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深化改革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4-02-01 18:08: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企深化改革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企深化改革的措施

篇1

一、国有企业改革中的突出问题

(一)投资主体多元化难度大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只有实现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才能真正实现企业发展的规范化。现行《公司法》虽然允许存在国有独资企业的形式,但同时规定了只有特定企业和生产特殊产品的个别企业可以建立国有独资公司。在长期的改革实践中可以看出,许多国有企业改革成为国有独资公司,但这些公司都存在着难以实现政企分开的问题,甚至无法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中要实现投资者多元化的难度很大,尚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国企包袱过于沉重

1.债务包袱。很多国有企业中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导致企业资产负债结构的不合理,一些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了百分之七十以上,还有一些国有企业甚至出现资不抵债的严重问题,面临破产清算的严峻情况。债务包袱沉重,阻碍了国有企业进一步的深化改革,要解决这一问题是长期且十分艰巨的任务。

2.冗员包袱。据统计,大部分国有企业中存在着百分之三十左右的富余工作者,而一些老企业中富余人员的比例甚至更高。这些人员大大超出了国有企业的工作需要,不仅拉低了国企整体工作效率,还加重了运营负担。

(三)既得利益群体太多

很多国有企业都开办了医院、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等非经营性的公益事业机构,还有一些国有企业的辅助生产部门也十分庞大。它们对企业来说都是既得利益群体,是企业发展的一大阻碍,所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首要将上述阻碍从国有企业中分离出去,减轻企业办社会的沉重负担,消除既得利益群体,保障国有企业顺利进行深化改革。

二、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建议对策

(一)统一思想认识,坚定改革攻坚步伐

一是坚持生产力标准。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形式的多样性,凡是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改革形式,必须坚持按“三个有利于”标准,大胆搞好国有企业改革。二是紧扣两个基本点。要捕好国有企业改革,必须紧紧扣住结构调整、制度创新这两个基本点,调整国有企业的战略布局,适当收缩国有经济的战线,确定对哪些国有企业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及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切实转 变运行机制。三是改革措施要落在“治本”上。要抓住国有企业改革的要点和主攻方向,不能把下岗分流、减员增效、解决再就业等治标的问题,当成治本的问题来抓,应谖以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为前提,从根本上解除两个依附关系,否则,就是舍率求末而延误改革的时机。四是要走出就国有论国有的思想倾向与操作误区,进一步拓宽改革思路。五是要加大国有企业改革攻坚力度,围绕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的三年目标,集中力量解决国有企业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打好国有企业改革的攻坚战。

(二)落实股权改革,规范法人结构

深化对国有企业的改革首先要落实好股权改革,除了个别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企业,其余大部分企业均要落实对公司股权的改革工作,实现股权多元化、公司规范化。根据不同的情况,企业需要制定不同的改革措施,其中大型企业需要改组成为股权分散化的股份有限公司,而中型企业需要改组成为股份多元化的有限责任公司。在这一改革阶段,要严控纪律,避免少数人侵吞国有资产的情况发生,确保股权改革的顺利落实。

此外,国有企业必须严格按《公司法》的规定来规范建立法人实体管理结构,其中股东大会、董事会以及监事会都必须明确自己的权利和责任,处理好企业高层之间的关系,以及高层和基层管理者之间的关系。

(三)完善配套措施,加快改革步伐

国企改革需要完善的配套措施提供支持,两头同时进行,才能真正深化改革,解决突出问题,加快改革步伐。国有企业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国有企业改革关系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中心环节,因此它需要与相关配套措施同步进行,才能持续推进改革进程。

现阶段,我国对企业间接调控的宏观管理体制框架已经基本形成,在财政体制、税收体制、金融外汇体制、劳动人事体制等各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初步改变了上述体制长期滞后的状态。而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一些刚起步的改革将成为改革进程中的重要制约因素,如银行制度方面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今后,要不断完善与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相关的配套措施,继续深化宏观管理的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业市场经济体系,加强国家法制建设,为国有企业完成向现代化企业转变提供良好的外部改革环境,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

(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技术改造

深化国企改革是为了使国有企业更好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这是一个长远的目标,需要为之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国有企业要建立起政企分开、科学管理、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加强企业制度更新和企业技术改造。一方面,要通过对企业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在企业内部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体系,严格管理企业人员,提高企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体地说,要通过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压缩落后生产能力,淘汰落后企业,放开搞括中小型企业,促进产业、产品升级,适应市场需求,实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三、结语

篇2

——学习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的体会

赵建英

在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上的讲话中,王儒林书记强调指出:"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快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努力破解难题,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山西正处在重要的历史关头,既面临许多重大机遇,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破解"政治上、经济上、生态环境上、民生上"四大方面的"立体性困扰",必须深刻认识全面深化改革对解决山西问题、办好山西事情的重大意义,用改革破除利益藩篱、解决发展难题。

一、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政治生态改善,实现弊革风清

山西近期内出现的系统性、塌方式腐败问题,败坏了山西的政治生态,严重损害了山西的形象,阻碍了山西改革发展大局。大面积的腐败一方面说明官员个人党性修养、价值观、政绩观出了问题,另一方面也不可否认,与权力的制度、机制性制约不足直接关联,对权力的制度性约束缺位或虚化,权力没有被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或者是"牛栏关猫"、徒具形式。可见,制度环境对于营造良好政治生态至关重要,特别是授权和限权制度。营造弊革风清的良好政治生态,就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政治生态改善,实现弊革风清。

一方面,要实施"六权治本",加大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从源头上把制度的"笼子"织密、编牢、扎紧,实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依法确定权力,就是按照"职权法定"原则和"权责一致"要求,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对权力加以规范和确认,确保权力来源合法;科学配置权力,就是按照权力制衡原则,对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科学分解,形成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架构,防止权力过分集中;制度约束权力,就是按照"全面覆盖、全程到位、制度束权"要求,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解决制度缺失和"牛栏关猫"问题;阳光行使权力,就是最大限度地解决公开透明问题,真正实现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合力监督权力,就是健全和落实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制度,实现对权力运行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督;严惩滥用权力,就是对以权谋私、失职渎职等行为严查严惩,坚决防止把权力变成谋私工具,把制度和党纪国法变成"稻草人".

另一方面,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我省出现的腐败问题与我省资源配置方式的关联性表明,政府主要以行政手段配置煤炭资源,不仅效率低下,导致资源价款大量流失,还成为权力寻租的土壤和条件,产生官员腐败、分配不公。从体制机制上解决这一问题,要大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特别是按照"凡事能由市场决定的都交给市场"的原则,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全力推动煤炭产业向"市场主导型"转变,大力推进煤炭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建立符合我省实际的综合性煤炭管理体制。同时,必须全面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创新行政管理方式,优化审批流程,促进简政放权,减少审批事项,彻底根除权钱交易、、巨额利益输送的土壤和条件。

二、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综改试验区建设,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

山西转型综改试验区是全国唯一的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综改区,既担负着山西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重任,也担负着为为全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出一条新路子的重任,是最富山西特色的"国字号"改革过程,我省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综改试验区建设为核心任务,而综改试验区建设必须以改革为根本和主线。

转型综改试验区获批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在一些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与中央要求相比、与改革开放先进地区相比、与广大干部群众期盼相比差距还很明显。仅以产业转型为例,2013年全省煤炭对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占到57.6%,上缴税费占全省公共财政收入仍高达68%,"一煤独大"的地位远未撼动。即使是从新上项目看,煤电、煤机、煤化工、煤加工等与煤有关的项目仍占较大比重,产业转型主攻导向不明晰、煤炭替代产业雏形尚未形成,"煤兴则兴、煤亡则亡"的宿命困扰态势在大部分地方还未扭转。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较多,但最根本的是相关领域改革滞后,经济体制不健全,仍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摆脱煤炭依赖,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就要全面深化改革,破解制约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障碍,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以改革促转型求突破。

一方面,要推动产业转型,实现煤炭产业向"六型"转变,走出一条"革命兴煤"之路。当前,重点是要在加快深化煤炭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符合我省实际的综合性煤炭管理体制上取得新突破,要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资源开采和环境治理同步规划、同步实施上取得新突破,在建立资源型产业延伸循环促进机制和接续替代援助机制上取得新突破。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既要重点落实国家赋权的三项重大改革,又必须用足用活中央赋予山西的综改政策,先行先试、敢行敢试,能争取的设法争取,能突破的尽力突破,使山西从政策上得到更合理、更充分、更有效的生态补偿、民生补偿、利益补偿,促进全省经济的发展转型。

另一方面,要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通过深化要素价格、财税体制、市场准入和监管体制等方面改革,稳定第一产业,优化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深化投资、财税、价格、行政管理以及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户籍管理等多方面的改革,改善需求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通过深化企业制度、科技体制、教育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改革,优化要素投入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三、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实现新突破

当前,我省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艰巨而繁重,只有在扎实推进中央部署的改革事项的同时,紧密结合我省实际,把着力点聚焦到解决制约我省发展的全局性重大问题上,进一步在关系全局的领域开拓思路、深化改革,重点加以推进。

第一,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支持国有企业由"大"向"强"转变。山西省作为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大,经过兼并重组,一些国企航空母舰已然形成,但不可否认,存在着大而不强、胖而不壮的现象。全面深化国企改革,就要勇于提出改革的新思路,拿出改革的新举措,重点在股权结构、企业治理结构、收入分配、收益分配共享机制、重点信息公开等方面先行先试,不断促进国企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步伐,发挥国企在推进综改试验区建设、推动转型跨越发展中的主力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同时扎实推进省属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解决一股独大、政企不分、政资不分问题。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篇3

今年以来,民间投资增速持续放缓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为此,国务院派出专项督查组对促进民间投资政策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督查。6月22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听取民间投资政策落实专项督查工作汇报,针对督查发现的突出问题,提出五个方面的应对措施,要求以不断深化改革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国家统计局6月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1-5月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16384亿元,同比名义增长3.9%,增速比1至4月份回落1.3个百分点。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62.0%,比去年同期降低3.4个百分点。

针对严峻形势,今年5月,国务院专门派出9个督查组赴18个省(区、市)对促进民间投资政策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督查。国家发改委也派出6个督查组,分别到国务院督查范围外的12个省份开展专项督查。

在6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督查组披露了影响民间投资下滑的原因:部分法规政策不配套、不协调、落实不到位;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资源配置和政府服务等方面难以享受与国企同等待遇;融资难融资贵、缴费负担重;一些干部不作为、不会为、乱作为,少数地方政府失信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民间投资健康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应对举措,包括要充分认识促进民间投资、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意义;以深化改革和政策落地见效提振民营企业投资信心;继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营造一视同仁的公平投资环境;着力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强化责任追究,建立严格的对政府违约和政策不落实的问责机制,提高政府公信力。

西南证券研究所所长王剑辉表示:“国务院的表态既从宏观上强调了促进民间投资、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性,又从技术层面提出了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以及解决融资难等问题的具体举措,很有针对性,也契合了企业的相关需求。”

他指出,目前一些政府希望吸引投资的领域,由于存在制度或准入限制,企业仍在观望,而一些被热炒的信息技术等产业又没有显示出清晰的发展脉络,导致企业看不清方向,不愿意投资。尤其是传统的制造业,由于受到政策因素和经济周期的双重影响,企业投资热情减弱的情况仍在延续。“要解决上述问题,关键还是要切实落实政策,提振企业信心。与此同时,包括国企改革在内的市场化改革还需提速。”王剑辉认为。

篇4

笔者认为,“十三五”规划,绝非只是一个普通的“五年规划”,而是一个具有历史深远影响的“五年规划”,不仅决定着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国家命运,并且关乎每一个中国人具体的梦想和福祉。中国铁路建设企业将在“十三五”规划中寻找什么方向,才能推动企业迈向新里程?

认清形势向新常态要经济活力

近期,一些地方的“十三五”规划相继出炉,铁路投资仍是亮点。河北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积极发展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加快建设京唐、京衡、石济等快速铁路,积极谋划通州至燕郊、亦庄至廊坊、房山至涿州、大兴至固安四条轻轨项目建设。陕西在“十三五”期间计划投资2 500亿元完善铁路交通网络,建设铁路里程约4 600千米,将全面加快包头至西安、西安至成都、银川、武汉、重庆、南京等客运专线建设,完善陕西快速铁路网络,实现市市通快速铁路、西安与周边8个省会城市高铁联通。福建初步规划投资近1 600亿元,建设新线1 374千米,超过目前全省快速铁路里程的总和。北京计划到2020年建设市郊铁路超过800千米、城市轨道交通超过900千米、京津冀城际铁路超过1 300千米。另外,随着高铁项目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泛亚、欧亚和中亚高铁线将是中国高铁全产业链输出的重点,目前泛亚高铁和欧亚高铁国内段均已动工。

除了地方财政性资金向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倾斜外,“十三五”期间中央也将进一步加大预算内资金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重点投向中西部铁路、城际铁路。可以说,“十三五”将是中国铁路建设的黄金期,铁路产业链势必将迎来新一轮投资盛宴。

作为新常态时期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三五规划”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作为铁路施工企业,我们要认清当下形势,做到提前谋划、蓄势而发。

中铁五局六公司近几年取得了较快发展,面对当前新形势新常态,中铁五局六公司积极转变思路,坚持“练内功、强管理、调结构”的工作思路不动摇,积极调整经营开发思路,加大从路内到路外市场的拓展。

公司领导首先是认真研究,着力思考,坚定信心,积极应对。其次,坚持把思路变成决策、把决策变成措施、把措施变成行动、把行动变成成果。第三,持续推进标准化管理,实现标准化管理在公司项目的全覆盖,着力提升公司精细化管理、信息化管理、集约化管理水平。第四,把调整市场结构放在重要位置,制订了铁路铺架、城市地铁、桥梁预制及其他工程的“四轮驱动”发展战略以及围绕四大板块的发展战略,为公司进一步走向市场、开拓市场、赢得市场激发新活力。

大胆作为向国企深改要发展潜力

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亟须全面深化改革以释放发展潜能。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从客观环境看主要是结构问题,结构调整暴露出大量的产能过剩、无效投资或低效投资;从主观意愿看主要是投资者信心不足,投资者不看好未来市场,即使有大量的社会资本,也不愿意投入,尤其是投入实业。要改变目前的局面,关键是放开市场,推动改革,让市场释放吸引力,让愿意投入的资本投入市场,并发芽生根,而国企改革正是提振市场信心的一大突破口。

此前公布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强调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企改革的重要性,其核心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从国家层面,需要解决国有企业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明确政府角色,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包括主要管理要素、方式和模式;从企业层面,需要解决企业竞争力、效率问题,其关键是完善治理结构,建立市场化经营体制。国企改革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大局,事关社会稳定,事关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热情与发展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搞好国企改革具有“一箭多雕”的作用。

只有改革才有动力,只有创新才有出路。作为铁路施工企业,我们推进国企改革既要搞好顶层设计,又要制订好具体方案,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面对新挑战,中铁五局六公司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练内功、强管理、调结构”为主要举措,在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上由投资型增长向增效型增长转变;在推进管理方式上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在推进目标定位上由规模型向效益型转变。同时,公司要积极发挥二次经营作用,着重加强经营网点建设,运用人脉力量,积极占领新市场,推动企业深化改革。例如:当前在建筑市场逐渐规范的情况下,在建项目其自身在安全、质量、信誉等方面的影响力对后期经营起着重要作用,中铁五局六公司深耕地方市场,以精品工程的信誉实现多次中标,赢得了地方的信赖。另外,公司对正常运转的项目亦采取超前意识管理,施工期间综合考虑各方面不利因素,及时化解不利因素,确保铺架、制梁施工稳步推进;暂时停工的项目,要确保人员能及时到位,项目领导与其管理者随时保持联络,及时整合力量,确保项目劳动力的需要;新开工项目努力通过上下沟通、左右协调,积极创造条件推进施工,争取多创造产值。

身体力行向提升领导力要持续动力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提高专业化水平。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调动各级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当前,我们在各方面正处于非常时期,有来自施工生产滞后的压力、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的压力、职工和民工工资需按时发放的压力、安全质量重任在肩的压力、施工一线不稳定因素增多的压力,等等,可以说这些都对我们全体领导干部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因此,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尤其重要。

越是在困难时期,我们越要倍加重视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公司各级领导一定要身先士卒、廉洁勤政,带头抓好工作,带头解决问题,遇到矛盾不回避,遇到问题不推诿,并结合中铁五局总体思路,着重抓好经营开发,重点防控安全质量,超前考虑各项工作,严格进行资金预算管控,扎实推进内控体系建设,切实抓好过程控制,确保信用评价领先,切实加强领导作风建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维护企业和谐稳定。

在中铁五局六公司的日常管理中,我们一直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大力倡导和弘扬五局永争第一的志气、攻坚克难的勇气、是非分明的正气、团结和谐的心气、健康文明的习气,并充分结合正在开展的党员创先争优活动,扎实践行,努力兑现承诺,要经受得起职工群众的评议。

十八届五中全会吹响了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号角,贯彻五中全会精神,就要用改革激发活力、发展挖掘潜力、竞争释放动力,让新理念入脑入心、成为自觉,以“不日新者必日退”的忧患意识、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劲头,推动企业迈向新里程,奋力闯出一条发展新路来。

篇5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激励机制;重组改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7156

1 国企改革应注重的问题

11 人员、债务是改制、重组的两大难题

由于种种原因,国企富余人员比较多,在改制重组过程中,如何安置多余人员,保持稳定和谐的社会状态,是改制重组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国家对改制重组企业的要求,所以在国企重组时基本上要求必须接收企业人员,把人员的安置放在第一位。但在实践中很多外来的投资者不愿意过多接收企业人员。

除了人员安置,对大企业改制重组影响较大的,就是银行债务的处理。现在大量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非国有制性质企业包围在国有制性质企业周围,它们可以通过一定形式,参与到一些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中。非国有制企业要重组改造国有制企业,客观上给国有制企业提供了许多好的改制渠道,现在国企改制重组有很多有利条件,可选择的改制重组方法也很多,可通过加强对企业的管理,也可以通过交易出售。要想成功改组这些大企业,不剥离这些债务,民营企业家是不愿意购买的。

12 企业负责人的激励机制不完善

企业老总以什么样的方法获得收入很大程度决定企业改制。如果企业老总的业绩与他的位置没有关联的话,这个企业是搞不好的。而长期业绩是企业真正需要的。较高的收益预期是产权最重要的功能,如果权利得不到保护,企业老总就没有稳定的预期收入。在国企,老总的预期是不稳定的,任何一个偶然的机会都可以把你撤换了。近年来,国有企业在激励机制上也进行了一些探索,特别是这些年改革以来,一些大型企业经理层实行了年薪制,给老总很高的工资,和外企、私企的经理层差距在缩小。靠提高工资不能解决实质问题,大型国有企业主要负责人一年能拿五十万元,干一年或者两年就有可能被换掉了。好的办法是让国有企业主要负责人持有企业一定比例的股份,他们的工作业绩就会体现在他的股票里。国企的改制、重组失败还有其他原因。

13 国有企业改革,绝不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国企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三位一体,包括如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资源优化配置、企业内部体制机制转变。国企改革中,存在一些企业因简单追求将企业做大做强,而出现成本失控、资产负债率过高等问题,因此在改制重组中一定要尽量将各种复杂情况考虑到。

虽然对业态趋同、资源相关的企业集团实施了发展型重组,对实力不强、缺乏竞争力、难以做大做强的企业集团实施了兼并式整合,但重组背后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包括债务重组、资产重新配置、企业干部重新整合、企业文化互相融合等。国企在做大做强的同时,要控制成本风险。以青岛啤酒为例:从1993年到2001年,青岛啤酒的净产值回报率从12%下降到3%,其根本原因就是发展过快,导致成本失控。

2 国企改革要做好的工作

国际国内环境格局的变化将国有企业改革推到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新经济、新环境和诸多困境已不允许我们放慢推进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新的观念、新的挑战和改革困境迫使国企改革必须开创一个新的历程,因此,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中,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21 国企改革必须适应全球经济呈现新的竞争格局

进入21世纪,全球各大经济体都在不断调整经济策略,放松了对市场进入的管制力度,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领域逐步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也是围绕不断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实现企业市场化展开的。21世纪以来进行了一系列市场化改革,包括金融、财税、投资、外汇等体制都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商品市场出现了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换,生产资料双轨制逐步向市场价格调节并轨,国有企业经营受到的市场压力增大,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国有企业生存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特别是我国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向世界开放了市场,中国市场融入国际市场,中国市场成了世界市场的重要部分,使中国企业在国内就受到外资企业的竞争。

市场化改革和市场激烈竞争带来的影响加剧了对国有经济的冲击。国外知名企业把全球化竞争引入了中国,使全球化竞争处在国有经济周边,对国有企业生存发展形成大的冲击。在全球化竞争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对国有企业至关重要。国有经济的总量虽大,许多企业达不到合理的经济规模,单个企业的总量很小,规模小而分散,相当多的企业属于中小型企业,即使是大型国有企业的经济规模也达不到当代技术的最低要求,与国外知名企业相比差距大,经济效益不高,在国际竞争中没有优势。因此,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增强竞争能力。

在与国际资本竞争的同时,还有信息化争。国有企业在加快技术进步上由于受到体制等因素的制约,技术创新激励往往不足,企业技术进步的困难较多、风险增大,企业所承受的竞争压力加大。我国国企信息化程度还不高,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这对提高和改善市场效率不利。国企生存发展所面临的一个紧迫的问题是如何通过提高信息化程度的发展来提速工业化进程,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22 完善企业激励机制,做好国企改革的配套工作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要实现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企业创新和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来实现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融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和发展,离不开内外环境方面大量的配套性改革,科学的制定包括企业管理人在内的各项激励机制和业绩长效机制,提高各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3 对国企的重组改制要加强管理、科学评估,产权清晰

国有企业的重组改制分内部型改制和外部型改制两种形式。所谓内部型改制就是内部的员工或者是管理层购买企业。外部型的改制就是外部的战略投资者包括外商、民营企业购买企业。而对这些重组企业的资产评估和产权分配是否科学、合理是至关重要的。

当前对国有经济的产权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必然,从目前形势看,国企产权改革之所以会引起许多争议,主要原因还在于改革产生的负面影响,主要集中在:第一,国有资产被贱卖。第二,银行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证,改制企业通过改制逃避银行债务。第三,国有企业职工应有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第四,也有一些案例表示出来,通过改制进行金融诈骗,骗取银行贷款。

在国企的改制中,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在地方小国企的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严重。企业管理者自卖自买,操纵改制全过程,改制企业信息对基层职工封锁,职工没有得到改制带来的好处,应得利益受到浸害,处境变得非常艰难。

现在有很多国有上市公司进行重组,其中有的以卖壳方式重组。但我国目前对国企卖壳尚未有规范性的法规,很多卖壳过程由于没有公开招标、暗箱操作,存在很大猫腻,贱卖国有资产,掠夺流通股东利益时有发生。对以上情况,各级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必须对改制重组企业进行科学管理和引导,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或制度,规范改制重组工作。

24 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通过国企改革,力除弊端,提高企业活力 在国企改革步步推进的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一些人借改革之名侵吞国有资产,一些国有资产在产权转让交易过程中严重流失。不进行改制重组,国有经济效率低下,亏损越来越大;缺乏完善的制度支撑和成功经验盲目进行产权改革,国有资产将严重流失。特别是21世纪初,国企改革试行过程中管理层收购被一些地方视为“改革至宝”,被认为是国企股权多元化改革的有效途径,不仅可解决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问题,也可解决企业所有者缺位的问题。

在改制重组实践中一些管理者在收购时却走了样。为获取不当利益一些改制重组企业的管理者在改制过程中,运用操纵资产评估、压低经营利润、非法融资等手法,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所有这些问题,必须通过不断的深化改革,完善制度,科学操作才能逐步地根除这些弊端。

25 进一步做好人员安置工作,确保社会稳定、企业和谐发展 在企业重组和对国有企业关闭破产为代表的国有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因为企业重组、改制或关闭,一些职工要转岗、下岗,在改制过程中虽然给予了一定的补偿,由于补偿水平太低,改制重组企业职工还是很难接受。关一个企业,调整一个企业都容易,关键是人怎么办,要做好这个工作,就要加强再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因为改制重组难度都在人,前几年是滞后的,通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正在逐步完善。

26 大力支持中国企业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应该千方百计给中国企业创造条件,支持、扶持它们的发展,只要中国企业能做,都应该给予支持,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要把产业链迅速发展起来,不能把中国市场拱手让给国外公司。

27 继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强对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的监管力度 通过组建地方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形成一个健全的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措施,加强目标和业绩考核。做好国有资本的收益和支出预算,需要一个有效的国有资本经济预算制度作为财政的支撑和框架,国有经济要有进有退,做到进的能进去,退的能把资金抽出来,这样才能做到对国企的有效调整和合理布局。通过一套财务体制去支持这样的结构调整,才能够把国有经济逐步调到能够发挥优势的方向上。

28 切实做好资源优化配置

篇6

对于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及优先出台的措施,人们往往有不同的理解。有一种具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中国改革其实就是减少政府对各个方面的控制,使投资增速放慢。

这样的看法未免过于片面。从政府职能转化的角度上来看,我们认为中国改革仍具有较高的复杂性,需要政府在不同方面采取措施“加减乘除”,包括完善公共服务(+),减少对经济的直接控制(-),确立市场机制在资源分配中的基础性作用(×),服务外包与服务行业开放(÷)。

首先是加法。中国政府需要做的加法,主要集中在改善现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机制,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环保,及增加中央政府社会责任等方面。在这些领域,政府的职能还有待完善和增强,而不是需要削弱。

从公共服务的角度来看,社保、医保、民工跨省流动、食品安全、海域管理等仍受现有制度的制约。而地方政府受到财力所限,对其碎片化、不规范的管理大大制约了城市化的进程及经济活动的发展,有待重新划分以后中央政府承担起更多的整合责任。

从实物投资的角度来看,近几年来在大多数一线和二线城市中,公共交通体系、地下排水系统及环境等方面所面临的压力都呈逐步上升的趋势,急需调配更多资源支持现有系统的翻新,或提高环保法规的标准以促进企业投资。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有待通过对财产税、消费税甚至遗产税的征收来扩大其财权,通过地方政府债的试点来取得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融资。

其次是减法。政府需要通过简政放权等手段逐步解除对经济社会领域的过度管控,比如对国企经营与经理任命的直接控制、对各种投资的审批以及人口与户籍制度的严格控制。

从可能性看,对户籍政策的有序放开已先行一步,将逐步把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市居民。其措施包括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的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合理设定特大城市落户条件。

人口政策的局部性放开,特别是从对“双独”到“单独”过渡的二胎政策一直为人们所期盼。目前放松对人口增长的严格控制,不仅可以降低人口红利消失对潜在经济增长速度的压力,更可以在短时间内直接促进消费需求。

第三是乘法。对于利率、汇率与能源、土地等重要资源的定价,其价格机制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政府如能完善金融领域的风险定价机制,让市场在能源、土地等资源配置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其乘数效应可能将在多个领域里显现。

以金融领域为例,过去政府的隐性担保客观上鼓励了投资人和金融机构涉足更多风险领域,助长其道德风险。如果可以及时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允许金融机构有序退出,将有助于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

最后是除法。政府需要摒弃一直以来对不具有优势的公共服务领域的垄断,及时引入公共服务外包,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健康医疗行业(放开医生执业限制),放宽金融、教育等服务行业准入。

最终只有解除经济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真正有效地释放改革红利,才能带来生产效率提高、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从长期来看,上述改革措施将通过城市化和进一步开放有效扩大规模经济效应,利用市场机制鼓励技术进步,以及服务业开放等政策来引导资源流向生产效率较高的行业,从而促进全要素生产效率的提高。

从经济周期的角度来看,社保、土地制度改革、金融开放及服务业降低准入门槛等不仅有利于改善多行业供给,而且有助于刺激消费需求。此外,对城市基础设施、环保、保障房等方面的投资也可以降低经济增长的下行风险。

篇7

长期以来,江西省国企改革相对滞后,企业的包袱重,债务多。2008年5月,江西省展开一场轰轰烈烈的国企改革攻坚战,到2010年4月,该省507户国有工业企业全面完成了职工身份置换和分流安置,基本完成了企业社区移交等后续配套改革,一大批改制企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职工收入明显增加,得到了企业干部职工的认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除了工业国有企业改革,江西省还有农垦、粮食、农业、水利、交通、林业、商贸流通七个非工业系统共有2571户国有企业需要改制,职工总数73万,需要转换身份的职工48.5万。为此,江西省决定推进七大系统国有企业的改革,力争2011年上半年基本完成。2010年7月,江西省召开推进七个系统国有企业改革动员大会,正式启动七个系统国有企业改革,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七个系统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七个系统国企改革工作小组印发了七个系统配套改革意见,推出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截至2010年10月底,列入江西七个系统国有企业改革的1752户企业,已有1222户完成改制,占企业总户数的69.75%,安排职工17.3万人,占应安置职工总数的59.6%,全省未发生因企业改革引发的大规模。

案例内容

为扎实推进七个系统国有企业改革,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去年11月17日至18日深入基层调研国有企业改革,并主持召开了七个系统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强调要深入对政策的研究,破解改革难题,要善待职工,善待干部,要先职工,后体制,先置换身份和转换机制后行政管理体制变更。根据部署,江西省七个系统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有四项任务: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妥善做好人员安置工作,落实“一补三险”;有效化解企业不良债务,盘活国有资产;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实行属地管理。

自费改革,资金筹措实行分级负责

江西省明文规定,省里不统一进行资金打捆运作,改制费用实行“分级负责、分级负担,自费改革、自求平衡”。自改革启动以来,各地、各系统主管部门不等不靠,多渠道、多方式筹措改革资金。一方面,足额筹措改制当期应支付给职工的资金。各地、各系统主管部门从资产变现、土地融资、整合资金、财政新增等方面,多渠道筹措好改制当期必须支付的资金。另一方面,用足、用活、用好国家和省里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采取挂账延期支付等办法,缓解当期支付压力。为此,省人社厅安排省、市、县三级社保资金20.02亿元,用于支持七个系统国企改革,省财政安排4.66亿元用于解决农林水、农垦企业职工的医疗保险。为破解资金筹集难题,南昌市探索出十条筹款渠道,包括土地收储变现、现有资产变现、经营性资产打捆注入政府融资平台、企业自有资金、部门专项资金倾斜、财政性资金支持、企业靠大联强、企业股权转让、企业债权追诉、解困资金支持。

优厚安置,“一补三险”任何情况下都要落实到位

为推进和谐改革,江西省强调,要始终坚持依靠职工、善待职工、不算计职工,充分调动职工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切实保障职工的民利和合法权益,坚持依法操作、民主操作和阳光操作。江西省特别提出,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将职工的“一补三险”(补偿金,失业、医疗、养老保险)落实到位。对于企业干部的安置,江西省强调,这次改革不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企业领导班子要保持稳定,是什么身份还保留什么身份,是什么级别的继续保留什么级别,个别问题可以个别对待。在改革中,新余市还通过返聘留任、加大再就业培训、政府公益岗位聘用、举办创业招聘大会、鼓励支持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等多项措施,多渠道支持和帮助职工解决就业问题。

转换机制,打造一批现代企业

为了打造一批现代企业,江西省提出,要通过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化解企业的不良债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实践中,该省通过实现“三个一批”,加快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即:整合重组、优化配置资源,发展壮大一批,加快实现国有资本向优势企业集中;转让股权、靠大联强,做强做大一批,加快产业、企业转型升级,增强企业内部活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放开搞活、依法破产,有序退出一批,加快国有资本从中小企业和一般性竞争行业的战略退出。江西省粮食系统提出,要通过资源整合与资产重组,全省将重点培育3至5家年加工稻谷50万至100万吨的大型企业集团,5至10家年加工稻谷20万至50万吨的粮油加工骨干龙头企业。同时,保留必要的粮食宏观调控载体,原则上国有粮企未被整体划转的市、县(区),保留或组建1个负责政策性粮食业务的企业,其余小型企业按照国有资本从一般性竞争行业退出的要求,多种形式放开搞活。

案例评估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一些制约和影响深化改革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2009年以来,吉林通钢、河南林钢等大型国有企业在改制中出现群体性不稳定事件。江西省坚持依靠职工、善待职工、不算计职工的原则,严格落实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四权”,激发了职工参与国企改革的积极性,实现了和谐改革,是当前国企改革的标杆。对于全国国企改革的部署,国资委主任王勇在2011年1月7日召开的全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提出,支持鼓励引导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地方企业之间,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之间,相互持股、联合重组,在国有资产跨区域优化配置方面取得新进展。此前央企与地方重组之时,均以绝对控股为主,而此次王勇的表态意味着,今后央企和地方国企联合重组之时,地方国企将占主导权,这对地方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重大机遇。

相关链接

湖南要打好国企改革攻坚扫尾战

2011年1月5日,湖南省省长徐守盛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进一步推进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工作。2004年,湖南省按照“发展壮大一批、转制搞活一批、关闭破产一批”的思路,作出推进省属国企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7年来,该省完成了1100多家企业的改革任务,一批企业甩掉包袱、轻装上阵,一跃而为行业举足轻重的企业。目前,本轮省属国企改革阶段性目标任务基本完成,进入全面扫尾、深化改革、巩固改革成果的新阶段。徐守盛要求,坚定信心,知难而进,进一步深化省属国企改革,打好省属国企改革攻坚扫尾战。下一阶段改革要带着感情,着力解决好改革中涉及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将维稳摆在重要位置,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加强组织协调,形成强大工作合力,促进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省情速递

1月5日,河南省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开发性金融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合作备忘录。“十二五”期间,开发银行将主动融入并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积极提供贷款、债券、租赁、证券等全方位金融服务,并努力促进引入央企投资。

近日,山西省出台《金融支持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实施意见》,这是该省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个政策性文件。《意见》提出四大支持重点:支持晋商文化等五大特色产业区;培育基础文化、新型文化、旅游文化三大产业支柱;振兴动漫游戏等九大行业;支持大同、运城等优秀旅游城市建设旅游集散中心。

1月6日,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披露,2011年,河北省将实施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工程、技能大师培养工程、人才信息化工程三项重点工程,重点建设好京津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重点研发中心等八个平台,吸引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篇8

如何深化改革,如何切实推进市场化的经济改革,如何全面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基础,等等,这些涉及进一步经济体制改革的话题,当把这些问题归结到现实的实际问题时,其实会归结到如何实现公平和平等竞争上,归结到如何打破垄断上,归结到如何打破既得利益的格局上。在国企和民企进退之争上,一些学者和专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李荣融:国进民退是伪命题 国企央企背了垄断黑锅

中国的民营企业严格意义上就是私有企业,国外没民营这个概念,因为咱们怕“私有”这两个字。我认为不用怕,私有企业应该发展,你别看央企大多是大企业,但大企业不能离开中小企业,不能离开私有企业。

现在有人说国进民退,讲这个话的人可以看看数据,客观说,民营企业和非公经济年年都在增长。

做企业的都懂,大家都是互相依存的,就好像一支篮球队,光有前锋没有后卫行吗?不行。今天投篮成绩比较好的可能是国企,但不等于说民企明天就一定是这个状态,它也会成长。作为国家队,没有理由只有国有企业,不选非公企业。谁优秀谁就出场,都是为中国争光的。做企业没必要分得那么清楚,国有还是非国有,仅仅是投资者不同。

现在讲的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讲究优胜劣汰,谁资源配置效率高,就应该支持谁,而不应该问你是国有还是非公。

所以中小企业一定要培育,这中间会有一批成长为大企业,甚至成为国际巨星。沙钢的沈文荣我也很尊重他,他搞得不错,现在也是世界500强;联想的柳传志、新希望的刘永好等都做得不错。企业家最懂企业,你有什么好的地方我来学习你,我有什么强的他来学习我。

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不管他姓资姓社。大家也可以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国企。不存在我们挤了谁,谁挤了我们。

我不客气地讲,没有国有经济哪有非公经济今天的发展?国家给了非公企业不少优惠政策,优惠政策的背后就是钱,没有国有企业年年增长交的税,国家哪有钱给出来?但非公企业发展了,对整个国家是很大的贡献。

优胜劣汰社会才会进步,所以我对国进民退这种观点不屑一顾。

在垄断问题上,我认为央企背了黑锅。中国企业的垄断,是自然垄断多,不是企业自己用垄断去控制价格、控制市场,你说中石油、中石化,垄断什么呀?价格是国家有关部门定的,不是他们自己定的。中国三个石油公司加起来,还不如美国一个埃克森美孚。

我认为给中石油、中石化这样的企业扣上一个企业垄断的帽子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不是企业垄断,是自然垄断,是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办事。十六大写得很明白,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我们要维护企业的长久利益,不能太短视了,分红也一样。哪家企业营利能力提高,我认为就应该增加分红。但分红跟企业自身的发展要有一个合理比例,要考虑企业拥有足够的能力来支付未来的分红,也就是可持续分红的能力。所以开始的时候我不太主张提高分红比例,原因就是还没走到那一步,应该留点钱给企业自身发展。

今天,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应该逐步提高分红比例,提高投资者信心。

世行:关键领域仍存国进民退 加快国企改革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联合编著的《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下称“报告”)报告,针对中国增长模式的未来结构提出建议。

报告建议中国加快结构改革,包括重新界定政府职能,改革和重组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推进绿色发展,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和社会保障等。

世行预计,2030年中国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可以达到1.6万美元。世行行长佐利克在当天的研讨会上表示,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是加快改革的步伐。“改革具有充分的理由,因为中国现已到达发展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佐利克说。

在结构改革方面,世行建议重点关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包括公共资源的重新定位,引入包含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措施在内的现代公司治理,在必要情况下实施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发展民营部门,减少进入和退出障碍,加强包括战略性和支柱性产业在内的所有部门的竞争。

目前,在关键领域的国有企业投资所占比重仍然较大,“国进民退”的特征仍有所表现。世行认为,由于国有企业效益不如民营企业,需要尽快将一些垄断领域向民营企业放开。

关键领域仍被国有投资主导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字,2011年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107586亿元,同比增长11.1%,低于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3.8%十多个百分点。有专家据此认为,目前中国民间投资在加快,因此在企业投资方面不存在“国进民退”的现象。

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此前也曾表示,“中国的统计数据不支持从总体上存在国进民退的现象。”

不过,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所长张长春指出,从总体上看,民间投资占整个投资的比例在上升,但是在关键领域,特别是垄断领域,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变化。

2003年以来,非国有投资比重有所增加但幅度相当有限,重要行业仍以国有投资为主。“因此实际上在很多关键领域,‘国进民退’的说法并没有错,实际调研的时候更是反映了这一点。”张长春说。

篇9

关键词:国企;社保;困境;出路

我国国有企业从1978年开始探寻改革的路程,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才走到今天。

一、国有企业目前的实际情况

随着现代化、科学化的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国有企业使用工人的制度和职工工资福利制度的改革也进一步向深推进,1991年国家再度对企业职工的养老制度进行了改革,推出了企业职工养老的费用按不同的比例分别由国家承担一部分、由企业承担一部分、由个人出具一部分的管理机制。且均交于国家社会保障部门统一收取,统一管理。1995年和1997年国家对企业职工养老问题作出进一步的规定,要求凡是参加企业工作的人员个人缴纳养老保险金必须满十五年才可在规定的年龄领取养老保险金。2005年国家在不断完善企业职工养老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又制定了新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二、国企社保的困难

为了进一步落实党的十精神,2015年9月国务院发出了国有企业改革深化的指导意见,使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更明确、更清晰,明确了国有企业归属于全国人民,国有企业在今后将分为商业类、公益类两个类别进行深化改革。明确了国有企业经营收益上交的公共资本比例在2020年应达到30%,并将此部分款项作为国民社会保障的专项资金。但目前国企社保存在如下问题。

(一)资产负债率高,退休职工人数增长速度较快

据国家财政部门的消息和数据,2014年我国国有企业以及国有控股企业营业额增长速度变慢,利润涨幅也相应减少。国有企业生产成本增高,营销成本增加。企业管理费增大,财务费用支出增多。应该上交的税款有所增长。但资产负债率不乐观,与2013年相比增长率达12.3%。资产负债总额占国有企业资产总额大约65%左右。此时,据相关部门估计2015年60岁以上的老人应有2.16亿,占总人口的16%多。也就意味着企业退休职工人数增长速度较快,社会保障资金需求量增大。也意味着国有企业现有的工作人员必须通过几个人的工作去供养一名离退休职工[1]。

(二)社保制度不完善

在我国国有企业是承担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金的主体,虽说也有专门的社会保障机构,也推行企业职工养老由社会保障部门统筹安排、统一管理,也有专门的再就业中心,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就业中心有托管制度,使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后被就业中心托管三年,在此期间下岗职工可在就业中心参加培训,然后向社会分流。在国有企业属于聘用合同工人,如遇下岗就会被直接解除聘用合同,脱离企业自谋生路。但无论是正式职工还是合同工国家再就业中心并不能完完全全解决下岗职工的生存问题。面对人口众多中国,没有一技之长想再就业,难!有一技之长年龄大了再就业也难。若不离开国有企业长期拿个生活费,生产经营负债率高的企业不愿意长久负担。仅凭生活费个人生活也会很艰难。

三、国企社保的出路

(一)提高职工技能减少负债,加强社保资金的管理

国有企业应严格遵循国务院有关企业职工养老的相关文件要求,建立专门管理离退休人员办公机构,设立养老保险监督机制,认真执行养老保险计发办法。应做到无论生产经营是否盈亏都必须保证先向社会保障机构及时足额提交社保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对不能按时缴纳养老保险金的企业应予以批评或追究领导责任。建议加强企业职工的技能培训,及时更新生产设备,及时引进最新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益,减少资产负债率,保障生产经营中预留养老保险金。

(二)进一步完善社保及再就业制度

国有企业社会保障是为了更好的保障国有企业工作人员的稳定性,作业生产的安全性,使一线工作人员没有后顾之忧,职工退休生活有了依靠,职工看病有了保障,社会才安定,国家才会更兴旺。所以国有企业应完善社保资金使用监管制度,杜绝像上海社保案件一样的事件再度重现,杜绝占用或擅自挪用社保资金的现象。进一步完善社保资金管理规章制度,增强管理效力及约束力,使社保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同时,必须从更本上去解决下岗职工的困难问题,制定合理的措施解决再就业问题。再就业中心托管机构应担负起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后能够再就业的责任,而不是给予下岗职工进行简单的培训就推向社会、推向市场。而应具有改变职工思想观念,认真提高职工的素质,培养职工技能的责任,并且应具有把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引入社会的中介功能,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提供有利再就业条件,建议形成相应的制度,确保下岗职工安心的步入就业市场[2]。

四、总结

总之,国有企业社保的出路,关键需要国有企业的领导者必须更新思想,把职工的命运放在心上,注重提高职工的基本素养。才能团结一心面对明天,克服一切困境。

参考文献:

篇10

从中长期来看,改革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模式,改变目前信贷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带来的各种问题,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释放红利,对中国经济无疑有着长久的正面效应。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中央和地方、国企和民企、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这四大关系。

长远而言,中国经济的结构问题和经济增长质量必须得到提高,但调结构、去杠杆就可能会抑制投资,导致增长速度下行,从而出现社会危机,这也使改革处在两难选择之中。

对此,中央有着清醒的认识,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要保持GDP的合理增长,同时避免增长带来的后遗症,处理好增长与质量、增长与环境保护等各种关系。

聚焦在2014年,我们认为改革将重塑市场信心,对经济增长起到重要的强心剂作用。但同时也必须注意到,不同领域的改革对于短期经济增长有着不同方向的影响。

具体而言,如反腐背景下的国企改革和破除垄断,为民企创造了更多市场机会,这样的改革其正向作用立竿见影。

但诸如推进房产税、政府政绩评价体系调整、地方融资平台清理、转移支付增长机制改革、国有资本收益上交公共财政比例提高、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等,却可能会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带来一定影响。

此外,考虑到财政压力、社会影响等因素,在提高劳动者报酬比例、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社会保障体制全覆盖等方面,改革的推进还需量力而行、待机而动。

所以,在当前体制框架里面,改革面临短期和长期的抉择问题。中国必须基于全局视角,辅之以相应的配套改革,才能在大的宏观框架内进行协调,确保改革过程的平稳性以及最终改革目标的实现。

这也意味着为改革创造良性的宏观环境至关重要。只有在宏观经济层面保持大局稳定与正常运行,才能为局部各类改革提供坚实基础和可控空间。这无疑对2014年宏观经济的调控与执行目标产生了新的约束。

2014年改革的顺利推进,需要就业的继续相对稳定和民众总福利的进一步改善。

因为只有就业稳定,才能在部分改革措施对于局部利益造成损伤的情况下,保证大多数人的利益诉求,进而将相应的改革阻力限制在小范围内并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