,但是对特殊教育师范类院校来说,课程的教学仍处于起步阶段,课程实施很多方面还需要相关院校作出大量的探索,以丰富教学研究,完善特殊教育师范类院校康复训练课程体系;同时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机构需要更多的动作康复训练师资,以满足特殊儿童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玉红,黄昭鸣,刘巧云.特殊教育专业康复实践教学的运行困境与突围路径——基于智慧康复云服务的视角[J].中国特殊教育,2015,(11).
[2]张庆苏,李胜利.我国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言语治疗学课程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0).
篇8
[关键词] 急性脑血管疾病; 早期康复; 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4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01-02
近年来,在神经系统康复领域中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就是人们逐步认识到中枢神经系统在损伤后具有结构和(或)功能上的重新组织能力,即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高度的可塑性,脑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成为神经康复包括脑卒中康复的主要机制,脑卒中的早期康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院对2007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340例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了早期康复治疗探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40例脑血管病患者,男220例,女120例,年龄42-90岁,平均64.5岁。所有病例均按照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指定的诊断标准判定,并经头颅CT证实。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160例,出血性脑血管病80例,随机分成两组,康复组170例,对照组170例,两组临床资料基本相同。
1.2 方法 康复组除常规药物治疗外辅以康复治疗。它包括:①心理治疗:患者病后多存在心理负担,给予适当的心理治疗,防止精神沮丧、颓废,有利于病情恢复。②变换,从发病当日开始,至少每2-3小时仰卧位和侧卧位交替变换,以预防褥疮的发生。③保持良好肢置,对上下肢肢体要采取拮抗位以防止关节挛缩。④运动疗法(PT),作业疗法(OT)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训练,对于脑血管疾病急性期患者只要生命体征稳定,就可进行康复治疗,根据病情决定治疗时间和手法,并循序渐进,一般从小关节开始,每日两次,每次30-40分钟。治疗总疗程为四周。评估方法:对治疗前和治疗后两次评估,患者肌力测定是依据Brunnstrow分级标准,并参照MMT(徒手肌力检查),用0-5级分类法。ADL测定是采用Barthel(指数分级),通过10项日常活动的独立程度区分等级,并根据积分再分为良、中、差三组。积分>60分为良,60-40为中,
1.3 结果 见表1,表2。
表1康复治疗前后肌力对照表
注:经秩和检验,两组治疗前uc=0.069,P>0.05,治疗后uc=5.57,P
表2康复治疗前后ADL的Barthel指数分级
注:经秩和检验:两组治疗前uc=0.0408,P>0.05,治疗后uc=6.6067,P
从以上结果表明,经治疗后康复治疗组无论从患肢肌力测定,或ADL的Barthel的指数分级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康复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
2 讨论 脑血管疾病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而最严重的脑卒中是危及全球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的急性脑血管疾病。由于近年来治疗水平的提高,使急性脑血管疾病病死率明显下降,但由此而导致的病残率明显升高,据报告,我国脑卒中的致残率高达80%[2],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过去有关对脑血管疾病急性期的治疗上注重药物疗法,不论缺血性还是出血性疾病,急性期均有不同程度的脑水肿,通过脱水剂甘露醇、钙离子拮抗剂、自由基清除剂、抗血小板聚集、脑细胞活化剂等药物的联合治疗可取得一定的疗效,为进一步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残率,康复疗法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根据成年的中枢神经系统在损伤后具有在结构上或功能上重新组织的能力或可塑性,另外在条件适宜时部分神经元可以再生,为康复治疗后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奠定了理论基础。研究资料表明,运动训练时通过感觉输入刺激和反复学习强化等手段促使运动反应的出现,从而改善运动功能[3],PT、OT及ADL训练则是通过给机体各种刺激,以唤起机体的正常生理反应,抑制异常运动模式,诱发正确动作。康复介入的时间至今仍无一致意见。现普遍认为早期康复治疗的适宜时间为发病后30天内,但以尽可能早地进行为好[4]。通过我科观察脑梗死患者可于发病后2-3天开始康复治疗,当然这要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作出决定,患者入院后病情的严重程度、是否伴有意识障碍、卒中的类型、并发症情况、心血管的状况等的正确判断对决定康复治疗开始时间均有影响,对脑血管疾病急性期若能早期进行康复治疗,方可获得显著效果,杜绝或减轻废用症候群的发生。相反引起继发性合并症的可能性就越大,治愈率就越低。通过对340例患者的疗效分析,脑血管疾病早期康复治疗对肢体功能恢复的疗效得到证实,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脑血管病所致的偏瘫若能及时地进行早期康复治疗,能较大幅度提高患者的平均肌力及ADL指数,减少病残率,因此在临床上采取药物加康复手段治疗脑血管病急性期的方法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它可使患者瘫痪肢体能迅速得到恢复,缩短病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第1版.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144-145.
[2] 南登昆主编.康复医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08.
篇9
前言
康复的目的是使病人的身体、感官和心理功能恢复正常,当今社会经济使病人来弥补赤字,是一种不正常的治疗消费。一般来说,一个有运动型功能障碍的人由于手臂或腿的问题需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治疗性治疗。传统疗法是需要一个理疗师辅助患者做一系列重复和常规的物理运动,逐步增加肌肉锻炼强度,这种恢复过程需要的时间和费用都是比较多的。而康复机器人可以轻松的实现循环运动,机器人有很好的控制功能,它们可以很准确的重复和逐步增加力量练习,机器人这种更准确的辅助治疗被称为“持续被动运动”,广泛的应用在许多医疗中心,使患者也实现了许多康复目的。
CPM的概念在1970年代首次被引入后,在康复过程中患者有时移动四肢有一些突发异常反射,而传统的机器不能应付这种反射,因此有时不适合使用物理疗法。如果病人在机器辅助理疗过程中有一个不当的反射,这个不当的反射和机器给的负荷不符,这种现象有可能会损害病人的肌肉或肌腱组织。正因为如此,需要一个智能设备,可以完成基于病人的四肢反射的康复过程中的实时反馈。康复机器人可以分为三组:
1) 帮助残疾人特殊需要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活动。
2) 支持移动性。
3) 帮助治疗师使患者进行重复练习(辅助运动机器人)。
1 国内外康复医疗现状
躯干和下肢承重能力下降是导致不能正常步行的重要原因[2]。近年来减重步行训练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是用减重吊带使患者步行时减少下肢负重,借助于运动平板进行步行能力训练[3]。比利时布鲁塞尔Vrije大学开展了一项称为使用可调式康复训练机器人的运动训练,有效加快康复进程,提高了治疗效果[4]。下肢康复机器人还能够自动平衡人的一部分重力,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具有重心轨迹自动控制和重力平衡功能的重心轨迹控制系统[5]。东北大学研发的有一种具有特殊性能的康复机器人。这种康复机器人为智能仿生腿研究提供有利条件,于此同时可用于研究人腿与智能腿之间的能否协调和能否对称的问题[6]。这种训练机是一种 被动式的医疗器械,它的训练是靠跑步机带动的被动训练。
2 人体下肢系统简介
设计下肢康复机构,前提是要使其符合人体运动学的自然规律。因此,在设计开始阶段,首先对人体下肢从医学角度出发,对人体下肢的关节进行必要的分析[7]。人体行走分为单脚支撑阶段、双脚支撑阶段和双脚支撑但有一脚处于冗余状态。通过这样的简化,人体的步态在机械结构上更易于实现。
人体下肢骨骼结构主要由趾骨、跗骨构架、腓骨、胫骨、髌骨以及股骨组成,构成三个关节:人体腿部总共具有7个自由度,包括两个球副关节,一个旋转副关节。其中踝关节有三个自由度,最为复杂。(1)踝关节是由腓骨、胫骨和跗骨构架所构成。踝关节有三个自由度,可以完成脚部的侧翻、旋转、翘起和弓背运动形式。(2)膝关节具有一个自由度,可以实现小腿的屈伸运动。(3)髋关节有一个球形关节,具有3个旋转自由度,大腿可以实现三种方式的旋转运动。如图1所示。
3 下肢康复机构初步设计
按照空间并联机构自由度计算公式
(1)
式中:并联机构自由度用字母F;活动构件
数为k;运动副数为g;第i个运动副的自由度数用fi表示;F0为冗余自由度数。此机构由16个活动构件,21个转动副,2个移动副构成,所以该机构的自由度为3。如图2所示。
该机构实际上是在两个垂直平面上的空间并联机构,可以看做是平面机构来简化计算和分析。该机构有三个驱动A、B是常数电机驱动,C是伺服电机驱动。该并联机构是由C伺服电机驱动的曲柄摇杆机构,用以实现膝关节的康复训练。A、B常数电机驱动的实现滑块的往复运动,用以实现踝关节的康复训练。
三个电机驱动,由A、B常数电机驱动实现末端D脚踏板的绕板中心的前翘起和后翘起的重复运动;由C伺服电机驱动实现D脚踏板在平面内的摇动。这两种运动可以辅助训练膝关节和踝关节。
篇10
【关键词】 专业课程设置; 中医药院校; 康复治疗学;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R49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4-0139-02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学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很多疾病的治疗需求不再局限于生命的延长,而是注重社会参与能力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提升和功能的恢复等,很多社区医疗机构、康复机构和综合性医院等部门对康复治疗专业性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加大,给中医药学院校增加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压力。
笔者所在学校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开办不仅使学校办学结构逐步优化,也标志着学校办学理念的更新。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在办学机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上,都有许多问题需要开展深入的研究。专业课程的设置质量问题严重影响到中医药院校康复治疗学人才的培养质量,加大对专业课程的设置研究,有利于人才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培养。下面就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变化存在的不足进行探析和阐述,以提高康复治疗学专业的教育改革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的是笔者所在学校康复治疗学专业的2008年教学计划的资料,该计划通过了讨论和专家论证后进行修订,分别按照专业课门数、教学计划中的学时、专业课程理论学时和实践课程的学时等进行分配和比较,然后分析和研究该教学计划,并从中得到教学改革中的教训,总结经验。
1.2 研究方法
将笔者所在学校康复治疗专业的教学计划资料和其他优秀的院校相比较,通过跟康复治疗专业发展最好的院校比较,分析和查找自身院校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制定改革方案,从而达到提高康复治疗学专业学校人才培养的水平的目的,为社会输出更多的康复专业化技术人才。
2 结果
2.1 学校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变化分析
笔者所在学校2012年的康复治疗学在整个培养方案中,通识教育课和学科基础课均进行了削减,专业及专业方向课程基本不变。总课时数跟2008年的设置减少了208个学时,主要是通识教育课程方面的课时减少了许多,其次是学科基础课程减少了108个学时,这类课程可以统一归纳为理论课程。但在实践课程中,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实践学时增加到了384学时,和2008年相比有了显著的提升。由于学科基础课程学时转变,直接影响到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变化,主要涉及到的专业课程是运动疗法技术学、理疗学、临床康复学、作业治疗学和语言治疗学等内容,上述几门主要专业课的总学时数还是保持跟原先一致。
2.2 跟康复治疗学专业水平较高的学院进行比较
经调查,在该高等院校中,康复治疗学专业的总课程学时跟我校2012年的相应专业总课程学时相当,但经过仔细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该康复治疗专业的总课时数、专业课实践课时数和专业课实践课占总课时数的比例等要明显高于笔者所在学校,二者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课时计划上的差异。另外,该康复治疗学专业院校与笔者所在学校的中医康复专业在课程类别上基本一致,但从课程科目来看,该康复治疗专业的专业课将运动疗法技术学、语言治疗学、理疗学、作业治疗学和康复医学评价均融入了传统康复治疗科目中的内容,而笔者所在学校康复治疗学专业在手法治疗、神经系统、骨骼肌肉系统、心肺系统康复等课程中仅仅教授现代康复技术,并未能将其更好融合。
从笔者所在学校实施课程改革之后的结果可以看出,学校康复治疗专业2012年的学时计划和2008年相比有了非常显著的差别,虽然专业课程的类别以及专业课教学方向并没有发生改变,但理论基础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的比重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2008年,理论基础课程所占的比重要高于实践课程,而在2012年,理论基础课程的比重要远低于实践课程,更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课时计划更为科学。而虽然学校进行了课时改革,让课时计划更为科学,但与其他院校中较为优秀的康复治疗学专业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表现在不同课程类型所占的比例、传统课程知识与现代新技术在课程教育中的融合程度等方面。因此,学校的康复治疗学专业还需要在目前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改革,才能够迈入优秀康复治疗学专业的行列。
3 讨论
通过对学校课程改革结果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经过课程改革后,学校的康复治疗学专业教学计划更为科学实用,但与其他院校优秀的康复治疗学专业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改革措施。经过对目前差异的对比分析发现,需要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才能够让康复治疗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更为合理,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康复治疗人才。
3.1 对重复性较大的课程进行合并
由于中医康复学专业课程中出现的针灸学、推拿学等很多课程在内容方面都源于相同的中医理论,这就造成了课程内容与课程设置方面的重复,比如说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和方剂学等课程,就属于传统中医的范畴,这类课程的设置对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仅需作基本了解即可,对康复治疗来说起到的只是理论上的辅助作用。因此,可以将原有的中医特色课程融合为中医基础课程、中药方剂学和针灸推拿学等,让课程种类减少,这类课程的归纳总结性更强,避免重复性内容的出现。
3.2 增加必要课程类别
由上文可知,笔者所在学校在康复治疗学专业的规划和设计上相比原有的专业课程设计变化较大,其中变化最大的就是将原先的课程进行了精简,消除了原有重复性内容的课程,并且尽最大可能性完善了院校的课程设置。而在一些重复性的课程类别得到了精简的同时,康复治疗学专业中还需要增加必要的科目,来达到让学生掌握更为全面的康复治疗知识的目的。比如新增加的肌肉骨骼康复学和内外科疾患康复学两科目,就是在康复治疗学专业中学生必须要掌握好运动损伤康复和内外科疾患康复的基本理论,在当今的康复治疗领域具有很高的实际应用价值[1-2]。同时,为了体现学校培养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的特色,在课程培养设置上也更应该融合运动医学的相关课程,更好的体现传统治疗技术在运动医学中的重要价值,让学校培养的康复治疗人才能够在更广泛的领域里得到应用。
3.3 引入现代最新的康复治疗内容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医学科技疗法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康复治疗技术被运用在疾病治疗和康复中[3-4]。特别是许多先进的康复器械,在当今的康复治疗过程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因此,在设置康复治疗学专业的课程时,不但要保证传统中医的课时量,充分突出了中医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特色的同时,还要将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内容添加其中,突出康复治疗学专业与时俱进的特点。因此,现代的医学康复治疗面向现代化发展,现代康复治疗技术是未来医学治疗领域发展的重点,必须要将其作为未来医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引入更多先进的现代康复治疗器械,以供学生的实践训练,从而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拥有更完善的康复治疗技能[5-6]。
3.4 增大实践课程的比例
目前学校康复治疗学培养方案中融入了多种针灸、推拿等中医康复治疗技术的课程,为培养更多、更全面的康复治疗人才提供帮助,跟其他类似学科院校比较,具有一定的优势,初步掌握和学习到各种中医康复治疗技术,可以弥补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但目前学校康复治疗学专业中仍存在很多设置漏洞,其中专业课的实践课时和专业课时较少,现代康复治疗技术跟实践课时较少,导致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生难以提高实践操作能力,而康复治疗学属于一种动手操作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如果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没有得到足够的训练,那么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就很难得到真正的提高[7-8]。虽然说目前学校的实践课程比重相比于以往增加了许多,但仍需要继续增加实践课程所占的比例。
所以针对目前学校的康复治疗学课程的设置问题,需要加强改进和优化。首先要在原有传统中医康复治疗特色基础上增添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的课程,重点要关注的是实践课程教学。增加专业课时,重点是现代康复治疗技术课时增加,同时将专业基础课时减少,从整体上保证所占比例的平衡。其次要将专业课的实践课时增加,主要是针对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增加其在专业课时中的比重,加大对学生康复治疗技术运用能力的培训。加强和完善院校康复治疗专业的课程设置,增加中医康复课时量等。
参考文献
[1]韦军湘,韦金亮,徐锡杰.高等中医药院校运动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建设研究[J].体育科技,2012,12(2):19-25.
[2]陈建,徐国栋,杨翼.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5):682-684.
[3]朱燕.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J].中国康复,2011,4(5):321-322.
[4]陈艳,潘翠环.国内医学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6):992-995.
[5]王尊,王磊,顾一煌,等.南京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康复,2012,5(6):316-317.
[6]唐巍,胡玲,倪朝民,等.中医药院校康复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4):367-370.
[7]郭新荣,张卫华.中医药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C]//全国高等学校康复治疗专业第二届规范化教学及研讨会论文集,2009: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