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合作社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4-02-01 18:08: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民合作社的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民合作社的发展

篇1

1.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水平

1.1重视引导和帮助合作社加强合作社的规范管理。合作社的成长壮大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指导和辅佐,按照合作社处于新建起步、规范成长以及已较规范、需做大做强三种不同阶段,强调其对合作社成员培训投入的补助支持,并强化对培训资金使用的监督和管理,促进和保护合作社农户之间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其真正走上良性运作和健康发展的轨道。

1.2重视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支持专业合作社技术革新、创建“品牌”,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实施无公害化标准生产,加强技术技能知识培训,提高合作社成员的综合素质。

1.3重视营销服务网络建设。支持专业合作社兴办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仓储、保鲜、运销设施设备和服务配送站建设,改善市场经营服务环境,促进生产和市场有效对接。通过重点扶持,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引领者,成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的推动者,从而促进传统农业实现转型跨越,大幅度地增加农民收入。

2.规范合作社发展,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本质上是一种市场行为,是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政府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也是市场的监管者。应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顺应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引Ф不干预,服务而不包办,放活而不放任。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关系到国家、承包者和经营者的利益,应正确处理好三者的利益关系。农民是流转主体,应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不动摇,土地是否流转和以什么方式流转,都应尊重农民的意愿,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强迫或者阻碍流转,在不改变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基础上,鼓励支持农户开展联合与合作经营,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整合和有效利用,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发展现代农民。

3.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农业主管部门可通过编写培训教材和制作多媒体培训光盘等形式,对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基层干部进行培训和指导,对农民自己组建和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政策法规方面的指导。建议按照“分类培训、重点指导”的办法,由省、市、县各级主管部门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经营管理、财务管理、种养殖技术等方面培训,从而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业人员的素质,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范化管理。同时要加强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强化农民的合作意识,鼓励农户能尽快地加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里来。

4.加大农民合作社品牌建设

充分发挥全省各地的生态资源优势,制定农业品牌战略规划,在延伸合作领域的基础上拓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功能,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具生命力。工商部门要及时指导合作社结合当地农业资源特点和优势,对有知名度的农产品及时申请商标注册。相关部门要共同搭建“品牌兴农”平台,加大农产品商标注册补贴力度,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农户申报著名商标、驰名商标,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品牌竞争力。因势利导,加大农产品品牌创建力度。要引导、发展、拓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领域,引导、鼓励多主体、多层次、多类型兴办合作社。结合当地丰富的农副产品,如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竹木加工、销售,果品种植、加工、销售,蔬菜种植、销售等,结合当地实际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打造知名农业品牌,促进农村经济的产业化经营。充分利用区位资源优势,实现规模效应,不断提高产业组织化的程度,有效增强合作社的服务能力及对市场与自然风险的抵御能力,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成为农民增产增收的组织机构,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加大农村专业合作社科技含量

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仅是一个生产实体,还应该成为一个集科学试验、技术推广示范于一体的经济技术实体。要与大专院校、龙头企业、行业联合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不断引进新技术、培育新品种、拓展新市场,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6.以优势特色品牌为依托,提升产业链

篇2

各级政府部门应指导和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服务水平,拓展服务领域,逐步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四级建制。即村级建立基层社,重点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技术、信息、代购生产资料等功能;居民小组建立社员代表或小组,重点进行农业生产上的互助;乡级应建立基层社的联合社,联系协调各基层社之间的各项日常事务,发挥其销售功能;县市级建立股份制的合作总社,重点发挥其销售加工功能。

2.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扶持力度

2.1各地政府部门应进一步落实国家关于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制定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长效扶持机制,在行政审批、服务收费等领域加大优惠力度,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2.2积极采取新闻宣传、电视讲座等多种渠道和手段,进行广泛深入开展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广大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2.3各级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合作社发展的重视程度,有计划的开展对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会员的培训,加强对国家和地方农业发展规划、政策的宣讲落实,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专业业务技能,进一步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专业化水平。

3.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农业主管部门可通过编写培训教材和制作多媒体培训光盘等形式,对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基层干部进行培训和指导,对农民自己组建和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政策法规方面的指导。建议按照“分类培训、重点指导”的办法,由省、市、县各级主管部门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经营管理、财务管理、种养殖技术等方面培训,从而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业人员的素质,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范化管理。同时要加强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强化农民的合作意识,鼓励农户能尽快地加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里来。

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仅是一个生产实体,还应该成为一个集科学试验、技术推广示范于一体的经济技术实体。要与大专院校、龙头企业、行业联合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不断引进新技术、培育新品种、拓展新市场,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4.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水平

4.1重视引导和帮助合作社加强合作社的规范管理。合作社的成长壮大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指导和辅佐,按照合作社处于新建起步、规范成长以及已较规范、需做大做强三种不同阶段,强调其对合作社成员培训投入的补助支持,并强化对培训资金使用的监督和管理,促进和保护合作社农户之间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其真正走上良性运作和健康发展的轨道。

4.2重视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支持专业合作社技术革新、创建“品牌”,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实施无公害化标准生产,加强技术技能知识培训,提高合作社成员的综合素质。

4.3重视营销服务网络建设。支持专业合作社兴办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仓储、保鲜、运销设施设备和服务配送站建设,改善市场经营服务环境,促进生产和市场有效对接。通过重点扶持,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引领者,成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的推动者,从而促进传统农业实现转型跨越,大幅度地增加农民收入。

5.加大农民合作社品牌建设

篇3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问题

1.相关宣传力度不足,农民认知度不高。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长期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宣传力度不够,示范带动作用不强,不少农民缺乏共同发展的热情和信心。同时,一些基层干部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认识不足,导致引导和服务作用小、支持力度不大,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2.经营运作不规范。有些社员对《合作社章程》内容不怎么了解,对理事会的职权、监事的职权、成员的权利、成员大会的职权知之甚少,参与合作经营积极性不高。而一些合作社管理者缺乏专业管理知识,习惯于采用单纯搞村务管理或搞企业生产的方式管理合作社,在经营上不能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去经营,出去订货或销售签订书面合同的不多,习惯于传统的口头或手书合同。

3.资金短缺。限于地方财力,政府扶持力度较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费多由领办大户垫资自筹,而且由于利润较低,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还无法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合作社的建设中来,合作社自身也无法积累足够的资金,仅有的经费只能维持学习培训、信息宣传等基本活动的需要,而在引进新品种、发展新项目上资金不足,从客观上制约了合作社运营活动的发展和壮大。

4.农民的思想认识不统一。由于专业合作社发展时间不长,《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不久,许多农民对合作社的性质及组织形式缺乏认识,认为现在都搞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么多年了,部分农民受小农经济思想束缚怕自身利益受损,怕船大不好调头,怕别人抢了自己碗里的饭,所以宁愿单枪匹马闯市场,也不愿意加入合作社。还有一部分农民持观望态度。

5.缺乏技术、信息、经纪、产品营销方面的带头人。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一批懂技术、会管理、能获取市场信息、有开阔的市场路子和开拓精神的一批优秀农民,为合作社的社员提前、产中、产后以及农产品的深加工、销售、运输等提供一系列服务。而目前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者队伍的素质相对较低,难以适应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要求。

6.农民的综合素质不高,人才缺乏。人才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大多数综合素质还不高,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强,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更缺乏。从而导致对政府及政府部门的依赖性增强,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新和发展。有的凭借过去的老办法、老经验来办事;有的只顾埋头苦干,没有长远规划和具体设想;有的“等、靠、要”思想严重,总想政府和部门扶持,开拓创新意识不强;有的对市场经济规律认识不足,在合作社内部协作意识不强,导致合作社功能弱化,竞争力偏低。因此应当倡导能人创办、基层组织创办、技术部门创办合作社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把合作社做大、做强。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问题的对策分析

1.开展科技培训,提高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开展专题培训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的法制意识,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认识水平,在全县形成关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同时,进一步加大对现有合作社负责人、农村基层干部、重点农户的培训,着重强化合作知识、市场经济、内部管理、营销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培养造就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骨干队伍,使他们尽快掌握合作原则、经营管理、利益分配等基本知识,提高他们解决生产经营困难和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强势推动全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

2.加大对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政府应当安排扶植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推广等服务;政府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国土综合整治、国土绿化等建设项目,可以优先委托和安排具备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另外要落实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经登记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所得收入免征所得税等;另外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支持,农村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改善对农民合作社的信贷服务,简化审批手续,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问题。

3.加大宣传力度。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社会稳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大问题,应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因此,必须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性质、组织形式、办社原则、作用和方法进行广泛宣传,营造全社会重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浓厚氛围。

4.注重打造品牌,提升合作社竞争力。产品有质量、有品牌,才有市场竞争力。要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品牌,实施品牌策略,扩大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途径,切实增强市场竞争力。注重开发“名、特、优、新”农产品及加工品,特别要大力开发名牌产品和特色产品。通过创建品牌,不断增强合作社的竞争能力。

篇4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 影响因素 国内外综述

中图分类号:F276.2 文献标识码:A

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年在我国取得的快速的发展,但是在我国近9亿农民的基数下,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所涵盖的农民人口还是十分的有限的,而且目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是主要集中分布在我国中东部的一些农业发达地区,在那些相对落后的地区,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还十分落后。因此,研究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因素,对完善中东部农业发达地区和促进相对落后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西方国家的合作社是以罗奇代尔先锋社成立为标志,至今以170余年。经过漫长的发展,农业领域的合作社在西方国家的发展已经相当的成熟和完善,因此,对西方国家农业合作社的研究对我国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国外相关研究回顾

国内外普遍认为,正式对农业合作社的经济学研究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1942年Emelianoff出版了专著《合作经济理论》,他认为农业合作社是农场的延伸,是独立的农场主的不完全联合。1945年Enke发表了《消费合作与经济效率》,他的理论认为合作社与企业一样,归投资者所有,主要由经理人员进行决策。

国外学者在研究影响合作社发展的因素时,从多个角度进行了研究。采用Nash-Harsanyi方法的Zusman和Rausser,建立了一个均衡组织模型,阐述了群体选择和群体行为对组织效率的影响,从而也说明合作社如何被群体行为所影响。而Bourgeon和Chambers运用博弈理论,说明在成员差异很大且信息不对称的模型下,不同的定价表示如何影响合作社的效率的。

Harris在对合作社的发展道路进行研究时认为,合作社走垂直一体化的道路还受到如情感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Hakelius认为在一些小型的群体中,合作社能够获得人们的信任,主要是因为那里的人们拥有共同的价值观。与此同时,影响合作社内部正常运行和较少内部交易费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们之间的非正式关系。作为新古典主义的代表,Royer和Bhuyan利用新古典分析,分析了一个投资者导向性企业和合作社在市场营销链上如何合作。同时,他们认为市场力量是合作社与其他经济组织进行纵向一体化合作社重要推动力。

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在对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因素进行研究时,国内学者基本上都是从农户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分别进行研究的。

2.1 国内相关研究回顾

2.1.1 农户内部因素分析

我国学者卢向虎,姜太碧,张冬平认为农户自身的差异性对于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同时农户家庭之间的差异性对于其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有十分显著的影响。

上世纪50年代我国的化运动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因此那些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们提到“合作社”这三个字时总是特别的敏感,造成了人们对任何“合作社”都有一种排斥性。农民并不了解现在的合作社与以前的合作社的区别是什么,农民毫无积极性去参加到现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这种情况在那些相对偏远落后的地区尤其明显。

对于农民年龄对农民加入合作社的影响,国内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通常的看法认为,农民的年龄和其学历呈反向变动的趋势,农户的年龄越年轻,他的学历就有可能越高,其对新生事物和新信息的接受和理解也就越快,其对合作社的支持率也就越高,反之其合作意愿也就越低。但是韩杨认为,农户的劳动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地降低,这就从另一个侧面激发了农户参加合作社的意愿,因此户主年龄与合作社支持率呈“U”型分布。

在韩杨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总人口数多和有成员出去打工的家庭,其接收外界信息也就越广,从而对其决策的影响也就越大。但是,姜太碧和朱文在对农户家庭总劳动人口数进行研究时得出的结论却恰恰相反。他们在调查中发现,如果一个家庭的青壮年劳动力足够这个家庭使用,不需要其他外部劳动力的帮助,那么这个家庭对于参加合作社就不会表现出多大的热情。而黄祖辉认为,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际产生和发展中,农民的亲缘关系是其获得各种信息、资源和做出决定的重要途径和参考,这种亲缘关系的影响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初期的生产过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但是,这种亲缘关系绝不是任人唯亲和家族垄断,它所依据的是一种亲缘、忠诚和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生产和出售产品时,能把零散的农户和农产品整合起来,在生产时可以尽可能的降低农户的成本,而在销售时则可以帮助农户获得尽可能高的销售价格。因而对于那些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收入的农户,他们对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十分地积极。同时,为了使农业收入最大化,这些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家庭,会主动与为农服务组织发生联系。

2.1.2 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小农经济”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这种分散式的小规模经营方式十分容易受到政策因素的影响。在一些政府支持不力的地区,政府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地位和作用尚不够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没有很好建立起来,一些政府利用其行政权力,强行对合作社进行领导和干预,甚至直接控制着合作社的运营,这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成为政府的附庸。而一些地方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没有做到很好地引导和扶持,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合作社出现融资难的问题,由于农业产业自然特性明显、生产周期长、缺乏抵押物、资产专用型强、金融需求小、贷款风险高等原因,资本市场中的金融机构不愿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融资,资金的匮乏也严重地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自我国2007年颁布并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至今已经有6年了,在这6年中,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了蓬勃的发展,但同时,在实践中《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一些不足也逐渐暴漏出来。根据国内学者的研究,这些不足可以归纳为:对合作社成员资格限制过多、对合作社的最低资本金没有限制、没有对合作社联社做出规定、没有关于合作社社区服务方面的规定、没有规定合作社成员对于其份额的处分等。

种植作物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该地农民加入合作社的意愿,而且这个因素是很难改变的。我国学者卢向虎认为,家庭的主导农产品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户对加入合作社的态度,一般来说,技术含量较高、生产性投入较大的农作物,大都是商品作物,其市场化和商品化的程度相对较高,这种农作物的生产和销售对于农户来说很难单独完成,农户需要合作社的支持和帮助,因而就愿意参加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来。而苑鹏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成是以农产品自身的特征和产业特性为前提的,他认为,那些能够在某一个地区组织广泛种植、加工和销售的合作经济组织,其背后必然是有相应的产业基础作为支撑的。张仁寿等则提出那些具有鲜明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其在市场上就具有很好的竞争优势,农户希望加入合作社来获得更丰厚的利益,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就容易形成和发展。同时,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幅度对农户加入合作社的意愿也有很大影响。一般来说,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幅度与农户加入合作社的意愿呈正比,即价格波动越大,农户越希望加入合作社来尽可能地规避这个风险。

基金项目:武汉理工大学自主创新研究基金项目(1368 19013)

参考文献

[1] 数据来源于《农村经营管理情况》2013年第11期,2013年4月1日.

[2] Emelianoff IV. Economic Theory of Cooperation[M]. Ann Arbor. Edward Brothers,1942.

[3] Enke S. Consumer Cooperatives and Economic Efficienc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45.35(1):148-155.

[4] P Zusman,GC Rausser. Intraorganizational Influence Relations and the Optimality of collective ac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s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1994(24):1-17.

[5] Jean-Marc Bourgeon,Robert G Chambers. Producer Organizations,Bargaining and Asymmetric Information[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9(3):602-609.

[6] A Harris,B Stefanson. New Generation Cooperatives and Cooperative Theory[J]. Journal of Cooperatives,1996(11):15-27.

[7] K Hakelius. Cooperative Values-farmers’ Cooperatives in the Minds of the Farmers[J]. Uppsala Swedis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1996.

[8] J S Roger,S Bhuyan. Forward Integration by Farmer Cooperative Comparative Incentives and Impacts[J]. Journal of Cooperatives,1995(10):33-48.

[9] 李道和.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影响因素及政府扶持机制研究(综述)[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27-32.

[10] 何灵,曾伟立.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合作社的构建模式[J].宜宾学院学报,2010.10 (11):50-52.

[11] 田野.关于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几点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1998(10):67-71.

[12] 韩杨.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合作社[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5):16-17.

[13] 姜太碧,朱文.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意愿的Logit模型分析——以四川 省成都、南充、宜宾、广元地区农户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3):140-141.

[14] 黄祖辉,徐旭初.基于能力和关系的合作治理——对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 社治理结构的解释[J].浙江社会科学,2006(1):60-66.

[15] 刘武,杨雪.论政府公共服务的顾客满意度测量[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6(2):129-132.

[16] 王天宇.我国农村合作社制度分析[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08(5):34-37.

[17] 周秋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不足及完善[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3):6-7.

[18] 卢向虎,吕新业,秦富.农户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意愿的实证分析——基 于7省24市(县)农户的调研数据[J].农业经济问题,2008(1):26-31.

[19] 苑鹏.试论合作社的本质属性及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基本 条件[J].农村经营管理,2006.8:16-21+15.

篇5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发展对策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化的主体之一,由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民自愿组织起来,在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的产业组织形式[1,2]。近年来,苍山县认真贯彻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架起了农民通向市场的桥梁,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苍山县农民专业合作社512个,社员7.8万人,代销农产品9.2万t,实现销售收入2.1亿元,利润0.6亿元,成员增收0.55亿元。按所属类型划分:劳动合作型92个,资产运营型112个,技术服务型23个,市场对接型8个,龙头企业带动型143个,综合互助型134个。目前,苍山县比较典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苍山县新农村畜牧养殖合作社、苍山县会宝山生态产业合作社。有的是产前合作,主要是以较低价格向社员提供种子(苗)、化肥(饲料)、农药(兽药)等;有的是产中合作,主要是为社员提供生产技术服务;有的是产后合作,主要是帮助社员销售产品。

1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

一是提高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有效地解决了集体经济组织“统”不了、国家技术服务部门“包”不了、农民自身“办”不了的问题,对农村双层经营体制起到较好的补充和完善作用。二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当地的特色产业、优势产品,组织农民从事专业化生产,带动了许多专业村、专业乡,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带、产业群,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三是提高了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当前,一方面随着国内大中城市市场准入门槛的提高,国内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另一方面,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要求越来越高。要有效应对这一局面,单靠农民一家一户是难以做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通过发挥其组织载体优势,对内有效地组织实施农业生产标准,对外统一质量、价格,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保护农民利益。四是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是调节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关系的重要力量,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还通过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运销服务,密切了产销关系,丰富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容,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五是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联合购买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加工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直接进入市场促进了农产品增值,拉长、拉紧了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使农民可以分享到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增值利益[3]。据统计分析,全县参加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平均增收达到5 000元以上。六是促进了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农民为主体的专业合作社,在内部发挥着教育、培训的功能,可以使农民在科技推广、分工协作、组织管理、市场营销、对外联系以及民主决策等方面得到锻炼,有利于培育和增强农民的市场观念、民主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农民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是农民学习法律政策、市场经济、科学技术、民主管理的好学校,对提高农民素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有效载体。七是改善了政府对农业的服务方式。政府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落实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扶持措施,减少了农民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农民通过专业合作社把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及时反映给政府,并获得真实可靠的农业产销、科技和政策信息等,从而提高了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经济调控的有效性。政府可以通过专业合作社这一载体,加大对农民和农业的扶持力度,从而合法有效地支持农业发展和保护农民利益。

2发展对策

一是加强组织引导。要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知识的普及推广,培养和增强他们的合作参与意识。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的市场营销、经济管理及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培养造就一批骨干队伍。二是加强试点建设。开展试点示范是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4]。三是加强政策扶持,积极探索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将农业产业化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四是加强规范管理。要进一步强化政府的管理机制,建立由农业、工商、财政、税务、经管、金融等部门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联系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问题。

3参考文献

[1] 江尧辉,周军.景德镇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践与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0):170-171.

篇6

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意见》(*政〔20*〕23号),现就我市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意义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创新农村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引导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有利于优化配置农村资源和生产要素,促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增强“统”的功能,解决一家一户想办而又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和国际化进程,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纽带,坚持引导农民自愿合作,加快农村经济体制和组织创新,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增加农民收入。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得动摇农民家庭经营的基础地位,不得侵犯农民的家庭经营自,不得改变农民财产的所有权。

2.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农户自主合作、自主兴办、民主管理,实现自我服务、自我发展。民主选举产生管理机构,共同协商制定合作章程。

3.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经济组织,其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并在实现全体成员利益的同时逐步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盈余和积累归其全体成员共同所有,对盈余分配时,应在保证合作社事业发展的前提下,主要按照交易额比例分配给本社成员。

4.坚持因地制宜、多层次发展。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要从实际出发,立足主导产业,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按照农民的合作要求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多渠道、多区域、多层次地联合与合作,逐步形成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专业合作社体系。

(三)主要目标。

重点扶持一批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使我市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和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普遍建立起服务功能和带动能力比较强、内部运作比较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争取有30%的农户加入,有50%左右的主要农产品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工和销售,使我市农民组织管理水平有较快提高,农产品标准化和农业产业化得到有效推进。

三、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

(一)规范注册登记管理。

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交有关材料,申请设立登记。登记机关应当自受理登记申请之日起20日内办理完毕,向符合登记条件的申请者颁发营业执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定登记事项变更的,应当申请变更登记。办理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不得收取费用。

(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财政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予以扶持。也可以将农民专业合作社视为农业项目实施主体,对其申报的项目,凡符合专项资金投向的要择优扶持。

(三)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农民专业合作社向农民提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和劳务所得收入,按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凡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属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农业产品征税范围注释》范围内的自产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属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农业产品征税范围注释》范围内的农业产品,按13%的税率征收增值税;对收购的免税农产品原料,可凭税务机关批准使用的收购凭证,按13%的扣除率计算抵扣进项税额。

(四)加强金融信贷服务。

市农村信用社和其他金融机构要积极研究制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措施,加大信贷支持力度,进一步改善信贷服务,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季节性、临时性所需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配建服务场所和农产品经营网点、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兴办仓储设施和加工企业、购置农产品运销设备。

(五)用地、运输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基地、加工企业、服务网点用地,不改变农用地种植条件的,利用农用地;需使用建设用地的,可租赁农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其用地指标优先从“空心村”、砖瓦窑场和工矿废弃地整治置换出的建设用地指标中解决。

在全市范围内认真落实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制度。

四、切实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的领导

(一)树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的观念,切实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加强舆论宣传,搞好组织发动,加大示范引导,多方面提供扶持和服务。

篇7

关键词:农民合作社 农业产业化 资金支持 优惠政策 合作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这也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兴起,在繁荣农村经济及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服务能力较弱、运作缺乏规范性、受小农思想束缚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步伐,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在当前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农民专业作社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将龙头企业与农户有效的联系起来,而且能够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及销售等服务,不仅丰富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容,而且对提升农业产业化总体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

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有效果的集中当地优势及特点,组织合作社社员进行农业专业生产,从而形成产业带及产业群,为现代农业的合理布局及规模化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提高了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

当前农产品市场竞争越发激烈,而且农产品质量安全越来越受关注,针对于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已无法与当前市场发展需求相适应,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的发挥其组织载体的优势,组织社员进行标准化生产,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而且农产品的质量得到充分保障,在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同时,也有效的保护了农民的切身效益。

(四)促进了农民增收

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进行种子采购、农作物种值、病虫害防治、加工、销售等,不仅有效的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而且产品附加值通过加工也得以提高,进入市场后,农产品普遍实现了增值,使农民能够分享到农产品增值利益,农民收入普遍增加。

二、加快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途径分析

(一)加大宣传,提高对农民合作社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顺利开展,应该对广大农民进行广泛的宣传,使其充分认识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涵,从而在思想意识上能够接受这种农业发展模式,并且能够积极的参与配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只有拥有了广大农民的支持,才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打下重要的基础,从而能够不断的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最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章程和制度

重点围绕股金设置、民主管理、盈余分配等内容加以规范,建立健全合作社的岗位职责、生产管理、收购营销、财务会计等管理制度。规范合作社的工商登记工作。按照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要求,进一步扩大合作社的服务领域,改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

(三)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为合作社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各级财政每年都要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扶持有一定规模、服务功能完善、分配机制合理、影响和带动作用明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用于农产品仓储、保鲜等设施建设,以及农产品加工、专业市场建设等方面的贷款,各级财政可给予贴息扶持。条件的允许的地方可扩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规模。

(四)出台优惠政策,为合作社发展营造宽松环境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我国的起步时间较晚,所以其作为一种新的农业经营模式还有待于不断的完善,为了确保这种农业经营模式的顺利发展,各级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该给予各种优惠政策,为其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首先,在登记方面应该发挥便民的优势,只要是按照规定的流程合法的专业合作社,工商等职能部门应该给予大力的配合,准予登记发照。其次,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由于这属于新兴的农业经营模式,所以在各个程序上的所得税以及增值税都应该给予相应的优惠。第三,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高效运行,应该在信贷方面给予大力扶持。第四,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用电、用水、用地等方面给予优惠进行扶持。

(五)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的合作与联合

政府需要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工作,使同类合作社之间有效的联合起来,合作经营,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增强市场竞争力,而且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实现规模化经营。各同类合作社联合起来建立联合社,政府对于联合社给予重点扶持,加快其基础设施建设,并鼓励联合社建设加工企业,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更加规范,能够为农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从而为其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结束语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农民专业合作社具备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并进一步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运行机制进行完善,从而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村经济的更快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勇.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新境况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2-09-20

篇8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困境;出路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01

作为一种新型的组织平台,农民专业合作社既可以帮助农民创收,又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建设。我国的各大乡、镇地区纷纷建立起农民专业合作社。然而,在建设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过程中,依然面临着众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规模较小;二是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三是资本集中化,影响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概述

合作社的形式最早出现于国外,而后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普及,尤其是受到许多西方国家的重视,纷纷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制定出独具特色的合作社制度。其中,在进行合作社的构建时首要遵循的前提是以自愿为基础。在生产经营中处于弱势的部分群体,难以凭借自身力量顺利的完成生产经营活动。通过团结彼此的力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改善经济收益的状况,对于促进生产经营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政府根据实际的情况,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原则与方式等内容,坚持自主自愿的原则,以民主思想为指导,开展各项内部经营管理活动。成员拥有经营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权利,采用自治形式开展运营与管理。通过深入的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知道,其与公司企业存在显著的区别,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侧重点在于经营活动,交易量是影响收益的关键性因素。由此可以看出,实际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属于交易服务平台,主要的职责是给社员开展交易活动提供一定的帮助。就收益分配问题上来看,大部分收益都分配给社员,以交易多少作为分配的主要依据。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题

(一)规模较小

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非常广泛的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一是农资供应;二是农技操作;三是粮食作物生产等,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但是规模却一直非常小,农民的参与度较低。在规模的影响下,难以充分的发挥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阻碍着农民合作社的发展

(二)缺乏完善的制度体系

从成立的初期开始,为了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相应的制定制度体系。然而所制定的制度体系缺乏足够完善性。于2007年,我国颁布的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相关法律法规,促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无论是在经营范围,还是在农作物的经营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对于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发挥着巨大作用。然而,现阶段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未能够针对于不同的作业与管理模式进行专项立法。为此,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三)农业风险防范滞后

在发展的过程中,相应的制定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风险防范措施。但是对于以市场风险、合同风险以及自然风险为代表的不同类型风险,未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势必会与其他的市场经济组织展开竞争,不可避免的会存在各种风险。一旦遭遇风险,受到资金与规模的限制,无法保质保量的向农民完成既定的风险支付标准,阻碍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长远发展。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路径分析

(一)扩大发展规模

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是数量较大,涉及面较广,但是显著的缺点是规模较小,无法充分发挥出农民合作社在帮助农民增收的作用。为此,政府应当重视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投入。同时,农民合作社一方面要努力的争取获得政府的补助资金,另一方面不可对政府过多的依赖,应当重视提升自身的服务职能,创新新技术与新工艺,通过加强营销指导,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二)完善制度体系

我国非常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的建设,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重视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使其在各种农民经营组织中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我国的中央文件指出,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能力应当引起重视,同时,对于经营管理好且服务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相应的给予一定经济补助,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发展,对于带动农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当不断的改进与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

(三)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在国家的政府的引导下,针对于农民粮食作物进行保险,属于商业性质的保险行为。然而,受到农村地区条件的限制,从风险应对方面来看,未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应对方案。要想解决此类的问题,最好的方式是将农业保险纳入至国家政策支持范围之内。针对于部分难以避免市场风险与自然风险等,可以由国家与社会各界人士共同承担起支付相应农业粮食作物保险金的责任。也就是说,除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保险金支付,国家与社会各界也会提供支持。国家、政府应当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补贴,既可以降低专业合作社所承受的压力,又可以为农作物提供保险。

(四)提升合作社营销能力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应当善于借鉴与学习国外先进方式,促进自身营销能力的提升。同时,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独具特色的营销活动,专门为农业合作社构建营销网络。与此同时,促使目标向“农超对接”的工程转变,在农村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产品展销会、推荐活动与宣传介绍等,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自古以来,我国便是农业发展大国。近些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各个省市地区发展迅速。然而,农民专业合作社中面临众多的问题需要解决,这就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多总结、多尝试、多积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式,借助于政府与农民的力量,促进自身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山.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及其路径[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1-4.

[2]温铁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4-6.

篇9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问题;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个新型的市场主体,合作社通过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服务,帮助农民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推动农产品加工升级,在农户与市场之间架起一道通畅的产销桥梁,有效保护了农民利益,推动农业走上专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道路。

1 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肇州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78个。它是由从事同一类生产的农民、生产企业、经纪人、种养大户等组成的紧密型合作组织,其特点是参与者入股,交纳股金,社员享受合作社为其提供的信息、技术、产品销售服务,既有技术、销售等合作,又有资本的合作,提取部分积累后,主要按交易量返还利润,按股分红。

肇州县的合作社在种植业涉及大蒜、葵花籽、杂豆、瓜菜、菇娘、高粱、谷糜、烤烟、特色玉米、万寿菊、早熟低水分玉米、蔬菜等品种;养殖业涉及奶牛、生猪、大鹅,已形成了4个奶、肉、牛专业村、3个生猪专业村、3个大鹅专业村和3个蔬菜生产基地。

肇州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虽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但在解决农产品“卖难”、连接市场、盘活流通、提高农民收入和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中,仍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 面临问题

2.1合作社自身实力弱 一是合作意识不浓,有些社员的入社只是形式上的联合,没有形成生产在家,服务在社的局面,社员只有利益共享,没有风险共担的意识。二是硬件条件较差,办公场所筒陋,有的在理事长家办公,有的规章制度不建全,有的甚至没有挂牌。三是注册资金偏少,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6个,注册资金10~99万元31个,41个合作社注册在10万元以下。四是抗风险能力较弱,合作社成员少,生产品种单一,没有自主品牌。五是社与社之间设有形成联合。

2.2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一是管理人才匮乏,二是财务管理人才匮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成员的结构和素质,人才问题是合作社发展的最主要困难之一,合作社农民成员数占到总成员数中的比例达98%。这些农民成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合作社的主要管理者其知识结构、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较低,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合作社可持续健康发展难以保证。在7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合作社理事长仅10人,只占总数的13%。

2.3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合作社建设普遍存在着“重发展轻规范、重建设轻指导、重扶持轻监管”问题。只注重发展数量的增加,而忽视了运行质量的提高。相当部分的合作社停滞在工商登记注册的层面,还没有具体开展业务,有的甚至没有制定必要的管理制度,组织机构不健全,有些合作社组建动机不纯,初衷不是为了发展生产,而是为了得到国家的扶持和补助。部分合作社虽然制定了章程,设立了必要机构,只流于形式,很少开展活动。有的合作社,没有独立资产和独立账户,不实行独立核算,把合作社与村委会混为一谈。

2.4 合作社融资难度大,资金存在问题 资金问题已经成为合作社发展壮大的瓶颈。一是一些合作社自身实力差,无有积累。二是信贷部门对合作社认识不到位,有的金融机构甚至不承认合作社法人资格。三是金融机构没有对合作社进行授信评等,导致贷款无门。四是得到政府扶持的合作社只是少数。五是合作只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时注册资金只要社员认可,采取不验资、不年检、不罚款的三不政策,带来负面影响,严重影响合作社做强做大。

3 对策建议

3.1 增强实力,规范发展 一要加强指导和服务,按照规范化建设标准,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逐步规范、提高。二要指导合作社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邦助申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三要引导合作社办实体、树品牌,用品牌占领市场,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济实力。重点应做好同业合作社之间联合,组建联合社,实行农资供应、质量标准、生产技术、品牌包装、市场营销、产地认证等统一服务,形成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一体化的合作社。

篇10

关键词:金融支持;银行;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2.7;F32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2-0000-01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

(一)机构数量发展迅猛,主力军地位日益显现。调查显示,蚌埠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速度较快,截至2012年末,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335家,较2011年增加703家,增长111%。其中种植业782家、养殖业320家,分别占59%和24%。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农村合作组织的主力军,2012年末,其占比达到83%,比上年末上升了13个百分点。

(二)资产规模不断壮大,生产经营状况迅速扩张。蚌埠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以及品牌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合作社经营效益不断改善。截至2012年末,辖内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本共计17.52亿元,其中社员出资17.07亿,资产总额17.92亿元,实现产值33亿元、经营收入4.17亿元,可分配盈余0.51亿元,同比增长72%,其中按交易量返还成员总额0.33亿元,增长82%,按股分红总额883万元,增长55%。

(三)成员数量快速增加,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截至2012年末,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数5.52万人,较上年末增加1.41万人,带动非成员农户23.07万户,较上年末增加11.83万户,同比分别增长37%、105%,培训各类人员4.55万人次,其中县级1.53万人次。

(四)发展层次不断上升,业务综合性大幅提高。近年来,合作社发展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示范数量显著增加,截至2012年末,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达到64个,较上年增加19个,增长42%,同时合作社一体化经营水平大幅提升,从事产加销一体化服务的合作社达到665个,较上年末增加330个,增长99%。

二、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五种典型模式”分析

(一)“县农发行和联社+合作社+县域担保公司”模式,支持合作社发展生产。固镇县农发行、信用合作联社创新“银行+合作社+担保公司”模式,加强与县域担保公司合作,由固镇县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为合作社提供贷款支持,它的运作特点是由担保公司介入并按最低保费标准提供担保,促进蚌埠市首家具有法人资格的固镇县玉鹏蔬菜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累计提供担保280万元,截至2012年末担保贷款余额50万元,2012年该社获得“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社长获安徽省劳动模范,年末资产达1420万元,同比增长9.2%。

(二)“商业银行+合作社+城市担保公司”模式,支持合作社加快发展。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贷款的一大瓶颈是其缺少有效抵押资产,为破解农民专业合作社抵押难题,蚌埠市农村商业银行大力开展产品创新,特别是加强与民营担保公司合作,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支持。

(三)“农村商业银行+合作社+社员互保”模式,支持合作社发展壮大。蚌埠市农村商业银行创新的“金土地”贷款,其担保方式创新较为突出,特别是以社员联保方式为合作社贷款提供担保,是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担保困难的一项有益尝试。

(四)“房产土地抵押+银行+合作社”模式提供贷款支持,农民收入增加明显。2011年1月和2012年1月,固镇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两次向固镇县玉鹏蔬菜专业合作社贷款90万元,用于开展蔬菜订单收购,贷款担保方式为合作社以自身拥有的工业园区房产、土地作抵押。

(五)“村镇银行+合作社社员+社员联保”模式,积极效益显著。新型金融机构在农民合作社方面发挥了较为独特的作用。2012年,成立不久的五河永泰村镇银行在了解到安徽渔家乐生态蟹业专业合作社社员面临购买饲料及渔具缺少资金而又借贷无门后,主动上门服务,针对社员贷款需求单笔小、需求群体多的特点,创新担保方式,采用渔民联保形式,以一个理事会成员牵头作为一个联保小组,五位理事会成员对每个联保小组进行再担保,这样既解决了渔民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又很好的控制了风险,共筛选出28户渔民,提供了200万元的信贷支持,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合作社年纯收入达到217万元。

三、金融支持存在制约因素

(一)金融支持力度有限,融资缺口不断扩大。随着蚌埠市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固定资产及设备不断更新,对资金需求量不断扩大,业务发展和资金不足矛盾不断扩大,金融支持有限性和资金需求无限性矛盾日益显现,加上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支持合作社的金融机构数量还相当薄弱,目前主要依靠中小金融机构进行贷款,资金不足已成为制约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瓶颈。

(二)贷款担保抵押困难,制约融资需求满足。一是自身缺乏有效抵押资产。目前大多数合作社尚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往往其出资额占到其全部资产的绝大部分,2012年末蚌埠市合作社全部社员出资额占总资产的比重高达95%,自身缺乏如房产、土地等有效担保抵押资产,难以获得银行金融支持。二是担保抵押制度障碍。按现有的法律制度,农村房屋、耕地承包经营权不可以作为银行抵押资产,而大部分合作社经营使用的土地和房产等属于集体性质,不具备担保抵押资格,不能用于银行贷款抵押,从而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合作社向金融机构的融资。

(三)政策扶持有待完善,风险补偿需要加强。一是虽然近年来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扶持有所增加,基本上是合作社获得的农业部门各类专项资金扶持和财政部门的资金扶持,但是总量仍难以满足发展要求,并且没有撬动社会资金对合作社进行有力的支持,难以发挥政府扶持资金的扩散效应。

(四)业务运作规范度低,增加金融机构信贷风险。目前蚌埠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多以生产资料的采购服务和组织农产品统一销售等初级合作为主,而如农产品加工、市场信息等对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更大的合作,开展得较少。同时,合作社运作也存在许多不够规范的地方,如民主决策不充分,社员参与的意识不高、能力不强、财务管理不完善、信息透明度不高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运作管理规范度低,增加了银行贷款的风险,不利于银行提供持续更大的支持。

四、政策建议

(一)加强金融创新,提高金融服务有效性。(二)完善体制机制,舒缓担保抵押困难。(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强金融支持信心。(四)加强合作社规范运作,努力防范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